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长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7:38

古体长诗篇1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2、作柏梁体

作柏梁体诗必须句句押韵。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3、作杂言诗

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4、入律的古风

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

古体长诗篇2

一、诵读成咏,体会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主要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连贯,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唱起来和谐悦耳,产生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我觉得,依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年龄特性,教师要删去繁多、琐碎的各种要求,初步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1.发音正确,吐字准确,语速适当;2.感知古诗的节奏,注意停顿与重音;3.用心感受,逐渐掌握古诗诵读的要领,体会古诗文的音韵之美,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教学中,我们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词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教会学生使用准确的符号,如停顿用“/”,重音用“・”,延长用“――”等。我们还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当然,古诗词的诵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日久天长的积累。朱熹说“一字一句平心去读,不能有丝毫杜撰”。通过一天一诵,诵读成咏,使学生长期浸染在古诗词之中,学生自会有所收获。

二、轻松记忆,感受积累之趣

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关键在于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不要强求深入分析理解,因此,即使暂时没有领悟作者及诗文表现的深刻寓意,也无关紧要。只要他们能先“吞咽”下去,先记住诗歌内容,随着阅读量的加大,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时间长了,它就会被学生消化、吸收。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天抄背一首古诗,这些古诗既包含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又可以是学生自选的相关诗词。如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就让学生再积累李白的其他诗歌。于是,学生的诵读内容就出现了《峨眉山月歌》《赠汪伦》《将进酒》等。由于诵读数量的增加,李白的诗风也就逐渐被学生所知晓。

像这样一日一句,一日一首的长期积累,甚至于好多初高中才学习的经典名篇,如《陋室铭》《出师表》《师说》等,都成了学生们的吟诵之作。听着他们稚嫩的童音,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寻找,我快乐;我诵读,我自豪!”的喜悦之情。

三、活动激励,体验成功之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感于第斯多惠的话语,我在教学中围绕古诗文学习积累开展了一个个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限时背诵”“诵读表演”“接力背诵”等活动耗时少,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举行。再如一些稍大型的活动:“经典古诗文朗诵会”“赛诗会”“诗歌联欢会”等,让学生或配乐朗诵,或浅吟低唱,都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定期举行。

通过这些活动好多学生背诗达到一百首以上,我在感动于学生积累数量之多的同时,更是感受到他们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与信心是那样强大。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更多地感受到了古诗文的诵读之美、意境之美,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学以致用,尝试创造之乐

1.改写诗歌,进行新创作。这主要是对古诗词进行续写、改写或仿写。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装饰,句句有喜色,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想像描绘的情境,合理编写故事的情节,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为了深入拓展文章的内涵,我又让学生续写杜甫回家后的经历。就在这一改一写中,学生欣赏了诗歌高超的技巧,领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2.表演诗歌,活化诗文内容。小学生积累的古诗文,有许多是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的内容,如《村居》《游子吟》《小儿垂钓》等。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简短的诗句改写成小话剧。全班学生可分成几个小剧组,每个学生都要编写剧本,小组内评比,推选出优秀剧本,再进行集体修改,然后自导自演,在活动课上进行展示,评比优胜小组。

3.诗画互补,激活审美通感。古典诗词,向来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把古诗文运用绘画表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审美上的通感,使学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体验更加准确,对内在精神的把握更加深刻。

在做法上,一是鼓励学生给课内外的古诗文配图,举行班级诗画展;二是引导学生做古诗文专题手抄报,指导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文与阅读体会在手抄报上展示出来;三是让学生直接把古诗内容变成图画,让大家通过观画面、猜古诗、背诗句等形式,悟出诗中画、诗中情、诗中理。

古体长诗篇3

一、活动名称:

读诵中华经典 开启美好心灵

二、活动负责人:

郭蔚明

三、活动单位:

三明市***区建设小学

四、活动范围:全体学生

五、活动背景:

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目标,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我校以被区教育局推荐申报福建省“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学校为契机,开展了“读诵中华经典 开启美好心灵”的德育教育活动,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思想素质过硬,品德高尚,作风优良”的优秀接班人。

