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学教学设计十篇数学教学设计十篇

数学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40:06

数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训练

1.口算下面的题:

5+1=7-1=4+2=

1+5=7-6=2+4=

【设计意图】:复习与新知有联系的计算,为学习计算新知打下基础。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

-=

【设计意图】:为攻克新知识的看图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的难点打基础。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和“”。

2.问:同学们,谁认识这两位朋友?

生:我们认识“?”,“?”名叫问号,它表示提出问题。“”这位朋友我们不认识。

师:你们说得很对,“?”已经是老朋友了,问号出现在哪里,就说明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而“”是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的新朋友。“”它名叫大括号,表示总数或把两部分合起来。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在“用数学”时,这两位朋友都在起什么作用?(板书:“用数学”)

三、引导自授,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47页内容,让学生先观察整幅图。

2.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农家小院图,图中有许多数学知识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我相信大家都能用学过的知识去把图中的数学问题都解决掉,大家有信心吗?(生:有),那我们就开始自学吧!比一比谁解决的数学问题最多。

3.学生自学。(略)

4.教师将学生引入“扑蝴蝶图”,并让学生独立完成“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答”的过程。

5.自授学习方法和过程。(指名上台板演和讲解)

生:有4个小朋友在扑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列式:4+2=6。

质疑:4、2和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6.讲授:大括号表示将扑蝴蝶的小朋友和又来的小朋友合起来,小问号表示“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所以我们看到图和两位朋友,就要想到“有4个小朋友在扑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的数学问题。

7.归纳: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要用“?”和“”这两位朋友来帮忙,才能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学自教,相互质疑,体现合作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知识深化、变式训练

1.课件演示“扑蝴蝶图”。将大括号下的小问号移到正在扑蝴蝶的4人上,大括号下的小问号的位置换成“6”。

2.学生同桌讨论完成,做在小作业本上。

3.全班交流并相互质疑。

(1)有6个小朋友要去扑蝴蝶,有2人没赶上,只有几个人在扑蝴蝶?

列式:6-2=4。

(2)学生相互质疑。(略)

4.又将扑蝴蝶图的“?”移到后来的2人上,学生再解答并交流。学生交流:一共有6人,只有4人在扑蝴蝶,还有几人没赶上?

列式:6-4=2。

5.小结:

(1)学生自愿举手起来小结。

(2)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是要先看懂图意,找到问题在哪里,再根据得到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出现变式题,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五、巩固练习

1.四人小组讨论完成“摘向日葵图”。

树上一共结了7个向日葵,被人摘下来了3个,树上还剩多少个?

7-=

2.独立完成“石榴图”和“蝴蝶图”。

(1)树上结了6个石榴,摘下了3个,树上还剩多少个?

=

(2)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

3.完成练习七第1、2、3题。(学生独立在课本中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第1、2题重在巩固新知。

第二课时:“用数学”巩固练习

一、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

生:“?”小问号和“”大括号。

师:对,它们俩在我们解决数学的问题中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小问号在哪出现,我们就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在哪,大括号表示“合起来”的总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对这两位朋友的应用能力吧!

二、达标检测。(完成题卡)

1.想一想,填一填。

==

2.算一算。

7-2=2+5=6+1=

6-3=7-4=2+4=

3.有4人在跳绳,又来了2人,一共有多少人?

=

4.妈妈买回来7个苹果,小明吃了2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

【设计意图】:当堂测试,重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师在训练课中查缺补漏。

三、完成巩固训练题

1.完成第4题,小象运木头。

(1)课件出示:小象运木头的图。

(2)学生观察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愿举手交流)

生1:有6根木头,被小象运走2根,还剩下几根?

生2:有6根木头,还剩下4根,小象运走了几根?

生3:小象运走了2根木头,还剩下4根,原来有多少根木头?

师:大家真聪明,能从小象运木头图中,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请把你发现的问题做在课本上。

(3)学生独立在课本48页中完成。

2.完成第13题。课件出示湖中场景:

(1)师:同学们,请看课本51页湖中美丽动人的动物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充分利用好“?”和“”的作用,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各小组汇报。

①一共有7只天鹅,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

7-3=

②荷叶上有6只青蛙,跳下水了2只,还剩几只?

