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企业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54:16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1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企业帮扶工作

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局将帮扶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成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企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布置,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把握服务重点,提升服务效能。

二、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推进企业帮扶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对重点工业项目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工作中,我局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帮扶取得实效。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机制,实行服务督查例会制度,每个季度组织一次现场汇报会,交流经验,相互促进。随时掌握项目进度状况,专人报送信息、报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对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做到及时上报。建立企业联系制度,派专人跟踪联系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并归纳、汇总各帮扶企业情况,保持沟通联系。动态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反映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帮扶工作时间要落实,解决问题要到位”的工作要求,主动深入企业调研,做到每周对接一次,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情况,对企业反映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创新完善社会扶贫体制机制,提高企业精准扶贫工作质量,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组织开展园区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做到义利兼顾,奉献社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对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加快产城融合,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目标任务

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加快贫困户脱贫进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三、总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在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总体部署下,把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行动纳入到脱贫攻坚整体规划中,与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二)广泛动员。以村企共建为平台,积极动员全区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促进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三)精准施策。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按照区扶贫办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开展结对帮扶,进行精准施策。

(四)坚持两个健康主题。牢牢把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主题,坚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精神,组织民营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就近帮扶、重点帮扶,通过培训、就业、捐赠等优惠政策的落实,使企业和贫困对象共同获益,实现双赢。

四、帮扶方法

(一)组织动员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全面做好全区153户贫困户425人的帮扶工作,重点抓好“双包村”定点帮扶工作。

(二)采取“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针对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引导帮扶企业“有什么帮什么”、“能帮什么帮什么”。

(三)企业根据贫困户名单以及扶贫项目,自愿认领结对帮扶,并与帮扶对象签订帮扶协议,做到一企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

五、帮扶途径

(一)开展产业扶贫。民营企业发挥在产业、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根据园区土地、劳动力和特色产业等资源禀赋,通过“企业+村居”“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帮助村居发展特色产业,提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鼓励大型企业设立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用于园区从事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等。

(二)开展就业扶贫。充分利用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重点解决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现其稳定增收。大力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实现贫困户靠技能脱贫。

(三)开展公益扶贫。鼓励企业采取直接捐赠、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开展扶贫公益信托或通过各志愿者协会等形式开展扶贫。以援建村居道桥、设施、文化场所,光伏扶贫等方式,帮助村居改善面貌。高校学生、重病患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为重点,对贫困户开展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公益扶贫活动。

(四)开展人才扶贫。积极引导企业高端人才投入扶贫主战场,争取引博进村进户,发挥智力优势,提高扶贫效率和效益。

六、工作安排 

深入宣传,发动企业积极参与。深入村居调查研究,摸清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等基本情况,掌握村居发展脱贫需求,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提供精准信息。把帮扶能力强、有帮扶意愿的民营企业动员起来参与结对帮扶。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公告,深入宣传行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发动民营企业积极投身行动。

做好村企结对,精准对接。各责任单位负责推荐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并配合企业做好对贫困村的实地调研。扶贫部门负责提供贫困村、贫困户及其脱贫需求信息,组织民营企业按照结对原则选择帮扶贫困村,实现精准对接。

举办启动仪式,营造氛围。举办“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启动仪式,组织民营企业与村居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给扶贫龙头企业授牌,向社会公告参与行动的民营企业名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增强民营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

 

建立工作台账,跟踪问效。各责任单位要加强与区职能部门、参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工作台账,对照帮扶规划,督导工作落实和项目落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交流会、现场观摩会、专题宣传等多种形式,将各地、各民营企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向全省宣传推广。

   年度考评,总结表彰。在区扶贫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与定点扶贫单位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工作同步,每年对民营企业帮扶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报送区扶贫办公室,作为落实奖励措施的重要依据。

七、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在区扶贫办统一领导下,办公室负责对“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对接协调和检查督导等具体工作。强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牵头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按照任务分工抓好各环节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区直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予以支持配合。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3

一、健全一个网络,形成整体联动的帮扶工作格局。

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两办”转发了《××市总工会关于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分管副市长等为副组长,总工会和劳动、民政、财政、司法及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2名总工会骨干具体负责。全市四个街道都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都明确了一名办事处副主任为主抓,具体工作专人负责。各社区居委会的困难职工帮扶联系点做到了人员、场地、设施、制度、台帐“五到位。全市的困难帮扶网络已经全面形成并正常运作。

