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30:36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1

这个活动虽属民间性质的孙式太极拳活动之―。由于盐城市领导和群众都很热爱武术暨孙式太极拳,所以市委、市政府对此次活动十分重视。由市委副秘书长、市太极拳协会会长陈卫国主持,市委副书记袁世珠、副市长徐恒菊等出席并讲话。专程从北京赶去的原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及亚洲武联名誉主席徐才致祝辞。孙禄堂嫡孙孙宝亭、孙婉容等亲属也赶来参加了主持活动。

这个活动的规模不算小,计有江苏、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共10省、区、市21个单位的177名学练并研究孙式太极拳的名师及爱好者参加。同时,还有专家、学者100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比赛划分两个场地,在盐城中学体育馆同时进行。经过一天热烈友好的角逐,沈宝发、杨保民、刘世忠、沈建生、薛蔷、陈亚光等53人分获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器械(刀、剑)和太极推手一等奖。为鼓励老当益壮,培育新苗,分别设立了长青奖和新苗奖。经过评议,这两项奖分别授予了79岁的成秉均和11岁的刘嘉豪;为举办本次活动操碎了心的陈卫国、陈春华分获特别贡献奖。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孙剑云的弟子、高级工程师、太极拳研究者童旭东主持,安排了两个晚上,都讨论到深夜。虽不设奖项,但开得很热烈,很成功。对太极拳的内涵与外沿、拳艺与技理、挖掘与整理、传播与发展,以及对现状的喜与忧等诸多方面,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颇多精辟见解。徐才同志以学者身份,应邀作了即席发言,他对这次活动表示了热烈祝贺和充分的肯定。谈论到武术实用价值时,他以抗击日寇的史实为借鉴,作了高度的评价。对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外传播等,阐述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外来文化的渗透等,提出了前瞻性的意见。

在闭幕式上,各类一等奖获得者的代表作了精彩表演。盐城代表队的集体表演特有新意:在配乐声中开始串演,他们从孙式太极拳串到形意拳、八卦掌,以及从太极剑串到太极推手,中间穿插了各式造型,为转练另一拳项作铺垫,新颖,自然,优美,博得一阵阵如潮涌般的掌声,欢呼声。在简短的闭幕词中,陈卫国又别开生面,对本次活动总结为六句话:“相聚有缘,研讨有德,比赛有成;勿忘今天,勿忘盐城,勿忘同门。”

本次活动还有一个偏得:盐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极为重要的红色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就在盐城重建军部,重振旗鼓,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当时就流传着“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现建有新四军纪念馆,成为中央宣传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会安排参观了这个纪念馆,使大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耀州区举办第十届《国储杯》太极拳表演赛

胡克禹

为了推动耀州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进展,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2005年11月6日,耀州区太极拳协会举办第十后太极拳《国储杯》表演赛,隆重纪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周年。

11月6日上午,耀州区体育场,彩旗飘舞,气球高悬,乐曲嘹亮,热闹非凡,灯光球场外彩门高架,12支参赛和表演队伍近300名太极拳爱好者,身着练功服,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声中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地走进赛场,区人大主任姚芒康、区长祁金瑞、副区长王强、区政协副主席雷天启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还亲自为在西安国际杨式太极拳邀请赛中获得殊荣的团体、个人颁奖。今年五月下旬,西安举办《华亚杯》国际杨式太极拳邀请赛,有来自8个国家及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的91支参赛队,共1700余人报名参赛。耀州区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摘金夺银,最终获得团体赛二等奖,曹珍梅等4人获得比赛金牌,10人获得银牌,3人获得铜牌,取得了协会成立十年来在全国性大赛中的最好成绩,区领导亲自为获奖者佩戴奖牌,颁发证书,发放奖金,并热情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氛围继续带好头。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2

遵照国家体委关于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通知精神,根据山西省体委和体总山西省分会的指示,山西省武术协会邀集全省各界形意拳老拳师、名手代表人物等25人,于1981年7月26日至30日在省城太原召开了全省形意拳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省武协副主席、省体工队武术队总教练张希贵,老拳师李桂昌、张书田、王锦泉、赵永昌、贾保寿、程登华、武跃文、王瑛等

省武协主席陈盛甫教授,省体委群体处处长、省武协秘书长季光中同志出席并主持了这次会议

省谈会期间,中华全国体总山西省分会主席、全国武协副主席、省体委副主任王立远,省体委副主任李廷章莅会指导,并分别讲了话,对如何挖掘和继承形意拳这一传统武术遗产,对如何开展形意拳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勉励与会同志要振奋精神,戮力工作,开拓前,为一步在我省城乡开展形意拳活动和挖掘、整理这一遗产做出新的贡献。

与会人员经过热烈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山西素称形意拳之乡,形意拳在我省有着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对于一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形意拳这份武术遗产,山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继往开来,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简称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研究会作为群众性的学术研究组织,在省体委、省体总以及省武协的领导下,承担挖掘、整理和开展这项活动的任务

研究会成立后,首先制订并通过了《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章程》。根据章程规定,民主协商产生了研究会理事。在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上,选举出常务理事和正、副会长、秘书,聘请了形意拳名老拳师为顾问,并对研究会的工作行了讨论和部署。

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的成立,为山西省更好地开展民间武术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2年

一、1982年7月中旬,首届全省形意流会在省城赛车场举行?来自各地、市的形意拳爱好者100多人参加了表演、竞赛。大会对表演优胜者颁发一、二、三等奖。

二、9月23日至25日召开了第二次全体理事会。会议主要议题:1、传达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同志在全国体委主任汇报会上的讲话精神。2、关于形意拳资料整理工作的安排。3、研究形意拳研究会基层组织的建立及会员的发展工作。4、交流各地区群众性武术活动的经验。通过充分讨论提出了今冬明春的活动计划:

(一)关于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采取五定五保的办法,即:定时间,确保按时交卷;定主题,保证内容充实;定人员,保证不失约;定经费,确保精打细算不浪费;定质量,保证材料真实可靠有价值。

(二)关于组织发展工作:决定今后在各级体委的领导下,逐步建立健全的研究会下属各基层组织。各地、市县可建立形意拳研究分会或小组。

(三)根据工作需要,增补苗树林为研究会理事。

三、1982年协会先后组织了28个武术辅导站,至年底已有5000余人参加形意拳培训班,使省城太原掀起了武术活动热潮,光明日报为此作了报道:《看雏燕起飞》。

1983年

一、1983年6月19日,第二届形意流会在省城太原赛车场举行,省武协各辅导站、培训班、省形意拳研究会会员100多人参加了比赛,大会评定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总裁判长:张希贵;副总裁判长:武跃文;裁判长:李桂昌、王锦泉;副裁判长:布华轩、范国昌。

二、3月20日,《形意拳研究》第一辑创刊。

三、省体委成立山西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我会张希贵、武元梅、张跃伦、张书田等均为挖整组主要成员,此后参加了将近三年的全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三年来,挖掘整理出版了近60万字的《山西武术拳械录》,25小时的老拳师录相带,挽救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

1984年

一、1984年7月27至29日,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在太原隆重举行了成立三周年庆祝大会,同时举办了第三届形意拳单项表演大会。来自全省各地市研究会、分会的25支代表队和形意拳爱好者200多人参加了比赛,并行了学术交流。

二、12月出版《形意拳研究》第二辑。

1985年

一、1985年10月2至3日第四届形意拳套路比赛暨研讨会在太原赛车场举行,共有各地15个代表队200余人参加了比赛。

二、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上,我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被授予集体一等奖。我会成员张希贵、张跃伦、武元梅、布华轩、程登华等获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先个人。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吴会明

吴会明(1957.3)山西昔阳人,研究生学历。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太谷车毅斋武馆名誉馆长。1977年恢复高考,入晋中师专中文专业学习,1981年毕业后在企业任职工教员、宣传干事,在省直机关任科员、副科、正科、副处长、处长,现任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自幼喜文好武,早年从师习练太极、意拳,曾得陈盛甫先生、万云程先生指授养生之道。1994年至1996年在太谷县政府任副县长期间,拜形意名家吴殿科为师,学习修练研究所传形意拳理拳法。在太谷县任职期间,领导开发了三多堂旅游景点,成功组织了全国多宝杯形意拳邀请赛、三多杯形意拳国际邀请赛等多项大型赛事,领导申报创建并使太谷县获得了山西省第一个全国武术之乡荣誉称号,为弘扬形意拳文化和发展旅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又得霍永雳先生指授戴氏形意拳理,董荣生先生指授王新午太极拳练法。结合诸多拳种的拳理拳法,侧重潜心研修武术养生之道,颇得正法。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范国昌

范国昌,1951年生于山西太原,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诗词协会会员。

自幼师从民间武术家陈俊豪先生学练长拳,后经陈先生介绍拜于武林百杰张希贵先生门下习练至今。八十年代曾四次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多次参加省、市级各项武术比赛,均取得好成绩。是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武术比赛任裁判,仲裁等工作。还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习练诗词书法等。书法多次荣获全国大奖,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众多爱好者收藏,被许多典集收录,诗词作品散见于多种刊物,出版有《集虚斋诗稿》、《集虚斋诗文》、

1986年

一、1986年10月18日至21日在赛车场会议室举办了“首届全省形意拳学术交流会”。1、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5篇,21人宣读了论文报告,参会人数达到150余人,经评审委员会评定,最终7人获得论文报告一等奖。2、参加技术表演赛的共有26个单位、70余名运动员。

二、增补理事七名

根据各地研究会组织及会员发展情况,由各地分会推荐,省常务理事会提名经全体理事会表决,通过以下同志为理事会理事:

冯拉科(平定县) 王润英(寿阳县) 张育人(平遥县) 孙绪(阳泉市) 霍永雳(阳泉市) 郝社杰(绛县) 孙丕华(太原市)

