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仓储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12:02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仓储融资;中小企业;金融瓶颈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1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运营中,资金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运转的最大瓶颈。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如存货资金积压、设备的更新与购置、应收(付)账款、新项目的投入等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都可能会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积压,周转缓慢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在此背景下,仓储融资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瓶颈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仓储融资服务的模式

仓储融资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在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的同时,还要实现中小企业、银行和仓储企业三者之间形成多赢局面。仓储融资服务的主要模式包括仓单质押融资、保兑仓融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

(一)仓单质押融资

仓单质押融资是指借款企业根据物流企业开出的仓单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权利质押业务。在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将其质押货物存放在商业银行指定的自有仓库或仓储企业仓库。近年来,国内大的物流公司如中远、中储等与深发行、商业银行、广发行合作开展的仓储融资业务。基本流程为[1]:

(二)保兑仓融资

保兑仓是指以商业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商业银行控制货权,仓储企业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的金额部分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中小企业缴纳保证金,申请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并取得提货权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主要适用于空调、钢材、汽车、建材等,实力强、信誉高,缺乏资金扩大销售规模,但又有发展潜力的经销商。基本业务流程为[2]:

(三)动产质押贷款业务

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融资业务模式,即存货质押融资,是指借款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并将质押物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仓储企业,从而获取贷款的业务活动。其业务流程为[3]:

二、开展仓储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仓储融资的法律模糊,导致责任难以界定

如在《物权法》背景下,质押合同可否约定质权人未受清偿时有权接受该仓单项下货物的所有权或约定直接受让仓单权利?如果没有司法权界入的情况下,保管人、仓储企业是否有法定之配合义务?如果仓单提货日期后于债务履行期,质权人是否可与出质人协议提前取货?如果协议不成,是否也必须等到提货日届满方可进行司法强制执行?这些问题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行使质权时,在提货日并未到期凭仓单提取货物,且仓单也未背书。仓储企业认为银行只能在提货日提货,且必须提供法院判决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否则不予配合。银行如果将仓储企业作为被告诉诸法律,要求仓储企业配合执行,不仅增加成本,还影响了双方的合作。但如果事先将仓单办理背书并经保管人签章同意,则有违“禁止流质条款”。

(二)仓储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利益驱动,导致双方信誉度下降

仓储企业为了争取业务,监控措施不完善,不按协议操作,甚至与借款企业一起弄虚作假,对动产质押物进行虚假资产评估等;个别借款企业出具无实物的仓单向银行贷款,如质押仓单上列明的“洗衣机”和“冰箱”,包装里面其中有一部分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木块、塑料、棉花等填充物;在动态提取时提好补坏,还有以次充好等现象,导致双方信誉度下降。给银行带来较高的风险。

(三)仓储企业的管理不完善,加大融资风险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主要存在监控措施不完善、监管员由于利益驱动,内外串通作案,违背职业道德,给仓储企业和银行带来很大的损失。有些物流企业小,信息化程度不高,仍停留再传统手工作业阶段,不便于银行和物流企业随时了解质押物的出库、入库、货品变质、低于规定存量等情况,加大融资风险。

(四)动产质押物选择的局限,制约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

动产融资的质押物只局限于部分货品,质量稳定、不易变质、价格波动小、如煤炭、矿砂、钢铁、有色金属、大豆、小麦等,而那些容易变质、性能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的货品要谨慎选择。这项业务限制在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范围内。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现象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五)监管业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无法应对各种风险

从事监管业务人员部分都是非物流专业毕业的,知识面较窄,与合格的质押监管人员所需要的既要具备物流知识,又要具备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对物流金融行业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平时只会常规操作,当出现突发事件时,无法应对,影响仓储融资的整体操作水平。

三、解决仓储融资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仓储融资的法律体系,明确银企的权利义务

如在《物权法》、《合同法》中,要根据实际发生的案例,与时俱进,随时调整相关法律条列,明确仓储融资中的权利和义务。此外,在仓单质押担保融资业务中,银行、借款企业与仓储企业三方签订仓储货物监管协议,补充法律规定模糊或法律没有规定实际又可能发生的内容,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只有法律健全、操作规范,三方诚信,规避风险,真正达到中小企业、仓储企业、银行的共赢。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银企仓储融资的良性循环

信用作为银企融资贷款的根本保障,是构成合同关系的重要基础。在仓储融资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借款企业资信调查、借款企业资料收集、借款企业档案管理、借款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等措施,并对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全面分析,对借款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同时仓储企业对质押物资进行规范性管理,不得为了个人的利益,进行暗中操作,规避银行风险,可以更好地取得银行的信用,同时也有利于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顺利地获得融资,降低仓储融资的风险。

(三)提升仓储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对于从事质押监管业务的仓储物流企业,不断改善仓储条件,为质押物创造存储环境;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管理理念,要不断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改善机制,建立监控和化解风险机制。对于成品质押融资而言,仓储企业必须对质押物的种类、质量、数量进行有效地监管,做好防潮、防霉、防鼠、防窃等安全保障工作,严防货损货差,严格规范入库、出库和盘点流程,确保仓单与货物、货单一致。并要求仓储企业监管员24小时不间断监控,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来应对突发性事件。此外,必须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了同借款企业、银行进行信息沟通与共享,在不断地良性循环中,使仓储企业得以发展,更好完成监管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了仓储企业和银行的风险。

(四)扩大质押物选择范围,拓宽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渠道

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借款企业希望质押商品品种、数量和标准化程度不受限制,否则很多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得不到实质的解决。因此,需要改善仓储条件,提升仓储企业的储存能力和管理水平,由原来的质量稳定、价格波动小、不易变质等货品窄小的范围,适当扩大质押物范围,对于不同货品,采用不同的融资模式,将银行、仓储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使中小企业的贷款也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五)注重监管业务人才的培养,提高仓储融资业务的操作水平

为员工定期开展短期培训、以老带新、鼓励员工进修搭建平台,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成长。另外,在基层岗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工作业绩突出的监管人员,成立督察小组,定期进行巡查,确保监管业务的操作规范,应对在运营中的各项难题,提高仓储融资业务的操作水平。

虽然仓储企业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不能完全规避各种风险,只有三方共同努力,不断尝试,制定出最优融资方案,基本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实现仓储融资服务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仓储企业的增值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使这项服务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eB/oL].农村金融研究,2002,(3).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库存商品融资物流金融比较研究

1概述

国外的库存商品融资业务在20世纪初就已初现雏形[1]。从1905年俄沙皇时代的谷物抵押贷款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展的库存商品融资、保理融资等业务,再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开始推行的以it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制造业融资业务,以及意大利、以色列等地区陆续推出的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服务,库存商品融资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2]。相对于国外开展库存商品融资业务的悠久历史,我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储运开展的第一笔仓单质押业务开始,到现在已发展到年授信额度近50亿元的库存商品融资规模。截至今天,我国已经出现了20多家金融结构联合物流企业开展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3]。快速发展的库存商品融资业务,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注意,物流金融范畴内的相关概念逐渐在学术界和金融界传播开来。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国内外库存商品融资业务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出典型的基于库存商品融资的业务模式,并针对不同的业务模式,分析它们在实践中具体的操作流程,最后给出国内外在开展库存商品融资业务实践中的差异。

2国外库存商品融资的业务模式

根据美国商业银行组织CFa(CommercialFinanceassociation)归纳,库存商品融资业务可以划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中银行根据贷款者的质押库存价值阶段性地发放贷款;第二类中银行发放贷款用于购买全部或部分贷款企业的库存。就企业业务模式上来看,大概经历了以下五种库存商品融资业务模式[4]。

2.1存货留置权融资。在该融资模式下,银行拥有借款企业的存货留置权,但企业能够自由地销售存货。从具体操作层面看,这种融资模式对银行的存货监管并不利,随着时间推移,存货减少,相应的价值也下降,如果企业不及时补货,银行将面临贷款抵押品部分留置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2.2公开仓储融资。在该融资模式下,借款企业将存货放在专门仓库中,由第三方仓储公司代为保存和管理。购货方在购买借款企业的存货后,直接将货款打到贷款银行,用于冲减企业贷款。仓储公司在得到银行的授权之后,购货方才可以提货。这种融资模式由于需要额外支付仓储公司存货保管费,对借款企业来讲成本较高,而且发生过仓储公司与借款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的事件,因而现在这种模式也较少使用。

2.3就地仓储融资。在该融资模式下,仓库就设在借款企业的货站里,银行为加强存货监督会雇佣第三方仓储公司来管理存货。相对于公开仓库融资,就地仓储融资不必支付存货管理费,成本大大降低,优势明显,因而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2.4信托收据融资。在该融资模式下,借款企业将银行贷款用于购买货物,同时向银行开出信托收据,注明货物实为银行所有,借款企业只是代为持有并销售。货物卖出后,货款直接打入贷款银行帐户中用于冲减贷款。这种融资模式由于需要银行职员到仓库现场监管货物,因而适用于大型机器设备或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等,而对数量较多、清点不便的商品不便。

2.5抵押单融资。在该融资模式下,独立的第三方对借款企业的销售活动和存货情况进行跟踪式的贴身观察,并定期签发给贷款银行抵押单,保证抵押品的存货数量。相对于信托收据融资,这种模式由于第三方的参与,银行职员无需亲自对企业进行监管,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贷成本。此外,独立的第三方还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专业服务,使借款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贷款管理问题简化,这让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这种第三方公司经过专业化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公司发展起评估企业中间产品、存货的技术。这种发展,不仅使得商品运动的自由度大大扩大,而且适用于抵押的商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3中国库存商品融资的业务模式

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展库存商品融资业务的具体实践中,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新。总结来讲,先后经历了动产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买方信贷融资、异地仓单质押融资和信用担保融资[5]。

3.1动产质押融资。在该融资模式下,借款企业将货物或动产存入仓库,仓库验收后形成仓单给银行,银行按照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贷款给企业。银行拥有货权,借款企业在偿还银行贷款后方可提货。银行对企业货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而仓储企业仅对货物的数量和保管质量负责,风险还是由银行来承担。

3.2仓单质押融资。随着银行对于风险的考虑,部分银行开始选择有信誉的物流仓储企业进行合作,而物流仓储企业所承担的责任以及风险也越来越多。例如,物流仓储企业必须对借款企业货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必须为银行把握货物的经营风险并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借款企业一旦违约,物流仓储企业要承担一定的回购责任等等(具体的操作流程见图1)。

3.3买方信贷融资。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我国金融机构又开展了保兑仓业务,也就是买方信贷。在该融资模式下,首先形成一个以四方为主体的两套三方协议,第一套协议方包括甲方银行、乙方物流仓储企业、丙方经销商;第二套协议方包括甲方生产企业、乙方经销商、丙方银行。银行在经销商交纳了一定的保证金后开出承兑汇票,收票人为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按银行指定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成仓单质押(具体的操作流程见图2)。

3.4信用担保融资。最近,我国金融机构又在尝试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在信用担保融资模式下,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和最终结算(具体的操作流程见图3)。

4国内外库存商品融资业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论述可知,国外库存商品融资业务大致经历了对存货具有留置权到具有拥有权再到总量拥有权的发展历程。在公开仓储融资和就地仓储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的责任主要在于对存货的监管,以保证银行对存货的拥有。而在信托收据融资中,参与该业务的只有银行和贷款企业两方,货物由银行监管。在这三种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银行对质押物具有拥有权,只有质押物的销售货款到位后,质押物才能被提出。上述这一点类似于我国目前广泛进行的仓单质押业务,仓单使得银行对质押物具有了暂时的拥有权,企业可以销售质押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只能相当于是银行的人。而对于国外的仓单存货融资来说,国外的仓单或者说抵押单是一个由第三方定期签发给贷款银行的文书,它保证了作为贷款抵押品的存货数量的存在,它采取的是总量控制的方式,并没有对存货进行实物上的分离和拥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流动。此外,国外物流企业对自己开出的仓单负责。因为国外物流企业开具的仓单具有法律效力,加上比较系统的全国性仓单管理和流通体系法规,比如美国、英国、波兰和俄罗斯等,仓单流动性比实体货物好。而在我国由于物流业服务不规范,更重要的是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没有权威的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仓单管理流通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使用和流通范围有限。

综上所述,我国的仓单质押业务目前更类似于公开仓储融资或就地仓储融资,但是又有不同之处,表现在作为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具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其能力又受制于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像国外仓单存货融资中的第三方企业那样实现销售活动的跟踪式调查。

参考文献:

[1]陶经辉,应丽景.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模式和风险管理[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2).

[2]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3]冯耕中,.库存商品融资业务诠释[J].物流金融,2005(2).

