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会欣赏作文十篇学会欣赏作文十篇

学会欣赏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9:10

学会欣赏作文篇1

一审题及写作范围

本次作文的核心是“学会欣赏”。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围绕此话题写作范围很大。

可以让人学会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峭壁。

可以让人学会欣赏人类几千来的人文艺术,满怀崇敬地去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

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欣赏人自身,因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

当然还有其他事物。如生活,生命等等。

二文体及思路

1、一般思路

本次作文的中心是“学会欣赏”,“学会”两个字最重要。为何要学会欣赏,如何学会欣赏,写成议论文是很容易想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最常见的观点是“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去“就有道而正焉”等等。写出这样的中心,再加字通句顺,文章的基准分就有了。

2、拔高思路

a聪明的学生,或者说会写的学生,会在“学会”与“欣赏”两词之间再展开一下,文章就会更深入、更充实一些。如:“辩证地看别人的优缺点”,“如何看到别人身上不被常人注意的长处”,甚至“要学会欣赏别人的缺点”,“会欣赏也要一分为二”,“学会欣赏的目的是‘正己’”等等,在这些方面有所论述,生发开去的文章,往往得分较高。

B每次作文所给的话题都很宽泛,的思路是将其具体化,而围绕话题加前缀或后缀又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本次,就可将话题具体化为“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书法”,“学会欣赏建筑”,“学会欣赏他人”,“学会欣赏爸爸”,“学会欣赏老人”,“学会欣赏创伤”,“学会欣赏困境”,“老师应学会欣赏学生”,“领导要学会欣赏下属”,“农民学会欣赏农民”,“女人应学会欣赏女人”等等。注意这些话题往往是别人最容易忽视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自然会打动阅卷老师。三种文体都可写。

C本次作文写成记叙文有一定难度,但是不是不能写,最常规的思路如“我学会了欣赏父亲”这类题目就可写成一般的记人文章,再如“我学会了欣赏某个同学”这类话题,要保证三条∶第一所记之人是你曾轻视、甚至伤害、如今感到愧疚且有点味道的人;第二结尾围绕话题点题,并用“时间已过去几年了,其人,其事使我学会了欣赏别人”这类话进行升华”;第三拟个温馨点的题目,如“你在我眼里最美”、“心香一瓣”等等,在加上故事本身的分量,不会得低分。

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偏题走调。用不同的眼光看人看事,这不错,但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角度”并非本话题中心,什么样的“眼光”“角度”必须落到欣赏上,有的文章通篇没有“欣赏”两个字。这当然偏题了。

2、不会议论。有的学生选择了“议论文”,但不懂“议论”。一是通篇写成记叙文,诸如“学会欣赏老师”。另一种是在举例论证时,“例子”中加入太多的记叙、描写。为何欣赏这个人,如何欣赏这个人,不在“为何”、“如何”上做文章,“叙”远远多于“议”,这就不符合文体要求了。

3、空发议论。全文反反复复地唠叨要“学会发现、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为什么”要“发现、欣赏”,“如何”“发现、欣赏”全然没有,也就是说既无“摆事实”,也没“讲道理”,这类空洞文章也为数不少。

4、材料俗套。要会欣赏“平凡人”身上的优点,是大多数学生的论点,而要“例证”这一观点时,则言必称“徐虎”,话还谈“徐素丽”,大量的重复、雷同;再就是举身边同学或自己的事为例,根本没有说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阅读少,积累少的毛病。

学会欣赏作文篇2

今天我重读了《秋天的怀念》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下肢瘫痪的儿子,让他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谱写了一支母爱的颂歌。

“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读到这里,我被文中那位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所感动。那位母亲临死也不忘她的儿女,这使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母亲。还记得那一次,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水都淹到小腿上。我不想上学,便叫妈妈替我请假,妈妈却不肯,我便争辩道:“看,雨下得那么大,很难走路,不如别去上学。”妈妈却说:“轩轩,现在路怎么会难走,小心走就行了......”没等妈妈说完,我就气呼呼地说:“不请假就不请,说那么多干什么!”说完就走了。回家后,弟弟说妈妈哭了。那时我还认为妈妈活该。现在想起来真想向妈妈道歉。