三、聘请中国武协副主席王立远同志为我会顾问和顾问组主任。

1987年

1987年10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省体育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省11个分会的会员代表共98人。1、在开幕式上武跃文致开幕词,张希贵作工作报告,省体委副主任练改凤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本次会议还有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王立远、省武协主席陈盛甫、省体育分会秘书长李献瑞、省体育报记者马超英、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杨振铎,以及省城武术界代表冯景、段艮莲等。2、第二届理事会全体理事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十五人,其中会长由张希贵连任,李桂昌、程登华、苗树林三人当选副会长。全体理事一致鼓掌通过聘请王立远同志为名誉会长。3、会议期间行了学术交流和形意拳术类的套路比赛,17篇论文参加了研讨,181人参加了比赛角逐。吴殿科、马振声、刘定一、田茂、陈建英、孙绪获得论文报告一等奖;杨华玉、申华章、刘跃云、杨文东、张德明获得传统形意拳术类一等奖;杨华玉、张德明、田茂、王雨东、刘跃文、王贵冬获得“四十八式形意拳”前六名。

1988年

1988年9月21日至24日第七届全省形意拳学术交流大会在灵石县胜利召开。各界代表及运动员共有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得到了晋中地区体委、灵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名誉会长王立远对会议作了总结发言。

1989年

一、1989年1月7日至9日在太原市新兴旅馆举行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分会会长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了:1、建立我会专项裁判员队伍。2、完善了对我会成员的管理办法。

二、11月11日至14日在平定县举行了“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年会、学术交流比赛暨、首届武术散手擂台赛”。1、本次会议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阳泉市形意拳研究分会和平定县体委承办,共有来自全省18个县、市的代表队150余人参加了交流。经过三天比赛和交流,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2、召开了二届三次全体理事会,会议由副秘书长郭泰山主持,会长张希贵作了工作报告,顾问吴殿科介绍了《山西形意拳史》的编撰情况和意见。会议讨论决定:(一)在我省推广《四十八式形意拳》竞赛套路。(二)积极创编形意器械新套路。(三)天龙武术馆将选新址迁到市内。(四)《山西形意拳史》在1990年6月完成定稿。(五)计划1991年举办全国形意拳学术交流会和擂台赛。

1990年

一、1990年10月12日至15日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全省形意拳术暨武术散手擂台赛年会隆重举行。这次年会主要行了三项活动:1、举办了全省形意拳术比赛;2、举办了全省武术散手擂台赛;3、召开了二届三次全体理事会。

二、10月25日至28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庆亚运首届全国形意拳观摩交流大会”,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派出了以苗树林、郭泰山为教练,赵永昌、杨凡生、庄延秀、刘定一、王贵冬、杨德义、霍永雳、张标为运动员的代表队。在参赛的8人中7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

1991年

一、1991年7月26日至29日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运城少林武术学校承办,运城市体委和运城地区体委协办的第十二届山西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赛在运城市体育场举行,共有4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在散手比赛中观众场场爆满,轰动了整个运城。

二、9月7至10日在山西省体育馆举办首届全国形意拳邀请赛,本次比赛规模大、人数多,共有11个省市的38支队伍325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日本东京练马健身武术协会特派一位副会长前来观摩,并与我会互赠锦旗。经过激烈的比赛太谷纺织厂队和榆次市代表队终获得团体冠、亚军。

三、9月11日在山西省体育馆召开了会员代表会,举行了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工作。在会上:程登华同志谈了章程修改意见,提出“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更名为“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各地、市、县基层组织今后直接称某地形意拳协会或研究会,可作为省形意拳协会的团体会员。

1992年

一、1992年3月27日为祝贺陈盛甫教授九十寿辰,在山西省体育宾馆举行了“祝贺陈盛甫教授从事武术活动七十年大会”。全省武术界对陈老70年从事武术事业所表现出的崇高奉献精神表达了敬仰。大会由名誉会长王立远主持,省老年体协副主席王金贵致祝词,省体委副主任李光明同志宣读了中国武术协会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的贺电,会上胡晓卿、王文章、贾云栋、杨明葆、练改凤、程庚午、乔文彬等都讲话表示祝贺,省老年体协主席卫逢棋代表大会向陈老赠送纪念杯。许多同志向陈老献匾,献诗或签名留词致意。大会始终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行。陈老对大家的祝贺表示谢意后,当场为大家献技,表演了他自己创编的《实用技击三十二掌》和对练等项目,给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会后,参会人员与陈老合影留念、省电视台和体育报刊等均作了报道,反映甚好。

二、10月8日至12日由省形意拳协会主办,运城市体委和运城少林武术学校承办的第十三届山西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运城市体育场举行。各地市、县体委、各地形意拳研究会、拳社和武术馆、校共有46支代表队,400余名运动员拳加了比赛。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杜振远

杜振远,男,1951年5月生,山西省太谷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现任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授、武术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武术七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系太原市形意拳协会主席、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车式形意拳第五代传人。

十岁开始习武,师从杜维玉、布学宽学习形意拳。1964年入选县武术代表队接受正规训练,多年参加省级、地市级武术比赛,在规定拳、自选拳、刀术、枪术、棍术、对练等项目均获有不同组别的前三名成绩。1974年入学山西大学体育系接受学历教育,期间系统学习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修武术理论与实践。武术专业师从中国武术十大教授陈盛甫先生。大学毕业后,任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师。

曾在1979年代表山西省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首届全国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参赛项目获二等奖。工作中,对学生行武术普修课、专修课、硕士生课程、专业训练、比赛等不同层次的教学,教授科目有长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摔跤、散手、擒拿、气功养生等课程。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合著书两册。两次赴加拿大推广武术文化。常年参加裁判工作,担任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等职务。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胡萍

胡萍,女,吉林省磐石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本科,教育学学士学位。现任职山西职工医学院,副教授。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委员。

自小习武,曾入选学校、市武术代表队接受正规训练,师从孙淘气老师。中学期间参加市级武术比赛,获有个人全能第一名的成绩。1977年考入山西大学体育系,系统学习体育理论与教育,武术专业的学习师从陈盛甫、杜振远教授。1982年大学毕业后任教师至今。后得到张希贵老师在形意拳、游身八卦掌、八卦剑等内容的精心指导教授。

曾代表山西省参加在辽宁沈阳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观摩

交流大会”。曾参加太原市武术锦标赛获鞭杆第一名、刀术第二名、长拳第六名。2007年在太原举行的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上获中年女子组八卦掌第一名、鞭杆第一名。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霍永雳

霍永雳,男,汉族,出生于1953年。八岁开始学习查拳,洪拳,长拳。十二岁开始叩拜戴氏心意拳第五代传人段锡福门下,苦心学习戴氏心意拳,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学习,掌握,研究,最终获得了戴氏心意拳的真传,成为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现任山西省阳泉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戴氏心意拳委员会主任。

自1983年开始传授学员。1984年在山西省阳泉市创建了第一个私社――“戴氏心意拳社”,任社长,首批学员二十余人,1985年开始带领学员参加全省重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1987年经省体委考核,正式批准霍永雳为国家一级裁判。同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授予证书证章。

1988年在山西省形意拳学术交流在会上获学术论文演讲一等奖。

1989年在山西省形意拳暨散打擂台大赛中获拳,械比赛双项冠军。同年在北京市举办的全国形意拳观摩交流大会上获得拳术两项一等奖。

1992年在盂县开设戴氏心意拳培训班,培训学员40余人。同年十二月在广东省汕尾市举办的全国革命老根据地武术比赛中获优秀裁判员称号。

1993年11月招收慕名前来学习的日本学员三人。

1994年1月18日由市体委批准,成立阳泉市太行武术馆,并担任馆长。同年十一月担任阳泉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同年十二月九日中国体育报对阳泉市太行武术馆和霍永雳作了专访报道。

1995年在山西省洪洞举办的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中获戴氏心意拳,形意五行拳双项冠军。

2001年在山西省平遥县首届国际形意拳大赛中获戴氏心意拳,形意五行拳双项冠军。

2005年在第五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中获心意拳、太极拳双项冠军。

现传授国内外学员千余人,其中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外学员60余人,并于2005年起多次远赴日本传授日本学员。历年来,霍永雳和太行武术馆,曾接受过《中国体育报》、《山西日报》、《生活晨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报道。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影响。

1993年

一、1993年4月28日山西省民政厅印发【晋民社函59号】文件,同意原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现以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单独登记。

二、7月15日至18日由我会主办,绛县体委、武协承办的第十四届山西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绛县举办。此次比赛共有46个代表队共计约400余人参加比赛,其中运动员286名,裁判员50名,是历届全省武术比赛中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一次盛会。92岁高龄的陈盛甫武术教授参加了此次大会。

三、7月15日召开了第三届第三次协会理事(扩大)会。1、会长张希贵向大家汇报了两年来常委会工作情况,并向大会通报了省民政厅批准我会单独行社团登记,将研究会改称“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的经过情况。在协会具有法人资格后,对今后开展全省内外的武术挖掘、整理、培训、交流、比赛等活动将更加有利。另外张会长根据目前形势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意见,提请大家讨论。2、贾保寿副会长宣读协会新章程,并根据协会章程规定表决通过以下理事任免:免去汾西乔有德、永济鲁大业、曲良、阳泉孙绪、榆次郝文保,太原布华轩等6同志的理事职务。增补河津薛盛才,霍州张俊田,太原孙国栋、魏素英、盂县付树林、祁县段志善等6同志为协会理事。3、会议通过了其它规章制度。

四、12月26日召开常委(扩大)会,增补杜振远同志兼任协会副秘书长工作。增补:武元梅,程素仁、刘向阳、张九功等同志为协会理事。

五、1993年我会曾与日本、美国、新加坡、波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形意拳组织和爱好者交流技艺。我会的活动在国内外影响与日俱增,引起了武术界的关注。