[4]张军.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3

一、问题的提出

物流产业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实践及理论中一直探讨的核心问题,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已成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动力源泉。对于农村物流来说,最为重要的即为粮食流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高度重视粮食流通工作,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与其他农产品相比,我国粮食流通的市场化道路最为曲折和复杂多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起伏。即便从1998年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新粮食流通体制实施以来,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进程也并没有停止,而是在曲折中前进。

从20多年来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来看,此前决策者们不仅在创造条件加快培育新型粮食市场主体方面做得很不够,有时甚至迟迟不能消除束缚新型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没有按市场规则办事,一方面,国家为国有粮食企业确定了购进价,销售价却由市场决定,购价与销价由两种机制形成,往往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既有与其他国有企业形成低效率的类似原因,又因粮食的特殊性而具有形成低效率的独特原因,达到盈亏临界点所需要的买卖差价往往大于合理的买卖差价。

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国务院17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我国20多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央1号文件对新一轮粮改的市场化目标和所应把握的重点环节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国务院17号文件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对新一轮粮改做出了全面部署。这两份重要文件使粮改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年底,全国(除外)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部放开,已初步确立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新体制。在这新一轮粮改中,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铲除了束缚新型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受到高度重视;二是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粮食购销市场化得以最终完成;三是粮食补贴政策发生历史性转换,由以前的补流通环节改为补生产者。

在消除束缚新型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的形势下,经营主体开放、粮食价格市场化预计将形成新的粮食市场结构。未来形成的市场结构是否最优的结构(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粮食安全),粮食流通的改革能否使得我国粮食市场包括生产、流通等环节真正地良性运行起来呢?在回答这一个问题之前,最起码有一点值得我们来思考,即经验显示在我国农村经常发生丰产而不增收,在现有情形下这个状况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之所以我们农民种粮经常是丰产而不增收,是因为粮食收割具有很强时间季节性,一般大家都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把粮食从地里收割下来,接着只是对它进行晾晒,此后农户往往将预留储存部分粮食作为口粮、饲料和种子粮,其余的粮食在短时间里抛入市场卖掉。这是基本上农户家庭的普遍做法,这是由农业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他们面临相同的环境与条件的限制,比如仓储条件、市场信息、控制风险工具等方面,这样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粮食价格下降,从而粮食丰产而不一定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与此同时也导致粮价形成较大的季节性波动,在收割期间粮价偏低,在栽种、青苗期间粮价走高,因此不利于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另外,还会导致谷贱伤农的景象,降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粮食安全。为此,国家政府需要常年对粮食种植农户采取各种补贴措施,一般包括降低种粮成本的良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补贴,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农机具补贴,及其它直接补贴形式,除了在种植方面补贴外,在产出方面也常实行直接或间接性补贴,比如我国最近两年通过利用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实施粮食托市收购措施,其实质是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性的价格补贴,当然也是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国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里诸多环节上需要补贴,每年需要动用大量的财政收入,这里面还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隐性资金浪费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现有改革后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关键症结是把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在传统模式里,农民种植出来的粮食是由国有粮食部门进行统购统销,是计划经济性质的;在最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虽然粮食流通领域允许和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粮食流通,但由于粮食经营企业在与单个农民家庭进行粮食交易或博弈上,具有资金、仓储、信息、风险控制等各方面的优势,通常来说普通农户家庭在粮食定价权上缺乏与之讨价还价的能力,除非粮食流通行业规范性发展,企业数目不断增加以形成企业之间完全充分的竞争状态。在现实中农民只能在把粮食从地里收割下来,在很短时间里把粮食卖给这些粮食经营企业,在粮食销售定价上根本上就没有谈不上有话语权。要不是国家施行在粮食价低时进行托市收购机制的话,农民处境就更加被动。

二、建立新型公共粮食仓储体系以弥补仓储市场缺失

长期以来农民丰产而不增收,传统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将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这些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呢?我认为,症结在于农民仓储资产不足或仓储市场的缺失。在收入低的农村经济里,农户家庭除了交足国家分配的定购任务外,每年都剩余较多的口粮、饲料粮、种子和商品粮。农户如想储存剩余粮食的话,没有可借助使用的公共仓储设施,通常采用家庭自我储存方式。由于沿用传统落后的储粮方法以及设备简陋,鸡刨狗蹬、鼠盗虫蛀、霉烂变质等,粮食损失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农户自储粮食成本较大。因此,虽然把粮食暂时储存起来等到淡季时出售将获得更大的收益,但农户家庭由于仓储资产不足及农村仓储市场的缺失,他们也只得放弃似乎有报酬的库存投资,将具有较高未来预期收益的粮食兑换成现金资产。加上近年中央政府为了维护农民利益和稳定粮价,

采取了对粮食实施托市的举措,因此农户必然将粮食快速抛售到市场,根本没有充当市场参与角色的动力,从而在交易策略上农民表现出非最优行为。这种仓促将物质形态转化成易保存的货币形态,无论从成本上还是从安全性上对农户来说是明智的决策。然而,农户交易策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即丧失了粮食交易的时间价值、期权价值,以及充当融资抵押功能的价值。从总体上来看,这种次优行为导致了农户家庭的福利损失。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代价也是较大的,因为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性政府每年都要进行强力托市操作(只要将实施托市政策列为手段的话)以维持粮价在收割时段的暂时稳定,势必将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收入来补贴这一过程。这里还不必说此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失误、腐败等诸多问题。另外,此也强烈地体表现出国家干预市场的痕迹,不利于粮食市场流通的真正成熟与发展。

农户这种次优交易策略或放弃粮食市场参与权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仅是某一家两户的个别行为,而且也是长期以来的现象。在人类发展到今天,尤其当前中央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国家政策,以及正在着力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新一轮改革,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既然是一个农村经济里的普遍现象,因此就必须从资产公共性角度来寻找解决的方法。我们认为,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应该注重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参与市场,提升农民在粮食价格上的话语权,而这在过去的粮食市场几乎忽略了这个问题。更为具体地,要提高农户家庭对粮食的仓储能力和动力是问题关键,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粮食仓储管理机制则是其至关重要的前提,这样可以弥补农村经济里仓储市场的缺失或为农户提供一个公共的仓储资产。

农村经济里建立新型现代公共仓储机构或企业(具体模式见后面的详细讨论)之后,农户可以利用公共仓储资产或进入仓储市场改变自储粮方式,扭转自身现有售粮处境,解除储存条件的约束,使得其能真正意义上参与粮食市场。这里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使农户自由处置粮食出售时点,而不必象传统情况里粮食收割后不久就必须要抛售到市场或粮食中间商。这样必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使自己劳动得到应有合理的回报;同时又能起到藏粮于民的效果,而不一定要是大量地被控制在流通企业手中,这样也有利于主体多元结构,大大地减少粮食流通的垄断成份,从而容易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场价格。另外,由于实现产后分流,增加农民自储粮,还可以减轻国家托市收购的压力和减少财政支出;同时国家、地方粮食储备部门还可以委托储备降低成本,也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性。因此,新型现代公共仓储机构或行业的建立将能够极大提高粮食流通改革效果,更大程度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形成储备粮的购销价格,为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服务。当下无论我国宏观调控还是政策导向上,都是支持新型现代农村物流形式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是发展我国农村特色的新型仓单系统的最好时机。

三、解决具体方案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我们建议建立具有高度信誉、管理水平高的新型粮食公共仓储企业或机构,然后通过它将粮食储存的传统形式转变为粮食储存的标准仓单化,以及同时创建一个相对应的仓单交易辅助平台;具体地,农户将粮食根据仓储规章或标准的要求存入仓库,获取仓储企业的无记名标准化仓单作为存入粮食的凭证,该仓单内容主要包括标明质量等级、数量,它是一种类似银行存款的可以随时存取的不记名标准仓单。仓单对应于粮食,也即实物证券符号化。另外,在标准仓单体制基础上辅助创建一个仓单交易平台,比如现场交易大厅或网上电子交易大厅,实现粮食交易集中进行,以利形成粮食市场化价格。

由于具有高度公信力和专业管理能力的机构对实物有效管理,保证了仓单与粮食的严格对应,使得仓单交易实质上就是实物现货交易,只不过现在是通过仓单的形式买卖替代实物交易,从而避免了实物搬运,极大地方便了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增加交易次数;仓单交易也创造价格透明性,使得农户能够掌握信息作出销售决策而不是等待上门来的购买者(如粮食中间商或流通企业),它们常常给较低的收购价格。因而标准仓单化使得粮食便于流动起来,而且是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从而增加其价值。

我们这里的模式有别于现有的国内外仓储模式,主要在于仓单是标准化设计且无记名性,包括标明质量等级、入库时间等,数量是百斤的倍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粮食的流动性;同时建立了一个仓单交易平台与设计一套仓单交易机制;在未来条件时机成熟时考虑与粮食期货对接,形成粮食的现货与期货两市场之间协调互动发展,更加有利于粮食当前价格与远期价格密切关联,实现稳定粮食价格功能。

对于整个仓单体系,通过标准仓单形式涉及诸多方面的参与者,这些参与主体包括仓储企业、农户、粮食加工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系统里各参与主体间关系如图所示:

1.仓储机构或企业

仓储企业主要提供仓储、交易平台、质押物(动产)托管等相关的物流服务。仓储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客户(农户、粮食加工商)所需仓储以及相关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同时仓储企业在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中,向银行提供质押仓单的信息。一般来说,注册的粮食仓储设施必须象一个供给粮食仓库一样运作。与客户的仓储协议必须是标准化且没有歧视的。仓库必须正式地贴出仓储和处置价目表。仓储企业的优势和价值表现在成本价值、服务价值、风险规避价值、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农户家庭

粮食收割具有很强时间季节性,现在普遍的做法是一般大家都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把粮食从地里收割下来,接着对它进行晾晒,此后农户往往将预留储存部分粮食作为口粮、饲料和种子粮,其余的粮食在短时间里抛入市场卖掉,因此常常出现农民种粮是丰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在当前这个新型框架下,农户可以将剩余根据仓储规章或标准的要求存入仓库,获取仓储企业的无记名标准化仓单作为存入粮食的凭证。注意,我们这里利用了金融里的一个概念,将实物实行了证券符号化,即仓单对应于粮食。因此一个金融里的手段将原先缺乏流动性的粮食通过统一存储和标准化变得具有流动性,从而大大提升它的价值,至少是使粮食产生流动价值。从广义上来讲,这一操作已经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或财富价值。最明显的好处是,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和产品升级上急需资金支持,但农户以往可用来贷款的质押品较少甚至是缺乏,具有很强流动性的标准化仓单对于银行来说是质量良好的贷款质押品,从而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金融问题;另一方面,在传统粮食交易方式中农户处于价格被动地位,仓单系统建立后,农户可以在价格不满意时期将粮食托管存放于仓储机构,在任意时点上进行买卖仓单,以获取

时间价值和价差收益,摆脱以往受无法跨季节销售的制约。

其实,最重要的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里把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的状况,现在使得农民能够有渠道和更大的空间来参与市场,从而分享市场交易里带来的好处。

3.粮食加工商

粮食加工企业以往做法是在粮食收割季节里,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储存在自建的仓库里,即便如此也因库存有限而仅能供短期加工之用,过后则只能从粮食中间商那里购买所需加工原料。这里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二是粮食供给方(农户)相对分散,以往传统采购主要通过粮食中间商,有时供给严重缺乏甚至需要进口,自己很难控制这里的价格和供应风险。在标准仓单系统建立后,粮食加工商一是可以利用暂时未用的原材料存入公共仓储系统中的仓储企业,得到仓单后向银行质押贷款,从而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二是在标准仓单系统中,粮食加工企业可以直接从农户手中购入仓单,然后从仓储机构统一运输,不仅免去了粮食中间商的中间费,而且也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原材料得到了仓储机构的保证避免了各种风险。

4.银行机构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农户或粮食加工企业的仓单实行质押或抵押对他们进行放贷。通常地,为了防范违约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或担保,而在农村里一般农户家庭或乡镇中小企业就是缺乏可用来抵押或担保的有价值抵押物。标准化后的仓单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存货的存在性和质量由仓储机构市场信誉,以及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来保证,同时在得到贷款前,存货还必须由仓储机构申请保险。在价格方面,还有政府托市收购的手段,存货价值不会有大幅度降低。因此,使用标准仓单质押贷款对于银行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风险。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引入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是正在积极推行的做法,标准仓单抵押信贷给村镇银行提供了风险控制新模式,从而促进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健康发展。

