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十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十篇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57:23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理念;实践方法

小学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书的过程,更是育人的重要环节。对于新时期的小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而其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就是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散文和诗歌,这些是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重增加情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真正意义上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还有助于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改的改革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学生培养成情智双全的人。这其中就离不开情感教育,它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认识上面的一种共鸣,教师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成为品学兼优的人。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抓住这种人文性,关注学生的个性,从情感因素的角度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进行陶冶,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专注性,促使学生对自我人格和自我精神的培育。同时,语文教学环境中加入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和谐性,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更加密切,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身心。

(二)情感教育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显著地帮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非常多的情感素材,例如,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人民的热爱等情感。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教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去学习这些语文知识,还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进行情感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通过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非常有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上述可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很有必要,以下是笔者总结的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教师方面: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人物,也是教学课堂上的引领性人物。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开始,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情感修养的培养,进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用自身情感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都变得积极、乐观。

(二)教材方面:挖掘课本中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通俗易懂,但其中仍然蕴藏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首先需要对语文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充分挖掘情感,通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后,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入语文课文中的情感状态,进而深入感受课文中主人公的情绪和感情,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涵。

(三)教学方面: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在教学方法方面出发,通过设置情景式教学既能够满足情感教育的需求,还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比如在较为科普类、景物类的语文课文教学中,单纯的课文讲述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声音等方式还原课本景象,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四)学生方面: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开展情感教育。小学语文知识大多源于生活,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添加语文课外实践环节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友情、亲情、同学情以及师生情等等情感观。此外,在相关情感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课堂互动或者提问的环节,让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同时唤起学生的亲情感受等。通过课外和课内实践,让学生充分的接受情感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循序渐进,将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另外,要对情感教育实施的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将情感教育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邓金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分析[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2]臧以霞.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15-16.

[3]吕立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5,11:26-27.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2

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经过一些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模式还是秉承这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能成为教师座下的倾听者,难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只能被动的受教师控制。而教师也只是单纯的以分数的高低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大部分的学生都难以对学生产生兴趣,视教师为猛兽,师生关系一度紧张,而语文成绩更是难以提高。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小学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彻底落实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的有机整合。这主要是取决于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于有效的推进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对语文产生兴趣,继而诱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关心学生,体贴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教学的责任感感染学生,以此强化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在教师的呵护下提高语文成绩。而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视为累赘,就只是让学生不断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变化忽视,那么很有可能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变得僵硬,教师与学生产生隔阂,学生只会消极的对待语文学习。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对于所有的学科均带有着一定的情感性,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往往是情感为主导,故而在学习语文时,一般会以自己的喜好而进行学习。故而,小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丰富的情感教育去教导学生,对小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善意与关心,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下进行语文学习。

二、情感的总述与内涵

情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现象,它深深的根植于人的意识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有着理智性、社会性与易变性等特征。情感所具有的特征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好变化。故而,在基于学生的情感的基础上,语文新课程的设计要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相结合,遵循语言学习的管理,在最适宜的程度上与每一个学生的要求相吻合。因此,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学生的情感必须要重视,如此方能创设和谐、科学、轻松的语文课堂。

三、情感教育投入于小学语文教学

在教育过程必须要将情感教育纳入,让情感教育变为教育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情感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关心着学生的态度变化,情感化与情绪化的方向,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投入情感教育,以下就是笔者自身的一些建议。

1.落实情感课堂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是语文教学落实情感教育的重要措施。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视的,亦是首要任务,而重视学生的情感同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更是重要措施。故而,教师在进行语文备课时,不但要将所要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的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当然,除了这些,教师还需要将课文中的中心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学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落实情感教学是教师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的重要基础,上课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多多给予“很好“”很棒”等话语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而在这样具有情感的、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成绩。

2.完善课堂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情感

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要有效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将情感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此,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在不经意间向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表演、成语接龙、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形式来活跃课堂,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当然,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德智发育等方面,要实现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四、结语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87-01