1994年

一、1994年7月24日至28日,山西省第十五届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大同市体育馆隆重举行。全省有44支代表队550余人参加了比赛。比赛的举行,对我省民间传统武术和散手运动的发展、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10月7日至10日在山西省太谷县体育场隆重举行1994年“多宝杯”全国形意拳邀请赛。本次大会由太谷制锹厂赞助。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38支代表队的408名运动员。原山西省副省长、省形意拳协会名誉会长赵力之,原省体委副主任王立远、省体委李光明副主任、省体育馆馆长张万里及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社会活动部吴恒洁、康戈武等亲临大会指导。

三、1994年组织举办了两次武术培训班。1、3月上旬在太钢活动中心举办了首次全省太极推手骨干训练班。主要培训学习太极拳推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太极推手对练套路等。2、5月由平遥太极拳协会承办太极拳、剑辅导员训练班。约有50多人参加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的培训。

1995年

一、1995年1月8日在省体育馆会议室召开了第四届一次常委会。本次会议由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希贵主持。1、通过了张希贵同志关于1994年的工作报告。2、通过了章程修改意见。3、通过了1995年工作安排,主要内容如下:

(一)7月至8月份举办第十四届全省形意拳及传统武术、散手擂台锦标赛。暂定地点:忻州市,人数400人左右。

(二)五月份左右出版《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

(三)召开全体委员会,表彰协会先团体和先个人(具体办法另发)。

(四)通过了提名推举李桂昌、王锦泉、武跃文、宋光华、布秉全、王昌林等同志为本届协会顾问。

(五)增补李长霭、曲世伟、韩铁锁、郝社杰、杨凡生等5人为常务委员。

(六)增补庄延秀、乔云莲、刘虎群、王明生、赵川辉等6人为委员。

(七)成立“基金会”,设专人分管财会工作,其重大开支须经常委会审议。协会其他的一般性开支由秘书长负责审批。

(八)各地会员及时缴纳会费和行换证工作。

二、首届中国河北深州国际形意流大会于8月26日至29日在河北深州市体育中心举办,有来自国内外的83支代表队、99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我省共有350余名运动员参加(其中276名运动员代表省形意拳协会)了比赛交流活动。最终,我协会代表队以绝对优势获得大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取得42个一等奖、38个二等奖、72个三等奖的个人单项好成绩。

三、7月29日至8月1日,经过四天紧张、激烈的角逐,全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忻州市体育馆胜利闭幕。参加比赛的共有46支代表队,运动员337人,大会领队、教练共77人,裁判员66人,工作人员40人,总计大会人数526人。这是我会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比赛活动。

四、3月份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创编形意拳初、中、高级竞赛套路的工作。9月份,张希贵、程登华、刘金根等参加了审定会并完成了国家体委交给我省编撰形意拳中、高级拳术和高级枪术套路的任务。

五、完成了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太原天人影视公司和我协会联合摄制的“山西形意拳”专题录

像带和《山西形意拳》一书的文字整理工作。

六、7月26日调集了我省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6人,召开座谈会。经过认真的讨论,统一了山西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五行、十二形。

七、为提高裁判素质和业务水平,举办了武术裁判员、骨干培训班。

八、出版了张希贵等同志主编的《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一书。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张智录

张智录,男,1956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山西洪洞县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副教授。

1979年10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三十余年潜心于武术教育事业和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数千名武术专业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成绩显著。

自幼酷爱武术,跟随当地老拳师习练洪洞通背拳、黑虎拳、地功拳。17岁以后主要习练南拳、长拳、形意拳、八卦拳、查拳、华拳、少林拳和各种器械等。拜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全国武林百杰张希贵先生为师。历任山西省各级武术比赛的裁判长、副总裁、总裁判长等职。并撰写“武术精萃”一书,在部级、省级刊物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

主要兼职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处副处长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二系副主任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

社会兼职

山西省武术协会常务委员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

临汾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王文清

王文清,196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山西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副主任。198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结业,2005年获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中华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九十年代以来3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1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体育》第二版副主编,省部级立项课题6项,2007年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技术擅长武术,武术七段,部级裁判,兼山西省武术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晋中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2001年获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先个人奖”,1999年~2002年获山西省优秀裁判员,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套路预赛“体育道德风尚奖”裁判员等荣誉称号。主要承担我校大学生基础体育课、武术选项课、武术散打选修课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学理念是:施教为乐,视子为天;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1996年

一、1996年1月24日至25日省形意拳协会全体委员在太谷县召开“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年会暨先集体、先个人和优秀运动员的表彰大会”。经常委会讨论通过,评选出三个先集体单位,100名先工作者和优秀运动员。

二、8月6日至9日在太谷县举办了“山西省第十五届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武术散手擂台大赛”,共有71支代表队57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三、8月8日,召开了省形意拳协会常委扩大会。经过商讨建议:1、成立“山西省散手俱乐部”,以加强对散手运动的发展、培训和交流。2、成立“山西传统武术研究会”,一步加强对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等工作。3、根据协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确定今后的会费标准:个人每人每年20元。团体会费每年200元。设永久会员制,会费一次100元整。4、会议对协会基金会的工作行了商讨,设立奖励资金,副主席吴会明向基金会投入起动基金一万元整。香港形意拳协会派陈靖先生资助我会人民币1000元,要求用于发展形意拳事业的奖励,我会表示感谢。

1997年

一、1997年1月12日召开常委会及会员代表会,王立远传达省体委党组意见:“决定由原体工队党组书记张万里同志任协会第一常务副主席”。其它人员职责不变。张希贵作“1996年工作报告”和“1997年工作安排意见”。会议增补孙国栋为常务委员,增补赵国华、孟庆威为委员。

二、8月7日至11日在平遥县举办了山西省“煤运杯”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大赛。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76支代表队,运动员635人参加了比赛。

三、11月28日至30日在山西省体工队招待所会议室召开了“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理论研讨会”。会议由省协会学术部苗树林、刘定一主持。张希贵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起因、准备工作、目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会议重点讨论了李洛能的生卒年月及师承关系。王立远决定今后每年捐资1000元,做为比赛奖励基金。

四、5月份,我会先后在文水县和运城市举办了两期形意拳辅导员培训班,由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希贵亲自执教,参加学习的学员有文水、临汾、祁县、太谷、运城、稷山、永济、河津、太原、灵石、清徐等地的学员30余人。

五、8月上旬省协会在平遥县举办武术裁判员训练班。由张希贵、程登华、贾惠卿等讲课,共有40余名各地、市、县的武术骨干参加培训,经理论考核和技术考核,调用部分成绩优良者参加省赛裁判工作。

1998年

一、1998年8月21日至26日在山西省洪洞县体育场(馆)举行了第三届全国形意拳邀请赛、第十七届山西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大赛。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58支代表队6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了全国形意拳15个单项的比赛。参加全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的有31支代表队298名运动员,参加全省散手擂台大赛的有30支代表队188人,总计参加比赛人数近1100人。另外本次大会总共聘用裁判员102人,其他工作人员200余人,合计人数1400余人,这是我省历届武术运动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盛况空前的大会。

二、山西省形意拳协会于6月18日至25日在华北工学院举办了“全国首次形意拳规定套路”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80余名形意拳师与爱好者参加了形意拳规定套路的中级拳、高级拳、规定剑、刀、规定枪的培训学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山同志到会,并为培训班学员就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概况、段位制的实施等作了重要讲话。培训班教练由省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张希贵,省协会副主席程登华、刘定一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王建华副教授担任。

三、8月15日至20日举办了裁判员培训班。培训班由部级裁判、省形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张希贵同志、省协会副主席程登华、贾宝寿、刘定一、杜振远、常委胡萍副教授担任教练,对裁判员行了形意拳械拳所有国家规定套路的培训。部级裁判贾惠卿副教授为培训班学员行了武术竞赛规则、裁判法等方面的理论讲授。

1999年

一、2月26日至28日“首届山西省武术散手擂台冠军争霸赛”在祁县举行。获1998年山西省武术散手擂台大赛的前6名运动员共70名散打高手,经过3天100余场角逐,最终排定名次并获得奖金。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3

罗海斌称,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南民族大学在2016年4月成立国际太极学院,并逐步建立太极拳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17年上半年,学院计划到印度、缅甸等国设立太极学院分院,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

在当天开展的第一堂太极公益课上,到场学习的同学、老师都兴致勃勃。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同学刀成忠称,以前很少接触太极拳,今天上课之后感觉越练越轻松,太o拳“以柔克刚”的打法十分精妙,今后会经常来学习。

“我们开设太极拳公益课,一方面是为了回馈社会,另一方面,是为了弘扬太极文化,普及养生知识。”负责授课的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太极学院教师顾礼表示,太极拳属于内家功法,从内到外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修身养性。虽然社会人士对太极拳的掌握程度不一,但在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套路中,包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适于所有的人群,只要坚持练习就会有成效。

据悉,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太极学院将在2017年春季学期每周二、三、四17时20分至18时50分开设太极公益课。

曲靖市中小学构建“七好”标准加强党建

《中国教育报》消息针对中小学党建工作存在的“短板”,曲靖市按照省委“无的要有,有的要强,统筹谋划,分类推进”的要求,问诊把脉,深入查找问题,出台中小学校党建“七好”指导性标准,示范推动全市中小学党建工作。

曲靖市在查找中小学党建工作问题中发现,中小学党建工作存在党的组织覆盖不全面,“不好管”“管不好”,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等6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中小学校的健康发展。为补齐这个短板,曲靖市认真筛选确定了23所学校作为党建示范点学校,由市、县组织部门、教育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现场指导组具体指导工作,按照学校党建“阵地建设好”、党的组织“班子建设好”、学校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建工作“机制建设好”、党建活动“保障能力好”、学校发展“工作业绩好”、党建文化“特色显现好”等“七好”指导性标准推进中小学党建工作。“阵地建设好”要求亮出教育方针,规范组织牌子,建有活动场所,重视国旗教育,党务政务公开,宣传内容规范;“班子建设好”要求班子健全,分工明确,换届规范,成绩突出;“队伍建设好”要求亮身份、树形象,抓学习、提素质,抓常规、强规范;“机制建设好”要求制度健全,文档规范;“保障能力好”要求有党建工作机构,有党务工作人员,有党建工作经费,有党建工作考核;“工作业绩好”要求班子工作扎实,群众基础扎实,德育工作扎实,群团工作扎实,办学成绩显著;“特色显现好”要求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党建特色主题突出。

