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十篇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十篇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7:07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1

一、高校图书馆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要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对这个规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耳熟能详,也非常认可这个规定。我们经常强调图书馆是办好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学术水平的象征。实际上图书馆现在远达不到我们想象的那样高的地位。从多年来的实践来看,学校层次越高,例如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大,图书馆在高校里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地位就没有那么理想,甚至还有点尴尬,处在高校里的第三世界,排在教学和行政人员之后,这在高校绝不是个别现象。

图书馆人员中非图书馆学人员所占比重大,同时还存在着人员外流、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思想不稳定,特别是一些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工作热情不高,鉴于目前就业的压力,仅仅把图书馆当作跳板,工作只求应付,不去钻研图书馆业务,一有机会就另谋高就。天津高校图工委曾对32所高校图书馆职工做过调查,发现非图书馆学专业分配到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中,80%的人对图书馆工作不感兴趣,50%的人已经跳槽。据了解,这种现象在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着。

实际上因为图书馆收藏有多种学科的文献资源,也就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员,正如《规程》规定的:“图书馆要根据需要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和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里常规的业务需要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尤其是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人才,例如采访、分类、编目、一般参考咨询等。而学科参考咨询和学科信息服务需要图书馆学专业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人员,这也正是体现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价值的地方。但现在在图书馆里这种体现学术性的高层次工作被事务性的借借还还、开门守摊所掩盖,且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到馆后由老馆员指点,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方式传授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最精锐最有实力的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或一门专业知识背景而进入图书馆行业的人”。因此,对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开发就很有必要,既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又能稳定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

二、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开发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发员工潜力,开展切实可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开发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的自我开发设计;二是图书馆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开发与规划。

(一)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发与规划。职业生涯开发就是结合所服务的单位及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并结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付诸实践。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工作,就要结合图书馆发展实践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并持之以恒地为该目标而奋斗。每个人都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愿望,只有具备了远大目标才有工作的动力。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图书馆是多种学科文献资源的总汇,要求有多学科人才研究文献、开发文献。现在的问题是,分配到图书馆的非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图书馆学知识。图书馆学是一门具有近200年历史的社会科学,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只有系统地学习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发注入活力。

1、热爱图书馆工作。图书馆是反映人类知识和科学进步整体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人类知识与信息的主要集散地。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乐业、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是图书馆员素质的首要前提。如果认为图书馆的工作是“低人一等”或认为整天借借还还,是大材小用,没意思,这样就干不好本职工作。克鲁普斯娅说:“摆在图书馆员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爱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自己看重自己的工作。从表面上看,图书馆的工作好像不直接创造价值,其实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正是反映在人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曾对图书馆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称“图书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源,在信息时代它将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中心作用”,并称“微软图书馆是一个我们员工的加油充电站。虽然人们可以上网来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图书馆所做的大量的不可代替的工作更有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微软的网页就是图书馆员制作的”。

2、认真学习图书馆学相关知识。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应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理论知识,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高超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假设没有分类学知识,就不会迅速地为读者提供特定的文献资料;没有相关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的知识,就不会为读者准确地提供某一专题或某一学科的最佳文献资料等等;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知识以便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借还图书,检索图书及各类数据处理。只有责任感和事业心,没有渊博的知识和业务技能,也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图书馆收藏的图书内容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罗万象,现代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当今形势下图书馆服务工作已开始朝着现代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对图书馆员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处理工作的能力都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总之,只要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满怀热情地工作,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在图书馆工作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二)图书馆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激励的形式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物质激励满足人生理上的需要,而精神激励是满足心理上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一个可控的系统,借助心理学理论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予肯定和激励,有利于工作,也有利于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达到定向控制的目的。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图书馆及其组织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组织对其的激励。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性措施,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因此,激励机制设计的好坏及其能否满足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各种需要,是能否激发他们为图书馆积极贡献,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兑现自己内心对图书馆承诺的关键。他们更重视关心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渴望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内有所建树,同时他们注重追求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性,他们要求图书馆能够给予一定的自主权,以便能够以发挥自己才干的方式工作并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图书馆在进行激励制度设计时,应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来说应注重以下几种激励方式:目标激励、奖励激励、关怀激励、公正激励、榜样激励、表率激励等。

2、建立有效的测评体系和加强人员培训。图书馆应有创新、有计划、有针对地组织馆员对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个人的发展目标开展讨论,引导馆员正确评估自己及图书馆现状。通过测评,使馆员了解自身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自己的能力及结合图书馆的需求应注意何种提升;图书馆管理者通过对馆员的测评,结合图书馆的发展整合出馆员个人职业计划,并不断为馆员提供帮助。让馆员意识到,在图书馆内部,不仅可以公开地提出自己的理想,而且自己的目标在未来也是可以实现的。测评后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馆员不断发展的目标需要足够的能力和知识作为基础,而自发的学习是不能适应这种需求的,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有组织、多样性地进行培训,如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离职深造、学术交流等等。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培训,都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选择,单单技巧技能方面的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把培训重点放在培养馆员总体策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图书馆文化方面,才能激发馆员内在的发展潜力,建立起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忠诚,给馆员更多的事业发展机会。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馆员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同时,需要对馆员在馆内实行轮岗制度,让馆员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体验,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馆员的综合技能,另一方面也为馆员寻找最适合的岗位提供机会。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岗位馆员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不同工作环节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图书馆员现状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涯中渡过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因此,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职业生涯规体现的是人本管理方式,不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图书馆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发展自我,有益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的机会。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职业规划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尽忠职守、热爱工作、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完善,往往导致工作缺乏激情,降低工作效率,有时候还会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或者使他们消极低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不健康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员就是盲目从事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缓慢。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同时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机构,开展图书馆员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和员工的双赢,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稳定繁荣发展,还可以为图书馆留住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积极性的缺乏。

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图书馆员,达到一定的年纪,其个人事业发展达到职业顶峰时,就会感觉工作缺乏压力和挑战性,往往会丧失工作热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加上图书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大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岗位变动可能性也很小,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即图书馆员已不可能再得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缺乏满足感导致人员的流动。

一个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该员工积极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图书馆事业是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企业而言,显得低调、乏味,很多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缺乏工作的成就感、挑战性、新颖性等。工作满意度影响馆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馆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下降,重要的是会导致人员的流动。人才流失已是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目前,从图书馆调出的人,没有将图书馆的工作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他们本来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吸引力小,最终还是告别了图书馆,给图书馆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组织文化缺乏。

组织文化就是图书馆的基因。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工作责任等,因而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组织文化的缺乏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缺乏一种认同感,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图书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缺乏凝聚力,从而导致许多工作不是站在图书馆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此外,图书馆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不高,工作挑战性不大,酬金待遇较低,传统的职业形象又使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馆员没有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进修机会少和知识老化影响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及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容易造成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认识自我和环境、确立目标、计划、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五个环节。

(一)认识自我和环境。

它是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一方面,馆员通过对自我进行全面认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最佳的抉择。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观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长处、缺点等认识,为对自己未来工作选择的方向打下基础。另外,馆员可借助各种测评工具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可以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全面认识外部的环境,在社会环境的认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拥有图书情报学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服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组织环境认识中当一个人加入组织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图书馆员应了解自己所在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学习培训机会,分析其中可能关系到自己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员应当调整心态,塑造新的职业观念,以成就感和赢得尊敬为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本行业的学者、专家。馆员通过分析适当地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二)确立目标。

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在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图书馆员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才能、兴趣、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结合职业发展路线,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分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目标与理想的职位、技能水平、工作安排或技能获得有关。馆员在制定目标时应将目标详细列出,具体到实现目标的时间、达到的程度、每一理想职位对知识技能与资历的要求。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持续性,适时性等原则。与之相应的其他具体目标,如学习进修目标、经济收益目标、业绩目标等也要具体明确且做到互相配合、共同作用。设定的目标要高低适度,太高难以达到,容易让人受挫,太低没有挑战性,或达不到进步要求。

(三)规划。

个人的最终目标确定后就要开始展开总体和具体的计划。没有计划贸然行动是徒劳无功的。图书馆员的职业规划是围绕计划来进行的,如果计划是纸上谈兵,那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计划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该详详细的详细,该具体的要具体,有些可以忽略的就不用太在意,制定的计划要现实。

(四)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是指根据计划,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的措施。在工作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等。实施策略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执行和检查。因此,馆员可将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目标细化,审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已有条件和所需条件,明确努力方向。

(五)反馈评估。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因为在职业生涯进程当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和结果,所以,图书馆员要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评估和修正,以纠正原订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评估可参照各类近期、中期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进行。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对重点目标和关键策略方案进行评估。要关注弱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是否坚持按计划来提高个人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否适应环境的要求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甚至目标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下一轮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会因个人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职业生涯目标各异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也并非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简单地把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于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只能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所以,图书馆员在追求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等职业目标时,不要忽略丰富的知识积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只有外在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内在的心理感受达到平衡时,馆员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4:30.

[3]尤玉新,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问题探讨.图书与报,2006(2).

[4]牛红亮,霍彩玲.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5]居玲英.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2):21-23.