5.政府或中央粮食储备部门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粮食流通改革,努力实现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目前,我国主要依靠中央粮食储备公司(简称中储粮)进行粮食购销库存来保证实现“三个维护”的目标。中储粮一家现每年在粮食市场上交易量已经高达40%,对粮食市场产生主导性作用,比较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已经产生了较为积极的意义,但从经济角度成本是极其巨大的。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量的存粮仓库、设备、生产和管理人员,这里就发生了巨大的必要成本,此后还要定期维护更新以及行政管理等成本;其次,它占有绝对的交易量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不可避免产生垄断行为,对市场机制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虽然当前实施的托市目的是给出一个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在涨价时实行顺价销售,暂且不说这些做法多少留给人有统购统销的意味。从政府高层对市场的认识、分析、决策、以及到中储粮执行要经历一系列过程,必然产生时滞效应,更不用说对市场运行认识不足产生决策有偏,比如在收购与卖出的时点、价位、数量上科学规范的确定机制没有健全,就容易产生凭经验感觉的主观性等,还有中储粮作为一个企业必然也存有局部利益。因此经多年曲折道路而探索出体系安排有它的优点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同时存在很大缺陷,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这里的新型仓单系统可以为减少政府部门在农业市场化中干预,降低政府调控市场的成本而开辟了一条道路。在引入仓单系统后,除了中储粮等粮食流通企业外,大量的农户和粮食加工商将参与市场交易。我们根据经济学理论知道,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数量无限扩大化将会使市场竞争趋向完全,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在形成良性市场机制后,粮食的市场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就会根据供求关系市场法则自动调节,并不需要政府如以前一样进行经常性干预,只是在市场里出现失灵状况时进场适度干预。

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以将从农民那里收购的粮食存入公共仓储企业里,以标准仓单形式持有国家储备粮,或者直接从市场上或农民手中购买仓单;即等同于将国家储备粮库存于自建专门粮库的传统形式,转存于公共仓储企业里。政府通过持有仓单就可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在必要时(如出现异常波动等)可以进场交易仓单而实现宏观调控操作。由于仓储机构负责现货存货的储存和处理,利用这些仓储的仓储能力,还可以大大地降低了国家储粮的成本。

总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形式转变,除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外,还至少几个好处:(1)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和储存成本,减少甚至消除粮食定期转库的巨大成本i(2)增加了储备粮的流动属性,必要时可以用来抵押融资;(3)减少在平抑价格操作时的二次出入库手续,从而降低交易成本;(4)可以准确地统计全国粮食库存数量、地区分布、存放年限结构、交易流通等信息,极大地提高我国粮食现有信息统计的精确度,完善甚至改变现有粮食信息统计方法与系统,完全可以使政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可以说公共仓储模式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6.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与仓储企业合作,每一张保单的生成,都默示强制性参加存货财产保险。由于仓单在客户手中的风险测量困难,排除道德风险的成本很高,保险公司出于效益的考虑,在仓单系统建立初期,很可能只对存货在仓储机构发成的火灾、盗窃、以及由仓储机构的过失引发的风险进行承保。保险公司为降低赔付率,可以联合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定期对仓储机构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同时,保险公司也将为仓储机构承保其仓储设施等其他资产,为其提供财产保险。

7.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

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建立。该机构对申请从事标准仓单系统的仓储机构的信用、仓储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作了一个完整的评估。评估之后,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做出是否给予加工商资格认证的决定,如果给予特许权,向该仓储机构颁发特许经营权证书,准许这些证书持有者对第三方开展标准化仓单业务。在日常监管过程中,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主要是确保仓储机构合规作业,确保仓单与实物对应,确定和监控仓储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指标,还包括对仓储管理水平、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最终目的是降低仓储服务需求方监督成本,提高他们的信心。

四、农村新型仓储业建立的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1、仓储企业或机构经营模式选择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仓单的发展都是从发掘其融资功能开始起步的。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仓储企业或机构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由专业仓储运营商集中进行仓储管理,这些仓储运营商并不对仓储标的物进行交易,只是将仓储标的物作为银行信贷的安全保障。

由专业仓储运营商集中进行仓储管理,这些仓储运营商除了仓储职能之外,还充当对部分个人客户进行银行信贷的媒介。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银行也可直接进行仓储营运或者通过子公司进行仓储营运。

由本身就是标的商品交易商的店主充当仓储商进行集中性仓储管理。

由个人借款者在专业监管机构的监督下自主进行仓储管理。

由贷款人和银行在一个双边合约安排下联合进行仓储运营。

由迄今为止的有限经验,表明在首次建立仓单系统的国家,采用第一种模式可能具有最好的前景。该模式最主要的好处是:通过保证仓储管理者对于借款人的独立性,可以给予借和贷款人最高程度的安全保障;该模式对于交易体系的透明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有效避免第五种模式中双边合约安排所带来的管理上的复杂性。

第三种模式被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型贸易公司所广泛采用。这种店主兼仓储运营商的身份给农民两种选择机会,他们可以选择将标的物出售给仓储商,也可以仅仅将其存放在店主的仓库中。当然,当店主的存货不足时,他们可能仅承诺买入,这样可以给店主带来更大的获利空间。这种制度安排在仓单系统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时候通常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巴西,仓储法在90年代得到了修改,以允许仓储商用自己的帐户直接进行交易。

在仓单系统的规模太小,对店主或仓储商而言不具有经济性的情况下,第四种模式就很有吸收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款人自己持有存货,并定期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银行也可能会认为这种抵押模式具有较高的完全性,因而可以接受。如果借款人在没有得到银行授权的情况下就处置仓储标的物,则银行可采用法律武器。这种模式在菲律宾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成功。

在商业仓储业发展经验不足并缺乏对仓储业进行监管的有效法律的国家,银行更倾向于接受第一种模式。这是因为该模式可以避免仓储运营商因为自身的交易活动而破产的风险,从而也就降低了整个借贷运作的风险。在第一种模式中,银行对抵押物的信心建立在仓储管理者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而在菲律宾模式中,银行的信心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得到保障:由一个政府所有的公司协作签署银行贷款。但大多数专家认为,第一种模式比菲律宾模式更为恰当,特别是对仓单系统缺乏经验的国家(CoulterandShepherd,1995)。

通过比较国外仓储业发展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建议打造仓单仓储行业,分两步:

第一阶段为简单储存,农户将实物存入获取仓单,只为推延或选择卖出时间以及做向银行机构质押融资。仓储企业自己不能自营仓单买卖业务,因此其角色是服务而不是经营。这阶段最主要是让人们获得操作便利之外,对公共仓储机构的认可,也是对仓储机构的增信。

第二阶段为仓单制度化及交易市场建设,即在该市场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和监管制度形成并得到一定规范下推动仓单制度交易,以增加仓单的流动性。

2、仓储运营商角色选择

关于新型仓储业的运营商是谁的问题,原来的国有粮食系统在仓单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消亡,还是可以发挥作用?

国有粮食系统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改造,则还有望在未来的仓单系统中充当仓储运营商的角色。实际上,它们可以成为未来货物仓储网络的主体,对很多产品提供安全的仓储服务。许多国营的粮食机构具有存储和杀虫的专业技术,这在未来的仓储业中为其带来了先天的优势。然而,不幸的是,用这种方式来使用这些国营机构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国营或半国营机构具有腐败的市场声誉,这会导致很高的保险费用,甚至使得私人的交易商或银行不愿意将存货委托给它们;它们缺乏政治上的独立性,从而当粮食危机发生时无法有效拒绝政府攫取仓储标的物的企图;它们通常会在自由化之后还继续从事交易行为,这给其仓储业务还来一定风险;与财务上的困境和人员上的臃肿相伴随,国营机构可能会存在较严重的利益冲突和服务质量低下。

考虑到这些问题的普遍性,一些外国经济学家提出应该认真考虑将仓储设备和仓库转让或租赁给私营部门的可能性。这当然可以通过招投标程序或其它机制,在保证处置价格不被高估同时又符合市场价格的条件下迅速地实现这一目标。另一种可能性是将粮店转交给一个专业的公共仓储机构来经营,它不再承担自主交易的功能,如印度的中央仓储公司。但是这一选择同样存在一些国营交易性企业相类似的制度性问题,这同样会打击银行在拓展仓单融资方面的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办法是仓储公司仅仅维护这些粮店,并将它们出租给私人部门的专业仓储运营商。

中国的国有粮食系统曾经具有非常广泛的分支机构,粮站已普及到每一个乡镇。在建立仓单系统的过程中,如果利用如此广泛存在的粮站作为基本的仓储设施,显然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粮站要成为仓储业的主体,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在粮食价格走向市场化以后,许多粮站早已经名存实亡,或者根本不复存在;很多地方的粮站基本上只是一个中转站,缺乏清洁和干燥设施,存储的经验也并不充足;我国的粮站作为典型的国有企业,与其他国家的国有企业一样,具有信用不佳、服务不到位的通病,这可能会影响到仓单融资系统中银行或其它放款机构的信心。

根据以上判断,我们认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仓储和仓单系统,应该也只能适度利用国有粮食系统现有的资源和设施。具体说来,一是对尚存的粮站设施进行清查,挑选一批还具备基本储备能力、设施还比较完整的粮站作为候选的仓储设施;二是鼓励私人部门进军仓储业,并在适当的时候以租赁甚至收购的方式取得这些设施的经营权,使仓单系统真正完全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对标准仓单化仓储机构运营角色选择,我们主张是以市场化机制为原则。现有大部分仓库都是民间投资占主体,地方和国家政府占少数的股份制仓储。有了这种形势,仓储业将会得到很快的发展。事实上,在仓储业上的私人投资欲望强烈。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仓单银行这一新生事物开始时需要一段市场培育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建议中粮集团企业或其他大型有声望流通性企业参与,但以私人部门投资为主的方式,因为运营商的声誉包括它专业性、独立性、资金实力是成功的基础。为了表示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决心,政府也可以持有少量股份。

当然,要完全实现以上投资主体结构,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可能存在政策层面限制(主要是认识上问题),以及地方对现有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风险。为了尽快地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市场参与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退一步,现有国有粮油储备企业(如市级粮油储备公司)

开展对农户粮食代储拥业务,建立仓单交易平台,因为它们拥有并扩容现代化仓库及储存设备、专业人才、以及铁路交通部门长期合作便利等有利条件;然后,待以后逐渐积累了相关经验,以及条件成熟时,再对储备企业进行改制。当然,这样重复以往国有企业发展的老路,将来需要付出改革的经济与社会成本,但有利于当下公共仓储市场的启动与发展。另外,在它与农户之间还可以增设一个众多小型私营储备购销网络(或公司),它主要建立在农民居住集聚区附近,同时经营销售农民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四川成都崇州模式),它的作用是将农户收割存入的粮食转储到前者。这样做的原因是方便农户存粮,以提高量少农户储备的积极性,同时也减少公共仓储机构收粮的成本。当然,仓单、储备管理等信息,以及仓单交易平台都归属公共仓储机构建立和负责,私营储备购销网络只是起到转储功能。

3、所要求的制度条件和法律环境

标准仓单系统带来了政府对私人粮食交易政策的巨大改变。在仓单系统建立初期,迫切需要政府的指导,同时政府还需为其建立会计、法律、税务等的良好运行环境。为了确保仓单制度得以应用,管理者必须在经济与法律制度方面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

3.1必须像支持实物担保一样支持仓单等保值工具,法律制度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7:

仓单必须与库存的物品相一致;

仓单参与的各方(比如农民、银行和仓储商)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必须明确界定;

仓单必须可以自由转让和背书;

在仓库进行清算或仓库有不当行为时,必须保证仓单的持有人拥有获得该现货或其替代品的优先权。

如果对仓单所有权存有争议,在仓单被收受前必须给予澄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大多数经济转型国家,缺乏相关适当的法律制度环境可能是限制仓单的产生与接受唯一最主要的原因。

3.2为了推出仓单制度,所有相关操作环节都要对它进行支持:

仓库必须是值得信赖的,包括其基础设施和资金水平。

能独立(不受外界干涉)对所储存商品按国家等级标准进行数量测算和质量鉴定(私人仓储公司要有政府部门颁发的仓储许可证,对于农产品的仓储,一般由农业部发放)。

有切实可行的财产保险和灾害保险制度。仓库签订保险合同的费用比较昂贵,因为这仓单制度比较新颖,并且有一些的风险。在波兰目前正制定实施担保合同和担保基金的联合,成立由仓单各方参与的共同保险基金,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3.3完善的担保机制及担保基金设置

仓单系统的完整性必须通过履约担保得到保障。贸易商和银行接受仓单的关键前提是存在对仓库的履约担保,保证存储的商品数量与仓单标明的数量一致,存储商品的质量与仓单载明的质量相同或更好。没有这些保证,农户、专业和贸易商就不愿存储他们的农产品,银行业不愿接受仓单作为安全可靠的抵押品而对储存的农产品进行融资。

