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十篇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十篇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59:53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1

企业组织变革的发生

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最大诱因。运用系统环境互塑共生原理可分析企业组织变革的发生。按照这一原理,环境对系统有两种输入:资源和压力;系统对环境有两种输出:功能和污染。

环境的输入直接塑造企业组织,这种输入的变化直接引发企业组织变革。对企业组织而言,环境对其资源输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和自然资源;环境对其压力输入主要来自要素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中资源丰富,或者是资本充裕,或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企业就应当选择资源密集型的,或是资本密集型的,或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组织模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需要相应地变革组织模式。同时,环境的压力也影响着企业组织模式的选择。如果在要素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那么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比竞争者具有更高的要素利用效率。如果在产品(服务)市场上竞争激烈,那么企业必须具备能够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组织结构。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讲,企业的输出同样对环境有塑造作用。当企业的输出对环境产生影响时,环境的变化进而会对企业产生新的输入,从而引发企业组织变革。企业的主要功能是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增加所有者权益以及向国家上缴税收。如果企业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那么就能够增强竞争优势,减轻竞争压力。如果企业是政府的税收大户,那么就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优惠。如果企业能够持续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就更容易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的功能输出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进而减轻组织外部压力,促进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相反,企业的污染输出则会恶化自身的经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我们已有足够的认识。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污染。企业不尊重员工,甚至侵害员工的安全和利益,那么将没有人到该企业工作,可以说企业污染了自身的人力资源环境。企业投资决策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就会失信于广大的投资者。企业将很难再获得更多的资金,可以说企业恶化了自身的融资环境。恶化了的环境会对企业产生新的压力,从而要求变革企业组织。

概括起来,环境对企业的资源输入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环境对企业的压力输入制约着企业组织的选择;企业的功能输出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企业的污染输出会恶化企业的经营环境。

企业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

对于企业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不过正不足以矫枉”,只有通过全员下岗,粉碎长期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格局,摆脱原有的吸引子,才能彻底打破初态的稳定性。进一步再通过竞争上岗,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关心,只要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就有助于形成新的吸引子,把企业组织引向新的稳定态。此类变革如能成功,其成果具有彻底性。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建立新的吸引子,如新的经营目标、新的市场定位、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如果打破原有组织的稳定性之后,不能尽快建立新的吸引子,那么组织将限于混乱甚至毁灭。而且应当意识到变革只是手段,提高组织效能才是目的。如果为了变革而变革,那么会影响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局部的修补和调整来实现。美国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原有产品仅包括四种类型的直升机。每一种直升机有专门的用途。从技术上来看,没有任何两架飞机是完全相同的,即产品间的差异化程度大,标准化程度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该公司决定变革组织模式。其具体措施是对个部门进行调整组合。首先,由原来各种机型的设计人员共同设计一种基本机型,使之能够与各种附件(如:枪、炸弹发射器、电子控制装置等等)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然后将各分厂拥有批量生产经验的员工集中起来从事基本机型的生产。原来从事各类机型特殊部件生产的员工,根据新的设计仍旧进行各种附件的专业化生产。这样,通过内部调整,既有利于实现大批量生产,也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方式的变革对组织产生的震动较小,而且可以经常性地、局部地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目的态。这种变革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导致企业组织长期不能摆脱旧机制的束缚。

比较企业组织变革的两种典型模式,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加以综合利用。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有必要采取激进式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激进式变革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甚至导致组织的毁灭;因而在两次激进式变革之间,在更长的时间里,组织应当进行渐进式变革。

企业组织变革的评价

首先应当明确组织变革对于企业的意义。企业输入各类资源,输出产品和服务。各类资源的简单加总,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各类资源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方式结合在一起,便具备了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功能。可以说,这种功能是各种资源在企业中整体涌现出来的。而这种涌现性正是通过企业组织来实现的。现代企业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于企业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但对企业组织贡献的直接评价却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客观评价的困难,因而在实践中对于组织变革存在着模糊认识,要么是缺乏组织变革的积极性,要么是盲目地进行组织变革。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客观的组织评价模型。这里将尝试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来建立企业组织变革的理论评价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aL&Ki-&,&(0,1)。其中:Q为企业的产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为资本投入量;这里假定技术木变,a为组织贡献系数:a=Q/L&Ki-&。在一个企业内,生产函数表示投入一定的劳动力和资本,在企业现有组织模式下生产出一定的产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组织贡献系数可以体现企业组织的功能。企业组织变革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目标是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贡献系数大于初始态组织模式的贡献系数。以此为依据,可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对组织变革的效果进行比较评价。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2

工商企业管理学什么工商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例如:开拓公司业务、进行销售统计、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合理规划人员安排、为公司节省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公共关系理论与策划》、《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商务谈判》、《连锁经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与形象策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1、企业管理:各类工商企业、银行、证劵公司等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征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已经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2、市场营销:到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管理决策、营销管理、销售、公关、品牌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或者是实际操作与管理性工作。

3、会计小额:主要导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事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4、财务管理: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征服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

5、人力资源管理:到企业、事务单位及征服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工商管理学专业介绍工商管理专业(英文:industryBusinessadministration)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职能;管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18-000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为了能够维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之外,相关的职能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管理中主要负责对工商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对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隶属于管理学,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工商管理是在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执行相应决策。履行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职能的部门称为工商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要依据实际的经济状况,结合相关理论,在坚持相应的工商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履行相应的工商管理职能,才能保障工商管理的高效合理进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及其关系