读了这篇文章,我以后决不再做令妈妈伤心的事,我要做个孝顺的孩子。

学会欣赏作文篇3

学会欣赏是什么?一个人如果一生只听说这样的词:走马观花,得过且过,万事如麻,那他,他就要去学会——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就是在大雁滑过天际时,回首凝望那逝去的背影,眯起眼去仰望那淡淡的越过的痕迹,云里云出,看她尖细的嘴微张,等待如水的霞骤然跃出,平静而不喧嚣。她灵动的羽翼下,又是一个无法言说的黎明和美丽,划一叶天衣无缝的坡度。升起,落下。牵走你的丝丝忧愁,让她的轻盈吟诵你的满志胸怀,起起伏伏。

学会欣赏,就是在广袤的天空下,吟举淡蓝色的诗句,数繁星起起落落,抬起的颌下,萤火虫悄然掠过。伸长脖子去捕捉天上轮廓分明的银河,它是否也记得百年前牛郎织女那一份藕断丝连的爱情?在微深的天空中,它像一条银色的永无止境的飞瀑,直泻而下,溅起星点水花,你看你看,它是否也想起“疑是银河”的诗情,纵然被缩成了一朵如花的月亮。

学会欣赏,就是让李后主“无夜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那一份愁情在皓月如眸的天空下散发它醉人的清香。就是在阴晴雨散后怀着一份诗情在清明桥上低吟浅唱,纵然被雨天呼地唤。就是在白雾蒙蒙中也会想起李白朝辞白帝的清晨。就是举头吟望浩瀚的苍穹,也能随手捻起一份赤子之心,感激的冲着天空微微一笑。

学会欣赏,就是对着一轮风铃也能想起千古绝唱,也能有“即使锈迹斑斑,也能奏出清脆的音响”的文生墨笔,就是携着一谭灵动的水,也能唱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不朽绝句,就是站在寒风凌厉的冬天,也能想起“墙角数枝梅”的墨笔生香,也能在这寒风无情的季节里品味出一点动人的温暖。

学会欣赏作文篇4

??轻轻的微风,吹动树叶沙沙;潺潺的溪水,缓缓流淌;月光碎在溪水里,一闪一闪,星星怅望的眼,恨不能跌进溪里欢畅……这是一幅多么美的自然画卷啊!

??面对此境,蓦然萌发一个问:回首往事,缤纷的世界,人生的滋味,我们究竟珍惜了几多?又破坏了几多?

??当我们希望的灯被风吹得奄奄一息时;事业的果实被虫害蚕食得伤痕斑斑时;生活的浆因力不从心而显得疲乏困顿时;爱的小舟险些倾覆在月白风清的河流时。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压迫,陷入一种挣脱不出的悲怆和泥沼。这时,我们便抱怨生活,进而颓废、没落。关上窗户,坐在孤独里,寂寂空空,独饮泛滥的心事,品尝一枚青杏的滋味。以回忆为睡塌,以悲哀为覆被。尽管一度芳飞草绿,可还是觉得春已缺席。三月春风似剪刀啊,只是一股冷气在心里。这时候,我们却不能打开心狱,在一个晴天里翻晒。然后去找一个新的世界,一切重新再来。我们感觉到的是人生的灰暗、枯燥和无味。被心情裹紧的灵魂,脱不下沉重的外衣。

??生命中的起起伏伏,沟沟坎坎,每时,每刻,都在不经意间来访。我们何不去学会欣赏呢?对灾难更从容,对未来和幸福更期待,和鸟鸣歌唱,和流水谈月呢?

