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十篇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十篇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17:25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1

一、*年工作情况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2003—2007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部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部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2005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部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2007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2007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部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2007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部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2007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2007年建成10个部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07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2003—2007)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省里出台专门的生态省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省里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生态省、市、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的规定,做到必要的资金保障。对生态示范系列创建落实配套支持资金,省级及以上级别创建,省里应给予部分资金扶持。三是加强法制保障。建议省里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措施,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基层环保部门有法可依,有明确地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2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创建文明村镇三年规划。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全镇工作大局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以“三贴近”为重要原则,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要求,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努力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环境整洁、生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工作重点

以制定科学规划、整治村容镇貌、完善公共设施、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倡导文明新风尚为创建的主要内容,精心谋划、分类指导,联片创建、整体推进,形成一大批文明新亮点,带动整个文明村镇建设。

三、目标任务

全面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活动。把创建文明村镇与小城镇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创建=-=个生态文明村,有计划地培育一批文明户、五好家庭,发挥它们的辐射力和带动能力,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文明程度提高。

四、实施步骤

文明村镇建设采取打好基础、全力推进、全面达标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学规划,打好基础(====年)

今年是文明村镇建设的重要一年,而规划是文明村镇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今年工作重点放在村镇建设规划上。要抓紧编制和完善村镇建设规划设计,坚决做到不编制规划不审批用地,不完善规划不准许再建新房。集镇规划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合理配套公共设施,科学布局管网系统。村庄规划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坚持适当集中的原则,形成适度规模。对规划中需要拆除的房屋一律予以拆除,不得留用。

第二阶段: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年)

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综合整治的力度,确保村镇面貌再有新的变化,全面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卫生环境整治继续以“三清”为主要内容,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卫生保洁和日常管理制度,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治安环境整治以开展“法治进村”、“法治进家”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村民依法办事水平,营造平安和谐新农村。交通环境整治以改善交通条件为目的,全面抓好“村村通”水泥路的扫尾工作,推进“组组通”水泥路工程。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全面达标(====年)

第三阶段是文明村镇建设的决胜阶段,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好精神文明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在全县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五、总体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全镇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由镇文明委负责组织实施。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经常研究,经常过问,做到政策上提供支持,工作上积极推动,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明确工作职责。文明村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建设部门要搞好村镇的规划设计。国土资源所要抓好旧村的改造。林果站要大力搞好绿化美化、植树造林工作。医院要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民政要加大弱势群体帮扶力度。文化站要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和“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教办、关工委等部门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司法所要加大农民普法教育。农技站要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团委要充分发挥青年团员在创建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妇联要引导妇女争当文明村镇红旗手,争创五好文明家庭。区文明办作为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主动加强同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环境指标,以“迎接花博盛会,提升城乡环境”为契机,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齐心协力创新体制机制,与时俱进助推低碳发展,持之以恒建设生态文明,在全区形成生态观念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生态人居特色彰显、生态社会日益进步、生态制度长效确立的生态文明良好局面。

二、工作目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和扩大。力争9个镇创成部级生态镇,高新区、经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规划取得批复并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年度治太任务,单位GDp能耗达到0.7吨标煤/万元。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35%,环境空气良好天数百分率达到9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分,林木覆盖率达到21.5%,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完成60%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三、工作重点

围绕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重点实施以下六大行动:

(一)产业转型加速行动

1.农业优质化发展。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打响一批特色园区和农业产品品牌。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到62%以上;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全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达50%以上。

2.工业现代化发展。紧紧围绕市“一核八园”建设,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战。全面提升4个专业园区建设水平,全力实施企业两化融合“135计划”和“百千万工程”。积极引导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全面推进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和品牌创新,年内实现企业升级超过1000家。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全区新兴产业产值占比63%以上。

3.服务业快速化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以打造最佳人居城市为着眼点,加快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生产业、高端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达45%以上。

(二)城乡综合整治行动

1.推进流域水环境整治

(1)实施“清水工程”。针对已完成的15条清水河道,着力提升长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以湖塘、牛塘、高新区、经发区为重点,年内完成向东河等10条黑污河道整治,使河容河貌生态美观。

(2)深化太湖水污染治理。按照国家、省治太实施方案以及小流域整治等各类规划,完成省市下达的治太工作任务。继续开展太湖应急防控,进一步加强蓝藻预警监测、建立蓝藻打捞机制、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等工作,确保饮用水的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3)组织河道清淤。继续实施全区镇村河道、河塘清淤,年内疏浚河道45条,土方122万方;疏浚整治村庄河塘272处,土方83万方。

2.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1)控制扬尘污染。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加快淘汰黄标车。强化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控制。

(2)推行清洁能源。巩固禁燃区成果,对禁燃区范围内仍使用高污染设施的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对沿江高速、312国道、232省道、锡宜路、高架等道路段沿线,武南路、延政路、常武路等主干道沿线,花博园区及配套景区范围内的高污染燃料设施进行清洁能源改造。

(3)综合利用秸秆。继续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发电、秸秆打捆机等新途径、新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周密做好夏秋两季秸秆禁烧的宣传、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确保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禁止野外焚烧秸秆。

(4)回收治理油气。加快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年内完成30座加油站、23辆油罐车的油气治理改造任务。

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进一步加强二期礼嘉、洛阳片区连片整治推进力度,3月底前完成二期连片整治工作任务,年内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遥观片区三期主体工程,重点解决遥观塘桥片区和礼嘉坂上片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整治工作的最大效益,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发展成果。

(2)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普遍达到二星级“康居乡村”标准并创建一批三星级“康居乡村”。全面完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两侧,以及城镇、重点工业园周边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年内培育2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示范点。