(一)引导职能

为了使企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对管辖的企业进行相关的引导,以促进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引导企业向基础性产业发展,或者向着与企业相关的产业发展,这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要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这需要工商管理部门根据具体的市场状况引导企业向一些未饱和的行业或新兴行业发展,这有利于控制企业的盲目发展。

(二)管理职能

工商管理部门对工商企业进行管理,可以促进工商企业依法按照市场秩序良性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对那些操作不规范的企业要依法进行相关管理,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还要对管辖范围内的工商企业定期进行相关调查和监督,并及时登记工商企业的情况,以确保工商企业的正常合法经营,也为以后的管理带来方便。

(三)服务职能

工商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营而服务的。工商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工商企业提供最新的行业情况和企业饱和度,以使工商企业达到合理配置。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要为那些缺少技术或者遇到发展问题的工商企业提供相关的服务,以促进工商企业不间断的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将为工商企业提供服务贯穿到整个过程中,以应对工商企业的各种问题。

工商管理职能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工商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是:

管理和引导的关系。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在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工商企业,以促使这些企业能够合理有序的发展。同时,对工商企业的引导也是对工商管理的强化和促进。

管理和服务的关系。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工商管理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为工商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只有在管理的基础上为工商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才能确保工商企业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并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工商企业服务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管理和引导。

三、工商管理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且不可忽略一些小问题或者回避一些大问题。工商管理部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与时俱进,用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以实际市场情况作为根本,并对不同的问题做不同的分析,再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依法行政的原则

首先,工商管理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不能出现逾越法律法规的情况。一旦出现工商管理人员没有依照法律法规办事的情况,必须依照法律追究其相应责任,以维护工商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其次,工商部门在进行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工商企业进行普法教育,使这些工商企业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一旦出现工商企业违法经营的情况,工商部门要依法对其进行相关处理。

四、如何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

(一)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意识

工商管理部门要紧跟时代步伐,转变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工商部门应将为工商企业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为工商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以促进工商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灵活运用。

(二)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

工商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查工商企业的注册、变更、注销等相关手续,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保障对工商企业的严格管理。同时,工商部门要依法监督和管理工商企业,避免出现工商企业违法违规经营的情况,保障工商企业的合法经营与不断发展。工商部门在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宣传和监督力量,大力宣传企业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

(三)积极改善工商管理的作风

首先,工商部门要为工商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以增加工商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工商企业合理有序的发展。其次,工商企业要严格依法规范自身在工商管理中的行为,确保工商管理依法有序的进行。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建议,推动工商管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最后,加大工商部门的内部管理,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作风,使其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工商管理关系到工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合理运行。工商管理部门应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秉承科学的管理原则,积极履行相应的工商管理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商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工商企业的合理运行,确保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邦熹.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J].管理论坛,2012(1):71-73.

[2]吴秀婷.分析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所在[J].中国外资,2012(19):70.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能力

在经济发展日渐迅速的今天,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创新型的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脱离了时代步伐,它对于现今企业有害无利。企业要加强对创新型工商管理模式的重视,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本文对目前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状况

对现今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其正处于转变过程,而且工商管理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其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较高,随之,先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拥有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这也使得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停滞不前。接下来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进行分析:

(1)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甚明确。从现今情况来看,我国依然沿袭着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传统的、不切合实际的定位,也就是将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归属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行列。这种错误的定位没能正确地区分理论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不同,导致企业实际工作无法开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与依照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相互矛盾,并且这种矛盾越演越烈。

(2)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课程缺陷颇多。由于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对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定位不到位,使得其培养人的模式大致相同。这也就导致大多数的培养课程体系单一,毫无特色可言。同时,受到培养模式的诸多限制,其课程大多是相似甚至相同的理论结构,并且理论课程的内容没有与实际情况相关联。这样的课程安排直接造成管理类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只会“纸上谈兵”,实际能力不达标,甚至不会实际操作的结果。这无疑也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

(3)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缺少创新性。因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不够全面,受到其模式过多的限制,大多数会采用“填鸭”的方法。这就导致培养课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和企业自身的特色。同时,直接将所有相关的知识和技巧灌输到管理人才的身上,根本不与我国实际生活中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且忽视在其培养过程中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自我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最终只会使其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创新认知,失去自我特性,同时,拥有这样人才的企业也就失去了其创新能力和变通意识。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企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工作责任重大,几乎被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重视。如何改进完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令人才培养高效进行已经成为各个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接下来就上面所提到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1)重新设定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若是想使企业达到高效率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正确地看待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工作的定位,并且重新制定新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就我国企业管理发展来看,管理类人才可以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在培养这些人才的时候应该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对于理论型工商类人才的培养要针对其特性,应该加强其对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其理论知识扎实稳固,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实际技能;而针对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其应该掌握的,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不断训练来达到对其实际技能的强化,使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用能力。通过这个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使两类人才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2)制定完善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要是想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必须要制定完善高效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这样的培养工作才可称得上是完善的、优秀的、众所期待的培养工作。企业在制定该计划时,应该先调查分析我国现今市场对工商类管理人才的需求,充分了解不同种类的工商管理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制定出适用、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制定出的人才培养课程应该是一步步来引导的,也就是说这个人才培养课程应该经历基础、理论、应用和实践四个步骤。其次,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绝不是单向的,人才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针对这个目的,可制定交叉学科的培养,把和学科有关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工商类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这种交叉学科的培养符合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其应用能力能够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再者,培养模式中可进行系统的模块式教学。进行系统的模块式教学,将人才培养划分的更细。例如,企业生产运作、企业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这样就可以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薄弱的方面进行有计划的改善、培养,依照知识技能和应用技能双向培养的目标,按计划规范地进行。

(3)加强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会在实际应用中有创造性的开拓。首先,要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这同样也是为以后企业的发展打基础,毕竟一成不变的企业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这同样要求企业领导要有长远的眼光,懂得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方法。其次,企业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受到重视,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意识的新的教学内容。指导人员应该锻炼人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得这些人才可以熟练掌握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对理论不断创新。

三、总结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工作是需要一步一步慢慢进行才可以实现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问题、面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正确的培养策略和目标。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得培养出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尤其实际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侨惠.有效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J].中国经贸,2014,02(15):32-33.

