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司管理调研报告十篇公司管理调研报告十篇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47:18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线损;管理;调研

一、县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基层单位调查研究,发现公司的线损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因素: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二者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线损存在问题

1、节能型配变使用率偏低,配变的三相负载不均衡。

2、无功补偿达不到就地平衡的原则。公司整体的无功补偿设备是能够满足有关要求的,但是存在分布极不平衡,造成了局部地区无功补偿设备缺额较大。

3、10千伏电网布局不合理,造成了线路末端电压偏低。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大、线径细、负荷重,直接导致10千伏电压偏低,影响了计量的准确性,导致线损偏大。

(二)管理线损存在问题

1、线损管理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线损管理“三级”管理制度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2、“一刀切”指标。不能根据各个供电所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分解,造成各个供电所完成指标情况都是一个样,影响到了农电职工抓好线损管理的积极性。

3、线损分析制度需进一步完善。每月线损分析例会不能按时召开,不能把当月线损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也不能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针对那些线路、台片完成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考核力度不够。

4、检查考核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偷电、漏电现象还存在,个别抄表员素质偏低,抄表还存在着估抄、漏抄现象。

5、抄表职工素质偏低。抄表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对于线损高的台片,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的维系在一起。

二、县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基本方法

1、电网建设要突出“改”。降低技术线损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加强电网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尽量采用节能型配变,要避免配变长期处于空载状态,及时调整配变容量或采用母子配变供电,来推动配变负荷率提高,降低损耗;进行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合理进行无功补偿,无功补偿按照“分组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采取集中、分散、随机补偿相结合的办法,以分散补偿为主将农网的功率因数保持在0.9以上,调整运行电压,开展升压改造,确定合理的线路运行电压降低的百分比,进行调压运行;根据资金状况积极组织农网改造,调整线路布局使其合理化,改变导线截面降低线损调整电网布局,确定合理供电电源点,尽量使其建立在负荷中心处,同时尽可能减少迂回供电,确保供电半径不超过经济合理值;均衡配变的三相负荷,搞好降损技术维护调整配变三相负荷使之平衡,可降低线损,提高配电变压器的效率。注重搞好供电设备的维护,防止泄漏电。

2、经济运行要突出“细”。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是降低线损的又一有效手段。经济运行是指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即在这种运行状态下能够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要设法尽可能地减少有功、无功损失。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要重视一个“细”字,即细化输配电设备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一是电力调度中心。调度要以调出效益、降低线损为基本原则,准确掌握负荷的变化情况,制定科学经济的电力运行方案。同时在电力设备需要维护检修时要统一合理安排,尽量避开用电高峰,尽量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以此来减少损失、增加供电量。二是变电所的运行人员,要及时掌握变电设备和线路的负荷变化以及功率因数情况,合理投切电容器,尽量使设备处于经济运行状态。三是供电所的管理人员,要对每个配电台区经常进行巡查,特别是对抗旱变压器,一旦抗旱结束要立即停运,防止空载运行。四是要对那些大马拉小车的变压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因容量的不合理配置而加大电能的无效损耗。

3、目标分解要突出“测”。目标分解法是当前许多县级供电企业在实施线损管理过程中,正在运用并且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企业在确定年度总的线损目标之后,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供电所和每条线路,供电所再将自己的子目标分解到每个配电台区和职工。但在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时,要实施一个“测”字,即测算线损指标。为了使各单位的线损“有标可循,有标可依”从一开始就重视线损指标的测算,要根据理论计算值和近几年实际完成值,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结合基层单位线损经营指标提前着手下达,签定降损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目标,落实责任到人,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好格局。

4、考核奖惩要突出“严”。考核奖惩法首先要制定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要设立专项的线损奖励基金,加大对线损的奖惩力度。县公司每月要对每条线路的线损情况进行计算考核,检查各供电所的线损指标是否完成,然后依据考核标准,对完成线损指标或超额完成指标者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线损指标者给予经济处罚。对供电所来讲,也可以把线损考核延伸到每个农电工身上,看其所管辖的线路和台区高低压线损指标是否完成,并酌情进行奖罚。在考核过程中,要突出一个“严”字,即严格管理制度。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线损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及事实细则。同时要加大考核力度,实行重奖重罚,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每个人感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增强工作责任心,将降损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5、月度分析要突出“实”。月度分析法就是县公司每月要定期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对逐条线路的线损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掌握全局的线损情况。在召开线损分析会时,各供电所长事先要拿出自己所管辖线路的月度线损分析报告,在会上一一发言,让大家品头论足,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对于线损高的要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提出下一步解决的办法;对于线路运行良好,线损稳中有降的线路,要善于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之目的。线损分析会要坚持一个“实”字,即实事求是。严禁借、甩、折电量,严禁弄虚作假,要实抄电量,实算电量,反映真实线损情况,以有利于分析线损,管理线损。

6、计量管理要突出“准”。电力计量是线损管理的核心部位,计量表就好像在商品买卖交换过程中的秤,应该保证准确无误。对于供电企业来讲,如果计量表失去准确性,或者是窃电者蓄意在计量表上做手脚,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就会导致线损的升高。因此,各供电所对运行中计量设备的管理要做到“三不”:淘汰的计量设备不得进入电网运行,带“病”的计量表计不得跨周运行,运行的计量不得不匹配。按期更换、检验计量设备,对关口表计和高供高计的用户,严格按规定时间执行。经常开展计量检查,特别是对动力户和用电大户,要经常进行检查,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坚决杜绝计量装置带“病”运行,努力把线损降到最低。

7、突击检查要突出“全”。线损管理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手段就是进行全方位突击检查和营业普查等。在检查时应注重外查和内查。外查:检查计量表计和电流互感器的接线是否合格,有无氧化、烧伤现象,电流互感器变流比是否配套,电流互感器铭牌变流比是否与实际一致;检查校表铅封是否完好,有无破坏或伪造铅封窃电;检查计量箱,查看是否有打开进行窃电的可能;检查抄表的到位率,有无转供电等其他窃电、违规用电现象。内查:检查相关记录分析是否按规定填写,分析是否透彻,措施是否到位。

8、摸底排查要突出“剖”。摸底排查法是我们在降低线损过程中一种最直接、最简单,也最易生效的办法。作为基层供电所的管理者,必须对自己所管辖的台区和客户情况有一个最真实的了解掌握,对每个台区每个客户的用电负荷都要了如指掌、胸中有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狠“剖”深挖,即单台配电变压器解剖。对单台配电变压起要进行解剖,作为月度工作的重点,但是对于解剖的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解剖要有针对性。要选择线损比较高、问题比较突出的台区进行解剖,通过解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解剖方法要得当。工作作风必须谨慎,方法要多样化。三是解剖要达到目的。通过进行深入细致地解剖,分析根源,提出措施,切实降低线损。

9、线损监测要突出“常”。降损节能是供电企业永恒的主题,必须建立一种常态监测机制。降低线损关键在于表计,表计管理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决不能一时紧一时松,在这一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即按时抄表。要按照规定的抄表例日、抄表路线严格、准确、到位抄表,不能任意提前或推后抄表日期,改变抄表路线,以免造成当月的电量少抄或多抄,直接影响线损率的增高或降低,导致虚假线损率的出现,要切实提高抄表的实抄率,力求达到100%,坚决杜绝错抄、估抄、漏抄、代抄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10、员工管理要突出“质”。线损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没有一种对企业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线损就不可能管理好。因此,提高职工素质,是搞好线损最关键的问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员工的内在动力,对职工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主人翁的思想,对待企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背靠背,心贴心,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的维系在一起,确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工作理念,一心一意为企业的发展勤奋工作。同时,要强化职工的技术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所以,只有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并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向前发展。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2

20__年二公司第十三届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中把安全工作摆在工作中的第一位,可见公司领导班子贯彻落实__电网公司大政方针和一号令的决心,对公司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生”的方针不动摇,牢固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和安全是公司发展生命线的意识。

省电网公司今年的纪检监察审计工作报告中上明确指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效能监察工作的领导,把效能监察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现效能监察工作的齐抓共管。

一、调查分析选题立

把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作为效能监察选题立项切入点,根据公司《效能监察管理办法》会同安监部、企管部、工程部、质保部、人资部制定措施和方案,把安全管理的难点问题、瓶颈问题作为效能监察项目,确保立项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要求各项目部发动职工参与查找安全管理问题基础上,组织专职安全员认真进行筛选,把有代表性,共性的安全问题作为单独立项,边整边改。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

20__年公司效能监察工作要紧密结合电建企业的特点,要抓住关键,继续开展以发耳工程为主的效能监察,并以安全管理为突破口,按照效能监察的要求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加强组织,建立完善、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

