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年员工福利计划十篇年员工福利计划十篇

年员工福利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42:27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1

关键词:福利弹利计划应用

一、引言

在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管理理念的今天,企业越来越重视福利制度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主流的薪酬管理思想也已经把福利与基本工资和奖金并称为薪酬体系的三大支柱,并且从战略的高度对福利进行研究。福利是企业用以改善员工的安全和健康、解决家庭困难、保障将来的退休生活等所提供的报酬。从本质上讲,福利是一种补充性的报酬,通常采用延期且非货币形式支付,其内容包括法定福利和非固定福利。法定福利,指政府颁布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配套福利。非固定福利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如交通补助、误餐费、保健活动、旅游、住房福利、带薪病假、带薪事假、丧假、婚假等福利项目,它是法定福利项目的重要补充。

设置适当的员工福利计划,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对于员工而言,适当的员工福利能满足他们经济与生活、社交与休闲、保护与安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适当的员工福利能够吸引和保留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节省企业的人工成本,传递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实施统一的具有普惠性质的福利制度,许多企业在向员工提供福利时,发现不同层次的员工对福利项目的偏好有所不同。企业虽然付出了大量的成本,但统一的福利计划很难满足员工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需求,使福利与部分员工的需求脱节,难以发挥福利的激励功能,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为此,起源于20世纪}o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的弹性化的福利制度已引起我国管理界的广泛关注。在理论界,国外学者对弹利计划的研究起步早,理论研究深人、细化,针对性强,已经构建出组织设计和实施弹利计划的决策集成模型,着重强调了弹利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福利沟通,重视实证研究,阐述弹利计划的未来发展趋势(黄筱立等,2007)。国内对弹利计划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分析较少,大多数文献仅限于对弹利制度的概念、形式、优缺点、设计原则等作一一介绍,还处于基础性认识阶段。因此,如何将弹利计划应用于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实践,成为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弹利计划在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些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为本文对弹利计划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向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层次,不同层次的员工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薪酬分配方式,弹利计划使员工在企业提供的福利菜单内依照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由选择福利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让员工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化福利带来的愉悦。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福利是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保健因素,它的满足虽然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但如不当则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和较高的离职率。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获得的报酬与他们对组织的贡献成正比,普惠制的福利制度难以达到公平。弗鲁门的“期望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被激发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目标价值估计的大小和判断实现此目标概率大小的乘积,要重视目标效价与个人需要的联系,将满足低层次需要与满足高层次需要结合运用。福利作为薪酬的三大支柱之一,必须联系员工的个体期望,才能使员工积极能动地按照企业所需要的行为方式去行事。

二、弹利计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弹利计划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弹利计划是由员工自行选择福利项目的福利管理模式(文跃然,2005)。通常由企业提供一份福利菜单,员工在一定金额限制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自由选择、组合,每一员工都有自己“专属的”福利组合。它主要有五种形式。

1.标准组件式福利。由企业同时推出多种固定的“福利组合”,每一种组合所包含的福利项目或优惠水准都不一样,员工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组合,不能要求更换组合中的内容。

2.核心加选择型福利。由“核心福利”和“弹性选择福利”组成,核心福利是每个员工都可以享受的基本福利,不能自由选择。弹性选择福利是员工在获得的福利限额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喜好随意选择的福利项目,每一个福利项目都附有价格。员工所获得的福利限额,是员工所享有的福利总值减去“核心福利”的价值后的余额,如果员工所购弹利总值低于其所享有的福利限额,差额可以折发现金;反之,超出福利限额,超过部分必须从税前薪酬中扣抵。

3.附加型弹利。在现有的福利计划之外,再提供其他不同的福利措施或扩大原有福利项目的范围,让员工去选择。这是一种最普遍的弹利制度,由于它除了维持现有的福利外,又提供额外的福利项目供员工选择,扩大了员工的选择范围,能够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

4.弹性支用账户式福利制度。员工每年可以从其税前收人中拨出一定数额的款项作为自己的“专用账户”,并以此账户去选择各种福利项目的福利计划。由于拨入该账户的金额皆不用交纳所得税,因此对员工很有吸引力。但账户中的金额如果本年度没有用完,一般不能在来年使用,也不能用现金形式发放或挪作他用,余额归企业所用。

5.自助式福利。企业提供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员工在“菜单”中完全自由地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企业应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尽量提供多样化的福利项目,以便供员工有余地地选择。

(二)应用弹利计划遵循的一般原则

1.战略导向性原则。弹利制度的设计应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保持匹配,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发挥福利对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的杠杆作用。企业战略目标有所调整或改变,弹利计划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理论,企业的基本外部战略有低成本战略(overallCostLead-ership)、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和目标集聚战略(Focus)三种形式,采用不同战略的企业,弹利计划的设计截然不同。采用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控制和降低人工成本,一般不适合实行全面的弹利计划。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要保证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具有独特性,主要需要有创造型的员工。由于该种人才的稀缺,因此,除了给予他们高额薪酬外,提供适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弹利,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企业患诚度,长期为企业服务。实行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必须识别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哪些员工是这些能力的载体,弹利计划要配合战略需要,吸引和保留为企业带来独特价值的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2.恰当性原则。企业的福利水平对外要具有竞争性,不落后于同行业或同类型的其他企业;对内要符合本企业的发展阶段、规模和实力,福利项目尽量在企业可支付的范围之内,不要使福利成为企业的财政负担。

3.激励性原则。弹利计划应与员工的能力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联系起来,让能力强、贡献大的员工享有更多的福利,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热情。

4.灵活性原则。弹利也是有刚性的,一旦确定之后,再要改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弹利计划要设计灵活,能够尽量满足各类员工的不同需求,保证员工在不同的职位、年龄阶段,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福利项目,真正体现弹利的优势。同时要具有根据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

5.可衡量原则。弹利项目尽量可以用价值标准来衡量,为确定福利点数和福利标准服务。弹利项目并非让员工毫无限制、随心所欲地挑选福利措施,有的员工需求很怪异,不能用价值衡量,只能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应尽量排除在福利项目之外。

6.易理解和可管理原则。弹利项目的设计和描述越详尽越好,能够很容易被大多数员工理解,在选择和享受福利项目时不会产生歧义。弹利项目是切合实际、可以实施的,而不仅仅是反映在书面上的“幻想”,应便于公司购买,使公司真正提供给员工所需要的东西。

7.合法性原则。社会立法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和安全保障,同时还要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以弥补员工生病、生育、工伤、失业和退休时的收入损失。法律还对某些特定的福利计划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企业应当无条件提供法律规定的福利项目。

(三)弹利计划应用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1.约束协调机制的建立。为了配合福利管理,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及其他特殊情况,企业需要制定相关的约束协调机制。比如福利项目的选定时间,一旦选定后是否可以修改或取消,本年度未使用完的福利点数能否累计至下年度,试用期内和员工转正后的福利点数如何计算,员工晋升、职位变动、离职等情况引起的福利变动如何处理等等。

2.相关配套设施。福利的电子化管理是实施弹利计划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弹利计划的实施,需要福利管理者使用后端系统进行包括查阅、核对各种管理报表、成本核算、公布福利政策、各种福利项目等福利管理,员工则是用前端系统查阅福利信息、本人薪酬账户详细情况、选择个人福利项目等,这无疑增加了福利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企业应将福利管理从日常薪酬管理操作中分离出来,开发相应的软件进行专门管理。另外,寻找合适的福利项目供应商并确认其供应能力、质量,也是弹利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3加强与员工的信息沟通。弹利计划的直接受益者是广大员工,在制定和实施时,应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征求员工的意见,收集他们对福利的需求信息,及时向员工清楚地说明所享受的每一福利项目,使他们能对福利项目善加利用。员工也要主动向企业表达自己的需要。

三、弹利计划应用案例分析

L公司是以油漆生产销售为主导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现有职工2000余人,生产稳定,处于成熟阶段。公司为员工提供统一的福利政策,依法为职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由公司与职工个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缴费比例按时进行缴纳。此外,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了一些劳保用品、宿舍、食堂、洗理费、集体宿舍等非固定福利。这种福利政策注重一致性,但是过于刚性而缺乏弹性,存在着种种弊端。首先,公司福利政策具有普惠性质。只要是正式员工,人人有份,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工作业绩并不直接挂钩,仅仅充当着薪酬中的保健因素,员工感觉不到福利是公司对自己的关怀,大锅饭现象严重,难以发挥福利的激励作用。其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多样化需要。公司人员众多,偏好各异,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一般偏重于经济与生活、保护与安全方面等较低层次的需求,而高、中层管理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侧重于社交与休闲、充实与发展等高层次方面的需求。为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多样化需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发挥福利制度的激励作用,将原有的福利政策改革为弹利计划,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满意的福利。

弹利计划采用核心加选择型福利的形式,由“核心福利”和“弹性选择福利”组成。“核心福利”主要是法定福利,其福利项目的种类、金额由国家和地方的福利法规决定,是必选项,不由员工自由选择;“弹性选择福利”是由员工随意选择的福利项目,这部分福利项目都附有价格,员工可以在福利限额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福利项目。