   六、活动主要内容:

1.诗词:指现行教材中出现的经典古诗词,包括《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以及我国其他优秀的经典古诗、词、韵文。

2.经典:不仅包括以上提到的诗词概念,还包括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农历24节气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等,也包括当代优秀白话诗歌、散文、童谣等。

七、活动主要做法与措施:

(1)建立一套班子

我校成长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的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古诗诵读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2)抓好两个阵地

 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

(3)坚持三条原则

①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②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

③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4)确保措施

学校要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学期考核。

(5)开展五项活动。

我们将通过开展五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

①读古诗

将诵读经典内容列入校本课程阅读内容,各班级语文老师根据学校指定的内容安排学期诵读进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学年开展一次集体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展示活动,评选出优秀班级。

②古诗文图展

一是诗配画,根据诗意进行绘画,并在校刊上展示;二是举办师生古诗文作品展。

 ③唱古诗

由音乐老师负责指导各班级教唱古诗,各年段开展”唱响中华经典”歌咏比赛.

 ④演古诗

以年段为单位,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开展诵读经典综合表演比赛,评选优秀年段。

⑤考古诗

组织诵读经典书法与知识赛,评选优秀选手与优秀班级。

(6)拓展五条途径

①听,即听录音,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读经做人”“读经明理”的观念。广播站将设立“与圣贤交谈”栏目,解读相关经典内容;班级开设“与圣贤为友”栏目等。利用课间、午间休息时间,播放古诗,供学生欣赏。

②看,即通过宣传栏、黑板报、诗文图展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佳作名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记住。

③读,每周二、四早上进行专项晨读,每天课前2分钟,午间课前5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

④学生在背诵古诗的基础上,讲解古诗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⑤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古诗诵读比赛。

(7)做到七个落实

①时间落实

学生每天除了课前2分钟,午间5分钟诵读古诗文,学校每周安排周二、四晨会课由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学校不定期进行检查。

②辅导落实

各班级的语文教师为该班的法定的诗文诵读辅导教师,帮助学生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

③内容落实

本学期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根据划分的内容进行每天读,每周背一首,并收集自己喜欢背诵的文言文。

④任务落实

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古诗诵读的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⑤管理落实

对古诗诵读活动的规划,发动、宣传、操作、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检查方面,按学生自查,小组长检查、教师复查、学校抽查四个层次进行。

⑥考核落实

每学期由教导处人员与教研组长组成考核小组,对每班的古诗背诵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采用随机抽取号数的方式进行,并进行记录。使本项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

  八、社会反响和认可程度: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经典,开启美好心灵”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很多学生不满足老师指定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它古诗背诵。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的故事”、“诗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古诗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古诗,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古诗运用于作文之中。

通过一年多来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明电视台“七彩阳光”2011年3月27日和5月22日先后两次报道了我校开展诵读中华经典活动。2010年10月,在***区“传承中华文化,诵读经典,建设书香校园”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中《唐诗韵 中华情》也荣获一等奖。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将为我校师生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我们将不断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坚持下去,让经典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诵中华古诗,强学生素质,读千古经典,奠成才之基。这在我们建设小学特色教育中又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体长诗篇4

且看我们今天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上。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做法有逐字串讲、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兼顾多种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有形可观,有声可听,有情可诉。把凝练精髓的古诗词讲具体、道明白、想丰满,这是一种古诗词的“增肥”教学。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每一首诗词的意境、语言、风格等用简简短短的二三十个字内蕴着情节性、音乐性、画面感等综合艺术特质。诗词中的每个字词都是浓缩的精华,感彩强烈凝练,思维跳跃,是诗人情感的迸发。诗词“炼意”的特点有别于现代文的“具体”。古文今教,学生们对古今文化比较难融通一体,难准确把握古诗词广袤的背景、深邃的哲理、深远的意境。把古诗词增肥成现代通俗易懂的现代文,才易于被学生理解感悟。“增肥”是古诗词教学的必然,盛老师设计的第一板块――读胖,也就是增肥教学。

