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10:31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档案;问题;对策

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thecontentandimportanceoftheurbanandruralplanningarchivalwork,combinedwiththerealityofurbanandruralplanningarchivalwork,exploredtheproblemsandsolutionsinarchivalwork.Keywords:urbanandruralplanning;files;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中国的城乡规划工作备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城乡规划实践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而开展。作为城市规划记忆工程的主要承担者,档案部门做好档案工作,对促进和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城乡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档案工作中存在着的信息资源收集不完整、信息利用不到位、信息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城乡规划的作用与现状

现代城乡规划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作为一种政府职能,同时作为自成一体的职业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性的工具。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下还是计划经济下,城乡规划的根本的作用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对城乡土地使用和空间资源分配,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服务于国家制度,平衡着社会集团和个人的利益。

近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外力推动下,城乡规划工作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地扩充和细化,小城镇规划建设、古镇保护与发展、城市规划信息化、城乡统筹规划、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世界遗产保护、中低收入住房问题、构建和谐社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城中村改造、健康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公共安全与防灾、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塑造、边境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转型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职业发展、地下空间规划、山地城乡规划与防灾减灾、灾后重建规划、转型期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等几十个问题相继出现和确定。[唐凯:《回顾与展望―在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发言》]城乡规划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这项工作必须要全局统筹、整体安排,从最初的设计方案到最后项目成果的落成,其中将产生很多宝贵的档案资料。城市规划档案,是城市规划部门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作为记录历史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资料,主要包括各种申请、证件、文件、方案、批示、会议纪要、光盘等文。经过档案管理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有序地收集、整理、分类、编目、排架,就形成了城市规划档案。

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新平台

随着襄阳市区域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我市城乡规划和建设新的奋斗目标,即“把握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把城市建设和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重要载体,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用好上级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政策,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档案部门要站在区域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按照中心城市标准,重新认识城乡规划档案工作,要以面向相邻省市的全局视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推动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大局之中,为襄阳长远发展服好务。

三、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规划档案和其他机关档案一样,是单位工作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各项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但规划档案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性,它记录着一个城市空间的演变,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记录着我们居住环境的变迁,可以说城乡规划档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收集归档、保管、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环节,收集归档是前提,保管是基础,利用是目的,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收集归档工作是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与其他各个环节的工作相比,它处于一种特殊地位。档案收集是贮存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档案工作其他环节的基础,是决定档案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档案保管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档案保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大影响。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档案利用工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直接途径。档案的利用工作是档案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档案业务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环节,是带动整个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步骤。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的主要是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服务,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凭证作用和借鉴作用。城市规划档案不仅记录了城市规划工作历史活动的真实经过,还记录了在各项活动时的思想发展、形成变化、工作成果以及经验教训等。

现阶段,城乡规划档案主要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和专业档案,其中文书档案和专业档案数量最大、利用最多。

(一)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我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文书档案又分为党群、综合、测绘、法规和规划五类。它记载着单位的发展和成长历史,对研究本单位的项目审批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专业档案

一个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基本要经过选址用地、方案审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及其形成文件的流向如下:(1)选址用地阶段:经相关科室、领导审查批准后,将《建设用地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发改委立项、批复等文件材料存于同一档案袋,由综合科办理完结后转档案室存档。(2)方案审查阶段:经相关科室、领导审查批准后,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申请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附图)等有关文件材料按项目编号存于同一档案袋,由综合科办理完结后转档案室存档。(3)建设工程阶段:经相关科室、领导审查批准后,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土地证及宗地图、会议纪要、相关费用凭证、政府批复等有关文件材料存于同一档案袋,由综合科办理完结后转档案室存档。(4)竣工验收阶段:经相关科室、领导审查批准后,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申请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建设工程规划红线图》、《建设工程竣工图》、《土地所有权证》复印件、处理笺及有关文件材料存于同一档案袋,由综合科办理完结后转档案室存档,由于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涉及审批部门较多,规划审批档案多而复杂,相应档案整理也必须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否则就无法保证档案的齐全与完整。

四、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档案工作只重视档案的保管,忽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往往只注重追求馆藏的数量和规模,而对档案信息能多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重视不够。多数人认为档案只是过时的材料,档案工作只是看门守摊、无所作为,只要保管的档案不损坏、不丢失就算完成任务了,看不到档案对科研、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不被理解,挫伤了档案人员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创新,甚至少数档案工作者存在的自我轻视的心理也将直接影响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

档案工作实则是一个系统的流水型模式,从收集归档、保管到最后的利用,需要的不仅仅是档案部门这一个小团体的努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档案资料的收集上,从当事人最初的申请,到相关部门作出行政行为,资料在呈递审批的过程中,可能会毁损、丢失,如何保证所有的资料最后能交到档案部门手里,需要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支持。

实践证明,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服务工作,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只有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才能体现,在现今环境下,档案利用面临着一个主要问题:档案利用价值偏低,档案利用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满足,比如自由利用要求不满足,多样性要求不满足等。

五、完善档案工作的对策与途径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领导对档案工作价值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档案工作的态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认为档案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相比无关紧要。因此,为了真正发挥档案工作的积极作用,局领导应将档案工作切实融入到其他各项工作中,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每年将档案工作均列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形成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的工作格局,从人、财、物上对档案工作给予保障,带头做好资料的移交工作,确保本单位的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档案收集制度,争取部门支持

在近几年的档案整理工作中,笔者发现档案工作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收集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的整理我们只要认真按照档案局批准的“三合一”制度践行即可,然而收集工作往往却非常艰难。在日常工作中,有些部门和个人只图自己工作方便,对提交部门档案无故拖延,而档案部门对此也毫无办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没有档案工作管理制度,或有制度也形同虚设。建立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把规定移交档案资料作为年度考评考核的重要依据,那么这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可以科学有序地进行了。

(三)搞好与档案行政部门的衔接,争取业务指导

作为机关档案工作部门,要主动与档案行政部门对接工作,及时学习掌握有关档案法律法规,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保证服从全市档案工作大局。同时,认真抓好档案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及时做好档案移交工作,保障机关档案管理规范有序推进。

(四)加强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城市规划档案工作已逐渐从传统管理模式演变到计算机信息数字化管理模式,从档案的手工查询发展到网上查询。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与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所以,单位应有计划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交流学习。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五)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城市规划工作服务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2