福利限额的确定。这里的福利限额,通常表现为福利点数,它是通过资历审查、绩效考核等手段,确定一定的标准,赋予每一位员工与他相符的购买点数,员工可用购买点数在企业内部购买自己所偏好的福利项目。影响点数的因素主要有工资、资历、绩效等,而企业支付的薪酬一般已经涵盖了这些因素,在公司福利成本尽可能不提高的前提下,可以上年度每个人的全年薪酬总收人为依据,按照上年度总福利支出与纯工资支出的比例,计算每一员工的福利点数,如果年终被评为优秀员工或获得其他殊荣,按照获奖等级,奖励一定的点数。

每一员工的福利点数~该员工上年度薪酬总收入xR+年终奖励点数

式中:R-—上年度总福利支出与纯工资支出的比例。

福利点数的使用方式。在点数限额内,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偏好的福利项目;福利点数可在当年内使用,未使用完的不累计至下年度;福利点数不可转让,员工在职期间福利点数不可兑换成现金;如果员工购买的点数超过了限额,也可以从自己的税前薪酬中扣除,但扣除的金额不得超过本人月基本薪酬。若员工离退休等劳动合同正式解除时,未使用完的点数按每点一元折合成现金发放给本人,但须依法纳税;如员工非正常离职(包括开除、辞退,主动离职等),未使用完的点数不能折现发放。试用期的员工不享受弹利计划,其福利点数自员工转正次月起计算。员工由于晋升或调薪而引起的标准福利点数的变化,自下个财年起生效。

弹性选择福利项目的选定:通过对员工的调查,从中选择排在前列的20多项福利作为可选项,基本上涵盖了员工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2

关键词:团体保险;员工福利计划;税收优惠

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及社会发展促进了雇主们逐渐了解到其对员工的法律责任,同时雇主也对员工由于工作能力丧失所招致的收入损失逐渐重视,这种对员工福利的认识孕育了团体人身保险有利的发展因素。第一张团体寿险保单于1911年,由纽约公平寿险社(equitableLifeassuranceSociety)签发。这一新的承保方式一出现就引起了人寿保险业界的广泛注意,各保险公司群起仿效,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一、我国团体保险发展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劳动保险的实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尚未实施劳动保险或已实施了劳动保险但希望多增加一些福利的单位职工,开办了多种以职工为对象的团体人身保险,作为国家实施劳动保险的辅助或补充。1958年以后,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影响,国内保险业务出现停顿,团体保险也停止了销售。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业务从1982年到90年代初期经历从无到有的市场恢复期,各家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商业团体人身保险为职工福利配套。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缴费十分困难;同时许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不愿意为员工投保。所以尽管团体人身保险在我国以往的业务中占有很大份额,近年形势却不容乐观。从图1可以看出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88.8%下降到2002年的20.5%,2003年为16.88%,2004年达到20.51%。2005年前8个月,份额虽提高到22.9%,但是其中包括中意人寿的200亿大单,到2005年末份额回落到20.44%。在寿险业保持平稳增长的大格局下,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行业中占比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其低成本和低风险的业务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个人寿险相比,团体保险业务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曾在保险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团险渐渐“失宠”。

二、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在西方国家,团体保险被称为员工福利计划,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参加,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以外的补充利计划。由于团体保险根源于员工福利,并且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员工福利支出占到一般企业支出总额的39.2%,在总的员工福利支出中,具体项目的支出如下:医疗及健康保险占26.4%;失业及失能保险占22.7%;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占15.3%;一般寿险占1.3%。显然,保险保障占据着雇员福利计划绝大部分份额。那么我国能否也能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取得团体保险的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全民保障水平。

(一)发展空间分析

我国企业对员工的保险福利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宏人寿保险公司于2005年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了2005年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该调查显示:2/3被访中国企业从未投保团体保险,特别是中小企业员工的保险福利体系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2/3的被访者不了解团险和个险的区别,无法用购买团险增加福利的方式来形成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在已投保团险的企业为员工所购买的保障产品中有89%为意外伤害险、意外住院占61%、重大疾病占56%,多数企业为员工只投保意外伤害、意外住院和重大疾病等保费较低廉的保障型险种,67%的企业人均年保费低于1000元。调查还显示,在还未投保团险的企业中,对保险公司年金类团险产品有需求的达到75%,中小企业需求最大。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员工福利计划还没有形成,这将为基于雇员福利计划的团险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潜在需求分析

在我国,虽然员工福利计划尚不普及,也不规范,但许多企业已经初步具有员工福利计划的理念,并重视为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企业结构的转换和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员工福利计划将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这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团体保险的介入和团体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首先,国企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雇员福利需求。以前,国家员工的一切福利,都由国家“统筹包办”,各企业员工福利基本上都相同,企业没有自去设计其自身的员工福利计划。但是国企改革,使得企业要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这样企业就不能再背负沉重的福利开支,迫使其将员工福利转嫁给第三方。由企业转嫁来的除基本的社保以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因。

其次,外资企业的员工福利思想的传递带动员工福利的需求。在西方国家,员工都有着良好的员工福利套餐,外资企业来到我国,对员工福利计划自然也就有了习惯性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的成立,并且外资企业员工福利思想将传递到国内其他企业,员工福利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最后,其他企业组织,例如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雇员福利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的就业人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上升,这部分庞大的雇员队伍将不断地拓展员工福利计划的市场需求。此外,在美国,政府部门的员工福利计划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也将向市场转嫁其员工的福利保障。

从归属形式上说,员工福利计划属于团体保险的范畴,是团体保险的一种演进形式。我国的团体保险是将企业年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分散式销售,而员工福利计划则力图从整体福利的角度为员工提供一揽子保险。它借助于保险的技术机制,通过雇主和员工单方面或共同缴费的方式,为其职工建立起与企业效益、业绩相关的保险费和保险待遇机制,对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弥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观念的进步,企业的员工福利将不会停留在发放奖金等短期效应上,对疾病、工伤、养老等保障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一个整体的员工福利计划将更具有吸引力。保险公司应抓住这次改革的机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有必要转变团体保险发展思路,走基于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这样可以达到员工、企业、保险公司、社会多方受益的效果。

三、我国商业团体保险介入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政策建议

团体保险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成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一种“中间业务”,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减缓人口老龄化的经济负担,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大力发展团体保险,为团体保险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团体保险的潜在需求得以充分的释放。以下是笔者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提升企业对团体保险的认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员工提供诸如退休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医疗费用保险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通过员工福利计划,可以充分激活企业内在的人才潜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保险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召开由企业和新闻媒体参加的产品报告会(说明会)、印刷宣传资料、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渠道,提高企业对团体人身保险作用的认识。使企业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解决员工的医疗、养老、工伤及死亡抚恤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员工利益、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定位

保险公司应当意识到员工福利计划的开展将会带来团体人身保险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以前零散的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发展思路转变到对企业全方位的员工福利团险保障计划的设计上来。在业务发展方面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界定——管理员工福利,现代企业将员工福利视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根据企业保险保障的具体需求,为其员工量身设计综合的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同时满足寿险、养老和健康以及失业保障的需要,使团体保险成为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有效工具。在将管理员工福利作为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团体保险开展其他的一些业务,例如,保险公司作为DB计划(DefinedBenefie,确定受益型计划)的唯一供应商,具有强大的精算能力,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应发挥其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出保险建议,为企业提供保险计划组合,包括受托、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精算等一揽子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成为企业的金融顾问。

(三)给予团体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政策对团体保险的影响最为明显。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雇主为雇员提供团体保险,从一定程度上说,税收优惠政策是团体寿险发展繁荣与否的“推动器”。我国对某些保险公司的团体养老产品、年金保险产品规定可以免征营业税;为了发展企业年金,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方案规定试点地区(需经国务院批准)的企业可将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按工资总额的4%在税前列支,但是具体对企业、个人没有太多明确的税收优惠规定。间因此,我国在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构建上还需要下功夫。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但应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对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团险产品分别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分阶段逐渐的给予不同税收优惠。逐渐放开,最终达到:团体寿险方面,雇员可以不必为雇主所交付的保费缴纳所得税;团体年金方面,借鉴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实行eet税制;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方面,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雇主为雇员缴付的保费也不看作其应纳税收入,当雇员收到医疗费用保险金时,保险金额不作为其应税收入。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3

摘要:本文对退休人员的统筹外福利财税处理情况进行研究,对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的界定进行阐述,并对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后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财税处理

引言

近年来,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福利形式不断的丰富,但是对退休离职人员的福利却没有明确的福利规范。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2014年1月27日财政部通知,对《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下简称“薪酬准则”)进行了修订,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企业直接开支的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的会计处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部分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1、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界定

薪酬准则增设“离职福利”一章,完整规范了职工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企业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有效的确保企业老职工退休之后的生活待遇而开支的各种津贴补助,其中包括医疗待遇和养老待遇等福利。有条件的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基本医疗保险之外,还为退休人员开支有阶段性、有限性以及过度性的福利补助,其主要包括退休人员的过渡性医疗保险、独生子女奖励、医药费、过节费、专项补贴、体检费、补充医疗、意外保险等费用。

