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55:49

银行学论文篇1

1.认证学分学分认证即是对学分的来源与学分额度的认可

认证的学分可以分成四大类:学生参加技能培训、考证合格的按规定认定为“技能学分”;学历课程的考核合格按规定认定为“学历学分”(选修、必修课程区别认定),日常行为表现的量化考核认定为“人文德育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习实训认定为“社会实践能力学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多渠道学习与获取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获取各种学分,为提前毕业或者优先就业创造条件。

2.存储学分学生学分银行的个人账户开立后

对学生取得学分的记录、归类、汇总,这就是学分存储。取得学分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集中连续也可间断学习,考核合格获得学分,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表现获得学分,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获取学分,可以参加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学分等。获取学分像“银行存款”一样,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均予以保存,学分银行充分反映学生学分的“获取时间、数额、种类、变更事项”。所有已修学分被储存在“学分银行”内以备学生本人实现相应功能。

3.转换学分转换学分也称学分的置换

是学生用自己已经取得储存在学分银行中的优势学分、超过规定标准的学分来弥补或替换自己的劣势学分或不足规定标准的学分,从而实现毕业、推荐就业的功能。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步实现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愿望。

4.兑付学分当学生的各种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额,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和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学生提前修满教学计划的全部学分,可以提前参加毕业实习;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推迟2年(暂定)毕业;入学满1年,年满16周岁的学生,可申请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经验,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学分银行实践的意义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工学交替式学习、就业与再就业专题培训、在职企业职工短训、农民工培训等。“学分银行”的实施,强化并培养学生个性优势专长,注重学生人文德育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不同专业学分互认,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在具有个性特色和业务专长的基础上,实现以优补劣,为实现就业与毕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学分银行”能较好解决学分应用的功能性局限问题。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专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具有个性特色和业务专长的、能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培养一专多能的个性化高素质劳动者方面跨出了“以己之长补己之短”的一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后,学生可不定期学习,随时存储学分。“学分银行”的推行为优势学生的提前毕业、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宽松环境,较好地解决了正常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学分银行”有助于各类在职人员职业培训和学历提升计划的实施。他们可以分阶段的逐步积累学历学分、技能学分和用人单位思想考核的人文德育学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学历获取和社会能力认证。“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举措。它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鼓励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采取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等方式学习,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

三、学分银行的管理与实践学

分银行的运作离不开学分制教育教学的开展,这是学分制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学分银行的管理与实践概括地讲由如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学分的认证与存储学分的认证与存储是学分银行运作的基础工作

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凡本校学生,从新生到校注册报到后就自动开立以学生学号、姓名为基础的学分银行账户。此后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均以量化的学分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学分的认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出全校学分认证统一标准。如学历学分按照每周1课时确定为2.5学分,技能学分按照中级技能考试合格为40学分,高级合格为80学分等。学分认证的权限:教学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技能鉴定认证部门、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管理部门等,有权进行相应学分的认证。学分的存储工作主要是对在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所取得的所有(各类)学分进行登记入户、整理、归档汇总。每个在册学生帐户记录其所取得学分的时间、数量、类别以及变更情况等。学分的存储权限:各类学分由相应的实施教师与部门数据录入人员按规定进行学分的录入存储。

(二)学分的转换学分的转换是学分银行运作的主要内容

包括人文德育学分置换学历学分,技能学分置换学历学分与免考申请,超基本部分学分的置换,高级别认定学分置换相应低级别考核课程学分,跨专业学分转换等。

1.学分转换的内容①人文德育学分置换学历学分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学生人文德育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允许那些人文德育学分优秀的学生,拿出超过优秀部分的学分去置换学历课程考核中不足的学分,以期达到合格要求。②技能学分置换学历学分与免考制度为适应社会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技能人才高要求的需要,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渠道获取技能证书,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以便迅速适应工作需要。按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公共技能、专业技能要求方能实现毕业和就业。学生超过规定要求的技能学分,可以置换学历课程考核不足的学分,以期达到合格要求。技能鉴定成绩合格并先于校内考试考核的,学生可以申请该课程免考。③超基本标准部分学分置换学校鼓励学生强化优势学科形成专长,对于超基本标准部分学分可以累加并按一定方式和条件置换其它劣势学科。④高级别认定学分置换低级别考核课程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或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统一技能或公共鉴定考试,考试合格后可以有条件申请免考、免修相应学科,并可以置换该同类低级别考核结果。如:某生在第一期通过《全国营销师(中级)资格考试》,那么其可以申请在校免考、免修《市场营销》、《推销员》初中级学科。⑤跨专业学分转换学生在校同时修两个不同专业或者专业变动时,对同时开设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习实训等可以进行转换或是免于重修。

2.学分转换原则①学生在相应学段内无违纪记录,经本人申请且专业部审批同意后报教学部门备案。②用于转换的学分,必须是超过规定基本标准部分学分,或者是对应专业技能学分超规定部分,或者是人文德育学分优秀以上的部分(即人文德育超过85以上的那部分)。③每生每期置换劣势学科的上限是2门,且该符合对应转换原则。④人文德育学分可以置换学历学分但不能置换技能学分,技能学分可以置换学历学分但不能置换人文德育学分。⑤被置换的学科首次考核成绩不能低于45分。⑥学科的免试、免修必须符合一一对应原则,不得跨学科门类。

3.置换程序首先,学生本人根据学分转换规定要求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宜宾商职校学生学分置换审批表”;申请表应明确无误的填写需要转换的学分数额、种类、学科以及可以用来转换的部分。其次,由任课教师、相应学分考核部门签字确认转换。并交由各教学班主任汇总上报专业部进行程序审核;再次,报校教学教育部门备案存档;最后,将转换后的学分变动录入学生学分银行个人账户,以备学生查询。

4.置换方法学生可用自己所取得相应学分中超规定部分(单科或者累加),置换某一劣势学科不足60分(百分制)而导致学分为0的情况。如某同学在某期考试中《职业道德》考核成绩为50分,其学分按规定为0,而该同学人文德育量化考核优秀得了95分,则该生可以申请用超过85的成绩10分来弥补《职业道德》不足的10分,经过审核批准后可以取得《职业道德》基本学分,免于补考;假设a同学是个计算机爱好者,他在计算机方面取得很多技能证书(已经认定学分),则可以用自己的超过标准的技能学分来置换,或者申请计算机相应课程免试免修。这些学分的变更、转换清晰的记录在学生的学分银行账户中。

(三)学分的兑付与支取

当学生的各种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额,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如按照学校学分制条例规定:三年制学历学分240分,人文德育学分240,技能学分80-100分,社会实践学分120分即可实现毕业并就业。学校每年按照规定实行春秋季学分兑付与支取服务。即学生每年可实现选择春秋季毕业、就业、升学等。学生自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毕业时间,就业时间,以期获得更加优厚的就业条件。四、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拓展综合弹性学分下学分银行的应用,为解决学分制功能的静态性、单一性等不足,鼓励优生向多技能、第二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鼓励学习上的差生发展个性化特色技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为实现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走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但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中以下几个问题有拓展的空间:

1.可用于置换的学分范围、内容标准的界定问题通过学分银行对学分置换必须能够在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促进作用。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就可以大胆尝试,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就要大胆践行,不断拓展学分转换的内容和范围。

2.可用于置换的学分的获取与认证标准与程序问题学分获得认证的渠道与形式多样、灵活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相对规范、执行有力,防止流于形式;也避免某些人为因素影响学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学分的其他功能性应用。

银行学论文篇2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字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别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证。

近几年来,各大学的校园网络建设趋于完善,电教设备和多种媒体的建设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多渠道、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欲望的增强,高校目前“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所以,研究、分析基于“数字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并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与特点

(一)数字化学习构成要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1)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4)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3.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1)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2)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3)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4)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特点

