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十篇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十篇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7:01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1

2011年5月26日,俄罗斯图书馆协会(RLa-RussianLibraryassociation)第十六届年会通过了《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1]规划既(简称RLa发展规划)全面规划了RLa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该文件由RLa主席В.Р.Фирсов领导的工作组研究制定,阐明了RLa的社会地位、社会使命、基本价值观、综合性的整体发展构思,同时又明确了RLa工作活动的具体方向及首要任务[2],不仅为RLa各分支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提供指南,也为俄罗斯其他图书馆职业组织制定类似计划和开展活动提供了参考。

1RLa发展规划制定的背景

1.1RLa未来发展的需要

2005年5月,RLa第十届年会批准通过了《2005-2010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3],这是RLa制定的第一个全面发展的五年规划,到2010年,按有关专家的统计,该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了70%[4],有成绩也有不足,很多活动工作的完成是阶段性的,因此需要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以保持RLa工作活动的继承性、延续性,保证RLa未来长远、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此外,俄罗斯图书馆职业领域发生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与图书馆职业思想变化,也需要RLa及时给予关注研究。于是,2010年5月召开的RLa第十五届年会提出要研究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以便更好的引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

1.2国家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

这些年俄罗斯一直在进行各项事业的改革,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家向创新发展之路转变、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日趋完善、加快经济建设现代化、建立强大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等许多重大任务目标。这些目标对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职业交往、图书馆与管理机构的关系、图书馆职业道德基础等。面对这种复杂的环境,RLa需要以主动的姿态全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使命、地位、活动的战略方向、组织结构等问题,以适应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入改革的社会之中,发挥对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支持作用。

1.3RLa参与图书馆事业管理的需要

RLa作为社会力量,与国家分享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权能,是RLa渴望的目标,当然也是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些年,RLa逐渐成长为俄罗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社会职业团体之一,积累了从事图书馆职业活动的丰富经验,拥有众多的专家智力资源,在图书馆职业界和国家权力机关心目中的地位与威信日益增强,在俄罗斯新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在非国家机构参与国家政策决议制定和通过的新的法律机制形成阶段,RLa有必要通过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并付诸行动,以提高和巩固在国家图书馆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实现更全面深入参与图书馆事业管理的目标愿望。

1.4融入世界图书馆界的需要

针对互联网、知识的数字化及在线社会网络工具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角色和地位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为更好地发挥全球图书馆和信息界值得信赖的喉舌作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sandinstitutions)制定了《2010-2015年iFLa战略规划》,以牢固确立iFLa作为国际组织在现代知识社会中的领导地位,不断加强图书馆和信息界的作用,促进信息和知识在全社会的平等获取。[5]可以说,该规划对《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的制定起到促进作用,也成为其重要的参考。事实上,2010年11月,iFLa和RLa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联合举行了RLa发展战略国际会议,iFLa派代表参会,介绍iFLa未来战略规划,参与RLa发展战略讨论[6]。制定《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无疑将有利于RLa参与iFLa事务,并与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同步、相接轨,提升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速度。

2RLa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2.1RLa的社会定位

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重申和进一步明确充实RLa的社会地位、社会使命、职业价值观等成为RLa未来开展各项职业活动的基础,表明RLa的态度、立场,也是RLa向社会的一种宣誓与承诺,意义和作用重大。

(1)RLa的地位:RLa是非国家性、非商业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图书馆、图书馆职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自愿性联合,旨在在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基础上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这给予RLa在全国和国际层面上代表俄罗斯图书馆界的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

(2)RLa的使命:RLa吸纳图书馆界最积极的力量,并将其团结在一起,在国家机关和社会面前表现和捍卫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利益。RLa努力成为俄罗斯图书馆界忠实可靠的代表。

(3)RLa的基本价值观:俄罗斯图书馆是俄罗斯国家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永恒财富。RLa捍卫俄罗斯图书馆界的职业观点,即图书馆是具有文化、信息、教育(自学)等全方位功能的机构,是俄罗斯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文主义是俄罗斯图书馆界工作活动的世界观基础,人作为最高价值是这个价值和原则体系的核心。RLa促进俄罗斯图书馆界完成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①给予民主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以信息和社会文化保障;②建设、保存并向社会提供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③平等地向所有图书馆用户提供信息;④倡导社会阅读,培养全民信息文化素养;⑤参与国家和世界文化珍品的建设与保存,确保公民获取国家文化,支持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⑥推进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和技术性信息系统图书馆的全面现代化发展;⑦开展职业教育和研究,开发图书馆界的科学潜力。

RLa意识到自己是国际图书馆界的组成部分,赞同2000年第66界iFLa大会提出的职业优先活动:保护信息自由原则;促进识字、阅读和教育发展;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图书馆员职业培养;支持图书馆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

2.2RLa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服务社会、与国家建立伙伴关系是RLa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为此,RLa将开展如下方面工作:(1)参与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研制和实施,研究涉及图书馆利益的国家计划纲要;(2)代表图书馆界明确俄罗斯图书馆的社会作用、目标和任务,研究图书馆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构想;(3)参加国家立法活动,为图书馆有效实现社会使命创造必要条件;(4)力争使涉及到图书馆为居民服务的联邦和地方的法律条款符合宪法规定的每个人有权“以任何合法形式自由查找、获取、传递、生产和传播信息”(《俄罗斯宪法》第29条);(5)争取社会对图书馆的社会意义价值的认同,提高图书馆员工资水平;(6)争取拥有部分管理权(参与决定图书馆的关闭、撤销和法律地位改变等问题),逐渐在全国形成“社会-国家”的图书馆管理制度;(7)扩大与文化机构、信息机构、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大众传媒、商业组织等的交往联系,包括签订关系协议;(8)支持建立附属于图书馆的监护委员会、读者委员会、志愿者委员会等社会性组织,使居民能参与图书馆活动;(9)支持图书馆、图书馆职业团体参与地方社会生活,支持图书馆专家参与政府机关、社会机构的工作以及竞选职位。

为此,RLa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1)力争修改阻碍图书馆履行社会任务的法令(如《政府机关商品采购及服务招标法》、《俄罗斯民法典》(Ⅳ知识产权)等);(2)力争在《文化法》起草制定中能兼顾图书馆利益(RLa已提交了对该法的意见建议);(3)从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的角度,督促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遵规守法;(4)捍卫有健康生理缺陷的用户使用无障碍图书馆信息环境包括在图书馆外获取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权利;(5)力争依靠《政府信息获取保障法》及相关决议,使所有图书馆在2011-2012年接入互联网。

2.3RLa参与图书馆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

RLa必须参与到图书馆实践工作及图书馆教育活动和科学研究之中,方能体现其职业性和对图书馆职业的指导作用。为此,RLa未来需要做好如下方面工作:(1)研究并使用推荐性职业规范(宣言、指南、标准、规程等),以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2)支持并参与克里木国际大会及具有重大意义的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计划;(3)支持并传播先进经验、创新、科学研究成果;(4)独立鉴定评价图书馆的居民服务工作;(5)促进各部门图书馆活动的协调;(6)研究对策措施,吸引、留住年轻图书馆员,促进其职业发展及社会对他们的认可;(7)研究并建立图书馆及个别图书馆活动的认证制度;(8)与图书馆、科研中心、高校共同研究确定哪些图书馆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图书馆学、目录学、图书学领域研究课题目录,包括博士论文研究选题;(9)与图书馆、科研中心、高校共同开展图书馆现实问题研究;(10)支持并参与实施2011-2020年全俄图书馆信息网“Libnet”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服务全民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使每个公民都可以免费获取俄罗斯任何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和2011-2020年全俄图书馆馆藏文献保护计划;(11)支持研究制定中高等图书馆信息教育的专业标准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给予鉴定评价;(12)发起对教育计划大纲的社会职业性自愿认证活动;(13)根据图书馆信息活动发展趋势和前景,确定职业继续教育机构(如技能提高和干部培训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方式,促进相关活动的协调。

在这方面,RLa同样有需要完成的首要基本任务:(1)宣传2011年新版俄罗斯图书馆员道德准则并应用于图书馆实践;(2)与高校建立协议关系,自愿地认证教学计划和图书馆信息教学大纲;(3)与出版社共建学术研究出版物的专家鉴定制度,确立图书馆信息类出版物的“RLa推荐”地位。

2.4RLa的组织发展

RLa现有的42个分会、圆桌会,基本涵盖了图书馆事业的各方面及领域,这些分支机构联合构成了RLa,RLa的发展实际上依靠的正是这些分支机构的工作活动,此外,RLa还要对外发挥代表俄罗斯图书馆界的作用。为此,RLa还将需要做好内部组织管理工作及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具体说来包括:(1)扩大和巩固成员构成,吸纳非图书馆领域的新成员,促进图书馆社会地位提升、工资水平提高;(2)促进建立并支持地方性(跨地区)及部门性图书馆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3)研究吸纳个人参加RLa活动的有关程序规定;(4)设立RLa荣誉成员;(4)发展与俄罗斯文化部、促进俄罗斯图书馆发展社会委员会、国家杜马、联邦委员会及其他国家机关和自我管理机构的相互关系,签订相关协议;(5)改善RLa的经费状况,加强经费机制建设: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慈善组织提出项目计划基金申请,开展有利于RLa的资金募捐活动;(6)扩大在iFLa等国际组织的代表规模;(7)在iFLa“建设强大的图书馆协会”计划(BSLa-BuildingStrongLibraryassociations)框架内与iFLa发展相互关系。

