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十篇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十篇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6:57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俄罗斯;图书馆;网络信息化;虚拟咨询服务

中图分类号:C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62-02

俄罗斯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出版了大量图书和报刊,建立了许多图书馆。仅莫斯科市目前就有图书馆4291座。俄罗斯人爱读书,不仅在地铁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捧书阅读的人们,俄罗斯的图书馆利用率也很高。如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每日接待读者4600人次,文献流通周量为3.13万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俄罗斯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日渐提高。近年来,俄罗斯的大型图书馆不但都实现了图书计算机联网管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也有很大进展。深入了解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电子图书馆规划、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问题,可对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完善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一、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

1992年8月11日,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下达了关于制定图书馆事业国家政策的第160号令。按照该命令,图书馆信息化问题跨部门专家委员会及时制定了图书馆信息化规划。该规划的实施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4年):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规划提出的政策目标是:(l)建立远程信息传输网络,以利于图书馆用户能够进入网络使用从属于各部委(联邦的、地区的、大众的等)的俄罗斯图书馆信息;(2)保障出版物加工和编目过程中的协调与合作;(3)保障俄罗斯图书馆使用者通过全球信息网络,如因特网,使用世界信息资源;(4)加快建立国家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特别要注意卡片目录的回溯工作;(5)制定专门规划,保障向全球信息网使用者提供俄罗斯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其核心目标是建库,即利用只读光盘(CD-Rom)储存数据,建立数据库。由于在实现各项政策目标的领导人选方面、在政策利益范围方面和政策经费保障方面的不确定性,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第一阶段尚属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1995-1998年):1995年,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召开“全俄科学与实践大会”,会议做出了图书馆信息化是俄罗斯图书馆优先发展方向的决议。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图书馆信息化问题跨部门专家委员会明确提出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第二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建网和联网。该阶段不仅消除了第一阶段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而且受到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图书馆信息化被确定为全俄图书馆事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图书馆信息化政策也被确定为独立的联邦政策。标志着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4月19-23日,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图书馆协会以及俄罗斯法律改革基金会共同召开了“创建和整合俄罗斯图书馆信息资源问题”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自1992年推行图书馆信息化政策以来图书馆信息化方面的进展和问题,提出了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新目标,即整合信息。2005年3月28日,俄罗斯联邦文化和大众传媒部下达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国家政策》令。根据该项决定,到2010年之前国家的政策目标是,“为了提高对国民的信息和图书馆服务质量,在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和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二、俄罗斯图书馆网络计划

俄罗斯图书馆网络计划地提出是在1996年2月,俄罗斯联邦文化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建立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的第138号令[2]。该命令确定了“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的优先发展方向是建立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构建概念基础;制订书目机读格式的国家标准;将俄罗斯的图书馆接入世界计算机网络――因特网;建立联机编目中心;建立图书馆关于最新的本国图书出版物信息的电子系统。

1997年初,“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最终形成。该计划的目的是“保证公民在使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手段的基础上,实现对俄罗斯和国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自由获取”。主要方向包括:图书馆全面自动化,发展现有的和建立新的图书馆电子目录;开发用户对国内外图书馆电子目录及其他国内外电子资源的介入方式;在现代化通信手段的基础上发展和应用新的文件获取技术;完善与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图书馆工作的标准、规则和法律;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发展图书馆间的国际合作。

1998年初,作为国家图书馆标准的国家图书著录格式与书目机读格式的制定工作也相继完成。1998年1月27日,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下达第45号令,规定了文化部下属的图书馆必须使用的公共机读目录各式。

2001年在俄罗斯文化部的倡导之下,由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和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共同成立了国家图书馆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的主持下,完成了建立俄罗斯图书馆综合目录(简称СКБР);建立标准的检索国内图书馆的出版物的目录;通过利用СКБР中的书目来缩减俄罗斯各个图书馆在编目上的开支;为俄罗斯和外国用户获取俄罗斯图书馆目录资源提供统一的接口;组织图书馆的专家接受现代编目和信息服务技术的培训等项任务。还建立了俄罗斯本国的机读目录格式,在国际图联有关编目的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基础上出台了“俄罗斯编目规范”。

2004年,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共同制定了国家电子图书馆方案,并着手该方案的实施,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开始实现联邦图书馆、地区中央图书馆和部门图书馆之间的联机合作。

“建立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计划在2007~2010年期间,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图书馆信息技术领域的各项标准,以机读目录格式为基础继续建设国家的联机编目系统――俄罗斯图书馆综合电子目录,继续建设国家电子图书馆、国家回溯目录等项目,促进各个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最后,国家将在软件技术、法律标准、人才培养、图书馆信息技术领域的管理、用户培养,以及馆际合作等几个方面保障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三、俄罗斯图书馆信息服务

俄罗斯的图书馆普遍推广计算机技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经费影响,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利用较少。由于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和图书馆网络计划地推动,1996年以来,俄罗斯图书馆都接入了因特网,电子传送文件技术开始得到发展。1997年初,俄罗斯的图书馆共有5000台计算机,一个大型的区域图书馆平均只有15-17台电脑。截至1997年底,大多数重要的联邦图书馆、90%的区域科学图书馆、大约30%的区域青少年和儿童图书馆,以及相当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电子图书信息与虚拟咨询服务逐步开展起来。

1998年,根据《俄联邦电子图书馆》规划草案,确立建设电子图书馆的步骤和顺序,建立部门内部和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的体系,以及发展电子图书馆的区城性的计划和方案,对国家珍贵文献通过制作电子版来进行保护并提供利用。目前,《俄联邦电子图书馆》规划已初见成效。例如目前,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已将孤本的斯拉夫语书籍数字化,计划将16世纪初的西里尔文字(俄语字母的前身)的书籍数字化。此外,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共同参与建立了电子文库《普希金和俄罗斯古典文献》,现在这个电子文库已拥有相当数量的电子文献,包括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等作家的作品及生平资料。如今,电子出版物《普希金》已经问世,它收集了普希金所有的文象及生平介绍,另外,还有200多幅图片。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俄罗斯信使》电子文献发送服务站,以利于国内外用户享用本馆资源;为读者提供1994年以来的呈缴本电子图书目录和1998年6月以来的新购书刊电子目录;建立高级电子目录,使用户不仅能利用本馆的数据库,而且能检索世界其它图书馆的数据库;建立intemet网上的国家图书馆流动服务中心;成立电子图书馆支持部,收集、保存并向用户提供电子文献;进行卡片目录回溯转换,将25万张19世纪卡片目录和420万张1961年前的总分类目录转换成机度目录格式形式;完善本馆网页,开通电子邮件通讯,提高网络运行速度等。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6500家图书馆实现了计算机化,这些图书馆拥有计算机3.2万台。其中2500家图书馆提供接入因特网。有超过900家图书馆在因特网上有俄文网站。

根据图书馆发展的世界趋势,图书馆开始为用户提供虚拟的图书信息和情报的参考咨询服务。2000年10月,莫斯科“基辅”集成图书馆系统在其网站n1.ru上率先开通了免费“虚拟咨询”服务。咨询员利用web-form和e-mail免费解答用户咨询。很快,“虚拟咨询”便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在俄国引起强烈反响。2000-2003年,“虚拟咨询”解答来自世界各地的网上咨询超过6000个。“虚拟咨询”的成功开展,极大地触动和启发了俄国内其他图书馆争相效仿,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俄89个联邦主体(州、边疆区、共和国等)中已有近1/3的联邦主体图书馆开展了虚拟咨询服务。为进一步整合各馆资源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2003年按俄文化部的指示,莫斯科“基辅”集成图书馆系统将“虚拟咨询”整体转至文化部支持的信息咨询网站http://library.ru上。并与区域间公共图书馆协会共同牵头,在“虚拟咨询”基础上,联合各地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全俄合作性“公共图书馆虚拟信息咨询服务"。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图书书目信息部主任、教育学博士e.Д.Жабко认为在俄图书馆出现虚拟咨询服务是因为:①出现了大量可用来解答用户咨询的网络参考源和全文信息资源;②出现了要全天候使用图书馆电子目录和电子文献服务以及需要高水平馆员帮助的新用户群;③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为图书馆之间以及专业团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条件;④一些职业协会希望采用新的用户服务方式。俄各种类型图书馆普遍开展了虚拟咨询服务,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俄高校图书馆由于受隶属关系和服务职能的限制,虚拟咨询主要以服务师生学习和服务科研教学为目的,且服务方式单一,整体发展情况不如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尤小明.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三个阶段[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2).

