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十篇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十篇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12:14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1

《指引》出台的渊源

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此前,我国并没有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立法。由于金融消费的特殊性,在消费者维权领域存在法律缺失,影响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整个银行业和社会公众对于出台制度性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制都十分期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从国内的情况看,随着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加速,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呈现多样化、专业化趋势,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引致的消费纠纷日渐增多,社会各界迫切希望出台专门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规章制度,切实维护银行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公众对银行业的市场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银监会于去年成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专门推动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并开始建章立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银监会本着监管为民的思想,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召开消费者代表座谈会和官方网站公开征询的方式,广泛征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完成了《指引》的制定工作。

《指引》分为五个章节,共计43条,涵盖了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对象、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的界定,以及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责任和监管部门作用的表述。

总体来看,《指引》充分体现了“预防为先、教育为主、依法维权、协调处置”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原则,解决了广大银行业消费者十分关切的权益保护规制缺失问题,填补了国内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方面的空白,是我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

鉴于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中国银监会一贯主张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在银监会内部设立专业部门专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责,意味着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成为监管整体架构当中的一个专业组成部分。

因此,《指引》是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依据,是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延伸。另外,鉴于商业银行是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施主体,而《商业银行法》中对商业银行的行为原则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引》是《商业银行法》大原则下的延续,以《商业银行法》作为上位法。

可以说,《指引》的出台,是在总结银监会多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一专门领域工作做出的规范,也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对全行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做出的指导和要求。

此次《指引》的出台,也标志着中国银监会已经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纳入监管体系当中,通过严格的行为监管,充分践行监管为民的理念,保护银行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监管者的神圣使命。

明确消费者权利和监管者职责

《指引》并未直接明确界定银行业消费者的权利种类,而是在第一章第八条对银行业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总括性说明,即“银行业消费者有权主张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和相关人员进行检举和控告”。

与此同时,在全面梳理前期相关政策法规当中关于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及要求基础上,《指引》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关键性的法规条款,形成了第二章“行为准则”的八项禁止性规定。

而对于监管者的职责,《指引》第四章中明确指出,对“监督管理”,“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在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监管环节充分体现、落实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理念和要求”。这充分说明,银监会将通过风险与行为并重的监管,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此外,《指引》第四章还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工作的要点,如“对经查实的侵害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督促其纠正”,“依法受理银行业消费者认为未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妥善处理的投诉,进行协调处理”等等,充分体现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依法维权”和“协调处置”的思想。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长期以来,国际国内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更多侧重于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之后的维权工作,表现为消费纠纷的调查、调解和处置。由于没有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来有效避免消费纠纷的发生,使得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仅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伤害,同时也给银行业经营发展带来声誉风险。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工会工作、创新、股份改造

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10月27日,**工行工会组织学习了同志的祝词和王兆国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主体报告。同志们一致认为: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对于团结动员全国亿万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相思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才能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工会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怎样才能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工会工作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履行职能,积极进取,发挥好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广大员工务实创新。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构建和谐员工队伍。

该行工会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改革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适应建设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工会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统揽全局,以创建和谐银行,增强全行凝聚力为根本,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围绕改革抓教育,围绕中心抓创新,围绕目标抓重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思想教育工作上的作用,从而构建和谐员工队伍。

2.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组织是载体。为了加快工会组建步伐,市委把工建纳入党建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各方配合的工会组建格局,全市工会组织快速发展。到200*年底,全市实有工会组织****家,工会会员***万人。为了适应职工队伍日益壮大和工会组织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及时抓好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工作,****年把镇一级工会全面改制升格为镇总工会,村级工会升格为村工会联合会,形成了市、镇、村、企业四级工会组织网络。同时,我们还在企业中建立了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会等组织。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安康杯竞赛、厂务公开、帮扶送温暖、员工满意企业、职工之家等工会活动,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3.健全工会维权机制,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维权机制十分重要。因此我们注意抓好工会维权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劳动关系协商机制。20**年,市总与市劳动局、市企业联合会组成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强了政府、工会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并且通过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促使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到200*年底我市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家,约占已建企业工会的**%。通过抓好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对规范企业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针对我市企业主要分布在镇、村的实际,我们注重把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向农村基层延伸。各镇、村都建立了工会组织,并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办公室,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工会主席兼任调解办主任,工作形成合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调解劳资矛盾和纠纷21551多宗,做到及时发现、有效控制、妥善处理,使我市建立了工会组织的企业基本无出现较大的劳资纠纷和集体上访事件,促进了我市职工队伍团结稳定。

三是在非公企业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让员工充分行使民利。我们重点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引导企业逐步规范公开的内容,利用公布栏、宣传栏、企业内部网等形式向全体职工公开《劳动法》、《集体合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同时通过定期举办领导与员工对话会、设置投诉信箱等方式供企业职工反映情况,让员工充分行使民利,切实维护职工的民利和经济利益。目前,全市非公企业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155**家,占已建工会企业数的85%以上。

四是建立劳动用工检查机制。各级工会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每年与劳动、社保、妇联、宣传等部门联合开展全市劳动用工、拖欠工资、企业招工、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专项检查。加大对用人单位的劳动检查和处罚力度,有效地解决和防范用人单位在拖欠工人工资、超时加班、未按规定计发加班费、未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建立职工法律援助机制。市总在20**年成立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07年各级工会共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6000多宗,帮助广大职工解决了法律援助难问题。

4.以评选“员工满意企业”为载体,进一步推动“两维护、一促进”工作。

由工会制定严格的标准,由全体员工无记名投票评选“员工满意企业”,在我市推行了几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但企业员工满意,企业投资者和地方党委、政府也满意。目前,全市有9260家企业开展了此项活动,评为员工满意企业并挂牌的有5206家。去年,我们积极配合省总在我市开展为期半年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在各镇自行评选的基础上,评选出53家企业为市一级“员工满意企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进一步提高了“员工满意企业”的含金量,进一步推动“两维护、一促进”工作。

5.积极配合省总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个一五个好”活动。

为了给农民工更多的关爱,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去年,省总在我市开展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试点活动,内容包括:开展一次问卷抽样调查活动,把握好农民工的思想脉搏和利益诉求;开展一次“员工满意企业”评选和表彰活动,推动企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关爱农民工的社会舆论和风气;开展一次为农民工送健康活动,关爱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开展每个员工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活动,发挥好农民工在促进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五项活动。市委下发了文件,各级工会组织积极配合。系列活动在顺利开展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6.抓职工队伍素质,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自我维权能力

在我市企业工作的工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较大,抓好他们素质的提升是工会一项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注意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广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各级工会在企业和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以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竞赛活动。

二是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各级工会通过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形势教育、演讲比赛、歌唱比赛,以及形式多样的读书自学活动,引导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创新、竞争、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的检查监督工作。各级工会对安全生产工作一直抓得很紧,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的安全健康意识;另一方面,建立积极督促企业执行好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季度会同安全监督部门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排查事故隐患,有效地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落实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该行工会不断完善落实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员工参与权和监督权进程,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继续抓好行务公开,并深化、拓展、规范行务公开工作。依法做好员工劳动合同续签工作,稳定员工队伍,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一是思想观念的引导作用。和谐企业的良性运行总是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支撑。工会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引导员工转变观念,顾全大局,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是群策群力的组织作用。和谐企业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经济,搞好建设是企业员工的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工会作为企业的群众组织其根本任务就是密切围绕企业经济发展大局,以“党委放心,企业欢迎,员工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独立自主开展特色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建设职能,化解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保护、发挥好广大员工投身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员工群众的聪明智慧,全力以赴、想法设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是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作用。维护员工合法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深化维权机制是行使维护职能的关键,更是参与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因此,工会要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工会成为员工“有话好说,有事好找,有难好帮,有苦好诉”的娘家,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的精神支柱。作为企业文化精髓的企业精神产生于员工的行为实践,又指导着员工的行动实践。工会组织源于员工,具有靠近员工的先天优势。因此,参与先进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建立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领导与员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氛围,进而不断改善企业的人际关系,创造人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是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趋势。