企业在退休人员劳动合同到期的时候,退休人员已经不再为企业提供劳务服务,应当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予以保障,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仍然比较低,企业为他们支付的统筹外福利实质上属于延期支付福利。

2、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的会计处理

2.1统筹外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但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企业应当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在中国,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的常见形式是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企业年金,而设定受益计划的典型形式就是本文所指的企业直接支付的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

对于设定受益计划,企业应当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设定受益计划福利义务,并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因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服务成本、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相关资产成本中。由于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中,并且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对于薪酬准则修订施行日已存在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

针对企业直接支付的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应按精算方式估计应付员工未来退休后福利的折现后金额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同时计入职工提供相应服务期间的相关资产成本中;以后年度的报告期末,需重新精算已确认后的应付职工薪酬而产生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且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在首次执行修订后的薪酬准则时,对归属于过去服务年度的服务成本来调整以前年度损益。

2.2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

2.2.1按设定受益计划处理的统筹外福利政策确定

目前,很多企业的统筹外福利项目部分有内、外部文件对其标准、享受人群、执行期限等具有明确规定,部分并没有内、外部文件支持其持续执行,只是某一年使用后就一直顺延执行下来。对于有文件支持的统筹外福利项目应该按设定受益计划处理,但对于没有文件支持的统筹外福利项目,企业管理层往往迫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员的维稳压力,较难在短期内明确停止执行,也不想发文明确执行,针对是否应该按设定受益计划处理这一问题,若先不列入精算范围,将来重新列入精算时一般作为新增一项福利政策来处理;若先列入精算范围,将来明确取消该项福利政策,一般全额计入明确取消福利政策年度的损益,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操作利润的空间。同时处理结果可能会对企业的负债情况和净资产产生重大影响。中介机构审计时会比较关注这类统筹外福利项目的处理。

针对这个问题应视管理层的意图来处理,若管理层有意图而且很可能终止这类福利项目,则不按设定受益计划处理;若管理层无意图或几乎不可能终止这类福利项目,则属于推定义务,应按设定受益计划处理。企业应对管理层的意图形成正式文件资料。

2.2.2涉及过去经营过程中股东增加情况的处理

薪酬准则修订前,除2009年以来在重组时已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退休人员的统筹外福利的企业外,企业在实际列支统筹外福利时计入当期损益,未对已发生的未来应付义务进行预提,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中途加入的股东通常是基于企业当时账面资产和负债的评估价确定投资额,并没考虑已发生统筹外福利负债。若后来股东入股前企业已存在统筹外福利计划,薪酬准则修订后,对统筹外福利通常是按设定受益计划处理,处理之后企业净资产减少,然而对后来股东入股前的统筹外福利过去服务成本应由谁承担?针对这一问题,若由现股东按现股权比例承担,后来股东在执行修订薪酬准则的时候,当年会出现投资损失,后来股东较难接受。

此次薪酬准则修订属政策性变更,只是将企业未来应支付的统筹外福利提前确认为成本,并未新增未来现金流。因此,笔者认为对后来股东入股前的过去服务成本应由现股东按现股权比例承担,此种做法确实会导致后来股东出现的投资损失,但这是由于其投资时对投资企业价值评估考虑不足导致的,其应承担投资决策考虑不足的后果。

2.2.3追溯调整企业未分配利润不足的处理

首次执行修订的薪酬准则,对统筹外福利归属于过去服务年度的服务成本来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进而应调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部分企业可能出现未分配利润不够冲减的情况,针对此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笔者认为,应全额冲减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表明已超额分配利润,将未来年度形成的可供分配利润来弥补完已超额分配利润后,才可继续向股东分配利润。

2.2.4集团内各公司人员调动的处理

目前,在集团公司内部统筹外福利政策通常是一致的,各公司间人才交流比较频繁,对集团内人员调动后过去服务成本处理不当会影响人才的交流。实务中对集团内各公司人员调动过去服务成本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3、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的税务处理

3.1统筹外福利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对企业所得税可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虽未列举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但《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明确职工福利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而且目前离退休统筹外费用与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费作为职工延期福利两种表现形式共同存在,从理论上讲,后两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能够税前扣除,离退休统筹外费用也应当可以税前扣除。

关于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的税前扣除问题,税法显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精神,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时,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不明确的,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暂按企业财务、会计规定计算。因此,对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按职工福利费处理,针对职工福利费支出,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内准予税前扣除。

薪酬准则修订后,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在会计处理上实际支付与列支损益的会计期间不同,税法规定针对职工福利费在实际支付的当期准予税前扣除,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此,在企业将退休人员统筹外福利应付义务确认为负债时,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相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2统筹外福利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根据国家针对企业支付退休员工统筹外福利相关税收文件进行分析,退休人员除按照一定的规定领取退休工资和养老金之外,另从原任职单位获得的各类补贴、奖金以及实物,不属于国家规定的个人所得税法中的免税个人所得。退休人员从原任职单位获得的各种补贴、奖金以及实物,应该在减除费用扣除标准之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根据2009年度税收自查有关的政策规定,企业向退休人员发放的各种福利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扣除个人所得税。可以看出,企业发放给退休人员的统筹外福利需要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扣缴个人所得税。

4、意义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福利费用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对统筹外福利费用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积极和相关监管部门以及各股东进行交流和沟通,正确地把握和应用政策。薪酬准则的施行,完善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统一规范了退休人员的福利,另外,使财务报告更加充分地反映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任月忠.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之思考[J].山东劳动保障,2009(8):14.

[2]贺德孝.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现状与对策[J].经济师,2010(11):125.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4

竞争性的工资

一般的,在外企,都有非常明确的工资结构。公司会根据职位范围的大小、工作的复杂度等来确定工资的级别,工资的增长跟员工的业绩是紧密相连的。多数外企薪资的制订,是按照3p+2m的原则,既实际业绩(performance)、岗位职责(position)、个人能力(people),参照行业市场(industrymarket)和人才市场(talentmarket)而制订。

·13个月的工资大部分外企,年底都是双薪,基本工资为13个月。

·年终奖年终视工作表现发放年终奖,年终奖金的多少,主要根据公司的绩效和每位员工的业绩来考核。

·工资提升另外,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外企都会进行工资的调整。不过,提升的速度和额度,视员工的业绩而定。

如在ge,每个员工每年的工资增长都是与他的业绩分数紧密相连的,业绩分数越高,增长比例就越高,而且增长工资的周期就越短。在欧莱雅,有一个“全球利润共享计划”,公司将根据去年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及盈利状况,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润来提高员工福利。

完善的福利计划

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除了富有竞争力的工资之外,完善的福利计划,也是外企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多数外企会提供补充养老保险、车贴、房贴,驻外工作津贴等优厚的待遇。有的外企,更是推出“家属参观日”等精神福利措施。比如,在汉高,公司会根据员工的具体表现提供各种福利,像员工住宅、膳食补助金、圣诞节奖金、信用磁卡等。

·补充社会保险这是多数外企普遍采用的福利计划,除了基本的社会保险外,公司还会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比如,商业的医疗保险等,以保证员工最大的社会福利。像欧莱雅,除了按照国家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外,还给员工及员工的子女购买额外的医疗保险。

·出国培训对优秀的员工,送到国外的总部培训或参与重要项目,也是对员工的重要福利之一。如欧莱雅,会根据员工的发展,设计全面的个性化培训计划。

·员工期权这是外企针对优秀的员工推出的一项福利计划。如在渣打,推出了股票期权计划;联想,给达到一定级别的员工期权,大约80%的联想员工拥有公司期权。

·多项奖项对工作突出的员工,许多外企还设置各式各样的奖项,作为员工激励的重要方面,如客户服务奖、创新精神奖等,这也是福利计划的一种,如联邦快递推出的“紫色承诺奖”,是授予提供出色客户支持、在提供客户服务时积极主动、为加强客户和社区关系表现出无私行为的员工。渣打银行则推出了员工年资奖和特殊贡献奖。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5

战略思维:福利效能最大化

在公平原则下,福利倾向于绝对值上的平均倾向。因此,相较于员工对薪酬组织内部公平性的追求,福利的社会比较主要集中在组织之间。

福利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对核心人才的保留能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绩效。因此,福利管理的战略思维要从两个方面思考。

第一,福利计划要与企业战略相衔接,为促进战略在人力资源规划上的落地而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未来的战略是如何通过核心人才团队完成的,我们是否足够了解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如何通过调配我们有限的福利资源,来满足这一核心人群的核心需求,以此实现对核心人员的保留和吸引?

