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药学研究论文十篇药学研究论文十篇

药学研究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37:58

药学研究论文篇1

首先,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论文检索水平。科学论文的检索和查阅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掌握资料的丰富性和可靠性,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通常缺乏对论文检索和查阅方面知识的系统培养。即便在检索手段和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也很少有研究生对科学论文检索方法和知识作深入的了解。研究生最常见的通病就是直接通过网络,比如百度或谷歌等,随意而凌乱地查阅支离破碎的信息。其次,缺乏系统整理论文的能力。科学论文的梳理和综述是研究生培养学术能力的基石,能否从众多的科学论文中遴选和精炼出有效的信息,对研究过程来说至关重要。而实际上,相当多的研究生在浩渺的科学论文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关的,哪些应该精读,哪些应该略读,他们并不了解;囫囵吞枣一通阅读后,他们分辨不清哪些是可以舍弃的,哪些则是需要细致整理加以分析的;分析后对科学论文也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精准有效的提炼。再次,对科学论文的理解缺乏准确性,尤其体现在非母语论文中。准确无误地理解论文,一方面是治学态度严谨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论文内涵理解的准确可以避免断章取义,使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理据分明,言之凿凿。而事实上,在研究生的论文使用过程中断章取义的现象并不少见[7]。

2科学论文学习与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手段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聆听各类学术报告,以及大量地阅读科学论文。科学论文研讨课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查阅科学论文、汲取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能力;研究生通过真正的研讨,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立论与逻辑思维能力,亦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论文研讨课还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1培养研究生科学论文学习的自觉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产生兴趣是提高研究生科学论文学习自觉意识的重要途径。阅读兴趣,一方面来自于导师的引导,在研究生初涉学科领域时,由于涉猎不深,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学科显得兴趣不足,这时需要导师将研究生引入学术殿堂,带入科研实践,向研究生昭示学术的魅力。笔者在研究生科学论文研讨课的实践中,在科学论文的选取上给予研究生一定的指导:①选取中药学领域近5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英文科学论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科学论文应能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使得研究生接触到最权威、最重要的学术思想;②有意识地帮助研究生选取与当前时事热点相关的科学研究内容,比如每年度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科学家的相关论文,提升研究生对热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兴趣,帮助研究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③引导研究生学习导师的科学论文和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论文,帮助一年级的研究生尽快熟悉导师的研究领域,尽早进入科研氛围。

2.2授课方式灵活、开放,与研究生积极互动论文研讨课的科学论文学习是课程的内容,研讨则是课程的授课形式。就课程的授课方式而言,强调“研讨”,即以研究生讲解自己阅读的科学论文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研究生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对专业科学论文的阅读和讨论,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论文研讨课不仅要求研究生要阅读大量的科学论文,学会查找科学论文,而且还要积极参与课堂讲解和讨论。研究生除了阅读教师指定的科学论文外,还需通过网络或学校图书馆的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来查阅与课程主题报告相关的科学论文资料。每一位学生在阅读、分析科学论文的基础上,写出科学论文学习报告,并制作出一份ppt用于课堂讲解。每名研究生都需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是课程教学的最大特色。论文研讨课要求研究生自己去阅读、探究、讨论科研科学论文,并予以综合提炼,从中发现问题,甚至提出研究课题,这样就把学习、研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研究生,使研究生成为真正的“研究生”,教师则从中进行点评指导。

2.3研究生“值周组长”制度的建立授课方式的灵活并不代表课堂松散无组织,有效的教学制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建立研究生“值周组长”制度,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科学论文研讨课程包括“讲解环节”、“讨论环节”及“点评和总结环节”。“讲解环节”由研究生“值周组长”在上课开始前对阅读过的科学论文进行15~20分钟的讲解,内容包括科学论文的主要观点、所应用的方法、结论、对该领域的贡献以及科学论文当中存在的问题等。“讨论环节”是针对上述讲解的科学论文,同学和教师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时间为15~20分钟。最后的5~10分钟是教师讲解的过程,做出总结和评定,包括指出科学论文讲解不足之处,补充涉及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相类似的应用方法等。总之,每一次授课前负责的教师都要做好细致的规划,课堂上也要随时掌控课堂节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论文研讨课的作用。