4.推进城乡绿化提升

按照“增量提质”的要求,以花博会周边地区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绿色通道、绿色企业、绿色村庄、绿色社区建设,加快建成一批街头公园、绿化走廊、环城绿带和风景林地。通过破墙透绿、拆墙建绿、见缝插绿、攀爬绿化、垂直绿化等,形成路外连续分布的立体绿化带。切实提高城乡绿化管养水平,巩固绿化建设成果。年内新增绿化面积1.5万亩以上。

(三)污染综合治理行动

1.控制污染源头。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排污总量控制,新建鼓励类项目实行排污总量“增一减一”,新建限制类项目实行排污总量“增一减二”。

2.实施污染减排。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深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完善、规划、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工程,年内开工建设武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加快燃煤电厂脱硝和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工程建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至2012年底累计削减7.32%、7.74%、5.2%、4.82%。

3.整治重点行业污染。继续规范工业企业排污行为,对81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整治。开展对69家地板行业、96家机械行业的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小炼油行业和废塑料行业的整治成果。编制中心城区餐饮业布局规划,开展30家餐饮企业油烟整治,打造人民路、古方路餐饮示范街。对关停化工企业原厂地进行利用的土壤污染开展调查,年内完成一批企业原厂址土壤污染调查,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妥善处置关停企业三废。

4.加强污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管网、泵站建设和截污接管工作,重点推进湖塘、洛阳、前黄、横林、嘉泽、湟里、郑陆、礼嘉、横山桥等镇老集镇区的污水管网及配套泵站建设,重点开展老小区、安置小区、学校、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等雨污分流建设和接管工作,铺设污水主管网80公里以上。全面提高湟里、郑陆、太湖湾等污水厂处理负荷和达标排放水平。

5.开展畜禽养殖场整治。严格按照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度养殖区的分区管理规定发展畜禽养殖业,逐年归并分散型养殖户。年内建成礼嘉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示范点,同步建立散养户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系统,开展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整治“回头看”行动。

6.重视环境调处。高度重视环境与纠纷调处行动,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对36件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挂牌督办,有效压降总量,实现“三下降两提高”,即环境总量、越级、重复量均下降5%,结案率、满意率分别提高到95%、85%。

(四)生态文明亮点打造行动

1.加快低碳示范建设。大力推进省级低碳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5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做强一批低碳制造业,集聚低碳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低碳服务业,初步形成以低碳示范区为核心、中心城区为重点、全区全面启动的“低碳”建设格局。

2.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工程示范。推进国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使用全过程贯穿绿色建筑的要求,尽快拉开框架,开工建设绿色建筑6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以上。

3.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建设。实施一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年内新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家,完成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20个,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40家,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30家,开展企业能源审计18家,淘汰落后产能设备40台(套)。

(五)生态示范创建行动

1.生态镇创建。在2011年创建5个生态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镇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镇村长效管理制度,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提升和完善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力争年内新建成9个生态镇。

2.生态工业园创建。进一步完善两个省级工业园污水收集和处理、集中供热系统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广步伐,全力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集聚发展低碳产业,高新区、经发区部级生态工业园创建规划取得批复并组织实施。

3.绿色细胞创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村、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完成生态文明(示范)村10个以上、省级生态村10个以上、市级生态村20个以上创建;完成7个省级、6个市级绿色社区,12所省级、15所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完成10家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完成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30家。

(六)生态文明宣传行动

1.组织环保宣传活动。以“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为载体,结合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循环经济理念为内容,组织专场环保宣传,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全区公众生态文明知晓率达到94%以上。

2.组织生态文明讲座。结合“机关道德讲堂”活动,利用“讲坛”、“阳湖讲坛”等平台宣讲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区级机关职工干部生态文明素质;全区开展大型生态文明讲座活动。

3.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对环保网站进行改版,增加宣传内容和栏目。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各有关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程来抓,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工作网络,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发动。各镇(开发区、街道)要通过设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广告,制作宣传册、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培育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不断增强各级干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绿色的消费模式,形成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3.狠抓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分解落实重点工作。

4.加强督查考核。加强对各镇、各部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检查督促,将考核结果列入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认真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4

一、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区是顺时应势、加快发展的明智选择

1 提高城市发展能级的“加速器”。回顾国际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发展先后经过依托自然资源(如能源城市)、依托交通枢纽(如港口城市)和依托技术创新(如高科技城市)等阶段,至今国际先进城市已进入依托信息设计、艺术创新等创意能力阶段,竞争力突出的城市往往具有智力资源密集、艺术创新活跃、生态环境优良、信息网络便捷、基础设施健全等特点。杭州要实现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着力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天堂硅谷,必须突出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和依托智力及知识的创新创业,努力构建和谐杭州。而打造CCCD,将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推进杭州成为新兴创意城市和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相比一般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源消耗少、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的新兴经济形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提出,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建设文化大省,并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规划。《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因此,打造CCCD既是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提升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3 强化杭州在全省龙头带动作用的“支撑点”。杭州正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创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但面临创意能力不足的制约。同时,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等加快建设,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制造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先进产品创造加速转型,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强化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等能力,为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为全省发展的龙头城市,在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杭州理应率先示范,打造浙江省的CC,CD,进一步增强服务全省发展的能力。

4 杭州有条件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杭州拥有集聚创意人才的人居与生活环境。中国城市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表明,杭州已从2005年的第5名上升为第3名,位列深圳和青岛之后。2006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向杭州颁发了“人居环境改善国际最高奖”,将杭州评为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杭州拥有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人才汇聚优势,2006年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杭州已上升至第3位。随着投资创业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截至2006年9月底,杭州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已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在杭投资的全球500强企业累计达53家。2006年的《浙江人才发展报告》指出,杭州的人才竞争力在省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企业的研发人员、人才效能以及人才竞争力环境都在全省有显著优势。杭州的交通区位条件进一步改善。沪杭磁悬浮、杭宁高速铁路交通项目的实施,将拉近与上海、江苏的距离,萧山机场二期和杭绍甬城际客运快速铁路专线项目即将实施,将进一步增强杭州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和全省龙头城市的辐射功能。杭州基于深厚文化底蕴的休闲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西湖、西溪湿地、茶文化等休闲资源充沛,被世界休闲组织评为“东方休闲之都”,十分适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二、之江度假区具备成为文化创意中心区的良好条件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相比杭州市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域而言,更具备打造CCCD的良好条件。