1.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并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对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与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少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不明确或根本没有自主学习需要,在这种状况下,谈学习动机则缺乏基础。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少数学生本身就没有学习需要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方面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学习上的盲动和无奈,我们从以往的一系列的座谈中就能明确体会到。(2)一部分学生本身有需要,但需要不明确,这也不能使学生产生大的学习动力。(3)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存在的,但学习需要不端正,这导致了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同样也不能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不能引发自主化学习的行为。

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和适应尚需提高

有少数学生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有291人不太喜欢甚至不喜欢上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占样本量的27.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对自主化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够广泛、深入;(2)传统学习方式的禁锢和少数学生自主化学习素质低。师传生受、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倡和养成自主化学习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

3.对资源的整合意识不强,利用效率应最大化

调查样本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利用的种类多、学习时间长。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自觉利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种类少、学习时间也少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对新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低,且存在着适应能力差的缺陷,这些学生不可能自觉地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多种媒体;(2)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些地区的学生还不具有自主化学习的起码条件;(3)自主化学习资源的数量和功能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

4.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不多

在参加现代教育学习的学生中间建立和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调查样本表明,少数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机会不多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有:(1)对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思想认为学习基本上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去与同学就学习进行交流;(2)缺乏交流学习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模式构建

针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根据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网络教学要求,在金融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先进的校园网系统为依托,形成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货币银行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college/jrxy/jing.asp)形成三位一体、相互补充、互相依赖的网络教学特色,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参与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基于数字化的我省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2007jyxm287)和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数字化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aCJYYB200609)的研究认为,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要求,目前应加快校园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结合自身现有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在今后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同感

从学生开始接触本课程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征、学习形式、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节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其自主化学习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引导学生自觉使用

在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适合货币银行学课程自主化学习的多媒体资源,使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发挥最大效用。

3.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力。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而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播,还应进一步探索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货币银行学等课程教学模式。

4.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对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相对枯燥的说教而言,具有无抵抗性、直接感动等特征;同时,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现代教育和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增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学习小组并使之良好地运行,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莱祥,张晓鹏.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

[2]葛晓春.基于internet的远程学习模式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1,(11).

银行学论文篇3

关键词:银行经营管理指导思想

作为交通银行系统内的一家优势分行,南京分行按照总行要求,在总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稳步发展传统业务,大力发展各类新兴业务,各项业务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与此同时,南京分行积极承担和参与全行的各项重大改革项目,为交通银行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促进整体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分行应作的贡献。

一、树立分行业务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

近年来,南京分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折不扣地践行总行战略转型要求,以此具体指导南京分行的业务发展,在各项业务较快发展同时,十分重视并较好地控制业务风险。

交通银行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外部金融改革发展的形势,还是自身战略转型的要求,客观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行中心工作,就是要体现在三种能力上,即提升全行业务发展能力、增强管理控制能力、加大基层执行能力,做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保持同步。

几年来,作为处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南京分行,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不低于,一个盯住”的发展目标,即“不低于南京市同业平均发展速度、不降低现有市场份额、盯住系统内先进行。”南京分行近几年在当地同业市场一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产生了较好的效益。2005年总行对省分行组织机构调整之后,南京分行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对各省辖属分行的管理与监督,逐步形成紧密型管理,一体化经营新局面。以加强条线管理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全省统一信息平台,加强公司、私金、国际三大前台业务的全省联动;二是坚持加快发展,明确营销方向,突出业务重点,着力提升业务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南京省会城市的优势,帮助各省辖分行从源头加强营销,联动协作,共享资源;三是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理顺经营机制,切实增强分行对基层营业网点经营管理的控制能力;四是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加大基层合规运作的执行能力。主要加强基层营业网点干部配备、柜面操作、会计结算、授信授权、稽核监察、三防一保等重点工作;五是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奠定核心竞争力基础。健全良好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公开、平等、竞争、和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加快新兴和中间业务发展,全面推进业务发展的战略转型

南京分行在努力发展传统的机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十分注重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私人金融业务和国际业务等新兴业务,特别是去年在承销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股票基金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全系统中位列承销金额第一名。

加快战略转型是新一届总行党委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确定的一个根本性发展战略。南京分行多年来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在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办法上下功夫,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走开拓发展之路,以大力发展新兴业务为着力点,在南京金融同业中开创出许多第一,如第一个设立自助银行、第一个开办个人外汇买卖、第一个成立个人贷款中心、第一个开通24小时客户服务中心、第一个代销开放式基金、第一个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第一个实行综合柜员制等。

总行提出全行业务实行战略转型后,我行在公司业务、私金业务、国际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中全面瞄准新热点,寻求新市场,开拓新业务,全面出击,力求取得较快发展。例如在对公业务中实行全省联动、成为省市财政集中支付银行、公务员工资、筛选分行级大客户,由行长室成员率队营销等,尤其是抓住战略机遇,率先开办企业年金业务。2005年11月4日,江苏外贸系统知名企业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等三家公司成为江苏省首批按企业年金信托模式运作员工养老保障计划的企业,我行成为其基金帐户管理人、托管人;在对私业务中提出以打造精锐部队、推出精良产品、提供精湛服务、建设精品网点、发展精高客户为主要内容的私金发展“五精”战略,大力拓展Vip客户,开展各种增值和附加服务,在全市设立30余个理财中心和低柜服务区等,针对Vip客户的“得利宝”、开放式基金、个人贷款、外汇买卖等业务发展良好。

三、按照“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提升分行内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南京分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强调“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所谓“四个坚持”就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旋律,推动全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以发展取得的成果,解决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和员工工作生活问题;坚持以发展的实际业绩,作为判别干部工作优劣和决定干部职务升降的标准。

正是通过这“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使我们正确处理好了加快业务发展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关系。2000年我们这一届班子开始工作时,南京分行存在的主要历史遗留问题是负债结构、客户结构、干部结构、网点结构、员工结构等不合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正确处理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通过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综合业务考核机制改革、扁平化管理改革,以及今年的全省紧密型管理一体化经营改革等,推动了各项业务发展;正确处理好了业务指导与带头营销的关系。在营销中突出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大集团客户、大证券机构、外资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使客户结构得到调整;正确处理好了加强管理与员工队伍建设的关系。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新发展,建立起规范化服务管理考核与“三位一体”经济处罚管理考核两大体系,使业务合规运作、服务文明规范、绩效稳步上升,主要业务指标基本上翻了一番。四、勇于承担系统内改革重任,争当改革先锋

近年来,南京分行在分行不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并勇于承担系统内具有很强挑战性的重要改革项目,如分行扁平化管理、薪酬制度改革等,在全系统内起到了改革与发展“排头兵”作用,做到推进业务发展和承担改革任务两者之间的“两不误,两促进”。

我行始终认为改革将会促进业务发展,而业务发展又能将改革引向深化,也就是“两不误、两促进”。例如,在管理方面,2000年我们率先进行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解决用人机制问题。在全国交行系统率先实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组阁制”,即对处级中层干部除部门一把手由分行党委选聘或竞聘外,副职由一把手提名,组织部门考察,分行党委任命,实行“谁用人、谁聘任、谁管理、谁负责”,对科级干部实行一年一聘,员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同时规范劳务用工制度,将全部用工统一纳入社会人才市场,实行租赁制。几年下来,这一改革成效明显,形成了一支精神昂扬向上、业务水平精湛、能打敢打硬仗的干部员工队伍。再如,在业务发展中,我们率先在南京地区设立自助银行服务区。当时南京金融界对此褒贬不一,行内也有许多同志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助银行投入较大,能否盈利尚在可否之间。但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认为这是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私人金融业,如不在前期占领市场,等这块市场成熟后再想进去就难了。所以南京分行在短期内连续拓展自助银行,现在已达54家,同时还有150余台自助设备,在南京市规模最大,效益也是明显的,太平洋卡的交易量已占南京市银行卡的17%。