[6]田昊.浅谈图书馆人本理念的培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顾颉刚《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杜定友顾廷龙

[分类号]G250

1 引言

顾颉刚(1893―1980年),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奠基人,在图书馆学方面亦有很高造诣。

顾颉刚先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利用图书馆和搜集各种材料,在历史(古史)方面有颇高的学术造诣与修养,这使他拥有了深厚的文献意识,即搜集、整理和利用文献、文献资料的意识。这种文献意识拓展了先生在现代地理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学术空间。先生基于这种文献意识所撰写的《国立广州中山大学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以下简称《计划书》),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框架,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办馆理念,成为杜定友先生地方文献思想和顾廷龙先生文献采访工作的思想来源及实践指导,对图书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重点论述《计划书》对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顾廷龙先生的影响。

2 《计划书》的背景和内容

1927年,顾颉刚先生受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委派到江浙一带购书。购书之前,先生作了《计划书》,提出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能够用了材料的观念去看图书,能够用了搜集材料的观念去看图书馆事业”,并且详列16大类需要搜集的文献资料:经、史、子、集及丛书,档案,地方志,家庭志,社会事件之记载,个人生活之记载,账簿,中国汉族以外各民族之文籍,基督教出版之书籍及译本书,宗教及迷信书,民众文学书,旧艺术书,教育书,古存简籍,著述稿本,实物的图像。

顾廷龙先生对此评价说:“这16个方面对文献资料涉及范围的说明是比较全面的,符合现在所谓有历史价值的记载都是文献的认识。他(指顾颉刚)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有这样的见地,不能不令人惊叹。我们现在收集资料的范围大体不出乎此”。

杜定友先生对《计划书》推崇备至,“我拜读了顾先生的《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之后,心中十二分的佩服……他拟的十六大类,已经把所有的材料,包括殆尽,更不容有所添减。我只是以图书馆学的眼光,来读这篇文章,觉得它非常的有价值,有意义;值得我们图书馆学的人注意。顾先生……把实际的计划和各类书籍购求之必要,详述无遗,尤令人钦佩!……我们的宗旨,非但要把它作为购书根据,而且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在中国图书馆学上发生重大的影响,以助中国图书馆事业之发展”。“我相信若是我们能够依着先生的计划,去搜罗古籍,本着上述数点,去打破传统观念,扩大图书馆范围,实行科学的管理,这非但于中山大学图书馆前途有无限的发展,即于中国图书馆界也有重大的贡献”。

3 《计划书》的意义

《计划书》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了开阔的视野。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图书馆虽已初步形成,但其状况还十分幼稚,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图书馆牢守保存国粹之见,藏书以四库旧籍为主,不知广事搜罗。《计划书》打破了图书馆以“经史子集”为纲的采购体系,提出了以搜集材料为中心的办馆理念,对当时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具有突破性的指导意义,对以后的图书分类体系改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现代的学术视野来看,《计划书》表现出卓越的史家眼光。从史家的角度来说,不拘泥于经、史、子、集传统经典的收录,意味着对史源资料有更大的网罗范围。换言之,那些未经人编纂、刊刻的,流传不广的文书与散乱的抄写文件,那些由于“地方性”、“私人性”、“临时性”(如方志、日记、账簿等)和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图书,那些在民间流传而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众文学书及游艺之书,那些稿本和图片,往往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是极为珍贵的史料,但同时又是极易散佚和销毁的资料,都纳入了作为史学家的顾颉刚先生的视野。依据他的这份《计划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源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即让以后的图书采访工作有了第一信息源的概念,提醒人们注意那些珍稀的、不可再造的、容易散佚的第一手资料。总之,顾颉刚先生的《计划书》,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源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计划书》对杜定友和顾廷龙的影响

4.1 对杜定友先生的影响

杜定友(1898―1967年),字础云,祖籍广东南海,著名图书馆学家,是我国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

4.1.1 对杜定友先生地方文献理论的影响 顾颉刚先生的计划书将拟购之书分为16大类,举凡各种有助于学问研究的材料尽在搜购之中,他的意思在于,学术研究重在材料,用搜集材料的观念做图书馆事业,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供专家做学问,市民增长知识,使原先“藏书楼”式的图书馆转变成真正的新式图书馆。在他所拟的搜集资料中,几乎有一半以上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在为中山大学图书馆购书时,购买了大量明清人的文集和地方文献资料,“地方志约六百种,科举书约六百种,民间文艺约五百种,民众迷信约五百种,碑帖约三万张”,等等。这些资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且便宜的,但是并不引起学者和图书馆的重视,中山大学许多人认为顾颉刚购买这类书籍是对经费的浪费。杜定友却十分赞同,他曾为《计划书》亲自写跋:“一般图书馆以往向以藏‘书’为重,不重视其他有用材料,这也是根本错误的。图书馆收藏应以“人类的记载”为范围,除图书以外,还应收藏唱片、影片、幻灯种种。”“非但收藏历代文献,而且对于最不屑、最新近的材料,尤为特别注意”。1930年,杜定友发表《省图书馆与省政府》一文,文中认为省图书馆的设立,既要为民众和学术服务,又要为政府服务。他还举例说明为政府服务需要有赖于图书之参考,提出了省图书馆应当为政府搜集各种材料,为政府决议提供参考服务,进而提出省图书馆应备集本地文献承担为本省政府、本省地方学术服务。杜定友从《计划书》里认识到图书馆的藏书应以‘人类记载’为范围,将顾颉刚对图书馆职能的认识,即为民众和专家服务,扩大到为政府服务,进而认识到要为政府服务,需要收藏丰富的地方文献,这是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理论形成的启蒙阶段。

1941年的《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一文中,杜先生明确指出:“各地方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之责”,在我国图书馆界最早提出了图书馆有收藏地方文献的责任。杜先生极力主张省市图书馆必须做好地方文献工作,20世纪40年代末期,杜定友先生明确提出“省立图书馆

应以保存本省文献为最重要之工作”。他还以广东省图书馆和广东文献为例,多次指出省图书馆应注重广东文献及文史方面、省政参考资料的收藏,而市图书馆则注重政治经济及一般民众读物方面,说明了要把地方文献的保存作为地方(省)图书馆的主要任务。这是杜定友的地方文献理论初步形成阶段。

1957年,杜定友先生应在南京图书馆举办的省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之邀,讲述地方文献工作,并编成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讲稿。在讲稿中,提出地方文献的概念和范围,“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先生阐述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尤其对于史料的范围阐述更是与顾颉刚先生搜集材料的思想如出一辙:“关于本地方的一切情况的记载,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如史地、文教、经济等,特别是当时的新鲜事物、政治和经济上的最近成就、党和政府的指示和决议”。讲稿从地方文献的范围、收集、分类、编目和使用5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做了系统的理论总结,代表了杜定友地方文献理论的发展和正式形成阶段。这份讲稿在国际图书馆学领域里是具有先进水平的,在国内图书馆学研究中,更是一份纲领性的文献。

4.1.2 对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实践工作的影响 实践工作中,杜定友先生遵循《计划书》的指导,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采购、收藏与利用。1941年,广东省立图书馆在粤北韶关复馆,杜先生兼任馆长,他提出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的办馆方针,着手收集地方文献工作,还在广东省图书馆建立“广东文献”专藏。1945年,杜先生兼任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带领中山图书馆开展收集地方文献的工作。1955年,广东省图书馆和广州中山图书馆合并成立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二馆的地方文献也合二为一。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有许多重要资料,如革命文件的原本、广东地方志、广东各姓族谱、东西南沙群岛资料、近代史的许多重要资料、广东文献的善本和稿本等,这批广东文献,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例如1974年,我国从南越傀儡集团收复西沙群岛时,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就向有关部门送出了一批文献资料,对于进一步论证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专藏,是我国省图书馆中早期组织并长期坚持下来的专藏,其能形成特色并发挥较大的作用,是与杜先生的倡导组织努力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这样讲,杜定友先生是倡导组织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专藏的先驱者。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杜定友先生对顾颉刚先生的“搜集材料”观念和《计划书》的实践。

经过杜定友先生的努力,各类型公共图书馆都开始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图书馆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也开始重视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从此,我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发展与利用走上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快速发展的轨道。

4.2 对顾廷龙先生的影响

顾廷龙(1904―1998年),字起潜,江苏苏州人,著名图书馆学家,毕生奉献于图书馆事业。

4.2.1 对顾廷龙先生采访思想的影响 顾廷龙受顾颉刚《计划书》影响和启发,明确了文献资料的范围和概念。“我认识文献资料,大概也是根据他的购求计划。起初,我们对这些琐碎的文献资料怎么使用法,有什么作用,不大懂,后来从说明中得到启发,觉得很有意思”。得益于《计划书》的启发,顾廷龙先生对文献、历史文献、文献资料等的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直接引导着顾廷龙先生对文献和文献资料搜集的实践活动。顾廷龙先生重视对档案、方志、家谱、报纸、账簿、民间文艺等不为“传统”藏书家看重的文献资料的收藏,这可以说是对顾颉刚“搜集材料”宗旨的活学活用。1964年,在北京中国书店和上海古旧书店、安徽屯溪古旧书店有一批珍贵的家谱、鱼鳞册无人问津,而顾廷龙先生拍板表示:家谱、鱼鳞册现在很少人在研究,但将来必定会引起重视,既然别人都不要,那我们要,有多少收多少。

顾颉刚先生在《计划书》里提出应该打破过去的藏书宗旨和藏书范围,“要能够用了材料的观念去看图书,能够用了搜集材料的观念去看图书馆的事业”。可以看出,顾颉刚主张访书应打破传统观念、广收博取。顾廷龙先生深受这种访书思想的影响,并以搜集、整理材料作为一生办馆治书的方向。顾廷龙先生:“我从事图书馆工作,将近70年。图书馆古籍采购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从燕京大学图书馆到合众图书馆,到历史文献图书馆,最后到上海图书馆,服务单位在变,我的职责也在变,但我从未离开过文献采访这个岗位。我一生都把顾颉刚先生的《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作为收购的目标和范围。我常说,我一生概括起来只干了三件事,即收书、编书、印书。顾颉刚先生的这份《计划书》,作为我收书的指南针,让我终生收益”。

4.2.2 对顾廷龙先生采访实践工作的影响 受顾颉刚先生采访思想的影响,顾廷龙先生在实践工作中不拘于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范围,一生都在从事着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以下几件事可视为对《计划书》的实践。

・家谱收集。解放初,政府调拨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中有一大批家谱没人要,顾廷龙先生(时为上海合众图书馆馆长)闻讯后,赶紧收下了这批家谱。后来合众图书馆合并为上海图书馆,这批家谱就成了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的基础。

・从废纸堆中抢救历史文献。1955年秋季,上海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从浙江遂安县收购了一批废纸二百多担,上海市文化局组织人力展开抢救工作,以《计划书》所列16项为选取标准,从二万多斤废纸中抢救出2530斤有价值的文献,共计100440册,有史书、家谱、方志、小说、笔记、医书、民用便览、阴阳卜筮、八股文、账簿、契券、告示等,这些是研究过去社会生活的极好资料,有些是在正史中找不到的,也不能花钱买到。为避免将珍贵文献弃为废纸的现象,顾廷龙列出对待废纸的取舍标准,阐述如何看待“废纸”问题,呼吁全社会关心文献资料的保护工作。截至1965年,上海图书馆家谱收藏约为13700部,75000余册,收谱数量几乎为全国公共藏书机构收藏家谱的总和,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顾廷龙先生是上海图书馆家谱收藏的奠基人。

・保护革命文献。革命文献,是指1949年以前有关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进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出版的书刊资料。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很多图书馆和收藏家都不敢收藏。顾廷龙先生却意识到这些文献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在合众图书馆创办时千方百计地搜集这方面的书刊资料。从合众图书馆(1953年后改名为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到上海图书馆,顾廷龙一直将革命文献作为收藏重点之一,其品种与数量,在国内外首屈一指。

