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豁然开朗的诗句十篇豁然开朗的诗句十篇

豁然开朗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8:54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1

【关键词】吟诵;揣摩;切己体察;培养语感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现在,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了。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这里的诵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开课时,赵老师没有任何引导语,直入新课,让学生对全词先读五遍,试背两遍,齐背一遍,抽一人背。自行背3分钟,全班一半读,另一半同步背,反复进行两次,齐背一遍,再快速齐背一遍。这样一来,该词在不到十分钟,十五六遍的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便记住了。在诵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赵老师要求学生要诵读出词人因时光流失而伤感的情绪。

二、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点

夏丐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枯瘦、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如教学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时发挥想象,在读者的大脑里便会很容易绘出四幅令人惊叹的奇特画面。第一幅是听觉和视觉共同构成的“潭水奇画”,奇在水声悦耳动听“如鸣佩环”,奇在“水尤清洌”,奇在水清到“(鱼)影布石上”。第二幅是“潭石奇画”,奇在潭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蔚为奇观。第三幅是“潭源奇画”,奇在小溪“犬牙差互”的峭拔多姿。

第四幅画是潭的“氛围奇画”,奇在“四面竹树环合”的清幽,奇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清与凄凉。如教《拿来主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课文语境,仔细体味“孱头”“昏蛋”“废物”“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等关键词语的意义、色彩和作用,深入挖掘这些表象的隐含意义及相互联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文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这一抽象道理得到形象化的凸现,进而体会鲁迅的辩证思想和战斗情怀,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体味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

三、揣摩、比较、切己体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说“诵读的诵乃心在支撑,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他在教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对文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的品味时,将它改为“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来对比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对原句读得低缓,语气中包含诗人不愿意回家的情绪,对改句读得快而兴奋,并把重音落在“终于”上,从而语气中就透出诗人急切盼望着回到父母家而高兴的心情。类似的“换、调、增或删”等多种方式的对比诵读揣摩语言,可以说是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武汉六中的胡明道老师对冰心《纸船——寄母亲》一诗的作课。胡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来品读诗文,完全与诗人心灵形成共鸣,读出自己类似的情感。胡老师不但注重诵读,也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为实现这一点,胡老师是分三个步骤来训练的。首先,学生写出对诗歌鉴赏的心得或评点。其次是让学生分对子组讨论,并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制作成“mtV”,然后在班上汇报交流,评出哪一个组的构思最有创意。最后一步是“QQ连线”,即以句式“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和“冰心奶奶:你让我懂得了??????”说话。胡老师的这三个设计,有力地将学生的生活与与文本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所思、所感、所悟是培养学生语感核心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孙老师说:“笑声真的能陪‘我’回到住地吗?”于是,有学生说“是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影响着‘我’。”也有学生的说“是老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着‘我’。”??????这时,孙老师说“大家体会得真好!现在我发现最后一句还不太好,你能不能改一下,比作者的更好的吗?”这时学生们在书上改写,有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的,有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将陪伴我一生一世”的,也的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教育我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这些都迎来的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孙老师说:“同学们的改写非常精彩,比作者的还要棒。我仿佛看到我们班上将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这里孙老师并没有就此停止,他接着激励道:“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请用一名精练的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启发。类似于自己的名言,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大名。”于是,同学们情绪激动。“自信、豁达、开朗的人健康长寿”,“服务别人,快乐自己”,“生命不止,我们就要为人民服务到底”,“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人”等等。类似的名言无不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浓厚的激励、启发氛围,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创造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2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意思:

天门山峦中间的长江之水犹如巨斧将其一分为二,从东边流转到此地的碧绿色江水也没有回旋。只见两岸青山相对而出,一叶孤舟自远方日边缓缓驶来。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3

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中,他是意气风发的报国志士;在“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的喜悦中,他是喜雨亭上与民同乐、开怀畅饮的大宋文官;在“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的孤寂中,他是与弟弟肝胆相照的至亲兄长;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追忆中,他是深情款款的好丈夫……他的无数或悲或喜的生活侧面在诗文中得以抒写吟唱,也激起我或豪迈或感伤的情怀。