五、加强思想建设和党建工作,为业务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扁平化管理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如营业网点与公司业务部在授信业务和结算服务上‘两张皮’的问题;营业网点的市场定位,优化整合网点资源,各业务条线联动营销的问题;基层网点负责人素质与柜面服务水平提高的问题等,这些都有待于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合完善。但就南京分行的扁平化管理改革来说,我们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南京分行在开展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确定了“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步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分行先进性教育活动主题,使我们找到了自身的弱点、听到了群众的呼声;明确了努力方向、融洽了干群关系、振奋了工作情绪、促进了业务发展,对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步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弘扬交通银行的企业文化

银行学论文篇4

摘要:文章以我国银行业的人才培养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银行业人才成长的各种因素,力求探索建立我国银行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银行业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分,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关键词:银行业;人才培养

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及其在银行业的表现

(一)人才及银行业人才的定义

“人才”一词,简言之,是指有才能的人。**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综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银行业人才应为“所有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突出工作能力、能够实现合格绩效的银行业从业人员”。

(二)人才成长规律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

1、银行业人才的成长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努力的共同结果。

一方面,大部门从业人员认为银行业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认为现有晋升制度(提拔)“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认为岗位培训“非常有针对性”或“比较有针对性”,这些都反映银行业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较好的气氛。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业人才成功例证的分析,发现他们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能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好地与工作的发展结合起来,这表明个人的因素是其成长、成才的强大内因。

2、银行业员工对工作的期望是促使其成长的动力源泉。

银行业员工之所以热心于自身事业并积极努力工作,其动力源于并受制于员工的期望和需要,即只有当员工的期望和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具体来说,在银行业的期望主要包括3个方面:被同事认同和上级承认;个人努力与成效成正比即有成就感;取得多少工作绩效就要获得多少报酬。

3、银行业人才的成长是在竞争中不断提高的积累过程。

人才成长的历程,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同时,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竞争这种手段能激发人才的活力,并为选拔和发现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

4、中青年是银行业人才成长的集中年龄。

中青年是人才创造的集中年龄,是担重担、出成果的黄金时期。

二、我国银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分析我国银行业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现状,是进一步提出我国银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的前提。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总结、深入分析,找准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职能要求和履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银行业人才队伍在总量上基本能够适应履职需要,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逐渐成为制约人民银行有效履职的重要问题。

第一,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近年来,虽然采取海外引进、从高等院校招录和内部培养等措施,使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得到增加,但与当前的形势任务相比,总量依然较小、占比仍然偏低。同时银行业现有人才队伍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集中体现在熟悉国际经济金融运行规则和发展形势,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以及通晓国内外金融、证券、保险、法律等知识,具备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

第二,年龄、学历结构有待改善。首先,近年来各银行有目的地招录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干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队伍年龄结构,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整体上保持稳定,但仍需进一步年轻化员工队伍。其次,各银行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对具备较深经济金融理论功底、熟悉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掌握相关分析技术的高学历人才的要求比较迫切。近年来,各银行机构虽然通过招录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学历人员数量,但人才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仍然偏低。

(二)人才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各银行机构人才流动与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规律未能有效对接。在人才引进方面,虽然各银行机构在历年的人才招录中都能吸引大批的求职者,但这种吸引很大程度上源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更多体现在对非市场紧缺人才的吸引上,对于市场真正紧缺的中高端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则表现出明显的竞争能力不足。在人才“出口”方面,随着外资银行的

陆续入驻,我国各银行机构、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支机构薪酬福利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被同业弱化,出现人才不断流失的局面。

(三)人才工作机制需进一步改进

在当前人才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下,机制建设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各银行机构在人才使用、评价、考核、激励、培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制约了人才工作效能的发挥。

第一,绩效考核不够科学。近年来,我国各银行机构制度化的考核体系基本建立,对员工实施定期考核,相关考核制度和流程也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薪酬激励有效性不强。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与外资银行相比明显偏低,不仅导致他们对收入水平的满意程度比较低,而且也难以在人才市场上吸引关键、核心人才。工作获得的成就感和社会地位等内在报酬,也无法弥补工资等外在报酬水平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离职倾向,并导致了部分人才的流失。

第三,人才培训针对性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银行机构积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训制度、机制与体系,逐步建立起员工终身培训制度,使每个员工从入行到退休,可以持续不断地接受培训。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对个体特征考虑不够,培训主要集中于基础培训和业务培训,不能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面向未来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对较少。

三、加强和改进我国银行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政策建议

人才问题是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银行工作重要的着力点、突破点和增长点。因此,我国各银行机构应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统领银行人才队伍建设,把握并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内外环境,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银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加快人事制度建设,优化人才成长外部条件

从制度层面优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条件,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各银行机构应加快人事制度建设,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

1、高度重视员工生涯设计,实现人才和组织共同发展。

综合效应规律要求我们应实施人才和组织共同发展的人才调控策略,而其中一个有效做法就是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进一步统一起来,使员工在为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也使自身得到成长和发展。因此,各银行机构应在坚持个人特长和社会需要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等原则的前提下,尽快建立起有关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制度,不仅要引导行员树立为自身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而且要在了解行员个人特点以及他们成长发展方向和兴趣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员工个人成长、发展与银行职能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计划,逐步建立起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以利于长期有效地开发人才。

2、创新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促使人才资源全面开发。

教育培训是提升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人才成长的“推进器”。因此,各银行机构应尽快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使培训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平台。一是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计划的制定应建立在对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按需施教,实行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二是加大培训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培训设施简陋、培训与应用脱节,培训质量不佳的现状。三是培训形式宜多样。如外部培训,让员工走出去,到各高校、各国外金融机构,接受新知识,增加国际眼光。

(二)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成长内在动力

竞争成长规律揭示了竞争是提高激励效应的推动力,现代管理知识中的“鲇鱼定律”也启示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竞争对手,就会养成惰性,甘于平庸,碌碌无为。因此,我国各银行机构应健全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增强行员创造的动力,激发行员创新的热情,促进员工创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励人才成长。

1、改进管理层薪酬制度。

为提高管理者经营热情,避免管理者短视行为的发生,对于已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可以逐步推行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当某考核指标达到一定标准时,管理者就可以行权。而对于未上市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可实行年薪制,根据经营者的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确定年薪的金额,从而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银行长期的获利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平。

2、健全长期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工作能奖能罚。

要确定系统全面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方法,提高考核的信度和效度,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实际工作绩效,方法上可以参照目前流行的“360度绩效评价法”,即有上级、同事、服务对象评价加员工自评,最后通过加权平均得出考核结果。要分层次、分类别设计考核指标,可遵照国际通行的绩效考核SmaRt原则,必要时可以邀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协助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具有银行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注意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建议采取月度考核、半年跟踪、年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克服“近因效应”影响。要畅通反馈渠道,加强双向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使绩效考核成为实现组织目标、改进员工绩效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把绩效考核过程转化为每个员工一次积极的工作经历。

3、改进普通员工薪制度。

为奖勤罚懒,调动国有商业银行的从业积极性,应破除原有工资分配中“大锅饭”的做法,将职工工资和岗位贡献相挂钩,拉开改入档次。如对于行政管理和后勤部门可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岗位等级的划分可以参照工作责任、工作复杂程度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通过岗位分析评定来确定;对于研发和业务部门实行按能力划分的专业技术等级工资制,同时,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对于销售部门则实行基本工资加上业绩提成的效益工资制度,促进销售人员的销售积极性;对于柜台人员实行基本工资加上业务计划计件工资分配标准,以便提高业务经办效率的完善。

参考文献:

银行学论文篇5

学分银行主要有四大特点:第一,开放性,学分银行提供学生无条件注册的权利,学生累积学分没有时间限制,学生选择学习的学校没有限制,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上也都没有限制,学生在申请学历或资格证书、选择颁发的机构也都具有开放性;第二,灵活性,“学分银行”允许成人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学习兴趣等需求来选择课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上课时间,在选择学校、选择授课教师上没有限制,可以自己灵活安排,在学分上也可以灵活存取、汇兑;第三,自主性,“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在选择上具有充分的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身的个性特点自主的选择课程内容,上课时间、授课老师,自主的选择兑换学分的时间,在学习的进度上也可以自主控制;第四,服务性,“学分银行”为社会的所有成员提供开放的服务,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终身的学习环境,为我国把充沛的人力资源转变成充沛的人才资源提供服务。