但我们往往见肥就收,读懂了诗句,读胖了诗意,读美了诗文,就算达成了目标,给学生留下的也仅此而已。但我们教学古诗词只为理解、赏悦、背诵就足够了吗?有位教师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在的人都不会作诗了,诗词都要失传了。学生背了80首古诗,借助书中的注释简介都能理解大意、朗朗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诚然有理,故我们教师在教学完诗文后,就会布置背诵、默写诗文,理解诗意、带点字意思的课后作业,少有去仿写创作一首诗。要吟诗赋词,学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文字作文,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一件易事。

古诗词的“瘦身”教学,是现代文作“具体化”向古诗词“炼意性”的一次回归,就是把具体有形的语言提炼推敲为含蓄精深的文字,化具为简,化长为短,化琐为精。从人体美学的角度来评论,古诗词以“瘦”为美,现代文以“肥”为美。古诗词的“瘦身”教学,还古诗词一个本位原形的“瘦”韵美。如盛老师让学生体悟从哪个字听出了船桨拨水、鸥鹭惊飞、诗人笑语等热闹的声音;从哪个字看出了鸥鹭之多;整首词可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个回合是对诗文的一次回应、回击,对古诗词的一次高度提炼,对古今文化的一次融合。教学古诗词,不应是单纯地了解诗人、理解诗意、品析欣赏,而是让学生知晓这一古文化的灿烂并传承之,学会吟点诗作点词。现在我们的习作都有字数规定,三、四年级必须达到300字以上,五、六年级则必须是四五百字,否则就属不具体,甚至贴上态度不端的标签。所以学生写文章追求长文,没了开门见山,说话作文唆累赘,概括性不强,凝练度不够,真需要学习古诗词的“精练”。

古体长诗篇5

   第二阶段――辨析古今汉语的读音

   在学生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基本常识的基础上,理解字词、领会诗意就成为古诗词教学无法逾越的阶段。这必然涉及语言训练的问题,也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所面临的问题。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翻译并理解诗句,在此基础上领会并复述诗意,进而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而对于古今汉语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语音方面,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在教学时应从语音方面指导学生辨析古今汉语,从而领会诗意。关于古今汉语的语音问题,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二册)曾就“叶(xié)韵”问题提出看法:“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可能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xié)音),因为那是不科学的。”[2]王力先生认为应该用现代普通话来念古诗韵文,而不必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从古诗词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应该更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是更好地遵守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既然在古诗词教学当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古今语音不同甚至误读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辨析呢?陈昌发先生认为教学中可遵循以下原则:[3]第一,“老字号”从古。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的读法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就应依从旧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第二,“特殊字”从今。在古诗词中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没有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应发某个旧读音,但现代汉语规范音却未收录。这时就应以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遇到此类特殊情况,应统一到现代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第三,多音字从义。在教学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还会遇到多音字。此时应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该读什么音。陈先生同时指出,古诗词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多查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这些都是中肯之言,也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新思路。

   第三阶段――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

   上述第一、第二阶段的教学,是为了第三阶段的教学服务的。因为只有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以及准确辨析古今汉语的语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也只有如此,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诵读”才成为可能。无数事实证明,“诵读”可以对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是事半功倍。古人曾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今人叶圣陶亦云“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4]着名学者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提到“诵读”的好处时认为:“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5]这些说法都是一语中的。依据上述说法,在采用“诵读”时必须注意音节和节奏,这里就涉及古诗词的平仄问题。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它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诗人或词人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在诗词中安排一种高低起伏、长短交替的节奏,形成一种声律上的美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平仄所形成的节奏,就能为古诗词中的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这是上海戴建荣老师摸索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古诗词教学法,他对古诗词“平长仄短”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充分运用。对此朱文君老师曾做详细介绍:[6]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五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戴老师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戴老师所运用的“平长仄短”法,其实就是利用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诵读时由“平长仄短”所带来的节奏高低起伏、长短交替,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其次以半读半唱的吟诵形式来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最后是借助手语,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手舞足蹈中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笔者曾观摩过戴老师的古诗教学《静夜思》,受益匪浅。特别是戴老师在画出《静夜思》的平仄曲线图并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古诗时,感染了现场的所有老师,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起来,一起陶醉在李白所营造的浓浓的思乡情意中,更陶醉在古诗蕴藉隽永的韵味中。通过这种“平长仄短”法,既让学生明确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也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快乐,这就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所带来的无穷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进行古代汉语的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对于古诗词中古代汉语诸多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上述三个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最终实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古体长诗篇6