[2]俊亭.俄罗斯全国信息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ЛИБНЕТ”.nlr.ru/news/inv/libnet.doc.

[3]屈红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07(5).

[4]刘兴华.俄罗斯的数字图书馆建设[J].西伯利亚研究,2007(3).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2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经济、行业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给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带来了生存压力和生存危机。2010年,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研究型图书馆:危机与系统化变革》一文中指出研究型图书馆的价值、人力资源和技术面临危机[1]。2011年,美国alfred大学的培训馆员Briant.Sullivan发表了图书馆《2050年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重新燃起了“图书馆消亡论”的战火[2]。因此,Rethink(反思)、Restruting(机构重组)、Restaffing(人员重新配置)、Renewing(创新)等成为图书馆变革的共性话题[3]。

1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变化

我国图书馆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如下:web5.0、云计算、4G、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兴起使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受到挑战;书刊垄断与价格增长使图书馆服务效益难以保证;数据库提供商、网络搜索服务提供、图书零售业、市场化运作的文献服务商以及图书馆外包业务市场的成长给图书馆带来“去职业化”的危险;越来越多的用户更依赖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图书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4]。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对象也正在由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等转变为数字化信息。全球大数字化资源正在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主流的信息资源类型。国外的图书馆在电子资源的投资比例在70%以上,我国图书馆基本在50%~60%的水平。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引起高校图书馆工作内容和服务方法的变化。很多新兴业务通过计算机、校园网、局域系统网和世界万维网实现,因而对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5]。

2我国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是采访编目和流通借阅,这时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是按照文献加工流程设计直线职能式,这种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在以纸质文献为主体的图书馆能运行良好。90年代以后,图书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参考咨询、电子资源建设、学术机构库建设和开放获取资源组织建设上,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用户需求,表现在部门划分过细,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图书馆整体被割裂;图书馆内部以及用户与图书馆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

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和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弊端,国外图书馆敏锐地认识到图书馆组织变革的必要性,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和推进以组织结构变革为中心的变革。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在2011年12月启动了“重新思考图书馆项目”,制定了变革原则。哈佛大学图书馆为了创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2009年开始成立图书馆任务小组,2012年2月公布实施新型的组织结构,随之进行相关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部署,这种模式成为21世纪新型图书馆模式的典范。

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些重点院校图书馆按照以读者为导向、以价值为导向的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通过突破性重组与连续性改革相结合的方式变革了图书馆组织结构,基本上形成了“四部一室”的模式,即由文献建设部、读者服务部、信息技术部、信息咨询部和办公室组成图书馆部门。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设立了采编部、流通部、读者服务部、期刊部、技术服务部、参考咨询部、特色资源建设部和办公室共8个部门,亟待进行组织结构变革。

3我国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

3.1重组业务流程

要完成组织结构变革,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即按照用户需求设计业务流程,根据流程需要设置相应的部门。要增加用户所需服务或工作流程,取消对流程不利的多余甚至起阻碍作用的部分,建立一种面向读者,能对各种文献进行有效管理的新型业务流程模式。可以借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方法,首先组成图书馆学习小组进行情境分析,设计业务流程重组方案;然后征求校园师生评议和意见,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最后由馆务会做出决定,通过学校层面公开信,实施计划。

3.2整合业务部门,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

在组织变革过程中,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共享的大图书馆系统,以精简、效能和弹性的原则对图书馆原有部门进行整合,建立适应新的业务流程的组织结构。

将原来的采?部、特色资源部和期刊部采访编目业务整合到文献资源建设部,部门主要职能转变为:确定馆藏发展规划,对读者信息及需求进行分析,采访中外文纸质和电子资源,对到馆后资源进行分编、组织和加工,还应负责中外文书目库、馆藏数据库的维护、本馆特色馆藏数字化的建设管理以及全馆文献回溯组织与管理工作。

将流通典藏部、图书阅览部、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咨询台及学术交流室等整合成为读者服务部,主要职能是:读者咨询解答、提供各种资源的检索查阅指导,并负责学习中心、信息共享中心、学术交流室等预约管理服务,同时负责学生助理的管理工作和阅读推广宣传工作。

将参考咨询部的一些特色资源建设工作划归资源建设部,并进行岗位和人员的调整和补充。参考咨询部主要职责为:提供学科学术参考咨询、读者教育与用户培训、电子资源导引与推广、科技查新与代检代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并积极开展机构知识库建设、参与推动开放获取活动,增加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组织学科馆员进行科技情报研究,为用户的教学、科研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辅助。

信息技术部设置不变,应扩大其业务范围,加强人员配备。其主要职能是:各类计算机硬件的采购与维护工作、数字网站建设与规划、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以及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办公室设置不变,其业务内涵应延伸。其主要职能是:协调组织全馆党务、行政和后勤等工作;建议加强对内和对外交流协调工作;图书馆重大决策的前期调研工作;并协助馆长做好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和人力资源建设管理工作。

鉴于高校图书馆一些业务需要通过小组方式开展,比如馆内刊物编辑、排版和发行工作,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推介宣传,因此结合部门重组方案应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这种矩阵式结构能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也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相互脱节的现象;同时具有工作小组的激动灵活性;其次因为各部门人员直接参与项目,在重要决策上有发言权,所以能增加参与者责任感,激发其工作热情。未来矩阵式组织结构如图1。

3.3优化岗位设置

组织结构重组后,图书馆岗位设置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资源建设部需要裁减传统的书刊编目岗位人员,增设数字化建设新岗和电子资源编目岗位,以加强特色馆藏、文库、知识库的建设和数字化研究与服务。读者服务部需要减少流通借还岗位设置,需要增加图书馆营销岗位,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技术服务部门应该增设“数字化管理及开发、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研究如何利用最新技术开展工作。参考咨询部增设学科馆员岗位,依托他们的学科专业背景和信息情报技术去嵌入学科研究领域,为大学的高端人才或科研人员提供高水平的科研信息服务。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图书馆员现状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涯中渡过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因此,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职业生涯规体现的是人本管理方式,不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图书馆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发展自我,有益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的机会。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职业规划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尽忠职守、热爱工作、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完善,往往导致工作缺乏激情,降低工作效率,有时候还会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或者使他们消极低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不健康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员就是盲目从事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缓慢。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同时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机构,开展图书馆员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和员工的双赢,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稳定繁荣发展,还可以为图书馆留住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积极性的缺乏。

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图书馆员,达到一定的年纪,其个人事业发展达到职业顶峰时,就会感觉工作缺乏压力和挑战性,往往会丧失工作热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加上图书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大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岗位变动可能性也很小,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即图书馆员已不可能再得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缺乏满足感导致人员的流动。