1 地处城市郊区,拥有极佳的生态环境,与市中心联系相对便捷。随着城市化进程和郊区化发展的加快,国内外越来越多交通便捷的城市郊区都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涌现出法国巴黎近郊枫丹白露艺术之镇、北京郊区宋庄文化之镇等典型。之江度假区作为杭州旅游西进的重要枢纽,背靠五云山,面向钱塘江,山地缓坡密布,水网纵横,是杭州市六大生态带之一的灵龙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区位优势突出,杭千高速、320国道等穿越,通往市中心和西湖景区便捷,与邻近的滨江高新区块、萧山休闲区块、钱江世纪城商务区块、吴山――南山路文化圈区块联系便捷。

2 文化资源丰富,中国美院等一流院校入驻,创意类专业和人才聚集。之江度假区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宋城和未来世界等文化主题公园。是杭州市西湖区创建文化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度假区内汇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校区、杭州市农科院等教育科研机构,其中中国美院作为世界上学科最完备和规模最大的美术学院,已成立部级动画产业基地和动画教研基地,设计类专业占全院专业总数的70%,形成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等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在艺术创作、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传媒动画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到2007年9月象山校区二期工程完成后,之江度假区内转塘镇上的中国美院将拥有设计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和传媒动画学院等四大创意类专业学院。

3 体制基本理顺,开发空间进一步拓展,主导产业培育加快。之江度假区享有部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至今先后经历两次扩区,

由西湖区委、区政府对度假区实施管理,实行“两区合署”,并将转塘镇委托度假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统一管理,区域面积扩展到50,68平方公里。由此,之江度假区和转塘镇优势得以整合,数千亩土地可供建设开发,此外,转塘集镇改造后的大量土地也可用于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已正式实施的《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含转塘)“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打造“旅游休闲胜地、文化创意中心、生态人居家园、和谐创业新区”四大区域品牌的发展目标,并将文化创意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加以重点培育。

三、充分依托中国美院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区

2006年2月,中国美院在向浙江省委汇报中提出,美院将持续发挥学术影响和人才优势力量,积极开发创意产业,推进校地合作。在此背景下,之江度假区迎来了打造CCCD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应坚持互动理念,充分发挥中国美院的带动效应,围绕转塘中国美院校区建设,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完善创意产业链,努力建设杭州市发展创意产业的示范引领区。打造杭州市乃至浙江省CCCD。当务之急,应着眼于区域、城镇、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拓展“美院经济”、培育重点创意行业和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关键性工作。

1 拓展“美院经济”,营造整体发展氛围。CCCD的形成,离不开整体环境的营造。由于“美院经济”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外延更广,发展“美院经济”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要依托中国关院品牌,做深做透“美院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美院工作室,发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专业和人才优势,支持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新媒体艺术,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首饰设计、陶瓷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玻璃艺术、动漫、网游、策划等专业的教师创办工作室和事务所,既学以致用,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二是着力发展赋予文化内涵的休闲旅游,促进美院的文化艺术、游戏作品、旅游工艺品与休闲旅游发展相结合,使艺术品、手工品、音乐、建筑设计、游乐设计、景观设计等成为之江度假区休闲旅游的新亮点:三是积极开拓对外合作和交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进文化领域投资主体和相关科研、设计、服务等机构,吸引信息、文化、科技、人才等要素流入,力争成为杭州创建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四是全面提升区域人文环境。促进转塘集镇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规划衔接、建设相融和风格协调,配套发展高端商务、创业孵化、房地产、物业管理、商贸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完善转塘集镇服务功能,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区块价值,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将转塘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艺术之镇”,从而进一步强化之江度假区辐射带动上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 培育重点创意行业,增强核心竞争力。CCCD的形成,离不开具备强竞争力创意行业的发展。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丰富、行业门类众多,综合之江度假区内外发展因素,应以中国美院为核心,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发展符合区域实际、体现比较优势的文化创意行业。一是艺术创作。以中国美院为基础,努力引进杭州工艺美术学校等各类艺术学校、国内外艺术创作公司和艺术工作者,培育发展行为艺术、园林景观艺术、表演艺术、绘画、音乐、雕塑等,并设立书画、雕塑、摄影等创作区和民间大师工艺坊、艺术家工作室,供美院师生、民间工艺大师等艺术人才开展创作,形成全国著名的艺术创作中心:二是创意设计。鼓励发展品牌视觉设计、美容及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展示设计等视觉创意设计,装潢设计、景观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城镇、小区、道路等建筑规划设计和服装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产品设计。形成浙江省创意设计主要集聚区:三是影视动漫。依托中国美院动画产业基地和宋城影视基地,加快发展数码影视、动漫创作、网络游戏、软件信息等数字创意产业,与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形成联动,形成杭州“动漫之都”核心区:四是咨询策划。营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快引进省内外和国际上的咨询策划机构、自由策划者、评论家、文学创作人员和自由撰稿人员,形成杭州智力服务品牌区:五是艺术品交易。营造交易平台,集聚一批艺术品拍卖机构、画廊、博物馆、展演厅等,形成浙江省集中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同时也成为杭州市休闲旅游的重要产品。

