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宣传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1:30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1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式,在增进人民福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为例,长期以来,因地理、交通原因,人民与内地其他民族交往甚少,语言、文化、宗教习惯影响着其与内地其他民族交往交流的机会。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展开,这一计划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构建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全新途径。14年来,团中央累计向派遣大学生志愿者5922人,大量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部、扎根基层、扎根民族地区和艰苦地区,广大志愿者与当地各族群众一道生活、工作、学习,他们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喝酥油茶,主动融入当地干部群众,其中有100多名志愿者与当地藏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组建了民族团结家庭,100多对扎根的家庭带动了内地300多个家庭前往,他们学习文化,学习语言,了解宗教历史,增进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的感情,为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的深入开展,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范围逐渐拓宽,服务地区不断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创新管理理念及工作方式,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健康科学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新的支撑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已成为新时期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平台及21世纪大学生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重要举措,广大西部计划志愿者已成为治边稳藏的生力军。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划丰富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人才工程、种子工程、民族团结工程和治边稳藏战略工程,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

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新的新名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每年能吸引2000多名有理想、敢担当、讲奉献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入藏服务,广大志愿者与老百姓共同生活、学习,志愿者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为老百姓奉献服务。志愿者能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心里去,这种志愿服务拓展的民族间帮扶关系,也使志愿者最容易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中央对各族群众的关心爱护,传递到雪域高原群众的心窝里去。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互相离不开、共同发展进步的思想,相互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包容的文化认同感,传播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窝里去。服务的广大志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集中的对外宣讲、志愿者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积极宣传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宣传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党建加强、边疆巩固的大好局面,从不同角度增进了全国人民对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拉近与其他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认同感、构筑民族命运共同体上发挥优势,为加强民族团结做贡献。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成为充实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当前,人才竞争已超越行政区划,因历史及自然条件原因,在人才流动的开放环境下,高精尖人才向流动的客观条件并不十分具备,各行各业均缺乏专业人才。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要抓住这一机遇,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全面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强大的人才驱动作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已经成为人才引进的重要渠道、改善人才结构的重要举措,2003年以来,有2180多名志愿者留藏,其中100多人成长为县处级和乡科级领导干部,广大志愿者的到来有效缓解了人才短缺的现状,进一步壮大了人才队伍。

3.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民族团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加快发展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要义。西部计划涉及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管理、双语教育等各领域各战线,广大志愿者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和专业优势,在服务地和单位尽展所长、各显其能,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精准扶贫,“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网格化管理等活动,主动投身维护稳定、应急处理、抗震救灾、生态环保、文化交通等火热实践,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建设力量。西部计划志愿者已成为单位业务骨干,是新时期的“建设兵团”。

三、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视角构建民族团结实施建议

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工作提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的重要指示。民族团结之花,离不开精心的呵护与培养,新时期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要丰富内涵、创新方式、完善载体、树立导向,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1.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营造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的浓厚氛围。西部计划专项作为民族团结创建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民族团结工作宣传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指导行为,在全国各地打牢民族团结思想之基。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使全国各族各界群众认识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理解民族平等、团结、繁荣间的关联性,摒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真正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二是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获得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制度的优越性。三是宣传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一体性。结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各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形成的贡献,宣传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国家和民族不可分离,同舟共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国范围内传达建设好,维护好边疆稳定的共同心愿。四是结合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新型群体,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发挥网络优势,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内地高等学校,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氛围。

2.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民族团结宣讲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抓手,以宣传教育和激励表彰为载体,以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为目标,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就是要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上来,每年都会组织宣讲团到各高校宣讲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的实施情况,宣传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吸引广大大学生到志愿服务。

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民族团结宣讲团符合区情,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民族团结宣讲团,向全国各地宣传民族团结在的发展成果,以大学生视角,向全国各地年轻人传递幸福新风,将人民的心声传递到祖国大江南北,将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与全国各地分享民族团结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主旋律。

3.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树立西部计划志愿者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是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体现“重在平时、抓好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换心”民族工作理念,及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有效载体和广阔平台,也是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基础。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大部分在基层志愿服务,用所学竭诚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撒播爱心的种子、促进民族团结的使者,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在雪域高原上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感人乐章。而将志愿者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纳入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评优体系,树立志愿者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就是要构建民族团结强大向心力。

