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十篇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十篇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9:15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1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特点

我国山水游记的散文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发展,但是最开始的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还没有出现过山水游记。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游记类散文经历了很多朝代,真正形成一种成熟的游记类散文是在唐朝,由散文家柳宗元为代表。

一、山水游记的分类

山水游记主要是作者在接触祖国大好河山时的所见所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到湖中的亭子去看雪,对于湖周边的景物进行一些描写,这样的景色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而山水游记类散文又不单纯的只有写山水的一种,还包含议论、说理等,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虽然有对兰亭的描写,但是还是多以说理为主,对于兰亭的所看所感表达出对于“乐到痛”的思考与感悟,情感色彩比较浓重。

二、山水游记的突出特点

(一)揭示社会历史

山水游记主要是表现描写大自然的山水景象,但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但是写山水的景象,还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把对山水景象的描写还带入社会生活中,揭示一定的社会历史。比如《钴a潭记》中“其上有居者…不胜官租私恢委职”,从这段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描写了景色,还写出了当地人们在生活上受到了国家赋税的压迫,反映了农民的窘迫。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类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一些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从《与李翰林建书》一文中可以看到“处处奇峰俊秀…潭中游鱼”,与当时人们对于永州的印象不一样,根据实际情况永州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可在柳宗元的眼中,永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由此可见,柳宗元在被贬到永州把内心的酸涩都寄托于山水之间,摆脱现实的痛苦,同时有把官场的黑暗与现实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得出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他旷达的胸襟。

(二)独特的艺术性

柳宗元最出名的“永州八记”被后代的明朝人赞颂为“体之正”,以前的人在写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多是用比较有张力的粗重的线条来勾画山水的景象,但是在描写上还略显不够细腻,不能把山川之间的区别描写的更细致。而柳宗元却不同,他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写上继承了前人写法的同时又发展了山水游记类散文,把山水的美丽与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丰富了山水景色的描写。

(三)对景色的描写

柳宗元由于政治原因,一直被流放在偏远地方。而在偏远地区景色确实格外的迷人,他能够根据这些景物进行一些细致的描写。柳宗元在描绘景色的时候,一般多是用简洁的语言来描写全部的景色,对于局部又善于细致的描绘。比如《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还没走到小石潭就听见了潭水的声音,走到小石潭后“水尤清冽”展现了小石潭整体的水的特点。又继续描写小石潭的潭底和潭边的景色都是什么样子的,再写潭水里的景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生活在这的鱼儿自由自在的姿态。《小石潭记》总体上是采用了由远到近、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把小石潭的景象描绘的非常生动,体现出了柳宗元对自然景物描绘的高超技艺。

柳宗元在描写景色的时候很善于去捕捉一些景色的特征,突出表现景色的独特性。比如《小石潭记》中对于小石潭的描写是“为坻、为屿、为、为岩”对于小石潭进行全方位的描写,描写出它的多姿迷人。柳宗元在描写时还很注意整个景色是否具有生命力,对其附上很强的生命力。

(四)丰富的情感

柳宗元对于山水游记散文的描写都是带有一定的感彩的,这些景物不但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还是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对于景物的一些情感表达。比如《小石潭记》中,“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小石潭给人的感受很是凄冷,带有作者主观的感彩。由此可见,柳宗元在对山水景色的描写,都是带有自己的一些感受,突出景色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柳宗元在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更加的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世间的一些愤恨不满,使得山水游记类散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从文章中可以看到柳宗元的主体思想,能够体现出他的一些高尚情操和民族情怀、审美风格等。

(五)优美的语言

柳宗元在描写山水游记主张要直白,不要含糊不清。对于语言的描写多是简练,优美而不华靡。比如《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在押韵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起伏变化,使文章很是简洁文雅。

三、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柳宗元对于山水游记的描写不止与简单的描述山水,还结合了自己的一些主观情感在里面。他写的山水游记既继承了前人描写山水游记的特点,又结合了自身的写作特点对山水游记进行了改造,在笔法上更加地的细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类散文标志着山水游记类散文已逐渐成熟,使山水游记类散文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结论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写上虽然整个文章的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在描写景物上的手法却很细腻。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并且在文章中还有自己的一些主观情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一定程度上,给后人带来了一些借鉴价值,能够更好地去欣赏山水游记散文。

参考文献:

[1]闫萍.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自叙性[J].潍坊学院学报,2010,01:39-41.

[2]陈丽荣.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独特艺术风格及其成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97-99.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2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繁杂,考生做这类散文阅读题往往心存畏惧。而从高考阅卷实际来看,这类题的得分情况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拟谈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一种解读策略,以供教师复习备考时参考。

一、把握常规的写作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看上去材料多而杂乱,阅读时似乎总在云里雾里,不知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去理清此类作品的写作思路,学生读懂写景抒情散文就不是难事。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本的主要描写对象——作者情感或文本主旨的主要载体,这类景物我们称之为“主要景物”:另一类是与“主要景物”相关联的景物,这类景物叫作“次要景物”。判断文本中景物的主次,一看文章标题的写作对象,二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主题主要寄附在哪个景物上。