3完善的监督及评价机制

论文研讨课的实施,需要结合中药学研究生的特点,专门建立以科学论文学习为基础的学期考评制度。考评工作首先应建立研究生导师组,由导师组负责,主要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导师组的主要任务在于:一方面要为研究生设置严格而适合自己学术发展的科学论文学习方案;一方面还要对研究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解答,指导和引导研究生阅读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辅助研究生开拓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点。导师组还要阶段性地对研究生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考核并做出科学的评价,以便及时地调整研究生的科学论文学习方案。经考核后,对效果不佳、未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生提出批评和改善意见;对研究方案不适合的研究生,导师组要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制定详细的考评标准,通过多环节多步骤的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可能出现的个人主观评价差异。成绩评价从选题、ppt制作、课堂报告、课堂讨论、出勤、课堂后问题总结回复等多方面多环节给出,并且增加研究生打分环节,加强研究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责任感。

4展望

药学研究论文篇2

中医药学传统深邃,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中医药学研究生至关重要。首先要继承,然后才能创新。理论方面,要合理安排中医传统经典课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课程要做到精而深,指导研究生到图书馆深入挖掘中医典籍,以满足中医药学研究生高层次研究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知名的中医理论专家、学者,来为本校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活动。这些大牌的专家、学者往往具有独到的中医传统理念,他们的传统理论会对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起到启发作用,此时年轻人的想法与老前辈的思想容易产生交汇互融效应,可以让研究生们的理论学习更上一层楼。

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研究生跟随中医导师学习传统,感受文化底蕴。导师的中医实践经验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实际、更具操作性的学术指导。在跟随导师进行中医传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多学习、多实践,“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导师只是给研究生们一把打开中医大门的钥匙,而最终需要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手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们勤劳扎实,苦练内功,尽可能多地通过实践操作,继承更多的中医传统。“继承中医传统”的教育,应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

2创新科研能力

中医药学研究生尤其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创新。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区级乃至部级先进的重点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各种仪器设备,引导中医药学研究生自觉感悟现代实验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再有,在中医药特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研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学,用科学的方法支撑中医药学的发展。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急需先进的实验研究,可以安排在读的中医药学研究生开展网上学习活动,如浏览自己学校和其他国内外知名学府的网站,加入网上各种先进实验室的BBS论坛和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学术讨论,以学习更好的实验技术为中医药所用,这样既进行了深度学习,同时又向学术界的不同领域介绍传播了中医药,为我们中医药的科研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中医药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研讨活动,还要积极与周边大学开展校际学术交流,乃至全国范围的学术交流。不同的科研想法交汇,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总结

药学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药学综合性实验实践评价

thepracticeandevaluationontheintegratedpharmacyexperiment.FanQi,LiQingeng,ZHUKai,etal.(Dep-artmentofpharmacy,Chongqing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Chongqing400016China)

abstractinordertocultivatepharmaceuticaltalentswithcomprehensivequalityandinnovativeability,andtoenhancethequalityofexperimentalteaching,theintegratedpharmacyexperimentwaspractisedandevaluatedonthebasisofourplan.

Keywordsteachingreform;theintegratedpharmacyexperiment;practice;evaluation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药学教育中,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药学实验,按学科划分,教学内容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或孤立的单元操作;教学方法多是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学生“照单抓药”。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反映学科间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实际状况,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了开设药学综合性实验的设想。

药学综合性实验的基本模式是以某制剂药为目标产物,首先用化工原料或化学试剂合成原料药(或用中药、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有效部位);通过药物分析获得产品质量信息,优化合成路线和工艺,制备合格原料药(或合格有效部位);然后将自制合格原料药(或合格有效部位)制成某种剂型的制剂药;再通过药物分析获得制剂药的质量信息,改良处方和工艺,最后得到设计合理、质量稳定的合格制剂药,即目标产物。

根据上述设想,我们在本科教学中开展了药学综合性实验的实践,并组织学生、教师和教育专家对其进行了评价。

1实践

根据药学综合性实验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实验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开设。根据我系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本次实践从2000级药学本科(58人)的49名志愿者中,随机抽取了20名进行该实验。

1.1课题的选择教师提供若干有代表性的制剂药作为实验课题,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择。本次实践有备选制剂药6个,其中化学药品4个,中药2个,学生任选其一作为课题。结果20名学生中,13名选择化学药品,7名选择中药。

1.2方案的制定学生选择实验课题后,查阅有关中外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相同课题的同学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经济性、操作难易与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修改方案;最终确定方案。

1.3实验准备学生依据实验方案,向实验中心提交所需试药和实验物品的清单,预订使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的时间,同时学习开放型实验室的有关管理条例和安全条例。

1.4实验学生领取试药和实验物品,进入实验室,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按要求作原始记录。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或中间体、产物的质量、数量等信息,及时、合理地调整、优化方案,直至获得设计合理、质量稳定的合格药品。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改进或设计新实验,大胆开拓创新;必要时到现场指导。

