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备水一战讲的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文章:
“备水一战”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用以形容在决战前夕做好充分准备的情景。这个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要涉及晋国和楚国之间的著名战役——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32年。这场战役的导火索是晋国为了支援宋国对抗楚国,而与楚国发生冲突。战役中,晋国将领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与楚国将领成得臣(又称子玉)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在战役前夕,晋文公采纳了军师狐偃的建议,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主动撤退九十里,以此示弱,诱使楚军深入。这一策略使得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占据了有利地形,最终成功击败了楚军。
关于“备水一战”,成语中的“备水”指的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前所做的充分准备,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而“一战”则是指城濮之战本身。
信息来源: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了城濮之战的相关内容。
《史记·晋世家》对晋文公及其事迹有详细记载。
常见问题清单:
1. 备水一战发生在哪个朝代?
2. 晋文公是哪个国家的君主?
3.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哪一年发生的?
4.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采取了什么策略?
5. “退避三舍”的策略是由谁提出的?
6. 城濮之战的胜利对晋国有什么意义?
7. 成得臣在城濮之战中的表现如何?
8. 晋文公的“备水一战”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9. 城濮之战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10. “备水一战”这个成语的现代用法有哪些?
详细解答:
1. 备水一战发生在春秋时期。
2. 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
3.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
4.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
5. “退避三舍”的策略是由晋国军师狐偃提出的。
6. 城濮之战的胜利使得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7. 成得臣在城濮之战中作为楚国的将领,虽然勇猛,但最终未能阻止晋军的胜利。
8. 晋文公的“备水一战”包括军事部署、政治联盟、外交策略等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9. 城濮之战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成为军事战略的经典案例,以及成语“备水一战”的流传。
10. “备水一战”这个成语的现代用法通常用来比喻在面临重大挑战或决战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