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4:53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1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xq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年4月26日是第9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为做好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推进《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实施,现将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加强领导,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近年来,我国疟疾疫情持续下降,疟疾报告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2014年境外输入病例占疟疾报告病例总数的98%,防范境外疟疾输入,防止二代病例发生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重点。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紧密围绕宣传主题,制订宣传计划,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利用“全国疟疾日”的契机,向当地政府汇报消除疟疾工作进展,研究解决消除工作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类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尤其要加强对出国经商、旅游和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增强患者及时就诊、配合治疗的意识,谨防境外感染,减少境外输入病例。(宣传核心信息见附件,宣传短片可从我委网站下载。)

二、加强协调,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各项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认真做好病例发现、诊断、治疗、报告和疫情处置工作。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场所,杀灭蚊虫。

三、加强培训,提高消除疟疾工作能力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结合防治宣传活动,组织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人员开展消除疟疾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每一例病例的调查核实和资料整理,不断提高镜检技能、血片制作、病例复核及疫情处置能力,推动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工作。

请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认真总结本地区“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于2016年5月底前将书面和电子版报告(含视频、照片、宣传画等材料)报送我委疾控局。

联系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处胡xx

电 话:xx

传 真:xx

邮 箱:xx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二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17年全县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等十三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卫疾控发〔2010〕47号)精神及《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粤卫〔2010〕182号)的目标和要求,为明确我县消除疟疾的任务与措施,落实各部门职责,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疟疾流行区分类

博罗县属于疟疾流行区,为二类县。

二、实施范围及时间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县17个镇;实施时间为2011年3月1日―2017年6月30日。

三、任务目标

(一)总目标。

到2017年,博罗县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阶段目标。

2011年,博罗县疟疾发病率为1/万以下;

2012-2016年,博罗县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2017年,博罗县通过消除疟疾考核验收。

四、策略和措施

全县范围内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防止发生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感染病例,重点提高病例监测的准确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每年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血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1‰(要求全县血检数每年1000份),5-10月血检数不得少于全年血检总数的80%(即800份),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及时发现病例。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要求做好“三热”病人的登记和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所需器材,要求均能够开展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实现对所有疟疾病例的实验室检测。

1.1血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即“三热”病人。特别注意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

1.2血检负责单位:由医疗单位负责就诊人群的诊断工作,对“三热”病人血检阳性,建议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检确诊。血检工作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每月6日前将上月“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统计表(附件2)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情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疟疾网络直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1报告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诊断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2.2负责单位及报告人:各医疗卫生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

2.3报告方法及要求:发现疟疾病例要在24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3.病例核实。

3.1负责单位:博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2核实方法:在病例网报后3日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和血片复核。对不能用血检确诊的网报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采集滤纸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确认和基因分析。如为输入性病例者,若输入地为本省,通知输入地县(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联合流行病学调查;若输入地为境外,通知入境口岸所属检验检疫机构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4.规范病例治疗。

4.1治疗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确认的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以及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

4.2负责单位:所有病例的服药由其所在镇临床医生负责。

4.3治疗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对试治有效者完成全程治疗。对所有疟疾病例应当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住院病人由护士督导用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5.休止期治疗。

包括休止期根治和休止期服药。

5.1治疗对象:上一年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及病例的全家及四邻。

5.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镇卫生院。

5.3治疗方法:对上一年间日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根治;对间日疟病例的家属及四邻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休止期服药。治疗按照《疟疾防治手册(第三版)》及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实施。所有根治和服药对象应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6.疫点处置。

6.1疫点定义:发现疟疾病例并有传疟媒介生长的自然村或居民点。

6.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3疫点处置措施:

病例搜索:对疫点内所有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者快速诊断试条(rdt)筛查。

杀虫剂灭蚊:疫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等灭蚊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对疫点范围内的居民,应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预防服药。

追踪观察:对疫点内的居民,凡出现类似疟疾发热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检。定期对疫点居民进行一次访视,观察有无继发病例,一般观察一年,对疫点内出现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必要时再进行一次灭蚊和预防服药。

(二)加强媒介控制

1.1范围:全县范围,以农村为重点

1.2负责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卫生院防保科。

1.3内容和方法:

降低蚊虫密度:

(1)环境整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改造与清理,如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改厕、建公共垃圾池和间歇灌溉等,减少或清除蚊虫孳生繁殖场所;提高防蚊意识,大力鼓励全民使用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宣传、引导群众改善室内通风条件,改变室外露宿习惯等。

(2)科学灭蚊:在所有疫点根据媒介蚊虫的生物学特点和疟原虫虫种,科学开展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灭蚊等,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1)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

(2)提倡居民在疟疾传播季节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

(三)加强健康教育。

1.1受教育对象:公众、中小学生和大型工地建设者等。

1.2负责单位:县健康教育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卫生院、旅游、教育等部门。

1.3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1.4每年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5000份,提供给教育、公安、旅游、医疗等部门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其中重点于每年5―10月份进行疟防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宣传于每年5月与8月开展,以4次/天的频率进行播放宣传。

公众疟防宣传教育:结合每年4月26日“全国疟疾日”,重点于5-10月开展疟防宣传教育,采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国家消除疟疾政策,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控中心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指导。所有中小学校应结合健康教育课或者主题班会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规范性宣传教育制品等方式,向家庭宣传相关防治知识。

社区宣传教育:在县人民医院候诊大厅、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张贴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画,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同时向就诊病人及施工人员发放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到2020年,全县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

(四)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

1.1对象:出、入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员。

1.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旅游、教育、公安等部门。

1.3内容和方法:

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1)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卫生和计生、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流动人员疟疾防治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

(2)信息通报制度:县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的协调和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出入本地区流动人员的动态。

加强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防护。

加强入境人员疟疾筛查: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同批集中入境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和疟防知识宣传。

(2)旅游、公安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协助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相关工作。

加强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

(1)在疟疾流行区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并配合县疾病预防机构做好疟疾防控工作。

(2)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公安、卫生和计生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沟通等工作。