履约担保通常采用保证金方式,这种方式有时用赔偿基金作为补充。赔偿基金由参与仓单系统的仓库交付,从他们收取的服务费中抽取。赔偿基金或单独使用,或作为辅助担保与保证金一起使用。在后一种情况下,赔偿基金降低了担保工具即保险金的成本,使担保条款容易被规模较小的仓库所接受。这种方式扩大了仓库的服务市场,提高仓储行业的竞争力。

另外为了防范仓储机构整体经营风险,需要设立担保基金制度。银行集资所成立担保基金将只在偶然事件发生的时候才会有支出,到基金的成熟阶段将成为银行的实有收益。原因很简单,仓库所有人(也是担保基金的所有人)将从这个基金中对使用该基金每一笔业务收取费用,所以该项目的存续期间同时也是资金股本化的过程,银行的风险将越来越小,直至降低为零。随着担保基金的增长,银行对潜在担保人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担保基金完全能够满足仓库(有仓储许可证并通过检验)的资金需求,更能保护贷方避免因仓库许可证失效或没有通过检查等仓库欺诈行为所引起的风险。

3.4与税法相关联的要求

抵押物的价值有可能因为债务人没有缴纳税款(税务部门有优先留置权)而缩水,贷出资金的债权人的权益有可能得不到保证。相比而言,在美国和西欧,除非少数情况下因特殊的原因,税务部门不能这样做(他们没有优先留置权),他们只能对没有注册的抵押物品有税款留置权。尽管这些与税法相关的法律并不直接致使仓单不被应用,但它还是影响了仓单应有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但是,即使在没有完善的法律基础,并且还有税款留置权条件下,仓单抵押试验项目还是可以实施,比如在波兰就是这样,该项目之所以可以实施,是因为它建立在现行法律与适合仓库和银行参与的基础之上。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仓单将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因为它会受制于现有的特殊法律关系。一旦完善的法律基础形成,仓单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担保制度的核心。

目前,虽然缺少适宜仓单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但在政府认识到这一领域重要性和战略性意义下决心倡导和扶持它,我们可以有办法克服这些缺陷,促进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比如在用地、税收、用电等方面扶持,尤其在税收上要采取大力度,目前的情况是国有仓储企业不纳税,民营仓储企业需要交纳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等各项税收;政府可参股但不控股,以给仓储企业增信;确定权威的监管机构、监管机制;建立风险保险机制;高标准仓储技术和专业人员素质,等。

在仓单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长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持续的政府支持,特别是政府在鼓励和解决私人部门竞争性存储服务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

五、建立仓单标准化仓储行业的意义

4.1对粮食市场发展与流通的作用

(1)繁荣粮食现货市场、形成良好竞争机制的剂

标准仓单的表现形式为“标准仓单持有凭证”,由仓储机构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设立的货物存储证明管理方法等开具,具有法律效用。标准仓单上注明了仓单所代表的库存现货的特征,并与库存现货一一对应,安全可靠。因此,仓单提供了买卖双方达成交易需要的所有关键信息,为商品交易奠定了基础。由于仓单的存在,既增加了交易量,又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卖方无需看货,所以交易没有必要再仓库或者检验地点进行。标准化仓单系统的建立,使得商品交易在除了传统的仓库销售之外,也可以仓单的形式在组织化的市场上或仓储机构的交易大厅进行交易。仓单带来的更大的好处是,它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特别是私营部门参与者的信心。

(2)有利于形成粮食合理的市场价格

为了跟标准仓单配套,我们建立一个相对应的仓单交易辅助平台,即仓单交易系统,它包括现场交易大厅、电子交易网络。这样,实际上形成一个以实物为基础

的仓单符号化的现货交易市场,由于实物符号化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吸引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交易者的参与。随着交易主体和交易量扩大,这样有利于信息、资金集聚,导致买卖双方在此集中讨价还价,从而形成合理真正的市场价格。同时也有利于未来与期货市场价格形成互为影响的良好事态。

(3)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储存数量、质量、以及地理分布等统计信息的精确度

目前,我国现有粮食储存量都是通过极其粗略的方法估计而得,即利用种植面积与亩产量相乘,而两者的统计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存在很大的误差。更不用说,储存年限、分布、流通等信息的收集与掌握。如果建立公共仓储市场结构,可以准确地统计全国粮食库存数量、地区分布、存放年限结构、交易流通等信息,极大地提高我国粮食现有信息统计的精确度,完善甚至改变现有粮食信息统计方法与系统,完全可以使政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4.2构建现代仓单系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

仓储系统建立后,粮食的流通不再由粮食中间商和粮食加工企业屯货哄抬,由于分散农民介入流通交易环节,信息相对于以前来说对称的程度大大增加,使得粮食的价格更具合理性,粮食市场变得更加竞争性,而利用仓单系统标准仓单的融资,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有了可靠稳定的贷款,农民升级粮食种植方式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种植粮食过程中,可能会更多的考虑到长远利益,这对于我国整个粮食产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2)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的具体实施,农村发展势头较好,农业税的取消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农村市场依然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目前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因此,通过现代仓单系统的确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便于当地政府果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如果政府能够扶持当地成立仓单系统,不仅使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发生了创新,而且能使其作为农民与市场连接的纽带。农民利用其信息,可以用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借助其运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水平,打造农业生产组织及流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有利于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

在竞争加剧的农产品市场中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降低风险、增加利润成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棘手的问题。农业风险除自然灾害风险之外,还有农产品的市场风险以及由于政府逆向操作而造成的政策风险。建立仓单系统后,将农民纳入销售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这些风险。依靠仓单系统的支持,农业服务,农产品供应、信息获得和决策反馈的及时性,以及对不确定性风险化解的机制得到优化。物流管理在抗御农业经营风险方面已被广泛关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度发达和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仓单系统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4.3仓单系统对于农村金融的作用

如果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发展新思路确实是正确的方向,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走上一条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康庄大道了。大力发展正规化金融机构、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等措施无疑都是摆脱政府对农村金融直接干预的明智之举。但问题在于农村金融需求方确实在提供抵押物、资金需求规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仓单系统有望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很多国家,农产品、金属等领域的产品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问题:价格的高度季节波动性,农产品批发价格在丰歉季节价格差异可能会达到70%以上;很低的价格透明度,一些农民和生产商难以把握市场价格的信息和变动方向;不同等级产品的价格差异性不明显,这主要是缺乏统一的质量等级标准,从而打消精耕细作、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投入品供应体系运作低效,特别是很多农民和生产商几乎得不到信贷支持。

仓单系统正好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仓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势:高度的融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仓单为质押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信贷获取能力;由于有专业仓储业的介入,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得以规范和透明,从而产生优质优价的差别性价格体系;由于仓单可以用来进行交割、质押、买卖或进行衍生产品交割,具有高度的交易便利性;由于有仓储业主的保证,还可以大大提高交易合同的执行效率,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仓单的这些作用已为很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证明。

“三农”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已在许多文献中得到了讨论,也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其中最为棘手的环节莫过于农民的收入过低且不稳定,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是导致其重要因素。然而,农村信贷的高风险特征也使金融机构望而止步,农村的融资问题长期难以得到妥善解决。如果动态地看,农村金融服务业在最近10年不是发展了,而是退步了。这是因为国有银行(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半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曾将服务农村作为一项社会职能和使用,而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以后,农业银行已逐步脱离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农业银行”的名称仅具有象征和历史意义了。农村信用社虽然还地处农村,但大多数机构已变成从农村“抽血”的专业机构,致使央行要求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要“按一定比例投放”资金来源地,足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在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中,我们不应该因为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乏而责怪农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它们恰恰是做了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所要求它们做的。问题在于,必须找到一种机制,解决农村资金需求方缺乏信用记录或者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农村真正成为金融机构“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鉴于农村金融问题的严重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然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生存状况仍然堪忧。探索仓单系统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仓单融资,对帮助农户及有产品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无疑具有有重要意义。

仓单的持有人可以是生产者、农户群体、交易商、出口商、加工商等,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可以成为持有人。建立仓单融资体系,有望大大降低农民对信贷的进入壁垒。例如,通过吸引小农户和交易商对仓单系统的参与,可以建立农村居民规范的交易记录,发展他们经济活动的信用数

据库,这显然有利于克服农村信用记录缺失、征信系统无法覆盖的问题,大大提高银行进行客户筛选的便利性。放款人还可以通过接受仓单作为抵押品而显著降低信贷风险。此外,由于仓单运营中仅需要少量规范的仓储机构即可保证贷款的绩效,放款人不必再象以前那样监督数量众多的小额借款者,从而大大减低了监督成本,有利于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发放更多的信贷。无疑,在农村金融改革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这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新出路。

在推进仓单系统金融化的项目研究和调查中,结合目前我国部分金融机构所开发的产品,我们认为,可以开展以标准仓单为标的的仓单银行业务,这不仅可以使现有商业银行产生新的具有广阔前景的业务,还可以以此解决目前我国期货公司在仓单融资市场中的一些边缘,激活仓单市场,成为仓单金融化的重要载体。

六、结论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的重大难题,我国长期以来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把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该问题的关键症结在于农民仓储资产不足或仓储市场的缺失。

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我们必须要着力注重仓储环节建设,它是粮食市场里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以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我们这里提出建立一种新型机构的粮食仓储管理机制一仓单标准化的粮食仓储机构或行业,以弥补解决仓储市场的缺失问题,给粮食生产者提供一个参与市场的通道,使之有更宽松空间进行市场化操作,也为农村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我认为该公共仓储业模式至少可以选择先在几个粮食主产区(东北、河南、湖南、江西等)进行试点运行。目前,象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全产业链经营的大企业进入东北等部分粮产地区,它们囊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环节,实现从产地收购后经过自有物流直达销售区减少运输和中转环节。他们试图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将大量稻田变成各自的专属原粮种植基地。这种“公司+农户”模式,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销售问题,同时有能力组织培养出我国优质大米的国际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然而,他们经营模式在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同时,也导致更大的垄断性和削弱农民作为生产者的市场议价能力。因此,也并不排除我们标准仓单化仓储机构和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中国现实状况下,发展公共仓储模式是一个值得通过实践尝试探讨的模式,它具有“一石数鸟”的巨大效果。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4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10]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11]谢鹏,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探讨[J],福建金融,2007,(2)。

[12]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新浪财经。

[13]孟超,田志军,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物流金融[J],理论界,2006,(9)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仓单质押物流企业增值服务

仓单质押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融资方式,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仓单质押的课题,以往学者多数肯定了仓单质押能够实现客户、物流企业、银行三赢的作用,主要侧重于解释仓单质押模式给这三者带来的盈利点,并就这种模式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探索。对物流企业来说,目前研究的角度多数定位于仓单质押是仓储服务的延伸,是一种新兴的物流增值服务。然而在传统的物流公司向新型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物流企业要具备先进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侧重于探索仓单质押对物流企业的作用,目的是发现和挖掘物流企业的综合能力和价值,并就物流发展趋势提出物流企业的发展机遇,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增加物流企业生存的空间。

一、仓单质押的概述

1、仓单质押概念

仓单质押是以仓单为物权凭证,从而服务货主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的一种新型的业务模式。仓单质押贷款就是指货主企业把货物存储在仓库中,然后可以凭借仓储单位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与借款人(货主企业)、保管人(物流仓储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仓单为质押物,根据货物的价值向货主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同时委托物流公司监管货物,物流企业收取一定报酬。

2、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和流程

(1)仓单质押基本模式。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是指货主企业把质押的货物存储在物流企业指定的仓库中,然后凭物流企业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货物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同时,银行委托物流企业监管货物。

(2)仓单质押标准流程。一般来讲,仓单质押的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的操作程序为:第一,仓储企业和货主企业签订仓储保管协议,明确货物的入库验收和保护要求,随后货主将货物送往指定仓库存放,仓库经审核确认接收货物后开具仓单,货主企业同时办理仓储货物保险。

第二,货主企业以仓储企业开具的仓单为凭证,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以减少风险为前提向仓储企业核实仓单(主要包括货物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

第三,货主、银行和仓储企业三方在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仓单质押贷款三方合作协议》,货主企业将仓单出质背书登记交银行。

第四,仓储企业同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银行行使质押权保证书,确定双方在合作中各自应履行的责任。

第五,货主企业与银行签订《账户监管协议》、《银企合作协议》,规定双方在合同中应履行的责任。货主企业根据协议要求在银行开立监管协议。

第六,仓单审核通过后,在协议、手续齐备的基础上,银行向货主企业按货物价值的约定比例发放贷款。

第七,货物质押期间,由仓储公司按仓储保管协议的相关规定对货物进行监管,货物的使用权归银行所有。仓库只接收银行的出库指令并按指令将货物出库。

第八,货主企业履行同银行约定的义务,银行解除仓单质押并将仓单归还货主企业。如若货主违约,银行有权处置质押在仓库的货物,并将处置指令下达给仓储企业,仓储企业接收处置指令后依据货物性质对其进行拍卖或回购,以回笼资金。