“次要景物”的描写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服务的。两者在文本中孰先孰后,没有固定的程式。有一些写景抒情散文会先写“主要景物”,再写“次要景物”,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祖屋》,即先写“主要景物”祖屋(大门、正屋),再写“次要景物”燕子窝。有一些则相反,先写“次要景物”,再写“主要景物”,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荷叶》,就是先写“次要景物”宏村秋景.再写“主要景物”荷叶——残荷和新荷。还有一些则是二者描写交叉进行,如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先写“主要景物”阳关古道的古阳关遗址,再写“次要景物”——通往古阳关路上的沙漠、芨芨草、骆驼刺及林带,接着又转向“主要景物”阳关古城。

景物描写构成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内容,但写景抒情散文如果只停留在写景的层面,文本的意蕴往往不够深厚丰富。而高考所选的写景抒情散文意蕴一般都比较丰富,这一方面是高考的权威性对文本的经典性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是文本的选择还要便于高考命题。因此,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在内容上不会只是景物的大杂烩,文本在写景之外一般还会写到与景物相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如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在“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的交叉描写后,文本转向叙写哲学家、诗人、戍边将士对生活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上的这种安排,使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有了依附,文中的景物也因此有了灵气,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文本也因此而层次分明,内蕴丰富。

在写完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之后,写景抒情散文一般就进入了收尾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一般都会或明或暗,或显或隐地表达情感,表现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主题不一定要在文本的结尾部分表现,在“主要景物”“次要景物”、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描写中也会寄寓作者的情感、哲思或感悟。正因为此,写景抒情散文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往往很丰富,文本主题常常呈现出多元性。

综上分析,写景抒情散文的常规写作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把握了写景抒情散文的这个常规写作思路,学生解读此类文本就有了一把钥匙,对文本主题意蕴的把握就不会云里雾里,学生的畏难情绪消褪,阅读信心增强,接下来的解题自然会轻松许多。

二、以历史文化的视角观照景物描写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除了景物描写外,一般还会写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些景物本身就是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浣花草堂》中的杜甫草堂。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有历史文化意识。

首先,要挖掘景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景物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原型意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厚重感,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壶口的黄河》。在国人的心目中,黄河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及其衍生出来的黄河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文本通过对壶口黄河惊人气势的形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从而赞美壶口的黄河所体现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对这黄河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恰好就是当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围绕这点出了两道题: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如果我们在备考复习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读这类文本的历史文化意识,训练学生以历史文化的视角来观照景物描写,学生回答这两道题的方向就很明确。

如何培养学生解读景物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识?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是一个重要方法。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如月、菊花、莲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一些意象(景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教会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迁移到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解读上来,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解读意识和解读方法。

其次,分析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有些本身就是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这些景物关联着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意蕴,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文赤壁是纪念苏轼的文化名胜,作者没有完全将笔墨停留在对文赤壁的景物描写上,而是将文本重心转向了文赤壁所关联的苏轼人生遭遇的叙写,表达了对苏东坡豁达人生态度的赞美。而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恰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倡导并践行的一种文化精神,作者在赞美苏轼豁达人生态度的同时,也在启示读者要弘扬与坚守这样一种文化精神。高考试题第19题就围绕这一点出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道题是典型的考查考生对苏轼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的历史文化意识,对苏轼的认识和评价就会站在一定高度,而不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有些景物并非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但这些景物描写也会关联一定的历史文化内容。文本借对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作者在写完了“主要景物”塔里木河”、次要景物”胡杨林之后,转入描写历史上罗布泊人过着渔歌唱晚、渔樵互答的浪漫生活,而如今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及文化的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巨大的历史反差昵?作者用历史材料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告诫人们要珍视与保护河流,否则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表达了作者对河流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理解到这一点,学生对考题“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的解题就轻松多了。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描写一般都会作为命题的重点,而命题的重心一般又侧重在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上。其作用一般有:1.从景物描写过渡到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或对风土人情的描写,文章有层次感,可读性增强;2.使景物描写具有历史文化意蕴;3.丰富文章内容;4.表现主题或深化(突出)主题;5.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2014年成都青羊区高考模拟题《流水写意》,作者在写完“主要景物”流水、“次要景物”两岸的山谷、崖壁、花草树木、水乡民情之后,开始转入与流水关联的历史人物屈原的叙写。而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叙写的作用,命题者就设置了一道题:“第⑤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强化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梳理与积累。

三、关注景物描写之间的关系

要厘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回到它们各自的作用上来。“主要景物”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文章的主旨,“次要景物”的描写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及深化文本主题服务:或对比衬托“主要景物”,深化主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ii卷《岳桦》,通过“次要景物”白桦来衬托岳桦,突出了岳桦顽强的生命力,表达对岳桦的赞美;或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写“次要景物”胡杨林,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意蕴;或为“主要景物”的描写做铺垫,如2013年上海奉贤区二模卷《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开篇写“次要景物”河流,为下文写“主要景物”芦苇做铺垫。

“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是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命题的着眼点,设题角度多半围绕“次要景物”的作用展开。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当然,“次要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次要景物”的描写来抒情,表达作者对自然宇宙的哲思,对人生、生活的感悟,而这也常常是命题点。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祖屋》,“次要景物”燕子窝表达了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事、物的怀念,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命题者就这一点出题:“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正因为“次要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揭示文章主旨,再加上“主要景物”和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描写也要表现主旨,一些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意蕴显得特别的丰富,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3

