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十篇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十篇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18:39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高校美术馆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策略

在高校日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美术馆作为学院艺术教育的辅助机构,对于高校师生的文化交流与学习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当代语境下的美术馆是一个具有六大功能的特殊场所:研究、典藏、展览陈列、教育、交流、服务等。高校美术馆已成为对外交流的平台与专业建设的载体,在宣传学院精神、提升学院影响力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作为民办高校而言,如何合理地利用学院美术馆的资源,结合学院的发展定位,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更是亟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综上,笔者即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馆为例,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探讨一下高校美术馆在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的发展策略。

一、通过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相衔接,美术馆主题展览应做到多元化、系列化、定期化

目前国内的高校美术馆普遍存在利用率相对较低,展览类型较为单一的状况。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应最大限度对美术馆的展览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比如高校美术馆可以按照特定时间点推出不同类型的主题展览。

常规主题展览包括教学成果展、教师作品展、学术交流展、专业作业展、毕业设计展等。如推出学生作业主题系列:“场域―景观设计”作品展、“空间―室内设计”作品展等;教师创作个展或联展,按教师专业分类有:视觉传达专业教师作品展、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作品展等;结合各类设计大赛的预评,组织参赛作品进行主题专项展览。小到院系组织的各类比赛:如书画设计比赛、校园纪念品设计比赛、摄影比赛等;大到参加国内外设计比赛的获奖作品展等。除校内美术馆自己策划、举办的各种主题展览以外,美术馆还应定期承接一些非常规展览,如校内外专业人士、艺术家或机构策划举办的展览。这一类展览涵盖面广,从绘画到雕塑、从设计到民间工艺等无所不包,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美术馆举办的主题活动应做到创意化、国际化、媒体化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应做到活动主题创意化、内容国际化、宣传媒体化,并及时进行各类媒体的推介和报道。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或不同国家、不同团体、不同专业间的创意工作坊(Creativityworkshop)活动是打开美术馆活动日常的正确方式。“工作坊”一词最早是由1960年代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LawenceHarplin)引用而来,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使其成为不同立场、族群的人思考、探讨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因此,创意工作坊不仅是针对艺术类专业所进行的团队创意活动,以解决问题、鼓励创新、达成共识为目标,以头脑风暴、团队共创、世界咖啡、未来探索、开放空间等组织形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不同群体、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能够有效共同参与,采用多种引导技术组织开展团队的学习,群策群力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改善美术馆设施、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做到网络化、资源化、人性化,为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美术馆的发展推动专业建设的发展,如在美术馆内设立艺术鉴赏、展览策划等专业课程教学的艺术工作室区域,充分显示和发挥大学美术馆教育功能的多面性与教育性,使之成橐帐踅逃与研究的重要基地;打造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如增设电子显示屏,实时展览、展品及活动等相关信息;设立美术馆网站进行网上多媒体展览,让师生和校外人员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而获得最新最及时的美术馆展览、展件等信息。也可以开通网上美术馆艺术工作室,通过网站互动平台提供师生文化交流和艺术展示的平台。

美术馆建设只有做到展示网络化、信息资源化、服务人性化,积极改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完善运营管理模式,才能使美术馆的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加大专业队伍建设、促使展览型美术馆向服务教学型美术馆发展

首先,要发挥学院各学科的优势和能量,强化美术馆在选择展览、自主策展上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从导向者的角度,敏锐地观察当下的发展潮流,对学院教学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院校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展览档期,利用美术馆现场进行实例教育或举办讲座,结合正在进行的重点展览,提供背景,给学生增加某个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增强鉴赏与应用能力,从被动接受变主动参与。

最后,要密切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美术馆的展览项目分配给学生团队,指导学生完成一套真实的项目任务,从展览策划到材料预算、再到设计图纸和实施布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充分开发美术馆的教育功能,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寓教于乐,这种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建设正在逐渐进入一个美术馆的时代,美术馆教育势必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将美术馆、博物馆建设列入办学资格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龙外美术馆也不应仅仅把这里看作是校园文化和艺术风貌的展示窗口,更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成为一个推动艺术设计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使审美教育的专业性和普及性协调统一,使我们的美术馆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

参考文献: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2

8月16日,该展的策划人齐聚北京,将“拆与建”的主题正式摊牌。用《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的话说,“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工程已列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它将要被改造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一个新的文化地标。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工程不是推倒重建,但必然涉及到的就是‘拆’和‘建’。”

一面是广东美术馆的“拆”与“建”,一面是“广州三年展”的推出,据透露,为了不影响广州三年展的开展,策展团队才决定围绕广东美术馆的3年改、扩建工程,将“拆”与“建”设为关键词。

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域的任何一届国际双年展或三年展的是,此届广州三年展将以三年的时间跨度上演一部舞台剧。

拆与建

将广州三年展的主题的关键词锁定在“拆”与“建”似乎有些另类。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说,“拆与建”如果转化为学术用语,实际上就是“解构与重建”。按照梁的理解,拆与建,并不等同于说,拆就是解剖传统,建就是完全很前卫很新颖,与传统文化有很大差别。

其实不然,解构与重建本身就是一张纸的两面,本来就是一体。同时,“拆与建”也不是一个建筑问题,因为广东美术馆的造型、功能和它所承担的一些职责,就会成为广东美术馆未来发展的框架。

从艺术的角度上诠释,当代艺术已经走过了好几个阶段,从解构传统到模仿西方,再与主流决裂,最后同资本谋合。梁说,“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比较构建,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不可能是外国的当代艺术,也不可能是西方的山寨版、克隆版。”

言外之意,构建是当代中国艺术的主题词,现在,只是将其同广州三年展进行了嫁接。

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也将“拆与建”视为一种艺术,他说,在中国大部分地方,拆和建的过程其实还是方兴未艾,有的还在拆,有的还在建。而广东美术馆的拆与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行为,能使其成为一个作品。

而将“拆与建”作为主题的一个共识则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反思。

持续三年

在西方,持续时间最长的双年展一般4个月左右,4个月之后的一至两年间就不再有展览,两年后的下一个4月才做一个双年展或者三年展。

“但如果让展览成为一个丰富多元的子单元和系类,在三年间持续性地展示,岂不是更好?”艺术批评家高岭发出了这样的反问。

按照计划,9月22日将在广东美术馆亮相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和三年展论坛。高岭说,其中的元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很多省级美术馆和文化馆发展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的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工程。

启动展“深度论坛”的团队由纽约大学东亚系主任张旭东、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共同组成。嘉宾阵容更是不俗:《艺术的终结之后》作者阿瑟・C・丹托(arthurDanto)、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东京大学哲学中心主任小林康夫(YasuoKobayashi)、库珀艺术与科学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安东尼?维德勒anthonyVidler、高名潞等20位海内外著名学者。

接下来的项目展则是在2012至2013年间逐个推出。包括王林策划的“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之拓展、高岭策划的“第三自然:中国再造”、左正尧策划的“重构纸墨维度的空间关系”等5个展览,将在广东美术馆和英、法两国陆续推出。

最后,由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姜节泓教授与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的主题展“见所未见”将于2013年4月至6月举行,至此,广州三年展才进入尾声。

中外同台

广东省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表示,展览将涉及“广东本土、海外、国内重要艺术家以及不那么重要的艺术家”。

目前仅公布了9月22日“启动展”的艺术家名单,其中中国艺术家包括:冯峰、杨勇、郑国谷、张路江、张新民、邱志杰、隋建国、缪晓春等。其中,冯峰是广州本地的艺术家,并曾参加过2002年举办的广州三年展,而其他大部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这种方式,也应验了广州三年展的定位――立足广东本土、走国际路线、与文化界互动。