3 规划建设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筑功能载体。CCCD的形成,离不开功能载体和发展平台的支撑。为尽快吸纳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和实施一批文化创意类项目,要因地制宜,启动建设若干功能载体,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要及早提上日程。重点在于以美院造型、设计、动画、建筑学科的人文精神和创意活力为魂,以美院专家领衔的设计工作室和事务所组成的设计谷为体,规划建设好环关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方面,做好面上建设工作,选择一批自然环境优越、区位相对集中的转塘集镇企业搬迁后留下的旧厂房和旧仓库,建设成为之江度假区的LoFt(英文中LoFt意为阁楼、顶层楼,在现代都市规划中,LoFt意指旧厂房遗留下来的开阔、宽敞的空间,或称做“库房”。历史上杭州城北拱墅区杭印路49号为传统工业旧厂房区,自2002年以来,经对厂房、库房、实验室等进行改造,汇集了一批平面设计、室内美术装饰工程、园林景观、摄影、雕塑、绘画等创意企业,形成了新的LoFt49品牌)。可以由度假区管委会出面购买产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后低价出租给中小创意企业,也可整体出租给中国美院,由其负责策划、设计、招商和经营管理:或利用之江度假区内关停的采矿企业闲置厂房,适当更新改造,引进陶瓷艺术、旅游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等设计与制作类企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制造基地:或利用农居点改造后的大量可出租农居。引导和鼓励其出租给美院学生等各类创意人才,解决其生活和创作需求:或合理规划村集体10%留用地,引导村集体和中国美院开展合作,规划建设若干供创意企业进驻的商务楼宇,并尽量集中在美院周边地区:或结合转塘特色文化街建设,将街区两旁店面优惠出租或出售给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集聚一批创意工作室。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5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一)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自199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以来,从生态示范区到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已有海南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建设,150多个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目标,近500个县(市)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生态县(市)创建工作,江苏省张家港市等11个市(区、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区、县)”,629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89个地区和单位被命名为“部级生态示范区”,24个村被命名为“部级生态村”。

我省目前已有8个市(区、县)被命名为“部级生态示范区”。12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2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村被命名为“部级生态村”。目前正在申报省级生态县(市、区)验收的有井冈山市等13个县(市、区)。41个乡镇和15个村已上报环境保护部待批准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部级生态村。

(二)生态示范创建的重大意义。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的地区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城乡环境污染防治,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已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生态示范创建是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效途径,是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的有效方式,是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将为我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创建的数量和质量上,我省各个设区市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有些市、县对生态示范创建缺乏系统宣传,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一些市、县在创建中还没有真正综合协调,统筹各领域的发展,甚至忽视了解决基本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为创建而创建,工作不扎实。为实现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推进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深入扎实地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二、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目标。通过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提升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中的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环保工作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着力解决一批危害群众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最终使生态示范创建的地区成为人气兴旺的都市、功能完备的城镇、文化深厚的市井、适宜人居的花园、和谐创业的福地、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繁荣的区域、物产丰富的新农村、科学普及的时代、生态型的产业聚集地。

到2012年底,全省开展生态市建设的设区市达到3个左右,省级生态县(市、区)达到30个,创建20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300个生态村。

(三)2009~2012年主要任务。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以加强资源永续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重点,推进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以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以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基本要求

各创建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推广应用节能和降耗工艺、设备及产品,倡导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育,建设生态人居,促进生态文明。

(一)生态市建设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已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南昌市和宜春市,要完善推进机制,在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制度创新、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方面不断探索,大力推进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县(市、区)等系列创建工作,由点到面,形成规模和体系,为生态市建设夯实基础。准备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吉安市等设区市,应建立领导机构、编制好规划纲要,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由政府颁布实施。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设区市,可采取自下而上的创建原则,由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级别的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依据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开展规划环评,指导资源开发和配置,引导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在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将规划纲要中确定的任务和项目分解落实,并指导督促实施。落实的重点应放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利用上,大力培育区域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体系,在市域范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生态市创建要有80%的县达到生态县的创建标准,在城市建成区,要通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城市。通过垃圾、废弃物等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建设资源有效利用和循环体系;通过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构建城市水资源有效利用体系;通过城市湿地恢复、河道整治、绿地建设,构建城市生态保障体系;通过城区内、企业间和企业内资源有效配置,产业和产品链接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体系;通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友好企业等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要积极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地区扩散,严格城乡结合部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管理,政府要制定有效措施,预防城区污染向城乡结合部及所辖县、乡镇地区转移,防止发生由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

(二)生态县(市、区)建设要把民心工程放在突出位置。生态县要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标准。在广大农村,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影响“三农”的环境问题,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通过试点示范,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形成产业和规模,使农民群众受益。因地制宜,综合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著名历史遗迹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大对矿产等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力度。要逐项抓好生态示范创建工程的落实,使之成为精品工程、富民工程,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民心工程。

(三)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要重点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各地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基础,大力推广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技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维护农村饮用水安全,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和网箱的数量、布局,合理控制水库、湖泊水面网箱规模。推进农村改厨、改水、改厕、改圈工作,加快推进农用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下大力气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措施

(一)精心组织,抓好生态示范创建规划。坚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便于操作的原则,科学划分本地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指导当地的产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和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也应相互衔接。规划任务和目标要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便于实施、检查和考核。

(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标准、高起点地做好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确保建设成效。省环保厅将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引导更多的市、县、乡镇、村积极参与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三)动态管理,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建设水平。积极鼓励各地主动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达到考核标准的创建单位可以申请相应类型的生态示范创建工作验收。今后,省环保厅主要抓好生态县(市、区)以及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和部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的考核以设区市环保局为主,省环保厅按比例抽查为辅。已命名的部级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创建工作,为其他地区做出表率。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6

创新团队茁壮成长

记者了解到,该校以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创立新的学科方向为突破点,以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支柱,以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发展为基石,构建了适合创新团队建设的有效机制,培养和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领军学者,促进了中青年骨干的迅速成长,形成多个优势学科方向的创新团队。