(五)完善疟疾监测检测网络。

1.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进行复查。并抽查至少5%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

1.2各级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与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1.3监测点的选择与分布。

负责单位: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及各镇卫生院。

监测内容和方法:

“三热病人”血检:各监测点要求常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工作,并以5-10月为血检重点时期。

(六)消除疟疾能力建设和技能培训。

1.1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疟原虫镜检专业人员,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相关检验人员;各镇卫生院检验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原虫镜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疟原虫镜检理论讲课、实验室示教、学员实践操作和考核。

1.2疟疾诊治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内科、传染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镇卫生院门诊医生;所有村卫生室村医。

培训内容: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疟疾诊断及治疗相关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授课。

1.3.疟疾防治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镇卫生院防保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相关要求和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授课。

五、政策和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领导。县政府要把消除疟疾工作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成立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卫生领导和县卫生和计生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卫生和计生局、教育局、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爱卫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

2.卫生和计生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3.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疟疾防治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

4.公安部门配合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和计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

5.文体旅游部门负责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

6.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7.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和人员。

1.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设立县级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并设有负责消除疟疾工作的防疫科;要配置至少2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2.镇级:各镇卫生院要配备至少有1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当地消除疟疾工作计划和任务需求,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按照全球基金项目管理要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单独的全球基金项目帐号;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计划要求,县疾控机构要合理利用各级财政安排的疟疾防治资金和全球基金项目经费,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四)督导检查和考核。

1.血检质量督导检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所辖区镇卫生院开展1次督导,对被督导单位近3个月的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5%,并将血片复核情况反馈给被检查单位。

2.疟疾防治工作督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次督导,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人群服药、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镇卫生院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进行1次督导。

卫生和计生部门要定期组织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以确保消除疟疾目标顺利实现。

3.考核评估:博罗县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将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县消除疟疾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三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疾病防治政策,根据县卫生局关于《长武县医院xxxx年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切实抓好我镇xxxx年的疟疾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拟定此工作计划。

一、健全成立组织机构,加强技能培训

按照我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要求,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任务,首先我镇成立了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及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细化。其次我镇卫生院防保科组织院内医务人员及各村卫生室负责人认真学习了疟疾防治知识、会后对培训效果做出了测试。并对培训效果作出总结。

二、村医院配合镇卫生院开展血检工作。

疟疾的防治重点在于疟疾病人的发现及治疗和对疫点人员的预防以及群众对疟疾防治的掌握,根据疟疾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发现疟疾病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涂制“三热病人”血片,镜检查找疟原虫。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和要求,我院将在全镇全面开展疟疾血检工作。由村卫室负责将发热病人转诊至卫生院,卫生院门诊负责专册登记、化验室负责血检登记并将血检样品送医院防保科、由防保科负责每月25日以前将样品送县CDC。

1、血检工作任务80人份。分别在6个村卫生室(任务分配见附表)2、血检主要对象:三热病人(即:疟疾现症病人,疑似疟疾病人,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

3、时间要求:xxxx年3月1日至xxxx年10月31日前。

三、“4.26全国疟疾宣传日”宣传活动

疟疾防治,关键在于宣传疟疾防治的知识要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疟疾的防治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全民皆兵的格局,争取在xxxx年在我县达到消除疟疾,于是我镇将在xxxx年4月26日举行“全国疟疾日”宣传,具体安排如下:

1、宣传时间:xxxx年4月26日

2、宣传地点:我镇医院、镇街道及6个村医院所在地开展日宣传活动。

3、宣传的内容:疟疾防治知识

4、宣传的方式:发宣传单或展板、宣传画、设立咨询台等。

5、整理宣传总结并上报总结和图片。

四、病例处置和疫点处置

加强对打工人口的监测,流行季节严密注视疟情,对疟疾病人及可能有疟疾病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对病家周围人群进行预防服药(并按“八日疗法”服药)。对疫点进行消杀,所有居民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镜检或者快速诊断,对疟原虫阳性者,给予规范治疗;在出现本地感染/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自然村和居民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灭蚊措施;向居民发放疟疾宣传资料等方法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教。

五、切实做好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疟疾疫情及血检开展情况每月汇总并按时样品,其它资料要县CDC的要求及时上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16年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

2.2016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3.2016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4.2016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2

会议强调地方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儿童医疗卫生工作的紧迫性,在“十三五”期间,把握关键环节,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服务价格、儿童用药和高峰期需求失衡等问题。一是要继续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是地市级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和省、市、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优化优质儿童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形成服务网络,逐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强儿科医务人员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根据教学资源和岗位需求,制定实施儿科医务人员培养规划,,扩大儿科学专业招生规模和推动高等院校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继续扩大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加强市、县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医师的儿科转岗培训等举措,切实解决儿科医师资源短缺问题。三是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避免增加患者就医负担。四是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在医疗机构内部分配中,要充分考虑儿科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五是做好儿童用药供应保障。建立儿童用药审评审批专门通道,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预警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六是防治结合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促进儿童预防保健,加强儿童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和中医诊疗服务能力,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应对高峰期医疗需求。

会议要求地方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意见》的各项任务,因地制宜,6月底前制定好实施方案,要以文件的印发为契机,全面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行动计划研讨会在京举办

5月24日,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行动计划研讨会在京举办。此次会议由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主办,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高血压联盟北京办公室、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支持。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中国高血压联盟名誉主席刘力生教授,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吴良有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教授,世界高血压联盟秘书长张新华教授,以及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多位专家,基层医生代表,出席会议。

王陇德院上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提醒全社会关注血压、关注慢性病、关注健康。我国慢性病防控能力薄弱,经过几代卫生工作者的努力。高血压“三率”不断改善,但仍不理想,需要覆盖全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刘力生教授认为,慢性病的防控是全社会、政府的责任,不是医务人员本身的责任。

常继乐表示,慢性病是个人生活方式疾病,全社会要把慢性病当成过街老鼠,人人防控,人人抓。此外,朱鼎良教授、潘长玉教授、吴良有处长等与会专家也就优先解决的学术问题和推广实施的政策问题建言。