6-2=

③湖里有6条小鱼,又游来1条,现在有几条鱼?

6+1=

(4)教师点评:全对的小组,给每人加一面小红旗,有错题的小组,尽快找到错误原因。

(5)学生相互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辅导

1.教师根据检测和巩固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情况有针对性地辅导。

2.学生提出不懂的内容和问题,师生共同答复。

【设计意图】:及时补救在课堂训练中发现的问题。

五、升华

完成课本52页14题

1.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解答。

2.指导学生上台讲授。(尽量抽学困生)

3.学生相互质疑。

【设计意图】:争取做到人人都能当堂清。

六、课堂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篇2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2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数学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景设计;体验;发展性

一、数学教学中情景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知道数学具有自己本身的特殊性,例如抽象性等,因此它也有高于生活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生命力,适当设计一些生活情景是十分重要的。

2.现实依据

目前受各国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价值等因素影响,同时结合我国的数学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我们的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也日趋多元化。在此背景下,我们国家的教材体系也日益丰富和完善,例如有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教材版本虽不同,但基本上都注重数学知识的现实生活背景和情景,例如在现行浙教版数学教材中,每节课都有一个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节前图,并由节前图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

另外我们的课堂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许多的课堂引入了简单的数学实验和游戏等,都非常重视数学课堂的情景设计。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生活化情景和背景。

二、数学教学情景设计的作用

一个好的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可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例如:在绝对值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被动、死板地接受绝对值的定义、以及代数和几何意义,那么必然会造成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绝对值,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笔者在〈绝对值〉的教学中是通过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课件:flas)小明的爸爸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准备用今天的收入为小明买一部价值为150元的学习机,如果记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爸爸今天的出车记录是:-36、-24、+5、+4、+5、-16,已知每行驶1公里可赚1.5元,请大家帮小明算算他能得到学习机吗?如果今天要买学习机爸爸还要向哪个方向行驶多少公里才够买学习机?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收入与行驶的正负无关,只与它们的绝对值有关,从而引出绝对值的教学。

这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一个比较幼稚的问题,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课堂效果后课后的调查发现这个引入还是比较成功的。

2.身临其境感受教学实践过程,自然生成知识

案例2:乐清虹桥实验中学的陈谱锦老师在讲授〈平均数〉时,就不是按照教材中的死板的例题进行讲解平均数的知识,而是通过巧妙设计一个广播体操的情景来让学生自己探究平均数的知识。

这个情景设计是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的,也是根据授课的班级设计的,本节正好是八(5)班的课,所以学生为了让自己的班级拿第一真的是非常投入,而且从学生的探究中也发现了平均数的缺点,自然生成知识。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情景。

3.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案例3:李丽和老师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景:

下星期七年级各班要组织同学们去学农,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将如何设计整个活动呢?由学生自由探讨如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点明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问题,也包括数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应包含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哪些过程?

这个情景的设置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也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自由探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很容易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

4.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片面做法

案例4:笔者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情景: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和平年代当中,我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很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下面请大家看一组图片:(一组西部落后山区学生的学习照片)“虽然他们一样是孩子……;但却有着跟我们不相同的命运……;虽然他们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他们却有着一个令人心痛的学习环境……;虽然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我要上学!献出我们的爱心帮帮他们吧!”

这个情景既是用来吸引学生的,同时这个情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心,让他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去关心;此外这个情景也可以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努力学习。从课堂效果和课后的反映看这个情景是非常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数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原则

1.设计情景要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情景的设计是为了更加生动地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认同感,因此设计的学习情景不等脱离学生的实际,也不能高于或低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否则很难让学生有认同感,也不利于学生在此环节发F知识和主动地探索。例如上面的案例2、3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情景要有价值

也就是说教师课堂情景设计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创设的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情景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我们教学实践中也会体会到一个好的情景可以一下子点燃学生的热情,而一个不太好的情景出现后学生的反应很冷淡,更谈不上去发现和探索情景背后的知识。这样一个好的情景对于这一节课来说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到问题中,使得学生不经意之间就经历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真正地体验“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乐趣,也就可以增进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上面的案例3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