(三)开展生工程建设,增进员工“凝聚力”

该行工会本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适时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异“民生工程”和健康向上的业余文体活动。同时加大“送温暖”工作力度,继续健全完善“爱心基金”制度,做好困难员工的帮扶救助工作,意在增进员工凝聚力。全面提高全行的工作效率,业务水平、服务质量。

(四)强化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该行工会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岗位练兵培训活动和每季开展一次业务技能比赛活动。同时开展职工书屋创建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生活,陶冶情操,切实发挥“职工书屋”作为员工学习基地和信息平台的作用。通过培训教育途径不断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满足员工学习需求,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员工不断的可以完善自我,追求进步。更好的完成领导们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

(五)搭建规范服务平台,提升核心竞争力。

该行工会落实“大服务格局”,搭建规范服务平台,加大服务工作检查力度,加强服务教育和开展服务检查考核活动。通过强化大服务格局意识,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调研意识。从而提高员工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竞争力。从竞争中求进步、求发展。全面提高本行的各项职能实施水平。

二、工商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使工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处理工会组织与股份制银行的关系,股改阶段工会工作面临着哪些新问题,怎样发挥工会在股改中的作用,推动工商银行股份改造的顺利实施,是工行工会的一项长期、重点工作。

(一)充分认识工行股改的意义和挑战

在建行和中行的股份制改造开展之后,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意义、国家注资的效果、引进境外投资者、其何时上市都引起社会上广泛关注的时刻,今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中国工商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方案。工商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是工商银行成为现代金融企业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工商银行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是一项新的历史性跨越,也是一项复杂和高标准的系统工程。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全面加快各项改革进程,转换经营机制,2005年完成股份股份制改造,然后创造条件择机上市,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主要经营和管理指标达到国际同业中上等水上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

工商银行作为国内资为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是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也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工商银行成立20多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担了大量政策任务和转制成本,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包袱重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工商银行进一步发展,影响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和关怀工行的改革和发展,在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试点一个阶段后,适时作出了对工商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决定。通过股份制改造以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工商银行稳健经营和稳健发展的历史包袱。这不仅是工商银行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拓展工商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强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工商银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对加入wto挑战,扩大资本总量,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资本风险,实现经营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业务发展战略重点更加明晰,财务基础坚实,风险管理体系改善,内控监督机制加强,建立其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报告制度,科学的预算控制制度,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现实之举。

股份制改造是工商银行一件全新的事情,工商银行改制为股份制银行后,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也使工会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领导体制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工会借助于党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效用和渠道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与经营管理者的协商与沟通也会因为利益取向的不同而变得有些困难,同时,股份制银行是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契约集合,这种契约关系使企业成为以其拥有不同要素为基础而划分为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等不同身份,企业的产权构成、领导体制和劳动关系也相应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加之改制必将带来企业复杂利益的调整,对工会组织的运作效率、维权能力、干部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银行工会工作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发挥工会工作的参与、协调、维护、教育职能,推动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造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工会工作在股份制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工商银行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实施股份制改造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造中,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工会工作要适应改造,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加快发展。

(三)充分认识工商银行股改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工商银行总行行长姜建清在最近一次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距离工行4月份股份制改革启动后仅70天时间里,工行的财务重组已圆满完成,150亿外汇注资按时到位,外汇资本运营和管理方案及时启动,同时对原所有者权益进行了资本和拨备的重新组合,2460亿元损失资产,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资料组卷、债权转让、账务处理等工作相继完成,上半年还清收处置不良资产771.6一一潜在风险贷款1171亿元,进一步保证了财务重组成效。与股改机关的各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财务重组卸下了工行不良资产包袱,解决了资本不良问题,使工行具备了一家“好银行”的基础条件。但是从财务重组到改制上市是一个全面走向市场的过程,工行的体制机制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经营发展面临更加全面、严格的监督要求,股东约束和市场选择,在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征途上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严峻挑战。股份制改造在对体制、机制改造的同时,必然要求人们观念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工会组织在这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需要用新的观念来引导和支配员工思想行为,使大家能够积极地适应新机制、新环境,并发挥先进意识的能动作用,澄清模糊认识,增强员工对改革的认同感,保证和促进改革发展。

(四)充分认识工会组织的“维权”职能,在股份制改造中具有其它机构部门不可替代作用。

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稳定的支柱力量。工会组织的建立完善,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商银行股改后,劳动关系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已从单一公有制银行的员工转向股份制银行员工;从国家分配工作岗位转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自由择业;从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劳动关系转向股份制条件下的劳动合同关系等等,这种转向,使国家、银行、员工三者之间的利益更加清晰。在市场经济条件的股份制银行,其股东(资本)利益和员工利益方面将不可避免的发生矛盾和冲突。工行股改后,人选为代表员工重点单位的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方面的任务将更加繁重。

(四)工会在股份制银行经营发展的动力加速作用将更加突出。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工会作为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在银行经营活动中,通过组织劳动竞争、技能创新、提合理化建议、评点创优等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和提高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创建职工之家、开展集体活动、关心帮助困难员工,为员工办实事等经常性的活动,可以构建丰富的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理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为股份制银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添加精神动力,即保证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也能确保员工提高生活水平的根本利益。

(五)工会干部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在工商银行推进股份制改造中有所作为。工会岗位是一个复合性岗位,工会干部既要懂得银行经营和原理,又要懂得做人的工作,要当好一名工会干部,要有“菩萨心、婆婆嘴、包公面”,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实现资源优化的重要分配形式,由于每个员工所占有的生产要素是不一样的,加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就会形成职工之间收入的差距,引发一些矛盾的出现,这就要求工会干部要顺应形势,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做好协调和输导的工作,帮助企业领导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一定要把国家、企业、职工、股东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保证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总之工会干部的知识面越广,掌握的专业知识越多,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得越紧密,思想就会越解放,视野就会越开阔,思路就会越清晰,工作自然就会越有成效,也就能够得到员工的拥护和爱戴,得到企业领导者的重视和支持,工会“有为也才能有位”,工会的前途才会更加光明。

(六)工会参与股份制改造的有效途径

工会参与股份制改造要从大局和实际出发,把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迫切要求解决的难点问题,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并利用工会健全的组织体系、拥有的众多阵地和较完善的文化、宣传、教育、娱乐设施,吸引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到股份制改造中的各项活动中去。