霍勇教授指出,在管理慢性病中,专科医生及专家、相关专业机构发挥的力量只占少部分,患者及高危个体和基层医疗服务才是关键。张新华教授报告了世界高血压联盟全球血压筛查行动年度总结,并对在血压筛查行动中表现优秀的机构进行表彰。

此外,为更多记录我国高血压防控中的人和事,《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第二册》问世,并在会上举行了新书仪式。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3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抓好疟疾防治工作的落实。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重视和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严格按照省《关于加强全省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及《市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工作,落实领导责任制,确保疟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疟疾疫情网络报告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加强疟疾疫情网络报告管理工作,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报,并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与有效控制措施,严防扩散。

(三)加强疟疾病例和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严防疟疾的输入与扩散。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主动搜索疟疾传染源,积极开展“三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原因不明发热)的血检工作,对前来就诊的“三热病人”要及时采血染色镜检查找疟原虫;同时,对当年出现原发和输入继发病病例的乡镇(街道办)卫生院,应设立监测点,及时治疗病人,及时处理疫点,登记入册,按时上报。

(四)加强疟疾监测工作的督导、检查。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疟疾防治工作的领导,市疾控中心要成立疟疾防治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全市疟疾监测工作的督导、检查。技术指导小组要经常深入监测现场进行检查、督导,检查全年不得少于2次。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疟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切实做好疟疾防治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各乡镇(街道办)卫生院要做好本辖区的疟疾防治工作,对前来就诊的“三热病人”要及时采血染色镜检查找疟原虫。同时,要做好疟疾防治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采血镜检登记、采血镜检血片的编号等工作,并将有关资料保存好,按时报市疾控中心地方病、慢病科。

二、坚持综合防治措施,认真落实碘缺乏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碘盐监测,继续认真落实以碘盐为主的防治措施。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碘盐监测工作,在5月15日之前完成市疾控中心指定的十里岗、高家、后港、镇桥、众埠、礼林、涌山、双田、塔前等9个乡镇(街道办)36个行政村的288户居民户288份碘盐监测的抽样、检测、资料整理、数据录入、工作总结以及上报等工作任务。

(二)认真组织,积极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卫生、盐业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2012年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要点》、《市2012年地慢病防制工作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大力普及碘缺乏危害的防治知识,切实做好今年“5.15”全国第十五届“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工作。

(三)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办)卫生院要积极配合与协助市疾控中心做好碘盐监测、健康教育工作。

三、加强鼠疫监测,有效预防与控制重大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鼠疫防治措施。市疾控中心要根据《2012年省鼠疫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加强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的领导,制定2012年本市鼠疫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落实鼠疫防治措施,积极开展全市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

(二)健全、稳定鼠疫防治项目监测队伍。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强鼠疫防治项目监测队伍的建设,要根据工作需要,固定监测工作岗位,配齐监测专业人员,并要保持相对稳定。

(三)做好物资准备,确保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市疾控中心要保证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质、保量地完成监测任务。

(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双田、乐港、接渡、吾口、临港、洎阳街道办等6个乡镇(街道办)卫生院要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确保圆满完成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任务。

四、加强麻风服务能力建设,抓好麻风病防治工作

(一)认真落实“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加强麻风疫情监测。市疾控中心要认真落实麻风防治有关工作措施,确保麻风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门诊皮肤科的病例筛查,防止漏诊和误诊,并定期开展流动人口的监测,提高麻风病例早发现率。

(二)提升麻风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加强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市疾控中心要认真组织每年一次的“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活动,以“关爱麻风患者,共享和谐家园”活动为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咨询、走访慰问活动。同时,做好新发现病人和历年麻风病治愈者及家属随访、体检等工作。

(三)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市疾控中心要定期举办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班,提高医务人员麻风病诊断率。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4

2021年4月25日为我国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县卫健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全面推进健康融水建设,结合4月26日“全国疟疾日”与全国第19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组织融水县疾控中心、融水县卫生监督所、融水县人民医院等六家单位在县芦笙广场协同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儿童预防接种、疟疾防控和职业病防治知识。

今天活动由县卫健局龚桂春副局长带队,卫生健康工作人员34人参加,各个单位各司其职,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分别开展义诊活动,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融水镇卫生院负责发放计划免疫、职业病防治、疟疾等宣传资料。

此次活动吸引了800多名群众参与,设置健康知识宣传展板12个,横幅18条,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余份,义诊服务群众300余人。通过宣传活动,有效的帮助和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新理念,增强自我预防意识,提高群众对预防接种的积极性;同时对普及疟疾防控和职业病防治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县形成了宣传疾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共建共享健康融水的浓厚氛围。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疟疾;病例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14-02

中国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制定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苏州市也制定了《苏州市消除疟疾行动2010~2020年实施方案》,而消除疟疾的主要指标是连续三年没有本地感染病例。所以对疟疾病例性质的正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疟疾专家委员会曾将疟疾病例分成六类,并应用于其制定的“疟疾根除规划”中攻击阶段后期及以后,目的在于判断疟疾的流行情况,确定滞留喷洒期限。现今,我们将这一分类方法运用到消除疟疾的疟疾病例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在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抗疟策略与“疟疾根除规划”不同,上述分类方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在具体病例的分类上也有些困难。因此,如何切合实际地进行病例分类,各类病例又如何判断,有必要进行理论探讨。

1六类疟疾病例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1本地(发生)病例:指由本地传染源在当地新近传播感染的病例。表明当地传播未完全阻断或虽然已阻断,但是又重新开始传播。

1.2复发病例:指本地发生病例的复发,其出现不说明当地新近发生传播。

1.3输入病例:指外地感染的病例。其感染来自已知疟区,不说明当地新近发生传播。

1.4诱发病例:通过输血或其他形式的血液接种而发生疟疾的病例,并非由蚊虫传播感染。说明在人群中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带虫者。