二、搭建一个平台,构筑开展帮扶工作的基础。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帮扶阵地硬平台。一方面,高标准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抓住市总工会整体搬迁的机会,新建了“中心”大楼,大楼共分服务大厅、培训中心、活动大厅等三个部分,实用面积400多平方米,寓困难帮扶、就业培训、职工活动于一体,为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市政府和常德市总拨专款为帮扶中心配备了电脑、电子显示屏、空调、电话、传真打印机及其他办公设施,开通了“12351”热线电话。各帮扶站点也同期配备了办公设施,城隍庙、新村等社区也添置了电子显示屏。另一方面,全覆盖启动了“爱心超市”。我们通过专题调研,精心布局,在全市困难职工较为聚中的区域建设了7个“爱心超市”。各“爱心超市”全部设置了衣物架、粮油供应区,有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家政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促进了帮扶工作深入、规范地运作。二是健全完善了帮扶工作台帐软平台。困难职工是帮扶中心的主要工作对象。对此,我们广泛开展了调查摸底,为了全面摸清困难职工底数,做到帮扶不漏一户、不丢一人,各级工会干部带着对困难职工的深厚感情,走千家、访万户,摸实情,按照家庭状况清、特困原因清、技术特长清、就业要求清、思想状况清的“五清”标准,层层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统一输入微机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随时发现随时输入,随时变化随时调整,随时脱困随时注销,建立了全域覆盖的困难职工动态管理网络。目前,本市工会系统建档立卡的困难职工有3270多名,纳入工会系统“特困职工动态管理信息一网通”进行动态管理的特困职工有2721人。

三、完善一套制度,建立了规范操作的帮扶工作模式。

针对困难帮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实际,帮扶中心健全和完善了相关运行机制,实现解困帮扶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正常化。

一是建立帮扶中心日常工作制度。制定了《××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方案》、《特困职工救助管理办法》、《困难职工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帮扶中心工作指南》、《工作流程》等多项制度和管理办法并进行上墙公示。中心设立了“困难职工帮扶资金专户”,实行阳光管理,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正常化。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市政府主持召开一至二次联席会议,听取帮扶中心的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职工群众的困难问题,使特别困难的职工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近两年来,帮扶中心通过落实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帮扶资金的来源:政府每年对帮扶中心补助10万元,并且逐年增加。市总工会在工会经费中每年给中心拨付资金不少于10万元。另外,帮助3名家住农村的劳动模范进行泥砖房改造;推荐并协助民政部门落实应保未保困难职工132人的低保待遇。

三是建立困难帮扶公示和监督制度。对帮扶的对象名单、申报程序、帮扶金额,分别予以公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设立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组长的帮扶资金使用监督小组,成员由人大、政协、审计、监察、财政等相关单位的领导组成,对每年的帮扶资金使用进行年度审查,确保每笔帮扶资金做到帮得准、扶得到位,使帮扶工作做到规范化。

四、创新一种思维,拓展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领域。

我们在开展困难帮扶、“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实行帮扶“双结合”,即:撒网式与结对式相结合;输血式与造血式相结合。创新了应急帮扶、结对帮扶、造血帮扶、爱心超市四个方面的帮扶形式,为困难职工贴心服务,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办好事实事,深得职工信赖和社会认可。

一是开展“应急”帮扶。帮扶中心热情受理困难职工的救助申请,派人上门核实困难情况,市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季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对特困职工的困难帮扶,对突发事情,则启动帮扶应急机制解决。如原蚊香厂职工困难职工谭某,他因病多次上省城手术治疗,去年病情复发,但治疗的费用却一时难以筹足。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超虎得知情况后,紧急启动应急帮扶机制,积极组织社会捐助,同时特批帮扶资金2000元给潭某,使他得以及时治疗而挽救了生命。事后,潭某逢人就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帮扶中心的应急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08年春节期间的大雪天灾,帮扶中心也通过运作应急帮扶机制,特批2万元购买御寒物品和食品一批,及时送到32户特困职工和78个农民工手上,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类似这样的例子就有多例,几年来帮扶中心单为患病职工发放的帮扶资金就有15万多元。

二是开展“结对”帮扶。20*年,市委、政府再次下发了部门联系企业、干部联系困难职工结对帮扶的通知,通知要求每个部门、单位必须服务一个企业,每名干部联系一个困难职工。服务企业的部门、单位要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为企业搞好全方位的服务和协调,并认真落实好6包,即包企业问题的协调解决、包企业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包企业融资需求的衔接、包企业经济环境的改善、包企业安全生产的督导、包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要经常上门联系困难职工,了解困难职工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认真困难原因,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直至生活条件改善为止。到目前为止,全市53家部门、单位联系了38家企业,720多名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家庭321个。部门为联系企业衔接融资6050多万元,完成机改项目32个,办事实1200多件。干部为困难职工捐款捐物折合共计370多万元,解决实际问题750多个。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4

一、总体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各项政策措施,把稳定工业、支持企业作为稳增长的当务之急,采取分级分包方式,深入企业、现场办公,一企一策、选准重点和突破点进行帮扶,着力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建立企业帮扶长效机制,推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力促全县经济企稳回升、提质增效,确保完成年初省、市、县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工作重点

全县入企帮扶重在解难题、促发展,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深入调查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逐一协调解决,帮扶企业克难攻坚,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