经公司研究,20__年效能监察工作将着重开展以安全管理为主课题,重点开展劳动用工制度的情况落实;安全措施、安全设施以及安全作业指导书情况的落实;并成立专门课题组,由公司经理陈万勋担任组长、由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简朝晖和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__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项目部领导和公司监察室、安监部、企管部、质保部、工程部、人资部等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并同时设立三个分项小组即:安全措施、安全设施落实监察分组组长;安全作业指导书落实监察分组组长;劳动用工制度落实监察分组组长。

三、完善教育机制,使效能监察根植于心

要使安全管理效能监察深入人心,把安全管理效能监督延伸到施工现场的各个层面,切实抓好落实,抓出成效。利用公司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播媒体全面宣传安全管理效能监察意义、要求及动态。

一是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使广大职工明确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效能监察工作的认识,达到积极主动配合效能监察的目的。二是对效能监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效能监察业务知识,以便于效能监察工作的正确顺利开展。三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根据阶段性的特点和效能建设的要求进行不间断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

四、开展安全效能监察工作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安全效能监察工作不是“单打一”,也不仅仅是纪检监察部门独行其事,它与单位其他部门、企业管理和企业的自我约束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是摆正纪检监察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在效能监察中,纪检监察部门应是监察主体,其他职能部门是被监察对象,在效能监察立项中,项目的承办部门一般是纪检监察部门。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在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中要注意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越俎代庖,代替业务部门完成工作任务,也不能把业务部门正常履行职责的工作当作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要分清监察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不同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

二是处理好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效能监察不能脱离企业管理,但更不能取代企业管理,而是对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对各种立项的问题进行检查,主要是发现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制度,并督促落实,堵塞漏洞,而不是直接参与管理和纠正错误。

三是指导好部门和业实现自我约束。监察一批项目、堵塞一些漏洞、夯实一片基础企业效能监察的重点工作,但不是开展效能监察的目的,促进企业尤其是各部门建章立制、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才是效能

监察工作应尽的职责。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注重检查和纠正所涉及的各类问题,一方面积极协助各部门建章立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

五.三个课题分项小组的过程控制

(一)、安全措施、安全设施落实监察分组

该组会同公司安监部、工程部、企管部等部门先后参与公司安全施工大检查三次,并以发耳工程为重点,对公司安全施工大检查所提出的整改项目进行了复查,针对复查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或不足,以效能监察整改通知单的形式通知项目部安全管理科,项目部安全管理科就此进行了逐一整改。

以发耳项目部为重点,对项目部的安全措施进行了抽查,大部分安全措施符合具体施工实际,同时也发现部分安全措施存在不具体、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指导价值,针对发现的问题向公司安全管理部、企管部等部门进行了意见沟通和信息反馈。

在安全设施落实方面,首先对发耳项目部的《安全设施投用计划》进行了分析,对项目部安全设施的采购情况以及部分安全设施的库存情况进行了核查,特别是根据《安全设施投用计划》对土建、锅炉、汽机、焊接等专业的施工场所的安全设施投用情况进行了抽查。另外,还对项目部的劳保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了解,对农民工的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给予了特别关注。

该安全效能监察分项小组共走访、调研二个项目部;召开活动碰头会、分析会共计3次;参与公司安全施工大检查3次,发出效能监察整改通知7项,完成整改7项;提出效能监察建议3项,实施1项。

(二)、安全作业指导书监察分组

会同企管部、安全管理部、质保部、工程部对发耳项目部有关安全作业指导书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了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存在一些通病类的问题,为此专门形成了汇报材料向公司有关领导作了汇报。

在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__的主持下又多次召开了专题分析会,专题分析会明确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要从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内容、要求做起,形成新的规范,通过新的范本的推选使已再建的项目进行整改,特别是要在新开工的唐寨项目部、金赤项目部进行推广使用,并使安全作业指导书的质量上一个台阶。

今年下半年安全作业指导书监察分组专门到新开工的唐寨项目部和金赤项目部对新启用的作业指导书进行了专题讲解和推广。

该安全效能监察分项小组共走访、调研三个项目部;召开活动碰头会、分析会共计4次;参与公司安全施工大检查3次,发出效能监察整改通知4项,完成整改4项;提出效能监察建议7项,实施7项。

(三)劳动用工制度落实监察分组

主要是从劳务用工制度落实情况方面进行检查。在项目部人资科、保卫科的配合下,从人资科、保卫科、安全科的资料着手了解项目部劳务用工是否符合公司有关规定。

从三个部门存档资料上情况看,《临时用工注册审批表》、《临时用工注册登记表》及注销登记记录都按公司规定有序操作;到用工部门查看是否严格执行公司的劳务用工制度。

在用工部门查看时反映出如下情况:1、根据gde/aq(tz)005-20__《关于加强劳务用工使用及相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鑫瑞公司根据公司的要求,必须提供体检合格、符合用工条件的劳务人员。但现场的协作工基本都是用工部门自己找的,如:保卫科的值班人员,外地的由于种种原因不原来,只好用当地人,但当地人存在很多弊病:流动性大,素质相对较低,给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困难。2、用工部门提出用工申请,相关部门在申请单上签字后,该人员就可以在用工部门工作,但三级培训还未完成。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盘点;问题;对策

一、公司概况

H公司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公司位于温州市区,专业生产屏蔽泵,全自动冷热水自吸泵、热水循环泵、wQD型系列污水、污物潜水泵、JetDp系列喷射泵、QDQ型系列潜水电泵、耐腐蚀泵等九十多个品种的泵类产品,该公司共设有销售部、设计部、财务出纳部、综合办公部、车间综合办公室等部门,在职员工300余人。

二、H公司库存现金内部管理分析

(一)会计岗位职责不清

该公司只有两种财务人员,分别为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出纳除了现金收付、银行存款的存取等本职工作外,还保管会计印章,到银行领取对账单、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等工作。有时会计人员也时常一个人办理资金业务的全过程。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确,会计岗位职责不清,缺乏相互牵制机制,容易出现漏洞,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公司对现金的使用和保管不规范

按规定,公司保留库存现金是三至五天日常零星开支所需,其核定标准是由开户银行原则上给已开户单位核定其库存现金限额。可现在所谓限额核定名存实亡,该公司的日平均现金使用量在6000元左右,那么其库存现金额限在18000到30000元,但其库存现金经常超过库存现金限额,对于多出的部分公司从不主动,及时地交送银行,公司内部也不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因为现金量过多,使用现金结算随意,使公司还存在白条抵库现象。

(三)公司库存现金审计情况

审计人员对H公司库存现金审计监盘表如下表1:

表1库存现金监盘表

检查盘点记录实有库存现金盘点记录

项目项次人民币面额人民币

监盘日账面库存余额110350张金额

监盘日未记账凭证收入额223500100元10010000

监盘日未记账凭证支出额31850050元1003500

监盘日账面应有金额4=1+2-31535010元50700

监盘日库实存金额5143505元20100

白条抵库金额610002元1020

监盘日实存现金金额7=5+6153501元3030

监盘日应有与实有差异8=4-70其他

追溯至报表日账面结存余额合计14350

报表日至监盘日库存现金付出总额9507800审计说明

报表日至监盘日库存现金收入总额10511150发现白条抵库1000元,应及时收回。

报表日库存现金应有金额11=4+9-1012000发现收入款入账不及时,应及时入账。

报表日库存现金实有金额12=7+9-1012000

调整数0审计结论

审定数12000库存现金可以确认。

三、H公司库存现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岗位分工和牵制

该公司的岗位分工简单,没有相应的分级管理机制,主要靠领导自身经验进行管理经营。公司近年来业务大增,但是财务工作的总量一直以来都是几个人。负责人对于不相容岗位分工和牵制的意识淡薄。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否则,很容易发生监守自盗的行为。

(二)现金管理水平滞后

现行的企业现金管理制度是多年以前颁布实施的,现金使用范围规定的过于狭窄,与实际情况相矛盾,有待进一步完善。该公司将结算起点定为1000元,过低的结算起点阻碍了正常的商品交易流通。原则上以开户单位3~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在物价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的今天已偏离实际,根本不够周转使用。

(三)收付款凭证入账不及时

在对H公司进行现金监盘时发现未入账的收款凭证23500元、未入账的付款凭证18500元(见表1中的审计说明),这会直接影响监盘表中盘点日账面应存的金额,易造成与实存现金金额的不符。现金收付款凭证入账应由会计人员每日及时完成,做到日清月结。

(四)白条抵库

H公司设计部某员工的借款1000元(见表1中的审计说明),并未按照正规方式取得,属于白条抵库行为,造成现金盘点结果短缺,会使实际库存现金减少,日常开支所需现金不足,还会使账面现金余额超过库存现金限额,难以进行财务管理。应尽快查明其借款的真实性,并催促该员工尽快还款。