一个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该员工积极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图书馆事业是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企业而言,显得低调、乏味,很多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缺乏工作的成就感、挑战性、新颖性等。工作满意度影响馆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馆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下降,重要的是会导致人员的流动。人才流失已是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目前,从图书馆调出的人,没有将图书馆的工作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他们本来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吸引力小,最终还是告别了图书馆,给图书馆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组织文化缺乏。

组织文化就是图书馆的基因。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工作责任等,因而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组织文化的缺乏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缺乏一种认同感,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图书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缺乏凝聚力,从而导致许多工作不是站在图书馆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此外,图书馆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不高,工作挑战性不大,酬金待遇较低,传统的职业形象又使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馆员没有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进修机会少和知识老化影响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及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容易造成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认识自我和环境、确立目标、计划、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五个环节。

(一)认识自我和环境。

它是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一方面,馆员通过对自我进行全面认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最佳的抉择。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观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长处、缺点等认识,为对自己未来工作选择的方向打下基础。另外,馆员可借助各种测评工具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可以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全面认识外部的环境,在社会环境的认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拥有图书情报学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服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组织环境认识中当一个人加入组织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图书馆员应了解自己所在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学习培训机会,分析其中可能关系到自己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员应当调整心态,塑造新的职业观念,以成就感和赢得尊敬为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本行业的学者、专家。馆员通过分析适当地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二)确立目标。

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在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图书馆员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才能、兴趣、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结合职业发展路线,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分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目标与理想的职位、技能水平、工作安排或技能获得有关。馆员在制定目标时应将目标详细列出,具体到实现目标的时间、达到的程度、每一理想职位对知识技能与资历的要求。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持续性,适时性等原则。与之相应的其他具体目标,如学习进修目标、经济收益目标、业绩目标等也要具体明确且做到互相配合、共同作用。设定的目标要高低适度,太高难以达到,容易让人受挫,太低没有挑战性,或达不到进步要求。

       (三)规划。

个人的最终目标确定后就要开始展开总体和具体的计划。没有计划贸然行动是徒劳无功的。图书馆员的职业规划是围绕计划来进行的,如果计划是纸上谈兵,那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计划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该详详细的详细,该具体的要具体,有些可以忽略的就不用太在意,制定的计划要现实。

(四)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是指根据计划,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的措施。在工作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等。实施策略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执行和检查。因此,馆员可将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目标细化,审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已有条件和所需条件,明确努力方向。

(五)反馈评估。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因为在职业生涯进程当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和结果,所以,图书馆员要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评估和修正,以纠正原订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评估可参照各类近期、中期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进行。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对重点目标和关键策略方案进行评估。要关注弱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是否坚持按计划来提高个人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否适应环境的要求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甚至目标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下一轮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会因个人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职业生涯目标各异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也并非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简单地把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于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只能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所以,图书馆员在追求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等职业目标时,不要忽略丰富的知识积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只有外在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内在的心理感受达到平衡时,馆员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4:30.

[3]尤玉新,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问题探讨.图书与报,2006(2).

[4]牛红亮,霍彩玲.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5]居玲英.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2):21-23.

[6]田昊.浅谈图书馆人本理念的培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2.016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2-0076-06

借助于网络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资源形态和使用方式,给图书馆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存在许多隐患。计算机网络分布的广域性、开放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为信息的窃取、盗用、非法的增删、修改及种种扰乱破坏,提供了极为方便且难以控制的可乘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权益及监督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图书馆的网络系统本身经常处于黑客的攻击之中,一旦图书馆网络出现故障,轻则信息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数据丢失,重则整个图书馆处于瘫痪境地。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使其高效运行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1信息安全管理概述信息安全管理,是指实施和维护信息安全的原则、规划、标准和内容的综合,包括信息安全策略、信息风险评估、信息技术控制和信息安全意识等。这些内容在一个信息安全治理框架下相互协调、相互说明,从而为组织提供全面的信息安全规划。它结合技术、程序和人员,以培养信息安全文化为目的,最终实现信息资产风险的最小化。为对信息安全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文从信息安全原则、信息安全规划、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安全内容4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从而为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1.1iSa信息安全原则为保护组织的信息资产免遭威胁,tudor提出了一个全面灵活的信息安全架构方法(informationSecurityarchitecture,简称iSa),这种方法提出5个关键性的信息安全原则(见表1)[1]。这些原则,可以了解组织工作的风险环境并对其实行评估和控制,从而减少这种风险;强调遵守国家信息安全法规的重要性,确保组织的机密信息受到国家的保护;涵盖信息安全技术与过程,满足组织信息安全的需要。表1iSa信息安全原则

原则含义或目标1安全组织和基础设施确定角色、职责和执行赞助。2安全政策、标准和程序制定政策、标准和程序。3安全规划风险管理纳入安全规划。4安全文化意识和培训通过用户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建立用户、管理和第三方之间的信任。5监控规范监控内外部的信息安全。

1.2Cmm信息安全规划为给组织提供一整套信息资产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或销毁的信息安全整体规划,mcCarthy和Campbell构建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简称Cmm)[2]。该模型包括7个信息安全规划内容(见表2),目标是从战略层面开始并用战略水平去指导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在评估当前信息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构建合适的解决方案以减轻风险,并在实践过程中对各解决方案集成应用与监控。表2Cmm信息安全规划

规划含义或目标1安全领导安全赞助、安全策略以及投资回报。2安全规划安全规划程序、资源和技能。3安全政策安全政策、标准和程序。4安全管理安全操作、监控和隐私。5用户管理用户安全管理和意识。6信息资产安全应用程序的安全、数据库/元数据的安全、主机安全、内外部网络安全、杀毒及系统开发。7技术保护与持续性物理和环境控制与持续规划控制。

3pRoteCt信息安全标准在eloff.J.H和eloff.m所主持研究的“pRoteCt”项目,是政策、风险、目标、技术、执行、合规性和团队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对信息安全管理及标准进行了综合的介绍[3]。“pRoteCt”项目涉及各种集成控制的方法,在确保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风险,目的是全方面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为实现项目目标,该项目提出了7个信息安全标准(见表3),确保信息安全规划从技术术和人文角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管理。

1.4iSo/ieC17799和iSo/ieC27001信息安全内容国家标准组织(iSo)指出信息安全技术是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关键点,通过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性控制,是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安全控制,iSo提出了11个具体的信息安全控制内容(见表4),这些内容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信息安全内容的重要标准,即通常所说的iSo/ieC17799[4]。而iSo/ieC27001是iSo/ieC17799的第二部分,提出了包括操作、监控、审查、维护和提高等一系列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方法与过程[5]。表42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内容的选取与管理模型的构建前文所述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则、规划、标准及内容是基于整个信息社会行业而言的,具有一定概括性且4个方面之间存在着重复性,为了构建出更具针对性的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笔者根据图书馆的特性对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则、规划、标准和内容进行选取与整合,构建出符合图书馆应用要求的信息安全管理模型。