二、物流企业在仓单质押运作过程中的业务功能

通过分析仓单质押基本运作模式和流程,我们可以清楚了解物流企业在这一运作过程中所开展的业务及发挥的功能。

1、开具仓单

货主借款人首先要和物流公司签订仓储保管协议,物流企业在明确货物的入库验收和保护要求后,货主才能将货物送往指定仓库,仓库经审核确认接收货物后方可开具仓单,这是仓单质押运作流程的第一步。

2、货物监管

物流公司同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银行行使质押权保证书,接受银行委托,监管货主企业在仓库中存储的货物种类、品质、总数量,确保货主企业存货下限不能低于银行要求的数量。货物质押期间,由物流公司按仓储保管协议的相关规定对货物进行监管,包括货物的进出库,货物的安全、防潮、防霉等。仓库只接收银行的出库指令并按指令将货物出库,在客户滚动提取货物时,物流企业应严格监管,以免出现“提好补坏”或者“以次充好”的情况。

3、纽带功能——中间优势

物流企业通过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可以掌握库存的变动,掌握充分的客户信息,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凭借着业务优势,物流企业一方面可以成为银行的委托方,另一方面又成为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伙伴。因此通过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将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并使双方利益关系也由短期、临时转向长期、固定。

4、提供价格参考

物流企业作为借贷双方信任的委托方,在抵押商品价格的评估、确定过程中也起到提供参考的作用。随着仓单质押业务的不断深化和银行对物流企业信任的日益提升,将来很有可能由物流企业来确定价格。

5、后期处理——违约后的资产处理

如果货主违约,银行有权处置质押在仓库的货物,并将处置指令下达给物流公司,物流公司接收到银行的处置指令后,根据货物性质,对其进行拍卖或回购,以回笼资金。如果企业拖欠贷款,物流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可方便地将抵押物迅速变现以偿还贷款。

6、全程风险消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规范的仓储管理和监管可以有效地控制监管风险,协助银行解决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质押物仓储监管、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问题。

三、仓单质押对物流企业的作用

在仓单质押业务中,物流企业控制客户物流过程,是信息流和物流的汇集点。物流企业是三方的交点,起着连接银行与货主企业的纽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银行和企业消化风险。物流企业是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必要一方,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1、扩大业务范围

仓单质押使物流企业在货主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物流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不仅可以增加收益,还可以拓展物流服务项目、创造多种经营机会。

(1)物流企业利用与银行合作为货主企业办理仓单质押贷款的优势,可吸引更多的货主企业进驻,不断拓宽公司的客户范围,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还可确保稳定的货物存储量,提高仓储资源利用率,收取更多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开展仓单质押促使物流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提高仓储的附加值,从而提升服务价值。仓储功能的提升又可促进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附加值的获得,提升企业利润率和竞争力。

(3)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利用自身的特殊位置,可以更好地融入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有利于物流企业的业务整合,开展其他增值服务,大大增强其生存和盈利空间;同时可与银行信息共享,加强彼此之间的同盟关系。

(4)物流企业自身的仓储能力不足时,可以利用银行指定的仓库或整合社会仓库资源甚至是客户自身的仓库,就近进行质押监管。在不增加企业成本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客户群。

2、转变管理模式

开展仓单质押业务,转变了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已从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由原来的顾客服务转向关系管理,物流管理水平从数量管理提升到质量管理水准,管理更加趋向集约化。物流企业与客户形成一种利害紧密相关的共同体,客户群的基础也日益稳固;物流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融资,物流供应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会大幅度提高,社会效益增值,有助于形成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3、拓宽增值业务

随着第三方物流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物流的基础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物流服务不再局限于基础服务项目,一些新的增值业务将应运而生。随着仓单质押业务蓬勃发展,物流企业的角色不断丰富,业务不断拓展。

(1)管理咨询业务。随着质押品种的多样化,质押物的管理难度越来越高。物流企业能对质押物质量进行有效评估及监督管理,质押物就能及时变现,银行贷款风险降低,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就能实现,这些都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灵活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为银行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对那些以产成品作质押物的企业而言,他们的产成品交易就需要依赖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价值评估、价格走势的判断。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服务来满足货主企业及银行的需求,同时实现自身创造增值价值的目的。

(2)仓储销售业务。物流企业的仓库里每年都有大量而品种相对较少的质押物储存在,这为物流企业从事大规模的现货批量交易创造了条件。物流企业可借鉴仓储式销售的经营模式,帮助企业采购或销售原料及产品。物流企业可以代销,也可以由寄存企业进驻仓储点销售。物流企业可以利用掌握的质押物资源开设网店,适时各种可交易质押物的品种、数量及价格等信息,这将大大提高质押物的变现速度,帮助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加快资金回笼。

(3)拍卖市场业务。物流企业可以组建拍卖公司,或与其他从事质押业务的企业联合组建拍卖公司,或利用第三方的拍卖公司,在企业的贷款不能如期偿时,就可以根据借款时的委托拍卖合同,在银行同意并监控管理的前提下,直接追偿归还贷款责任,及时将抵押物品公开拍卖,迅速变现归还银行贷款本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质押物的拍卖价值,可以采用网上拍卖形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对现场拍卖业务与在线拍卖业务进行有机的整合。

4、拓展创新服务

物流企业在尝试开展仓单质押的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更多更方便的中介服务。现已从自有仓库存货的质押扩展到归物流企业管理的非自有仓库,从静态的仓库货物质押扩展到动态的在途质押,甚至是从原材料采购扩展到产品生产以及成品销售的供应链全过程质押融资,发展了存货质押贷款、保兑仓、多点保兑仓、成品质押等多种业务模式,适用范围和服务范围都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在这一融资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仓单质押给物流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5、增强服务意识

物流企业在仓单质押业务中同时为银行和货主企业提供服务,只有使银行和货主企业都满意,才能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作为纽带作用的物流企业,能否主动为客户服务,把客户的需要当成第一需要物流企业业务拓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这些依赖于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只有服务意识增强了,服务质量才能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在开展仓单质押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会面对很复杂的利益问题,在平衡这个利益的过程中,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会得到考验,落后的服务理念遭到淘汰,从而先进的服务理念得到甄选,员工和决策等的服务意识也会得到强化。

四、展望物流企业增值服务

在仓单质押业务的发展中,物流企业可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展服务角色,为壮大成为更成功的服务提供方丰满羽翼,在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的转型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1、物流企业增值服务渗透到更多行业

物流企业仓单质押贷款模式的提出,标志着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相互融合正在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迈进。这将是我国物流界的一件大事,也是金融界的一件大事。这一模式实现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对于推动我国诚信机制的建立,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流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及工业领域的明天,物流企业增值服务必将遍地开花,生根发芽。

2、物流企业增值服务形式更加多样

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意义上的货物包装、配送、仓储与运输等常规基本服务利润空间缩小,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超出常规的服务如流通加工、代销、分销、物流金融、代收货款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成了物流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创新增值服务也成了物流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物流企业为奥运会各赛区内、各赛区之间、主办城市市民生活和商业场所等构成的复杂体系提供各种物流服务,保证运动员及运动会管理服务人员的生活及赛事有条不紊地进行。

3、物流企业为更多项目物流服务

在个性化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项目物流的花样层出不穷,包括工程项目物流、大件项目物流、会展物流等,不同的项目物流在运作技术、方式和组织等方面各不相同。而且项目通常只做一次,一般是不重复的,所以,项目是一个独特的过程,需要在限定的时间、成本费用、人力资源及资财等项目参数内完成。项目物流经营和运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有创新意识地进行工作。在项目物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对能接招的物流企业必是机遇,但同时又是挑战,只有经历过市场锻炼的企业才能在机会面前分得一杯羹,赢得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高杨:仓单质押——现代物流向金融服务延伸新模式[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2]郜振廷、于卓:第三方物流业务金融增值新模式——论仓单质押业务[J].开发研究,2009(4).

[3]李莉、苑德江、车静:我国物流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0(13).

[4]袁开福、高阳: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的盈利机理及增值业务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4).

[5]潘福斌、欧颖:物流企业视角的仓单质押风险控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5).

[6]陶倩:仓单质押驶入物流快车道[J].焦点,2008(10).

[7]冯路: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6).

[8]杨永志、蔡绪平、刘勇、覃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问题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

[9]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SRtp课题组:物流金融中的质押融资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45).

[10]史丽媛:仓单质押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1]陈晓光:物流企业仓单质押融资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

[12]东方:第三方物流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5).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多维数据分析;商业银行

近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量的增加,业务数据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对数据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知识进行挖掘,导致银行工作人员无法利用这些数据对银行相关业务所包含的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上述现象在信息系统较不发达的中小商业银行体现则更为明显。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有效工具,其在国外的金融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以北美十大银行之一的蒙特利尔银行为例,通过运用数据仓库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产品线进行重新组织,并基于数据挖掘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总共为其节约了2280万美元。而这一技术尚未被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掌握。

一、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相关理论概述

(一)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过程”。在这个定义中,w.H.inmon明确给出了数据仓库的四个重要特点,即“面向主题”、“集成”、 “稳定”、“随时间变化”[1]。

数据仓库的数据组织方式主要包括有三种,分别是虚拟存储方式、基于关系表的存储方式和多维数据库存储方式等[3]。其中,多维数据库存储方式是直接面向数据挖掘分析操作所需的数据组织形式,它对Dw中的海量数据从客户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层次化处理、抽象概括,并设置维索引及相应的元数据管理文件,以对应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4]。与虚拟存储方式、基于关系表的存储方式中组织关系都比较复杂相比,更适用于组织、存储数据仓库中的海量数据[5]。

(二)基于数据仓库数据的oLap

1.联机分析处理(oLap)的概念和特征

2.oLap多维分析操作

多维分析是指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切片、切块、钻取和旋转等分析操作[9],用户能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深入剖析,进而了解其中的规律。

(1)切片。切片是指通过在某个或某些维上选取某一特定的属性成员,而在其他维上则选取一定区间的属性成员,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某银行部分业务数据所形成的数据立方为例进行说明:从该立方中选取2012年4月这一个时间段内所有理财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此即为切片。

(2)切块。切块是在立方体中的三个维上取一定区间的属性成员或全部属性成员。切块可以看成是在切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个属性成员的区间得到的片段体,也即由多个切片叠合起来。

(3)钻取。钻取包括上钻和下钻两种操作。从高级数据到明细级数据视图称为下钻;从明细级数据到高级数据视图称为上钻。

(4)旋转。旋转指改变一个报告或页面显示的维方向,通过旋转操作可以最终用户从不同视角来观察数据。

(三)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是根据企业所设定的业务目标和存在的问题,对大量的业务数据进行探索,揭示隐藏其中的规律并模型化,以指导并应用于实际经营实践。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挖掘,从中发现企业运作的本质规律,优化企业本身的运作[10],或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常用于银行业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包括:

(1)预测型方法:分类(Classification) /决策树算法(Decision tree)、回归分析(Regression)、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2)描述型(Descriptive)方法: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序列关联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聚类分析(Clustering)。

将上述方法应用于银行业领域,其可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大客户特征的识别、客户群体细分、客户流失的预测与控制、业务预测、理财产品销量预测、客户欺骗的早期识别等方面。

二、中小商业银行数据仓库的设计

(一)个人银行数据仓库构建

1.个人银行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二)企业银行数据仓库构建

1.企业银行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四、结论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尚处于探讨阶段。本文在对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将其运用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以某银行的业务情况为例,对个人及企业银行数据仓库的组织构建进行设计,实施多维数据分析,进行数据挖掘操作及分析,认为通过应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获得巨大的信息收益。■

参考文献:

[1]Bendell J. Data modeling and Database Design for Data warehouses: the Data warehousing institute, 1996.

[2]袁虹,何厚存.联机分析及数据仓库的建模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12):61-63.

[3]史金红,吴永明.影响数据仓库成功的关键因素[J].电子工程师.2000(1):9-13.

[4]韦洛霞.数据仓库与oLap[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0 (2):19-24.

[5]蒋翊凌.基于数据仓库的银行业务数据挖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孙其辉.基于数据仓库的集装箱支线运输DSS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08.

[7]赵璐.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电信系统应用的研究[D].吉林:长春理工大学,2009.