・搜集民国间出版的丛书。解放初,顾廷龙以他对近代及同时代文献资料的珍贵价值的深刻认识,开始构想对民国时期出版物进行总结。为此,特别注意对旧平装(民国出版物的泛称)的收集。由于顾廷龙的努力,上海图书馆收集此类书籍较早,现在成为民国时期出版物收藏最多的图书馆之一。后来,这些丰富的馆藏为《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顾廷龙一生遵循《计划书》的指导,无论是在合众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还是在合并后的上海图书馆,一直以《计划书》为目标,为上海图书馆采访到许多价值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从而奠定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收藏的重要基础,使该馆成为现代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学术图书馆和古籍图书馆。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4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公共图书馆外文借阅室的服务现状,总结了湖南图书馆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当代新型外文借阅室发展的新手段、新思路、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76-03

在创新型社会里,如何改进服务手段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各地公共图书馆都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和举措。而笔者所在的湖南图书馆也为抓住新型社会的新读者,探索了一条适合当今外文借阅室的新路――启动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在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启动的半年时间里,湖南图书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遍受市民读者的欢迎和认可。笔者在此就该计划的实施,谈一点体会。

1公共图书馆外文借阅室现状调查

1.1文献陈旧,藏书结构欠缺合理性

近年来,由于国外影音刊物的停止以及外文原版书籍价格的上涨,让本来就经费不足的公共图书馆更是把天平的一端倾向了中文图书。据统计,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外文文献的藏书量还不到总藏书量的5%,这样就使得本来就读者少的外文借阅室读者更是寥寥无几。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因为外文书的珍贵和复本有限,用禁止外借来限制读者,要求读者只能在阅览室阅览,这样,外文借阅室就陷入了“读者少―投入少―借阅下降―读者更少”的怪圈,这就严重阻碍了外文借阅室的发展。

1.2书刊采购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公共图书馆的采购一般都由专门的采编部门负责,而读者对于外文资料的需求只会跟窗口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提出来,从而使得实际握有采购大权的采编人员不能及时得到读者对书刊的反馈,这就造成了公共图书馆目前所藏的绝大部分外文书刊并不是读者需求的,使得昂贵的外文书刊就这样束之高阁并不产生借阅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1.3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外文借阅室的特殊性,给该室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外语、懂外语的专业人才。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外文借阅室外借量不高,很多图书馆给外文借阅室配置的都是不懂外语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只能从事一般的借、还、上架、整架的基础工作,不可能深入到外文书刊的内容中去,更不可能为读者提供动态服务,引导读者选择合适的读本。这也是造成公共图书馆外文借阅室一直冷冷清清的原因之一。

1.4专业性强,文献利用率低

公共图书馆外文借阅室目前所藏图书多数以很多年前的原版外文图书为主,而大部分读者则以学习性为主,潜心研究原版外文著作和科技文献的读者少之又少。据统计,目前公共图书馆外文图书的利用率最高为30%,而有的图书馆还不到5%。这些外文文献资料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这对人、财、物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从以上公共图书馆外文借阅室的现状表明,传统的外文借阅室服务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读者的需要。而湖南图书馆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特征,启动了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这是一个依赖先前的外文借阅室,但又在服务方式和藏书内容上与之前外文借阅室有所区别的新型外语信息共享空间。

2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启动的具体实施

2.1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环境氛围建设

2.1.1人员配置。要适应新启动的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要求,湖南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配置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安排:①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这样在自主采书方面能选购好书,在流通中能向读者推荐并满足读者需求,在活动中能顺畅地与外教和读者交流。②工作人员要有动态的服务意识。很多情况下,读者由于害羞,不敢参与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具有亲和力和责任感,主动、巧妙地与读者沟通,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所以工作中还需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情商。湖南图书馆在外文借阅室配置的工作人员都是“80后”、“90后”,他们能够很好地亲近读者,提供给读者最动态、贴心的服务。

2.1.2推行开架借阅,美化室内环境。湖南图书馆外文借阅室目前实行借阅藏一体化、阅览室和书库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模式。读者自由灵活地选取自己中意的书籍阅览或借阅,既解放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又大大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而在室内环境方面,湖南图书馆更是将书桌椅都摆在窗台下,保证室内具备良好的通风、适中的阅读光线,并配备充足的空调,使其读者无论是酷夏还是严冬都能静下心来参与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活动。为了调节读者的情绪,湖南图书馆还在借阅室的书桌、窗台上摆放了多盆绿色植物。这由绿色植物营造出来的幽雅安静的环境能给读者带来舒服的享受。

2.1.3书刊采购与服务一体化。为全力配合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湖南图书馆外文借阅室拥有自主书刊采购编目加工权。工作人员会在前期与来馆读者沟通,了解读者需求,并在阅览室显眼位置放置书刊荐购本,使读者的需求能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还会经常在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图书网站上了解外语学习书的出版和销售情况,从而第一时间掌握了外文图书市场的动态,为接下来的采购打好坚实的基础。湖南图书馆还实行了书到即编目加工的作业方式,大大缩短了书刊上架的周期。此外,湖南图书馆外文借阅室还专门设置了专业的推荐书架、新书架,用醒目的红色海报做宣传,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这种采购与服务的一体化,增强了窗口第一线工作人员与读者的直接交流,同时,大大减少了书刊等文献资料少人或没人利用的现象,从而提高了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李华艳:从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看图书馆外文借阅工作*李华艳:从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看图书馆外文借阅工作*2.1.4做好导读指导工作,巧妙处理读者服务问题。对于馆藏外文资料,工作人员应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位读者的导读工作。湖南图书馆在外文借阅室进门处张贴了工作人员编写的读者指南及外文文献最新的数目索性和活动宣传信息,以便读者及时有效地得到外文借阅室的最新外文资料和活动开展情况。此外,工作人员还应主动向读者推荐合适的图书和外文活动,耐心艺术地回答读者的咨询提问。

2.2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组织架构建设

2.2.1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品牌意识。湖南图书馆用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来重新诠释外文借阅室的定义,并将其作为外文借阅室的品牌形象,让读者由此全新认识乐外文借阅室,了解了外文借阅室,从而利用了外文借阅室。同时,湖南图书馆又把外文借阅室的“e路前行”和“外文之窗”的所有读者活动都统一到“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旗帜下,以主题突出、品牌打造、创新推广、品味引导的方式,来组建外文借阅室和读者的良性关系。“e路前行”英语角围绕一些趣味性话题,开展阅读交流与分享活动,引导各个层次的读者锻炼和提高口语水平。“外文之窗”则是利用外文借阅室的书、刊、报纸等特色资源,通过举办期刊、报纸展览、书籍展借等直观方式,达到外文阅览室人气、借阅量的上升,以打开湖南图书馆外文特色资源的知名度,从而让读者享受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酷炫新鲜资讯。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活动案例、服务内涵、创新手段,湖南图书馆扩展和延伸了外文借阅室在免费开放环境下的丰富功能,并以不落俗套、扎扎实实的工作实践回应了广大市民读者对“新时期外文借阅室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的尖锐质疑。

2.2.2围绕地标式活动形成相互关联的主题活动。图书馆可以确定一个有潜力的活动,使其成长为当地的主要关注点(地标式活动),也可以考虑以其中一项活动作为地标式活动,其他几个活动则围绕这项地标式活动形成相互关联的主题活动,为彼此造势。目前,湖南图书馆外文借阅室启动的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有“e路前行”和“外文之窗”。在进行这些活动前,湖南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深入解读,把“e路前行”作为外文阅览室的地标式活动,其他活动则围绕“e路前行”进行。在运作上,工作人员举全力宣传策划每期的“e路前行”,通过QQ群、微博、贴吧、论坛、豆瓣等分别给组内成员单独宣传,到后期再进行交叉式炒作宣传。笔者曾就参加活动的读者做过调查统计,通过豆瓣贴吧参加活动的占30%、QQ群占30%、微博占12%、馆内海报电子屏广播的占28%。最后效果显而易见,“e路前行”的参与人数都达百余人,而同时开展“外文之窗”的新书展借只三天就一借而空,期刊展观展人数连连攀升,连平时的阅览人数也日益见长。

2.2.3组合活动软实力,选择性外包。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利用组合方式来增强计划的软实力,并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性的把一些专业性的工作分包出去,让更加专业的团队来做。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e路前行”在保证其公益性的前提下,巧妙地将英语培训机构纳入合作之中。湖南图书馆不为培训机构搞任何宣传和提供任何费用,而培训机构则定期向图书馆派出最优秀的老师主持“e路前行”活动。这样,合作机构的优秀老师可以弥补外文借阅室工作人员主持“e路前行”活动方面现场掌控力和课堂上临场经验的不足,并且外教的纯正发音为活动创造了逼真自然的语境,可以对读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而同样的,培训机构能借助图书馆这个公益大平台让更多市民认识他们的老师,从而了解他们的机构,达到间接宣传的目的。目前,湖南图书馆在充分调查培训机构和师源后,签约有6家不同风格的培训机构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外教25位。通过这些外教,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真切感受到国外的信息和风土人情。

2.2.4建立常态的活动策划模式。湖南图书馆外文借阅室目前在执行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时,建立了一套常态的活动策划模式,即:“活动主题目标定位责任细化方案撰写立体宣传活动反馈效果评估”。①每期活动其都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如:“闻书香看世界――原版外文期刊展”;“男人帮”父亲节主题书展;“轻叩文学的门扉―外国经典文学展”;“回眸一夏,重拾经典――外文过刊展”;“生如夏花,静若秋叶――英文诗歌展”等,这些主题鲜明的标志性活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目标定位明确。其开展的读者活动多与国家节假日紧密相扣,如:专门针对暑假学生多这一特点,湖南图书馆开展了夏日新书大作战――外文新书展活动;六月毕业季,外文借阅室启动了相约青春,放飞心灵――青春励志英文书展。③责任细化。湖南图书馆外文借阅室的工作人员每月都有各自的任务项目,并规定了时限,明确了活动效果,以保证活动能按计划顺利进行。④外文借阅室从启动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起就力求每项活动都有相应的方案策划书,并报送馆宣传推广部,这样使其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下的每项活动都有严格的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⑤在立体宣传上,湖南图书馆外文借阅室更是联合馆宣传推广部,从馆内的电子屏、海报、易拉宝再到省内的平面媒体及网上贴吧、论坛、QQ群、微博等互相交叉炒作式宣传。⑥每期活动结束后,湖南图书馆都会在当天及时信息到相应的宣传平台上,让读者知晓活动开展情况,以便进行读者反馈。⑦从实施策划方案后,湖南图书馆都及时对活动进行效果预测评估,活动后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下一次主题活动提供借鉴。

