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素质教育论文十篇初中素质教育论文十篇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57:15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1

(一)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定要凸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练的练习,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情趣,是作者在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有的委婉细腻,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澎湃汹涌……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常常会受到感悟、教诲和启迪,有的学生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或因之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本身的观察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无疑就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文学作品的意境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实施教学,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语文学习中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大都是一些传统经典或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文章,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且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和借助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另外一些文章能反映作品背景,让学生通过作品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例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伟大决定的始末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加清醒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在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语文学科学习中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最佳时期,而语文学习就是一个重要且不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要有效利用语文教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例如,有的作品内容深刻,语言优美,写作手法独特,生活气息较浓。学习它,不仅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的道理,还告诉学生要以诚待人、实事求是。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了一些大臣、官员包括皇帝在内,为了不受那件衣服所具有的“特质”的约束,想证明自己不愚蠢、是称职的而谎言万千的丑态,作品中运用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揭露了皇帝和大臣官员的虚伪的丑恶嘴脸,并对其进行了极大的讽刺和鞭挞。作品结尾由一个天真的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有效地彰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大胆、诚实的重要和可贵。因此,语文作品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并渗透素质教育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如何高效地搞好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先考虑到教学方法的变革,大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采取新的教学措施,突出学生的发展和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学目标应多元化,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发挥自己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极探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践活动的潜在规律,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努力发现并挖掘学生天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要找准语文学科中的教与学的最佳契机点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因此,要想真正搞好语文教学,教师就得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机点,即素质教育的实施规律。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之一语文学科内容涉及领域广、范围大。因此,学生想学好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关键。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根据所讲内容设定好教学步骤,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诸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小练笔等教学环节,尤其是一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动脑、动口还要动手。这些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考虑周全,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这些环节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引导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讲内容进行设疑,可以鼓励学生由此及彼,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可以结合实例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钥匙,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好语文的基本保障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试想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呢?因此,语文课堂应是充满快乐,令人轻松的学习场所。优秀的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总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谈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教师也才能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为自己更好的教学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向。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2

(一)教学目标问题。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应遵循全方位教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要同时在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交流和英语写作上具备较高的水平。“考试教育”在国内的初中各个学校、各个学科中渗透较深。这就使得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依然把英语阅读及英语写作作为日常英语学习的核心,而对英语听力及英语交流的训练则较为忽视。于是,国内各个初中学校的初中生们难以开口说英语,这便是国内常说的“哑巴英语”,“哑巴英语”显然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需要迅速改善。

(二)教学方式问题。

在“考试教育”的模式下,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主要是以口头传授的方式将英语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学生能多大程度消化这些知识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理解能力。随后,英语老师便出一大堆的考题让初中学生不停练习,从而应付英语学科的考试。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并不提倡这种方式。英语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自主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由英语老师引导,学生们自行学习课内或课外的内容,对于不懂的内容,再向老师请教,或者以分组探究学习的方式,以一个共同的课题为核心,一组同学共同来学习提问,并从中吸取知识。这是教学方式上体现出的典型问题。

(三)教学兴趣问题。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倡导交流式的学习。也就是说,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需要在课程上针对学科内容向学生们发问,学生们经过思考后,回答英语老师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考试教育”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与之相反,完全是由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提问的内容十分少,学生缺乏思考的机会,因而也就谈不上教学兴趣,学生仅仅是将学习当成完全考试目标的一个过程。

(四)课外学习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所提倡的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换而言之,初中生们不仅要将课内的知识掌握熟练,还要抽空余时间去学习课本外的英语知识,从而大幅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现实中,初中生的学习负担本身就非常重,空余时间也十分少,还需要将已有的时间进行分配,对不同学科进行学习,难有时间进行课外学习,加上本身对于英语学习欠缺兴趣,就更不愿意参与到英语的课外学习中。

二、初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确定教学新目标。

按照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种种要求,当下的初中学校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目标,确定新的教学目标。本文建议初中学校将英语学习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听力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和交流学习4方面的内容。按照这种教学目标,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要重新分配教学时间,增加听力学习和交流学习的时间,减少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时间,并在每学期的期末成绩中,同时对4方面的内容进行评定,来给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打分。