3.设计情景要真实

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情景设计也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根据需要去捏造和杜撰,这样的情景是经不起推敲和没有生命力的,也会误导学生,甚至对学生的品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情景的设计要客观真实,让学生在合符情理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展开思考,探索知识。例如上面的案例1、2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是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在情景设计的原则下创设客观、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是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发现和探索知识的重要载体,才能符合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数学工作室,《如何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记CeRSp教育论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主题活动,2006年3月;

[2]赵忠喜,《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大连开发区松林小学,2007年11月;

[3]宋清霞,《浅谈创设小学数学情景》,胶州市九龙小学,2007年1月;

数学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可以说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设计的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数学教学设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怎样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呢?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知识观

高中数学传统教学反映出的数学知识观严重滞后,认为数学是由专家发明的一系列规律和公式而其他人只是应用以得出固定答案,数学知识是一种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绝对的、静态的、无可怀疑的真理的集合,数学家的工作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数学是一种已经形成的系统。

正确的数学知识观是什么呢?纵观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根据加涅的知识观,即数学知识是客观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是可以通过教学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内部加工过程,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获得知识、累积智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则强调数学知识是发展变化的,是学习者与环境双向构建的结果,反对知识客观存在的观念和外部事件作为促进学习发生的方法,而是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个人建构自己关于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主观知识和概念,使得他们与社会所接受的知识和概念相适合。”

究竟哪个正确或更好?实质上两种知识观是由哲学层次认识论的不同所造成的,前者倾向于客观主义,后者倾向于相对主义,它们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念,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我们认为应当将两种观念互补,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经历教学觉醒树立这样一种理解,即数学知识是客观知识与个人建构、社会建构并存的状态,并在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上趋于融合,并深切体会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有关数学知识主张,即“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始终是建构性的。把数学看成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已经形成的系统。”

树立正确的数学知识观意味着数学教育主体的回归,意味着对数学教育真正的理解和诠释。

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1、诊断学生,做到知彼。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诊断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爱好、兴趣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差异,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才能时机适宜地切入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合理地衔接起来。

2、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学生要知道、了解、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目标和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实现数学科学中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战胜困难的精神、认识数学之美感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地制订三维目标,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辅相成。

所谓重点,指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新知识,即联动全局,带动全面的重要之点,是学生认知发生转折与质变的地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谓难点是一节课中学习起来最困难的地方,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知识跨越最大的地方,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中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只有合理制订三维目标和确定好重点与难点,才能围绕三维目标和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制定出优秀的教学设计。

3、课堂小结要与三维目标相呼应

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课堂小结时要回应三维目标,要在教师引领下由学生合作完成小结。包括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②教学中是怎样研究学习新知识的,融合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于其中,③提炼价值,升华感情。最后教师最好用知识网络的形式给以最后的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差异教育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但随之出现的现象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显著,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运用差异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非差异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经济差异比较大,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投入力度和关注度不同。此外,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升学率,在教学期间会对学习成绩优秀者格外关注,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态度比较差,学校、教师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负面认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此外,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使得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严重下降。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运用差异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布置作业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阶梯化数学教学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生长环境不同,因而在学习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要全面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接受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实施阶梯化的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提出的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教师将学生根据分数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a层次的学生提供15分钟时间,让他们分享预习的收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最后,教师预留10分钟时间,鼓励B、C层次的学生分享学习后的收获。在布置作业期间,对a层次的学生布置思考型的作业,B层次的学生以练习型作业为主,C层次的学生以巩固新知识练习为主,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2.教师要在差异教育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成长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强,同时初中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过渡阶段,因而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还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帮助他们深入学习理解课堂中没有吸收的知识。一方面锻炼了学习优秀学生的讲解能力,加深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帮助和关心,进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为学生做指导,增加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并被运用在各个领域。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时间。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兼顾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练习题型设置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期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差异教育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管彦民,张世相.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54-56.