当前,群众对民族团Y理念的文化产品呈现多样化特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与、维护、巩固民族团结的形式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挖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就是要通过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创新民族团结创建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国梦民族共识,真正在全社会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4.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定点招募,吸引优秀人才入藏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已经拓展到2000人规模,但各县均缺乏医疗、农业、教育、工程领域的人才,实施高效定点招募,核心在于招募专业紧缺、高素质的人才,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从人才结构上分析,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本科率不到80%,而重点本科毕业的志愿者不到17%,985、211重点院校毕业生占比不到5%,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总体素质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专业类别分析,语言类、文史类,文科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占72%,迫切需要的工程类,经济类专业的志愿者占比不到7%,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为此,建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招募志愿者,可在部分专业性强的高校定点招募,从医科、师范、工程专业院校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

其次,可与各省重点本科院校建立西部计划人才招募数据库,定点招募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改善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人才结构,更好地助力各项事业的发展。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2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组织保障方面,2019年**县委印发了《关于提升乡村文化礼堂功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等内容,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机构,由县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县委副书记负责统筹协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乡镇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各乡(镇)党委书记担任所长,宣传委员负责日常工作。行政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支部书记及社区主任担任站长。**月**日,召开县委常委会,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列入县委常委会工作的重要议题,会议对中心选址、试点工作、组织机构、经费保障、阵地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了工作方向。目前,三级组织架构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了工作规划和任务分解,中心协调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抓好工作落实,指导基层所、站日常工作;在资金保障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经费已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在考核运用方面,建立了相关评估考核办法,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特别是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测评体系,积极稳妥、富有成效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二是阵地建设方面,**县确定县文化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固定活动场所,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对接,统一固定标示,志愿服务标识牌和主题标识LoGo已经完成制作,室内装修、办公设施配备等硬件设施也已经完成,相关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活动计划、服务菜单、组织架构图等也已完善,室内外宣传专栏和宣传标语等已完成制作;各乡镇、村主要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文化礼堂(村史馆、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资源,满足办公、活动和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功能。制度建设方面,领导体制、职责分工、协调推进、队伍建设、阵地管理、活动开展、奖励问责、效果评估等制度已初步制定;网络平台打造方面,按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借助融媒体技术管理平台,积极发挥“学习强国”平台作用,实现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建立正在推进过程中。目前,**镇和**乡作为乡镇实践所的先行试点,已经挂牌并投入使用,新城镇也已建成还没有挂牌,实践站建成并挂牌投入使用的村有**个,建成没有挂牌的村有**个。

三是资源整合方面,理论政策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建设体育服务“五大平台”正在加快推进资源整合。结合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积极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县委党校、红色教育基地、党员电教中心、道德大讲堂、文化大讲堂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及便民综合服务厅等场所,打造理论政策宣讲“直通车”,成为理论政策宣传主阵地;整合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小学、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等场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坚定理念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协会、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展厅等场所,向群众提供便捷、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整合科技示范基地、科技信息站、益农信息社、科普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把科技转化为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金帮手”;整合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等场所,提倡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

四是志愿服务方面,**年**月**日,县委印发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总队长;各系统党委、各乡(镇)党委组建了**支志愿服务大队,由各系统党委和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大队长;县直各单位、重点企业、各村建立了志愿服务分队,由单位负责人和村支部书记(主任)担任分队长;结合实际,成立了理论宣讲、文学艺术、健康健身、优秀传统文化、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培训、法治宣传、科技科普、文明出行、诚信宣传**支特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队,由第一责任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中队长;以理论宣讲、文化、体育、健康、法律、科技、家风故事、致富故事等领域有特长的人员为主体,建立了志愿服务骨干队。目前,按照《志愿服务条例》要求,全县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动员本单位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网上注册人数实名注册达**人。有服务时长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人数的**%。设立了各类型的志愿服务站点,根据不同项目内容,采取不同服务形式,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者服务。

五是实践活动方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在全县广泛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榜样带动作用,引导大家学史明理、学史增信、许史崇德、学史力行,县委宣传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在全县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道德模范基层宣讲活动。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新时代好少年、运城好人等申报评选活动,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持续做好“星级文明户”的动态管理工作。围绕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和持续深入移风易俗,重点培育乡村文艺骨干、新乡贤等成立文化志愿者队伍,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华活动,发挥乡村文化礼堂“一约五会”作用,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引导群众践行文明礼仪,提升文明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缺乏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从事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人员尽有两名。在人员配备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平台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要求,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联动、协同运行等方面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在志愿服务方面,队伍建设和项目设计正在同步推进中,志愿者服务评级体系、考核办法、管理及扶持、嘉许激励、服务反馈等方面制度有待完善。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3