2.2.5提升活动的个性张力。图书馆因其文化背景,被深深烙印着教育性,所以在开展读者活动时,应提升活动的个性张力从而淡化活动中的教化意义。湖南图书馆启动的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强调活动的个性、内涵,并尝试与其他学科融合,做到了兼收并蓄,使读者得到了更直观感性的活动体验。同时,为迎合读者追求快乐的心理,在活动中,其善于制造和表达快乐,在充分尊重读者体验上的快乐上,使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2.6加强政府合作,创建多元化的活动机制。湖南图书馆还准备新增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内容,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举办大型文艺活动秀和省内大规模的英语演讲比赛,借助政府强有力的执行力和影响力,为计划的品牌提升和全民推广寻求到可靠的保证。

3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产生的效益

3.1打造新型外语学习分享空间

湖南图书馆启动的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通过人与人直接参与互动的活动方式,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和现有的馆藏文献资源优势,把外文借阅室打造成一个新型的外语分享空间。这种将新型的服务方式和传统的服务手段结合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服务,成功地架起了外文文献与读者需求之间的桥梁,再透过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这张强大的知识网和人际网,增强了读者学习外语的吸引力,强化了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打造的新型外国语学习分享空间。

3.2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的社会效益

湖南图书馆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计划于2013年1月启动,截至目前,已举办28期“e路前行”、38期“外文之窗”,服务读者12,000余人次,外文借阅室的借阅量从去年的平均每月700人次一跃上升到今年平均每月1,800人次。2011年,湖南图书馆外文借阅室全年外借人次934人,册次1,904册;2012年的外借人次是3,693人次、册次是8,396册;而2014年自年初启动外国语文献阅读与分享到9月份为止,外文借阅室外借人次5,961人、册次13,283册。从以上三组数字足以看出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这些活动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还吸引了《中国文化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省内外媒体的多次报道,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也给湖南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鼓舞。

参考文献:

[1]姚梅,陈瑛.省级高校外文阅览室的外文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4).

[2]左义.论英语角功能的加强与拓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4(6):36-37.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双伙伴”计划 同济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252

学科服务是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针对读者日益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面向专业院系、课题组和个人,建立基于院系的、院系协同的、面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服务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旨在为教学、科研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同济大学图书馆推出学科馆员制度始于2003年底,当时馆内打破部门限制,实行全馆人员岗位聘任,图书馆为了加强与各院(系、所)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推广和宣传工作,设立了专职学科馆员岗位,岗位编制隶属于资源建设部。学科馆员的选拔条件是,非图书情报类专业硕士以上、熟悉图书情报业务、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好的研究人员。图书馆在学科馆员的任用上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每年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招聘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硕、博士研究生从事学科馆员工作。目前,共有8名学科馆员承担全校30多个院、系和研究所的学科服务工作。

1. “双伙伴”计划概述

虽然同济大学图书馆自2003年起就推出了学科馆员制度,但限于人力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科服务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停留在学科资源建设、与院系的联络服务、读者培训、常规性参考咨询及文献检索等学科服务的初级阶段,缺乏提供更深层次、更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能力,在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程配套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将图书馆各种分散的资源(文献、人员、硬件)整合在一起,发挥团队合作力量,创新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和机制,在图书馆领导和学科馆员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适时地推出了“双伙伴”计划。

“双伙伴”指的是“知识伙伴”(knowledgepartners)和“科研伙伴”(researchpartners)。其中,“知识伙伴”主要面向广大师生,围绕学科建设提供相关的学科资源保障、信息素养教育和知识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员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后提供给相关院系的师生,主要措施包括中外文全文期刊导航、院系专业课程课件导航和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等;“科研伙伴”主要针对院系教师和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需求,与有关课题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全程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依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和专业情报人员的特长,为课题组提供准确、全面的文献资源信息,并利用文献计量学等情报学方法对学科前沿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跟踪分析,供课题组科研人员使用。

“双伙伴”计划的实质是,针对用户的需求,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建“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人员”服务梯队,依托图书馆馆藏资源和馆际合作网络,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主动、一流的知识服务和科研服务。其目标是做院系师生的“知识伙伴”和“科研伙伴”。

“双伙伴”计划学科服务具有主动融入、动态定制、协同交互、信息技术与服务的有机融合、开放整合及专业化和知识化等主要特点。

・主动融入。通过活化运行机制,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主动创新型和介入式、融入式服务,如嵌入院系课程的文献信息讲座和嵌入科研课题的文献信息提供及分析。

・动态定制。对于图书馆来说,“双伙伴”计划学科服务体现的是围绕用户需求,组织和运行机制更加灵活的大服务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建临时工作组,在开展具体服务时,根据特定情境和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

・协同交互。协同性一方面是指需要不同专长和职责的图书馆员协同工作,提供联合服务支持;另一方面是指支持用户的协同学习和研究,同时鼓励用户和馆员协同进行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共享。

・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科馆员组织、整理、再生产的各类学科资源做成新闻信息、网页、信息平台等推送到读者的电脑、手机和信箱等。

・开放整合。将各个学科的馆内外各类实体与虚拟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一站式的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用户。

・专业化和知识化。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按学科专业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利用,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为教学与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把图书馆服务从面向用户群服务转向面向个别用户的服务,为读者找到可利用的服务,为服务找到可应用的读者。

2. “双伙伴”计划之学科服务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分布特点,同济大学图书馆组建了土木环境、机械交通电信、理学、文法管理及生命与医学5大学科服务基地,如图1所示:

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成学科服务团队,依托图书馆文献资源和基础设施,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推送到院系和实验室,融入教学,嵌入一线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同时,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图书馆采取了分层次和点面结合的两种学科服务模式,分别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通推广型服务和针对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普通推广型服务主要针对广大师生做好文献信息及利用方面的普及宣传工作,提供日常的信息利用咨询、培训和文献检索等服务;个性化知识服务则针对重点学科和重要科研团队提供个性化的关于学科进展和学科前沿方面的文献收集、传递、整理、分析服务。这种分层次的点面结合服务模式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最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又较好地解决了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学科团队对所关注的学科领域内国际最新成果的关注和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为了保证上述两种学科服务模式的有效运作,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建了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和辅助人员组成的三级服务梯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科用户,依托图书馆学科服务点、院系、在线咨询点三大服务阵地,提供主动的、立体化的知识服务和科研服务,如图2所示:

其中,学科馆员主要面向所承担的学科或学科群,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向所属院系师生提供学科化和个性化的全面信息服务;咨询馆员则通过在线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广大师生提供文献信息参考咨询服务;辅助人员主要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信息服务,解答师生们在文献资源利用方面常见的各种问题。

3. “双伙伴”计划之学科服务内容

同济大学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主体,依托上述两

种学科服务模式和三级服务梯队及立体化服务网络,提供了院系联络、学科资源建设、知识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学科服务内容。

3.1 院系联络

院系联络指通过学科馆员建立与各学院、系、研究所的图书情报信息的交流沟通机制,全面、主动、及时地了解各学科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同时将图书馆拥有的相关学科文献资源信息出去,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学科馆员院系联系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日常的与各院系所图书分馆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科研秘书、学生文献大使等的联系,也有与学科带头人、文献信息专家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多种形式的交流,还可以直接面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一对一的文献信息服务(见图3)。学科馆员院系联络的具体方式有上门服务、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BBS、发放问卷调查表等。通过以上方式,学科馆员可以及时了解各学科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调整文献采购策略,同时将图书馆新到的相关资源传递给全校师生。

上述院系联络方式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限于人力,学科馆员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时间和内容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缺乏应有的系统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济大学图书馆探索利用web2.0技术,开辟了网络化学科联络的互动空间,即将BLoG、RSS、wiKi等核心技术应用到学科联络与学科建设中,构建了一个以学科馆员为基点和以对口学科教师为中心节点的学科交流平台,这方面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3.2 学科资源建设

从2004年起,同济大学图书馆打破传统的按文献载体类型组织资源的采访模式,在资源采访工作中,引入既有专业背景又熟悉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学科馆员从事某一学科或几个相关联的近缘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电子文献、数据库等)的资源采访工作。图书馆除8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专门负责全校各院系学科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外,还在每个院系聘请了文献专家和研究生助管协助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近年来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3.2.1 改革文献资源的采集模式 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按照学校的专业设置采集相应学科的各种类型学科文献资源,现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已基本覆盖我校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和教育9大学科门类,文献资源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

3.2.2 建立、发展和完善学科特色资源 围绕学校的重点、优势学科,建成了一批具有显著同济特色的学科特色资源,如汽车行业专题阅览室、城市发展专题阅览室、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一体化专题文献数据库等。专题阅览室或数据库收藏有该类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标准、报告、年鉴、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多种文献资源及视频资料,内容涵盖该类学科的各个方面,能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学科信息服务。

3.2.3 扩大电子文献采集收藏比例

在继续搞好传统实体馆藏建设的同时,加强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整合。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同济大学图书馆已拥有由近100个数据库组成的、覆盖我校所有学科的电子资源馆藏。其中比较重要的数据库有:nature、Science、webofknowledge、eiVillage、elsevier、ieee/ieeelec-ironicLibrary、Springer、wiley-Blaekwell、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等。

3.2.4 保障学科文献信息资源馆藏质量通过建立学科资源试用和用户反馈机制、对已购学科资源用户利用情况的定期统计等途径,对馆藏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动态调整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

3.3 知识信息服务

知识信息服务是同济大学图书馆目前重点发展的服务方向,已陆续开展了以下6个方面的服务:

3.3.1 传统信息服务 包括馆藏中外文全文期刊导航和院系专业课程课件导航、期刊目次服务、科技查新和文献收录引用检索等。

3.3.2 外文期刊导读 定期推出某一学科的若干外文期刊,进行详细评价。

3.3.3 个性化专题服务 由学科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用户委托的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信息服务,提供文献目次、原文和经过分析后的专题报告等。

3.3.4 信息推送服务 通过建立详尽的专家个人资料信息库,利用信息推送技术为相关专家提供专题书目、专题文献资料、会议消息等,也可定期向用户发送其感兴趣的信息或相关专题信息。

3.3.5 学科信息门户网站 学科馆员发挥专业背景方面的特长,将来自不同类型和不同载体的学科信息搜集整理处理,与数字化部人员合作,建立特色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目前同济大学图书馆已建成了汽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服务平台、建筑信息门户网站和城市发展信息中心等4个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海洋学科信息门户网站也在建设中,不久即将推出。

3.3.6 嵌入课题全程的文献提供和分析服务 同济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首次以签订课题合同的形式参与了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马在田院士主持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前瞻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的文献调研工作。工作内容是围绕总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和专业情报人员的特长,系统检索国外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专利文献、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及学术专著、国外专业机构网站信息等),并加以整理、归类和建库,为总课题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准确、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学和专利地图分析等情报研究方法,对国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地震勘探关键方法与技术(包括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方面)的新进展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总项目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3.4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检索方法,从庞杂的信息资源中识别、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两个方面。它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服务职能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图书馆根据读者层次的不同,将信息素养教育分成新生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三个层次展开,如表1所示:

此外,同济大学图书馆还致力于建立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能力评价标准,包括同济大学信息素养教学框架体系、通用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各学科信息素养教学课程体系、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

4. 结论

“双伙伴”计划是同济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为推进学科服务工作进行的新探索和新实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种学科服务模式”(分别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通推广型服务和针对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三级服务梯队”(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人员)、“四大服务内容”(院系联络、学科资源建设、知识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其宗旨是在现有国情的情况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之路,从运行机制、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三方面探讨了打破传统的服务组织机制,将高校图书馆分散的资源(文献、人员、硬件)进行整合,并运用创新的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主动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龙风姣,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与信息素质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图书馆,2009(4):83―84.