上海数学教材将在英国翻译出版并供部分小学使用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4

2014年6月13日-15日,第十二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府古城隆重开幕。在大会期间,邯郸市体育局太极拳办公室主任杨宗杰主持各流派太极名家展示:1、杨式太极拳代表展示杨志芳先生;2、武式太极拳代表展示孙建国先生;3、吴式太极拳代表展示张全亮先生;4、孙式太极拳代表展示洪浩先生;5、和式太极拳代表展示和有禄先生;6、王其和式太极拳代表展示檀杏敏女士;7、杨式太极拳代表展示马伟焕先生,各位名家精彩的学术报告和表演,博得全场热烈欢迎鼓掌。本次大会得到全球太极拳爱好者积极响应,来自国内外197支代表队共1787人参会。图为各位名家展示拳技(孙建国)

北京举办少林五形八法拳论文报告会

2014年6月15日,“2014年北京武协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第五届武术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秦庆丰先生做了重要论文报告。秦庆丰先生主要从少林五形八法拳的起源、历史、功法结构、功法要义及其发展现状和保护计划等方面,综合阐述了这一古老拳种自产生到传承至今的脉络,并总结了武术在实用方面和精神层次上,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的弟子们展示了少林五形八法拳、少林大金刚拳、少林十八罗汉掌、少林金刚大刀以及各拳法的实战演练,为与会观众带来了一个直观了解这一拳法的机会和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报告会圆满成功,受到了与会嘉宾的热烈欢迎。图为秦庆丰先生做主题论文报告(秦云)

周口市川汇区加强武术“非遗”教育工作

2014年5月11日,河南周口市川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四军一行6人冒着炎热,到周口市牛营小学指导该校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作,观看了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队演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健身操和传统套路四把捶、五行连环拳;然后与教师们进行了细致的座谈与交流。许四军等领导肯定了该校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强调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希望该校学生刻苦学习,增长才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民族素养和文化品位。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5

“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太极拳做为陈氏家族的家传绝学,与陈氏家族息息相关,成为陈氏后人生活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太极拳已成为陈氏家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陈氏太极拳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历代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历代名家及其后代用各自的不懈努力谱写着一个又一个历史新篇章。

在众多的陈氏后代中,第十八世陈鸿烈做为普通一员,为维护陈氏太极拳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而被载入史册。并且在他的教导和感召之下其后代人承接了文武并重的家训,其女陈立清、侄陈立宪均文韬武略。陈立清是现今当之无愧的女英豪、陈氏太极拳名家,陈立宪以建筑设计师、家传正骨点穴推拿之术和太极拳功夫被贯以“陈三绝”之美誉,他们都穷其毕生的努力为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后代子女陈沛林、陈沛山、陈沛菊均文武双全,

继往开来,在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事业中成就卓著,人称“陈氏三杰”。第四代人也文武兼修,“文”有达世界名牌大学者,“武”有获全国武术比赛金奖者。

一、陈氏太极拳的维护者陈鸿烈

陈鸿烈(1887年-1945年),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先后随其父和族祖陈鑫、族叔陈椿元习练陈氏小架,得真传,甚悟太极拳之奥秘。他朝夕刻苦锻练,功夫逐达炉火纯青之境,其习武之毅力,维护陈拳之苦心,在民间留下了传奇佳话。

他是陈拳的爱好者、继承者、维护者,更是传播者。他遵循王庭始祖遗训,在家传教子孙亲朋晚辈,还应聘到县城、外地传授拳械,1933年任温县国学专修馆、县立女师、卜里中学教练。1942年-1943年在洛阳、西安孙良诚、高桂滋部任国术教官。1943年家乡惨遭沦陷,被迫离乡西迁,经西安、宝鸡来到平凉,其间从未放弃习武授拳。他一生学艺授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桃李满天下,较为卓著者,有其女陈立清、侄陈立宪、婿原利仁、徒居世安、郑甲辰、宫承汉等,是将陈氏太极拳传到西北地区的第一人。

陈鸿烈先生是深明大义之人,在陈氏太极拳处于危难中,起过保存火种,延续实力的重要作用。军阀混战,抗战期间,家乡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民不聊生,村中青壮年为了谋生,大都离乡背井,外逃糊口,留下老、幼、病、残者,寒冬腊月来到他家习练拳械,以抗饥寒。他们腹中空空,那能舞动兵器,因而练拳的哼哈声,舞动兵器的叮当声,悄然匿迹了。他面对此景此情,感慨万分,心想怎么办?老祖先留下的健体、强国瑰宝不能就这样灭绝了。遂于1931年-1934年间不顾一切,把自家的四亩滩地典当给王圪村的郑大安,拿这些钱,买成高粱和自家的小麦磨成面粉,让家人每天蒸上三十来个黑糕,作为来家练拳者一点补贴。当时练小架的有:陈克忠、弟、陈庆丰、陈博文、陈金榜、陈天河等。练大架的有:陈林火、陈亮芝、陈文田、陈敬平、王平、耿占彪等。每天不下二、三十人,一直坚持到抗战家乡沦陷,为陈拳的保存、延续、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陈鸿烈先生生性豪爽、正直,尊师重德,是鼎力相助陈鑫出书的第一人。闻名于世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作者,陈氏第十六世、一代宗师陈鑫无子,收侄椿元为嗣子,椿元只有二女,相继出嫁,椿元夫妻和鑫老夫妇相依为命,生活艰难,鸿烈每月供小麦三斗,以维残生。这时,村里有一晚辈,前来恳求鑫老说:“将你十几年的辛苦著作稿件交我带到南京出版,以稿费供你二老生活,每月保证小麦三斗,用钱四贯,百年之后,柏木四独元货棺木、寿衣”。鑫老和椿元、鸿烈等商议,就让抄写带走,不料,数月后,竞来信说:“过江时,因船失事,书稿落于江中”。陈鑫看过来信,老泪横流,悲痛万分,当即昏绝于地。苏醒后,找来椿元、鸿烈。鸿烈气愤填膺,热血沸腾,当即向鑫老说:“你老不必生气伤心,你辛苦的著作一定要出版,你就放心吧!”陈鑫和椿元万感欣慰,但因深受刺激,竞于次年(1927年)与世长辞。因其家贫,停柩在家,长期不得安葬。椿元、鸿烈等共议陈鑫安葬事宜,鸿烈不失前言,当年寒冬,携同耿占彪带着书稿沿凌渡过黄河,前往开封联系付印,经过多方探访、联系,终在国术馆馆长陈沣岭、刘丕显等人鼎力协助下,于1933年在开封开明书店出版了陈氏太极拳经典著作一《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以其稿费八百元大洋,将陈鑫妥为安葬。

二、文武双全的女英豪陈立清

陈立清(1919-2008),陈鸿烈之女,1919年出生于太极拳发祥地一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系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太极拳大师。陕西省西安萃华武术馆名誉馆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顾问。

陈立清先生一生从文习武,注重武德教育,深怀报国之志。1934年就读开封北仓女中时,曾加入党的组织,担任学生会主席,经常登台演讲,与同学走上街头义演“放下你的鞭子”,“日出”等话剧,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1938年求学于开封女师,1941年毕业后,家乡沦陷,不愿为奴,经洛阳,走平凉以教书为业。解放前夕迁居西安,从事教师工作40余年,1983年从西安市第73中退休。她无论上学期间,还是任课之余,一直钟爱家传武术,从未停止过习练和义务传授陈氏太极拳。

从学校退休后,被邀参与各级各类武术活动,担任西安市武协委员,陕西省武术挖掘小组成员,还不断应邀参加各项武术比赛和赴外传拳,被西宁市、长沙市、杭州市、沁阳市、平凉市等地区武术组织聘为专家顾问。

陈立清先生七岁师从十六世祖陈德禄习练陈氏大架,十岁随其父陈鸿烈习练陈氏小架,炮捶及刀、枪,同时得到先辈陈鑫、陈椿元、陈发科、陈克忠、陈照丕等言传身教,获其精髓。后又从表叔耿占彪(陈氏外甥)习练春秋刀、剑、棍、

杆、锏等器械,是现今陈氏太极拳、械掌握最全,融于一身之人。她朝夕苦练,寒暑不缀,武艺精湛,造诣颇深,上世纪30年代曾在温县、开封、南阳等地区武术比赛中获优异成绩,40年代两次参加平凉地区武术比赛获甲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应邀参加陕西省、西安市武术比赛,获得优秀奖和一等奖。1975年不顾严寒酷暑,两次赴太原、洪洞许方庆老师处觅回了陈氏失传近三百年的“陈氏108势长拳”。1979年和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首届、二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荣誉奖”。首届会后受到桂林市、桂林地区邀请到两地进行武术交流活动。1984年创办西安萃华武术馆。同年应香港凤凰制影片公司邀聘,担任《太极神功》影片武术顾问。1985年应邀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日本,“空手道馆”予以“中国女杰”的美誉。同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大会武术比赛获一等奖。1986年应邀参加首屑全国太极拳研讨会,发表了《试用科学原理剖析太极拳的松、柔和技击》论文。1994年被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大师”兼任副秘书长和顾问。1986年出席北京二届国际太极拳修练大会,被聘为导师。

“闯祠堂立清钻供桌”和“陈立清宴前比武”,还有“陈立清洪洞倒学拳”、出访日本“陈立清异国扬威”等陈立清先生的武林故事已传为佳话。

她从事武术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桃李满天下,学生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及日、美、东南亚、港、台等国家和地区,他(她)们在各项武术比赛中,大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学术研讨方面,有《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学练太极拳十三要》等论文,并著有《陈氏太极拳小架》一书,于2001年7月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日本《空手道》、《武术》和我国《中华武术》、《武林》等杂志曾为其专题报道,多次得到中央、河南、陕西、长沙等地报刊和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其事迹已编入《中国专家名人辞典》和《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优秀人才大典》、《陈氏太极拳志》和《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等。