(一)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加强对企业宣讲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政策措施,让企业全面掌握和运用好各项政策;检查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协调有关方面落实到位,县发改局负责把国家和省(市、县)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汇编成册、发放到企业。

(二)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根据企业实际,帮助协调有关方面,采取信贷、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解决企业运行和发展资金问题。由县金融办牵头,会同县发改局、人民银行支行等单位,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县政府已印发《县中小企业还贷应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各乡镇(园区)、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有条件的乡镇(园区)还要设立企业应急解困资金池,帮助困难企业现金流有序周转。

(三)开拓企业产品市场。针对企业产品销售问题,帮助企业加强与下游客户特别是政府采购、重点项目建设、医药集中招标采购、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对接,千方百计拓展营销渠道,扩大产品销售。由县发展改革局做好我县本地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集中开展跨区域(省、市、县)、多层次(上下游产业链)、多种类(线上线下)的产需对接活动,坚持同质同价优先使用本地产品,切实加大本地产品销售力度,增加企业效益。

(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全县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安排部署,以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为目标,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建设用地、要素保障、政策兑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力促项目建设早竣工早见效。

(五)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调查了解企业负担情况,对企业反映的违规违法收费行为和强征乱征过头税等问题,逐一进行核实,协调有关方面不折不扣落实好企业减负政策。由县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负责组织开展涉企“三乱”专项清理,查处一批违规违法收费和强征乱征过头税问题。

(六)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按照企业产品升级、工艺装备提升、污染治理等技术需求,帮助企业协调联系市(县)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治理企业,积极寻求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七)着力解决企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针对一些企业高精尖人才难聘、产业工人难招、技术工人难留等问题,由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同县发展改革局、县科协等部门帮助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技术学校开展人才对接和职业技术培训,协助企业解决好人才安置落户、随迁子女入学、社保手续办理等问题。

三、具体安排

(一)帮扶对象。面向全县各级各类企业,突出帮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入库重点培育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二)明确分包。县各职能部门负责全县规上企业和入库重点培育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具体分工见附件2),各责任单位要明确一名科级干部任组长,选派精干人员,组成入企帮扶工作组,深入企业开展帮扶工作。

(三)工作步骤。

1.安排部署(2015年8月31日前)。县政府制定县入企帮扶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督促责任单位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工作组组成人员。各帮扶单位要将工作计划、工作组组成人员和联系人,于8月31日前报县入企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

2.实施帮扶(2015年9月1日至12月15日)。各部门入企帮扶工作组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一线,调查了解困难和问题,按照一帮到底、能快则快的原则,抓紧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在积极帮助协调解决的同时,将有关情况报县入企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安排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各帮扶单位每月月底前向县入企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3.活动总结(2015年12月16日至31日)。各帮扶单位将入企帮扶工作总结书面报县入企帮扶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5

各级工会组织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下岗职工、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努力探索建立工会长效帮扶特困职工的新路子。为困难职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但是目前导致低收入阶层和特困职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仅就工会帮扶工作,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不仅难以治本,也使帮扶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工会帮扶工作应在主动融入上着力。因此当前工会帮扶工作的重点是由节日活动型向长效机制型的转变,由抓典型向全域覆盖的结构型转变,由单纯办实事向帮监促全方位保障转变,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必须在思路、载体、方法上等进行不懈地探索。为此,按照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要求,区总工会采取深入基层、走访职工、抽样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围绕我区特困职工、困难职工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工会组织应采取的帮扶对策、建立完善帮扶体系等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中国)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困难职工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职工总数33724人,困难职工(人均280元以下)总数3456人,约占职工总数10%。其中:特困职工(人均245元以下)1058人。特困职工中按年龄结构分类:男50岁以下612人,50岁以上140人,女40岁以上196人,40岁以下110人。按文化结构分,初中以下692人,高中345人,大专以上21人。

从本次调查的困难职工群体来看,其形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

困难职工所属企业绝大部分是停产或半停产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和并轨工作的进行,职工同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在这些困难职工中,只有少数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重新上岗,而绝大多数职工处于非稳定的灵活就业状态。相当一部分困难职工的就业还没有着落点,并且大都是“4050”人员。一家人在同一个企业的比较多,加之企业收入比较低,工资发放又不及时。

(二)因下岗失业所致。

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还有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三)因子女上学所致。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负担太沉重。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一贫如洗。

(四)因单亲收入低所致。

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这也是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

(五)困患大病所致。

部分职工自己或家人患病,成为沉重的负担。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要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尤其是癌症,其治疗费用对于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调查结果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并还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二、我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主要做法