1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以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进行经过教育技术加工的人际交互过程。是围绕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实施的师生间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这个互动过程,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在习得知识的实践中发展能力,养成高尚的情感,既而会让这种情感泛化师生间,同学间的人际情感。这种情感对于教学来说是相当有意义的,它可以激活课堂,促进教学有序进行,还能为广泛开发人际交往和实施社会合作创造条件。其实,它本身也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社会化情感准备。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来看,他人间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因此,教育要从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入手,关注他们的情感活动,教育还要在提高全民族素养上做好文章,也就是说要在小学阶段,向学生输送一种“修养”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倘若小学语文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生活视而不见,我们可以将这种教育称之谓“目中无人”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也会异化。情感教育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情绪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为标尺,以尊重学生,愉悦学生为目的的教育形式,从这层意义上来看,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研究表明,情感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基石,在审美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通过这种活动,能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目的,同时还能提升人们的素养。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2.1创设生活情境,诱感共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并不像成人那样成熟而深厚,他们的情感往往较为浅显。具体来说,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与其所在环境有关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他们的情感容易受老师的情感所左右,也易受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情境,营造恰当的氛围就能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唤醒对以往的经验,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课程专家、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教学情况精心编选的,教材中突显了情感教育价值取向,虽然低年级课本中的内容较为简单,但也有很好的情感加载点。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小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有所感悟,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领悟作者的情感,从中找出文章中的动静点,准备好能与小学生进行情感碰撞,达到共鸣的准备。当然,老师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水平,由于他们年纪小,经验和智力水平也有限,对一些较于深刻的情感无法感知,比如,课文中的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对于这些情感的培育要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挖掘人物感人的情感,引导小学生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与自己思想情感进行交融,最终激发学生的情感火焰。

2.2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母语,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老师都认为教学是老师一个人的事。事实证明,老师整堂唱独角戏似的讲授收效甚微,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功的语文教学应是老师和学生交互的结果,是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一个优秀的老师,他懂得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触景生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通过切身体验获取感悟。

2.3注重生活教育,重视潜移默化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最能影响学生的言行的,这是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喜欢模仿的时期,他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成人怎样说,怎样做,都是他模仿的内容,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有意地通过学生模仿自己的言行来达到教学目的。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是超自然,也就是说越是自然渗透、不留“痕迹”的教育,越能够对人的生命成长产生恒久影响。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让自然和怡情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特征。

3把握教育细节,以爱心、细心和耐心去影响学生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最优化的教育资源。关注学生成长的细节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那么关注细节的实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关注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生命元素,关注教育过程的价值生成。教师要善于发现师生交往中有教育价值的情感因素,并将其艺术化为教育资源。成功的教育往往是关注细节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师具有关注学生成长细节的职业操守。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情感培养,这不是说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不重要。”实践证明,情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武器,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将情感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情感教育并非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内容被演绎得支离破碎,繁琐的纯逻辑剖析取代了对教材情感的挖掘和对学生情感的激活。

参考文献:

[1]潘小梅.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作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5).

[2]李明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J].教师,2010(17).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4

(一)文学教育演化历程及问题归因研究文学教育目前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站在历史的平台上,可以洞察到其本质与真相,凭着主观臆断乱下结论对文学教育发展是很不利的。“基于历史的言说才是有根有本的言说。”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填补了全面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演变史的空白,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解析了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对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演变过程的梳理,把中小学文学教育分了三个阶段九个时期,一是近代独立:近代独立前的“范文学教育”(先秦~1904)、清末学制的颁行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1904~1912)、民初新学制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初步发展(1912~1919);二是现代转型: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激进期(1919~1927)、现代转型的沉思期(1927~1936)、现代转型的深化期(1936~1949);三是当展: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1949~1963)、“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1963~1990)、“人文论”的倡导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1990至今)。黄耀红认为对当前文学教育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范文学教育”、“工具论”和“人文论”。他论证了文学教育中伴随着的争论与困惑: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与“文白之争”、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离与“文道之争”、“语言”与“文学”之争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关系。每一次的论争都呈现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偏颇与弊端,是对历史的检视、对现实的关照,是一次理论的建构与实践的变革。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把近现代语言文学教育分为了六个时期:文学设科期(1904~1919)、“国语”“国文”期(1919~1949)、语文定名期(1949~1956)、“汉语”“文学”分科期(1956~1958)、语文波折期(1958~1978)、语新期(1978至今)。他以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梳理每次语言与文学教育相融合的语境下文学教育的演变历程。黄耀红的文学教育演变历程定位更着眼于文学教育。他在梳理演变历程时,都把时代背景、文学教育历史事件做了系统梳理与特征归纳,便于我们了解文学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而对目前的一些文学教育现象与困惑有了历史依据与解释。