为此,RLa首要做好如下工作:(1)研究RLa新的奖励表彰形式(奖章、荣誉证书、嘉奖等);(2)研究制定内部规章――《RLa工作活动的程序、方式、规程》;(3)研究制定完善RLa机构组成的建议,协调RLa职业活动;(4)实施旨在承认RLa作为社会性非商业组织的必要的法律活动;(5)论证在联邦主体建立RLa地方分部的必要性;(6)加强RLa网站现代化建设,使其内容、状况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电子信息传媒的设计相一致;(7)组建RLa驻iFLa代表委员会作为RLa的工作机构,与欧亚图书馆大会共同研究举办联邦主体大会,确定每年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参加世界图书馆信息大会的代表选举方式。

3RLa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意义

3.1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实现职业自我管理

RLa作为俄罗斯图书馆界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社会性图书馆职业团体,其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参与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实现图书馆职业的自我管理,为此需要建立一种职业自我管理机制。RLa制定发展规划,将图书馆界参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想观点、计划措施、行动方案一一明确,这既是对图书馆界内部工作的规划,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职业宣告,将极大促进图书馆职业自我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现。

3.2有利于全俄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

俄罗斯图书馆数量众多、分布分散、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加强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至关重要,但俄罗斯图书馆存在着部门和地域分割的问题,影响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俄罗斯实行新的联邦制和地方自治制后,没有一个国家机构有权对全俄图书馆事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RLa作为俄罗斯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联合填补了这一空白。RLa将加强图书馆间的相互联系、协作,统一思想认识与行动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各项职业活动,并带动各类图书馆的参与,实现对全俄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从而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发展规划本身的内容就具有较强的跨部门性和跨地区性。

3.3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的团结统一

正如RLa主席В.Р.Фирсов所言,RLa发展规划是职业团结的象征[7]。RLa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俄罗斯图书馆界集思广益的集体研究成果[8],凝聚着俄罗斯图书馆界的共识与力量,有利于统一俄罗斯图书馆界对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认识和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发展规划的实施有赖于全俄图书馆的共同参与,在RLa统一的组织协调和带领下,全俄图书馆围绕着发展规划的内容与目标方向,开展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职业活动,进一步促进俄罗斯图书馆界的职业团结,形成一种职业集体的力量,为社会服务。

3.4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参与国际图书馆事务

在iFLa机构任职、组织和参与iFLa事务是RLa对外合作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方面是重树俄罗斯图书馆大国的形象,一方面是借鉴世界经验,加快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缩小与世界水平差距。发展规划是在《2010-2015年iFLa战略规划》的国际背景下制定的,并且参考了该规划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在未来五年,RLa的发展规划与iFLa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性,这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更全面更主动地参与国际图书馆事务,与国际图书馆事业接轨,融入国际图书馆发展空间。

3.5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RLa是全俄性的图书馆职业组织,在俄罗斯图书馆界占据重要地位,《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虽只是RLa机构的发展规划,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职业角度对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规划。RLa作为俄罗斯文化部重要的社会伙伴,其工作活动得到俄罗斯文化部大力支持,俄罗斯文化部视RLa为图书馆事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并有意逐步将更多的管理职能交给RLa。因此,RLa的发展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组成内容。

4中俄图书馆学(协)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比较思考

2011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八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十二五”规划纲要》[9](下简称《中图学会纲要》)。中俄两国图书馆学(协)会在相同的时间点上(2011年)制定了具有相同实施周期(2011-2015年)的发展规划纲要,这表面上看似的巧合,在实质内容上是否具有某种相近性,不妨比对一下。

形式上,《RLa发展规划》在重申RLa社会使命、任务、价值基础上,以与国家、社会、图书馆的关系为框架和思路规划未来发展,以处理好这些对外关系为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的,辅之以内部组织管理支持上述工作内容的实现,《中图学会纲要》采取的是指导方针、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工作的框架结构。内容上,中图学会“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工作是:(1)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协助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法治化和规范化进程:(2)发挥行业联络与协调作用,通过策划或参与重大项目促进我国图书馆业界整体协作与发展;(3)提升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4)强化图书馆导读和社会教育功能,引导业界在科普宣传与全民阅读上发挥作用;(5)加强对外(对台港澳)交流合作,扩大我国图书馆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6)以服务会员为中心,加强学会自身组织建设和内部机制建设;(7)提升宣传推广能力,塑造图书馆良好形象,增强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8)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平台,改善图书馆服务能力,加速图书馆现代化步伐;(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员职业化水平,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细致对比后不难发现,两个规划纲要在内容设计方面有一定相近性:工作内容不仅全面而且近似,都涉及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诸多相同领域。此外,中图学会制定有《“十一五”期间工作规划》(2006-2010年),RLa制定有《2005-2010年发展的优先方向》,表明两个学(协)会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都有长远性、连续性。《中图学会纲要》和《RLa发展规划》又各具特色,比如《RLa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声明性,开篇即对RLa的使命、社会地位、价值观全面阐述,向社会宣告和证明图书馆及本规划所具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中图学会纲要》则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也有具体明确的措施项目支撑。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孰优孰劣,而是有必要相互学习和借鉴。笔者认为,《RLa发展规划》蕴含和折射的理念精神及部分内容或许更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首先,加强图书馆界的社会伙伴建设。RLa作为非商业性、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十分重视社会伙伴关系建设,这些伙伴不仅包括国家杜马、俄罗斯文化部等国家机关,还有促进俄罗斯图书馆发展社会委员会(国家杜马主席倡议成立的、旨在支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性机构)、出版社、大众传媒、商业机构等各类机构和社会组织。图书馆界必须广泛地与政府、社会建立联系和互动机制,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各种资源支持。这项工作坐等不来,需要图书馆主动走出去。RLa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成为俄罗斯文化部在图书馆领域最为重要和值得信赖的伙伴。

其次,加强图书馆职业规范的研究制定。研究制定图书馆职业规范是RLa每年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活动之一,自1994年成立至今,RLa制定了将近二十个具有全俄性的图书馆职业规范,包括《俄罗斯图书馆员道德准则》、《公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活动标准》、《自治地方公共图书馆网组建及资源保障基本标准》、《俄罗斯儿童图书馆指南》、《俄罗斯联邦主体盲人图书馆工作标准》、《俄罗斯公共图书馆青年人服务指南》、《图书馆地方志工作指南》等,形成一个基本涵盖多类型图书馆的多方面工作、较为完善的图书馆职业规范体系,有力地贯彻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促进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图书馆法制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没有专门图书馆法的情况下,更应尽快研究制定图书馆职业规范,并使之成为日臻完善的保障体系,使图书馆工作有章可循。

再次,加强图书馆界的职业自我管理。俄罗斯图书馆界自我职业管理的意愿强烈,RLa所做的每项工作都在为构建立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国家”管理机制而努力,希望更多参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图书馆界的职业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积极性、增进职业团结、树立职业自我精神。发展图书馆事业诚然是政府的责任,但离不开图书馆职业自我管理的推动,它一方面填补政府管理不能也不应涉及的领域层面,另一方面有助于督促政府履行应尽义务责任。俄罗斯图书馆界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与政府共同管理图书馆事业。

最后,图书馆界参与图书馆政策法律的研究制定。RLa第一任主席В.Н.Зайцев曾说过:我们未来主要目标是增强图书馆界在国家政治、社会和职业方面的“分量”,RLa积极参与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研究和实施,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10]。RLa作为俄罗斯图书馆政策的重要主体,许多全俄性图书馆领域的计划正是在RLa的最积极参与下研究制定和实施的[11]。RLa参与图书馆政策立法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国家杜马和俄罗斯文化部的肯定。[12]在图书馆事业法制化建设方面,俄罗斯图书馆界参与的法律涉及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图书馆法,还包括文献呈缴法、地方自治法、采购法、著作权法、文化法、信息法、非商业机构法、教育法等联邦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地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打造坚实而适宜的法律基础。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图书馆员现状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涯中渡过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因此,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职业生涯规体现的是人本管理方式,不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图书馆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发展自我,有益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的机会。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职业规划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尽忠职守、热爱工作、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完善,往往导致工作缺乏激情,降低工作效率,有时候还会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或者使他们消极低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不健康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员就是盲目从事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缓慢。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同时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机构,开展图书馆员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和员工的双赢,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稳定繁荣发展,还可以为图书馆留住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积极性的缺乏。

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图书馆员,达到一定的年纪,其个人事业发展达到职业顶峰时,就会感觉工作缺乏压力和挑战性,往往会丧失工作热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加上图书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大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岗位变动可能性也很小,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即图书馆员已不可能再得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缺乏满足感导致人员的流动。