数学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

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1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数学学科特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遵循数学教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整合课程资源、制定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案。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一份完善、具体的教学计划方案。

2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2)统一性原则。要通过教学目标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材的组织以及教学环境的构建等要素统一起来,形成有序的教学运行系统,使课程变成一种完整的、动态的和生长性的系统。

(3)发展性原则。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学设计不仅为教师提供可实施的教学路径,而且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和贯穿当今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1学习“课标”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了解数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选取标准,体会课程实施建议及教育评价方法,了解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恰当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学设计提供更为详细而具体的指导。

2了解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要了解学生个体情况、班级整体基础、学习风气、双基水平、学习态度、认知方式,另外还有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障碍等。

3分析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分析研究教材是教学设计的最基本工作。首先要将教材通览一遍,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把握、研究它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初步感知教材的整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了解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

4确立目标

进行数学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可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动词,还可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体现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5设计活动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来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发展智慧与能力。教学设计要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三、数学课堂设计要求

1要体现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把着眼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把数学班级授课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体现出“大众数学”的基本理念。

(2)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数学“双基”教学,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健全内在的心理结构,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教学设计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以现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

2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感知、理解并参与新知识的寻求与获得。“过程”说明学科的探究经历与方法,“结果”说明该学科的探究成果,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拥有了知识。

(2)强调教学情境。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情境,在动手、动口、动脑和“做中学”“用中学”的协作参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强调实际应用。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重视“实践与探索”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是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它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重大的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好处的。

总之,通过教学设计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构建最佳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8,189-202。

[2]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79,270-289。

数学教学设计篇8

一、构建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学活动参与,达到一种积极的探究状态。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应的教学情境,和学生多进行联系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探讨。对于不同思想个性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学习的长足发展,因地制宜的进行针对性教学。比如在进行“对数函数”的时候,学生对于对数函数的知识一无所知,是一个新型的函数模型,并且函数表达式比较抽象难懂,这就使得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其实,对数函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指数函数的拓展类型,在一些生活实践中以及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结合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化规律,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数函数有什么性质?对数函数有无反函数,是什么样的?指数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性质有那些?通过旧知识进行铺垫,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分析和总结出新知识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提高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在学生复习了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指数函数是否有反函数?是什么样的呢?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构建问题情境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所谓的有效的提问,就是指教师通过适宜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探究的同时进入更深入的思考。换言之,高中数学的情境教学常常是用问题为引导,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教师本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思想,用情境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行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有多样化的思考,而教师构建的具体情境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根源。数学问题是基于相应的情境而产生的,而数学的研究是为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开展的,因此,问题学习和情境教学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学生很容易被情境所感染,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找出问题的解决思路,这个过程也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让学生进行不同思维方式的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充分进行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探究成果,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指导,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和运算来叙述自己的思想方法,并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结合别的学生的思路和成果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反思,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评价反思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其系统和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现,增强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三、运用现多媒体优化教学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开展,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科技优势,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觉冲击,有效的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加上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可以起到优化教学形式的作用,辅助学生更容易的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有可以借助多媒体有效的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对于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进行立体几何结构进行直观形象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对几何体有正确的空间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空间构造的几何体,比如一些世界闻名的建筑图片,金字塔、鸟巢、天安门、凯旋门等,也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物品,比如足球、桌子、游泳池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的直观印象,只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从中抽象出立体构图,这样,借助多媒体的实际图片,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构造,形成抽象的立体几何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和构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空间几何构型更深入的理解。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灵活的教学形式设计,在实践和反馈中不断完善教学形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综合发展。

作者:管志娟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设计篇9

北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学习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学习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学习过程]

一、忆一忆,激趣引课(7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黎老师请两位朋友和大家一起学习,他们是谁?(范伟和赵本山)今天他们又将带来怎样的故事。话说2002年小范找工作时看到招聘启事:“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于2002年12月3日前到我处面试。”兴旺公司人事处2002年12月1日。一个月后小范:公司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500元,不是招聘启事上说的1000元。本山大叔: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000元,你看看公司的工资表。

平均数=所有数据的和÷个数

即:(3000+2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00)÷11=1000(元)

师:为什么小范有被骗的感觉?用平均数来表示兴旺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为什么?