但凡有烦扰,总适合读他的诗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将我的思绪拔出一方琐事困扰的小圈子。轻吟一句“渺沧海之一粟”或“江水风月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我会开始由宏观的视角打量一切,顿时豁然开朗,心生轻松。有时,夜晚独自走在校园的石板小径上,无由的孤独感会悄然涌上心头,但想起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份心头的阴翳便会逐渐消散在朗照的美妙月色中。苏轼的心胸总是能将万水千山包容其间,让我明白:生活中即使有再多的失落与艰难、痛苦与失意,也可以一笑置之,宽容他人也宽容自己;脚下的路即使走得再艰辛再狼狈,也应做眼前大好山河的主人,让心灵放飞于山水间。

苏轼生前以旷达的胸襟游走世间,然后升天做了文曲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邈远星空中熠熠闪耀,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大海中的鲸鱼群落。当某条鲸鱼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便沉入大海底部,供养着一整套生命系统,无数的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于其体内外流连觅食,它的周围便有了一个小小的生物群落与社会。同样,苏轼的肉体虽然消亡,但他的精神却永存!苏轼留下的诗、词、散文等精神食粮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人们游西湖踏苏堤,造黄州访赤壁,登海南觅苏祠……追寻苏轼的往昔足迹,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经验。获取人生的种种启迪。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4

我和古诗文有着不解之缘。

我最早接触到的文章就是古诗文了。记得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我张口就来。像这样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灿烂了。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读下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难怪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诗好句。在过去的作文中,我曾通过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通过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形容人们遇到的困难之大;通过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抒发子女对母亲的深情;通过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过引用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等等等。总之,通过引用古诗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爱古诗文。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5

【关键词】语文;名师;教学;借鉴;思考

2012年6月9日至10日,我有幸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周益民、张祖庆的示范课和讲座,零距离地观摩了三位名师的精彩课堂。各位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教学构思、精湛的教学艺术、真实的教学感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真实、朴实、自然,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他讲授《爱如茉莉》,从检查预习入手,抓住两个词语,引导孩子们读准确,理解透。看似一个简单的流程,但其实在告诉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应该查字典解决,培养孩子们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接着老师就检查孩子们对课文的朗读情况,孩子们一个一个站起来一段一段地朗读,老师适时地点评与指导,孩子们兴趣盎然,信心满满,读得朗朗上口,富有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也理解了课文主旨。真是润物细无声啊!于老师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从读中领悟感受。老师的范读更是一绝,朗读完毕,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似乎他不是一名教师,而是一名艺术家,把我们全体带入了艺术的殿堂。他真正做到了读谁像谁,我深深地为他折服,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孩子们满怀深情地分角色朗读,把课堂推向另一个高潮。

第二堂课,于老师抛出两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抓重点词句感悟爸爸妈妈之间纯真的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感人至深。文本读透了,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接着老师指导孩子写字,一看二写三对照,他说:“字是写给别人看的,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做人的真理。于老师的课在教给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孩子做人的道理。于老师的讲座《语文教学应为孩子留下什么》也十分精彩,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应留给孩子能力、兴趣、习惯。

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诗中的声音》构思巧妙,课堂上老师智慧地引导,学生丰富的想象,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课堂给我们别样的感受。

张庆祖老师《看新闻图片写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一幅图牵出多幅图,引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老师的睿智与幽默在我的心中定格,作文可以这样教,话可以这样说……我豁然开朗。之后的讲座――《从怎么写走向为什们这样写》让我对他佩服不已,没有稿子,滔滔不绝讲了好几个小时,他真不愧是一名特级教师。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他的睿智与幽默;他学生的绝妙作文;他的才华……无一不证明他是个好老师,他是个真性情的好老师。我为他鼓掌,为他喝彩。他就是中国教坛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听完他们的课后,我想,他们之所以能上出这样高品质的课,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平时的认真、留心和知识的积累。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都是读书的爱好者,生活的有心人。并且,在他们的课上,他们不把自己当做名师,而是学生的朋友,耐心的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就看教师能不能恰如其分的捕捉到它。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节成功的课,要解决课文里的问题,也要与生活相联系,体现教学价值,激发学生探究五彩缤纷生活的激情。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针对自己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6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①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南乡子