(二)关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的研究对于文学教育的功能,学者们虽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但基本上都是从文学的功能与作用角度进行演绎推论。面对文学教育目标的盲目与困惑,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归纳,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和目标,更好地引导其发展方向。鲁定元在《文学教育论》中把文学教育的功能分为两大类: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但同时又包含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多种非审美教育。”鲁定元认为文学教育有审美和求善的功能,审美功能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健全与自由意志的培养,身心体魄的养护与人文精神的强化充实和思想品德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结构的完善,使之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在具体教育中融合统一,包括过程和目的方面的融合统一。陈弦章在《语文教育文化论》中,从六个方面论述文学教育的作用:进行语言教育、继承文化遗产、感受历史生活、陶冶品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思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多义性、多层次、概括性和开放性,而阅读主体又可对内涵进行常读常新的无穷尽阐释。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钱理群教授在访谈录《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精神底子”的说法:读文学作品的唯一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另一重点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胡根林在《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中,通过对文学本质的分析推演出的文学教育目标与此很相近:处于教育情境下的文学,其“目的价值”自然就蕴涵在“文学”之中,因此文学教育首先不是获得知识,而在于情感的陶冶、思维和智慧的激活、心灵的沟通与交流、精神世界的拓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提升。文学教育的本体是文学,审美性目标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另外一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书也都大同小异地提到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学者们对文学教育功能与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如文学史常识,作家作品与文学理论的知识等。二是能力要素,如能够分辨不同文体,提升文学鉴赏力,通过文学作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三是情感和价值观要素,如使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丰富人生经验,培养对美的情感与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等。情感和价值观的要素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中尤其重要,是重要的目标落脚点。

(三)文学教育的落实方法研究关于文学教育方法的论文相对较多,大部分教学论著中也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论述。《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上海出版社“语文教师必读”丛书中的一本。王纪人针对目前教师理论修养偏低,系统阐释了文学教育的解读方法、策略及其理论依据。他论述了文学概念的更新与语文教育的关联,以此更新教师的文学观念与理论。另外还论述了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形式分析(叙述者、叙述技巧、文学语言、结构),人物形象分析,对文学风格、体裁和创造方法的把握,文学鉴赏和批评活动等方面的方法与策略。胡根林、孙芙蓉《2007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反思》综述了王荣生、王尚文、赵志伟、刘真福等人论文中的文学教育方法。如王荣生《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朗读”———朱自清语文教育论著重读》提出,“分析”的方法是朱自清鉴赏文学作品的根本方法,通过对语汇、字句、篇章、声调等的“阐释”获取“意义”;与夏丏尊、叶圣陶等人所主张的“阅”“读”分离、“美读“不同,朱自清所主张的“吟诵”是以反对音乐化为前提的,目的是通过声音得到文本中的“意义”。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从学生主体出发,提出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更新、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体验,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体验与自我生活经验进行关联。郝国荣《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四个有效对接》从课标中对欣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出发,对于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通过独特的语言现象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应注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现象,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语言,从而提高文学素养。第二,通过情感体验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文学可以突破狭窄的现实生活的范围,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感受和体验生活。第三,通过读写训练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品味重点字词和句子,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情”和“理”。在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及文学写作能力。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只有在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岳乃红《主题阅读和儿童的文学教育》针对目前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主题阅读的课程建构”主张,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策略:一是以儿童的精神发展为“经”。从儿童的精神发展和生命体验出发,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选择适宜的文本。二是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将儿童可以阅读的各种文学体裁进行展现,同时力求科学体现文学体裁与儿童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主题的实施提出要把握几个主要特征:主题阅读是深层次的略读指导;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是整体性、对比性、探究性的;主题阅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四)对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1997年,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讲》与王丽《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同期发表于《北京文学》,引起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薛毅着力分析了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因为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文学来达成,所以文学教育就不再是文学的教育,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手段,所谓“寓教于乐”;着力于其“思想性”,文学性是外在的与附加的,教师分析完思想主题之后,才会附加地分析一下艺术特征,并且只是些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等脱离文本的套话。这种刻板、教条、贫乏单一的强大阐释体系取代了真正的文学作品解读。文学作品要选择一些所谓的“健康”“向上”的,不然会引起思想混乱,担心读一点爱情的,会不会整天想着男男女女的事;读一点“悲观”的东西会不会跳楼自杀。所选与所讲作品几乎都可以用反封建主义、批评资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等词汇,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被这种阐释体系挤压得踪影全无。文学教育话语的政治主题分析模式让师生说着套话、空话、胡话。作者极力推荐王国维与蔡元培的文学教育观:重精神情感的慰藉。王泉根、赵静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认为,当前的文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在小学阶段,文学作品只是作为识字、阅读的工具;只看到儿童文学作品能激发儿童兴趣,但“集体无意识”忽视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的价值;把学习文学作品等同于学习名家名篇,儿童文学被认为“小儿科”,其文学价值不被承认;低估儿童文学能力的发展,认为只有中学阶段才能正式学习文学。从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而文学教育从初中阶段才开始就可以看出。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认为“文学之重”即“生命之重”,在关于文学功能的言说中,“生命”常常是缺席的。文学总是作为教化工具存在。周庆元在为黄耀红《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写的序中说,“人文教育的危机也就是文学教育的危机,我们以为,现代中小学生之所以在整体上出现思想浮躁、情感粗糙乃至语言粗俗的问题,与他们缺乏必要的文学滋养、特别是经典文学滋养不无关系。语文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问到文学教育的头上。”这是从文学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人文性缺失的角度分析目前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胡根林梳理推演了各个阶段文学教育所出现的不同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初,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文学本身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以及其中丰富的人性内涵被忽视,文学教育成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导致文学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错位。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风起云涌,革命建设波澜壮阔,对中学文学教育来说,不管是工具论提出后文学教育的低迷时期,抑或文学教育的复兴期,凌驾于文学教育之上的总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文学的本体性迷失于泛化的教育性之中,文学理解的意识形态化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陨落。