四、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一)健全内部牵制制度

为解决公司缺乏岗位分工和牵制、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确这一问题,企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H公司货币资金收支与记账岗位应该分离,并且收支要有核准、审批、授权手续。现金要定期盘点,按月编制银行存款金额调节表,做到账实相符。

(二)加强对现金的管理

为了解决H公司现金管理水平滞后,企业必须严格按规定的限额控制现金结余量,超过限额的部分,必须及时送存银行,库存现金低于限额时,可以签发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以补足限额。同时,应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制度,加强库存现金收支控制流程。

(三)完善记账制度,及时入账

收付款凭证入账是会计人员每日应完成的工作,收付款凭证是登记日记账,科目汇总表等账簿的直接依据,不及时入账可能会影响公司会计程序的后续。为此,应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制度,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教育或培训,要求会计人员对于收付款凭证应每日及时登记入账,并计算出相关余额,做到日清月结。

(四)规范手续,严禁白条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白条顶库行为,要统一规范借款手续,必须用付款凭单结算,因公出差或有特殊情况临时需要借款的,借款人要写好借条,借条要写明借款用途、金额、还款时间、还款日期并签名盖章,经负责人同意签名后送会计人员审核,会计人员开具付款凭单一式三联,一联为存根;二联留会计人员欠款往来账,其借条附在付款凭单后作为附件;三联由借款人凭借条找出纳员借现金,借款人和出纳员都要签名。

五、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H公司的基本概况,发现了该公司在现金内控管理中出现的岗位分工不明确;库存现金的日常支取和保管不够规范;收付款凭证入账不及时等问题,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库存现金的内部牵制制度;加强企业对现金管理;提高财务人员水平;完善记账制度;完善手续,杜绝白条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H公司近几年有采用现金内控管理的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果,但是企业现有的现金内控管理制度仍然是不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有效,其会计资料的可靠性越高,越有利于下一步审计工作的进行,所以需要相关领导对该制度进行适当的改进,充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来,使公司得到更好的l展。

参考文献

[1]王鑫.企业现金管理有关问题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09

[2]王传军.现代审计与会计:黑龙江审计杂志社,2009.7

[3]梁栋明.企业资金内部控制措施浅谈:中国财经报,2009.7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4

XX年,我中心紧扣公司总体布置和部门的工作目标,克服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困难,努力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抓住重点,集中力量,编制公司的发展规划。配合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完成公司战略规划纲要的初步报告和业务流程的初步诊断报告。

二、围绕热点,服务决策,深入调研。完成了《越南能源和有色金属专题调研报告》、《煤电联营专题调研报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专题调研报告》、《扶贫点调研报告》、《鹿化公司调研报告》、《集团下属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等一批调研报告。

三、立足使用,不断完善,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组织开发了会议信息交流系统、公司网站、工作周记、出差考勤、资料信息4个应用软件;项目管理系统已经启用;财务管理系统的引进工作取得阶段姓成果;网络和系统的升级工作已经完成;修订了《公司局域网管理办法》、《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管理办法》、《信息采集考核办法》等信息化管理制度。

四、推陈出新,改进提高,信息工作取得新成绩。编辑《广西投资集团论坛》5期,《信息参考》12期。《集团论坛》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十五周年专刊等系列宣传工作,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文章、信息被上级机关的采用,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力。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财务重述经济后果市场反应

财务重述概念的界定

财务报表重新表述,简称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对存在错误或误导性的历史财务报告进行事后不久的公告行为,是对历史财务报告的重新表述。

财务重述是一种信息披露和事后纠错机制的手段,虽然在国外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会计变更》中将财务重述规定为: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行为。美国会计总署(Gao)在2002年10月份的调查报告中,将财务报告重新表述认定为公司自愿或在审计师、监管当局的敦促下,修正原先报告的财务信息。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新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54号《会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对apBno.20意见书和FaSBno.3的取代》中,将“修正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反映报表中错误更正情况的过程”定义为财务报表重新表述。

在我国,没有官方的财务重述的定义。但是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前期差错”的概念,认为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以及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的省略漏报或错报”。中国证监会2007年1月30日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临时报告》中规定:“公司因前期已披露的信息存在差错、未按规定披露或者虚假记载,被有关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经董事会决定进行更正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上市公司的临时报告通常采取年报、半年报或者季报的补充及更正公告的方式。因此,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主要是针对年度报告所披露的出现差错或者遗漏的信息而的临时性公告,它既有可能是公司自愿披露的,也有可能是应相关监管部门要求才披露的,公告的内容也涉及年度报告的每一个角落,不尽相同。这种现象被学者形象地称为“年报补丁”,也是我国学者对财务重述研究的主要立足点。

财务重述的经济后果

(一)公司财务重述的市场反应

财务重述代表了公司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即经营风险增大,一般来看,市场也将财务重述视为不好的事件,而且一系列的研究也证明了财务重述的确毁灭了股东财富。

Gao(2002)选取了1997年1月1日到2002年3月26日之间发生财务重述的689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财务重述的公司,股票价格在其后的三个交易日内会下降10%左右,市值累计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涉及到更正收入的财务重述对市场影响额为560亿美元,占全部影响金额的56%。

wu(2002)的研究表示,市场通常视财务重述公告为极坏的消息,财务重述的公司,在之后的三天内会产生平均-11.2%的累积超额报酬率,而且这种显著负相关的报酬率从发生财务重述前的169天开始,一直延续到发生后的85天。palmorseetal.(2004)发现,在发生财务重述公告的2个事件日内,平均会产生-9.2%的累计超额回报。

财务重述原因不同,市场反应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市场对因会计问题或涉嫌欺诈引起的财务重述特别敏感。owersetal.(2002)将重述原因划分为9类,发现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也不一样,其中因会计问题导致的负面财务重述会带来最严重的市场负反应。palmorseetal.(2004)的研究发现,欺诈公司在重述公告当日和次日的累计超常收益率高达-20%,而非欺诈公司仅为-6%。

另外,财务重述的内容和发起方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市场反应。当财务重述内容包含诸如收入、利润等核心会计科目时,负向的市场反应最为显著。wu(2002)的研究还显示,由SeC等监管部门敦促企业更正以往的信息所导致的财务重述带来的市场损失,要明显大于公司自愿披露的财务重述所造成的损失。anderson和Yohn(2002)研究了不同财务重述内容所导致的市场反应,发现涉及到会计问题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均为负,因更正收入引起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最为明显。Callenetal.(2002)也表示涉及到公司收入的财务重述,会带来最糟糕的市场反应。palmroseetal.(2004)发现宣告降低盈利的财务重述所引起的市场反应最大,股价下跌达13%,其次是报告收入下降的财务重述,会导致股价下跌约9%;由美国SeC引起的财务重述在日及次日的平均超常收益为-4%,而由外部审计师和公司内部发起的财务重述之后的两天平均超常收益则高达-18%和-13%。这是因为外部主体的财务重述会让投资者质疑管理者的能力和忠诚,降低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的预期。

目前,还有一种研究方向,是针对市场主体对财务重述反应的研究。Hribar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财务重述的反应。在控制了公司规模、非预期盈余等因素发现,财务重述公告之后,机构投资者会出售财务重述公司的股份,但是在此之前,短期机构投资者就开始明显地减持这些公司的股份了。也就是说,在财务重述公告的前一和后一季度内,和个人相比,机构投资者的反应更加显著。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信息分析能力,能够比个人更准确地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可能存在的会计问题,从而能够及时调整所持股份。

从我国研究现状来看,王霞(2005)考察了投资者对财务重述的反应,发现在控制了未预期盈余变动幅度和变动方向之后,调高留存收益的企业一直有正向的市场反应,其中未预期盈余为正的调高留存收益的企业,市场反应显著为正;而调低留存收益的企业,其市场反应始终为负,特别是未预期盈余为负的调低留存收益的企业,有显著为负的超额报酬率。

周洋、李若山(2007)按照补丁公告所信息的性质及对股价可能造成的影响,将补丁公告分为好消息型、坏消息型、不确定型和无影响型四类,研究发现好消息型补丁公告有显著为正的超常回报,而坏消息型补丁公告有显著为负的超常回报,不确定型和无影响型没有显著的超常回报,但是不确定型补丁公告有最为显著的超常交易量。

陈凌云(2009)将样本分为主动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主动型)和应监管部门要求而补充及更正公告(监管型)两类企业,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有显著的短期反应,其中对主动型公告有正向的市场反应,而监管型的市场反应则为负向;从长期反应来看,市场对主动型和监管型公告的反应仍然不同,即主动型的盈余反应系数在公告之后升高,而监管型的盈余反应系数有所降低。