一、联系实际,多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一)开展“我为老党员送知识、老党员为我讲党史”活动。

1、成立由党员志愿者所组成“党史宣讲队”,开展党史“送学上门”学习教育,为退休党员干部送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学习书籍,确保老党员党史学习教育“不漏学”“不缺课”“不掉队”。

2、邀请老党员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讲述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和近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活动不仅让老党员们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更加深了党支部与老党员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了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

(二)开展主题党日和党史教育相结合活动。

1、组织由社区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走上街头,送知识、送健康,主动参与社区人居环境治理,让参加活动的党员充分感受到,要做居民身边的榜样、做社区党员的表率,带动身边党员亮出身份、发挥作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社区的一面旗帜。

2、组织由民间艺人组成的宣讲队伍。利用大鼓、快板等艺术形式,传唱党的历史以及乡村振兴等惠农政策,结合农村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让广大农村老党员对党的新要求、新知识入脑入心。

二、深入群众,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各部门、各单位结合群众需求,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生根。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4

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体目标要求,围绕农场党委工作部工作安排,第五作业组详细制定学习计划、积极营造社会舆论氛围、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现将阶段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不断夯实阵地建设、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社会舆论氛围。维修党建活动室门脸及办公室台阶两处、名牌标识重新粉刷粘贴刻字,制作党史教育宣传口号牌匾8块,灯杆旗语2处,宣传栏图版一块,悬挂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条幅5处,为党员教育管理、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二)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史学习贯穿全年党建工作。详细制定理论中心组、党史集中学习、党史自学计划如期开展学习活动,对在全党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简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北大荒发展史进行系统深入学习,截止目前共开展集中学习6课时、自学6课时、支部书记公开讲党课2次,党员学习笔记每人2.5万字。

(三)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党员队伍岗位特点和个人特长,成立四支便民服务组,就农业机械维修、种养殖技术指导、农业标准提升、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开展全方位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农时环节和职工群众所需,在春播、夏管、秋收期间累计开展拌种、拌肥、生产资料储备、作业标准技术指导、农机维修、田间路修复,粮食销售等志愿服务38次、解决实际问题56件,围绕如何发展特色种植、拓宽增收渠道为,依托绿色有机认证和作业站特色种植经验强大优势,结合市场带领23户种植户联合种植750亩黑豆,预计为职工增收45万元,且以每亩670元的市场田价格为企业带来效益;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共对家属区7000平米休闲公园树木修枝剪形、2450平米绿化带栽植花草、锄草、培垄、造型,为职工群众营造干净整洁生产生活环境。

(四)新闻宣传完成情况。截止目前向红兴隆信息港稿件19篇、裕美曙光稿件24篇、电视新闻13条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工作结合。将党的理论知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工作实践,增强前瞻性和大局意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和服务基层群众能力。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5

一、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规划纲要》明确了地方志工作要坚持正确方向、依法治志、全面发展、改革创新、质量第一、修志为用的基本原则,确定了2016―2020年全省地方志工作的总体目标,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大力推进地方综合年鉴工作、重视各类专业年鉴和地方史编纂工作、深入开展旧志编纂工作、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地方志质量建设、强化地方志资料建设等10项主要任务。提出了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和年鉴学科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方志编修研究工作队伍、逐步将志书年鉴纳入国家及地方有关图书奖评比、建立能够全方位适应地方编纂及地方志事业发展和方志文化建设需要的地方志资料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等工作目标。制定了法治、制度、经费、队伍、宣传等保障措施。《规划纲要》内容全面,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极大增强了全省地方志工作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基层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力保障。

二、要用法治思维推进《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地方志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关键是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省《规划纲要》,坚持依法修志,依法编鉴。我省《规划纲要》立足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地方志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我省地方志工作在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和组织领导,是新时期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我们方志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致上的价值观,切实解决好“由谁修志、为谁修志、修什么志、怎样修志”这一根本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地方志工作要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坚持“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是否形成了科学的工作体制和机制,领导是否重视以及重视程度如何,一定意义上是决定地方志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一纳入,八到位”既是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要求,又是对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省《规划纲要》各项规定的总体凝练和具体深化,是对解决好地方志工作具有普遍性、关键性问题的高度概括,是依法治志的基本遵循。只有用法治思维来推进《规划纲要》实施,才能将《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要抓住《规划纲要》实施契机提升修志工作水平