道里区委,区政府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帮扶,资金帮扶,就业帮扶力度。区总工会自开展扶贫济困工作以来,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把扶贫济困工作,作为民心工程,为困难职工办了许多好事和实事,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区总工会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帮扶特困职工工作的认识,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帮扶工作贯穿全局,并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提出了帮扶工作的思路。成立了以区总主要领导为组长,区总班子为副组长的帮扶领导机构,强化了机制建设和组织领导。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专人负责,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加强管理,有的放矢,建立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对特困职工的情况了如指掌,开展了全覆盖的调查摸底,对全区特困职工的自然情况、家庭人口、经济来源、困难状况及家庭人口构成、经济收入、就业意向、劳动技能、子女就业、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困难原因及困难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登记,摸清底数,建立健全了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了对特困职工的动态管理,做到了“一人一底一策”,实现了掌握动态指数最新,掌握困难情况最新的目的。

(三)强化指导,搭建平台,建立就业救助机制。

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工会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是集中帮助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重新上岗。4月11日,区工会在抚顺街举办了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援助五项行动,暨岗位援助,就业培训,创业指导,困难帮扶,维权服务。开展了岗位援助暨招聘大集,有105个单位提供近1000多个岗位,近85%达成协议。二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举办职业培训班,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三是利用职介拓展再就业。完善职介组织,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及时、快捷、高效的服务。四是开展“共同约定行动”,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区总于3月3日举行了“共同约定行动”推进大会,企业代表表态,力求企业不减员、不减薪,签定了责任状和约定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走访慰问,雪中送炭,建立常年的送温暖机制。

积极做好走访慰问工作,每逢春节、元旦、“五一”、“十一”、中秋节五大节日,区工会都要走访困难职工,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为有特困证职工送去大米、豆油等慰问品。去年春节,区工会投入10万元,为947名特困职工,51名农民工,40名困难劳模送去价值每人200元的生活用品。

(五)金秋助学,资助寒子,建立就学救助机制。

针对特困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帮助特困职工子女圆大学梦想,区工会广泛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通过企业赞助,工会资助,使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的学费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充分感受到工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连续3年,我们和联强,宝宇、大东等公司为70多名考上大学的特困子女解决学费,有的连续资助到学生毕业。工会与企业老总直接深入到特困职工家,送去助学金。哈报以“我们学费有着落”给予报道。

(六)整合资源,减免药费,建立医疗救助机制。

部分街道整合社区资源,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与驻街医疗机构为贫困家庭办理就医卡,为困难职工就医提供了有效地帮扶,在求医问药予以优惠。区工会与哈市第十医院、建国药店建立特困职工就医卡。在困难职工中开展了肿瘤、尿毒症、心脏病等重大疾病的调查摸底,进行一次性补助。

(七)领导带头,结成对子,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

按照“一帮一”帮扶的要求,区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帮扶,起到了表率作用。总工会多次举行帮扶困难职工捐款活动,到困难职工家中,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项目,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在春节期间,区五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困难职工家庭,问寒问暖,极大地促进了帮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区第二轮“一帮一”工作通过市“一帮一”办验收。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区93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的对子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在帮扶工作中,有些单位的领导认识不到位,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出现工作力度不大,缺乏有效帮扶手段,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协调不到位。

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不是工会一家的事,需要加强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建立起互相配合的有效机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扶贫救助。

(三)宣传不到位。

在帮扶优惠政策的宣传上存在漏洞。许多企业和职工在谈到帮扶优惠政策时,都表示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一些但不清楚具体内容,当然就无法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了。

(四)资金不到位

资金匮乏造成落实力度不够,帮扶工作后劲不足,形成了帮扶工作的瓶颈。有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要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才能建立起长效机制。

四、思考与建议

帮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周期长,所需资金多等特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需要法规完善配套。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要认识到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委和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将帮扶工作实效纳入干部考评主要内容,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二)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就业是解困的根本途径。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目标,落实好已经制定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要帮助困难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切实落实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和金融信贷方面优惠政策。要加大督查落实政策的力度。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就业,通过多种就业渠道,保证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应对困难职工群体辅之以必要保险政策和特殊照顾。要多渠道筹集就业基金,要动员社会捐助,地方财政要保证支出一定比例的就业基金。把保障劳动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凡拖欠职工工资、保险金和集资款的应当限期清偿。对患重大疾病(癌症、白血病等疑难病症)的特困职工,国家和社会要多承担医疗费。

(四)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

帮扶工作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仅仅单纯依靠单方面的力量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工会不能大包大揽,工会也不能代替党委政府做帮扶工作,工会做些辅助的解困工作。建议第三轮“一帮一”活动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子帮扶困难职工。

(五)进一步发挥社区的作用。

要加强社区建设,要多渠道筹集解困基金,拓宽救助渠道,在“低保”的基础上完善社区综合保障制度,社区要尽快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集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社会保障于一体,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6

一、我区困难职工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职工总数33724人,困难职工(人均280元以下)总数3456人,约占职工总数10%。其中:特困职工(人均245元以下)1058人。特困职工中按年龄结构分类:男50岁以下612人,50岁以上140人,女40岁以上196人,40岁以下110人。按文化结构分,初中以下692人,高中345人,大专以上21人。