档案安全督查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

督查工作的出发点是抓落实。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高度重视督促检查工作,2008年7月,在听取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档案安全情况的汇报后,对加强档案安全督查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深刻认识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工作制度,明确督促检查工作任务和重点,不断改进督促检查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保障档案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国家档案局首先从组织上加以落实。2008年8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决定在政策法规研究司设置法规督查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档案法律、法规、标准的制订、实施、监督、检查,组织开展档案工作重大专项督查,承办与有关机关联合开展的督查工作。同时还建立了由业务部门骨干组成的档案督查员队伍,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协调,按照国家档案局的工作部署和委派,执行督查任务。

机构和队伍建立后,国家档案局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了首次督查工作任务。鉴于安全工作是档案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国家档案局确定首次督查任务就以档案安全专项督查为主题。2008年9月至11月,国家档案局组成档案督查组分两批首先对北京、天津、河北、贵州、青海、海南6省市档案馆开展了档案安全专项督查。督查工作采取听取情况汇报、查看档案利用登记各种簿册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成果、检查馆藏档案安全保管状况和库房安全管理设施等方式进行。督查内容主要有:落实《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办公室关于确保档案利用安全的通知》的情况;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情况,档案库房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和库房安全设施等,档案馆(室)档案保管情况,包括案卷目录与实际排架、卷内目录与卷内文件是否一致,档案原件经缩微或数字化加工后是否仍继续提供利用等。根据对上述6省市开展督查活动的实践经验,2009年国家档案局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增加了对各档案馆执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情况的督查内容,于2月至8月间派出10个督查组分赴全国未接受督查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集中开展了全面的档案安全专项督查。

档案安全专项督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督查结果表明,档案安全工作总体上得到了各受检单位重视,各单位在确保档案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部分单位成立了档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有关利用制度及审批、登记手续均较为齐全,基本能够清楚、完整地反映档案利用情况;大部分受检档案馆开放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形式较为完善,鉴定工作计划基本可行,鉴定工作进度基本适当;国家重点档案抢救项目的全宗、案卷及目录基本齐全,经费使用基本合理;档案利用登记簿与档案出入库登记簿大体相符;各受检单位均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库房安全管理制度,馆库基本符合安全保管要求,均安装有基本的监控设施、消防设施等。督查小组采取全面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档案案卷目录与库房档案实体进行了核对,其内容、数量相符。经对各单位随机抽取10卷档案进行核对,未发现卷内缺件、缺页,卷内目录标题与实体标题基本相符。

同时,督查组在督查中也发现,各受检档案馆在档案安全落实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需要今后加以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在档案安全工作上,有的单位存在重口头轻落实现象,思想认识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单位领导档案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对档案安全目标的落实情况关注了解不够,尚未形成紧盯决策目标,狠抓安全落实的浓厚氛围。一些档案馆对重点档案抢救资金的使用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有的单位资金使用账目与计划不符。有的档案馆虽已制作了缩微复制件却仍将档案原件提供利用,不利于保护原件,缩微复制品不能发挥应有的替代功能。

制度落实抓得不紧。档案安全的保障来自于档案安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制度是影响档案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各级档案部门根据国家档案局历年来关于做好档案安全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建立起了相应的档案安全工作制度,但由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档案安全措施运用不到位,导致了有的单位档案安全工作制度流于形式,进而影响了档案安全工作实际效果。督查组核查档案利用审批手续时发现,在办理未开放档案利用审批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档案审批时,有的档案馆存在审批不严、与制度不符的现象。有的档案馆档案出入库只清点核对到卷,没有到页。有的档案出入库登录的卷数与利用登记簿上的数目不符,虽经实地检查证实为错登而档案实体并没有出现问题,但起码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档案馆开放档案利用与未开放档案利用共用一个登记簿,存在泄密隐患。检查利用登记簿时,发现有将孤本档案原件直接借出档案馆供其他部门使用的情况,如果借出期间出现意外,损失将无法挽回。查看有的档案馆档案出库记录,发现存在档案超过一周以上未归库的情况,其原因是有关人员认为这些档案利用频繁,为图省事而将这些档案放在利用室的铁皮柜里保存,而利用室的安全措施和温湿度条件达不到规定标准,也存在安全隐患。

工作机制随意性强。档案安全工作机制是影响档案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有些单位的档案安全工作机制还在规范中,尚未形成一套简便、快捷、高效的档案安全工作运转流程,工作中缺少计划,程序不够明确,操作不够规范,采取安全防控手段的随意性较大,从而影响了档案安全工作的效果。有的档案馆尚未成立档案鉴定工作小组,也没有档案鉴定工作计划,客观上制约了档案开放利用的进度和水平。有的档案馆对于馆藏档案在开放鉴定中采用了“抽样鉴定法”,即案卷题名鉴定与部分档案实体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来进行档案的开放鉴定是不妥当的,无法保证100%的安全;应该采取逐件鉴定的方法,才能绝对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有的档案馆档案利用场所设在较高的楼层,参观者参观时须经过库房电梯或技术用房区域,未做到公众区与库房

区严格分离,既不方便,也未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受人员素质、教育培训等因素限制,目前很多档案馆的基础业务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及标准不够严格细致,在接收、整理、移交等环节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疏漏,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没有很好地履行。督查组在督察中发现,各受检单位普遍存在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的现象。如普遍存在漏编、错编档案文件页码的现象,有的只标起始页,不标终止页;应该标注的邮票、插页、照片、密级等未标明;有的案卷卷内目录不详细或卷内目录标示页码有误;个别文件题名不准确,个别卷内文件序号颠倒。

硬件建设缺口较大。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档案馆建设不能满足《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有的档案馆建筑抗震烈度不够,消防等级偏低,建筑面积不足,视频监控存在死角,视频监控功能不全,有的档案馆未设门禁系统,甚至库房无自动灭火设施;有的虽有自动灭火装置却不能正常运行;有的档案馆库房消防、安防、采暖、供电、给排水等设施均已老化,甚至出现暖气管道崩、漏现象,虽未造成安全事故,但老化的设施为档案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南方有的档案馆库房内相对湿度为70%,超过了60%的上限。有的档案馆所使用的档案盒不符合标准,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有的档案馆对外服务用房及档案业务技术用房建筑面积不符合标准要求;有的档案馆大楼与其他部门共用,不利于档案安全整体管理。

对改进安全工作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各级档案部门应该提高认识,通过查找分析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不足,不存侥幸心理,不留死角漏洞,重在抓落实并做到常抓不懈。特别应加强以下几方面:

第一,深化认识,加大投入。上海市档案馆在档案安全保管方面的做法值得推荐。上海市档案馆的门禁系统十分先进,该系统与计算机管理系统相结合,所有人员出入库均可在计算机系统中查到,另有人工填写的外部人员入库登记簿。上海市档案馆还建立了双人双指纹出入库制度,该制度要求进、出库房均需双人双指纹。一般情况下,档案库房只在入库时需要启用门禁系统,而忽略了出库环节,该制度等于为安全保管加了双保险。在档案管理方面,上海市档案馆实现了电子化,对每一卷档案的目前状态、在何时、被何人、被利用几次都有记录。从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和上海市档案馆的先进经验来看,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安全的重要性,把档案安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研究档案安全工作,及时掌握档案安全工作现状,提出阶段性目标任务,并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查找薄弱环节,解决存在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夯实基础设施设备,为档案安全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3

为提升我市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确保“智慧北京”目标下北京数字城市记忆的留存延续,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领导决策、服务部门管理、服务社会民生,推动北京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北京市档案局(馆)(以下简称“局(馆)”)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继实施“全面数字化”战略后,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区域性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战略。

为落实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局(馆)从2011年就启动了相关工作,经过预研、立项、初步设计等阶段,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工程实施的主要工作,项目通过了初步验收。

一、建设背景

(一)档案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深入的应用,越来越多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以数字记录的形式留存下来,归档形成档案数字资源。根据统计,“十五”末市档案馆档案数字资源总量为2tB,“十一五”末增长到20tB,“十二五”末达到了300tB,数据量每5年都增长10倍以上。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可以预期,全市档案数字资源持续快速增长将成为一种趋势,档案部门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二)档案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挑战

目前我市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电子档案管理亟待加强、资源共享服务水平较低等主要问题。相对于传统档案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尽快建立起适应档案数字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制度标准、方法工具,实现档案工作从“纸与铁”时代向“数与网”时代的转变,成为档案部门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

(三)建设区域性数字档案馆重大战略的确定

为统筹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局(馆)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了建设区域性数字档案馆的重大战略。总的来说就是采用集约化的建设理念,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档案馆,通过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分别使用的工作模式,推进我市档案数字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实现全市档案数字资源管理一盘棋。按照这一战略,我局将建设区域性数字档案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北京市“十二五”r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同时按照我市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总体安排,将电子文件中心系统建设统筹到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中。

(四)数字档案馆重点、难点问题预研为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局(馆)积极开展了相关的预研性工作。2012年在市科委立项《基于异构系统的电子档案凭证性保障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出了“区域性”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方案,研发了确保电子档案凭证性的核心技术,开发了原型系统对建设方案、核心技术进行了初步验证。此外,局(馆)以《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为契机,通过顶层设计对数字档案馆总体建设方案以及标准规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门户系统建设、应用支持平台建设、信息资源规划与数据库建设、基础运行支撑平台、存储备份支撑平台、安全保障支撑体系、机房建设及配套工程等分项建设方案进行了设计,形成了近30万字的可研报告。

二、建设目标

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北京市档案工作实际情况,采用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建设满足市区两级档案馆、档案移交单位(本项目建设的电子文件中心涵盖了数字档案室全部功能)对档案数字资源管理服务需求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实现对我市档案数字资源的齐全收集、高效管理、安全保存和便捷利用。进一步提升全市档案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具体目标为建设4个系统平台:一是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文件中心系统平台,实现市、区档案移交单位对列入进馆范围的档案数字资源的综合管理;二是建立全市统一的档案接收系统平台,实现对市、区档案移交单位档案数字资源的在线、离线移交接收;三是建立全市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对档案数字资源的高效管理、长期保存;四是建立全市统一的档案利用系统平台,实现档案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分层次、多渠道的共享利用。

三、建设内容

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内容包括软硬件基础环境建设、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4大部分。

(一)软硬件基础环境建设

包括机房及配套工程、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备份系统、系统软件等,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环境支撑。

(二)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

设计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的档案数字资源体系,依据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立档案数字资源库,为完成历史数据的迁移,为接收、管理、长期保存、利用等业务应用提供资源库支撑。

(三)应用系统建设

包括北京电子文件中心系统、档案数字资源接收系统、档案数字资源征集管理系统、档案数字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档案数字资源利用服务系统5大应用系统以及电子档案身份证管理、元数据智能捕获与封装、数据交换管理和全面运行控制等核心保障系统。为业务工作提供应用系统功能支撑。

(四)保障体系建设

包括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为系统的建设、运维和管理提供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

四、建设规模

建成一个用于支持全市档案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的系统平台。系统跨因特网、政务外网和档案馆内部局域网3个不同网域,满足市属档案移交单位对列入进馆范围的档案数字资源收集、归档、保管、利用、移交的系统管理,能够支持市区两级综合档案馆对档案数字资源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的系统管理。

项目实施将依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批接入”的原则,在项目建成伊始,先行接入3家档案移交单位和3家区档案局(馆)作为试点,待系统运行稳定后,陆续接入其他档案移交单位和区档案局(馆)。

五、建设特点

(一)集约化建设模式

北京底值蛋腹荩ǖ缱游募中心)是按照集约化模式建设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由局(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为市区两级档案部门提供系统服务。通过集约化建设模式,力求更好地对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达到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建设成本、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效果。

(二)电子档案身份证技术应用

在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中应用了一项保证电子档案凭证性的核心技术,即电子档案身份证技术。该技术通过为每一份电子档案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身份证,将电子档案身份证保存在电子档案身份证库中,当需要验证电子档案的原始性时,即可从身份证库中取出其身份证对其进行验证,从而为电子档案的凭证性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全面国产化

在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中,采用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全部为国产化产品。对国产化产品在关键系统中全面应用进行了尝试、积累了经验。

六、建设过程

(一)项目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2014年6月5日,市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关于批准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在可研批复后,重点完成了项目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1.组建项目工作团队。组建了由基础环境建设工作组、应用系统建设工作组、标准规范建设工作组、新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组成的新馆智能化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筹备组。筹备组组长由陶水龙副局(馆)长担任。筹备组人员包含了市局(馆)、试点区局(馆)和市属档案移交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由筹备组具体负责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

2.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严格按照我市对项目招投标管理的相关规定,通过全市公开招标形式,对应用系统建设、软硬件基础环境建设和项目监理进行了招标,确定了项目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

(二)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工作

2015年3月31日,局(馆)组织召开了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会。项目启动后重点完成了项目的需求调研和初设编制、报审工作。在对市、区档案局(馆)、移交单位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覆盖项目全部建设内容的初步设计方案。2015年11月18-19日,召开了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评审会议,针对初设方案征求了局(馆)相关处室、市属试点单位以及16区档案局(馆)的意见,并请档案、信息化专家对初设方案进行了评审。通过对初设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于2015年12月18日,正式将《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初步设计及概算》报送市发改委。