(二)公司财务重述与管理层变更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市场可能会识别公司管理层财务重述的目的,并进行惩罚。Holmstrom(1982)建立了“人市场声誉模型”,认为经理人的市场声誉可以作为经理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强调在竞争性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市场价值决定于以往的经营绩效,因此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取决于其经营管理决策能力,市场则从其所任职的公司绩效来衡量该能力。倘若经理人试图通过财务重述来达到自利的目的,有效的市场会立刻发现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进而导致经理人的声誉受损和更换。所以说,当发生财务重述时,上市公司很有可能会变更高管,力求恢复受损的声誉并改进公司业绩;也有可能进行董事会改组,来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甚至还可能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声誉资本或者政治资本而聘用新董事。

Srinivasan(2005)研究了409家涉及到盈余重述的企业,发现外部董事,特别是审计委员会会员,会因为企业发生了财务重述而被辞退。Desaietal.(2006)选取1997-1998年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发现60%的公司在两年内至少有一个高管被更换,只有35%的配对样本公司在两年内更换高管,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高管变更比例要明显地高于没有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而且那些从财务重述公司被辞退的高管中,有将近92%的人没有找到相应的职位,前途比配对样本公司中被更换的高管黯淡许多。

还有学者研究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助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恢复声誉、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任。Farber(2005)研究结果表示,财务重述公司如果采取更换董事等措施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三年后便会具有与对照样本相似的治理特征,例如在董事会安排类似的外部独立董事人数和比例,召开审计委员会会议的次数甚至比对照样本还多,由此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结果同时还表明外部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以及短期投资者仍然会对财务重述公司心存疑虑,因为分析师关注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并没有增加。

辉和魏志华(2008)的研究显示,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变更公司高管的方式来改进公司业绩,进而恢复受损的声誉;也有可能通过改组董事会的方式来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甚至是聘用新董事,以求获得有价值的声誉或者政治资本。

王泽霞、李明明、谢冰(2009)通过对2004年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进行研究,证明管理层变更与重述公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重述公司在重述公告之后的24个月内,管理层变更的比例要显著高于控制样本公司。而且,管理层变更与涉及到重大对外担保事项等重要事项的重述和资产负债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与董事会持股比例和董事会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研究述评

通过整理国外的文献,不难看出,国外学者对财务重述的问题研究起步早,方法多,既有规范研究又有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囊括了财务重述的概念、制度变更、现状分析、重述动机、重述内容、重述的市场反应、重述公司的特征等,已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美国会计总署(Gao)2002年和2006年做的财务重述专题研究报告,足以证明国外研究机构和监管机构对财务重述现象已经有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的实证研究不但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还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改善财务重述现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比之下,国内对财务重述的研究起步晚,内容大多针对财务重述概念、制度以及中外对比的规范性研究,财务重述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或是对财务重述公司的特征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财务重述的研究,而对财务重述经济后果的研究多是从短期市场反应的角度,简单地按照财务重述的内容或是原因、发起方等分类,检验市场对此到底会产生正反应还是负反应。可见,目前国内有关这个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综合来看,目前对财务重述的研究大多是从股东的角度来分析的,基于债权人角度来研究的非常少。鉴于国外证券市场与中国证券市场的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制度背景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国外的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套用在我国市场上。因此,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应该加大财务重述问题的研究力度,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得出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争取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为改善财务重述现象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霞.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新表述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5

2.周洋,李若山.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特征和市场反应[J].审计研究,2007(4)

3.陈凌云.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的信息含量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研究;差别报告

由于中小企业①不在或主要不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会计基础相对薄弱,十分需要对其会计工作加以指导,而在各国会计实务中恰恰缺少这样的指导。2004年,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中小企业还需要提高遵守现有的会计管理制度的水平,以确保在进行贸易保护调查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上市公司及大中型较为完善的会计制度相比较,中小企业无论是在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方面,还是在具体会计制度的执行方面,显然与欧盟的要求相去甚远(Stephen&aron,2004)[1]。

一、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类型及使用者

Berryman(1983)[2]研究表明,近年来美国一些中小企业相继破产、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其财务管理和财务报告质量不高。在Berryman研究的基础上,mcmahon和Holmes(1991)[3]针对北美地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报告的准则和实务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很不完善且质量普遍不高,而且这些企业所执行的会计准则在近15年未曾发生重大的变化。mcCahey(1986)[4]研究了澳大利亚40家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实务,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均编制了财务报表,业主和管理人员是财务报告最主要的使用者,出借贷款的银行官员次之。在另一项有关澳大利亚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中,mcmachon(1998)[5]发现有大约84.5%的小型制造企业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而只有79.6%编制了现金流量表。Barker和noonan(1996)[6]调查了英国多家中小企业的董事和审计师,并征询他们对每年财务报告的重要性进行评价。这些研究表明财务报告是中小企业日常管理信息的主要源泉。Hussey(1997)[7]向社会公布了一项关于研究英国89家中小企业的调查问卷,他们的调查研究表明:(一)中小企业编制财务报表;(二)银行和公司的董事是这些财务报告的最主要的使用者。Chauveau,Deartini,和andmoneva(1996)[8]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与其内部(管理层)和外部使用者(银行)最为相关。prem和Sayel(2002)[9]对巴林8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财务报告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大量的调查问卷对公司的常务董事/总经理和财务部门负责人进行实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的企业均编制了资产负债表,90.3%的企业编制了收益表,48.4%的企业编制了留存收益表,另外还有71%的企业编制了简化了的现金流量表。在财务报告使用者方面,银行(Banks)是财务报告最主要的使用者(49%),合伙人(partners)次之(13.7%),债权人(Creditors)排列第三。

二、中小企业应用会计准则情况②

Barker和noonan(1996)[6]对爱尔兰中小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有多半数调查者一直遵从英国会计准则和公司法,但是也因此给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这些公司普遍认识到“关联方交易”是它们所面临的比较困难的准则。除此而外,31%的公司要求免去中小企业的审计,22%的调查者要求尽可能少披露信息,20%要求公司的管理层注重会计准备工作。在同样的一份调查中,43%的调查者认为当准则可适用时,并且金额达到了实质性的要求时,所有的公司必须遵守所有的准则。所得税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存货、政府援助、折旧、租赁以及所得税等均具有很高的可执行度。这项调查还显示出调查者关于准则方面的知识过于陈旧。murphy(1999)[10]检验了瑞士中小企业自愿性运用iaS的特性。并使用22家企业的两组相同样本数据,他确认运用iaS的企业与运用本国准则的企业相比,会得到明显的利益。外国活动变量、以及国外销售被证明是重要的统计变量。同样,Saleem(2000)[11]研究33家约旦企业,发现实际提供的财务报表与iaS1(编制财务报表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统计口径上的差别。prem和Sayel(2002)[9]研究了巴林中小企业选用国际会计的利弊得失,并通过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使用iaS不但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力(effectiveness),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其信誉等级评定,获得银行贷款,实现这些企业的经营目标。在选取85家样本公司中,所有的中小企业均接受了iaS-4(折旧会计)和iaS-13(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揭示),原因主要是这两个准则与基本的会计实务密切相关,因此几乎所有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均接受这两个准则。同时,也有一部分准则不适用于中小企业或者说中小企业一般不选用这些准则如:物价变动会计(iaS-6)、物价变动效果的信息反映(iaS-15)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时期的财务报告(iaS-29)、所得税会计(iaS-12)、企业合并会计(iaS-22)、研究与发展成本(iaS-9)以及银行与类似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揭示(iaS-30)等等一般都不被中小企业采用。而且,他们还将中小企业选用iaS的程度分为高度选择(Highadoption)、中度选择(moderateadoption)和低度选择(Lowadoption)。premLalJoshi,SayelRamadhan(2002)主要研究了巴林的小公司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程度和会计实务。有关应用iaS调查问卷结果表明:86%(36个公司中有31个)的公司认为iaS与它们非常相关。所有的公司都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大多数公司编制了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而且这些公司还接受了相关的审计。银行和公司合伙人是公司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存货、折旧、财务报表揭示以及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指标等。