(二)改进陈旧的教学方式。

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要逐渐摆脱“考试教育”的模式。在新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初中英语老师要减少口头传授教学的时间,而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由此,初中英语老师可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英语老师可让学生在每堂课之前,对于要学习的课堂进行预习,并找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在进入课堂后,英语老师让初中的学生们就不懂的问题开始发问,自己再一一给予解答,在提问结束后,英语老师再将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讲解。另一方面,英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4人一组或6人一组的分组,每个小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探讨,探讨结束后,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组员对学到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向全班同学介绍,提升初中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提升教学兴趣。

结合上述问题可知,在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学中,初中学生们之所以对英语学习无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身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旧的教学方式被打破,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后,初中学生能进行探究性和自主性的学习,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发言,学习参与度提高,那么学习兴趣自然也会被大大激发出来。

(四)促进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

当初中生学习英语学科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英语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寻找英语刊物或英语书籍阅读,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此外,本文建议:初中学校不仅要在英语学科中渗透素质教育,还需要在所有学科中渗透素质教育,唯有如此,“考试教育”的传统模式才可能被打破,教师才有可能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才有足够时间去自学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三、结束语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机制的渗透式很有必要的。虽然语文学科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共识,但如何要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关键是老师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一、何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首先,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从学生出发,发展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具体地说,应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其次,以课堂教学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45分钟为时间段落、以教师和学生为活动主体、以中学语文的教和学为活动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要求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的学生。应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中学语文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具有创造性学习的品质和一定的初中语文基础,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体。

最后,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观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初中语文学生知识、使用初中语文的技能、解答中学语文题目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唤醒学生主动、能动、创造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整体人格去“类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行为和知识技能;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去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即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方法进行。同时,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并结合单元教学,介绍和讲解语文知识有哪些类别、哪些知识点;还要有意识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分类归纳,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项语文知识;最后让学生分类归纳,进行各项语文知识的梳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证明,准确掌握语文课中所涉及的各项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2、强化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在语文课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其它不学,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接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整体素质下降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人高校之后,高一级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事实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承继性的学习,更足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一方面,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此时,就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另一方面,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三、结语

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那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是可以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李书萍.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江周刊(论坛),2010(12)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李岚清副总理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了取得最好的效果。”这说明实施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时代要求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做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初中英语和其它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谈点滴体会和做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迷、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习要点”,练习册中的练习,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5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有丰厚的基础知识。就初中语文而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这必须以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采取分步骤、分年级、分类别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时,要注意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复习,并对小学和初中语文知识的差别进行讲解,以此导入初中语文的知识点和知识类别;经过一年的学习到八年级时,则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分类和归纳,让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到了初中的最后一年,则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和归纳总结。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这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听和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准、听懂字音和字意的基础上,对语句进行综合分析,即学生在听懂和了解基本意思的同时还要听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以达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准确说出字音字意、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如通过演讲、课文复述、看图作文、口头作文以及故事简介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通过预习性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找出生词、说明文章体裁和特点等,学生在反复训练后,就能熟练掌握语文知识,语文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四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同时给学生讲解写作知识,从文章结构、语句、标点符号、前后呼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系统掌握写作技巧和要领,使每名学生都能写出语句通畅、主题明确的文章。

3结语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素质;有效途径

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过初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我们的科学家、初中语文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因此,要努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新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应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

一、深入学习党的教育理论,彻底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前者是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素质为教育目的,后者是单纯为了受教育者升学而进行教学,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并加强学生多方面素质,而“应试教育”则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其它方面则基本放弃。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拨乱反正。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党的教育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党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特别是对人才的理解不能片面,应该看到国家建设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不能认为能升入大学的学生就是人才,而未能进入大学的就不能成为人才,应该认识到只要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的进步添砖加瓦的人,哪怕只有一点贡献,就应该被看作是人才。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党的教育理论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彻底转变观念,要抛弃“为了升学而教学”的思想,确立“为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教学”的观点。

二、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

专业知识,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得开并收得拢,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初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离不开板书、板画、语言等媒介。我们应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黑板上端正板书、板画和用严谨的语言教学,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诱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学习和生活习惯。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或同年龄同性别的不同学生,其心理是不一致的,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现代社会飞跃发展,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不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不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并不断地用边缘学科知识、新科学手段武装自己,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三、加强教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学和教育工作有较高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加强教法研究,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

1、优化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不同科目,同一科目的不同内容,教法应该是不同的,不可能是一种模式,同时,学生有共性,但个性更突出,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并作详细分析,根椐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教学。同时还应注意,即使是同样的内容,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的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初中语文教师应承认这个客观事实,不能求全责备,对少数学生要根椐具体情况适时点拨,以求共同进步。

