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十篇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十篇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9:34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1

一、分析市场经济特点,认清双拥工作形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权集中、行政指令畅通、经济成分单一、利益主体明确,因此双拥工作基本上是以直线型的命令式手段进行控制的。例如干部、退役士兵、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烈军属优抚、军人子女优先择校等等,通过政府行为都能得到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双拥工作呈现出政府包办的特点。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由于双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它要求以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为内容、以互助互动为载体、以追求社会共同利益为目的,所以市场经济给双拥工作带来了震荡和冲击。

首先市场经济遵循自主性原则,它要求经济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自主性,减少各种制约和运行层次,这样容易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岗位规则产生淡化和松弛,使双拥工作“令难行、事难做”。其次市场经济遵循平等性原则,它冲破了等级观念和服从思想,在双拥工作中表现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双拥工作的随意性和排它性;市场的平等性主要依赖于经济运行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等价交换的消极影响是价值观的扭曲,容易诱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政治效益的现象。再次市场经济遵循竞争性原则,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运行中的分散决策,容易出现个人本位利益同社会利益相分离的现象,同时容易滋生惟利是图的不正之风。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社会组织制约的手段,主要依靠法律和政策来调整和调解,而并非完全采取行政手段,政府职能作用的调整,政府决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变,势必造成政府指令性干预功能的弱化;同时军地交往的目的除了保持政治利益上的一致,还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利益相关联,使双拥共建的指向性发生了变化;另外传统的军地交往是坚持以领导行为为主的原则,而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结构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必将出现依靠政府行为无力解决的问题。

从近几年来双拥工作的实践看,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双拥工作面临的任务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尽管政府鼎力作为,但退役士兵和随军随调家属的就业安置越来越难,优抚对象包括义务兵及其家属的需求越来越高,军人子女入学、军民交往、双拥共建等工作中的随意性、模式化、固定化、低层次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只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充分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拥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着眼双拥社会效益,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而双拥工作则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要求双拥工作在逐步改变传统直线型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不断引入法律的、经济的管理手段的同时,要始终着眼于双拥工作的政治性和社会效益,不断强化政府调控作用,防止和避免社会团体和自然人的一切行为市场化。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然要发挥好以下三个作用。

1、发挥组织指导作用。针对政府指令性干预功能的弱化这一实际,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指导作用,积极行使政府所能的干预功能。在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同时,努力协调决策层、指导层、执行层之间的关系。引导双拥工作的两大主体,自觉增强双拥意识,培养广泛而坚实的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号召全社会对双拥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把双拥工作由地方民政部门和部队群工部门抓转变成社会各个方面和部队每个官兵都关心的工作。

2、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针对双拥共建的指向性变化这一实际,切实教育双拥共建的两大主体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正确认清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重温双拥工作的宗旨,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与弘扬时代主旋律结合起来。发扬双拥工作的传统,用共同的政治信念和理想追求,来统领双拥工作。努力通过双拥共建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军队的优良传统灌注于“两新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教育部队要虚心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使双拥工作变成广大军民的坚定意志和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共建共育、优势互补、共建共益、共同进步”的目的。

3、发挥服务保障作用。改变传统的军地交往以领导行为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作用。切实转变思维模式,淡化对双拥工作的“官办”思想,积极向社会发展空间,把一部分双拥工作分散和转移给有社会资源和分配保障权利的具体单位,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把密切基层军民关系作为双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拥政与爱民、拥军与优属一起抓,引导双拥工作向多领域延伸,向多层次发展,形成同频共振、一呼百应的双拥局面。

三、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探寻双拥工作新路

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逐步走出一切依靠行政手段推进,一切依靠政府计划调节的传统框框,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寻找工作突破口,不断探索与市场化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把双拥工作做得更贴近时代,更贴近于我们的服务对象。

1、组织运作规范化。为了有效地推动行业、社区和“两新组织”的拥军优属工作,在规范和完善原有双拥工作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要积极吸纳他们参与双拥工作的组织领导,并赋予其拥军优属工作的职责,赋予他们的党组织抓双拥工作的职能和任务。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街道的资源整合功能,明确规定他们的拥军优属工作主要由街道负责,街道可通过地区党建工作、经济工作、武装工作、工会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引导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拥军优属活动。同时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完善和落实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双拥工作法律法规,逐步解决双拥工作中的随意性、模式化等问题。走行政推动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道路,保证双拥工作的广泛性和经常性得以落实。

2、宣传教育立体化。扩大国防在主流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层面强化双拥工作,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工程来抓。政府把国防教育纳入年度考核目标,规定社会各行各业和自然人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企事业单位要将国防教育纳入生产经营管理,学校应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建立健全全区国防教育体系。做到面上发动,点上宣传,真正形成国防教育入社区、进万家的局面。

3、拥军优属社会化。充分发挥区双拥中心的职能和社区服务资源的作用,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逐渐把对重点优抚对象的文化娱乐、居家养老,驻区部队官兵、当年度本区退役士兵和随军随调家属的劳动就业培训等服务推向社会。形成以区双拥中心为基地、社区有偿服务网络为骨干、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拥军优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区双拥中心和各街道的多功能活动厅(室)、图书、报刊阅览室、体育健身室、社区学校等,组建社会化文化娱乐服务网络,免费为优抚对象定期开设各类报告会、知识讲座和兴趣学习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娱乐活动,使广大优抚对象走出庭院,融入社会。针对广大重点优抚对象生活、医疗困难和情感需求,依托和利用区双拥中心、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切社区资源,通过发放社会化服务券形式,实施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有偿服务,逐步解决广大重点优抚对象居家养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依托区双拥中心职业培训部、社会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和区职业指导中心,建立劳动职业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就业指导服务网络,为待就业的退役士兵、驻区部队随军随调家属和驻区部队官兵,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扶持等服务。

4、拥政爱民经常化。发扬人民军队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深化和完善地方救助、结对包户、为民服务等常规性工作,通过建立拥政爱民示范社区,不断推进拥政爱民的经常化发展。同时,结合形势任务的变化,通过“共学”、“互帮”、“双促”等形式,以党的建设为突破口,构建拥政爱民新平台;以突出部队战斗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双提高”为出发点,拓宽拥政爱民新视角;以军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促进”为切入点,丰富拥政爱民新内容。把拥政爱民纳入部队全面建设、纳入军政主官考评晋级中,通过社区共建,共同探索“以基层组织联建,共筑核心力量;思想教育联做,共育四有新人;社会治安联防,共保一方平安;优美环境联助,共创绿色社区;文化活动联谊,共促身心健康;公益事业联办,共建美好家园”为内容的“六联六共”活动来确保拥政爱民活动的经常性。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2

今天,市双拥工作督查调研组到我县督查调研双拥工作,充分说明了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县双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这对我县双拥工作的整改、提高将起到鞭策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我代表尤溪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对市双拥督查调研组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把我县双拥工作及整改工作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双拥工作情况

200*年以来,我县的双拥工作在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遵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基本要求,立足于“两个稳定”,致力于提高“两力”,加强“双向服务”,双拥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双拥工作水平

我县党政军领导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纳入两个文明建设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摆上议事日程,列入各级领导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考核评比。县委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林昌源亲自担任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主持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双拥创模工作,帮助解决双拥工作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县里制定了《尤溪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分工,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方案、件件抓落实。每年春节、“八一”期间,县委、县政府都召开双拥工作座谈会,军地领导欢聚一堂,共商双拥大计,共叙军民鱼水情谊,同时,县委、县政府领导还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慰问驻军和重点优抚对象,听取部队的意见和建议,帮助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不断加大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力度,军民国防意识逐渐增强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驻尤部队始终把全民国防教育作为双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福建省国防教育条例》,宣传教育做到“四个列入”:即把国防双拥宣传教育列入年度宣传教育内容;列入“四五”普法工作计划;列入党校干部培训教育内容;列入群众文体活动中,寓教于乐。在对象上突出“五个重点”,即:领导干部、广大青年、民兵、学生和部队官兵,县委和各乡镇党校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各中小学聘请驻军官兵为校外辅导员,普遍建立了学生军训制度。每年人武系统利用民兵季课教育落实国防教育内容,在基干民兵中开展了专题国防教育,县里每年年初都制定了国防教育实施计划和国防、双拥宣传教育计划,每逢国防教育日和重大节日,都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国防教育活动。各有关部门充分运用有线电视、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等各种宣传阵地和舆论工具、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了全县军民的双拥观念和国防意识。

(三)、军地双方相互支持,互办实事蔚然成风

县委、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把支持部队搞好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和“菜蓝子”工程建设视为己任,积极帮助部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县政府在财政拮据,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拨给消防大队26万元,用于改善消防大队的消防装备;拨给武警中队18.5万元,用于伙食、医疗补助、营房整修、添置生活设施等,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条件;拨给县人武部29万元,用于整修武器弹药库、购置民兵应急分队战略物资器材及民兵训练基地建设等。许多部门和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各大商场、旅社、宾馆等都设置了军人优先窗口,为军人提供优先、优质服务。为认真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广泛深入开展科技拥军活动的通知》,我县成立了科技拥军领导小组,认真做好科技拥军工作,切实提高支持部队建设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双拥工作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2003年以来,我县严格执行国家征兵政策,努力确保兵员质量,没有出现因政治和身体等方面原因而退兵的现象。两年多来,我县认真贯彻《军事设施保护法》,确保国防军事设施安全,辖区内无发生破坏军事设施案件。为切实做好我县的拥军优属工作,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尤溪县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分发到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执行。对部队随军家属我县严格按照《驻闽部队随军家属就业保障暂行规定》执行。