要认真学习好《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内容全面,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总抓手和行动指南。我们鸡西市志办要通过专题培训、座谈研讨等形式积极组织全市修志人员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要求及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地方志机构主任会议精神,尤其是隋岩同志的讲话精神,准确理解《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明确隋岩主任关于今年地方志工作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学习、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广泛位宣传好《规划纲要》。鸡西志办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纲要》。在《鸡西日报》全文刊登解读《规划纲要》理论文章,利用机关、社区、学校的文化橱窗宣传《规划纲要》内容,利用微信、手机短信、互联网新媒体宣传《规划纲要》内容,充分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社会广泛关注。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6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和规范党的基层组织生活,扎实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2022年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教育融入我单位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使党员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二、开展时间

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每次时间不少于1小时,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带头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三、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主题党日活动,是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的重点内容。要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号召全体党员干部紧密地团结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切实履行党员义务,齐心协力,积极工作,确保妇女儿童事业再上台阶。

(二)精心组织。要结合实际情况,系统谋划“主题党日”活动,制定年度任务清单;要认真抓实规定动作,创新开展主题活动;要完善活动台账,做到每月有活动方案、学习资料、活动记录与图片、党员签到表。

(三)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媒体、网站等宣传阵地,通过新闻报道、先进典型宣传、心得体会、简报信息等形式,对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情况广泛宣传,宣传活动的意义、宣传新认识、新经验、新做法和新亮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四、活动内容

(一)完成规定动作

1、重温入党誓词。全体党员列队面向党旗,由领誓人逐句领读誓词,全体党员齐声跟读,领誓人原则上由党支部书记担任。

2、组织学习。一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加强党性修养。二是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谈治国理政,以新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头脑,提高党性认识。三是学习上级重要会议及重要文件精神,加强思想和行动统一,更加扎实地把中央、省委、市委和妇联党组的各项决策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3、交纳党费。全体党员要交纳每月党费,由支部委员统一收缴,如实填写党费证,并做好党费公示。

4、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党员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结对帮扶、街道保洁、文明交通岗、路长制服务、家庭教育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

(二)创新自选动作

在完成规定动作基础上,可结合我单位实际工作,丰富活动形式,或邀请党校老师、先进典型上党课,或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党建示范点等进行现场教学,或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着力提升主题党日活动效果。

五、计划安排

1月组织召开2022年度中心党建工作会议;

2月在春节前开展“迎新春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

3月在学雷锋纪念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4月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5月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交流研讨会;

6月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7月开展“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主题党日活动;

8月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结对帮扶活动;

9月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10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11月理论宣讲进社区主题党日活动;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7

工作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党史工作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党史研究的正确方向,更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更深刻地揭示历史规律,更有力地推动党史工作的发展,更加牢固地树立党史工作的新观念,更有效地探索党史工作的新途径。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党史工作新观念

树立党史工作新观念,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客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史工作,要注重在深化党史研究上下功夫。按照上级党史部门的安排部署,把我们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上来,切实树立以下三种观念:

第一,树立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现实的观念。我们要在完成《中国共产党**市历史大事记》和《中国共产党**市简史》编撰工作的同时,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要正确把握时代脉搏,踩准时展节奏,找准自身的时代定位和发展方向。从以史鉴今的角度,大力关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实课题的研究,把自身的工作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生活中去。有计划地撰写对全局具有积极意义的资政报告。运用时代眼光审视党的历史和党的地方历史,努力提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对**县(市)市委建立50多年奋斗历程进行历史的思考、理论的思考和现实的思考,在三者的统一上深刻提示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努力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以不断增强党史工作的生命力。

