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十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十篇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40:32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1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

一、学科领域

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领域是:语文、自然、地理、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突出主要学科语文。

二、学习目标任务

1、情感目标

(1)、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五彩池神奇、美丽的特点。

(3)了解五彩池神奇的原因,培养唯物主义精神。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感悟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2)熟悉电脑网络操作,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自我表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分析

1、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理解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设计思想: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化教学,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

五、设计思路:

1.情景揭题,资料收集。(激发学习兴趣)

2、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培养质疑能力)

3、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培养阅读分析、语言积累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流评价,获得真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5、拓展学习,升华感情。(培养高级思维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6、练习巩固,大胆创新。(培养自我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7、作品展示,体会成功。(培养赏析、评价能力)

8、总结评价,谈谈感受。(培养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

六、课件设计思路

1、学习区

(1)、知识窗(有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录音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a、:五彩池的音像画面。B、媒体显示:大大小小的水池及文字C、。媒体显示视频宝石般的水池及文字:五彩池的各种形状,近景、远景、全景、特写。D、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水池。e、媒体显示:视频五彩池,徜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一起欣赏美丽的画卷。F、媒体显示:流动的水池: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G、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细腻透明的石粉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的景象。H、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及文字讲述光的折射原理。i、中国地图,九寨黄龙的地理、环境背景材料、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和景区介绍以及

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五彩池的景区介绍以及在旅游方面的地位。J、

(2)、小字典(有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自学。)资料来源于第七册教参书及《字词句段篇》

(3)、小导师(对课文的重点段句进行导学。,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3、展示区(网上学生作品)

4、赏析区a、写景美文集锦B、有关九寨黄龙的美术、摄影、音乐作品。C、九寨、黄龙、五彩池的图文介绍。D、九寨、黄龙的导游图。

5、网上探索区(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七、学习过程

(一)、情景揭题,资料收集

1、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课件播放五彩池风光,师指引学生细看池水的斑斓色彩和水池奇特的形状,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地方?它为什么这样美丽,这样神奇?(课件:五彩池的音像画面。)

2、那就让我们通过生活,通过网络走进五彩池,去收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吧。分析: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观察、理解、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的统一表现。学生在预习、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而学校开发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质疑提供了极大方便。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习内容。但切实达到先学再教则应首先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和盲目性。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学。这样为理解领悟课文较深刻的内容奠定了基矗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得到体现。网络平台已成为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讨论交流,质疑问难

分析:在学生收集到充分的资料以后,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激动与自信,于是我们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只见他们就像一个个小专家,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出自己的疑惑。他们或侃侃而谈,或争得面红耳赤,或洗耳恭听,或静静欣赏。我们惊叹于他们的博学,同时也惊叹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功能。

(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集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可网上交流、小组协作等方式。)

1、课文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板书:数量、形状、颜色、成因)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找出容易出错的字,查阅小字典,帮助记忆。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作为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该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005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也成为该培训计划的重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教师应有的技能,也是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的必备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2005-11-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3]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5.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转变

一.相关内容研究

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是对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与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使得高校教学档案内容更加丰富。高校教学档案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考评起到重要作用,是教学活动管理总结经验的重要参考资料。信息化概念最早于60年代由日本提出,信息化是工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动态过程。我国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讨。199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职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美国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利用方面发展起步较早,其档案管理机构分为国家档案馆及各地分馆组成的联邦档案管理机构和由各社会机构自行设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美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包括分散于各地机构的文件中心,其档案、图书、资料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美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位于世界前列。70年代末我国档案界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80年代中期,国家逐步出台档案编目与机读目标制作方面的规范标准,推动了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发展。21世纪以来,电子政务发展迅猛,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信息化建设事业全面展开。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高校档案必将随着人类进步不断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提供了有力条件。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种现代信息化档案管理技术。将原本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数据存储,以方便不同部门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基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功能进行档案信息存储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数据信息计算存放相关规章。要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应构建完备的档案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使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其次要建立完善相关档案管理安全制度,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必须依靠技术支持。要加强对档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档高校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