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在完成自身战备军事训练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建设,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县人武部派出干部20人次为六中、劳动技校)、文公中学学生军训2400人次,组织干部职工、预备役民兵2600多人次参加森林灭火14次,面积达2700多亩,排除各类险情40余次,抢救遇险群众1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打击“”专项斗争,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深入街面库区,协助街面库区指挥部做移民的思想工作,组织官兵慰问县福利院、光荣院,捐款1.8万元,资助特困户、失学儿童。县武警中队派出兵力50多人次参加沙洲公园植树,绿化美化城市,派出兵力30多人次为县福利院、光荣院打扫卫生,派出兵力20人次执行“两会”期间的警卫任务,出动兵力64人次,为1200多名学生军训,组织官兵150多人次,开展义务劳动72次,协助公安局完成2次缉毒任务,成功抓获公安局b级通缉犯魏作建,出动兵力60多人次,搜捕杀人嫌疑犯杨书洋,派出兵力83人次,在国庆、元旦协助举行升国旗仪式,协助县汽车客运站维护“春运”秩序。县消防大队出动车辆80台次,派出官兵600多人次,为地方冲洗街道,挖排水沟,清除垃圾,出动车辆15次,派出官兵70多人次为地方百性捅马蜂窝15次,取钥匙82次,出警灭火116次,挽回经济损失320多万元,交通事故救援一次,救起1人,为七中学生军训1000多人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

(四)、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优抚安置工作上新台阶

我县把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作为双拥创模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抚恤优待政策,切实做到抚恤、定补对象准确,标准得当。两年来,全县共发放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抚恤金27.49万元;发放残疾军人抚恤金23.46万元;发放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补金155.9万元。为确保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县政府制定了《尤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我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拨出专款,使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在部颁省定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进一步改善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条件。为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看病难问题,县民政局、县卫生局联合印发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优惠卡》,对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费实行减免优惠政策。对义务兵家属实行普遍优待,2003年、2004年农村入伍的义务兵优待标准分别为2470元、2600元,城镇入伍的为1420元。达到上级的要求,两年来,全县共发放义务兵优待金199.56万元,对稳定军心、支持部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县加大退伍军人安置力度,通过实行系统包干和自谋职业、有偿安置相结合等办法,对4名转业士官、57名城镇退役士兵,进行了妥善安置,农村退伍军人有93%以上军地两用人才得到利用,较好地完成了安置任务,城镇退役士兵在待安置期间均按我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其生活费。对军队离退休干部,我们进一步加强服务管理,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每逢重大节日,县委、县政府领导都走访慰问,使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为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县法院成立了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合议庭,县人武部成立了法律咨询站,为军人、军属提供法律服务。

二、双拥整改工作整改情况

6月1日至2日,市双拥创模考评组采取听汇报、看工作现场、查各种资料、入户调查等方法,对我县双拥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评,考评组在对我县双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县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以明拥〔2005〕7号文对省、市双拥创模考评情况进行了通报。我县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领导高度重视,为认真贯彻市委常委〔2005〕33号会议纪要和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省、市双拥创模工作考评情况通报》(明拥〔2005〕7号)精神,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双拥整改工作,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双拥办建设。为充分发挥双拥办组织、协调的职能作用,促进双拥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健康的开展,县委议军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增加县双拥办人员编制1名,每年拨给双拥办公经费5000元。

二是进一步营造双拥宣传氛围。县人武部成立了“国防教育神州行”办公室,完成了城区固定广告牌的选址工作;县委议军专题会议研究同意,在城区入口处设立永久性双拥标语牌,拨给标语牌制作经费1.25万元。目前,已完成选址和设计工作。

三是加大县“双拥”工作资金的投入。为确保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安置补偿金的及时发放,县委议军专题会议研究,原则同意城镇退役士兵一次性安置补偿金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具体方案由民政局牵头,财政等部门配合提出并提交研究,改变了以往由接收单位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偿金的做法。

四是认真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通知》(闽政文〔2005〕345号)要求,县复退办对近年来未安置的城镇退役士兵进行了清理,积极协调各有关乡镇、单位及时兑现一次性安置补偿金,维护部队稳定、社会安定。

三、下阶段打算

(一)、加强领导,强化双拥“创模”意识。切实把开展双拥“创模”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长期战略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做到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树立“大国防、大双拥”的观念,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双拥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不断提高我县双拥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进一步加大“双拥”工作资金投入。积极创造条件,把城镇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列入县财政统筹支付范围,确保城镇、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持续达标兑现。

(三)、进一步强化双拥宣传氛围。结合“国防教育神州行”活动,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已选址的基础上,尽快设立宣传标语牌,进一步丰富双拥宣传的内容,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双拥、支持双拥、参与双拥的良好氛围。

(四)、进一步强化优抚安置工作政策的落实。我县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比例比省颁标准高9.25%,2006年我县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比例,确保自然增长机制持续、稳定、不间断执行;抓住机遇,力争将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内容;进一步加强对自谋职业退役军人的岗前培训和就业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制定的《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就业优惠规定》,建立相应组织,纳入城乡劳动就业工程。

(五)、强化目标责任,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双拥工作任务。认真按照年度双拥工作计划,努力完成下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要在推行社区、“两新组织”双拥共建工作方面有所突破,在科技双拥、法律双拥上有新举措,部队在拥政爱民“六大工程”方面有新成绩,推进我县双拥整体水平上新台阶。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3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基本做法

1、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的课程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与分散,课堂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开展国防和双拥教育,引导师生立足学校、心系国防,把爱学校、推动教育发展同爱祖国、保家园结合起来。

2、继续与区人武部双拥结对,新生入学,由人武部官兵来校组织军训。学校将组织学生学习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各项素质,促进我校创建文明校园的工作。

3、充分利用现有国防教育的资源、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4、依托团委、工会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工作。在建军节前夕,学校利用黑板报、橱窗形式宣传国防教育,增强师生全民国防和双拥意识。

三、主要工作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规,扎实地开展学校的国防教育,切实让师生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学生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将把国防教育列入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教育落实。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采用科学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2、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机智勇敢、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3、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积极参加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优良双拥工作环境。学生团员为烈军属送温暖、做好事,号召全体党团员开展一些小型的募捐活动,给烈军属做一些实事,到这些烈军属家庭打扫卫生、洗衣等。有的烈军属在敬老院生活,组织团员学生带上慰问品去探望,进行文艺演出等。同时积极开展拥军优属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团员青年以结对的形式长期为孤寡的烈军属长期服务。协助驻军部队做好随军子女入学工作,全面落实优抚政策。

学校将对军人家属,在校军人子女就读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给以适当的照顾。

四、工作措施、要求

1、加强领导。学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2、加强学习。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学习《国防法》、《防空法》和《兵役法》,增强师生对开展双拥工作的认识,不断增强师生的拥军之情、爱国之情。

3、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双拥的政策法规,表彰先进,树立双拥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4、加强教育。把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纳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加强基地建设,设专(兼职)教师上好国防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新生入学第一周进行军训。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指示精神,与时俱进,服务大局,全民参与,整体联动,加大投入,注重实效,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和军队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全面提升我区双拥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

围绕创建“双拥模范区”这一中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国防双拥教育,认真组织形式多样的双拥活动,认真落实优抚安置等各项政策,加强军警民共建工作,营造融洽的双拥氛围,建立良好的军民军政关系,努力把区的双拥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工作要求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区委、区政府和驻海部队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事关全局、涉及长远的大事来抓,健全以军地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设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确保有编制、有专职工作人员。党政军领导机关要形成合力,军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二)国防教育广泛深入

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大纲》、《中小学国防教育条例》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为主要容的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列入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工作计划。贯彻党校包干部、学校包学生、人武部包民兵、新闻单位包氛围、镇办包社区和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双拥宣传“五包一协作”制度,做到年初有部署,平时有检查,有适应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教育制度、教育设施和教育方法。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自觉维护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风尚。

(三)加强双拥政策法规建设

修改完善《区双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和各项双拥工作制度,实现双拥工作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发展。

(四)双拥活动实现经常化

双拥工作每年有计划,有具体的活动安排,节日安排走访座谈,平时活动要经常化。要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点和本地特色的活动容和形式。各项活动要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形式活泼。开展活动要坚持以基层为重点,讲求实效。

(五)军民共建富有成效

把促进军地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根本任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军民积极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活动,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军民联防要坚持经常化,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国防建设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政策、法规和规定。区委、区政府积极支持和配合部队完成军事训练、战备执勤、教学科研、国防施工等各项任务,有效保护军事设施,按质按量供应粮油水电等,落实转业复员军官、退伍士兵、军退离退休干部、残疾军人和随军家属安置政策,及时办理涉军案件,保障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按计划征集兵员并保证质量,义务兵家属优待和重点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标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驻海部队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七)军政军民关系融洽

区委、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爱护军队,尊重军队,关心部队建设,及时有效地帮助部队解决战备、训练、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部队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做好扶贫帮困、科技助民工作;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在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斗争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认真做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军政军民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亲如一家。

四、工作容

(一)确保一个创建

为使区实现创建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的工作目标,我区双拥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创建工作落实上下功夫。今年是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命名评比年,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区双拥工作要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具体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1、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区委、政府和驻海各部队要把双拥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继续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既“挂帅”又“出兵”,确保双拥工作落到实处。海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领导机关,要将双拥工作列入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重要容,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单位评比的重要标准。各单位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双拥教育,带头参加各项双拥活动,带头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带头执行双拥政策法规,带头协调军政军民关系。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指导双拥创建活动和双拥工作的重要职责,统筹安排,精心部署,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抓双拥工作的落实,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各单位领导要将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教育、同步投入、同步考核”,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一齐抓的领导体制。双拥办要将我区创建双拥模范城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体系。各单位要坚持双拥工作和日常工作相结合,坚持双拥工作和业务容建设相结合,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努力形成工作上的整体合力,增强创建工作力度,在全区形成一个社会化、全覆盖、高效能的双拥工作网络。

3、进一步加强军地协作,增强军地创建合力。我们要继续坚持联席会议、定期走访、信息通报等制度,及时沟通军地信息,协商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加强驻军和地方协作,形成创建工作军地协调、齐抓共管的合力。区委要定期召开议军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驻军建设问题,继续坚持领导现场办公制度及区四大班子联系点制度,经常到部队走访,征求意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军分区和人武部积极协调驻军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稳定做出贡献。

(二)搞好两项活动

今年,要在全区范围开展好两项活动:一是在自治区来海检查之际,举办一个展双拥丰采、军地互动的大型双拥文艺演出活动;二是由文体局、人武部、双拥办联合举办驻海部队和共建单位篮球赛活动。