2.1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内容的选取图书馆网络信息是对外开放并以支持教学和科研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信息安全是指读者未经授权无权使用、移动、修改和破坏图书馆信息。在对图书馆信息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时必须确保其具有以下属性:①保密性:确保图书馆隐私信息的安全。此类信息必须严格控制读者访问量,只能授权一定级别的读者访问;同时,有权限访问图书馆隐私信息的读者也不能向公众透露相关的隐私信息。②完整性:确保图书馆信息是准确、完整并具有持久性。因此,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要确保图书馆信息内容不是残缺不全的、失踪的、腐朽的、任意放置的,外借、故意或意外变化不会边缘化,在盗窃或破坏中具有安全性。③可用性:读者在授权时间内能无限制地访问并获取图书馆信息。图书馆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来支撑图书馆的运行,确保图书馆信息能及时传递而不会被延误。在维护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同时确保图书馆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不缺失,这就要求在构建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时对信息安全内容的确定带有一定的甄别性,不能将信息行业安全管理的所有原则、规划、标准及内容全部应用于图书馆安全管理。根据图书馆信息的特性,本文从管理、运行与操作、人员、建筑与技术及安全文化5个维度对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内容进行了选取,这5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在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中将会详细论述。

2.2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的构建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目标是为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提供整体性方案,结合管理、运作流程、人文、建筑与文化氛围来保证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达到一个合理水平,从而保证图书馆信息风险最小化。为实现这一目标,abasheatikumaidabino和Zainab在满足图书馆信息的特性上,将DaVeiga和eloff构建的“房屋模型”[6]加以简化与融合,构建出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7],见图1。该模型将所有信息安全因素集合,确保图书馆信息能够得到充分保护,同时为图书馆提供一个全面的方法和工具来实施和评估信息安全管理。模型内容主要集中于5个维度:(1)管理维度:正确的领导,政策与程序到位;(2)流程和操作维度:包括实施过程、政策;(3)人员维度:读者/馆员信息安全意识和图书馆信息安全项目培训;(4)建筑和技术维度:支持馆藏信息安全项目;(5)安全文化维度:将图书馆馆藏信息安全理念有意识地植入馆员日常工作中[8]。图1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

管理维度是指一组角色的规定,信息安全政策制定与管理由负责制定目标和政策的安全管理团队成员行使,从而确保目标和政策的实现,信息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图书馆的安全管理团队由图书馆各部门高级管理人员和安全部门的人员组成。这些成员应具备必要的信息应用和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些成员被授权管理时能够遵守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管理责任是模型中管理维度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图书馆应规划与制定精确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图书馆各级安全规划风险设置中处于优先级别。馆藏信息定期风险评估规则的编制涉及图书馆资产类型、收藏价值、识别可能出现风险的威胁、漏洞和成本分析等详细的情况。信息安全漏洞可以通过会议、问卷、观察和报告来确定。通过信息安全漏洞的监测和风险评估过程的完善可以降低图书馆信息安全的风险,并能缓解图书馆的一些过度的承诺。管理维度强调要为图书馆信息管理、记录、维护、审查、更新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编写报告,通过快讯、交互式网页及其他内部刊物在馆员与读者之间广泛宣传馆藏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将信息安全意识植入馆员与读者脑袋。这一维度有利于为图书馆提供良好的馆藏安全管理信息。流程与操作维度是指信息安全管理团队为图书馆各相关部门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运行方案的过程。分别是:(a)采访部:参与接收,标记并建立可用于识别丢失、错放地方和费用的库存清单,以便于图书馆备份和恢复;(b)流通部:创建手工或计算机系统对图书馆纸质信息进行丢失、被盗、错位、滥用、损坏等方面进行盘点,通过访问控制和信息的记录与跟踪,确保图书馆信息安全系统的修理与维护;(c)编目、技术部:通过图书馆opaC系统对馆藏信息集合进行处理,应用图书馆识别标记建立和验证馆藏信息所有权,标识未经处理的信息并进行访问控制;(d)特藏部:对有价值的馆藏信息载体进行保护与保存,授权访问与监控。人员维度是指读者和执行安全管理政策与程序的馆员的安全意识。它规定图书馆需要阐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角色和责任,对馆员进行有效的安全意识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处理安全事件、准备可靠实用安全报告的知识。建筑与技术维度涉及信息安全管理所需要的建筑与技术氛围。建筑氛围是指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应与图书馆建筑的物理结构和藏书空间融为一体:控制图书馆出入口;需要iD卡身份识别进入图书馆特别是特别馆藏区域;制定保安巡逻图书馆的时间表。技术氛围包括技术实践和嵌入到馆藏安全应用规划中的各种程序。它强调使用电子安全系统等技术设备来处理馆藏应用过程,控制安全漏洞,并在图书馆出入口点安装安全系统。这就意味着图书馆需要安装电子反盗窃设备、可视化相机、烟感探测及出入口、阅览区报警系统等安全设备。这将有助于防止图书馆藏书的丢失和对阅读区、参考咨询区及书库进行可行性监控和读者流量的检测。安全文化维度作为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构成基础的安全文化,包括读者和馆员对图书馆信息重要性的态度、信息保护存在的安全漏洞、信息相关事件的意识、阻碍或限制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有效性的意识。意识是一个看不见但可以通过行为来证明的元素,如(a)图书馆馆员的馆藏信息安全政策和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b)馆员对安全政策和程序重要性的态度;(c)安全漏洞和安全验收责任的意识[9]。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中的安全文化是一种安全责任相互共享的文化,安全人员能够相互提供信息和工具来应对各种安全情况。这种态度与意识能够确保图书馆信息安全治理、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性。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在权重一致的5个维度的相互作用下,在馆藏信息得到安全管理的同时还能确保其在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上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3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应用方案目前,在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上有馆藏书目信息、读者信息、各种电子文献数据库、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特藏数据库等内容[10]。这些电子资源信息如果受到破坏,那么损失将会非常惨重,很可能会造成整个图书馆系统瘫痪。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图书馆所面临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有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网络物理设备安全隐患、网络设备配置安全与人员造成的安全隐患等方面。为了预防与应对上述隐患对图书馆可能会带来的网络信息安全故障,图书馆应按照网络信息管理模型5维度的要求,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流程(见图2),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处理于萌芽之中。图2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应用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模型处理网络信息安全故障,其管理流程可分为3个阶段:故障初排阶段、故障处理阶段与评估阶段。在故障初排阶段,图书馆工作人员或读者在应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信息安全故障,应及时进行隐患初排并上报技术部,由技术部工作人员对该事件进行了解,并请求技术部主管上报给以馆领导为主的信息安全管理团队;在故障处理阶段,技术部工作人员根据事件了解进行安全故障检查并调查影响范围,从而形成第一次进程报告,并将其上报给馆领导,由馆领导进行资源调度后,技术部应急抢修;技术部附上应急抢修进程报告上报给馆领导形成第二次进程报告,然后结案、审核并归档;在评估阶段,各部门对此次信息安全故障事件进行评估总结。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它强调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在以馆领导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团队的领导下,在工作人员、读者的共同配合下,依靠科学的管理流程,定能将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达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4结束语构建一个适应计算机网络普遍应用的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不仅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图书馆社交网络应用的普及,图书馆信息将面临更大的开放性和更多的安全方面的挑战。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型是一个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和安全文化等多个环节整体性很强的体系,不能孤立或静止地看待和解决问题,网络信息安全性的提高依赖于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应用,依赖于管理的逐步完善和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应根据网络信息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设计,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网络技术的安全工作,更好地推动图书馆网络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J.K.tudor.informationSecurityarchitecture—anintegratedapproachtosecurityinanorganization[m].BocaRaton,FL:auerbach.

[2]mcCarthym.p,CampbellS.Securitytransformation[m].mcGraw-Hill:newYork.

[3]eloffJ.H,eloffm.integratedinformationSecurityarchitecture[J].ComputerFraudandSecurity,2005,(11):10-16.