从本次调查的困难职工群体来看,其形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

困难职工所属企业绝大部分是停产或半停产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和并轨工作的进行,职工同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在这些困难职工中,只有少数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重新上岗,而绝大多数职工处于非稳定的灵活就业状态。相当一部分困难职工的就业还没有着落点,并且大都是“4050”人员。一家人在同一个企业的比较多,加之企业收入比较低,工资发放又不及时。

(二)因下岗失业所致。

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还有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三)因子女上学所致。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负担太沉重。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一贫如洗。

(四)因单亲收入低所致。

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这也是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

(五)困患大病所致。

部分职工自己或家人患病,成为沉重的负担。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要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尤其是癌症,其治疗费用对于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调查结果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并还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二、我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主要做法

道里区委,区政府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帮扶,资金帮扶,就业帮扶力度。区总工会自开展扶贫济困工作以来,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xxxx”重要思想高度,把扶贫济困工作,作为民心工程,为困难职工办了许多好事和实事,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7

在广东省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对口帮扶”战略刚刚一周年之际,2014年11月24日,广东省召开全省对口帮扶工作会议,会上提出“各地要充分借鉴中山潮州的经验……”对中山潮州的对口帮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再往前推四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在潮州市检查工作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中山与潮州两市克服空间距离最远等实际困难,帮扶工作的切入点选得准,‘六个对接’和‘五个分园’的帮扶工作扎实有效,特别是在园区开发、创新平台、产业互补、专业镇合作等方面取得的帮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对口帮扶工作开展刚刚一年,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帮扶团队的灵魂人物――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总指挥殷昭举的辛勤工作分不开,近日,《小康》杂志以书记的讲话为切入点,对殷昭举进行了专访。

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殷昭举,安徽砀山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市工作,长期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做过市场管理员、工商所所长、街道办事处主任、花地街党委书记、广州市白云区区委常委等等。2008年11月后,殷昭举到中山市工作,先后任副市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2013年12月,殷昭举以中山市委常委身份,同时任潮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总指挥、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开发区书记。

在广东省“对口帮扶”城市中,中山与潮州这一对城市比较特殊:一是如书记所指出的,两市是所有结对帮扶城市中空间距离最远的;二是在“对口帮扶”政策实施前,广东省内也曾搞过珠三角富裕地区与粤东西北贫困地区的结对扶贫,如“扶贫双到”等工作,当时中山的结对对象是河源、肇庆,“对口帮扶”政策推出后,中山与潮州结对,与原来的“扶贫双到”不交叉,这在所有帮扶城市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两市合作的基础比较薄弱;三是珠三角地区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市场化的步子越走越快,企业的自发行为呈现一定规律性,如佛山的产业向肇庆、云浮一带转移,中山、珠海的产业向阳江、茂湛一带转移,深圳的产业向河源、惠州一带转移,等等。中山与潮州两地相距较远,从中山的企业角度看,潮州不符合产业转移的“就近”原则。而佛山对口帮扶云浮、广州对口帮扶清远等,政府的主导行为与企业的自发行为,融合度较高,帮扶工作做起来就要顺手得多;四是“对口帮扶”的珠三角六市中,中山的经济总量较低,加上中山潮州帮扶基础弱,工作的困难相对更大了。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殷昭举等37名中山市的干部来到潮州,挑起了帮扶的重担。这37名汉子(清一色的都是男子汉)到了潮州才发现,工作的难度比来之前预料的还要大:原来的产业园区条件很不成熟,要另辟蹊径;潮州虽然小微企业众多,但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型明显滞后;珠三角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与潮汕“功夫茶”式的慢生活产生观念碰撞……

要实现“对口帮扶”的目标,要实现货真价实的“让结果说话”,摆在殷昭举等帮扶干部面前的,三年时间太短“只争朝夕”,唯有加班加点工作。于是,白天跑园区、跑镇街,晚上开会,成了帮扶指挥部的工作常态;帮扶指挥部干部半夜三更经常接到殷昭举的电话也是工作的常态;边吃工作餐边讨论工作也是帮扶指挥部的工作常态。刚开始,不仅帮扶指挥部里的35名潮州本地干部“不适应”,连轴转也让中山来的干部大呼吃不消。一年过去了,“不适应”变成渐渐适应了,吃不消只要没倒下还得继续。与此相对应的是,帮扶工作成绩斐然,殷昭举告诉《小康》杂志记者,经过一年努力,中山潮州深度合作与互利共赢的路子越走越宽。

四大举措打开局面

第一大举措是产业园区建设。

中山帮扶潮州工作开展后,殷昭举等中山干部经过调研,决定将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开发区作为帮扶主战场的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落地。为此,帮扶指挥部推动成立了两大投资公司,两市按1:1共同注资6亿元成立中潮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并作为融资平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同时,中山市还在潮州成立中炬发展有限公司,专责开发建设“中炬科技园”和“潮商城”。