[2]高纯子.浅谈对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意义[J].科技视界,2014,05(02):75-76.

[3]李俊.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09(09):104-105.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5

一、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

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的统称,企业战略是企业对企业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筹谋和计划。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最终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企业战略在工商管理和工商管理研究中根本不受重视,许多企业在发展中也没有给予企业战略足够的关注。如许多企业在提出发展决策时,都没有针对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也没有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企业战略才逐渐进入工商管理的研究范围并最终成为工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跨国经营和多元化发展环境下,许多企业也将管理重心逐渐向企业战略转移,力求能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广受企业成员认同且需要大家共同遵循的文化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综合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精神鼓励、思想塑造的有效手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名片,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将文化手段、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综合起来进行企业管理,才能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鉴于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出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工商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管理以及工商管理研究中的企业文化研究,其焦点都聚集在企业文化整合、文化形象、文化建设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在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也被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软实力。

3.企业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围绕经营目标对企业资产购置、资本融通、运营资金和利润分配的集中管理。资金和财产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也是企业所有活动的基础,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关系到每一个企业成员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要以资金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根据财务目标来计算和评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减轻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说到财务管理,就不能不提及人力资源管理。人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重视人的价值,协调好人力资源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财务管理中的薪酬设计、工资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体系构建等,都是提高员工满意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二、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

1.知识管理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知识管理指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发展企业知识资源、激发员工学习潜能、知识共享为目标,以知识组织模型构建和管理方法实施等形式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在经济管理领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知识管理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也得以提升。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赢得竞争优势,以提高组织业绩,也成为企业经济管理关注的重点。工商管理视域的知识管理,以知识资本管理、知识资本共享为焦点,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管理来扩大

企业的市场范围,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工商管理条件下的知识管理,涉及知识服务、知识支持、知识发展、知识机会、知识创造等方面的内容。以知识管理战略为首,通过知识战略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是工商管理努力的新方向。

2.模糊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发展。模糊经营管理是相对于科学管理而言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在批判吸收科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管理方法而形成管理方法,模糊经营管理并不是一种没有界限、不定量、不规范的管理形式,只是这一管理模式的界限不是很清晰,管理定量和技术方法有限规范而已,它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旧是非常科学的。近年来,在常规管理外,许多企业的管理范围都朝物流管理、电子营销管理等方向不断延伸,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在即时生产中,本着无库存经营理念,采用模糊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人力资源调配来打造最佳工作群体,施行适合于各部门的管理方法,是企业的必然选择,这必然会促使企业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不断更新、发展。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用能力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教育目标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学生的就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都是培养企业的实用性人才,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要注重对企业实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能否胜任这样重要的岗位工作,其应用能力是关键。

2.市场就业的要求

高效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很多企业都要求应聘者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专业特点的需要

企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多,而且偏向于抽象化,同时其专业本身的应用性和市场性非常强,因此,决定了在具体专业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强化学生专业的应用能力,进而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要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建立以提高学生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传授给学生新的方法与技能,使学生的执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以学生为本。

2.坚持系统性原则

这是指通过落实整体优化思想来进行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构建。首先,要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体系中各个培养方式之间的配合与分工,尽可能实现优势互补;其次,要能够从整个专业培养的总体规划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3.坚持灵活性原则

各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或者将各种培养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

三、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通常被定义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笼统定性没有将企业理论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别开来,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日益矛盾。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合,严重影响力现代企业发展。

2.课程体系存有缺陷

企业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核心力;其次,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脱节,尽管有一定的实习活动,但是系统设计与操作还不够,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先天性不足。第三,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往往只注重传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够。

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理论传授,对于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很容易被忽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是非常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最终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须要将企业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细分成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需要哪种类型人才,进而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首先,如果是理论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创新理念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其次,如果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设置出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根据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需要,以及创新需求等进行目标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没有必要的学科做适当的删减,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其次,要建立一些交叉性学科,着眼于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可以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建立起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须要将学科与专业进行划分,所以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模块化教学才能使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

五、总结

现代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献计献策,使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优秀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高超的应用能力。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企业发展的现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海滨.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2(13).