罗一平强调,这些艺术家都会根据广东美术馆的空间、围绕“拆”与“建”、“回到美术馆自身”的问题为这届三年展量身定制作品。

中国艺术家之外,海外艺术家也是较大的看点。

来自比利时的坤?凡麦西尔林、来自希腊的阿里斯?卡莱泽、来自印度的兰博?卡勒卡、来自意大利的简尼思?库耐利斯等等海外艺人的作品也将同台媲美。

其中简尼思当属概念艺术家,受到阿尔贝托?布里与卢西奥?丰塔纳的影响,库耐利斯在创作中使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石头、仙人掌、速溶咖啡、羊毛、麻袋、氢氧火焰、铁片等元素,打破了艺术语言的地位、现状与图案。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3

一、学院简介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于1983年,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美术学院。历经近30年的创新发展,在全院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传承和发扬了上海都市文脉,培养了众多与都市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美术创作人才,尤其在现代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194人,其中正副教授95人,讲师助教59人。同时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优秀艺术家、设计师兼职任教。

学院设有9个专业(方向):绘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开设专业课程300多门。招收全日制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800余人(含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

学院现有一个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9个艺术工作室:陶瓷、玻璃、版画、漆艺、多媒体、综合材料、油画修复、城市体验、会展实验工作室。另有2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即美术创作中心和公共艺术创作中心。学院下设美术馆、美术创作研究所及各系教学工作室,还在法国巴黎设有“巴黎艺术工作室”。学院创办的《公共艺术》杂志,为开展教学、科研、创作工作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开创了国内同类学科理论研究的先声。

学院培养的一批批优秀人才正在社会各行业发挥他们的能量,为打造富有现代文化气息的视觉空间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师的教学、创作、科研成果丰硕,众多师生的作品在国内外重大美展中频频获奖,并被艺术馆、博物馆收藏。一批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正为文明建设发挥功效,傲立于社会各个角落。城市建设的重要景观,如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市政规划馆、上海外滩、地铁车站、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宫等公共场所均展示了我院师生创作作品的风采,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面对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院将致力于把整个学院作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生产和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培养能够熟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反映现代人审美意识的美术创作、设计创新型人才。前瞻未来,作为上海都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秉着力求完美、追求卓越的理念,上大美院必将为上海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建设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二、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并能反映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代新型美术设计、建筑设计、美术创作、研究和教学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介绍、主要课程

绘画

本专业包括国画、油画、版画三大门类,培养具有坚实绘画基础和美术创作能力的高级艺术人才。

主要课程:以素描、速写、色彩为基础,依托雄厚的海派文化艺术,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艺术资源,开设各有侧重的课程:1.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材料、创作);2.油画(人物、风景、静物、材料、创作);3.版画(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设计基础)等。

就业流向:学校、拍卖行、画廊、公司、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学制:4年。

雕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严格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掌握雕塑专业所需的相关理论,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城市雕塑、园林雕塑、装饰雕塑等公共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素描、泥塑、雕塑创作、环境雕塑、现代雕塑、木雕、石雕、金属雕塑、综合材料雕塑制作以及中外美术史、技法理论、计算机美术设计等。

就业流向:学校、画院、设计院、公司、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

学制:5年。

美术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文史基础和系统的美术史论知识,能够从事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美术教育、博物馆及美术馆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文化管理、创意策划、文秘、传媒等各方面工作的通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建筑史、美术史学史、美术断代史研究、专业英语、艺术批评、艺术市场学、艺术管理学、艺术展览与策划、书画鉴定,等等。

就业流向: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出版社、杂志社、报社、拍卖行、网站、画廊、公务员、公司文秘、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企业艺术策划、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学制:4年。

环境设计

本专业紧跟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课程设置强调教学与课题实践相结合并根据学生自身特色及发展潜力培养具有室内外环境景观设计、展示艺术与空间设计、室内外陈设与装饰设计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能在环境设计、教育、研发、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工作。入学以后,根据相关规定,将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环境艺术、空间与展示、装饰艺术三个专业平台学习。

主要课程:室外环境设计、居住空间、家具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技术设计、展示陈列设计、展示照明设计、电脑图形设计、壁画壁饰、装饰技法与表现等。

就业流向:学校、公务员、事业单位、景观设计公司、装饰公司、会展公司、建筑规划设计院、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学制:4年。

视觉传达设计

本专业紧跟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具有企业形象设计、广告传播设计、创意策划设计,以及数字交互设计和网络信息平台开发的专门人才。强调教学与课题相结合,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在能在设计、教育、研发、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工作。入学以后,根据相关规定,将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视觉传达设计和数码艺术两个专业平台学习。

主要课程:视觉传达学、广告概论、图形符号、电脑设计、插图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招贴、表现技法、动漫画设计、公告导识设计、企划与创意、三维造型、数码构成、影像摄影、网络设计、数码声效、数码表现、跨媒体创作等。

就业流向:学校、公务员、事业单位、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会展公司、电视台、动漫制作公司、网络公司、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学制:4年。

四、招生计划、考试科目

1.校考时,先制定分专业计划,暂不制定分省计划,分省计划将在2015年各省市出版的招生专业目录内予以公布。具体如下:

1.png

备注:命题作文不含美术学专业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及文学修养。

2.校考时,先制定分省计划,暂不制定分专业计划,最终分专业计划将在2015年各省市出版的招生专业目录内予以公布。具体如下:

2.jpg

备注:专业校考成绩适用于本表内各省市的所有招生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山东、浙江、江苏考生可以填报多个专业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五、报名、考试时间和地点(各省市考生须在我校指定的考点报名考试,否则成绩无效)

3.jpg

备注:专业考试用纸(四开规格)由考点统一供给。画板、画具等考试工具一律自备。

六、专业校考成绩计算方法:

美术学专业:专业校考成绩=命题作文成绩

其他专业:专业校考成绩=素描成绩+色彩成绩

七、录取原则

1.凡报考我院的考生,均须取得我校艺术专业校考合格证;

2.凡报考我院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应达到考生所在省市的普通类第二批本科录取资格线的65%以上。当艺术类录取时,还没有划定第二批本科录取资格线的省市,按第一批本科录取资格线的60%折算(浙江省应达到普通类第一批本科录取资格线×(750/810)×0.6)。如所在省市划定的艺术类文化成绩投档线高于上海大学的报考资格线,则参照所在省市划定的艺术类投档线执行;

3.绘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1)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65分(满分150分);

(2)必须具有所在省市的美术与设计学类统考合格证;

(3)按专业校考成绩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文理考生共同排序),根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次序依次录取到专业。

4.美术学专业:

(1)外语成绩不低于90分(满分150分);

(2)语文成绩不低于100分(满分150分);

(3)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文理考生共同排序),择优录取。

八、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21-66133637021-66132139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4

一、建立并完善了美术馆的管理体制,为国内美术馆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天津市立美术馆成立后制订了详细的美术馆组织规程,美术馆在馆长的管理之下设立了三个股,每股由主任负责,第一股负责文牍、庶务、会计、保管、交际等职能。第二股负责美术品的调查、征集和鉴定职能。第三股负责图书、展览、陈列、研究、讲演和编辑职能。第三股研究部下设导师负责开展各项美术活动的研究班。这个组织规程分工明确,职能完善。可以在馆长的调度下有效完成美术馆的各项工作。对日常工作,美术馆同样制定了“办事细则”,明确了美术馆的办公时间,休假的相关规定,值班制度、办公制度等,加强日常的工作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具体的工作安排通过例会制度实施,美术馆特别制定了《天津特别市美术馆馆务讨论会规则》,规定定期召开讨论会,由馆长、顾问、委员、秘书、主任负责组织。会议主要讨论美术馆的发展计划、美术作品的征集与审定、美术教育及美术调查事项以及教育局、馆务的相关事项。为了不使会议流于空泛,规则规定,会议议案应于开会前三日汇交第一股,由第一股负责编列会议议程,于开会前一日将议程印送各出席人,提高会议效率。在有效运作机制的管理下,天津市立美术馆的日常工作迅速展开。