2008年11月7日早上8时许,陈立清大师安祥的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大师去世的头一天还在接待学生,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谱写了美丽的太极人生,实现了“生命不息,传拳不至”的诺言,她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009年8月17日,在陈家沟历代宗师陵园,举行了陈立清大师纪念碑揭碑仪式。她的一生是是殚精竭虑、弘扬太极文化的一生,她以对太极拳事业和信仰的精神,为播撒陈氏太极拳,付出了艰辛劳动,做出了很大贡献。太极拳界的同仁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她的精神,为传播太极拳文化,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做出贡献。

三、“陈三绝”――陈立宪

陈立宪(1923~1983),祖父是陈氏太极拳九代拳师陈铭三,父亲陈鸿恩、叔父陈鸿烈。陈立宪先生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系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因其在家传陈氏太极拳、正骨点穴推拿之术及建筑设计三方面有较高造诣,且在当地功绩显赫,被人们尊称为“陈三绝”。先生一生为人正直,谦和待人,勤恳工作,是当地德高望重、文武双全,博学多才,集儒雅气质和英武风度于一身的著名拳师。

陈立宪先生早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解放后复员回家乡温县工作,后迁入沁阳市定居、工作。陈立宪先生1949年参加革命,曾在新乡、温县、沁阳从事中学教育和工程设计师等工作。先生敬岗爱业,默默奉献,五十年代即为沁阳建造出无柱十八米跨度之砖木结构大礼堂。参与了当地各项重点项目建设,贡献卓著,多次荣获县、地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并当选为政协沁阳县委员、常委。

陈立宪先生生前以家传正骨推拿秘术济世,平生轻利重义,常常是白天上班工作,晚间打着手电到乡间为群众治病,对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更是照顾好生活再给治病,使数以千百计筋伤骨折病患者康复回春。抚弱济贫,不辞辛苦,拒绝报酬者亦难以核之,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陈立宪先生自幼随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叔父陈鸿烈习练家传太极拳,又得到陈椿元等先辈们的指导。他天资聪慧,文武兼修,深得祖传太极拳之奥妙,其拳术纯正,手眼身法步灵活泰然,意气神韵贯通经络,柔刚达意,武姿与实用结合,理论扎实渊博。尤其是他利用祖传中医理论和建筑专业知识,从解剖学、力学等不同角度对太极拳理论进行验证和总结,写下了数十万言的心得笔记。他总结一生练拳的经验,运用现代科学和我国传统哲学理论,编成《陈氏太极拳拳式讲解》一书,整理出《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提出“习拳以意得气,内外行径躯不移,虚实分明气血通。柔为本,刚为力,达意之的,用身不束不僵也。”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长期坚持耐心教拳授徒。1965年,他租赁房屋,自设教场,义招门徒;1976年前倡业余武术班。他每日早上外出授拳,晚上在家精研拳理,还利用节假日和出差到外地教拳讲学。为强化培育武林新秀,促进陈氏太极拳之发展,常穿梭于各武术辅导站,言传身教,风雨无误。意不求其名而名自得,欲不求其功而功自归。陈立宪先生做为沁阳县武协主席,不以己独尊,竭诚团结各兄弟门派,以健身强体,防病祛疾,延年益寿,报效祖国为宗旨,与武林志士开导警勉,切磋技艺,使良好的习武之风在沁阳城乡蔚然兴起。并多次组队参加市、省武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出任省级比赛裁判工作,1983年在国家首次“千名武术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中,他荣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在他的严格训练和言传身教之下,子女、弟子多有所成,他的两男、两女四个孩子均得家传且文武双全,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努力着。

陈立宪先生于1983年本命年仲冬病逝花甲,归葬故里族茔。先生高尚的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后人的楷模,在沁阳、温县两地享有盛誉,其纪念碑耸立于陈家沟历代宗师陵园,供后人瞻仰。

后人有诗为赞:

天赋英姿 气宇轩昂

敦本正大 德被四方

学者风范 文武兼长

承传族勋 太极荣光

拳械纯正 门徒八方

功架奥遂 穷理弘扬

济世慈心 体疗呈祥

才达业著 翰墨芸香

鞠躬尽瘁 遗愿未尝

功成名泰 灵激世芳

九重嗟咤 太岳崇仰

中华振兴 国泰民康

四、“陈氏三杰”之一陈沛林

陈沛林,系陈立宪先生之长子,1956年生于新乡市,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任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武术二级裁判员,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一级警督警衔。

陈沛林自幼随从父亲系统学习了家传陈氏太极拳(小架)理论和拳术、器械、推手技术,又蒙受姑母陈立清大师的严格指导,深得真传。他天资聪慧,机敏善思,勤奋好学,文武兼修,功夫纯正。他的太极拳具有圆柔刚劲、轻灵敏捷等特点,由于他长期从事公安工作,特殊的身份和工作性质使他很少参加各级武术比赛,其技术水平鲜为人知。但在刑警生涯中他多次运用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制服犯罪分子,已在公安系统传为佳话,加之高超的侦破技能,多次破获各类重案大案,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二次,被济源市人民政府记大功一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三次。曾任焦作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沁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新乡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省警察学会理事等职务。

他在繁忙的公安工作之余,不忘肩负发展家传太极拳的使命,1983年在父亲去逝之后,他与胞弟陈沛山、胞妹陈沛菊团结一致,继承父亲的遗志,鼓励和协助弟妹大力发展家传太极拳,并多次应邀参加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发展研讨会,关心和支持家乡太极拳事业的发展。1996年他参与四集电视连续剧《滴血太行花》创作,任顾问和武术指导;1991年-2001年历时十年时间,参与二十六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太极拳》的创作,任统筹和武术指导,目前该片已被国家广电部正式批准在国内热播;2006年5月做为特邀嘉宾参加了陈氏太极拳国际联盟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太极文化国际交流大会”。长期以来,他以长子的身份和责任,秉承着家传教育,默默无闻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陈氏三杰”之二陈沛山

陈沛山,系陈立宪先生之次子。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市,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工学博士后,日本八户工业大学教授以及同校研究生院教授。国际空间结构协会(iaSS)会员专业研究委员、日本建筑协会会员专业研究委员,日本建筑协会东北支部常任议员,日本建筑协会青森支部委员。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iSCt)主席,日本陈氏太极拳协会主席,法国传统太极拳协会名誉主席。陈沛山既是世界建筑结构理论方面的专家,又是造诣高深的陈氏太极拳名师,他是第一位具有高等学位、并以学者身份旅居国外,有组织、有规模的传播陈氏太极拳小架的陈家沟后裔。

陈沛山于1992年创立日本陈氏太极拳协会并任主席,1996年被聘为日本前田建设工业株式会社主任研究员,2000年与胞妹陈沛菊一同创立了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iSCt)任主席,2006年就任日本八户工业大学建筑工学科教授和研究生院教授。

陈沛山自幼从父亲陈立宪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理论和拳术、器械、推手技术,又蒙受姑母陈立清的严格指导,深得真传,是现今陈氏太极拳小架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拳术上具有舒展而又紧凑、混元柔和、发力强等特点,注重技击运用又致力于健康理论的研究。

陈沛山的幼年时代,各项武术表演和比赛事业百废俱兴,他于1975年-1979年之间多次代表沁阳市参加了新乡地区武术表演赛取得优异成绩,1979年被选为新乡地区武术队运动员前往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因参加大学考试未能比赛。此后,陈沛山潜心研究陈氏太极拳理论和实战技能,致力于传统陈氏太极拳小架的保护、宣传和发展,为传统陈氏太极拳在世界上普及与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沛山自青年时代开始传拳于沁阳、焦作、新乡、郑州和太原等地。1988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名校法政大学攻读空间结构,并完成了博士后期课程,以优异的研究成果获取工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陈沛山在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英国、瑞典等国教授传统陈氏太极拳小架,广泛弘扬中国太极拳文化。他以太极拳为桥梁从事世界和平文化交流活动,其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他的弟子们在各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奖牌者近数百人次,百余人获得各项武术或者太极拳资格,活跃世界武坛。其中,意大利的贾梅兰、法国的菲利普、德国迪特曼已成为所在国家的武术事业的主干。

陈沛山提倡传统武术的自然衍生,主张在维护其传统精华基础上的发展与推广。为了使古老拳术的精髓运用于现代社会,为现代人的健康做贡献,陈沛山与胞妹陈沛菊一同创编了简单易学的“四正太极拳”,得到了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高度赞誉,并在国际上广泛普及。为了合理评价身体内外的运动水平,陈沛山自2000年开始和日本陈氏太极拳协会以及胞妹陈沛菊一同研究开发了“内外综合评价法”,该评价方法已在日本和欧美等国推广使用。在陈沛山的多方努力和八户工业大学的大力协助下,自2007年起日本八户工业大学正式开设“太极拳与人体”课程,由陈沛山教授中国文化和“四正太极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国际教育相结合的新创举,也是以中国文化教化国外学子的新探索。

陈沛山积极在世界各地主办各种太极拳讲座。他每年都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巡回举办太极拳讲座,其中在日本的讲座次数多达每月一次。同时,陈沛山在日本国家电视台nHKe-Culture、八户电视台、日本东北地区有线电视台以及广播电台等开办太极拳讲座,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市民的高度评价。1998年荣获日本东京都小金井体育委员会体育贡献奖,2007年12月日本国家电视台nHK对他作了专题报道,1999年中国河南省电视台专题节目对他进行了专访,赞誉他为“太极拳的和平使者”。

他在工作和科研之余全身心的投入太极拳传播事业,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和讲座,发表各类文章,制作光盘教材等。

