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古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7:21

秋天的古诗篇1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秋天的古诗篇2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秋天的古诗篇3

2、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宋】周密《西塍废园》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4、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7、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秋天的古诗篇4

2、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斜。狭斜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李端《乌栖曲》

3、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白居易《望江州》

4、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宋之问《江亭晚望》

5、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韦庄《春愁》

6、余霞残雪几多在,蔫香冶态犹无穷。黄昏月下惆怅白,清明雨后寥梢红。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韩偓《残花》

7、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杜甫《返照》

8、摇落秋天酒易醒,凄凄长似别离情。黄昏倚柱不归去,肠断绿荷风雨声。韦庄《摇落》

9、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白居易《暮立》

秋天的古诗篇5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以勒中学657200〖HJ1.0mm〗

【摘要】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自从战国时期楚人宋玉《九辩》之后,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中最常见的情调。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文人墨客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可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却一反过去文人悲秋之传统,认为秋色宜人,甚至认为秋天比初春还要美好。在他的《秋词》中,他用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景象,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诗作正是诗人事途坎坷、遭遇贬职之时的大作。在如此遭遇的人生道路上,还有这样宽阔的胸怀,豁达的胸襟,刘禹锡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哲学家。他以雄浑的气势,壮丽的意境,唱出了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心境喜秋意象精神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文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构成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常常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作者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则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我国古代的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诗人对外在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之后,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正如刘禹锡将晴空鹤飞冲天这一动人景象的所见所感,融进自己宽广的胸襟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因被贬职而丧气的伟大诗人,也看到了一个积极进取,凌云壮志的精神领袖形象。

1.古文人的"悲秋"情结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只要提到秋,无不与悲、愁、怨、失落、感伤、凄凉拉扯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悲秋之作,留给后人们慢慢咀嚼、品味。这样,我们这些后人只要读到古人作品中的悲秋之作,心中自然就会产生很多不平的怪味,于是,悲从心起,也跟着古人一道玩味一把悲秋的情结。

如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所作《秋兴》组诗,就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从整体上看,诗人身在夔州,却想着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在内容上,组诗的第一首首联就用"玉露调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来描绘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1]?。

又如孟郊《秋怀》其二,诗人用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愁,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此句从月写起,既是兴起,又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老客"包含着他毕生奔波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此二句,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且着一"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着一"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转侧痛心之状,都是妥帖而形象的字眼??[2]?。

又如晚唐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整诗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前两句描绘出一副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天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道出了三层意思:一、古人说腐草化萤,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的作用是挥风取凉,而秋天是不象夏天一样的炎热了,所以古诗常以秋扇比喻弃妇。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天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边的牵牛、织女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联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看出,她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个举目仰望的动作之中了。

另外,还有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赠少年》中写到:"秋风叶下洞庭波",他化用了《楚辞》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根"。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写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句以塞上秋景作背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思乡之愁。盛唐诗人张籍也曾在《秋思》中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诗人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蓄,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3]?。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象这种因"秋"而伤、悲、怨、恨、愁的作品,实在是不胜枚举,这就更能说明"秋"这一文学意象都成了古代文人墨客们倾诉愁绪的最好方法,或者说最常用的方法。他们一旦因个人的遭遇或是说国家的灾难,还是人民的疾苦而产生浓烈的情感,就是大量使用"秋"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把自己的悲秋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于是,便有了众多诗人的悲秋情节。

2.刘禹锡与众不同的秋感

诗歌的创作在很多时候,都是诗人用来明志的一种解脱方式。因此有"诗言志"之说。那么对于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伟大诗人刘禹锡来说,也不例外。但是诗歌的创作过程又有别于其他文体,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创设有效的意境,这种意境又往往借助客观的物象来表达。我们把这种手法称为"托物言志",或者是"借物抒情"。我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以象为寓的纯意象诗中,意象是给情思的一个载体,其作用便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意象这一手法在诗中体现的作用就有了"言不尽意,立象尽之"的说法,使难抒之情,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主要就是指这一类诗。这时,由于诗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如果诗人要把"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维生素"多种多样,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读者可能会难以逐一辨析,于是,诗人索性把一篮子多维的"维生素"奉献给读者,读者便有了丰富多彩的回味。

