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十篇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十篇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2:57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感染免疫

【中图分类号】R2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HBV感染年龄早,患病率高,而危害几乎是终身的,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1]。为了解南宁市城区学龄前儿童HBV感染情况及HBV疫苗(HepatilisBVaccine,HepB)免疫效果,更好地加强对托幼机构儿童的保健工作,笔者对本地区入园儿童进行HBsag和抗-HBs筛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5年9月~2008年9月,南宁市入园体检儿童5147名,年龄3~6岁。

1.2方法

空腹取末梢血或静脉血1~2ml,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法测定血清Hbsag、抗-Hbs。

1.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HBV感染及抗-HBs水平

5147名儿童中,Hbsag阳性83名(1.61%);抗-HBs阳性3561名(69.19%),其中78.60%抗-HBs水平具有保护意义(表1)。HBV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抗-HBs阳性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年度感染率及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5,χ2=240.43;p

2.2各年龄组HBV感染及抗-HBs水平比较

HB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以6岁组最高为5.65%;而抗-HBs阳性率及水平则降低,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及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8,χ2=293.48;p

3讨论

HB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日常生活和母婴垂直传播,而幼儿园是儿童聚居地,极易引起其传播和引起交叉感染,而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2]。

本调查结果显示,本市学龄前儿童HBV感染率为1.61%,高于潘凤娟[3]等报道的0.79%,明显低于一般人群9.09%[4]。抗-HBs阳性率为69.19%,其中78.60%抗-HBs水平具有保护意义,这与我市加强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密切相关,但抗-HBs阴性和不具有保护意义的仍高达41%。陈胤忠[5]等对310名抗-HBs阴性儿童进行加强免疫,93.55%的儿童抗-HBs转阳,因此对抗-HBs阴性或弱阳性儿童进行加强免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39.58%的Hbsag阳性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有HBV感染,这表明母婴垂直传播或家庭交叉感染是主要原因之一[6]。因此,应当加强此类儿童的管理,以减少幼儿园内HBV感染的发生。

HepB计划免疫使儿童HBV感染率大大降低,HepB计划免疫虽已初见成效,但我市儿童HBV感染率仍处于较高状态。笔者认为进一步降低乙肝HBV感染率和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应加强对HBsag携带孕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以阻断HBV母婴传播;对HBsag阴性和抗-HBs水平较低儿童要及时进行HepB加强免疫;加强HBsag阳性儿童的管理及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切实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HeJ,GuD,wuX,eta1.majorcausesofdeathamongmenandwomeninChina[J].nengilJmed,2005,353(11):1124-1134.

[2]williamsi,GoldsteinSt,tufaJ,eta1.LongtermantibodyresponsetohepatitisBvaccinationbeginningatbirthandtosubsequentboostervaccination[J],pediatrinfectDisJ,2003,22(2):157-163.

[3]潘凤娟,陈剑飞.坡头区幼儿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调查及免疫指导[J].实用全科医学,2008,6(2):189-190.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节选)[J].中华预防医学志,2007,40(2):136-137.

[5]陈胤忠,刘社兰,吴巨飞.盐城市1~7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水平及加强免疫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6):556-559.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全面推进我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二、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意识,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最大程度地减少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建立和完善适合全县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

2.规范全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3.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2009年达到85%以上;2010年达到90%以上。

4.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率、合格率分别达到98%以上。

5.对婚前保健人群、孕产妇开展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pitc);婚前保健人群免费咨询检测率2009年达到90%以上,2010年达到95%以上;孕产妇孕24周前免费咨询检测率2009年达到85%以上,2010年达到90%以上。阳性告知率达98%以上。

6.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点,2009年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条件认证率达100%,乡(镇)卫生院达80%,2010年乡(镇)卫生院达90%以上。

7.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实施母婴传播阻断措施,2009年达97%以上,2010年达到98%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率达到95%以上。其中妊娠28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三联用药方案使用达90%以上。

8.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达95%以上。

9.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的保健管理率2010年达95%以上。

10.对随访管理的12月龄或18月龄儿童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检测率达到95%以上。

11.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率下降50%。

12.为阳性孕产妇及满18月龄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提供转介服务,转介率达98%以上

三、策略与措施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提高认识,强化政府领导,密切部门配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我县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规划及防治艾滋病工作责任目标中,明确目标、任务、各部门分工与职责,严格考核,协调管理。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督促到位,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共同推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2.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分工,履行职责

(1)成立由县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及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

①领导小组

*

职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制定全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负责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工作经费分配与监督使用;协调医疗保健机构解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县级监督指导评估和经验交流推广;负责审核、上报全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物资采购与分配计划。

③专家技术指导组

*

职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为全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参与培训与监督指导评估等工作,参与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科学研究。

(2)明确分工,履行职责

①县卫生局相关科(股)室职责

——疾基妇股负责我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管理和协调,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对工作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核物资采购与分配计划,组织监督指导评估和经验交流推广;指定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机构为县妇幼保健院,组织开展服务机构的人员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培训合格证”。

——防艾办负责艾滋病综合防治管理和协调,分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任务,安排工作经费。

——医政股及卫生监督所负责协调或监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工作的开展。

——规划财务股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经费的统筹安排,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监督管理经费的使用。

②县妇幼保健院职责

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责:

——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常规妇幼保健工作,充分发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模式,规范开展各项工作。

——负责完成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监督指导与评估。

——负责完成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或18月龄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检测。

——负责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随访管理工作(附件4);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告知随访工作的通知》(云卫发〔20*〕716号)要求,督促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进行cd4+检测;为阳性孕产妇及满18月龄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提供转介服务。

——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资料,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负责制定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检测试剂、药品及防护用品等相关物资的计划并进行管理,协助卫生局进行全县物资的调配及合理使用。

——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科学研究。

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负责指导婚前保健人群、孕产妇及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12月龄或18月龄儿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承担确证检测工作。

——负责为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免费cd4+检测。

——在卫生局的组织下,完成医疗保健机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点的条件认证。

——协助做好婚前保健人群、孕产妇及18月龄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告知及随访工作。

——及时评估和处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④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助产机构(医疗及保健机构)职责