第二,福利管理要有成本意识。在既定福利成本下,企业要懂得如何追求最大化的福利感知度与满意度,即钱是否花在了刀刃上,是否让福利资源效能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想激励员工,必须先了解目标群体员工的福利需求,并对员工的福利需求进行动态跟踪。企业必须知道哪种福利项目表达出来的价值最高,最符合我们员工的实际需求,从而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设计出差异化和针对性的福利方案,实现对员工最大化的激励。

德胜洋楼的福利管理在行业内是有口皆碑的。他的正式员工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如赠送小孩礼物、宴请家人、休假制度等。在德胜洋楼连续工作五年,还可享受企业组团出国旅游参观的福利。连续工作十年可获得一份永久职工证书,获得此荣誉的员工将终生不会被公司解聘。退休以后,除了享受社会基本保险外,员工还可以享受额外的补充性养老保障。

德胜洋楼让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在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后,还能享受到绅士的待遇。让他们不仅可以感受高品质的生活,收获社会比较时的组织间优越感,还有被尊重的自豪感。这种逐级实现的需求,正稳步地把员工向自我实现的需求推进。因此,德胜洋楼能塑造出一支满意度和敬业度都很高的员工队伍。

所以,企业在思考福利管理的战略思维时,需要从以下问题来思考:

1.企业处于发展周期的哪一个阶段?处于行业的什么地位?

2.我们的薪酬福利结构是什么样的?竞争对手的福利如何?

3.企业的核心人才是哪些人?将来最紧缺的是哪类人才?是内部培养还是外部获得?

4.这类人才有什么集中深层次的福利需求?注意,也许不是他们口头说的那样。

痛点福利定位需求

将福利项目与员工的需求偏好相匹配,从员工需求的导向来建设福利项目,是福利体系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在一个员工老龄化的企业推行住房贷款,与在一个年轻的创业型企业推广企业年金,都不会取得太满意的结果,因为福利项目与群体需求不匹配。

企业想要做好福利项目与需求的匹配,要先做好人员的结构分析,还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潜在市场在哪里?我们将来要招聘、培养、保留什么样的人才,他们有什么样的特征,对福利有什么特别的需求?

显而易见,如果将福利放在战略的高度,将能帮企业更加迅速地梳理出未来人力资源获取的目标。如此一来,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腾讯公司会推出无息购房贷款,Google公司会推出定期寿险项目,以家庭为抓手,便能牢牢抓住员工的心。

然而,推出无息贷款的福利有一定风险,这项福利不仅会占用公司现金流,而且还存在违约风险,如果名额过多,或对公司资金链产生一定影响。最近,一家年轻的医疗仪器配件企业也为公司的80后业务骨干提供了这项福利。该企业针对入职三年以上且上年度考核优秀的无房产员工,给予不超过房价20%,最高限额40万元的无息贷款。这一福利项目的增加在该企业所处细分人才市场产生了轰动效应,帮助企业提升了其品牌价值。

我们再来看看京东,自建物流系统与“211限时达”服务承诺是京东的核心优势,这也决定了京东的二元人力资源结构(在大批知识型员工之外,还拥有大量外地务工的一线仓储、物流员工)。这些人漂在北京,心系老家的子女。为此,京东与政府沟通协调解决留守儿童上学的问题,好让员工的下一代可以获得在父母身边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一福利举措,也帮助京东获得这部分员工的心,以此换来了更高的经营业绩。

弹利匹配需求

一方面,公司需要福利满意度,这必须要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价值。如果说发钱还不能让员工满意,要人力资源经理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福利成本总额受限,不是想发多少福利都可以。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企业承担的福利成本越来越高。如何在福利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合理控制福利成本,提升满意度,是人力资源经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福利制度受制于福利成本与管理成本的限制,无法考虑到员工福利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性,这样便无法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导致福利的激励功能式微。因此,企业就出现了福利成本节节攀升,员工满意度却持续低迷的现象。

弹利的方法有助于企业脱离“成本增加满意下降”的恶性循环。主要指在固定的福利费用预算内,由员工自行选择福利项目的福利计划。通常由企业提供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

如果把传统福利比作计划经济,那么弹利就是市场经济。传统福利往往是“企业提供什么员工要什么”,而弹利则是在一定的成本预算内“员工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

相对于传统福利计划而言,弹利有几方面的特点与优势:第一,引入全面薪酬概念,将分散的单个福利价值加总成福利总值,让员工有福利成本的意识,加强他们对福利总额的认知,使得福利成本得到有效地表达,并实现福利成本的可控。第二,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有利于丰富福利的选项,满足员工的个性化福利需求,提高满意度,从而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第三,能够充分体现出员工对自己福利的自,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同时培养员工积极的福利管理意识。

尤其像京东这样二元化的人力资源结构,统一的福利供给模式很难全面覆盖所有员工的需求,所以更适合用弹利计划来满足员工结构化的福利偏好。

在给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项目选择时,弹利能避开传统福利管理耗时良多的交付环节,实现一些项目的差异化组合。然而,实现弹利需要强大的后台信息传输、计算、交付支持。基于传统的福利管理模式,这无疑会把福利管理运营的组织资源消耗与管理困难度提高一个指数级。因此,信息化的弹利平台是建设弹利的一个坎。

如果不能通过信息技术的自动化程序来完成这项工作,很可能会导致企业花费大量人力来解决。比如,核算每个人的弹利计划是否填写正确,更新员工的福利信息,或解答员工关于福利项目的相互比较问题。因此,企业如果要建立弹利计划,应该考虑采用外部成熟的弹利平台。

人文管理:柔性关怀怎么做

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员工沟通,决定了员工如何理解你的意图。面对新时代的员工,我们要用更加柔性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从员工的角度与员工沟通,才能获得他们更多的认可与支持。

或许你不知道,有的公司为自己的单身员工提供了约会基金,有的公司为员工提供了“非诚勿扰”假期(单身员工参加非诚勿扰,公司报销交通费用)。早在2008年,东京的一家商贸公司就为自己失恋的青年员工提供了失恋假期,以便他们调整好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相较于传统的刚利制度,那些真的有需求并享受了这些福利的员工,对企业将会产生更强烈的组织归属感与认同感。反过来,如果一个员工失恋了,即使他人还在岗位上工作,但也心不在焉。如果是知识型工作,你能期待多少产出,如果是频繁操作类工作,会有多么高的失误率?

传递感情连接的信号

福利计划是增强公司人才竞争力的特色因素,同时它更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导向,而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各种零散福利项目的总和。因此,福利计划应该传达一种积极向上、富有人情味和感染力的文化,要真真切切地展示出企业的价值观和信念。

拥有卓越福利计划的公司,往往能与员工达成感情的连接,使员工建立起对组织较高的情感承诺。而他们也正是通过福利计划,将企业对员工的期望与关怀表达出来,尤其是企业对于希望员工能够长期留任,以及实现员工家庭与自身工作、生活的平衡。

希望与员工建立起长期雇佣关系的公司,当然会尽可能地帮助员工营建幸福未来。这就意味着公司除了在常规的社会基本保险等福利项目外,还要为员工提供着眼于未来的企业年金等养老补充计划,以及为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全方位护航的医疗健康福利计划。

美国心理学家格罗弗从美国社会调查中抽取的样本发现,使用与家庭相关的福利政策能够促进员工更强的组织依附与组织承诺,员工离职的意愿显著较低。

西南航空公司把“永远不解雇员工”这一保障条款写进了劳动协议。西南航空通过提供再教育机会来提升员工的能力,或者通过培训基金与在线学习等,帮助员工取得各种技能与认证。

虽然这些举措存在为其他企业做嫁衣的风险,但至少传递出企业希望与员工建立长久关系意愿的信号。

让福利品牌化

福利计划的品牌化是企业努力实现人格化工作的一部分。它指的是将企业的价值观抽离出来,以品牌形式注入福利计划,形象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员工和潜在求职者。

推出“彩虹计划”福利品牌的HpK是光学器件内的翘楚,但因为其薪酬水平需要平衡很多因素,而出现人才吸引和保留时的暂时失效状态。其推出的福利计划正是瞄准光电学科领域的应届毕业生。福利计划提供了从婚恋、购房、购车到健身、医疗、养老等多个维度的福利项目,满足了年轻人多姿多彩的福利偏好,以及优渥的福利保障需求。

2011年8月,阿里巴巴打出了“30亿元员工首次置业无息贷款”的“ihome”计划,当时就在业界引起了强烈轰动。经过几年的磨炼,阿里的福利品牌更加体系化,如今更是打出了“全橙爱”的综合福利计划品牌。

“全橙爱”福利体系包含了财富保障、生活平衡、健康保障等27项福利。其橙色与阿里的Vi一致,体现出其积极进取、乐观创业的精神面貌。同时“全橙爱”谐音“全程爱”,更体现出阿里对员工从入职到退休的全程关怀。

福利地图:沟通大于一切

aon公司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福利沟通和员工对福利的认可度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wastonwyatt关于健康福利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福利沟通的意义甚至高于福利本身。给你一道排序题,你如何对下面三类公司的离职率进行排序?

a.提供了良好福利并进行了有效沟通。

B.提供了良好福利未进行有效沟通。

C.提供了一般福利进行了有效沟通。

从较大范围的样本数据分析得知,离职率B>C>a。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而言,福利沟通战胜了福利本身。