2“.学分银行”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学分银行”能够有效的解决成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帮助成人不断完善自我。

2.“1学分银行”有利于实现成人教学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大部分教学资源处于自给自足、各自为政的状态,而且教学资源又十分有限,由于学校与学校之间又没有建立资源共享的模式,而且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对成人院校不信任,歧视成人院校的质量,不愿意与成人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这些都使得资源共享困难重重,这样有限的教学资源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学分银行”不限制成人学员获得学习成果的机会与学习时间,它能够将成人学员在不同的学习机构、不同的学习时间里获得的各种学分进行累计和兑换,这就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要选择教育院校,获得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学分银行”打破了成人院校之间、成人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存在的壁垒,使成人教育院校之间的资源实现共享,也有利于成人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实现共享。

2.“2学分银行”能够有效地解决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

成人学生一般是已经工作的人员,这类学生既要承担工作、家庭的重任,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难免力不从心,出现工学矛盾。但是“学分银行”的建立,为成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时间、自由的学习内容、自由的完成学业的时间,成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储存学分,不须要按照常规的学期时间进行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期间可以中断学习,成人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经历折合成一定的学分存入“学分银行”,成人学生参加的技能培训考证也可以记学分,等到成人学生的学分达到自己想取得的学历证书要求或结业资格后,该成人学生就能将学分兑换成相应的学历证书或相应的结业证书。总而言之,“学分银行”满足了成人学生随时随地选择学习,随时随地存储学分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成人学生进行“间歇性”的学习。

2.“3学分银行”有利于引导成人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在我国,成人教育普遍存在普教化的现象,例如,很多成人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特色,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个性化,成人教育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沿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满足不了成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造成成人教学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成人学生接受的教育难以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学分银行”的建立,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成人院校以市场和成人学生个体的需要为导向,为成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满足成人学生的个体需求,为社会、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中不断发展。

3.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须注意的问题

“学分银行”对成人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培训机构所获得的学习成果都能认证,在学分认证中,认证机构发挥着重大作用,此时就可能出现学分认证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就必须保证认证机构的权威性,权威性的认证机构能够有效地保证学分转换以及学分兑换成文凭及证书。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要建立和强化需求机制,多从学习者、办学单位需要出发,为学习者提供专业的、公平的的质量评级,反映学生的真实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学生进行终身学习。为办学单位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反映办学单位的教学水平,帮助办学单位节约办学成本。

4.结束语

银行学论文篇6

理的构建,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根据卡尔•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可以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习惯性的敬畏之情转为本性好奇心驱动下的学习之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心理的构建。在安全心理下,个体将减少僵化表现,以新鲜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从而步入创造之路。[2]而学习小组的方式根本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学习,而且教师的评价不针对学生个体,而是针对学习小组,从而使个体安全心理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上述原因,在《商业银行管理》教学过程中引入学习小组的方式。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的实践

(一)运用状况介绍

2014年2月下旬至4月底,分别在一本和三本的金融专业两个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运用了学习小组的教学方法。一本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共计40课堂学时,按教学计划讲授36课时、研讨4课时,学生共计91人。三本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共计48学时,学生共计94人。两班学生均是在大二下学期上该课程。分组方式:采用eXCeL随机分组法,将每班学生随机分成16组,每组5-6人。分成16组的原因:我国目前在境内上市商业银行共16家,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内容详细(按照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真实(经权威机构审计)。每组负责一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搜集、整理和汇报。小组任务:在整个课程中,共布置小组任务6次,分别为:根据银监会最新年报做出银行业统计数据表;搜集所负责银行的历次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情况;搜集所负责银行的股权结构和股权投资并做成图表;分析所负责银行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盈利结构;分析所负责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及收入构成情况;分析所负责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动态变化状况并解释原因。这6次任务基本上包含了《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汇报方式:由于讨论课时有限(4学时),前三次作业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后三次作业由各小组学生上台进行ppt演示,并及时答辩。上台演示学生由任课教师随机选取。成绩评价:根据小组作业情况和上台展示情况,由任课教师给小组的6次作业分别打分,加权平均后成为小组作业的总成绩。每个小组只有一个成绩(组内成员成绩一样)。分组作业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验证学习小组方式在《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效果,设计调查问卷并在最后一次课由学生随堂填完上交。为了解学生对各操作环节的看法、对学习小组方式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特征对各操作环节和总体评价的影响,设计的问卷涉及三类问题:学生对各操作环节上的反馈、学生对学习小组的总体评价、学生特征(学生性别、生源区域、获得奖学金与否、参加社团活动与否、知道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与否)。共发出185份,有效问卷177份(其中一本班级86份,三本班级91份)。学习小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至表3所示。学生特征对各选项的影响:经过比较发现,学生性别、生源区域、获得奖学金与否、参加社团活动与否、知道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与否等表层和深层特征的差异对各项目选项的选取没有明显差异(差异一般在五个百分点以内,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商业银行管理》适合采用学习小组方式根据被调查者对学习小组的总体评价(见表2),8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小组对课程学习有正向作用,9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小组对成员间的关系有正向作用,超过88%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银行管理》适合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而且将近90%的被调查者不排斥在后续课程中使用学习小组方式。2.一本班级与三本班级在多个选项上存在明显差异将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对比发现,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在9个项目的选择上存在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差异(见表3)。整体倾向是三本班级的被调查者比一本班级更喜欢学习小组方式。根据对两类学生多年教学观察,认为存在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在课时、班级稳定程度、学生性格、学生素质上存在差异(见表4)。课时数的差距使得三本班级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开展课后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汇报和讨论,认为学习小组浪费时间的较少;三本班级人员相对固定,关系相对融洽,即使搭便车的比一本班级多,仍然觉得学习小组的方式很好;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又使得三本学生表现欲望相对强,课堂汇报环节主动挑其他汇报组的毛病,很有主人翁精神;三本学生更喜欢新鲜活跃的教学方式,而且很快能融入进去,并在学习小组的作业中有很多创新。3.本次学习小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次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学习小组得到多数被调查者的认同,但在运作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就分组方式上,随机分组的方式受到有些学生(尤其是一本班级学习较好的女生)的强烈反对,一些学生提出了自由组合、按宿舍分组、按学号分组等分组方式;分组展示环节,上台学生如何选取是个问题,如果随机选取,选取好学生和差学生都有可能,从而严重影响小组成绩,若小组自选,容易导致小组学习过程中其他组员的消极对待;分组展示环节,每组只关心自己组的展示,对其他组的展示一点不关心,甚至如果不是自己上台连自己组的展示也不关心,从而产生浪费时间又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两个班级都存在比重不小的搭便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组内成员一样的成绩就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付出更多的组员不能获取更高的成绩,付出较少甚至没有付出的组员也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要素的再建构

(一)分组方式选择

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对组内的相互协作及组间的竞争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影响其在教学上的效果[3],因而一些研究探讨了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王静,陈英和,2008)[4]。综合相关研究和实践体会,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整体上看有三种: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随机分组。成员的特征分为表层特征(性别、民族、种族、教育背景等)和深层特征(人格特征、能力水平、认知风格等)。若成员特征相同,即同质分组,否则即为异质分组。调查问卷中,学生选取自由组合、按宿舍、按学号等方式分组即会形成同质分组,该分组方式往往使组员在性别、宿舍、班级、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方面具有同质性。异质分组较多见的是以能力水平的异质性为标准分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分组前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打分,用聚类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在每类学生中按比例抽调成员,组成小组[5]。按照这种方式分组可以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而随机分组则按随机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出现同质小组的概率比较小,多数小组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异质小组,而且这种分组方式较为方便快捷。采取何种分组方式应根据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同而定。若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则宜采用异质分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实现互补性;若是为了完成差异性的教学任务,则应根据学生资质不同分组(同质分组),对不同小组布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若小组存续时间较短且时间有限,则适宜采用方便快捷的随机分组;若是为了建立长期而固定的学习小组,则应根据学习小组的任务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由于《商业银行管理》的分组作业是以小组完成共同任务为主导而进行的设计,因而宜采用异质分组。但由于课时较短,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则适宜采取随机分组。调查问卷中,54.6%的被调查者支持随机分组,反映出学生对随机分组较为接纳。