——在生殖保健服务中开展规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开展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pitc)。为孕产妇提供一次(必要时两次)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并将检测日期标注于《孕产期保健手册》上。

——负责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阳性的孕产妇和婚前保健人群血清标本及时送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不得交由孕产妇或家人送检。

——负责发现的婚前保健人群和孕产妇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告知和转介。

——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检测试剂、药品及相关物资使用登记,密切注意其有效期,调剂使用,避免出现浪费。

——按要求向县妇幼保健院报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数据信息。

3.广泛社会动员,营造良好环境

(1)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家庭提供关爱和支持。

(2)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城乡群众文化程度,选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结合孕产期保健、婚前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在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病房、婚前保健门诊摆放健康教育材料,供群众阅读;也可利用各种传媒、学校课程、讲座及咨询热线等形式,对婚前保健人群、孕产妇、儿童家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

(3)在妇女中普及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使广大育龄妇女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不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如何选择正确的避孕措施,防止非意愿妊娠。

(二)在生殖保健服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在生殖健康医疗保健服务中,要关注妇女艾滋病感染的可能途径和感染状况,将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感染以及减少艾滋病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与生殖健康服务密切结合。

1.提供艾滋病预防信息及服务,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在生殖保健服务的过程中,结合婚前保健、妇女病查治、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感染防治、计划生育等医疗服务,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妇女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避免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增强防护意识;对有高危行为者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动员其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和进一步的咨询,预防配偶/感染,最大程度地减少育龄妇女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机会。

2.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减少非意愿妊娠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和预防的信息、相应的避孕咨询及服务、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帮助选择安全的方式,制定适宜的家庭生育计划,为意外妊娠的妇女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的非意愿妊娠。

(三)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提供规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妇幼保健网络为平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与常规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逐步建立以妇女、儿童和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爱和支持体系,为感染孕产妇和所生儿童提供高质量保健服务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1.咨询与检测服务

(1)对婚前保健人群、孕产妇开展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pitc)。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可行的咨询检测流程。咨询内容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信息;帮助评估危险行为;解释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意义和预防措施等。在充分咨询、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下,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不再签署“艾滋病病毒抗体咨询检测知情同意检测书”;经过反复咨询后仍拒绝检测者,签署“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知情拒绝检测书”(附件3),如本人拒绝签署,须由咨询者在“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知情拒绝书”上进行书面说明,并由包括咨询者在内的两名医务人员签名。

(2)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年版)要求,为婚前保健人群、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务,检测流程见附件1,强调孕期尽早检测,尽快明确感染状况。

(3)重视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者的检测后咨询,强调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使这部分人群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感染艾滋病病毒;对本人及(或)配偶(性伴)有高危行为者,进行进一步的咨询,提供有关艾滋病感染“窗口期”的信息,支持鼓励配偶(性伴)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本人三个月后复检。

(4)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孕产妇,在充分咨询的前提下,自愿选择妊娠结局,签署《选择妊娠结局知情同意书》(附件3),为其提供规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2.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综合服务

(1)建立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随访管理服务流程。

(2)为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的孕妇提供终止妊娠服务,进行预防性病、生殖道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行避孕指导,预防非意愿性妊娠,鼓励配偶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提供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

(3)为自愿选择继续妊娠的孕产妇提供高质量的产前、产时及产后保健和艾滋病母婴阻断服务。包括:

①孕产期保健,营养支持,铁和叶酸的补充,分娩计划,出生准备,安全的指导,提倡使用并提供安全套,梅毒筛查和性传播疾病的管理。

②艾滋病临床评估。包括临床分期,免疫状态评估(cd4+检测),为有治疗指征的孕产妇及时提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无治疗指征的孕产妇在产前、产时和产后各期提供抗逆转录病毒预防用药。

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保健随访管理、喂养方式咨询,提倡和支持人工喂养。

(4)应用预防性抗病毒药物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免费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密切监测艾滋病相关症状和体征,进行cd4+检测。根据孕产妇的疾病发展程度、免疫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兼顾孕产妇自身健康和预防母婴传播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方案(附件2)。对有治疗指征的孕产妇及时转介到当地抗病毒治疗点接受治疗,对无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孕产妇提供预防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用药前应填写“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药物服用及采取相关措施知情同意书(保密)”(附件3),同意者采取后续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措施。

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确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及时、全程、规范用药。在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充分告知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家人抗病毒药物应用的重要性及相关信息,提高用药依从性;在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孕产妇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免疫状况等,密切关注耐药性和药物副作用并及时处理。

(5)提供适宜的安全的助产服务

动员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安全的助产服务;尽量避免损伤性操作,减少在分娩过程中儿童的感染机率。

3.婴儿喂养与儿童保健

(1)为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婴儿提供出生后第一年的免费奶粉支持,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对人工喂养的可接受性、可行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并进行婴儿喂养的科学指导与随访,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喂养导致的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婴儿早期死亡。

(2)开展高质量的儿童保健,监测生长发育,预防营养不良。

(3)按照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的计划免疫要求,给予预防接种。可按正常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灭活疫苗,暂缓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在未完成疫苗接种程序时,应注意避免与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人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儿童排除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应尽快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4)按要求对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12月龄或18月龄儿童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附件1)。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筛查出现假阴性结果,建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筛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同时开展婴儿早期诊断检测,以便尽早提供相应服务。

4.提供关怀与支持

医疗保健机构组织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及家庭提供精神、心理、服药依从性及安全的饮用水等的综合关爱和支持,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影响,减少歧视,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

(四)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所有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要求及服务流程提供服务。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管理、技术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能力。

(1)人员培训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和复训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对所有开展孕产期保健及提供助产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技能培训和复训。对象包括卫生局分管妇幼卫生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领导、防艾办工作人员、医疗保健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2)规范实验室检测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年版)和《*省卫生厅关于规范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快速检测工作的通知》(云卫发〔20*〕598)的要求,完善检测制度,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有效可行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检测流程,尽快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点的认证验收,人员持证上岗,规范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2.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要认真遵守普遍性防护原则及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3.物品分发及管理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机构,要根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物资分发、转运及使用追踪管理要求》(附件5),对药品、试剂等物资进行管理。