[2]党玉.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徐华(1977-),女,江苏扬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67-01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1]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2]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3]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4]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校企联合对于实践教学的强大推动作用。通过校企联合落实实践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若能顺利开展必须获得学校管理机制的保障,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有所体现,根据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建立相关正式机构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负责企业选择、企业关系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践模块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活动分析、决策分析和关系分析。同时要建立一系列相关规范、制度等,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目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施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比如企业管理运作的动态性与学校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如何衔接;合作平台如何使校企双方更好的获得各自效益等等。

参考文献:

[1]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87-89.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5.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8

一、日本经营学的发展历史研究

日本经营学的历史发展,必须首先从商业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开始。日本的商业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以后(1868年)。最早的商业教育有神户的商业讲习所(1878年),大阪的商业讲习所(1880年)等。这中间由福泽谕吉题写的东京会议所中的商法讲习所,在1884年经东京府厅批准改称东京商业学校,归农商省管理,实施西洋式的教育。这一年,颁布了商业学校通则。同年,文部省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内设立高等商业学校,第二年即1885年,两校合并,由文部省管理,称为东京商业学校。1887年改称高等商业学校,后来在1902年改为东京高等商业学校,1920改为东京商科大学,1930年改为东京产业大学,1935年成为一桥大学。这是日本最早的商业高等教育。商业学校通则以后,按通则分为中等商业教育和高等商业学校的商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来说,1902年成立了神户高等商业学校,1903年了专门学校令,第二年(1904年)成立了大阪市立高等商业学校。这以后,在山口、长崎、名古屋、横滨等很多城市成立了高等商业学校。1929年,神户高等商业学校升格为神户商业大学,大阪高等商业学校升格为市立大阪商科大学。与此相对应,日本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早稻田、明治、中央、日本大学等都做了商业教育的准备,例如早稻田大学在1902年设立早稻田实业学校进行商业教育,2年以后,大学的商业教育,都改成商科(商学部)。与商业学相关的课程如商业通论、商业算术、商业实践、通商制度等在商科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商业学的教学课程为经营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岛国,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明治维新前半期商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很慢的,这一点和工业、农业等实业教育是共同的。但是在明治维新后半期,随着高等教育机构逐步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商业学系列课程,商业教育才开始获得了初步的位置。日本学术界认为,这其中有两位经营思想家贡献最大,他们对日本经营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实业界都产生最广泛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福泽谕吉和涉泽荣一。福泽谕吉(1835—1901)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大力宣传向西方学习,传播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又鼓吹战争合理化。但是,如果仅从对形成日本经营学的角度分析,他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福泽谕吉在明治维新前曾三次到国外,接受西洋的知识和理念。第一次是1860年1月至5月到美国,第二次是1862年1月至1863年1月到欧洲,第三次是1867年1月至6月到美国。福泽谕吉是当时知识阶层中站在最先进高度的思想家,他主张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的政策,导入西洋的文明,他强调发展工商业的意义,认为富国必须发展工商业的制度和学问,商人是立国富强的根本。为了国家的目的必须发展教育培养有文明思想的经营者,並发挥他们的作用。1873年著述了日本会计界有名的《帐合之法》,引进西式簿记作为教科书,1890年在庆应義塾大学开设了理财专业。尤其是1893年在日本《时事新报》发表了有名的《实业论》,並在这一年印成单行本。福泽谕吉在《实业论》中强调兴办实业对国家利益的贡献。福泽谕吉的思想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经过商业高等教育的青年进入了像三井、三菱等原来由财阀控制的企业,在经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称福泽谕吉为明治文化的伟大的先驱者。明治维新时期对商业经营思想有很大影响的是涉泽荣一。涉泽荣一(1840—1931),曾是日本实业界的领袖人物,创办各种行业的公司、企业500余个,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的《论语》。涉泽荣一在论语讲义中明确指出“打算盘讲的是利益,读论语说的是道理。论语和算盘相互为伴,在商业活动中,必须是一致的”这就是儒家式的经营理念,所以称涉泽荣一为近世儒商。在日本,他的理论简化为“论语和算盘”的经营处世哲学,也就是经营理念。这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个人和企业的修养,也是经营活动中人格的尊严。日本学者认为,涉泽荣一的“论语和算盘”的思想和福泽谕吉实业论的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经营理念方面的二大潮流。涉泽荣一的思想是经营利益和道德的统一,是儒家伦理。福泽谕吉的实业思想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西洋功利主义,其目的旨在富国强兵。涉泽荣一强调商业经营中私利和国家利益的统一;福泽谕吉也强调经营的私利,但认为只是客观上相对使国家利益得到了保障。他们二人都对日本近代企业经营活动的思想动力进行了有效的实质性的阐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和实业的发展,以及日本经济的繁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美国、英国、德国也都有了商科大学,但是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课程的内容不一样。日本逐步引进了与日本商业学的内容不一样的德国的经营经济学和美国的管理学。上田贞次郎(1879—1940)是这方面课题的典型的先驱者。1902年,上田贞次郎在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留学欧美后回到母校当教师,1909年开讲“商工经营”,使商业学经营学化,从而逐步建立了商业经营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工业化急速发展,建立了一大批近代化的企业,使经营大规模化。日本经济的发展从商业中心向工业中心转移,除商业经营以外,工业经营也成为研究的对象。日本引进了以重商主义为历史背景的“经营经济学”。上田贞次郎的学生增地庸治郎(1896—1945)从德国学习经营学回国,1926年出版了《经营经济学序论》。1922年渡边铁藏出版了《商事经营论》,1926年出版了《工业经营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庆应大学经济学部以及明治大学商学部,在1928年都开设了“经营经济学”这门新学科课程。1927年7月,日本成立了“日本经营学会”。总之在上世纪20年代(昭和初期)建立了日本的经营学,只是其名称有些变化,主要是商工经营,商业经营论和工业经营论,以及经营经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美国逐步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将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并为后来的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日本引进“管理论”是从实务部门开始,加岛银行的星野行则在1921年参加日本工业俱乐部英美访问实业团,介绍翻译了这本书。日本大藏省专买局的神田孝一发表了《实践工场管理》、《工场管理论》。日本1922年成立了产业效率研究所,各地成立了效率研究会,从工场的实际出发研究改善工场内的管理问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开设了管理学的课程,例如1921年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的国松丰出版了《科学的管理法纲要》,市立大阪高等商业学校的村本福松在1922年开讲“科学的管理法”,明治大学的井关十二郎翻译介绍了法国著名管理思想家亨利•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并从1922年开始开讲工场管理、广告研究以及效率研究。管理论是从工场的具体场合中以效率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有一定的工学色彩,所以1935年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设置了工业经营分科,开拓了工科性质的管理论教育。这样在商业教育的同时,出现了管理论的教学课程,1937年在一些高等工业学校开讲了工场管理法。管理学的出现,刚开始只是以劳动条件、工作协调、工作疲劳等问题为对象,从产业心理学和劳动科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以经营经济学为中心的经营学,在商业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要比管理学高。经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导企业收益性的企业经济活动,以经济性为主要原则。所以当时有些日本学者指出经营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关系密切,同时与会计学也有关系。但是经营经济学侧重理论,缺乏严密的因果法则,也缺乏技术论和政策论。经营经济学是研究资本家个别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价值循环,是以价值增值过程为基础,因而很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管理论集中关心的问题是具体的生产水平的效率,是研究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工学的一个领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以经营经济学为中心的经营学在昭和最初的十年(1925至1935年)成立,基础慢慢得到巩固。后来,日本的经营学受战时体制和经济控制的影响,统一以国家目标为主,提倡以日本为基础的工场管理,经营学就再没有取得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财阀解体,推行企业经营和产业系统的民主化,确立安定的经营秩序。日本战后的经营学的基调,由战前的德国的经营经济学,转而导入了美国的经营学特别是管理论,翻译了大量的经营管理学“management”,日本人用片假名作为外来语称为“マネジメント”。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不仅仅是因为成功的经济政策,同时还因为具体的成功的企业经营,其中经营管理学的标准教材的普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日本的高等学校商学部和经营学部,由原来的商业教育发展到经营学教育,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日本经营学的研究内容