[4]iSo/ieC17799(BS7799-1).informationtechnology,Securitytechniques[S].Codeofpracticefor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Britain.

[5]iSo/ieC27001(BS7799-2).informationtechnology,Securitytechniques[S].Codeofpracticefor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Britain.

[6]a.DaVeiga,J.H.eloff.aninformationSecurityGovernanceFramework[J].informationSystemsmanagenment,2007,(4):361-372.

[7]abashemaidabino,a.n.Zainab.aholisticapproachtocollectionsecurityimplementationinuniversitylibraries[J].LibraryCollection,acquisitions&technicalServices,2012,(36):107-120.

[8]Siponem.t.Fivedimensionsofinformationsecurityawareness[J].ComputerandSociety,2000,(6):24-29.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存在问题;管理办法

1公共图书馆的特征

公共图书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有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为现代的文明社会贡献了不少力量,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机构,它是衡量城市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本身由政府投资建设,在本质上与其他商业企业有很大差别。

1.1公共图书馆有公共性

公共性是一个图书馆本质的性质,它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主题为公共单位,绝不是私人拥有的机构,公共图书馆的一切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各种层次人群的求知欲,为大家服务。

1.2公共图书馆有公共事业性

公共图书馆具有公共事业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公众性,公共图书馆的受众人群是全体人民,每个人都有权利在图书馆进行阅读,所以图书馆的优良与大众的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其二,公用性,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送拥有的内容是大家所需要的,是作为基础设施来让大家共同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在公共图书馆获取知识;其三,公益性,公共图书馆由政府建立来服务大家,为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服务,没有盈利性质,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1.3公共图书馆有公共服务性

公共图书馆拥有非常密集的图书文献,是人们精神粮食的生产地,为社会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是为了服务大众,丰富大众,文明大众,其由政府直接建立,没有盈利性质,有服务大众的重大责任,要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效益不是靠金钱的收入,而是图书馆的服务是否能满足大众,能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享受。因而图书馆有公共服务性。

2公共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在管理体制方面

现在图书馆管理体制特点基本一样,部门之间划分任务与责任,各个部门依附于主管行政部门而存在,以一种隶属关系建立起了图书馆内部结构,而这种关系致使管理应有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受到阻碍,缺乏了部门之间的整体意识和合作发展意识,造成图书馆文献、资产的浪费和损失,外部信息不能及时被内部得到,不能及时应变,信息资源的共享不畅通,网络一体化建设不成功,图书馆的服务就受到了影响。另外,这种关系使得图书馆的发展比较迟钝,图书馆管理层不能及时得到外部信息并作出应对,应对策略难以在部门之间贯彻开展,信息流通受到阻碍,使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有了绊脚石。对于图书馆管理层的干部选拔及工作人员确定时,要考虑到其综合素质、文化水平等多个方面。

2.2在机构划分方面

图书馆的支撑主要是靠组织机构,在图书馆管理的传统模式中,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立是靠文献图书加工的流程来决定的,然而作为各种信息纷繁、靠效率立足的现时代图书馆,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机构划分,考虑到以人为主,以用为本的管理理念,要能够运用到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注重大众需求的基础上,整改内部结构合理,以适应长期发展,机构划分要把用户需求、用户服务放在首位,合理的机构划分有助于图书馆长期发展。

2.3在管理理念方面

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上,以往存在注重技术考察应用,却放松人文管理的现象,相信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功完美的引入到了图书馆管理中,他已经成为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动力,但却使得人们对其的依赖加深,虽然说计算机技术的加入解放了图书馆纷繁复杂的程序,但是却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计算机技术使得流通记录更为先进,可是藏书却始终不能完全开放,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巧非常强,却在面对读者,为读者服务时,不能做到热心积极,计算机的系统不断更新换代,图书跟兴趣不是非常及时,利用率也不容乐观。

2.4在管理人才方面

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高素质的管理层人才人员不足,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的图书馆管理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人才不足就是其一,就目前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现状来看,缺少的是工商或者公共管理方面的管理者,另外,有很多的员工整体素质不够,有些管理者不具备其自身基本素质。就知识水平而言,员工的知识水平整体不高,其中一般知识水平的人员很多,但是缺乏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致使管理等方面创新能力不足。虽说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快,信息技术也融入了图书馆管理,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技术前提,但是在真正的服务中,高素质的服务团队才是完美服务,长期发展的保证。另外,图书馆的管理不仅要求员工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还必须与时俱进,经常学习交流,掌握新技术,有很好的外语能力。

3加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措施

3.1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属于软管理的范畴的,它的功能就是疏导思想、教化、激励员工,特征是指管理者用柔性的方法去理解感动人的心理活动,来影响人的行为,以达到带动员工积极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培养集体意识,不断发展自身的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实施一定要考虑到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扬长避短的措施,为员工的发展创新提供合理的良好条件,为员工的努力创造,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条件,奠定基础。另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生涯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补充,简而言之,就是管理层自己动手为员工制定一系列的发展生涯计划,为员工规划未来发展目标,这对公共图书馆的完善和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组织制定的生涯计划的激励作用和计划与绩效的结合,使图书馆与员工达到双赢,实现图书馆的发展。

3.2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公共图书馆拥有最密集的图书,其信息集中,知识密集的特点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洗练的场所,是满足人们的求知欲的场所,为人文发展贡献了力量,图书馆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它被视为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是人类文明和谐的发源地,所以管理层更要注重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图书馆要考虑好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合理,制度公平,部门之间定期交流,以加强友好关系,但是如果主管层在制度或者利益上有侧重,会导致内部矛盾加深,影响到部门或者员工之间的矛盾,导致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所以,主管者为部门和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的和谐关系有非常大的必要,在和谐管理的处理及其建立中要主要考虑到以下两点:其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业务部门是图书馆业绩创造的主力军,图书馆的一线部门直面读者,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唯一窗口,管理层要为一线部门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得业务部门与管理层形成互相信任的机制,为业务部门更好的服务大众,创造更好的业绩提供保障;其二,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这种关系既包括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员工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前者主要在于管理者在制度制定上不偏差,和管理者定期组织交流经验,加强内部员工友好关系建立,员工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员工的自我修养,管理者也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定期进行培训,保证图书馆能更好的服务大众,得到大家的赞同和认可,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3健全管理制度理制度

大多图书馆的内部结构模仿企业,以高度集中的模式进行管理,馆长拥有权力、利益、责任的集中权力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业绩的创造有阻碍作用,在现时代,图书馆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决策制度,内部的决策流程鲜明统一,决策透明,办事效率高,形成为大家所信任认可的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配到小组甚至个人,明确任务和工作方向,加强员工合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方式上要以奖励进行激励,以榜样进行引导,以制度进行规范,做到图书馆内部工作的高效率运行。

3.4建立科学公正的激励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实现图书馆发展的目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工作的环境、工资与福利、工作的性质、人际关系的处理、领导的带头作用。图书馆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考虑其完善与合理性,在考察其他图书馆和企业激励制度的设定的基础上,多多征求内部员工的意见及建议,在后期实施时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保证激励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员工通常会将自己的薪酬与以往或者同行进行比较,如果员工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会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这就表示,制度一定要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并且透明公开。另外,对员工的激励不一定也不能停留在金钱奖励方面,太多的金钱奖励反而会导致企业损失,在奖励时,可以考虑给员工一定的提拔和升职,使员工有淘汰的危机感,使员工的工作质量提高,推动事业的长期全面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新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更急迫的竞争感,我国现在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提出了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公民要有更先进的意识,有更好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更全面的素质,图书馆作为提供人民综合素质的场所,有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图书馆自身管理,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服务大众,才能为国家发展更好的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柯平,贾东琴,等.关于图书馆十二五战略规划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3):5