二、文学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理论依据不足,“我以为”式随意性大虽然文学教育一直是语文教育讨论中的一个热点,但语文教学范畴中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基础依然很薄弱。现在文学理论大部分从国外生搬硬套地引进,同时又忽视本土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论知识,不能使二者很好地互补与融合。中小学教师本身对文学理论不够重视,文本解读知识陈旧,一成不变的文学解读方式使文学教育发展缓慢。学者与一线教师对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认识普遍存着“我以为”的断章取义式诠释,缺乏严谨性和适切性。

(二)缺乏系统、完整的学科论视角研究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从局部出发,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对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以历史为平台的寻根研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封闭式思维现象。各种文学教育观念、功能、目标、方法的争议,有时是思考角度不同,有时是价值观取向的差异。这些争议有些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整合起来就使文学教育逐渐完善,有些争议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没有必要为求标新立异使文学教育混沌,有些争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究其实质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对于文学教育的研究应该立足其整体,取消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其更加系统与完善。

(三)可操作性与可使用性的建议缺乏对文学教育的研究,以空洞的理论说教居多,缺乏一线教师能运用于教学的操作性建议。空话套话连篇,实际意义相对不大。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学者的研究视角很少定位于实证研究。另外急功近利的心理、科研成果考评体制和研究经费的束缚更使实证研究举步维艰。对于文学理论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立足当下,回顾历史;立足实践,提升理论;立足生本,培训教师,让文学理论自身与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同步发展,尤应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四)存在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简单重复从文学教育研究演变史可以看出,对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始终是新的问题已出现,然后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即使解决了却还会出现在学者对现状问题的研究中,为论而论。对文学教育方法的研究更是有很多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翻来覆去也只是那几种方法。有的想“高明”些,换个说法或名称,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的创新,对文学教育的研究呈表面化、边缘化、陈旧化、一刀切。另外由于片面地看问题,时常将目的、任务、功能混为一谈,上升不到本体论的研究。

三、结语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5

(一)语文教学与生命情感的关系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情感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同时,珍惜、尊重与热爱生命,逐步脱离自我中心主义,发展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的精神。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动语文课程的功能性转变,由单纯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语文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民族文化情感、审美情感在内的生命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相吻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真善美、假丑恶等情感体验,将发展成为学生对生命的理性思辨,最终影响学生的心智、品性与道德,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与追求。