二、美术作品的征集和陈列工作有效开展

使美术馆工作步入正轨,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美术作品的收藏问题成为当时创办美术馆的瓶颈之一,由于地方政府所能划拨的经费有限,不能满足美术馆的收藏计划开支,所以虽然许多文化名人积极呼吁,大部分地方美术馆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天津市立美术馆正式运营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收藏办法,保障了收藏和陈列的需要。主要收藏经费来源于政府每年的专项拨款,美术馆利用收藏经费,自1930年至1932年三年间就共计购入美术作品310件,充实了馆内的长期收藏。为解决美术馆的经费不足问题,美术品收藏的另一主要来源为向社会征集美术作品。征集品类相当广泛,几乎囊括了美术的各个门类,包括书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摄影,美术图书也在征集的范围之内。所征集的美术作品视野开阔,国外美术作品、美术图书同在征集之列。美术馆拟定了具体而详细的征集细则,《天津市市立美术馆征集物品简章》中的征集品类列举不啻为一则普及美术知识的宣传册,美术的每一门类都有具体的列举,如书画包括历代名人作品、现代名人作品和各名作印刷品。雕塑包括石雕、木雕、牙雕、竹雕、刻骨、塑造物印刷品。建筑包括建筑模型、建筑制图、建筑及庭院装饰图案、古今建筑物印刷品及图说、各种建筑材料、各种建筑材料之印刷品。美术工艺更是列举了几十种之多。“美术”一词传入时间并不长,社会各界对“美术”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的理解,直到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对美术范围作了事实上的界定之后,美术的范畴才确定下来。美术馆在征集美术作品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征集简章做了详细的解释,既对社会普及了美术知识,又激发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美术馆对社会各界惠赠和寄存的物品极为重视,收取和保管都有具体的记录和规定。至1940年,天津市立美术馆已收藏美术品三千五百余件。1933年7月美术馆具备了长期陈列的条件,开始定期对公众开放。随着观众需求的不断高涨,1935年秋以后开始每日开放,充分发挥了普及美术知识,开启民智的功效。

三、坚持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内容丰富的美术展览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5

总思路:抓导向、补短板、出精品、惠民生

《经济》:“十三五”期间,艺术司将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规划?

诸迪:根据对全国2000家剧场粗略统计,我们发现,我国舞台艺术发展还是很有潜力的。2015年全国营业性演出总演出场次达100718场,与2014年相比,无论是演出场次、观众人数,还是票房收入,都有所增长,反映了普通观众更加关注舞台艺术创作,并且自愿购票进剧场观看舞台演出。在各地艺术节中,观众也踊跃参加,有些好的剧目更是一票难求。

我们以“抓导向、补短板、出精品、惠民生”为工作思路。抓导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补短板,就是要加强对艺术发展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扶持;提升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水平,促进艺术事业的协调发展;扶持剧本创作、加强艺术人才培养。加强艺术评论,建立健全艺术评价体系。出精品,就是要做好艺术创作规划和资源统筹,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形成艺术创作生产的“高峰”。惠民生,就是要坚持共享理念,坚持重心下移,发挥好中国艺术节、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等各种展演展览活动的示范引导作用,支持文艺院团开展公益性演出和商业演出,扩大优秀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和观众覆盖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经济》:细分来说,有哪些举措?

诸迪: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戏曲振兴工程、剧本扶持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计划。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紧扣“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及年度重点选题,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形成策划一批、创作一批、演出一批的优秀作品生产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力争到2020年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艺术精品。

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作为出精品、出人才的必由之路。研究制定支持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的经济政策,提供工作条件和展示平台,建立健全长效保障和激励机制。继续组织文化部直属文艺单位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艺术采风、结对帮扶、慰问演出等活动。

继续实施艺术评论体系构建与引导扶持计划,加强评论阵地建设、评论人才培养、评论实践开展和评论成果推广,为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在人才培养方面,文化部制定了十三五时期艺术人才培养。2016年,我们已经安排了戏曲编剧、戏曲导演、戏曲音乐、戏曲舞美以及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的培训班。这些班次,面向全国招收学员,既包括体制内,也包括体制外。总之,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德艺双馨、规模宏大的艺术人才队伍。

戏曲扶持工程中的“名家传戏”,也是我们进行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采用“一带一”、“一带二”的方式进行,即遴选老艺术家为老师,由每位老师挑选两名学生,文化部提供费用。去年,扶持了“名家传戏”141组,141位老艺术家向250名学生传承了280多场传统经典折子戏。

在美术工作方面,一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展示活动。二是继续实施国家美术收藏工程,完成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通过藏品普查摸清家底,研究、梳理并国家美术收藏指导目录,研究制定国家美术收藏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加强科学规划和指导。同时,进一步加大藏品作用,继续组织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推动更多藏品和观众见面。三是推动实施当代美术创作引导工程,通过重点扶持美术馆、学术研究机构等开展优秀的当代艺术展览及学术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引导和对于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四是全面推进全国美术馆画院专业建设提升,不断强化公益性美术机构的专业职能,大力提升美术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目前,《美术馆管理办法》已处于起草阶段。

戏曲:多手段促繁荣

《经济》:时隔60余年,2015年,国务院再次扶持戏曲艺术的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艺术司将做出哪些努力?

诸迪: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通过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名家收徒传艺、支持戏曲创作和演出、举办展演展示活动等方式,构建戏曲传承发展新生态,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今年上半年,我们将协调有关部委共同开展政策的落实督导工作,督促各地认真把中央政策落到实处。年中,将举办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展示国办政策出台以来基层院团创作优秀作品、服务基层人民取得的成果。还将召开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座谈会,充分发挥基层院团的作用。继续做好戏曲剧本扶持工程,鼓励创作新剧本、移植改编传统剧目,缓解优秀剧本短缺现象。

此外,我们将用综合手段、立体方式来加强人们对戏曲的认知,培养青年受众群体。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将策划拍摄一部类似《舌尖上的中国》的戏曲类系列专题片,每个剧种30分钟左右,在互联网上或者电视台播出。让更多观众了解戏曲,欣赏戏曲,喜爱戏曲,走进剧院观赏戏曲演出。

美术:美术馆发挥战略性作用

《经济》:如今,美术领域的创作存在什么特点?

诸迪:美术创作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劳动,体制外的美术家较多;二是美术市场化程度很高。这种情况,有利有弊。比如,像舞台艺术,其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够,就需要政府扶持。而美术市场化程度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衡,现在来看,市场的导向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较大,需要有学术性和公益性的东西来制衡。

《经济》:依靠什么来制衡,引导美术健康发展?

诸迪:根据美术的规律和特点,我们采用以展览带动创作、以展览带动收藏的方式来发掘优秀作品。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加强美术馆专业化建设,发挥美术馆在评价机制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梳理部级美术展览体系,并结合重大纪念时间节点举办主题性展览活动。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6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座落在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一所具有理、工、医、经济、管理、人文、法律、艺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工科的严谨执着、理科的求证探索、文科的醇厚积淀、艺术的色彩浪漫,交融渗透、综合创新,形成了清华大学学科发展的深厚底蕴和独有特色。

回溯历史搜寻缘起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因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草拟的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trainingSchool),如有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这就是后来创办清华学堂的起因。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会同学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周自齐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会办。游美学务处最初租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作为办公处,后来迁入史家胡同。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直接留美,最终在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金邦正,有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著名生物学家秉志等。同年10月由唐国安率领赴美留学,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继招考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后,1910年,在400余考生中考选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70人为第二批直接留美生。

由于第一、二批学生未能完成预定每年100名计划,并且外务部与学部在招生问题上存在分歧。外务部主张招收16岁以下的幼童,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30岁以上的学生,否则“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同样的待遇。于是有了折中方案,游美学务处专设“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内务府将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校址。