因为缺乏福利沟通,一些企业的福利水平虽然已是行业领跑者,但员工心态已产生了孤岛效应,只能看到其他企业比自己企业福利高的项目,却看不到福利项目整体的领先优势。因此,加强和员工的福利沟通,可以显著地提高员工的福利满意度。

美国有一项调查发现,通过海报、座谈会和手册等方式,企业能大量增加员工所掌握的福利信息,并且能显著增加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同时还直接获得员工对福利管理的反馈意见。因此许多意识到福利沟通重要性的企业,都有着改善福利沟通的个性化工具,比如福利地图。

福利地图是一个在福利沟通实践上的新概念,它倡导将公司的福利项目从员工需求角度出发,按照方便员工查找和使用的方式进行陈列。分组陈列之后的福利项目,虽然数量和内容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但透过一个个福利项目连线的福利地图方式呈现后,能释放出福利管理的人文情怀。在满足员工使用需求的同时,更加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从而使员工建立起与组织的情感承诺。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职工薪酬问题日益多样,职工薪酬的处理也更加复杂,旧准则已经不能满足新情况下解决新问题的需要。比如旧准则的职工范围不是很广泛,一些职工虽然为公司付出劳动,但是不在职工范围内,企业在为这些员工发放工资时就会出现不按照企业的职工制度发放的现象,大大损害了这些职工的利益。另外,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仍有很大的差异,不能满足跨国企业的需要,不利于跨国企业员工关系的处理,也影响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正是这些原因迫使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市场。2014年1月,我国财政部开始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有关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改动很大,特别是新增加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辞退福利等方面的内容,弥补了旧准则的不足,新准则的实施也给企业及其他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变化

(一)职工薪酬内涵的变化

旧会计准则把职工薪酬定义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新准则中,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因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与旧准则相比,职工薪酬不仅包括发放给员工的报酬,还包括企业所支付给职工的补偿,以及支付给职工家属的福利,使薪酬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职工薪酬准则也更加完善。新准则将职工薪酬分为四大类:短期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及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新准则不仅将职工薪酬进行详细的划分,而且新增了其他长期福利的内容,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在实务中可能遇到的其他职工福利问题,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员工核算职工薪酬,并且进一步维护了员工的利益。

(二)职工范围的变化

旧会计准则中,职工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一是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二是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人员;三是在企业的计划和控制下,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为其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在新准则中,职工还包括虽然没有和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却是由企业正式任命的工作人员,这就包括了由企业聘用但是和劳动中介公司签订合同的这部分员工。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职工范围更加广泛,维护了更多诙人员的利益。

(三)增加了“离职后福利”内容

离职后福利,是指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而在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从企业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不同于旧准则中的辞职福利,新准则将辞职福利与离职后福利区别开来。新准则不仅增加了“离职后福利”这一内容,将原来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等重新划分为离职后福利,而且将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设定提存计划是指企业向独立的基金机构存入一定的费用后,不再担负继续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原来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就属于设定提存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的提存计划以外的为员工退休以后提供的各种福利。

(四)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的变化

旧准则中,“应付职工薪酬”为一级科目,下设“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辞退福利”等明细科目。新准则中,增加了“带薪缺勤”“利润分享”“离职后福利”“其他职工福利”二级科目,其中“离职后福利”下又增设“设定提存福利”和“设定受益福利”明细科目。与旧准则相比,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更加完善,将以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包括在内。新旧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中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变化如表1、表2所示。

三、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举例

(一)离职后福利的核算

1.离职后福利的核算。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应按照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包括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利)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其中将原来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计入离职后福利进行核算,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科目。

例1:甲公司2015年计算1月份应该发放的工资总额共200万元,其中生产车间的生产人员为60万元,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为40万元,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为45万元,销售部门的销售人员为55万元。按应付职工工资总额的10%、12%、2%和10%分别计提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804000

制造费用536000

管理费用603000

销售费用737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2000000

――社会保险费200000

――住房公积金200000

――离职后福利280000

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2000000

――社会保险费200000

――住房公积金200000

――离职后福利280000

贷:银行存款2680000

2.设定提存计划的核算。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按照设定提存计划核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同时按照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确认为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例2:根据甲公司与独立基金乙公司的协议,甲公司每月向乙公司为员工按工资总额的12%和2%缴纳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2015年1月甲公司行政管理人员李某月工资为3000元。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342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3000

――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福利420

3.设定受益计划的核算。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核算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并将该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另外,设定受益计划还与员工的工作年限与工作水平有关,在实务中的具体实施办法比较复杂,可能还需要精算师计算出企业每一期为职工缴纳的金额。

(二)带薪缺勤的核算

带薪缺勤是指职工在特定的缺勤情况下仍享有薪酬的权利,这些带薪缺勤的情况包括年休假、病假、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等。带薪缺勤可进一步划分为累积带薪缺勤和非累积带薪缺勤,累积带薪缺勤是指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可以累积到以后期间使用,非累积带薪缺勤是指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不仅无法累积到以后期间,而且在职工离开企业时也不能享受企业给予的补偿。

(三)利润分享计划

利润分享计划是企业与职工达成的一种协议,协议约定了企业基于利润或其他经营成果而给予职工提供服务的报酬。职工达成企业制定的利润分享计划时,将确认的职工薪酬按照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设置“应付职工薪酬――利润分享”科目进行核算。

例4:根据甲公司规定,若销售人员达到预定的销售计划,则可以享受企业利润0.1%的报酬。2015年销售人员王某达到了企业为销售部分预计的销售计划,且2015年甲公司实现的利润为600万元。甲公司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销售费用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利润分享6000

四、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

(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首先,由于职工范围的扩大,使得企业发放的职工薪酬总额增加,影响了应付职工薪酬项目的金额,使得资产负债表负债项目金额增加,从而使资产负债率较原来有所提高。另外,应付职工薪酬往往根据受益对象,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使得期间费用和生产成本等总额增加,从而使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所增加。此外,职工工资总额的变化使得企业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总额发生变化,影响了现金到期债务比等相关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的金额和一些财务指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企业外部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评价。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影响

由于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在职工范围方面有所扩大,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加大,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对新准则纳入职工范围的所有职工都能管理到位。另外,新准则增加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内容,这就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职工离职后的薪酬和福利计算的难度。此外,原来归属于辞职福利的内容重新划分到离职后福利,职工薪酬发放的实际操作会发生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会提高。因此,新准则的实施,不仅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职工的管理,也影响了对薪酬的管理。

(三)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对离职后福利内容做了详细规定,且离职后福利下的设定受益计划与员工的工作年限与工作水平有关,这就激发了员工积极工作和长久工作的热情。另外新准则增加了带薪缺勤的内容,个别假期实行累积带薪缺勤制,员工在本期未使用的带薪缺勤权利可以累积到下期使用。这些新规定使得t工可以享受到以前未有的权利,使得员工的工作情绪高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职工薪酬的范围扩大,使得“应付职工薪酬”项目金额增加,即企业的负债会增加,影响了企业利润。但负债增加导致的利润减少小于员工工作情绪高涨导致的利润增加,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利润影响是利大于弊。

(四)对企业国际竞争地位的影响

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实施,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实现趋同,我国人工成本的计算也与国际企业实现进一步趋同,国内企业就可以更加便利地与跨国企业和外企进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比较,更加轻松地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为企业的国际发展树立更长远的目标。另外,企业也可以摆脱由于过去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所产生的员工不满情绪,为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工作思维方式逐渐向国际看齐。这些变化使国内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五、对有关职工薪酬方面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实施,增加了一些旧准则中没有的内容,也完善了过去存在的漏洞,扩大了职工的范围,使得职工薪酬的实际操作变得更加复杂,这就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因此应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制度以适应新准则的变化。另外,由于增加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等内容,使得职工薪酬的计算和发放有所改变,因此应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增加财务会计、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免由于职工薪酬发放有误而损害员工利益。

(二)进一步完善职工薪酬会计准则

尽管新职工薪酬会计准则较旧准则相比更加完善,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会计实际工作相比,仍有许多漏洞。比如,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概念较为笼统,将除短期薪酬、离职福利和辞退福利外的福利都归为其他长期职工福利,这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职工福利划分方面的异议。另外离职后福利是新增内容,设定受益计划的计算又较为繁琐,个别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不以新准则为参考或者不发放职工的受益福利,就会损害职工的利益。会计准则还应明确界定累积带薪缺勤与非累积带薪缺勤,以免企业利用准则漏洞将本应累积的带薪缺勤不予累积,从而剥夺职工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损害职工的利益。

(三)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与实际会计事项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实际发生的会计事项越来越复杂,也产生了一些过去不曾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员工不必天天上班,坐在家里通过操作电脑就可以完成工作,就连会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操作,这就使得过去的职工性质发生变化,对员工的管理和职工报酬的计算更加复杂,过去的会计准则已经不再适用。近年来,“互联网+”理论的提出也给会计准则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会计准则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与实际会计事项相结合,解决会计事项面临的新问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完善。

六、结语

新修订的职工薪酬弥补了旧准则的缺陷,增加了以前无法核算的新内容,适应了时代与经济的发展,在实施中更加人性化,制度上更加科学,而且解决了企业过去无法解决的难题。新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企业利润、国际竞争地位和员工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仍存在弊端,但是在随后的不断实践与应用中,必然会不断完善。并且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后职工薪酬的发展与完善必然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Z

参考文献:

[1]王艳平.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变化对企业影响[J].财务管理,2015,(31).