由陈沛山领导举办的主要大型活动例举如下:

1998年10月:在日本琦玉县所泽市举办了“第一次陈氏太极拳表演大会”。大会内容以太极拳表演为主,融汇日本传统武道。500多名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爱好者会聚一堂。这次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媒体的报道。

2001年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iSCt)在法国巴黎召开了“iSCt国际太极拳表演大会”。来自11个国家120多名代表参加了表演。

2004年11月:在日本东京BumB文化体育馆召开“第二次陈氏太极拳表演大会”。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800多名武术爱好者参加了表演。太极、少林、八卦、长拳、各种兵器对练展示给日本观众。本次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政府和日本外务省官员的大力支持和多方相关媒体的报道。

2006年5月: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iSCt)和中国河南大学在河南开封联合主办了“太极文化国际交流大会”。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近千名的武术爱好者参加了本次国际大会,仅日本、法国、美

国、意大利等外国参加者就有150多名。本次大会得到了日本外务省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大力的支持。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7年7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在日本八户市召开了“日中文化交流八户太极拳大会”。这次大会作为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一项正式活动得到日本国外务省有关机构、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文化部、日本国家电视台nHK、朝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读卖新闻社以及其他相关媒体的协力、赞助和大力支持,为中日人民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2009年5月: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iSCt)在意大利举办了“太极文化国际交流大会”。吸引了来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本次大会再一次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陈沛山既是世界建筑结构理论方面的专家,又是造诣高深的陈氏太极拳名师,集儒者风范和武者英猛于一身。他品学兼优,文武双全,严以律己,为人谦逊,诚以待人,寒暑无间、孜孜不息的在世界各地教授传播太极拳,深受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拥戴,他的事迹已被载人焦作市文史办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志》一书。

六、“陈氏三杰”之三陈沛菊

陈沛菊,系陈立宪先生之次女。1965年出生于沁阳市,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助理,高级教练。兼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委员、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部级武术裁判员、中国武术段位七段。

陈沛菊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和习武环境熏陶,随父亲陈立宪和姑母陈立清习练家传陈氏太极拳小架,系统学习并掌握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及拳术、器械、推手技法。注重武德修养,谨遵父命,严格训练,深得家传拳术理论和技艺的真传。

陈沛菊1987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现为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成为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继承人中第一位接受武术专业高等教育的人。在大学就读期间,系统学习了体育理论及人体运动学理论,同时,在练习家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得到诸名师的教诲,学习并掌握了武术各主要流派的拳、械技术,以及国家规定的各式太极拳、械竞赛套路,曾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太极拳、剑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三次蝉联全国太极拳、剑锦标赛的陈式太极拳冠军,199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荣获北京体育学院运动成绩荣誉奖章。

陈沛菊将家传陈氏太极拳技术和理论与体育运动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应于现展需要的太极拳教学和训练方法,所培养的国内学生中有七人次获得全国冠军,曾多次应邀到法国、德国、意大利传授陈式太极拳,所教国外学生在本国及欧洲武术比赛上多人次荣获冠、亚军的好成绩。

同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参加编写和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少林拳系列规定套路》任编委,1998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少林拳竞赛套路》丛书任副主编,2003年9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对儒道释思想的武术人文考察》第二作者,2003年8月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东方传统体育学术报告会”录取,进行了报告。《河南省武术产业市场的开发研究》主要成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略论传统武术的悟道思维》第二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武术与舞蹈》第一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与河南大学乔凤杰教授合作对著名陈氏太极拳理论家、陈氏十六世陈鑫所著的《太极拳图说》卷首进行了译注,2005年8月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译注》一书。

陈沛菊在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工作中,负责全省社会武术工作,在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负责组织全省竞赛工作,多次参与组织郑州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会等竞赛工作。曾应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之聘到各地讲授太极拳,多次出任全国太极拳比赛裁判工作。近年来,担任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之职,在协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之下,陈沛菊负责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推动和发展工作,布置了基层调研工作、发动和鼓励积极力量、召开发展工作研讨会、组织举办交流会和培训班,以满腔热情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推动着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成绩斐然,倍受称赞。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6

前辈名师通过实践已证明心意在练拳中的功效,并以理告诫后辈学拳者一定要注重用心练拳。拳论曰:“打拳心是主”。运用在心,此是真诀。“运化全在一心中”,“妙机本是从心发”等拳理都突出了一个“心”字,强调学练太极拳要明白用心之诀。

怎样用心学练太极拳呢?笔者练太极拳三十多年,认真学习拳理,刻苦练功求证,总结了用心十要,愿与同道共研。

心要诚,心要明,心要专,心要静,心要细,心要恒,心要存,心要善,心要灵,心要虚。

心要诚,指的是学者无论对待师长,还是同门兄弟,一定要以诚心待人,决不要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诚更高层次就是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要实心实意练拳求功,锻炼体质,增长技能,更好地搞好工作,服务于人民。

心要明,指的是明确学拳目的,明白太极拳理,要以理导拳。追求师傅的练拳风格,领会形意关系,在老师授拳领进门的情况下,用心研探某个拳理,明白用心之道。

心要专,指的是学者练拳时应专心一意,要全神贯注,排除干扰进入练拳境界。努力求达动作正确,势势连贯。以序练拳,先求形正再求内气鼓荡;先练以外引内,再练以内摧外,然后求内外统一,刚柔相济之功。学者切记以心行气,务领沉着之理。

心要静,指的是练拳时无私虑,无杂念,排除一切与练拳无关的事。只有静心练拳,才能突出太极之风格。心静气和,全身放松,大脑系统兴奋,能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器官系统动作的信息。划圆缠丝使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转换能力增强,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不断改善。久练,就能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心要细,指的是练拳者要细心注意动作的细节,对老师的拳姿要细心观察研究,对老师讲的拳理细心体会。与友切磋,要细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练功时,对拳势的动作路线、方向、速度、位置都要多想几个为什么?要细心求出答案;要招招揣摩,势势留心,能够举一反三,求招势的技击功能。

心要恒,指的是练拳者要有持之以恒之心,学拳不能靠一时的兴奋热度,要知练太极拳求功是长年累月的。因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者应时常激励自己,以榜样增强练功信念,要做到风雨无阻,雷打不散,练拳求功。

心要存,指的是学者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打竞技,都要心存目的,练拳求功目标专一,用什么招法攻守,要心有成竹之安排,“运化全在一心”就是要求心要存。

心要善,指的是用拳武德要高尚,推手较技不能有狠心,出手要有分寸,点到即可,决不称狂。拳论曰:“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是非,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也不可狂。”学者要遵循此理,应以仁义为本,恭敬待人,不与狂徒较量,不与无知争强,别人争强,我可一让再让,不得已的情况下,再自卫,点到为止。但遇暴徒、敌人,要见义勇为,不可手软。

心要灵,指的是技击用招要灵活,灵活用招靠心计,拳论曰“妙机本是从心发”。拳理强调技击要用心谋划,灵活用招关键是学者要多学阴阳辩证之理,圆走化,刚击发,圆转自如,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太极巧妙全在一圈中。

心要虚,古训曰:“谦受益,满招损。”强调了为人处事要谦虚。太极拳论讲:“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学拳一定要谦虚,戒骄戒躁,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以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只有保持谦虚好学态度,拳艺才能真正学到手,练得精,运用自如。学者应具有尊师爱友,虚心好学的高尚品德,这是习武不可缺少的武德修养重要因素。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7

——老年人体育工作总结

2018年,我区老年人体育工作在市老年人体育工作协会、市体育局和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区体育局、老干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结合本区实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争取领导重视、制发老体文件

今年**老年人体育工作会议后,参会的区老体负责人与体育局长将**会议精神同区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与研究,并参照**文件和**文件,结合实际,起草了《***》,得到区高度重视,并作了签批,按发文程序于*月*日制发出**[2018]*号文件。该文件对我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作了总体部署和安排。

二、组织健康社群,开展体育旅游

今年4月,湖北中青国旅与市老年人体协在安徽太湖县文博园召开联席会议后,我们按照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健身交流专项委员会(鄂老体健[2018]3号)通知要求,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把组织报名参加“湖北旅游十大健康幸福社群”作为一件实事好事,集健身、交流、旅游为一体的老年人健身幸福生活平台,全区共报名**人,并都签订了协议书,得到了湖北中青国旅的支持。其后组团3个分别赴日本、柬埔寨、新疆丝绸之路等三个长线旅游,使参游的中老年人拓宽了视野,领略了外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习俗,旅游经费上得到了实惠。

三、相互交流展示,弘扬太极精神

5月中旬,我们本着相互交流,共同学习,促进提高的理念,积极热情地接待了由**同志率领的***太极拳(剑)团队**人来我区进行太极拳(剑)交流展示。本次活动由***赞助场地,**展演拳、剑项目**个,我区展演了拳、剑项目**个。达到了增进友谊、提高技艺,促进提高的良好效果,其展示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后,对***开展老年人体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积极参与赛事、展示团队风采

遵循市老年人体协的工作要点,按照市体育局、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文件通知要求,区体育局、老年人体协本着顶替门户、重在参与的原则,把参加黄冈市第一届老年人健身大会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一是按照单项竞赛规程要求,认真挑选参赛队员,组成“广场健身舞、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三个单项赛事代表队近**人,并派出人员参加市老体协举办的老健会广场舞规范套路培训班进行培训。为作好战前训练,参选队员以满腔的参赛热情,大家顶高温、战酷暑,积极作好为期1个月的赛前训练。二是列出经费计划,得到重视支持。市里首届健身大会我区组团参赛,所需的各项费用近**元,计划列出后,得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各项开支具体由区体育局操办运作,从而保证了参赛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发扬团队精神,注重学习提高。**县承办的第一届全市老年人健身大会注重突出“我运动,我快乐”这个主题,各县、市、区参赛团队的舞友们以高昂的精神风貌,展示出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风采,给我区组团的全体成员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我区参赛的广场健身舞“我运动、我快乐”、“心上罗加”获组委会优秀奖、“八段锦”获得优胜奖,健身气功“五禽戏”获优胜奖,管理区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全市首届健身大会参赛,赛出了老年人体育工作风采。

五、注重加强宣传,提升老体形象

在区委宣传部、区体育局、电视台区、区楹联学会的支持配合下,宣传部派出的摄影记者,将首届健会大会拍摄的情况在电视台进行了播放,楹联学会专门编辑了“赛前奋战、赛中风采、赛后体会、荣誉集锦”四个版面,采取文图并茂的方式,办了四个专版,放在宣传橱窗展出,宣传健身大会的盛况和我区参赛及获奖情况。并计划在今年编辑《**楹联》第8期予以刊登,全国发行,扩大宣传范围,提高***老年人体育工作影响力。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8

“太极拳能不能统一?”