学会欣赏作文篇5

其实,学会欣赏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找寻,你会发现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

你瞧,公园的一角。有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正在无助之时,一个美丽的少女站在他面前,然后把他扶起来,并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小孩子愁苦的面容立刻开朗起来,又蹦蹦跳跳地玩耍了。

再看,一对年迈的老夫妻,正相随着在散步。他们的脸上挂着祥和的微笑,洋溢着一种夕阳无限好的温馨。看这曾经相濡以沫的老人家正牵手走过人生里安享晚年的浪漫,多美呀!

还有,那边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吃烧烤呢。孙子照顾着奶奶,奶奶又心甘情愿地迁就着她的小心肝,一家人说着笑着,将夕阳的光芒映衬得更加灿烂美好,这是多么幸福的画面呀!

学会欣赏作文篇6

一、欣赏内容的选择

聋校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学过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文学篇目。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对欣赏的作品选择欣赏方法时,除对某些典型的文学作品进行单一的欣赏外,其余较多地采用了“系列欣赏”“类别欣赏”的方法。也就是在确定一个欣赏主题后,对符合这一主题的一系列作品集中进行欣赏。这不仅在知识上是一个总结和概括,从欣赏的角度看,又能给人以完整、统一的美感。比如“秋的韵味和遐想”———咏秋作品的欣赏,“花的品质与人的精神”———以花喻人作品的欣赏,“美好的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欣赏。这些主题的选择既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欣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欣赏课上要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和强烈的欣赏欲望。教师要对欣赏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设计“秋的韵味和遐想”这一欣赏主题时,我是这样想的,在古今中外众多的咏秋作品中,作者所寄予的明显的感情大致有两种———悲秋和颂秋,所以,我就把对这个主题的欣赏设计成两种。第一种,作者由于不幸的遭遇,或人生的失意、或漂泊的凄苦,创作出悲秋的作品。此类作品首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另外还有李清照、柳永的词。从这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于萧瑟的秋景中抒发的或游子思乡、或愁肠百转的感情。第二种,作者拥有开阔的胸怀、不凡的气度和乐观的精神,欣赏秋的辽阔和其独特的韵味,故而写出颂秋的作品。我把的作品作为此类欣赏重点,从“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黄花分外香”等高远明媚的秋景中,引导学生体会一代伟人的思想和胸襟。两条线索、两种情怀、两种感受,这样的课堂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欣赏的过程突出一个“美”字

美的事物总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身心的愉悦,比如对一丛鲜花的欣赏、对一处美景的陶醉、对一件精美玉器的把玩等。我们的欣赏课也是如此,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都要突出一个“美”字。如果我们欣赏的作品所蕴涵的意境是美的,老师的讲解语言是美的,那么每个学生的心境也就是美的。聋童天生的缺陷导致他们对语言的美的感知存在欠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能直观表现美的手段,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发他们对美的联想。这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比如,在欣赏以花喻人的作品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各种花的精美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欣赏感悟到各种花的可贵品质,如梅的高傲、兰的清幽、菊的淡雅、荷的高洁等。又如,在欣赏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时,课件上先出现了一对振翅的蝴蝶,它们美的形态、双宿双飞的美的意境,自然让人联想到“梁祝”这段经典的爱情故事。学生带着这种美的心情去欣赏其他的爱情作品,能不断产生欣赏兴趣。

学会欣赏作文篇7

关键词:学生;文学欣赏;主体性

文学欣赏是能动的感受、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些都是文学欣赏的差异性,是人们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发挥自身主动性的体现。每个欣赏者因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等的不同,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会给出不同的理解,因此,注重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恰当把握欣赏作品的艺术形象,才能逐步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一、主体性在文学欣赏中的体现