(二)成绩评定方式的再构建

小组学习会因责任分散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和行为;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在小组学习中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属于集体,从而不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呈现消极合作态度。这两种现象都是搭便车行为。为避免这种行为出现,从而降低小组学习的效果,需要设计有效合理的考核体系。借鉴徐林清(2013)[6]的评价建立小组考核体系:1.小组成果集体考核。小组展示时,由教师和每个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分,以加权平均成绩作为小组集体成果的最终成绩(避免教师个人打分的主观性)。2.小组考核个人努力程度和贡献程度。小组给出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系数或小组贡献系数。同样为避免个人打分的主观性,采取小组成员背对背打分,加权平均算出各个成员的小组贡献系数。个人努力程度和贡献程度由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是否上台展示、是否主动提问等因素决定。3.计算每个学生个体得分。用小组成员的贡献系数乘以小组成果打分,计算每个学生个体得分。这样的评分体系区分出了小组和组内成员的成绩差异,有利于激励每个成员的积极努力。

(三)上台展示环节的再构建

在学习小组对课程学习的作用的调查中,6.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负效应,12.6%的被调查车认为正负兼有,而在这些选择负效应的选项中,90%的选择都是“浪费了时间”。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学生所指的浪费时间主要在上台展示环节(如前所述)。学习小组成果的展示环节本应是学习小组方式最重要的环节,但由于责任人明确,往往使得其他组员对这一环节高度不重视,从而不能通过此环节有效获取相关知识,为此应该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视。根据经验,认为课进行如下改进:1.由小组决定上台展示成员。如上所言,随机抽选上台组员会产生因展示组员自身能力差异而导致小组成绩的差异,而由组员商定,必将推选形象、谈吐和知识素养较高的同学担任主讲,可以更好吸引台下学生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上台展示组员应该提高其小组贡献系数。2.小组展示后,不仅教师对其打分,其他小组也对其打分(见成绩评定),并要求其他小组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同学增加其在小组的贡献系数。3.由于课时限制,严格控制每组汇报时长。

四、结论

银行学论文篇7

(二)对现行法律设计的反思与改进建议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在我国的提出始于80年代中期,尽管与国外情况不完全一致,争议的理由也不尽相同,但认为中央银行应有独立性的则占绝大多数,不同的只是如何独立法,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中央银行应独立于政府,独立于财政,直接隶属于全国人大,其地方分支机构应独立于地方政府,财政不能强行向中央银行透支。2.中央银行没有必要脱离政府直接对全国人大负责,因为经济工作是统一领导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它应独立于财政,独立于经济计划和主管部门,独立于地方政府。3.不提中央银行隶属关系,只提货币发行权,主张货币发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不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得开动货币发行机器;另有人主张货币发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财政向银行透支应由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审查并由大会批准。〔20〕《人行法》实际上采纳了第二种意见。笔者认为,《人行法》较之过去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独立性问题上有所进步,各种关系的界定也要明确得多。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部门(尤其是财政)、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独立性,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资金与财务上的独立性。但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毫无独立性可言,这便为中央政府全面干预中央银行业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上述法律规定的独立性能否真正落实,现在还应打个问号。例如:1986年出台的《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财政部门不得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而实际上由于财政年年出现硬赤字,这些硬赤字主要靠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解决,到1994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对财政部的透支和借款(长期性)余额约1800亿元,占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2.2%,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每年的贷款也有相当部分投向本应由财政负担的项目上,如贫困地区的公共设施,国有企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等。〔21〕又如: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在人事安排、干部任免、信贷规模、中央银行贷款分配等方面受地方政府干预的事例比比皆是,尤其是地方政府通过分支机构向总行施加压力,以多要指标和贷款,同时要求分支机构放松对本地区的金融监管,"奉命批机构、批贷款"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现象说明,现有法律设计的这种相对独立性要真正落实,并非易事。法律设计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初衷是为了克服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而引起的种种弊端,如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倾向,政治短期效益的影响,政府家控制中央银行的操作失当等;是为保证货币政府的正确制定和实施,强化金融监管,完善金融调控。由于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因此而造成的各种问题和弊端在改革开放后已充分显现。在中国当代的政治现实中,政府一般将经济增长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考察政绩主要看经济发展情况,加之赶超心理作祟和头脑容易发热,使附属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闸门大开,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已成为近年严重通货膨胀的主因之一,此外,由于金融监管不严和不规范,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日渐严重,泡沫经济的出现早已不再耸人听闻。严峻的现实呼唤一个独立而权威的中央银行,把好货币闸门,治理金融混乱。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直接向全国人大负责有利于增强其独立性,克服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各种偏颇,抵制各种不合法的干预。但是,在现实中很难想象中央银行能借助于全国人大的力量而独立于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因为在实践中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在宏观经济决策上并无差异。而且这种改革已远远超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范围,更主要地含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涉及到我国宏观经济决策权力的再分配,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1.改善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务院的关系。应当承认,中央银行业务精妙,技术专门,国务院显然不宜过多干预中国人民银行的具体业务操作。《人行法》第三条已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国务院应支持中央银行为稳定币值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发展和稳定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两大主题,改革以来的现实是发展往往压倒稳定,经济过热和失控屡次出现,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成为宏观经济的制动系统,成为经济决策中坚定的稳定力量。故国务院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不应是单纯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应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合作的关系,国务院在依法监督中国人民银行的同时,应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职责的坚强保障。这一点虽然被立法所忽视,但在实践中应予以重视。

银行学论文篇8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先前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5—0016—06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之后,学分银行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展开。

据CnKi、百度搜索和政府门户网站检索,国内最早以“学分互换(学分互认)”、“学分累积(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转移)”、“学分银行”、“学分认证(先前学习)”为相关主题词的文献,分别始见于1991[1]、1991[2]、2002[3]、2003[4]、2006[5]年。近年来,以这些关键词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报道不断增加。迄今的相关文献报道量见表1。

从现有研究看,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进展如何?相关方有着怎样的认识、态度和反应?学分银行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呈现怎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进行回溯梳理与反思述评,将有利于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不断深入。2012年5月,在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学分银行: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上,我们曾从政府、学者、用户三个视角对这些文献作了多维观察与探究分析[6]。这里,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对我国学分银行相关文献作进一步的内容分析,以期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相关方提供若干借鉴。

二、理论探究

(一)国外经验借鉴

我国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比较重视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主要涉及欧洲学分转换系统、韩国学分银行系统、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7-13]等。其中,尤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和韩国学分银行系统备受重视。此外,对北美、意大利、俄罗斯的先前学习评价、学分积累与转换的研究亦有少量涉及[14-16]。虽然名称和定位各不相同,但上述系统、制度或框架的核心功能均包含学分认证、累积与转换。

总体来看,国外学分银行系统有效地推进了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均衡,同时激发了全民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学分银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参考。对国外经验的研究主要包含译介和嫁接构想两种形式。译介内容涉及国外学分银行系统的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征、系统构成、运作模式、重要文件、实施效果等;嫁接构想主要是在分析国内建立学分银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建设重点等。

当然,国外学分银行的实践探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学分换算标准,缺乏资金支持,部分高校参与度不高,精力和时间的大量消耗,人才特色体现不足,强化社会结构性失业和片面追求文凭的“功利主义”等负向功能[17-18]。