2、优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初中语文教师为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方式,力改初中语文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除了必要的精讲、练习之外,可采用谈话式、讨论式、学生自学自讲式、辩论式等。初中语文教师则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古语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终身享用。”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教师才能做到由教到教会再到不教,使学生真正具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规范师德,增强初中语文教师的感召力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创新途径

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形势下,推动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既是适应推动教育体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结合实际有效推动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活动,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一.初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1.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从目前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来看,理论课程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在素质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比较少,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这同时也是导致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备不够合理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从初等教育阶段就对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目前的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置显然无法实现这一要求,这不仅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改革,最终教育会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因素,阻碍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因此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急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2.初等教育课程内容无法体现时代特征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和对社会的认知要求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教育作为指导学生认知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基础,也应当适应时展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但是从目前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来看,初等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充分考虑时展的变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仍然按照之前传统的理论教育体系构建教育内容,这种与时展脱节的教育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校积极性,而且也缺乏教育实用性。整个初等教育发展出现偏差,对初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性产生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严重脱离时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个性发展。

3.初等教育方式比较落后

目前初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制约,大部分的初等教育大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很显然,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育方式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因材施教促进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发展,是当前初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理念指导实践,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的根本,在开展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初等教育理念,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初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根据推动初等教育的发展。其次,要逐渐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对初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以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为重点,在提升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另外,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计中要做好人文意识的渗透教育工作,这既是新时期初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初等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措施,渗透人文意识,就要求在初等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观念。最后,树立正确的初等教育观念还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与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要提升学生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过程中。总之,为了有效推动初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对相应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要用全新的视角、更加符合时展要求的理念去指导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推动初等教育全面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观念基础。

2.丰富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教育内容的改革和丰富是初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为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整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的初等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大都偏向于理论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较缺乏,在教学内容方面就缺少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体现。因此增加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内容的素质性教育成为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要在理论知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如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艺术鉴赏能力教育和品行教育,丰富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另外,还要对结合时展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变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基于实际开展,通过实例开展理论教学等等,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初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3.创新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创新

教育课程结构创新也是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会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另外,对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进行创新也是提升新时期初等教育课程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为初等教育向着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根据时展的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推进。首先是要增加初等教育素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初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人、育人,这就要求在初等教育结构中增加相应的思想指导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具有丰富性、趣味性,要贴合现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另外,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全面,要涵盖爱国思想政治教育、公民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教育等多个层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监理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次,要增设综合实践课程,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实践性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开展系列综合实践课程锻炼,能够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动手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培养。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要与相关的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且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初等教育效果和质量。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校还要与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合作,安排假期实践、实习,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发现自身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不足,提高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4.创新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针对初等教育教学方式落后、单一的问题,必须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技术创新和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初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首先,要做好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应用,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丰富性,增加初等教育的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初等教育实践情境,营造良好的教育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将网络教学手段融入到初等教育体系当中,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拓展初等教育的层面,网络教学手段在初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适应时展特点的重要体现,应当引起初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信息时代的学生作为数字、网络发展的“原住民”,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因此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是初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另外,要丰富和创新初等教育的教学组织模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在初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初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针对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时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好相关的创新改革工作,确保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序、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陈佳.初等教育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西部,2010,(8):232+228.

[2]夏小林.论新课改革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J].改革与开放,2010,(20):177-178.

[3]太学英.“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结构特色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6):95-98.

[4]哈希格尔勒.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177-178.

[5]刘浩.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学生则习惯于聆听教师对某一历史事实的阐述,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真实的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是一门说教课程,而且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新素质教育推广及普及的今天,作为历史课程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应该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反省自我,在历史的印记中认知事情的真伪,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应有的体现。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它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灿烂的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对历史本身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其次,历史传承的坚强意志不仅感染学生自身品德提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困境不屈不挠,敢于承担,品德得到进一步提升。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历史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是全面的,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文化产物和知识结晶。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就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就是将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品德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课改的全面开展。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方式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任课老师对该课程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而且有利于任课老师进行创新性教学研究。教师不仅可以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全面审核,而且可以对初中历史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探讨,为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

4.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植入了创新性和素质教育两个指标,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课程变得更具活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使该课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师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真相及其所产生的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课程设置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1.启发式教学,提高创新力度。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进而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随后老师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初中历史课程中,任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初中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启发,以引导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对事实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以自己的视野去认知历史,然后对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思维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不仅提高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思维场景。初中历史课程中很多历史史事是丰富有趣的,任课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对讲述章节里所涉及的典故、史话、传说等影响资源进行播放,使学生不仅丰富了视野角度,而且加深了对该材料的深入理解。尤其在具有可争议、可思考的问题题材中,不但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思维场景中,而且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同时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材料的理解及时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思维成长。这样有利于任课老师更详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思维成长状态。