为方便管理,提高效率,指挥部成立了“三级运营架构”。即由园区联席会议、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开发公司所组成的三级运营架构。

由于潮州原来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条件受限,殷昭举等中山帮扶干部到位后,将原来的两个园区调整为“一区五园”格局。根据潮州产业集聚和节约集约发展需要,将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区调整为径南分园、南山分园、临港分园、潮安分园和湘桥分园。各园区在开发模式上,又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种开发模式。一种是由中山“打包开发”,如径南分园的“中炬科技园”和“潮商城”,由中山独立投资15亿元“打包”开发,“打牌子、派班子、出票子、闯路子”,但不“分果子”(即中山市不享受收益的税收分成)。现在面积1.7万平方米的员工生活配套已于5月底竣工,11万平方米的通用工业厂房也成功招租,并从外省“截和”11个项目、首期总投资16.5亿元。一种是由两市“合作开发”,如潮安分园,由中山派驻团队与潮安区联合开展园区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

园区开发的具体运行方面,殷昭举向《小康》杂志介绍了他的“三颗钉子”措施:钉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钉子”,运用Bt合作等模式引进中房集团和海宝公司等,投资16.56亿元加快土地平整、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钉好园区招商引资的“钉子”,制定优惠政策,坚守环保底线,充分借助商会、行业协会、招商中介等市场力量,开展各类招商活动近100场次;钉好园区项目落地的“钉子”,实施“项目入园保姆制”和“一周一推进、一月一检查、一季一总结”的动态跟进机制,园区现已签约项目91个,其中已供地项目72宗、总投资逾180亿元。

第二大举措是创新平台建设。

潮州现有市场主体11万多家,但大都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发展瓶颈问题。为此,殷昭举等人在潮州打造了市、区、镇、企“四级创新联盟”,通过优化经济存量推动潮州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市级平台“潮州-中山产业创新创意园”已建成“三个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设计&创意中心、绿色体验中心)、“两个基地”(潮菜创新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一个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进驻并对外营运21个生产项目,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第三大举措是两市专业镇对接。

殷昭举介绍,中山、潮州两市都有许多具有特色的专业镇,但发展水平悬殊。帮扶指挥部通过抓产业互补的专业镇对接,助推潮州专业镇做大做强。一是遵循市场规律。两地专业镇是否对接,如何对接遵循市场规律双向选择,目前,已有22个专业镇结对。二是引入竞争机制。两市专门拿出3000万元,以竞争方式奖励给“日子过得好”的对子。已有3个结对专业镇获得首批奖励。

第四大举措是构建产业跨区域融合新格局。

帮扶指挥部针对两市产业互补性强的特点,积极引导两市企业建立上下游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合作的“点”,拉长优势产业的“链”,构建产业跨区域融合新格局,共同提升竞争力。目前,两市已有500多家企业、20余家行业协会达成近100项投资意向。比如,将潮州陶瓷材料与中山灯饰加工相结合,催生出“陶瓷灯饰”新兴产业,使传统的“工业品”转化为“工艺品”。目前,两市陶瓷灯饰生产企业已达132家,产品远销全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中山五洲服装公司和潮州宏祥服装公司等8家企业合作形成婚纱礼服从设计研发、原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等的跨区域产业链,成本下降近20%。潮州凤凰镇引入中山南区茶叶基地营销模式,联手打造集凤凰茶叶产销、生态旅游、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基地。中山万旗网和潮州中天公司创新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和会员制网上营销模式,已有全国会员6万余人,今年网购营销金额突破1亿元。

四大抓手结出硕果

由于“先天”不足,中山帮扶潮州面临的困难是省内其他结对城市中最大的,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交付的任务,帮扶指挥部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帮扶工作之所以在短短的一年里运作良好,进展顺利,与他们抓住“牛鼻子”,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分不开。

一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殷昭举接受帮扶总指挥的任务后,迅速组建最强帮扶团队,第一时间投入战斗。72人(中山市37人+潮州市35人)的帮扶队伍全是在两市一线工作的干部,经验丰富,能打大仗硬仗。不少中山市的干部在接到对口帮扶任务后,马上交接工作火速赶赴新的战场,迅速实现帮扶团队、帮扶调研、帮扶资金“三个提前到位”和帮扶责任、帮扶方案、帮扶机制“三个真正落实”。同时,强化帮扶合作理念,推动帮扶“三个转变”(由被帮扶市“一头热”转变为帮扶市和被帮扶市“两头热”;由政府“一头热”转变为政府和企业“两头热”;由上级“一头热”转变上级和基层“两头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中山帮扶干部都是主动请缨,要求到潮州工作,这些干部不少在原单位的工作已是“顺风顺水”,如现任帮扶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梁荣佳,曾任过中山市法制局局长、中山市小榄镇镇长。小榄镇是珠三角的“明星镇”,其经济总量、人均所得超过很多内地的县市,在新一轮珠三角大镇强镇可能改制升级为“镇级市”的改革中,小榄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梁荣佳说,“常委(指殷昭举)一声令下,我是二话不说就来了。现在我是半夜接他的工作电话最多的人之一,睡不好觉是生活常态。”