然而,由于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因此,小学生解读古诗、体味意境就会比较困难。显然,这就增加了古诗教学的难度。

不过古诗教学在各类高校中研究还是比较深透,因此,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无从落手,于是开始模仿高校教师的方法,选择讲读、传授式的方法,展开古诗教学,从而忽视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领着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死胡同”里恶性循环。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面对这样的背景,不禁让很多老师和家长痛心疾首。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自身反思,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直面经典,还我童真。

在小学语文的第一学段中,古诗和儿歌、韵文一样只是识字教学的材料。但因为识字教学的材料为古诗,比较特殊。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上,教师以各种游戏的形式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再结合儿童自身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只有用这种“童化”古诗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培养第一学段的儿童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学习的实效性。

一、蹲下去,和儿童一起诵读古诗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更占重要的地位。诗歌由于富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

然而,对于古诗文来说,仅有朗读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诵读古诗。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只要我们能够俯下身子,听听孩子们的童声,从他们的内心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共同诵读古诗,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站起来,引儿童学会解读古诗

解词意,说诗意,就是要求学生的“表象外化”。学生由于个人的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然有差异。只有让他们脑中所组合的表象外化,才能比较透彻地了解诗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众多儿童的口述,不会的可以有榜样模仿,错误的可以得到纠正,缺漏的可以得到补充,使之逐步完善。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的听和说的能力。

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本身起点都比较低,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更多的学生外化表象,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老师就会选择讲解的方式灌输。然而,这种灌输对于“胃口不佳”或者“根本没有胃口”的孩子来说只会是“消化不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迅速理解,找到突破口。

如一位教师执教《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初读此诗后,根据诗意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简笔画:一棵刚长出嫩叶的大树,树边是一圈稀疏的篱笆,篱笆旁是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然后问:“你看图后告诉老师,诗中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学生们兴趣盎然,看图、读诗。很快便说出诗中写到了小路、树、篱笆等景物。而且理解了“一径”、“篱笆”的意思。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画,诗画结合,并顺势引导:“看看图上这些景物的位置。你能说说前两旬诗的意思吗?”这样,无须赘言,学生不仅凭借图画理解了“小径”、“深”的含义,且能讲出前两句写的是:“稀疏的篱笆旁有―条小路伸向远方,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还未形成浓荫。”在教学后两句时,执教老师又询问学生:“你们读了后两句后,你认为图画上该添画些什么?”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执教老师用黄粉笔添画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和一执扇儿童,学生们一看图,喜笑颜开,兴趣倍增,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后两句诗的意思。

又如一位教师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诗意后,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他进一步启发道:“作者可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眺望江南?(画明月、诗人)”图中有明月高悬、江水潺潺、诗人独立,加上老师动情的描述和悠远的《春江花月夜》曲,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个月色浓浓、令人倍生乡愁的夜晚,从而使他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领悟到这首古诗的深远意蕴,达到思想的升华。

只要我们能适时、适机地将一些图文、音响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站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感官地去体会,解读古诗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就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了。

三、跳一跳,促儿童灵活运用古诗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写道:“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诗教学的要求应明确合理,对儿童学古诗要求不能过高。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孩子,更不能苛求地要求从古诗中品出些什么人生的大道理。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如果,当积累成了“死记”的累积之后,那积累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了。如何才能让小学生,特别是第一学段学生将积累的古诗学以致用呢?关键就是“儿童”古诗教学方法的“跳一跳”策略。怎么“跳”,其实就是跳出学习古诗的“围城”,创设个体情境,让学生们根据情境来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可以想到谁的诗。

我们来看一看于永正老师执教《草》的一个片断:

教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名一学生到前边来1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学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教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学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教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学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新芽。