相对于经验介绍而言,关注国外学分银行的实践困境与局限的文献较少。我们需要对这种选择性的忽略保持足够的清醒,以避免在复制他国经验的同时亦复制其实践困境。

(二)基础理论研究

1.理论内核、功能定位与组成要素

对学分银行的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三种:①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与地点的教育管理制度[19];②学分银行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20];③学分银行具有多方面的属性,既是管理制度又是管理模式[21],在用户视野中,还是管理学分的机构[22]。已有界定体现了不同侧重的理论定位,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分银行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尚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学分银行作为学分认证、累积与转换的系统,在不同群体的视野中呈现出不同定位。在政府、研究者、学习者视野中,学分银行分别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模式、学分管理机构。

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可分为三种:宏观定位基于学分银行的制度属性,认为学分银行的功能应定位于“各类高等学历教育之间的开放兼容,中等学历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联合融通”[23-24];中观定位基于学分银行的模式属性,认为学分银行有“学分的记录与累积、学分的互换、学分的兑换”三种功能[25-26];微观定位基于学分银行的机构属性,认为学分银行应定位于“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转换成标准学分,并进行学分存储、积累、兑换、借贷与折旧的学习管理机构”[27-28],是“提供学分查询、学分互认等服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29]等。尽管研究者的立场、视角不同,但均认为学分银行具备学分存储、转换、汇兑的基本功能。

关于学分银行的组成要素,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以课程标准、学分累积、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学分诚信五个子系统作为学分银行建设的基本架构[30];以学分银行系统、选课系统、兑换系统及评估委员会作为学分银行的组成要素[31];也有将学分银行划分成为更加细致的课程体系、选课制度、存分机制、贷分机制、兑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六个方面[32]。虽然角度和侧重各不相同,但这些观点均内含了学分互认、学分累积、学分兑换等学分银行的核心要素。对于组成要素的厘清与界定,将直接影响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的有效设计及其实践前景的清晰程度。

2.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与构建策略

关于运行机制,学分银行采用多部门协调或专门机构负责的运行模式[33],基于“存—贷—兑”的基本框架进行基本业务活动[34]。学习者通过先前学习评价对学习成果进行学分换算,获得学分并记录、存储[35]。存储的学分经过认定,在各学分银行成员单位间互认。累积足够学分后,学习者可凭借学分兑换学历。如果学分银行系统足够成熟,学习者可按照规则进行学分借贷,提前支取学分以换取文凭。学分银行运作成熟后,学习者可在各成员高校间自由存储、汇兑学分。总之,学分银行沿着“学分获取—学分存储(记录)—(学分借贷)—学分认定—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学分通兑”这一路线[36-37]开展运作并深化发展。其中,存分机制是起点,贷分机制是深化与完善,兑分机制则是更高境界,三者间存在联动效应[38]。

管理模式方面,学分银行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订总体规划,并由政府出资的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担任学分银行的投资主体和运行主体[39-40]。一般设置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管理机构,负责宏观指导学分银行的构建和运行,下设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负责为学分银行提供指导与咨询意见,制定并执行学分认定标准,设置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学分银行的具体运行管理工作[41]。学分银行采取总部与分部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管理中心是总部,负责管理各分部和合作高校(机构)。合作高校间以“契约”方式进行学分互认[42],并接受学分银行的协调。此外,还需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独立委员会和协议教育机构分级管理的三级运行管理机制[43]。

学分银行的构建在“边研究边试点,待运作成熟后再逐步推广”[44]的整体思路下,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45-52]。一是组建研究团队和统筹规划机构,积极进行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国际比较,并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进行学分银行框架体系的总体设计。二是依据教育发展状况,选择适宜的教育形式如开放大学、自学考试等作为学分银行建设的依托和支撑。三是组建学分银行机构,如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管理中心等。四是制定各种通用的课程标准体系,包括学历、非学历教育的课程认定及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标准体系。五是逐步建立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六是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包括建立和完善与“学分银行”相配套的人才选拔制度,搭建并维护好实施平台,完善课程资源,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等。当然,不同地域、主体的学分银行的构建需结合特定的市场需要和教育发展状况调整构建策略。

国内对学分银行的理论探究,初期以借鉴国外经验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本土的理论探讨。对于先前学习、学分互认、学分累积(学分积累)、学分转移(学分转换)等学分银行核心要素的理论研究,正逐步展开。

三、实践探索

(一)政府推动

1.国家层面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导学分银行建设。2001年8月提出,“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53],开始了不同教育类型之间学分互认的尝试。三年之后又更加系统、全面、灵活地规定了学分互认要点[54]。2005年开始,教育部酝酿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2006年首次提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学分银行试点[55]。2008年进一步落实“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学分银行试点,建立‘学分银行’”[56],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不断深入。2010年教育部强调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57],学分银行建设开始由职业教育领域向其他教育领域拓展。在2010年工作要点基础上,教育部2011、2012的工作要点中将有关学分银行的表述进一步具体为“深入开展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58-59],2013年的工作要点要求“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60]。由“深入试点”到“积极研究与实践”,映射了学分银行建设重点、进展的深入。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纲要》要求“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61],这在政策层面上将学分银行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10年12月,国务院发文将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试点省市和学校[62],进一步“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建设不断深入实践。

2.地方层面

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学分银行相关政策后,地方政府均以地方性政策的形式加以响应。尤其是《纲要》颁布后,各省级地方政府纷纷酝酿并了地方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或促进地方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法规,均以相似表述提出建设学分银行的任务,响应国家关于“建设学分银行”的要求。如北京市先后发文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和‘学分银行’制度”[63],“推动课程学分互认,建立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机制”[64],“深入推进‘学分银行计划’”,“探索建立学分银行与学习成果认证体系”[65];上海市明确规定了将学分银行作为一种制度,进一步打通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隔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融,以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66-67]等等。2012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文正式决定委托上海开放大学成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68],随后,在政府的推动下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覆盖全市的学分银行。

可见,学分银行建设已获得了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层面的关注和重视。政策文本语境下的学分银行,主要是面向继续教育的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设计。作为一项教育制度的学分银行具备超越单个教育类型的可推广性,学分互认、累积、兑换可以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发生。最后,国家层面的政策文本明确了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存在,以及建设学分银行对于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沟通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地方政策文本与国家政策文本保持精神一致,高度重视学分银行建设。由于政策执行的时间不长,尚未清晰出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本土特色、本土策略。对于执行方案中的承建主体、成员组织、建设思路、运作框架、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提高其切实可行性。

(二)机构探索

国内的学分银行相关实践形式多样,其中以合作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试点探索最为典型。学习成果认证的整体框架和基础标准尚未建立[69],先前学习认证、学分累积、学分转换等涉及学分换算的相关实践较为少见。

1.校际学分互认

其一,相同类型、层次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此种学分互认占据了校际学分互认的主流,且一般以高校教学联盟为基础[70],通过跨校选课、合作开设辅修专业、学生校际交流、课程免修等方式[71],实现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高校间合作形式包括行业性高校合作[72]、政府推动的区域间高校集群合作[73]、高校间进行公共课程的有限互选合作[74]等。

其二,不同类型、层次高校间的学分互认。这种性质的学分互认比较少见,一般都是在相同专业内先从单向认可做起,然后经过学分转换系统的折算,实现学分的等量值转换。这类合作以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间的学分互认[75]最为典型。还有少量不同教育类型间的学分互认尝试,如自考与普通高校[76]、本科与高职[77]等。

在机构探索方面,校际学分互认大多发生在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高校之间,也有少量同级别高校跨区域合作[78]、基于网络开展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合作[79]等。高校间及高校内部的学分互认主要限于学历教育层面,且学分互认的方式主要是合作机构相同或相近课程之间的简单等价转换,而非遵循一定标准的学分折算。由于操作难度大,非等价转换的学分实践较为少见,且很多学分合作仅停留在协议层面。

2.学分银行试点

其一,国家学分银行。2012年6月,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获教育部批准立项[80],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学分银行试点项目。此项目属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依托该项目正式开始探索与实践面向全国的学分银行制度。当前,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学分认证机构,正积极开展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并围绕“学分银行”标准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81]。