一是通过开展员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促进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股份制改造中,改革的成功与否,业务拓展的进程快慢,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增强全体员工投身改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是工商银行今后自下而上发展之所在,也是工会组织安身之基、活力之本。因此,工会要通过履行教育职能,使员工树立起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者兼顾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共同价值观念,把全行每个员工从个人角度建立的价值观念逐步转化为从商业银行整体出发的共同价值观值观念,使全行的经营策略、战略目标、经营行为成为员工共同接受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使全行的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紧密结合,使员工的行为方式与全行整体行为保持一致,形成具有工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银行与员工共同的美好愿景,树立员工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勤奋敬业相结合的进取理念,形成一种同荣共辱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行业自豪感,引导员工不断强化竞争意识,树立开拓创新精神,提高工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凝聚全行的创新发展能力在工行股改的过程中,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致力于员工内在潜力的开发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而工会开展的劳动竞赛是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努力营造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当前工会要紧紧围绕股份制改造这一中心,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的调动发挥和保护好广大员工为工行改革发展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和引导广大员工为全行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在竞赛活动中,工会要注重用企业精神塑造员工,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规范银行员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员工争先创优和增强员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奉献与索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构建金融现代文明,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的奉献精神,调动全体员工创业、创新、创优的工作热情激励他们不断追求一流工作水平,一流工作业迹,一流的工作效率,以此影响和带动整个员工队伍为促进股改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工会通过推行民主管理,行务公开,有效发挥职工参政议政作用。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就是要求政治上保证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加强民主管理,听取群众意见,在制度上了解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工会通过衽实行民主管理,组织职工参政议政,可以增强职工群众的团队意识和进取意识,使广大职工以行为家,尽职奉献。

第四,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提升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股份制银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可靠保证。银行作为窗口服务行业,要努力打造优良的、具有高度感召力的企业形象,工会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规范化服务标准的落实工作,积极配合业务部门抓好营业网点服务功能建设,充分利用工行先进的电子化设施,不断推出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展示工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通过统一着装、用具定位、一一规范、方便快捷的业务流程,展示工商银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规范的内部管理,培育优良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奉献、开拓进取、诚实守信、创优争先的企业精神,树立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崇尚信誉、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建设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行业作风,弘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务实精神,恪尽职守、严谨稳健的负责精神,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精神和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并使这些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成为广大职工的共同追求和行为规范,为全行加快改革和发展,建设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分体现工商银行良好的风貌和服务客户的企业形象。

第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能有效展现企业的精神风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工会组织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股份制改造的特点和经营活动的实际,根据员工的精神文化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层次、多趋道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员工的文化生活。以健康的文化活动活跃人,使文体娱乐活动本身得到升华,使广大员工在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中受到教育,在蓬勃向上积极乐观的情绪中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国有股份制银行;无形资产投资;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1-0028-05

一、引言

国内银行市场完全开放以后,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创新是国有股份制银行培养竞争力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服务创新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进的程度。而服务创新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创新和无形资本投资实现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将会投资更多的资源用于研发、信息技术、员工培训、争取客户等方面,无形资产在银行价值创造体系中日益显示出重要性。

在管理学中,无形资产(intangibles)泛指未来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非物质性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无法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1996年,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annieBrooking)在其所著的《智力资本――应用与管理》一书中认为: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因此,无形资产与智力资本常被视为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大部分学者认同智力资本的三分法。即企业智力资本(或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组织结构资产和关系资产(茅宁和王晨,2005)。而企业会计报表中计量的无形资产仅仅是其狭义范畴,即“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也可称为表内无形资产。

本文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无形资产及其投资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便于获取数据,本文仅对已上市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即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本文数据来源为国有股份制银行2006年与2007年的年度报告以及wind数据库,并通过证监会与交易所网站进行资料补充。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8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57.7万亿元。其中,国有股份制银行所占比例为52.2%。表1列示了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基本情况。表1显示,工商银行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大、员工人数最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中国银行则是我国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资产质量来看,四家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3.5%以下,其中最高的是中国银行,为3.12%,最低的为建设银行,为2.6%;此外,除交通银行外,其他三个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高于100%。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国有股份制银行均超过了此要求。从盈利能力来看。国有股份制银行2007年税后净利润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其中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增长率超过了50%。

三、表内无形资产分析

(一)表内无形资产总额分析

本部分内容分析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状况,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无形资产(万翔和田昆儒,2006),因此属于狭义无形资产范畴。

根据表1,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规模与总资产规模的变动趋势相反。

根据年报数据,与2006年相比,2007年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资产总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建设银行增幅为21.1%,中国银行为12.44%。工行增幅为15.64%,而交通银行虽然资产规模最小,但其增幅却最大,达到了22.61%。

但与2006年相比,2007年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总额均有小幅减少,呈现出与总资产相反方向的变化。

2、国有股份制银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

分析显示,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与总资产之比均低于0.4%,其中交通银行最为突出,2007年无形资产仅占总资产的0.06%,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家银行。根据田昆儒和万翔(2007)的统计,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花旗集团、摩根银行、瑞士信贷集团、瑞士银行集团(UBS)等美国规模较大的5家上市银行的无形资产比重分别为3.98%、3.20%、4.85%、1.20%、2.57%。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并未真正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此外,尽管从总额来看,在这两年间,工商银行的无形资产总额始终遥遥领先,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相对居中,且两者总额较为接近。由于总资产规模远远低于前三者,交通银行的无形资产总额也明显处于末位。但分析显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无形资产与总资产之比非常接近,建行与工行甚至是持平的。由此可见,三家国有银行在无形资产相对规模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别。

3、国有股份制银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出现了大幅下降。

从四家银行的无形资产与总资产之比的变化来看,该比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交通银行与建设银行分别下降了21.05%和20%。原因可能在于无形资产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资产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反映出各银行更倾向于披露确定性强的有形资产,而对不确定、不好操作的无形资产不愿意披露。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国有股份制银行无形资产总额有所降低,但同期银行资产总额却保持增长态势: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此外,除交通银行外,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相对规模并没有显著差别。上述状况一方面显示出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体系亟待改善,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无形资产在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资产体系中尚未占据应有的地位。很难发挥出价值创造的潜能。

(二)表内无形资产类别分析

会计学中关于无形资产类别的规定,比较具影响力的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国际评估准则》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田昆儒和万翔,2007)。我国2006年颁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把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其中,可辨认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主要指商誉。

表2和表3详细列示了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类别与构成比重情况。根据表3与表4,国

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表现出如下特征:

1、土地使用权是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主要无形资产。

总的来看,表2显示出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软件、世博协议权利、飞行设备订单和其他等共5个类别。其中,在2006与2007两年间,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比重均接近92%。紧接其次的是软件,两年的占比均在5%左右。

2、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类别出现了细微的变化。

总的来看,表2显示出,在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中,总额增长最多的是软件,2007年比上年增长了12.00%,总额下降最多的是世博协议权利,2007年比上年减少了22.33%。此外,软件同时也是所占比重增长最多的无形资产,而世博协议同时也是所占比重下降最多的无形资产。但是,土地使用权在总额减少3.25%的情况下,其占无形资产的比重却并未减少,还有0.04%的微量增长,原因在于世博协议权利、飞行设备订单和其他等这3类无形资产的同期减少。

3、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类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比分析四大银行的无形资产构成,从表3可知,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土地使用权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无形资产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其中,工商银行为100%,建设银行为93.96%,中国银行土地使用权的占比居中,交通银行的土地使用权仅占45.95%,不及总额的一半,是四个银行中最低的。同时,交通银行的软件类无形资产占比却有27.66%,远高出其他三大国有股份制银行。另外,交通银行拥有一项独特的无形资产,即世博协议权利。中国银行也拥有一项特有的无形资产,即飞行订单设备。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近期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类别出现了细微的变化,但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的比例依然最大。此外,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类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喜的是软件所占比例在增加,说明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对于技术方面的投入正在逐步加大,对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重视。