二.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教学档案工作为现代管理手段代替,档管人员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立卷等工作,打破了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传统的查阅方式要到相关档案保管部门进行纸质档案查阅,高校各部门职能不同,会对教学档案信息进行多次重复查阅,降低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资源,加速了纸质档案的磨损。推行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教学档案信息的储存索引数字化管理,可以降低教学档案原件利用率,减少教学档案原始材料的人为磨损。高校档案工作综合性较强,其较一般档案部门具有更繁多的档案类型。需更高效更科学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传统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重藏轻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了要求。高校教学档案工作者必须积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主动为学校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目前大多高校教学档案工作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相关管理部门以纸质档案保管为主,部分高校实现了网络化,但网络上较少传输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必须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手段,以增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效果。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档案工作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管档人员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档管人员必须学习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知识技能,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经多年探索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提升,当前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管理观念陈旧,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为其主要原因。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加强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主管教学档案领导对其重视不足,管理工作者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被动,管理人员较少积极主动收集相关教学档案,优化档案管理模式,阻碍了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2.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仍沿用传统的封闭管理方式,教学档案仅供相关部门及本校师生使用。教学档案提供利用是档案部门与学校社会的联系桥梁。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高校档案管理。要激发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生机活力,必须转变封闭的教学档案管理方式。3.经费是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保障。部分高校领导对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视不足,导致教学档案管理办公条件欠佳,设备陈旧,从而影响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4.实现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标准化。因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标准,制约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自动化发展。要从高校档案管理的未来长远发展考虑,加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性。5.快速实现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在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管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当前很多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对计算机系统程序数据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四.转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的策略

1.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信息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适应新时期高校改革发展需求,高校应重视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需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树立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档案管理。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时,要积极引进现代档案管理理念,加强对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力度,适时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向领导汇报,为推动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促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2.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思想手段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将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纳入到高校档案事业系统中,发挥国家档案管理标准要求对高校档案管理的指导作用。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标准化,首先要统一档案信息的输入格式,代码符号等基本要求。在高层次上制定档案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制度。确保高校行政部门及档案部门对教学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以便更好为高校教学及社会发展服务。3.加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是加强对相关硬件标准建设,目前市场上的档案管理软件繁多,各软件开发水平不同,不少档案管理软件在功能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应选择标准化的教学档案管理软件。文档一体化管理是将前端控制理念与全程控制思想运用于电子文件管理中,从整体上对文件信息与档案信息进行组织控制。教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要汇集所需信息数据,通过网络检索教学档案提高档案查阅效率,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管理,高校各相关部门可形成有参考价值的文件。将原有纸质教学档案原件存储到服务器,提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效率,方便档管人员查阅管理教学档案。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要对教学档案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超期档案催还等工作。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应用标准化的教学档案管理软件,可随时对系统存储的数据进行统计,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4.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要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提高高校教学档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造就适应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教学档案涉及到教学检查,人员素质评估等工作,档案材料关乎师生的荣誉。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及较高的责任心,按时统计分类归档,确保学籍材料真实准确。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人才形势较为严峻,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当前高校中缺乏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影响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档管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提升其信息素养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收集了解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将档案管理思想方法融入到系统设计中。积极了解目前学校运用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关注电子文件归档前的管理模式及运行特点,对归档后的数字化档案实施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4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

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5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1] [2] [3]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6

(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40)

摘要: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教学信息载体。教学评估是对各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对这项工作来说,教学档案信息支撑着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观测点的自我评述和评价。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是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之一,因此做好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评估。

关键词:教学档案;教学评估;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22-02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教学信息载体。教学评估是对各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对这项工作来说,教学档案信息支撑着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观测点的自我评述和评价。

一、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档案承载着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的发展过程和教学成果,反映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面貌和经验成果,是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发展历史及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和窗口。不论过去和现在,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各类教学和教学管理信息在教学档案信息中得以真实反映,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都可看作是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教学档案管理建设规范与否,集中体现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学校提供的教学评估材料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是讦估了解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主要途径之一。它们既有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的教学和教学档案信息,也有学校各处室分散管理的教学档案信息。这些教学档案信息收集全面、层次分明、过程连续、查询便捷、规范统一、保管得当,共同对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各观测点的内容提供全面、准确、详实的佐证,也是对学校自述性评估报告自我评价的真实反映,是支撑教学评估报告文件材料的基础。因此,教学档案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和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和质量高低与否必然会对教学评估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学评估促使学校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