1.5分析与总结实验完成后,学生根据原始记录,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给出自制原料药(或有效部位)和制剂药的药品检验报告书,同时进行物料衡算及成本核算。学生依据产品的质量、产率、成本、环境污染等因素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与熟练程度等进行自我评价;同一课题的学生相互评价;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总结,给出评比结果。

2评价

实践后,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别征求了学生、教师和教育专家对药学综合性实验的意见和建议。

2.1学生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对药学综合性实验表示肯定和欢迎,认为有必要在本科教育中开设此课程。其中35%的学生认为此次实验收获很大,60%的学生对此次实验满意,5%的学生表示该实验有待改进。95%的学生指出,药学综合性实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新颖,自主性强,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创造热情,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对实验结果充满了成就感。通过该实验,他们全面、立体地了解了药学各学科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了解了自己的专业爱好、特长及薄弱环节,并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不仅为实习作好了准备,也有助于将来的择业和工作。另外5%的学生指出,虽然开设药学综合性实验是必要的,但此次实践未能达到期望值。一方面是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器材供给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实验时间的开放性使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交流不够及时、充分。

2.2教师本次实验的指导教师由药学系药学文献检索、药物化学、中药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实验中心的教师共同担任。他们认为,药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与药品研制、生产的实际过程相符合,通过课题选择、文献检索、实验方案的设计、修改、执行、优化和实验结果分析等过程,可让学生对药品的科研和生产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模拟演练。同时,药学综合性实验整合多个学科,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相融性,能帮助学生理清药学的专业脉络,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他们还指出,本次实践证明,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能力,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药学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灵活应用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好。

2.3教育专家我校多位教育专家在对药学综合性实验进行考察后,给予该实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药学综合性实验是综合型、设计型、开放型实验的有机结合体。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提高,符合新时期的教育思想。药学综合性实验可提高药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药学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模仿型向创新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其研究成果可供其他专业或其他院校参考、借鉴。他们建议将“药学综合性实验”列入药学本科教学计划,在保持已有课程特点的同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

3思考

药学综合性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培养药学人才的一种重要措施。同时,它对实验指导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实验室建设的加强。为更好地开展药学综合性实验,我们将继续以下探索。

3.1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课题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难度的实验课题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实验课题的设计可有浅有深,或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外自主选择课题。3.2制定合理的实验考核办法独立设课后的药学综合性实验将单独考核,独立计算学分。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无疑会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药学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仅要求实验指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而且要求教师增进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3.4加强实验室建设抓好实验室的建设,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实验条件,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装备实验室,并加强规范管理,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坚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努力建设符合新世纪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

4参考文献

4.1CisnerosRm,Salisbury-GlennonJD,etal.amJpharmeduc,2002,66:19-26

4.2张洋.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37-38

药学研究论文篇4

etin)以来,胃肠激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消化生理时期(1902~)、

化学时期(1960~)、免疫时期(1970~)和基因研究时期(1980~)。近年来,胃肠激

素的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涉及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学科

、免疫学等许多学科,而且在临床上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已发现胃肠激素不仅存

在于消化系统,而且还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如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的肽,也在胃肠道中发现。现在胃肠激素已用于许多疾病机制的研究,并用于诊断

和治疗。本文就胃肠激素的研究及应用作一概述。

1胃泌素(gastrin,Gas)

Gas是研究最早、最多的胃肠激素。它主要由胃窦及小肠粘膜的G细胞分泌,另

外人胰岛的D细胞也分泌。在中枢神经系统、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也含有Gas。按其

所含氨基酸残基数目的多少,Gas可分为多种形式,主要有Gas-34、Gas-17二种,

二者同时存在于同一种细胞,也能同时释放入血,并均有生物活性,Gas-17的生物

活性比Gas-34大。有人认为Gas分子大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神经及内分泌细

胞的不同,或者虽然细胞相同,但它们在体内的位置不同。

Gas的作用有很多。对消化系统,除刺激胃酸分泌外,还有营养作用,但对它

的营养作用部位存在着分歧。实验证明外源性Gas-17的营养作用仅局限在泌酸粘膜

[1],而五肽Gas也能对消化系统其它部分如十二指肠、结肠和胰腺产生营养作用

[2]。Gas产生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所用Gas的分子形式不同所致。

何双梧等[3]对大肠癌组织、癌旁粘膜及正常粘膜中Gas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癌组织及癌旁粘膜中Ga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粘膜,提示大肠癌细胞具有自分泌