四、无形资产投资活动分析

无形资产投资活动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组织结构资本投资和关系资本投资,上述投资活动通过相关要素的投入创造无形资产,并提高无形资产之间的关联性。根据国有股份制银行在年报及其他公告中公开披露的信息,我们总结了上述三类无形资产投资活动中披露较多的内容。

(一)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分配制度问题,因此,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员工薪酬、培训、教育等方面的系列支出。在很大程度上,金融的竞争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我国银行市场开放以后,国有股份制银行既面临着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也被培养新型人才问题所困扰。

在员工薪酬方面,国有股份制银行一直保持增长态势。表4显示,在2007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员工费用均比上年增长了50%以上,员工费用占业务费用比重最高的为建设银行,达到63.56%,最低的为中国银行,占比43.06%。员工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为建设银行,达到22.83%,最低的为交通银行,占比15.18%。2007年的董事长报酬与行长报酬处于150万至200万之间。另外,国有股份制银行在员工福利方面也颇具人性化,普遍重视非物质奖励,如各种疗养、休假、旅游等。

在人才培训和教育方面,国有股份制银行对新员工普遍实行带薪培训,而对老员工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职培训。但目前国有股份制银行比较缺乏员工培训与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工作,有可能使人才教育流于形式,从而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无助于提高员工素质与增进企业业绩。

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及股东利益尽可能一致起来,从制度上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最终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其中,交通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最早采取股权激励,2005年,交行在香港上市时就推行了面向公司管理层及作出重要贡献员工的长期激励计划――股票增值权计划;建设银行则实施了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东大会均已批准了股权激励计划,但截至报告日尚未实施。作为政府支持的国有垄断企业,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薪酬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与银行经营机制和产权体制的改革问题紧密相连,面临效率与公平的两方面考验。

(二)组织结构资本投资

组织结构资产是指组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如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形象、组织结构、知识产权等。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资本投资集中在两个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和企业形象建设,而关于研发的信息则很少见到。

近些年,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增速显著,这一点也体现在表内无形资产中的软件类余额的增加上。信息系统建设成果主要集中在五方面:一是建立全国性集中式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和网络系统;二是柜面业务系统综合化,逐步推行面向客户的综合柜员制;三是联行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与账务系统一记双讫,实现各业务功能的综合处理;四是中间业务系统集成,与大量外部系统挂接并前置;五是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迅猛发展(段海涛,2005)。2008年8月,工商银行成为国内首家个人网银客户突破5000万户的银行。应该说,在信息技术系统方面,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国有股份制银行以国家信誉作支撑。具有独特的企业形象优势。近年来,国有股份制银行开始积极投身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以扩散自身在服务、品牌等方面的声誉。如中国银行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银行合作伙伴,也是国内银行业唯一的合作伙伴,以奥运合作伙伴的身份开展了多项社会活动和金融业务,中国银行创造了有别于其他银行的印象和体验,吸引了市场关注,逐步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银行奥运品牌的认知,提升了中国银行的奥运品牌影响力。交通银行同样也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商业银行全球合作伙伴,随着相关活动与金融业务的开展,将有助于提升交通银行的企业形象和世博品牌影响力。

(三)关系资本投资

关系资产是企业通过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及更广泛的社会结构,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压力集团。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在转换经营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在关系资本方面最显著的投资方向应该是全面实施客户经理制。源自营销学的客户资产(Customerequity)概念可用以衡量所

有客户为企业所带来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在目前银行各种报告中,尚未包括顾客资产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此外,作为国有企业,政府关系资产应该是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最具价值的关系资本之一,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但政府资源的影响和作用并未减弱。

上述分析表明,国有股份制银行在人力资本投资、组织结构资本投资和关系资本投资方面已有初步发展,但总体呈现出投资不足的特征,更缺乏系统性的无形资产投资战略与投资效率评价体系。

五、结论与建议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激励机制;年薪制;股票期权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企业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人;人有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在管理;管理的好坏,关键在于企业家的选择、激励与约束;而激励又是关键之关键。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措施的总和。美国前150家大公司总裁的薪酬构成的分析表明,在总裁的总薪酬中,48%为股票期权,其他股票薪酬形式占11%,业绩奖金占23%,基本工资占18%。商业银行在设计激励方案时虽然不能照搬美国的激励模式,但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设计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激励方案。根据国内外银行经营的实践,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可以考虑实行“年薪+股票期权激励”的方式。

一、年薪制及其理论基础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有权和控制权逐渐分离,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经理人队伍,企业的控制权逐渐被经理人控制。为了把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联系起来,使经理人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一致,形成对经理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产生了年薪制。因此年薪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目前,“年薪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完整定义,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所实行的“年薪制”由于当地的文化和法律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中“年薪制”的基本含义是指企业以年度为单位,根据个人贡献情况和企业经营成果支付高级管理人员的一种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收入制度与激励制度。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合作契约,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合作的生产性能够创造新的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博弈过程中谈判力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关系协调的过程也就构成了企业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主线。在古典企业中,人力资本在与物质资本博弈过程中的谈判力弱势造成了它只能处于被物质资本雇佣的地位。雇佣劳动作为一种商品用于交易,雇佣工人领取仅能维持生计的固定报酬,剩余利润全部归资本所有者占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和地位与日俱增,形成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合作关系。因此,确立经营者的合理权益、对经营者的功绩进行激励势在必行。而且,物质资本所有者承担的风险逐渐降低,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之一,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收益分配权。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就是承认企业经营者的特殊劳动价值,将其收入分配与其经营责任、经营成果和经营风险挂钩,合理确定其收入。年薪制比较完整客观地反映了企业家的工作绩效,在工资关系上突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同时,使得企业家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体现了利益、责任与风险的一致性原则。

在我国年薪制受到了企业家的普遍欢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2003)》统计表明:“年薪制”在企业家中最受推崇,选择比重为51.5%;其次是“股息加红利”;第三为“期权股份”。但是,年薪制只考虑了企业的年度收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企业家行为短期化,追求短期的高收入后一走了之。另外,年薪制不包含长期报酬,在缺乏动力激励的情况下,企业家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收入,如通过各种途径“寻租”、在职消费、公款吃喝等。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实施的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使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笔者选择“年薪+股票期权激励”的激励方式是有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二、商业银行管理层年薪激励模型

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收入(用S表示)可以由薪金收入和利润分享两部分组成,即

Y=α+β(π-πb)(α>0,0<β<1)(1)

上式中,α为按劳分配的固定年薪,也就是基本工资(可以看作是固定的常数),β是分享系数,π是利润指标,可以用税后净利润来衡量。πb表示奖励的利润基数,也就是正常情况下银行能获得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无关,应从利润中减去。另外,πb部分也可以看作银行为管理层制定的利润指标,超过该指标的部分才能进行利润分享。(1)式可以理解为管理层的年薪收入是银行利润的增函数,因此Y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如图1所示)。

(一)基本工资α的确定

基本工资α主要包括岗位工资、学历工资、年功工资、福利、津贴、交通费、通讯费、招待费等以及其他该职位相应的合法隐性收入,如发放的各种物品,按规定享受的车、房等。基本工资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须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这部分收入基本上与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无关。因此,为了激励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笔者认为这部分收入不宜过高,只要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可以了。而且笔者特别反对有些人的观点,即认为这部分收入应包含所谓的“养廉费”!笔者认为,“廉”不是靠钱来养的,而是要靠道德修养和制度约束。一般来说,随着人们拥有的财富增多,人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大,所以,人越养只会越贪!