(三)完成了项目初步验收工作

2016年5月4日,市发改委印发了《关于批准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初步设计概算的函》,项目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通过全面实施,已完成机房建设、软硬件采购集成、应用系统功能开发、1个标准体系、8个标准规范的编制、档案资源分类设计方案与资源库建设以及约80tB历史数据的清理等主要工作。

2016年12月21日,局(馆)组织召开了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初步验收专家评审会。项目通过了初步验收。

七、后续工作安排

按照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进度计划,2017年,数字档案馆建设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数字档案馆系统的试运行。通过在实际工作中深度应用数字档案馆系统,全面检验系统的可用性、易用性和性能,进一步完善系统。通过试运行,使数字档案馆系统在支撑档案业务工作方面发挥出实效。

二是开展数字档案馆应用试点。按照北京市档案局印发的《关于开展北京数字档案馆试点工作的通知》,组织好3家区档案局(馆)和3家市属档案移交单位的应用试点,通过试点着重验证数字档案室、电子档案在线移交接收、政务外网、因特网利用服务、档案数字资源整编管理、电子档案身份证、跨馆查阅出证等系统功能,逐步健全数字档案馆使用管理机制,为数字档案馆系统在试点单位的全面应用以及下一步的推广使用奠定基础。

三是组织数字档案馆的培训宣贯。结合数字档案馆的试运行与试点工作,认真做好数字档案馆系统的使用培训,并对数字档案馆的相关制度、规范、标准进行宣贯,通过培训宣贯使用户能够熟练使用系统开展业务工作,规范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与管理。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4

一、基本情况

县档案馆建设项目按照汉发改投资(2010)577号《关于县档案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要求,于2010年底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档案局列入了第一批西部建馆计划,批准建筑面积3293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2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59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66万元,2011年县上将档案馆建设纳入县行政中心统一建设,由县委办公室负责修建。由于受灾后重建和相关政策影响,2013年8月15日县上确定另行选址为原职教中心院内修建,确定由县档案局负责承建。设计规模:建筑面积为:3468.6平方米,投资800万。为了认真落实省发改委和省档案局“档案馆专项检查通知、通报”意见,省档案局两任局长亲临督查督办,要求年内开工修建。从今年9月初开始我局对该项目实施地堪、设计、审图、评审、公告、发标、办理各类审批相关手续。目前,已进入最后招标阶段。

二、严控规模认真执行中央相关政策精神

按照国档函《关于贯彻中办发(2013)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档案馆舍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严把设计关口,在设计环节做到节俭。一是严格设计标准。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实情,在原审批建设面积上不得超出规定范围10%以上,初步涉计方案已经省档案局评审,市发改委审批,没有超出规定范围。二是严把设计细节。档案馆在设计外部和内部结构时,本着简仆、大方,符合当地实情的原则,没有设计使用高档装饰和超标设备。三是严控办公用房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了办公建设面积,认真落实《档案馆建设标准》,将档案库房、对外服务、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足额按《档案馆设计规范》一步设计到位,防止建成后出现挪用、占用等情况发生。

三、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措施,确保档案馆顺利开工

1、实行局领导包抓建设项目责任制。我局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机构,除主要领导主抓外,还落实了包抓、主抓科室及配合工作人员。待工程开工后,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负责现场协调、监督,确保建设环节和工程质量。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5

案例1:在指导某村立卷过程中,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和村干部把该村全部文件材料收集后运到档案局,由业务指导人员帮助整理编目后,又全部运到村里入柜排列。村干部在给环卫工人发工资时欲寻一张该村的环卫工人出勤表,找遍所有档案也未发现,就让业务指导人员再找,还是没找着。而村里的环卫工人参加工作时间不一、出勤天数不同,村里负责此项工作的干部也记不清楚具体情况。为了避免矛盾纠纷,村里就按环卫工人自己说的时间和出勤发放此项工资。后来,村干部埋怨业务指导人员把环卫工人情况表整理丢了,档案业务指导人员也觉得委屈,认为你们本应该自己整理或者至少派人学着整理,而竟然一个人都不去,收集的文件材料里也不知到底有没有这份材料……

案例2:在指导某社区建档过程中,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和社区干部共同把文件材料收集后,连同以往整理过的档案全部运到档案局重新整。当时我认为以往整理过的档案就不要再动了,一位参与收集的业务指导人员说:“社区干部说了,以前整理过的档案用着不方便得重新加以整理。”之后,我就开始逐卷查看已整理过的档案,发现档案里面果然存在一些问题:期限与上级制定的有出入,分类也不合理,拟写的标题也不确切,拆过的案卷也没再装订,借出的文件也未归档,等等。看后,对于这些档案,我也认为应该重新整理。可是,重新整理整过的档案比整理刚收集的文件材料更加困难,一是档案页码全得涂改、目录封面全部作废;二是浪费了人力、财力。如果不重新整理,查找利用档案十分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业务指导人员仔细研究对策,把那些专业性强不宜分开的如计划生育、居民医保、党员、户籍、“三资”管理等文件材料作为专业档案整理,不再按文书档案的七大类去分。整理后把属于一种专业的档案放在一起,先排永久,再排长期,最后排短期,所装柜节上标出专业档案的名称,如“计划生育档案”,其中一种排完后,依照上述方法再排另外一种,这样,村干部到档案室就可以直观地看到每种档案,便于查找。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档案管理

1前言

环境保护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科研、环境宣传、教育等机构及个人在从事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环保档案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真实记录,是环保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储备形式,是环保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环境管理、环境建设的科学依据。环保档案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保证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对于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环境保护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很强的工作,在实践中如何有效而科学地管好、用好环境保护档案,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2归档阶段

基层单位要把环保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和归档视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业务,纳入工作计划,指定档案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保证环保档案的系统完整。

《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tJ/t7-94)中对环境保护档案的类别属性有做详细的分类,档案科(室)对接收的环保档案应按照该标准要求进行整理,分类标引,编写总目录和分类目录。

归档阶段应注意:归档的文件材料应为原件,如归档复制件必须有相应的说明;归档的文件材料应做到字迹工整、数据准确、图样清晰,签字盖章、日期等标识完整齐备;归档文件材料的书写和装订材料应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归档的电子文件数据应与相应纸质文件数据保持一致;归档的照片、音像、实物要有相应的文字说明。