1.5输入继发病例:输入病例引起当地第一代受感染的病例。发生的传播只限于第一代而不再继续。其发生并不代表地方性流行的恢复。

1.6隐性病例:指孤立的病例。通过适当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一个潜伏期满后进行的集体血液调查,可证明仅此病例,并没有相关的继发病例发生。

2结合疟疾防治工作实际,确定疟疾病例类型

目前,我们仅采用医院门诊发热病人血检这一侦查形式,未到医院看病的人就得不到侦查,也就有漏掉病人的可能,疟疾传染源并没有完全暴露。另一方面,对疟疾病人及其病灶点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是有限的,特别是缺乏昆虫学调查的内容。这样,在流行病学上,疟疾病人的传染来源,疟疾是否再发生传播等问题,有时就很难回答,由此给病例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病例分类的目的是摸清流行情况,最终采取准确、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这一点出发,当某些病例在分类上有困难时,可以把所实施措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病例归为一类,而没有细分的必要。那么病例的分类就成为下列情形:

2.1根据病例发生的原因,把病例分成本地感染的新病例、复发病例和输入病例。

2.2在本地感染的新病例中,根据对病例所实施的措施不同而分成两类。

2.2.1诱发病例:说明人群有带虫者存在,应当对供血者及其可疑人群进行血检或检测抗体水平,找出带虫者给予根治。

2.2.2本地(发生)病例、输入继发病例、隐性病例:这三种病例不管其传染来源如何,都是当地新近发生病例,表明传播尚未阻断或呈局灶性,其调查及处理方法基本相同。对这三种病例进行分类时,往往很难区分,有时,找不到明显的传染源,这时可把输入继发病例、隐性病例归入本地病例中。通过上述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即可把病例分成四类:本地(发生)病例、(包括输入继发病例和隐性病例)、复发病例、输入病例和诱发病例。

3病例判断所需要的知识和资料

3.1潜伏间隔:从一个有传染性的原发病例,通过按蚊传播,至第二个人未梢血液中出现配子体所需时间为潜伏间隔。间日疟的潜伏间隔由孢子增殖期和原虫出现前期两部分组成,孢子增殖期在25℃时为10天或根据公式n=105/(℃-14.5)计算(n为天数,℃为增殖期平均温度);原虫出现前期需要10天,在流行季节潜伏间隔为20天。

3.2传播休止期与流行期:由于在月平均温度低于15.6℃的地区没有疟疾发生,故而确定疟疾传播的月平均温度在16℃以上。苏州市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温度在16℃以下,5月份平均温度为19.5℃,推算潜伏间隔为31天。在10月份受感染的病人当年发病可以迟至11月份。所以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州市疟疾流行季节为5~10月份(其中5月份为流行前期),其余月份为休止期。除诱发病例外,当年本地感染后发病的月份为6~11月,比流行季节迟一个月左右。

3.3流行病学资料: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生存时间一般为2年,因此,确定回顾性调查的时限为2年。具体调查对象为疟疾病人、病灶点内全部人群(包括外来人群)和病人工作所在地人群。通过询问病人既往史、外出史、输血史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外出史、发疟史,判断其感染时间、地点、方式、原因,通过大规模血检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判断流行状况,检索疟疾病人和可疑传染源。

4病例分类的分析过程与判断

目前,苏州市疟疾年发病率已经降至1/万以下,外来人群在当地受感染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发生暴发疫情。因此,一般把外来人群的疟疾病例作为输入病例,没有进一步分类的必要,我们主要来分析当地居民中的疟疾病例的分类极其判断方法。

4.1诱发病例的判断。一般认为诱发病例主要由输血引起,这种病例具有下列特点。

4.1.1有输血史,发病日期与输血日期相差10~20天左右;

4.1.2所输血液的贮藏时间短于12天;

4.1.3检查供血者可发现疟原虫阳性或疟疾抗体水平很高;

4.1.4病人近期无疟史和类似发作史,且因受按蚊叮咬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不符合这些特点,就应当考虑为其他病例。

4.2本地病例、复发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的判断。除诱发病例外,我们分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

4.2.1两年内无疟史,未到过外地疟区者。这种病例为本地病例,在休止期及流行前期发病,很可能受当地长潜伏疟疾的感染,其传染源通常很难发现。

4.2.2两年内无疟史,曾经到过外地疟疾较高发地区者。要具体分析两年内在外地感染的可能性。根据发病时间及潜伏间隔推算,受按蚊感染时正外地疟区或从外地疟区迁入本地不超过二十天,而本地邻近无关联的传染源,归入输入病例。如果从外地疟区回来二十天后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在外地疟区居住时间较长或经常到外地疟区去,户籍所在地近三年内未发现疟疾病人,也无可疑传染源,这种病例也可以认为是输入病例。其余情况均可归入本地病例。因为,针对本地病例所采取的措施比较严格,在分类困难时,宁可把它们划入本地病例一类,这样有利于巩固防治成果,肃清残存传染源。

4.2.3两年内有初发史,现经常发作,症状较轻者。在疟疾休止期及流行前期或排除再感染的可能性,这种病例一般认为属旧病例,可根据初发时的感染来源确定病例类型。所谓再感染可能性,主要看两个方面:其一,指到外地疟区再感染的可能性,其分析方法同前所述;其二,当地是否有相关联的传染源。如果有明显的传染源,那就应当划入本地病例内。当然还应当结合初发后的治疗情况和当地流行情况来一起分析。

5小结

本文在复习世界卫生组织疟疾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六类病例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抗疟工作实际,把病例分成本地病例、复发病例、输入病例和诱发病例四类,并探讨了相应的判断依据和方法。这一病例分类方法仅适用于中华按蚊为媒介的苏南水网地区消除疟疾过程中的间日疟病例。随着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改进,疟疾病例分类及其判断方法会更完善、实用。因此,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卫生防疫局.疟疾防治资料(内部参考).1982

[2]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实用疟疾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疟疾;流行特征;流动人口管理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寄生虫性传染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传播快、危害性大。黄冈市历史上属于不稳定疟疾疫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经过积极有效防治,1991年达到国家基本控制疟疾标准,2006年以来,我市疟疾疫情实现连续大幅度下降,疟疾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本地感染疟疾发病明显减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劳务人员出国务工,每年发生多起输入性疟疾,输入性病例每年成倍增加,恶性疟病例明显增多,"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成为全市疟疾防控重点