第二,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当今社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新时期新阶段的党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是我们思想要与时俱进,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不断前进的,**市委中心工作大局对党史工作的要求也是不断发展的,党史工作为现实服务的内容形式必须不断变化。我们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市委工作大局的新要求,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其次是党史研究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市委工作大局向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出新课题,不断总结新经验;要根据对本地历史事件重要史料的新发现,重要档案资料的新披露继续深化研究,不断提高对历史本质的认识;要根据认识能力的新提高和研究方法的新改进,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要根据党史研究的深化,实事求是地修正那些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再次是党史资料征编、党史教育和宣传等各项工作要协调发展,也要与时俱进。要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广大党员群众和青少年对党史学习的需求,不断推出鼓舞人、教育人、启迪人的党史普及读物;逐步建设一批与旅游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编撰地方党史教材,更好的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树立开门办史的观念。当今社会,发展领域之广阔、行业门类之多样、社会生活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为党史工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党史工作大有可为,只有把握党的整体的历史发展全过程,特别是把握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才能发现地方党史的地方特色,只有放眼全局,放眼全党、全国甚至全世界,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比较,进行综合性地研究,才能搞好地方党史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作为党史工作部门,如果仍固守过去的老观念、老办法,仅仅依靠史志办几名工作人员去闭门修史,显然是行不通的,不仅修不出好史来,而且路会越走越窄。因此,要想使党史工作的生命力,就一定要加强上下沟通、横向联系,走出去、引进来,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开门办史,这是做好新时期地方党史工作的又一举措。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科学创新,努力探索党史工作的新途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开放的事业,我们的党是一个开放的党,作为反映我们党的历史的工作部门也应当是一个开放的部门。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党史工作部门理应与时俱进,科学创新。用开放的思维来指导和从事党史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开门办史的总体原则下,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探索党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一是既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又要努力创造自身价值。党史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不容易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发展事业,就必须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俗话说,干什么就吆喝什么,要经常找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谈工作、谈思想,主动、适时地向分管领导汇报、请示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党史、宣传党史工作。以

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发奋力强,变单纯的“等靠要”为既依靠组织又主动出击,要善于自找发展门路,自找活干,自找“苦”吃,不断加快工作职能的转变,由原来单一的党史研究部门向既是研究部门又是工作部门的转变,由单纯的征编研究向既要搞好征编研究,又要搞好宣传教育的方向转变。在征编研究的内容选择上要宽领域搜索,既要广泛挖掘历史题材,又及时关注研究现实。既要对一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记述和研究,还要抓住某个单项内容进行专题研究。要用足心思,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力求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信史。在党史宣传教育方面,要力求做到扎实有效又有声有色。党史的宣

传教育是新形势下工作职能转变后的新内容,同时也为党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精心选择题材,出好反映新时代各类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的书籍,通过生动事迹的记述描写来吸引人、感化人、教育人。其次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宣传媒体(音、像、报、网、刊)和活动载体,拓展党史的宣传教育领域。利用“七一”、“十一”、“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展,召开纪念会、座谈会,建**史志网站,及时发送党史工作信息和有关资料,沟通上下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围绕不同专题,积极开展理论研讨,有计划地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宣讲,努力使党史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军营、进农村、进企业,积极发挥育人的作用。努力创造自身价值,通过“有为”,实现“有位”,“有位”之后更加“有为”。从而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是既要善于抓重点,还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做任何工作,都要分个轻重缓急,如果抓不住重点,抓不住要害,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很难奏效的。就党史和地方志这两项工作来,可能这个阶段以党史工作为重点,下一阶段以地方志为重点。就党史的征编、研究、宣传、教育四项工作职能来说,搞好征编研究,多出精品佳作是重点。就某一时段的工作来说,配合市委中心工作,征编具有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短线产品是重点。在提高征编研究水平方面,既要体现时代风貌,也要体现地方特色;既要以深刻的理论总结经验和找出规律,以发挥资政作用,也要以生动的史实、文雅的情趣贴近生活赢得群众,为读者喜闻乐见;既要对前人有正确的评价,也要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既要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抓住重点的同时,还要开阔视野,统筹考虑,全面安排,对列入规划的长线产品要早考虑、早准备、早安排,对短线产品要重点突击。既要避免轻重不分,工作平淡,也要避免顾此失彼,畸形发展。努力使工作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8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立足于我省轻工行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工作任务,按照全国和我省“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促进全省轻工行业普法依法治理的新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立足于全省轻工行业干部职工对法律、法规的现实需要,突出重点,区分层次,着力推进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职工的依法经营管理能力,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和遵纪守法法律素养教育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三、“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宣传教育的内容:根据“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分层次组织各类人员进行普法学习,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宣传《宪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公共卫生等相关法律,学习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知识产权、国有企业改制相关法律,学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打击制假、售假相关法律、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以及打击偷税、骗税的相关法律,学习依法维权、依法的相关法律等。在普法依法治理宣传教育工作中,广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一学三讲”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法律真正走进基层,走进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中,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四、加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省轻工行业投资促进中心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党组书记、主任朱光才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喻赋广同志任副组长。杨啟明、李元盛、史肃清、金志伟同志为办公室成员。其主要职责是:领导普法工作全盘工作,负责制定普法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负责述学、评学、考学工作等。

二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全行业和各单位目标责任管理,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公务员年度考核和单位目标考核挂钩落实到位。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9