其二,地方学分银行。国内不少地方在探索学分银行建设,其中以京、沪两地最为活跃。北京市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群众组织、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企业等的多方主体参与探讨与实践[82-84]。上海市在市教委和上海开放大学的共同努力下,于2012年8月成立了全国首家覆盖全区域的省级学分银行[85-88],并已投入试运行,试点不同课程间的“通存通兑”。广西、澳门和浙江省慈溪市等地亦有相关报道。

关于学分银行试点,多方参与,进展不一,虽有先行建成试运行,但多数尚在积极探索或酝酿之中,实质性的进展鲜有报道。

四、结论与讨论

(一)从注重国外经验借鉴到重视本土理论研究,理论探究不断深入,但值得深究的领域还很多

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最初以国外经验的译介和借鉴为主,具体表现为对国外经验的一般性介绍及国外框架的本土嫁接构想。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发展的需要,理论探究的重心开始向本土理论研究转移,聚焦于学分银行的理论内核、功能定位、组成要素、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等基础理论的探索,同时探讨各类教育领域构建学分银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基本思路和重点工作等。而对于学分银行制度构建、政策法规,尤其是学习成果认证的整体框架和具体标准等内容的研究,则比较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进程,亟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未来实践的检验和完善。

(二)实践探索领域多样,成熟典范的本土经验尚未进入期待视野

国内的学分银行实践围绕理论探究的相关主题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呈现出领域多样化的特征。这些探索既有先前学习成果认证,也有校际学分互认和校企间学分转换,还有多地平行推进的学分银行试点。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合作高校间有限度的学分互认,以及各地进展不一的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学分换算的实践比较少,学习成果认证的整体框架和具体标准尚未形成和付诸实践检验。由于现阶段实践进展有限,实践中的种种困难尚未完全凸显,学分银行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还未全面清晰呈现,有关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学分银行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至今还没有形成成熟典范的实践经验。

(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靠近、相互验证、彼此促进,将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探索的加速,学分银行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

“学分银行”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属性的领域。我国开始学分银行建设之初,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就在不断交互、靠近中彼此促进。就当前而言,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学习成果的认证框架与标准成为制约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探索的推进的瓶颈。未来的学分银行建设,需要理论与实践同步推进,一方面加强对成果认证框架和标准的研究,利用相应成果指导实践的展开,另一方面又以实践反馈作为修订框架和标准的依据和素材。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加速实践探索的进程,进而保障学分银行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龚祥国,陆海云,王泰健.课程顶替和学分互换办法改革刍议[J].中国电大教育,1991,(6):15-18.

[2]曹伟涛,夏国强.常州市制订卫生技术人员学分累积制继续医学教育条例[Z].江苏卫生年鉴,1991.

[3]李联明.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65-67.

[4]王家钧.论远程高等教育结构学分银行与模块课程超市管理体制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03,(23):71-74.

[5]朱力南,林娟.台生就业学分认证素质教育[n].福建日报,2006-12-13(007).

[6][22]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5):5-20.

[7]陈涛,刘晶蕾,张宝昆.走向自由、终身学习之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历程、规程与前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2,(9):75-80.

[8]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1,(5):30-39.

[9]覃兵,胡蓉.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65-68.

[10]陈娟.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9,(18):59-61.

[11]邱萍,刘丹.美国大学学分转换模式新探:以三所美国公立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2,(11):39-43.

[12]王红玲.澳大利亚先前学习认定制度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78-83.

[13]王冬梅.英国高等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践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4):92-95.

[14]孔磊,殷双绪.欧洲和北美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欧洲eCtS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tS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2,(3):44-51.

[15]佛朝晖.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和意大利高校学分体系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129-133.

[16]李春生,时月芹.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与俄罗斯高校的学分制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6,(4):81-84.

[17]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探索及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9-14.

[18]吴韶华.韩国“学分银行”的负向功能及其引发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23-26.

[19][29]张德明.上海建设学分银行的基本构想和战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2,(1):52.

[20]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1):12.

[21][38]熊惠平.论高职院校“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的联动效应[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7-49.

[23]张秀梅.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系统互通机制的构建:兼谈学分制改革和综合性高等教育学历资格框架体系的建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30-34.

[24]楼一峰.建立“学分银行”沟通衔接终身学习成果[n].中国教育报,2011-07-14(004).

[25]黄健.学分银行:实现终身学习理想的重要途径[J].成才与就业,2009,(17):49-50.

[26]李萍萍.略论学分银行在开放大学建设中的价值体现:建设中国开放大学不可或缺的要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23-26.

[27][45]张莹.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J].云南电大学报,2011,(02):10.

[28]赵宇红.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构想:区域性继续教育领域中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3.

[30]杨黎明.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5-16.

[31]邓澳利.“学分银行”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7:22-23.

[32]郭庆春,寇立群,孔令军,张小永,史永博,崔文娟.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8):33-35.

[33][46][69]张润芝,王迎,黄荣怀.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模型及其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6):33、33、36.

[34][36]熊惠平.“学分银行”的信贷运行机理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05,(25):34-36.

[35]王迎,殷双绪.先前学习评价:一种非正式学习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133-137.

[37]刘耘疆.基于内在机理的研究:“学分银行”的一种分析范式[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6-38.

[39]吴钧.“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Z1):89-92.

[40]刘仁坤.建设中国开放大学的理性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1,(4):33-38.

[41]李惠康.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12,(1):46-49.

[42]顾玲玲.高校学分互换规范问题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23.

[43]欧斯玛尼·张.学分银行体系中学分转换制度建设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5):7-9.

[44]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3):42-46.

[47]王贺元,乐传永.论成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学分转换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0,(6):92-94.

[48]王海东,刘素娟.依托自学考试制度构建国家继续教育学分银行[J].开放教育研究,2011,(3):47-51.

[49]张峦峤,姜玉田.开放大学在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中的生态学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15-19.

[50]孙冬喆,吴遵民,赵华.论学分银行建设与自学考试制度转型[J].开放教育研究,2012,(6):40-44.

[51]胡泽民,杨雄,杨挚诚.广西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9-13.

[52]刘永权.开放大学建设与“立交桥”的搭建——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5):20-25.

[5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eB/oL].[2001-08-17]..

[54]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eB/oL].[2004-08-02]..

[5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eB/oL].[2008-12-13]..

[67]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上海市人代会常委会公告第32号)[eB/oL].[2011-01-05]..

[70]吴宏元,郑晓齐.学分互换:高校教学联盟与合作的有效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6,(13):71-74.

[71]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27-34.

[72]练玉春.行业高校联合打造中国高教世界品牌[n].光明日报,2011-10-21(006).

[73]颜维琦.长三角推进高校学分互认[n].光明日报,2011-04-09(001).

[74]傅斌,杨伟吉,成信法.杭州滨江高教园区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实践及其前景[J].西北医学教育,2011,(1):40.

[75]丁辉,杨劲松,马双琴.关于常州高职园区实施学分互认体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75-176.

[76]叶辉.浙江探索自考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n].光明日报,2003-03-21.

[77]魏海政.山东将推本科高职学分互认制[n].中国教育报,2012-05-02(001).

[78]柯昌万.9所“985工程”高校共育拔尖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9-10-11(001).

[79]范新民,曾海军.基于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9):49-51.

[80]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获批开展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研究与实践[eB/oL].[2012-06-21].http:///edu/2012-06/21/c_123316692.htm.

[81]李令群.“学分银行”建设切入实质标准制定“问诊”专家[eB/oL].[2012-08-27].http://.cn/news/2012-08/27/content_5282907.htm.

[82]易鑫.北京“学分银行计划”首批学生毕业[n].中国教育报,2010-05-10(002).

[83]齐航.北京市建立学分银行的理论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1,(02):89-92.

[84]高琳.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召开学分银行网络平台设计工作会[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2.

[85]徐晶晶.满足需求与促进公平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网银上线试行[J].上海教育,2012,(1):33.