日本的经营学,分为经营经济学派和经营学派。经营经济学派是以从事经济活动的经营经济的个别资本为研究对象。个别资本的单位就是企业,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经营学的研究对象。这是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理论运用到经营学中,所以又称为资本论的经营学派,这一派他们将经营学看成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经营学是属于理论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营管理学对日本经营学界有很大的影响,称为组织论的经营论派。这一派认为企业是一个组织单位,以组织理论为中心来构造经营学。近代的企业已由资本家的企业阶段向现代企业的阶段转移。资本家的企业主要是进行劳动榨取和消费者的榨取,从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是由于劳动者保护立法、消费者保护立法以及禁止垄断立法等等,这些立法制约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经营的大规模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家是投资人,投资人与经营者分离,从而使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组织中的核心,是组织的重要成员。现代的企业追求的利润,不再是通过榨取劳动,而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的导入等等革新活动才能达到。组织论的经营学主要内容是分析明确企业的经营结构、技术的结构、组织的形成,组织的维持和管理,组织的决策系统等等,达到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的,这已成为日本经营学的主流。经营学的领域是很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经营学。例如,从方法论的角度可分为规范论的经营学、技术的经营学、理论的经营学。规范论的经营学,主要是在经营学中引入良心和公正,即所谓伦理的规范。然而伦理的规范与科学方法不一样,因为如何制约经营的合理化并没有一定的具体方法。提供经营实践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经营学称为技术论的经营学。它并不是追求抽象的理论,而是说明经营实践的目的和有用的各种方法,是以技术和经验为主要基础。例如经营决策论、科学的管理方法、经营技术、经营工学,运用博弈论、运筹学等。理论的经营学是将经营的实践、经营的现象进行记述、分析、说明,使之成为理论的认识,形成抽象的因果法则。规范论的经营学、技术论的经营学和理论的经营学,这三者之间都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互辅佐,这对经营学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三、关于对经营管理的理解

日语中的单词“经营”“管理”,都是使用汉字写的。日语“经营”的意思是经营、管理和运营。经营学在日中词典中翻译成“经营学;企业管理学”,这与中文的意思是一样的。另外日本将英文“management”作为外来语,用片假名写出“マネジメント”,日中词典翻译成中文是经营管理。那么经营和管理是否是一回事?根据日本经营学词典对经营管理的理解,认为经营管理有各种各样的用语解释。第一种认为经营是指收益性的组织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管理有从事经济的组织的企业的管理,此外还有行政组织和其他非经济的事业的组织的管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二种解释是根据20世纪早期著名的管理思想家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的阐述,事业的经营所必要的五项职能是技术、营业、会计、财务、安全和第六项职能管理,经营是这六项职能的综合。管理的目的是达成事业的效率,必须遵循十四条原则。所以经营和管理是不一样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第三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相接近。日本的公司,部课长的层次称为管理者,社长和最高领导层称为经营者。经营决定企业政策和战略,要求达到最高的水平。管理是管理阶层作出管理和监督层面的业务决定。经营和管理虽然都和决策有关,但是层次不一样,如图1所示。在实际工作中倾向用第三种的观念。另外再从一个决策的过程来看经营管理,那么它是为了达到经营目的的综合的经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们的决策条件制约着经营结构。企业经营的内部结构是经营管理论的基础,所以如果将企业达成目的的决策过程和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具体主要包括:(1)管理一般理论(2)经营战略论(3)组织论(4)生产管理论(5)营销管理论(6)采购管理论(7)研究开发管理论(8)财务管理论(9)人事管理论(10)经营情报系统论由此可见,经营和管理密切相关,经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涵盖了管理,但不等于就是管理。有的日本学者认为经营学的两大支柱是战略论和组织论,而管理学是按照企业内部结构的分工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管理。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如下三个方面:(1)对决策论的研究(2)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关系上的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3)适用于管理的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研究。