(三)做好三项创新工作

1、创新双拥宣传。提高全民双拥意识,在双拥教育中,力求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突出教育容的针对性,实现由一般教育向重点教育转变;二是突出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实现由部分教育向全民教育转变;三是突出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实现由单一说教向文、讲、演并重转变;四是突出组织的配套性,实现由主管部门抓向社会齐抓共管转变;五是突出教育的规范性,实现由粗放向有序管理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区各党政部门在双拥教育中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在坚持以往宣传教育好形式、好方法、好经验的基础上,以全国双拥模范城命名表彰年为契机,加大双拥工作宣传力度,为区创建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大造双拥舆论和声势。区新闻中心要对我区军地双方双拥工作中的先进事迹进行重点报道和集中宣传。区委宣传部和驻军各部队要充分发挥宣传优势,完成好向全国、自治区新闻机构采编报道稿件任务,向部级报刊及中央、电台、电视台、报刊播发我区双拥工作纪实,进一步提高区双拥工作的知名度。区委宣传部协调市电视台、日报、市电台开辟《双拥专栏》及《国防教育法》专题节目。各单位要在干部职工中进行“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和“国无军不立,民无兵不安”的双拥教育。工会要在企业中将《国防教育法》纳入职工培训容。各党委理论中心组要把双拥国防教育纳入中心组学习的必修课。妇联、共青团要组织职工、青年团员学习双拥、国防知识。教育局要把双拥国防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抓好中小生的国防教育。驻海各部队要把双拥教育和国防教育纳入政治教育规划,使双拥教育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创新双拥工作机制。保障双拥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双拥工作长期以来是在以感情为纽带的机制上进行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仅仅依靠感情和行政手段,力度就明显不够了。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军地双方,关系全局的工作,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做到“二个强化”。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制度。双拥办将对各单位和驻海各部队年初确定的双拥工作任务,定期进行检查,彰先策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强化运行机制。双拥工作涉及军地许多方面,需要形成协调顺畅的工作运行机制。今年将继续坚持军地合署办公制度,在驻海部队中抽调一名热爱双拥工作的人员到双拥办合署办公,及时沟通军地信息,切实解决军地双方在经济发展、部队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矛盾,真正实现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的目标。

3、创新双拥活动容。丰富双拥工作涵,确保军地双方双赢。我们要始终把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双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双拥工作涵,拓宽双拥工作领域。要在以人为本、服务军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下,积极探索创新活动方式。一是广泛开展拥军活动。各单位要把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文化拥军作为新时期拥军工作重点,积极支持部队建设,帮助驻军解决战备执勤、训练任务和教育科研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保障。二是部队要多领域支持经济建设。驻海各部队要主动投入海区三个文明建设,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抢险救灾、支持海区重点工程、社会公益建设、文明建设、生态建设、扶贫帮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海区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三是强化全社会参与意识。在突出抓好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双拥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民营等经济组织参与双拥工作,以工商联牵头做好私营企业拥军工作,加大社区拥军工作力度,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势的拥军优属活动,把双拥工作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协调实施。利用社区资源,发挥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优势和转业退伍军人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双拥活动。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与优抚对象结对子,定期走访优抚对象,了解情况,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各种问题。在社区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拥新机制,拓展双拥领域,使拥军优属活动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四)军地双方要按照“双三好”标准,办好20件实事

1、1、1、1科技局要组织科技人员进军营,定期为部队开展系列科技讲座,发放资料,培养专业技术骨干,为部队提供信息服务。

2、建设局负责中央桥、伊敏桥以及其它地段电子灯箱上广告的把关工作,要保证各单位在电子灯箱上所做的广告宣传中必须有双拥容;同时负责机场路两侧的双拥标语的粉刷工作。综合执法局负责在市区出口处设立三块永久性双拥标语牌工作。

3、商业、医院、交通等窗口服务单位要设立以现役军人、军烈属优先为容的服务标牌。

4、国教办要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全区军民进行国防教育。

5、国家森林公园、北山日伪工事、收费公厕、自行车存放处要设立军人免费服务标牌,收费点对军车一律实行免费停放,此项工作由各主管局领导负责抓好落实和督促检查。

6、双拥各成员单位要继续坚持开展为驻海部队办1—2件好事实事的工作。

7、开展好“双三好”工作。即地方做到:转业干部安置好、优抚政策落实好、为部队排忧解难好。部队做到:遵守政策纪律好、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好、为驻地群众服务好。

8、区卫生局要组织卫生工作者对优抚对象进行义诊活动,免费为优抚对象送医、送药并做心电图等项常规检查;年组织有关骨科专家到武警等部队系列讲授防止摔伤、碰伤、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举办2—3期实用医疗救助培训班。

9、司法局要支持部队普法教育,组织专家教授到部队作专题讲座或报告,对部队官兵进行法律常识教育。

10、文体局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送戏送书到军营,为驻海部队办理一批借书证,免费和优惠提供一批图书,帮助2—3个基层连队建起科技阅览室。

11、民政局、财政局要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使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2、建设局要负责落实伤残军人凭有效证件在市区免费乘坐公共汽车工作。

13、各单位、驻海各部队要继续做好帮扶优抚对象工作,帮扶措施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方面转变,在我区组织重点优抚对象奔小康活动,真正使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14、区法院要重视并解决好官兵涉法问题,建立健全“军人维权通道”,为官兵提供法律支持。

15、建设部门要做好新驻海2020部队门前修路工作。

16、人事局要妥善做好接收安置干部工作和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劳动部门继续做好复员退伍军人、随军家属岗前培训教育工作,拓宽就业渠道。

17、各单位要发挥本单位优势,将跨区域拥军工作做大,巩固跨区域拥军工作成果。

18、驻海部队要强化“驻地不富裕、驻军不光荣”的观念,集中利用好义务劳动日,组织官兵积极参加地方事业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

19、驻海各军警部队继续开展好扶贫帮困和捐资助学活动;要主动配合驻地搞好广大群众的国防教育,积极为各大院校、中小学校学生进行军训。

20、人武部要充分发挥民兵组织的群体优势,组织民兵有计划地参与我区城市重点工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5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我盟双拥工作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在融合中前进,不断丰富新内容、拓宽新领域、强化新措施、创造新特色,先后开创了共建和谐锡盟、军警民联防、四个一活动、五融合四促进活动、3+2边防帮建工程、随军家属培训安置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双拥工作新路子,2011年,我盟两个市同时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然而,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军民融合式发展指导双拥工作,如何维护北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如何加速推进边疆地区军警民融合式发展再上台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当前制约双拥共建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期,我们深入部分党政机关、驻军部队、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对不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认识、领导力量、组织方式、制度机制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的来看,当前制约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五个不相适应:

一是思想认识与服从和服务的双向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影响,很多人淡漠了国防观念,对军队的大项任务、战备行动、紧张训练和边防的艰苦工作生活环境缺乏了解和体验,对国防、边防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到位。从部队官兵角度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意识树得不够强,把参加和支援地方建设仅仅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完成,缺乏创造性主动性。此外,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大家对军人牺牲奉献的价值观缺乏认同,对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人民战争思想理解不够深入,不少单位把双拥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形式上,难以身入、心入,缺少热情,难有成效。

二是组织形式与军地双方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近年来,国家和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爱国拥军促进会等民间组织,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掀起双拥共建热潮。我盟也积极协调成立了军警民五融合四促进领导小组、兵妈妈拥军团、送法送医送文化进边关服务组织,创造了不少双拥工作的亮点。但不可否认,多数双拥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倡议号召的多,形成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少,实践中对双拥工作的主体缺乏约束力。双拥工作范畴和实施对象虽有明确,但参加人员数量、实施规模、资金保障等问题大都由军地双方商定,一旦部队战备训练紧张、地方发展任务较重之时,双拥工作就会缺少领导关注,在落实上打了折扣。长此以往,使大家形成了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差一个样的错误认识。

三是检查评估与基层官兵关注的重点不相适应。就现行国家和自治区双拥工作考评机制来讲,地方已将双拥工作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内容,具有一票否决权。同时,每4年评选一次部级和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县)也对双拥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但在具体迎检考评中,条件总体上来看仍比较宽泛,追求面上效应的做法很多,在一些关系部队建设的随军家属培训安置、子女入学考学、军用土地征用、军事行动保障、涉军涉法维权、隐蔽保密斗争等涉军敏感问题上持续关注力度不够,考核组成员只吸收省军区、军分区领导,考核结果未经过驻地部队官兵和群众的二次核准,在有效性、人本性上还欠缺分量。

四是现实定位与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目标不相适应。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军民凝聚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而进行的系统工程。从我盟近年来双拥工作实践看,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资源、科技、人才、经费等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受功利主义和政绩观念影响,有的人认为双拥工作应该是一项在不影响主要任务的前提下量力而行的工作,从思想上没有摆正位置,造成在拥军优属上很少用心用力去做。部队相对地方而言,集体优势、过硬作风和牺牲精神依然保持很好,在支援地方建设和抢险救灾中非常管用,但在引入地方先进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发展自身建设上还存在被动等靠的思想观念,放不开眼界、迈不开步子的吃皇粮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完善新时期双拥共建机制要注重把握好三个结合

双拥共建工作的实施主体包括党、政、军、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组织,工作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系统,领域广阔、范围宽泛,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广大军民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必须树立强烈的大双拥观念,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实践上搞好结合渗透,为双拥工作各项制度机制的顺畅运行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让双拥工作言之有物、行之有效。

一是把握好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的结合。双拥共建工作为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力物力方面的直接服务,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间接服务。一方面要发挥双拥工作的群体优势,积极发动地方各级从财力、人力、物力、智力等各方面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并注重引导部队搞好反哺和回报,组织官兵直接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直接为市场经济服务,实现促进生产力水平和战斗力水平提升的双赢目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双拥工作的政治优势,充分借助双拥工作加强军地联系,融合军地宣传教育资源,使服务国防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广大官兵群众的自发行动,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力条件,再以此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双拥工作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促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通过军地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在各行各业形成热爱本职、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和实行军警民联防联治,促进社会治安的好转,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功能必须同时发挥好,缺少了直接服务,政治工作优势就成了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发挥政治优势的给钱、给物更加无异于冷冰冰的商品交换,失去了双拥工作的根本意义。