在平台建设中,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中青年优秀专家和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成为了学科优势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刘俊国教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重要学术论文,获2011年度中国百篇国际有影响力论文;李建章、冯仲科和李俊清三位教授分获国家技术发明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许凤教授获2009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奖;一批青年学者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和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冯仲科、张德强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刘俊国、海、夏新莉、陆海、伊松林、庞晓明和黄华国等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者邬荣领教授组建了跨学科的生物计算中心,建设了“计算遗传学”创新团队,发展了统计和计算遗传学和重要基因功能定位研究方向,主办了3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先进专业技术培训班,在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有较大学术影响的论文,在该方向研究达到国际前列。

“长江学者”骆有庆教授领衔的教育部“重大林业病虫灾害预警与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和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生物控制及火灾生态调控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团队,承担课题3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166篇,出版专著等9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

“长江学者”孙润仓教授是该校第一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领衔的“木质生物质能源转化与高效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3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发表SCi、ei收录科技论文200多篇;举办了重要的学术会议,使该研究方向达到国际领域前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积极评价,成为国际上农林生物质资源转化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马履一教授领衔建立起“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吸收了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业经济等多学科人才参与,发挥了学科交叉的优势,初步奠定北京林业大学在森林生物质能源研究上的领军地位。

康向阳教授领导的“树木细胞遗传与细胞工程”优势创新方向处于当今国际树木多倍体育种的领先地位。在揭示杨树等树种生殖细胞遗传学,染色体组加倍的生物学机制,攻克多项树木染色体组加倍关键技术,建立树木染色体组加倍与杂交效应聚合种质创新策略与技术基础等方面有突出的创新贡献,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批国家授权的杂合多倍体良种。

承担重大科研任务

2008年10月,“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在工程实验室和平台专项建设经费支持下,购置了Snp定量遗传分析系统、流式细胞仪与基因芯片检测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增强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遗传分析研究能力;改善了实验室研究基础设施条件;与地方共建了“北方平原林木良种创新与示范实践基地”和“枣树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等研究基地;依托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支撑课题等国家计划研究项目130多项。

在多年野外定位台站和试验示范区建设基础上,建设成了集科学试验、野外观测、教学、科普宣传于一体的水土保持产学研基地。该基地包括了相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5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4个典型生态退化区域的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站,覆盖了西北黄土区、风沙区、高寒区、华北土石山区、滨海盐渍土地区、西南长江三峡库区等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典型区域,为开展大流域、大区域、跨流域、跨区域的重大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专项研究和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条件支撑。依托该体系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业公益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90项。基地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称号。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7

1.1环境保护功能.农业生态园规划首要功能是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改善均衡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和谐,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节约成本功能.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效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能够帮助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但事物具有两面性,规划前期投入相对较高,经营者需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思维和眼光.

1.3科技示范功能.生态农业园规划采取现代科学技术,吸收或培养观光农业元素,如园林风景、民俗文化等,通过布局设计,为公众提供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科技传播等场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能促进广大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并为他们提供示范与合作.

2生态农业建设及其规划工作形势

生态农业是全球农业发展必然趋势,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中共十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并藉此以建设“美丽中国”.国家科技部2012年5月出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要求提升农业生态安全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各地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形成农业产业生态布局、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持续改善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社会资本也逐渐流向生态农业,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和规划迎来了良好机遇.

生态农业规划设计作为生态农业建设重要环节,国家农业部门提供了大力支持,专家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2009年农业部出台《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范》,明确了编制范围、深度、签章要求,规范了初步设计说明、图纸、农机具和仪器设备清单和概算书等各部分编制要求.对设计文件的编制、评审和批复作了统一规定.河北、江苏等地制定了关于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规范的地方标准.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生态农业项目规划设计与高效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实用手册》等.农业专家学者对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发展方向、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等问题展开探讨.

3新农村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问题及分析

正在兴起中的生态农业规划设计市场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促进生态农业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将国内建设和园区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凸显出来.

3.1农民对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误区

生态农业园区规划是一项基础性工程,需要按阶段分步实施.首先要收集和分析园区基础资料;二是确定园区规划目标;三是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四是确定园区产业布局,五是开展功能分区,六是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七是环境景观、道路交通、水电设施规划;八是生态、科技系统和生活服务设施规划;九是园区解说系统规划;最后是规划设计的实施、管理及评价.生态农业规划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工程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园区规划建设前期资金投入相对较高.但农村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资金链条相对紧张,多数农民和经营者认为专业化规划是在“烧钱”而非“省钱”.这种认识形成有主客观缘由.主观方面,一是大众价值观倾向,选择创业服务社会,或是仅限投机赚钱及其他;二是企业家个人智慧和视野,是否对国内外生态农业现状比较了解,是否看到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客观因素主要是生态农业规划建设回报周期长,加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租赁困难,规划建设投资风险较高.

3.2农业规划设计理论与生产实际脱离现象严重

生态农业要求新农村的发展要同其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力,适应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工作要求能够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增殖,提高生物能的转化率,使生物与环境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生态与经济之间良性循环,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新农村农业生态园规划编制工作由注册城市规划师承担,由于现行规划师考试制度缺乏能力考核机制,加上国内规划师人数少,且分布不均,其所在规划单位懂农业的技术人员更是稀缺.农业园区规划国内目前尚无技术规范,各地规划多缺少科学方法指导,同时许多长期在生态农业建设一线的农民,了解生态农业建设的特点和需求,他们中不乏头脑灵活、视野开阔的能工巧匠,但由于体制约束,他们没有机会参与到生态农业规划设计工作中来,生态农业规划和建设工作亟需改革.