一个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该员工积极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图书馆事业是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企业而言,显得低调、乏味,很多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缺乏工作的成就感、挑战性、新颖性等。工作满意度影响馆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馆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下降,重要的是会导致人员的流动。人才流失已是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目前,从图书馆调出的人,没有将图书馆的工作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他们本来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吸引力小,最终还是告别了图书馆,给图书馆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组织文化缺乏。

组织文化就是图书馆的基因。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工作责任等,因而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组织文化的缺乏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缺乏一种认同感,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图书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缺乏凝聚力,从而导致许多工作不是站在图书馆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此外,图书馆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不高,工作挑战性不大,酬金待遇较低,传统的职业形象又使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馆员没有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进修机会少和知识老化影响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及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容易造成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认识自我和环境、确立目标、计划、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五个环节。

(一)认识自我和环境。

它是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一方面,馆员通过对自我进行全面认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最佳的抉择。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观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长处、缺点等认识,为对自己未来工作选择的方向打下基础。另外,馆员可借助各种测评工具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可以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全面认识外部的环境,在社会环境的认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拥有图书情报学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服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组织环境认识中当一个人加入组织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图书馆员应了解自己所在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学习培训机会,分析其中可能关系到自己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员应当调整心态,塑造新的职业观念,以成就感和赢得尊敬为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本行业的学者、专家。馆员通过分析适当地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转贴于

(二)确立目标。

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在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图书馆员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才能、兴趣、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结合职业发展路线,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分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目标与理想的职位、技能水平、工作安排或技能获得有关。馆员在制定目标时应将目标详细列出,具体到实现目标的时间、达到的程度、每一理想职位对知识技能与资历的要求。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持续性,适时性等原则。与之相应的其他具体目标,如学习进修目标、经济收益目标、业绩目标等也要具体明确且做到互相配合、共同作用。设定的目标要高低适度,太高难以达到,容易让人受挫,太低没有挑战性,或达不到进步要求。

(三)规划。

个人的最终目标确定后就要开始展开总体和具体的计划。没有计划贸然行动是徒劳无功的。图书馆员的职业规划是围绕计划来进行的,如果计划是纸上谈兵,那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计划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该详详细的详细,该具体的要具体,有些可以忽略的就不用太在意,制定的计划要现实。

(四)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是指根据计划,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的措施。在工作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等。实施策略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执行和检查。因此,馆员可将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目标细化,审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已有条件和所需条件,明确努力方向。

(五)反馈评估。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因为在职业生涯进程当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和结果,所以,图书馆员要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评估和修正,以纠正原订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评估可参照各类近期、中期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进行。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对重点目标和关键策略方案进行评估。要关注弱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是否坚持按计划来提高个人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否适应环境的要求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甚至目标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下一轮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会因个人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职业生涯目标各异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也并非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简单地把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于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只能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所以,图书馆员在追求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等职业目标时,不要忽略丰富的知识积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只有外在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内在的心理感受达到平衡时,馆员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4:30.

[3]尤玉新,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问题探讨.图书与报,2006(2).

[4]牛红亮,霍彩玲.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5]居玲英.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2):21-23.

[6]田昊.浅谈图书馆人本理念的培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3

一、高校图书馆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要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对这个规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耳熟能详,也非常认可这个规定。我们经常强调图书馆是办好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学术水平的象征。实际上图书馆现在远达不到我们想象的那样高的地位。从多年来的实践来看,学校层次越高,例如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大,图书馆在高校里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地位就没有那么理想,甚至还有点尴尬,处在高校里的第三世界,排在教学和行政人员之后,这在高校绝不是个别现象。

图书馆人员中非图书馆学人员所占比重大,同时还存在着人员外流、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思想不稳定,特别是一些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工作热情不高,鉴于目前就业的压力,仅仅把图书馆当作跳板,工作只求应付,不去钻研图书馆业务,一有机会就另谋高就。天津高校图工委曾对32所高校图书馆职工做过调查,发现非图书馆学专业分配到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中,80%的人对图书馆工作不感兴趣,50%的人已经跳槽。据了解,这种现象在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着。

实际上因为图书馆收藏有多种学科的文献资源,也就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员,正如《规程》规定的:“图书馆要根据需要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和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里常规的业务需要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尤其是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人才,例如采访、分类、编目、一般参考咨询等。而学科参考咨询和学科信息服务需要图书馆学专业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人员,这也正是体现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价值的地方。但现在在图书馆里这种体现学术性的高层次工作被事务性的借借还还、开门守摊所掩盖,且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到馆后由老馆员指点,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方式传授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最精锐最有实力的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或一门专业知识背景而进入图书馆行业的人”。因此,对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开发就很有必要,既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又能稳定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

二、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开发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发员工潜力,开展切实可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开发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的自我开发设计;二是图书馆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开发与规划。

(一)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发与规划。职业生涯开发就是结合所服务的单位及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并结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付诸实践。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工作,就要结合图书馆发展实践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并持之以恒地为该目标而奋斗。每个人都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愿望,只有具备了远大目标才有工作的动力。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图书馆是多种学科文献资源的总汇,要求有多学科人才研究文献、开发文献。现在的问题是,分配到图书馆的非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图书馆学知识。图书馆学是一门具有近200年历史的社会科学,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只有系统地学习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发注入活力。

1、热爱图书馆工作。图书馆是反映人类知识和科学进步整体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人类知识与信息的主要集散地。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乐业、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是图书馆员素质的首要前提。如果认为图书馆的工作是“低人一等”或认为整天借借还还,是大材小用,没意思,这样就干不好本职工作。克鲁普斯娅说:“摆在图书馆员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爱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自己看重自己的工作。从表面上看,图书馆的工作好像不直接创造价值,其实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正是反映在人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曾对图书馆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称“图书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源,在信息时代它将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中心作用”,并称“微软图书馆是一个我们员工的加油充电站。虽然人们可以上网来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图书馆所做的大量的不可代替的工作更有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微软的网页就是图书馆员制作的”。

2、认真学习图书馆学相关知识。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应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理论知识,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高超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假设没有分类学知识,就不会迅速地为读者提供特定的文献资料;没有相关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的知识,就不会为读者准确地提供某一专题或某一学科的最佳文献资料等等;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知识以便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借还图书,检索图书及各类数据处理。只有责任感和事业心,没有渊博的知识和业务技能,也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图书馆收藏的图书内容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罗万象,现代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当今形势下图书馆服务工作已开始朝着现代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对图书馆员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处理工作的能力都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总之,只要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满怀热情地工作,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在图书馆工作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二)图书馆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激励的形式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物质激励满足人生理上的需要,而精神激励是满足心理上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一个可控的系统,借助心理学理论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予肯定和激励,有利于工作,也有利于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达到定向控制的目的。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图书馆及其组织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组织对其的激励。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性措施,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因此,激励机制设计的好坏及其能否满足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各种需要,是能否激发他们为图书馆积极贡献,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兑现自己内心对图书馆承诺的关键。他们更重视关心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渴望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内有所建树,同时他们注重追求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性,他们要求图书馆能够给予一定的自主权,以便能够以发挥自己才干的方式工作并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图书馆在进行激励制度设计时,应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来说应注重以下几种激励方式:目标激励、奖励激励、关怀激励、公正激励、榜样激励、表率激励等。

2、建立有效的测评体系和加强人员培训。图书馆应有创新、有计划、有针对地组织馆员对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个人的发展目标开展讨论,引导馆员正确评估自己及图书馆现状。通过测评,使馆员了解自身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自己的能力及结合图书馆的需求应注意何种提升;图书馆管理者通过对馆员的测评,结合图书馆的发展整合出馆员个人职业计划,并不断为馆员提供帮助。让馆员意识到,在图书馆内部,不仅可以公开地提出自己的理想,而且自己的目标在未来也是可以实现的。测评后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馆员不断发展的目标需要足够的能力和知识作为基础,而自发的学习是不能适应这种需求的,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有组织、多样性地进行培训,如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离职深造、学术交流等等。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培训,都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选择,单单技巧技能方面的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把培训重点放在培养馆员总体策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图书馆文化方面,才能激发馆员内在的发展潜力,建立起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忠诚,给馆员更多的事业发展机会。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馆员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同时,需要对馆员在馆内实行轮岗制度,让馆员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体验,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馆员的综合技能,另一方面也为馆员寻找最适合的岗位提供机会。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岗位馆员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不同工作环节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

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6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大学图书馆机构改革理念创新建设实践案例研究

当前图书馆处于日益复杂的动态社会环境中,需要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随时关注用户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把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作为基本目标。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快速增长,各类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科不断分化融合的趋势,使大学用户的学习模式、科研习惯、知识交流渠道、信息利用方式等均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出现了e—science,e—research,e—learning等一系列新的信息环境,分布式协作科研、远程计算和控制、远程学习等新型学习和科研方式成为现实。大学图书馆需要开放性的发展眼光和创新思维,以“创新型大学图书馆”作为建设目标,调整和改变常规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思路,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情景规划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独特的高等教育背景和使命。