(二)语文教学与生命践行的关系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践行的教育。学生具备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还不够,还需要切实地去履行生命存在的职责与义务,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为别人的生命尽一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践行生命教育的关系在于: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感染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思想,树立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进而激励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大量的实验证明:榜样的力量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学习力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且喜好模仿受到尊敬、欢迎、敬佩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对小学生行为的示范与激励,不仅能起到对小学生践行生命教育内涵的导向功能,其践行本身也是提升小学生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生命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小学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应以建构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为主。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以苏教版为例)的梳理,笔者针对小学生生命认知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并列举了相应的篇目。教师在构建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时,可将其划分为“认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享受与超越生命”三个维度,整理相应的素材实施教学。合理的维度划分是生成教学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前提。

(二)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应突出情感取向,开展主题式情感教学。比如爱国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民族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生存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道德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向学生重点阐述某种情感取向的思想内涵。以生存情感取向为例,比如《金蝉脱壳》一课,小学生能从课文中直观看到的仅仅是金蝉由卵变为幼虫的过程,教师应重点指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背后是金蝉为延续生命所付出的代价。这样,通过明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使情感教学不流于表面。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情感教育作用 意义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把语文教学分为认知与情感两大领域,但在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所讲的东西规定为学生的规范,不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创造欲,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位置,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从融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四个方面对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情感教育是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进其感情变化。换言之,情感因素不仅对学习过程起着推动、强化、导向、维持和调节作用,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挥,还对学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情感教育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有着很大的实效性,增强学生追求知识永不懈怠的耐力,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感教育的内容、方式、步骤进行了探究。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应当爱学生,忠于教职。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任劳任怨的精神,就是一个老师应当具有的情感素质。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从人道主义出发,要求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按照儿童的天性去进行教育,教育要适应自然,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意志和判断。这就明确指出了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目的——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和技能。热爱学生的方式方法方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进行教育,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青年人的心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要注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现代教育学更加强调情感教育在教学当中的位置,将情感教育提到搞好师生互动关系的高度来论述:教师要对学生热情关怀,严格要求,竭尽全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教师关怀,爱护学生,会使学生受到鼓励会更加尊敬教师,热爱学习;对学生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情,持之以恒。”——既概括了情感教育的过程,又指明了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人类文化发展史中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情感教育的资源。今天,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认识领域的新观念,新学说层出不穷,对人才的需求愈益广阔而严格,依靠自己学习,终身学习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制胜法宝,情感教育理论的创新,深入提高,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一是以热爱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就一改我国教学体制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注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忽视或轻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片面性。这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传统情感教育理论的开拓和深化。

笔者从事小学教学教育多年,不仅从理论上花大力气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情感教育方面的论述和思想,而且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身体力行,切实探索情感教育的路子,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对情感教育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体会和领悟。

一、情感教育可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接受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生是接受知识,塑造品格的初始阶段,好奇心,敏感心较为强烈,想象力相当丰富,而求知的心灵犹如一颗稚嫩的小草,来不得些许风霜侵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朋友谈话的方式传授知识,可克服其畏惧的心理,增强其好奇心,求知欲及想象力,就可以对教师的一言一行印之于脑,贯之于行,乐于接受教育,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大大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十分融洽。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向全体或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以真情实感对待他们,即使他们以冷漠的表情,冰冷的心对待老师的帮助,教师也要以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炽热,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逐渐融化其冰冷的心使其在知识和品格的发展上打好基础。

二、情感教育能促使学生树立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稳定学习情绪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要求。”从教师这一方面而言,其精神状态,情绪波动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心情愉快,轻松舒畅,情绪状态较佳的情况下,其个人固有的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会得到自然,准确,流畅的展现;就学生这一方面来说,教师和颜悦色的叙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欢愉的种子;而教师手把手,面对面的悉心指点,又对学生能够学会知识产生自信力;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的鼓励,还可产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力;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的耐心疏导,悉心纠正往往又可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这种师生双向互动,现代作家冰心形象地比喻说:“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可爱,同样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要让学生身上布满阳光,教师心中应有一轮太阳。”这是颇有见地的。