本次征文时间从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征文内容将围绕“太极拳能不能统一”这一主题,刊出优秀稿件14篇。

上海唐才良的《太极拳能不能统一?》为本轮讨论的开篇。此文针对“大理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专家要“统一太极拳”,要“制定标准的太极拳”的呼吁,首先回顾了上世纪初期北京太极拳界争论大架、中架、小架孰优孰劣、以谁为统一标准的历史,明确赞同后辈研究者的观点,即大架、中架、小架都是“指月之手”,都是达到神明境界的阶梯,并无优劣之分,后人也不必硬立标准,硬去作统一。接着作者尖锐地指出:只是讲究外形动作的太极操是能统一的,太极拳则不然。真正的太极拳只追求外形相似来达到统一是行不通的。太极拳只能在道与理的基础上统一。

北京作者燕均在《众说纷纭的“太极拳能不能统一”》一文中指出:“统一太极拳”,是国家武术管理层当前提出的一项任务。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说:“作为太极文化的载体,太极拳发展要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太极拳标准、统一传播标准、统一资源整合,加快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开发”,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考虑这一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习练者感觉所谓的“太极拳”,实在是个过于宽泛的概念,你说的太极拳,就是我练的太极拳么?希望能有进一步的明确才好。

山东张江苏《从继承和发展谈太极拳统一》说:太极拳能不能统一?我想这里的太极拳指的应该是传统太极拳。答案很明确,传统太极拳不可能统一。事物总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传统太极拳同样也不例外,所以才有了异彩纷呈的各家流派。

上海李庆荣在《何谓”太极拳”――正名之后再谈统一》中说:“现今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糊不清,知之不确,或说一知半解。就涉及不到太极拳的统一问题。”此文认为:“太极拳以化为主,化打结合。太极拳本质是武术,讲究技击,其行事法则是阴阳哲理。”

江苏胡继军在《试论太极拳之“统一”》中指出:当代太极拳门派众多,虽然外在的形态、特点要求、训练体系干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要从太极拳的本质去认识,找出内在相同的追求。不同形式的太极拳是能相融的,融本质、融内涵、融目的,在相融中找出共性的所在,并理性地去认知个性的存在,融大同存小异,从中寻求太极拳之“统一”。

湖北李学思在《太极拳能不能统一》中指出,要搞清“统一太极拳”是为了发展还是为了比赛?如果为了发展,我国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靠行政手段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前几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为陈家沟挂上“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牌匾,就遭到很大的争议,现在如果太极拳要统一,那争议就会更大。如果为了比赛,选项也有多种:一是可以口用国家统一制定的二十四和八十八势太极拳,以此为标准开展比赛。如果还觉得不够,还可请专家制定新的比赛套路。二是可采用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的办法,项目设得多、分得细,奖牌数量也多。人人都参与,个个都拿奖。参加者开心,主办方高兴,何乐而不为。

辽宁高树山的《太极拳的统一》一文说:“太极拳能不能统一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如果说能统一,是太极拳的理论,不遵循太极拳的理论,就不是太极拳!如果说不能统一,不能统一的是拳架与套路,否则就是要消灭太极拳。非但太极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任何一个门类都是如此。”高先生明确主张:“太极拳的理论要统一,拳架、套路不能也没必要统一。”

上海唐才良《再谈太极拳能不能统一?》:“中国太极拳之所以上不去,中国武术之所以进不了奥运会,原因之一,就是套路编得太多太滥!太热衷于套路而迷失武术的本真。所以,太极拳想搞统一,第一步就是不要再搞什么新编套路了。第二步不是统一拳架外形,而是统一太极拳的理念。如同我们不必去统一渡船,而是要统―渡向哪里。”

山东崔光磊则认为《太极拳不可能统一》,他说:太极拳这门优秀的拳种,正是因为有了发展变化,有了不同的声音,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若要将各式太极拳的动作统一规范,则会成了一言堂,这种模式只能适合比赛表演和推广普及,对于真正的武学发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可以说沿着这个方向走的话,真正的太极拳将会失去活力进而走向衰败。

河北杨志英的《太极拳能不能统一》,提出能不能在太极拳的概念、太极拳发展史的表述、太极拳理论、练习形式等方面,下一番“统一”的的功夫。他特别提出:目前,太极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广泛普及,国际性的、部级的、省、市、地、县、村镇纷纷建立起太极拳联盟、委员会、研究会、协会等民间组织。这些机构,多为各自为政的一言堂松散组织,没有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笔者呼吁真正建立起一个由政府牵头组织的、可以统领全局的专门机构,邀请各方专家,倾听不同声音,广纳百家之言。以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全方位探讨与研究,早日达成对太极拳的共识。

北京刘明亮、刘丁、高静的《太极大一统》则认为,中国武术明显地呈现着一个众多门派丛生的格局,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门派陋习的问题。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推广根本没能发挥出她的文化实力,没能转化成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主要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只有真正打破中国武术的门派之规,只有内部的融合与统一,并主动融入世界,中国武术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四川郭建的《浅论太极拳能否统一》说:现在的太极分两类:竞赛太极和传统太极。竞赛太极是由国家组织专家研究编创的。传统太极则是由各家各派的前辈名家们经过千锤百炼、反复研究创编的。竞赛太极可以统一,因为利于规范统一,利于宣传推广。传统太极则无法统一。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后依旧传承下来的各家各式的太极拳都是优秀的拳。我们所要做的,其实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做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有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也只有百家争鸣,才会促进我们太极拳的进步和发展、宣传和推广、研究和传承。

河北孙玉奎的《太极拳统一之辩》说:太极拳是传统民间武术项目,搞“太极拳统一”,则“推动民间传统武术活动”的愿望和性质就变了。历代想搞文化统一者不少,心机算尽,有贡献而无遗恨者甚少!太极拳是武学,“学”无止境,更决定太极拳不能统一!不同的太极拳派,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能量和信息!各有千秋,应该互相学习!而不是“互相兼并”,或“混而为一”!

浙江王荣泽、朱寅迪的《太极拳能统一吗?》一文认为,现在讨论“太极拳能统一吗”,实际可归结为两个之问,一是太极拳套路的形式能统一吗?二是太极拳套路的练法能统一吗?作者提出,套路的形式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简约、统一,做法是:完善国标陈、杨、吴、武、孙式;创编一百几十式的集陈、杨、吴、武、孙之精华的套路。至于套路的练法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练法。孰是孰非?谁有能力有资格裁定!没有人。这就意味着太极拳套路的练法至少目前无法统一。

第二次专题:

“民间武术何处去”

从第8期开始,本刊以“民间武术何处去”为主题,组织第二阶段的征文。之所以出这个题目,是因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2014年4月24日在全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会议上宣布: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计划正式开始启动。本刊认为,此举必将对中国武术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民间武术的未来则尤其让人关注。

辽宁高树山的《民间武术何处去》是本轮征文首发之作。文中说:武术段位制十年计划的实施,对于“武术”整体而言,无疑是好事儿,武术走进中小学课堂,从娃娃抓起,那才叫普及。但此举将武术划分为:段位武术、健身武术、传统武术三部分,而传统武术所占的比重才占20%,这对传统武术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文作者为此给“民间武术该向何处去”,策划了“走表演比赛之路,进而开武馆、出光盘,向官方武术靠拢;把打法改进,使其适应各种比赛规则;把‘演法’掺杂一些‘练法’,使健身效果更好些,向身边的人传播;因势利导,一定要努力争取走进中小学课堂,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等数条“出路”。文章最后呼吁: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传授完整的“练法”、“打法”,别再保守了,或许未来的某个时代会需要这些东西复兴,我们就为后人保留一点儿传统武术的种子吧!