(二)利润分享系数β的确定

β(π-πb)部分可以看作是绩效工资或银行利润分享(剩余索取权)部分,即根据经营者的业绩或银行的盈利状况对他们进行的奖励,或分享部分利润。这部分与经营者对银行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贡献越大收入越多,使经营者的利益与银行利益密切结合起来,能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这里关键是确定β的值。显然其值越大,在银行的税后净利润中分配给经营者的也就越多,激励效果越大,但是其边际效果呈递减趋势。而且其值越大银行用于发展的资金就会越少,不仅对银行的发展不利,从长期来看,对增加管理层的收入也不利。

如果我们用效用函数U表示管理层年薪的激励效果,很显然,U是β和π的增函数,记为:

U=F(β,π)(2)

dU/dβ>0,dU/dπ>0,但d2U/dβ2<0,效用曲线凹向原点(如图1所示)。

由年薪制的现实结构可以看出,年薪制比较完整客观地反映了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在工资关系上突出了经营者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同时,使得经营者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体现了利益、责任与风险的一致性原则。通过对美国38个大型公司建立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机制的分析表明,在建立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机制后,公司的业绩大幅提升,表现为资本回报率三年平均增长率由2%上升至6%,资产回报率三年平均增长率由-4%上升至2%,每股收益三年平均增长率由9%上升至14%,人均创造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由6%上升至10%。

但是,年薪制仅考虑了企业的短期收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经营者行为短期化。为弥补这一缺陷,在设计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时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实施的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银行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鉴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在设计考核指标时,不仅要注意银行的盈利能力,更应该关注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考核时要把不良资产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三、股票期权与激励机制设计

股票期权制度是期权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借助股票期权这种手段让企业管理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的一种激励方式。股票期权(employeeStockoptions),又称为优先认股(沽)权,是由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向其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权利。由于股票期权的设计一般只针对以总裁为首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因此通常也被称为“高级管理者股票期权”,是企业所有者即委托人对管理者即人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看涨期权。相对于以“工资+奖金”为基本特征的传统薪酬激励体系而言,股权激励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加牢固、更加紧密的战略发展关系,为企业解决经营者“道德风险”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曾经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的日益活跃以及新经济特别是it业的日益蓬勃,股票期权制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其激励效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公司的青睐。许多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因为大力推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而得以迅速发展。可以说,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对西方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简直是一个奇迹。据著名的《Fortune》报道,目前全球最大500家企业中已有89%的企业,实施高层经理人员股票期权计划。根据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与公式计算,1998年在美国最大100家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中,高达53.3%来自股票期权。据著名的《福布斯》杂志每年5月对美国800家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家的薪酬结构中,股票期权行权收益的中位数从1985年的4947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88万美元,增长了178倍,而同期的规定工资和奖金的中位数仅从73万美元上升到122万美元,增长不到一倍。股票期权激励把“报酬激励”与“所有权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对经营者来说,使其长期行为和利益与企业所有者利益休戚相关,并且使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拥有部分所有权。对企业而言,企业形成开放式股权结构,可以不断吸引和稳定优秀管理人才;经营者的股票期权收入由证券市场提供,可以减轻企业支付现金报酬的负担,节省大量营运资金,使企业在不支付资金的情况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还可以减少非对称信息,降低成本;可以矫正经营者的短视行为,使经营者不但关心企业的现在,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相关性

1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和企业价值的计量

1.1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计量

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信息主要来自上市银行年度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而内容分析法正是客观、系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对企业的文件或者报告进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还有声誉指数法,是指向被调查人发放调查问卷以考察他们对不同公司的评价,但是这种方法的主观性太强。由此可见,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相对客观且较为简便的方法,鉴于此,本文选择选用内容分析法来计量上市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1979年,abbott和monsen提出,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分析的指标,即企业社会责任所涉及的范围应该包括:环境问题、对雇员平等的机会、人力资源、社区参与、产品安全与质量、其他因素等六个大的类别,这六大类共含有28种CSR活动。2007年,朱文忠提出,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按对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型: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对员工(管理层和职工)的社会责任、对供应商和小型竞争者,以及对投资者(所有权人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1]。2007年,贾玉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应同时确保金融安全,对全社会政治经济承担相应责任。2009年,华立群和朱蓓[2]在采用利益相关者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特点,建立了员工、股东、顾客、政府、竞争者和社会六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的二级指标,采用层级分析法计算每个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对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CSR内容的界定,作者认为CSR范畴应包括6大类,32小类活动,分别为:环境类(对污染行业的贷款限制,对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绿色办公,参与环保活动,绿色金融)、员工类(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职业培训及职业发展,性别、民族、平等,员工收入提高率,工资及福利率)、社区类(关注文化教育等民生产业,助学贷款开展与扶贫助教情况,帮助弱势群体、扶贫济困,社区服务及志愿者活动及金融知识普及,关注就业、失业或创业,公益事业投入比)、客户类(保护客户信息安全,服务效率与质量,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客户反馈)、股东类(风险管理体系及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及时、真实披露信息,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回报率)、政府类(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对惠民项目的支持,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支持,合规经营,税收比率)。

其中7项定量指标值可以通过银行年报直接得到或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按照公式计算得出。对25项定性指标值,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各银行年报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内容分析的来源。李正(2006)[3]在研究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时即使用分数度量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寡。本文在此借鉴:如果上市银行在其年报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描述性的披露了一项与某一指标相关的内容,则计1分;若有相应的数额披露,则再计1分;若没有关于该项指标的任何披露,则该项指标记0分。从而可得到32评价指标的相应分数或数值,该方法可视为一种改进的内容分析法。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各上市银行CSR的原始度量分数,由于各项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单位,因此要对各原始度量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是均值化方法:

其中,Si为第i项指标的原始分数,Si为第i项指标的均值,Si*为无量纲化后第i项指标的最终分值。对于逆指标(不良贷款率),该项指标符号取负号。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后,得到的各指标分值为相对分值,即各指标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分值,且最终得出的指标分值(除逆指标外)均为正值。这种无量纲化方法在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影响的同时,保留了各变量取值差异程度上的信息,同时解决了变量变异程度信息的保留与数据的可比性两个问题[4]。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平均判断矩阵。计算所收集到的每一比较矩阵的每一项目所得分数的几何平均值,将此平均值作为比较矩阵的标准值,从而得到平均的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对权重求出整个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里所有指标的权重。下列矩阵列举出的是计算出的各利益相关者权重,按上述方法求出所有指标的权重,并且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从左至右的权重分别代表政府、客户、环境、股东、社区、员工。

根据无量纲化后的分值,利用计算出的权重按下列公式求出各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总分值:

其中,Si*是第i项指标分值,Xi是第i项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权重,Yi是其上一指标对更上一级指标的权重,以此类推,w是第i项指标所属一级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CSR为一家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总分值。

1.2财务绩效的计量

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eturnonequity,Roe)作为度量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指标。