1背景

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发展和进步始终与其图书馆所提供的支持密不可分。大学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为“教、学、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知识社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更扮演着“知识工厂”的角色:创建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与信息共享空间,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分析、提炼、传播和转化,激活知识和创新思维,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价值。

随着知识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据美国工程学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仅占工作后所用知识的12%,其余都要靠继续教育予以更新和补充,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模式,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快速甄别、筛选、获取有用的知识。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园的“第二课堂”和信息素养教育机构,有责任肩负起这一职能。

大学图书馆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对我国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士也曾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学习型社会与创新人才培养是紧密相关的,创新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不断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吸收、集成和转化,形成创造力。作为一种外部的知识源,大学图书馆通过不懈创新,将所承载的静态信息转化为知识及创新成果,从而为创新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创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变革思路

所谓创新型大学图书馆,即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高等教育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大学图书馆在理念体系、机构管理、人力管理与服务等几个重要层面寻求变革突破,加强内涵建设,从被动发展模式转变为适应变化、用户驱动的主动创新个体。其根本特征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动态适应、创新成长、灵活拓展、开放前瞻。

如图1所示,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创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变革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顶层设计人手,以人为本,加强理念体系的建设和引导,丰富创新型组织的文化内涵;

·制订情景规划、战略规划与行动规划,使“理念、规划、行动”三位一体;

·引入内部创新机制,大胆变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模式,设置弹性灵活、反应敏捷的服务单元;

·建立创新指标考核与业务学习激励机制,培养和激活创新思维,盘活图书馆人员的知识资本存量,形成学习型图书馆:

·构建与学习科研、创新分享、文化传承衔接的创新型、学科化服务体系与知识存取与交流环境,主动融入用户的信息利用和知识创造过程,为创新主体和创新过程提供信息和服务保障;

·加强图书馆宣传与营销,重塑图书馆形象,使图书馆由单一、静态、被动的传统形象转变为丰富、灵活、炫动的发展有机体。

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由理工综合馆、人文社科分馆、管理分馆及医学分馆组成,馆舍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约9000席。为了适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战略需要,更好地发挥“大学的信息引擎”作用,2007年,图书馆确立了以适应用户的动态需求为中心,以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为基本特征的“创新型大学图书馆”建设目标。同时,在首创的iC这一全新理念的指引下,从内部机制、组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馆员素养教育、深化服务等多个层面人手,采取了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

3.1创新发展理念先行

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实的理性知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指导人们的活动,决定行为并影响行为的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社区(innovationCommunity,iC)”元素,提出iC这一适应创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全新理念。iC通过对“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Commons,iC1)”和“创新社区(innovationCommunity,iC2)”的优势互补与功能融合,充分集成环境、资源、人力和服务,使整体服务产生单一一方式下不能实现的乘数甚至指数效应(即iC1,*iC2,=iC2),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理想和有效的以“用户”为中心、以激发创新思维为主旨的服务理念和发展模式。在iC理念的框架下,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ric2@SJtUL创新支持服务计划,并将逐步实施。

服务是图书馆的灵魂,如果不能通过有效而优质的服务,在有益信息与需求用户之间架设起便捷的通道,图书馆只是一个图书资料仓库。只有把服务理念深植人心,才能呈现出图书馆所追求的主动服务与人性化服务的风貌。为了“凝聚人心,形成共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制订了一整套服务理念体系(如表1所示)

图书馆还将分别与外国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联合成立“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多功能小组学习中心”,将自主学习和小组集体学习模式引进到图书馆,为师生的学习和创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将对原有馆舍进行改造,使之适应读者新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模式。通过对学习空间的细致规划,使图书馆整体环境动静相宜、功能丰富,馆舍外观雅致和谐、特色鲜明,空间布局灵活多样、开放融合,成为能够容纳不同学习风格、研究习惯和使用需求的学术交流中心、休闲社交中心和人才成长中心。

3.4设施先进服务便捷

图书馆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平台,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例如,引进SFX/metalib整合系统,建立统一的 学术资源门户服务平台;积极关注并应用web2.0技术,建立“学科眼务博客”;提供RSS订阅和手机图书馆短信通知服务,开发im机器人进行实时参考咨询,利用开源软件DSpaee进行机构学术仓储建设,参加合作机构库oapS(outstandingacademicpapersbyStudents)“学生优秀作品项目”等。另外,图书馆还打算建立在线信息素养学习平台和学科服务与学术创新虚拟网络社区,供用户在线学习并交流创新思想。此外,图书馆还准备通过“网络呼叫中心(webCallCenter)”,实现对不同馆舍及区域读者服务的即时响应与调度。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图书馆还将推行大开放、大服务的格局:延长服务时间,现在平均每周开放近1130小时,为全国开放时间最长的图书馆之一;延伸服务场所,在院系设立学科服务分站;实现大开问、全开架阅览;实行一门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在同一服务空间实现“藏、查、借、阅、参”五位一体的有机服务机制;同时支持自助服务,并提供相应设备。

3.5挖掘馆藏弘扬学术

图书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发挥信息专业技能,开展各种增值服务,为科研用户提供深层次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例如,组织学科服务小组,对重点学科用户提供专题研究资料汇编、研究动态实时追踪、二、三次文献分析报道等定题或专项服务,督促学术创新,助力学科发展;利用馆藏优势,定期举办“交大人著作展”、“百年名校校史”系列图书展等专题展览,秉承交大文脉精髓,弘扬优秀学术之风,使图书馆这口“信息深井”能够真正喷发出知识能量。

3.6互动沟通传承文化

图书馆非常重视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于2005年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管理委员会,以便与读者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并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开展宣传数据库的“数据‘酷’,我行我搜”活动;设立读者倾听日;与学生社团以及校外社区合作,开展图书漂流、需求调查等活动,使图书馆的服务始终与读者需求保持一致。2007年创办的馆刊——《思源知讯》,已经成为与读者沟通的重要窗口。

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到校园优秀文化建设中,例如:举办“交大读书文化巡礼大型系列活动”,通过“好书伴我行”书评大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使校园文化更加欣欣向荣。

3.7岗位培训提升技能

在服务活动所涉及的诸多要素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培养并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适应新型学科化服务模式的发展需求,图书馆非常重视馆员的岗位学习,精心组织并实施了“馆员系列素养培训计划”,并已推出第一个基础系列共16讲内容。培训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馆员的学习要求,采取授课、讲座、交流、研讨、自学、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并创造性地应用“情景法”进行场景模拟演练,新颖生动的形式提高了馆员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培训效果。针对学科馆员、融入创新学习单元的拓展培训系列计划也正在筹备中。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将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技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了充分挖掘馆员的隐性知识,激发其创意思维,图书馆还开发了wiki(维基)互动平台,进行业务交流,在全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8宣传推广重塑形象

长期以来,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高质量学术信息的集散地和可靠检索人口,这也成为图书馆能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抗衡的重要理由,但CoogleScholar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以Google为代表的新兴信息网关冲击着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oCLC于2005年年底《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对6个国家3300多名信息用户的调查显示:很多用户对图书馆拥有的丰富资源和服务并不熟悉,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只有1%人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查询信息。为了增强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必须加强服务宣传和自我形象塑造,增强服务的渗透力和辐射功能。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施了一系列计划进行形象重塑和宣传推广,包括:设计图书馆标识(LoGo),使之既体现图书馆特色内涵,更融入校园文化精髓;制订各种工作文件的格式规范,所有文件都带有明显的图书馆标识;编辑《图书馆年度报告》,使之成为面向学校及同行,总结和展示图书馆年度工作的重要渠道;制作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视频介绍及宣传片;同时,还打算建立图书馆官方博客,在Flickr、Youtube等web2.0社会性网站上建立图书馆账号,使用户和同行在更广的范围内了解到图书馆的服务和发展动态。

4结束语

大学图书馆作为存储和传播特定信息资源、服务和教育的重要机构,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和动态发展的用户需求,大学图书馆必须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激活馆员和用户的创意思维,进一步开拓思路,主动迎接变化,深入挖掘资源,拓宽服务范围,为大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动力和服务支撑。

将图书馆的定位、服务宗旨与服务理念进行了高度慨括,成为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行动向导,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

对于分布于三个校区的四所图书馆,采纳了国际上通行的多分馆联合模式,按照学科特色,相互补充,最大限度节约读者时间,全向支撑创新发展体系的指导原则,确定|r各自的定位和职能。通过优化布局和服务,使四所图书馆成为职能结构合理、环境典雅舒适、基础设施先进、信息资源丰富、学术气氛浓厚的新型图书馆,真正起到学术交流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的作用。

同时,提出了“三足平衡”的跨越式并进发展战略,即:“创新推进抓内涵;科学管理求发展;稳步提升重实践”。为了促进这一战略的落实,提出了五项优先行动计划:①加强制度建设,提升馆员素质,营建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②整合业务流程,全力推进学科服务;③加大对资源的科学建设和管理力度,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型馆藏;④优化服务环境,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⑤建立图书馆宣传、读者需求调研和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提高服务绩效和读者满意度。