另外,为了充分保护高分考生的利益,在提前批次报考北京大学的非通用语种(小语种),同时在第一批次第一志愿同样报考北京大学文科或理科计划的考生,如果分数高,可以申请退出小语种录取,转到正常的第一批录取。另据介绍,目前北大的特长生分为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和特长生3类,前两类特长生计划各招生30人,特长生计划招生6人。特长生只要是按照规定加分后录取,不占用公布的招生计划名额。

上海海事大学今年计划招生4180人,比2006年增加500人。该校今年新增网络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以及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本科专业。学校还招收游泳、武术等运动员,对有铜管乐特长的考生实行加分政策。学校首次设立了“新生奖学金”,对于高分考入学校的学生,按照标准给予不同等级的“新生奖学金”,最高为4万元。

香港的高校近年纷纷到内地招生,内地的高校开始“回应”了――不久前,武汉大学组团赴香港深入中学进行招生宣传,这在武汉大学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内地高校中也属首开先河。前几年,港澳台地区的学生都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向武汉大学进行招生咨询。此次武大的老师直接与香港中学生面对面进行招生宣传和咨询活动,尚属首次。他们相继到香港的福建中学、劳工子弟学校、培侨中学等学校进行了招生宣传和咨询,现场气氛热烈,带去的宣传资料被一扫而光,很多学生表示了对武汉大学的向往。武汉大学吸引港澳台侨学生,凭的不是奖学金(很少),而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学校的综合实力。因报考踊跃,2004~2006年连续三年,武大招收港澳台侨学生人数都在中国内地普通高校中名列第一。2007年,武大计划招收港澳台侨学生200名,如果学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高,还可适当增加招生计划。

西南大学是一所以师范教育和农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2005年由西南师大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西南大学今年计划招收的2900名师范专业学生,将全部享受免费教育。在教育部直属的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师范院校中,该校投放的免费生招生计划最多。除了在中部地区少量投放,这些招生计划将集中投放在西部。

华中师大今年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为4000人,其中师范专业面向全国共招本科生2200人,90%以上在中、西部地区招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缴学费、住宿费,并领取生活费补贴,毕业后履行国家义务。品学兼优的免费教育师范生,可以同时享受国家奖学金及学校、社会设立的各类奖学金。有志从教并符合师范生条件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入学一年内可按学校相关规定转入师范专业学习,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待遇。

国内首家危机管理学院不久前在中央财经大学成立。该院将从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新闻传媒在危机传播管理中的功能、作用和影响,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等四方面开展教学。其中,公共危机管理和企业危机管理将是该学院的教育培训重点。学院今年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将采用培训方式,由国内危机管理研究领域权威专家授课。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危机管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已有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广泛基础。2006年1月和7月相继颁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危机管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教育部规定,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参考考生高考成绩在内地自主招生,由院校自主接受学生报名并于今年7月7日前结束录取工作。被上述10所香港高校录取的学生,内地高校不再予以录取。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篇10

民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都办有自己的党报或党刊(包括简报)。这些报刊多数创办于本组织建立初期,最长的可达40多年的历史。民革中央最早于1948年8月与从上海迁香港的《文汇报》合作,共同出版《文汇报》。这是民革中央最早的机关报。此后3个月,民革中央

创办了内部刊物《自由》(通讯版),在香港正式出版,1950年6月又创办内部刊物《民革汇刊》。《民革汇刊》到1956年4月《团结报》创刊时停刊。“”后,曾被迫停刊的《团结报》于1981年恢复出版发行。1985年1月民革中央内部刊物《民革工作》创刊,1987年1月该刊改名为《团结》。这些报刊的沿革过程构成了民革作为一个政党的报刊史。现在《团结报》、《团结》杂志和团结出版社互相配合又各有分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有独自特色的宣传体系。它生动地体现了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及其优越性。

全国各地民革组织的党报党刊虽然历史长短不一、情况各异,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也有不小的变化和发展。现在领取报刊登记证的省市级党报党刊在全国已近半数,说明民革的党报党刊工作正逐渐向正规化发展。

如果把各级民革组织主办的报刊、简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它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民革历史资料。它不仅真实而详尽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民革的重要活动和重要文件,而且清晰地记录了民革思想发展的轨迹。这些对于民革历史的整理、研究,对于进行党史教育,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料和教材。但是这些报刊资料的使用价值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不少旧报刊还“死”在档案柜中,有的甚至已散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应抓紧整理、开发和利用起来,变“死宝”为“活宝”,使之成为我们的一份宝贵“家产”。