四、信息管理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方案(修订)》要求,明确各级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工作台帐或登记本,按时上报信息,深入开展信息分析,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3

【摘要】儿童不但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婴幼儿的生理结构十分“脆弱”,计划免疫接种是对于预防疾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大量资料调查后,统计出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些传染病,利用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增加儿童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接种,预防疫苗,影响因素

一,儿童接种的重要性

计划免疫接种是国家政府机构为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投入巨资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有麻疹、小儿麻痹症、结核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等。这些传染病都比较严重,一旦传染上,势会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有的还会威胁到生命,或者留下某些后遗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增添负担。计划免疫是能够预防以及控制并且最终可以消灭传染病最这方便、最为有效、最为经济的手段。被列入计划免疫的疫苗有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麻疹疫苗等等。一些大城市还把乙肝疫苗、乙脑疫苗也列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里,同样也是为了儿童的健康。

因为不同种类的疫苗,有着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多年的科学实践为根据据而制定的,伴随着宝宝的长大,身体依靠原有的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也会慢慢下降,因此,还得进行强化免疫。因为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等都是儿童集中的场所,儿童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比较差,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必须加强群体免疫力。

二,儿童接种因素的资料与方法

我院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6570例次,年龄1个月~7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一类疫苗及二类疫苗。

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1,社会因素

目前,大部分儿童都是独生子女,通常都受到长辈们的过分宠爱、保护,使得一部分儿童养成了娇气、任性、爱哭爱闹的性格特点。其次,部分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缺少了解,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方针、政策的认识程度还很不够。

2,年龄因素

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婴儿期儿童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恋感,主动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要求,主要表现为焦躁、哭泣、寻找亲人。幼儿期儿童情绪容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看到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衣,非常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排斥与躲避行为。学龄前期儿童初步具备个性特点,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受到表扬,智能发育更加完善,言语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语言影响。学龄期儿童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情绪相对比较稳定,也喜欢受到表扬,好表现自己。

三,儿童接种的结果

1,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和接种率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流动儿童501名,建证率91.02%,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减毒活疫苗(mV)、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率则分别是79.44%、74.65%、65.07%、64.07%、78.04%,五种疫苗全程接种率为58.08%,乙肝首针接种及时率为45.91%。

2,不同地区流动儿童接种率

在本次调查中,流动儿童的比率,省内、外流动分别是24.15%和75.85%;省内流动儿童的建证率,BCG、opV、Dpt、mV、HepB第一针及时接种率、HepB全程接种率和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全部高于省外流动儿童(V2=10.21~118.42,p<0.01)。

3,不同年龄组间流动儿童接种率

流动儿童各年龄组间的BCG、opV、Dpt、mV、HBV接种率以及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差异有着非常显著的统计学的意义(V2=8.67~26.12,p<0.01),各种疫苗接种率都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不同性别各种疫苗接种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如果要想获得儿童的配合,除了护士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必须针对儿童注射前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应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积极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来适应环境、主动配合接种,确保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四,儿童接种讨论

在计划免疫中调查了解相关疫苗免疫接种状况是用来评价工作进展及所存在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据调查城区接种门诊所使用新疫苗>10种,全部遵医嘱行为接种率为39.7%;而城郊接种门诊所使用新疫苗<6种,全部遵医嘱行为为20.5%,只有少数家长选择遵医嘱行为。这就要求在以后的预防接种的工作当中,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计划免疫宣传工作,特别是注重介绍新疫苗的基本特点和作用,改变人们的健康消费观念及对接种疫苗的态度,来普及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让儿童家长不仅仅是将接种疫苗当做是保护健康的方法,而且更看成是父母对儿童健康的长远投资;规范接种门诊的管理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增加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任程度,使得公众可以自觉的接受对新疫苗的接种,进一步发挥预防保健的作用。

五,影响儿童接种的对策

国家政府机关单位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当相应提高经费投入,加强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协调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强防保体系的建设工作,把基层防保机构建设作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础去考虑。只有健全机构和加强管理工作,并且利用防保网络及时的发现并且敦促流动儿童接受疫苗预防接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查漏补种,才能提升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和接种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

[1]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冯玉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2010(11)

[2]万桂荣,邵兴兰《儿童接种新疫苗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医药导报,2006(07)

[3]岑绮玲《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10,(02)

[4]《儿童预防接种,为宝宝健康护航――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农民文摘,2010,(06)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4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通过加强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感受到广大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我院计划免疫门诊在做好基础疫苗接种的同时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供特色服务,为辖区儿童健康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

1进行预防接种相关事宜

每周一下午准妈妈们进行预防接种相关事宜的培训。在培训班上我院的计免工作人员采用相关国家免疫政策、接种知识讲解,互动问答等授课形式,向各位准妈妈们宣传免疫预防知识。通过培训,让准妈妈们了解了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的重要性,疫苗的种类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的区别等以及预防接种流程及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掌握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接种反应如何护理,使家长对儿童接种后的接种部位红肿热痛及发热、皮疹不再惊慌失措,避免滥用药物减低疫苗效果,,并发放《预防接种前告儿童家长书》听完讲课后,准妈妈都纷纷表示,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按时带孩子来打预防针。

2保持预防室安全接种

预防接种门诊的候诊室、宣教室、接种室干净明亮、地面保持干燥无水,保洁人员定时巡视,出现尿渍、水渍随时清理以防小儿和家长滑倒。部分接种儿童为小年龄组儿童护理人员主动为他们提供温开水、纸杯、体温计等物品;接种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会在接种后半小时内发生,计免门诊采取口头告知、张贴温馨提示。定时巡视等方式密切关注接种儿童接种后反应。保障安全接种。

3预防接种门诊护理人员态度和蔼

进行业务操作时按规范要求进行,根据儿童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儿童疼痛刺激表现为哭闹,挣扎。护理人员就采取微笑,利用面部表情和温馨的话去逗乐并转移其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注射,接种后指导家长拥抱抚摸孩子面部、四肢。减少哭闹。