教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学生:……

教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学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教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学生:不是“窟窿”,是“枯”和“荣”,就是春天和夏天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教师:哦,我听懂了,我孙女儿真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

古体长诗篇7

一、探微的意义

古诗词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美,它是美学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最集中概括的反映。在农村学校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和审美创造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农村学生较之城市学生对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山水人物等形象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古诗词恰恰以它感人的形象、美妙的旋律使人陶醉,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感活动的结晶,使人容易产生联想。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把感情注入到审美对象中去,与古诗词情景交融,形成惊涛拍岸的回应或撞击,这样农村学生原本较单纯的心灵之窗被无意识叩开,一股潜在的审美体验就会流淌在学生心田。

所以,我们应积极利用古诗词的资源,挖掘其美学意义,让学生了解“美在生活中”的理念,充分强化古诗词知识信息融入生活的作用和审美体验。

二、探微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一旦挂上钩,就会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上带到一个瑰丽多姿的天地中,把学生的注意力着魔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殿堂里。为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用“倾听――品读――想象――摹画――仿写”的方法,带学生去挖掘和领略作品的美学意蕴。

1.倾听――欣赏诗学之美

我们都知道,音乐能在教学中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能迅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那么,与“歌”紧密联系具有美妙旋律和节奏的古诗词同样也能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听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唱带后,学生心中的琴弦被拨动了,情感的浪花涌起了。他们突破了时空界限,或步登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古战场,或远眺大江东去的气势。到了课间十分钟,学生还继续吟唱课堂上听到的诗词。这对农村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既使学生欣赏到了艺术之美,又不用督促其生记硬背。

2.品读――发现诗学之美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对在农村读书量相对少的学生来说尤显重要。他们虽然一时不领会其中的意义,但只要多读,通过各种形式读,总会“其义自见”,进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

比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反复读诗词几遍,学生便会知道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抑郁寡欢中度过的,远大抱负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古诗词中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品味其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中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理想的形象,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的胸怀,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完美人格……多诵读这些优美诗句,在诵读中仔细玩味,学生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和愉悦。

3.想象――体会诗学之美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先秦到明清,名家名篇灿若明月,多如繁星,构成了一条涌动的诗词长河。可它离我们现在年代很久远,我们必须以跳动的心去与古老诗国的心灵撞击,与古仁人志士的情怀共鸣,去回味远古的田园牧歌……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倾听”“品读”的基础上,就审美对象的外延进行思维辐射,或者将积累的知识聚焦于审美对象,去遐想诗词所描述的形象,这样才会发现诗的意境。

如在学生品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让他们想象那一江春水的匆匆流动,自然体会到作者那一串长长的愁绪。由此,联想到李清照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此联想来发散思维,学生就容易体验到在诗人词家的笔下,愁绪不仅是千丝万缕,“断肠人在天涯”,而是有长度、重量和色彩的。试想,在精彩纷呈的古诗词里,如不借助想象,又怎能去倾听这古诗国的心灵之声?如不借助想象,怎能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咏怀诗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咏史诗之分?可见,想象是古诗词教学中认识其审美价值的不可忽略的方法。

4.摹画――理解诗学之美

俗话说:“雨里孤村雨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学生虽有前面的听、读、想的基础,头脑中还是一片迷茫。如果这时候在教学中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相应的配诗图画,他们对古诗词的审美认知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教学坡的《赤壁怀古》一文后,一个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奔腾不息的长江以非凡气势拍击着岸边的重峦叠嶂,在穿空乱石中一位故人背手而立,面对大江仰面长叹。画面显示出词人苏轼对古迹的缅怀,对英雄的景仰,对华发早生的感慨。后来在教学中,杜甫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王安石“飞来峰上”的千寻塔等,都出现在学生的画图中。他们这样理解古诗词文字掩藏下的神韵美学,怎么不叫人惊喜呢?教师应该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