三、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意见

为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8次会议,其议题主要是讨论和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鉴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先后都制定了针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指南,而同样需要对中小企业会计实务进行规范加以规范和指导的发展中国家,却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专家组认为规范和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迫在眉睫。联合国会计专家组还就中小企业会计问题达成以下要点:第一,按财务报告的要求,将中小企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大的中小企业,指那些公开发行证券或关乎公众利益实体,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第一层次的企业应当全面遵守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层次是指,不公开发行证券或不必向公众提供财务报告的实体。这些实体也许有不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股东,通常有足以跟踪交易和监督信贷的内部会计专门知识,而雇员也不止仅有几个。这类企业采用简化的国际会计准则。第三层次是指,业主从事管理工作,只有少数雇员,规模很小,这类企业采用简化的权责发生制。第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背景不同,不可能在国际层面上就不同层次的企业,规定统一的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应当交由各国根据其自身情况加以确定。第三,会计标准的设定,应当能够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应的采用上一层次的会计标准。第四,由于第二个层次采取了简化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因此,如何对国际会计准则简化,就成为专家组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特设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一套简化的国际会计准则,可供第二层次的企业所采用③。2002年10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9次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并针对专家组在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综合考虑其他国家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适用于普遍意义上的经济业务的报告模型进行了讨论。

转贴于

四、英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研究

与上市公司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完整财务报告体系相比较,中小企业往往采用较为简化的差别财务报告体系。根据差别报告的基本原理,中小企业应该在报告的详细程度、报告对象、报告方式等方面有别于大型企业,即采用内容简略、重点突出、即要便于纳税又便于管理的报告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首先认识到差别报告的重要性,并通过立法或制订会计准则等形式对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予以规范化。目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已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美国在部分准则中已开始注意到差别财务报告问题,德国在商法中有特别规定,要求中小企业进行差别财务报告。欧盟、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与报告政府间专家组对中小企业差别报告问题制订了法令和指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立项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国际会计准则,其他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等也都对此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

根据《英国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现金流量表作为自愿披露信息而没有强制要求,但准则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自愿提供此类信息。而且,《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的企业可以不采用其他会计准则,由于会计业务创新,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涵盖的内容,仍应遵循一般会计准则。④英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被几大国际会计事务所垄断,小型不活跃的公司可以选择不委任会计师。除受某些限制外,营业额不超过35万英镑且资产负债表总额不超过140万英镑的股份不公开公司不必经过审计。此外,英国还专门针对小型报告主体制订了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从降低企业负担的角度出发,要求会计团体咨询委员会(CCaB)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就小型公司如何应用会计准则进行广泛咨询,是否需要根据某些报告主体的规模以及它们相对缺乏公众的利益等,为它们豁免遵守会计准则提出一些标准。CCaB工作组于1994年11月了一份咨询文件,建议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允许满足公司法关于小型公司的所有报告主体豁免遵守所有的会计准则,这份咨询文件为小型公司使用会计准则设定了最低的要求。CCaB工作小组在1995年12月还了一份题为《量体裁衣》(Designedtofit)的文件建议为小型报告主体制定特别的财务报告准则。aSB基本上接受了CCaB工作小组的建议,并根据《量体裁衣》中的建议,在1996年12月了关于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取消了《量体裁衣》中对汇总现金流量表的要求,增添了对债务托管安排的指导意见,并把使用范围扩大到小型集团中。时隔一年后,1997年11月aSB正式《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并先后对其进行两次修订,每次修订都是基于实际工作情况的仔细监督而进行的,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专门为小型报告主体制定的会计准则,为财务报告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最近一次修订是2000年3月生效的《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其主要适用于旨在真实和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和损益情况的报告主体,包括:(一)根据公司法成立,并在公司法成立,并在公司注册登记处申报报表时,有权获得立法对小型公司作出的豁免条件的公司;(二)如果按照公司法成立,将属于第(一)类的报告主体,但不包括建筑互助协会。这类报告主体应遵守会计原则以及公司立法(或其他相关法律)关于呈报和披露的要求,后者已经考虑了《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以及提供真实和公允观点的需要。2000年3月生效的英国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共有十七项(其中第七项已取消),实际上只有十六项。

五、我国规范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启示

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涉足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中小企业会计等相关问题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小企业会计实践的理论解释和现实指导性。但是,与大企业、上市公司等相对成熟的会计理论体系相比较,我国关于中小企业会计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技术探讨层面,对于中小企业会计问题往往局限于泛泛议论,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有鉴于此,我国现阶段,规范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中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首先,要明确中小企业的界定范围,中小企业主要是指规模较小,是在所处行业中不能起主导作用,不能对所处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其主要特征是就是企业具有独立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一体化,经营者对劳动过程的直接参与,家族经营,经营者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直接管理等等。在我国现阶段,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部分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次,通过研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上市公司的差异性,来分析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如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性、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公开性以及不同组织形式下,中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只有渗透了解中小企业的特殊性,才能够真正的从本质上、深层次挖掘中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进而研究中小企业会计面临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二、加快制定中小企业差别报告会计规范,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阶段,建立差别财务报告体系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因此,我国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差别报告会计规范,一方面,可以减轻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统一规范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全面提高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时,随着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日益频繁、业务量日益增多,建立差别财务报告体系,还有助于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在中小企业领域内的交流与协调。因此,加快制定中小企业差别报告会计规范,既是会计国际化潮流的需要,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第三、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现阶段,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无须对外公开,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往往合二为一,因此,出于减少税收和获得外部融资的目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往往针对不同部门准备两套、甚至多套账。如对于税务部门,则尽量减少利润,以达到少交税的目的;对于银行等部门,则往往粉饰出较好的业绩,来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贷款。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中小企业信誉质量极低,银行等部门也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在实际监督过程中,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的监督重点往往都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点多面广,不被这些部门所重视,甚至出现了“监管真空”。因此,为全面提高中小企业信誉和信息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应该注重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研究。从理论研究中小企业关系和成本的特殊性,从产权理论研究中小企业的会计产权特点,从利益分配理论研究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参与中小企业收益分配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必要性、监管目的、监管方式以及监管内容。

总而言之,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有关中小企业会计问题以及差别财务报告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大家所重视和关注。

[注释]

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已经在中小企业版上市的企业,不在本文所界定的中小企业范围之内。另外,一些大企业的子企业或控股企业,虽然其规模上与中小企业相似,由于其性质上不具有独立性,因而本身就不属于中小企业范畴,也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②现阶段,只有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已经制定了或正在制定和完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指南。

③这些准则包括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第2号(存货)、第7号(现金流量表)、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第10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12号(所得税)、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第17号(租赁)、第18号(收入)、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政府援助和披露)、第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第23号(借款费用)、第24号(关联方披露)、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第38号(无形资产)在内的一套国际会计准则。

④由于小型公司和大型公司(包括上市公众公司)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对后者的披露要求更为复杂,因此,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已经采用了欧盟公司法第4号和第7号指令,允许小型公司在编制向公司注册处申报的简化报表和向股东提供的法定报表时获得更广泛的豁免。

[参考文献]

[1]Stephena.Boyko&arona.Gottesman.SmallisBeautiful[J].thenationalinterset,2004,(77):105-111.

[2]Berryman,J..Smallbusinessfailureandbankruptcy:asurveyoftheliterature[J].europeanSmallBusinessJournal,1983,(4):37-48.

[3]mcmahon,R.G.p.,&Holmes,S..Smallbusinessfinancialmanagementpracticesinnorthamerica:a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SmallBusinessmanagement,1991,april29(2),19-29.

[4]mcCahey,J.e..anappropriatefinancialreportingframeworkforsmallcompanies[J].masterofCommercethesis,Universityofmelbourne,melbourne,australia.1986,.(4):71-83.

[5]mcmahon,R.G.p..FinancialreportingtofinanciersbyaustralianmanufacturingSmes[Z].ResearchpaperSeries,theFindersUniversityofSouthaustralia,australia.1998:98-111.

[6]Barker,p.,&noonan,C..Smallcompanycompliancewithaccountingstandards[Z].theirishSituation,DCUBSResearchpaperno.10,DubinCityUniversity,1996.

[7]Hussey,J.,&Hussey,R..thesurvivors:privatecompanies’progresssincetherecession[m].London:KingstonSmith,1997.

[8]Chauveau,B.,Deartini,p.,&moneva,J.m..Usefulnessofsmallbusinessfinancialreportingineurope:thecaseofSpain,Franceanditaly[J].apaperpresentedintheeuropeanaccountingassociation,Bergen,norway.1996,april,123-149.