1资料与方法

收集黄冈市2006~2014年传染病疫情报表和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2014年现症疟疾患者的地区分布、性别、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发病情况与感染来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黄冈市2006~2014年疟疾发病趋势和发病的特点。

2结果

2.12014年疟疾发病情况

2.1.1地区分布黄冈市疟疾病例13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2例为非洲国家输入感染,1例为东南亚缅甸输入感染。

2.2.2时间分布全市除1、3、6、10、11、12月有报告病例外,其它各月均无病例报告,其中11、12、1月报告病例为多(共7例)。我市疟疾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主要原因是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国休假、探亲。

2.2.3人群分布13例疟疾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4~50岁,60岁0例。病例以男性、工作年龄层次人员为主,均为在外务工人员,以农民工发病最多(10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6.92%,因其流动性大,感染几率大。

2.22006~2014年疟疾发病情况近几年以来,黄冈市疟疾发病率低,均在1/10万以下。2006~2009年疟疾病例增加,主要是本地感染疟疾。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疟防工作前移,防控力度加大,疟疾病例数显著下降,本地疟疾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本地疟疾发病显著下降,2012年以后无本地疟疾病例;国外输入疟疾发生次数逐年增加,成为近几年疟疾发病的主体,其中2011年以来共发生疟疾41例,输入性病例占38例,占发病总数的92.68%,41例病例中恶性疟25例、间日疟14例、未分型2例,恶性疟占发病总数的60.97%,特别是2013~2014年输入性恶性疟22例,近2年恶性疟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

3讨论

黄冈市疟疾发病率低,发病率已保持在1/10万以下,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重要因素,因周围人群免疫力低,疟防知识普及不够,一旦有传染源的输入,极可能出现疟疾的爆发流行。因此,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一直是黄冈市疟防工作的重点。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结合黄冈市实际情况,加强了对主要劳务输出的县(市、区)的人员的监测和管理,采取了市-县-乡-村四级联防联控机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防治方案和技术指导,加强督导;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和医院、企业的信息交流,乡、村提供外出务工人员名单、动态信息并配合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出国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性服药、蚊媒控制、健康教育和疟疾现症患者的治疗,四方紧密配合,使2014年疟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有效的成果,做到了无死亡、无二代病例的发生,相比2013年输入性病例减少,下降了18.75%,这是启动消除疟疾工作后将疟防工作前移的明显效果。

2010年以来,黄冈市疟疾发病表现出新特点。①输入性疟疾成为发病主体,恶性疟占大多数,输入性传染源主要为国外传入,非洲国家传入的主要为恶性疟,也有极少见的混合感染,东南亚国家传入的主要为间日疟;②大部分乡镇、村多年无疟疾病例,忽视询问流行病学史,容易产生误诊、漏诊;基层医疗医疗机构尤其是县人民医院对疟原虫镜检工作的重视不够,各级医疗机构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操作不熟练,容易诊断不及时,患者一般病情较重;③赴境外高疟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劳务输出企业多,人员分布广,人群流动性更大,疾控部门对出境和回归人员的信息很难掌握,不能开展主动监测,输入性疟疾防控难度大。因此在巩固疟防已取得成果的同时,仍应不断推进疟防工作的前移,加大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力度,以劳务输出较集中的企业、地区为疟防重点;加强对县、乡、村各级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置,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三热”患者血检力度,提高疟原虫检出率;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疟疾防治技术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杜绝死亡、二代病例的发生;继续做好预防医学,回来的时候,疟疾休止期治疗的患者和周围人群的预防医学工作;加强疟疾预防健康教育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尤其是高危人群。

黄冈市疟防工作已取得有效成果,但为了实现消除疟疾目标,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疟疾疫情以国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为主,流动人口是重点监测对象和防治人群,是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建设.我国近10年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特征[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58-60.

[2]吴凯,王重新,陈野,等.武汉市流动人口输入性疟疾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7(1):53-55.

[3]王伟明,周华云,刘耀宝,等.江苏省疟疾预警系统的建立V输入性恶性疟防控体系的构建[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27(4):359-361.

[4]李凯杰,黄光全,张华勋,等.2006-2011年湖北省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及防控策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3):6-8.

[5]黄光全,袁方玉,胡乐群,等.湖北省2008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6):6-8.

[6]齐小秋.疟疾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26.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7

目前,传染病发病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万/10万下降到现在的341.24/10万,传染病从死因顺位的首位下降到第10位。20世纪60年代初,商丘市就消灭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比全球宣布消灭天花提前16年。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和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2003年消灭了丝虫病。1989年以来无白喉病例发生,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比1978年降低了95%以上。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市1~14岁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较1992年下降了88.25%。另外,麻风病、布病、黑热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也相继得到了有效控制。

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更为复杂的疾病防控形势,商丘市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深知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在疾控中心党委的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迎难而上,屡创佳绩。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5年有偿献血者艾滋病普查、2008年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防疫、2009年控制手足口病、2010年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等关键时期,义无反顾冲在前,铲除病魔显身手,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疾控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发展的跨越。

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2006年5月,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2135万元的国债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正式启用,各科室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心主体工程被河南省建设厅评为“中州杯”优质工程,2007年该中心被市园林局评为“园林式单位”,新建实验室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新建档案室被定为国家二级档案室称号及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疫情监测系统日趋完善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日臻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由通过信函邮寄、人工统计分析,逐步向计算机网络直报、分析过渡,全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从根本上扭转了传染病疫情漏报、错报和迟报现象,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1997的39.75/10万提高到2011年的341.24/10万,对及时发现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为平台,传染病哨点医院监测为前哨,各级医疗机构肠道病和发热门诊为依托,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扩大