Gas促生长作用,Gas在癌组织周围具更高的敏感性,从而导致癌肿的蔓延扩大,说

明Gas同样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这一结果提示Gas对某些癌症诊断有意义。

幽门螺杆菌(Hp)可诱导高胃泌素血症,但Hp诱导的高胃泌素血症者中,患有十

二指肠溃疡(DU)者才有酸分泌增多,而Hp(+)的健康志愿者酸分泌不增多。研究发

现DU患者和Hp(-)健康志愿者对Gas敏感性相似,但Hp(+)健康志愿者对Gas敏感性比

以上二者低,而且DU患者无论与Hp(+)还是Hp(-)健康志愿者相比都有高的酸分泌。

Hp(+)健康志愿者和DU患者对Hp诱导的高胃泌素血症产生不同酸反应的主要原因,

是前者对Gas的敏感性低和后者酸泌容量的增高[4]。

Gas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影响。阎长栋等[5]发现侧脑室注射了Gas的小鼠跑

完迷宫时间及出现错误的次数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Gas浓度增加,小鼠跑完迷宫

时间延长。提示Gas可引起小鼠遗忘,可能它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来调节记忆活动

的。

2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

SS是由Brazeau在1974年从羊的下丘脑提取物中发现的,经分离纯化得到SS的

纯品,并测定了其一级结构。起初发现它对生长激素(G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故命

名为生长抑素。SS有多种分子形式,主要有SS-14和SS-28。SS受体有五种亚型(ss

t1~sst5),它们分布于七个跨膜区,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6]。SS通过与

这些特定的、高亲和力的膜结合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7]。

martinez等[8]选用sst2缺陷型小鼠[C57/129sst2(-/-)]和野生型小鼠给

予促SS分泌的药物来阐明sst2在酸分泌调节中的作用。结果显示sst2(-/-)小鼠胃

内pH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但Gas水平无差异;SS抗体使野生型小鼠基础酸分泌量

增加,对sst2(-/-)小鼠无影响;SS-14或sst2激动剂DC32-87对野生型小鼠抑制由

五肽Gas刺激的酸分泌,但不改变缺陷小鼠的基础酸分泌。说明,在内原性SS通过

限制Gas的作用抑制胃酸分泌方面sst2是主要的受体亚型。

徐军全等[9]测定了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中SS含量,结果溃疡组

的胃窦粘膜中SS浓度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可能是SS含量低,对刺激胃酸分泌的各种

激素的分泌抑制作用减弱,使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溃疡。

近年来注意到SS及其类似物对许多肿瘤有治疗效果,其机理可能为(1)通过与

肿瘤本身的SS受体结合抑制其生长;(2)抑制一些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生长因

子而间接起作用。因此人们合成了具有生长抑素样结构、性质稳定的八肽生长抑素

,用于治疗高分泌状态疾病,特别对类癌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瘤和肢端肥大症有

特效。

3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

CCK最初由ivy在1928年研究胆囊收缩功能时发现,它是促进胆囊收缩的主要激

素之一。CCK与GasC-末端的5个氨基酸顺序相同,具有同源性。根据氨基酸数目的

多少,CCK可有CCK-12、CCK-33、CCK-39和CCK-58等几种形式。免疫组化显示合成

CCK的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的粘膜层,其中CCK-8的生物活性最强。

脂肪、蛋白质、氨基酸是CCK释放的有效促进剂。Hildebrand等[10]对CCK的

释放进行了研究,10个健康受试者,十二指肠灌注一种脂肪酶不可逆抑制剂(tetr

ehydrolipstatin,tHL),发现未用tHL的对照组的脂肪酶分泌量,在摄食以后增加

3倍。tHL抑制脂肪酶活性,降低血浆CCK水平。从而表明,tHL抑制甘油三酯水解和

血浆CCK释放。说明CCK的释放需要由脂肪酸酶催化的脂肪水解,同时也有人指出,

只有特定碳链长度的脂肪酸才能调节CCK分泌和胃动力[11]。

CCK对胃酸分泌有双向作用,具有两个经典受体CCK-a和CCK-B,内源性SS通过

前者抑制胃酸分泌,Gas通过后者即Gas受体,刺激胃酸分泌。

CCK与吗啡镇痛作用耐受性的关系实验[12]证明,CCK受体激动剂蛙皮素(Ca

erulein)或CCK-8能降低吗啡耐受性的进展程度;CCK-a受体拮抗剂mK-329或者CCK

-B受体拮抗剂L-365,260同样也能降低吗啡镇痛作用的耐受性。这说明CCK受体可

调节吗啡耐受性。

CCK可用于诊断胆囊运动障碍综合征和通过其激发实验诊断隐匿性胆囊炎引起

的胆绞痛。CCK维持人体胃粘膜完整性,保护胃粘膜免受乙醇等刺激物造成的损伤

[13]。CCK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恐慌和焦虑有重要作用,初步发现CCK-B拮抗剂