5.仿写――创造诗学之美

人们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同样,学生在学习了古诗词这一审美客体后,不仅能随口吟诵其中的佳句,使自己交际谈吐增色不少,更可贵的是他们似有一种模仿、描述生活中某种形象而后快的欲望。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我们欣赏颜字那样刚劲,便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模仿他的端庄刚劲;我们欣赏赵字那样秀媚,便不由自主地松散筋肉,模仿他的潇洒婀娜的姿态。”缘于此,在教学中相应的进行仿写训练,更能充分享用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在教学《过故人庄》以及陆游的《游山西村》之后,进行“家乡风光系列”作文训练,有个学生写了题为《金秋十月游南郊》的文章,其结尾处写道:“被晚霞裹着的景物比平时更有一番魅力,我仿佛觉得自己不存在,完全融入眼前绝妙的景色之中,我回味着在山顶见到的景色,真是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回顾海阔天空。”这正是学生模仿古诗词创造现代之美。

三、探微的价值

古体长诗篇8

初中语文(人教版)从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选编古典诗词篇目六十五首,约占课文总数的20%。新课标要求这些古诗词均为必背诵篇目。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除了突出工具性,还应该加强人文性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个性,是当前语文课追求的目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要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1、用“说”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说”;课堂“说”;课后“说”。既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得到“说”的锻炼机会,又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让古典诗歌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2、用“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提高审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读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死干”《无题》,诗人忠贞的爱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就会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身影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3、用“写”激发学生的兴趣:(1)巧用古诗名句添文采。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学生可以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2)编辑《诗集》做探究。开展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把自己所记得的和初中学过的相关古诗词编辑整理归类录成《古诗词集》,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古诗词的蕴含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三、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1、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

2、走进作者,了解背景:了解诗歌产生的作家背景和时代背景,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了解掌握了这些,才能全面理解诗歌主题,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如不了解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我们就无从捕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3、解读诗题,关注诗注:诗题往往点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诗注则解释重点、难点内容。解读诗题、了解诗注对正确鉴赏非常重要。如王维的《过香积寺》,诗题中的“过”字贯穿全诗,诗人因“过”而有所见闻,因见闻而有所感触。

4、进入意境,理解诗意:诗,美在意境,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如:情景再显法、对比法。如鉴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与陆游的《示儿》对比,一“喜”一“悲”,鲜明突出,再联系“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共同主题进行情感升华。

5、反复品味,深入理解:(1)品语言,诗歌讲究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2)读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寓意,如“柳”,汉唐时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四周清新柳色,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之情。(3)析手法,鉴赏一首诗歌,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同时要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6、读准节奏: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

7、读出韵律: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

四、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深化

1、课后回嚼:古典诗歌在学生“口”中的回嚼,实质就是对诗歌之“美”的品悟。这种品悟没有必要向学生作过多的理论阐释,应“品”得实在,“悟”得具体。(1)闭目构画,入境会意。(2)咬文嚼字,品说语言。

2、进一步吸收:古典诗歌在学生“胃”的吸收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诗歌的运用过程,这是实现“学以致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人在此点上的做法如下:(1)指导学生引用名句作句段的开头或结尾。(2)指导学生直接引用名句作句子成分。(3)指导学生巧拆诗词,重组运用。

五、开展古典诗歌背诵竞赛活动,让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升华

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与教师一起主持,学生打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感受诗情画意,接受到美的熏陶,将古诗运用到生活中。可以在班、级、校的不同层次中进行,让古典诗歌走进生活和丰富生活。

通过以上的操作,不但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诗歌,而且能使古诗歌融入学生的生活,熏陶美化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潮《古诗词“意境”鉴赏浅探》《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8年第11期

古体长诗篇9

利用、营造诗教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浓浓的育人氛围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几年,学校一直在打造“书香校园”“赏诗园”“诗教长廊”……徜徉其间如在画中游。笔者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课间与学生一起漫步林荫小道,或吟诵长廊中的优美诗句,或欣赏优美景色,放松心情,陶冶情趣。优美的环境,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很重要。笔者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以古诗文化创设为突破口,强化外显文化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使学生置身班级中,经常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形成“如入云烟之中为其所烘,如近墨朱之处为其所染”的良好育人氛围。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项设计都对学生产生影响,笔者在教室的窗户上张贴出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一些常见的古诗,让每一个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注意到;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张贴出一些诗人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崇拜;丰富班级图书角,在图书角中配备一些有关古诗的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学古诗》等,丰富学生的阅读;充分利用前后两块黑板,在前面黑板上开辟一块“每周一诗”的栏目,上面摘抄序列中的古诗,每天带领学生吟诵;利用后墙上的黑板,在上面开辟一块“光荣榜”栏目,表扬一周古诗积累多的同学;开展古诗“课堂热身”活动。