清华园“与西山诸名胜相距咫尺,”环境清雅,吴宓称之为“世外桃源”,罗素赞扬清华“所见到的任何一件东西,都让我感到完美。”是一处非常理想的读书之地。清华园在清朝时为皇家园林(建于1707年)康乾年间称之为熙春园,是号称“圆明五园”的御园的一部分。道光年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称熙春园,西部改称近春园,分授皇四弟瑞亲王绵忻、皇三弟悖亲王绵恺,后奕继承熙春园,俗称“小五爷园”,咸丰帝取东晋谢混《游西池》诗中“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之句(意指“夕阳斜照,呜叫的鸟儿归林;清澈的水色与华美的草木,已经淹没在暮色之中。”原为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并为其亲书匾额。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近春园,但两园并未遭到严重破坏,核心区后被同治帝拆卸修复圆明园,近春园也逐渐荒芜,其中心小岛后被称为“荒岛”,今建为近春园遗址花园。奕长子载濂继承清华园后,因庚子之乱容纳义和团设坛而获重罪被发配新疆,赐园为内务府收回,逐渐荒废。外务部选定清华园后,修缮工字厅、建造校门、一院、二院、三院、同方部、北院、校医院,1911年竣工,校园占地450亩。到1913年春,清华学校呈请民国政府,将近春园及其周边并入校园共680余亩,至此两园合为一,而今泛指为清华园。从1909至1911年间,游美学务处在清华园修建了校门、清华学堂大楼西部、二院(在清华学堂以北、电机馆的西边,现已拆除)、三院(在大礼堂以北,现已拆除,在其原址扩建新图书馆)、同方部等一批建筑。其中最早的校门已经成为清华园中一处著名景观,俗称“二校门”。无论远望还是近观,校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外形挺拔清丽又不失巍峨庄重,在背后两棵古柏的俯抚下更显得美丽。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3人,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分别兼任。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被迫停课。1912年1月,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遵照教育部令,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将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周诒春并接张伯苓兼任清华教务长。同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迄今为止,清华大学一直是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皇家园林影响下的早期建筑

1914年,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K.murphy)与丹纳(RichardH.Dana)

为清华制定了第一个校园规划。该规划将校园一分为二;东部仍为留美预备学校,西部以今近春园遗址为中心规

划了四年制综合大学,校门选在近春园南侧。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风格。

在校园东部,一院大楼向东进行了扩建,并新建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与体育馆。这四栋建筑均由墨菲设计,由庄俊(清华1910年游美生)配合设计并监造,无论是在建筑艺术还是技术上都属当时最高水平,被誉为清华当年的“四大建筑”。这些建筑与稍早建成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等组成了清华初期校园的主要建筑群。

东部的规划采用了美国长青藤学校的方院式布局及建筑风格。规划中准备拆除二院及同方部,布置周边式的教学楼等建筑;拆除三院新建教学楼;拆除北院新建学生宿舍与食堂。但这些规划均未实现。

规划中的大学是以今近春园遗址为中心布局,岛中设图书馆,湖的北侧建4000座礼堂。并在湖的周围设置教学用区,北部为学生生活区。但这部分规划后来也没有实现。这一时期,还建成了工艺馆(今土木馆)、在工字厅前建成了校长住宅甲、乙、丙三所,及丁所――诚志学校(为当时的附属中、小学)。

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4月,落成于1921年4月,坐落在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坐北朝南,是一座罗马式与希腊式的混合建筑。大礼堂高27.6米,穹隆顶,屋面使用铜材,红砖墙。平面呈短十字形,立面呈三角形,正立面前出方形门廊三开间,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式,粗可二人合抱,高达两丈;每间开黄铜券门,雕饰西方古典花纹,二层开方窗;古典欧式檐口挑出,底部作连珠纹及横向线脚装饰。山面开三排共十五扇钢窗。背立面接出二层方形砖楼,纵向分为三开间,明间开五扇券窗,顶部为突出圆券,内墙面为灰砂砖,次间每层开一方窗,侧面每层开两方窗。基础为花岗岩块石砌筑。大礼堂由公顺记(KungSungKee)承建,墨菲(H.K.merphy)建筑师设计。建筑面积1843平方米,造价15.5万元,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合称“四大建筑”(其主要建筑材料均自美国进口)。室内有舞台、乐池、化妆室等。台口上额漆有清华大学校徽和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西、南看台为上下两层,南看台墙面正中高悬蓝底金字匾“人文日新”(据说是孙文题,待考)。观众席有座位1487(建成时)个,大礼堂当时在国内高等学校中是最大的礼堂兼讲堂,也可作集会和晚会用。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方,坐西朝东,是“四大建筑”之一,建于1917年4月至1919年9月,包工者公顺记,设计者墨菲建筑师。总面积3550平方米,造价12万4千元,高度17.6米,三层红砖楼,坡屋顶铺石板瓦、钢窗。券门为黄铜材料,门额上镌有“科学”和“SCienCeBVLDinG”(英文古体拼写)。初期全馆只是学校理科课程的实验场所,馆内开辟有设备齐全的大小教室,有声光热力电全套的物理实验设备,以及测量、生物、化学实验设备,楼下设有巨型风机,可使全楼空气流畅。1926年物理系设于此,1929年理学院建院后,很快发展成为国内先进的物理教学和实验基地之一。到1930年,本馆即已建成普通物理、热学、电学、光学和近代物理5个独立的实验室,还有制造仪器设备的金木工厂。期间,曾被当做武斗据点,三层和屋顶被火焚毁,后经修复,基本保持原状。现仍为物理系属地。

图书馆(旧馆)始建于1916年4月,落成于1919年,扩建于1931年。全馆为砖混结构,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占地面积700平方米,西部占地840平方米,东部占地840平方米,又有新旧书库占地810平方米,合计占地3194平方米。

全馆第一、二、三、四层楼及新旧三层书库之建筑总面积为7940平方米。本馆东部(现称一期)由墨菲设计师设计,泰来洋行(telge&Schroeter)承办,动工于1916年4月,告成于1919年3月,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造价17.5万元。设计采用20世纪初美国校园常用风格:红砖墙,重点部位用石材,青紫石板瓦,有些拱窗、牛腿等处理。中西部及东后部书库(现称二期)由1921届校友杨廷宝设计,天津基泰公司绘图,协顺木厂承办,1930年3月开工,1931年11月落成,建筑面积5826平方米,计费银25.7万元。平面布置成L形,中央三层楼的连接处安排了入口门厅、办公室和小阅览室,正门额“图书馆”三字为于右任题写。东西部的布局、内外装修都处理得浑然一体,被公认为是扩建工程中的杰作之一。

馆内设施先进,装潢美观。东部建筑地面或用软木或用花岗岩,原有三层书库用玻璃砖地板;阅览室出纳处两旁墙壁,及中部建筑之廊道内地面与墙壁,均采用意大利大理石贴面。藏书库中部分二、三层楼面用透光玻璃砖铺砌,为当时国内所少有者。新图书馆建成后,此馆仍设有2个普通阅览室,1个报刊阅览室,1个外语阅览室,1个检索阅览室。“七七事变”以后,清华园沦为日寇的伤兵医院,图书馆被作为外科病房,遭到野蛮破坏,直到解放后才陆续修复。大门正额上“图书馆”三字原为于右任手书。馆内正厅壁上端嵌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98年立)八个雄劲大字和施列士纪念壁碑。

体育馆位于西大操场西侧,坐西朝东。前馆建于1916年4月至1919年3月,混合结构,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由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施工,外表采用西方古典形式,红砖墙,坡屋顶铺石板瓦,开天窗。正立面分为三部分,主楼前有18根陶立克柱式的花岗石柱廊,其上带平台,围以短栏杆作女儿墙效果。后为三间高大的仿三角山墙式墙面,每间各开半圆形券窗。两侧配楼略低于主楼,各开五扇方窗,明间为出人口。后体育馆建于1931年,建筑面积2708平方米,与前馆巧妙相接,亦收浑然一体之效。