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③南金络头④。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郴江:源于湖南郴县黄岭山,黄岭山即词中的郴山。②幸自:本来是。③戏马台:宋武帝刘裕曾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作欢宴。④金络头:鲍照曾有诗云“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这里暗指武将。

阅读思考

这两首词都着一“楼”字。秦观词中的“楼”在首句,虚写楼台,引起下文,营造凄楚迷蒙的意境,从而表达了词人迷茫、失望、痛苦的心情;黄庭坚词中的“楼”又有何特点和意味呢?请简要分析。

【现场解析】做比较赏析题,关键是找出比较对象间的异同,答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明确比较点(明诗眼);第二步,归纳相同点(词义、作用);第三步,比较不同点(情感、艺术手法等)。

秦观的词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形象地刻画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胧月色中隐没。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此刻,因受党争牵连而流放的秦观,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叫,凄厉辛酸,令人倍增伤感。秦观南迁已过三年,北归无望,尽管驿站传来封封家书,但只是徒增离恨而已。“梅花”“尺素”堆积案头,仿佛是堆砌成重重叠叠的乡愁离恨。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7

沁人心脾:qìnrénxīnpí

1、沁人心脾,原指吸入芳香气味、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等时,感到舒适和愉快。现可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的美好与感人所给予人的清新爽朗的感受。语出清赵翼《瓯北诗话·摘句》:“今摘取古来佳句沁人心脾者,随所得笔之。”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语出

清·王士禛《带经诗话》:“予谓五六句最沁人心脾。”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芳香凉爽饮料或优美的文章,诗词。

【近义词】:沁人心腑、沁人心肺

【反义词】:令人作呕

【释义】:沁:渗入,浸润。像渗入内脏一样感到舒畅、舒适。形容感人至深。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香味让人感到适宜。

【出处】: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常用以形容优美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清赵翼《瓯北诗话·摘句》:“今摘取古来佳句沁人心脾者,随所得笔之。”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鲁迅《呐喊·社戏》:“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微风阵阵透过帘子,吹进沁人心脾的花香。”《当代》1981年第3期:“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亦省作“沁脾”、“沁心”。清金农《携客步至七柿滩望樊山》诗:“沁脾向花水,张腋立风林。”王西彦《刀俎上》:“他简直感觉到沁心的快乐。”

【褒贬】:褒义

【造句】:1、一阵微风吹过,人们闻到路边的花香,内心仿佛沁人心脾般的舒畅,花香浓郁。

【示例】:1、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鲁迅《呐喊·社戏》)

2、“正所谓‘脾开窍于口’。脾脏健运,口味正常,食欲旺盛,人的身体也健壮。因此,人们便用“沁人心脾”这个成语,形容诗歌或文章能入心入脾,赞美其优美动人清新爽朗的感觉。”(选自罗本森编著《成语与医学》)

英语解释

1.refreshingtheheartandrefreshingthemind

2.mentallyrefreshing

3.refreshing

沁人心脾造句

1、园内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小河和池塘里波光粼粼,沁人心脾。这一切全是人工建造的。

2、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母爱是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是游子身上的一件棉衣,是一口沁人心脾的甘甜。

3、幸福是沙漠里一眼清澈甘甜的泉水,幸福是黑暗中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幸福是夏日里一席沁人心脾的微风。

4、不用说,阿拉姆温柔迷人的个性给已至中年并长期自负的桑迪来说无疑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于是,从五月到九月,他们之间开始了一场浪漫的爱情,以后所有的情节都信手拈来。