[8]徐奇,杨光敏,欧阳学兵,靳志宏.基于数据仓库的口岸跨境运输决策支持与系统实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 (3):110-115.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7

一、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背景

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来解决资金困难。但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不稳定,破产概率高,导致其信用评级普遍偏低,从而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常常要求它们提供足够的担保。在这些担保资源中,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只占中小企业资产的较小一部分,而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却占很大比重。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目前所有企业拥有的存货达51394亿,其中中小企业30326亿、农户1024亿[1]。如果按照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原本可以担保生成约2.6万亿元的贷款,相当于我国金融机构一年的新增贷款额。因此我国现阶段若能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充分利用目前被大量闲置的存货担保资源,就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与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我国应运而生。

与传统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中银行与借款企业的两方关系不同,在物流与金融的整合创新中,物流企业有效地参与到了业务中[2]。这样借款企业可以将其所拥有的原材料、产成品等存货,交给物流企业保管,由银行、借款企业和物流企业三方签订相关协议,银行依据该存货的价值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和建议为借款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贷款。这种物流与金融的整合可以使银行充分地利用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低成本且准确地获得借款企业和质押存货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监控质押存货的流动,支持借款企业的运营,并可在借款企业破产时,通过物流企业在行业内的信息优势和特殊地位,及时地对借款企业易变现的质押存货进行清偿,极大地规避借贷的变现风险。

由于这一整合创新的优点,近些年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在我国获得了很大发展,例如,自1999年中国储运与银行联手开发第一笔物流金融整合形式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后,发展到现在,中国储运已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合作,达到年授信额度近50亿的规模。再如,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和广东发展银行在广州举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产品推介会”,会议宣布在广州和杭州等全国10城市试点推广“物流银行”来开展以存货质押为主的物流金融业务。但总的来说,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水平还有相当差距。在西方这一业务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西方的银行或其它的金融机构已能够综合考虑借款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押存货,制定合理的合约条款,并设计出相应的贷款流程和监控方式,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优点,提高了这一业务的运营效率,扩展了这一业务的应用范围。因此,系统地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这一业务的异同,找出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将能够为存货质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关依据,从而有效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二、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比较分析

关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的简图如图1所示。

在业务模式简图中,融资对象将存货质押给融资主体获取所需贷款,融资主体则对融资对象和质押存货进行业务控制以保证贷款安全。根据简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分析国内外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现状:

(一)制度环境

在制度环境上,西方(以美国为例)早在1952年就出台了《统一商法典》,这一法典提供了一套简明而连贯的法律架构,打破了传统上对不同担保形式的僵化分类,有效地明晰了存货质押融资中涉及的产权归属问题,因此使统一的质押存货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和登记制度得以建立,从而帮助了债权人在提供贷款之前就能确定质押存货的价值及其优先权效力。发展到现在,在这一法典的架构下,关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相关法规已经相当成熟,几乎所有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能够涉及到的业务行为,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具体法律法规来清晰地对其进行约定和规范,有力地保证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的责权关系,抑制了恶性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为风险发生时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强化了实现债权人权益的执行效果。比较我国,目前只有《合同法》和《担保法》中的某些条款能够作为法律上的依据来判定相关业务纠纷的法律属性,相关的物权登记制度也是混乱低效,缺乏统一公开的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而且处理业务纠纷多采取法庭程序,执行过程低效、高成本,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因素,使得债务人违约时造成的债权人损失很大。

(二)行业环境

在行业环境上,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颁布了统一的仓单法案[3],明确了仓单的标准,建立了社会化的仓单系统,增强了存货的流通性。随着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对质押存货进行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和对质押存货提供仓储服务和监控功能的物流仓储企业已相当的规范和发达。最近20年,由于西方政府开始允许混业经营鼓励金融创新,专门从事存货质押融资及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得以纷纷出现,业务的操作流程变得更加规范,业务模式也变得更加灵活。而我国还处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初级阶段,呈现的特征是仓单不标准且缺少流通性;第三方中介机构缺乏专业技能和诚信,参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物流仓储企业鱼龙混杂,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甚至出现了借款人和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的现象;各融资主体还缺乏必要的业务信息共享,相关的业务操作流程混乱且标准不统一。

(三)业务基本要素(包括融资主体、质押品种和融资对象)

在业务基本要素方面,西方由于允许混业经营,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主体变得多元化,既存在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和专业信贷公司借款给中小企业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和物流仓储公司对质押存货和借款人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又存在物流公司兼并银行或银行成立专门的金融公司独立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和畅通[4]。由于有了丰富的经验、规范的操作和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西方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允许的质押品种也比较丰富,涵盖面包括农产品、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甚至在制品。至于融资对象,也从最原始阶段的农户,扩展到了批发零售型的流通型企业,并进而扩展到了供应商和生产型的企业,形成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全方位的融资体系。比较而言,我国由于受银行分业经营和其它相关政策的影响,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银行授信给物流企业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或银行提供贷款给借款企业并委托物流仓储企业对质押物进行监督控制。质物品种的选取面也较为有限,我国的商业银行从质押存货的法律风险(要求所有权明晰)、流动性风险(要求用途广、变现易)、价格风险(要求价格稳定、波动小、不易过时)和操作风险(要求便于保存,不易变质)等方面考虑,在初期多选择质地稳定,市场价格波动小,大宗货物变现能力强的工业原料、农产品和大量消费产品,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原料(化工粒子、化肥)、木材等,后来随着业务逐步成熟,新开发了汽车、纸张、家电、食品等品种。至于融资对象,受信用环境、经验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制约,以及中国现阶段以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包括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的影响,我国存货质押融资对象多以流通型企业为主,直到最近,才逐渐地延伸到生产供应型企业,例如深圳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融资对象。

(四)业务控制方式上(包括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风险控制方式)

在业务控制方式上,西方在二十世纪之交,其仓储方式就从初期的公共仓储(必须将质押的存货运输到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的指定仓库里储存,较适合于流通型企业)发展到了就地仓储(质押存货可以储存在借款企业自己的仓库中,而且借款企业可在支付回款、交换新的仓单和根据其它合约条款的情况下随时方便地拿走质押存货进行生产运作,因此较适合于生产型企业),并进而根据借款企业的情况进行量身定做[5]。而监控方式也从静态质押形式,即所谓冻结,发展到了动态质押形式,这样借款企业就可以在保持质押存货总量平衡的情况下通过交纳保证金、补充新的存货或根据银行的授权等方式取回质押存货来用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至于风险控制方式,西方已经将信用评级的定量技术用于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评估中[6],一些专门的预警技术和风险价值的评估方法也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逐渐地得以运用。比较而言,我国现阶段多是针对流通型企业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因此仓储方式多以公共仓储为主。通过物流仓储企业和银行近些年的探索和实践,对质押物的监控方式也已经从开始时的静态质押,发展成为包括循环质押(滚动质押)、置换仓单质押、信用或保证金置换仓单质押和动态控制存量下限质押(流动质押)等多种形式的动态质押模式[7]。至于风险控制方式,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过程中所遭遇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以及质押物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缺乏细致的辨别分类,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的方法,主要凭经验确定利率、质押率、贷款期限和平仓率等重要指标,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表1。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内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水平与国外的差距,正是这些差距造成了我国丰富的存货担保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

三、无锡中储发展金属材料质押融资业务案例研究

无锡中储物流有限公司是中国诚通集团现代物流试点企业。无锡中储主办的无锡金属材料现货市场自1998年开办以来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最大的“前厅后库”式金属材料现货交易市场之一。1999年6月,无锡中储首先和无锡中信银行鉴定了合作协议开展针对经销客户的金属材料质押贷款业务。在这一业务中,无锡中储通过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为银行提供质押物有关规格、型号、质量、原值与净值、经销商等一系列信息,并接受银行指令控制质押物的进出库,因而有效控制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给银行造成的放贷风险,解决了客户经营融资问题,对入驻现货市场的客户起到了稳定作用,并使自己增加了大量储运资源。

由于这一业务实现了“三赢效果”,和无锡中储合作的银行越来越多,业务越做越大。根据经验无锡中储还总结出了一套操作流程,分为五个阶段:

(1)申请签约:经销公司在充分了解质押业务规定的基础上,向银行提出书面申请,由银行对经销公司的资信进行调查和审核,参考无锡中储的意见,决定同意经销公司成为质押贷款的客户,在银行开户立帐。银行、经销公司与无锡中储三方在《金属材料质押贷款章程》上签字盖章。

(2)验收评估:经银行审批同意,经销公司将质物发运至无锡中储仓库,无锡中储原则上在三天内组织验收入库,同时提出参考意见。验收入库后出具《入库单》,提供质押物的实际品种、规格、数量及其它相关验收材料。每笔质押贷款的实物可分批到货,仓库分批验收,分批提供资料。

(3)批准贷款:银行综合审核所有相关资料,提供入库质物建议价格的50%-70%贷款额(一般比例,不排除由适当调整的可能)。贷款直接给经销公司,按银行规定,在三个工作日内资金到达经销公司在银行开设的帐户上。

(4)销售发货:经销公司从银行得到的贷款用于支付进货货款。银行委托经销公司自主销售质物,销售中不赊销,每笔销售货款由经销公司直接注入看管帐户,银行向无锡中储出具收款证明。提货人员持发货单到仓库要求提货,银行在发货单上盖章同意发货,与此同时,银行出具《业务通知单》内部传递给无锡中储,无锡中储将发货单、业务通知书核对后,审验货款证明,办理与该款金额相对应的质物出库手续。

(5)结算清算:每笔质押贷款业务终了,银行负责清算,扣除本息余额、储运费用、手续费后全额返还给经销公司。若经销公司在质押期内没有销售完毕,将按照超期处理。经销公司可在到期后的七天,以现款回购,即向银行支付贷款余额及利息、向无锡中储支付储运费用后,由银行将质押物返还给经销公司。到期七天后,则银行定出销售价,由经销公司负责销售,将销售款存放指定帐户,销售完成后,银行负责清算。

按照这五个流程,银行的贷款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但业务在多年的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在制度环境上,对于银行来说,金属材料质押贷款是一项新业务,银行对经销公司资信情况的掌握并不充分,而无锡中储因与其有着较长的业务合作关系,对这些厂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银行资信调查的重点“访谈对象”,无锡中储的意见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也成为了协议关注的焦点。此外,和业务相关的其它法律还需要完善,例如银行对质押物留置权和优先受偿权的实现过程就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第二,在行业环境上,缺乏社会化程度的仓单规范,缺乏银行、物流仓储企业和客户联网的信息网络,各大银行间的信息共享也缺乏。第三,在业务基本要素上,融资主体单一,商业银行的参与力度还有待加强,无锡中储还不能单独从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所以不能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上的独特优势,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结合,此外质押品种还有待进一步扩展,融资对象选择也过于严格,这些都削弱了对中小经销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第四,在业务控制上,虽然无锡中储在业务流程上形成了一定规范,但对一些重要指标的确定,例如利率、贷款价值比率、贷款期限和平仓率等,主要是凭经验,缺乏科学性,对质押过程中存货价格风险、变现风险的控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发展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相关对策

根据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比较及相关案例分析,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本文提出促进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的相关对策如下:

首先,在制度环境上,借鉴西方经验加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权法》,明确产权归属,建立公开、高效、统一的登记制度和电子化、网络化的物权公示系统。同时要完善违约后处理机制,使债权人能够准确地预见执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以及处分质押存货所收回的金额。例如,明确确立优先权规则,建立专门的诉讼协调机构,建立处理质押存货的信息网络和专门市场,规范企业违约后质押存货的处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从而有效降低业务的违约损失率。

其次,在行业环境上,银行、物流仓储企业和借款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不同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制定规范标准的操作流程和细则。对参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物流仓储企业实行企业资质认定制度,以确保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监管水平。建立银行、物流仓储企业和客户联网的信息网络,建立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相关的数据库,收集质押存货、融资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信息,并加大各银行间的信息共享。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8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构建产销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开展稻谷品质测报。通过对采集样品检测分析,结合市场销售信息反馈,在市粮食局网站、荆州日报等媒体信息,推荐2017年适合全市种植的15个稻谷品种,得到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响应。二是发展订单购销经营,实现粮食产销衔接。各地粮食部门主动与农业部门配合,引导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与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合作,开展订单种植、订单收购,优化种植结构,提供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据统计,2016年,福娃、洪湖浪、太禾、宏凯等20多家粮油企业与农户共签订稻谷订单合同200多万亩,每年帮助农民增收2亿多元。三是坚守政策收购底线,切实维护粮农利益。2016年,针对全市农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国内粮食市场持续低迷、价格回落的实际,该市坚守“种粮卖得出”底线,通过积极向上汇报,全面启动托市收购政策。全市各类主体共收购粮食54.3亿斤,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5.5亿斤。由于启动托市和临储政策,促进市场粮价合理回升,帮助农民增加卖粮收入5.16亿元。