初建时,前馆称为“罗斯福纪念馆”,馆外柱廊内还曾嵌有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e,1858-1919,美国总统)的头像和纪念碑文,解放后拆除。前馆建成后是国内最先进的健身房,即使在当时美国高等学校中亦不多见。馆内铺席纹木地板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及各种运动器材,还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等。附有室内游泳池,池水水源消毒,非常清洁。1954年前后主席多次到此馆游泳。抗战期间,体育馆也遭浩劫,后馆被敌人改成大伙房,前馆被当成马厩,馆内特制地板全部毁坏。直到解放以后经大力修复,才恢复了原来的面目。

工字厅位于科学馆西侧,坐北朝南,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工字,故得名。工字厅院内原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638平方米,院内曲廊缦折,曲径通幽,勾连成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形成

这组建筑的主要特色。

该建筑为二进院落,带东西跨院。大门为硬山过垄脊,灰筒瓦滴水檐。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苏式彩画,红色圆柱,柱间带雀替,丝缝灰砖墙,砖石基础,前后伸出垂带礓碴,门外有石狮一对。院内四周环廊,方砖墁地,正房为过厅,歇山过垄脊,灰筒瓦滴水檐,面阔五间,进深六檩,后出廊,卡箍头彩画。明间为过道,上带步步锦倒挂楣子,两边各开六扇四抹隔扇门,三扇横批窗,灯笼锦装修。次间、稍间、尽问均开四扇隔扇窗,灯笼锦装修,下碱坎墙,砖石基础。厢房为硬山过垄脊,灰筒瓦滴水檐。面阔五问,前出廊。明间为四抹隔扇门四扇,次间、稍间上身为四扇隔扇窗,灯笼锦装修,下碱于摆坎墙,砖石台基,前出垂带二级踏跺。

二进院正房为工字殿,殿前有石狮一对,四周为抄手游廊。前殿为歇山过垄脊,灰筒瓦滴水檐,苏式彩画,面阔七间,前出廊。明间为五抹隔扇门四扇,裙板雕饰如意云纹图案,次间、稍间、尽间均为隔扇窗三扇,灯笼锦装修。下碱干摆坎墙,砖石台基,前出垂带二踏跺。前、后殿明间连接以短廊四问,卡箍头彩画。后殿为硬山过垄脊,灰筒瓦滴水檐,卡箍头彩画,面阔七间,次、稍、尽间均开三扇隔扇窗。后出抱厦五间,一变而为清华园胜景“水木清华”区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正中红柱上悬有清末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明间开五抹隔扇门四扇,次间、稍间开三间隔扇窗,灯笼锦装修,下碱干摆坎墙。前接临水月台。

工字厅初建于1762年,当时只是供皇室贵胄们别居享乐之用。建校后,便具有了新的文化特色。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城里各校学生领袖受到反动当局追捕,无法集会,清华地处郊外,本校学生代表团就把他们请到工字厅来开会。同年6月2日,各校代表在这里议决:第二天举行更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六・三运动”。这次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校门 即清华最早的学校大门,设计者不详,施工者斐士(e.S.Fischer)。于1909年至1911年建成,为仿文艺复兴券柱式大门。位于机械工程馆西侧,坐北朝南,立面三开间,灰砖清水墙。明间高大,内侧为壁柱托拱券门、拱心石,涂白色涂料,上部正额由清末军机大臣那桐题书“清华园”三字,左右各有两根白色水泥陶立克柱擎托门梁。檐口挑出作多重线脚处理,上为女墙,正中竖旗杆。次间券门低矮,仿块石线脚装饰,上部作巴洛克曲线与明间相连。1966年8月24日,被“红卫兵”勒令拆除,1991年重建。

清华学堂(旧称一院)在大礼堂草坪的东南方,为一栋德国古典风格的二层楼房,砖木结构,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平面呈u字形,包括地下室总建筑面积为4650平方米。西部建于1909年,东部建于1916年,是建校初期兴建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出入口位于西南抹角处,一层为券门、方窗,二层为阳台,开两券窗,由两根白色陶立克柱支撑,上方正额书“清华学堂”四字为清末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所题。其上接西方古典式檐口,屋顶开半圆天窗,正中竖旗杆。

清华学堂西部建成后成为高等科学生的教室,东部建成后曾是高等科毕业班(四年级)的学生宿舍,所以历史上也称“高等科”或“一院大楼”。1925年,学校在这里增设“国学研究院”。1948年以前,学校的总领导机构基本上都设在这里。1949年后曾作为建筑系馆使用,现为公用教学楼,共有大小教室11个,可同时容纳565位学生上课。1989年维修,回填地下室,现在约为3600平方米

同方部位于清华学堂北侧,建于1912年,是校园内首批建筑之一。该建筑砖木结构,为古典折衷式平房,建筑面积686平方米。灰砖清水墙,坡屋顶。正立面开在西侧山面,用清水砖砌出壁柱效果分为三开间。明间为门,门额上书“同方部”三墨字,最上部开圆窗,次间开方窗。基础为虎皮石砌筑。初期时作礼堂用,还曾长期作每年8月27日祭祀孔子的地方。1923年秋,学校成立“德育指导部”,此处便改称“同方部”(英文名SocialCenter),作为课外训育活动的场所。

现存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早期建筑,建于清朝康乾年间和1911至1936年间,主要集中在清华大学现在校园的西北部的老教学区内。建筑以大礼堂为中心分散布置,建筑形式以美国近代折衷式的校园建筑风格为主。

1913年,修缮了原有的工字厅建筑群,新建了校门(今二校门)、一院大楼(今清华学堂大楼西半部)、二院、三院、同方部、北院,校医院及一些附属用房。其中,校门、一院大楼及北院的设计、施工水平及建筑标准在当时应属一流,但二院、三院、同方部及校医院则设计风格比较混乱,工程质量逊于前者。

总之,清华大学的建筑特点反映了西方近代学校建筑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建筑风格具有典型价值,艺术水平较高,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比较优秀的建筑作品,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整体规划中的后期建筑

1921年清华学校中等科开始停止招生,1925年招收第一级大学新生,同时招收研究生,从而逐步完成留美预备学校向大学的改制过程。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校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设立文、理、法学院并附设工程科。

1930年,由杨廷宝(清华1921届)主持完成第二校园规划。由于学校性质转变为多学科的综合大学,规划将1914年一个校园中两个学校的方案,统一成一个大学校园。

规划中拟拆除二院和同方部,建新的教学楼;拆除三院,建学生练习会所与食堂;运动场南北两端分别设置男女生宿舍,大草坪南端设行政楼。另外,在荒岛中心建博物馆,环湖布置学术建筑;并在校园西北角高地建气象台。

但后来按规划,建成的只有生物学馆、气象台、明斋,以及对图书馆和体育馆的扩建。1932年成立工学院,对1930年校园规划作了重大修改,在校园东南角相继建了机械工程馆、水力实验馆、电机工程馆等。规划中,化学馆与校河相邻,但后来北移而建。电机工程馆本欲与科学馆相对,但由于二院、同方部未拆而建在二院东边。

同期,后来还建成了西校门、学生宿舍、善斋、静斋、新斋、平斋及北大饭厅。

这一时期的校园建设,涌现了不少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优秀作品。但由于总体规划不能贯彻始终,导致建筑布局分散,红砖的理科楼群与青砖的工科楼群,在色彩上没能形成统一的整体。

日本侵略中国日军占领清华期间,清华大学南迁校园被改成日军伤兵医院。修建了校园西北角的灰楼,校医院西侧的三十六所,二院最后一排、三院

除南侧一排建筑外均被拆掉。

西校门为1933年在扩建西院住宅时,修建的学校新大门――“清华西门”。西校门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墙体为浅色水刷石表面仿块石砌筑效果,立面三开间,两旁为方柱,柱间仿雀替装饰,明间高大,可并行汽车,上置旗杆。次间较矮,供行人出入。建筑面积153平方米,门前有一对石狮,威武雄壮。西校门建成后,对维护教学秩序,保障师生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二・九”运动中,军警屡次想进校镇压,均被门警阻于校外。