Roe=净利润/净资产

2理论基础与假说发展

Freeman在其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该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在其后来的研究里也发现,较长时期内良好的社会业绩使企业不仅能够符合商业法规的要求而且使得企业业绩与社会责任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如CS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CSR与资产净利率(Roa)等的相关性问题。沈洪涛在2005年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截至2001年,研究CSR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实证文献有122篇,而且这些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不一致的,即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财务业绩的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都存在。

迄今为止有关CSR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仍未取得一致的结论。本文根据多数研究者得出的成果提出假设: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3实证研究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作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深圳交易所网站检索了2011年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总样本为16家银行。计算出财务绩效的数据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数据。

3.2相关性分析

将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注:**表示相关性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1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3检验模型

1981年,trotman和Bradley研究指出,当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规模较大的企业承受较多的社会关注,同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性质的特殊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本文把企业社会责任得分CSR作为自变量,财务绩效(Roe)作为因变量,同时引入三个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模型(1)使用2011年的数据,用来检验假设,模型如下:

(1)

CSRi,t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得分,是模型(1)的因变量。Roei,t是财务绩效,是模型(1)的研究变量。lnasseti,t是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用来表示公司规模。lnasseti,t用来控制规模因素对财务绩效的影响。guoki,t代表国有股比率。

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受到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前一年度的盈利能力和公司治理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据此构建了模型(2):

(2)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见表2。

3.4检验结果及分析

表3是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检验结果。模型(1)中的自变量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的总体解释度达75.2%,模型的显著性好。检验结果显示,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为正,从t值和p值来看该影响显著,这支持了本文的假设。资产规模与财务绩效也成正相关,影响较为显著。银行的企业性质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影响的显著性较低,系数为-0.029。银行的负债比率对财务绩效的的影响为负,但因p值较高,故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2)中的自变量财务绩效对上市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的总体解释度达77.2%,模型的显著性好。模型(1)的结果表明,上市的财务绩效、负债比率对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这支持了本文的假设;银行是否国有控股也对其承担社会责任正相关,且显著性较好,说明国有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相比非国有银行来说较好;银行的规模与社会责任的承担呈反相关,但是显著性低;前一期的财务绩效对银行本期的社会责任反向影响,但从其p值来看,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回归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并且相互影响。同时,银行的资产规模和银行的企业性质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也有相关性。

4对策建议

加强上市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与上市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从实证的结果可以看出,上市银行承担CSR的情况越好,财务绩效越好。这种对上市银行的经济效益和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银行更有动力去履行社会责任。因此银行首先应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社会责任的理念深入到经营活动全过程和员工的思想意识中,从员工到企业都能更好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建立和完善上市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和评价机制。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和专业的评价机构,对CSR的研究尚完全依赖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年度报告。我国上市银行披露CSR报告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这些不足不仅使报告本身存在很多问题,还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其了解和监督,进而影响银行的积极性。因此,我国上市银行应当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客观性和可监督性,使之更好地反映出各个银行综合履行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银行业最大程度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文忠.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做法[J].金融与经济,2007(04):88-90.

[2]华立群,朱蓓.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金融,2009,(2):26~29.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财务管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2.26文献标识码:a

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的财务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

1简述财会工作者管控体系

要想切实提升总公司与分公司的财会管控活动的意义,最关键的方法是经由对分支单位的财会工作者的管控,切实提升监管力度,总公司对分支机构的工作者的管控可以有如下的一些层次的内容:

第一,委任形式。分支单位的财会工作者是从总公司分配过来的,其属于总公司的编制,分支机构的财会部门是总公司的分派组织,具体的进行分支机构的财会管控活动,参加分支机构的经营运作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分支机构的财会内容,而且要承担总公司的测评。

第二,指导模式。分支机构的财会工作者是其负责人委任的,同时有其董事会全权负责。总公司此时要想制约,就必须对分支机构的董事会产生作用才可以。而且,总公司只可以对分支单位的财会机构开展业务层次上的指引,不能对其进行指令性质的干扰。

第三,监督模式。分支机构在明确其财会机构的设立的时候,有非常高的自限,总公司通常不干涉。不过,总公司向分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财务监事,负责监督分公司的财务活动。

上面的几种模式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就是总公司都应该向分支机构委任财会负责者。其有两项权利,享有对公司财务计划制订的参与权,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重大财务事项,财务总监与总经理或董事长共享签字权,并承担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等责任。

2简述财务制度掌控体系

以财务权力和责任为核心的内部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集团公司实行科学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

针对财务制度组成的要素,这里就不细致的论述,不过要认真对待的一项内容是:

集团公司内部各层次的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公司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财务管理部门四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3简述财会目的管控体系

一般来讲,为了确保单位的总体效益得以实现,应该制定一种从上至下的财会目的管控体系。具体的讲涵盖如下的一些要素:

3.1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财务目标评价系统,是以总公司财务目标为基础制定的总公司与分公司间的财务评价体系。围绕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应建立以评价获利能力为主体,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营运效率和发展能力为辅助的财务目标评价系统。当总公司的财会意义设定好以后,就可以结合目标管控的措施,把大的目的逐次的细分到具体的分支机构中,确保在所有的层次中管控好,以此来保证总的意义能够顺利的获取。

3.2资金控制系统

包括现金控制系统、筹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内容。

3.2.1现金控制系统。针对那些规模比较庞大的单位来说,设立内部银行是集团总公司对分公司实施现金控制的有效手段。内部银行是集团公司借用商业银行的结算、信贷和利率等杠杆而设立的集团总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是内部结算中心、内部信贷中心、内部资金调剂中心、内部信息反馈中心的复合体。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内部银行制度下,每个受控的分公司都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它的运作过程中的所有的活动,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以监督资金流向。各分公司只保留一个费用支付账户。

3.2.2筹资控制系统。在集权管理模式下,总公司和各分公司的对外筹资,由内部银行统一对外筹措,各分公司无权对外筹资;在分权管理模式下,分公司可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筹资,但必须把筹集的资金统一存人内部银行。筹资控制系统的重点是借款控制,包括借款审批程序控制、借款总量控制和负债比率控制。

3.2.3投资控制系统。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投资控制系统与借款控制系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包含的内容除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控制和投资总量控制外,还包括投资方向控制和投资风险控制。

3.3收益控制系统

集团公司收益是指集团公司整体的会计利润,它是总公司和各分公司收入与成本配比的结果。集团公司所有的收益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和实施盈余管理策略来实现。

3.3.1确保财会规定一致

通常为了确保收益的品质合乎规定,总公司不但要使用合理有效地财会规定,同时还要规定其和各个分支机构使用到的财会规定相同。

3.3.2盈余管理策略

盈余管理是选择使会计收益达到某种结果的会计政策。该项管控活动和利润管控活动不一样。其是单位获取理财意义而使用的一项管控方法。通常在法律规定的领域之中,集团公司股东和经营者对财务报告收益在一定程序上进行控制,使用的关键措施是选取有效地财会规定,经由对单位运作事项的调节和交易之类的措施来实现,目的是通过节税等形式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4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两者间可不可以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活动,对于财务掌控体系的综合运作功效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合理的掌控体系要涵盖如下的一些要素:

4.1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总公司应制定分公司的财务报告制度,应该涵盖前期的以及后续的内容。所有的分支机构在开展关键性的决定之前的时候,应该向总公司汇报。

4.2自身的审计体系

集团总公司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分公司的财务审计、年度审计和分公司经营者的离任审计。如果察觉不利现象的话,要尽快汇报,然后积极地应对,而且要对相关人员予以严厉的惩治,进而在单位中形成有效地监督模式。