3.2学科眼务整体保障

图书馆以往按照业务流程所设计的线性组织结构,已经不适应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运行模式。为了真正将业务重心从“收藏”转到“服务”上来,图书馆大胆探索机构调整和业务重组之路,推行以“学科服务”为主线的全新机制,并从管理和运行机制上保障学科服务的开展。将原来的13个部门精简为三大部门,即读者服务部、技术服务部和行政管理部,实行扁平化管理。将80%的人力集中到“读者服务总部”。读者服务总部下设工科、人文社科以及生医农科等若干学科服务分部,由学科馆员、参考咨询馆员以及辅助馆员组成学科服务梯队,面向学科和院系读者,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检索、阅览、咨询、培训、文献传递、馆藏建设、院系联络、教学科研支持等学科化服务,使图书馆建立起能够迅速响应读者需求的服务机制。

为了打破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浮于事”、“论资排辈”的现状,图书馆改革用人制度——“不看资历看能力”,对中层干部和学科馆员的选拔采取答辩竞聘的方式,推行竞聘上岗,使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年纪最小的部室主任级干部只有27岁。这一改革举措充分激发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组织机构增添了新的活力。

3.3学习空问开放融合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运用先进的教育和服务理念,对图书馆新馆进行精心设计,提供功能丰富、灵活动态的学术交流环境与创新成长空间。包括:安静自习区、小组讨论房间、课题研究室、主题创新区、高级多媒体专用实验室、情景学习与演练室、合作工作站、新技术体验区、学科服务区、展览导读区、休闲交流区等。

图书馆还将分别与外国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联合成立“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多功能小组学习中心”,将自主学习和小组集体学习模式引进到图书馆,为师生的学习和创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将对原有馆舍进行改造,使之适应读者新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模式。通过对学习空间的细致规划,使图书馆整体环境动静相宜、功能丰富,馆舍外观雅致和谐、特色鲜明,空间布局灵活多样、开放融合,成为能够容纳不同学习风格、研究习惯和使用需求的学术交流中心、休闲社交中心和人才成长中心。

3.4设施先进服务便捷

图书馆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平台,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例如,引进SFX/metalib整合系统,建立统一的 学术资源门户服务平台;积极关注并应用web2.0技术,建立“学科眼务博客”;提供RSS订阅和手机图书馆短信通知服务,开发im机器人进行实时参考咨询,利用开源软件DSpaee进行机构学术仓储建设,参加合作机构库oapS(outstandingacademicpapersbyStudents)“学生优秀作品项目”等。另外,图书馆还打算建立在线信息素养学习平台和学科服务与学术创新虚拟网络社区,供用户在线学习并交流创新思想。此外,图书馆还准备通过“网络呼叫中心(webCallCenter)”,实现对不同馆舍及区域读者服务的即时响应与调度。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图书馆还将推行大开放、大服务的格局:延长服务时间,现在平均每周开放近1130小时,为全国开放时间最长的图书馆之一;延伸服务场所,在院系设立学科服务分站;实现大开问、全开架阅览;实行一门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在同一服务空间实现“藏、查、借、阅、参”五位一体的有机服务机制;同时支持自助服务,并提供相应设备。

3.5挖掘馆藏弘扬学术

图书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发挥信息专业技能,开展各种增值服务,为科研用户提供深层次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例如,组织学科服务小组,对重点学科用户提供专题研究资料汇编、研究动态实时追踪、二、三次文献分析报道等定题或专项服务,督促学术创新,助力学科发展;利用馆藏优势,定期举办“交大人著作展”、“百年名校校史”系列图书展等专题展览,秉承交大文脉精髓,弘扬优秀学术之风,使图书馆这口“信息深井”能够真正喷发出知识能量。

3.6互动沟通传承文化

图书馆非常重视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于2005年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管理委员会,以便与读者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并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开展宣传数据库的“数据‘酷’,我行我搜”活动;设立读者倾听日;与学生社团以及校外社区合作,开展图书漂流、需求调查等活动,使图书馆的服务始终与读者需求保持一致。2007年创办的馆刊——《思源知讯》,已经成为与读者沟通的重要窗口。

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到校园优秀文化建设中,例如:举办“交大读书文化巡礼大型系列活动”,通过“好书伴我行”书评大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使校园文化更加欣欣向荣。

3.7岗位培训提升技能

在服务活动所涉及的诸多要素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培养并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适应新型学科化服务模式的发展需求,图书馆非常重视馆员的岗位学习,精心组织并实施了“馆员系列素养培训计划”,并已推出第一个基础系列共16讲内容。培训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馆员的学习要求,采取授课、讲座、交流、研讨、自学、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并创造性地应用“情景法”进行场景模拟演练,新颖生动的形式提高了馆员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培训效果。针对学科馆员、融入创新学习单元的拓展培训系列计划也正在筹备中。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将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技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了充分挖掘馆员的隐性知识,激发其创意思维,图书馆还开发了wiki(维基)互动平台,进行业务交流,在全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8宣传推广重塑形象

长期以来,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高质量学术信息的集散地和可靠检索人口,这也成为图书馆能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抗衡的重要理由,但CoogleScholar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以Google为代表的新兴信息网关冲击着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oCLC于2005年年底《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对6个国家3300多名信息用户的调查显示:很多用户对图书馆拥有的丰富资源和服务并不熟悉,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只有1%人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查询信息。为了增强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必须加强服务宣传和自我形象塑造,增强服务的渗透力和辐射功能。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施了一系列计划进行形象重塑和宣传推广,包括:设计图书馆标识(LoGo),使之既体现图书馆特色内涵,更融入校园文化精髓;制订各种工作文件的格式规范,所有文件都带有明显的图书馆标识;编辑《图书馆年度报告》,使之成为面向学校及同行,总结和展示图书馆年度工作的重要渠道;制作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视频介绍及宣传片;同时,还打算建立图书馆官方博客,在Flickr、Youtube等web2.0社会性网站上建立图书馆账号,使用户和同行在更广的范围内了解到图书馆的服务和发展动态。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7

一、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1.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

现代化的工作节奏,增加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充裕的休闲时间,在工作之余,人们需要的是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其中就包括读书。一个完善的社区,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设施。

2.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如果没有社区图书馆,广大群众就缺少一个增长和更新知识的场所,群众的精神生活会比较贫乏。建好社区图书馆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精神文明的需要。它通过图书媒介向读者传播精神文明,完成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承载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

3.社区图书馆是学习科学发展观一种平台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是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工作迫切需要。因此,笔者认为社区图书馆是居民实践科学发展观一种平台,利用社区图书馆特有资源和优势组织居民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关文献,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精神内涵,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去。

4.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节点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的文化、教育、信息中心,它对社区所有居民开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社区图书馆可以方便地与上一级图书馆实现联网检索,在上级图书馆的支持下,为居民提供比较完整的文献信息服务。这样,既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的作用,又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延伸,使社区图书馆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节点。

二、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对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尚缺正确认识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还未明确纳入社区文化建设的硬性目标当中。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较多,但图书馆(室)是其基本设施之一,完全可以统一纳入硬任务中,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如果地方领导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难以摆上重要工作位置,那么,城市社区图书馆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城市社区图书馆缺乏科学的规划

各地中心城市的高校及大型图书馆,应当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并就馆舍的要求、馆藏的内容、馆藏的数量、图书馆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提出统一规划和指导性意见。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各级政府都意识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城市社区图书馆来讲,仍然缺乏远见地规划,缺乏严密、科学、人性化地认证,也缺乏与中心图书馆相配套而网点分布合理的规范社区图书馆。

3.社区图书馆建设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是制约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实质性问题。各地社区领导应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用房与藏书的经费。只有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想方设法,筹集起必要的资金。可以利用社区的服务项目,创造出的利润以补充图书经费的不足。

三、如何加强建设好城市社区图书馆

1.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是社区书馆发展的组织保证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的支持是实现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当地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社区图书馆经费上的保证与支持,加大政府行为力度。不仅要把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而且要为社区图书馆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加速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服务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图书馆中,读者不仅可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而且还应方便地利用其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先进的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为此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而社区图书馆服务除了现存图书馆设施的功能,对特定社区的定向延伸、辐射外,还要发展图书馆事业网。

3.走特色化、家庭化的服务道路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8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生存下去必须转变思路,改变纸质文献为主,学生自习为辅的空间布置,重塑图书馆空间提升图书馆服务。美国社会学家R•olden-burg提出了人们活动有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和图书馆等休闲娱乐第三空间,即以舒适的空间提供社交和活动机会,达到聚集人气、凝聚智慧和交流思想的目的所在。也有学者将“创客空间”的理念引入图书馆建设中来,如2013年上海图书馆创客空间包含五大区域:阅读空间、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设计展览空间和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五大空间可以相互利用,集图书馆传统服务、数字化新媒体服务以及各类展示、讲座、共享、交流活动于一体,使得图书馆空间具备阅读、教学、休闲、展示、互动及开发创造等多元功能。近些年,图书馆界相关人士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探索馆内空间设计和构建,纷纷在建筑设计、功能规划上动足脑子,希望将图书馆打造成为生活空间、学习空间之外的最佳活动空间。