[2]王冰.RFiD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7(4):89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政策动因政策环境图书馆政策

[分类号]G259.20

我国在20世纪最后几年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党和政府的政策认同、提倡和促进保证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研究中,我国图书馆界有学者认为“外界的影响、为解决图书馆发展中的内部困境、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策动因,但结合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环境进行综合考察,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还不够全面。

1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时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我国的政策选择,在其起步之初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政策环境条件。

1.1国家信息化政策构成了数字图书馆政策的上位政策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取代传统重化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信息化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1995年,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达40%一60%,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的3―5倍,为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25%,在美国则超过了30%。特别是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向全世界示范了军事信息化的威力,直接加快了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我国党和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体现在国家的信息化政策中。199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4号)《信息技术发展政策》明确了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1992年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信息服务业列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国务院在1993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4年制定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提出要在基础产业中有重点、分层次地大力推进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1996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类似的信息政策法规,到2002年10月已经达到了1170余条,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上位政策保障。

1.2 图书馆自动化和互联网建设为数字化图书馆奠定了技术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类图书馆开始推广馆藏书刊目录、期刊篇名、文摘、索引的计算机管理。1994年后,很多图书情报机构实现了工作手段的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化,开始向用户提供文献检索服务、文献全文查询等,同时期出现了一批商业化的文献检索数据库。1997年4月,我国的四大网络(GSanet、CeRnet、Chi-nanet、ChinaGBn)开始互联,上网计算机数在同年10月达到了54.2万台,全国共有62万网民,1500个www站点。“日益良好的网络环境、初步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网络平台”。

1.3 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解决管理和技术困难的渠道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除资源数字化加工、存储、索引检索三大关键技术外,还涉及网络通信、信息压缩与解压缩、多媒体信息处理、分布式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技术,还要面对建设经费、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来源、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准备等方面的管理和应用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恰当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时期,国内外已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交流,随着西方国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各种成熟的技术都随着信息技术装备进入我国并实现了实用化,我国信息产业界也同步进行技术研发,为解决数字图书馆技术和管理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

1.4 协作建设理念优化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环境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资源、技术、资金、管理和应用开发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要在社会协作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世界各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都是通过多机构合作的方式展开的。我国图书馆界具有资源建设协作的政策传统,在上世纪90年代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之初,我国图书情报界就认识到需要设立全国性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全国各单位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做好可行性调研、需求分析,明确建设目标,制定项目实施规划,组织好论证,对技术难题进行协作攻关,避免各自为政、盲目立项、标准混乱、重复浪费等问题。采取“整体规划、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共建共享”的方法联合建设数据库,地区性的图书情报机构除参加中国数字图书馆等大型项目建设外,还要发挥各馆独特的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好地方性(地域性)的文献信息特色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大图书馆和情报中心,要按照统一的分工和要求,根据自己馆藏资源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建立数据存储器或数据库,然后通过网络相联,并向全国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在1997年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了我国Cnii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24字方针”。在1999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孙家正部长又提出了“一要统一、二要联合共建、三要防止重复建设”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原则。

2 数字图书馆建设政策动因分析

当代我国各项社会重大建设项目的管理,主体上仍然是党和政府政策指导下的计划管理模式,政策规划是数字图书馆工程立项建设的起点,政策动因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制度设计和它的未来发展。

2.1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政治需求

1992年后,我国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为顺应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潮流,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4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建议》(1995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1998年2月总书记关于“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的指示,推动党和政府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这些都提升了国内信息化建设的热度,加快了我国在数字图书馆技术设计、市场规划、工程实现、制度管理各个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

2.2 互联网内容建设的政治价值认可

报纸是第一媒体,刊物为第二媒体,广播、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出现的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宣传工作是党的第二生命,管好用好互联网,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互联网信息阵地,成为我国新时期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指示“今后我国应该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推进网络文化多元化;同时要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各类‘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典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既要积极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也要注重传播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技术进步在信息传播和新闻宣传上的积极倡导,使全社会能主动地去认识并建设、利用数字图书馆,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充足的政治政策支持。

2.3 期望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

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启动时,互联网以页面数量计算的英文网页占总数的68%,日文占5.8%,德文占5.7%,中文居第四,占3.8%,其中还有较大比例是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中文语言区所有,属于我国内地网站的网页比例更小。在互联网上,“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传递、接受,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将动摇其存在的根基。”党和政府意识到,“我们必须对这次科技浪潮及网络发展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大力发展网上中华民族文化,充实网上的中文内容”。“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实际上也就是建设中文因特网。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力争在未来的全球性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数字图书馆是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因此,数字图书馆工程实际上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和重组的过程,是传统文化的再生”,需要“吸取交流世界各国的先进科研成果和经验,扭转中文信息数字化程度低的落后局面,确保国家的信息和文化传统的独立与完整”。因此,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增加数字化信息的网上传播,增强我国的国家软实力,也是党和政府倡导数字图书馆建设时的一个重要思考。

2.4 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

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的启发下,我国也制定了宏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在“儿五”期间“发展数据通信网。……发挥国家公用通信网的主导作用和专用通信网的能力,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体系。采用同步数字系列等先进的通信技术,完善网络管理体制”,按规划要求我国在“九五”期间启动了“金图工程”,开始建立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主题为“数字化图书馆”,强化了我国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意识。

2.5 期望通过数字资源共享解决图书馆资源建设不足的问题

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文献信息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而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中所可能获得的资源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界面临着因图书经费增长缓慢和文献采购价格暴涨带来的双重压力,书刊采购特别是外文期刊采购数量大幅降低,“1994年以来情况更加严重,外汇汇率并轨和增值税两项使外文书的购置费用增加63%,书刊涨价估计在15%左右,合计涨价78%。以上原因造成文献大量削减。”虽然可以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献信息资源供求矛盾,但传统的协作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低效的。互联网提供给我国图书情报界一种崭新的资源建没协作的新技术条件,即建设运行于互联网环境的数字资源库,以可控的资源建设投入,高效率地服务更多的读者,这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大力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政策目标的实现

从1997年实施“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国家图书馆项目”后,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等项目相继启动并顺利开展,党和政府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和资源投入。但对照建设之初的政策规划,我国今天的数字图书馆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我国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互联网内容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2009年网页数量达到336亿个,年增长率超过100%。网络应用及用户增长中,前三位分别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其中属于网络信息获取的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分别是80.1%和73.3%,2009年用户数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但同期美国、日本和韩国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74.1%、75.5%和77.3%,相形之下我国网络建设的差距还很大,在网络普及上也存在着地区间的失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运营、服务都是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建设及应用的差距也相应地反映出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

3.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社会目标部分地实现

服务于时代政治和文化发展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目标之一。由于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奠基并主要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基础不足,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话语权一直向西方学派理论倾斜。近年来,我国宣传界和理论界

加强了正面宣传工作,增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并通过“扫黄打非”、“净化网络环境”及采用在互联网国际出口安装防火墙、使用过滤软件等方式清理网络数字资源中的不健康、不正确的内容,网络文化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在我国的文化、教育、科学、社会中的影响得到加强,虽然这种政治性和文化先进性目前还要靠较高成本的行政手段来实现,但在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服务发展的初期是难以避免的。

3.3 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我们常说的数字图书馆现在主要是两大类型:一是传统的图书馆经过数字化技术改造,通过网络手段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其建设投入列入正常的事业建设经费。这种复合型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仍是公益性的。二是商业化的网络数据库数字化服务。我国的商业性数据库产业起步较晚,建设水平一度比较落后,但“自2000年以来,在我国已逐渐形成资源供给、系统研制与集成、图书馆服务、用户使用的数字图书馆产业链”,已基本实现了“数据库经营的商业化、市场化;数据库产业的法律化、规范化;数据库经费的正常化,制度化;数据库企业的现代化、品牌化;数据库标准的科学化、统一化”,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中国期刊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万方、维普等公司均按现代商业模式运营管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3.4 数字图书馆管理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8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pDCa/质量管理……

图书馆管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19世纪开始,以帕尼兹(a.panizza)和爱德华兹(e.edwards)为代表的图书馆管理学派就一直致力于图书馆的管理研究,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树。20世纪30年代后,图书馆人又致力于把起源于制造业并在制造业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质量管理策略和方法运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形成了相应的图书馆质量管理模式[1]。那么,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是否也可以进行质量管理呢?