[2]李蓉.浅议新会计准则下的应付职工薪酬[J].财经界,2015,(8).

[3]陈叶珍.职工薪酬会计准则解读及预期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2015,(1).

[4]陈菁菁.浅议新会计准则下的应付职工薪酬[J].会计改革与创新,2015,(15).

作者简介: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7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HR角色的重大转变。”雇员福利计划国际基金研究主席朱莉·施蒂希说,“福利高管们现在已经走进企业的财务和高层之中,这个最注重战略技术和结果的地方。”事实上,在一个经济状况复杂,法规要求繁复的时代,人的能动性是至关重要。人力资源总监需要一个成熟的福利体系,福利引领者应该是其密切的业务合作伙伴。

关注战略

据悉,高水平的福利专家正在面临新的工作标准,并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它们包括:配合企业高层工作,提出医疗改革建议,企业并购计划,对比分析竞争对手企业福利,发现并总结企业弱势所在,提倡员工拥有健康的体魄,重新设计整体薪酬战略,计算投资回报率,与供应商、顾问们商讨复杂的决议。

“几年前,‘福利’后面最常跟着一个词语就是‘管理员’。”HanoldassociatesLLC公司(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一家人力资源猎头公司)的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JasonHanold说,“随着福利政策的逐步成熟,福利后面的词语也得到了延伸和提升,现在它应该是‘经理’”。

一般来说,福利经理的直接上级是人力资源总监或整体薪酬总监,其工作是制定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福利和薪酬方案。有些企业将福利与薪酬分开,福利经理通常在幕后制定总体薪酬政策。他们通过深具吸引力的薪酬和福利来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从而维持高效的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竞争力。

Hanold解释说,福利经理一职通常被认为,它是一个可以配合企业高管工作的战略合作伙伴。而目前领导力和战略商业头脑,已经超越以往需要具备技术和岗位专业知识的标准。

SalientFederalSolutions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KayCurling这个观点表示同意,他认为,HR的最佳状态不是成为管理专家而是成为转型合作伙伴。

据Hanold介绍,管理风格(executivepresence)是影响员工的一项重要能力,创造性思维、绝对的公信力是福利专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质。“现在这已经不是‘我们如何控制成本’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影响员工’的问题。”Hanold说。

发展路线图

Lando’Lakesinc.公司福利兼人力资源高级主管pamGrove亲身经历了福利经理角色的转变。

Grove于1999年入职于一家食物和农产品加工公司,她主导了该公司入选财富top250公司的福利外包和医保计划的改革,使公司服务得到了很大改善,自2004年以来节约了超过3500万美元的医疗费用。

除节约成本外,她在2007年推出的高抵扣健康计划也获得显著成效。推出该计划前,Grove和团队成员考察了全国100个办事处,预计第一年员工参与率为35%。不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使72%的员工选择了该方案。Grove介绍说,拥有10,000名员工的公司一直保持着成本节约,发展到今天已有83%的员工选择高抵扣方案。

“这已经和‘每年变换政策’的日子大不相同。”Grove介绍说,“现在我们的福利团队是真正地侧重于战略、规划和供应商的管理。这关系着企业发展路线的定向规划和发展。”

事实上,10年前,Lando’Lakes公司高管决定摒弃旧的福利管理,通过福利外包来提高服务质量,旧的福利政策在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然而,HR领导人总结说,当时的福利管理并没有达到为公司战略做贡献目的。目前HR团队已经将401(k)管理外包给一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长达10年,外包服务似乎更有助于企业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的管理。

“福利管理不是也不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Grove说。Grove帮助建立了公司的整体薪酬战略,虽然这并不是企业外包福利管理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因此节约了成本也很重要,人力资源总监制定的应该是可以影响企业效益的福利政策。

“我们正在改变大家眼中HR固有的形象,我们不想成为管理者。”她说,“我们希望被认为是参与企业决策制定的业务合作伙伴。”

Grove对这个目标很有热忱。“我的工作本质是平衡员工的幸福指数与业务竞争力,虽然福经理对此颇感压力,”她说,“我认为听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便是,有员工由于福利的原因而不想为公司工作。”

商业计划

卫生医疗保健改革在DianeHeyman的日程表上居首位。Heyman是希尔顿酒店集团全球薪酬及福利的总负责人,资深人力资源专家。

“这些已经被很多企业反映不错的政策被老板所看重,作为福利专家,我们被寄予厚望。”Heyman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为我们的员工提供最好的福利。”

她和酒店内部和外部的福利负责人们分享了创意和实践。“这些讨论必不可少。”她说,“我们福利团队的职责不仅要了解我们团队成员的需求,也要为改革提供商业计划。”为此,Heyman的团队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分析,具有竞争力的数据能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提供依据。

Heyman拥有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双学士学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已经20年,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她说她已经看到企业福利部门的职能转变。

“福利部门已不再仅仅是为员工提供传统的计划。”她说,“我们的团队已经成为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薪酬的业务合作伙伴。”

例如,公司最近转变了原来单一的假期和病休假政策,变成带薪休假,员工调查显示,带薪休假时间的灵活性是员工最看重的因素。

测评工作前景

据劳工统计局2012~2013年发表的《职业展望手册》最新数据显示,外包服务和技术将会影响薪酬专家的就业,甚至会阻碍中低档福利岗位的增长。该机构官员称,这种趋势有可能会持续下去。

即使医疗成本上升并且覆盖范围扩大,福利经理这一岗位的招聘预计从2010到2020年将会增长3%,这远远低于其他行业14%的平均预计涨幅。

这意味着,求职者可能会面临所提供的福利岗位的紧张。Hanold建议,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业认证,或相关薪酬福利计划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的前景最被看好。咨询的经验也将被加分。

有证据表明,进行医疗保险改革、大多数雇主采取健康预防计划、医疗保险成本的上升、行业内经理人技术水平欠缺、正在努力通过提供更好的福利来吸引高端人才,这些福利问题将是企业高层继续关注的重点。

去年春天,由aonHewitt和美国福利机构联合的“2012年全球员工薪酬研究”数据显示:在140个跨国公司中,约90%的全球薪酬主管声称,员工福利因为其成本和风险性,已被提上企业高级经理人和董事会的议程。

勇攀高峰

有专家认为,可能不存在一个福利专家的成功模式,但广泛的经验会对其有所帮助。

以Grove和Curling为例。在入职Lando’Lakes公司成为一名高级福利专家之前,Grove曾做过福利经理,HR信息系统、福利、薪酬经理,多家跨国公司的HR通才。Curling则是Salient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和首席人力资源官。两年前为费尔法克斯一家拥有1200名员工的联邦信息技术和工程公司的高管们做了很多人力资源和福利方面的贡献。

Curling拥有商科教育学士学位,多年前进入HR领域负责培训业务。“我是具有商科背景的教育学者。但是,当企业面临困难,企业内部培训预算被削减,我知道这是增长经验提高技能的时候了。”她回忆说。

这促成了她20年的项目管理和福利、薪酬、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三个版块的领导职位。“我称其为脚手架,我已将这种平级调动运用到项目管理中。”她认为,“你还可以进行向上,平级甚至向下的职位调动。任何职位都有助于成就你的职业生涯。”

福利认证证书

有专家称,福利专家将承担更多的职责,或者说首席人力资源官们录用求职者的依据,高等学位、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既可以帮助建立雇佣双方的信誉,也展示求职者过硬的技术和知识。

Hanoldassociates公司(HR猎头公司)的管理合伙人及创始人之一JasonHanold则认为,拥有硕士学位求职者可认为其符合岗位需要商业头脑,但不一定是具有人力资源的商业头脑。最重要的是要能进行持之以恒的学习者。

职工福利专家认证(CeBS)

CeBS证书由国际职工福利计划基金会管理和认证。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负责其学术内容和标准。通过该认证,人力资源专家可以拿到三个领域的认证:群体福利、退休和薪酬。去年,为适应医疗改革带来的一些变化,课程的医疗保健部分进行了修订,该认证总计包含8门课程。

据CeBS服务领域的主管LindaBielski说,目前美国拿到证书的毕业生为12000人,每年有约300至400名学员毕业。据她估计,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

福利专家认证(CBp)

CBp由美国薪酬协会(worldatwork)专业认证机构管理,该认证重点是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福利计划的设计和管理。与福利部门合作伙伴和外包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并且交流福利信息。拿到证书需要通过七门考试。

薪酬专家认证(CCp)

