独钓寒江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7:12

独钓寒江雪篇1

我自幼从父习武,是跟着父亲的武术事业成长起来的。对于做人做事,我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夜深人静,手捧父亲的大作,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回味父亲的一生,我突然有一种感觉,父亲仿佛就像漫天飞雪中的寒江钓叟,他志存高远,特立独行,他信道笃而自知明。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我从心底尊父亲一声先生,以感怀父亲的养教之恩。

先父王喜亮先生自幼嗜武,但因为我的祖父母相继早逝,家境十分贫寒,所以父亲一直无法实现跟随明师习武的愿望。直至1946年,弱冠之年的他胸怀大志地离开家乡,在吉林北山之山西会馆遇山西形意拳名师杨永蔚先生,才如愿以偿。当时杨永蔚先生在吉林市开设健康国术馆。看先父勤奋苦学,对于武学如醉如痴,便将先父收为人室弟子,精心传授了山西形意拳械,并在弥留之际无私地将其珍藏数年的拳谱授予先父,嘱付先父要将本门武术发扬光大。父亲继承杨师遗志,于1956年开馆授徒。先后在哈尔滨成立了健康武术社、第二武术馆、终南武术学校,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终南武馆。武馆以传授山西形意拳为主,兼授陈式太极拳、八卦掌、岳氏连捶等。父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义务教学三十余年,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武术裁判员、教练员和武术爱好者。在历届国家及省市比赛中,他的弟子们曾数次获得冠军。不少国际友人也慕名而来求学,如日本东京都大学武术教练江泽一雅、乌克兰基辅市武协副主席金・亚历山大・秘哈伊罗维奇、国际奥林匹克技巧冠军库金娜・伊琳娜・阿列克山德罗夫娜、日本无极天生健身会会长樱景悠树等,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他们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国际武术界有一定的声望,海外的一些武术杂志和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先父和他们的武术成就。

父亲主张文武并重,德艺双修。他常讲,习武者要修仁、信、智、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手应心,语合道,要恪守“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原则,方能有所进益。

仰望慈容,先父德艺并重的高风亮节,仍是历历在目。他老人家从1956年开始,就一而授徒,一面拜访国内名门大派的武林人物,其足迹遍布山西、天津、北京,在拜师访友中,充实所学。不仅拜访本门的老前辈(如形意大师布学宽先生、宋铁麟先生、樊永庆之子樊瑞峰先生、技击高手手鸿等人),还向其他门派的名师探讨技艺(如向陈发科的嫡传弟子、北京李睿园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我们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李睿园先生赠予先父的唯一一套陈发科太极拳照这一极其珍贵的资料(曾在《精武》杂忠上连载)。先父在开馆授徒、访师探友的同时,还不断挖掘整理多种濒临失传的原传拳法和古拳谱,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在《精武》杂志上发表。辞世前他耗尽心血整理和编著了《山西形意拳谱》,因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所以受到了武术界的一致好评。

先父因贡献突出,曾被收录入《中华武术名人录》。所创立的“终南武馆”也被《中国武术》大型图片册收录在黑龙江武术一版上,获此殊荣的私营武馆黑龙江省仅此一家。1979年,哈尔滨市武术协会成立时,他被推选为市武术协会委员;1986年,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他提供的《兵器谱》及稀有兵器套路等被选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馆展览。父亲义务教学三十余年,弟子逾千,可谓桃李满天下。先父在一生修心、强体,自身有所修为的同时,也为中华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朴实无华,刚柔相济的形意拳在先父的举手投足中显得飘逸而沉稳,洒脱而厚重,但见他进退拗顺,纵跃旋转,灵活多变,一气呵成……

独钓寒江雪篇2

此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江雪》,其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其原文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文赏析: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来源:文章屋网)

独钓寒江雪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学习;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4-02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一、抄写古诗,读通诗句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江雪》这首诗,学生跟着老师把诗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初读古诗,读真确、流利。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同时课件出示划出的节奏)《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学生在抄写中不仅接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写字的训练,真正落实新课标关于“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写字”的要求。

二、预设话题,想象画面

1.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的内容类似?(课件同时出示《江雪》、《渔歌子》)对比读:一二组读《江雪》,三四组读《渔歌子》,边读边想想,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呢?