4.3电算化发展方向

电脑科技的高速前进,确保了电算化的快速进步,进而确保了总公司财会信息的实效特征。它的优势有如下的一些。首先,记账凭证录入分布在各工作站上同时进行,切实提升了信息的有效性。第二,每个分支体系能够自行进行账目调节,进而得到综合化的账库,降低转账活动,不但能够提升其精准性,同时还可以切实提升其运作速率。第三,关键负责人能够有效地分析所有的财会要素,而且可以经由使用应用体系来获取相关的报告内容,最终为高层负责人的决定贡献积极地力量,起到辅的意义。

要想确保总公司的财会模式合理,第一应该形成管控体系,然后要确保该体系运作合理有效。在具体活动中,应该为其运作营造一种非常积极有效地氛围。注重人的作用,将负责人和财会管理者等等相关群体联合到一起,做好监管运作等活动间的内在关联。而且,要认真地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然后融入我们的特色,形成一种合理有效的激励体系。

参考文献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7

构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细化规范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妥善解决投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努力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优质化和常态化。

一是制定服务规范和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内容覆盖产品设计、服务标准、考核评估、投诉处理等方面,基本包含了消费者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接触的各个阶段。

二是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协调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组建领导小组、专门委员会或以专门部门牵头的形式,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

三是建立消费者投诉工作考核机制。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消费者投诉与绩效考核挂钩,从消费者投诉率、投诉处理满意度、投诉处理时效性等多个维度考评消费者投诉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工作的实效性。

明确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

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的制定、金融消费的宣传和教育,以及消费者投诉的调查和处置等多个环节,涉及面广。因此,搭建协调有序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管理架构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口径。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管理模式和经营特色,探索建立不同模式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架构,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是成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定人、定岗、定责,统筹负责消费者权益保护各项工作。

二是在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成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或改善服务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牵头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三是按照原有工作架构,指定产品宣传、金融教育、产品设计、改善服务、投诉处理、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的牵头部门。

履行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

开展金融知识宣讲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银行业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了解程度,是有效降低投诉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积极响应并参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银行业公众教育服务日”、“送金融知识下乡”、“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等大型宣教活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开展了“金融知识在您身边”、“特殊群体客户关爱”等专题活动。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合作,通过公益广告、理财专栏、电视访谈等方式,选择热点领域和创新产品,向消费者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

此外,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在员工内部招录志愿者,在大、中、小学试点开展金融知识专题小讲堂等活动,受到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多方好评。

建设服务评估体系

在我国,营业网点仍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消费者接触最为频繁和重要的途径,其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满意程度。为加强服务监督,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银行业金融机构借鉴国际良好做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建立多维度的消费者服务评价体系。

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放置了服务评价器,由消费者自行对柜员服务情况进行评价。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聘请社会监督员,当面听取消费者的要求和建议;建立“神秘人”暗访制度,检查营业网点的标准化服务执行情况;委托第三方公司对自身服务情况进行市场调查,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建立投诉处理机制

投诉处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切身诉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工作。为防范声誉风险,妥善处理客户意见和投诉,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消费者投诉处理工作流程。

一是完善受理渠道。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开通了现场和非现场投诉两个渠道。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在营业网点设置了意见箱,收集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建议,并予以积极采纳,不断改进服务流程和产品设计。

二是细化程序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投诉事项尽量当场、当天解决,对于确实无法解决的事项,向消费者承诺处理时间,按照规定调查核实投诉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向消费者反馈。

三是强化考核评估。为提高投诉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消费者投诉处理情况纳入了对分支机构、部门乃至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8

分解金融部门的贡献——“生产率奇迹”

解释银行总收益——超额收益和风险幻觉

金融部门暂时性的高收益似乎推动了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贡献的增长,应该如何解释金融部门较高但暂时性的超额收益?本部分讨论可能导致超额收益的潜在资产负债表策略。本质上,金融部门高收益的原因可能是银行承担了较高的风险。银行的盈利类似银行对GDp的贡献,有可能是因为对风险的不当估计而被高估。

本轮金融危机暴露出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问题。在危机爆发前,三种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负债表策略尤为盛行:提高资产负债表内外的杠杆率、增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发行深度价外虚值期权。

这些策略的共同点是增加了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和收益。同样重要的是,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产品的复杂性,风险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这导致报告的收益率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虽然报告的Roe上升,但风险调整后的Roe未变。

这些策略及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绩效指标体现。例如,过去几十年中银行平均Roe以及Roe的波动性增加,鉴于此,银行的“生产率奇迹”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幻觉”,而这恰是银行、投资者和监管者风险幻觉的一个简单而又戏剧性的案例。

高度杠杆化。20世纪,银行资产经历了显著增长。美国银行资产占GDp比例从20%左右增长至100%。在英国,银行资产占GDp比例一直维持在50%;从20世纪70年代起,该比例持续上升至原来的10倍,达到500%。21世纪以来,这种增长趋势更加强劲。根据英国《银行家》提供的数据,世界上最大的1000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2001~2009年增长了约150%。跨行业比较的结果是:银行部门的资产扩张令其他部门“相形见绌”。比较各行业中最大公司资产占GDp的比例,金融业的比例最高。

总资产数据实际上低估了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张。会计和监管政策允许银行将部分风险暴露放在表外处理,其中,包括特殊目的实体以及或有信用承诺。即使是表内的衍生工具信息披露也是不完全的,一些或有风险暴露被掩饰了。

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的同时,资本却没有相应增加。过去130年中,美国和英国银行的股本/资产比例由20世纪初的15%~25%降至5%。换句话说,杠杆倍数在20世纪从4倍扩大至20倍。

杠杆率累积的进程一直延续至本世纪。除了受制于杠杆率约束的美国商业银行之外,其他主要全球性银行的财务杠杆在2000年至2008年间均显著增长。对表内外资产和资本做出调整后,杠杆化的程度更让人吃惊,主要全球性银行的财务杠杆在繁荣时期最高超过了50倍。

设定资产收益率(Roa),提高财务杠杆可以增加银行的Roe。一定程度上,很多银行增加杠杆是为了确保在竞争中维持Roe优势以粉饰盈利能力。本世纪,几乎所有英国主要银行Roe上升都与提高财务杠杆有关。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一个能更精确衡量银行生产率的指标——在这段时期内保持平稳,甚至稍有下降。

1997年至2008年间,英国银行业在提高财务杠杆的同时,通过扩大低风险权重的资产来维持资本充足率。欧洲主要全球性银行也有类似情况。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各项指标来提高Roe:提高资产/资本比例(财务杠杆倍数)、增持非普通股资本工具(混合一级资本工具),或提高单位资产的风险度(提高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资产杠杆化、资本结构杠杆化和监管杠杆化。

就财务杠杆倍数和单位风险两项指标,表4显示了主要全球性银行的情况。大多数银行都经历了杠杆倍数的快速提升,但单位资产风险状况基本稳定。然而,那些杠杆倍数最高的银行随后不得不大幅度减计资产。这表明银行可能也投资了高风险资产,但监管当局规定的风险权重未能捕捉到这些风险。

表5显示了2004~2007年间国际化大银行资本结构的变化。至少对部分银行而言,通过更多地持有混合一级资本工具,推动了股本收益率显著增长。但因为这种混合型资本工具无法在危机中吸收损失,由此导致的Roe提高也是一种风险幻觉。

