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马说》的背景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马说》是一篇著名的议论文,通过对马匹的比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才现状和选拔制度。以下是《马说》写作的背景分析:
背景一:社会背景
唐朝中期,政治腐败,科举制度逐渐失去原有的选拔人才的功能。官僚集团内部充斥着无能之辈,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却因出身或关系等原因难以得到重用。这种状况使得韩愈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背景二:个人经历
韩愈一生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却屡遭失败。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能中第。这段经历让韩愈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其选拔人才的方式存在严重缺陷。因此,他在《马说》中通过马的比喻,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浪费和埋没。
背景三:文学传统
在唐代,骈文盛行,许多文学家都以写骈文为荣。然而,韩愈却主张文学应该回归儒家经典,提倡“古文运动”。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作《马说》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倡导文学复古。
《马说》原文如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通过马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浪费和埋没。以下是与《马说》背景相关的常见问题清单及其解答:
1. 问题:韩愈为什么写《马说》?
解答:韩愈写《马说》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浪费和埋没,表达自己对于科举制度改革的担忧。
2. 问题:《马说》中的“伯乐”指的是谁?
解答:《马说》中的“伯乐”指的是能够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贤能之人。
3. 问题:《马说》中的“千里马”象征什么?
解答:《马说》中的“千里马”象征着有才华的人才。
4. 问题:韩愈的《马说》与骈文有什么区别?
解答:韩愈的《马说》是古文,主张回归儒家经典,而骈文则是在唐代盛行的文学形式,以对仗工整、辞藻华丽为特点。
5. 问题:韩愈的《马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解答:韩愈的《马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被后人广泛传颂。
6. 问题:《马说》中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是什么意思?
解答:这里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意思是说,有才华的马只能屈居于平庸的人手中,无法发挥其才能。
7. 问题:韩愈的《马说》与古代的“马政”有何关联?
解答:《马说》中的“马政”指的是古代对马匹的管理制度,韩愈通过这个比喻来表达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批判。
8. 问题:韩愈的《马说》是否受到《易经》的影响?
解答:是的,韩愈的《马说》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易经》影响,尤其是在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方面。
9. 问题:韩愈的《马说》是否具有政治寓意?
解答:是的,韩愈的《马说》具有明显的政治寓意,通过马的比喻来批判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
10. 问题:《马说》中的“槽枥”指的是什么?
解答:“槽枥”是指马匹的食槽和马厩,这里比喻人才被埋没在平庸的环境中,无法发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