虽然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观测点并没有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做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对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在客观上会促使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改变过去重教学管理、轻档案建设的片面思想,更加重视教学档案和其他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得各学校改变过去存在的被动接收、管理脱节、教学档案搜集不全面、管理不规范等客观现状。采取基层档案管理专职与专业化、教学档案管理即时化、网络化,走上档案建设信息化的道路。目前,许多学校在着手学校数字档案建设,将档案内容信息化,可以将档案人员从日常业务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纸质档案占用面积,仅仅将现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以后压缩保存就可以节约库房面积三分之一以上。这样的保管方法也方便了档案用户的利用,促进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例如:评估一个学期的教学质量需要动用的人力除了了大量的学生还有教师本人。从班级到年级,形成的文字材料更是量大。所耗的时间也是按月计算。可是通过信息化建设,从在校园网络上通知到收齐材料,到数据统计及公布也就一个星期,大大提高了效率,达到了比过去更完整的数据和最佳的效果,而且能详实完整的获得档案材料,节约了库房的占有。

三、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纸质档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利用需求,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档案信息化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档案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档案数字化和管理智能化。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利用是有别于纸质档案的,它的方便快捷,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档案内容比较庞杂,且有特殊的保存方法,从全宗到案卷实行层级式管理,给人们的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以我校为例,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学生学籍档案、教学档案、基建档案也在迅速增多,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档案保管空间、档案管理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长。档案数量的激增不仅带来了存储问题,还带来了档案库房的管理问题、档案人员的配备问题。所谓档案建设信息化,就是指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为计算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已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意义在于:(1)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计算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单位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利用效率造成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时间长,造成信息失效,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档案信息电子化,编者可直接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程序,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3)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4)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以多份拷贝,将拷贝送到各部门,拓宽服务范围,发挥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5)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与最新国际技术接轨。

四、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注意的问题

1、档案软件开发具有信息管理功能的通用性。开发的软件既要适用于文件检索,又要可用于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和学习。建立一个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的功能,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快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2、加强电子文件归档标准化、规范性的管理。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网,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由计算机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归档,档案部门负责规划统筹。各业务职能部门把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按照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电子文件格式转换,保证数据可靠性和通用性,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接收这些数据后,进行集中处理,经汇总的数据通过信息中心输送至各业务管理部门共享。随着每年数据的更新,过期数据应由信息中心按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鉴定,编目整理,通过网络传输移交给档案部门保存,或直接存入光盘,定期归档。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7

关键字:网络环境教学档案管理数字馆藏

随着社会网络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高职学院校园网络建设的已初具规模,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和档案网站建设逐渐起步,无纸化办公已经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在档案现代化大环境下,改变过去“一纸统天下”的模式,以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多种档案形式并存,向多载体、全方位、深层次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转变。

1.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反映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载体等重要资料。高职院校教学档案不仅记载着学校的办学历史,而且是全校师生的德、能、勤、绩和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全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活动。目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量使用阶段,给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因此,为了满足网络化社会人们对信息“广、快、精、准”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借助先进的通讯设施和技术手段,建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信息网络,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2.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必须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中,同步进行,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又应遵循其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即文档一体化原则、归档双轨制原则和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这是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的重要指导思想。

㈠文档一体化原则

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学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文档一体化为前提。必须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协调发展。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提出教学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原则

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一定要有相应内容的纸质文件归档保存。同时,电子文件也要按照其记录信息的保存价值进行物品归档,转化为电子档案,并按有关规定安全保管。

㈢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

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教学档案信息化系统,涉及大量的学院和教师机密,必须与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实行物理隔离。教学档案信息不得存储在与公共信息网相连的信息设备上。要采取彻底的防范措施,确保教学办公局域网和教学档案信息的安全。教学档案部门要从档案管理的特点出发,对教学办公自动化的设计和建设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的要求,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动力,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