二是把握好体力服务与智力服务的结合。目前,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步伐,现场会、座谈会、研讨会搞了不少,但真正形成影响、推动工作、牵引发展的规模行动还不多。在我们调研期间也发现,不少同志片面地认为互办几件实事、帮助搞点建设就算是融合了,这样的观点还不在少数。双拥工作的服务档次普遍还比较低,服务的范围也比较窄,具体工作中常常局限于土建、运输、绿化等单纯体力劳动方面,未能发挥其深层次的服务功能。因此,双拥工作应在坚持传统的服务方式基础上,努力向新的领域拓展。一方面军地双方在不同行业领域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另一方面,立足未来发展,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走活军地一盘棋,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军警民在思想、资源、力量、机制、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真融合。

三是把握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结合。在双拥活动中,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既要讲无私奉献,也要讲有偿服务,不能把双拥在局部演化为单方索取。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倡顾大局、讲奉献,把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放在心中。部队要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完成战备训练和执勤巡逻任务前提下,适时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驻地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一些急难险重任务,部队应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不能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让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懂得,为部队解除后顾之忧,提供热情服务,是支援国防建设的应尽义务,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多体谅部队的困难,多为官兵办实事。另一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把发展经济与支持部队建设结合起来。如:军民合办菜篮子工程、优抚对象致富工程、军嫂就业安置基地、两用人才培训交流中心等等。办好这些,不仅可以解决军地双方存在的实际困难,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也能够对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直接的推进作用。只有这样,既发挥提升部队战斗力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应,又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防和边防建设的注入功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三、构建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现实思考

双拥工作既不是一时一事的应景工程,也不是一地一人的局部活动,更不是一朝一夕的轰动效应,一味偏重于靠领导重视推动,靠办事机构协调促动,靠军地感情牵动,难以持久。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按政策办事、按规定办事,把认识成果、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成果,才能确保双拥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常态化轨道。

一是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双拥工作作为全局性的一项工作,仅仅依靠少数几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双拥大舞台意识,建立军地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各行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旗县以上党委、政府要成立军地领导参加的双拥共建领导小组,加强双拥办自身建设,落实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在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建立基层双拥工作站,逐步建强基层双拥组织,实现拥军优属活动常态化。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切实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涉及长远的大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搞好工作统筹,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落实军事需求。坚持每年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议、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军政座谈会和军地互访等制度,研究解决双拥工作的重大问题。军警部队要积极作为,主动参与领导,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同时要立足实际规划拥政爱民工作,生态建设怎么搞,扶贫开发如何做,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谁去组织等等,都要有一个统一规划和具体措施。军地双方共同搞好总体设计,切实形成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体系,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建立科学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和优化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依托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建立融合发展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军地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参加,定期报告工作、分析发展形势、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部署工作任务。地方规划发展蓝图,要充分借鉴部队的意见,兼顾国防需求,在涉及交通、通信、教育、科技等重要领域的研发和建设上,要预留国防端口,同步体现军事功能;部队推进全面建设,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兼顾群众所盼,尽最大努力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特别是在处理各种棘手、敏感和遗留问题上,要积极依靠和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尊重地方的政策决策。通过双向互动、沟通协调、规范程序,形成军地携手、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工作始终在正规高效的秩序中良好运行。

三是建立全面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工作同步部署、捆绑落实。进一步细化落实双拥政策法规的各项猎施,研究制定转业退伍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现役军人权益保障、重点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办法,明确部队参建重点工程、扶贫帮困、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工作任务,以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双拥政策法规在军地各个层次的落实。着眼于调动融合式发展的积极因素,依据政策法规,制定完善包括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投融资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确定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双拥共建、抓融合发展的主动性。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6

今年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__市民政局的指导和倾情关爱下,全局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实施一主两翼六化驱动战略,夯实基础,按照“五三六”的指导思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民政队伍,团结一致、不畏艰辛、奋力拼搏,万州区民政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进一步明确全区民政发展目标

今年伊始,我局结合班子调整及时召开“三会”(局党组会议、局务会议、全区民政工作会),根据实际修订了《万州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部署了20__年度民政工作任务,制定了“引领渝东,示范__、全国知名”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四五年巩固提高”,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如手,努力实现“六个率先”、切实抓好“七个统筹”的总体目标。出台了《关于20__年民政工作目标考评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学习等21项制度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为今后民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上半年全区民政取得的成绩

(一)“基层建设年”活动初见成效

1、建立工作网络,改善工作环境

全区52个镇、乡、街道在全面完成民政办公室调整和设施配置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化信息办公进程,做到了“七有”,有效地提升了民政工作基层的实力。我局筹资开办了《万州民政网》,为每个科室、直属事业单位、民政办免费分配了1个20-50mB电子邮箱,全区实现了网上信息化传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半年来,我局各科室、镇乡街道、局直属单位编发各类信息800余条,实现了法律法规、工作信息、网上交流、公开与解答,访问量达10万余人次,较好地宣传了民政工作。为有效发挥基层民政机构职能作用,加强了对镇乡民政办公室的指导;指导镇、乡、街道民政办公室规范建立了“3类15种”台卡,建立了规范的民政办工作职责、民政工作人员守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民政业务办事流程等工作制度,并实行制度上墙、座牌上桌、挂牌上岗,乡镇民政干部有了业务分工和职责划分,做到了定岗定职、按岗履职、照章办事,实现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运作规范。在社区、村逐步建立了民政工作站。

2、加强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1-6月,我局开展了各项业务培训7次,参训民政干部达1350人次;与此同时,我局还派出工作人员先后参加了民政部、市局及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举办的业务工作培训达260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万州民政系统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3、强化内部管理,提升队伍形象

完成了局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为切实体现民政工作“亲民、爱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制订了开展学改活动的方案,梳理出了存在的问题;落实了整改措施,在全系统进行了整改,就整改情况在媒体上公开亮相。在万州电视台进行了“三风热线”的两次上线。完成了民政系统20__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草拟和签订。实施“五三六”工程,出台了《廉政建设制度》等21项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制度;制定了局班子成员民主测评方案,开展了对局属事业单位内审工作。该系列制度出台后,全系统没有发生过一例违规违纪的事件,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起了民政系统良好的公仆形象。

(二)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有了新突破

按照区农村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年度下达的38个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单位进行了初验,并于春节前下拨了第一批100万元项目专款。对20__年度创建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活动进行了选点,确立了天城镇万河村等20个示范创建单位。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向区财政局编报了项目资金预算方案,同时完成了向市局争取年度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市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的选点和申报部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阵地建设工作,加大了老城社区土地及开发商无偿划拨社区办公用房工作力度;目前老城部分社区已从移民部门、国土部门划拨到办公用房土地。万州区把涉农的10个街道和41个镇乡进行分类实行量化考核。在村级阵地建设方面,要求大镇应新建1~2个面积不少于450平方米功能完善的村级办公服务用房;村务公开工作要达到“五规范,一满意”;制度建设方面要求规范上墙;在辖区内全面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创建活动,有12个村、社区达到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标准。三是健全组织制度,提高自治能力。四是把握“项目”契机,加强阵地建设。对15个20__年度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的选址进行了指导。组织部分镇乡街道民政干部赴奉节县进行了建设市民议政平台工作学习考察,并印发了《万州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三)新型社会救助有了新的进展

20__年初,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领导小组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形成了集民政、救灾、劳动、就业、司法、教育、住房、医疗、移民等为一体的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1、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得到加强和创新

为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安全度荒,我局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救灾资金482万元;二是及时开展春荒缺粮群众排查工作;三是我局会同乡镇、街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春荒救济方案,制定了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搞好劳务输出以增加农民收入等切实可行的春荒救济方案。已于4月底下拨春荒救济款268万元,帮助农村困难群众57659人顺利度荒。“4.1”风雹灾后,我局及时下拨15万救灾资金,帮助灾民恢复重建工作;四是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

落实了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4.1”风雹灾、“5.23”暴雨洪灾、“5.31”洪灾和“6.17”暴雨洪涝灾情的收集、上报,迅速准确;同时顺利完成了国家民政部、__市民政局对我区“5.23”暴雨洪灾灾情的迎检任务。为确保救灾资金专款专用,从今年5月开始,所有民政救灾资金一律从区民政局救灾资金专户拨付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银行在开票据时必须写明“救灾款”字样,从机制上预防救灾资金的挤占和挪用行为,确保及时、准确和公开公平公正地落实到灾民手中。为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保障能力,目前,仓库有棉被库存19849床,帐篷库存203顶,可满足我区及周边各县救灾应急需要。我区制定了仓库安全应急预案,切实加强救灾物资仓库管理,仓库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每周定期检查仓库消防器材,保证救灾物资安全和及时调运。熊家镇庄子村、小周镇马道村和孙家镇田湾村三个灾民新建村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选址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熊家镇庄子村30户、小州镇马道村10户、孙家镇田湾村15户的灾民新村建设规划,并签订了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协助积极性高、条件成熟的沙河、天城、白羊等镇乡、街道实施“稻草援助基金”建立工作。目前,部分镇乡、街道做好了资金准备,软件资料待市局在巴南区现场办公会后按市局的统一规范要求和民间组织登记管理规定进行完善,然后履行审批手续。

2、稳步推进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医疗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⑴低保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低保,自今年1月起,在全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辖区年人均收入低于700元的农村贫困家庭开展制度性救助。为确保农村低保对象能安全、足额领取到低保资金,我局加强了和金融部门的沟通、衔接,实现了农村低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半年来,对18402户40336人农村低保对象救助504.25万元。二是稳步推进城市低保,进一步加强了动态管理和分类施保工作。1-6月,取消了不符合政策的1102户2118人的城市低保资格,按程序落实了5379户12330人的低保政策,全区累计241442户次546165人次享受城市低保,累计发放低保金5378.62万元,有效发挥了兜底作用。如何做到应保尽到,不该保的坚决不保,我区在牌楼街道试点,总结出“一本三评四核查”制度,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