3.3基层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动机日益复杂

规划设计是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近年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投入逐渐加大,各地农村悄然掀起了生态农业“规划热”.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多数生态农业规划设计项目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缘由,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经营者存在“重立项、轻建设”,“重规划,轻管理”使然;另一方面生态农业园区经营者或规划设计单位的动机日益复杂.基层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动机呈现复杂化趋势.第一,经营者将园区规划设计作为产品营销的策略,通过宣传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在这种动机指导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等已经不再重要了,仅靠园区景观宣传就能达到效果.第二,企业法人通过生态农业规划设计,申请立项抢占农村优质土地资源.这类规划设计往往止步于“批准立项”,当然也有将规划付诸实践的企业,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价值的话.三是规划设计单位通过制定园区规划,报有关部门以“争取”农业建设项目资金.国家每年对生态农业等项目下拨专项经费或配套资金,且数额巨大,吸引了基层单位积极申报项目规划.虽然这种规划设计文本相对完美,但实际项目建设往往达不到规划设计的要求.

4结束语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8

 ***街道办事处辖24个社区,其中7个城区居委会,17个农村社区居委会,辖区人口10万,常住人口5.5万,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几年来,街道先后荣获“***市创建全国绿化城市先进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市、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2007—2010连续四年进入***市十强街道行列。“五个好”社区党组织达到11个,占社区总数的65%。2011年街道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2.8亿元,财政收入6.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6876元。

近年来,***街道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的总体目标,以创建生态文明乡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街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以来,全街共投入3300万元,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硬化街巷21.7万平方米,新砌排水沟渠1.3万米,清理沟渠4.2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粉刷美化墙面8.2万平方米;建文化活动中心21个、篮球场19个、农民小公园17个、设垃圾桶1626个,宣传栏85个,栽植乔木5.1万棵、灌木20.7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全街累计创建14个生态文明社区、14个省、市、区卫生社区,彻底改善了部分创建社区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一是街道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街道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城建、城管、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街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实行机关干部包社区负责督导工作制度。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创建社区的主任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社区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居民创建生态文明社区的热情高涨,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社区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龙斗山前、法家园、可乐石等社区的干部和居民主动要求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社区。

二、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村庄规划编制

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完成辖区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农村社区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和17个社区的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各社区总体规划修编,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3个社区整体搬迁,按照全区总体规划,对辖区村庄布局作了进一步调整,统一规划了3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个城市社区,明确了3至5年内城乡社区建设的布局、建设时序、标准和规模。现已编制完成3个集中居住社区的详细规划,规划面积达130余公顷,并且启动了剩余14个社区的详规编制工作,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大力推进旧城旧村改造。本着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城中村重点,集中抓好连片改造,先期实施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个城市社区建设。其中,旧村改造的5个、街道驻地分散合并改造的7个。在扎实推进新农居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综合配置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进行了绿化、亮化。

三、整合财力,加大投入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通过村集体投入、财政扶持、帮扶单位支援、社会各界捐助、市场运作等多种手段,筹措资金,有力保障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按照“五化”标准,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持续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整治乡村环境。在净化上,力求全面、彻底,各个村居设置柴草集中堆放处,建设垃圾池,村内垃圾逐步实行统一收集处理。在硬化上,由村村通向街巷通、户户通延伸。今年以来,街道投入1300万元用于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措施,根据各社区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活动,鼓励企业家出资、出力参与周边社区的环境整治活动,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在全区开展的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工作中,整个辖区共清理垃圾26130立方,整修河道1920米,整修排水沟2750米;按照因社区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则,着重搞好村内大街、村庄“四旁”植绿补绿和辖区主要河道两侧、城乡结合部干道绿化,栽植乔木36260株、灌木44530平方米;坚持一街一特色,规划建设了“樱花街”、“紫薇街”、“竹林巷”等特色街巷,将村庄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在村庄空闲地、房前屋后建设了柿子园、杏子园、樱桃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美化粉刷墙面1.7万平方米;加强了9个农村社区的道路硬化,硬化面积13000平方米。同时,配合农业部门,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沼气,推行“一池三改”,现已发展沼气户150户,小型沼气工程2处,67%的农村社区都不同程度的用上了沼气,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变废为宝”。

四、强化“三种意识”,提高创建标准

一是树立“彻底清,清彻底”的意识。街道和社区干部牢固树立一抓到底的思想,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目标,重点清理“三大堆”,规范垃圾、粪堆、柴草堆的存放和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二是树立“经常抓,抓经常”的意识。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作为日常工作,不分季节,做到天天抓。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的积极性,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两委”换届选举中,100%的村党支部书记实现连任,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高票当选,实现了以换届检验生态文明社区创建,以生态文明社区创建促进农村社区换届工作的要求,街道上下形成了人人积极主动参与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的良好氛围。三是树立“建机制,管长效”的意识。街道与社区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将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在机关实施了党政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社区责任制;在社区建立了“两委”干部“网格化”区域责任制;实施“四定”: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定工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完成时限和目标。

五、落实“三项机制”,确保创建成效

(一)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督导。研究制定了《***街道创建生态文明社区考核办法》,街道工作小组和包社区干部长期深入各社区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今年5月检查发现有些社区创建进度慢、效果差,街道办事处及时在龙湾崖社区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社区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社区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社区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街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街道党政领导成员和管区干部组成的检查验收组对全街创建社区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对各社区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从街道财政列支70万元作为村级开展创建活动以奖代补资金,根据创建情况考核予以奖惩。定期对各社区进行环境卫生大检查,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存在问题拍照网发至各社区进行通报,建立台帐,实行销号管理。