L-365,260可治疗恐惧症。

4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

Vip是一种碱性肠肽,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胃肠道中含量最高,主要分

布于粘膜固有层和肌层神经纤维。在其氨基酸顺序中有8处与促胰液素相同,它和

胰高血糖素(glucogan)、抑胃肽(Gip)同属于促胰液素家族。

Vip能促进血管、支气管和肺扩张;使胃底平滑肌松驰,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

分泌;刺激水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加胆汁流动;使胆囊平滑肌松驰,抑制CCK的收

缩;促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催乳素、生长激素的释放。

陈潜等[14]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研究了Vip对一株人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发现Vip在10-6mol/L和10-7mol/L对具有Vip受体的胰腺癌细胞有明显的促生长

作用,且与浓度呈依赖关系。Vip能显著促进此株人胰腺癌细胞内camp和多胺的产

生,表明Vip的促生长作用可能与细胞内camp和多胺生物合成增加有关。

5胃动素(motilin,mot)

mot是由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由于它刺激胃体运动而得名,它由m细胞

分泌,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黄裕新等[18]采用特异胃动素抗体对人

十三种体液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各体液中胃动素含量梯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十二指

肠液、血浆、胃液、唾液、胸水、腹水、血清、尿液、脑脊液、羊水、乳汁、

、胆汁。推测胃动素分泌细胞具有腔内分泌作用。

mot主要生理作用是引发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综合波(migaratingmotorcomp

lex,mmC)从而起肠道清道夫的作用。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和胃动素受体有交叉反应,起着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的作用,

它还能刺激内源性胃动素释放。em574是一种红霉素衍生物,在狗的十二指肠预留

插管,通过灌注em574,发现em574能提高胃窦动力,加速胃内液体和固体的排空,

同时伴有饭后胰淀粉酶增加,但胆酸变化量不大[16]。研究证明[17],红霉素

对清醒状态下大鼠,能显著提高直肠、小肠的电活动效率。向荣成等[18]用红霉

素及复方氨基酸对胆石病患者胆囊收缩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复方氨基酸加

红霉素组胆囊最大排空率与单独用药组相比,有明显提高,且作用时间延长。

6结语

胃肠激素的作用广泛,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扩大。该类物质化学本质为小分子肽

,而肽类在循环中半衰期较短,极易在肠中降解,因此限制了其应用。针对这些问

题,可对己知结构进行化学修饰或合成其类似物,以便制成口服有效、有较高生物

利用度、半衰期长和高度特异性的药物。

参考文献

1,RybergB,axelsonJ,HakansonR,etal.trophiceffectsofcontinuousin

fusionof[leu15]-gastrin-17intherat.Gastroentrology,1990,98(1)∶

33~38

2,JohnsonLR.Gastrointestinalhormonesandtheirfunctions.amRevphys

iol,1977,39∶135~158

3,何双梧,李家琪,李义兵.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生长抑素和多胺水平的测定.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2)∶151~152