CCp也由美国薪酬协会的专业认证机构管理,该认证将薪酬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着重于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底薪和浮动薪酬的设计和管理。并有效地沟通薪酬信息,拿到证书需要通过九门考试。

Hanold介绍说,他在以制定良好薪酬政策为目标的客户群中看到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Curling自己领导着一支为员工提供宣传服务的护士团队。她在护士学校上晚课,这样她才能对护士可能面临的医疗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Curling在进入Salient公司之前还参与了多次作为买方的企业并购。她将这些经验视为她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经历。“是这些经历让我直接进入到了企业高层,”她说。这些并购教会了她快速有效的执行力:在Salient公司组建并领导HR团队不足18个月,Curling就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开发了一套HR信息系统,向员工推出一套低成本高收益的福利方案,将绩效管理系统准备就绪,设计出一整套薪酬方案,创建Salient公司大学——一个全公司范围的在线学习平台。

这些变化被证明是有益的。30多个月以来员工辞职率下降了20%,节约300多万美元的资金,为将来企业的收购奠定了经济基础。Curling说新的薪酬福利方案有助于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对建立一支高效的团队产生了帮助。

Curling的团队有11名员工。包括导师,可以帮助她提高福利、HR与企业战略更好结合的专业知识的合作伙伴,“我的导师如首席财务总监,我与合同、金融和法律等主要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她说。

为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Curling建议福利专家应重点考虑,在其他职能部门担任角色、参与跨职能团队和业务项目、在部门外寻找导师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个领域,没有同样的两个人会以同样的方式达到顶峰。”她指出。

计划在先

“众多的影响力将塑造出福利专家未来的角色,建立起使福利制度更加具有战略性的趋势。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过去的福利就是一小潭静水。”拥有53,000名员工的marsh&mcLennanCos.公司福利战略和经济副总裁RayGoldberg如是说。

随着福利政策变得越来越规范,政策的实践者们变得更专注于遵守,而不是规划,他说。现在成本增加的速度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已引起了资深商界领导人们的注意。

“这唤醒了我们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的思考,”Goldberg补充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角色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属于我们,又有哪些属于员工?’这是个问题,也是我们中很多人一直在探寻的东西。”

本文作者为HR杂志的特约编辑,华盛顿特区的一名商业记者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8

关键词:员工福利福利方案设计

1、前言

在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共识,其中的员工福利管理日益被企业界人士所重视。员工福利具有保障员工权益和激励员工的功能,一个恰当的、理想的员工福利安排可以为企业营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为单位凝聚起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中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共有1.3亿多企业员工被纳入了员工福利计划,占其总人口的47%,福利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达45.7%。“在员工福利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就能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本文以广州某建筑企业(以下称为a公司)为例,结合该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薪酬体系,对员工的福利方案从设计原则和福利内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2、a公司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a公司成立于1991年,公司位于广州市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60人。其主要以施工业务为核心,涵盖工程设计、项目咨询、工程招标、项目代建及管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业务。从目前的整个建筑市场来看,实际上建筑行业的许多企业对薪酬福利制度的改革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尤其对如何在高管层实施长期激励予以高度关注。但由于政策方面的约束以及企业本身对长期激励的操作缺乏足够的了解,真正实施长期激励政策的建筑企业并不多。如果要留住人才,制定合理的福利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2.1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意义

首先,员工福利的安排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有利于凝聚员工,起到降低员工流失率,提高员工满意度的作用。

其次,员工福利方案可以减轻员工税赋的负担。员工可能因为加薪之故造成年度所得税率向上调整,反而增加赋税的负担,企业若是可以从员工赋税的减少来着手规划员工福利(亦即节流),也就是所谓的薪资福利化,此举不但有双重加薪的效果,而且可以充分切入员工所需。

再者,福利方案可以避免加薪负债。加薪决不仅仅只是账面上每月薪资的增加而已,其它如缴纳社会保险的基数将向上调整、加班费的计算基础均增加不少。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过研究,除了提高薪酬外,将实行并提高员工福利计划作为酬偿员工的替代方法。

2.2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原则

a公司设计、实施福利方案力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1)市场竞争力原则

公司的福利设计原则是提供在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福利水平,即员工的福利将保持在同行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平均水平以上。

(2)公平性原则

每个员工都有享受本单位员工福利的均等权利,都能共同享受本单位分配的福利补贴和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且基于公平对待每位员工的原则,即根据员工所承担的责任和对公司的贡献,以及员工的薪资级别、本公司工作年限等因素,来确定每位员工的福利水平。

(3)适时调整原则

公司福利制度将定期由人力资源部或相关部门修订,员工的福利将依据新的市场环境、公司经营绩效进行适时的调整。公司将定期与市场上同行业或类似行业的福利水平作比较,以保持竞争力。

3、a公司福利方案设计

根据a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以及结合公司未来福利定位分析,将公司福利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福利,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另一部分附加型福利,它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和员工的内在需求,向员工提供的各种补充保障计划以及向员工提供的各种服务、实物、激励等。

3.1基本福利

a公司的基本福利方案是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并结合公司员工的工作特性而进行设计,一方面解决了员工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又使得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收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对提升该公司的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该公司的基本福利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社会保险:公司按照政策要求,为员工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2)医疗保健体检计划:每年一次对全体员工的全面健康体检,检查项目视员工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进行筛选确定。

(3)补贴及津贴:

a、交通补贴:员工交通补贴将以现金形式计入员工薪酬补贴中,特殊情况须额外报销交通费用的,应由员工所在部门主管审核。

b、节假日津贴:按照我国民族传统习惯,逢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庆、三八妇女节等国家法定假日和中国传统节日发给一定金额的过节费,以寄同乐之情。

c、高温补贴:每年夏季6-10月,公司为所有员工发放防暑补贴,并且到工地慰问一线员工,送去防暑降温物品。

d、市内公差误餐或出差外地的补贴按公司有关差旅制度给予。

e、工龄补贴:凡进公司员工工龄工资为每人每年增加30元/月。

f、通讯补助:员工通信费用每半年集中报销一次,为每年6月份、12月份。身兼多职者,以最高标准报销,不可重复叠加报销。表1为通信补助标准。

(4)节假日福利:

a、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的婚、丧、病、产、哺乳、工伤等假期。

b、年休假:员工累计工作10年以下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c、陪产假,对男员工在妻子生育期间给予10天的陪护假。

(5)工作服:公司在夏冬两季分别为员工发放工作服,夏季两套,冬季两套。

(6)生日祝福:公司员工激情于工作,认同于使命,为发扬以人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公司在员工生日时,向员工赠送公司定制的生日礼品并且发手机短信祝福语表示关怀。

(7)娱乐活动:为了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加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公司根据员工建议组织各种文体、娱乐、郊游活动。

3.2附加型福利

a公司的附加型福利是根据公司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员工的内在需求,向员工提供的补充保障计划以及向员工提供的职业生涯援助和激励等。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商业保险:由于a公司属于建筑行业,公司按职级为员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等,从而更加全面的保护员工合法权益,转移企业事故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能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2)教育培训津贴计划

教育、培训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内容来进行界定:由公司全部或部分承担费用的教育、培训、进修,其范围应为:因工作需要,员工为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上岗证、职称等)而参加的教育、培训、进修;

享受教育津贴福利的员工将按依照下列标准及原则执行:

a、员工需要参加由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的教育、培训、进修,必须获得公司人力资源部和总经理的批准。

b、各类获得批准参加教育、培训、进修的人员将没有享受标准的区别。

c、按照教育、培训、进修年限及费用的不同,公司将与享受教育福利津贴人员签订《培训、进修协议书》,约定不同的服务年限。

(2)车辆津贴

该车辆津贴主要适用于公司部门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

由于部门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和工作压力,工作往往要求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定时,故公司对于他们的自购车辆提供车贴,不仅补贴他们的个人费用,而且在因公外出办事无法派车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驾并带同事前往,变相将这部分的公司成本转移。该补贴标准见表2。

(3)优秀员工奖

为有效地激励表现优秀的员工并树立公司模范,从而提高企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树立全心全意争创一流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每年度评选先进集体及个人,并按先进的不同等级给予现金奖励和颁发荣誉证书。

4、结论

“深得人心的福利,比高薪更能有效地激励员工”,福利不仅具有保障功能,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激励功能。因此,福利不应该仅仅作为对员工的一种好处,而是要成为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从而使独特设计的福利方案能够提高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a公司通过设计优越的员工福利方案来吸纳和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并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取得高工作绩效,从而为公司创造了更高的利润和财富。

参考文献:

[1]李河清.中外合资企业a公司员工薪资福利体系再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

[2]张宁.员工福利计划新趋势.职业,2008(1):24-25.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9

关键词:离职后;福利;确认和计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1日

随着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不断丰富,离职后福利计划的日益发展,旧职工薪酬准则在执行中缺乏具体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旧职工薪酬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在执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长期辞退福利计划导致的应付职工薪酬的估计和折现等,需要对就职工薪酬准则的相关规定予以补充说明,以提供职工薪酬准则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修改。为体现国际趋同,迎合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不断丰富,解决旧职工薪酬准则与企业发展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财政部修订了职工薪酬准则,要求企业在2014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本文将探索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中关于离职后福利在确认和计量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办法。