2图书馆空间的新功能定位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以馆藏为主,在功能划分上紧紧围绕印本图书、图书数量和收藏方式、相关书报刊的借阅服务来展开,一切服务也都围绕着印本资源借阅及服务。因此,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置重点是藏书空间、借阅空间和图书采访加工布局的内部工作空间。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空间设计逐步以用户为核心,一切从用户角度来考虑。在功能空间设计上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图书馆要坚持纸本文献重要职能,尊重图书馆传统,保存藏书和为藏书开展各项服务的空间,但要对这类空间进行布局和改造,以适应泛在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空间要增加文化休闲区域,比如咖啡吧、展览区、学习研究室、交流空间、创意空间等。这些空间表面上看跟图书馆联系不大,但能启发读者学习和思考,属于文化场所,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的趋势。

3图书馆新空间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方便、灵活、便捷的分层布局。图书馆是知识存储的空间,是读者获取信息寻求知识的场所,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所需的知识。图书馆大多数有4~6层,一般人们把第一、二层作为主层。在功能分区上,应该把读者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区、咨询台、借阅台等设置在一层,以方便读者使用,而使用较少的服务,如科技查新室、研讨室、影像播放室等放在楼层最高的区域。此外,现代图书馆注重为读者服务,可以参照营销学中的理念,将图书馆向读者宣传的新服务放置在主层,如图书漂流室、新书(好书)推荐台等。

二是处理好藏书空间与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目前,纸质资源仍然作为图书馆主要资源而存在,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图书使用频率还是很高,外文图书和各类特藏书籍也因稀缺性而成为馆藏必备,图书馆要处理好贮藏空间和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馆藏建设中,近20年库馆面积比从29%降至24%,预计未来会降至20%左右,书库空间的相对减少使得其他公共空间和学习空间相对增加。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均在所在城市的远郊建设贮存密集书库,以减轻馆舍的馆藏压力,适当增加读者可用空间;也有一些大型图书馆用馆内或者周边地下空间建设密集书库,对原有馆舍进行重新布局,以适应现代社会读者需求。

三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空间既有灵活性又有前瞻性。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一般分为:馆藏空间、借阅空间以及图书编目加工等内部工作空间。现在的图书馆强调开放、平等,读者至上的服务原则,追求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开放的信息中心,在服务上做到尽量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此相适应的是新时代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适应用户对纸质资源不断减少的需求和对学习、休闲空间不断增长的新需要。这种动态发展要求新时代的图书馆分区在满足现有职能的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和自主性,例如各种隔层可以自由移动,馆内家具和摆设可以灵活移动和重新组合,平面布局更是可以随着图书馆功能的需求随机调整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4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新布局

现代图书馆在空间功能划分上既要保留图书馆传统服务机构的地位,又要顺应泛在知识环境的背景,增加大量单纯用于服务的空间。具体来讲,现代图书馆的空间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典藏空间、学习空间和馆内工作空间。

4.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入口区、总服务台、展示空间。入口区作为图书馆人流交通的枢纽,主要设置在一楼处,入口区可以看到提供咨询和指引的总服务台,以及自助存包柜、自助借还区、检索区、休息等候区等空间。有些图书馆为了增加文化氛围,会在入口空旷地点设置展示空间,用来给学校举办各种展览,如书画展、摄影展、手工作品展等。

4.2典藏空间

作为传统图书馆重要的组成的部分,典藏空间在新时代图书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典藏空间又可以分为封闭式藏书架和开放式藏书架,前者主要针对特藏文献,古籍等一类珍贵文献,后者主要针对馆内一般文献。典藏空间也可以按照使用频率划分为一、二、三线书库,也可以按学科专业来设置书库,还有些图书馆以文献语种来划分书库。总的来说要视各馆服务对象和馆藏定位来决定。

4.3学习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学习场所,是教师学生进行科研、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习空间对馆内的硬件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学习空间不仅要求获取纸质资源方便快捷,还要将电子资源、各种资讯等动态资源整合在一起。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小型学习室、中型研讨室和专家研讨室,并配有家具、无线网络、电脑等设备[;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图书馆规划了休闲读吧,与期刊报刊阅览区、新书展示区相邻,书吧设置有休闲座位并提供茶水,无线网络覆盖。

4.4馆内工作空间

馆内空间包括馆内业务空间、行政空间和技术设备空间。业务办公区一般位于顶楼,采光和通风条件要求高,独立于读者使用空间;技术设备空间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技术环境,一般位于负一楼或者地下室,包括服务器机房、空调机房、监控室和能源管理室等。

5结语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9

论文摘要:当今,在公共图书馆管理问题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引起了图书馆界专家、领导的关注。本文根据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建构的需要,将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的特色与要旨进行简要的阐述,并探究公共图书馆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内在驱动力。

在图书馆界,专家们对图书馆管理颇有争议,认为它是“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图书馆内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高度协调一致”、“低耗、高效、优质的管理”、“图书馆组织管理的系统化”等。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忽视了“人”的作用。我们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离不开“人”,要“以人为本”,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物质资源的科学利用,以期达成公共文化的进步和繁荣。

1.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的特色

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用户服务工作,它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继续教育学习的良好环境。“人来人往”、“知识共享”,“不分彼此”、“共同提高”,每个人都拥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这是“以人为本”的很好体现。同时,它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在促进国家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兰学者霍夫斯坦特说,管理不是处理具体的东西,而是处理对于“人”有意义的信号,这种信号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文化必然渗透于管理和组织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1、1以人为本的特色。

公共图书馆工作先要做好“人”的工作,人是管理活动中最积极最生动的因素,把人管理好了,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开展了。人的个体,在心理、行为、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是极为复杂的。以人为本,就要准确把握人的这些差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处于良好的运动状态。

1、1、1责任到人。协调公共图书馆各个系统的工作,实行业务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并落实具体的负责人。

1、1、2监督到位。建立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代表参加的民主管理组织,对公共图书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意见,督促公共图书馆工作计划的执行,监督领导干部的工作。

1、1、3人尽其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力求用最少的经费补充、用最快的速度提供用户最需要、最有使用价值的文献资料,并使既有的人力资源和公共图书馆的各种设备发挥最大作用。

因此,人本主义的特色,其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即如何使公共图书馆中的人充分发挥其才能。

1、2科学管理的特色。

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要做到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统一,借鉴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充满人性关怀中,摸索出公共图书馆自身的管理途径。

1、2、1劳动组织合理化。根据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合理设置业务机构;根据馆藏的文献资料类型和用户需要的特点,科学划分工序和工作范围。

1、2、2业务工作计量化。在掌握一定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库存论研究现有书库空间的合理使用;运用线性规划科学地安排开馆时间、干部配备和经费的使用等。

1、2、3工作人员专业化。在熟悉公共图书馆业务的基础上,在某一学科知识的范围内,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深入学习、钻研,能够担负起该学科的专题文献和信息服务工作。

因此,管理科学的特色,具有前瞻性、前沿性与和谐性。否则,在原来的水平上强调科学管理不仅会落后,而且很可能是一种逆动。

2.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的要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也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关注,对“馆人”的重视,要求职工更自觉、更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并通过进修、培训等学习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由经济发展而带动的科学管理追求,即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基础,顺应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精神。

2、1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

从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上说,是指公共图书馆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属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1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公共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出发点。

2、1、2以人为本的管理,重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1、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事业的共同发展。

2、2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

从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上说,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并为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也可以在相互协调中达成共同的愿景。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2、2、1重视人的需要,尊重人的需要。

2、2、2鼓励职工,培养职工。

2、2、3设计组织,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

总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工作结构也日益复杂化。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公共图书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必然导致公共图书馆的分散、重复、混乱和浪费。因此,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系统的服务功能,建构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一项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孔兹.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图书馆社会科学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专业馆员;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35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4100

abstractthestatusofrecognitionanddemandofprofessionallibrarians'professionalabilityinacademiclibraryisinvestigatedbyquestionnaire,andthenumberofprofessionallibrariansinacademiclibrary,recognitionanddemandoftheabilitythatprofessionallibrariansshouldpossess,classifiedmanagementandtrainingofthelibrarianinacademiclibraryareanalyze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forlibrarians'professionalabilitydevelopmentinacademiclibrary:thedefinitionofprofessionallibrariansandassistantlibrariansbemadeclear;theframeofprofessionalabilitybedetermined;professionalabilitypromotionsystembesetup,andestablishprofessionalqualificationauthenticationsystembeestablished.