⑵积极实施“霞光计划”。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按月对6812名农村五保户发放供养经费,确保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积极组织实施了“霞光计划”,拟改、扩建部分乡镇敬老院,在全区94个村建设五保家园。目前各项工程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⑶扎实开展医疗救助。一方面按照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的政策,救助了992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55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针对现有政策的弊端,积极开展调研。区政府通过了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将给予更有效、更方便、更人性的救助。

⑷扎实开展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进一步规范了救助管理程序,积极开展主动救助。增设了5个临时救助工作点,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同时,区救助管理站又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上街开展联合救助10余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达278人(次);万州区流浪乞讨少年儿童救助中心,现已建成投入使用。

⑸探索进城务工农民管理的新路子。

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是摆在民政部门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我局积极探素,走出了一条“政企社联动”的新路子。目前我区百安坝街道、牌楼街道2栋农民工公寓已入住农民100余人次,并将其纳入社区居民进行管理,享有社区部分居民的权利。

⑹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随着大量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我区在白羊镇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白羊镇的做法,采取六条措施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成立了以政府为领导,以学校为主体,人口计生、妇联、团委、民政、司法及各村(居)多方联动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完善档案,做好留守儿童的动态跟踪管理。三是畅通通讯信息,建立家长联系热线,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方便家长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孩子的有关信息。四是建立帮扶制度。在学校全面启动“温馨工程”,建立了校内班级的互助互爱小组,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安排校内帮扶教师,履行部分家庭教育职责,为部分留守儿童选好“家长”。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沟通,教育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法场所、远离不轨人群,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六是实行寄宿制度,尽可能让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

(五)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卓有成效

1、双拥、优抚工作成绩显著。

调整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做好申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迎检工作。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召开全区双拥工作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制发了《关于开展拥军优属模范镇乡街道创建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双拥成员单位分组循环联系驻万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通知》,将全区52个镇乡、街道全部纳入创建规划,并对双拥成员单位定点联系的部队作了调整。4月4日,区双拥办组织部分镇乡、街道、学校、医院、驻万部队连队的负责人在周家坝街道召开了双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观摩会,并对双拥制度、档案管理、图片收集、宣传专栏和宣传标语、工作总结等迎检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和健全优抚工作台账,对照双拥考评标准,扎实做好双拥资料收集和档案整理。建立万州双拥工作网站,在城区14个主要交通、路口制作和更新大型永久性双拥宣传标语,重新制作完成双拥宣传专题片,通过板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编写《万州双拥工作简报》6期。5月25日,市双拥办到我区检查指导工作,对我区双拥工作和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认真落实双拥优抚政策,维护了广大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切实贯彻渝府发〔20__〕92号文件,完成4批520人企业老复员军人临时生活困难补助审查、兑现工作。按时按标准发放重点优抚对象定期抚恤和定期定量补助金,20__年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600元,达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纳入区财政预算。开展优抚政策督查调研工作。完成优抚数据库更新录入工作,新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450名。开展了元旦、春节慰问部队官兵和重点优抚对象活动。为部队送慰问金26000元,慰问1-4级革命残疾军人43人、在乡老复员军人100余人,慰问金41500元。完成万州区优抚康复医院可行性研究论证,现已开始筹建。万州假肢康复中心完成经营收入50万元,为25名革命残疾军人装配假肢及辅助器具。万州革命烈士陵园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制并实施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纲要》和烈士陵园功能重新规划。建立复员退伍军人稳定工作机制,对复员退伍军人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建立完善复员退伍军人台帐。

2、20__年度接收安置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认真做好20__年冬季退役士兵和20__年春季转业士官的接收工作,严把档案审查,人员报道,安置资格审查“三关”。20__年全区共接收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648人(含江南新区15人),其中:农村392人,占接收总数的60,城镇256人,(中央及__市直属单位38人,万州区218人)占接收总数的40,转业士官16人,三级以上复员士官21人。二是认真抓好退役士兵的安置筹备工作。根据__市政府、__市警备区《关于认真做好20__年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通知》(渝府发[20__]14号)和__市20__年度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精神,区政府出台了我区20__年度安置工作意见,召开了安置工作会议。三是继续抓了20__年度安置扫尾工作。截止目前,我区已安置就业的退役士兵102人,安置率为41,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147人,自谋职业率为59。四是逐一核对,上报了中央和__直属单位职工子女的安置计划,已与18个有安置任务的直管单位进行了工作衔接,已办部分安置手续。

认真抓好20__年冬季城乡退役士兵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已填写申请的退役士兵233人。抓好第一、二军休所的服务管理工作,一是在春节、五一前夕,对两个军休所的老同志和退休工作人员进行了慰问;二是指导两个干休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指导军休干部参加__市民政局组织的《我的军休生活》征文比赛。军休干部矍忠明获优秀征文三等奖,我局获优秀征文组织奖。

(六)社会事务管理不断加强

1、社会事务管理不断加强

(1)殡葬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调整了殡葬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对殡葬管理工作的领导;二是区政府与火化区镇乡(街道)签订了《20__年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强化火化区镇乡(街道)殡葬管理工作职责;三是为进一步巩固殡改成果,充分发挥国家机关、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我们协调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将殡改工作纳入国家机关、党员干部的年度考核,凡国家机关、党员干部中出现违规丧葬的,该机关精神文明考核、党员干部年度公务员考核为不合格,强有力的推进了殡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在“4.5”清明节至“4.27”全国殡葬日期间,开展了殡葬改革系列宣传活动。

(2)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一是以区政府的名义,草拟了《万州创建全国全市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实施方案》,待区政府下发实施;二是开展了20__年度社会福利机构年检工作;三是有序推进了东方包装厂和丰华电器厂的破产清算工作。

2、强化地名管理与服务

我局与14个移民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完成了移民乡镇集镇道路路名设置任务;完成了沿江主干道的命(更)名工作及南北滨江大道、江南新区地名标志设置和百安坝街道路名牌的更换工作;完成了对20__年以来已命名的6条大道、24条路和支路、14条街和巷10处建筑物等予以地名公告;收集并统计上报了全区“插花地”、“飞地”情况,掌握了地名管理工作的底数;审核报批了太白街道辖区移民新建道路“吴家湾路”的命名工作,并已由区政府正式命名。

界线管理方面:一是正式启动了万州与开县的边界联检工作,双方签订了工作实施方案,提前到8月份完成联检任务。二是启动了万州与开县、渝川线万州与开江段的创建平安边界线活动,双边召开了联席会议,共同签署了创建平安边界线实施方案,通过了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睦邻友好公约。

3、民间组织管理卓有成效

一是召开了全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会议,对全区民间组织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二是对发展我区社区民间公益性组织工作进行了人员培训;三是完成了全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与社团政社分离的筹备工作;四是完成了96个民间组织年检工作;五是完成了33个民间组织的审核、登记、发证工作;六是协助完成万州区民间组织发展促进会一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七)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

20__年,对口支援作为本局今年的重要工作。年初制定了规划,完善了若干制度;同时派出对口支援工作汇报组,主要领导带队,赴民政部、福建省、上海市、天津市汇报对口支援工作,印制了精美的画册《情漫万州》、三峡都市报《新万州》报道民政系统10年对口支援成果的两版报纸和对口支援详细材料分送对口支援省市和民政部。详细汇报了项目前期建设情况,请求进一步支持的项目,联络了感情,增进了了解,都纷纷表示,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赴万州考察,确定具体支持项目。邀请民政部、福建省、上海市、天津市赴万州考察对口支援项目,区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我局举全局之力,精心策划,全力以赴,感动了对口支援省市民政厅局的领导。进一步抓住4月全国民政系统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会议的契机,截至6月底,对口支援省市已到帐对口支援资金370万元,用于民政事业发展。

(八)福彩发行工作成绩凸显

半年来,我局确立了“领跑库区、紧追主城区”的福彩工作目标,采取多项举措,提升了福彩发行管理水平。福彩发行工作成绩凸显,1-6月实现福彩销售163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涨49%,跃居全市第六位,彩民中奖金额更是高达20__万元,彩民中奖金额超过了发行总量。同时,实现代销费120万元,解决200人就业;提取社会公益金542万元,实现税收272万元。

(九)维稳工作有新突破

1-6月,共接待来信来访3670多人次,诉求主要涉及安置、优抚、低保、医疗救助等内容。为切实做好工作,局实行了“限时办结制”,加大挂牌案件的处置力度,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如领导公开接待、联席会议制度,按照“五个一”的工作要求,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按照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与有情操作的有机结合,我局根据案件的不同实际情况,依照法律、法规、政策,采取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掌握情况,逐一排查,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他们提出的主要诉求;对于他们提出不符合法规、政策的诉求,我局不予支持。1-6月成功化解1件挂牌案件,其余4件挂牌案件正在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解决,确保民政涉军群体的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基层民政干部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乡镇因编制或者换届等因素,乡镇民政干部不稳定,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农民工进城后政策不配套。

进城农民工户籍、就业、社保、子女就读等政策操作性不强,政策不一、不配套,同时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协调不够。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依照市委提出的把万州加快建设成为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渝东北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的战略要求和按照区委、区政府实施“1113”工程的部署,突出重点,实现民政工作整体推进,切实抓好下半年民政工作。

1、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强化社会救助措施。

要坚持以灾害紧急救援系统、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救助制度,强化救助措施,全面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有新成效。

(1)加大自然灾害预防、核查、救灾、救济的工作力度

第一、认真贯彻《万州区自然灾害救济工作暂行规定》,确保灾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是及时有效地做好新灾应急救助工作。一旦发生严重灾害,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迅速调运救灾物资,对灾民实施应急救助,妥善安排好他们生活。二是扎实开展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工作。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恢复重建资金问题,并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把管理工作落实到村、到户,确保倒房群众入冬前有房住。三是认真做好冬令救助工作。及时启动冬令灾民缺粮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为实施冬令救助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认真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灾情信息迅速上报。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切实加强汛期救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汛期值班制度。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要及时收集、掌握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信息。