[2]汤莉华,黄敏,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说开去,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45―48.

[3]吴文花,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9(4):96-98.

[4]李春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54.

[5]张晓林,科研环境对信息服务的挑战中国信息导报,2003(9):18-22.

[6]常唯,e-Science与文献情报服务的变革,图书情报工作,2005,49(3):27―30.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6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一直以来坚持在思想上不断提高认识,加大管理力度,注重发展机制的不断创新,通过管理和培训两个方面,不断满足中小学图书管理员的专业需求,强化中小学图书馆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图书馆的品质。

一、建构管理网络,实行分级指导

建立以市、区、县、校为单位的中小学图书馆四级管理网络,由市图工委―市图专委会―区网片组长―全体中小学图书管理员组成的四级分层管理。图工委是由市教育局各个处室责任人组成,是负责全市辖区内的中小学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机构;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由全市基层学校的部分图书馆教师组成,实行会长和常务理事负责制,对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业务指导;区县的网片组长负责上传下达,并指导本区县的中小学图书馆工作。

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由9位常务理事组成管理核心,下辖的每个区县有2个理事成员名额,其中一个中学的,一个小学的,组成全市范围的中小学图专委的理事会,辖区内的全体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员是成员,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网络,秘书处就设在装备中心与勤工俭学办公室管理科,市一级的活动由秘书处组织和实施。

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装备中心与勤工俭学办公室的领导下,根据中小学图书馆的现状,不断强化图书馆业务指导工作,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管理技能,提升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质量。

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工作思路:通过四级管理,市、区、县、学校分别组建网片组和图书馆的QQ群,以每月一次的网片活动形式和QQ在线方式,以中学馆带动小学馆的业务指导形式,强化中学图书馆对小学图书馆工作的业务指导,按岗位设置进行培训,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实现智能化、多元化、规范化的管理以及图书馆管理软件的使用。

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在管理上的工作流程:每年年末制订来年的工作计划,召开全市图书馆理事会议征求意见和建议,新学期召开全市图专委会议,布置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年底召开全市图专委总结大会,主要内容包括总结全市图书馆全年的工作、表扬好人好事、推荐先进典型和事迹介绍。

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形式: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年初计划,各个项目做到计划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考勤落实到人、地点落实到人。

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活动的过程管理:这是整个宏观管理的重中之重,依据年初市里的工作计划,结合各个区、县、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随机视导的方法,从直接参与到现场观摩和指导,帮助区、县、学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推荐先进区、县、学校的管理方法;同时每年定期组织区、县的计装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参观周边省市中小学图书馆,学习先进经验,推动和完善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开发馆藏资源,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服务。

二、分层培训制度化、长效化

在网络建构完善的前提下,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着眼于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专业技能指导。图书馆管理员队伍年年有变化,队伍的不稳定性凸显。这个团队的组成状态通常是不够理想的,表现在中学馆管理员多数是年老体弱、不能胜任教学,或者是即将退休的人员;小学馆管理员因为没有正式编制,所以都是兼职的,变数特别大,往往今年是这个人明年就是别人了。所以中小学图书馆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运行态势,管理和专业要跟得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各区县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采用常规培训和研修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图书馆的管理与业务技能指导,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份利用5个工作日,开展中小学图书馆人员的基础培训工作,市里出资并向每个学员发放培训教材和图书馆分类工具书。基础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主要有文献资源的建设、分类编目、期刊管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管理与使用、上机模拟操作、考核等项目,授课教师都是在中小学一线的图书馆教师,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效果明显。研修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图书馆馆长,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1月份左右,馆长研修班主要以开阔图书馆馆长的眼界,拓宽管理思路和管理技能为目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时态介绍、参观学习、考核等项目,讲课的教师有公共馆的教师、高校的教师、教研室的教师,也有基层工作中典型事迹和管理工作的经验介绍等。

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在线交流平台,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了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网络群体“金陵书童”,覆盖全市的中小学校图书馆,还积极提倡有条件的区、县建立区域网络群体。通过这种在线的方式,实现线上咨询和解答,线上交流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线上发送各级各类通知及文件,及时交流,及时解决,及时了解,及时收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效果凸显。

三、随机视导常态化,组织比赛常规化

在市、区、县、校网络建构的基础上,我们更关注的是各级各类活动的监管。所以我们在制订年度计划时,设置了随机视导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不定时间和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区的年度活动计划和在线活动情况,由专委会常务理事牵头,不定期地参与各网片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照活动计划和内容,结合实地考察和交流,及时发现典型事例进行总结宣传和推广,同时在随机视导的过程中对某一区域的图书馆工作依据相关条例和标准进行业务督导和评估,发现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做到随时解答和提出正确的数据标准和规范行为,逐一指导并实地操作,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指导中小学图书馆不断完善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开发馆藏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与此同时,为了不断地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馆藏资源,我们利用常务理事业务资源的优势,结合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每两年举办一届“图书馆管理技能大赛”,比赛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向,即基础知识和管理技能。比赛方式为:由各个区进行海选,然后根据海选的情况,每个区由1名小学管理员、2名中学管理员组成区级代表队参加团体比赛,赛程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团体成员上机完成比赛试题总量之和的多少决定优胜团体;个人赛是由每个区选派4~5名选手组成个人赛成员,赛程包含笔试和上机操作两个项目,两项分数之和最大者为优胜者。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对于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的整体规范管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常抓等级评估验收不松懈,促进管理功能完善

南京市的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年年都有检查,这对于提高中小学图书馆的规范管理和资源开发利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类检查有的是图书馆专项检查,有的是配合教育部门的系列检查。从一开始的南京市中小学示范图书馆验收,中间还有合格学校验收、专用室检查、技术装备使用评估、示范学校验收等一系列检查,还有配合省中小学先进图书馆、中小学省一级图书馆的各类验收和检查。具体做法是:首先依据国家、省相关的图书馆装备标准,出台相应的检查评估条例,由各个区县集中布置学校检查对照,并按分值进行逐项打分,在规定合格分数线的前提下向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然后参与检查。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从根本上强化了学校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促进学校图书馆教师根据一系列检查评估条例规范了图书馆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在育人过程和学生的生涯管理过程中物质平台的功效。

通过这几年不断地摸索与总结,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的工作呈现出有序管理,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的良性循环态势。当然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以为中小学教育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研服务、为教改服务为宗旨,以《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为标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坚持标准、强化管理、突出使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生涯管理提供文献资源的保障。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7

1 目前图书馆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模式单一

传统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垂直运动。在这种发展模式中,能否在组织中的职务、职称阶梯上向上提升,便是评判成功与否的普遍标准。但由于管理层人数有限,所以依靠职务晋升的馆员普遍感到上升空间狭小,使职业不满度增大。从业务职称方面向上提升也是图书馆员的发展模式之一。目前我国图书馆共设有四级职称,即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其中初级和中级比较容易达到,而高级职称要求学历高,研究成果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难度较大。

1.2 图书馆员的职业停滞问题

职业停滞,是指员工已不太可能再得到职务晋升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处于职业停滞的员工可能已达到职业的顶峰。通常来说,到达职业顶峰的员工工作绩效可能会降低,当员工因个人发展受到阻碍而达到职业顶峰时,情绪就会变得异常,职业受挫感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态度恶劣,工作绩效不佳。因此,组织在设计员工的职业道路时,应尽量避免员工进入职业停滞。但图书馆员工的职业停滞问题却相当严重,以大学毕业馆员的职业发展为例,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一年后就可转正定为助理馆员,4~6年后就可晋升为馆员,如果工作业绩、研究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出现大的问题,大约35~40岁就可以晋升为副研究馆员,而研究馆员则对多数图书馆员来说就可望而不可及了(尤其是部分高校图书馆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才可以晋升研究馆员)。因此,如果一个图书馆员40岁左右在职业发展中就没有了上升空间,那么其工作积极性就难以长久保持。

1.3 人才流失

图书馆是人才流失率较高的单位,一般馆员跳槽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二是寻求较高的收入;三是寻求较好的工作氛围。传统图书馆由于其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较少有职位空缺的机会,馆员职务升迁的机会少。此外,市场经济对图书馆员的观念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原因都使图书馆人才流失严重。

1.4 工作、生活质量问题

工作、生活质量主要提倡在管理中更加重视人的因素。一般认为,组织中的员工不仅会注意工资报酬,还会有自尊、尊重他人、社会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工作、生活的质量就会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也就会下降。有资料显示,图书馆员工作生活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个人职业升迁需求或成就感不能满足;(2)工作单调和枯燥;(3)工作上缺乏自主权;(4)人际关系方面,与读者和同事不能和睦相处;(5)科技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给图书馆员造成技能更新的压力;(6)弹性时间的需求,解决家庭困难。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必定追求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图书馆管理中应更加注意的是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尽量满足图书馆员的高层次需要,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图书馆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的必要性

2.1 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发展

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对从事读者服务及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水平图书馆人才明显不足。随着图书馆的采访、分类、编目、典籍等工作的现代化,图书馆所需人力大大减少。反之,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文献检索、参考咨询业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特别是能整体了解图书馆运作,既懂计算机又懂图书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大,而这些人才由于图书馆收入不高等原因,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迅速补充。因此,通过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可以使一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实现人才转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急需人才,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一条完全可行的,也是高效益的途径。