一、离职后福利定义及分类

离职后福利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比如基本养老养老金、失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退休后企业按期支付给职工的各种津补贴等。离职后福利计划是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规章或办法等。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一)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提存计划是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对于设定提存计划,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者相关资产成本;这类计划通常包括基本养老、失业保险、企业年金,按法律上规定交费,到员工退休或失业后,企业无进一步支付补偿的义务。

(二)设定受益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如商业性或契约式补充养老支付或医疗保险或其他相关计划,比如:银行、大型国企、央企规定凡在企业中工作至退休的员工可每月在法定受保范围外还享受公司给予1,000元;或规定退休后获得一套老年公寓,享有终身使用权;或公司定期向商业保险公司支付,规定员工在退休后每月领取800元;或公司自设资金池,定期缴费以支付未来给予退休员工的费用。

(三)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别。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分,取决于离职后福利计划的主要条款和条件所包含的经济实质。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的义务以企业应向独立主体缴存的提存金金额为限,职工未来所能取得的离职后福利金额取决于向独立主体支付的提存金金额,以及提存金所产生的投资回报,从而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实质上要由职工来承担。在设定受益计划下,企业的义务是为现在及以前的职工提供约定的福利,并且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实质上由企业来承担。

二、离职后福利计划的确认和计量

(一)设定提存计划的确认和计量。针对设定提存计划的确认和计量,准则修订前后并未发生变化。企业通常设计的设定收益计划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为职工缴纳的商业保险等。企业应当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为换取职工在会计期间提供的服务而应向单独主体缴存的提存金,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缴纳的金额通常来源于社保缴纳基数与缴纳比例相乘,对于缴纳的基数和比例通常比较容易获取。商业保险取决于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中约定的每月应承担的金额。

(二)原有设定受益计划确认和计量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设计的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和计量,旧职工薪酬准则的相关规定无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旧职工薪酬准则修订之前,企业为职工设计的设定的受益计划,通常在职工退休后实际支付约定的福利时才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支付当期损益。原有的设定受益计划确认计量方式导致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和相关成本费用计入的会计期间错位,不符合配比原则。职工根据企业的设定收益计划而享有的报酬,只有职工在该企业工作到退休后方可享受,实质应属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所应获取报酬,但这部分报酬需要延迟到职工退休后才享有。但由于报酬支付时间与职工提供劳务的时间不匹配,导致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和相关成本费用计入的会计期间不一致。产生的后果不符合收入成本配比原则,已确定的现实义务没有进行计量,导致企业少计负债虚增净资产。

(三)修订后的设定受益计划确认与计量。企业应当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的公式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采用无偏且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做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企业应按照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折现率将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予以折现,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减去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所形成的赤字或盈余确认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的净负债或净资产。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盈余的,企业以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和资产上限两项的孰低者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

根据职工薪酬准则第十六条的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根据本准则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三、设定受益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任何一项准则的制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总会存在各种问题,使得其推行较为不易,设定受益计划的推行也不例外。在实务中,严格按照准则要求确认和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一)鉴于考核机制管理层推进该项会计变更的意愿不强。根据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第三十条对于本准则施行日存在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辞退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除本准则三十一条规定外,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根据第28号准则: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涉及到享有设定受益计划的所有职工(含已经退休的职工);追溯调整法的处理方式,将导致企业在调整当期的净资产会有相当金额的缩水。对净资产指标有要求特别是绩效考核指标中包含了净资产指标的企业,该项政策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阻力。

(二)企业财务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新修订准则的出台,需财务人员对准则进行反复学习和把握,才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特别是非公众公司财务人员对新准则学习的主管意愿不强,财务人员通常缺少参与接受外部培训的机会,导致财务人员对新修订职工薪酬准则的理解不深,掌握程度不够,不能很好运用于实际工作。

(三)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企业不愿求助于精算服务。由于企业需要确认的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义务,需要在职工退休后支付,实际支付期与确认期存在的差异,需要采取相对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作出估计,再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设定受益计划的最终义务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如职工离职率、死亡率、职工缴付的提存金等。这样的精算工作往往属于精算师的业务范畴。由于该项服务不能为企业带来实质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不愿意多付精算成本。

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对净资产的减少是一个累积数,不能直接归于执行政策变更当期的管理者。建议上级主管或考核部门,针对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影响做好衔接过渡工作,减少因业绩考核原因产生推进此项政策变更的阻力。建议企业督促或者激励财务人员学习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提升他们的学习意愿,同时为财务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水平。如果企业设计的设定受益计划比较复杂,精算难度较大,为了更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建议企业对该项政策变更的测算工作外包给具有精算服务资格的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年员工福利计划篇10

【关键词】设定受益计划设定提存计划影响

一、设定收益计划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设定受益计划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既是国内职工薪酬核算领域的新需求,同时也是国际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国内的现行准则对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规范尚不完整,这使得在会计实务中,离职后福利所适用的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等都有所差异。从客观上来说,依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企业职工薪酬制度的发展,对现行职工薪酬准则进行充实、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二、设定收益计划重点问题探讨

(一)精算假设与精算利得及损失。

在设定受益计划中,企业向现有的及以前的职工提供已承诺的离职后福利金额是雇员服务年限和退休时报酬水平的函数。因此,企业的离职后福利支出取决于一些不确定的未来变量,如雇员流动性、死亡率、服务年限、报酬水平和利息收益。这就意味着预期和现实往往会产生差异,企业年金资产、负债、损益的确认难免会出现误差。例如,企业年金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可能和预期收益大相径庭、雇员的流动性比预期的更高或者更低,死亡率导致提前退休的更多或更少,工资的上涨可能更大或更小。此外,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促使企业修改折现率假设。当真实情况与估计或预期不同,即与企业运营的经济环境有关的精算假设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精算的利得或损失。

精算利得或损失共包括精算假设与实际中的累计差异、精算假设的变化和递延资产利得或损失,其确认将影响到离职后福利的成本。若立即对精算利得或损失进行确认,将导致无法接受的离职后福利成本的变动。而且,若利得或损失是由估计的更新和经济价值的真实变化产生的,就离职后福利的长期性来说,某一期间的利得或损失可能部分或全部地在未来期间抵消。因此,对于因精算假设产生的精算利得或损失可以采用推迟确认的方法,当利得或损失发生时,不加以确认,而是与以前年度累积的利得或损失合并。

(二)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义务的计量方法的讨论。

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义务的计量方法包括既得福利、累计福利和预计福利。这些计量方法的选择将会影响到企业离职后福利成本的金额。

既得福利是指即使职工不提供计划下的额外服务也有资格获得的福利。在大多数企业设定收益计划下,职工获得既得福利资格之前必须为企业服务至最小年限。若职工目前离职,则其可获得的应付既得福利是企业按设定收益计划规定的应付数额的精算现值。

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义务的另一种计量是将递延报酬金额的计算建立在职工全部服务年度的基础之上,包括既得福利和非既得福利,运用当前工资水平。这种计量方式被称为累计福利,它不包含对未来报酬水平的假设。累计福利代表了至报告日应计的既得福利和非既得福利的现值,是企业必须付出的金额。

第三种计量是将递延报酬金额的计算建立在既得福利和非既得福利的基础之上,运用未来的工资水平,这种计量被称为预计福利。在某一特定日期的预计福利是按计划受益公式归因于该日期之前职工服务的企业年金福利的现值,以退休时的工资水平为基础。

在这三种计量方法中,运用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产生的预期福利能够提供更为恰当的会计计量。预计福利预期以未来的工资水平为基础结算,反映了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同时,运用未来工资标准计量服务成本和职工至报表日赚得的未来福利,体现了离职后福利所具有的支付未来事项的现时义务。

三、引入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影响

(一)设定受益计划的引用有助于完善职工薪酬的核算体系。

由于设定受益计划和设定提存计划各有利弊,故两者应互相补充以完善职工薪酬的核算体系。例如,设定提存计划很容易理解和计算其价值,但是设定受益计划却复杂得多;两种模式都需要投资的专业知识,但设定受益计划可以更为有效地应用这些专业知识;设定提存计划的给付水平受制于积累基金的规模和基金的投资收益,其保障水平取决于一国的金融市场条件和基金投资绩效,而设定受益计划不能频繁地加以改动以符合每个职工的要求。面对这些经常互相冲突的因素,将设定受益计划与设定提存计划相结合能够保留设定受益和设定提存计划的优点,使企业在接受职工的企业年金计划偏好的同时,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二)设定受益计划的引用有利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人员流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根据设定受益计划确定的公式将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来计量设定收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且企业应当对所有设定受益义务予以折现,包括预期在职工提供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的十二个月内支付的义务。

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的计量有助于获得职工长期忠诚的服务,激发职工对企业的亲切感和忠诚度,降低职工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将相关风险有职工转向企业,使得职工更具归属感,从而鼓动职工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