第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享我区救灾工作资源。我区灾情资源数据库已经投入使用,对及时准确上报灾情作用明显。今年要与地灾办、防洪办、气象局等部门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定期更新充实资料,充分发挥灾情资源数据库在抢险救灾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完善灾害救助社会动员机制,提高我区灾害救助水平。在组织救灾捐赠的同时,通过开展“慈善双日捐”、设立募捐箱、上门募捐等活动,多渠道筹集善款。

第五、加强救灾款物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救灾款的使用。

建立乡镇街道民政救灾款专帐,完善救灾发放档案基础资料。同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确保救灾款物使用发放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安全、及时、有效。

(2)健全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市民政工作会部署,抓好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应保尽保,强化动态管理。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努力把好事做好、做细、做实,避免在城市、农村造成新的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低保和就业制度的联动机制,建立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限期享受制度、申请低保诚信承诺制度,增强低保政策的就业推动力。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研究确定低保标准占当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促进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切实抓好五保供养工作。对五保户的供养,要提高集中供养率,逐步提升五保供养水平。

(3)继续抓好“五保家园”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组织实施,力争不少于30个。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相衔接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体系,使医疗救助更加简便、公平、人性化。下半年,我局要向上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多为万州解决实际困难。

(5)统筹推进专项社会救助。要推进各种专项社会救助工作,要指导乡镇、街道建立健全领导小组,便于对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协调。要加强对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情况、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全面实行归口汇总,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2、围绕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以城镇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自治和民间组织管理为重点,利用城乡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平台,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在城乡社区,坚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主题,全面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做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要认真抓好第七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要新建3个社区服务站。农村社区建设是以村民自治为载[文秘站:]体,以整合社区资源为手段,以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为导向,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二是要建立民间组织发展体系。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在协调市场主体利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作用;积极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在增强社区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慈善类组织,充分发挥在增强调控手段、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各乡镇(街道)要按照这一思路,根据各乡镇、街道的情况,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推动重点民间组织的发展。乡镇、街道和区级机关与社团必须要分离。

3、围绕提升国防服务能力,大力强化国防服务保障

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各镇、乡、街道和单位要切实抓好此项工作,特别是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的发放一定要按1600元/人到位,下半年要进行专项检查。一是要积极开展行业拥军、社区拥军,引导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拥军,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二要切实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工作,加强退役士兵就业服务。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办法改革,鼓励和促进自谋职业,扩大货币化安置比例。完成军休人员接收任务,加强服务管理工作,推进军休所服务管理社会化。三是要进一步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积极完善以医疗减免、医疗补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保障制度。采取置换、补助、帮工帮料、入住福利机构等形式,逐步改善特别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住房条件。抓好复退军人数据库建设,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稳定工作长效机制。

4、提升社会事务服务管理能力

以福利服务、区划地名管理、婚姻收养登记、殡葬管理为重点,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社会事务服务质量。一是要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步伐。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领域,积极创建全国全市养老示范先进区,做好居家养老万州先行试点工作,力争全年全区完成社会办养老服务床位新增200张。妥善处理东方包装厂和丰华电器厂的破产清算遗留工作。建立“明天计划”长效机制,对万州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实施康复手术治疗。二是提高区划地名等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切实搞好乡镇和城区新建道路的地名设标工作。全面完成万州与开县、渝川线万州与开江段的创平安边界线活动。按要求力争8月底前完成万州与开县边界联检任务。三是随着国家《殡葬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适时出台《万州区殡葬管理实施细则》;适时拟召开殡葬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进一步细化成员单位职责,继续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殡葬违规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选择有条件的乡镇,逐步推进农村葬礼与葬式改革;抓紧建设万州区殡仪服务中心,满足市民百姓治丧活动的需求。进一步规范婚姻收养登记管理。

5、扩展福利发行规模,促进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1)扩展福彩发行的规模。1-6月福彩发行的整体情况较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下半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福利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营销措施,填补部分乡镇还没有福彩销售网点的空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2)以推动建立简便快捷、公开透明的社会捐助体系为动力,加快慈善事业发展。下半年要着力推进建立“稻草援助基金”,要建立健全援助基金的管理、使用等相关制度,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救助服务。目前已有2个镇完成了资金募集。同时,要切实抓好10月全区“慈善双日捐”活动。

6、进一步加大争取对口支援力度

要组织对口支援汇报工作组,赴上海、天津、福建、南京、宁波等省市汇报对口支援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以及争取明后年进一步支持万州民政福利事业发展。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7

一、iBm的战略管理模式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保持竞争优势是其战略的核心。iBm意识到真正能给公司带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是人才,因此,iBm在各地子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大量引进当地人才。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基于人才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其优势如下:

第一,全球各地的研发机构作为iBm获取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桥梁,有利于其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各地研发机构不但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的技术动态,而且还能了解竞争对手在全球的技术动态;

第二,各研发机构通过在世界各地网罗人才,满足整个公司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这样iBm就拥有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从而为保持竞争优势提供最终支撑;

第三,各研发机构更了解当地市场的动态和需求,从而使公司新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并占领当地市场。

二、iBm的薪酬管理模式

薪酬管理指的是在组织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对员工薪酬的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而薪酬管理模式则是公司在此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或原则。

iBm拥有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薪酬管理模式,以引导和激励员工的行为。该模式可从如下几方面予以论述:

第一,薪酬内容。

iBm的薪酬内容包括基本月薪、节日奖金、休假津贴、销售奖金、奖励计划、住房资助计划、退休金计划以及其他保险等。

可见,iBm的薪酬体系很是完善合理,员工薪酬跟其岗位、职务和业绩有直接关系,而与工作时间长短和学历高低并无必然关系。正是由于其薪酬不包括学历和工龄因素,从而更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第二,个人业务承诺计划。

iBm通过制定个人业务承诺计划(pBC)来激励员工,且员工薪酬与其计划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只要你是iBm的员工,就需制定pBC。pBC的制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和直属上司共同商讨该计划如何制定会更切合实际。年终,直属经理会根据你的工作业绩打分。

第三,双向沟通途径。

iBm在薪酬方面为员工提供了双向沟通途径,如果员工自我感觉良好,但次年初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那么会有多条途径让其解决问题。比如,员工可以通过与高管人员面谈或填写员工意见调查来反映情况,甚至可以向总裁寻求帮助。此外,还可以求助于“申诉(opendoor)”,这是iBm一项非常悠久的民主制度,如果员工认为其工资涨幅问题不便于和直属经理讨论,那么他可以通过opendoor向各事业单位主管、公司的人事经理、总经理或任何总部代表申述,员工的申述将会得到上级的调查和执行。

三.iBm的财务管理模式

根据企业财权配置的不同方式,可将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混合式三种,不同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模式是不同的。iBm采用的是分权式模式,且应用的比较成功。在该模式下,各子(分)公司或独立机构在财务上相对独立,其高层拥有较大的财务决策权。

iBm于80年代初在先后建立了15个专门开发小型计算机新产品的风险组织。这些组织被称为“独立经营单位”,拥有较大的自,在产销、财务、人事等方面都具有自。总公司除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审议其发展方向外,对其经营活动一律不加干涉。这些风险组织自大,开发新产品速度快,很快便研发出了商品化的个人电脑,大大增强了iBm在小型机领域的竞争力。同时,iBm将世界各地的131个子公司按地区改组成8个地区事业体。对地区事业体采取分散化管理原则,使它们在研发、产销和财务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借助于这种分权式模式,iBm在全球市场的业务得以顺利发展和扩张,竞争优势也更为明显。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8

那原因何在?为何在很多人挤破头想得到一个大城市户口的时候,却有人自愿保留农村户口,拒绝成为城市居民?

农村户口是“香饽饽”

中山市小榄镇绩西社区是一个典型的珠三角小村庄。村子常住居民约8500人,村子周围分布着各种企业。除此之外,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让人居住于此与城市无异。这是珠三角现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村子里几乎全是农村户口,他们不愿意成为城里人,因为农村户口可以通过土地获得永久的分红”,村支部副书记翁成强说。据悉,上世纪90年代的绩西社区,大批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厂涌现。当这些小作坊发展到一定阶段,村集体要求集约化利用土地的意愿越来越高。

2001年,绩西社区出台了一套全新的入社分股方案,其实质就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改为股权,农民不再从事土地种植,但可以通过股份分红的方式获得长久性的收益和福利。这样,绩西社区每一位村民都拥有永久的股权,拥有永久股权就意味着拥有持续的分红,“在我们绩西社区,即使农民什么也不做,每年照样可以拿到土地股权分红。”

“因此,在我们这里,农民成为了香饽饽。”翁成强自豪地说。

在珠三角地区,拥有农村户口是一种财产与荣耀的象征,它不仅牵涉到股权分红,还影响到年轻一代人的择偶与婚姻。家住佛山市的农村居民张小姐告诉记者,所在村里的长辈很介意儿女婚嫁另一半的户口问题。

“佛山大多数分红比较优厚的农村都有这样一个政策,本村男娶其他地方的农村户口女,可以将女的户口迁入本村享受分红,当然如果女的户口是非农则不能享受分红。而本村女嫁给其它地方的农村户口男,女的可根据实际考虑要不要迁出户口,这就视乎她嫁的那个村分红多不多。只要户口不迁出,则一样享受分红。”

张小姐说,正因为这样,村里的男性对另一半的要求只要是农村户口就可以了,但女性则更希望对方来自富裕村,让自己嫁过去可以“增值”。

据悉,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这种土地固化分红的改革模式风靡珠三角地区,佛山、中山、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农村相继进行了土地股份制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运作村中的集体资产,保障农民的分红。从经济社手中拿到土地的使用权时,经联社要支付相应报酬,这是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在经联社赚到钱后,扣除此前支付的费用及后续发展资金,将土地的红利相应地分给股东。

城乡二元体制被打破农民便利条件更多

媒体评论人毕舸分析,除了拥有永久的土地股权之外,在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农民,随着城乡二元体制差别被打破,生活居住环境与市民没有太大的差别,包括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医疗条件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等。与城里人相比,农民还有着更加便捷的条件。

“在绩西社区,我们所享受的一些社保、医疗条件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等,并不比城里人差。当然,这里人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夫妻双方拥有农村户口,可以享受生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翁成强说