一.江苏省高考“小说(类)阅读”试题分析

1.关于“小说(类)”

以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目前各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一般分三大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阅读与理解分古诗文和现代文。现代文含文学类文本和论述或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目前只选散文和小说。以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2010年、2011年选了小说《溜索》和《这是你的战争》,2008年、2012年选择了记人类题材的散文或者说用小说笔法写成的散文《侯银匠》和《邮差先生》。

小说(类):以在叙事中刻画人物为主旨的同“类”文学体裁,其中包括小说和记人类散文。

2.江苏省高考“小说(类)阅读”选文分析

当然,记人类题材的散文或者说用小说笔法写成的散文与小说还是有差异的。首先是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记人类题材的散文虽也叙事,但所叙之事是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情节,缺少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其次,小说侧重于在情节叙写中刻画人物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记人类题材的散文更注重在叙事怀人中表达作者的情思。

先看记人类题材的散文。《侯银匠》截取了侯银匠女儿侯菊出嫁前后的情节片段,正面描写了侯菊精细、勤劳的品质,侧面描写了侯银匠,一种由他所真切感受到的――在平淡中略带苦涩的人生况味:“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味深长地表现出了一位父亲对于女儿的无尽思念和对自家人生况味的真切体悟,在默默中感染了读者。

《邮差先生》,描写的是邮差先生在小城中送信时悠然自得的心态、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和对所有写信人、收信人的体贴热情。从文中“邮差先生”对小城阳光的感受和感慨看,此文旨在表现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再看小说。《溜索》讲述了一个一支驮队如何飞渡峡谷的故事。情节有开端――“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有发展――“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有高潮――“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猛一送,只觉……已到索头”;有结局――“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文中有对峡谷险峻气势的描写(渲染、烘托),也有对牛不肯挪动半步甚至流泪发抖的恐惧(侧面映衬)和“我”过溜索时“战战兢兢”神情的描述(对照、反衬),这些描写和描述都是为了突出领队及其汉子们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气概,表现人在自然面前团结协作,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深刻意蕴,张扬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这是你的战争》节选自宗璞所写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第三卷《西征记》,题目是选者加的。节选部分写的是该校几位师生参加了因抗战需要而征调大四年级男生入伍动员大会后的反响和表现。重点描写了历史系教授孟弗之和工学院学生、中文系蒋姓学生以及萧子慰和生物系学生澹台玮这两组对话场景,将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和为了抗战宁愿放弃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的言行进行了对照。

以上实例分析说明:记人类散文与小说尽管体裁不同,但它们的题材类型相同,都是在记事写人;写作方法相同,都注重在叙事中描述细节,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以表达思想或情感。

因此,建议将记人类题材的散文与小说组成一个单元――“小说(类)”单元,专题实施教学或复习。

二.对“小说(类)阅读”教学的建议

建议按“在叙事中描述细节,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以表达思想或情感”的“小说笔法:情节安排――景物、环境描写――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情感”,切入该类文体的阅读教学,从特点和作用两个角度思考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按规律阅读该类文体的文章。具体如下:

1.按小说和记人类题材的散文,精选教学例文,设计阅读理解试题。

2.在课堂教学中,按学生考场答题的实际情境,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和记人类题材的散文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最基本的思考方法。

(1)在粗读中思考并判定:

文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描写哪一个?为何还要描写其他几个?

第2、3问如一时难以回答,可留待下一步思考:文中描写了2个或2个以上的人物,且无明显主次,则需考虑人物间的“对比、比照”等问题;如主次分明,则需考虑“衬托、映衬”等问题,有时还需考虑特例――描写不多的反倒是被衬者――主要人物。

(2)在细读中圈划、思考并判定:

①文章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描述了哪些关于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第1问:可先在选文中圈划出相应的细节描写。第2问中“或”前后两个问题问法有异,但本质相同,关键是需针对试卷中所问的问题做具体的回答。

②文章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有关于景物或环境的描写吗?是怎样描写的?这些景物或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1问中的“环境”主要指对于主要人物而言的人际(社会)环境。第2问:主要指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4问:主要指景物或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

(3)在精读中思考:

①如果文章为表达对所述人事的情思而淡化了情节,这样处理情节有什么好处?文中某一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好处: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某一情节”在试卷题目中定有明确所指。作用:或伏笔,或铺垫,或照应,或为下文情节展开提供依据。

②文章如此述说情节、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还是对所写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或者”前的问法适用于小说;“或者”后的问法适用于记人类题材的散文。回答需扣住原文内容。

3.帮助学生归纳并理解小说知识尤其是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具体从略),在训练中规范学生的答题用语。

4.以上阅读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与试题的对应关系

(1)文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描写哪一个?为何还要描写其他几个?