4.注重创设问题的技巧性、创新性。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问题其实是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讨论与思考的氛围中,尤其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不同的人对其事迹都有不同的看法。任课教师在设立问题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该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及其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要巧设问题,不能将问题设立得过于狭窄,这样讨论的余地不大,但是也不能过于宽泛,要照顾到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视野。其次,任课老师在进行问题设立时要注意问题的与时俱进,设立的问题不能过于陈腐,使学生觉得问题本身离现实太遥远,对问题题材本身难以理解,无话可说。

5.鼓励学生质疑,创建民主教学环境。初中历史任课老师首先应该尽量地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意见,使学生对历史题材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从历史事件能够提出自我创新性的看法,对即成事实具有另辟蹊径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科学创新。其次,鼓励学生思维标新立异,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新,从问题思考创新升华到思考问题创新。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民族的教学环境紧密相连,民主是创新思维培育的平台。

6.开发性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初中历史课程应该尽可能地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想走出课程的局限,打破常规,由课程学习突破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够实现,才能够在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突破条文性知识带来的思想枷锁,才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的各种困境,同时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在新课标要求下结合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事实进行课改的最终选择,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就是在对历史过程的文化进行积累,而由于传统授课模式的限制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教学强调任课老师的创新性教学研究,在对历史课程本身的理解过程中创建一个民主的、可以自由研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创新问题的启发下对历史本身进行独立思考,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同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课程限制,进行开放性、质疑性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发挥初中历史课程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完善自我品德,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培育对策

1.引言

现阶段,对于学生的培养工作已经从以往知识层面上的教学提高到对于学生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培养。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育,已经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要求。在开展政治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格、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想素质。

2.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中,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方面,要想真正培养对于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执行素质教育工作。现代社会物质条件逐渐富足,精神生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校园的教学工作中,促进人文精神的教学,将人文精神与知识教学相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是现代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与家长对于学生进行衡量时,仅仅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功利思想过于严重,忽视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情况在现代教学中较为常见,是现代教育工作中急需改进的一个方面。

3.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中的不足之处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现代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是政治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的一点。第一,在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缺乏对于学生自身需求的考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对于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满足,就会造成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难以把握到学习目的。一味地灌输知识,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情况,就会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逆反等消极的心理状态。第二,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个性化,并且整体教学方式过于统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中,对于因材施教的应用不够深入,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第三,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体验关注不足。一直以来,政治教学工作主要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较为被动,学习体验难以受到重视。由于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难以真正满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的要求。

4.加强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对策

(1)提高政治教学工作的趣味性。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自身学习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集中。初中政治教学,其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不能保证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组织讨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沟通,充分感受到政治课程的学习乐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政治课程教学工作才可以顺利开展。

(2)提高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初中阶段政治课程教材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保证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需要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保证教学内容适量。在完成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思想品质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于课程内容的探究与思考,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并且充分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内涵。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更好地分析学生心理,从而创造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3)加强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数初中学生认为政治课程相对枯燥,整体知识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对于政治教学工作的正确认识,难以真正认识到政治课程开展的目的。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在政治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通过现实举例,论证所学理论。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理论实际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政治知识和相关概念。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引入并进行讨论,在学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引入政治课程内容,在学生完成政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更好地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让学生以更加深刻的角度看时事,强化政治学习效果。现代政治教学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注重将政治理论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

5.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针对学生思想品格、素质、价值观、人生观等多方面培养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教学工作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现代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对于人文精神培育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斌.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2).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每个学校的学生认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除了教师上课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学习准备学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根据在校学生的认知情况,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学案,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大多学校和大多科目大都采用学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用于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案。学案的形成可以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而产生。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在教师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它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集体研讨中互相启发;另外教师们由于年龄、教学经验、个人见识等方面的差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准备适合在校学生的学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案不能简单拿来当教师上课的教案,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位任课教师还要针对学案进行第二次备课,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与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每个教学环节要认真思考设计,这就是备学案,也就是说教案、学案要一体化。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包括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精讲、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课堂巩固、学习反思等环节。教师的导学性应该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要深入了解;准备合适学案,备好每一个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