4实施计算机管理

由于接种对象或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不熟悉,担心孩子漏种、重种、早种、迟种等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前来接种的0~7岁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计算机管理,使儿童及监护人获得一系列优质服务,省时方便、接种记录详细、准确,及时提醒家长接种时间。

5电话跟踪随访

开通预防接种门诊咨询电话对接种儿童进行电话跟踪随访,对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和对症处理,对逾期未种儿童提醒督促尽快完成。把人性化护理贯穿于整个预防接种过程中。在走廊过道设置宣传栏,结合疾病流行季节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强化家长的保健意识并做好新疫苗的宣传活动。

6计划免疫护理人员实行责任制

使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管理儿童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计免门诊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学校等为大家宣传免疫规划及扩大免疫的相关知识,设立免费咨询台,并对过往人员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有关问题,将国家免疫规划宣传给大家。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参与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良好氛围。开设常年接种门诊,坚持预约定期接种和随时补种相结合,与教育部门合作主动联系幼儿园、学校,积极做好查验预防证工作。对未免疫的儿童进行补种,并办理接种证。

7加强与公安、街道等部门的联系

定期了解流动人口数量、特点、分布等情况,掌握本地区流动人口分布;加强计划免疫中流动儿童管理进行主动搜索、查漏补种等,每月主动到辖区搜索适龄儿童,完成对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为适龄儿童及时建卡建证。

8计划免疫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小儿麻疹疫苗接种存在问题对策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麻疹以春冬季多见,易感儿为6~8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没有免疫力的儿童接触到麻疹病人后几乎100%发病。做好小儿麻疹疫苗的接种,是减少或消灭小儿麻疹发生的关键所在。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的疫苗有:卡介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把麻疹活疫苗的接种列入我国儿童基础免疫之中。国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各级防保组织认真落实,大大提高了儿童基础免疫的覆盖率。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儿麻疹防治工作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我们思考并加以解决。

农村计划免疫防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⑴乡村防保人员素质层次不齐,数量严重不足:乡村防保人员多是经过短期培训和学习后就上岗的人员,只有极少数是正规卫生学校毕业的。知识面窄,专业技术水平低,就单纯的打针而打针,对一些不良反应不能做出及时果断的处理。每个村只有一名从事防保工作的人员,村面积大,村民集中的时间很少,村防保员要逐屯逐户的走访、调查、摸底、一月一报表、通知、注射。工作量之大,一个人往往是难以胜任的。

⑵村防保人员待遇低:村防保人员每年只有1200元的工资,每月平均100元。他们要从事一些其他工作,维持生计。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防保工作中来。

⑶小儿麻疹防治的宣教工作不到位:大多数儿童家长不知道什么时间打麻疹疫苗,不能主动的去接种。还有个别家长认为,麻疹已经基本消灭了,不用打预防针了,打不打都没有关系,不会得病的。还有的家长认为,别的孩子都打麻疹疫苗了,就不能有麻疹病发生了,所以自己家的孩子就不用打麻疹疫苗了。还有的家长怕孩子打完麻疹疫苗后发烧,就不去打疫苗。要解除儿童家长的糊涂观念,首先要把农村防保人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提到一定的高度,目的、目标明确,才能干得有奔头。

⑷儿童初免率达不到100%:麻疹疫苗接种为8月龄以上,未患过麻疹的人为主。通常初免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也可8月龄初免,1.5~2岁再免疫1针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再免疫的儿童入学后,经学校统一管理,统一时间注射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较高。初免8个月以上的小儿,接种覆盖率不够理想。由于流动人口的不断增进,进城务工的年轻农民,在城市生儿育女,居无定职。农忙时回乡,农闲时进城,在农村是户在人不在,在城市是人在户不在。加之对计划免疫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孩子没能及时初免。

建议及对策

⑴提高防保人员素质,增加工资待遇,增加人员:提高防保人员素质,每年对防保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定期培训,定期考核。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增加防保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乡镇防保人员,国家要提供交通工具,并配备微型的协带式小冰箱,以保疫苗的安全存放。

⑵做好麻疹疫苗接种的宣传:充分利用村、屯的广播,宣传接种麻疹疫苗的好处、接种时间。有效的利用维墙、院墙写上开展麻疹疫苗接种的口号、标语。在板报里栏里写明计划免疫的时间。

⑶建立区域责任制:在健全乡镇防保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屯区域工作责任制,确定工作任务,明确指标。一旦有麻疹发生,谁主管谁负责,预防接种工作应向正规化、法制化方面发展。农村防保工作要列入到乡、村一把手的工作议程上,和政绩挂钩。并要加大监督力度,县、乡两级防保组织定期到村、屯检查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要把计划免疫工作做到位,落实到人,做到真抓实管,切实有效。不能是“组织上墙,下边不忙”,不流于形式。签订目标责任书,要建立奖惩制度,实行重奖重罚。

⑷全国连网:应参加免疫儿童登记造册,在网上可查,没有初免的儿童,查明去向,由户口所在地防保人员调查去向,并上报。因发热、感冒等多种原因没能及时注射麻疹疫苗的儿童,所在居住地的防保所,防保站要适时的给儿童补种。在网上可看到哪些儿童没有初免,并可查出居住地。由居住地的防保部门,全权负责,进行接种。不可免疫空白。

⑸家长的监护责任:对家长不主动给儿童初免的,要对此进行说服教育。说服教育不改的,要进行批评并给以一定数额的处罚。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免疫规划管理;现状;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1],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城镇流动人口的加大,严重冲击了免疫规划工作。在诸多的经济发达因流动人口居无定所,流动性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免疫接种的认知度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流动儿童免疫水平较低,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甚至局部出现了爆发流行趋势,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健康。目前而言,免疫规划在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预防、控制甚至是最终消灭传染性疾病的效果[2]。近几年关于免疫规划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大姚县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现况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大姚县疾控中心管辖范围内流动儿童2年内的免疫接种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大姚县疾控中心管辖范围内流动儿童,各抽取2012年~2013年全年流动儿童90例,将2012年组作为对照组,2013年组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包括有男56例,女34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3.4±1.1)岁,省内流动42例,省外流动48例;观察组中包括有男55例,女35例,年龄5个月~7岁,平均(3.2±1.3)岁,省内流动44例,省外流动46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流动儿童的年龄、性别比例以及流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集2012年和2013年大姚县疾控中心管辖范围内流动儿童各90例,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流动儿童接受常规免疫管理,观察组流动儿童则是接受加强免疫规划管理,而后对这两组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免疫接种率、五苗覆盖率、建卡率等。