无独有偶,家住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的村民何先生说,“我和老婆都是农村户口,因为第一胎我们生了个女儿,按照国家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家庭条件成熟,就可以生第二胎。”

据悉,2014年3月27日,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将原有的“双独二孩”条款修改为“单独二孩”,即日起实施。这标志着广东“单独二胎”政策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夫妻双方为农村居民(农业户口),只生育一个子女且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一胎。”

这意味着,在珠三角地区的农村,在计划生育政策上,拥有农村户口的农民比城市户口市民,享有更大的空间。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拥军;延伸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3—0089—02

知识拥军,是图书馆延伸服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军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的任务,新的历史使命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军全面建设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就要牢固树立抓紧学习、善于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现代军事、高科技和各领域社会科学知识,不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所以,地方图书馆开展知识拥军不仅义不容辞,而且大有可为。

一、图书馆知识拥军的意义

地方图书馆知识拥军既对部队和城市全面建设有着积极影响,也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为部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智力支持。一是丰富部队组织思想政治建设活动。利用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部队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更有成效地完成作为新时期加强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第一位的任务,确保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进一步提高部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图书馆改善拥军工作,不仅可以充实部队文化生活,而且可为部队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国防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容,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应的文献和知识、信息。三是为部队培养合格的军地两用人才。培养两用人才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是使部队官兵经过培训,成为具有保卫祖国和生产建设两套本领,在军队和地方都能发挥作用。图书馆藏有海量的相关知识、信息资源,又有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地方图书馆也无疑是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最佳课堂之一。

2.丰富城市“双拥”工作的内容。创建“双拥模范城”是全国各地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但以往“双拥”工作大多在物质支持上下功夫。图书馆用知识和智力拥军开创服务的新局面,必然拓宽城市“双拥”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双拥模范城”的层次和水平,实现“双拥”工作的新突破,能进一步完善“双拥模范城”的建设规划,促进各行各业热情做好拥军工作。图书馆出色的拥军工作还会引起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从而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保障图书馆把延伸服务做得更多、更好。

3.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一是可提高图书馆工作成效。地方图书馆拥军积极开展各种优质服务,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最好实践和贡献,服务能力和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二是可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拥军活动中能体验到部队的训练生活,学习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受到官兵团结一致、英勇顽强的工作作风的熏陶,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改善工作主观能动性。三是可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图书馆走出大门深入部队官兵中,也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精神,切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如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无偿为部队送书、送知识、送信息,20多年来开展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服务,受到驻军的欢迎和好评,先后三次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拥军拥属先进单位”荣誉,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称号,既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二、图书馆知识拥军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图书馆拥军工作虽然取得可喜成绩,但现行服务与新时期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需要不尽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工作上看,目前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1.地方图书馆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服务范围、内容和形式缺位。(1)服务部队的范围逐渐在缩小:为路程近的部队服务多,路程远的服务少;为先进典型部队服务多,对普通部队服务少;为干部服务的多,为士兵服务的少;为部队领导重视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多,对态度一般的服务少。(2)服务内容越来越窄:提供的社会科学文献多,自然科学文献少;思想政治教育文献多,文化教育文献少;时政军事资料多,休闲娱乐资料少。(3)服务方式趋向简单化:提供的一次文献多,二三次文献少;传统多,个性化服务少;按自己设计组织的服务多,了解部队读者需求后开展的服务少;临时多,系统少;送书、送信息和办展览活动多,参考咨询、课题跟踪等深层次服务少。

2.部队方面的问题,在个别军营分馆和流动站主要是标准化和科学化缺失。一是基础业务亟待提高。如财产账不全,书刊分类不准确、著录不标准,文献管理和借阅不规范。二是管理需要完善。有的部队图书馆的图书资料随意堆放,有的图书破损严重甚至丢失较多。三是不能坚持经常性的服务。有的部队开放没有规律,时断时续;有的把书刊锁在柜子里,只向个别人开放;有的仅在上级领导来检查或有参观时才把图书馆的门打开。四是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不多。一些部队图书馆只开展图书借借还还工作,既不宣传推介图书,也不主动组织读者活动,基本是在看摊守堆。

三、图书馆知识拥军问题的原因

自然资源双拥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印度对非洲经贸战略 经贸规模 能源 重点区域

由于与非洲隔洋相望,印度一直把非洲作为维护周边安全的重要地区,亦为对外关系的战略重点之一。自独立以来,印度不断推行大国战略,谋求大国地位,而非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印度发挥政治影响力的重要区域。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主要是以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为平台,通过外交与道义援助获得非洲国家的支持,希望更多地掌握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印度的外交重点转向美欧,一度淡出非洲。进入21世纪,资源与市场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印度也“重新发现”非洲,大力推行经济外交政策,希望通过加强与非洲国家的联系,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并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由于印度的整体经济实力落后于美、日、英、法、德等国家,甚至与中国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总体来看,印度对非洲的经贸战略是以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渊源为基础,以反殖民斗争的情感联系和印裔非洲人为纽带,以获得国际影响力、自然资源和海外市场为目的,以帮助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输出等软环境建设为主要手段,强调印非双方共同的挑战和价值观,发展与非洲的全方位合作,打造新型的印非战略关系。

一、印度对非洲经贸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一)背景

殖民地时期以来,印非关系一直较为紧密,双方人民有着相似的命运和经历,在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和支持,拥有较为深厚的情感联系。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迅速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印度以“不结盟运动领袖”的身份支持非洲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并借鉴印度独立的经验,帮助非洲国家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而努力扩大印度在非洲乃至世界的影响,争取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言人,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印度主张的和平与非暴力方式在一些非洲国家遭到抵制,而中国支持非洲国家进行武装斗争并加强对非物质援助,加上开罗会议后埃及总统纳赛尔的威信大大提高,非洲民族运动的领导权逐渐转向埃及,使得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因此,印度不得不调整战略,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经济联系,加大物质援助,希望通过双方的经贸交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治关系,重新赢得非洲国家的支持。

(二)萌芽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调整了对非洲的发展战略,改变了原来不支持非洲国家暴力斗争的方针,并在道义援助的同时实行经济外交政策,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经济联系。1964年,为了应对中国的援助外交政策,印度政府通过了“印度经济技术合作计划”(indiantechnicalande-conomicCooperationprogramme,简称iteC计划)以及其配套的特别英联邦非洲援助方案(Spe-cialCommonwealthafricanas-sistanceprogramme,简称SCaap),加大对非洲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援助,这也成为印度对非洲经贸战略的起点和萌芽。至今,iteC与SCaap计划仍是印度对非洲国家加强经济联系、扩大技术援助的重要方式。同时,印度政府不再将非洲国家视为一个整体,而是基于印度在非洲的历史及文化优势,选择重点国家发展更紧密的双边关系。

此后,印度历届政府都继承了这一路线和政策,在继续支持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同时,加强对非经济援助。20世纪70年代,英迪拉・甘地政府注重发挥经济外交的作用,主张在不结盟运动的框架下加强南南合作,扩大对非资金和物质援助。20世纪80年代,拉吉夫・甘地任印度总理期间进一步发展对非经济外交政策,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经济和物质援助计划。印度对非洲经贸战略的逐步实施不仅促进了双方政治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还赢得了非洲人民的感情,为冷战后双方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形成

冷战的结束使得非洲的国际战略地位有所降低,对印度的吸引力也相应减少,而苏联的解体更使印度失去了主要外援,综合实力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国内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致使印度外交重点不得不转向北美、欧洲以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年,非洲不是印度对外战略的重点,印非关系相对冷淡。但是1996年印度在争取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时,由于缺少非洲国家的支持,以很大的差距败给日本,促使印度意识到非洲对于其谋求大国地位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其对非发展战略。

在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下,拉奥政府自1991年上台开始就对印度进行了以“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进一步促进印度的经济发展并重新赢得非洲国家的支持,印度政府重新调整对非战略,着眼于建立以经济、技术和教育合作为基础的新型印非关系。为了获得非洲的能源、市场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支持,印度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对非经济外交政策,通过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技术援助以及双边经贸合作等方式,对当地进行“软渗透”,巩固和发展印非关系,并逐步建立起对非洲的经贸战略。由此,印度政府对非洲由道德型理想主义外交逐步转变为经济型实用主义外交。

在贸易方面,印度从1995年起在非洲推出“印度制造展”(“madeinindia”Shows),努力增加对非出口;2002年制定了“聚焦非洲计划”(FoCUSafrica),由印度进出口银行负责实施,主要以发展援助的方式,向印度的出口商、贸易推进组织、出口推进委员会和商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其访问非洲并举办商品交易会,促进印非贸易发展;从2005年开始,在印度外交部和商工部的支持下,印度工商联合会和进出口银行每年组织召开印非伙伴关系会议(ConCaveonindiaafricaprojeetpartnership),通过信贷等方式支持印度企业与非洲国家开展合作。

在投资方面,印度自1992年首次实施海外投资自由化政策以来,逐步放宽限制,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印度储备银行允许从事制造、教育和医疗部门的机

构在海外的相同领域建立合资或全资子公司;同时,进一步放宽海外能源投资限制,允许印度企业在海外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矿石等能源和自然资源领域,进行超过净资产400%的投资。2006年印度还将银行对海外投资的融资限额由10%提高到20%,为印度企业对非投资提供了较好条件。

在援助方面,印度政府加大了以iteC与SCaap计划为核心的对非技术援助,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而且,为了获得石油资源,印度逐步加强与西非法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于2004年启动了与西非八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运动(techno-e-conomicapproachforafrica-in-diamovement,简称team-9),通过进出口银行为其提供财政贷款,帮助这些国家进行项目建设。

至此,印度以能源和市场为核心,以实施大国战略为最终目的,以贸易和投资促进以及技术和项目援助为主要手段的对非洲经贸战略基本形成,使印度在非洲的地位及影响力逐步提高。

(四)发展

近年来,非洲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以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许多国家都与非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机制性合作,如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欧非峰会、中非合作论坛、韩非论坛等,尤其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使印度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的经济外交工作,保持并提高印度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