诗人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司马时写下了著名的不朽诗篇《秋词》,来作为他对秋的不同感受,是难能可贵的。当时,正是作者参加王叔文改革朝政失败的时候。各种宦官、藩镇、官僚势力把持朝政,他们强烈反对改革,导致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失败。于是,顺宗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虽然遭受严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一反常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力作。赞美秋天胜过春日的早晨,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和斗志。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一开头便直言千古悲秋之老调,毫不隐讳。

次句"我言秋日胜春朝"则一反千古悲秋之反调,盛赞秋天的美好,并采用第一人称手法表明态度,显示诗人同腐朽势力作不妥协斗争的韧劲儿。

接着"晴空一鹤排云上",让我们感到诗人那种被贬,压抑的情感自然随着仙鹤飞向云天,展翅飞翔的气概,于是诗人便有了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以便有了诗的末句"便引诗情道碧霄"这种妙愁。其中"晴空"一词即描绘了秋高气爽的秋天特色,它是春天多风沙,寒意尤存所不能比拟的。在诗人被贬的背景下,一只孤鹤直冲云霄,搏击长空,作者的用意是可想而知的。这便是这首不朽之作的精华之所在了。

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奋力搏击长空,一展雄姿。显然,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便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这样的鹤才敢面对纷繁复杂的官场唱出"秋日胜春朝"的不朽战歌。

从诗歌的立意来看,诗人一反古代诗歌"悲秋"传统之主题,,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这恰恰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背景、性格是分不开的。他把悲凉的秋天看得比春天还美,于是诗的立意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新颖,而且十分深刻,也就表现了诗人独有的精神和独到的见地。

这里所说的是诗人的《秋词》(其一),主要借秋气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另外,还有《秋词》(其二),借秋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两首诗都一反过去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在诗人眼中,他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着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了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秋词》诗的主题思想。

两首《秋词》主题虽有相同之处,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则以风景见长。《秋词》(其二)中,前二句写秋色,诗人只是为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伤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就该诗的艺术手法而论,它属于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总之,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气和色素,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天,草木枯萎,万物萧条,在多愁善感的文人笔下,便具有愁肠九曲的秋意,诗人一扫千古陈说,拓展出崭新的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凤毛麟角。

对于《秋词》其一来说,诗人一开头就用常理展开议论,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写出了秋的意境,秋的特色,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是一种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潮"。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乐观心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诗的三、四句,便神来一笔,将其转成高亢的秋歌。通过秋天"一鹤凌云"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而又富有活力的秋景图。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所含的哲理,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而这种气概和情操正是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表现,再次体现了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读此诗,可贵之处在于诗人敢于打破自古悲秋的习俗,尽管字里行间透着仕途的不如意,但毕竟拥有"晴空""碧霄"等亮点,又何必因遭贬谪而沉郁呢?且着一"胜"字,更显示了诗人内心的一股激情,一份豪迈:仕途坎坷,诗情仍在!在情感中寄托自己的壮志,又何尝不是成功呢?诗人内心的豪情与悲愤尽在这爽朗之中。

此诗虽是在萧瑟的秋天所写,却没有那种淡淡的哀愁,而是一语道破"秋日胜春朝",诗人的这种表现,折射的是其豪迈自负的心境,被贬后却丝毫没有悲哀、怅惘,在这天高云淡、鹤群南飞的秋日,却把诗情引向碧蓝的天空,表现出诗人那博大豪迈的心境,不为世俗所累的超脱天然,真是令人叹服。

诗歌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后人们读来是一种励志怡情的美好享受。

刘禹锡的诗,除《秋词》二首外,还有《始闻秋风》也是一首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从"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的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读到这些,颇有点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着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了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的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了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地;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唤起诗人的激情。是诗人对秋的喜爱,也是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体现??[4]?。

此外,还有如《秋风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都是表现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诗。

?