四、关于对经营理念的理解

经营理念是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方面基本的价值、态度、信念的行为标准,也叫经营哲学,它是公司基本方针的经营信念的文化的明确化,是道德的要素,是决定经营目的的价值前提。它关系到经营者、从业员、消费者等等各方面的合作和信赖,关系到企业的永续和成长。经营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的,而为了达到目的必须选择合理的手段,选择合理手段的过程必须以道德为价值前提,这就是经营伦理。它是对文化和社会认识行为的标准,是经营理念的核心。违反经营伦理的企业行为,就会引发企业的各利益集团以及一般社会的不信任感、抵抗、脱离等等行为,所以经营伦理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学者对经营伦理的内容至少有如下几条:(1)为了提供效率,避免过分强化劳动;(2)排除人事的情感化,期待客观公正;(3)严禁公私混同;(4)尊重人性,防止伤害个人的尊严;(5)考虑公害等社会费用;(6)避免夸大的宣传欺骗消费者;(7)避免品质低劣,不公正的交易;(8)避免粉饰决算,欺骗利益关系者;(9)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等等。共同目的能使经营者、从业员、消费者、社区等各种利益集团组成协力合作的体系,但是这都离不开经营伦理,否则为了目的而选择违背经营伦理的经营行为,会使合作体系各成员形成矛盾,从而导致合作体系的瓦解。企业经营的作用,从价值体系来看,就是为股东、从业员、顾客创造价值,(图略)。日本学者特别推崇涉泽荣一“论语和算盘”的观点,虽然这是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但是它深刻的表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伦理,所以认为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9

关键词:nYp;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教学

引言

2016年8月,笔者参加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班的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经验分享与交流,并到对口的工商管理系对其专业开发与设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学企业等进行深入考察和交流。

1、nYp工商管理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商管理系开办于1992年,属于nYp规模较大的系部。工商管理系学生培养的核心内涵是:满怀信心的年轻人。这一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有创新能力和创意;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全球化做准备。

1.1工商管理系的专业开发

工商管理系所有专业的开发流程都需要遵循学院统一开发流程和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专业。如接待与旅游业管理中的会展管理专向是因近年来新加坡会展行业的大力发展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的建设需要1-2年的时间,成立专业筹备组先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志向与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准备好各种新专业报批文件,等学院批准后进一步确定培养目标,接着准备教材、实训室、教学准备工作,然后才开展具体的教学,整个过程是十分严谨的。

1.2工商管理系的专业设置

nYp学生毕业时会拿到一个基本文凭以及1-2个专向文凭。工商管理系一共有9大专业,每个专业又分不同的方向。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专向文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向、供应链管理专向、企业家精神专向、客户关系和服务管理4个主要方向和零售管理、国际贸易、项目管理3个辅助方向,该专业是双方向组合的。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同时拿到2个方向的文聘,如:“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或者“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这样设置可以更好吸引生源,而且学生也能有更加宽阔的就业空间。

1.3工商管理系的课程体系

1.3.1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会对调研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将该专业分为顾客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零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四个专业方向。为新加坡工商企业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结合校内教学企业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工商管理专项技能和企业家精神。毕业生将在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顾客服务管理等相关领域担任经理或中级管理职位。优秀毕业生也可以继续在国内或海外知名大学深造。

1.3.2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系课程设置尤其注重在组织文化、创新理念、专项技能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课程体系为:第一年主要是基础课,包括会计、经济、统计、管理、营销、电脑软件、商业沟通等。第二年主要是基础课(包括商业法律、商业金融)和专业课。第三年主要由加值课(相当于专业选修课,如:顾客关系管理、国际贸易、企业项目)、校内教学企业和校外企业培训三部分组成,整个课程安排采用双轨制。

1.4工商管理系课程教学的特点

第一,“授课+辅导”模式。工商管理系大部分课程采用“授课+辅导”模式,课时分配一般是“2课时授课+2课时辅导或1课时辅导”的方式。授课一般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辅导是小班授课。第二,真实案例融入教学。教师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全是真实的案例,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会把自己曾经的工作案例带到课堂,或者一些众所周知的真实企业案例。第三,国际视野,动态更新。工商管理系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带着“国际”“全球”字样,如:国际贸易、全球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内容站也在国际的高度进行设计。另外,基本上每3-5年必须进行一次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把最新的行业动态加到课堂教学中。第四,教师经验,融入课堂。教师的企业经验必须融入课堂,同时,教师到企业实习后,需要把企业实习的新内容添加到相关课程中。第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工商管理系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接待与旅游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会把教学的课堂直接放到企业。

1.5工商管理系之“教学企业”