2008年4月,印度举办了首届印度一非洲论坛峰会(简称印非峰会),通过了《德里宣言》和《印度一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印度开始全方位推进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打造新型印非战略关系,并将对非洲经贸战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德里宣言》是全面涵盖印非双边关系以及印非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合作的政策性文件;而《印度一非洲合作框架协议》则确定了印非今后一个时期的合作重点,主要涉及经济、政治、科技、社会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及能源环境、媒体交流等众多领域。

以印非峰会为契机,印度政府决心加大对非洲的战略投入。在贸易方面,印度单方面将34个非洲国家纳入其《对最不发达国家免关税优惠安排》,提供减免进口关税的优惠市场准入,涉及印度全部税目的94%,包括棉花、可可、铝矿石、铜矿石、腰果、成衣、鱼片和钻石原料等。在援助方面,印度承诺在未来五到六年内为非洲的发展项目提供5亿美元的援助款项。印度进出口银行还将在未来五年为印非双边及非洲内部经贸往来提供54亿美元的财政贷款,重点支持铁路建设、信息技术、通信、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此外,印度还将为农业、教育、小型工业提供项目资金支持,并增加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以及为非洲培训人员的数量。

2009年,印度政府与非洲联盟(简称非盟)就印非峰会的后续行动进行磋商,并于2010年3月最终确定《印非合作框架协议行动计划》。双方还决定建立印非外贸研究所、钻石研究所、教育规划及管理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泛非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并建设十个职业培训中心和五个居住区,进一步印度增强在非洲的软实力。

通过举办印非峰会,印度建立了一个与非洲国家直接互动的机制和平台,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确立了印非伙伴关系,并在政治往来、经贸投资、发展援助、能源合作以及军事交流等领域全面发展对非关系,以平衡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在非洲不断增强的影响力,进一步发展了印度的对非经贸战略,进而为实现其大国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印度对非洲经贸战略的实施效果

(一)经贸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一系列项目和计划的实施,印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非战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加强。贸易方面,1990年印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0.4亿美元,随着印度“聚焦非洲计划”等经贸政策的实施,贸易规模不断拓展。尤其是2005年以后,印非贸易额急速攀升,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大体上看,从1991年到2008年,印非贸易由15.3亿美元增长到420.4亿美元,增加了26.5倍,占印度对外贸易的比重由4.1%提高到8.4%。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与非洲的经济增长放缓,贸易规模也大幅缩减至344.1亿美元,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降至7.8%。而2010年,印度对非贸易重新步入增长轨道,根据印度商工部的初步统计,2010年1.9月,印非贸易总额达到27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2%,印度对非洲出口和进口额分别为96.2亿美元和177.7亿美元,分别增长37.7%和59.7%。

投资方面,由于地缘、语言等天然优势,印度很早就开始在非洲投资,但主要是中小企业,且规模较小。1996-2002财年(印度财年为当年4月至次年3月),印度对非投资为7.5亿美元,占印度对外投资总额的10%左右。近年来,随着印度大型企业对非洲的兴趣不断提高,印度对非投资的规模也逐步扩大。2004至2009财年(数据截至当年10月),印度对非投资累计为88.4亿美元,占印度对外投资总额的11.5%。2010年初,印度政府计划未来十年内在非洲投资1.5万亿美元,以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二)能源成为经贸合作的核心

印度对非洲经贸战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自然资源,因而在印非经贸合作中,能源产品(本文专指HS编码中27章的商品,即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已成为重中之重。2009年,印度从非洲进口能源产品139.3亿美元,占到印度从非洲进口总额的66%;同时,能源产品也是印度对非洲出口最多的产品,2009年出口额为25.7亿美元,占印度对非洲出口总额的19.4%。从能源产品类型来看,印度从非洲进口的近九成是石油,而对非洲出口的则为石油制品,其中78%左右是重油及其制品,20%左右是轻油及其制品。从能源产品国别分布来看,尼日利亚是印度在非洲最主要的能源产品来源国,其次是安哥拉;而南非和肯尼亚是印度在非洲的主要能源出口市场。而且,印度从非洲进口石油占到其石油进口总额的18%左右,非洲对于保障印度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领域也是印度在非洲投资的重点。印度最大的国有能源公司――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onGC)已在尼日利亚、苏丹、利比亚和埃及等八个非洲主要产油国投资20亿美元,而印度最大的炼油集团――印度石油公司(ioC)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oiL)则在利比亚、尼日利亚和加蓬投资了1.25亿美元。印度对非能源投资涉及从勘探和开采扩

展到基建、加工、运输等多个方面,投资对象国也从传统的尼日利亚和苏丹拓展到安哥拉、科特迪瓦、加纳、埃及、乍得、尼日尔、刚果共和国、加蓬等国。2010年1月,印度先后与尼日利亚、安哥拉、加蓬、苏丹等非洲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油田开发及冶炼协议,其中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与尼日利亚方面签署了总金额达3.59亿美元的投资协议。

(三)重点区域及国别战略有所加强

印度通过对非洲经贸战略的实施,在非洲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不结盟运动伙伴国以及与印度保持传统友好关系的东南非国家。从印度对非出口来看,与印度拥有传统友好关系的南非是印度在非洲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主要集中于能源产品,占到出口额的三成以上;尼日利亚是印度在非洲第二大出口市场,出口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占到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强。从印度自非洲进口来看,石油资源丰富的尼日利亚是印度在非洲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进口的基本都是能源产品,其中石油进口占到了98%;南非是印度在非洲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印度进口的一半以上是珠宝、贵金属及制品,煤炭也占到22.5%。

基于印度在非洲实施的重点国别发展战略,印度对非投资主要集中在非洲东部和北部地区。1996=2002财年,印度在东部非洲投资6.38亿美元,占其对非投资总额的85.1%,在北部非洲投资0.54亿美元,占7.2%。近年来,随着印度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在非洲北部和西部能源密集地区的投资不断加强。2004至2009财年(数据截至当年10月),印度在非洲北部和西部的投资分别占印度对非投资的13.8%和6.6%,而东部地区仍是印度对非投资的重点,占印度对非投资的77.1%。就具体国别来看,毛里求斯是印度在非洲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

三、经验借鉴

印度与非洲存在长期友好往来的传统,这就使印度对非经贸战略更加注重能力建设与人文交流等软实力。而且,印度在非洲实施重点国家与地区性组织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注重非洲能力建设

由于受到经济实力的限制,印度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为非洲提供大量的援助资金,但印度积极利用自身语言及技术优势,加强对非洲国家的技术转移与人员培训等能力建设,增强在当地的软实力,成为对非经贸战略的亮点。一方面,印度在农业发展、人才培训、知识经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拥有许多成功经验,而这些正是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印度通过iteC与SCaap计划,以及team=9计划等,建立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并向非洲国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其开展能力建设,印度“培训师”的形象已在非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于印度在电子信息技术和服务外包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印度通过泛非电子网络工程加强非洲国家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及医疗服务,为非洲国家的能力建设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这种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合作不仅能够加强印非之间的政府及民间交往,还能在非洲民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而且不像资金援助那样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非议,对于印度对非经贸战略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将重点国家作为战略支撑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非政策调整以来,印度不再将非洲视为一个整体,而是将战略重点放在具有自身优势或相关意义重大的部分国家。冷战期间主要侧重于印度移民较多国家、关系紧密的英语国家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参与国;冷战结束后,为了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印度在加强与传统非洲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西非国家的交往。虽然近年来,印度通过召开印非峰会等方式努力加强与所有非洲国家的联系,但其对非经贸战略的实施仍有明显侧重。从主要体现印度战略意图的援助项目来看,印度对非洲的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奖学金计划均集中在与印度具有传统友好关系的东南非国家以及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印度在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与投资目的地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印度的对非经贸战略以加强与重点国家的经贸往来为支撑,构筑其整体的对非关系网络。而且,鉴于印度经济实力有限,有选择、有侧重的对非经贸战略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重点国家,与之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进而增加印度在国际事务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三)加强与非洲地区组织的联系

印度的对非战略在明确重点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通过与非洲地区组织的联系,发展同非洲整体的政治及经贸关系。非盟是非洲最重要的地区国家联盟,包括53个成员国,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自非盟成立以来,印度作为对话伙伴定期参加其各种会议,尤其是非盟峰会,积极参与非洲的发展与建设。印度与非盟共同开展了泛非电子网络工程、印非峰会也得到了非盟的大力支持。同时,印度还向非洲开发银行提供贷款,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提供了2亿美元的信用额度,并提供双边债务减免(到2008年,印度已注销的债务总额2400万美元。资料来源:西班牙皇家艾尔卡诺研究所网站)。2005年,印度成为非洲能力建设基金会(aCBF)的第一个亚洲成员国,并承诺为该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减贫能力建设计划资助100万美元(资料来源:印度外交部网站)。此外,印度还通过各领域经济技术合作以及提供贷款等方式发展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东非共同体(eaC)、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CaS)等非洲区域组织的经贸关系。通过多边框架下的合作,印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参与非洲整体或区域的发展建设,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

(四)增强非洲民众的认同感

地缘优势使印度具有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先天条件。印非双方很早就开始民间交往,尤其是非洲的东部和南部拥有大量印度移民,印度裔非洲人已成为非洲社会的重要力量。而且,印度与非洲许多英联邦成员国在语言、法律体系、政治制度等方面拥有诸多共同点,使印度在非洲民众心中的认同感较强。同时,在非洲投资的印度企业以及印度移民创办的企业,在资源和基础设施之外,大力开拓信息技术、教育和医疗等争议较少的领域,在非洲的接受度较高,整体形象较好。而且这些印度企业以雇用当地工人为主,注重员工培训,更容易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此外,在非洲的印度移民很大一部分选择了非洲国籍,并将子女留在当地接受教育,更好地实现了与非洲社会的融合。非洲民众对印度人及其企业的认同感在印非交往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印度在非洲的综合实力。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研究所)

参考文献:

余忠剑:印度对非洲政策调整的背景、特点及走势,《亚非纵横》,2009年第1期。

王伟华、刘宗义:印度在非洲:追随中国还是挑战中国?――印度对非洲政策中的中国因素,《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