参考文献?

[1]洪宗礼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2007年?

[2]洪宗礼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册,2007年?

[3]萧涤菲程千帆等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1983年?

[4]于非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5]于非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6]王力张万起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版,1998年?

[7]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版,1992年?

秋天的古诗篇6

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再如唐代杜审言《登襄阳城》中有“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之句。

2.九秋

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再唐代白居易《望月有感》诗曰:“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3.金秋或“金天”

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人陈子昂在《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也有这样的句子:“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4.素秋或素节

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再如唐代廖匡图在《松》中有云:“直待素秋摇落日,始将凡木斗荣枯。”

5.金素

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南朝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6.素商、商秋

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属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元朝马祖常《秋夜》诗云:“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知秋有鸣蛩。”

又因晚秋寒风凄厉,与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应,故名商秋。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有句云:“商秋授气,收毕敛实。”

7.劲秋

指肃杀的寒秋,因秋风劲吹,故名。晋代陆机《文赋》中有句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8.泰秋、白藏

泰,物丰,谓其时安泰吉祥。《管子·山国轨》有这样的记载:“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故称。如《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9.西陆

古代指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本为二十八宿中昴宿之别称,后亦代称秋天。如晋代司马彪《读汉书》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陆之秋”之句,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亦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秋天的古诗篇7

关键词:《闲吟集》秋萤汉诗和歌

《闲吟集》是日本室町时代的歌谣集,其中收录了室町时代的“小歌”(流行歌谣)、“猿乐”、“田乐”等311首。《闲吟集》采用了日本古代常见的敕撰和歌集(由天皇下令编写的和歌集)的题材,即前后分别附有“真名序”和“假名序”。所谓“真名序”即用汉字写成的序文,而“假名序”则是用假名写成的序文。《闲吟集》的假名序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命にまかせ、しも秋のにらひて、月をしるべにす事しかり。(试译为:时与秋萤互语,时与明月为伴,任命而作此处)”此句中的“秋の(秋萤)”自古以来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为了解释此处“秋萤”的合理性,一些注释书甚至把“萤”解释为“蛩(蟋蟀)”的别字,例如朝日古典全书中注释为“は蛩のりか(“萤”大概是“蛩”的笔误)”。也有一些注释书例如《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大系》和《新大系》等中虽然保留了原作的“秋萤”,但都对此加上了特别注释,认为是中国汉诗中的题材,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由此可见,“秋萤”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生疏甚至颇有抵触感的词汇。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日本文学中“和歌・散文”与汉诗文是相互独立的两大文学派系,因此下文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和歌和散文文学中的“萤”

“萤”在日本古典文学里并不是一个极其稀少的景物,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和历史记录《日本书纪》中可以找到歌咏“萤”的例子,而到了平安时代(710―794)“萤”已经作为普遍的吟咏对象备受歌人的青睐。但是日本的和歌作品和散文文学中”萤”又名“夏虫”,都是作为夏天的代表性景物被歌咏的①,而歌咏“萤”的和歌一般都被归类为四季中的夏季歌。此外,和歌中引用的“萤”,多用于比喻因恋爱而产生的思念之火。例如:

暮るより露とみだれて夏草の茂みにしけくとぶ哉(新拾和歌集1749)

试译为:日暮露水影零乱,夏草深处萤火飞

夕さればよりけに燃ゆれども光ねばや人のつれなき(古今集562)

试译为:恋情燃心胜夕萤,隐隐无光人不知

当然,在一些和歌中也可以看到“秋天”与“萤”的搭配,例如:

小筱原しのに乱れてぶ今いく夜とか秋を待らん(拾集・3・夏歌)