4,GillenD,eL-omarem,wirzaa,etal.theacidresponsetogastrindist

inguishesduodenalulcerpatientsfromhelicobacterpylori-infectedhea

lthysubjects.Gastroentrology,1998,114∶50~58

5,阎长栋,柳红,张亚强,等.侧脑室注射胃泌素对小鼠记忆活动的影响.徐州医

学院学报,1994,14(1)∶29~30

6,patelYC.molocularpharmcologyofsomatostatinreceptorsubtypes.Je

ndocrinolinvest,1997,20∶348~367

7,patelYC,Greenwoodm,panettaR,etal.molecularbiologyofsomatosta

tinreceptorsubtypes.metabolism,1996,45∶31~38

8,martinezV,Curiap,JorkianB.etal.Highbasalgastricacidsecretion

insomatostatinreceptorsubtypes2knockoutmice.Gastroentrology,1998

,114∶1125~1132

9,徐军全,李秋萍,魏利惠,等.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胃窦粘膜中胃肠激素含量

变化及其意义.临床消化杂志,1996,8(1)∶8~10

10,Hildebrandp,petrigC,BurckhardtB,etal.Hydroplysisofdietaryfa

tbypancreaticlipasestimulatescholecystokininrelease.Gastroentrolo

gy,1998,114∶123~129

11,mclaughlinJ,LucamG,Jonesmn,etal.Fattyacidchainlengthdeterm

inescholecystokininsecretionandeffectonhumangastrimotility.Gast

roentrology,1999,116∶46~53

12,ZarrindastmR,nikfarS,Rezayatm.Cholecystokininreceptormechanism

andmorphinetoleranceinmice.pharmacol&toxicol,1999,84∶46~50

13,KonturekJw,HangoutsK,KonturekJ,etal.physiologicalroleofchol

ecystokininingastroprotectioninhumans.amJGastroentrol,1998,93∶23

85~2390

14,陈潜,郑捷,盛宏淼,等.血管活性肠肽对人胰腺癌细胞生长的自分泌调节作

用及机制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4,14(3)∶128~131

15,黄裕新,许才绂,冯英明,等.胃动素在人体13种体液中含量分析研究.中华消

化杂志,1994,14(2)∶96~98

16,tankat,mizumotoa,mochikie,etal.effectofem574onpostprandial

pancreaticobilarysecretion,gastricmotoractivity,andemptyingincon

sciousdogs.DigestDiseasandSci,1999,44∶1100~1106

17,韩英,高革,周计平,等.红霉素对清醒状态下大鼠胃肠电活动的影响.中华消

化杂志,1998,18(6)∶380~381

药学研究论文篇5

袁嘉丽等[10]依据微生态学原理,从小儿呼吸道微生态变化的角度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探索中医宏观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的微观量化指标存在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复感儿肺脾两虚型及脾弱肝旺型患儿的呼吸道微生态表现为紊乱失调的状态,尤其是肺脾两虚型更为严重。付肖岩等[11]通过研究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舌苔细菌比例、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的关系发现,脾胃湿热证组的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明显减少,细菌密集度明显增高,多样性明显增加。胡玲等[12]研究认为微生态失衡之“邪气亢盛、脾运失健、邪正相争”亢奋状态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的重要环节。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胃病发生过程中邪气最盛及邪正交争最剧烈的阶段,Hp感染率高,胃黏膜呈现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上覆黄苔,甚则黏膜下出血的活动性炎症改变;脾气虚证的Hp感染率明显降低,胃黏膜呈现明显水肿或溃疡上覆白苔,甚则黏膜以白相为主的慢性炎症改变。陈晓刚[1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再发性腹痛患儿的粪便标本中相应微生态检测指标的变化与脾胃湿热证主要临床证候的关系。结果发现,较诸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表现出双歧杆菌与肠杆菌含量的相关性高,B/e值与腹痛程度、肠杆菌含量与腹胀频率的相关性高也是脾胃湿热证较诸脾虚证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而双歧杆菌含量与食量减少的相关性增强则是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不同的特点;此外,脾胃湿热证也表现出舌苔黄腻程度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属于中医学带下病的范畴,中医认为主要是湿浊蕴积生虫、虫蚀于阴中则痒。陈妮妮[14]对9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妇科检查,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了解复发性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证候学特点、体质特征以及相关发病因素,通过内外结合法治疗,恢复肝脾肾正常功能,使阴道微生态恢复平衡,达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

2中医临床应用与微生态

中医从整体出发,通过调节机体使之处于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与微生态学中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很多学者从微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研究治疗疾病。小儿非细菌感染性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而微生态平衡则在腹泻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胡小英等[15]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中医药疗法(口服汤剂和小儿推拿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短期内对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数量影响不明显。胡晓霞[16]采用对照试验,将8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经临床观察发现,中药疗法既能有效治疗局部症状,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伴随的脾虚躯体不适症状,复发率低,疗效稳定性强。推测中草药不仅仅可治疗感染,还可作为一种微生态调节剂,扶持正常阴道内的优势菌,发挥其生物拮抗作用,从而达到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的治疗目的。陈莉[17]对60例假丝酵母菌阴道炎患者采用中西药对照的前瞻性疗效观察,发现舒乐宁洗剂对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与达克宁相似,对维持阴道微生态环境也有显著疗效。

3中药作用与微生态

药学研究论文篇6

1 医药档案的起源、形成与管理

1.1医药档案的起源

出土卷于是出土医药档案的重要内容,其中以敦煌出土卷子数量居多,敦煌医学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存收藏于海外。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了封存九百余年的近五万卷六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写录的卷子书籍,现称为“敦煌遗书”,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现。这批珍贵文物在发现后不久即大量外流,其中以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盗劫的卷子(今编号为s和p)最多,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院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医经残卷有十余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脉经》的片断及《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五脏论》和《平脉略》等。

针灸残卷有六卷,包括《新集备急灸经》和灸疗图等。

本草残卷有七卷,包括《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龙530卷,现藏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首残尾全,基本完整。《本草经集注》卷一,内容包括弘景序、序例本文及陶注。抄写时间,一说据卷末所记为唐开元六年(718年);一说据不避唐讳及实物考证,为六朝写本。