2.2 是图书馆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有效手段

图书馆属于事业型、服务型机构,其经济效益不高,带给个人的社会声望也不大,因此,人力资源流动没有给图书馆带来活力,而是高层次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的流失,大大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事业要想求得生存权、发展权就必须开辟出一条宽阔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根据每个从业人员的专业、学历、兴趣、技能等,为个人设计合理的发展道路,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潜能,使之在经济利益方面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自我实现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与补偿。图书馆要不断让员工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参与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从而保障图书馆有一个稳定且具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2.3 能提升图书馆组织运用人力资源的效能

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激活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借助系统的职业开发,能融合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与图书馆组织目标,将枯燥单调的图书馆工作转变为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为馆员创造更多的职业机会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图书馆可依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其设计职业生涯道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个人潜能。首先,给每一位工作人员配备合适的工作岗位,进入图书馆后,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图书馆的需要,适时调整其最终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开发工作人员的能力,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图书馆还应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上的成就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在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同时,极大地促进组织效能的提高。

2.4 图书馆其他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具有人才、资金、文献、设备等多项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才这一资源是唯一能动的主体,而其他资源都是被人才所利用的被动的客体。其他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职业生涯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其他有限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整体能力和效益。

3 图书馆实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途径

3.1 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需求相匹配的过程。员工应明确工作意愿、能力倾向,组织应了解员工业绩水平、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双方不断沟通,制定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为员工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机会。职业生涯管理的规划实施需要员工、组织共同参与,在图书馆内部建立责任共享的职业生涯管理文化。

3.2 设置多重职业发展道路

目前在馆员的观念中,得到重用的标志就是在职位上得到晋升,但传统图书馆组织本身能提供的升迁机会十分有限。近年来职称评定日益规范化,图书馆员工在业务职称方面步步提升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职业发展道路。但这条职业发展道路对图书馆员亦有一些不利因素,因为职称是以学历、年限作为硬杠杠。目前国内进入图书馆的人员素质高低不一,有相当部分图书馆员缺乏学历,因此,这些馆员会缺乏个人发展空间。一部分图书馆员参加学习只考虑学历问题,不考虑进修专业是否符合工作需要。为了给馆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针对图书馆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应为图书馆员设计多重职业发展道路。

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途径不应仅仅追求从一般人员部室主任行政办公室主任馆长,或者专业技术职称(从助理馆员到研究馆员)等垂直式晋升途径,而应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结合。在图书馆员的多重职业发展道路中,馆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一是业务发展道路;二是管理职业道路;三是业务和管理并行的职业道路。其中,一些馆员虽然不能走传统的从部主任到副馆长到馆长这条职业道路,但有机会在项目、发展委员会等方面获得充分的成就感。这个职业发展体系为馆员提供多元的发展方式。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鼓励各种类型团队产生。为了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管理者应鼓励灵活性组织——团队的产生,并鼓励馆员主动提出项目,积极参加与本职工作不同的项目工作,锻炼不同技能,发展兴趣,开发多方面潜能。在实行团队工作、项目管理时,图书馆员有可能同时担任两个职务,既是原业务部门的骨干,又是项目小组中的中坚力量。它赋予馆员更多的工作任务,承担更大的工作责任,充分发挥了馆员的技能和才智。

(2)增加馆员发展的级次。从目前国内图书馆职称、职位情况看,图书馆员的职位级别较少,图书馆员容易进入职业停滞,影响工作积极性。目前国内一些图书馆已经对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如国内某著名高校图书馆将图书馆工作岗位设为9个级别,采用岗位与职称不挂钩(但职称评定首要条件是胜任该职位的工作)、岗变津贴变的方式,设定9个级别,使图书馆员上升的空间层次增多,对馆员是个良好的激励。

3.3 从内部纵向的职业生涯转变为横向、跨专业的生涯

用工作轮岗的方式使员工处于经常性的挑战中,避免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带来的厌倦和发展停滞,增加其成就感。图书馆鼓励馆员接受交叉培训并学会完成各种任务,以便让他们能进行“职务轮换”,适应多种岗位和工作。职务轮换增强了馆员受聘能力和职业发展机会,使员工得到发展新技能的机会,为图书馆人员配置提供了方便。也加强了员工对不同岗位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不同工作环节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图书馆工作轮换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入馆的馆员,为了获得较宽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采用轮换方式,在各个部门和不同的岗位之间轮流工作;二是适用于培养通才,对于潜力较大的馆员,为了培养其管理技能和积累经验,在同一职级上轮流任职。

3.4 多项流动

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允许多项流动。一方面,图书馆发展需要院系的专业人员到图书馆从事信息处理、软硬件维护等专门事物,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到图书馆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允许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流向其喜欢从事的非图书馆岗位,特别是一些在性格上、兴趣上不适合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员工,图书馆要鼓励他们参加图书馆外的竞争,向外流动,使图书馆队伍成为一潭活水。

3.5 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设计

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和控制权,以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减少工作中的枯燥感。工作内容的再设计,通过工作扩展让馆员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上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职责,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工作内容的扩大化可以帮助馆员突破个人工作的局限,从整体上重新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在接触不同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东西,促进自身发展,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同时馆员也获得了心理成就感,即组织对他价值的认可。

3.6 鼓励创新

创新过程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创新,人才的潜能得到了发挥,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也使图书馆业务得到了发展。例如:知识组织的方法从标识、简化、整序、发展到现在的自动文摘、自动分类、机器翻译、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崭新的领域,这些都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就贯穿了职业生涯开发的思想和做法。

3.7 培训

组织员工参加馆内外培训,包括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培训,对流通、编目、电脑和信息技术、专业外语等多种知识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即使是高级人员也定期给予各种进修、参加国内外研讨会的机会,使各级各类人员都有机会得到业务提高。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

3.8 实行职业生涯更新计划

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现状显示,一方面图书馆人才短缺,对一些“紧俏”技能的人才十分需求;另一方面又人员富余,许多图书馆都在致力于“减员增效”。把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图书馆应实施职业更新计划,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发展计划,鼓励馆员离开供应过度的职位,到供应不足或短缺的岗位上去。职业生涯更新计划既可解决富余人员的安排问题,又可为发展提供或储备人才,是一个管理良策。

3.9 增强职业敏感性

由于图书馆组织结构、技术环境、资讯系统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图书馆员应该增强职业的敏感性,增强职业危机意识,才能提高自己终身聘用的可能性。

3.10 扫除障碍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道路上的障碍来自两方面:一是自身工作能力的老化、欠缺、无法胜任当前或未来高一级别的工作,无法实现职业生涯的再发展。二是非工作因素,如由于需要照顾家庭而无法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等。图书馆对工作人员职业生涯要考虑这些因素,首先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其次,要关心员工个人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实施图书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两个基本条件

应先有图书馆组织的远景规划、后有图书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生涯规划与组织生涯规划的结合。要制定图书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依据图书馆组织的发展战略,把个人发展的需要与组织发展的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符合实际的图书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专业技术,是利用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分析工具,针对个人和组织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它的结果相对于一个组织或许是轻于鸿毛,相对于个人则是重于泰山,因为很可能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特别慎重地对待。这些分析工具的运用需要拥有扎实的管理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一门专业技术。

4.2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若干特性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且具有灵活性,还需要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图书馆应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机制,并由专人负责,才能更好地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

4.3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必须满足组织和个人的双重需要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必须满足组织和个人的双重需要。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满足员工和组织内人力资源需要的互动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献身精神与忠诚度;对于员工来说,是为了使自身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力获得不断提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全体员工的职业技术的提高能带动组织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在职业管理中心有意识的引导下,可使同组织目标方向一致的员工脱颖而出,为培养组织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贺子岳.论图书馆的职业开发.图书情报知识,2004(2)

2 李鑫璐.高校图书馆应进行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新世纪图书馆,2004(5)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读者参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一切工作必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真正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读者参与,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在图书采访工作中加强读者参与的重要性

1.1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文献需求量的猛增,决定了采访工作中必须加强读者参与。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和学科设置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文献的需求量大增。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多刚由中专或成人高校升格、合并而来,馆藏基础薄弱,读者需求与图书馆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献资源的入藏速度与学校的建设步伐不相协调。如何在短期内构建新的面向高职教育的馆藏体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实践证明:加强读者参与图书采访工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1.2图书馆采访人员学科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采访工作中必须加强读者参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负责采访的工作人员只有1-2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只限1-2个学科,而面对广大读者所需求的各学科知识门类的图书,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显然存在不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提高藏书质量,使采购的图书尽可能地满足读者需求,就必须借助读者本身的优势,让具备一定专长的各学科专家参与到图书采访中来,为提高馆藏质量出谋划策并付诸实践,以达到多方满足读者需求的目的。

1.3高职院校图书馆“以用定藏”的原则,决定了采访工作中必须加强读者参与。

“以用定藏”就是根据文献资源的实用性来决定藏书体系,这是藏书建设的最基本原则。文献信息没有实用性、针对性,就失去了收藏意义,就毫无价值。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图书馆的馆藏更要突出实用性、专业性。因此,在图书采访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的实际出发,真诚邀请读者积极参与,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设置,以及广大师生的阅读倾向,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收集,推动藏书体系的科学发展。

1.4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特色馆藏需要在采访中加强读者参与。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延续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事物各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适应、相辅相成,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具体运用到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中,要求我们必须关注自身藏书体系中各学科、各类型之间的关系,系统规划藏书建设;注重读者需求,加强读者参与,广泛邀请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藏书建设,发挥专业特长;利用高职明显的行业特色,加大力度完整系统地收集本专业信息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全的某一专业的特色馆藏,严格把好藏书质量关,宁少毋滥,宁缺毋滥,以避免多重浪费(图书进馆既需人力又需财力,上架后无人问津就是浪费)。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特色馆藏建设,图书馆应依靠读者的力量,达到节省人力、节约资金的目的。

1.5坚持以读者为本,提高读者满足率需要在采访中加强读者参与。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服务。读者的满足率,“即读者在借阅中实际获得的册次与读者要求借阅的册次之比”,是评价馆藏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整个馆藏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到本馆读者的实际需要,经常了解读者需求,广泛邀请读者参与采访工作,及时征求读者的意见,克服馆员主观武断意识,真正落实以读者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馆藏文献的需求。