2.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学过的《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画面上都有哪些景?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学生边议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该画的内容:皑皑雪山、小路、江面、渔船、渔船上垂钓的老人。不该画的内容:鸟、行走的人及足迹。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对比学习,是本节课的特点,这一步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走进本诗描写的意境。第二步让学生议“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创设话题,开启思维

1.这首诗和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把诗横着读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老师把前两行的最后一个字“绝、灭”去掉那是怎样的景象?加上这两个字呢?(孤独、寂静、寒冷、空旷……)这是怎样的孤独呢?再竖着读读,(千万孤独)把这四个字变换顺序还可以怎样读?(万千孤独,孤独千万……)

3.张志和在桃花流水中钓鱼,他钓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同样是钓鱼,但柳宗元却是在冰天雪地中钓鱼,此时的他一个人在空旷冰冷的河水中钓鱼是多么的孤独。张志和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钓鱼是不须归,我们把这句诗改一改用到这首诗中你认为该怎样说?(__________不须归。)横线上可以填上哪些词语?(千里冰封、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你认为他该不该归?

4.同学们,读到此时,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通过诗的内容和画面感受冰雪给渔翁带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特别是两次有创意的读:一是横着减字读,在对比中理解;一是竖着读、变序读“千万孤独”四个字独具匠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柳宗元孤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巧用《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达到学诗用诗的目的。

四、借助资料,走进内心

1.诗人心中的寒冷、孤独仅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雪给他带来的吗?还有其他原因让他感到那么寒冷和孤独吗?自由读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目睹了恶势力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31岁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但他觉得老百姓在层层官吏的欺压下过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伸冤,进行政治革新。这大大打击了那些当权者,革新只进行了半年时间便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当时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他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寄主在寺庙中。由于生活艰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便离开了人世,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杳无音讯。那些恨透了他的当权者们仍不肯放过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报复,造谣陷害,想彻底把他击垮。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打击、当权者迫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百病缠身,竟到了走路膝盖直发抖的程度。尽管这样,他还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学生自由回答。

3.再次问学生:读了这段资料,你现在知道柳宗元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中不回去了吗?

4.在这样的暴风雪面前,柳宗元始终没有退缩,所以从那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依然独钓的蓑笠翁身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设计意图:要真正了解柳宗元,走近他孤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必须借助插入他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谓是运用得及时,恰到好处。

五、增设话题,链接读写

蓑笠翁无言的独钓,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万语。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本子上。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个性化读写的设计。这个读写训练是一个多解性话题,不仅促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而且给了学生尽情发挥的天地,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去写出个性。

六、展示书法,增进了解

柳宗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有名的书法家。老师给大家展示几种书法字体。如果柳宗元要把他自己写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你认为他会用哪种字体书写?现在老师就用草书把他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老师现场用粉笔在简笔画的旁边用草书书写本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丰富和魅力)。设计意图:古诗与书法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适当增加了让学生了解书法这一步,目的是适当延伸,拓展知识,增加审美情趣,并用教师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

七、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古代诗人中一位钓鱼的名人,他们是古代诗人中最有名的两大钓鱼高手,一起再来读读他们的这两首诗词。

独钓寒江雪篇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如下: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独钓寒江雪篇5

姜太公钓鱼的方式特殊: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挂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姜太公此时年老穷苦,但他不是个平庸之辈,为何一直贫穷困苦呢?如果只图“将身货与帝王家”,获得封妻荫子,他早就发达了;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他渭水直钩垂钓,钓的是机遇良缘,钓的是圣主明君。用现在流行话说,姜太公钓鱼可称为“行为艺术”,事实证明这场“行为艺术”达到了预期效果,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如鱼得水的他在耄耋之年终于大有作为了。《诗经·大雅·大明》中写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尚父(即姜子牙)”指挥若定的神气溢于言表。《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更是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概括与评价。

相比之下,孔子要痛苦多了,从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那么面对实现夙愿的姜太公,孔子怎能不感慨万千?《孔丛子·记问》记载的故事或许有所启示。楚王使使奉金币聘夫子。宰予、冉有曰:“夫子之道至是行矣。”遂请见,问夫子曰:“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孰与许由之贤?”夫子曰:“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然今世无文王之君也,虽有太公,孰能识之。”