工商管理系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法”,采用的是“教学企业”模式来代替“教学工厂”模式。在第三年的双轨制教学中,学生会被轮岗分配到某一家教学企业中,体验不同的商业程序及工作经验,如在零售营销管理中心的超市担任店员,以全校师生为实际服务对象,体验和学习现场促销、店面布置、理货、库存管理、收银、账务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内容与方法,教师在此期间以公司经理或部门主管的身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培训和考核。“教学企业”的主要特点为:真实环境,持续运行;实训项目,灵活安排;指导教师,专人负责。

1.6工商管理系学生学业考核

第一,除了少量课程采取课业和过程考核以外,大部分的理论课程需要采用闭卷考试,而且考试要求非常严格。第二,试卷审批方面,要求同事和领导进行审批。第三,采用全方位的严格考核模式。尤其是实践项目的考核更为严格。第四,学生只要在大学三年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要求做大型的毕业设计或毕业项目。

2、nYp工商管理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1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启示

2.1.1严格按照社会需求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我们需要学习nYp,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结合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需要,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结构、层次、种类和数量进行预测。通过参观、考察、商议、合作项目、企业专家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1.2加强系部合作,联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新方向

南洋理工学院“无界化”理念促进了不同院系师生的跨界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机会,增加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通过院系跨界合作,增加物流管理专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或者物流管理专业(智能物流)等不同的方向,将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很好融合,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并吸引更多的生源。

2.1.3尝试物流管理专业

“双方向”改造与开发nYp工商管理专业是双方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专业包装,参与新加坡其他几所理工学院的生源竞争,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如果能设置第三方物流方向、信息化方向、生产物流方向、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智能物流方向、航空物流方向、冷链物流方向等,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方向,将会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

2.2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启示

2.2.1适当“宽基础、窄专业”

nYp工商管理系所有学生接受全面的商科教育,第一学年所有学生统一学习会计、经济、管理、营销等基础理论课程,围绕教学企业项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经济类或管理类的课程很少,甚至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专业课,这样对于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或者毕业后从事非专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经济、管理、沟通等课程的学习。

2.2.2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英语和高等数学等文化素质课程占用大量课时,但对专业课程学习作用很小,可以用《物流运筹学》来代替《高等数学》。另外,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压缩,其知识宽度和深度不够,学生的职业发展将会受到局限。

2.2.3适当提高课程目标的设定,将真实案例融入课程

我们容易把高职物流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仓管员、配送员等最基层岗位,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部分课程的定位与中职层次的课程混淆不清。应当适当设定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把课程学习的视野定位在高一点的层次。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案例教学,大多不是真实的企业案例,或者对案例的来源和真实性无从考证,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真实案例或者经过调查核实以后的案例才能用于课堂教学。

2.2.4灵活安排毕业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环节主要采用毕业论文的方式,学生写作能力薄弱,毕业设计大部分任务落在了指导老师身上,甚至出现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写论文的现象,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可以借鉴nYp,学生只要在大学三年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但是要求加大对平时课程考核的难度和质量,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将过程性考核贯穿在三年的学习中。

2.3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第一,北京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借鉴了“教学企业”的模式,其生产性实训基地——北信慧通超市与nYp工商管理系的“零售营销管理中心”的运作模式基本相同,但“教学企业”数量太少,应尝试开发其他的教学企业,比如“北信物流配送中心”、“咨询中心”等教学企业。第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第三,需要开发更多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可以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4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启示

第一,专业课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量身定制”。为学生“量身订制”课程体系和教材,保证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任务和项目,达到学习目标。第二,针对教学中的讲授、讨论、任务驱动、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但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专业前沿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融入到教学中,才能适应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

2.5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配备的启示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nYp办学成功的关键。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性很强,企业教师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敏锐的反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具备实践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脉关系。我们在人才引进时不能因为学历或者职称,无形中把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人才拒之门外。同时,也要鼓励专业教师脱产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将企业项目带回专业教学中。

参考文献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10

关键词:儒商儒商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经营

儒家思想是中国正统思想的基石,中国是一个以儒学为文化传统的国家,千百年来,儒学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积淀着中国文化。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社会地位十分地下,“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经商被贬为末业,统治者也一直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人把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当中,给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意蕴。“儒商”一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强大而又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中国各行各业,各个角落无不受其熏陶;另一方面也说明商人并非都是奸伪狡诈、奢靡挥霍,商人也可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商业道德与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是相通的。把儒家思想融入经营活动的商人,以诚信为主,重义轻利的浓郁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儒商精神诠释

所谓儒商,是指受到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文化道德素养和优秀的经营才能,其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体现出儒家文化特色的东方商人。

关于儒商精神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儒商是东方伦理道德与西方管理意识的嫁接与发展。有人提出儒商精神是将经营之道与做人之道完美结合起来,追求智慧与道德的结合。也有人认为儒商就是爱国商人。尽管众说纷纭,儒商精神的一些基本特征是大家公认的。

重义轻利的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领域的核心思想。儒家主张义是取得利的保证,谋求获取的利使义得以实行,主张用义对人们的求利之心得以限制。“贵义贱利”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教条之一。孔子言:“罕言利”,“义以生利”。儒家思想反映在中国商人经营思想上即“买卖不成仁义在”,“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奸商与良商的重要区别在于义利关系的处理。良商,取利守义,以义来规范求利活动;奸商则唯利是图,不讲义。明清的徽商主张“以义获利”,“生财有大道,以义生利,不以利生利”的经商原则,使他们获利不小。