Keywordsacademiclibrary;librarian;professionallibrarian;professionalcompetency

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美国科技情报学会、美国专门图书馆协会、加拿大研究图书馆协会等12家国外图书馆及其相关专业机构都制定了图书馆职业能力声明[1],如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制定的《法律图书馆员研究生课程指南》将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学科能力[2]。美国专门图书馆协会将专门图书馆信息专家应具备的能力分为3种,分别是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核心能力[3]。此外,国外的一些大学图书馆也制定了馆员的职业能力,如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图书馆制定的馆员的核心能力包括责任心、适应性、交际能力、职业知识/技术取向等[4];南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制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年业绩表现检查的代表性指标有8个,分别是:岗位知识、生产率、工作质量、沟通、服务标准、团队协作、能动性、解决问题[5]。我国尚无特定组织对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提出标准,仅见一些图书馆和学者对图书馆员职业能力进行了相关培养实践和学术研究。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了馆员素养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前沿追踪、其他素养[6];宋姬芳[7]以北京地区16所高校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图书馆对聘任人员的学历要求、学科专业要求,图书馆对馆员继续教育的规划、内容与形式等;郭晶等[8]研制了一套“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体系”。但目前,图情学界对于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尚未有明确的指标。本文在调查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识与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建议。

1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中的专业馆员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以下简称《规程》),专业馆员一般是指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的图书馆员[9]。职业能力指专业人员为执行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根据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相关文献设计,正式调查前,进行了试调查并征求了数位实证研究专家的意见,在综合考虑收到的反馈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问卷。问卷分为选择题和开放题两部分,共设20小题,以选择题为主;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问卷填写者个人信息、专业图书馆员认知与需求调查,在专业图书馆员认知与需求调查方面,主要涉及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数量情况、对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的认识与需求、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分类管理与馆员培养情况等方面。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将问卷内容通过问卷星,并通过C人堂QQ群等多个社交平台发送调查问卷的链接。调查时间为2016年3月31日-4月30日,收回有效问卷412份。

2问卷填写者的基本信息

回收的412份问卷的填写者,除一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外,其他411位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问卷填写者所在院校的办学层次来看,分别涉及985高校、211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军校、高等专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从其性别来看,女性占67.96%,男性占32.04%;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人士占12.38%,30-39岁人士占51.7%,40-49岁人士占27.43%,49岁以上人士占8.5%;从其职称来看,正高占5.1%,副高占27.91%,中级占51.46%,初级占12.62%,其他占2.91%;从学历看,博士研究生占6.31%,硕士研究生占57.52%,本科生占35.19%,大专生占0.97%;从其职务看,馆长/书记占3.16%,副馆长/副书记占5.34%,部主任占32.28%,无任何职务者占59.22%。问卷填写者分布范围广,从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来看,问卷填写者多为精力旺盛、学历较高、关注图书馆发展、对于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中坚力量,所以,问卷填写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3.1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数量情况

本研究设置所在馆的专业馆员数量占本馆总人数的比例分为6个数值段:

3.2对专业馆员应具备能力的认识与需求

“对专业馆员应具备能力的认识与需求”部分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该部分的调查共涉及4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是开放式问题,另外3个问题都设有开放式回答的选项。

(1)“您认为图书馆哪些岗位最需要专业馆员”(可多选),问卷中列出了4大类岗位,分别是学科服务、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图书馆管理(见图2)。调查

结果显示,各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按学科服务、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图书馆管理这一顺序依次降低,选择学科服务岗位和资源建设岗位的比例差不多,可见,问卷填写者对这两类岗位的专业馆员要求已经达成了共识;选择“其他”选项并填写了相关信息的占5.83%,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了解到,一些问卷填写者认为:馆长领导层、情报研究、阅读推广、参考咨询、信息检索、文献检索课、科技查新、档案特藏管理、知识服务、读者服务等岗位也需要专业馆员,另有一位问卷填写者认为:每个部门都需要专业馆员,但不是需要每个部门全是专业馆员。

(2)“您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已具备以下哪些职业能力”(可多选),此题共列出了7种能力,并允许通过“其他”选项自行填写。其中选择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岗位业务能力(岗位相关基础知识、岗位操作技能等)、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实效、准确性、与用户沟通能力等)、职业道德(主动服务的意识、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等)等选项的比例都超过了80%,选择学术研究能力(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撰写专业研究论文的能力)的比例为62.38%,选择创新能力(服务项目及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的比例为48.3%,可见,问卷填写者普遍比较欠缺的能力为创新能力。此外,有1.7%(5位)的问卷填写者通过该题的“其他”选项填写了内容,涉及具备良好的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对外能与数据商谈判、对内能够主持各类会议、写报告)、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见表1)。

(3)“您认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可多选),此题的选项设置与上一题相同。其中,选择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岗位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职业道德等的比例都在9成以上,选择学术研究能力的比例稍低。此外,有6.55%(16位)的问卷填写者通过该题的“其他”选项填写了内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涉及:不断学习的能力,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推送技术,领导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宣传表达能力,更高层次的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教学能力等方面(见表2)。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技术环境、应用环境、用户环境,以及我国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密切相关。图书馆事业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而进行相应要素组合所形成的运行形态,是影响图书馆职能及图书馆职业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岗位业务能力、服务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均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尤为迫切。《大学与研究图书馆新闻》(C&RLnews)2016年第6期了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研究计划与审查委员会撰写的研究报告《2016年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研究数据服务;数字学术;馆藏评估趋势;图书馆集成系统与内容提供商/完成并购;学习证据:学生成功,学习分析,证照审核;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新方向;替代计量学;新兴员工职位;开放教育资源[10]。面对上述大趋势,职业能力因需而变,尚有诸多“其他”职业能力涌现。

(4)“您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有何其他意见或建议”(如专业馆员应该是什么样子?专业馆员应岗位谈),在412份问卷中,有47份问卷未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其中有42份问卷填写“无”,其他5份问卷表示“不清楚”;其他365份问卷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或建议,这些问卷中填写的内容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是关于专业馆员自身能力条件的看法;第二是关于专业馆员制度贯彻实施方面的建议;第三是关于专业馆员及发展现状相关的表达。①关于专业馆员自身能力条件的看法。填写结果中体现的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条件主要涉及: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创新能力、职业道德、除图情专业外的其他专业背景、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宣传及营销能力、岗位技能、科研能力、熟悉学校学科设置及课程安排等基本情况、熟悉图书馆各岗位基础工作、团队意识、计算机技术、英文阅读能力、社交媒体运用能力、专业馆的图书馆员应具有双学位、专业馆员应具有硕士学位等;②关于专业馆员制度贯彻实施方面的建议。主要涉及面向上级机构的建议、面向高校图书馆的建议两个方面。在面向上级机构的建议方面,主要涉及如下内容:参考美国(国外)关于专业馆员的政策;国家进行专业馆员资格认证;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在职培训制度,将此纳入高等学校评估体系;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最好不与职称直接对等;加强政策层面的引导;由统一的机构开展专业馆员培训;工作内容上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有明确划分;出具更加详实可行的馆员职业发展规划,并由高校图书馆支持馆员进行深造;形成相关的硬性规定,提高专业馆员制度执行的效果;应该用学历要求制定统一的入门门槛;高校提高对图书馆的重视等。在面向高校图书馆的建议方面,主要涉及如下内容: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建设;高校图书馆有计划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高校图书馆应鼓励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高校图书馆的领导要鼓励馆员提升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实行专业馆员进馆后各部门轮岗制;新馆员入馆时辅导其规划职业生涯,确定今后工作发展方向,制定学术发展研究方向和培训计划;专业馆员首先在部分类别中(学科馆员)推行,采用自愿原则,分步培训、考核;鼓励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开展图书馆学界的交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开展岗位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馆员应该更加细化,如做学科分析的最好是文献计量学专业出身,做查新的最好是专业技术出身;高校图书馆应该提高专业馆员的比例;高校图书馆目前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对在职馆员的职业能力进行梳理归类,对每个人进行职业规划,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制订培养计划,派馆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等;③关于专业馆员及发展现状相关的表达。主要涉及如下方面:一些高校(专科或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受限于图书馆经费,馆员很难有外出培训机会,大多需要自费培训,经济压力大;图书馆内人手紧缺,团队协作意识不够强;个别问卷填写者对专业馆员术语不理解等。

3.3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分类管理与馆员培养情况

3.3.1馆员分类管理

本次调查设置了“贵馆是否实行了或正在酝酿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分类管理”一题,调查发现,7成以上的问卷填写者选择了“目前还没有”这一选项,而选择“已经实行”选项的仅占4.37%,选择“正在酝酿”选择的占12.62%,其他8.98%选择了“不清楚”。选择“已经实行”选项的问卷填写者来自16所高校,除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外,其他15所高校分布在江苏、广东、辽宁、贵州、湖南、湖北、重庆、浙江、上海等省份,其中,江苏、广东两省各有3所院校;15所高校涉及985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办学层次的院校。已经实行馆员分类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数量虽然不多,但也说明了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具有了馆员分类管理的意识;这些高校分布的省份较广,涉及不同的办学层次,有利于馆员分类管理理念的进一步传播与推广。