生1: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比平均工资低。

生2: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3000和2000元比其他人多太多。

引出: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极大或极小的数据称为极端数据。

师:所以不合适,因为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的影响。所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学生三年级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这个统计量,上课时让他们调动自己的思维充分回忆掌握平均数的知识,再在学生发现平均数这个统计量不能表示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时,引出需要继续学习的《中位数和众数》。)

二、看一看,初步感知(3分钟)

师: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件上的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件呈现)

1.课本中的两位同学又分别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

2.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3.在一组数据中怎样找中位数、众数?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情境,已经非常完整地呈现了本节课学生需要学习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只要用心去学,一定可以自主学会。老师这时只用眼神来提醒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不作任何过多的强调,但也不可以离开教室或在黑板上写题,因为这样的行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做一做,尝试运用(2分钟)

师:同学们自学效果如何,我们来检测一下,教师发作业纸(同时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1.求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第一组:16015615014470()

第二组:87761514099()

第三组:8518904657677573()

2.求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众数。

第一组:20263020204142()

第二组:1233231345411728()

第三组:3643431341412620()

(设计意图:这两道检测题是本人从其他资料中选取的题,这道练习题是很有知识含量的一道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找法从易到难出现,学生只有认真学习了课本中的知识,才有可能得心应手。教师没有教学讲解就让学生直接做题,这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成功,同时,对于后进生(懒散的)也逼着他们要去看课本、做习题,经过一定的时间训练,他们也就不差了。检测题目是老师备课时最花时间、最需用心对待的问题,它关系到你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体现。)

四、改一改,展示不同(4分钟)

师:这两位同学的想法对吗?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上台更正。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当然,必须是有序的——订正完一种再上来订正另一种,并且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不同的解法。学生在进行更正时,教师不做任何评价,也不允许好生作任何对与错的表示,这样才能展示所有学生的想法。)

五、议一议,解疑释难(15分钟)

1.评议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哪位同学的想法是对的?

师:说说你的理由?

师:你也可以向你认为不正确的同学提一个问题,让这位同学知道自己想错了。

老师配合学生的说法引导其思考:(课件出示)

(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中间的数称作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找中位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取中间的一个数(奇数个)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偶数个)。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作这组数据的众数。

(4)众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也可以没有。

2.再看兴旺公司工作人员工资表。

(1)这份工资表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什么?

(2)用什么数来表示兴旺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呢?为什么?

(3)小结:当将一组数据按一定顺序排列后,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我们就采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3.提高题:完成课本第8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一个成员1分钟时间中跳的次数如下: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4.小调查。

师:在一些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得分的平均数,把它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小结时课件显示:(教师有感情的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剔除极端分数的影响,极端分数是指过高或过低的分数,一般是因为裁判的疏忽或者欣赏兴趣或个人情感上的倾向造成的。有极端分数时,我们一般用中位数来表示更适合,但平均数也有优点,它考虑了每位评委的作用,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分的方法,吸取了平均数与中位数这两个方法的优点,既减弱了极端数据的影响,又发挥了大多数评委的作用,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这种模式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中以学生的错误为起点,让好生来教差生,真正地实现兵教兵,兵练兵。议一议时让对的同学来反问错的同学,同一个层面的语言交流学生更容易接受,很好地起到一个小老师的作用,这也是同伴互助的体现。另让学生能正确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认识完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分析用哪个量来表示这份工资的一般水平,很及时,很有效。同时在议一议的环节教师在例题的基础上抛出提高题,是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中位数和众数这一知识点的检测,因为,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于提高题也能快速解决,这就说明他们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已全部掌握。)

六、练一练(9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册必做题,有能力的同学还要完成选做题。下课铃响,全体同学将练习册上交小组长。

数学教学设计篇10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中职生大多在数学学习上遭遇过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不强。这样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其次要有爱心,一名对学生缺少关爱教师,用再好的方法都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爱,在课堂上教师应多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应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的上进心,激励学生超越自己。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重视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让学生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仅有信心是不够的,基础不好的学生心情大多处的抑制状态,感到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甚至厌恶和抵制已非一日之久。但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兴趣和进取心。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枯躁乏味的负面特点,和谐师生感情.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很多,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则是主要方式。下面就几种有效的课堂情境的创设谈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设新颖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新颖有趣的东西,总是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善于创设新颖情境的教师,总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学生的欢迎。创设新颖情境,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授课内容上,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如:在讲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时,不急于下定义,可抓住男生喜欢踢足球的特点,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点球位置离球门多远?”学生立即作出回应:“有12码”。课堂气氛马上会活跃起来,跟着再问:“12码是哪个位置到哪里的距离?是如何度量的?”学生一时议论纷纷,展开讨论,这时及时向学生作正面回答,跟着下定义,就突出了内涵,正处在积极思维状态的学生接受这一新概念,掌握得快而且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