(二)健全维护机制,加强管理。一是人员参与广。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按照每200人设立一名保洁员的要求,配备了262名卫生保洁员,该街道社区卫生保洁员达到372名。新招聘了23名城管协管员,街道城管协管员达到29名。由街道城管办、社区对卫生保洁员实施双重管理,将日常考核比重提至工资总额的30%。使环境整治工作目标明确、分工具体、措施到位,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龙凤、龙湾崖等社区积极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作用,成立“夕阳红卫生管护队”,既为村庄环境清洁贡献了力量,又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整治效果好。清理规范废品收购点98家,清除卫生死角1328处,绿化28.4万平米,硬化4.8万平米,美化4.1万平米,封闭小区9个,拆除张戈庄、卧棚、盐滩等违法建筑147处计8500平方米,更新轮渡、灵山岛街等门头牌匾2000余平米,清除小广告3万余处,投资800余万元建设的晨光园市场建成使用,建设封闭大棚2座,容纳摊位338户,门头房26处,除服装大棚以外的摊位、盐滩市场除大集以外的摊位业户全部搬迁入内,彻底解决了晨光园、盐滩市场及其周边摊贩占路经营问题。前湾社区荣获2011年度省文明社区称号。

(三)提升村民素质,正确引导。在全街道范围内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平台,集中宣传爱国卫生、爱护环境等常识,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积极开展“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村庄”、“卫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实现常态化。不断巩固社会稳定工作基础,优化社会治安环境,推动辖区社会稳定。一是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投资400万元,在24个社区安装监控探头287个,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强铁路护路暨站区周边秩序整治,加大普法依法治理教育宣传,开展废旧品站点清理整治行动,深化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创新社区矫正人员“三化”公益劳动模式,加强联防队员装备,实施群防群治,兑现抓获犯罪嫌疑人奖励20万元,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1%,社会服刑人员及“两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近年来,全辖区无重大治安和刑事案件,无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无黄、赌、毒等现象。二是信访工作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扎实开展党员大走访活动、重点事项百日攻坚活动和不稳定因素集中化解活动,收集汇总问题和建议210件,已协调解决195件。深入开展“第一时间调解,矛盾不出街道”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90件。连续三年保持市“三无”街道称号。三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以网格化监管为平台,全面抓好各项工作,街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前湾、龙湾崖社区被评为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较平稳。街道人口计生“三项”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全街出生人口合法生育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街道被评为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先进单位。郭家台子社区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六、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9

建设生态县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全县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包括省在内,全国已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包括县在内,全国有5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建设工作。其中,有11个县(市、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市、区),629个乡镇已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许多开展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已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生态省(市、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是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可谓“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富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先后获得了部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等称号,为创建国家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年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的同时,县就瞄准了新的目标,及时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与年全面启动实施,生态创建工作一直走在省前列。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隆重的攻坚动员大会,书记、县长亲自作了很好的动员,明确提出要力争到年底将建成国家生态县,这充分显示了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生态、和谐的信心和决心。

下面,我对生态县建设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生态县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国家“”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这些都为生态县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基本条件,生态县要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基础工作是生态村建设。因此,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希望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生态县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当前,在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1152”工程过程中,要把严格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防止污染严重企业向农村转移。要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要求到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希望通过实现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硬约束”,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并率先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为其他县做出表率。

第三,生态县建设要在突出当地特色上下功夫。各地情况不同,生态县建设的内涵、模式、特点也不相同。在生态县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第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生态县建设涉及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建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总体推进。优先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的作用,将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环境保护部门要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勇挑重担,主动协调,搞好服务。

第五,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全社会发动,广泛宣传生态县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建设内涵,加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要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生态县;创建;实践;思考

1台安县创建生态县的实践

1.1台安县基本情况

台安县地处辽宁省中部辽河三角洲腹地,为辽、浑、柳、绕几大水系汇聚之地。台安流域面积1388平方公里,辖17个镇场区,153个行政村,38万人口。台安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鞍山市第一个省级生态县。台安西平森林公园是全国最大的人造省级森林公园,大麦科湿地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台安县辽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绩显著。

1.2创建的过程

台安县自2004年就启动了生态县建设工作,于2004年编制了《台安部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经过规划、论证、组织实施,于2011年11月完成了省级生态县建设的各项任务,达到了相应的各项指标标准,通过了辽宁省环保厅组织的省级生态县验收,成为鞍山地区首家省级生态县。从那时起,县政府开始组织修订《台安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现已修订完毕,组织实施。

1.3创建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果

1.3.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生态立县作为台安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生态立县”是台安县委、县政府新时期的战略抉择。根据《辽宁省省级生态县创建指标》和《辽宁省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全面落实辽宁省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工作推进会的部署,确保省级生态县目标的实施。全面推进省级生态县建设的步伐。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2004年,台安县委、县政府确立“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编制完成《台安部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经县人大审议通过,政府颁布实施。成立了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各镇场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生态县建设的具体协调、指导工作。在有关部门确定生态县建设联络员,负责生态县建设的沟通、联系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在生态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围绕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组织专人认真贯彻实施。二是多元化筹措资金,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租赁、拍卖、股份制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建设;各级财政把生态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优先安排各项建设所需资金,长期投入并逐年加大,尤其是加大对特产建设、林地建设、水资源产业及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全县已有的农业开发基金、基本建设投资等,都要与生态县建设项目相结合,统筹规划使用;县政府根据财政情况,每年拨出专项费用,建立生态县建设基金和有机绿色产品生产扶持基金,优先用于有机绿色名牌产品,扩大生产规划及系列开发;积极争取和引进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同时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通过一系列资金投入保障措施,为生态县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强化法制建设,保障顺利实施。加强人大、政协及监察部门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执法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监督作用,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氛围。严格执法,建立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制度,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等均需考虑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危及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或可能影响重要生态功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均可一票否决。依法行政,保障生态县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四是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突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建立为生态县建设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开发适合台安县不同类型生态环境资源特点的新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五是全民动员,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在全县广泛开展生态县建设的社会公众教育,在县内及乡镇建成区出口和公共场所增设宣传生态县建设的大型标语广告牌设施。加强媒体舆论监督,表扬生态县建设的先进典型,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切违法行为。充分调动全县人民和各行各业积极投身生态县建设的积极性,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1.3.2全力打造四个生态功能区,全面实施七大工程建设