三、情感教育可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第一位老师。实际教学当中,确切的说,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媒介和桥梁作用。这个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通过情绪与情感对师生的智力活动施加影响的。如果师生关系好,教师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也对教师的授课活动从一开始就会产生兴趣,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传递鼓励、信任的情感信息,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肯定情感的体验,就会在情景交融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学生不仅接受了知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深沉地热爱教师,尊敬教师,把教师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这时便会产生情感迁移的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叫:“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能够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的活动,沮丧愤怒的情绪则不利于智力活动。一言以蔽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情感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为进一步形成科学素养打好良好基础

从学生成长的长远利益考虑,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师的价值取向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强调指出:教师教学的价值观对学科教学的认识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又强调:教师教学要真正走出纯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注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杜绝应试教育。科学素养的形成,应当及早抓起。小学教育恰恰是科学家素养培育的起步阶段,而这个起步阶段对小学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充满了“别有天地”的无穷魅力的。《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论及小学儿童心理特征时谈到:“(1)小学儿童是幼稚的,即便是小学高年级儿童也会提出一些令成人可笑的问题;(2)小学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不会向别人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而且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3)小学儿童是好动的,喜欢东摸摸,西碰碰;(4)小学儿童是好奇的,见到一件新东西,就想用手摸摸,听到外面有奇怪的响声,就想出去看看,手上有了玩具就想拆开瞧瞧;(5)小学儿童是喜欢模仿的,成人的动作方式,他们一学就会,影视的角色特征,他们跟着学样,社会上的流行的时髦语言,他们也会朗朗上口的;(6)小学儿童做事是喜欢成功的,即使做得很不成样,只要成人认真地称赞几句,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干得更得劲。”这一全面而精确的论述,对于教育儿童科学素养形成方面的起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提醒教师,儿童身上有着科学素养形成的纯粹因素,万万不可轻视。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每一个儿童都是可造之材”的认识,以温暖如春的语言,以平心静气的态度,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感,以积极乐观的热情,激发和强化学生内心深处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注意觉察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触摸学生感情的脉搏,对症下药,清除其心理障碍,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哪怕是在学习上提出一些奇谈怪论,也不应讥笑、嘲讽,遏制学习活动。尤其对差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回答对就及时表扬,使差生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一定位置,布置作业也可难度小点,平时不能要求过高,生活方面也要对差生充满爱心,帮助他们解决些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因自己学习差而歧视他,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小学教育要从教师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着手,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仅在知识传授方面本着一颗热爱之心,没有对优生的偏爱,没有对差生的厌弃,而且在生活及其他活动中献出爱心,没有被忽视冷落的学生,这样就会激励起全面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为将来形成科学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树立教师教学的正确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恒心,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及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规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这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条件提出的要求。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而这也是能否成功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关键。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逐步渗透,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使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为我所用。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发现,有的作品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作品引导学生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有的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举例来说,《富饶的西沙群岛》、《草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狼牙山五壮士》、《十里长街送总理》表达了对革命伟人以及人民英雄的尊敬。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蕴含深厚思想感情的文章,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2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为学生营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当学生面对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时,身心会更加放松、思维也会更活跃,积极思考和提问,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当学习《母鸡》这篇文章时,笔者提出问题:“作者最初对母鸡的感情是讨厌,可是后来转变为不敢讨厌,我们仔细想一想会什么作者的心理会出现变化呢?我们讨论一下,好吗?”教师在这里使用了“我们”一词,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学生感到老师很平易近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从而更愿意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讨论”一词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以及好胜心理,使学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使用了“好吗“一词,用一种近乎商量的语气使学生沉浸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状态中,他们不会担心问题答案是否正确,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答案错误而遭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嘲笑,在这样一种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积极参加讨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一步步接近答案后,所有参与的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将来的学习中。

3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情感教学心理学》这本书中,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卢家楣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这样才会出现师生情感交融的局面,构建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力为学生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目的是拉近教材与小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近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品会。当学习《再见,亲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一边用多媒体播放车轮转动,火车开动的场景,一边满怀深情地朗诵:“车轮滚滚,列车远去,载走的是人,载不走的是情。一边是志愿军,一边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声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成了一句话————”,全体学生一齐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教师和学生都会在沉浸在离别的深情中,双方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和平的、正义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思想感情与教材中人物融为一体,从而对教材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另外,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心理。

4加强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

4.1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不会因为担心语病而不敢张嘴说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加演讲或朗读,以减少当众发言的压力。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演讲潜力,只要为学生提供公开发表言论的机会,学生就可以通过讲演表达情感、宣泄情绪。

4.2为学生布置宣泄情感的半命题或全命题作文。

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可以宣泄情感的作文,如《妈妈,我想对您说》、《愉快的一天》等。教师要培养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永远保持开朗、活泼的健康心理状态。这样做也便于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很多种,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探索、不断挖掘更多的有效方法。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的作用,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丽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9).