高职院校网络教学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档案,以服务于教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探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通过构建网上教学档案服务平台,把已有的教学档案目录数字化,建成目录查询系统,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将电子资料归档,把部分纸质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料信息,建成各类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服务,以此推进教学档案利用与共享的步伐。

⑴丰富优化数字馆藏,为网络管理打好基础。网络教学档案管理是以档案室的数字档案资料为基础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坚实的基础,网络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就无从开展。首先,要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其次,要加大对现行电子文件的收集力度。

⑵建设高水平教学档案网站,为网络管理成果的提供平台。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网站是高校档案部门展示形象的窗口,是高职院校网络档案管理成果的平台,是与利用者进行互动的纽带。建设一个有特色、高质量的档案网站,对高职院校网络管理成果的推广和利用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一是要针对用户进行网站内容设置。二是要精心设计网页。

⑶构建网络互动模式,走开放管理之路。网络环境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利用互动模式。首先,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将管理工作计划与管理成果在网上,通过网上聊天或以e—mail的方式,由浏览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具体要求,管理人员由此最大限度地获得相关人员的需求信息,并以此决定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和选题,使网络管理选题更加适合利用者,更具科学性。其次,要走联合管理的路子。通过与校内有关职能部门、其他高校档案部门等不同管理力量开展协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某些管理项目。

⑷精心研究教学档案管理素材,提高网络管理的质量。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可以获取的管理素材大大增加,材料数量的急剧增加势必带来选材的难度。因此网络管理必须加强对各种素材的甄别,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选定既切题义、又有价值的材料。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是未来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加强教学档案网络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应对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准确把握网络带给档案管理工作的机遇,及时调整管理观念,让网络教学档案管理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陶永进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1

[2]常琤论档案管理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01

[3]贾成芳柔性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新理念[J]教学改革与管理2005.02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已开展多年,但对其内容体系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按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型,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分析与设计,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一、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会计环境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呈现新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也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在实际工作中,这3种模式同时存在。许多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大都局限于面务财务部门应用和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很少涉及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实验内容,难以适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2.重视软件功能的应用,忽视内部控制与审计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应用是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会计软件功能的应用与操作,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审计。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忽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将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带来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必须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验活动。

3.偏重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各项基础性实验后,应按照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在企业整体信息化环境下,优化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模拟实验,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4.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实验案例库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实验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建立实验案例库。目前,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够充分,应用流程较为简单,难以覆盖各种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实验数据,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5.多为单机实验模式,实验方案单一

为便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进行,目前大都采用单人单机模式,实验方案单一,难以真正体验网络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数据共享。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将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活动模式纳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单人单机模式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后,可以由多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处理流程依次进行各项业务处理,从而使实验活动置身于更为真实的环境中,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侧重于应用操作,忽视系统实施与管理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注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而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应用操作人员、又要有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每类人员知识结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对it技能的要求更高,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实际工作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二、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必须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出发,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和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阐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1.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

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更新与升级,而且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来看,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应用、管理、评价、审计与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培养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管理和系统审计与评价人才的需要。

2.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

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来看,既要考虑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需求,也要考虑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需求,还要考虑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的需求。(1)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实现集成。对于这种应用需求,主要从财务部门应用的角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2)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通过全面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实现信息共享。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从企业eRp整体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3)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网上资金结算中心、集团物流管理等均依托信息化环境而产生。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按照集团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从集团企业整体信息化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

3.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硬软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文件和运行规程。人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使用者。硬软件平台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和支持环境。应用系统的主体是应用软件,用于会计核算、管理与决策。会计系统运行过程所采集和产生的数据信息将存储于数据文件中。运行规程规定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则。从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各项构成要素如何搭建、集成与有机组合,合理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使会计信息系统有效运作,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

在综合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应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合,从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出发,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从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1.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各项功能模块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实验活动,应按照现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分层次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实验流程和实验数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并注意比较3种模式在数据采集、信息传递、业务处理、信息存储和系统控制方面的区别。