首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不完全相同,不同的欣赏者因主观条件的不同,审美也不同,甚至同一个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也会有变化,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差异性;欣赏主体年龄、时代、思想、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主体欣赏活动差异性的产生。不同的欣赏主体受特定的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的影响制约,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认识、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最后,欣赏主体个性特征、欣赏趣味的不同,都会使得欣赏者带有一些偏爱的特点,不同的读者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性质接受作品的影响。有时,欣赏主体会随心境、环境的变化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文学欣赏教学的现状

1.忽略学生德育美育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但由于多种因素,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仍然还较差,很多学校的教育出现一面倒的现象。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美育的培养,剥夺学生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理解与运用趋于机械化,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本源。

2.教学欣赏形式机械化。

当前语文教学中文学欣赏的形式还比较表面化,格式化,而不是真正做到去发现文学的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由一系列的模式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从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到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显得过于机械、呆板、单一,失去了对语言、内涵的反复品味,阻碍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

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真正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脱离,语文课堂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语言文学统一化。实际的语文教学将知识灌输为学习目标、内容较为狭隘、将机械的总结代替学生自身的感悟,学生的被动接受,逐渐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现象实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教师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不能很好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学习。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策略

1.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灌输法的教学模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却也只是表面化的,实则还是对所教知识的主动吸收,并不是学生的真实内心表达。因此,教师需要端正态度,从根本上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和感受作品的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具体的,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享受。

2.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氛围民主化。

广泛的兴趣是个性和谐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展开自由的交流,以此发表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形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语文课的文学欣赏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师生之间民主互动,思想产生共鸣,学生各抒己见,在相互的讨论下,自身的思考和认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会如何去进行文学欣赏,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水平。

3.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要学会审视自己的不足,学会完善自身存在的细节问题,注重自身的人格;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懈的追求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学生一道求知求真;最后,教师要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文学欣赏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从态度上、观念上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引导、带领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见解,并予以支持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学会欣赏作文篇8

关键词:美术欣赏;高校美术;运用

引言

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要守住这块阵地,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和作用,开发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美术欣赏中不断成长,不断获得相关的美术信息,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与美术造诣。在高校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过程中规,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能力作为导向,以促进高校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一、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能够透过作品感受到作品的形象层与形式层,最终体悟做作品的内涵和本质。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作品就是创作者传递自己创作思想以及人文情感的媒介,随着美术欣赏教学的推进,作品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会更加生动,理性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创作者的各种情感以及美学思维都会以这种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欣赏作品,感受其中的人生哲学、时代精神等等,当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感悟的时候,他们的心内会变得更加充实,审美结构会更加完整,当然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陶冶性情大学生的高尚情操

作为审美主体,大学生在不断的审美欣赏中,其性情与心灵都会受到感染和熏陶,审美情感会逐渐丰富,经常参加审美欣赏,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著名画家达芬奇所描绘的“圣母形象”十分深入人心,在学生欣赏这些圣母形象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母性的端庄、慈爱与纯洁、温暖,并对这些品质产生美好的向往。而梵高的《播种者》,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可以体会信心、自信、阳光、希望。通过欣赏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学会的人格会更加完整,情操会受到熏陶,美术素养以及人文修养都会得到提升。

3.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通过美术欣赏等活动,能够培养美好情感,健全人格,甚至会提高人们的情商。因此,它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促进。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人文精神确实,道路伦理滑坡,人际关系淡漠,处于这样的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建设迫在眉睫。这正如贾柯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中所表现的符号化人物形象一样,没有表情、没有性格,情感世界一片荒漠,而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美术欣赏,能够将艺术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在具有了扎实专业功底的同时,有能够具有一颗善良、健康的心灵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是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二、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深入体会不同时期作品的审美趣味

艺术创作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结构不同,人们的创作思维也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反过来展现着这个时代的美术创作倾向以及核心思想。而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时代欣赏,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会不同,这正是美术欣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比如:同样以人物为体裁进行创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米开朗琪罗所的《大卫》、拉斐尔的《雅典学派》等美术作品的创作更加关注自然与人、自然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同时也将艺术与科学进行了结合。美术作品是艺术人文理想的展现,从中可以欣赏到他们的价值肯定。以上作品具有鲜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艺术气息,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教师先介绍时代背景,并讲述这个时代的美术创作特点,之后引导学生依据作品创作的时代特点,体会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传达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能力。