二是在“结果说话”上下功夫。这次广东省搞“对口帮扶”工作,书记明确要求“用结果说话”。殷昭举认为,中山帮扶潮州要“用结果说话”,必须咬定项目不放松。一方面,采取务实的招商策略,既不搞无原则的地价让利,也不搞无实质内容的招商会,以扎实的作风引进了一批实打实的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坚持“落地”才是硬道理,抢时间、争进度,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场面和成果,取得干部、群众特别是投资者的信任。

三是在“短板、软肋”上下功夫。帮扶指挥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两手抓”,推动潮州经济发展:一手是依托产业园区抓“扩大增量”。狠抓产业链招商,力促项目落地;另一手是依托创新平台抓“优化存量”。围绕潮州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资金、市场等“共性问题”,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十大综合服务”。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8

近年来,我市总工会按照省、市总工会的部署和要求,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作为工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职工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创新维权帮扶机制、拓展帮扶服务领域、丰富维权帮扶内涵,为困难职工提供快捷完善、行之有效的帮扶服务,使帮扶中心真正成为工会履行社会职能的前沿阵地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工会帮扶维权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困难职工之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思路,打造维权帮扶品牌

我市总工会结合困难职工帮扶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输血式”救助与“造血式”帮扶相结合,在坚持做好“救急救穷”“输血式”帮扶救助的同时,积极寻找“造血式”帮扶的有效途径,把帮扶的重点转向扶智扶志,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困难职工的劳动技能;引导帮助有创业能力、有发展信心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创业,通过扶持他们,带动一批有能力的困难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信心,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着力把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和法律援助等帮扶项目打造成为我市工会维权帮扶工作的品牌,推动维权帮扶工作向纵深拓展。

2、拓展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职工和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为了更好地帮助困难职工和返乡农民工解决就业困难,我们与有关部门配合在唐江、镜坝等7个乡镇创办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为返乡农民工和困难职工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近两年来,各乡镇返乡创业园共吸纳了5000多名返乡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就业。同时积极与各用工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组织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登记,帮助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既为困难职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解决了招用工问题,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3、强化法律援助功能,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深入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种宣传活动。我们选择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走上街头、深入企业、进驻工地,广泛宣传《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现场咨询接待活动,为农民工解答法律疑难和宣传法律知识;二是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我市帮扶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长期聘请了两名律师为困难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援助服务,近两年来,共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352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0多件。我市大坪乡农民工廖贤春多年在福建龙岩市一煤矿务工,有一次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煤矿停电不幸身受重伤。在治疗过程中,矿主黄春富中途拒绝给付医疗费,使廖贤春被迫停止医治。廖贤春家属向我市帮扶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后,我们立即派出律师赴福建龙岩与矿主黄春富进行协商调解,在当地司法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多次协商调解,黄春富支付了廖贤春的医疗费和赔偿金共计15万元,依法维护了农民工廖贤春的合法权益。

二、多方筹措资金,增强维权帮扶实力。

帮扶中心要履行长效帮扶困难职工的职能,必须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为了突破资金问题这个瓶颈,不断增强工会帮扶实力,我市总工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帮扶资金:一是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工会的支持划拨帮扶资金。我市政府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非常重视,将困难职工帮扶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划拨帮扶中心工作经费5万元,帮扶资金35万元,今年在财政预算中又增加了50万元帮扶资金。此外,上级工会近两年来累计下拨给我市帮扶专项资金34.76万元;二是本级工会经费划拨帮扶资金。我市总工会每年按本级工会经费总额8%的比列划拨帮扶工作经费5.8万元,为帮扶中心提供工作经费保障;三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募集帮扶资金。我市帮扶中心积极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广泛开展募捐活动,通过募捐筹集帮扶资金30多万元;四是积极争取财政贴息小额贷款扩充帮扶资金。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创业就业。

三、多管齐下,真帮实扶,务求帮扶工作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围绕党政最关切、职工最期盼、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以生活救

 

回顾近几年来的帮扶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

1、充分认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重大意义,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基础。帮扶中心是面对困难职工开展帮扶救助的窗口,是社会保障机制的补充和调解社会矛盾的通道,帮扶中心的每一项帮扶活动都是具体的、实在的,每一项帮扶工作的全过程也是负责任的、真情实意的。我们帮扶工作人员时刻牵挂着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真心实意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