2.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涉及系统规划、项目管理、软件选型、配置管理、实施进程、实施战略、流程重组、风险管理和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全面进行。为增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的感性认识,可以将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从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出发,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系统规划、实施战略和实施进程,再结合案例开展搭建运行平台、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和系统试运行等与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和实施相关的实验活动。其中,搭建运行平台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机房的硬件平台情况和自行安装搭建软件平台来进行;确定实施方案实验活动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所确定的实施方案,准备系统实施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数据与具体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实验活动可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设置系统参数,并将各项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完成各项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试运行实验活动是在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后,利用案例中所给出的各项业务数据并设计相应的测试数据,进行系统试运行与测试。通过上述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可以体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

3.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实施的管理与控制过程,它是通过各项管理控制措施来实现的,既包括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也包括由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实验活动应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案例来进行。对于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加以理解与认识;对于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在全面了解应用系统的各个控制环节与具体控制措施后,针对各项控制设计测试数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逐项进行控制测试实验活动,以体验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

4.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综合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审查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活动,需要基于某一单位及其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进行,难以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实验活动,但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应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则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活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审计实验活动可以基于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测试数据法与综合测试法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应用控制审查与评价实验活动可以通过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根据各项审计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5.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

会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为管理服务。企业的经济业务经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后,除了按照系统提供的输出功能输出凭证、账簿和报表数据之外,还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与利用。excel作为常用的工具软件,具有强大的处理与分析功能,如何应用excel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工与分析,应列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XBRL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抽取与分析利用,因此,还应借助XBRL应用平台,开展XBRL应用实验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涉及不同层次、多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按照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会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9

关键字:绩效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88-03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工具,合理设计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正如美国教育技术领域著名学者BarbaraB.Seels和RitaC.Richey所指出的,未来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实践领域将聚焦于绩效的提高,强调“结果导向”的设计,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可见,绩效技术将逐渐成为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绩效技术思想的引入将会给教学设计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二、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performancetechnology,简称pt)又称人类绩效技术(Humanperformancetechnology,简称Hpt),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之后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逐渐摆脱了教育领域的束缚,在商业领域应用中取得了成功。关于绩效技术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梁林梅博士通过对中外专家学者不同定义的比较、分析,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整体性、系统化问题解决的工具、手段、程序、方法。它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绩效差距的基础上,制定最佳成本―效益的综合性问题解决方案,以此指导和推动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并对变革的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最大限度地改进个体、团体、组织的绩效。它不仅适用于商业和企业组织,而且同样适用于教育组织”。[1]这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在2004年将教学设计与技术定义[2](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实践)不谋而合。

三、绩效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3]的过程。尽管教育专家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满怀希望,但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效果却不佳。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滥用和资源闲置不用等问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融入新的思想和技术,才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

2.绩效技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启迪

首先,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加注重绩效观念。

绩效是绩效技术关注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已不仅仅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样需要注重绩效。大至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小到一堂课的讲授,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决不能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味地加大教育投入,却不考虑这巨大投入带来了多少效益。因此,树立绩效观念并将其加以融化、吸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重视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问题解决方案是基于绩效分析和原因分析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以改进绩效为目的的策略方法。[4]其具有结果导向、讲求成本―效益、能够整体性地解决问题、系统性[5]等特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引发教学问题的原因是多元而且复杂的,这就意味着需要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多种干预措施共同进行解决。在实践中,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可能有无数种,因为任何因素(组织的、环境的、人为的因素等)都有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的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重视教学评价。

评价是绩效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并贯穿于绩效技术的整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判断是否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企业效益的最优化。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评价同样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乏对教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评价。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多样化的教学媒介、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由多媒体构建的复杂的教学环境,如何使教师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掌握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评价应该关注的问题。

四、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指导教师实现复杂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笔者以绩效技术的思想为指导,借鉴国际绩效技术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performanceimprovement,简称iSpi)1992年的绩效技术模型,[7]构建了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如下图所示。