试译为:小筱原上乱飞舞,今夜萤火待秋来

秋ちかし居まてとやゆくへの水に影のみだるる(雅和歌集・4・夏歌)

试译为:秋近萤火冲云霄,空留孤影乱泽沼

ゆくの上までいぬべくは秋吹くと雁に告げこせ(後撰和歌集・5・秋上)

试译为:萤火云中飞,告雁秋风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3首和歌除了《后撰和歌集》在原业平的歌之外,其余两首均收录在夏季的类别中,而且都是通过“萤”来表达“秋已近”、“盼秋”的心情。而在原业平的这首和歌同时在《伊势物语》和《古今和歌六贴》中出现过,仔细分析会发现,歌中的“萤火虫”其实依然是夏季的代表,萤火虫的高飞代表着夏季的远离,而大雁才是秋天的使者。因此,这首和歌虽然被收录在秋季类别之中,但其本质与其余两首相同,都是表达对即将到来的秋天的等待和盼望,并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秋季的题材。

那么日本古典和歌作品中究竟有没有把“萤”作为纯粹的秋季题材来吟咏的例子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置く露に朽ちゆく野の草のや秋のとなりわたるらむ

试译为:露落田野边,腐草化为萤

秋来れば深山里こそわびしけれ夜はをともしびにして

试译为:秋到深山里,寂夜萤为烛

这两首和歌都是贞亲王家哥合(作歌比赛)中的和歌,歌中已经不再是晚夏的景致了,而完全是秋天的情景。对于这两首日本和歌中极为罕见的将“萤”作为秋天代表景物的和歌,著名文学理论家渡边秀夫作了如下解释:“(这是)为了对当时非常贫乏的歌题进行补充,急切地引入汉诗题材的一种尝试。因此,这里遵照中国诗文的一般惯例,(萤火虫)是作为秋季题材登场的。”②具体而言,这两首和歌不论季节感还是题材都和中国诗文极其类似。前者是在“季夏之月、腐草为萤、飞虫萤火也”(《礼记・月令》)和「立秋、腐草化为萤(初学记・萤所引)的基础上创作的,而后者则引入了中国诗文中常见的“萤火=灯”即“车胤聚萤”的典故,以此来凸显秋天的寂寥。

因此“秋萤”绝不是日本式的歌题,而是中国文学中广泛使用的词语。从六朝古诗到唐诗,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萤”完全是一种秋天的常见景物,大多和秋夜、秋月、秋草、大雁等一起组合吟咏,来表达秋天的寂寥、孤独和荒凉等特征。歌咏“萤”的诗歌不胜枚举,单从《全唐诗》中找出包含“秋萤”这一固定词组的诗歌来看的话,例如:

鬼火穿空院,秋萤入素帷。(于鹄・哭凌霄山光上人)

残秋萤出尽,独夜雁来新。(周贺・旅情)

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贾岛・泥阳宫)

风池宿鸟喧朱阁,雨砌秋萤拂画梁。(许浑・出永通门经李氏庄)

秋萤一点雨中飞,独立黄昏思所知。(李咸用・秋夕书怀寄所知)

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刘禹锡・秋萤引)

当然,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也并非完全没有例外,如上文引用的“季夏之月、腐草为萤、飞虫萤火也”(《礼记・月令》),以及“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元稹・夜坐)。作为夏天最后一个月份的“季夏”,以及“秋已近”提示句中表达的是夏末秋初之际的景致。上文中所引的《续拾遗集》《风雅和歌集》以及《后撰和歌集》中的和歌均承袭了上述诗文的视角,即把“萤”作为夏秋之交的景物来表达秋之将近。只不过不同的是,日本的和歌作品中大都把此类歌谣归类为夏季类别,努力与恋歌中歌咏的“萤”在季节感上保持一致。

二、日本汉诗文中的“萤”