[9]Barker,p.,&noonan,C..Smallcompanycompliancewithaccountingstandards[Z].theirishSituation,DCUBSResearchpaperno.10,DubinCityUniversity,1996.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报告;检查公告;质量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上市公司需在规定时间内公布季度报、半年报和年报,以公布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供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投资者及经营者全面了解上市公司情况。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是否充分?质量如何?监管机制是否可行有效?这些均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质量分析

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验并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上市公司年报的质量鉴定书。本文以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报告,以及财政部对全国重点行业和企业(主要是国家控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报告为权威研究资料,对上市公司的年报质量进行分析。

(一)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分析

上市公司的年报,均需先由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而后在公司挂牌交易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所报审计快报披露,本文统计列出2007—2011年各年审计报告的统计数据。

2007年:64家具有证券资格的事务所为157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1449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90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4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7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7.71%,同2006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2.53%。从保留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就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项目实施函证,无法确认应收款的可收回性;无法核实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项目;存在诉讼等不确定性事项;无法就坏账准备、子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等。从无法表示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判断公司按照持续经营能力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适当,无法证实公司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能否成功,无法判断关联方占用资金的可收回性、预计负债计提的充分性等。

2008年:会计师事务所共为162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1514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5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8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7份。另外未能在法定期限披露年报的公司1家。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6.77%,同2007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0.94%。从保留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无法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无法就公司财务报表的完整性作出判断;无法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确定相关单位的款项余额是否真实、可靠,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合理判断有关事项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等。从无法表示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存在难以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导致无法判断公司披露的或有事项和诉讼事项是否完整及该事项可能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等。

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共为177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65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7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3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9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4.26%,同2008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2.51%。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存货资料记录不完整,无法实施盘点及替代等审计程序,无法对部分存货期初和期末的数量、状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多数公司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从无法表示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存在无法实施存货监盘以及重大资产重组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

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129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011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6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5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7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5.54%,同2009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上升了1.28%。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主要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函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某些事项对财务报表或公司经营产生的重大影响。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管理层继续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是否适当,也无法证明公司拟采取或已采取的相关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公司经营等。

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36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2247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91份,带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9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4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4.87%,同2010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0.67%。本年度新增加了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3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2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4份,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份。在230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非标报告的比例为2.17%。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均是因无法获取有关特定事项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由此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无法判断管理层继续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是否适当,往来款项及或有事项的账面金额与重整最终审查确认的金额是否存在重大差异等。

根据年报审计意见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2007—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汇总表》,如表1。

(二)来自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分析

财政部每年都由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及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能源资源、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大型房地产企业、主板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及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每年定期在财政部网页公布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因为财政部检查的能源资源、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和大型房地产企业等主要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因此其检查结果可以并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范畴之内。本文选取2007—2011年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形成《2007—2011年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汇总表》,如表2。

二、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质量评价

通过对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年报披露及质量评价。

(一)年报披露评价

1.逐年简化年报内容,突出关键内容

根据中国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关于年报披露规则,各年度逐渐特别是2011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内容做到了删繁就简,更加突出和透明了利润分配、内部控制、投资理财、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有效信息披露。2011年年报摘要得到了极大简化,仅包括“重要提示、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摘要、股东持股情况和控制框图、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6节,提高了关键信息的可读性和有效性,满足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需要。

2.利润分配信息更加透明

年报较为注重上市公司披露利润分配的信息,增强利润分配的透明度。特别是2011年着重强调有关现金分红的信息披露,公布公司前3年股利分配情况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情况;前3年现金分红的数额、与净利润的比率;本次股利分配预案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现金分红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对现金分红政策进行调整或变更的,应详细说明调整或变更的条件和程序是否合规和透明;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应详细说明未分红的原因、未分红资金留存公司的用途。

3.详细披露闲置资金投资理财情况

逐年重视对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在2011年新规则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报告期内投资理财的详细情况。投资者可以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部分看到包括投资理财的资金来源、签约方、投资份额等信息,存在委托贷款的公司,除上述内容外,投资者还可以了解到委托贷款的对象。

4.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要求强制性披露

对个别上市公司因产品质量、营销服务、环保问题、安全事故等社会事件,会引起市场的连锁负面反应,对公司投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亦十分关注。2010年前的年报是闭口不提的,从2011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应充分认识和披露社会责任履行中的差距和不足,同时结合所处行业特点,重点就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计划等进行强制性的披露。

5.内控信息被强制在年报中披露

2011年a+H公司在披露年报的同时被要求披露董事会出具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要求其他公司至少应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应当至少每两年披露一次内控审计报告。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公司建立内部控制的依据以及内控重大缺陷情况,包括缺陷发生的时间、缺陷的具体情况、缺陷对财务报告的潜在影响、整改措施、整改效果等。

(二)年报质量评价

1.审计严格,年报质量整体较高

2007—2011年,年报无保留审计意见分别为92.29%、93.23%、95.74%,94.46%、95.13%,2007—2011年各年占比基本维持在92%~96%之间小幅上下波动。2007—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报无保留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94.17%,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4.35%,保留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0.83%,否定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0,无法表示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0.63%。以上数据说明,上市公司编报的年报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无保留审计意见高达94.17%,说明年报的整体质量很高。

2.监管升级,年报信息可信度提高

证监委、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逐年升级,监管措施不断推出,证券交易所每年颁布年报编报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时公告年报审计信息,年报公告期间做到及时监控,相关分析机构及时对年报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使上市公司年报得到及时和准确的披露,上市公司的信息可信度有明显提高,有利于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和决策。

3.机构评比,年报质量社会评鉴

2012年6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奖组委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第一次评审会,标志着由投资者报和香港管理专业协会联合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提供学术支持的“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奖”正式开始。组委会制定了《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奖评审细则》,确定了评选流程和评选细则,力争打造公开、公正的权威评选,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出版内容详实、形式简单的年报及财务报告给股东、员工及投资者,促进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关系和信息披露方面更加完善。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奖评选将进一步激励我国上市公司编制高质量的年报,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有关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提供重要依据。这种由第三方机构评鉴的机制,将会促进年报质量的提高。

尽管本文通过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报告以及财政部2007—201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的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年报质量的述评,但限于一是年报质量评价体系尚无确切标准;二是上市公司或许对年报有粉饰行为,因此本文对上市公司年报质量述评尚有未及之处,这亦是本文未尽事宜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志刚,刘秋生.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10).

[2]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J].会计研究,2002(2).

[3]乔旭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架分析[J].会计研究,2003(1).

[4]李文梅.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及实现途径[J].中国农业会计,2006(2).

[5]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

[6]蒋尧明.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J].会计研究,2003(5).

[7]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虚假陈述研究[J].会计研究,2004(1).

[8]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年报审计快报[eB/oL].

http://.cn/industry_regulation/annual_audit/.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eB/oL].http:///zhengwuxinxi/jian

chagonggao/.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8

一、什么是环境报告制度

环境报告又称环境信息披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其中包括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环境情况的报告。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就是国家依法确保公众对政府掌握的环境规划、环境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的知情权。如欧共体有《关于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美国有《信息自由法》等。我国政府根据《环境法》定期环境公报,37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即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宏观的环境报告,是把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有关环境指标数据。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实行此种统计核算体系。

微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企业环境报告,即把企业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企业环境报告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没有单独列出专项报告。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意识”的日益强化,也对企业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于是各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有的还单独编制年度环境报告。据有关国际会计专业服务机构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2002年已经达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竞争的多方位化和加剧,使得包括企业社会效益、公共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在内的非经济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年来国外企业环境报告方式一般分三类:环境价值信息报告、环境实物信息报告和环境等级信息报告。环境价值信息报告是建立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的货币因素来度量。企业环境实物信息报告是对重点污染行业,如电力企业,依据其实物污染情况做出报告。环境行为等级信息报告是将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区分的等级情况向公众环境报告的模式,指标的级别分别用5种颜色表示,有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绿色代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黑色代表环境不达标,其余颜色为过渡等级。

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有了环境报告的萌芽,如排污申报登记,通过新闻媒体传递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等。少数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涉及到环境情况,但并无统一规定,也无具体标准。个别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建立了较正规的环境报告制度。

二、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的国际标准

要进行企业环境报告,首先必须要有环境管理标准和报告标准这些规范体系。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方面的规定,是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它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订,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的一项标准。BS7750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该标准未包括企业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方面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对企业的环境报告标准作出了指导性的规范。

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是由欧共体制订的。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于当年7月生效,该计划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确定由外部独立审计师机构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

现在公认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这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启动,逐步建立起来的若干重要标准,作为指导性原则。iSo14000系列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环境报告标准的制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该工作组经过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从1990年起,将环境会计问题列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92年,该工作组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一书,书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

1993年,联合国印发了《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

虽然环境管理已经有了较规范的国际标准,但环境报告尚无统一的国际专业标准。

三、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的特点

企业环境报告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项创新,从个别企业的试行发展到成为多数国际化企业的潮流,仅几年的时间,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比如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营整体战略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还比较少。综观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实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各国政府关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并在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对企业发展中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性问题、关系国家竞争力问题、关系公民人权包括健康权方面的问题,政府就会行使宏观调控权。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力量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对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英国政府指导和督促英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环境管理制度”,政府环境部还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推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