医方残卷有三十余卷,共录方近千首。其中,有的题有书名,有的为唐人选录署名医家的医方,大多则不知书名及撰者。

藏医卷,是1983年罗秉芬和黄布凡编译出版的《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经藏医学家强巴赤列审订,内收敦煌石窟出土的用藏文抄写的四卷吐蕃时期的藏医文献。

2.3以石刻为主的地面遗存的医药档案

石刻,是先在石头上写字再进行雕刻来传播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石头上刻字是原始人的一种风气,至今能见到的有石窟、摩崖石刻、石碑乃至庄重的“石经”。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23600余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魏碑和初唐楷书艺术的代表作品。窟群中的“药方洞”洞壁上载有治疗40余种疾病的民间验方,用药150余种。摩崖石刻也是传播医药知识的方法之一。位于广西桂林南溪山的刘仙岩上,以粗健的楷书,书刻了宋代宜和年间,当地防治岚瘴之气所致病的药方“养气汤方”的来源、组方、煮服法与治疗效果。石碑传播医药知识较多见,四川绵阳李杜祠的石碑上以隶书为主,书刻了汉代名医涪翁隐居涪水渔父村时曾用针石治病取效的情况。北宋医官王惟一为铸造针灸铜人模型,首先辑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久将它用清秀的楷书写刻于石碑上,内容含十二经、657个穴位,供后人抄录流传,洛阳兴国寺的一块石碑上,用楷书刻写了宋代无际禅师留传后代的“换骨丹”药方。由于石碑上的宇可以不断地拓片流传,故为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2.4以编研成果形式保存下来的医药档案

档案汇编虽不是档案原件,但由于是根据档案编研而成,因此可以与档案原件具有同等原始性意义,它们也可被列为直接遗存。

药学研究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药学研究论文篇8

【关键词】西药中药特性和功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44-01

现代科学研究,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的特性,特别是功效方面,已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对此,如果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人们就可以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那么,临床医学中如何发挥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呢?

1.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

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marianum(L.)Gaertn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创立适合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指标来进行研究

创历史和研究的中药性和功效性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指标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一种很重要、并且很有前途的研究方法。其优点很多,如能控制条件,进行对比研究,能将动物处死,作深入研究等。但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模型和指标,还仅处于探索建立的阶段,也就是说,还不能很有效地用来研究中药的特性和功能.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还是鼓舞人心的。例如,用大剂量考的松所致小鼠肾阳虚模型,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治疗时,有较好功效。如果何种西药能治疗的话,则能说明此种西药具有温性这一中药特性及补肾阳这一中药功效。再如用大黄所致小鼠的脾胃虚寒证模型,如果何种西药能使动物的这种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那么它就是能对抗大黄苦寒性,而本身为温热性的药物了。在进行研究时,可设立多种药物的多种剂量组,又可将动物处死后进行深入研究,故为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研究方法。

4.重点选择一些西药和对更多西药相结合而开展研究工作

西药药物种类很多,到底先研究哪些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依研究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笔者倾向于先研究如下两类药物:第一是那些已开始显露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如前面提到的考的松、阿托品等,再进一步进行全面研究,系统总结和归纳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第二是那些原是从中药中得到的有效化合物,然后又已作为西药使用的药物。因为它们是中药中的成分,又往往表现中药的一定功效,因此易于反映中药的一些特性和功效,研究起来会更方便一些.对所有现代所称的西药,都可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再如,中医所称的热证,一般是用寒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的作用机理弄清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证的本质。西医的热症,是指体温高于37℃而言;而中医的热证,不仅包括高于37℃的体温,还包括体温并不高于37℃的热证,在中医的热证中,一般用寒凉性药物,但对那些假热真寒证,却要应用甘温药,即谓甘温有时能祛大热。这样,如果对不同类型热证(或热症)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了,那么,也就可以把中医和西医关于热证(症)的概念得以划分或统一,进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但对更多药物来讲,这种普遍性的研究,目前还是以积累有关资料为主,以后再深入地总结和归纳其中药特性和功效。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为医药学打开一个新局面,同时也将会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的新贡献。

参考文献

药学研究论文篇9

关键词:中药药性;功效;关联性

药性系统当中的不同性能主要是按照药物对机体之间的作用所产生的效应,同时其还需要针对临床病症的具体疗效对一些相关的规律进行全面的总结,它也是对药效的一种浓缩。功效是按照中医药理论对药物的治疗作用的概括,所以,它也成为了中药理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药性和功效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具体情况分析

1.1药性是功效的内在

根据中药药性不同要素及其自身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中反映出了中药具体的性质和功能,药性之间不同要素所存在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不同要素之间又互为补充,药性理论给重要带来了更加深层次的东西,同时也成为了中药功效的具体依据,所以功效以药性为基础。很多重要的药性和功效之间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别如苦寒的黄连和黄柏能够清热燥湿等。