土木工程 馆位于清华学堂西南侧,坐南朝北。建成于1922年,二层灰砖楼,框架结构,属美国近代折衷式建筑风格,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建筑面积2183平方米。内设木工、锻工、金工等简单机械设备,原为留美预备学校学生进行工艺实习的场所。1926年清华正式建立工程系,1932年工学院成立,土木工程系在原“工艺馆”,的基础上扩建了系馆,增建了二层楼的两翼部分。

生物学馆 位于近春园遗址之北、北校河之南,坐南朝北。本馆1929年9月16日开工,落成于1930年11月,建筑面积4220平方米,属园内“第三期”建筑。由我国著名建筑师、1921级校友杨廷宝设计,复新公司施工。30年代初,生物馆与气象台、图书馆(扩建部分)、新宿舍(明斋)一起被称为园内的“又一四大建筑”。生物馆初建时,曾接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75000元,其规模比科学馆约大1/4。馆内曾设有普通生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形体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等实验室,此外尚有动植物标本室,植物培养室等。内部采用中廊式小空间,北入口大台阶直接上二层。外形采用西洋古典建筑比例和构图,与20年代清华园其他建筑形成统一风格。生物馆后面有植物园,西面有金鱼场,蓄养着各种金鱼,供遗传研究之用。实验室每间可容20人同时实验,有动物生理仪器600件。植物生理仪器500件,学生实验时每人可有一套仪器使用,同时还有动物标本1200余件。

1952年后,工农速成中学、中等技术专科学校、校医院先后设于此。80年代起本馆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所在地,系办公室及实验室均设在这里。

气象台 位于生物馆西北侧的山丘上,正门朝南,门额刻有“天文台”三字,建成于1931年5月,是清华理学院重要设施之一,原属地学系。最初在此设有气象园以供实测,后为安置测风仪器和观察气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气象台为钢筋混凝土平板基础,用9米长松桩80根,砖墙承重。该台是一座八角形塔式建筑,高约24米,共五层,建筑面积365平方米。内有铁转梯,设测气压、风、温湿度、降水量等仪器,后又添置了口径130ram放大275倍的赤道望远镜。所有设备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理学院调出,气象台长期弃置不用,但仍不失为园内重要的文物之一。

明斋 位于西大操场北端(最早称“四院”),建于1930年,是改办大学以后建造的第一幢学生宿舍。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u字形,混合结构,坡屋顶铺石板瓦。三层红砖楼,建筑面积4417平方米。正立面面阔11间,每间开两扇方窗,人口在一层明间及东西两侧抹角处,突出门套为水刷石做隐含传统三间牌坊式效果。二、三层间有褐色水刷石腰檐装饰。侧立面面阔四间,其它装饰同正立面。

明斋以及30年代陆续建成的“新”、“善”、“静”、“平”各斋,皆源自《大学》各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静斋 位于近春园遗址与清华园交界线上,与甲所一丘之隔。该楼建于1932年,当时为女生宿舍,并附有专用食堂,总面积2109平方米。为三层红砖楼,砖混结构,坐西朝东,平面呈“上”形。当时的女生宿舍门禁很严,男生及外宾皆不得擅入。每年校庆开放一次,接待男生及校友参观。解放后,静斋曾先后作慢性病疗养处、留学生宿舍等用。后经维修加固,已改作校招待所之一

化学馆 位于生物学馆正北二百米处,于1931年7月动工,1933年夏落成,门额白色大理石上刻有“化学馆”三字。由天津华信工程公司沈理源设计,4层楼房,建筑面积5722平方米。混合结构,高18.3米,和生物学馆一起,是解放前校园内除气象台以外的最高层(四层)建筑。

化学馆曾是国内重要的化学中心,被公认为是全国化学研究的三个中心之一。馆内除教室外,有实验室15个,包括理论化学、工业化学、电化学、胶质化学、定量分析、气体分析、燃料分析、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和生物化学实验室等,普通化学及定性分析实验室3个,此外还有吹玻璃室、低压蒸馏室、天平室、陈列室及系图书室等。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先进而齐全,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学馆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和扩充。1952年后,化学教研组在此,现为化学系系馆。

机械工程馆 位于二校门东侧路北,建于1934年,总面积2652平方米,框架结构,利用清水砖墙面砌出线角,属美国近代折衷式校园建筑风格。门额“机械工程馆”由元老吴敬恒篆题。其附属建筑有发电厂、锅炉房、旧航空馆、飞机实验室和机械实习工厂。该馆热力工程实验室的内部设备包括蒸汽机、汽轮机、柴油机、机车及汽车等,可以说大凡热力工程的基础设备应有尽有,而且都属当时国际最新者,堪与欧美各著名大学之同类实验室相媲美。

据了解,每次的校园规划都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环境为最终目标,但每次的规划都没能贯彻始终,也没能形成统一的大气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期建筑整体的艺术价值,并为校园的整体环境留下一些遗憾。解放初期修建的一批建筑,更造成了历史环境的混乱。改革开放后,通过维修与扩建、新建逐步整治老区环境,并完善了原有格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沧桑岁月下的建筑价值

清华大学建筑由于规划建设跨越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从它的发展变化中不难看到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历史选择了清华,清华影响了历史。

清华从它诞生伊始,就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部分早期建筑是用美国“退还”的庚款修建的,老一代师生们都称自己的学校为“国耻纪念碑”,它不但记录着庚子赔款这段屈辱的历史,同时还记录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后来学校的建设中,出现了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和实验室这些建筑类型。它们反映了对西方科学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输入,在中国近代史和建筑史中是具有典型性的。

1928年,国民政府接管清华,清华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转变为独立自主的综合大学。它的转变反映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这批建筑与学

校同步发展的过程,也真实地记录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在这一时期,杨廷宝、沈理源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在清华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中的大部分成为了中国近代建筑的重要实例。这些作品反映了西方建筑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本土建筑师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清华的历史上,从国学“四大导师”、“两弹元勋”到两院院士,这里曾云集了大量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培养了大批科学、文化、社会的精英。据1995年统计,中国科院院士、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157名中,有清华校友324名,占28%。这些早期建筑留下了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印记,从而也记录着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正是作为这些史实的见证,清华早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清华早期建筑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如大礼堂,对西方古典建筑语言的运用十分纯熟,在追求一种纪念性效果的同时,通过色彩形体的鲜明对比,在庄重之余又不乏青春朝气。这与校园建筑的风格特征是一致的,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清华学堂、二校门、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的扩建、生物馆、气象台、明斋、化学馆及西校门是早期建筑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代表。在早期建筑中,还集中了许多著名建筑师的重要作品,是体现他们审美追求与建筑手法的重要实例。杨廷宝主持的图书馆扩建是扩建设计中的典范;沈理源的化学馆在当时的艺术装饰派风格中也很具典型性。

清华早期建筑承载着清华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是一种活的、仍然在不断发展的、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文化。早期建筑作为它的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清华大学一直是国内外一流名师、学者汇集的地方。在这里教育家梅贻琦、蒋南翔创造了清华历史上两个黄金时代。清华学堂里,

“四大导师”曾在这里云聚;科学馆里,华罗庚曾在这里苦读,叶企孙、吴有训等物理学家曾在这里讲学;图书馆里,曹禺先生曾在这里写出了著名的《雷雨》。“中外融会、古今贯通”成为清华的学风。大礼堂曾是学生运动的聚会地,闻一多、朱自清铸就了清华人的灵魂――爱国、奉献。清华的校园建筑早已与这些人物密不可分。每当走进这些建筑,就仿佛感到这些人物的存在,他们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清华的学子。无论是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身影,还是科学馆里聚精会神的面庞,都使人深深体会到悠久校园文化的传承。

“严谨、务实”,“追求完美”是清华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在这些教学和科研的场所里、在清华人当中代代相传。校园文化与这些建筑真正融为了一体。而这正是早期建筑的文化价值所在。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7

按照原定计划,这一美术馆群今年年底可完工竣工,建成后,将成为一处专业的多功能创意街区,在这里将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综合展览。

49岁的汤桦因工作原因在地震之后的几天从工作所在地深圳飞抵重庆,翻开汤桦这位当代著名建筑师的。履历,《楼市》记者吃惊地发现,除了建筑师的身份外,他还有另外一重职业――大学教授,由此使他成为当代著名建筑师中拥有双重职位的少数建筑师之一。经历这次地震后,汤桦有着怎样的触动?在地震之后的青城山里建美术馆,汤桦将会带给世人怎样的作品?