古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像姜太公这样耐得住寂寞、懂得选择时机的人却不多见。几百年后“三顾茅庐”难道不是“姜太公钓鱼”的翻版吗?再看姜太公的处境,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年过古稀、贫穷困苦又还没什么作为的人若贸然去见周文王恐怕会自取其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先发制人,取得胜利。李白《行路难》里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1]李白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乐观。但不知李白最终是否明白:主动积极追求功名可能会更加艰难,像姜太公这样韬光养晦反而更容易赢得关注,获得成功。

二、庄子:“持竿不顾”,钓的是无为洁净、逍遥自由

濮水边垂钓的庄子没有姜太公那样潇洒。他槁项黄馘,饥肠辘辘。但“这则记载在《庄子·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在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洁静的精神,又由这种洁静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2]

《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面对楚王的盛情,只要他一转身,就可以得到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可是他轻轻松松拒绝了在别人看来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选择了粼粼的濮水和从容的游鱼,选择了无为洁净的人生,超凡脱俗,孤标傲世。庄子的垂钓,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垂钓,虽然他需要的可能只是一条果腹的小鱼。可是他宁可像一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也不愿让高官厚禄来束缚自己,让凡俗政务使自己身心疲惫。虽然他生活很穷困,在道德上却非常富有。

庄子说过“道之真以治身”,就是说,道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用来养身的。上面的对话就集中体现了庄子这一思想。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因此他拒绝了权势的媒聘,一心想他的《逍遥游》了。

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钓的是清高孤傲、永不妥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凡读过柳宗元《江雪》的人都会折服于钓者的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这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著名学者朱子刑认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渔翁独钓寒江的意义在哪呢?“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的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些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3]

确实,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发起了一场除弊兴利的革新运动——“永贞革新”。他们以强国富民为宗旨,罢免贪官,严禁宫市,改革税制,削弱藩镇。这些措施沉重地打击了宦官、藩镇和地方豪强等保守势力,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完全符合广大劳苦黎民的愿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可惜只维持了短短的146天,“永贞革新”便以失败告终,革新派成员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母卢氏来永州不到半年就不幸去世,柳的住所又连遭火灾。灾祸纷至沓来,诗人无限愤激感伤,悲苦异常,《江雪》一诗就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写成的。

独钓寒江雪篇6

译文: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2、千山鸟飞绝,万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独钓寒江雪篇7

如果我们在诗的“空白”处体味到在一片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的情境中,诗人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不怕寒冷、专心钓鱼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抑郁苦闷。那么,这就较前有了深入。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联系作者遭贬失意的创作背景就不难理解,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正是对生命孤独的高峰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幅接近死寂的画面上感受到渔翁的那种摆脱世俗一往独前,坚定求索,执着不懈的精神世界之光和对人的高洁脱俗、遗世独立、兀傲坚贞的生命情调的孜孜追求。再进一步,我们就会发现,《江雪》一诗的视角是一个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的倒三角形:千山万径孤舟渔翁钓丝。这里诗人以宇宙空间万象的广袤,来映衬自己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的襟抱。这山川漠漠空间正是可以把诗人全身心安放进去的恒寂世界。于是诗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大观小,又以小观大,俯仰天地而后回归自我。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曾说过:“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此言确矣!

诗中的渔翁(即作者)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这种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与庄子的宇宙意识一脉相承。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常心――不为外物所拘,安闲自若,就能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对抗性矛盾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这种境界中,宇宙不再孤悬隔绝,不再是人的异己的存在;而人的生命情感也不再孤单、有限,不再是与宇宙本体相乖离的存在。人的生命本源被提升到宇宙本体的地位作一例看。浩瀚无边的白雪天地之中,那一位独自默默垂钓的老渔翁,不畏严寒,不怕孤寂,死一般的寂静中,显示的不是人的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天荒、地老、江宽、雪大,挺立其中的乃是凛然的生命强力,兀然不屈的心灵境界,这就是《江雪》的昭示万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白茫茫的天宇下,这个孤独的渔翁,简直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赫然在目,凛不可犯,令人仰视,肃然起敬。这个渔翁的形象,正是参加王叔新集团而受打击遭贬谪后,诗人内心情志的外化,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傲情怀的人格化身。从文学角度看,写法简单、朴素至极,实无可言;从文化心理角度看,正有一种根源于最深的生命体验之美;从艺术手法说,此诗是缩龙成寸,化大为小,注目于精神之大,却落笔于形象之小,而又以大背景衬小形象,以小形象显大精神。