5、晨醒时分,我独自一人漫步在校园,一阵微风吹过,牵出了缕缕清香,我闭上双眼,香气袭人,真沁人心脾。

6、一杯牛奶,香醇浓厚,沁人心脾;细腻丝滑,滋润心田;温和柔存,暖人心扉……牛奶,母亲的爱……我的爱。

7、微笑是诗-宁静致远,微笑是歌-美妙动人;微笑是茶-沁人心脾,微笑是花-芬芳迷?微笑是泉-汩汩不息,微笑是酒-甘甜醉人。微笑是宽容,微笑是力量;微笑是幸福,微笑是大爱!让我们把微笑的种子撒满心田,让我们把微笑的幸福遍布角落!让我通过微博把微笑带到你的身边?

8、爱是夏日的凉风,沁人心脾;爱是冬日的阳光,让人倍感温暖;爱是春天的细雨,点燃心中的激情。

9、潮湿的薄雾里充满了清晨柔和,沁人心脾的微微寒气,姐妹俩心情欢畅,脚步轻捷地走着。

10、三月的桃花是那么的娇艳,张张笑脸是那么的秀气,如同一个个如花似玉的仙女来到人间,她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令人顿感心旷神怡。

11、拥有诚信,便是拥有了最美好的品格,拥有诚信,便会拥有玫瑰一般沁人心脾的芬芳。

12、月季花的香气更是沁人心脾。那清雅的幽香,轻轻慢慢的散开,隔着很远都能闻到那股幽香。循香而去,月季花的香气更是浓郁起来,每一缕飘香都那么蛊惑人心,那么令人深醉。

13、一进山门清新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走在幽静的山间小路,伴随着知了的鸣叫声和鸟儿的吟唱声,抬头就有参天的大树和高耸入云的山峰,低头就有潺潺的流水,不管你走在哪里流水的声音都会伴随着你。

14、到春天,它们都开花了,那一朵朵小花在长茎的扶持下轻轻摇曳,一股股清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我和爸爸看了,喜欢得不得了;妈妈呢,也喜欢上了它们。

15、刚走出家门,我便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令我顿时神清气爽---那是八月桂花香。

16、这才是当地人心目中挚爱的塞浦路斯小型家庭旅馆向客人们提供家庭传统风味美食、森林小路蜿蜒向前、海滩空旷恬静、日落之美令人惊艳,还有那漆黑苍穹下如水般安静、沁人心脾的夜晚。

17、可我更赞美那迎雪吐艳,铁骨铮铮的梅花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凛冽的北风,在天寒地冻中,开得那么美丽,股股幽香,沁人心脾。

18、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沙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19、我们俯身小心翼翼穿行林中,生怕一个擦身残损了一朵,要知道一朵花就是一个果子啊,微风拂过,瞬时被馥郁的花香包裹住,尽享沁人心脾的悠然自得。

20、一阵微风吹来,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21、沁人心脾的茶香、精致的茶具、可口的茶点,昨天的吴山广场处处洋溢茶的清香、人的欢歌。

22、母亲您是大树,我是小草,您为我遮起一片绿荫;母亲您是湖,我是湖中的鱼,您为我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母亲您是火炉,为我提供温暖;母亲您是信封,为我装满了鼓励;母亲您是铺路石,为儿女牺牲一切;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母爱是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是游子身上的一件棉衣,是一口沁人心脾的甘甜。

23、幸福是沙漠里一眼清澈甘甜的泉水;幸福是黑暗中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幸福是夏日里一席沁人心脾的微风。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8

颗璀璨的明珠。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初唐陈子昂还是盛唐李颀、李白或晚唐杜牧等诗人都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纵观唐代诗人的足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送别诗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哀怨忧伤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常常让诗人流露出哀怨忧伤的情感。王勃《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这千里之途,朋友将要一个人踽踽独行。无比艰辛,却唯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相伴,真怕要把这羸弱的身躯也要拖垮了。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使人感到这种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