承接地平线

身为大学教授的汤桦,其父母也都是四川成都一所大学的老师,童年时汤桦的爱好并不多,只是和大院外的孩子一样到野外游玩。中学时候,喜欢数学和物理,特别崇拜科学。中学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汤桦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基本上填的都是数学和物理专业,最后一个志愿才是建筑学。当时简单地理解为“建筑学”,就觉得是一门“科学”,也就报了,后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录取。

尽管汤桦对学建筑并不自信,但他身上所具有的天赋使他很快在学习成绩上名列前茅。大学期间汤桦所受到的专业教育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对汤桦建筑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师主要是柯布西埃(LeCorbusier)和路易・康(Louisi,Kahn)等几位现代主义大师。

在汤桦后来建造的房子里,就试图实现现代主义先驱的构想,并通过建筑的视觉空间给人带来内在形式的愉悦感。如为深圳福田区设计的高150米、每格之间宽200米的大型建筑群。汤桦把它设计成中国传统的九宫格样式,试图实现早期现代主义先驱所构想的“空中之城”,但这个方案由于过于理想化而未获通过。

这次王广义美术馆的空间设计,汤桦在两种景观体验中保持平衡:一侧景观是连绵自然的、充满想像和纵深感的青城山,王广义美术馆在依山面水的一个狭长三角形地带里,一端向西北方向延伸,东侧为山间公路,西侧是连绵的山峦和令人神往的自然水景,南端为张晓刚美术馆和更远处的交叉路口,另一侧景观是具有文化和个人情感的人文景观,包括农田的风景和画家的作品。

“景观的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方式。”汤桦说道。因此,在此种环境中设计建筑,处理好建筑与美术馆用地的关系成为王广义美术馆设计最大的挑战。既要迎接自然风景,又要迎接人类文明的印迹。为此,汤桦把美术馆以最大化接触面的方式条形展开,如同一条线性的平台,承接着地平线,镶嵌在大地之上,量度着广阔的山野。

汤桦把美术馆建筑描述为“像一片单纯的体量,漂浮于山水之间。”

纯粹本土主义

汤桦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中,更关注的是建筑的技术、材料和营造问题。他对建筑的一个代表性观点是:建筑学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化技术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游离于大众对建筑的一般性理解之外,它绝不可能被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由于其专业的技术性,使得建筑学在他个人的理解范围内成了一个难以用其他的理论话语对其进行定义的专业。因此,他更愿意借用路易・康(Louisi,Kahn)的话:建筑就是建筑。“作为建筑师,我更愿意以一种工匠的方式去谈论建筑,而不是将建筑架空到一个宏大和空洞的层面去认知。我所理解的建筑就是在一个严谨的技术框架中,用不同的材料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符合专业准则的组合以建造空间的一项智力行为。”汤桦说道。

20世纪90年代,在遵义这样一个中国西南部的偏远小城,汤桦建造了一座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物――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楼。玻璃成为汤桦此项建筑的一种主要建筑材料,玻璃网架的运用让整个建筑的空间透视感更加强化,这在当时的西南小城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而显得大胆而固执。

在王广义美术馆的材料使用和技术上,汤桦突出本土性特征。“本土性通常都是以纯净的形式表达。它来自于材料使用的单纯和技术的简洁,加上对资源的最大程度的节约,这些几乎就是纯粹主义的构成清单,也是这个美术馆设计的原则。”

美术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和当地大量使用的材料。建筑外表皮使用大面积的混凝土凿剁材料,内部使用填充的砖墙,提示自然的细节是使用大面积木质地板和柔和的天光。“这样既保持了建筑的纯净性,同时又不失建筑的人文关怀。”汤桦说道。

古典与庄严

《楼市》记者问其美术馆设计的整体思路,汤桦简单的一句“这是一座为画家设计的房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遐想。

既然是为画家设计房子,首先对画家及其作品都应该有很深的认识。汤桦长期关注王广义及其作品:“如同这次其他的艺术家一样,王广义是一个当代非常重要的画家,我也一直很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他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我比较认同王广义对他自己的介绍,‘如我的主要工作是清理艺术界由人文热情的无逻辑化所导致的困境t我又深深意识到能够停留在神话之中静静地干着古典和现代意义的工作是极幸福的事情……’。”

如同和记者之前采访过的其他美术馆建筑师刘家琨、张雷一样,汤桦也对《楼市》记者表示,为画家设计具名美术馆,都力求使得建筑的精神内涵与画家及其作品有着一脉相通的某些关联。王广义美术馆所要表达的东西是宗教精神、永恒、崇高和被清理过的人文热情,也就是理性、必然性和健康的形式。

美术馆所处的青城山,给予了美术馆超越建筑的等级:大山、名山,深厚的文化沉淀、丰富的历史景深,使建筑具备了出世和脱俗的气质。

美术馆纪念碑式的尺度表达着宗教和神圣的意味,朴素的空间,同时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庇护,类似修道院和神庙的感觉。

建筑的主体用混凝土的片墙和长方形的盒子架起来,这样美术馆的场地内就有了大片通透的公共空间,同时抬高的主体也使内部使用者的视线抬高,越过西侧高起的台地,可以看到更多青城山的风景。

庄严的空间和放大的视野,隔绝于外在,开放于内部。抬高的地坪,长长的坡道和舒展的体量是建筑展现给人们与自然亲和而又不失自我的内省的姿态,也表露出使用者的独立、静思般的沉静。显示出几何美感的建

筑布局传达了一种绝对的精神,用纯净而自然的建筑学方式传达着建筑最终将要传达的最原始的梦想――一片岩石,或只是一片树林的影子。

“由此,美术馆因之而单纯,结构清晰,空间朴素,也隐喻画家的艺术追求,以此来衬托画家的作品和大自然的风景。”汤桦总结道。

建筑师的善良

采访之时,恰逢四川汶川大地震,青城山与都江堰也经历了严峻考验。49岁的汤桦因工作原因在地震之后的几天到达重庆,他所看到的场景,让他再一次对建筑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从倒塌的断壁残垣中,从无数感人泪下的画面和文字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的团结和力量,也从中反省和体会到建筑师工作的重要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在此时此刻成为如此具体、如此伟大的一个现实的事情,这也是建筑师最大的职责。”

汤桦说:“建筑师应该是善良的,因为我们要为人们建造遮风挡雨的地方。”这种信念与汤桦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理念正相融合。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理念:“现代主义风格也是一种机器美学,柯布西埃(LeCorbusier)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每个造型都要从功能出发,要有一定的功能。”所以,在汤桦眼中,“建筑不是雕塑,是产品。从道德的要求来说,建筑师要满足社会共同的理想,而不是个人的标新立异。从技术角度衡量,建筑师做出来的东西要经得起专业标准的考验。”

《楼市》对话汤桦

《楼市》: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师,20多年的建筑师生涯让您对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那么,您是如何领悟到艺术、艺术与建筑的关系的?