[2]李月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8

一、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都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师长、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教育。如学习《王二小》这篇课文,在小学生刚跨入校门不久,课文思想观点正确、道德教育明显、爱憎分明、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在备课时,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渗透。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们要让德育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让学生自觉接受德育教育,那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语文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这个度,要从语文知识入手,在进行语文基本训练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扎实的语文知识,同时又受到德育教育,认真上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就需要讲课时,充满爱国热情,充满对学生的关爱信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多想,课文感情深处,老师要进行声情并茂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领悟到强烈的情感。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德育实效,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课文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受到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德育教育。

1.实效辅导理解法: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或有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些课文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些课文仅靠学生理解,是无法理解透彻的,这不但需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思想道理。

2.自学自悟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数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思想内容自然流露,这些课文要让学生多看、多读、多想,多读会让学生接触思想内容;多想,就会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想观点!爱憎情感;在读中想、想中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会从中受到自我熏陶和教育。

3.讨论吸收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时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展开讨论,是学习课文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坐在井里的小青蛙为什么说天很小?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会怎么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讨论,同学们知道了小青蛙坐在井里,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跳出井口、目光远大,世界如此之大是自然的了,懂得了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概述意义;策略

一、语文美育的概述以及意义

所谓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贯穿美育,这应该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之一。语文美育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建立审美观,树立审美理想,并且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材的结合,并通过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实施美育,从而达到构建小学生审美结构的目标。语文审美教育是学校审美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美学效果,美的因素充满了教学的整个过程。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小学生升学考试的现实问题,只能把课程教学与考试重点联系起来,更多的强调了知识点的运用和考试方式,并没有注重对语文结构美、语言美、内涵美的欣赏,学生在老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失去了审美的主动性,淡化了对画面的想象力,缺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古板、枯燥的局面。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美育势在必行。这是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一种手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恢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让语文知识充满了画面感,活跃了课堂氛围,营造了优雅的语文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情景中,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美育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语言揭示艺术美毋庸置疑,师者于课堂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最依靠的还是语言,因为语言是沟通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起着极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结合教材内容变化多样,有的抒情类的文章,教师就要带着丰富的情感去讲解;有的描写景色的文章,教师语言就要绘声绘色,优美生动;有的议论性文章,教师的语言就要严谨,富含哲理和逻辑等。教师要在课堂中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语言的艺术魅力,营造一个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

(二)创设情境感受语言美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充满生命的个性色彩。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应该调动教学氛围,创设与文章有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的魅力。只有教师带有激情,转变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才能让课堂生机盎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联系内容,联系生活,把语文知识转变到学生身边的事物,更有利于语文情感的展现和学生吸收。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生会抓住教材的情感主线,感受语文的语言美,养成了自己审美的习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采用有感情朗读、文章情景再现、音乐辅助等形式作为教学手段,以情动情,带动和引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小学生由于心理不太成熟,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真切的体会文章的情感和魅力。而利用插画的画面感,能把语文感念和理论的知识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更利用小学生接受。学生在欣赏插画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丰富感情的阅读,让学生的欣赏过程充满了联系和想象,对于美的感悟和情操的培养更有带动感。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观,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训练,学生审美观念得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得以熏陶,而且直观、简单,更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

(四)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学设计;城乡接合部

语文情感教育即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将情感因素与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有机融合,综合融汇教学流程各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在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营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行一体、情知共进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大多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中,情感教育多流于形式,传统“满堂灌”教育模式仍是这部分学校的主导教学方式。情感教育表面化折射出教师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对此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研究,本文基于这些研究工作,从学校、家庭、教师层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且在教学设计层面给出针对性建议。

一、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目标的制定存在“形式主义”

该地区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对语文要素的认知,对情感目标缺少广泛的了解,很少思考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位置与作用,上课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及现成的课例教案,容易导致在“教什么”方面的随意和模糊。他们普遍认为在45分钟的教学课时内,使学生当堂记住所学知识就已达成教学目标。情感教育的落实需要通过教学得以实现,但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情感目标多停留于教案,甚至一笔带过,课堂贯彻流于形式。