1.2.2免疫规划管理方法首先认真学习我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治法实施办法,将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作为疾控中心的日常工作,并同保证与基层卫生室畅通的联系,卫生员应将自己管辖区域内的户口不在居住地或者是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儿童予以登记,并建档实时随访,对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核查,针对存在接种遗漏的儿童做好登记,对儿童疫苗接种费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制定规范的疫苗接种收费标准并公布。并将儿童疫苗接种时间、接种收费、类型与接种地点制定成册,发放给流动儿童的家长,同时需要加强对免疫接种的宣传力度,利用疾控中心计划免疫部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方式展开免疫接种宣传,并对各种海报、宣传板等进行粘贴、使儿童、儿童家属能够更加容易接受。

1.3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中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

2结果

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建卡率以及五苗覆盖率均较对照组发生了显著升高(p

3讨论

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由于城市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加,使得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升高,流动儿童居无定所,免疫规划管理十分困难,并且儿童为各项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因此对流动儿童展开免疫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对于流动人口而言,多来自相对贫穷与落后的农村,其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又加之工作繁忙,儿童很难得到及时的预防接种。总而言之,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现状不容乐观[4]。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大姚县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现况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2012年未实施免疫规划管理前和2013年加强免疫规划管理后的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2013年观察组流动儿童建卡率、免疫接种率以及11种疫苗覆盖率均较2012年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改善:①对流动儿童报告制度进行完善[5]。目前很多的社区对流动儿童的相关信息报告比较单一,仅统计报告了儿童的出生年月、接种情况等方面信息。本次研究中体会到,应将流动儿童的信息报告综合化,统一录入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实施政府与卫生部门积极合作的方式,成立流动儿童管理小组,做好辖区内流动儿童的情况的系统整理而后逐级汇报。政府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户籍申报工作的管理,定期展开地毯式调查,以方便了解流动儿童的动态情况;②对流动儿童办证管理予以加强[6-7]。社区工作人员对流动儿童的家长到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办理免疫规划接种卡进行积极的动员,并建档,方便今后的信息查阅和统计。预防接种门诊将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后,每名流动儿童均建立独立的账户,并将其作为日后查阅接种史的主要凭证和途径。社区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预防接种门诊对流动儿童接种情况的核查工作,及时发现漏种者及时上门进行补种,使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可以按照免疫规划相关制度完成得到保证;③对接种票据进行规范,加强免疫知识宣传教育[8-10]。对辖区内所有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保证辖区内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流动儿童在免疫接种后可获得相关免疫接种票据,家长可凭票据在当地预防接种门诊获得规划免疫疫苗中其他的疫苗进行接种。社区工作人员应做好免疫接种知识的定期宣教工作,使流动儿童的家长可以对免疫接种知识予以及时了解,提高其知晓率和知晓程度,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覆盖打下坚实基础;④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感[11-12]。防疫工作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感,对工作积极向上,并且可以与流动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保证免疫规划工作可以顺利开展;⑤对接种转索制予以建立[13-14]。流动儿童出生地与居住地多不是同一地点,因此,为了使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应实现两地合作,对相应的流动儿童转索制度予以建立,方便资料的查询与使用;⑥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以我国对传染病的防治法规、疫苗接种相关管理条例等为依据,严格按照卫生部与政府机构的相关规定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做到依法办事、规范管理,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可以科学、安全且高效的完成。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相对较低,在加强免疫规划管理后可有效改善免疫接种现状,相关部门应对其给予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达到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灵巧,骆淑英,胡昱,等.流动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信行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0):76-82.

[2]刘泽玉,俞佳君,许惠光,等.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0):77-79.

[3]毛建东.贺村镇1~6岁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01):65-66.

[4]杨丽民.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如何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0):344.

[5]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04):98-99.

[6]曹熊燕,方杭燕.城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77-83.

[7]黄建华,陆静珠.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策与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08):629-630.

[8]余晓琼,路秀平,武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J].中国计划免疫,2012,14(01):175-178.

[9]贾伟华,李蓬.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管理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16(06):484-486.[10]谭彩霞.关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模式的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02):164-166.[11]陆碧茹,丁灿华,廖小燕,等.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管理策略[J].现代预防医学,2013,24(03):585-586,594.

[12]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7(05):119-120.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6(b)-0148-04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vestigationofvaccinationgridmanagementforfloatingchildren.methodsthevaccinationof5000childrenaged0-6yearsinLongdongCommunityfromSeptember2016toapril2017wereinvestigatedbymeansofcensusmethods,300caseswereextractedforparent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theinfluencefactorofvaccinationgridmanagementwereexploredbymultivariate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ResultstheinoculationrateofBCG,HepB×3,opV×3,opV④,Dpt×3,Dpt④,mV①,mV②,meningococcusa×2,meningococcusa+C①,Hepawere99.56%,95.56%,94.35%,61.47%,95.69%,86.19%,89.42%,88.89%,96.93%,87.37%,92.71%,72.64%,87.82%,respectively.whetherornottoenterthekindergartenorentertheschoolshouldbeconfirmedbythevaccinationcertificatewasthemainfactoraffectingthewholecoveragerateof"fiveseedlings"(p

[Keywords]Floatingchildren;Vaccination;Gridmanagement;investigation

流佣童预防接种管理是目前预防医学工作中较为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流动比例较大,人口构成复杂,文化水平普遍相对较低,预防保健意识淡薄,缺乏统一性的管理,已成为困扰政府的全国性预防保健问题[1-2]。此类问题出现在免疫规划领域,主要表现是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主动性、依从性较差,有一定的免疫空白,漏种疫苗现象普遍且严重,无法为流动儿童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另外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简陋且拥挤,卫生条件和水平较差,如果有传染源出现,很可能造成传染病的爆发,给预防接种和传染病控制带来较大的风险性[3-4]。本研究通过调查和掌握2016年9月~2017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0~6岁儿童底数及其预防接种情况,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新模式,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的5000名0~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30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180名,女120名;1岁70名,2岁60名,3岁50名,4岁70名,5岁30名,6岁20名;出生地:本市130名,省内其他市70名,外省100名;出生具体地点:医院出生260名,基层卫生室30名,私人诊所或者家里10名;家庭孩子个数:1个孩子120名,2个孩子130名,3个及以上孩子的50名;家庭年收入:

1.2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的300名0~6岁儿童进行免疫接种情况调查。采用大数据库,包括“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综合管理系统”“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深圳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智能比对软件,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网格信息录入人员通过统一的培训,将流动儿童信息建立档案,做好预防接种登记,对于未建档儿童进行及时建档,并且建立联网系统,保证流动儿童离开本地后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其预防接种情况;对于未种和漏种儿童,要做好补种工作,尽最大限度提高流动儿童相关疫苗的接种率。将流动儿童、监护人个人信息录入档案,并且耐心向其讲解预防接种、免疫服务的目的和意义[4-5]。

1.3观察指标

观察5000名0~6岁儿童疫苗接种率情况,对其中的300名0~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是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知识、预防接种态度等问题的问卷调查,每个问题答案为是或否。对300名0~6岁儿童的“五苗”全程接种率进行多因素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5000名0~6岁儿童的疫苗接种率情况

卡介苗、乙肝×3、脊灰×3、脊灰④、百白破×3、百白破④、麻疹①、麻疹②、乙脑①、乙脑②、a群流脑×2、a+C群流脑①、甲肝的接种率分别为99.56%、95.56%、94.35%、61.47%、95.69%、86.19%、89.42%、88.89%、96.93%、87.37%、92.71%、72.64%、87.82%(表1)。

2.2300名0~6岁儿童的问卷调查情况

是否知道入园或入学要凭接种证开查验证明、是否知道乙肝会传染、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会感染乙肝、接种疫苗对于儿童预防传染病是否重要、接种疫苗是否安全、接种疫苗后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均是影响0~6岁儿童接种率的可能影响因素(表2)。

2.3300名0~6岁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的多因素分析

是否知道入园或入学要凭接种证开查验证明是影响“五苗”全程接种率的主要因素(p

3讨论

近年来对于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的报道层出不穷,很多是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来完成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但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建立起统一的、高效的模式[6-7]。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质量也不是十分理想,这给一些地区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决策造成了不良影响[8-9]。相关数据显示[10-11],截止2015年4月,龙岗区目前人口达到382.5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7.92万人,非户籍人口334.61万人,流动人口类型发生了变化,从起初的“单身外出”逐步向着“家庭化”改变,流动儿童比例明显升高,这增加了龙岗区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压力。我国各地免疫规划管理部门都在有效地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在各地实施效果甚微[12-13],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流动儿童信息掌握不全面,由于流动儿童自身特点,其姓名、居住地、预防接种资料掌握不全面;②流动儿童比例较大,无法进行逐一身份核实,且流动儿童居住变化性较强,存在时间上、地点上的可变性;③龙岗区外来人口比例较高,流动人口素质不一,相互之间较陌生,防范意识较强,同时地域性生活习惯、语言的差异,造成入户调查困难,语言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以往研究显示,以上海的长宁、卢湾两个社区作为试点进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2004年,北京东城区创建万米网格单元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网格管理法,也收到了一定的好评[14-15]。2005年7月,建设部《关于公布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选择了包括深圳市在内的10个城市(区)进行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目前网格化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铺开。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是以大数据的信息技术作为核心,以每一个社区网格作为一个单元,在网格之间也就是社区之间进行资源、信息共享和交流,促使城市化管理工作从定性变为定量,从一个静止状态变为动态监测,从一个单一的社区变为多个社区联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些基础设施的效能,从而优化整体资源,提高各个社区的管理效率,进而促使城市的社区向着多元化管理方向发展和进步。网格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在医学相关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包括慢性病管理、精神/心理疾病的管理、HiV母婴阻断、计划生育管理等。本研究利用大数据库开发智能比对软件,对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0~6岁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社区组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效率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本研究采用普查方法对龙东社区5000名0~6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调查,抽取其中300名进行家长问卷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卡介苗、乙肝×3、脊灰×3、脊灰④、百白破×3、百白破④、麻疹①、麻疹②、乙脑①、乙脑②、a群流脑×2、a+C群流脑①、甲肝的接种率分别为99.56%、95.56%、94.35%、61.47%、95.69%、86.19%、89.42%、88.89%、96.93%、87.37%、92.71%、72.64%、87.82%;是否知道入园或入学要凭接种证开查验证明、是否知道乙肝会传染、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会感染乙肝、接种疫苗对于儿童预防传染病是否重要、接种疫苗是否安全、接种疫苗后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均是影响0~6岁儿童接种率的可能影响因素;以“五苗”全程接种作为因变量,分别取值“0”表示未全程接种,“1”表示全程接n,将0~6岁儿童的性别、年龄、出生地点、家庭孩子数、年收入、父母籍贯、文化程度、对于疫苗接种态度和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知道入园或入学要凭接种证开查验证明是影响“五苗”全程接种率的主要因素,提示通过应用大数据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内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解决了目前社区基层卫计人员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查漏补种效率,精确掌握漏种儿童预防接种及其居住地等信息,更好地进行入户核查并宣传发动,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力量在流动儿童发现和管理上的优势,提高了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可以改善儿童接种率,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家楷,李克莉,许涤沙,等.中国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22(2):125-137.

[2]Loughlinam,marchantCD,adamsw,etal.Causalityassessmentofadverseeventsreportedtothevaccineadverseeventreportingsystem(VaeRS)[J].Vaccine,2012,30(50):7253-7259.

[3]邱泉.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进展及设想[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5,21(4):281-285.

[4]alicinoC,merlanoC,ZappettiniS,etal.Routinesurveillanceofadverseeventsfollowingimmunizationasanimportanttooltomonitorvaccinesafety[J].HumVaccinimmun?鄄other,2015,11(1):91-94.