2.把握作品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体会由此所引发的视觉文化心理的差异

在运用美术欣赏的时候,教师还应该关注到不同国家作品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性,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艺术审美习惯与形式都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也引发了人们的欣赏与认知方式差异。因此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即便是在同一个时期,其所表现的美术思想与特色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与建筑的时候,要从古希腊人重视形象、数理和谐、的方面入手,此时古希腊的建筑都是娴静典雅,庄严肃穆的。而与其相对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该时代作为典型的美术历史作品,非东周洛邑城莫属,此城象征着东周河洛文化以及都城建设的杰出成就,极具战国时代的艺术色彩,展现了当时君王一同天下的决心与霸气,也展现着中国古代美术创作的造诣,中国的建筑讲究和谐、比例以及秩序,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基于文化差异之上,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国家美术创作的不同,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切入,深入分析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所形成的美术作品背后的一系列深层文化心理特征,让学生结合作品反复体会由此而导致的艺术家视觉心理的差异。

3.深入把握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美术作品是一种意识物化的精神产品,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生命体验以及审美思想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与艺术自身的经历、成长环境以及情感气质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到“知人知画”,避免发生“见物不见人”的情况。

比如:当我们欣赏清初“四僧”中山人的绘画作品时,如果不把作品与画家“金枝玉叶老遗民”的身世联系起来,很难理解其中的“墨点不多泪点多”背后,是因为社翟易主带来国破家亡的深重苦难,也体会不到所谓剩水、败荷花、怪石的背后内涵,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了解创作者当时的处境,学生则会获得更深的体悟,体味出山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凄楚、孤寂、沉郁、无奈与绝望交织的复杂心理,感受到他在画面之外的深遥寄托。这样,欣赏者便会与画家达到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精神的遇合,从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结语

总之,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美术欣赏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美术欣赏,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价值,以其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创新、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及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完善。

【参考文献】

学会欣赏作文篇9

关键词:兴趣;创造性思维;基本知识与规律;文化情景

美术欣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欣赏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美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力、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手段。学生通过欣赏,能够获得美的感受,可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正确培养学生学习与欣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欣赏的内部动力。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或一味地让学生去欣赏图片,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其欣赏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结合和被欣赏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最简单的理论知识来向学生论述,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听得明白。同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和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穿插其中,使作品能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吸引住学生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作品,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了,慢慢地欣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讲课的个人魅力也是抓住学生兴趣的一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个人不断去研究,挖掘新的方法和故事,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中,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角度对作品进行讲解和评述,而不去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导致最后教师只是讲完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而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师却不知道。在欣赏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教师可以在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刺激和挖掘自身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作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来主动地讲解作品,并且对于学生讲解的内容,教师应加以引导,不能学生刚一讲解就加以否定,这会打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使其不再愿意参与到欣赏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能够运用学习过的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以欣赏者的角度来解释作品、欣赏作品。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认真备课,对于课堂内容要精心设计,采用新颖的方法教学,使美术欣赏过程由教师被动地欣赏作品的过程转变成学生自己积极创作的过程。每个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观察作品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教师不可以由于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就将其抹杀,教师要接纳和鼓励不同见解的学生,使其能够大胆地去想象和理解,这能够使学生慢慢地形成创作性思维,并敢于讲解给全体学生听。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以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更多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教给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欣赏作品的创造性思维,不要过于追求结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使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陶醉其中,发挥联想,进行美术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与规律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知识,不同的美术种类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工艺美术,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还要注意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审美性。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学会欣赏作文篇10