举例来说,民革中央宣传部为纪念民革成立40周年而编写出版了《中国革命委员会的历史道路》一书。这是自民革建立以来较具权威性的党史书籍。但是,作为民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组织的建立、发展的情况却告阙如。在其他有关派历史的书籍中,地方民革组织的史料也几乎见不到。我们在进行民革党史教育中,常有党员问到某省民革组织是哪一年建立的,某位领导同志的情况如何等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做宣传工作的人尽管接触党史材料略多一点,也还是回答不上来,因为我们也无从得到这些资料。如果我们把从中央到地方民革组织的党报党刊资料开发出来,不就可以大大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吗?

对于党报党刊所提供的史料,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献信息(包括图书、报刊、资料、情报等),它同历史档案所提供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档案信息)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共性是:它可以搜集、传递、存储、检索、交换和利用。其特性是:报刊也记载着一部分原始的档案材料,如文件、领导人讲话、重要事件的记载等,这些是历史的真迹,具有原始记录性和凭证性、权威性。这部分内容是研究党史最重要的材料,特别是由于一部分档案在“”中散失了,报刊的这种原始记录性就更显得可贵了。报刊的另一部分内容则是不以记载历史为目的的报道、通讯和文章等。这些内容虽也保存了一些史料,但由于是源于或派生于原始档案,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远不如原始档案。不过这些史料也可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再现历史的某一侧面,反映当时人们的某些思想认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报刊资料是非常“富有”的资源,亟待开发。

那么,如何开发利用吗?我想,首先要对旧报刊进行整理,这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凡是缺期的,可以在民革组织和党员中进行征集,力争补齐。其次,可以对民革历史上出版过的各种报纸和期刊的重要内容编制检索目录,下发各级组织;同时将整理出来的报刊在一定的范围内开放,供借阅和交流。第三、对报刊内容进行筛选、综合、归纳、提炼,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向下属组织和党员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如当前中心工作急需某一方面的情况,就可以将单件的或成组的材料、文章整理出来,供广大党员学习、参考。第四、经常性地在党刊党报上摘登一些有史料价值和有现实意义的文件、文章、资料等,以备参考或收集。

二、民革党内现已建立起报刊交换网络,但这种交换还不是反馈式的,需要加以改进

报刊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的媒介。从各级民革组织的党报党刊这个渠道可以了解到民革的各项重要活动、党员的动态和全党的思想脉络。几十年来,民革中央同各地组织及地方组织与地方组织之间都要按期交换报刊,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交换网络。这对于推动民革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我认为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个交换网络中的交换方式一般来说是从甲地到乙地、从乙地到甲地的简单往返,而不是反馈式的交流。“反馈”原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在这里借用这个概念,主要是为强调信息的传受双方之间不应当是简单的从输出到输入的反送,而应当是在相互影响和作用后,加上了新的信息的反送或称“回流”。

比如,某省民革组织按期接到各省寄来的报刊,但这些报刊被送到某一处或一室就算到了终极地,往往只有几个人看到,因此外地报刊对这个省的民革工作没有或很少发生直接的影响。这个省的党报或党刊当然也就不会反映出外地报刊的影响和作用了。这种情况就是

非反馈式的。我们所要建立的交流网络,应该是甲地报刊所提供的方法、经验等被乙地民革组织所借鉴和学习,从而推动了乙地的工作,进而又产生了新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报刊(当然还有其他渠道)“回流”到甲地。如此循环往返,民革工作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样的交流网络建立后,党报党刊的使用价值就会得到较充分的利用。所以党报党刊的交流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1)建议民革中央和各省级组织责成专人认真阅读各地党报刊,并作好抄录、分析、综合等项工作,把其中所反映的最新动态和最有价值的材料、观点、文章汇总,以内参或其他什么形式上报民革中央领导,或下发各地组织负责人及有关部门,使全党的情况及时集中到民革中央领导层,进

而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和指示、决策。

(2)《团结报》和《团结》杂志应提高指导性。但这种指导性并不是简单地多登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所能奏效的。因为越具指导性就越要符合实际,越能体现各地民革组织和党员的智慧和经验,也就越为各地组织和党员所需要和欢迎。用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种群众路线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党报党刊工作。因为我们的党报党刊应成为民革领导机关同广大党员联系的纽带,成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桥梁。这种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发挥得越好,报刊的指导性就越强。