综合目前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可以看到[2-6],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结合。从技术上讲,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以所有信息机构为节点的信息资源体系。

经过加工整序后形成的信息资源体系是构成数字图书馆的最核心的要素,也是进行质量管理的重心所在。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有效配置系统元素,使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如何加强质量管理,强调信息知识系统建立、开发与使用的全过程中各项因素的质量,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全面优化,使之具有远程、快速、全面、有序等服务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1 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对象

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是管理者与全体员工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用全面质量管理去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与使用的全过程。分析数字图书馆的组成可以看到,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知识信息系统质量

知识信息系统质量一般指信息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能否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具体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性能指信息数据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可靠性指信息数据使用的有效程度。安全性指在数据使用的流程中事故的频率以及事故的轻重程度。经济性指用户的使用成本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本。

1.2  工序质量

工序质量是指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成员单位为保证其优质化而具备的手段和条件。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流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人,主要指参与建立与管理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者、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心、文化知识与技术水平;机器,主要指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的质量;原材料,主要指信息源的质量;方法,主要指信息源的开发、分析,集合与利用,以及组织管理等方法的质量;检测手段(measurement),主要指检测方法、手段与检测工具的质量;环境,其一指网络信息化环境的质量,其二指数字图书馆领导者创造并保持使工作人员能充分参与实现质量管理的内部环境。这6个方面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数字图书馆的优质化,在分析其质量问题时,可从这6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1.3  工作质量

一般由各项工作标准、工作制度,以及人们在执行这些标准的过程中的态度所决定。在工作质量中,以执行工作标准、工作制度的人居主导地位。

在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对象中,知识信息系统质量、工序质量、工作质量三者相辅相成,由此构成一个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知识信息系统质量是整个数字图书馆的生存基础,工序质量是信息知识系统质量的保证,而工序质量又取决于工作质量,因而整个质量管理的重心是工作标准、工作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执行这些标准与制度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通过如此全面的管理,使数字图书馆不断完善其信息选择、整理、输入、组织、存储、输出、反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只有注重了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优质化服务。

2 基于pDCa的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

2.1  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准备工作

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数字图书馆的优化组合,以用户为关注焦点,满足用户需求。其质量管理的实现方式就是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调动起来,在各项工作中以预防为主,用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从而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水平。在实施质量管理之前,我们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它包括以下内容:

(1)强调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因为任何标准、制度都是靠人去遵守、执行的。所以,只有强调人人参与,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质量教育,树立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让工作人员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建立各部门、各小组乃至各个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才能使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得到落实,才能使质量管理工作人人有专责,事事有标准。数字图书馆的各级人员都是工作之本,只有让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数字图书馆带来质量管理的收益。

(2)质量管理小组的建立与活动的开展。在强调每一个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工作特点,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选定质量管理活动的课题,集思广益,解决工作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高与改进质量。例如,负责信息源开发与整理的工作人员组合起来,就信息的取舍、分类编排、组织等,制订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对资源文件的质量无疑起到保证作用。

(3)确定工作的标准化,包括管理标准化与技术标准化两大部分。管理标准化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与职责范围的制订。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依照这些规章制度与职责范围来衡量各项工作的质量。而技术标准化则是衡量各项工作技术的依据。二者必须结合,缺一不可。否则,有了技术标准而无规章制度与职责范围,将无法保证技术标准的实现。有了管理标准而无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将无法指导各项工作技术落到实处。

(4)确定质量情报的获取途径。质量情报工作在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对质量信息的反馈以及吸收国外数字图书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对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起到控制作用。例如,通过用户对质量信息的反馈,改进数字图书馆对信息的开发与组织,促进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结构的不断完善。质量情报一般是通过员工的工作过程和用户使用过程这两个环节而获取的。另外,通过对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报道,也能获取有关质量情报,有鉴别、有选择地为我所用。

(5)实行计量标准化管理。计量标准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切实可行的科学计量制度是评定各项技术标准的基础。例如,对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文件质量、数量与流量的标准分析,可以得知当前用户的关注对象与信息需求,以便在信息源的开发与组织过程中,不断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并预测用户未来的需求。随着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技术的发展,都将促使数字图书馆持续地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6)增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的认同感。要让用户认识到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的提供方,它与用户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不但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对质量的共同关注。

2.2 基于pDCa的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

2.2.1 pDCa  的基本内涵

pDCa实际上是指质量管理活动中四个环节的循环运动,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这四个环节相互连接,反复循环。一个循环过程的结束,又是新的循环的开始,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质量管理循环过程。对于循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找出原因,成为下一个循环中应该解决的目标,以求在新的pDCa循环中得到解决。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总结,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质量标准,使质量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循环后不断提高。实践证明pDCa方法是制造业质量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2.2 数字图书馆基于pDCa的质量管理实施策略

(1)p为第一环节,其内容是制定计划,确定目标。也就是说,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确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做什么(what  to  do  it)、为什么做(why  to  do  it)、何时做(when  to  do  it)、何地做(where  to  do  it)、谁去做(who  to  do  it)和怎么做(How  to  do  it),简称“5w”。除此之外,还包括控制标准和考核标准,要让实施计划的人或有关部门都知道,做成什么样子,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完成了计划[7-9]。

  计划的制定,实际上是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在数字图书馆的质量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树立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使其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确保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按照质量责任制,明确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各个部门,各级领导者乃至普通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另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计量检测和标准化体系。例如,运用统计方法,根据历史数据记录或对比其他数字图书馆的水平,确定工作方案;根据质量情报要求制定质量目标;根据工程方法,以准确的技术参数和数据为基础,量化信息知识系统的检测标准,以及检测信息流量等,以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在明确的标准指导下完成。

(2)D为第二个环节,其内容是依据p环节的要求,制定措施,并贯彻执行。计划已定,标准明确,系统管理者应放手把具体工作交给员工,自己则去抓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完成计划、确保质量要靠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事必躬亲”,便违背了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主旨——强调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把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调动起来。领导者的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指导、协助、提出问题、提供情报等,以及创造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环境。

(3)C为第三个环节,其内容是对按照计划和实施步骤所做的工作进行逐项检查。质量检查是保证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所谓检查就是用规定的标准测定工作结果,判别此项工作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质量检查首先应该通过工作人员的“自我控制”,即责任意识来防止在工作中出现偏差。同时也要通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来自我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