各业务部门某项工作开始时,应由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指定专人,在项目完成或告一段落后,按照国家环保局、档案局(88)环办字第415号文件规定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密级划分表,对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并归档。

归档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细节:

①归档的文件材料种类份数以及每份文件的页数均应齐全完整。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多种文字形成的同一文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立卷。

②卷内文件材料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系统排列,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文字材料在前,图表在后。

③卷内文件材料排列顺序,依次编写页号,双面有文字的每页材料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填写页号;图表和声像材料等也应在装具上或在声像材料的背面逐件编号。

④案卷要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文件材料的题名不得随意更改和简化,卷内文件目录放在卷首;有关卷内文件材料的情况说明,应逐项填写在备考表内,若无情况可说明,也应将立卷人、检查人的姓名和时间填上以示负责。备考表应置卷尾。

⑤案卷封皮要逐项填写清楚,案卷题名要简明,确切反映卷内文件材料内容,使用简称应通用易懂,并用毛笔或钢笔书写,字迹工整、清晰。

⑥归档的环保文件材料要做到书写材料优良,禁止用复写纸、圆珠笔、铅笔和红墨水书写;卷内文件材料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文件材料应按裱糊技术要求托裱,字迹已扩散的应复制并与原件一并立卷。

⑦档案科(室)对归档的环保文件材料要仔细检查,对残缺不全、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案卷,应退回原立卷部门,整理合格后再接收。

3环保档案的保管和统计阶段

环保档案具有历史记录的功能,为保管、整理好环保档案,在环保档案的保管和和统计环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3.1基层单位环保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保存档案资料的数量,设置必需的档案专用库房和柜架。库房要坚固,并有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设施。

3.2环保档案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增置温湿度计、复印机、照像机、去湿机、吸尘器和电子计算机等。

3.3应建立环保档案的统计制度。环保档案部门应填写档案收进和移出登记簿,对提供利用情况和效果,销毁、库存数、增减数进行统计,准确编制档案工作情况统计年报,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4环保档案的利用阶段

环保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查验和利用,因此,为高效、安全地利用环保档案,在环保档案的利用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

4.1环保档案部门应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开展档案史料的编研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编写全宗介绍、组织沿革、大事记、基础数字汇编和专题文件汇集等。

4.2有条件的单位要开展计算机检索。

4.3单位应建立环保档案查阅审批制度。利用环保档案者应按规定办理档案查阅审批手续,并填写《环保档案查阅登记表》。利用工作结束后,利用者要如实填写《环保档案利用归还登记表》,及时交档案部门存查。

4.4作为环保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所藏档案的情况,主动了解环保各项工作对利用档案的需要,积极做好提供利用工作。环境保护档案的组成特点是由基层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认识并掌握环境保护档案的特性,有利于不断改进档案管理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更大限度地发挥环境保护档案的作用。

5结语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完整、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更好地为环境保护事业服务。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已不再仅限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范畴,作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各基层单位,同样也应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基层单位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7

1.项目概况。2010年,我县新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十二五”中央补助投资项目规划,享受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扶持。项目建设规模:占地面积22亩,建筑面积约4080平方米的二类标准4层楼房,其中档案库房1491平方米、对外服务用房1000平方米、档案馆业务和技术用房800平方米、办公用房400平方米、附属用房389平方米。设计应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项目建成后将具有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档案信息利用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体”的功能,将极大地提升我县档案工作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全县各项事业服务。所有列入项目建设必须在“十二五”(2015年)之前完成。

2.资金来源。项目概算投资775万元。资金来源:国家投资469万(每平米1900元),省档案局补助设备购置资金80—140万,其余由县财政负担。项目资金由国家发改委分年度拨付,优先考虑已经申报立项、落实了项目用地和配套资金,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并已在建的县(市区)。

3.项目立项情况。2009年,我县完成了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编制了《县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意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等材料,完成了首次向市发改委申报的材料呈送工作。2011年委托县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图纸设计,并通过了省档案局对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查,再次向市发改委呈送了申报材料。2012年,市发改委已向省发改委申报列入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省发改委已经将项目上报至国家发改委,从省档案局答复情况来看,2013年市只上报了我县1个新建项目(还有1个是兴国县的已建追加资金项目),按照惯例一定能顺利获得国建发改委批准,项目资金在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后可下拨。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8

9月1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在馆内举行集会,庆祝建馆60周年。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段东升出席庆祝大会。段东升首先宣读了令计划同志的贺信,并代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致词。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二史馆建馆60年来取得的成绩:一是二史馆几代档案工作者恪守为国家管档、为民族守史的神圣职责,把二史馆建成了民国档案保管基地;二是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宗旨,把二史馆建成了民国档案利用中心;三是积极发挥民国档案的文化教育作用,把二史馆建成了面向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教学实验基地;四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五是建成了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为科学规划、统筹开发全国民国档案奠定了坚实基础;六是锻炼培养了一支忠诚党的事业、具备专业素质、热爱档案工作、胜任档案工作的干部队伍。

段东升对二史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第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令计划同志的贺信精神,“为国家管档、为民族守史”是中央领导同志对档案馆职责使命的最新定位,是党和人民对档案工作者的信赖和重托,全馆同志一定要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履行好这项神圣职责。第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基础工作,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档案整理工作,完善档案目录体系,推进档案鉴定划控工作,’改善档案保管条件。第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利用工作,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第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环境、技术、人员和保密“五道防线”,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第五,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特别是在作风养成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办精神。段东升祝愿二史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对历史和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新的起点上创造出更多的新成绩、新经验,努力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发展,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杨永建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全面回顾了二史馆60年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建馆60年来在民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利用、编研、数字化等业务工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杨永建表示,建馆60年来,民国档案在政府决策、经济建设、学术研究、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杨永建要求全馆职工以建馆60周年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令计划同志贺信精神,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面提升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二史馆事业新的辉煌。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9

科学规划周密布局

2011年《河北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办法》和《河北省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办法》下发后,唐山市档案局多次组织领导班子和有关业务处室专题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两个《办法》为档案管理全方位上水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一定要借势发力,以两个《办法》为抓手,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共同促进,推动全市机关企事业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制定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档案认定四年规划。为有针对性做好目标认定工作,2011年下发了《唐山市档案局关于贯彻落实<河北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办法>的通知》,要求4年完成全部机关事业单位认定任务,各县(市)区每年推进单位总数的四分之一,制定详细的认定计划并报市局备案。市局针对市直机关下发了《唐山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计划一览表》,将所有125个市直单位按照难易程度分级管理,确保按时完成。科学、详细的档案认定规划,明确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完成认定的等级、时间点和路线图,为有序地开展认定指导、检查、督导、验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规划落实。为将规划切实落到实处,唐山市档案局将该项工作纳入了年终对县(市)区和市直单位档案工作考核重点内容,做为年底评先的主要依据。此举引起了县区和市直单位的高度重视。迁西县、丰润区、遵化市等连续几年召开由分管领导参加的档案认定工作推进会。迁西县用时2年便完成了辖区内全部机关事业单位档案认定,滦南县、古冶区、迁安市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认定任务。市公安、市地税局等单位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档案认定工作,主管领导多次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抓好关键树立典型促进薄弱