除了和歌和散文文学,汉文学在日本文学历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日本的汉诗中的“萤”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众所周知,日本的汉诗在题材和作法上都受到了中国汉诗文的很大影响。而对日本汉诗中的“萤”进行考察后会发现,日本汉诗中虽然从中国汉诗中汲取了视点和作法,但把“萤”作为夏天的题材来吟咏的倾向性却越来越强。例如《千载佳句》基本上是把“萤”作为秋天的题材来处理的,不过其中有两首诗文却归类为夏季诗。而《和汉朗咏集》之后的汉诗集无一例外地都把“萤”收录到了夏季题材中。但是,虽然在季节分类中与中国诗文不同,不过日本关于“萤”的汉诗却在内容上和题材上表现了与中国诗文的一致性。例如《菅家文草?菅家后草》中的诗文:

悲栽冢上新生树,哭放头旧聚萤86

一不用满金,况复萤光草迳深95

君政万机此一,飞龙不忘始萤382

秋天未雪地无萤,灯灭抛书暗零509

这几首诗文均包含了“车胤聚萤”的典故,且多表现的是秋天的景物。但是其中并没有出现“秋萤”这一字眼。“秋萤”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是到了后期的五山文学才出现的,例如:

秋萤何意照鳏床(幻云诗稿)

山莫丛丛绿,好化秋萤照夜书(云诗稿)

不知朝日出,弧光淡々似秋萤(翰林五集・雪)

上述几首诗文或是把“萤”作为秋季题材来表达秋天的寂寥,或是引用中国诗文典故把“萤”作为勤学苦读的象征,在内容上无疑与中国的诗歌更为接近,而与以恋歌为主的和歌区分开来。

由此可见,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和歌与文学作品均把“萤”作为夏季的代表景物,用以表现男女之间的恋爱之心。而汉诗文虽然在季节上也与和歌保持一致,但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却深受中国诗文的影响,多倾向于景物描写,大多与恋爱无缘。并且后期在日本汉诗文中甚至出现了“秋萤”一词,足见受中国文学影响之深。

三、《闲吟集》中“秋萤”

那么《闲吟集》序文中的“秋萤”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的质疑呢?原因恐怕与“秋萤”在文中的位置有关。如本文开篇所述,《闲吟集》采取了敕撰和歌集的文体模式,即前后各附有以假名写成的假名序文和以汉字写成的真名序文。一般认为,假名序文与和歌、散文等同属一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本土文学;而真名序文与汉文学同属一系,是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文学作品。根据这一区分,出现在假名序文中的“秋萤”就难免显得格格不入。毕竟在日本的和歌与散文文学中,“萤”多是代表夏天的景物。

《闲吟集》虽然同是附有假名序文和真名序文,但是与真名序相比,假名序在篇幅上要短得多,同时其内容也和汉诗文有着很深的联系。如序文中有如下语句:“毛三百余篇になずらへ、数を同じくして吟集とす。(试译为:效仿毛诗三百篇作闲吟集,篇数亦相同)”其中的“毛诗三百篇”即中国的《诗经》,说明作者在创作时有意模仿了《诗经》。此外,假名序文开篇写道:“富士の望をたよりに庵をびて、十余の雪をにむ。(试译为:在远望富士山之处结下草庵,窗上积十余载白雪)”同时与结尾处的「秋萤首尾呼应,暗含了“孙康映雪,车胤聚萤”的典故。

由此可见,《闲吟集》中的假名序虽然与和歌、散文等相同均以假名写成,但在内容方面却和中国汉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在写作是有意地模仿和利用了中国文学的诸多元素。因此可以说《闲吟集》的假名序文并不是纯粹的假名文学,而是汉诗文式的序文。而如果从汉诗文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此处的“秋萤”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①张龙妹等编.《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中“”词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64.

②渡边秀夫著.《歌の森》.大修馆书店,1995:50.