2008年《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2)文章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描述了哪些关于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2010年《溜索》: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2012年《邮差先生》: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文章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有关于景物或环境的描写吗?是怎样描写的?这些景物或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008年《侯银匠》: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2010年《溜索》: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2年《邮差先生》: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如果文章为表达对所述人事的情思而淡化了情节,这样处理情节有什么好处?文中某一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2008年《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2012年《邮差先生》: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5)文章如此述说情节、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还是对所写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008年《侯银匠》: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2010年《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慰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2012年《邮差先生》:“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由此可见,本文建议的教学思路与高考语文试卷“小说(类)阅读”试题的设计思路基本相同。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4

一、植根生活写真事

作家冯骥才说:“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散文的“真”首先是内容的“真”,其次才是言志抒情的“真”。散文内容的真实性一向被视为散文的基石。周立波在其主编的《散文特写选》(1962)的序言中说:“描写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重要特征。……散文特写绝对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可是翻开时下的杂志,随时能读到一些脱离生活而编造的故事。有人认为,散文是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进行虚构,其实这大可不必。散文历来是一种真实性的文体,它的基础是生活的真实,脱离生活而虚构就背离了散文的本质。

巴金晚年写文章特别强调“真”,他的《随想录》是说真话的代表作,在真诚中体现了一代大师高尚伟岸的人格精神。特别是《怀念萧珊》,叙写他和萧珊从相识、相爱到相依为命,以及萧珊陪自己遭受非人待遇,直到被折磨致死的经过。用血泪凝成的至文,诉说着刻骨铭心的创痛。不仅祭奠了亡妻,而且祭奠了所有在那场浩劫中殇逝的英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余光中说,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它来自生活,无须虚构,也无须造作,而应用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情感真诚地与读者交流,讲出心里的话。中学生作文完全可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虽然十几年的人生阅历谈不上丰富,但也并非没有东西可写。找不到材料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时没有留心生活,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甚至视而不见。因此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积累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挖掘到写作的无穷宝藏。

二、描摹细节见真情

人类的感情是复杂而多变的,散文要将这种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必须依赖细腻的描写。

如果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腻入微的刻画,由面到点,从视觉、听觉、感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去表现。缺少了细节,泛泛而谈,文章就空洞单薄,平淡无奇,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不能表达深厚的情感。老舍的《想北平》,描写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时写道:“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文章描写“韭菜叶上的泥点”、“红红绿绿”的青菜、“带着一层白霜儿”的果子,多么体察入微。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倘若不是对北平十分熟悉和热爱,怎能写得如此细腻动人?

如果写人,则要以事显人,写他的行为、事迹、神态、语言等。通过某些生活细节去表现,使读者细品其言行,过目不忘。如汪曾祺的散文《金岳霖先生》,就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描写。其中最突出的是写金先生上课讲《红楼梦》,“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作者用朴素简练的文字,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细节生动表现了金先生率真可爱的性格。另一次,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客。有人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故人已逝多年,而金先生依然记得她的生日。短短一句话里,包含了金先生对故人的无限怀念与忠诚。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的确如此,散文往往于细节处见真情。文章的细节来源于细心。要写出感人的细节,就离不开平时的细心观察与思考。

三、体验联想蕴真趣

感人需要真情,真情来自体验。散文是作者作为个体生命的情感史、心灵史,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艺术观照,是创作主体对自己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的不懈追寻。因此散文要抒发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人、事、物的真切体验,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种体验提升到人性的高度。

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由小到大,层层递进。体验深刻,情理交融。先写少女时代因读书而流泪。少年不识愁滋味,流泪不过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没有人生阅历,自然不知忧患为何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作者对生活中的忧患与磨难有了较深的体会。从海峡相隔,致使骨肉分离,到亲人团聚,老泪纵横。作者抒发的是饱尝人生哀痛与忧患之后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文章最后,进一步联想升华,写到流泪的观音和受难的基督,为他人分担忧愁,解除痛苦,于平淡中寓真趣。至此读者自然明白:为读书、为亲人流泪固然可贵,而为众生流泪这种天地间的大爱更是至纯至美,犹如宝贵的珍珠。

又如韩少功《我心归去》,叙写自己在异国他乡,住处豪华却思乡心切,如同被“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冷清、寂寞、孤独,因而几十次地“研究”吊灯之后,想到了自己远在祖国的家人,“我坐在柔和的烟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他们睡到天明”。描绘此时此地的所见所想,体验真切,意味无穷。接着,作者通过联想、想象将他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得出感悟:“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只有付出过艰辛的劳动才能使故乡融入自己的生命,收获金麦穗和赶车谣。“金麦穗”是纯洁的物质收获,“赶车谣”是精神的丰富和满足。文章最后写道:“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由此完成心归故乡的主旨升华,给人以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散文不同于记叙文,它除了记叙,还应有体验、联想和升华,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好的散文应该包孕深刻的思想,给人以情感的共鸣和人生的启迪。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5

一、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散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作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析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七、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思路的把握。归纳为三点: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2)散文的结构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2.品味语言,分析词语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题形式: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分析词语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词语语境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原意+语境含义,这个词原指……这里指……

(2)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题形式:加点词在句(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有时要考虑词语对描写的景物、意境所起的作用或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有时还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答题格式:原义+语境义+表达作用,这个词原指……这里指……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及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通常找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含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不仅要分析关键词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概括句子在内容上写了什么。这类句子往往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起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4.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动作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心理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答题时,重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答题模式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6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7