柳宗元的例子表明: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有一种特殊素质:这个诗人必定有顽强的生命活力,必定有一种兀傲不训的人格力量。正如胡晓明所说:“荒寒幽寂之境,归根究底,实为中国文人名士生活艺术中的一种品位,实乃中国文化所伸展而出的一种生命之诗情。”中国诗人在山水里倾吐悲情,又在山水里清濯悲情。“一钩掣动沧浪月,钓出千秋万古心。”漫漫风雪中,那一帧无限苍凉的独钓寒江的老渔翁的背影,渐渐趋向安宁,趋向止泊,竟那样充溢着生命满足的幸福感与自足感!如此的宇宙天地之美,如此的返璞归真之美,如此的心灵充盈之美,如此的生命自强自足之美,天若有情,岂不感动!所以说,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到过感动的人,都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明人胡应麟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一个“闹”字,则点出其中健旺刚猛的生命活力。正是山水自然,使柳宗元从心田里涌起了生命之诗情,从中汲取力量,变胶执为洒脱,来濡活自己的心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诗人在写山水,而是山水自然在“写”诗人,写他们生命中的缺憾与痛苦,执著与坚韧。清人况周颐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即词心也。”(《蕙风词话》)“词心”,即中国诗人面对宇宙自然所感悟到的生命意识;不具这一份词心,就缺少了作为诗人最基本的感情特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的心灵从芸芸众生、茫茫尘世之中上升起来,游目骋怀,超越狭小的的身观所限,昂首天地,将其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开阔的宇宙空间。诗人在山水之间为自己也为人类找到了遮风避雨的庇护所和回归与超越的自由路径。诗人心灵空间的无限与安宁,正是人类精神生命无限向上的证明。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现实人生体验中,宇宙和社会、自然与人文并没有能够实现应有的统一和融合,诗人们因此感受到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文对自然的异化,这就难怪李白有诗云:“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游泰山六首》之一)诗人们渴望在精神上离弃世路的羁绊和喧嚣的拘挛,以进入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需要的是他们的“词心”,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最深刻的诗情,实在已经打通了最微至的生命哲学。

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诺瓦利斯曾经动情地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哲学是对精神故乡的不停追寻。所以说,柳宗元的《江雪》,正是以朴素无华的语言,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化而为形象生动的人生智慧格言,让我们透破人生的壁障,获取开放的心态,撑开精神的世界,舒展苦闷的心灵,从而抵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二十个字的绝句中,千载之下的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个与流俗决绝、誓不妥协的柳宗元在千山鸟绝而万径踪灭中独卧孤舟,独钓那中唐的满天风雪。

参考文献:

[1]王惠.荒野哲学与山水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

[2]吴晟.中国古代诗学探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欧阳等.珠吟玉韵[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李元洛.诗词风景[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年.

[6]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7]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12年.

独钓寒江雪篇8

译文: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译文: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3、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唐崔道融《梅花》

译文:在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潇洒的北风啊,请你放慢脚步,精心的呵护她吧!你忍心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吗?

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译文: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独钓寒江雪篇9

永州是不毛之地,地处湘粤交界,人烟稀少。一千多年前,当满怀疲惫、创伤的柳宗元被贬于此,一住十年,长期过着寂寥孤独的生活,他却又不乏独立执著。永州山水成就了他的才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有志难伸,他转而著书立说,作文赋诗。此间,诞生了《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江雪》等一系列名篇佳作,其思想性可谓影响直至千年之后。最为著名的当数《小石潭记》,不时浮泛着柳子的隐隐心态。