参考文献:

[1]张龙妹等.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刘德润等.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秋天的古诗篇8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射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小令的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秋天的古诗篇9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以图为主要切入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内容,理解能力还不够,所以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画,本来诗画一家,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思路突破:

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美,是本首诗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看图想诗”——“入境吟诗”—“看图填诗”—“读诗想画”,这一过程来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1、

根据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真实情况,让古诗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2、

诗画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诗画结合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画面。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看图背诵古诗文,课件出示与古诗有关的图片:《春晓》、《望庐山瀑布》,学生背古诗。

二、

2、简介作者:杜甫及诗人写诗的背景。

1、

诗中写了怎样的一幅幅美丽而快乐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2、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了解“绝句”相关知识。

3、精读古诗,注意读准停顿。

两个

黄鹂

鸣翠柳,一行

白鹭

上青天。

窗含

西岭

千秋雪,门泊

东吴

万里船。

4、明了诗意,体会情感,感情朗读

看图想诗:

(1)、教师出示图片: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黄鹂、翠柳)想到了什么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当你读到这句诗会想到什么景物?是近处还是远处的景物?

(3)出示图片:蓝天、一群飞翔的白鹭,想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相机理解“青天”的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心情怎样?(轻快、喜悦)读之,想象白鹭在天空越飞越远,然后配上动作作展翅状,眼睛注视天空,再读之。

读诗句用不同的目光注视远处、近

处的景物。

(4)同样的方法学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你又读懂了什么?相机出示“千秋”、“万里”,一指时间长,一指路途远。

先析“泊”,后析“含”字,“含”字,联系生活理解,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

),你透过窗户看到房子就可以说(

),析“含”为包含之意,诗人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小朋友,老师把刚才的画面集中在一起让我们来朗诵这首诗!

入境吟诗:

(1)读全首诗,伴着古代音乐配上动作,想象画面,想象诗人倚窗之状,你从“含”中还读懂了什么?

(2)如学生有疑则释疑:为何要写“东吴”?一是“东吴”与“西岭”相配,二是诗人有东吴的情结。

读诗想画:

出示诗句ppt:(1)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请同学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介绍诗人写诗的地点离东吴遥远,从而体会“万里船”的意思,老师为这幅画镶上边,画上挂线,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

三、品味诗美,相机课外延升

1、游戏:接对子

规则: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动词对动词。

鸣对(

),门对(

),两个对(

)。

黄对(

),泊对(

),翠柳对(

)。

遥望千秋雪,

门停(

)。

2、看图填诗

出示图片ppt:花丛中蝴蝶飞舞,鸽子飞上天

,学生填诗句:几只(蝴蝶)舞(花丛),一群(鸽子)上(青天)。

3、相机引出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的诗句及图画,学生边读边理解诗的美。

板书设计: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秋天的古诗篇10

一.借助题目提示

古人曰:“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诗文的题目,就仿佛是人的脸面眼睛,从人们脸面表情以及眼神能窥探出人的内心世界;同理,我们也能从古诗词题目中受到启示,进而把握其内容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唐代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芸藿(huò),锄豆。刈:割。北场,东皋:泛说屋北场圃,家东田野。

借助注释,字面意思基本能看懂,写的是俩邻居忙完农事后在宁静的秋夜不期而遇的场景;但如果要问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就较难回答了。这时我们再来看一下标题“秋夜喜遇王处士”,也许就能准确理解了。“喜”,高兴,喜悦;“处士”,隐士也。题目是表明诗中的人(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秋夜遇到姓王的隐士非常高兴,而王处士这样的隐士生活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诗人在诗中没有明言,是借助对两人喜遇场景的描写来含蓄表现归隐生活的闲适与快意。阅读这首诗如果疏忽题目的提示,诗意就可能理解错了。

诸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卖炭翁》《念奴娇・赤壁怀古》《咏梅》等题目对诗词内容或思想情感都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二.利用诗词规律

中国古典诗词是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内容丰富,适宜抒情外,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也有许多要求,尤其是章法、结构严谨而有法度。我们可以借助诗词这种特有的结构规律来解读。