【关键词】安恩和奶牛主人公形象比较

一是安恩与生活中溜狗人的比较

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段,画出描写安恩的语句,分析安恩的性格特征,经师生交流讨论,学生初步认识到安恩形象:勤劳俭朴、生活贫困却很自尊。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安恩,再往下读这篇小说,我们对安恩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19段,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分析安恩的性格特征。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师:通过这几段的阅读,同学们对安恩是否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生:是的。师:谁能为大家说说你新的认识?生1:我觉得安恩是一个很爱惜自己奶牛的人。我从课文第2段中对奶牛的描写看出,这头奶牛养得“健壮结实”、“毛色鲜亮”,这离不开安恩的精心护理和呵护。师:这种描写与直接描写安恩不同,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方法?生1:这是侧面描写。师:对,这是侧面描写,也是间接描写,你读小说很仔细,分析得也正确。谁能再说说自己的发现?生2:我觉得安恩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很懂得奶牛的心事,懂得奶牛的感情需求。课文最后一段中,安恩说道:“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读到这里,我心里很震动,安恩是一个充满爱心、善良仁慈的人。师:你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师:读了这一段后,安恩形象在你们心中是否有了变化?生2:我觉得安恩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她不但在生活中悉心照料奶牛,而且在感情上理解奶牛,奶牛在她心中就是她的伙伴、知己,她把它带到集市上“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以此来满足奶牛的感情需求。她对动物的这份关心是难能可贵的。师: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人牵着小狗出来散步,让他的小狗与别的狗玩耍,却并没有觉得他们也是可敬的,这是为什么呢?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很兴奋,顿时议论纷纷。)生3:我觉得他们的动机不同,生活中那些溜狗的人牵小狗出来散步,是为了让自己散心解闷,不是真的为了让狗散心,让狗开心;而小说中的安恩纯粹是为了让她的奶牛散心,她知道集市上牲口多,特地牵着她的奶牛来与同伴见面,让奶牛散心的。生4:我也觉得他们之间的目的不同。因为安恩知道集市是买卖牲口的地方,如果牵奶牛到集市来却不卖奶牛,会被别人嘲笑,会遭遇尴尬,从文中看,她确实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质问,却仍然坚持牵着奶牛到集市来,是专门让奶牛来散心的,她对奶牛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她是可敬的。师:除了目的不同,我们还能发现他们之间还有其他的不同点吗?生5:他们的处境不同。生活中所见的溜狗人大多是有钱人,衣食无忧,他们用养宠物的方法来给自己解闷或是打发时间;而我们从小说第1段的描写中看出,安恩生活贫困,经济窘迫,她完全可以把奶牛卖掉来安度晚年,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与奶牛相依为命,给它生活上关心,还给它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我觉得安恩是善良仁慈、可亲可敬的。师:同学们讲得很好,我们在人物描写的细致分析中进一步走近安恩,在与日常生活中溜狗人的比较中深刻地理解了安恩。她虽然贫困,却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她不但在物质上精心照料她的奶牛,而且尊重它的生命存在,善意地理解并满足奶牛的情感需求,她身上具有一种可贵的人性之美,确实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

二是安恩与文本中买牛人的比较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性阅读;虚实结合

散文的自由美“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结构布局,或者表现手法的运用,它都少有僵化刻板的规范、格式和限制,一切以作者的感发为中心.散文最近诗,然而与诗歌相比,有诗意和美句但不像诗那样讲求跳跃跌宕,讲求节奏格律的严格要求。散文也写人叙事,但不似小说、戏剧讲求一种虚构设置,讲求情节、开端、高潮和结尾要求,明显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

如何提高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主要就散文阅读中虚实结合、层层点染的写法,总结高中散文审美性阅读策略。

以《江南的冬景》为例,郁达夫的文笔力忌板滞,总是摇曳着情趣,在景物描绘中,时而引出一件掌故,时而叙几笔风俗民情,时而吟几句诗词……这一切都极和谐地编织在大自然秀美的画幅中,显得那样跌宕多姿,潇洒自如。《江南的冬景》在微雨寒村图之后抒写自己的感受,引用了唐朝诗人李涉遇盗作诗的趣闻和诗句进行评述;又在诗意雪景图中巧借前人诗句,略加品评,借助读者的想象,将四幅前后相连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日暮时分,瑞雪将临,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文笔变幻多姿,以简洁洗练的语言再造了淡雅高洁、优美宁静的江南雪景的意境,有说不尽的风味余韵,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旧体诗方面极深的造诣,古人常说“揽物会心”,郁达夫可说是做到家了。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9

应该说,冰心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散文的一代宗师,语言艺术的巨匠。早在五四时期,她的散文就以清新明丽、柔婉流畅的笔调、率真的抒写自我情怀,叙述了个人的生活见闻,传达了时代的足音。“像一只高飞的云雀”,穿过历史的硝烟迷雾,以其清凉真挚的歌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她唱出了童心的美妙;唱出了母爱的圣洁;唱出了自然的清新,带着广博的爱心,温馨的柔情,以深厚的意蕴,流畅的语言,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读者的喜爱。冰心散文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我认为其作品主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是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情感真,二是文采雅,三是意象新。

(一)

冰心散文首要特征是感情真挚。早在五四时期,冰心就主张要创造“真”的文学。她认为,“真挚”是一切创作的灵魂和力量。强调“创作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才能得到读者的同感和共鸣”。冰心散文是她那纯真的内心世界流淌出来的心泉,包含着感悟人生的真味,她的散文就是展示其独特人格风貌的心史。