[86]王宏.学分银行构建的初步尝试:上海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证书认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4):44-49.

银行学论文篇9

摘要: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

abstract:thebankingindustryisthemostbasicandmostimportantfinancialinstitutions,butitisalsomostlikelytotriggerasystemicrisksector.Howtoensurethestabilityofthebankingsectorintheoperation,economistsandbankersagreethattheresponsibilityforbankingsupervisionisveryimportant.toguardagainstanddefusefinancialrisks,toensurethestabilityofthebankingsectortorun,the20thcentury,sincethe70s,theinternationaleconomicorganizationsandgovernmentsintroducedalotofinformationonbankingsupervisionpolicies,systemsandprotocols,economistsalsotheissueofbankingsupervisionpainstakingresearchandexploration,andhaveachievedfruitfulresults.

Keywords:bankingsupervision;regulatorytheory;financial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姜欣欣)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银行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市场结构;效率;绩效

企业在获取利润的时候可以是从多方面来获得的,既包括在企业在市场上保持规模优势,即使投入产出比不高,也能通过市场上产品的销售规模获取较高的收益,还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无谓损耗,即提高生产效率。

一、理论分析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SCp理论,主要介绍了企业如何在不同的行业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企业中获取了有力的产品价格定位,维持较高自身产品的销售规模的同时能够获得较高的产品收益。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又决定了企业的运行绩效。而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绩效的研究集中在市场配置效率上,它将企业定义为生产函数,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被简洁地表达为静态下的产量最大或成本最低以及动态下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在研究市场主体行为理论中主要发现了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总结来说,主要有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

1、市场力量假说

哈佛学派是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发展研究而来的,其研究框架为“结构―行为―绩效”,他们认为企业在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定价空间来提高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

这一假说的基本逻辑包括:

(1)买方和卖方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他们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即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的企业有充分的话语权。

(2)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市场上集中度较高的一些企业都有动机或明或暗的采取合谋行为,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得较高的利润。

2、效率结构假说

这一理论所倡导的是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包括自身的技术和更为先进的管理来提高自身投入的水平,即提升了投入产品的效率,在企业自身的投入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效率,进而降低自身的运作成本,降低市场服务价格来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效率结构理论强调的是自身单位投入的产出比,运用效率理论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在与竞争对手相同的投入水平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自身的损耗,来实现企业的收益优势。

对于市场结构和运营效率关系的解释不同,企业采取的发展策略也会不同,市场力量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较高的市场份额代表着市场话语权,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超额利润;而“有效假说理论”则侧重技术管理和规模效应带来的高效率,银行才能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理论的出发点不同,政策的制定也会完全不同。因此对两种不同的理论详加比较,可以在理论上给予银行业发展方向的战略部署上一点有益的启发。

二、模型构建和实证

1、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存在的关系,本文采用了如下的模型进行检验,此模型是Berger在SCp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π=f(X-eFFi,ConCi,mSi)+ei(2.1)

其中,π是表示资产净利润,X-eFFi表示x效率,本文中我们利用Dea测算出来的纯技术效率来代替,ConCi表示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mSi表示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ei为随机变量。

2、判定依据

在产业经济组织理论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理论: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规模假说。目前,基于这两种假说的研究被专家和研究人员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市场力量假说又可以细分为传统的SCp假说和相对市场力量假说。在本方程中,传统的SCp假说认为市场的集中度对资产利润率起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SCp理论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之上,它强调一些企业在市场处于不完全垄断地位凭借自身的市场份额优势制定共同价格,从中获得较大的利润。如果方程中市场集中度系数为正且相关性较强,那么市场支持传统SCp假说。如果回归变量中的其他变量的系数较小,则说明浙江省商业银行业只支持传统SCp假说。

效率结构假说认为企业的效率对其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起决定作用,高效率的运作使得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但是银行绩效与市场结构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在模型中如果X的系数大于0且相关性较强,我们知道效率结构假说在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上成立。

3、变量的界定

(1)市场结构

本文对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测算指标选取如下:市场份额指标,包括资产份额(mSa)存款份额(mSd),贷款份额(mS)和利润份额(mSp);行业集中度指标CR;相对集中度指标,即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

如表1中所示,以市场份额占据前四的银行来看,2006年末,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的比重均在70%左右,由此看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无论是从投入(资产、存款)还是产出(贷款、利润)在整个商业银行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2012年末,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的比重下降到54.34%、57.75%、64.21%、61.63%。整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国有股份制银行虽然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是上升幅度和空间较小。再看以市场份额占据前八位的银行测算得来的商业银行集中度,2006年末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83.17%、82.81%、83.27%、82.81%。2013年底,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下降到7842%、7754%、82.40%、80.84%。对比CR8和CR4可以发现,前八位的银行市场份额变化较小,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2)技术效率的测定

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中间媒介理论的定义,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入定义为:劳动力投入,银行自有资本和各项存款。劳动力投入为银行当年的总体用工人数,劳动力价格即劳动报酬,公司实际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本期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支付给职工的住房困难补助、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不包括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本文将劳动力价格经过了标准化处理,以其平均价格表示,标准化的方法为:平均工资=总劳工报酬/职工总数。

银行自有资本的投入即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具体包括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实物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净值和无形资产,金融资本为所有者提供的金融资本。银行自有资本价格为其机会成本,等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本文定义为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的年平均值减去央行对金融机构的一年期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一般的居民储蓄存款、存放同业、同业拆借、央行存款等等,由于详细的数据很难获得,其价格也只能用对其标准化之后的价格表示,具体为商业银行的总利息支出和总的存款余额的商表示。

表2投入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价格产出指标

银行员工人数总劳动报酬/职工人数贷款余额

自有资本法定准备金率减央行对金融机构一年期再贷款利率息税前利润

存款余额利息支出/存款余额

本文利用deap2.1对银行纯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定,限于文章篇幅,表格不在文中列出。

三、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1、实证结果

本文主要利用2006年一2012年中期的商业银行各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样本区间为7年,样本数为140个。采用资产收益率(Roa)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即作为回归方程的被解释变量;采用X效率以及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作为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通过对方程(2.1)的回归来分析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该方法,利用eviews7.0软件估计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455,拟合优度基本符合要求。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实证回归结果良好。各个变量在10%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可以用下面的函数表示:

Roa=1.695+0.142Se+3.038mS+0.386CR4(3.1)

常数项C=1.695,显著性水平为0.0578

X效率(Se)的系数a1=0.142,显著性水平为0.0395,但是系数效用较小,无法确认X效率与商业银行的绩效有明显相关性。

市场份额(mS)系数a3=0.038,显著性水平为0.0360

市场集中度(CR4)系数a4=0.386,显著性水平为0.0698

为了检验各解释变量在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解释上的差异,分别把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代入模型作进一步回归分析。其中,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的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R2=0.692表明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有83.2%的变化可由该模型解释。F统计量为5.887,对应p值为0.001,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从回归结果来看,R2=0.574表明浙江省股份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有75.8%的变化可由该模型解释。F统计量为4.668,对应p值为0,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2、结果分析:

(1)从以上的回归结果来看,浙江省的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经营效率都和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其中市场集中度、经营效率的回归系数较小,系数效应不明显。不能说明浙江省商业银行符合市场结构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市场份额与资产收益率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系,强调超额利润并非来自市场共谋。只有一些市场份额大的商业银行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售,运用市场力量通过有利的定价来获得超额利润。

(2)对浙江省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经营效率都和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系数效用明显,符合相对市场力量假说,而经营效率中,X效率对于银行绩效(Roa)的贡献度相对较小。股份制商业银行X效率的系数效用大于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商业银行在自身规模上发挥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依靠自身灵活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在银行市场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柯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2010,01:114-123.

[2]曾江洪,樊娜娜.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05:139-141.

[3]刘晓娅.安徽省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应东兵.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5]夏雪杨.中国银行业的SCp框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罗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路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7]许春.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