诚信不欺是儒家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诚信,顾名思义,即忠诚和信义。诚则为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是儒家伦理五常之一,是指与他人交往中应讲究信用,遵守诺言,是做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之一。孔子强调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荀子云:“耻不信,不耻不见信。”在商邦林立的明清时代,晋商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因此他们对商业信誉这种安身立命的东西十分重视。在中国现代商业上素有成就的山西、陕西商人,经商的智谋、权术运用赶不上浙江商人,精打细算方面不及江西、湖南、湖北商人,但是诚信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卓然有成的经商原则。

锐意进取使明清时期活跃于中国商业舞台的徽商不辞艰辛、不怕失败,赢得“徽骆驼精神”的美誉。这种精神对于塑造华商勤俭敬业创业精神,白手起家、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形成本民族的企业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华人企业家在世界各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跨国家、跨文化的华人文化圈。

忠心爱国的儒家思想重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轻视个人利益,他们认为个人的命运系于国家和社会的盛衰安危,他们的利益完全融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中。民族兴亡,个人与家庭才有幸福可言;有国才有家,爱国即爱家,必须“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精神来处理人与国家的关系。他们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儒家倡导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商人在经营时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深重时,都有不少中国商人挺身而出,有的输资疏财,有的操戈上阵。

以和为贵是因为儒家主张“和”是事物协调完满、充满生命力的最佳状态,和谐得以保持,世界就充满生机,就兴旺进步;否则社会就失调,影响其发展。儒家把宇宙万物的和谐原理引入人际关系领域,认为“和”是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集中体现。儒商们信奉以和为贵,认为和气生财,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经商有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必需的精神支柱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刚刚初步建立,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市场秩序、法律体系仍不健全,个人、企业的商业行为还不规范,急需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市场行为,特别对于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柱来帮助企业和谐地融入到市场中,这就是企业特有的文化。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句名言:“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富强靠管理,管理关键在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科学,是不断创新的知识体系。从泰勒的“精神革命论”,到麦格雷戈的“X―Y理论”、亚伯拉罕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后来的“激励理论”、“群体理论”都对企业应有怎样的文化作了有益的理论探索。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作用。而东亚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有重要的作用,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能解释企业内部的运行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向企业家提出做什么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它的信息渠道、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帮助企业创造新的气氛,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环境,形成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

儒商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价值

寻找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精神支柱

传统儒商精神把儒家伦理精神气质注入商业经营领域,对于完善商业运行机制,促进经济活动的有序和规范,产生积极作用。

尽管企业文化因企业而异,但有一些根本的因素,如企业的道德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对所有的企业都是适用的,而且是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蕴含的。儒商精神中的经百年沉淀下来的精髓,对现代企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它所倡导的最基本的哲学伦理与现代企业文化相交融,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凝聚企业力量,树立企业形象有积极作用。而且实践证明,儒商精神对于推动企业发展作用显著,人们从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和遍及世界的华商的成功看到了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当代已经形成一股波及全球的儒商热。

树立有信誉的良好企业形象

诚信对一个企业或商业组织来说,就是一种企业信誉或商业信誉。信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一个人没有信誉不能在世上立身处世。同样一个企业没有信誉,也不能发展。“人无信不利,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好的信誉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前提。

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信誉竞争说到底其实是人格、文化、道德的竞争,它要争夺和占据的,不是商品市场,而是人心和道德市场。而人心和道德市场往往又决定商品市场的兴衰。只有占领了人心和道德市场,才能树立企业形象,才能维持已有的客户关系,并使这种关系不断巩固、扩展,企业才能抵住各种市场冲击,站稳脚跟。正所谓“信誉无价”,企业家要始终抓住“信誉”这一个根本。

树立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

任何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家带领企业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善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拼。在创业初期,华人背井离乡,飘洋过海,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天下,他们的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坚信勤奋坚韧,自强不息才是最好的致富之路。有坚强的耐心与自动自发的精神,成功的坦途一定会出现在自己面前。他们历尽磨难,以其特有的儒家伦理文化、经商智慧和经营理念,为华商在世界争得一席之地。

世界船王包玉刚、华人企业家糖业大王郭鹤年,都是从零起点的一代企业家典范。他们的成就不仅为自己的企业打下根基,开辟了世界市场,更为华商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向世界证明儒家文化的魅力,树立了独特的华商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是有民族性的。企业有国家,企业家有国家,企业文化也具有国家性。爱国主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想象,一个不爱国的企业职工怎能爱自己的企业,企业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跨国公司日益兴盛,但不管企业设在哪个国家,它永远打上的是本国的烙印。国家的兴衰影响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爱国精神还会激励企业职工为企业多做贡献,强化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华侨著名领袖之一陈嘉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把“诚”字摆在首要位置,它所强调的“诚”,其核心内容是忠诚国家,真诚服务社会。他反复强调,企业应以振兴国家经济为己任。企业价值观是导向仪,也是动力源,这种爱国爱社会的价值观启迪,培养了全体职工对企业的忠诚、热爱,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而且这种企业价值观,受到了广大公众的赞许和支持,其社会效应使其公司声誉海内外皆知,产品销路大增,企业生命力旺盛。

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

和谐思想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现代企业管理中,“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和谐,另一个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企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难免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对企业凝聚力无疑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就可能缓和甚至化解企业内部紧张的局面,给企业带来光明。企业是外部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企业为求得生存发展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

事实上,儒商精神与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们伦理、道德、心理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心理因素从古至今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儒商精神可以融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田广清.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2.何成轩,李更生.儒学与现代社会[m].沈阳出版社,2001

3.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张忠元,向洪.信誉资本[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