为了使民革的党报党刊特别是民革中央的报刊,当好纽带和桥梁,希望《团结》杂志除选用约稿和自然来稿外,还多从各地党报党刊中择优转载一些好文章、好报道(以前已经这样做了,但还可加强),以把某一地的经验、方法和成果推向全国。此外,还可以在《团结》上开辟全国各地党报党刊文摘栏目。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都有全国电台、电视播节目;在报纸方面,全国有好几份文摘类报纸。这些在传播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民革有报刊几十份(尽管是内部的),搞一搞文摘是十分必要的。

中央报刊转载和选用地方报刊文章,不应看作是简单的重复印刷。因为中央报刊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指导性。这就好比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是一份深受读者欢迎的报纸。它所搞登的文章,原来可能并不为人所注意,但一经《文摘报》选用,这些文章就会产生比原来大得多的影响。报社的选择就是一种比较鉴别,同时也是一种态度。

(3)各省、市、自治区民革组织对外地交换的报刊也应给予重视。我以为,各地组织可以考虑制定一项制度,以使外地的党报党刊进入本组织机构后,能沿着一条较为固定的路线传递,以保证更多的人特别是领导同志阅读,而不致中途被扣压、丢失。在研究讨论本组织工作时,应多借鉴和学习外地的经验。有时这种借鉴和学习比花很多钱召开大型经验交流会效果还大。

三、要使党报党刊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并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内容到采编技术进行经常性的研究和交流

目前,民革的党报党刊工作一般都是采取同级组织管理制度,上级对下级的归口领导仍嫌不够;再加上各地经费的多寡、采编人员素质的高低等方面的差别,各地报刊的质量参差不齐。这种状况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加以改变。

(1)认真学习贯彻、李瑞环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民革中央关于改进党报党刊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报党刊工作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建议民革中央召开专门性会议,对党内报刊宣传工作进行研究,并下达正式文件,对中央和地方的报刊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同国家对新闻、出版工作的整顿取同一步调。同时,对全国的编辑、记者进行有计划的轮训,尽快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在思想内容方面,民革的党报党刊应加强理论色彩和动态消息的报道。

一个政党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论队伍和理论家,必须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和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着重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爱国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现状及有关的理论政策,研究与民革有关的各方面的理论问题。在这些研究工作中,各级民革组织的报刊责无旁贷地应协同理论政策研究部门和宣传部门担当起团结理论队伍,发现研究人才,推出研究成果的重任,而民革中央的一报一刊则当然地要起支柱和龙头的作用。

加强对消息的报道也是十分重要的。《团结报》作为一份以新闻性为突出职能的公开发行的报纸,尽管是周二刊,其时效性比不上日报,但其动态性的新闻所占的比例还是应当尽量大一些,以避免杂志化的倾向。

《团结》杂志虽是以“言”为主的刊物,但由于《团结报》是公开发行的报纸,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和职业读者群的要求,不可能完全担当起党内通讯的任务,所以《团结》就要把《团结报》的不足之处弥补起来。《团结》既要“谈最主要的问题”,又要“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就是说又要作“通讯”又要作“研究”,兼起报纸和刊物的双重职能。所以说《团结》要避免过于杂志化。过去《团结》对各地的消息均以无标题“简讯”的形式处理,似感薄弱。这样的编排,一是容量小,一些新鲜的经验和重要的消息得不到充分的报道;二是各条消息内容不分巨细、轻重、新旧,一律并列排印,编者不能用版面“讲话”,体现不出领导机关的评价和意图,指导性必然被削弱。

(3)应制定并下发宣传方针和报道计划,不断提高编辑水平。

据我所知,民革中央机关的一报一刊目前尚未经常下发宣传方针(或宣传要点)和报道计划,主要依靠自由来稿。我们下面工作的同志很盼望

能得到中央报刊的指导性文件。因为中央报刊的宣传报道计划体现了中共中央及民革中央的精神和指示,可以使地方工作的记者、编辑有所遵循,能够比较准确地选择报道对象、角度,取舍素材,提炼主题,不断提高稿件质量,自觉地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如果让记者和撰稿人自己去揣测报刊的意图和脉络,往往不准确或慢“半拍”。所以,定期向地方工作的记者和编辑下发宣传报道方针、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虽增加了编辑部的工作量,却可以提高稿件的利用率和报刊的质量,收事半功倍之效。

要提高编辑水平,还应在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制作标题、安排版面等方面的技术上多下功夫,以使报刊内容和形式达到尽可能的完美统一,最大限度地增强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