商丘市自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预防接种覆盖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五苗”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均达95%以上,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商丘市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有原来的“五苗”防7病增加到11种疫苗防12种传染病。同时全市所有乡镇实现了以乡为单位门诊化预防接种工作,所有适龄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善了接种环境,保证了儿童免疫的及时性,减少了疫苗的浪费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

控制艾滋病的能力逐渐增强

根据艾滋病防控形势的需要,商丘市疾控中心配备艾滋病专业防治队伍,在全市疾控中心建立了5个艾滋病确认实验室、5个初筛中心实验室,在16个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初筛实验室。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工作督导,规范了HiV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全市的艾滋病控制能力和实验室诊断能力逐渐增强。

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斐然

商丘市的地方病主要有两类,即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碘缺乏病。自1998年以来,商丘市疾控中心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走遍全区每一个自然村,采集水样检验分析,入户走访群众,确诊每一个患者。终于摸清了商丘市地氟病、地方性碘缺乏病的区域分布、人群分布、流行强度以及饮用水的卫生学性状,为政府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疟疾防治有序开展

商丘市是疟疾流行的老疫区,于1960年、1970年发生两次疟疾大流行,年发病率达2061.9/万和3204.2/万,经采取全民休治、全民预防服药和加强现症病人管理,1992年经省灭疟考核组验收,全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但2005年、2006年疫情有所反弹,根据疟疾流行强度区域分布,对各个县(市、区)疟疾病例实施了不同的疟疾休止期治疗,在疫情流行较重的永城市开展了全民预防性服药,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疟疾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在每年的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商丘市就着手对手足口病流行形势及时进行预测,调整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织和应急队伍,对市县疾控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储备充足的消毒药械,完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能力,督导医疗单位和托幼机构落实预防和消毒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由于领导重视、防控科学、措施得力,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防控成效显著。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

【中图分类号】R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49-01

疟疾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危及生命的重要地方性传染病,我县“十五”期间共报告疟疾确诊病例24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发病率2.32/10万,占同期全市疟疾报告病例数的1.28%,疟疾发病人数从2001年的4例减少到2010年1例;发病率从2001年的2.01/10万下降到2010年的0.48/万,今年还未发现疟疾病例,说明我县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由于我县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疟疾流行,周边地区和境外发病仍为严重,不断把病例传入我县。为实现2020年消除疟疾目标,我县根据《消除疟疾行动方案》[1],认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现将疟疾知识培训前后知晓率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

全县辖区各乡镇目标人群。

2.调查时间

2.1各乡镇卫生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2.2活动时间:2011年7月至10月。

3.调查方法与内容

3.1方法

3.1.1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1],对目标人群进行现场填表式问卷调查,培训前、后各调查一次。

3.1.2收集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3.2内容

3.2.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3.2.2疟疾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疟疾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易感染人群的知晓、疟疾病原学的了解、预防疟疾的方法等。

4.调查结果

4.1全县培训前后各调查210人,不同目标人群总体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培训前达了57.14%,培训后为96.19%,见表1。

4.2学生、农民、工人、个体人员对疟疾知识培训前的知晓率分别为71.72%、38.46%、75.00%、41.18%,培训后的知晓率分别为93.94%、98.72%、93.75%、100%,见表1。

5.讨论

5.1调查结果显示华宁县居民对疟疾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其中学生、工人的知晓率较其他人员高,农民的知晓率相对较低。

5.2健康教育培训对提高居民疟疾知识知晓率效果明显,为加强人群对疟疾相关知识的了解,华宁县将针对性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提高人群知识知晓率,确保2020年消除疟疾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编印.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13~50.

作者简介:

朱慧(1973-),女,本科学历,主管医师,研究方向,健康教育和传染病控制,e-mail:。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9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中药化学家屠呦呦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消息,让我们联想到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小雅・鹿鸣》中的一段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也许是天作巧合,这位女科学家的一生,连同她的名字都与田野间的青蒿、小鹿为伴。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药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50年代抗疟:就地取材用常山

疟疾是世界性流行病,严重危害疟区人民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0亿人生活在疟区,每年有3亿~5亿人罹患疟疾,一百多万人死于疟疾。我国就有工作人员派往非洲工作,经常被染上疟疾而回国,好了以后也要留下后遗症,可见疟疾给人类带来的折磨后患无穷。在非洲,由屠呦呦研究员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被广泛用于抗疟治疗,被誉为“神药”。当地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

治疗疟疾的药物,中国传统使用的是中药常山(虎耳草科)。而17世纪在欧洲则使用的金鸡纳树皮(茜草科)。后来人们分别从中提得常山生物碱,均为含氮杂环的化合物。前者毒副作用大,影响推广使用。后者则于1820年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奎宁,成为广为应用的抗疟药。以后通过合成,结构改造,相继研制出帕马喹(扑疟母星)、米帕林(阿的平)、乙胺嘧啶、伯氨喹(伯氨喹啉)等,而1948年问世的氯喹,更是成为抗疟首选药。

我国继消灭了天花、霍乱以后,于50年代在全国开展了抗疟防治工作,在药物防治上,主要是常山丸起了很大的作用。50年代未,常山的应用使我国基本控制了疟情。传统中药常山属虎耳草科植物,性味苦、辛,寒,有毒。归肺、肝、心经,具有截疟,劫痰。临床用于治疗疟疾,效果良好。当时在国内采用的抗疟药品多系奎宁、白乐君、阿的平等进口药物。但这些药物来源有限,供不应求;而且由于其价值较贵,开展自费抗疟在经济上难为群众所接受。医务人员采用常山,也是做到就地取材,就地配制,就地供应,不但可以解决供应问题,而且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减轻群众负担。

60年代抗疟:“523”在行动

但60年代初,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首先在南美出现并迅速蔓延、传播,成为全球防治疟疾的难题。

时值越南战争,抗氯喹恶性疟在越南终年流行。当时交战双方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枪林弹雨而是传染病:倒在枪林弹雨中的士兵远没有因为疟疾而失去战斗力的人数多。美国政府曾公开,1967~1970年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由疟疾导致的部队严重非战斗性减员,成为当时的“头号医学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新化学结构类型抗疟药以解决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问题。