北京燕均的《台湾“2014世界杯首届全球华人武术大赛”的启示》一文,有感于台湾少林拳道协会主办的2014台湾中华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提出民间的武术是“玩”出来的,谁的路线能吸引最普通、最广大的民众来“玩武术”,谁就是民间武术的功臣。那些“规准化”、“国际化”的武术高端路线,好是好,但已经是在办另一个领域的事情了,与民间武术的现实生死,其实并不太搭界。

北京刘明亮余培正的《首都高校第二届太极推手比赛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一文,是一份调查报告及相应的形势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武术某些侧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此文给我们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武术的各个领域,想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已不可能,它们必将会依照各自的条件向不同的方向嬗变。

山东崔光磊的《新时期传统武术该何去何从》认为:武术界若要全面推广段位制恐怕对传统武术并非利好,毕竟段位制考核的内容较多,且标准亦与传统武术并非完全一致。当年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参加武术比赛也只得六分就是个例子。该文作者认为:“国家武术段位制有其广阔的发展天地,传统武术亦有其良好的群众基础,少一些打扰,多一些保护,我们的武术必将百花齐放,生生不息。”

北京陈惠良《关于“太极拳推手”命运的思考》一文,回顾了作者多年研究和参与太极拳推手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指出所谓“竞技推手”,是被异化了的“传统太极推手”。它是“按照现代体育运动的要求”,“在规则的制约下‘斗智较力”,有太极之名,而无太极之实。作者还指出,太极拳推手不是太极拳的打法,它是门里在研习太极拳过程中培养听劲、懂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是由学拳架通往学散手的阶梯。这些理念今后能否确立,是关乎未来太极拳运动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北京作者修武,其文《记一位老拳师出书的苦恼》,讲述了一位老拳师练了一辈子的武术,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体会、感悟传承给想学想练的后人,为此写有三部书稿,而费尽周折都没有发表,原因是没有出书的钱,而且武术书现在社会需求量小,出版社也不爱印。从老拳师出书的苦恼中便可看出这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此事虽小,但可折射出当下民间武术的某些现状。

河南王天逸的《民间武术何处去之我见》,以作者熟悉的河南民间武术情况为例,说明中国传统武术的根基在民间,继承、弘扬传统武术的基本力量也在民间。民间武术在各地生存状况和发展规模差别很大。有的有基础、有规模、有档次,而且武术带动了一系列行业繁荣。然而许多的地方民间武术仍处在“小作坊”的模式中,不能与时代接轨,“孤陋寡闻”,仅靠一己之力支撑。这种模式制约着民间武术的传承发展,也表明政府对民间武术的保护、挖掘、扶持、管理、组织等方面力度不够。本文还对武术段位制“七段年龄在45岁以上,八段年龄在52岁以上,九段年龄在60岁以上”的规定提出了异议。

安徽马琳璋的《民间武术向何处去――兼论心意六合拳的形与灵》一文,通过解析民间武术有的门派有100多趟套路,人一年学一趟,学的人学到老,人都死了,可是套路还没有学完的现象,对人们常说的“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颇感困惑。认为民间的武术往往是“博大”而不精深。文章强调,中国民间传统武术当然有其优越的地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科学态度和精神发展中国武术特有的优越性。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身体锻炼;心理健康;太极拳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lationbetweentaiChiQuan(Sword)exerciseandmentalhealthoftheelderly.methods120subjectsweredividedintoexercisegroup(60cases)andcontrolgroup(60cases).exercisegroupwasnamely(Sword)group.inthecontrolgroup,thesubjectswerepersonsthatdidn'tparticipateanytypeofphysicalexerciseactivityorthosetimesofexerciseactivitywerelessthanoneeveryweek.Results①mentalhealthindicesofthesubjectsactivelyexercising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ofthesubjectswhodidn'tactivelyexercise.②taiChiQuan(Sword)exercisehadapositiveeffectonmaintenanceofthenumberoftheelderlyexercising.asearlyeffectivenessandsmallload,itwasverysuitablefortheelderly.physicalexercisehadapositiveeffectondelayingmentalaging,whichwaspossiblycausedduetophysicalexerciseeffectivelyregulatingattentionandconsciousnessofsubjects.Conclusionphysicalexercisehadapositiveeffectondelayingmentalaging.

【Keywords】physicalexercise;mentalhealth;taiJiQuan

人到中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功能的衰老,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容量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反应速度减慢、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功能衰减等方面。而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对于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避让往来车辆、摆脱突发的危险等)。因此,信息加工能力便成为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在这方面,身体锻炼的积极意义或许应更多地表现为其对认知功能衰减的延缓作用。

本研究以参加太极拳(剑)锻炼项目的中老年人为实验对象,以反应时、数字广度为测试指标进行研究,探讨身体锻炼方式与信息加工能力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锻炼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22±6.60)岁,锻炼年限(9.79±7.79)年,为参加太极拳(剑)锻炼者;对照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94±7.00)岁,为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身体锻炼活动者,或虽参加锻炼活动但平均每周不足1次者。两组受试者均身体健康或无重大疾病。

1.2方法①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用专门设计的微机应用软件,测量信息加工的速度。②数字广度测验:此为“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分测验,测量受试者瞬时记忆力、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抗信息干扰等能力,本研究依waiS测验手册规定的程序,进行了个体施测。③锻炼方式:太极拳(剑)、导引保健功。④运动负荷: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评价量表”(physicalactivityratingscale-3,paRS-3)计算实验组每个受试者paRS-3总分,并将其划分为低负荷(paRS-3在0~30分之间)和中等负荷(paRS-3在31~60分之间)两个等级。⑤坚持锻炼时间:单位为年。⑥受试者年龄。⑦重大生活事件:问卷咨询受试者前1个月内有无严重影响情绪的重大事件。如无,计0分;如事件发生且对情绪有消极影响,计-1分;有积极影响,计1分。⑧锻炼期望值:用修订的期待效应量表(expectancyofbenefit,eoB)估计和控制期待效应。

1.3数据的处理分别以简单反应时、复杂反应时和数字广度为因变量,以锻炼项目、锻炼负荷(低负荷、中等负荷),以及坚持锻炼的年限(0~3年、4~6年、6年以上)为自变量,控制年龄、锻炼期望值和重大生活事件(3个协变量)对各实验组进行了多元线性方差分析,并对有显著影响的协变量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用SpSS10.0forwindows上机完成。

2结果

简单反应时与各锻炼因素关系的方差分析表明,锻炼者简单反应速度的衰减只与年龄的增长有关,而与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无关。锻炼者的复杂反应速度除受年龄的影响外,还与锻炼项目有密切关系。太极拳锻炼者的复杂反应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字广度主要受锻炼方式和坚持年限的交互影响(p=0.05,贡献率为0.06)。身体锻炼对于延缓数字广度的下降具有积极的作用(表1)。

3讨论

速度因素是评价认知功能年龄差异的重要指标之一。认知和行为速度的减慢是老年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人到中年以后,反应时较为敏感地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如果积极的身体锻炼能带来明显的认知效益,则应该表现为:锻炼者的反应时比不积极锻炼者更少地随年龄衰减,也就是说锻炼群体的反应速度高于不积极锻炼的同龄人。保持灵敏的反应,可使心理年龄年轻化。

本研究表明锻炼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不积极锻炼者相比,锻炼者表现出更敏捷的反应速度,更良好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抗信息干扰能力。简单反应时与各锻炼因素关系的方差分析表明,锻炼者简单反应速度的衰减只与年龄的增长有关,而与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无关。结果提示:保持简单反应速度的关键仅在于是否积极锻炼,而不在于怎样锻炼。锻炼者的复杂反应速度除受年龄的影响外,还与锻炼项目有密切关系。进一步地分析提示,太极拳锻炼者的复杂反应速度明显高于其余两种锻炼方式。说明太极拳锻炼方式可能对延缓选择反应速度的衰减更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机能的衰减,数字广度这一信息加工的容量指标会大幅度下降。如果身体锻炼具有积极作用,则可以预测,锻炼者该指标应高于不锻炼者。

本研究显示数字广度主要受锻炼方式和坚持年限的交互影响(p=0.05,贡献率为0.06)。显然身体锻炼对于延缓数字广度的下降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太极拳(剑)锻炼有效地提高了数字广度。

国外学者在分析身体锻炼影响认知加工速度机制时认为,身体锻炼可能对大脑的氧供应、氧利用、神经递质的功能甚至大脑本身的结构(如神经之间的联系性和树突的密度)产生积极的影响[2],这是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基础之一。本研究的结果认同这一观点。

本研究认为身体锻炼之所以能够延缓中老年人认识功能的衰减,主要是得益于它对锻炼者注意力和意识的有效调整,锻炼者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于锻炼过程本身,能排除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并调整意识活动的指向,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进入更为合理、有序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看,太极拳(剑)锻炼要求锻炼者以内在的意识为主导,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意、气、体三者配合协调,两者都具有“练心”的功能。在改善中老年人认知功能方面作用明显,可能是因为它在锻炼初期对注意和意识具有更强的整合作用,说明其具长期坚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孟琛,汤哲.北京老年人认知功能对生存率影响的八年随访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7):

507-509.

太极拳协会工作计划篇10

会议审议通过了《山西省跆拳道协会章程》、《山西省跆拳道协会会员管理办法》和山西省跆拳道协会组成人员名单,选举产生了协会执行机构和负责人。成立大会上,山西省体育局副局长郝晓峰等2人当选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体育职业学院负责人闫德义、朱天燕等4人当选顾问,山西省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薛利生当选协会主席,50人任协会副主席,87人任委员。协会下设教练委员会、裁判竞赛委员会、科研医疗委员会、宣传外联委员会、市场开发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等机构。

新当选的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体育局副局长郝晓峰强调,山西省跆拳道协会将在中国跆拳道协会、山西省体育局、山西省体育总会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切实履行自身职能,发挥协会的独特作用,努力推动山西省跆拳道运动发展,为活跃山西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跆拳道协会要把广大跆拳道工作者、爱好者、支持者紧密团结和组织起来,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入到跆拳道运动中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跆拳道竞赛活动。山西省跆拳道协会要在协会社会化上走出一条新路子,逐步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加强与企业沟通、加强与上级协会协调、主动向其他兄弟协会学习,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具有科学发展特色的跆拳道协会发展格局。

苏亚君局长代表山西省体育局、山西省体育总会向山西省跆拳道协会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从2007年开始,山西省各单项体育协会陆续换届或成立。今后各协会要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管理,坚持做到"六个一",即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举办一次比赛、进行一次检查、组织一次培训、进行一次年检、搞好一次活动。山西省竞技跆拳道项目现已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一金一铜两枚奖牌。这枚宝贵的金牌是山西省代表团获得的首枚金牌,极大地鼓舞了山西代表团的士气。随着跆拳道运动在山西省的普及和推广,跆拳道已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苏亚君局长对山西省跆拳道协会今后发展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处理好山西省跆拳道管理中心和山西省跆拳道协会的关系,进一步普及、提高跆拳道竞技水平,争取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实现山西省跆拳道、空手道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争取更多运动员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并取得较好名次,争夺奖牌;同时积极组建第十二届全运会队伍,争取在下届全运会上再铸辉煌。

二、要继续发扬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表现出的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艰苦奋斗创业精神、注重细节的敬业精神、顽强拼博的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