(1)诗讲究起、承、转、合。

“起”,就是起承题目,引领下文,振起全篇;“承”,就是承接前句(联),扩展内容,为下文蓄势;“转”,就是思路的转变,或由景转情、或由事转理、或由物转人;“合”,就是收束全篇,概括全篇,回扣主题。例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767年(唐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的一首七律。首联是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视线遥远,背景广阔,这些景色只能是在高处才能看见,此联起“登高”题,这联又是以整体描写夔州秋天特定的环境来引领下文。

――这是“起”。颔联集中描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又为下联的“万里悲秋”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这是“承”。前两联都是写景,第三联由写景转向了抒情。“悲秋”之“秋”照应前两联的景,“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这是“转”。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一生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对杜甫来讲,这种“艰难苦恨”也就是人生的艰难。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而一人独自登高望远,无祈寿延年之欢,只能惹恨添悲,怅惘苦恨。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慨叹之音自然脱口而出。――这是“合”。

这首诗起、承、转、合非常符合律诗的结构要求,我们如果按这结构规律来解读,诗意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2)词讲究上片叙事写景,下片言志抒情。

词的抒情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词多是抒情在下片,上片多叙事或写景的。不妨以用古体词的格式写的《沁园春・长沙》为例说明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时值深秋时节,重游当年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主宰的问题;词的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的特征,同时,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做了气势恢宏的回答。上景下情符合词的一般表现规律。

三.理会意象内涵

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内心的“意”与生活之外的“象”的统一体,是主观意念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意象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是诗人抒情的载体,也是鉴赏古典诗歌的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破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比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主要有“迟日”“飞燕”“鸳鸯”三个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描写了明媚宜人的春光,透露了诗人安适、愉悦、自在的情怀。如果理解了这三个意象,诗意也就能理解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又常常具有稳定性,诗人们常利用这些意象传情表意,我们可以通过意象体会出诗词作者所表现的情感。例如杜康(酒)、秋风、落花、流水、芭蕉、梧桐、秋蝉、杜鹃、猿啼、鹧鸪等寄寓忧愁伤感,杨柳、明月、归雁、笛声、长亭等表达送别思念之情,禾黍、燕子、旧事、花以及历史古迹等表现昔盛今衰与亡国之恨,鸳鸯、燕子、红豆、莲花、红叶等象征纯真爱情,浮萍、飞蓬、孤雁、沙鸥、扁舟等寓含羁旅愁苦,梅、兰、竹、菊、松、莲、玉等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读古诗词抓住了意象常常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就抓住了诗词的主旨。

四.抓住感情词句

诗词都是用意象说话,以意境显情,然而诗词中常常有一些词句是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比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的“往事”、“故国”、“愁”都是感彩浓郁的词语,特别是透过直接言情的“愁”这个词语,就能感受到亡国君主深深的亡国之恨、失位之悲,就能理解他心中似江水般汹涌的“愁”。宋太宗赵匡义正是看到他词中显明的“愁”意,才派人将他毒死。因此,此词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古诗词中感情句常常就是主旨句,比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词中“明月不谙离恨苦”是感彩鲜明的主旨句,通过这句能把握到这首词表现的离别之苦这一主题。

诸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都是感情句、主旨句。

五.拟散文化

拟散文化就是将诗词语句以散文的文笔转换成现代汉语,将古典诗词紧缩的语言还原出大自然的原貌与社会生活的真实。

我们先来看一首北宋词人张先的词:

天仙子

时为嘉禾①小②,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嘉禾,宋时郡名,今浙江嘉兴市;②(cuì),副职小官。

这首词是张先52岁时在嘉禾担任判官时写的。一日官府举行酒宴,张先感到疲怠,百无聊赖,“不赴府会”,在家里品酒听曲,联想到自己年事高而索居独处的境况,感慨万分,写下了这一首词。此词词意委婉含蓄,情感复杂丰富,不仔细疏通,难解其味。