二是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工作进行研究和监督。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到各国民间组织,都建立有专门的机构,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专门文件,对环境报告中的会计和审计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制订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的文件,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iSo14000”文件。

三是跨国企业积极实施环境报告制度,通过环境报告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如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制度。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该公司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该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后,aBB的50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境报告制度。目前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iSo14001认证。1997年该公司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1999年,该公司在23个业务区域中完成了核心产品全部有关环境的要素的报告。总公司每年度的环境保护报告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并在互联网上披露。aBB注重从组织上保障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在每个业务区域专设了环境保护控制经理。定期举办环境问题研讨会和有关培训。2000年aBB还投资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跨国公司通过强化环境报告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

四是企业环境报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组织辐射,并且形成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也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很多公共组织如学校、医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报告制度。这样做既强化了员工的环境意识,又向社会宣传了这些公共组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有的大学还通过环境报告宣传在这一领域里学术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医院通过公布环境情况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担忧。公共组织的环境报告使许多企业得到启发和借鉴。

四、几点建议

(1)通过宏观调控,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规范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控企业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优化。政府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可先从特大生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广。政府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企业环境报告划定边界,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应该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这些指标。二是对企业环境披露的真实性、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监督。三是对开展环境报告活动的企业要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不实行环境报告制度或环境管理不力的企业,逐步实行惩戒制度。四是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np),试行把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要站在高起点上开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报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创新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报告制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引进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度。我国政府在2003年1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已经把“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列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环境国际标准为企业环境管理明确了具体指标。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aCeB)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认证机构得到了“环认委”的认可,共认证企业263家,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认证数量占认证总数的71%,机械行业的企业占7%,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非金属制品、煤炭、社会福利等行业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见,我国企业尚未普遍实行这一标准管理。应该在企业大力推广这一标准管理。我国相关中介组织,要积极致力于推广这一标准,并协助政府部门界定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它国家的相关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聘请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设计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开展企业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经过民主协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工作程序和体系。

(3)建立中国的企业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工作涉及会计技术处理问题,需要有会计和审计的配合。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个新兴会计专业分支。它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这些环境信息的披露远不能满足所有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报告企业环境信息,是环境会计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要加强企业环境审计工作,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审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监督作用。www.gwyoo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盈余管理问题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目前按照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方有资格申请配股。于是,上市公司在紧缺资金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盈余管理,以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资格线。当上市公司面临上市、配股增发和退市的压力时,往往具有强烈的动机操纵盈余。

我国上市公司中明显存在大量盈余管理的迹象,负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被誉为“经济领域的警察”,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他们对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的高危群体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a1Levitt曾经说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盛行却又极少受到质疑的惯例。因此,企业盈余操纵的程度越高,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我国的张永奎、刘峰对中国资本市场上1998年度被出具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审计出盈余操纵,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李维安、王新汉、王威(2004)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越高的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二、盈余管理的涵义、特征、手段及其动机

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关于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比较权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种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其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上面关于盈余管理的具有权威的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特征: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它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还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调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投资计价方法以及在计提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准备金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如通过资产出售、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关联购销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动机、行政管理式的融资资格审核制度、特殊的股权结构、不完善的监管手段等重要因素,使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动机,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他们为避免债务契约、在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二是资本市场动机,上市公司为了能达到配个增发资格线,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三是为了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管理当局都可能存在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影响

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反映在财务报告之中,而审计对企业财务报告起着重要的审核作用。从理论上讲,审计意见应该基于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应该独立作用。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注册会计师应该能够审计出盈余操纵的情况。因此,企业盈余操纵的程度越高,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都不希望公司年度报告被出具非标意见。对上市公司来说,被出具非标意见会引起监管者的格外注意,还有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不利的市场反应,影响公司的形象,增加再融资的成本。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可能会造成客户的不满,甚至会导致客户变更会计师或者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但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也不得不权衡审计风险,尤其是管制风险和诉讼风险。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规定,出具“非标”强调段意见的审计报告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第一,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充分披露;第二,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截止2009年4月30日,会计师事务所共为162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1514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5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8分,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7份(见表1)。

本文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上公布的审计年报中,抽取56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将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原因进行归纳发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一方面是提请信息使用者关注上市公司的风险,反映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及其他有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出会计师事务所更加重视自身风险的防范,切实履行了职责。但同时,有的会计师在执业中也存在未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意见,审计意见表述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也有不少意见出现以对具体事项的描述代替实质性判断的情形。

保留意见适用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只有当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所报告的情形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极为严重,则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被视为注册会计师在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最不严厉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通常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在个别重要的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个别会计报表的编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而且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即注册会计师认为企业至少在个别重大事项的处理上存在会计行为不当。

只有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确定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注册会计师才可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与保留意见相比2008年度无法发表审计意见的17份审计报告中,除对资产质量继续予以关注外,更多的涉及巨额亏损或有事项和减值准备问题。

四、结语

从对审计报告的分析看,2008年度不当会计行为直接或间接指向盈余管理或操纵,部分行为“疑似”舞弊。客观上看,盈余管理首先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管理当局利用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原理进行“内部人控制”,按其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改造,严重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其次,一旦委托人发现受托人进行了不利于他们的盈余管理,就会对受托人失去信任,那么不仅受托人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对企业的声誉、今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外,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传递不真实信息,将误导他们的决策,产生“不利选择”行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这个观点明确地界定了盈余管理和赢利操纵的关系,盈余管理是达到目的总体方法,赢利操纵是具体实施的手段,最终结果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从盈余管理和赢利操纵的结果和手段上看,二者不存在本质差别。不排除盈余管理或赢利操纵有合规的一面,但更要看到其失真、违规的一面。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不能以行为的合法性与否作为二者的标志性差异。对于经营者刻意、违规的赢利操纵会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就是财务报告舞弊。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独立审计质量的相关一直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不断完善,国际趋同不断迈进,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断深入,注册会计师能够鉴别出盈余管理并且较高的审计质量更易发现和制约会计错误和舞弊,更有效发现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戴德明、毛新述: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7).

公司管理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 有效性 独立董事 独立性

一、审计委员会目的研究

(一)国外文献 eiehenshe&Shield(1985)将审计委员会在美国的设立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如)联系起来,发现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是为了顺应日益增加的审计责任。Bradbury(1990)认为,在新西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三个方面原因:增加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帮助董事会完成其职责;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Bradbury还调查了自愿组成审计委员会的动机,结论是自愿组成审计委员会的潜在好处是审计委员会能带给公司较高的形象价值。Cobb(1993)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关审计委员会成立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他确定了成立审计委员会有四方面的职能:减轻董事会的职责;确立外部审计师与董事会之间的联系;减少非法活动;阻止财务报表舞弊。Collier(1993)对英国审计委员会进行了详细调查,审计委员会成立的原因有:强调非独立董事的作用和有效性;有助于公司董事承担财务报告方面的法定责任;保护和提高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有助于减少审计师报告控制环境上的严重缺陷或管理弱点;促进董事会与内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董事会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增加公众对财务报表可信性和客观性的信心;有助于管理者承担防范舞弊或其它违规和错误事项的责任;增加投资分析者对财务报告可信性和客观性的信心。1993年,porterer&Gendall,总结了审计委员会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发展,认为公司失败是激发审计委员会产生和促使其职责改变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许多人认为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事实上许多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是为了保护非执行董事,以免被管理层所误解,这种观点被Guthrie&tumbull(1995)证实。

(二)国内文献国内学者杨忠莲、徐政旦(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没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审计委员会是在董事会和外部独立董事的影响下成立的,不排除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具有安抚媒体和装饰门面的嫌疑。谢永珍(2006)的研究结论也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是外部制度约束的结果。杨忠莲、殷姿(2006)通过对沪深两市2002年至2004年51家舞弊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发现:非舞弊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舞弊公司。吴水澎,李斌(2006)的研究则表明上市公司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司减轻问题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结果。

关于审计委员会设立目的的研究没有定论,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减少财务舞弊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等;另一类则以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高管层利益为出发点,如提高公司形象、保护董事等。当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公司特征,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自然有不同的制度安排,但是笔者认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作为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根本出发点。

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监管能力。Zahra&pearce(1989)从监管责任的胜任能力方面来衡量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认为有效的审计委员会能帮助董事会监督管理业绩实施监管责任menon&williams(1994)将审计委员会看作是减少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作者证实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做表面文章,并不能强化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权,董事会也并不能依赖审计委员会提高监管能力。Kabers&Fogarty(1993)进行同类研究的结论是: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需要建立在制度支持之上的权利、实际权威和勤勉的集合,而这些要素难以用传统的规范手段去评价。