一是全力打造四个生态功能区。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地域优势,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全县划分成四个生态功能区,突出区域特点,实施“分灶吃饭”,选准突破口,开辟主战场,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开通主航道。

四个生态功能区总经营面积5691公顷,划分为核心区1691公顷,缓冲区1867公顷,实验区2133公顷。

(1)台西北风沙绿化生态恢复区。在桓洞、洪家、西平、桑林、西佛五镇场,建立了台西北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建立了西平自然保护区,2006年划入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几年来,共造林3066公顷,主要是杨、柳、榆、桢、花、灌木等,森林覆盖率达65%,植被覆盖率90%以上。建成了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风固沙保护水土的平原绿化基地。(2)台西南稻鱼洼地生态保护区。在新台、新华、富家三镇场建立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地表水及饮用水源地。2005年4月被确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开展保护区恢复与修复工程建设,加大保护区管理力度,确定对核心区要绝对保护,缓冲区保护性利用,实验区引导性开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总面积7190公顷,其中核心区1530公顷,缓冲区1360公顷,实验区4300公顷。通过实施各项有效措施,大大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3)台东南两河平原生态建设区。在新开河、黄沙坨、高力房、韭菜台、达牛五镇建立各级排灌系统,规划用地,建设优美小城镇。完善各级排水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工业化学品投入,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加强畜牧业规范管理,开展争创优美城镇活动。(4)台中城镇工业污染控制区。加强台安县城四区工业污染治理,县域内所有新上项目都分别进驻县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区,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二是全面实施七大生态工程建设。(1)生态工业工程。为全面巩固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建工业项目产生环境污染,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彻底清理“十五小”、“新五小”,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引导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工艺。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共吸纳120余家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落户。加快了工业经济向开发区集聚步伐。(2)生态农业工程。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县情把生态农业放在了生态县建设的首位,立足于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的开发,种植面积比重达75.73%。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引导农民有效回收利用农用地膜、推广秸秆还田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沼气、秸秆燃气等清洁能源,全县共建成秸秆燃气站23座,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81.2%,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3)生态林业工程。我县土地面积为1388平方公里,森林(林草)面积为373.372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6.9%。充分发挥森林覆盖率较高的优势,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了对鞍山大麦科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平省级森林公园、西北地区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巩固了保护区的面积,扎实推进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4)生态旅游工程。制定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要求,确保旅游设施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界定旅游区的范围,合理设计旅游路线,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大对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力度,合理进行旅游设施建设,以生态理念指导旅游设施建设,以旅游设施建设带动旅游环境面貌的改观。对旅游区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进行了科学处置和达标排放。将乡村旅游纳入环境监管范畴,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环境的监管,完善旅游项目的环保审批手续,加强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避免了餐饮废水直接排放影响周边环境和水体。(5)生态家园工程。按照“适应需求、完善配套、集中财力、保证重点、提升品位、改善环境”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一流城区环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1.2%;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50吨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利用率达99%;建成了一县一热源的供暖工程,城镇集中供热率达91.6%。在建城区内主要交通路段设立约两公里“环保绿标路”。在村镇,进一步完善集镇规划体系,准确定位不同村镇环境特征的农村环境功能,安排落实8352万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优美村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公共绿化景观、生态建设等项目的投放,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生活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典范,其中有11家乡镇达到省级优美镇标准。(6)生态文化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教育部门将生态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不断健全生态县建设教育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城镇文明创建,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使生态伦理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充分利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组织妇联、教育、团县委等部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环境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活动,将改善村容村貌与环境优美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30个,开展了公众环保问卷活动,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以上。(7)饮用水源安全工程。以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着力点,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编制保护规划,对已规定的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巡查和整治力度,严禁在饮用水源地内建排污口。不折不扣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项政策,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生产活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确保全县饮用水源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1.3.3生态建设方兴未艾,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几年来,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台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台安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亿元,年均增长26.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5亿元,年均增长36.8%,固定资产五年累计完成了313亿元,年均增长5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亿元,年均增长34.4%,出口创汇达到12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9%,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在全省44个县(市)由2005年的20位,提升至第14位。县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实施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到2010年末入园项目已达到120个,其中亿元的以上项目50个。

(2)环境效益。经过几年的生态县创建,县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地下水质量都达到国家标准,城区环境噪声符合功能区要求,生态县建设达到了省级目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

(3)社会效益。“生态立县、生态强县、生态富县”的总体目标正在加速实现,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

1.4存在的问题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考虑其建成后稳定运行;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提高水利用率;做大做强生态农业;2004年的生态县建设规划需要修编;城镇基础设施、农村相关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完善档案资料,有的指标支撑材料不足;需进一步提高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收集及处理率;项目应重点体现效益;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农村污染治理有待加强。

2创建新的思考和建议

为何进行生态县创建?生态县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一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之路;四是四个转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五是建设五大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制度体系。

怎样进行生态县创建?(1)生态县创建,领导重视是关键。首先要建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其次是成立生态县创建办公室,具体负责生态县创建工作。(2)科学规划是前提。由绿色决策,形成绿色规划,充分体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理念。(3)资金是重要保障。保障生态县建设顺利实施,必须有足够的经济作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三是加强建设资金监管。(4)工程建设是重点。围绕国家生态县建设考核标准,为保障已达标的指标继续保持、防止后移,同时使尚未达标的指标尽快缩小差距,达到考核标准,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要求,从生态安全、生态产业、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六个方面,实施重点工程建设。(5)落实目标责任制是措施。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年度要求,将年度计划指标、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年末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6)档案建设是创建过程和成效的具体体现。收集、整理和归档生态县创建工作的相关资料和工作总结,是技术评估、考核验收和复核的重要依据,所以,生态县创建自始至终都要加强档案建设。

3结束语

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集中展示。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才能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使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能源得以节约,最终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强县。

参考文献

[1]梁成华.台安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年)[m].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台安县委、县政府.鞍山市台安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报告(2011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