人们称整个社会为“朝野”(朝廷和草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文人恒久的心态。当然,柳子的“江湖世界”非侠客世界,而是远离政治中心的“草野”世界。柳宗元善于从细微处体察物象,抓住事物独特物象引发感情及独特感受。永州,表现了处于江湖世界的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小石潭,颇有特色,“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林纾说,“《小石潭记》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地步。”在柳子心底,这些水中的嶙峋石头,己不再是石头,而为各具特点的“坻,屿,,岩”,好像成为岛屿仙岩,尺幅千里,一片五光十色的山湖景象,呈现出一种静态之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上藤蔓蒙络缠绕,枝条参差不齐,在风中披拂,摇曳多姿。小石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潭中游鱼。

前人已对游鱼有所描摹,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水经注・洧水》),是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份;吴均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是以行旅者的身份。

柳宗元对游鱼的描摹,虽脱胎前人,但独具慧眼,“借鱼写水,鱼水皆活”,可谓精彩绝伦。“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偷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借“空游”“影布石上”写出水之清澈,以“游”“悬”的动作具体化,以静态“然”,以动态“尔”,以神态“似与游者相乐”,使“鱼”情态毕现。

此时,柳子的心情,似乎“处在有鱼与无鱼之间”。千年之前,庄子曾与惠子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鱼”,“余”也,或许,在此,柳子通过游鱼,展示他的内心,应是喜悦的。但遗憾的是,“乐极生悲”“兴尽悲来”:“寂寥无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为何“寂寥无人”?唯一的原因是,他们不懂柳宗元,不懂柳宗元的江湖世界。

也许雪是懂得的。雪是美丽的,江雪是神奇的,永州的江雪更是韵味无穷……

柳子惊奇永州的山水,也惊奇永州的江雪,当江雪奇遇柳子,当柳子走近江雪,柳子便看到了自我:《江雪》,一个寂静空无的境界。他正如寒江独钓的渔翁一般,超然物外,遗世独立,清傲绝俗。

独钓寒江雪篇10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画面,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景语皆情语”意境的体会;(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江雪的画面。

一、情境导入,诵读积累。

1.师描述:同学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是大自然却赐予我们一件美丽的礼物,那就是——雪(引出雪,播放图片)。多美的雪啊,古往今来,赞美她的诗可不少,咱们今天也来个咏雪诗会。

2.生吟诵相关古诗,积累有关写雪的诗歌(如《白雪歌》、《沁园春·雪》等)。

设计意图:不着痕迹地积累,让学生引入情境,并感悟语言,习得语言,水滴石穿、熏陶渐染、文火慢煮,这就是语文的积累的重要性。

二、检查预习,理解字词。

1.过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雪有关的诗歌——《江雪》。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

3.交流预习中明白的问题,理解“蓑笠”、“蓑笠翁”、“千山”、“万径”等,理解夸张的手法,积累含有夸张手法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

设计意图:课堂上真正“以生为本”,交流已懂的,解决不懂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检查,同时又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常见的“夸张”手法,积累相关诗句,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三、“诗中有画”,读出画面。

1.古人常说“诗中有画”,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诗和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学生叙说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鸟儿都飞走不见了,千万条小路上根本没有人的踪影。除了雪,还是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师相机小结:这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寒冷、凄凉)

4.指名读,感悟其寒冷凄凉。

四、“诗中有情”,情景交融。

1.诗中不但有画,还有情,再品味古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生体悟,相机交流。

3.出示柳宗元的背景资料(投影出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情。)。

4.交流、小结:遭人迫害,母亲离世,生活困难,所以心情(相机板书:孤独、悲愤)。

5.再次体会景和情,你发现了什么?(结合景色的萧条肃杀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凄凉不谋而合,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诗中有志”,诗言志。

1.再读资料,诗人是否会屈服妥协?

2.生默读思考,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3.感受诗人的“志”,相机板书“顽强不屈”。

4.师小结:短短二十字融入了景、情、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再读经典,请学生吟诵。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诗言志”,在此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体悟诗人心境,体会何为“情景交融”。并结合史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再读诗歌,感悟自然“更上一层楼”。

六、走进诗歌,感悟境界。

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江雪中的情与景。

2.生书写,师巡视。

3.反馈。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情感溢于言表之时,趁热打铁,设计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发散思维,既是对文本的一个感悟升华,又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文能力。

七、拓展阅读,对比升华。

1.师:古往今来,写垂钓的诗有很多。出示《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和《江雪》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诗人内心世界的不同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