四年来,市、县两级档案局每年初组织召开档案认定工作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随后由主管领导带队逐家走访当年有认定任务单位。通过层层动员部署,推动全市形成了单位高度重视,领导大力支持,档案员全力投入,各单位间互学互助、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一是树典型。开展档案认定工作中,市、县档案部门都精心筛选、培树了一批档案认定示范单位。市档案局从全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挑选出31家列入第一年认定计划,并将其中领导重视、基础条件较好、档案员素质较高的市公安局、市商业银行、市住建局等单位列为示范单位,这些单位率先通过5a级和3a级认定,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迁西县档案局将本单位档案室和三屯营镇档案室树立为档案认定示范点,分别接待县直和乡镇参观学习。迁安、乐亭、丰南等县(市)区也都明确了档案认定示范单位。在整体推进认定工作中,市、县档案局根据认定进度和存在问题,以10个左右单位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组织认定单位到示范单位参观培训,对照现场实物讲解省局档案认定标准,让档案员直观掌握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内容、形式及应当达到的标准,快速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督促认定准备进度,保证了各单位档案认定的质量,达到了以点带面,引领示范的效果。

二是抓系统。各系统上下级间存在领导或指导关系,档案工作内容相近,人员联系密切,便于相互学习借鉴。从系统角度抓档案认定工作,力度大、针对性强,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唐山市档案局在充分调动系统档案认定积极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分别与市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国土局等单位联合发文,对开展系统档案认定提出明确要求,取得较好效果。唐山市公安局在全市首家完成局机关5a级认定后,又率先在系统内开展了档案目标管理认定工作。为确保认定目标顺利实现,市公安局专门召开了公安系统档案目标认定工作会议,会上各县(市)区公安局主管领导分别签立了责任状,市公安局和市档案局还适时在乐亭县公安局召开了公安系统档案认定工作现场会,为系统内相互学习搭建平台。市检察院、法院、供电公司也抓住系统档案目标管理认定的有利契机,全力推动系统档案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公安、检察院、法院、国土系统12家单位档案管理晋升5a级,市公安、法院系统全部达到4a级以上。

三是促薄弱。市县档案局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指导公安、地税等业务基础较好的“龙头”单位就高或越级晋升,以档案认定促档案工作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将基础一般的单位安排在2012―2013年度稳步推进,将档案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单位安排在2014年最后一年认定,并对这些单位倾注更多精力,指导帮助他们强业务、固基础、快提高。达到基础稳固单位硬件更硬,相对薄弱单位软件不软的效果。

四是重验收。为保证档案认定质量,市、县档案部门在做好前期指导基础上,严把档案认定关。坚决排除人情等场外因素,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达不到《标准》规定的限期改进或降级认定,从验收环节保证认定质量。

全方位指导以服务做保障

为了给各单位开展认定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业务支撑,市、县档案部门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开展“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训、指导。

一是扩大业(下转第28页)(上接第7页)务培训覆盖面。在每年举办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档案业务培训中,安排专人讲解《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办法》,对培训合格的颁发结业证,以此深化全市档案人员对档案认定标准理解和把握,在全市营造积极开展档案认定的业务氛围。

环保局档案工作计划篇10

1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总体思路

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应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应用系统的开发或选用,构建基于局域网面向档案馆工作人员和来馆利用档案人员服务的馆内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利用当地政务网建设的面向本级党政机关服务的电子文件归档和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建设的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和进行馆际交流的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从而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共享利用。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主要是立足于档案局域网平台建设,构建馆内互联互通的档案网络基础,满足档案信息化各项管理需要和服务需求,同时,考虑档案政务网与公众网构建的问题,构建档案局域网平台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对于缺乏经费和不能获得当地信息化建设立项的档案部门来说,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以局域网建设为核心,采取由内到外、循序渐进、逐步拓展的方式,最终,建成上述三个服务平台。当然,对于能够获得当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立项的档案部门也可同时统筹建设三个服务平台。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遵循“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系统化和经济性原则。

2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2.1档案网络平台的构建,即以档案局域网为核心,构建档案局域网、政务网、公众网“三网合一”(一般是“四网合一”,我省党务内网单独建设,隶属省委办公厅)的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社会共享服务”。

2.2档案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或选用,主要包括档案局域网、政务网等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或选用。

2.3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即全面推进馆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优先建立馆藏档案的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逐步进行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积极推进电子文件的接收和管理,最终建立人名索引、专题目录、全文、照片、多媒体等各类数字档案资源库群。

2.4数字档案存储管理机制建设,即应用先进技术和相关管理手段,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可信和长期可用,减少数字档案对软硬件的依赖性,使数字档案具备传统档案的原始性、凭证性和长期可读性。

3软硬件设备配置

3.1系统软件选用

3.1.1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用。服务器操作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流派:windows、netware、Unix、Linux。windows服务器操作系统重要版本有winnt4.0Server、win2000/advancedServer、win2003/advancedServer等。其优点是操作直观,易于使用,功能实用,缺点是运行速度慢,功能不够完善,安全性、稳定性欠缺。netware服务器操作系统,目前,常用的版本主要有novell的3.11、3.12、4.10、5.0等中英文版,虽其具有优秀的批处理功能和安全、稳定的系统性能,但主要应用在某些特定行业中,通用性差。Unix服务器操作系统,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主要有SCoSVR、BSDUnix、SUnSolaris、iBm-aiX等版本,支持大型文件系统与数据库,具有高能级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对于系统应用软件的支持比较完善,但管理维护成本较高,一般用于小型机。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目前,国内主流市场中使用的主要有novell的中文版SuseLinux9.0、小红帽系列、红旗Linux系列等,其支持多用户、多任务、多线程、多CpU,且源代码开放,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但需要利用输入代码命令进行应用实现,人性化设计方面欠缺、维护成本相对偏高。综上,为保证档案信息安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应选用Unix或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在选择时,应注重支持我国的软件企业,优先选用它们的相关产品。省馆在选择中科红旗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时,一是考虑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是考虑到其支持多用户、多任务、多线程、多CpU,且源代码开放等特点;三是考虑支持我国软件企业的发展。