音乐学科的特点是目标综合,手段灵活,课型多变,教学的结构也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严密清晰。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感受与欣赏为体验目标,致力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目前,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层面着手,研究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和程序、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成果的考核;另一种是从心理学着手,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两种思路是课堂教学中从“教”与“学”不同视角而展开的,接下来笔者针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认识和设计提出以下几点。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基本特征

1.小学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

小学音乐欣赏基本要素分表现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四大领域,由知识、情感和方法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一至二年级学生属于初级阶段,以认知和情感为重点;三至六年级学生属于中级阶段,在认知的基础上,以理解音乐意义为重点。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包括懂得音乐的艺术表现语言、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备良好的乐感、能对所听的音乐表达感受和见解。音乐欣赏课是集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特质课型。

2.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目标预设与生成

知识记忆、技能形成可以用刚性教学目标来预设和测量,感受和理解是非线性的,很难用等级性指标来检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的认知差异、生活背景差异以及经验积累差异,导致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性生成目标,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规范和多元化以保持平衡。音乐欣赏就是要理解音乐,能使学生在文化层面上感受到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对人性的理解。

3.小学音乐欣赏课要培养学生聆听和思考的习惯

音乐包含的情感是无限的,优美、庄严、激昂、英勇、热烈、悲伤、痛苦、依恋、幸福、渴望……音乐思维的本质是感受和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深入思考转变为理性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有三个发展阶段:感知阶段——通过聆听,初步经历情感体验;感情阶段——加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形成情感理解;理性欣赏阶段——进入音乐内部世界,进行理性思考,情感得到升华。小学音乐欣赏课是要尽可能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所以聆听和思考是音乐欣赏的必备条件。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

1.小学音乐欣赏课设计的基本框架

音乐欣赏课设计基本框架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熟悉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式进行,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信息,这是音乐欣赏的认知条件;二是“呈现作品”,作品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不同方式会有不同情绪效果和体验;三是“聆听和形象联想”,这是音乐欣赏的核心环节,培养学生聆听和联想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交流和积累”,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仅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2.教师设计音乐欣赏课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功底,有独特的音乐教学风格,有熟练的驾驭欣赏过程的能力,还要有激情、幽默的智慧。除此之外,还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懂得根据作品去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去交流和总结。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组织

1.用“五步欣赏法”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是一种大阅读,通过听觉读懂音乐语言。音乐教学采用“五步欣赏法”:听、联、感、析、品。通过这五步的逐层深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听:可分整体听、分段听、重点听、反复听、比较听等不同形式,在欣赏课中要灵活使用。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送别》是介绍20世纪中外交流的典型音乐作品,听这首曲子可以将曲和唱分开来听,“曲调”侧重音调、速度、旋律、节奏:“词”重点解读离别情。侧重点不同,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

联:就是联想,有两层意义。一是符号联想,由此作品联想到彼作品:另一种是生活经验联想,由听到的作品联想到生活。

感:移情产生的情绪变化。个人的情绪会根据曲调的不同发生变化,例如进行曲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斗志。

析:小学生分析音乐作品,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用语言、模仿,也可以用不同音乐方式,甚至还可以用美术等跨学科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品:指整体感悟,深入领会。经典作品要反复欣赏,在每次欣赏时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更好的艺术素养。

2.跨文化、跨艺术品种的融合

设计和组织音乐欣赏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教材和乡土文化、校本文化的关系;音乐与生活情景的关系:欣赏和表现的关系;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课堂只是一种引领,只有音乐与生活相连接,欣赏与表现互动,音乐的情感体验才会有生命,才会有活力,欣赏才会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进行欣赏时,跨文化、跨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卜算子·咏梅》《小巷风韵》《姑苏风光》等一定要跨艺术品种设计和组织欣赏课,要融入评弹曲调流派、昆曲基础知识、姑苏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神”,水文化的“韵”,音乐主题的“律”和江苏文化的“雅”,要把音乐与美术、舞蹈、文学和戏曲结合起来,通过大艺术观的多元化手段,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