(二)支持新型营主体,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一是鼓励参与政策收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近年来,荆州市先后将福娃、洪湖粮、太禾、等18家龙头企业纳入中晚稻托市租仓收购范围,积极推荐太禾、宏凯、丹宇、永盛等龙头企业参与省级成品储备粮竞争性分配;择优选择7家规模大、品牌响、资信佳、效益好的粮油加工企业,承储县级储备粮5000多万斤。二是支持仓储物流建设,增强粮油收储能力。全市现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2700多个,粮食专业合作社248个,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龙头企业20多家,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全市50%以上。近年来,积极组织申报收纳中转库、烘干整理、粮食晒场等项目,获批49个,补贴项目资金2126万元。三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粮食产业发展。市粮食局先后与农商银行荆州分行、交通银行荆州分行联合发出关于共同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组织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破解粮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引导信贷资金为粮油企业“输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四是建立产销合作机制,提升粮食市场竞争力。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先后与广东、广西、福建、重庆、四川、贵州等销区省市签订粮食产销协议,组织企业参加粮油精品展销和产销对接洽谈,累计签订外销合同50多万吨。

(三)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2016年,全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01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0%。一是发展精深加工,推进转型发展。2016年度,全市粮食食品(酒业)产值占总产值20%,是5年前的4.1倍;特种饲料产值占总产值10%,是5年前的2.6倍。全市19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新上项目1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805万元,年新增产量38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9.7亿元。二是探索全产业链,推进协调发展。福娃集团、洪湖浪米业、宏凯工贸、新裕农业、禾都米业等5家企业积极推进全产业链。洪湖浪米业以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为核心,打造稻谷循环利用、生物能源和化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条产业链。三是培育产业园区,推进集群发展。支持福娃食品深加工园区、中兴能源(洪湖浪)粮食循环经济园区、白云边酒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培植“楚娃”富硒食品、“荞得旺”苦荞饮品特色化;推进“禾都”再生稻米、生态虾稻等特色稻米产业化。四是实施科技驱动,推进创新发展。先后组织粮油企业与武汉轻工大学、长江大学举行校企对接,促进院校科技成果到企业应用和转化。五是争取相关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意见》等文件,省粮食局先后出台粮油精深加工贴息、科技创新、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政策。近年共为30家企业争取产粮油大县技改贴息和精深加工、科技创新项目81个,获项目资金6030万元。

(四)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提升粮食收储能力

2016年,全市新增标准仓库容量7.5亿斤,维修仓库1亿多斤,添置各类仓储设施200台(套)。一是扎实开展仓储设施专项调查。开展规模以上各类粮食企业仓储设施情况全面调查,全市共录入规模以上的各类粮食企业203家,仓库1811栋,油罐416个,为粮食宏观调控和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准确依据。二是积极申报仓储设施项目。全市共申报仓储物流项目85个,获批54个,争取项目补贴资金6297.5万元。三是抓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全市“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仓容58.1万吨,新建仓库0.97万吨,总投资6584.6万元。

(五)建立“放心粮油”体系,保障百姓“舌尖”安全

全市建成成品粮油批发市场1个、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9个、“放心粮油”连锁店176家、应急加工企业44家、军民放心粮油超市8个,形成了粮食应急供应、军供网点、粮情监测、“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四位一体”的粮食供应网络。一是坚持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荆州市“放心粮油”市场体系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分三年到位。按照企业申请、集中评审、择优认定的操作流程,公开遴选建设主体,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改造,并进行达标验收。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组建湖北荆楚粮油荆州分公司,主动协调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推动“放心粮油”、“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2016年全市共完成“放心粮油”配送销售量2.9万吨,配送销售额1.9亿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维护“放心粮油”品牌形象。对进入“放心粮油”市场销售的粮油食品,实现“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建立“放心粮油”产品目录库,共有164家粮油加工龙头企业、725个名优粮油精品进入“放心粮油”经营目录。

(六)加强流通监督检查,推进法治粮食建设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建立完善行政权责清单,通过清理共保留行政职权15项。二是开展普法宣传。制定印发《全市粮食行业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组织全局干部参加无纸化网上学法及考试,参学参考率100%,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营造机关干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三是简化审批流程。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全市共为542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年审及换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事后监管,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化建设。

(七)推进粮企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截至到2016年12月底止,全市“一县一企、一企多点”体系组建、资产确权、中心库土地变性等全部完成,8个县(市、区)已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并通过省粮食局验收,累计争取省财政改革补助资金445万元。

二、面临困难及问题

(一)托市政策有悖市场环境净化

一方面,托市价格虚高,带来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另一方面,政策性粮食去库存难,不仅影响正常粮食流通,而且导致粮食陈化贬值,同时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二)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严重

目前荆州市政策性粮食库存15亿斤,达到近十年峰值。今年3月以来,由于市场粮价回落,2013―2014年粮食由于储存时间长、品质差,目前市场销售十分困难,建议国家采取定向销售或降价销售等措施,加快粮食出库节奏,为后期收购腾出足够仓容。

(三)粮油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困难

一是相关部门对中小粮油企业发展指导不够,部分地方粮油粗加工产能过剩、深加工比重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有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强,没有真正起到推动粮油产业发展,实现农民、企业双嬴的效果。三是粮油加工企业融资难度较大。近几年,国家紧缩银根,政策性银行对粮油储备、加工、贸易企业贷款减少,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特别是农发行对粮油加工企业只收不贷,造成企业资金紧缺,严重制约粮深加工发展,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艰难。

(四)新增县级储备规模贷款困难

目前,荆州市各县(市、区)政府对补贴资金来源进行了承诺,但县(市、区)农发行无贷款权限,需向国家农发行总行申请新增规模贷款核准,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得到核准。

(五)国有企业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新组建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仍然存在实力不强、机制不活、业务面不宽、政策依赖性强(主要管理政策性粮油)等问题。

三、思考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政策措施

鉴于目前国际与国内、产区与销区、政策与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实际,一是建议推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当市场粮价低于目标价格时,由国家财政将差价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户,让种粮农民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实惠,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二是建议实行油菜籽目标价格政策。2015年,国家取消临储菜籽油收购政策后,国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益减少,种植积极性接连受挫。建议国家对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生产地区实行目标价格保护政策,当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格时,由国家财政将差价对农民进行补贴,调动油菜籽种植积极性。

(二)切加大粮食“去库存”力度

一是降低竞价标的。2013―2014年粮食由于储存时间长、品质差,建议国家降低托市稻谷竞价标的,确保粮食顺利出库。二是定向邀标销售。开展小麦、稻谷定向销售,结合进口粮食配额进行竞价拍卖,消化现有粮食库存。三是实行竞价销售。建议将2015年托市中晚稻按入库成本价提前投放市场,实行竞价销售,避免稻谷陈化贬值。

(三)增加市县包干粮食风险基金规模

一是建议国家粮食局与农发行总行进行协调,解决当前县级储备新增规模贷款难问题。二是建议地方储备粮规模向主产区倾斜的同时,相应增加主产区包干粮食风险基金规模。重新明确市县包干粮食风险基金使用顺序,首先解决地方储备粮利费补贴资金,重新核定包括新增地方储备计划在内的利费补贴资金数额。三是建议对第三轮粮食企业财务挂帐实行统一上划,停止收息,便于市县财政有更多风险基金用于储备粮补贴和收储企业产权改革。

(四)大力支持粮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国家继续实施对现代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政策,推广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实施科学储粮,有效节粮减损;建议运用财政、信贷等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粮食收购,鼓励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粮食”,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吸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入股,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五)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改革遗留问题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业绩价值管理系统;银行核心系统;商业智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9891-04

applicationofDatawarehousetechnologyinBank'sperformanceValuemanagementSystem

CHennong-xin1,ZHanGXiao-yan2

(1.Heyuanpolytechnic,Heyuan517000,China;2.educationalinformationtechnologyCenter,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Datawarehousetechnologyisusedtoanalyzeanddigahugeamountofhistoricaldataaccumulatedinbankaswellasoutsideinformationobtainedpossiblyandtofindvaluableinformation,whichwillhelpthemanageranalyzethebusinesssituation,predictmarketandmakerightdecisions.Revenues,costs,risksarecalculatedusingdatawarehousetoexambanks’operatingresultsfromfourperspectives-products,agencies,customerbaseandservicechannelsinpVmS,whichbasedonbankcoresystemasmaindatasource.

Keywords:datawarehouse;datamining;pVmS;bankcoresystem;commerceintelligencetechnology

随着国内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竞争,银行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从市场、质量、效益、成本、改革这五个方面看,建立数据仓库对我国银行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当前,国内银行的利润报告体系很不完整,传统的三大报表不能准确衡量各业务单元、产品、客户群、渠道,特别是单个客户的责任成本和贡献,成为决策的瓶颈。

为有效地为上述问题的决策提供依据,业绩价值管理系统主要由成本分摊、内部转移价格、贷款实际损失、关键业绩指标四大模块构成,从业务单元、产品、客户群、渠道等角度考察银行的收入和成本,产生业绩价值报告。从而在国内银行系统范围内,做到多角度准确评估和把握业绩状况,产生分业务单元、产品、客户群、渠道的四分一体的业绩报告,实现面向管理、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决策的自动化业绩价值管理系统。系统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多维性与整体性,能够适应业务品种的变化。

1数据仓库的理论和技术

1.1数据仓库技术

1.1.1数据仓库概念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信息工程科学家w.H.inmon提出数据仓库的概念是:“数据仓库就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订过程。[3]”,主题是指用户使用数据仓库进行决策时所关心的重点方面;集成是指数据仓库中的信息不是从各个业务系统中简单抽取出来的,是经过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保证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关于整个系统的一致的全局信息。所谓稳定,是指一旦某个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以后,一般情况下将被长期保留,也就是数据仓库中一般有大量的插入和查询操作,但修改和删除操作很少。所谓包含历史数据的,是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并不只是当时或某一时点的信息,而是系统记录了从过去某一时点到目前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表明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趋势作出定量分析和预测。

数据仓库既是一种结构和富有哲理性的方法,也是一种技术,数据仓库至少应包括3个基本的功能部分[4]: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管理和信息访问。

1.1.3数据仓库的组成

数据仓库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5]。

1)源系统(SourceSystems)。即各种事务型数据库,它们是数据仓库数据的来源。

2)数据转移和清理工具(DatatransportandCleansing)。它们是将数据从源系统中转移到中央存储库并加以清理的软件,一般具有描述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映射的图形界面。数据清理包括消除数据的不一致,更新过期数据和补齐缺失数据。

3)中央存储库(CentralRepository)。这是数据仓库中实际存储数据的部分。它包括以下三个关键要素:可扩展硬件、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和逻辑数据模型。

4)数据集市(Datamarts)。数据仓库通常有成百上千的用户,这些用户对数据仓库往往有不同的要求,而用一个集中的系统来满足所有用户是低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采用面向某一部门或某一应用的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数据集市一般通过创造中央存储库中原有数据库的视图来实现。

5)在线分析处理(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oLap)工具。oLap是一种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分析工具,它可以提供数据的多层面,多角度的逻辑视图,为复杂的分析查询产生快速响应。用户可通过oLap对数据仓库进行有效的利用。

1.2数据挖掘

1.2.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Data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些数据可以是结构化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形,图像数据,甚至是分布在网络上的异构型数据。发现知识的方法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的,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发现了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还可以进行数据自身的维护。数据挖掘借助了多年来数理统计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可以集成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可视化、并行计算等技术。

1.2.2数据挖掘的主要步骤、任务、方法和应用

数据挖掘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挖掘、对数据挖掘结果的评估以及最终的分析决策。数据挖掘过程需要多次的循环反复,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数据挖掘技术的目标就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于其后的规律或数据间的关系,从而服务于决策。

数据挖掘主要任务有:数据总结、分类、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

数据挖掘工具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决策树、相关规则、神经元网络、遗传算法,以及可视化、oLap联机分析处理等,另外也采用了传统的统计方法。

目前,数据挖掘的研究和应用非常热门,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金融、市场业、工程与科学研究、产品制造业、司法和证券业。

2系统总体设计

业绩价值管理系统主要由成本分摊、内部转移价格、贷款实际损失、关键业绩指标四大模块构成,从业务单元、产品、客户群、渠道等角度考察银行的收入和成本。本系统完成成本分摊和关键业绩指标、实际贷款损失和内部转移价格的计算和分析,从而产生业绩价值报告。

2.1系统设计概要

本系统的设计原则是以自顶向下设计为主线,以自底向上的方法论进行设计审查,以减少后续主题开发中的重复建构。

项目设计分三层。

第一层: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对数据流的各个处理阶段说明:

1)数据下载和oLtp存储:数据仓库的数据源主要是银行核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以及必要的手工信息输入;

2)数据仓库处理:以总分类帐为中心,包括三大处理内容:数据清理、数据仓库加载和存储、数据汇总导出;

3)数据集市处理:维度定义和参数维护、数据导入和数据整合、报表制作;