二是自陈心迹型。这类诗歌当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代表。天宝三年,诗人被赐金放还。第二年李白到山东由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诗中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描述了梦境中奇异瑰丽的天姥山形象,表达了其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愤懑,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梦醒后诗人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诗歌虽然名为留别,但重点却在表白自己的心迹。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里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冰心自喻,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三是奋进互勉型。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而慷慨悲歌、发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北国风光,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但是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李颀《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同样催人向上。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四是乐观旷达型。王勃的赠别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天各一方,只要朋友知心,就好像近在咫尺,保持着真挚的友情。一扫离别的悲酸之态,情调高昂,气象开阔,语壮而情深。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场深情的离别,我们看不到有丝毫黯然神伤的样子,诗人借送别的时间、地点,巧妙地布置环境,使得景调清新、明朗。让我们没有丝毫的忧伤和沉重之感。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乐观豁达的诗句,正是唐人那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体现,从而成为送别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9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诗是具有灵性的,会让人变得内秀,时间长了也就聪明慧实了。诗是抒感的东西,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更能充分显示一个人的品格和情怀。许多优秀的诗篇可以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

上学时,读书读得较多的是唐诗宋词,中国诗词讲究平仄韵律,有音乐美,我可以背诵很多古韵佳作。诗的语言精练,没有多余的字词,而且词语搭配别有情致。每每诵读,我都沉醉在那种古色古香诗的意境中,古诗讲究形象思维和意境,有着国画的美。很多时候,文字中流淌出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你回味无穷。诗的文字真挚深沉,最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和心灵感应。

渐渐也爱上了自由诗,自由诗打破了格律的束缚,行文自在,更易于抒发心中的感情。读书时,不知不觉便读了很多现代优秀的诗集,很多的诗歌,一直在影响着我,那些感人肺腑的诗句至今仍记于心中。艾青的《鱼化石》、《大堰河,我的保姆》,郭沫若“五四”时期写的《炉中煤》,一首首传神的手笔,通过形象的比喻,充分传达出诗人怀念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

工作不顺,心绪低落,或者遇到挫折失败时,我常常会握一本诗集在手,品读玩味诗中的文字。和诗里的文字融在一起,你会发现,诗其实是可以疗伤的,它激励我们勇敢向前,让你走出困境。那些意味深入、值得回味的文字,更可以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让你忘记世俗的烦恼,抛掉一切杂念,让你的灵魂站在高处,遗忘那些伤心的事物。

诗歌中意象的美,让文字有着一种穿透力,给人深层意蕴。有时读得痴迷,诗的文字会让你有兴奋感,并且精神上会得到某种。读诗可以怡情,给你一种美的享受,改变你的心境,让你豁达开朗,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心情对健康最重要,清代著名诗论家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精神上的愉悦感对健康的益处在于养心,诗可以调养你的心情,净化心灵,经常读诗,可以使自己的心情处于平和中正、开朗坦然的状态。

豁然开朗的诗句篇10

一、首先谈谈语言上春意盎然的特征

历代文人在描写送别场景时即使没有直接描写凋零的秋色,也总是难掩秋日的落寞与哀愁。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唐朝特别是盛唐的离别诗中在用语上却春意浓浓,大部分作者倾向于以欣欣向荣的春色为背景描写离别,或者以春色为比喻来衬托自己乐观明朗的心境;即使是那些描写边塞恶劣天气的送别诗,因其用语的豪放同样透露出春天的热烈与张扬。王维在其赠别朋友的诗中描写了清新动人的春色,如《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整首诗虽然是在描写给友人送别的场面’,但轻盈的语言让我们没有丝毫的沉重和忧伤之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头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即给我们展现了烟花烂漫的春色。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的比喻空灵、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受到春天一般生机勃勃的友情。