质量检查可分为全面检查和抽样检查。全面检查,即对数字图书馆工作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道程序,甚至每一个文件进行检查。在检查项目少,工作量不大,且检查费用不高的情况下,可采用此种方法。抽样检查,即从工序中或从资源文件中抽取一部分进行检查,通过部分抽查的质量来对工作进行估计。抽样检查可采用成果抽查和过程抽查。成果抽查即对最终结果的抽查,比如,资源文件经过分类、标引等高度结构化成为信息知识系统后测试其性能,对用户的使用率以及满意程度进行抽样检查。过程抽查即对中间成果,比如某一道工序的质量,在工作进程中某一个时段的质量等进行检查。过程抽查对最终成果和保证年度计划完成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过程抽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质量检查还可分为自查、互查和责成专门的部门检查。

质量检查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对质量循环系统的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由此进入到pDCa的下一环节。

(4)a环节的内容就是对通过C环节已经判明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分别处置,纠正偏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进行新的循环做好准备工作。纠正偏差的工作可能涉及到个人的工作,也可能涉及到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所以,要找出造成偏差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对于涉及到个人的工作偏差,比如,信息分类、文摘等不够准确,可以及时纠正,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倘若是领导方式存在问题,则应该改善领导方式;涉及到职能部门则可修改或重新制定计划;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使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则利用组织手段明确职责,通过补充授权或者机构调整,撤换或增配人员等办法来纠正偏差。至于取得的经验则应该继承发扬。对于每一轮循环过程所取得的成果,与计划标准对照,达到预期目标的内容后,加以定量和标准化进行巩固。

3 结语

pDCa循环法是经过制造业证明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数字图书馆来说,其信息资源的选择、整序加工、信息关联等工作是高度结构化的,因而可以采用该方法来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体系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各项功能。

【参考文献】

1  孟广均.徐引篪.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  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念走向现实.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  盛小平,周媛.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策略.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

4  王纯.走进中国自己的“数字图书馆”.情报科学,2002(5)

5  刘年娣.国内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图书馆杂志.1999(4)

6  姬鹂宏,杨纳让.数字图书馆发展与研究方问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1)

7 王树政,赵世民等.企业现代化管理定量分析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9

一、医学图书馆员再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医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文献量急剧增长,各学科之间交叉重复且高度分化,如何科学地收集、系统地整理、及时有效地提供医学文献信息的重担就落在了医学图书馆员的肩上。而当前医学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现状导致其很难挑起重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馆员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存在偏差,缺乏忧患意识。部分馆员认为图书馆员就是负责借借还还,没有什么新东西,也不需要主动服务。当然也看不到或者不愿看到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带来的深刻变化,因此不接受新事物,不学习新知识,不能认识到新时期医学图书馆员的新使命。

2.缺乏复合型人才且学历偏低。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医学图书馆员虽然是图书情报专业毕业,但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有的人毕业于医学院校,但又不懂得图书情报学知识;有的是“半路出家”,基本不具备专业知识;最令人担心的是馆员里本科以上学历尤其是研究生学历所占比重小,专科以下学历仍占相当部分,本科学历中图书情报及医学专业的人数离要求相差较大,并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偏少。严重缺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人才和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3.科研能力差,没有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因为图书馆员整体学历偏低,导致馆员科研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馆员尚缺乏科研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甚至不会科研;二是馆员整体发表和出版的高质量的论文、论著少;三是很少有馆员承担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可以说,距离知识型、研究型馆员的要求尚远,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综上所述,医学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既是图书馆现代化及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又是由当前馆员队伍的现状决定的;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紧迫性。因此,必须抓好医学图书馆队伍的建设,进行必要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医学图书馆员再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档案管理 高校图书馆 传统模式 现代模式 双轨制模式

高校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是反映图书馆业务活动情况和历史发展的原始记录,是总结经验、制订计划、探索规律、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图书馆的档案工作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高校的扩招,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机构,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各高校图书馆藏书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大学生对馆内图书利用率也不断增加,馆内借阅图书次数快速增长,为提高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模式,使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是以纸质文件为物质基础建立起的一整套完整档案管理体系。“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即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展开各项活动产生的原始记录,是伴随图书馆事业发展而形成的客观真实的材料。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他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

1.纸质文档的整理和归档

根据不同高校学科类型和研究侧重领域的不同以及图书档案馆的层次,应建立起一套能够体现本高校自身研究特色又同时与图书档案馆规模相匹配的高校图书馆文件材料归档制度,由专门的档案技术人员负责,将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收集齐全,整理、立卷、归档。

2.纸质文档的维护和保管

首先是要保证纸质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档案管理人员应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到防火、防光、防潮、防盗、防损、防蛀虫、防丢失、防有害气体侵蚀和防止机械磨损,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为了进行有效的维护保管工作,需要将图书馆档案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保存三种。反应图书馆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馆和本学校健康发展及研究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档案,应划为永久保存;反映本馆一般工作活动,在较长时间内对本馆工作有参考价值的档案划归为长期保存;在较短时间内对本馆有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应划归为短期保存。短期保存的档案期满后应进行鉴定,如需延长,可继续延长,不需要延长保管期限的应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再销毁。

以上是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传统模式之所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高校并能在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大趋势的氛围中仍存在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它具有电子文档所无法具备的“原始特征”。

二、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现代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技术是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辅助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先进的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档案立卷、归档的工作效率,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后,便于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档案查找、咨询工作,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另外,这样可以提高图书馆档案的文献质量,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图书馆档案资源并对图书馆档案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进行高校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建设途径,首先是建立开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在校园内网或经授权的信息因特网上供人随意查询。第二步是建立图书馆档案指南资料库,以便使那些进入数字档案系统的档案通过该数据库的引导,在读者查阅中实现自身的利用价值。第三步是建立原文影像资源库,它与开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结合起来,以满足人们在网上任意途径检索、查询后阅读原文的需求。最后建立史料汇编、专题文件汇编资料库,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用户检索时间。

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现代模式被各高校大量采用,并成为一种主流管理模式,它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新时期该种管理模式也成为高校科学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的替代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和方法。

三、双轨制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以纸质档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和以计算机网络媒介的现代模式,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是相互依存发展的。传统模式作为档案信息的主要存储介质至今依然行使着历史使命,得到档案工作者的广泛认同;而后者是档案科学管理的标志。两种模式由于其不同属性和特点,使得两者互相依存,相互兼容,协调发展并长期存在。所以需要建立起一种传统和现代并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消除两者之间在管理过程中的冲突,发挥各自的优势。

“双轨制管理模式”是指在文件生成和运转过程中两者共存,这是由于受当前技术、法律的制约,很难保证电子文件安全可靠,很难保证让社会特别是司法界承认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还需要以传统模式为主要档案体系,同时建立现代档案系统――即两者版本文件同步随图书馆管理流程运转。根据传统模式中所建立的图书档案的三种保管期限的档案类型。对纸质文件和电子版文件进行不同处理手段。对于短期保存的图书馆档案文件,两种档案双双归档,档案期满后,如果纸质档案销毁,则电子文件成为“资料”后集中于档案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对于永久性保存和长期保存的档案文件,应形成两种类型的两套档案,并尝试实现将计算机生成的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用以“生效”,履行文件功能或是用以保存。总的来说,双轨制管理模式是以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相互对应为前提的,保证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传统模式的不同社会属性和功能。

档案管理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作用巨大,它不仅为图书馆统计分析工作奠定基础,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引导图书馆服务工作重点的转移,使图书馆的业务工作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也是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为馆领导决策任用、选拔、培养干部及进行机构的岗位设置提供准确、翔实的依据。

所以,应根据档案管理中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形成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双轨制管理模式”。提高图书馆档案管理效率,满足高校扩招和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潘涌,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