汤桦:也许是建筑学专业的原因,在本科学习的那一点微薄的美术课程,构成了对于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一个原始的因果关系。

那时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1980年,在重庆沙坪坝公园举行的“野草画展”第一次展览,参展者主要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及重庆地区的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参展作品流露出的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真诚的情感,使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充满活力和兴奋不已。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每个人的敏感神经,加上青春的躁动,类似的经历和反叛心理,使人基本上是毫不迟疑地全盘接受了这些作品所表达的观念和新鲜的表达方式。随后的若干年,“伤痕”和“乡土”,衍生了对于乡土建筑的热烈情感。在当时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的如何多苓,罗中立,陈丹青等人的乡土观念绘画,更是从内心深处震撼人心。伴随建筑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包豪斯学派关于艺术、工艺和建筑的乌托邦,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的抽象主义绘画,再后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装置、影像以及多元化的流派和主义,包括建筑元素在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应用,使人对于现代艺术和建筑的密切关系更加深信不疑。

《楼市》:为什么在经营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的同时,还不肯放弃大学教师的身份?

汤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希望他能继续任教,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希望能经常回到校园。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大学是最后一块净土,如果放弃掉,就会觉得自己太烂了。建筑师身份的大学教授也意味着永远有学生在给你压力,永远有学生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楼市》:有想过把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做成大机构或公司吗?

汤桦:我不希望把公司做成大机构,还是喜欢做成事务所的形式,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建筑师,有共同的理想,每年不要做太多的项目,也不必看甲方的脸色,让自己游刃有余地享受较高质量的生活。可以用很多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想法。

汤桦个人简介: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8

2013年6月,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威尼斯如期举行,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艺术界和媒体将对于国家馆的兴趣转移了一部分到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上。按照规定,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面对全球的数量每次在30个左右,而中国当代艺术以集体群展的形式组织的平行展,在行业内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持负面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对威尼斯双年展权威性和学术性的稀释,持赞同观点的却视为开放性与公平性的体现,认为平行展的并行会给更多艺术家提供多元化的观念交流平台,以打破过去仅仅是以国家馆垄断的展览机制。

大楚艺术机构策划并组织和赞助全程,促成湖北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参展,其平行展《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则是汇聚了湖北籍16位艺术家与意方15位艺术家的作品,形式上更具融汇交流的深意。作为大楚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张展表示无论是中国符号、湖北元素,抑或是形式创新和理念的思考,参与威尼斯双年展都是一次历史性的时间。“这是我们‘湖北新学派’艺术家们集体亮相的舞台展示,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凝望和交流。”这其中的艰辛自是难以道尽,而张展说,策划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是大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从06、7年,就开始动这个念头了。原计划用十年的时间登上这座国际平台,现如今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

从2009年至今,接手了湖北美术院美术馆后而成立的大楚艺术机构,就专注于推广和服务湖北本土的艺术家。而此次湖北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集体亮相,是张展策划已久后的重磅手笔。“我们遇到太多困难了,经费上的,多方面沟通程序上的,钱的问题自然是最主要的,”张展调侃说,若想赚钱,做点什么不好,建筑设计或办个美院考学辅导班,何苦做这种吃力不讨好之事?“但是想尽各种方法,我们最终还是达成了目的,做成了这件事。我们确实希望站在自己的角度,为湖北的艺术家真心实意做些事情。”

威尼斯双年展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由组委会任命的主题展、由各参加国构成的国家馆,以及由各独立艺术机构策划的平行展。展览的主体是主题馆和国家馆,但近年来,平行展也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策展人、艺术团体、艺术机构都可以通过向组委会申请“平行展”,到威尼斯双年展上去展示作品。今年共有8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本届双年展,其中平行展接近50个,仅中国就有近10个平行展参展,参展艺术家达200人,为历届最多。

张展在2013年春节期间就着手申报相关信息给意方代表进行协商,在湖北大楚艺术机构海外代表人、华裔艺术家马林和意大利著名当代艺术家马特奥・巴西勒的努力及申请下,大楚艺术机构获得了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资格,与威尼斯文化重点机构和威尼斯展览中心签订了正式合同。4月8日,意方策展人亚历山大・里瓦、艺术指导马特奥・巴西莱等一行人专程来到武汉,与中方策展人冀少峰、艺术指导袁晓舫、展览总监张展等人一同组成新的展览组委会。审批评选作品和挑选艺术家的工作均是马不停蹄地进行。直至全体人员前往意大利举办5月27号的新闻会时,一切的工作都还在进行当中。等到5月31日最后一天布展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忙得不行,艺术家本人都亲自参与布展,扛各种重物,跟工人无异了。”

展览终于6月1日在威尼斯军火库顺利开幕。该场馆面积约1000平米,馆址正处在中国国家馆正对面。开展仅一周后,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就为张展的团队所作出的贡献颁发了奖项。《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获得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唯一一项“组织策划特别贡献奖”,而展览意方策展人里瓦和中方策展人冀少峰同时获得“最佳策划奖”。奖项由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意大利外交部、文化部联合颁发。而《对望》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同时获得两项大奖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9

项目名称ViSUaL&GeorgeBemardShawtheatre

项目地址卡洛,都柏林旧路,圣帕特里克学院

建筑面积3726m2(外部面积:4679m2)

设计单位terrypawsonarchitects

“视觉&乔治萧伯纳大剧院”坐落于卡洛郡中心,面对着风景如画的学院操场和本镇18世纪建成的大教堂,紧邻的是市区美景和卡洛镇中心。由在爱尔兰皇家建筑师学会竞赛中脱颖而出的terryDawson事务所负责该项目的设计。

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计划篇10

年底“群珍荟萃·中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首次汇聚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全国十大美术馆的馆藏精品,有点向之前上海博物馆汇聚国内外古典艺术精品进行展览的方式取经的意思,自然是不错的展览。这倒让我想到了,其实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往往动辄成千上万,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这样的大馆更是有几十万之巨,但是能展出的数量则不过几千而已,大多数藏品往往是沉睡仓库几十年不见天日,不仅公众不了解,其实行业内也难说有谁知道别人库房里的子丑寅卯。

众多藏品会沉睡这么久,当然有各种原因。其一确实是馆藏数量大,而展示面积有限,这是古今中外博物馆、美术馆都面临的问题,无须讳言。其次,有很多藏品因为品相一般,有重复或残损,或者不具有太强观赏性,不值得拿出来展示,及时出版画册、研究文集等面临成本效益的考量,姑且就封存在登记册上了。第三,则和之前博物馆、美术馆业内重视垄断式保存、研究的心态有关,宁肯锁着,也不愿公之于同行、公众,只能自己一点点整理,一点点做成学术项目,生怕别人先看了、先研究了。

在新的社会、技术、媒体条件下,上述问题都可以找到替代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如果自身展馆有限,藏品较丰富的馆,就可以和其他展馆、画廊、展览中心乃至商业机构等合作展出自己的藏品,可以是公益,也可以是商业,有明确的区分、监督和保障措施就好。如这次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就是如此。其次,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数据处理、分享技术,将藏品数据化,让图片等信息可以方便地网上展示和查阅,以方便各行业学者和公众欣赏阅读。第三,就是博物馆、美术馆要勇于尝试,让策划创新的展览模式,让藏品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历史性陈列”。比如把古代藏品和当代藏品进行新的组合、展示,比如按照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特殊人物等线索,进行不同主题的策划的展示。即便是单纯进行古代文物、艺术品的展示,也可以配合临摹古画、制陶等公众教育活动、参与式游戏等,增加展览的吸引力,让馆藏不仅作为视觉对象,也成为让各种参与者的知识、经验得以实现传播的载体。这需要博物馆、美术馆更加重视展览的策划和组织,从多元文化互动的角度去开拓新的思路。而且美术馆、博物馆也别怕大众化、通俗化的主题,比如美术作品中的植物、交通工具等,都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展览。

往大处说,这也是“文化平权”要前进的方向,就是以公共财政支撑的文化机构必须努力实现文化资源更为公平的分享,而不仅仅是垄断性保存。这方面,大家不妨可以大胆设想一下,比如早几年我就呼吁北京故宫应该在南部、西部开设分院,展示藏品,或者和国内各地博物馆合作,举办巡回展览,这样很多藏品就可以循环展出,也方便各地公众就近欣赏藏品。以此类推,各省的省博物馆、美术馆也应该和地市县博物馆、美术馆合作,举办各种展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