二、接着谈谈雄厚道劲的意境特征

唐诗在陈子昂、李白的倡导下,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从而创造出唐诗所独有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风骨美,1这就使唐朝的送别诗摆脱了以往文人描写离别时哀怨忧伤,浅吟低唱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感情上的豪迈奔放,意境上的雄厚道劲。由于盛唐文人心境乐观向上,大部分诗歌不论是否带有感伤都体现出雄浑悲壮、刚健昂扬的风骨美,展现出明朗健康、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诗人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送别诗中俯拾皆是。如王昌龄的诗作《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运用化远为近的笔法,用“流水”、“青山”、“明月”等意象表达了“人分两地,情系一心,山川又怎能阻隔”的观点,将离别的深情表达的豁达而洒脱。

三、谈谈自信乐观的思想特征

盛唐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诗歌地位得到了制度保障,这些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得文人们自信乐观,求取功名之心也相对强烈。盛唐的送别诗中体现出的思想往往是对离别者的祝福和羡慕,而离别者本人通常也是乐观、自信甚至是自负,充满了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雄心壮志。例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天气里和友人分别,但诗人并是沉浸于悲伤之中,而是豪爽地对劝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在李白受到唐玄宗召唤之际所作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诗人的骄傲与自负更是溢于言表。此诗写作的背景“本是令人感伤的清秋时节,但此诗开篇便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扑面而来的是一片丰收喜庆的景象。”2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将诗人踌躇满志、得意忘形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谈谈盛唐诗形成的特定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因素

大唐王朝结束了近四百年的纷争动乱,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统一,并在开元、天宝年间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强盛的国力,繁荣的文化,这对唐诗的繁荣与兴盛,对诗人地位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唐朝实行的以诗取仕制度使唐诗对于政治的介入产生了难以预料的作用,为诗人们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在这种优越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诗人们大多自信乐观,纷纷抱有跻身仕途求取功名的政治愿望。由此而产生的离别不仅没有感伤的基调反而还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比如一生有过三次大范围漫游的李白一直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不论其本身是否具有政治才能,一直都在期盼得到玄宗的重用,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五、谈谈盛唐诗形成的对特定的民族边塞的政治交流的作用

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于边塞生活日渐关心,对于边塞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一些诗人对边塞的风光以及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特别到了开元前后,朝廷开始形成了以征战为荣的风气。到了盛唐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亲赴边塞,入暮参战。例如岑参就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豪迈之语,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建功立业精神。而对于那些科场失意的文人来说,去边塞参战不失为踏上仕途的另一条出路,因此才会有“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岑参《送祁乐归河东》)这样的诗句。正是盛唐诗人这种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襟以及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给送别诗抹上了一层豪迈浪漫的色彩。纵观盛唐时期的文学史不难发现:诗人们在仕进之前或者求仕受挫之后往往周游南北,广泛结交,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们同游胜景、吟诗作赋,这在盛唐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风气。正是因为盛唐的诗人通常云游天下,广泛结交,相聚和离别频繁,送别诗中才会给我们展现出其开朗豁达、进退自如、积极向上的一面。李白在他三次大范围的漫游过程中,足迹遍布全国,接触了形形的人物。如:耳熟能详的《赠汪伦》即是李白在漫游过程中与偶然相识的朋友告别时的即兴之作。据考证,杜甫从二十岁开始,高适在五十岁以前也都有过长期漫游的经历。

因此在漫游期间结下的深厚友情,至今还成为文坛流传的一段佳话。但最可贵的盛唐诗情怀是澎湃的建功立业之情远远掩盖了依依惜别之感。这才是盛唐诗最可贵的大气之点睛之处。

综上所述,盛唐的送别诗犹如那个奋发有为的朝代一般呈现出豪迈浪漫的美学风貌,其语言、思想、意境令人耳目一新。究其原因,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繁荣发达赋予了文人们优越的心理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内外因的影响下,送别诗的哀怨伤感之风在盛唐文人的笔下大大削弱。而这种明朗的格调、乐观的精神、刚健的风骨使盛唐的送别诗独具一格,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

参考文献:

[1]蒙爱英.《略论唐代送别诗的美学特征》.《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6月

[2]张瑞君.《李白送别诗的构思特色》.《伊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孙琴安.《唐诗与政治》第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