(二)课堂情境设计生搬硬套,缺乏“真实性”

当下互联网上有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可供教师下载使用,但其在给教师备课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教师惰性的滋生蔓延。许多教师不再精心备课,而是直接下载套用现成的教案模板、课件,未结合本班学情进行调整。然而,情感教育重在师生情感的互融共通,教师根据这类资源设计的教学情境与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情”,导致学生不能实现有效学习。

(三)课堂活动设计单一,缺乏情感环境

城乡接合部小学的语文课堂模式仍以传统的读、背、记为主,课堂活动主要体现为小组讨论,但讨论的过程缺乏组织性,讨论内容与学习内容无关,成了学生“钻空子”的机会。针对文中思想感情的讲解,大多数教师是按照教学设计自问自答,少许的提问多局限于前排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氛围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心理落差,被教师忽略的学生会逐渐关闭情感交流的窗口,而与教师互动的学生因课堂氛围枯燥也很难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情感教育很难得以沉淀。二、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学校、家庭、教师各层面,下面分别进行分析。从学校层面分析,教育资源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该区域的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加快教学发展,往往把升学率视为关键指标。高升学率要求高分数,但情感目标本身具有内隐性,在检测评估方面难以量化,导致教学效果的好坏难以评价,所以学校就压缩情感教育的占比。学校要求升学率,教师便形成了“唯成绩论”。从家庭层面分析,城乡接合部小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加重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大多数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迫于生计外出务工,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无暇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从教师层面分析,这些学校中四十岁以上的中年教师人数比重较大。这些教师执教时间长,大都已经形成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转变存在很大难度。此外,学校和家长对高分数的要求,使得任课教师存在较大压力。即使有一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最后迫于这些外界压力也会向“成绩”低头。由此可见,城乡接合部小学的语文情感教育实践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困难。

三、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有效贯彻情感教育的建议

虽说情感教育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教师的三方合力,但落实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实践。语文三维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期望在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既是目的,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促情”实现“促学”,做到情知共进。基于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

(一)把握情感要素,找准情感目标

准确把握情感目标的前提要求教师应意识到这份职业给予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情感素养,在众多语文要素中能够准确把握情感要素。如教学杜甫的《绝句》,该诗的主要情感目标是引领学生感受春日景物的美好,培养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又如课文《开天辟地》的学习要求学生体会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这些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在备课时不断深挖教材,广泛调研资料,深度把握语文要素,找准情感目标。教师只有对所教内容做到游刃有余,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感动机

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求“真实性”和“趣味性”二者有机结合。“真实性”体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衔接,“趣味性”要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课标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兼顾所有学生的普遍性特征,而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还需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兼顾教学对象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将生活引入课堂,才能有效引感共鸣。如课文《陀螺》的情感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城乡接合部的学生而言,陀螺是常见玩具,教学本文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对玩具的热情,以玩具为话题导入课文,然后将描述陀螺外貌、玩陀螺等内容交给学生自由学习交流,带领学生体验“玩陀螺”的乐趣,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民主、宽松、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这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的学习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三)构建对话平台,实施多维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个披文入情的活动,是一次生命对话、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的过程。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陪伴,作为语文教师应多关注这些学生情感表达无以寄托的客观现实,主动关爱学生,搭建师生情感的桥梁,为他们提供分享、表达情感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共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情感的传达是教师无法完全靠自己的讲授完成或达到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设计多维化的教学活动,构建对话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与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与自我交流。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深味人间真情;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真谛;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徜徉自然之乐,历经社会百态;在与自我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学习得失,提升自我效能感。总之,要解决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的支持与家长的配合当然重要,但教师的引导实践尤为关键。这些因素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就应在教学设计的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优秀的教学设计对情感教育的落实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城乡接合部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认清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动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不断学习前沿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理念,从发展学生的情感入手,设计以发展情感品质为基础,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方案,让情感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谈。

参考文献

[1]何芳.论小学生情感培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5(26):11-12.

[2]陈武英,刘连启.情境对共情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01):91-100.

[3]郑昀,徐林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43-49.

[4]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张福建,徐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心理学阐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5(23):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