(2)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能否同内部审计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并监督好其职责履行。也将会影响到审计委员会作用的有效发挥。DeZoort(1998)专门验证了执业经验对审计委员会监督判断能力的影响,发现拥有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经验的审计委员会成员相比没有此经验的成员在监督判断的持续性、个人见解、一致性、额外关注的技术水准等方面,更加接近于外部审计师的判断水平,也即审计委员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执业经验会导致其监督判断的差异。Krishnan(2005)从分析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监督的一般关系出发,通过界定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委员会质量,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

(3)外部审计质量。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强化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并就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赋予了审计委员会更大的权力,包括选聘、激励、监督审计师和协调外部审计师的工作。提高外部审计质量也成为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角度之一,从审计师的选择与变更、审计意见、审计费用到非审计服务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Raghunandan和Rama(1998)发现,非审计服务费用比重高的公司所设立的审计委员会与股东支持的解雇审计师行为正相关。Lee(2004)的研究得出了审计委员会能减少或缓解审计师辞职所带来不利经济后果的结论。Carcello&neal(2003)从审计师变更的角度分析了审计师的独立性,验证了具有更强独立性、更好的公司治理专家和更低的持股比例的审计委员会在避免外审计师因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被更换的问题上会更加有效,且其独立性与这种保护能力相关性关系历久弥坚。但一旦审计师遭更换,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委员更换比例随之增加。CoLlie&Gregory(1999)还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审计委员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阻止通过妥协审计质量来降低审计费用。研究结论是:审计委员会在监督外部审计和保证审计范围的适当性方面是有效的,但在产生强大的内部控制环境以反映已减少的审计费用方面的有效性还缺乏证据。

(4)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在受托责任的理论框架下,财务报告是一系列委托契约的纽带,财务报告质量成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最为普遍的研究视角。1999年蓝带委员会的“蓝带委员会关于提高审计委员会效果的报告和建议”中,强调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财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代表变量不一样,相关文献如下:一是盈余管理。众多学者将盈余管理指标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变量,考察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Klein(2002)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比例与可操纵性应计负相关,当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降低,公司的可操纵性应计显著增加。BiaoXie(2003)认为。

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构成与盈余管理有关,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大,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越小。Bedard等(2003)也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越高、所持短期股票期权比重越低,至少拥有一名财务专家或公司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与外部审计的监督权时,公司进行激进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Bedardetal(2004)还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越高,越能有效地抑制勇余管理;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完全是独立董事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小。二是财务舞弊。mcmullen(1996)通过对存在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与非舞弊公司的配对样本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存在能够减少由于财务舞弊引起的股东诉讼,减少公司季度盈余重述;减少来自于SeC的强制措施;减少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后出现的审计师更换。abbott(2000)的研究则表明当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组成,每年的会议频率不低于两次时,公司由于欺诈或误导性财务报告而被处罚的可能性会降低。Beasley(2001)运用多变量Logit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影响财务报告造假与董事会结构的因素后,审计委员会的出现并未显著减少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即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财务舞弊的影响并不显著。三是报表重述。财务报表重述现象与财务呈报质量密切相关,财务呈报质量越高,重大错报漏报的概率就越小,进而报表重述的几率也就越小(palmrose&Seholz,2000)。DeFond&JiambaJvo(1991)以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盈利的错报可能是由财务状况的恶化引起的。同时还发现发生报表重述的公司更可能已设立审计委员会。而abott.et.al(2000)对78家由于舞弊遭受SeC通报的公司与78家非通报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发现,设有审计委员会、其委员是由独立董事组成且一年至少开两次会的公司;被SeC通报为舞弊公司的可能性较小。abbottetal(2002)也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中,是否拥有一名财务专家与公司出具欺诈性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发生重报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而审计委员会的会议频率则与财务报告重报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abotteal(2004)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与报表重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报表重述的发生与审计委员会规模、开会次数、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财务专业知识等因素负相关,与财务危机、负债率等因素正相关。四是财务报告信息综合评分。andrew.et.al(2003)以投资管理研究协会(aimR)的公司财务报告评分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变量,检验审计委员会规模、专业性和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或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比例与财务报告质量正相关;而未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5)评述。国外早期的研究成果难以就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达成一致结论,这不仅与学者们多方面的研究视角有关,而且与相关部门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无关联。蓝带委员的相关规定与《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的出台,从法律上提升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与地位,其有效性逐步显现,得到多数实证证据的支持。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等内部特征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表明审计委员会内部建设的完备性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国外丰富、深入的文献为我国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文献回顾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也很充实。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财务报告质量。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2006)在分析验证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作为董事会的特征之一,结论显示专司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杨忠莲、杨震慧(2006)的研究表明,公司董事会结构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特别是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与否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以报表重述为代替变量)显著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初现。但作者也认为不能就此下结论认为审计委员会在监管报表质量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证据验证。王雄元、管考磊(2006)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独立的和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而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却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频繁的开会只是为了事后解决频繁发生的问题而非前慑性地去履行职责。李斌、陈凌云(2006)以上市公司是否年报补丁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变量,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等个方面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显著降低了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与此同时,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权威性的提高以及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将进一步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更高。

(2)盈余管理。翟华云(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并且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但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及会计专业人员方面没有发现如此结论,作者认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还要进行完善。吴清华,王平心(2006)通过对2003年深沪市1192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财务独立董事和专司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王颖,王平心,吴清华(200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其他解释变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不显著。

(3)与外部审计相关。唐跃军(2007)将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购买联系起来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结论显示审计委员会在一定意义上未能在审计意见购买过程中发挥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张阳、张立民(2007)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有效提升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也不能令审计师免于因出具令上市公司不满的审计意见而被改聘的结果。

(4)评述。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呈报质量、盈余管理与外部审计质量方面。综合研究结论显示,审计委员会收效甚微尚需进一步检验,可能是因为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较短,其作用凸显尚需一定时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环境以及经济体制与英美等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这些差异对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影响,充分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董事会与高管层重叠等特征。现有国内文献大多数是在受托责任理论框架下,从审计委员会作为人的角度出发考察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效果,而鲜有考察其作为委托人履行审计师选择的职责。审计委员会选聘品质信誉高、独立性强的审计师是财务呈报质量的外部保障。也是审计委员会最终完成受托责任的一部分,两者的作用机理是相互依赖的。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应当深入细致地考察审计委员会内部构成特征的作用,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一方面特征变量设置不够全

面,另一方面特征变量未能体现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某些实质特点。如在衡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时,无一例外地采用成员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来代表,实际上,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仍不完善,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审计委员会特征、有效性及市场反映实证文献研究

(一)审计委员会特征的决定因素Klein(2000)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的影响因素。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会计数据信息含量价值正相关,与Ceo权力超越董事会的程度负相关;Ceo薪酬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负相关,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正相关。Klein(2002)还专门考察了影响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董事会规模、独立性正相关;与管理当局、股东对财务报告流程审核需求显著相关;若公司经历连续两个年度(或以上)的亏损,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会降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替代性治理机制即公司规模、机构大股东的存在负相关。Collier&Gregory(1999)借助理论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审计委员会行为特征是否(或如何)受公司特殊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审计委员会会议年度总时间与表征权益成本的董事持股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也没有发现其行为与外部董事比例及公司规模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但是,审计委员会行为却与公司所雇佣的高质量审计师(六大)、负债成本(财务杠杆水平)正相关。与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负相关,内部执行董事进入审计委员会则减少审计委员会的努力行为。

(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决定因素Saad的研究:如果审计委员会成员大多数由非执行董事组成,其有效性会大大增强;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由非执行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或主席也有利于增强其有效性;若审计委员会成员拥有丰富的知识,能较好理解公司的商业活动,也是增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个因素。ecto&Reinsstein(1982)对审计委员会成员任职时间的长短进行了调查,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轮换可以促进其有效性,因为新的委员会成员会问―些“更好”的问题(但并没对什么是“更好”做出解释)。然而在spanghr&Bmiotta(1990)的相关研究中,则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任职时间的持续性有利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发挥。

(三)审计委员会的市场反映Davidsoneta1,(2004)等察了审计委员会成员任命的市场反应,当公司向市场传递财务专家任命信息时,股东对其表现出了信任(而且具有审计公司从业经验专家优于公司财务管理执业经验专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作出积极反应。Defoudeta1,(2005)同样发现财务专家的任命会得到市场的超额回报,而且也主要集中于那些有着良好的整体治理环境的公司。Srinivasan(2005)则从审计委员会成员因财务报告失败而承受的信誉损失成本角度,发现在公司做出财务重报后的三年内,平均有48%的董事被更换(如果重报前是高报盈余),同时,在其他公司董事会的任职将会失去25%,这对于审计委员会而言尤为明显,因此,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面对财务报告失败蒙受着巨大的信誉损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