1.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是绩效技术的基础,其目的是找出组织的绩效需求,明确组织绩效问题或绩效差距,确定绩效改进的方向。在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中,绩效分析是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正如张祖忻教授指出的那样:“教学系统设计研究越是深入,则越需要重视分析,其评价手段也越完善。对需要分析的意识和评价技术的科学化促使教学设计者首先关心:绩效方面是否存在差距?问题有多大?”[8]可见,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绩效分析,确定绩效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的教学设计,也进行教学分析,但其关注的重点是由对学习者的现状与将要达到的状态的比较而得出的学习需要分析,更加注重如何教、如何学。而以绩效技术思想为指导的教学分析,更加关注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在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中的绩效分析部分,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期望的绩效状态,然后进行教学分析,从学习环境(包括国家及学校各部门对教学的政策、教学资源以及现有的支持教学的工具)、学习者特征(包括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认知风格、起点能力)、教学情境(包括定向情境、教学情境、迁移情境)以及教学任务、学习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当前的绩效状态,进而找出教学问题。

2.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是寻找并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为后期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绩效技术的思想使教学设计者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当前绩效比预期的绩效差时,要对组织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寻找制约问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直接归因于不善教学。影响组织绩效的原因有很多,或是缺乏有力的激励系统,或是缺少及时的反馈,或是受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在该模型中,我们从教学系统中所包含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教学方面的原因,也包括非教学方面的原因。就学校方面而言,引起教学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教学政策指导不利,也可能是缺少对教学资源的配置,或是教师工作的激励机制、奖赏机制不健全。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教师和学生知识、技能与认知态度,都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内部原因,同时学校的奖罚制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构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外部原因。

3.干预方案的选择与设计

干预方案是在明确了绩效差距以及导致该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形成的。导致绩效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干预措施也不只一种,包括教学和非教学手段。一套好的干预方案不仅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可以促进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些均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突出的就是教学多媒体的滥用以及网络课程的过多开发。因此,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成本―效益比最佳的干预方案,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该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中,可选择的方案包括: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完善学校对教和学的竞争和奖罚机制等。教师要针对产生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选择设计成本―效益比最佳的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新技术的使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4.方案实施

经过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方案的选择与设计,接下来就是方案的实施阶段。在此阶段应该选择成本―效益比较小的方案,以实现绩效最优化。目前一些地方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是不顾一切代价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教学效果也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在该模型中,我们首先强调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学理念,只有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在才能有效果。

5.结果评价

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评价分析,确定干预措施的成功与否,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对绩效过程进行调整。评价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者的行为反应、成本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该模型中,元评价实现了对整个评价过程的监督,使得无论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都具有有效性。

五、绩效技术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绩效技术不仅是起源于教学设计,而且是对教学设计实践领域的扩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学设计在商业领域的成熟发展。但由于二者长期以来实践和应用情境的不同,导致两者研究与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在绩效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绩效”只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而不是首要因素。绩效技术以追求企业成本―效益为目的,把“绩效”作为一切问题解决的指南。而教育系统的社会公益性,即教育行为的难以量化性,决定了教学设计难以进行成本―效益的评价操作。因此,绩效观念只能作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因素,而不是首要因素。

其次,绩效技术只是对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有益补充,决不能代替教学设计,指导教学。教学设计强调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来达到教学目的,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重点在于教学型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开发。而绩效技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关注的是结果,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教学型和非教学型,通常将教学方案作为最后的选择。因此,非教学型问题解决方案,只是教学设计的有益补充,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开发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美凤,方圆媛.绩效改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ReiserR,DempseyJV.trendsandissuesininstructionalDesignandtechnology[m].2nd.newJersey:mertillprenticeHall,2007.

[3]黎加厚.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4]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5]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7).

[6]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文档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archivesinformationConstructionin

Documentintegrationmanagementmode

CHenmeiying

(GuangdongFoodandDrugVocational-technicalSchool,Guangzhou,Guangdong510663)

abstractFileinformationreferstotheuseofmodernitdepartmentarchives,archivesofinformationresourcestostrengthenthecollection,collation,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Vocationalschoolsincludenetworkfileinformation,standardizationofdigitalarchivesstoredinformationandarchivesinformationmanagementprofileinformationutilization.thisarticlefocusesonthecurr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documentintegrationmanagementmodeinvocationalschoolsarchivesinform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achievesinformation;documentintegration