冰心散文大都以纯真的爱心作为灵魂。就像盐溶于水一样,她那深沉浓厚的真挚情感完全消融在散文中的字里行间。她的笔饱蘸着纯真的激情,描写了平凡琐细的社会生活真相,刻画了海之雄浑与山之清丽,抒写了体现着古老文明的历史文物和民间风俗人情,传达出作家深沉而炙热的爱国情思。特别是她抒写家庭生活的挚爱亲情的散文作品,细腻真切,感人肺腑。《往事》、《梦》等深情歌颂了父母亲的至爱与关怀,抒写了眷恋母亲的童心;将母亲的慈祥和蔼与女儿的娇憨活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南归》里更是真切细致的披露出作家内心世界的曲折变化,抒写出她对母亲的极度依恋。唯恐失去母亲的惶恐,竭力延续母爱的焦虑及失去母亲的无限悲恸。如果说朱自清的《背影》是现代散文中抒写父子情深的不朽名篇的话,那么,冰心的《南归》则堪称现代散文中表现母女至情的杰作。

冰心散文的感情真挚,不但是坦率的写出自我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出主观的爱憎好恶,而且还表现为情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美在纯真,妙在自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她自然的抒写自我情感,好似春云浮空,秋水行地,自由流动,显得从容而不紧迫,精细而不粗鲁,柔婉而不轻飘,使读

者宛如面对至交好友,聆听着清谈絮语,分外亲切,娓娓动人。

冰心散文的情真,还融合着理真。她的散文富有哲理,往往从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从某一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色的变化中受到启发,道尽人世睿智哲理。在《给日本女性》中她写到:“做子女的时候,承受着爱,只觉得爱的伟大;做母亲的时候,赋予着爱,却知道了爱的痛苦!”这是冰心人生感悟的思想火花,是她人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这样的睿智哲理往往融化在温馨绵密的深情之中,达到情真与理真交融的境界,理因情而添生动,情因理而增深刻。

(二)

冰心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文采清丽,华美优雅。

早在五四时期,冰心就说过:“我想如现在的作家能无形中融会古文和西文,拿来用于新文学,必能为今日中国的文学界,放一异色。”她正是这一文学主张的实践者和成功者。冰心的散文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选用广言词汇又略含西文句法的白话文;遣词用字,雅而不古,丽而不艳,清新洗练,流利自然,含蓄隽秀,极富韵致。有一种大家闺秀气派,堪称东方才女的典范。

高尔基说过:“语言必须要朴素、明晰、精确,然后才优美和明白易懂。”冰心散文的语言,总是把要表现的生活现象或自然现象确切生动的描写出来,同时注入了主观情思,隐含了自我心态,达到词清意切,本色自然。她写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擦着头发,头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尖上捏着了乡愁。”这朴素直白的语句,不加任何的修饰,只是选择了这么两个平凡的动作,却道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思。

冰心的散文,注意选用丰富新鲜,简洁明丽的词藻,驱遣骈散结合,灵活多样的句式,自由的描绘河山美景,人间真情,抒写人世的纷繁驳杂,渲染民俗节庆的欢腾热闹,给读者展示一幅幅色调不同、风光各异的山水风景画和人间世相的民俗画,令人注目动心。冰心凭借清丽的文采,把新颖的创作构思化作优雅隽美的艺术形象,汇成浓淡相宜的生动画面。

冰心散文语言,以口语为基本,注意吸收文言成分,使散文语言既有白话的明白晓畅表现丰富的长处,也具备了文言文那样凝练含蓄,典雅隽丽的特点,语言显得精致清丽。不论是叙述一段往事,还是抒一缕幽思,不论是叙一段佳意,还是状一处景物,笔墨挥洒自如,韵味无穷。她的散文如同一股山间清泉,在草石间流淌,清新活泼,似小河流水,涟漪漫漾,满蕴温柔。作品字里行间荡漾的是作家清隽的笔调,优雅的气韵,洋溢着赤诚真情,流露着她高雅晶莹的人格精神。

(三)

冰心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意象鲜明,清新别致。

冰心散文无论是叙事、抒情、绘景、写人,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大多生动鲜明,有色彩、有情趣,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一种意象美,显示出作家对挑选出来的客观事物或生活现象高超的艺术加工,也表现出作家高雅的心理情趣。其散文不论是被眼前之景诱发触动,或是由回忆难忘往事所生出的感悟与兴致。不论是寻找切合自我心态的景象进行艺术表现,或是串联几个感人的生活场景加以描绘,都渗透了自我的某种情愫,融化了主观的理想与追求,烙印了心灵的痕迹。

所谓意象清新,表现在作品里则是画面清新,色彩妍丽,生气蓬勃,情趣盎然。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状物,她总能匠心独运,自由的挥动着生花妙笔,给人以生动真实的感受。她记叙人事活动、描写亲朋好友总是挑选生活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借助几个生活细节展示人物的神情与风采。尤其是她描绘自然景物的散文,不论是写崇山大海,还是花晨月夜,或是写高原黄沙,湖滨雪飘,全都灌注着主观情愫。看起来是不经意的三言两语,却极具情致。她的《山中杂感》中写到山中景象:“夕照里,牛羊下山了,小蚁般缘走在青岩上。绿树丛巅的嫩黄叶子,也衬在红墙边。”斑斓的色彩,散淡的景物,写的生趣盎然。