2.在图书采访工作中加强读者参与的模式

2.1“访”的形式。

采访,“访”是基础,是“采”的必要前提,“采”是“访”的必然结果。只有充分掌握读者需求信息,才能提高采访的质量。因此,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必须在“访”字上做好文章,从本馆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调研,为“采”提供坚实的依据。(1)利用图书馆主页开设读者调查栏,倾听读者对馆藏资源建设的要求和建议,为今后制订采访计划、调整采访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2)在图书馆主页上创建新书荐购栏目,让读者推荐、选购图书,既方便读者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又让采访人员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3)通过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了解分析读者的借阅情况、文献流通和利用状况、馆藏分布情况等,从客观上把握文献采访的方向;(4)定期到各院系和科研单位,了解各专业、各学科的调整及发展方向、最新的科研进展,广泛征集学科带头人、教师的意见和建议;(5)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科研计划、招生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掌握各院系学生人数、开设课程和培养方向,以便确定采访的重点和复本量。

2.2“采”的方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读者对信息的完整度和新颖度要求不断提高,仅仅依靠传统的采访手段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而必须采取多样化的采访手段,不断提高采访水平。(1)直接选购,包括专门采访人员直接选购和组织读者一起参加现采,直接接触文献,了解文献的内容,缩短文献的流周期。比较适用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图书,如计算机等类图书的采购。(2)网上订购。采访人员依托图书馆管理平台与图书供应商开展电子商务合作的一种采购方式,即采访人员通过网上书店或图书网站下载书目,参照本馆的采访计划定时定期地进行选书、及订购,图书供应商按订单进行配送。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比较适合于一些出版量较小的专业类文献的采访。

3.加强读者参与,切实做好图书采访工作

3.1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献采访政策。

符合本馆实际的科学的文献采访政策,对于提高文献采访工作的效率,保障馆藏文献的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文献采访政策的制定要广开言路,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读者对需求的意见。文献采访工作应准确把握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了解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以及各院系近期的专业调整、现阶段的教学科研的重点、难点及前沿问题,并结合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远景目标和学校划拨的经费制定文献采访政策,对采访工作实施宏观调控。

3.2加强宣传,使更多的读者认识到参与采访工作的重要性。

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共存共生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存在矛盾,比如有限的藏书与巨大的借阅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图书馆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如果没有了广大读者的支撑,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长期以来,读者在借阅不到满意的图书时,往往只会抱怨图书馆,而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参与进来效果如何,读者怎样才能为图书馆尽一份力,同时图书馆本身也没有认识到读者参与采访工作的重要性,只靠本馆人员来完成采访工作任务。而事实上,采访的“访”字本身就是要访问更多的读者,收集更多读者的需求信息,只有二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采访任务。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人的图书馆,更是全体读者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宣传,强调读者参与采访工作的重要性,使读者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以提高馆藏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3.3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方便读者参与。

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一切工作应当以读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采访工作需要多渠道收集读者的需求信息,以便采购到读者最需要的图书。(1)利用好读者到馆还书的机会,多方征求意见;(2)设立读者信息员,教工读者以院系及各部门为单位,选派1―2名教工为兼职信息员,学生读者以班级为单位,选派1―2名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学生担当信息员,信息员可随时将读者意见、建议及需求信息反馈到图书馆;(3)将新书目录在网上向读者公布,方便更多读者参与,组织开展诸如“教师选书”等多种形式的读者参与活动。

3.4“教师选书”是践行读者参与采访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师选书”就是图书馆采访人员与骨干教师和各学科带头人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请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兼职信息员)参与图书采购工作。确切地说,“教师选书”实际上是“专家选书”的扩大和延伸,表现为参与选书的人数增加。

“教师选书”有四种方式:一是教师根据图书馆提供的书目选划;二是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供书单;三是教师在征得图书馆的许可后自行购进并即送交图书馆的图书;四是教师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图书现采活动。“教师选书”是一种在“专家选书”基础上扩展的采访模式,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改变文献采访工作中多年存在的盲目性,教师选划的文献一般都可以作为本馆的核心文献纳入馆藏,从而对建立有学科特色的图书馆藏书体系具有实际意义。“教师选书”的覆盖面比“专家选书”的覆盖面明显增大,不仅授课的教师,而且听课的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急需的文献,从而大大提高读者满意率。

实践证明,“教师选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效果良好,是践行读者参与采访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李梅军.大学图书馆文献采访性思路[J].图书馆建设,2005,(1).

[2]夏荣敏.加强读者参与,提高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J].情报杂志,2006.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9

1图书馆员专业化实现途径

1.1专业课程认证

目前,取得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学位或文凭已成为进入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行业从事专业工作的入职资格。aLia作为全国性行业标准组织,负责对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认证。目前有10所大学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认证课程,有17所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层次认证课程。aLia课程认证与会员类别相关联。已学完认证课程并取得学位或文凭,同时符合aLia章程的入会申请者可直接获得专业会员资格,其中学士学位、研究生文凭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获得馆员会员资格,职业技术教育文凭获得者可获得图书馆管理员会员资格。上述两种会员资格通常作为从事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工作的必备条件。

1.1.1认证目标2013年aLia的课程认证综述表明,课程认证的目的是促使图书馆与信息专业教育提高质量,确保学生能体验到高水准的课程,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素养[2]。为使未来的专业人员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专业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和捍卫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伦理价值;理解用户信息需求和动态的信息环境特点;理解本行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注重专业研究、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3]。

1.1.2认证原则与标准课程认证关注的重点是确保课程质量以及课程与当前和未来专业实践的相关性。认证要求:课程包含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科目,以确保最高标准的专业实践;课程项目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合格教师和优良的设施设备,制定了质量控制政策;通过课程项目与本行业之间的协商机制,使课程获得来自行业的建议和支持;鼓励和促进教师与本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交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作为审查依据的认证标准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入学要求、学生支持。(2)课程内容:科目设置、课程实施、学习活动。(3)学生考评:作业、实习、学前资历认可。(4)师资力量:教师数量和专业水平、授课资格、交流与进修。(5)资源配备:设施和设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图书馆与信息资源。(6)质量保障:设立课程咨询委员会、开展课程评估。(7)政策机制:课程对学校战略重点的体现、教师科学研究支持[5]。

1.1.3认证方法与流程申请课程认证的学校需要提交回应上述标准的文件,并通过由教育机构相关人员、aLia教育项目负责人和本行业从业人员组成的考察小组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aLia将考察报告提交给该校以正式确认认证结果。课程认证一般为每五年一次,为确保长期质量,已获认证的课程项目还需通过提交“年度课程报告”的方式接受监测。所有认证和监测过程都由aLia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获准认证的课程会在aLia网站上进行公布,并与提供课程的学校链接,以供有意注册的学生和有意招聘雇员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选择参考。具体认证流程为:学校提出认证申请aLia向学校发送文件,包括认证指南和调查问卷确定考察小组成员学校返回调查问卷和有关文件考察小组成员审阅文件向学校发送认证考察计划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向考察小组成员发送报告初稿以供审阅和修改向学校发送报告初稿以供事实核查向aLia理事会提交正式报告向学校提交正式报告和理事会认证决定。

1.2职业资格认证

1.2.1认证条件与方法“职业发展计划”是aLia开展的一项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学习活动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而获得职业发展的项目[6]。参与该项目满一年并符合相关条件,馆员或图书馆管理员会员即可将会员类别升级为“注册专业人员”,满三年并符合相关条件,即可获得“注册馆员”或“注册图书馆管理员”专业资格。参与该项目的会员需制订计划并参加相关学习活动以获得规定积分、记录和总结活动情况,并接受抽查。aLia每年随机抽取10%的参与会员,对其持续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审查,以确保参与会员遵守计划并随时保持记录。

1.2.2学习活动类型职业发展计划采取了计分方式,会员可通过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积分,每种活动都标明了具体得分。主要活动类型包括:(1)aLia职业发展工具包:利用该工具包制订参加活动计划,并对完成计划情况进行自我评估;(2)短期课程学习:课程由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或aLia培训项目提供;(3)aLia任职:担任aLia理事会或各委员会成员、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等;(4)非正式学习活动:包括研讨会、讲座、自学、远程/网上学习、工作场所学习等;(5)主持与报告:担任各种研讨会、讲座、培训课程、报告会的主持人或主讲人;(6)专业阅读:阅读专业期刊、专著及其他媒体出版物。aLia通过网站提供了大量电子版的各种专业读物,如期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标准、指南等;(7)专业写作:在专业期刊上、参与编写专业教材或专著、撰写工作报告和项目报告等;(8)岗位交换:暂时借调到另一部门或机构,从事不同于原岗位的工作;(9)高等教育课程学习:选修单独科目或学习完整课程;(10)专业研究:承担基于工作实践的研究项目。

1.3职业教育培训为使专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aLia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机构、教育机构、有关专家学者等合作,通过开办培训课程、讲座、研讨会等方式,为专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和知识交流平台。所有课程都可以计入“职业发展计划”积分,一些课程甚至可以计入正式大学课程学分。许多课程都采用了自学的方式,以适应当今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所有课程都可进行网上注册。aLia通过网站对即将开办的课程进行预告,介绍课程主题、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对象与目标、课程内容、主讲人介绍、注册信息、可获得的“职业发展计划”积分等信息。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图书馆与信息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又有其他学科知识;既有现场培训,又有网上授课或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在线交流。

2启示与借鉴

2.1行业协会的作用aLia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方面,作为制定和维护行业入职标准的专业机构,行业协会通过课程认证的方式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高质量,使教育机构能够培育出合格的毕业生,规范了从业标准,在入职资格的环节上起到了“把关”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使专业人员提高了专业素质,拓展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本行业提供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下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行业的专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2.2体制改革与创新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还是以学会系统为主,各级学会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开展专业培训、举办专业会议、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等。但学会属于学术性团体,由于受体制、机构性质等因素限制,还难以充分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如专业人员职称评定等工作目前主要还是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主持实施,而专业课程认证、从业标准制定等活动也尚未开展,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一领域还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主管部门和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可以利用这一良好契机,推进图书馆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学术性行业管理组织向行业协会的方向过渡、重组、转制,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强化行业自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建设。

2.3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明确的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是实现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前提条件。aLia制定并向全行业和社会公布了相关政策声明,以实现行业目标为目的,对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应该达到的专业水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成为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基准。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方面尚未制定具体政策或提出明确要求,但从业人员专业化问题已颇受关注,如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就以“馆员的力量”为征文主题,有多个分主题涉及馆员专业化问题。中国图书馆学会可以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展开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图书馆员专业化目标与要求,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2.4专业教育与认证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是从源头上保证从业人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课程认证就是有效的实施方式。对我国图书馆行业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来说,专业课程认证都是一个新领域,可以学习国外行业协会已取得的丰富经验。aLia课程认证政策完善,目标明确,标准详尽,程序规范,可以为将来条件成熟时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教育机制、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