1.2药性与功效部分相关药性与功效有时又呈现出复杂的离合关系

一方面,药性是很多药味功效的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药性和一些功效并不存在这非常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对于某些药物而言,药性通常只是与某一个方面的功效是相对应的,这种对应的关系有时体现为直接的,有时会体现出关联性,比如地骨皮,其属于是味甘淡性寒的药材,所以其性寒能够清肺降火,味甘就不会对胃气造成伤害,但是其淡味和其功效之间并没有直接和显著的联系。

1.3药性与功效不相关

在临床方面,某些中药的主要功效和药性之间是不能从功效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的,这种情况下,药物通常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功效或者是一些外用类的药物,比如杀虫药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杀虫的效果,但是这种功能和其药性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蒜的排毒消肿的功效和其自身温热的药性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对应性。

2、研究意义

药性理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当中逐渐归纳总结出来的并且将中医的阴阳、无形及脏腑经络当做最为关键的理论基础而逐渐的开展论证工作的,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医临床当中的基础,它比较简明,在简明的同时也富含着非常多的医学道理。药性体现出了非常全面的传统医学的思想,但是对于重要药性理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以及重要药性理论内涵方面的理解误差也充分的体现出中药药理学的内在本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也可以发现中药的药性理论当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对其关联性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药性和功效之间所产生的特殊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对临床用药具有更多的指导性作用。

3、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药理作用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但对于这些化学成分、药效药理作用与中药药性理论中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中药功效之间有什么联系却缺少研究。当前,尽管在中药药性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方面创新较多,研究成果亦颇为丰硕,但由于受传统思维观念影响,加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缺乏质的突破,导致中医药界对药性的把握或基于临床应用经验,或本于现代对药物化学成分及实验药理学等的揭示,尽管这些认识途径都从不同层面丰富了中药药性基本特征的认识,但亦存在着各自的不足。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均侧重从现代化学药物的药效角度来认识中药的性能、药理效应与药性,药物性能与证候基本上是各自分开研究的。由于性与效的分离,药与证的分离,使有关研究在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上以及有效指导中药临床合理运用方面非常有限。

迄今为止,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一种性能,如针对寒热药性或归经或毒性等,从药效或药理毒理及其机制研究较多;对五味理论则主要从物质基础角度进行研究;对归经理论大多借鉴受体学说、药代动力学等方法进行研究,针对单味药物某一有效部位,则很难形成规律。中药的每一种性能,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对药物某种作用特性加以概括、认识,均不够完善。那么作为研究,也是单纯从一个侧面进行探索,显然有失偏颇。加之各个医家所处的认识角度不同,学术观点、评判依据等差异,在认识上不统一,对中药药性标注混乱的现象大有所在。现有的各版《中药学》教材之间的性味归经标注也不尽一致。在选择研究对象方面,没有注意药物性能标注的主次关系,甚至忽略历来存在的认识分歧,其各说不一,更难以揭示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学者已经注意到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文献与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广度,实验研究缺乏较理想的病或证的病理模型,缺乏综合性研究,缺少集中药性、味、归经于一身的系统研究。虽有将性味归经结合的研究者,也大多局限于文献数据的整理,或者是点面结合、分散研究。而对药性认知确定,缺乏把握主次、去粗取精能力,常常真伪难辨,亦难阐释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

4、展望

近些年来人们在对药理或证候研究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认识到“性效关联”“药证相关”的重要性,提出将对药性与效用关系以及药与证相互关联的研究结合起来;以及采用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坚持证候与药效关系的宏观研究与机体生物标志物成分系统分析的微观研究相结合。有理由认为,这将是开展中医药性理论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药性-功效-病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没有离开中医证治的中药性能和功效,药性和药效对证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说药性-功效-病证之间不可分割。由于中药药性本质的体现是性味结合其他多方面因素才充分反映出来的,因此,必须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其各自内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的药性研究结论认识将会不只限于物质(化学成分)的范畴,更会是物质与效应的统一,其本质将呈现多层次、多因素特征。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传统中药药性的研究将领域宽广,内涵亦将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

5、结语

在对当前的中药药性理论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认为以后的中药药性研究当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到临床的实践,更多的关注到中医的症状,这也是中药药性关系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好的在研究中获得更大的突破,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确立中医药学理论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中医的优势,在研究中对传统医学思想进行集成和发展,采用扬弃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的对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药学理论体系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药学研究论文篇10

关键词:中药炮制;原理;研究

1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