冰心散文的意象鲜明,还表现在作家能以高超的艺术技巧给所表现的意象着色敷彩,达到和美协调,并在色彩的调谐中暗示作家的主观情感。她的作品画面充满动态,意象绝不呆板停滞,而是清新轻灵,从而引发读者的心灵感应。其散文名篇《笑》,安琪儿的笑、孩子的笑、老妇人的笑在一起,画面清丽,充满灵气,意蕴深厚,是五四时期白语美文的杰作。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篇10

【关键词】《画梦录》;艺术;语言

《画梦录》是何其芳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上个世纪30年代散文领域的杰作。它在1937年与曹禺的《日出》,芦焚的《谷》一起,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它得到的获奖评语为“是一部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远的情趣”。全书收录的散文共17篇:《扇上的烟云・代序》、《墓》、《秋海棠》、《雨前》、《黄昏》、《独语》、《梦后》、《岩》、《炉边夜话》、《伐木》、《画梦录》、《哀歌》、《货郎》、《魔术草》、《楼》、《弦》和《静静地日午》。在这部可以算是成名作的作品中,年轻的何其芳以自己孤清的笔调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却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而又无从追求的苦闷心理。可以说《画梦录》在内容上首先是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心理缩影,而它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它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何其芳的独语,是在倾诉边缘知识分子的孤独灵魂,也是他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努力向着诗的方向,向着纯文学的方向靠近,因而可以说《画梦录》是一次文学本体的艺术实践。《画梦录》中营造的艺术世界美轮美奂而又严密精巧,这得益于作者多方面多角度的大胆尝试。

一、多体裁的散文实践

《画梦录》虽然是一部散文集,但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形式在其中影影绰绰。开篇《扇上的烟云》就是戏剧似的的对话经纬全篇:

“你说我们的听觉视觉都有很可怜的限制吗?”

“是的。一夏天,我和一患色盲的人散步在农场上,顺手掐一朵红色的花给他,他说是蓝的。”

“那么你替他悲哀?”

“我倒是替我自己。”

这既像对话,又像是作者的独白。独白自然是戏剧写作的传统手法,用在小说中已经习以为常,但使用在散文创作中不得不说是《画梦录》的独创。内心的独白在《画梦录》中广泛使用,另一代表就是《独语》,作者在文中坦率地表白自己的矛盾与思考,他问:“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地想着‘死’,反不能美丽地想着‘生’吗?”又说:“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的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凡此种种“独语”,在《画梦录》里俯拾即是,这也成了作品的一面卓然而立的鲜明旗帜,“独语体”的散文创作是《画梦录》的一个标签,由于作者这种心灵剖白的独特方法与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建立了时人所谓的“何其芳体”。

和戏剧类似,小说是《画梦录》的另一尝试,关于这一点何其芳写到:“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有时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正如我写诗时一样着迷,我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这些引起想象的小故事就像小说,代表作就是《静静地日午》,用散文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寂寞的故事:在寂寞的乡间,住着一位寂寞的老太太,她过着“静得可怕”的生活。她在等她的孩子,可孩子迟迟不归,而她寂寞得不得不只能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女佣进行一段听不懂的对话。虽然用了小说的写法,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环绕人物的具体环境的描写,还有人物对话,但不要忘了它始终是篇散文,因而全文写意似的轻描淡写,只有已经定型的环境和氛围,没有矛盾的情节推动。这样小说似的写法,还用在了《货郎》中。

二、以诗入文的意境营造

《画梦录》的意境营造被公认是杰出的,而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是通过繁复优美的意象组合而来的。何其芳寻求散文的独立创作,认为散文不应该是充了气的诗歌,但是他坚决主张用诗歌写作的理念去营构散文。

人常说“诗言志”,就是说诗并不是以叙事见长,而尤其适合抒情言志。《画梦录》以诗入文首先表现在散文意境营造的目的就在于抒情。《黄昏》《独语》《岩》等篇都在涂抹清冷的气氛,寄托作者的某种幽思和情绪,以《黄昏》为例:

这沉默的街,自此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欢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整篇文章描画的古城残堞、荒街空车,辅以寂寞光阴、惆怅心境,形成了一个衰颓落寞的意境。与其说这是作者在描景,倒不如说是自己心境的描画。而“我”在这样的氛围中,从寻找到不敢寻找,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流转。所以说,以“独语”抒情的《画梦录》,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将“诗言志”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其次,诗歌意境营造的关键在于意象的拼合,何其芳在《画梦录》中实现了意象的采摘与重组之后无与伦比的美丽。有人曾经将《画梦录》意象的特点归纳成:细微,柔滑,幽深,曲折。在我看来,《画梦录》里所有的意象都像是月光下的花园,百花齐放,暗香浮动,可是这颜色有冰冷的镀银,这芬芳有清凉的触感,而这些花儿的明天,不知是开还是败。以《秋海棠》为例,其中一段描写:

景泰蓝的天空给高耸的梧桐勾绘出团圆的大叶,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船泊在疏疏的枝桠间。粒粒星,怀疑是白色的小花朵从天使的手指尖洒出来,而遂宝石似的凝固的嵌在天空里了。但仍闪跳着,发射着晶莹的光,且从冰样的天空里,它们的清芬无声的霰雪一样飘堕。

这一段描写秋日的夜空,色彩斑斓而又不繁杂,姿态清寂却不失生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在《画梦录》里可以说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而且“文中有梦梦中有文”。如同《黄昏》里写到的:“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其中还有许多篇散文意象的选择都带着很强的色彩感与画面感,同时又涂抹上作者本身的情感体验,对意象进行精挑细选过后,通过构思生动精美的画面,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意象架构体现在《墓》,《黄昏》《岩》等篇中,极力通过复合、交叉、叠加的意象来传导,这才有了《墓》中绿色的小清新,《黄昏》里凌乱的街道,和《岩》中悲怆的山间青松。

这里不得不提的何其芳本人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中花费的心力。现代文艺评论家刘西渭曾经在《读》中谈到过他对画梦录意境的理解时就写到:

把若干情境揉在一起,放佛万盏明灯,交相辉映;又像河曲,群流汇注,荡漾回环;又像西岳华山,峰峦迭起,但见神往,不觉。他用一切来装潢,然而一紫一金,无不带有他情感的图记。这恰是一块浮雕,光影匀停,凹凸得益,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种脱俗的境界。

确是如此,《画梦录》的画影都是每一双正常的眼睛可以看到的寻常景象,而作者是用自己的心来润色与描画,而作者的心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说是一颗“诗心”,何其芳写诗出身,观察体悟描绘世界的手笔都是出自一颗单纯的“诗心”。无论创作目的还是创作手段,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诗心”倾注到散文的创作中。(下转第18页)

(上接第16页)何其芳认为在所有的文学体裁当中,诗歌的写作要求最高,而何其芳对散文创作的要求,是用经营诗歌的方式来进行的。他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人,他创作的散文,自然而然就流露出诗歌的神情姿态。

三、幻化多变的语言技巧

《画梦录》的语言首先是精炼的,这也是由其诗歌简短的特质涤荡而来的。虽然是白话散文,但大多数都如同文言散文一般精炼短小,信息量充盈而丰富。

西班牙女子的名字呢,闪耀的,神秘的,有黑圈的大眼睛。(《哀歌》)

我听见了我那三个姑姑的最后消息:嫁了,又死了。死了,又被忘记了。(《哀歌》)

第一句描写西班牙女子,只画了她的眼睛,只用了三个定语,淡淡几笔,却让西班牙女郎的神韵跃然纸上,放佛她正朝着我们眨着眼睛魅惑一笑。第二句叙述我的三个姑姑的相同命运,只用了三个动词,四句话,十二个字,就说尽了这些女子悲凉的一生,这又何止是姑姑们的命运呢,这就是旧中国那些高屋里所有女子的哀歌合奏。《画梦录》中的句子,常被作者有意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简短的,而且不同的部分之间常常还会有重叠,就像波浪一样,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推动着文意朝着作者想到的地方发展。语言的精练,并不影响何其芳在《画梦录》中创造一些徐迂,曲折,缠绕的句子,来仔细描摹眼见之景,心想之情。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了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雨前》)

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地,噤默地,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地爬到我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独语》)

《雨前》里开篇的这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眼前一亮,只一句却有图有声,写出的景象是动态地存在过并消失了,在这样一个饱满的句子里,作者的笔力在其中可见一斑。而《独语》最后描述“独语”的我发现一个窃听者,而有些窃喜,接着发现这个长须瘦腿的昆虫,不动也不叫,最后才记起那不过是自己在窗纸上描画的重影,“我”最终还是失望了。作者为了表现人在朦胧梦境中的一种模糊情绪,有意将这个句子的顺序拆碎、打乱、重组、再造,片段似的细节,粘连似的重叠,糊涂似的后置,散而不乱,文句中荡漾的悠悠情思,像是暮色中的日影穿过正在行驶的火车那脏乎乎的车窗落在深色的地板上,轻轻颤动着,似有若无,转瞬即逝。作者正是用这样的句子,营造出了一种萦怀迂回的美的境界。《画梦录》写在上个世界30年代,后的中国文人们试着用白话创作也已很久了,而他们在写作语言的运用中,首先是受到文言句式的影响,其次就是受到外语“欧化句式”的影响,《画梦录》中的一些长句使用较多的定语,这也与“欧化句式”的影响不无关联。

《画梦录》是中国散文卷帙里一副幽魅的图画。首先让人欣赏的是作者的创作态度,给以散文独立的地位并努力向其艺术本体靠近;其次让人敬佩的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从书名《画梦录》就可以看出,“为梦作画,集画成录”,而现在坚持梦想的又有几人,为梦讴歌的人有有几多;最后,作者在《画梦录》的创作中展现的“以诗入文”、长短句相间、以及使用多种修辞的写作技巧,值得细细品味与认真学习。何其芳用他轻灵玄妙的笔触,勾画涂抹出一幅幅既是绮丽的,又是轻盈的画卷,美而不艳,而不浊,这就是《画梦录》给人最摄魂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何其芳.何其芳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金钦俊.何其芳作品欣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