我独自手执酒杯细细听着那几曲哀怨的《水调》,几杯酒几首曲后我昏昏睡去。午后醒来,我醉意虽已消散了,但愁绪仍然很浓。唉,送去了明媚的春天,那么这春天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天晚了我揽镜自照,伤心啊,这似流水般消逝的好年景,多少往事空空地在我心头翻滚。

暮色渐渐降临了,池塘边晦色朦朦胧胧,成双成对的鸳鸯一同睡在沙滩上。风起了,月儿从云缝里慢慢钻了出来,花儿随着风摇弄着它那美丽的清影。风渐渐大了起来,我独自回到屋里拉上窗帘,严严密密遮住了灯焰。风儿没有停息,府中的酒宴该散了罢,人们也刚刚安静了,明晨落花呀,仍旧要撒满那小径吧!

此词转换成散文后,我们能从文中清楚地发现词人由屋内而屋外、屋外而室内的行踪,词人的情绪也随着行踪的变化、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从文中也能明显地感受到词人怜惜春天的逝去、嗟叹流光的易逝、慨叹自己处境孤寂的情绪以及花在月下摇曳生姿的情态带给词人的短暂欣慰;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即景生情的写法,文中也明显地表现了出来。我们拟出散文,有了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对这首词的进一步鉴赏就有了基础。

古典诗词格律要求严格,每一种体式都有句式、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拟散文时要处理好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1)词类活用。诗人为了炼意的需要,常常会改变一些词语的词性和用法,而这些活用的词也常常因此成为了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解读诗句时要注意此类活用现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中的“哀”字原是一般动词“哀伤”之义,在此句中活用为为动用法,解释为“为……哀伤”,用法一变,屈原的那种同情百姓并与之共命运的强烈情感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中的“红”、“绿”原来都是形容词,此处变为使动用法,是“使……红(绿)”之义,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由浅红变为深红和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的这一特征,通过“红”、“绿”两词活用将静态的颜色转化为渐进的动态过程,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到的形象,作者对光阴似水的人生感喟也通过这两个词的活用得到了表现。

(2)词序颠倒。由于古诗词格律的特定要求,作者会有意将词句的顺序颠倒,阅读时要借助事理,调整词序。

“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琵琶行》)词序应为“春江朝花(开)秋夜月(明)”;“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应为“万里作客常悲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应为“院中杨柳(旁)秋千(荡)”。

(3)词语省略。古典诗词一字千言,语言跳跃性强,省略的词语多,疏通时要根据语境补上省略的词语,充实诗人留下的艺术空白,使语言连贯,文意通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省略的词语补上后,应为“(漫天)黄沙(中)(我)(身经)百战(磨)穿(了)金甲,不破楼兰(我)终不还(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补上省略的词语,应为“(我见)云(即)想(彼之)衣裳(见)花(即)想(彼之)容,春风拂槛露(中)华(更)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省略的补上后,应为“(我)(举起)浊酒一杯(思念)万里(外)家,燕然未勒(我)归(乡)无计”。

(4)语句疏密。古典诗词依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语句描叙的内容或疏或密,疏可行马,密不容针,解读时要细加分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第一句是对三种景物的描写,“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一句话三个主谓结构层次分明地体现出景物先后变化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受过程,这句布景的密正反映出诗人运思的细密。第二句描写了两种景物,“江枫”与“渔火”相对,一个主谓结构,布景不疏不密写出了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后一联特别疏朗,两句话一个主谓结构(“夜半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前两句虽然诗人写到了许多景象,但这“夜半钟声”给诗人印象特别强烈,它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古诗词语句或疏或密,都将是在服从符合各类诗词格律的要求下更具体、更充分地表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需要。这首诗语句疏密有致是与作者情感的表达紧密相关的。

古典诗词有时还借助于一些叠词、拟声词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时还利用借代、移用、反语、互文等手法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我们拟散文时也得要细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