3.1.2数据库系统的选用。目前,流行的数据库系统有access、SQLserver、oRaCLe等,它们都属于关系型数据库软件。access网络化大批量管理性能不佳,不适用于档案馆海量信息档案管理系统;SQLserver是普及面较广的大众化产品;oRaCLe是目前高端产品,在当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有较多应用。oRaCLe新版本数据库中,还提供实时应用集群(RaC)的技术,降低应用成本。通过实时应用集群,不仅能在低成本服务器上构建高可用性数据库系统,还能实现数据的完全备份、增量备份、数据恢复和容灾等项功能,从而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实践证明,oRaCLe是目前公认的相对成熟的管理大批量数据的数据库系统。因此,在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为了系统的稳定性、高性能、海量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数据的高效管理利用,应当优先选用oRaCLe数据库系统。

3.1.3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或选购。2010年10月,国家档案局颁布实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鼓励各地区统一开发或购置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以减少重复开发,降低应用成本。

3.1.3.1无论是统一开发的系统,还是购置的成熟系统,都应遵循整体性、开放性、稳定性等原则。

3.1.3.2无论是统一开发的系统,还是购置的成熟系统,都应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要求,以实现档案管理业务各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

3.1.3.3无论是统一开发的系统,还是购置的成熟系统,都应按照国家档案局结合档案部门实际编制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测评标准》进行测评,重点检测功能度、兼容性、速度、易用性、容错性、安全可靠性、数据结构合理性、技术资料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3.1.3.4无论是统一开发的系统,还是购置的成熟系统,都应对开发公司的技术力量强弱、售后服务能力强弱、软件开发资质等级、系统集成资质等级、资质等级、公司存续时间、拥有的客户数量等方面进行着重考察,以确定其开发系统的质量和适用性。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省馆确定选用清华紫光档案管理系统(v3.1)用于局域网建设。

3.1.4系统软件选用的正版化问题。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通知》([2010]47号),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带头使用正版软件。因此,在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选用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还是档案管理系统,都应当选用正版软件。这不仅能维护、提高档案部门的声誉,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和系统的稳定,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体现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据了解,我省档案系统中有个别单位,因经费困难,有使用网上下载的免费的非正版软件的情况,如windows服务器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系统等。这类软件在使用中,一是由于不能获得更新服务,影响信息安全;二是不能获得原厂商服务,故障得不到根本排除,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另外,还有可能引起法律诉讼。

3.2硬件设备配置。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系统配置的硬件设备很多,主要包括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网络设备、存储、数字化设备、机房设备及其他配套设备。其中,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尤为重要。硬件配置专业性强,市场变化快,由于档案部门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自主配置硬件设备,会遇到很多麻烦。例如,省局议标购买的磁盘阵列,虽与销售商多次交流沟通,要求磁盘阵列具有普通网线接口和光纤接口,但产品到货后,光纤接口却不能用,销售商说启用需要许可,许可意味着收费;再比如,今年,省局准备采购一套防火墙设备,通过互联网查询价格、产品型号和国内外厂商后,结合工作实际,需要选择一家厂商、一种产品时,却不知道要选择的产品性能是不是最好、性价比是不是最高、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否最好等。因此,在明确需求后,档案部门最好找专业公司合作,以确定系统硬件配置整套方案。另外,由于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档案部门采购硬件设备不应盲目追求高端产品,应坚持经济、够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在质量、价格相当的情况下,应优先选购国产设备,支持国内企业的发展。

4传统档案数字化

4.1传统档案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将馆藏全部档案资料都进行数字化加工,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投入成本考虑,都应有选择地进行传统档案数字化。选择的原则主要有:价值性原则,即优先选择保存价值高、珍贵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实用性原则,即优先选择社会需求面广、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开放性原则,即优先选择开放度较大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特色性原则,即优先选择有特色的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性原则,即优先选择破损程度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相关性原则,即进行数字化加工时,应尽量避免与实体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全分割,整个全宗或整本目录的数字化利大于弊。省馆对保管的民国照片档案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对保管的录音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同时,正结合上述原则,对保管的清代档案、民国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对“建国”后档案,准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利用率高、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档案优先数字化。

4.2加工模式的选择。数字化加工通常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自行组织加工,二是委托专业公司加工。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现在大部分档案部门都是委托专业公司进行传统档案的数字化,采取这种加工模式,档案部门应当采取严格措施杜绝、防止扫描档案数据丢失、流失和泄密现象。我们省馆是这样做的:一是要选择有经验、资质高、讲诚信的扫描公司;二是扫描场地要在档案馆内部,严格档案交接手续;三是确保扫描场所始终有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值班,既可随时解答档案扫描的业务问题,又可现场监督;四是我局提供扫描专用计算机,并封贴USB接口;五是要求扫描公司的工作人员不得把食物、饮料等食品和任何移动存储设备带入工作区;六是与扫描公司签订终身保密协议。

4.3分辨率的确定。分辨率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分辨率过低,容易导致扫描图像在放大时发虚,造成图像不清晰,影响利用效果;分辨率越高,扫描速度越慢,占用存储空间越大,因此,纸质档案数字化确定合适的分辨率非常重要。2005年9月1日,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规定:“采用黑白二值、灰度、彩色几种模式……其分辨率一般均建议选择≥100dpi。特殊情况下,如文字偏小……可适当提高分辨率。”“需要进行oCR汉字识别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选择≥200dpi。”我们认为,这样的分辨率偏低,经过对a4幅面档案的彩色扫描测试,从200dpi到300dpi对图像清晰度影响不大,扫描速度和占用存储空间也无明显变化,≥400dpi扫描速度和占用存储空间变化很大。因此,我们认为,我省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分辨率可确定为300dpi,高于国家标准为宜,这样,既确保扫描后的图像清晰、完整,又不影响图像的利用效果。照片档案,由于其影像层次较多,再考虑到照片的展览、出版等用途,照片档案数字化的扫描分辨率应当≥600dpi,在网上时,另行压缩。

4.4色彩模式的确定。《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规定:“扫描色彩模式一般有……通常采用黑白二值。”“页面中有红头、印章……可视需要,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根据该规定,纸质档案数字化时,有可能造成一卷甚至一件档案的扫描图像同时存在两种色彩模式,将来利用时视觉效果较差。考虑到利用视觉效果、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及扫描图像与原件的一致性等问题,我们认为,我省纸质、照片档案数字化统一采用彩色模式为好。