[5]林少杰,刘渠,张诗军,等.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3):459-461.

[6]曾莉,杨汝沛,张量智.成都市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8):1405-1408.

[7]ChengDR,perrettKp,ChooS,etal.pediatricanaphylacticadverseeventsfollowingimmunizationinVictoria,australiafrom2007to2013[J].Vaccine,2015,33(13):1602-1607.

[8]严共旭,刘渠,林少杰,等.基于网格化管理下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1):1944-1947.

[9]wuwD,LiuDw,LiKL,etal.analysisonadverseeventsfollowingimmunizationsurveillanceinChina,2010[J].ChinJVaccinimmunization,2013,19(2):97-109.

[10]林琳,黄飚,程涛,等.吉林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22(1):52-55,60.

[11]Shimabukurott,nguyenm,martinD,etal.Safetymonitoringinthevaccineadverseeventreportingsystem(Va?鄄eRS)[J].Vaccine,2015,33(36):4398-4405.

[12]唐政,黄嘉,庞秀然,等.广西防城港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27(2):90-92.

[13]moropL,aranaJ,Canom,etal.Deathsreportedtothevaccineadverseeventreportingsystem,UnitedStates,1997-2013[J].ClininfectDis,2015,61(6):980-987.

[14]伟,李永成,骆晓艳,等.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现场调查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21(1):88-91.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8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

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

3)计划免疫的实施:

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

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

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

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

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

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

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

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

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

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

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programmeon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

(3)预防接种反应

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

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

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

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

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

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

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

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

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转贴于

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

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

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

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

(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

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

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

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

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

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

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

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

(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

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

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

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

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

(1)随时消毒(current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

(2)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

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

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

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

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

(三)治疗性预防

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

(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

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

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

(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

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

(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

(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

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2.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做好抗灾防疫计划,大力贯彻执行,控制疫情上升。

3.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强化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提供抗灾防病领导机构制定防病措施参考。

4.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接种。

5.迅速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饮水消毒或采取打井供水的措施。

6.抓好饮食卫生问题。灾害发生初期由于食品和粮食供应系统被破坏,使供应中断,紧跟而来的是饥饿的危害。即使紧急支援,也往往存在着供不应求和食品污染问题。灾害发生之初由于家庭烹饪条件破坏,多集中制作。为了防止食品污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必须把好食品制作、运货和分发三个“关”。此外,灾害发生时,死畜、死禽增多,灾民食用此类肉食亦将增多,也应注意由之而发生的食物中毒。

7.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由于灾害导致生态破坏及灾民密集,人畜粪便、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为昆虫繁殖提供良好环境,同时鼠类栖息地被破坏,使鼠类大批迁移。这时应大力开展消毒、杀虫及灭鼠工作,以控制肠道、虫媒及动物病流行。

(六)检疫(quarantine)

目前我国实施两种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及疫区检疫。

1.国境卫生检疫 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进出口岸设立国境检疫机关,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在实施国境检疫时,检疫人员必须根据我国对外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进行。

(1)检疫传染病的病例及检疫期限:我国现行检疫传染病及其检疫期限为: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2)国境检疫内容

1)进口检疫:对来自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徒步入境人员进行检疫,入境者必须填写旅客健康申请卡,申明现在是否患有:麻风、艾滋病(包括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性病、开放性肺结核、精神病和其他疾病。若发现检疫感染者,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检疫传染病疑似患者应将其留验。留验期限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因患检疫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必须就近火化。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交通工具应接受消毒、杀虫、灭鼠或其他卫生处理:①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的;②被检疫病污染的;③发现有关啮齿动物或病媒的。

对来自疫区的被检疫传染病污染或者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应进行卫检查,实施消毒、灭鼠、杀虫或其他卫生处理。

2)卫生监督:对国境口岸的卫生状况和停留在国境口岸的入境、出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状况实施卫生监督。内容包括监督和指导有关人员杀灭啮齿动物和病媒昆虫;检查和检验食品、饮用水及其储存、供应、运输设备;监督从事食品、饮用水供应的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查其健康证明书;监督和检查垃圾、废物、污水、粪便、压舱水的处理。

3)关于外国人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健康证明:为简化检疫手续,防止检疫传染病传入,我国检疫部门规定来我国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应提供健康证明(驻我国的外交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未满16岁者除外)。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和复查要求,除鉴别鼠疫、霍乱、黄热病外,主要是:①性病,包括软性下疳、淋病、慢性淋巴肉芽肿、传染期梅毒;②传染性麻风病;③开放性肺结核;④艾滋病;⑤精神病。我国签证机关在受理外国人入境时,外国人须要向我方提交所在国公立医院签发的、包括五种疾病的健康证明书。如该证明书系私立医院签发,则必须有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健康证明书自签发之日起6个月有效。当外国人入境后向我国公安机关申请居留证时,必须提交健康证明复印件,若公安机关不能确认该证明是否有效,应让申请人到指定的卫生医疗部门确认。负责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复查,对健康证明确认的卫生医疗部门及医师应认真负责执行任务,并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①根据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判断,鉴别是否患有上述三种检疫病及五种疾病或处于这些病的潜伏期的染疫嫌疑人;

②对实施健康检查或复查的外国人,必须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③负责健康检查单位在检查完毕后应立即出具“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并经医师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4)出口检疫:开往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其他车辆或徒步由陆地边境出国的人员,应在最后离开的港口、机场、车站分别接受检疫。其他车辆或徒步离境人员须在国境检疫机关指定的处所接受出口检疫。

⒉疫区检疫 国内遇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传疫区。在疫区内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9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

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

3)计划免疫的实施:

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

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

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

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

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

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

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

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

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

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

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programmeon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

(3)预防接种反应

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

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

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

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

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

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

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

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

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

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

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

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

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

(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

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

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

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

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

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

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

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

(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

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

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

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

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

(1)随时消毒(current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

(2)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

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

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

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

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

(三)治疗性预防

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

(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

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

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

(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

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

(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

(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

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2.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做好抗灾防疫计划,大力贯彻执行,控制疫情上升。