2、党政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有力保证。我市市委、市政府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非常重视,主要领导经常关心、过问帮扶中心的工作,在帮扶中心人员配备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配备了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划拨了专项帮扶资金;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为我们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9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大合同帮扶工作力度。各工商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加大涉农合同帮扶的工作力度。在合同帮扶工作中,要重点围绕合同指导、监督、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建立完善合同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选择有特色的农产品或辖区主要经济作物等作为合同帮扶的切入点,以重点涉农龙头企业为合同帮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以合同规范促进合同农业稳步发展,以合同监管巩固农业既有成果,以合同执法保障合同农业良好环境。

(二)逐步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合同帮扶工作水平。要针对涉农合同双方法律意识薄弱、签约率不高、合同条款不规范、履约和毁约比较随意、涉农合同双方互信度低等问题,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合同帮农工作水平。

_、建立合同法律培训制度,为推动合同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推进合同帮农工作中,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履约意识,夯实合同农业发展的基础。

_、建立完善合同帮农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为农业合同双方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在乡镇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合同指导员”形式,采取跟紧跟近企业的办法,推行农业合同示范文本,现场对合同签约指导、合同履约监督、简单的合同调解,规范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合同农业交易秩序,推动合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大力表彰诚信守法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农村形成诚信守约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要把涉农龙头企业的合同信用情况,列入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动态监管。

(四)要建立涉农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制度和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要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快捷、简便、高效的优势,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合同纠纷,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前涉农合同欺诈的特点、形式和规律,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

二、实施步骤

合同帮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一)制定方案,建章立制。各工商所要制定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同乡政府协调,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确定“合同指导员”,完善合同帮农的各种工作制度。

(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各工商所要对辖区涉农企业的登记、合同使用、订单份数、涉农户数、亩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起涉农合同企业台账。

(三)开展法律宣传,规范合同文本。各工商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户学习《合同法》、《农民合作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动员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使用规范合同格式,针对“订单农业”,履约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农户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增强企业、农户依法履行农业订单的法律意识。

(四)深入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对订单农业合同进行检查指导,填写“合同指导意见书”,采取政策咨询、资信调查等手段对订单签约的企业进行审查,防范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_月__日前将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二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在夏、秋收之前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签约的“订单合同”进行走访,填写“合同履行提示书”,提醒合同双方按时履约。做好事中督导工作

_月__日前将第二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三阶段(____年_月至__月)

做好涉农合同纠纷的调解,打击合同欺诈,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行政调解职能,帮助合同双方及时化解矛盾,妥善解决合同纠纷;依法查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各类合同欺诈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阶段(____年__月__日)

各工商所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措施、经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于__月__日前报市场合同监管科。同时评选出一批“守合同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适时进行表彰公示。

三、工作要求

(一)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合同帮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所长全力抓,工作安排要具体、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上有目标,组织上有保障,人员上有落实。

帮扶企业工作总结篇10

(一)严格落实责任。

县相关领导亲自带头,各乡镇(园区、办事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积极参与,分管负责人具体落实,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压力传递到位。

(二)上下联合攻关。

构建县级部门与乡镇(园区、办事处)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共同解决企业问题,整体推进专项行动有效开展。

(三)坚持问题导向。

县经信委与县财政、统计、税务、工商、环保、交通、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同配合,主动为困难企业排忧解难。

二、帮扶内容

(一)熟悉企业发展情况。

各帮扶指导小组要会同各乡镇(园区、办事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地详细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企业未来投资发展方向,便于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二)掌握企业发展难题。

各帮扶指导小组要会同各乡镇(园区、办事处)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入剖析,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切实掌握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三)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对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做好引导工作,向企业宣传政府的各项利好政策,做好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区域内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引导企业深挖区域市场和自身潜力,积极做好企业转型升级的辅助工作,帮助企业进一步提质转型。

(四)积极研究帮扶措施。

对造成企业指标下降的市场需求、生产要素、政策环境、资金、用工等方面的问题,与企业共同探讨破解难题的具体办法。

(五)联合开展部门会办。

各部门除认真做好本部门职能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外,要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共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六)帮助企业扩产增效。

各地和各帮扶指导小组要密切跟踪企业问题会办情况,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推动企业扩大生产、增加销售,指导企业进一步开拓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三、帮扶方式

各帮扶指导小组要会同各部门、各乡镇(园区、办事处),深入到所有帮扶企业,采取实地调查、座谈研讨、现场会办等方式,进行逐户帮扶,对重点骨干企业电话跟踪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帮扶指导小组每月10日前将活动情况及相关表格报县经信委汇总。

四、有关要求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各地、各部门和各帮扶指导小组要充分认识开展“百企帮扶”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帮助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切实增强帮助困难企业走出困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帮扶活动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工作日程。

(二)活动上精心组织。

各地、各部门和各帮扶指导小组要根据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全面开展帮扶活动,分类指导,应扶尽扶。各帮扶指导小组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了解掌握被帮扶地区当前的工业企业运行基本情况,确保帮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三)效果上求真务实。

各地、各部门和各帮扶指导小组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对挂钩企业的帮扶工作。要经常深入困难企业调研走访、开展帮扶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帮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