3.3.2馆员培养

高校图书馆实施馆员培养计划能够促进馆员的发展。本次调查共有2个馆员培养方面的问题。

(1)高校图书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的培训工作。随着图书馆的发展,馆员职业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一些培训工作,能够促进馆员职业能力的发展。问卷中设置的“贵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的培训工作包括”选题共设置5个选项,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调查发现,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比例最高,达67.96%;其次是“图情基础知识培训”,达58.01%,开展“馆员职业道德培训”的为41.2%,没有开展任何馆内培训的占16.75%;可见,“岗位技能培训”和“图情基础知识培训”都是高校图书馆重视的培训内容,这些培训可以让馆员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及相关的图情专业知识,较好地完成基本的岗位工作。选择“其他”选项并填写相关内容的占7.77%,通过问卷填写者填写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问卷设置比较大众的三类培训外,个别高校图书馆还开展了数据分析、前沿研究进展、互联网应用能力、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还有的高校图书馆以交流会的形式安排外出学习馆员回馆后为其他馆员介绍所学知识;也有高校图书馆派馆员参加省图工委举办的业务培训、图情行业内的培训、学术年会等培训或会议,或派馆员到其他高校图书馆交流及学习;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图书馆则有固定的政策,即“每个馆员每年有固定经费,可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专业会议、培训讲座;管理员则需要申请”。此外,个别高校图书馆的培训还存在不系统、惠及的馆员少等方面的问题。

(2)高校图书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以及实行“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的情况。《规程》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依据《规程》这一要求,本次调查共设置了3个问题。①“贵馆是否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有41.02%的问卷填写者选择“重视”,其他58.98%的问卷填写者选择“不重视”,可见,尚有较多的高校图书馆未对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选择“重视”选项的问卷填写者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仅有44.51%的高校图书馆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措施来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其他55.49%的问卷填写者所在的高校图书馆还未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②“贵馆是否正在酝酿或已经出台‘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选择“已经制定该类计划”的占18.93%,选择“正在酝酿该类计划”的占22.82%,选择“无该类计划”的占36.65%,有21.6%的问卷填写者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在职学习和进修还有待于更多高校及高校图书馆的重视,作为高校图书馆,宜针对本馆岗位设置情况,以及本馆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岗位能力等情况,制定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并积极争取学校有关部门的同意,使本馆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的途径,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③“您是否有过在职学习或进修的经历”,62.14%的问卷填写者有过这种经历,其他37.86%的问卷填写者没有过这种经历;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有过在职学历或进修经历的问卷填写者中,有5.67%的人有国外学习或进修经历,另外94.33%有过国内学习或进修经历,可见,被派到国外学习或进修的图书馆员还很少,由于国内学习或进修的花费及办理手续都相对简单,使得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仅有国内学习或进修的机会。

4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建议

4.1理解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的界定

笔者在通过QQ、微信等宣传本次问卷调查事宜时,一些高校图书馆员反映,不知道如何界定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规程》中虽首次提出了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这两个术语,但也未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此问题,参与修订《规程》的专家给出了界定的方法,以帮助高校图书馆员深入理解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如雷震[11]指出:专业馆员承担文献采选、编目、信息咨询、学科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等专业工作,是需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方能胜任的工作;辅助馆员承担文献加工、书库管理、解答一般咨询、安全值守等经过短期培训即能上岗的工作;燕今伟等[12]指出:在区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应为专业馆员,而中级专业技师职务则是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交叉的一个区域。专家们分别从从事的岗位、培训的内容及时间,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界定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区别。结合《规程》中对专业馆员的界定及专家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硕士学位,或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并掌握专业服务技能是高校图书馆成为专业馆员的必要条件,能够胜任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工作的文献资源建设馆员、编目员、深层次咨询服务馆员、学科服务馆员、科技查新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馆员、阅读推广馆员、信息素养教育馆员等都可以称之为专业馆员,已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馆员也可以称之专业馆员。

4.2构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

构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明确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提升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必要工作。职业能力框架有助于图书馆员认识自身所在机构拥有技能方面的差距,依据有关职位能力的描述,可以开展自我评估,亦可供职业能力培训提供参考。目前,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相关工作才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结合笔者的前期研究成果[1]及此次调查结果,笔者构建了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雏形(见图3)。

图书馆事业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而进行相应要素组合所形成的运行形态,是影响图书馆职能变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泛在网络发展和商业信息服务竞争,使用户需求朝着多渠道、移动化、社交化等方向

发展,进而促使图书馆向着新的业态转变。而图书馆新业态环境要求图书馆馆员职业核心能力随之改变,以应对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图书馆的冲击。图书馆员是图书馆运作的重要资源。各类型图书馆对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由于图书馆性质、任务和目标不同,对图书馆员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职业能力内涵具有历史发展性,并且呈现出逐步丰富与宽泛的趋势。

4.3建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专业馆员需要根据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变化提高自身能力。专业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个个体,其职业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其所处的环境,一是其工作的图书馆,二是图书馆界的整体环境,因而,需要建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4.3.1高校图书馆重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

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馆内岗位设置情况以及馆内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情况,制定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首先,制订馆内培训计划。如对于新进馆的具有硕士学位人员、拟调到新的专业性强的岗位的人员,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内部培训,请岗位专业技能强的专业馆员为上述人员开展能力培训,通过馆内培训,提升其岗位能力。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邀请馆外的专家到馆开展培训,如邀请图情界的专家讲授图书馆发展趋势方面的知识,开阔专业馆员的视野,提高其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其次,制订专业馆员外出培训计划。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馆员参加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编目培训、科技查新培训等;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安排馆员在职攻读国内图情专业名校的研究生,全面提升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

4.3.2图书馆界上级机构重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上级机构的宏观协调与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简称“图工委”)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中发挥了协调、咨询、研究和指导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是我国全国性的图书馆及相关行业的社会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简称“高校分会”)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图工委”和“高校分会”都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图工委”直接指导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因此,“图工委”拟定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将会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首先,“图工委”可以召集高校图书馆界的专家,进一步深入解读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拟定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由专家制订的培训计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由“图工委”组织拟定的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安排容易得到高校主管领导的认可,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更多的专业馆员有机会参加培训。此外,“高校分会”可以发挥联合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号召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成立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联盟,由联盟内高校图书馆的专家组建培训指导委员会,在联盟高校图书馆中开展到馆培训工作。

4.4建立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是对个人是否具备从事图书馆工作所需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图书馆行业规定水平的一种资格认证行为[13]。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实行了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4-17],我国也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8-21],但是我国尚未建立此类制度。在美国,专业馆员必须在aLa认定的图书馆学院系取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当前,我国也正式提出了“专业馆员”术语,在馆员队伍建设理念方面已经实现了突破,我国图书馆界应该以此为契机,建立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首先,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及实行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其次,“图工委”和“高校分会”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指导组织,应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主动承担起制定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及实施方案的工作[22],这也契合了国家关于“按规定需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改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的政策要求[23];第三,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应以我国“专业馆员”的界定方法为前提,综合考虑到学位和专业技术职务等两个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图书馆专业岗位因素,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5结语

国内对于图书馆员职业能力、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专业馆员等,尚未有明确性的指标或共识。需要结合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发展史、图书馆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图书馆学科体系和工作内容、图书馆工作者特质和素养等多角度考察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我国高校办学方式多样,目前处于又一次改革大潮,国家相关政策在调整之中。全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量化指标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于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扩展要反映当前形势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知与需求的情况,征求图书馆专家、同仁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做出分析判断,为促进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我们将围绕如何在新业态环境下培养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新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员、图书馆学教师、图书馆用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地问卷访谈数据运用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具体量化各个影响因素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影响,为提出并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启云.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3):23-29.

[2]aaLLGuidelinesforGraduateprogramsinLawLibrarianship[eB/oL].[2016-06-04].http:///about/graduate_guidelines.asp.

[3]Competenciesforinformationprofessionals[eB/oL].[2016-06-04].http:///about-sla/competencies/.

[4]UnLLibraries’CoreCompetencies[eB/oL].[2016-06-05].http://libraries.unl.edu/StaffDevCore.

[5]SmithDJ,HurdJ,SchmidtLe.DevelopingcorecompetenciesforlibrarystaffHowUniversityofSouthFloridaLibraryre-evaluateditsworkforce[J].College&ResearchLibrariesnews,2013,74(1):14-17,35.

[6]李杨,潘卫.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探索与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1):21-27.

[7]宋姬芳,祝小静,于淼,等.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问题探析――基于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9):44-51.

[8]郭晶,兰小媛,宋海艳,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48-53.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教高[2015]14号)[eB/oL].[2016-06-10].http:///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zxdt/guicheng2015.pdf.

[10]2016toptrendsinacademiclibraries:areviewofthetrendsandissuesaffectingacademiclibrariesinhighereducation[eB/oL].[2016-07-11].http:///content/77/6/274.full.pdf+html.

[11]雷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前后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2):14-19.

[12]燕今伟,朱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述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2):9-13.

[13]魏春梅,盛小平.美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17-23.

[14]初景利,李麟.美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29-35.

[15]邝婉玲,盛小平.英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24-30.

[16]陈娟,盛小平.日本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31-38.

[17]李吉子.韩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41-44.

[18]陈传夫,王云娣,盛钊,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4-18.

[19]马祥涛,田家才.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3(7):24-26.

[20]郭晶,兰小媛,宋海艳,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48-53.

[21]王凌.从职称制度的弊端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J].图书与情报,2009(6):123-126,143.

[22]胡京波.图书馆学会在实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06(6):32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