3.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强化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提供抗灾防病领导机构制定防病措施参考。

4.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接种。

5.迅速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饮水消毒或采取打井供水的措施。

6.抓好饮食卫生问题。灾害发生初期由于食品和粮食供应系统被破坏,使供应中断,紧跟而来的是饥饿的危害。即使紧急支援,也往往存在着供不应求和食品污染问题。灾害发生之初由于家庭烹饪条件破坏,多集中制作。为了防止食品污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必须把好食品制作、运货和分发三个“关”。此外,灾害发生时,死畜、死禽增多,灾民食用此类肉食亦将增多,也应注意由之而发生的食物中毒。

7.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由于灾害导致生态破坏及灾民密集,人畜粪便、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为昆虫繁殖提供良好环境,同时鼠类栖息地被破坏,使鼠类大批迁移。这时应大力开展消毒、杀虫及灭鼠工作,以控制肠道、虫媒及动物病流行。

(六)检疫(quarantine)

目前我国实施两种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及疫区检疫。

1.国境卫生检疫 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进出口岸设立国境检疫机关,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在实施国境检疫时,检疫人员必须根据我国对外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进行。

(1)检疫传染病的病例及检疫期限:我国现行检疫传染病及其检疫期限为: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2)国境检疫内容

1)进口检疫:对来自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徒步入境人员进行检疫,入境者必须填写旅客健康申请卡,申明现在是否患有:麻风、艾滋病(包括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性病、开放性肺结核、精神病和其他疾病。若发现检疫感染者,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检疫传染病疑似患者应将其留验。留验期限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因患检疫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必须就近火化。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交通工具应接受消毒、杀虫、灭鼠或其他卫生处理:①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的;②被检疫病污染的;③发现有关啮齿动物或病媒的。

对来自疫区的被检疫传染病污染或者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应进行卫检查,实施消毒、灭鼠、杀虫或其他卫生处理。

2)卫生监督:对国境口岸的卫生状况和停留在国境口岸的入境、出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状况实施卫生监督。内容包括监督和指导有关人员杀灭啮齿动物和病媒昆虫;检查和检验食品、饮用水及其储存、供应、运输设备;监督从事食品、饮用水供应的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查其健康证明书;监督和检查垃圾、废物、污水、粪便、压舱水的处理。

3)关于外国人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健康证明:为简化检疫手续,防止检疫传染病传入,我国检疫部门规定来我国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应提供健康证明(驻我国的外交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未满16岁者除外)。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和复查要求,除鉴别鼠疫、霍乱、黄热病外,主要是:①性病,包括软性下疳、淋病、慢性淋巴肉芽肿、传染期梅毒;②传染性麻风病;③开放性肺结核;④艾滋病;⑤精神病。我国签证机关在受理外国人入境时,外国人须要向我方提交所在国公立医院签发的、包括五种疾病的健康证明书。如该证明书系私立医院签发,则必须有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健康证明书自签发之日起6个月有效。当外国人入境后向我国公安机关申请居留证时,必须提交健康证明复印件,若公安机关不能确认该证明是否有效,应让申请人到指定的卫生医疗部门确认。负责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复查,对健康证明确认的卫生医疗部门及医师应认真负责执行任务,并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①根据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判断,鉴别是否患有上述三种检疫病及五种疾病或处于这些病的潜伏期的染疫嫌疑人;

②对实施健康检查或复查的外国人,必须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③负责健康检查单位在检查完毕后应立即出具“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并经医师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4)出口检疫:开往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其他车辆或徒步由陆地边境出国的人员,应在最后离开的港口、机场、车站分别接受检疫。其他车辆或徒步离境人员须在国境检疫机关指定的处所接受出口检疫。

⒉疫区检疫 国内遇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传疫区。在疫区内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10

论文摘要:在社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本社区内育龄期妇女的情况,对孕妇进行优生、优育、早检、健康教育,及时掌握社区内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对每一个新生儿都要进行新生儿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复查,建立、建全系统的儿童管理卡片,建立、建全系统的免疫档案,对儿童的表、卡、证进行系统管理。禁防早种、迟种、漏种现象发生。对各种原因造成迟种或漏种者,通过免疫系统管理,及时进行补种,有效防止传染病在社区内暴发流行。新生儿出院后,都要接受社区保健人员的访视与保健指导,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要求我们必须从早做起。

加强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是整体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基础〔‘〕。几年来,通过对。一6岁儿童的系统管理,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方法,现介绍如下。

1新生儿期保健管理

新生儿在出生后3一7d内进行第1次访视,详细询问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的情况。如:是否足月、顺产、有无窒息、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吃奶及排尿情况、疫苗接种情况等,详细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检查,指导护理及喂养。

新生儿出生后12一14d左右,测身长、体重,观察黄疽情况及脐带残端愈合情况。指导家属对新生儿加喂VDz(5000u,丸),直到周岁,宣传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提高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

满日访:新生儿后28d时,测量身长、体重、满月体重,与出生体重比较增长不足600g者,应找出原因并给以相应指导,访视时先访早产儿、新生儿,后访感染儿。

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阿氏评分7分者、黄疽儿、感染儿、先天畸形并影响生存能力者应进行垂直管理,增加访视次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供最佳服务。

2婴幼儿期、学龄前儿童系统管理

2.1建立建全档案制度

满月后,建立系统管理大卡,儿童定期进行四、二、一体检,即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4次体检,l}3岁,每年进行2次体检;;3一6岁,每年进行1次体检,根据体检情况,指导喂养知识,及时添加辅食,并对适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为人学做好准备工作。

2.2计划免疫制度

按国家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制度和程序,出生首先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建立计划免疫登记表、卡、证。28d一1岁内婴儿期:计划免疫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等。1一3岁幼儿期:要完成麻诊复种、百白破加强和a群流脑或a+C流脑、甲肝疫苗、水痘疫苗、麻风腮、流感疫苗等疫苗接种;4一6岁前儿童要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加强,百破二连、麻疹、a群流脑、复查乙肝、个别儿童接种乙肝疫苗转阴者,可重新免疫(接0,1,6程序进行)对抗体减弱可直接加强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