国内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了本芴醇和萘酚喹,也还是喹啉类药物,同样容易产生抗药性,不宜单用。为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523”办公室)把视野投向天然药物,特别是具有传统经验的中草药。

1969年初,“523”办公室正、副主任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正式接受任务,任命屠呦呦为课题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屠呦呦从具有五千年传统的祖国医药学中吸取精华,在系统收集整理了历代医籍、本草,在其收集的2千多种方药的基础上,于1969年4月编辑了以640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科研人员面对大量失败而不气馁,最终从二百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中筛选,最后集重点于“截寒热诸疟”的中药青蒿上。

乙醚提取受“绞汁”用药启发

青蒿,古名“”(qìn),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作用,用于治疗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牡]痔”条云:“青蒿者,荆名曰”,明确记述今湖南、湖北地区青蒿之古名。其后在《神农本草经》亦有收录,书中指出:“草蒿,一名青蒿。”其后各代医籍本草亦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亦称青蒿治“疟疾寒热”。而青蒿抗疟则始见于一千多年前由制药化学先驱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上,“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从青蒿“绞汁”用药这一方法上,悟及青蒿可能有忌高温或酶解等思路,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通过对中药青蒿品种、采收季节、药用部位,特别是提取方法的综合研究,不断地去粗取精,反复实验,屠呦呦终于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成功从正品菊科青蒿artemisiaannuaL.中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2年3月8日,经“523”办安排,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公开报告全部内容,引起极大振奋,有关部门指令中药所当年就要在上海南疟区现场观察临床疗效。1972年即首次获30例抗疟临床全部有效的成功;1972年11月8日,从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它是一个新的化合物,也是一个与过去抗疟药作用方式完全不同的新结构类型药物,是所有抗疟药中起效最快、疗效最好、毒性最低的化合物,特别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疗效更为突出。

由于青蒿素能够解决抗氯喹恶性疟疾的难题,所以青蒿素一被发现即得到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重视。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要求在中国首次召开有关青蒿素的国际会议。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获得高度评价。与会人员认为“这一新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新的抗疟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物指出方向”。其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全面介绍了药理、毒理、临床及衍生物的研究,青蒿素由此走向世界,也促进了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经过反复试验发现用乙醚提取这一环节,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素提取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2005年6月,联合国千年计划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萨克斯教授来北京参加“联合国千年发展论坛”,建议中国政府大力推广青蒿素技术、增加产量,从而拯救上百万人的生命。2006年,我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及太平洋岛国等合作协议,将青蒿素这一抗疟特效药作为援助项目。

抗疟药仅出自正品青蒿

青蒿素成为新型的抗疟药,给青蒿素的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每年春风吹又生,具有生长期短、粗生易管、投资少、收益快的优势。其药用价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产很多系列药品。青蒿素主治疟疾、结核病潮热,治中暑、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和灭蚊等。全草入药,洗净鲜用或晒干制药。

《本草蒙筌》云:“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这里明确指出了中药青蒿与茵陈蒿是两种不同的药物。

但人们经常把青蒿与其它菊科蒿属植物相混淆,特别是茵陈蒿。很久以来一直留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战乱频繁,名医华佗因为蜀将关羽“刮骨疗伤”而名扬天下,许多病人都慕名上门求华佗诊治。有一次,华佗给一位重症黄疸病人治病。只见这位病人面色以及全身皮肤发黄,眼睑也发黄,四肢极度消瘦,华佗仔细为病人把脉后,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说:“这是得了黄疸病,现在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这种病的方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病人听到华佗说苦无良药,无法治疗,只好失望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年的时间,华佗再见到这个病人,只见他皮肤已经无黄色,面色红润,身体强壮,大病痊愈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那人说:“我从你的诊所离开后就再也没有请过医生看病,病是自己好的。”华佗非常疑惑,一再追问:“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那人想了一会,说:“春天时因为春荒无粮,我采过一些野草充饥。”华佗高兴地说:“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那人说:“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那人便带着华佗来到一座山坡上,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种草”。华佗仔细查看,发现这些植物长得很像青蒿,便采了一些,拿回去给其他黄疸病人试服,但试治了几位病人,均无效果。华佗于是又找到那人,询问是几月份吃的草药,得到的回答是三月。华佗立即醒悟过来: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百草发芽,也许三月的草药才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这种草药,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很像青蒿的这种草药却又没有功效了。为了摸清这种草药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蒿”。这就是华佗三试茵陈蒿的传说。

华佗所试的茵陈蒿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与青蒿是同一蒿属,但功效却并不完全相同,像这样的药物还有好几种,如邪蒿、猪毛蒿、牡蒿等等,这些品种均不含青蒿素,只有正品青蒿才含有青蒿素。

卫生院疟疾工作计划篇10

看图防手足口病

8月份仍然属于手足口病高发的季节,提醒注意预防。手足口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最近,卫生部印发了《乡村卫生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手册》,提示农村地区也要加强对本病的预防。这本手册配合插图介绍了手足口病的识别、预防、诊治等,便于人们掌握相关知识。有兴趣者可以直接到卫生部官方网站(moh.省略)下载手册的电子版。

打喷嚏可以传播手足口病

用酒精消毒对预防手足口病无效

远离蚊子,预防疟疾

8月份正值夏季,蚊子活动频繁,要注意预防疟疾,尤其是到疟疾发病率较高地区旅游时。疟疾是经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等。儿童发病率高,大多于夏秋季节流行。为预防疟疾,卫生部最近发起“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00年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后经努力,这一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这一行动计划在2010年全面开展,目标是到2015年大部分地区消除疟疾,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目前,云南、海南、安徽等省市区的部分地区疟疾发生概率较高,而其他很多省市区也有发生。预防疟疾的关键是:①进行环境改造与治理,减少蚊虫滋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②提倡流行疟疾区居民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调查数据