2.5职业资格评定目前我国与国外图书馆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类似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职称)评定制度,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可向国外行业协会借鉴之处。aLia职业资格认证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激励机制、动态化管理、注重实效、灵活性、个性化、可操作性强等。aLia十分重视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要求他们在参与职业发展计划期间不断进取,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这就确保了整个行业始终处于更新、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状态,而这正是职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学习活动类型既灵活多样又与实际工作相关,避免了单一化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等弊端,可供参与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积分制”也使计划的实施更为简明清晰,便于操作。这些制度和措施为我国图书馆行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大专图书馆个人工作计划篇10

1目前图书馆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模式单一

传统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垂直运动。在这种发展模式中,能否在组织中的职务、职称阶梯上向上提升,便是评判成功与否的普遍标准。但由于管理层人数有限,所以依靠职务晋升的馆员普遍感到上升空间狭小,使职业不满度增大。从业务职称方面向上提升也是图书馆员的发展模式之一。目前我国图书馆共设有四级职称,即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其中初级和中级比较容易达到,而高级职称要求学历高,研究成果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难度较大。

1.2图书馆员的职业停滞问题

职业停滞,是指员工已不太可能再得到职务晋升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处于职业停滞的员工可能已达到职业的顶峰。通常来说,到达职业顶峰的员工工作绩效可能会降低,当员工因个人发展受到阻碍而达到职业顶峰时,情绪就会变得异常,职业受挫感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态度恶劣,工作绩效不佳。因此,组织在设计员工的职业道路时,应尽量避免员工进入职业停滞。但图书馆员工的职业停滞问题却相当严重,以大学毕业馆员的职业发展为例,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一年后就可转正定为助理馆员,4~6年后就可晋升为馆员,如果工作业绩、研究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出现大的问题,大约35~40岁就可以晋升为副研究馆员,而研究馆员则对多数图书馆员来说就可望而不可及了(尤其是部分高校图书馆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才可以晋升研究馆员)。因此,如果一个图书馆员40岁左右在职业发展中就没有了上升空间,那么其工作积极性就难以长久保持。

1.3人才流失

图书馆是人才流失率较高的单位,一般馆员跳槽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二是寻求较高的收入;三是寻求较好的工作氛围。传统图书馆由于其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较少有职位空缺的机会,馆员职务升迁的机会少。此外,市场经济对图书馆员的观念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原因都使图书馆人才流失严重。

1.4工作、生活质量问题

工作、生活质量主要提倡在管理中更加重视人的因素。一般认为,组织中的员工不仅会注意工资报酬,还会有自尊、尊重他人、社会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工作、生活的质量就会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也就会下降。有资料显示,图书馆员工作生活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个人职业升迁需求或成就感不能满足;(2)工作单调和枯燥;(3)工作上缺乏自;(4)人际关系方面,与读者和同事不能和睦相处;(5)科技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给图书馆员造成技能更新的压力;(6)弹性时间的需求,解决家庭困难。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必定追求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图书馆管理中应更加注意的是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尽量满足图书馆员的高层次需要,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图书馆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的必要性

2.1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发展

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对从事读者服务及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水平图书馆人才明显不足。随着图书馆的采访、分类、编目、典籍等工作的现代化,图书馆所需人力大大减少。反之,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文献检索、参考咨询业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特别是能整体了解图书馆运作,既懂计算机又懂图书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大,而这些人才由于图书馆收入不高等原因,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迅速补充。因此,通过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可以使一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实现人才转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急需人才,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一条完全可行的,也是高效益的途径。

2.2是图书馆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有效手段

图书馆属于事业型、服务型机构,其经济效益不高,带给个人的社会声望也不大,因此,人力资源流动没有给图书馆带来活力,而是高层次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的流失,大大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事业要想求得生存权、发展权就必须开辟出一条宽阔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根据每个从业人员的专业、学历、兴趣、技能等,为个人设计合理的发展道路,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潜能,使之在经济利益方面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自我实现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与补偿。图书馆要不断让员工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参与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从而保障图书馆有一个稳定且具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2.3能提升图书馆组织运用人力资源的效能

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激活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借助系统的职业开发,能融合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与图书馆组织目标,将枯燥单调的图书馆工作转变为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为馆员创造更多的职业机会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图书馆可依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其设计职业生涯道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个人潜能。首先,给每一位工作人员配备合适的工作岗位,进入图书馆后,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图书馆的需要,适时调整其最终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开发工作人员的能力,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图书馆还应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上的成就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在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同时,极大地促进组织效能的提高。

2.4图书馆其他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具有人才、资金、文献、设备等多项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才这一资源是唯一能动的主体,而其他资源都是被人才所利用的被动的客体。其他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职业生涯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其他有限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整体能力和效益。

3图书馆实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途径

3.1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需求相匹配的过程。员工应明确工作意愿、能力倾向,组织应了解员工业绩水平、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双方不断沟通,制定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为员工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机会。职业生涯管理的规划实施需要员工、组织共同参与,在图书馆内部建立责任共享的职业生涯管理文化。

3.2设置多重职业发展道路

目前在馆员的观念中,得到重用的标志就是在职位上得到晋升,但传统图书馆组织本身能提供的升迁机会十分有限。近年来职称评定日益规范化,图书馆员工在业务职称方面步步提升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职业发展道路。但这条职业发展道路对图书馆员亦有一些不利因素,因为职称是以学历、年限作为硬杠杠。目前国内进入图书馆的人员素质高低不一,有相当部分图书馆员缺乏学历,因此,这些馆员会缺乏个人发展空间。一部分图书馆员参加学习只考虑学历问题,不考虑进修专业是否符合工作需要。为了给馆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针对图书馆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应为图书馆员设计多重职业发展道路。

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途径不应仅仅追求从一般人员部室主任行政办公室主任馆长,或者专业技术职称(从助理馆员到研究馆员)等垂直式晋升途径,而应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结合。在图书馆员的多重职业发展道路中,馆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一是业务发展道路;二是管理职业道路;三是业务和管理并行的职业道路。其中,一些馆员虽然不能走传统的从部主任到副馆长到馆长这条职业道路,但有机会在项目、发展委员会等方面获得充分的成就感。这个职业发展体系为馆员提供多元的发展方式。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鼓励各种类型团队产生。为了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管理者应鼓励灵活性组织——团队的产生,并鼓励馆员主动提出项目,积极参加与本职工作不同的项目工作,锻炼不同技能,发展兴趣,开发多方面潜能。在实行团队工作、项目管理时,图书馆员有可能同时担任两个职务,既是原业务部门的骨干,又是项目小组中的中坚力量。它赋予馆员更多的工作任务,承担更大的工作责任,充分发挥了馆员的技能和才智。

(2)增加馆员发展的级次。从目前国内图书馆职称、职位情况看,图书馆员的职位级别较少,图书馆员容易进入职业停滞,影响工作积极性。目前国内一些图书馆已经对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如国内某著名高校图书馆将图书馆工作岗位设为9个级别,采用岗位与职称不挂钩(但职称评定首要条件是胜任该职位的工作)、岗变津贴变的方式,设定9个级别,使图书馆员上升的空间层次增多,对馆员是个良好的激励。

3.3从内部纵向的职业生涯转变为横向、跨专业的生涯

用工作轮岗的方式使员工处于经常性的挑战中,避免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带来的厌倦和发展停滞,增加其成就感。图书馆鼓励馆员接受交叉培训并学会完成各种任务,以便让他们能进行“职务轮换”,适应多种岗位和工作。职务轮换增强了馆员受聘能力和职业发展机会,使员工得到发展新技能的机会,为图书馆人员配置提供了方便。也加强了员工对不同岗位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不同工作环节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图书馆工作轮换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入馆的馆员,为了获得较宽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采用轮换方式,在各个部门和不同的岗位之间轮流工作;二是适用于培养通才,对于潜力较大的馆员,为了培养其管理技能和积累经验,在同一职级上轮流任职。

3.4多项流动

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允许多项流动。一方面,图书馆发展需要院系的专业人员到图书馆从事信息处理、软硬件维护等专门事物,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到图书馆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允许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流向其喜欢从事的非图书馆岗位,特别是一些在性格上、兴趣上不适合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员工,图书馆要鼓励他们参加图书馆外的竞争,向外流动,使图书馆队伍成为一潭活水。

3.5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设计

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和控制权,以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减少工作中的枯燥感。工作内容的再设计,通过工作扩展让馆员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上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职责,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工作内容的扩大化可以帮助馆员突破个人工作的局限,从整体上重新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在接触不同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东西,促进自身发展,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同时馆员也获得了心理成就感,即组织对他价值的认可。

3.6鼓励创新

创新过程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创新,人才的潜能得到了发挥,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也使图书馆业务得到了发展。例如:知识组织的方法从标识、简化、整序、发展到现在的自动文摘、自动分类、机器翻译、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崭新的领域,这些都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就贯穿了职业生涯开发的思想和做法。

3.7培训

组织员工参加馆内外培训,包括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培训,对流通、编目、电脑和信息技术、专业外语等多种知识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即使是高级人员也定期给予各种进修、参加国内外研讨会的机会,使各级各类人员都有机会得到业务提高。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

3.8实行职业生涯更新计划

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现状显示,一方面图书馆人才短缺,对一些“紧俏”技能的人才十分需求;另一方面又人员富余,许多图书馆都在致力于“减员增效”。把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图书馆应实施职业更新计划,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发展计划,鼓励馆员离开供应过度的职位,到供应不足或短缺的岗位上去。职业生涯更新计划既可解决富余人员的安排问题,又可为发展提供或储备人才,是一个管理良策。

3.9增强职业敏感性

由于图书馆组织结构、技术环境、资讯系统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图书馆员应该增强职业的敏感性,增强职业危机意识,才能提高自己终身聘用的可能性。

3.10扫除障碍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道路上的障碍来自两方面:一是自身工作能力的老化、欠缺、无法胜任当前或未来高一级别的工作,无法实现职业生涯的再发展。二是非工作因素,如由于需要照顾家庭而无法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等。图书馆对工作人员职业生涯要考虑这些因素,首先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其次,要关心员工个人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4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实施图书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两个基本条件

应先有图书馆组织的远景规划、后有图书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生涯规划与组织生涯规划的结合。要制定图书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依据图书馆组织的发展战略,把个人发展的需要与组织发展的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符合实际的图书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专业技术,是利用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分析工具,针对个人和组织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它的结果相对于一个组织或许是轻于鸿毛,相对于个人则是重于泰山,因为很可能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特别慎重地对待。这些分析工具的运用需要拥有扎实的管理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一门专业技术。

4.2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若干特性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且具有灵活性,还需要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图书馆应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机制,并由专人负责,才能更好地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