创新古诗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立足日常的课堂教学,结合所教学的内容,捕捉古诗内容的细节,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笔者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在开始导入新课时,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帮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接着话锋一转,庐山不光瀑布壮观,庐山的云雾也格外壮美,让人流连忘返,下面让我们走进庐山的云雾……可以说学生对古诗的喜爱是老师“熏”出来的,课堂上老师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适时向学生推荐经典诗文,诗中优美的意境,抑扬顿挫的语调,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因为学生也想“腹有诗书气自华”。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古诗教学。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在教学古诗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展开想象,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让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与诗人零距离对话,体验成功喜悦,从而激发积累的兴趣。

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

开展古诗朗诵比赛。小学古诗教学中,朗诵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著名学者叶嘉莹也说:“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要经常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或阅读主题班会课开展古诗诵读比赛,让学生展示近期积累的成果。古诗诵读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体验成功的乐趣。开展古诗诵读比赛也充分调动学生积累古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积累古诗的兴趣。

开展古诗故事会。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短短28个字却隐藏着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笔者召开古诗故事会,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一首诗,通过查阅资料,自己撰写故事,让学生交流中走进诗人,走进诗词。开展古诗故事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研究古诗的热情,提升学习能力。

古诗积累延伸至家庭

家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的古诗积累,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将会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做好家校联合,鼓励家长参与到督促、鼓励学生积累的工作中来,以实现古诗积累延伸至学生家庭。

古体长诗篇10

一、指导学生诵读,提高诵读效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初中生要反复诵读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提高素养。古诗词的诵读不能简单理解为朗读,它要求熟读成诵,读出音律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情感美。诵读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初中生还要从“诵读”过渡到“欣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的这些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完成。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学时要注意变化,以避免单调乏味。从过程看,诵读讲究层次,比如,有的教师总结的的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每次诵读,要达成一个目的,让诵读循序渐进。

有的教师执教《诗词曲三首》一课时,在录音播放后,多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但是没有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问题,也没有对每一次的朗读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缺少层次性朗读指导。同时,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缺少评价。如果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激励,那将很难达到朗读目标。

同时,语文教师应锻炼诵读能力,让诵读成为教学和生活的习惯。教师的范读在诵读教学中作用巨大,录音和课件都不能代替,教师在诵读方面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朗读。

二、随文指导学生修辞知识,入情入理地欣赏古诗词

在古诗词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用典、互文等修辞,教师如果不随文指导修辞知识,它们会成为初中生阅读古诗词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学生的诗词欣赏。

《诗词曲三首》分别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次出现用典,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和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分别引用关于范蠡和窦宪的典故。教学时可以顺势提问:这是用典的方法,这里用典有什么作用呢?对于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的理解,多数学生会按字面语序理解为因忧国思家,诗人彻夜难眠,满头白发,士兵们也流下热泪。在执教时,我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难道白发的只是将军(诗人),流泪的只是征夫吗?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激烈。这时,我适时提醒学生,有一种“互文”的修辞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要前后补充从整体理解其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也有互文修辞,可理解为:因为忧国思家,诗人(将军)和士兵们都满头白发,流下热泪。

三、适时点拨古诗词常识,让学生了解诗词曲的传承与创新

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这句话,却很少有学生了解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都知道并背诵过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却很少有学生能说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体。如果学生只是孤立地背诵几篇诗词而不了解诗词曲的流变,则显然不够。语文教师只有适时的引导、精简的点拨、巧妙的设计,学生才能体会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编选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难发现,分别是唐诗一首、宋词一首、元曲一首。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今天借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聆听唐宋元时代艺术的最强音。用简洁的导入语把三首古诗词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