上海市居民碘营养适宜

上海市卫生局2009年9~12月份对本市居民碘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被调查者8000余人,为5~69周岁的普通人群和孕妇、乳母等特殊人群。调查发现,通过饮食摄入的碘来源分别为:63%来自于碘盐;15%来自紫菜和海带;5%来自包括海鲜等在内的动物性水产品;17%来自其他种类食物和水。上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处于适宜水平,但调查发现孕妇碘营养不足。因此,孕妇、哺乳期妇女等需进行强化补碘,保证碘营养水平。专家指出,人体摄入碘过多,也可引起危害(如高碘性甲状腺肿等疾病)。对一般人群来说,每日膳食(包括食盐)中的碘已能满足其需要。已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甲状腺疾病的病人应食用无碘食盐。上海市盐业公司在全市设有多个无碘食盐供应点,可到上海盐业网(省略)查找。

给剖宫产“降温”

一项对北京、浙江、云南的21家医院的研究显示,我国总剖宫产率为47%。为此,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最近启动“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项目,旨在给剖宫产“降温”。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成为世界剖宫产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剖宫产中产妇近期有可能要承受手术意外、麻醉意外、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危害,远期可能带来盆腔炎、慢性腹痛等病症。而剖宫产婴儿远期则有可能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等后果,多动症等也与此有一定关联。

特别警示

腮腺肿瘤发病年轻化

国内专家通过调查发现,腮腺肿瘤患者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发病比例有较大的上升。专家分析,这一现象可能与长时间使用手机有很大关联。打手机时,手机往往是紧贴在腮腺表面皮肤,腮腺吸收了一部分辐射能量,腺体组织在电磁辐射较长时间照射下容易诱发病变。如果每天使用手机累计通话时间超过4小时,则腮腺肿瘤发病风险可提高很多。专家建议,每天使用手机累计通话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并建议考虑用耳机接听电话。

2030年:1300余万人死于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最近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每年将有1330万人死于癌症,比2008年的760万人多出一倍;另外,2008年的癌症新病例为1270万人,到2030年,这一数字会增加到2130万人。2008年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其次为乳腺癌与结直肠癌。最多的死亡人数出现于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美国,而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的死亡率最高。据专家介绍,由于目前发展中国家烟草消费增加,预计今后肺癌死亡率将会上升。

生活建议

中风后,轻度锻炼缓解抑郁

加拿大研究人员对103名患过中风正在医院随访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约一半人在康复期间接受了系统的锻炼。具体包括一些轻度的锻炼,如扣钮扣、向杯子里倒水等,每次35分钟,1周4次。结果,这其中1/3的人,患侧的手臂功能有所提高。同时,这些参加轻度锻炼的人,情绪状态也比其他患者好。专家指出,中风后由于脑部受损,可出现抑郁等情绪,通过锻炼,不仅能促进康复,而且能缓解消极情绪。

65岁老年人:健康饮食能益智

美国研究人员对2148名身体健康的65岁以上老年人的饮食信息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收集,这些人每18个月接受一次检查。结果发现,如果在饮食中更多摄入对大脑健康有益的食物,那么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比其他人会低很多。专家指出,目前还没有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有效方法,预防是关键。根据这项研究,坚持多吃橄榄油、坚果、鱼、家禽肉、水果和蔬菜等,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可大大降低。

国外新品

新一代仿生假手(推荐指数:3星)

简介:这种仿生假手可以基本代替手的功能,为手部残疾人士提供了一种选择。

特点:这种新一代的仿生假手,不仅仍然能以不同的力度拿取各种物品,做出各种手部的动作,如系鞋带或腰带、关台灯等,而且各种动作的组合也更丰富、灵活。比如,原来需要一个手部动作做完,才能再做一个动作,而现在可以几个动作同时进行。另外,这种假手大小适合、更加美观。

婴儿健康监控器(推荐指数:2星)

作用:婴儿监控器出现好多年了,但只是让父母知道孩子哭了。但这种监控器还能让父母知道孩子是否有可能生病。

原理:使用时,父母及婴儿需要戴上手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台式主机连接。除了能知道孩子的动静之外,还能了解孩子的体温等信息,甚至还可以远程与孩子对话,或者给孩子放音乐。

说明:也有人提出疑问,无线通信会不会有辐射,从而影响到孩子。

水灾发生:防病的4个提醒

8月份是多雨的季节,各地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发生洪灾后,很容易因为水和食物污染等原因,导致各种疾病,如肠道传染病、红眼病、乙型脑炎等。建议水灾期间及过后注意以下防病措施:①喝干净的水:要对灾区饮用水进行煮沸消毒、药物消毒。煮沸消毒对一般传染病的病原体或寄生虫卵有效。药物消毒常用漂白粉等;如果水质低下,采用药物消毒时应加大用量。②吃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食物尽量煮熟再吃,不吃不干净和变质的食物。淹死、病死的禽畜不能食用,应掩埋或焚烧,饭前便后要洗手。③预防红眼病:应当把病人隔离,病人不要去公共场所。平时人人都应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④预防乙型脑炎:注意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要想办法灭蚊与防蚊。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维生素D有助增强老年人机体功能

维生素D有助骨骼健康已得到医学界公认。最近,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研究表明: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较高有益肌肉健康。研究人员对2,788名平均年龄75周岁的老年人进行维生素D水平分析,并从行走速度、坐立速度及身体平衡能力检测机体功能。结果表明:机体功能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而增强,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有助维持老年人肌肉强度,改善机体功能与身体状况。实际上,在维克森林大学研究结果发表之前,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膳食产品专家组也认可了维生素D有助增强肌肉功能。

维生素与钙补充剂可降低乳腺癌患病风险

女性在老年时期乳腺癌患病风险会增加,家族史、无母乳喂养史以及自身Dna修复能力较低等都是患病危险因素。波多黎各庞塞医学院招募了268名女性乳腺癌患者与457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补充剂有助乳腺癌患病风险降低30%,钙补充剂有助患病风险降低40%。负责该研究的海梅・马塔教授指出:钙补充剂对促进Dna修复能力具有活性作用,并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摄入维生素与钙补充剂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会产生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

健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