教学档案能展现教师不同的教学面貌,呈现方式虽以书面数据为主,在实施过程,教学者与同侪教师都必须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以作为了解教学成效的手段,而教学观察与回馈就是其中要项之一。①首先,教学者先填写“教学计划与省思表”中的教学计划部分,一方面厘清自己即将进行的教学相关脉络,另一方面作为与同侪教师进行观察前会谈的基本数据。然后,同侪教师即依照约定的观察时间观察教学,同时填写“教学行为观察记录表”。而教学者也要在教学后的四十八小时内,填写“教学计划与省思表”中的省思部分,并搜集学生学习的相关数据(如作业、学习单等)黏贴于表上,进行自我检视与省思的工作。接着,依据教学者的省思记录,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察记录,进行回馈会谈,一方面找出教学者已经具备的教学成就,另一方面也从讨论中发现教学者可以继续成长的教学行为。②

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应以促进、完善学校信息化和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为总目标,并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与学校信息化协调同步的原则,在学校各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要求。究其内容则主要有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的管理、档案网络化服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等,知识贵在活用,而活用的过程不外乎“内隐知识外显化与外显知识的内隐化”之交互作用的历程。因此知识若能加以灵活运用,则可精益求精、增进效能,由此可见知识管理之重要性。③

2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的要旨就是要把人脑中的知识化为具体的杠杆效应,为组织增加资产。知识位居于文明之核心,并成为我们思考、信赖和从事及质疑文明本质的基础,使科技得以出现,并转变了我们的世界。在当代世界中有可供使用的大量信息,知识的类型亦相当繁多,尤其身处在信息时代,更是充斥着各式各类的知识,而哪些才是教育工作人员所需要的?能够为教学过程带来何种效益?如何使众多知识有系统的呈现?如何搜集、精炼、储存、分享、创造知识,管理这众多知识,便是知识“管理”的目的。

如何善用知识,将会是未来竞争的主要关键因素。人类的知识不断被开发出来,而信息也将面临“数据过剩,却信息不足”的失调问题,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使得教育工作者无法忽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相信未来在科技上的进步,并不只在于信息的生产,更也不会是信息的传播,最困难的问题将是在于如何减少和筛选信息。未来储存信息的能力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要如何从我们记忆中取出有用信息的能力确实相当贫乏。真正的知识管理,便是要做到取出每个人脑袋里所需要的信息,凡能藉由知识管理系统而不断学习的组织单位,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功能,带来竞争优势。④

3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下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强化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被视为一专业工作,于是乎需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而教育专业知识是由教育研究、研习中学习而得,亦能由教师的实务经验及省思所产生。教师所累积的教学实务经验,往往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十分珍贵。但遗憾的是,学校方面往往忽略了教师长年所累积下来的专业知识,并伴随着教师调动或是退休而消逝无踪,无法有效的经验传承及保存;同样地,教师本身亦往往不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而造成无法储存、应用甚至分享,更不用说是创造新的知识。教师所拥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乃是学校组织中的重要资产,然而,学校和教师对于知识管理的内涵,却仍一知半解。

3.2加强对档案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⑤

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珍贵的知识或经验须予以搜集、储存并传承分享,以至于其它教师得以透过这些珍贵知识而提升教学质量、活络教学过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便因此被孕育而生。对教师而言,知识管理是一种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获取专业知识的手段,再者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教育的领域,早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主要议题。学校本身可视为是一个教师社群的结合,而教师知识更是学校的重要资产,更应珍惜并积极管理。若教师知识管理得宜,教师将不再只局限于自我的知识,可借助他人所分享的知识,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教师个人专业理论有许多属于内隐的、特殊的以及不断建构、变动的特性,大体上是透过团体合作、自我省思、深度对话等活动而得。知识的生成变化是个体其内在个体经验、意义结构在社会或特定文化脉络之中,交互影响历程中,不断经由诠释、反当、转化的结果。因此,教师的知识管理策略,必需着重在整体的教师专业实践历程。⑥

3.3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

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计划,列入中职学校档案部门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4结论

总之,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快电子档案的现代化建设管理进程,确保中职学校档案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注释

①李静.职业技术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档案,2014.3:60.

②梁景芝.中职学校档案集中化管理问题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2:85-87.

③林艳梅.中等职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探讨[J].城建档案,2014.5:84-85.

④杜玉林.以人为本背景下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要点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