4)面向普通用户的静态报表浏览展现、面向高级用户的客户端分析以及用户管理。

第二层:对上述四部分进行细化设计,重点是第二步围绕数据仓库及其计算的处理,将其局部放大,从数据源到最终用户界面的处理如图2所示。

第三层:各模块的详细设计。

2.3数据流程图

根据最终所要生成的利润报告的数据组成要素,把整个系统划分为关键业绩指标、成本分摊方案、中间转移价格、贷款实际损失四大功能组件。四大组件均包含存储模型和计算模型两种成分。

数据处理的逻辑模型如图3所示。

2.4数据仓库设计

1)数据模型设计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设计了三个主题存储域:客户、帐户、帐务。其关系如图4所示。

图中产品用虚线椭圆表示,是由于在业务系统中并无明确的产品概念,而是在本系统中根据需要而增加的。图中实线椭圆内各实体说明如表1所示。

2)客户主题域

客户主题域包括客户信息和银行评级或分类。前者主要来自银行核心系统中客户信息系统;后者来自本系统或相关系统(包括人工系统)的运行结果。

3)产品定义

产品定义是本项目的基点,本项目采取在科目层面对产品进行定义,在账户层面(通过科目定义到产品后)对产品进行数据归集和计算。产品定义分为两部分:产品的资产负债定义和损益定义。

3系统的分析建模

业绩价值管理系统主要由成本分摊、内部转移价格、贷款实际损失、关键业绩指标四大子系统构成,从业务单元、产品、客户群、渠道等角度考察银行的收入和成本,产生业绩价值报告。

3.1成本分摊

首先,该子系统先将成本分类成共享成本和直接成本。再根据得到的成本,将其分摊到各个产品(帐号)当中。

3.1.1成本归集和维度

1)成本归集定义

①成本归集的目的是将发生的费用归集到相应的成本中心。归集到成本中心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共享成本。

②进行成本归集的数据源为计财系统的计帐明细表

2)维度定义

在该系统中,根据报表、分析的角度和内容,分为三个维度:机构、产品和指标项目。

3.1.2成本分摊建模

1)成本分摊的基本流程(由成本中心至网点―产品)如图5所示。

2)分摊基数

①网点:发生在网点的成本全部是经营成本,直接分摊到网点的产品上去;

②支行经营部门成本按照基数分摊法直接分摊到所属网点的产品上;

③分行经营部门成本按照基数分摊法直接分摊到所属网点的产品上;

④支行办公室成本首先按支行三部的各部人头数分摊到这三个经营部门,然后按照各部门成本分摊规则,将该部分成本分摊到网点的产品上;

⑤分行管理部门的成本分摊:

a)按人头基数分摊到分行经营部门(a)和所属各支行(B);

b)a部分成本按照相应的经营部门的分摊基数分摊到网点产品上;

c)B部分按支行中三部一室的人数分成4部分,然后按相应的规则分摊到网点产品上。

3.2内部转移价格

内部转移价格,也叫中间转移价格(以下简称moR),是指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由于相互提品、半成品或劳务而引起的相互结算、相互转账所需要的一种计价标准。转移价格广泛地应用在企业决策制定、成本计算、业绩评价等方面。它与公司经营战略和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相关。

moR的计算建模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其计算频率和计算时间段皆为一季度。

1)导入现行三大资金市场的各期限参考利率和现行的存、贷利率;

2)计算无市场利率的各期限利率,得到完整的基准利率;

3)计算分期限、分市场的资金量ak、Bk、Ck。其中k为各个期限;

4)根据资产与负债的利差和利差分配方式,计算各期限资产/负债的moR。

假设利差为0.5%(“利差”要可维护),分配方式为均分,计算公式为

资产moR(k)=(Ra*ak+Rb*Bk+Rc*Ck)/(ak+Bk+Ck)+0.45%

负债moR(k)=(Ra*ak+Rb*Bk+Rc*Ck)/(ak+Bk+Ck)-0.45%

其中:k为各个期限。

5)计算各产品的moR。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该产品各期限余额占比计算,二是根据该产品各期限的沉淀率计算。

3.3贷款实际损失

1)根据上个报告期的贷款实际损失率,计算期初贷款损失a1。

2)计算本报告期的贷款实际损失率。

贷款实际损失率L按以下公式计算:

贷款实际损失率L(k)=不良贷款发生率e(k)*(1C回收率)

其中:回收率作为参数由人工输入,k为各种逾期天数。

3)计算本报告期内贷款实际损失aLL

把期末所有贷款根据其逾期天数分为k类,假设每一类的期末余额为B(k),根据第2步得出的本报告期的贷款实际损失率L(k),可计算期末贷款损失a2

a2=∑B(k)*L(k)

其中:k为各种逾期天数。

本报告期内贷款实际损失aLL=期末贷款损失a2-期初贷款损失a1

4总结

银行的利润和成本是相辅相成的,某项业务、某个产品、某个部门的利润收入,一定与其所占用的银行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理解业务的出发点,就应当是对银行业务的完整观察,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业务的收入情况,还要综合考察业务、产品、部门的成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判断银行某个产品、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盈利率,才能正确指导银行的投资方向决策。数据仓库建设的第一步,是统计银行的业务数据,不仅包括核心业务的数据(包括会计、零售、信贷、卡业务、国际结算等),还应包括内部财务管理的数据(如成本、费用等),该系统以数据仓库的方法理论和实现手段,以银行核心系统等系统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计算收益、成本、风险,从四个角度――产品、机构、客户群、服务渠道考核银行经营业绩;提供信息,指导银行的投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成虎.金融电子化热点问题透析[D].西安:陕西财经学院计算机科学系,2006.

[2]夏火松.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HanJiawei,Kamberm.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范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inmonwH.BuildingtheDatawarehousethirdedition[m].王志海,林友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锡德阿德尔曼.数据仓库项目管理[m].薛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KimballR.数据仓库工具箱―维度建模的完全指南[m]谭明金,译.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银行仓储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物联网优化

物联网的兴起使人类能以精细、动态的方式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可视化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这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利用物流、信息流实现风险防控的思想本质相同,因此,随着物联网在实际运用中的逐渐深入,物联网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根据michaelLamoureus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由多方机构参与,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链上企业、物流仓储机构以及连接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增加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机会,取代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以相当于“团购”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中小企业可以将未来货权、应收账款、未来销售收入作为质押商品实现融资,甚至凭借在供应链中信誉获得无抵押融资。

在该运作模式中,仓储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质押物监管活动,与银行、中小企业联系紧密。质押物监管必须借助强大的信息平台和精准的监管流程设计,保证对符合银行要求的质押物进行监管。在加强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联系的前提下,未来供应链金融将朝着不断延伸链上金融服务长度方向发展。物联网能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将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更多企业间的合作,整体上提高供应链信用资质。银行通过物联网同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机构合作,全面“可视化追踪”把握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运用

(一)物联网概念、结构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一种网络。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物品的实时跟踪,而且能够实现对企业透明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

在物联网中,通常使用RFiD(自动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包括前端的射频终端和后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射频终端包括读写器和标签。标签用于存储所标识物品属性的信息;读写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利用射频信号对标签进行识别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通信,将RFiD与internet相结合,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rnet全程跟踪贴带电子标签的物品,这样所有物品和internet组成了“物联网”。RFiD最大的应用领域是供应链,同供应链有共同目标。

(二)物联网在供应链中架构

供应商运行物联网依靠分布在各企业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器连接。信息服务器既要保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又要对来自物联网内外的查询进行身份鉴别和提供信息服务。根据服务供应链这一构想,在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其布局分层化。第一层,RFiD应用管理系统存在于生产商或运输商等底层的服务器中,负责传输物品的生产、流通信息;第二层,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格式的数据过滤和标准化处理;第三层,提供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

图1是物联网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RFiD的无线通信方式,读写器读取存储在电子标签上的数据;经过中间件过滤掉重复读取的数据后,生成事件序列,传送给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访问由电子标签信息指示的信息服务器,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银行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得企业产品流、资金流等数据,并据此分析企业融资前后经营情况。图1中的RFiD标签存储容量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计。

物联网优化供应链企业成员融资过程

物联网辅助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客户向银行申请授信,在以往,除了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公司章程、财务报告等纸质证明材料之外,还需要提供一段时间内的企业购销合同、抵押物信息,如库存、房屋。若银行通过物联网接口,进入其管理系统,查询近期企业经营信息,由此决定是否对企业用信,省却了企业收集、整理用信资料时间。

物联网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一般而言,银行在受理一项业务后,通常要至少一个工作周的时间来审核业务的可行性,业务团队从亲自并且多次走访收集待授信客户的信息,到资料整理与洽谈、申报审批、签署合同及至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相应专职人员处理,加上客户属于中小企业,关于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更多,增加沟通时间。所以,如果物联网在企业中被运用,银行通过物联网掌握企业更准确的资金流、产品流的情况,将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沟通时间。

物联网提升贷后管理效率。贷款审批通过后,银行对货权进行严格审核复核,然后通过物联网内部系统加强管理,减少人为管理环节,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中电子感应器用于检测货物保管状态。当感应器感知抵押物存在质变风险时,及时向信息管理系统发出信号和通知客户。这方便银行快速判断抵押物的状况,决定是否重新进行价格核定与跌价补偿。若总跌价超过银行最低授信额度,且借款人未追加质物或提供新的担保,立即宣布授信提前到期,在与客户沟通后,采取拍卖等措施出售质物,偿还贷款。RFiD监管客户提货。在物流仓储现场安装RFiD电子监控设备,客户一旦提货,通过物联网传递信号,由银行发出提换货指令后,仓储监管人员根据指令发货。

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督企业贷后经营。物联网如同一台监视器。银行在线实时监控授信企业日常结算与现金流状况,结合仓储机构提供的抵押物的信息,共同对授信企业的经营变化与财务状况予以掌握,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措施。

银行借助物联网获得优质监管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经营单位,其中,与物流仓储机构合作,负责抵押物的监管,对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物流仓储机构,使银行方便监管链上中小企业抵押物。RFiD技术可以使银行与物流监管机构间采用信息系统协同传输。这种方式取代传真、电话、纸张等点对点的传统传输方式。相应地,通过RFiD技术,企业和银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抵押物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每一环节,安装在工厂、配送中心、物流监管仓库的阅读器,能够自动记录物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动。从整个集成供应链看,供应链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度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恰好解决银行难于监管问题。图2是融资环节中的仓储监管流程。

从图2可以看到银行授信前,必须经过很多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完成,延长业务办理时间。而物联网的使用,可以协同管理供应链上的企业同仓储监管机构的交易,极大的节约办理时间。尤其在仓储交易、抵押交易环节,物联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银行与链上企业达成交易后,银行将来自企业的抵押物交予合作仓库。由仓库负责保管抵押物,并定期同银行核查抵押物的货值。例如,当抵押物入库时,装在仓库门口的RFiD扫描抵押物,接着,读码器扫描银行和企业双方签订的抵押单据,检查货物数量是否与单据匹配。车上的每个抵押物上都装有射频识别(RFiD)标签,它含有一个惟一标识该抵押物的产品电子代码(epC)。货车驶出仓库时,门口的RFiD识读器启动这些标签。于是货物“苏醒”过来,并自动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上“注册”自己信息。运输到合作仓库,搬运工直接将抵押物入库上架(通过RFiD识读器,仓库的库存系统自动记录入库信息),库管人员从物联网系统确认此次存货量,同时抵押物信息传递到银行系统。

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物联网辅助供应链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供销企业从提交融资申请到放款,企业从补充保证金到去监管仓库赎货;供应链成员企业工作采用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替代纸质合同、盖章、传真、电话等线下繁琐工作,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节省管理费用。据统计,仅银企传递单据的快递费用就可节约99%。

此外,核心企业要全面快捷掌握本企业和供应链成员的金融业务信息;供销企业能及时掌握额度、融资、结算、质物等信息,便于合理安排采购计划、生产、销售进度等;物流企业可以准确获得核心企业、供销企业融资、质物出入库、商品价格等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水平。供应链金融运用物联网后,能使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大大拓展,如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半成品等。同时,银行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可以提供若干中间业务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服务;也可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帮助它们分析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找出融资瓶颈问题从而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在近几年,它广泛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创新原供应链金融产品,将其广泛用于微型企业中。但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狭窄,没有突破传统信贷方式,且受到信息不对称、银行观念落后的影响,极大地阻碍该金融服务的使用。物联网能巩固供应链伙伴合作关系,增强彼此间凝聚力。基于物联网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鲍旭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9)

3.李,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5)

4.陈达文.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可视化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5.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6)

6.丘永萍.物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J].金融科技时代,2011(3)

7.孙其博,刘杰,黎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3(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