4.5存储格式的确定。《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规定:“采用黑白二值模式扫描的图像文件,一般采用tiFF(G4)格式存储。采用灰度模式和彩色模式扫描的文件,一般采用JpeG格式存储……”“提供网络查询的扫描图像,也可存储为CeB、pDF或其他格式。”现在,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即扫描后的图像应当以tiFF格式存储(该共识与《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规定不一致,没有完全考虑到档案数字化实际工作遇到的存储问题,目前,仍有争议)。tiFF虽然是一种最佳质量的图形存贮方式,但由于其无压缩,文件体积较大,相应存储成本也较高。考虑到传统档案数字化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数字环境下,社会各方面高效便捷查阅档案的要求和存储成本,我们认为,馆藏档案价值高、利用率高的以tiFF格式存储,以多页pDF或双层pDF格式提供利用。如省馆馆藏的革命历史档案就采用这种格式;其余的如需数字化,则存储、利用均采用pDF格式。

5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系统集成商

5.1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系统集成商的客观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计算机技术服务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1987年,我国档案部门平均每个单位拥有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达到2.4个。当时,发达国家的档案部门反而达不到这个数字,而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却高于我国。这表明:档案部门完全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代价高昂且越来越困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化,没有人能精通该行业所有专业的知识。即使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但离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一点,即使对相关的专业公司来说也不例外。例如,为了进行信息化建设,省局自主采购一套存储设备(磁盘阵列)和红旗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紫光档案管理系统三套软件系统,在我们购买设备和软件相关的四个公司中,都是仅对自己的设备或软件熟悉,对其他系统不熟悉或根本就不了解。这不仅增大了我们协调的难度,也导致了系统安装调试工作进展反复;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公司之间则可能相互推诿,徒增解决问题的难度。从技术角度看,计算机技术、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网络技术等综合运用在一个工程中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档案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信息化系统集成工程项目,具备一般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工程系统性强、软硬件配置专业性强,因此,只有借助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才能确定正确适当的软硬件配置方案。系统集成商能根据档案部门提出的要求,为档案部门做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在技术上实现档案部门的要求,同时,还能对档案部门投资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对档案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成为档案部门的技术顾问与合作伙伴。

鉴于此,档案部门必须更换新观念,与时俱进,顺应计算机技术服务社会化的必然趋势,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主动有意识借助系统集成商的技术力量,以此稳步、顺利推进我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5.2系统集成商的选定。系统集成商,是指具备系统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系统集成的企业。系统集成包括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因此,系统集成商也分为设备系统集成商和应用系统集成商。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档案部门既需要设备系统集成,也需要应用系统集成。考虑到档案部门经费的普遍缺乏,在考察系统集成商时,应当对其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两方面的技术力量、能力做深入的了解,尽可能选定一家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都有相当实力的公司,这样,能节约开支,又能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6档案信息化建设网络系统总体设计构想

依据实用性、开放性、安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我们认为,河南省档案局局域网分为三层,即省局、市局、县(区)局。市局为省网的一级节点,县(区)局为二级节点。网络下连市局至县局,上连国家档案局,横向与政府各部门相连,最终,形成以省局为中心的星型网络,其中,网络的运行管理中心在省局。通过业务的应用,全省网络系统可分为三个逻辑子网,分别是局域网、政务网、公众网。省局数据中心作为全省网络系统的核心,在整个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拓扑图如下:

省局网是全省网络汇聚点、业务集中点和数据集中点。分为基本服务器区、数据中心区、公共服务网、政府协作网、国家局接入区、省辖市局接入区、机关接入区、应用服务器集群区八部分。基本服务器区是省局业务终端、办公设备的接入平台和办理各项基本业务的网络平台;数据中心是数据处理和交换枢纽,省局可共享数据存放地;公共服务网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业务的应用;省辖市局接入区为省辖市局提供双线路双设备接入,使用双线路双设备冗余设计提高网络可用性,为数据大集中提供可靠性保证。

在省局局域网设计中,考虑到省局业务的关键性,在基本业务区和数据中心网络设计均采用双机热备结构(网络冗余),容灾中心网络系统则设计三个层面:两条线路、应用热备以及快速切换。

7档案信息化建设ip地址规划构想

7.1ip地址规划的重要性。ip地址的合理规划是网络设计的重要环节,大型计算机网络必须对ip地址进行统一规划并得到有效实施。ip地址规划好坏,影响到网络路由协议算法的效率和网络的性能,影响到网络的扩展和管理,也必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7.2ip地址规划总体要求。ip地址空间的分配,要与网络拓扑层次结构相适应,既要有效地利用地址空间,又要体现出网络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层次性。同时,能满足路由协议的要求,以便于网络中的路由聚类,减少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减少对路由器CpU、内存的消耗,提高路由算法的效率,加快路由变化的收敛速度,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地址的可管理性。一般来说,ip地址规划应遵循的具体原则有:唯一性、可管理性、连续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层次性、实意性和节约性。

7.3ip地址分类。Loopback地址,为方便管理,为每台路由器创建一个Loopback接口,并在该接口上单独指定一个ip地址为管理地址。Loopback地址务必使用32位掩码的地址,越是核心的设备,Loopback地址越小;互联地址,指两台或多台网络设备相互连接的接口所需要的地址。相对核心的设备,使用较小的一个地址,互联地址通常要聚合后。在规划时,充分考虑使用连续的可聚合地址;业务地址,指连接在以太网上的各种服务器、主机所使用的地址以及网关的地址。业务地址的网关地址统一使用相同的末位数字,如:.254用来表示网关。

7.4ip地址规划构想

7.4.1ip地址规划构想。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专网ip地址规划应该遵从有关规划和指导意见。为保护已建网络并考虑外网的实施成本,在ip地址规划中,将使用综合地址规划方案,采用正式地址和保留地址相结合的办法。正式地址包括:骨干层和接入层的互联地址和网络设备地址;外网服务器的地址。保留地址包括:专网内部地址。根据内部主机和网络数据,可使用10.0.0.0­10.255.255.255或172.16.0.0­172.31.255.255这样的私有ip地址。地址规划时,作大量的地址预留,各级网络尽量使用整段ip,以便进行路由汇聚,减少网络路由数量。

考虑各单位内部局域网和服务器的业务模型,建议ip地址的管理和分配采用动态及静态结合的方式。普通用户的ip地址由DHCp服务器动态分配;服务器地址、设备管理地址、接口互联地址等需要固定ip地址。基于以上考虑,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ip地址规划构想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