总之,这些证据表明银行高股本收益率的“生产力奇迹”并非源于基础资产的生产力提高,其只不过是高度杠杆化的结果。

交易账户扩张。另一个提高收益的策略是扩大交易账户规模,大量持有以公允价值估值的资产。本轮危机之前,该做法被部分银行推崇。在主要全球性银行中,贷款占总资产比例由2000年的35%降至2007年的29%左右。同期,交易账户资产占比几乎翻倍,由20%上升至近40%。交易账户的扩张与世界大型银行的高财务杠杆密切相关。

如何解释投资组合结构的这种变化?监管套利似乎是一个重要原因。交易账户资产适用于为反映市场风险而设定的风险权重,而非信用风险权重。这意味着对银行来说,将贷款打包为可交易的结构化信用产品出售可以节约资本。资产证券化使得两家银行可以通过交换基础资产的方式同时缓解资本压力。虽然潜在基础风险暴露未变,但整个银行体系持有的资本却减少了。当危机来临时,结构化产品的损失巨大。

对交易账户中资产组合采用盯市估值的方法放大了该效应,使得任何收益或损失将直接体现在财务损益表上。当资产价格普遍迅速上涨时,持有更多的交易账户资产将是一个有利的策略。危机之前银行就经历了这种情形,投资者寻求收益,带动资产价格持续飙升。资产价格的上涨直接反映为银行交易账户的盯市利润。

但是,这些收益其实是由于整体经济对风险的错误定价造成的,交易账户利润无非是幻觉而已。2008年,随着对风险的重新判断和定价,资产价格下降,交易账户立即出现亏损。仅2008年,主要全球性银行的结构化产品减值达2100亿美元。

发行深度价外虚值期权。第三种提高收益的策略是为尾部风险提供保险。银行以各种方式承担特殊工具的尾部风险。例如,投资高违约贷款组合、结构化产品或发行信用违约互换(CDS)。无论以何种方式,投资者通过承担风险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收益或红利,只要风险没有发生,收益看起来就是无风险的。但是尾部风险一旦显现,将造成巨大损失。

危机发生前,银行采取这种策略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购买较高层级的次级资产证券化产品实际上等同于发行深度价外期权,将会获得很高收益,除非借款人集体违约。本世纪以来,包括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在内的资产担保证券的发行量迅速增长,超越了“摩尔定律”(自晶体管发明以来,计算能力的增长规律)。

分层级的结构化产品,如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担保贷款凭证(CLo)给投资人带来了与次级债相类似的收益:在稳定时期产生正收益,但形势逆转后出现损失。本世纪以来,CDo和CLo的发行量也超越了“摩尔定律”,对这些证券的系统性定价失误是导致本次危机中银行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些结构化产品的信用评级在短期内大幅下调。

类似的风险策略是发行用于应对尾部风险的显性保险合约,如信用违约互换。这些工具在危机前快速增长。同样,这些保险合约的发行人在境况好时持续获得“超额收益”,但这远不及境况恶化时造成的损失。单一业务保险商和aiG就采取这种经营策略。例如,aiG的资本市场业务(包括其命运多舛的金融产品部门)的总收入在危机之前的2003~2006年为23亿美元,但2008年就损失了约400亿美元。

以上策略有一个共同点:银行为了追求高收益而过度承担风险,但却往往忽略了尾部极端事件的风险。由于高度杠杆化、交易账户扩张和价外期权的超额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无法准确度量风险。生产率奇迹实际上是风险幻觉。从这个角度来看,国民账户核算中对银行贡献度的错误衡量,以及银行自身对其收益的错误计算有着共同的原因。

分解银行收益

对银行高收益的另一个独特却又相辅相成的解释是,银行的高收益反映了金融部门的结构特征。例如,市场集中度指标经常被用于估计生产者支配市场的能力,在过去10年间,银行体系的集中度显著上升,与此同时,银行收益不断增长。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前三大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份额一直保持平稳,随后市场份额快速扩大3倍。英国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前三大银行资产份额目前已超过50%),全球范围内也是如此(前三大银行资产份额在过去10年中翻倍)。

但市场集中度并不一定代表这个行业或部门缺乏竞争力或效率。高度竞争的行业可能集中度也很高,而高度分散的行业也可能缺乏竞争。一个能更好地衡量市场支配力量的指标是市场可竞争性指标,特别指潜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壁垒。与非金融部门或其他金融部门(如对冲基金)相比,历史上,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率是非常合适的。

通常情况下,银行同时在多个市场中经营并提供各项服务,导致采用加总的收益来判断市场可竞争性可能产生误导。分别研究金融机构不同的业务活动,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其经营行为以及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性因素。

“低风险/低收益”业务活动。首先考虑通常被认为是“低风险/低收益”的活动——资产管理、现金和证券服务以及零售金融服务。所有这些看似低风险的活动却显示出高于平均水平的股本收益率,其中,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业务的收益率高达50%,零售金融服务为20%。

对这种高收益的一种解释是,银行采用的模型低估了与这些活动相关的风险及资本配置。另一种解释是,这些服务的需求对价格不敏感,如最终用户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有确切证据表明,对零售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高度黏性。从统计观点来看,一个成年人更有可能离开他的配偶,而不是他的银行。

在英国,监管当局——包括竞争委员会(2005年)和公平交易办公室(oFt)——已经对零售金融服务的市场竞争进行了多项研究。公平交易办公室的研究发现,在银行间转换个人活期存款账户的比例很低——年均低于6%。然而,低转移率本身并不一定表示市场失灵。例如,客户愿意将资金存放在声誉好的知名银行。

英国零售金融服务市场更为明显的市场摩擦来自“信用免费”的银行。实际上,所有零售支付服务基本都不收取费用,只有通过当日电子资金转账系统(CHapS)的大额支付转账才收费(通常每笔收取25英镑)。该收费制度与边际成本并不匹配。这鼓励了捆绑式的支付服务以及对其他交易服务收取潜在或隐藏费用的行为,如收取透支费。明确对零售金融服务收取费用可以增加透明度,并减少变向扭曲的服务行为。

现金管理业务的高收益也令人困惑。现金管理业务包括客户交易、信息和保管服务。这些业务不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且这些市场原则上也应该是全球可竞争的。

“高风险/高收益”业务活动。与金融相关的高风险业务,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表面看来并没有获得很高的股本收益,尽管20%的收益率已经高于非金融部门的水平。

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不同的风险。投资银行开展并购、咨询等低风险业务,也经营证券承销、自营交易等高风险业务。更为复杂的是,银行的年报数据并不区分这些业务。

无论危机前还是危机中,由于无法区分收入是源于向客户的收费还是自营收入,使得我们很难理解投资银行的业务活动。危机前,FiCC(固定收益类、货币和商品)以及股票投资类等业务对收入增长贡献显著,原因在于这期间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2008年资产价格,尤其是FiCC价格大幅度下降,部分收入被抵消。

2009年至2010年,FiCC和股票投资收入强劲反弹。然而,与繁荣时期不同,这些收入增长不是源于承担风险的自营业务,而是源于代客造市活动。在竞争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客户活动增长以及买卖差价扩大驱动了这些收入的增长。造市的收益是否能持续尚不明确。

并购、咨询业务的收益情况更令人困惑。大多数并购活动具有价值破坏性,即使这些活动基本无风险,投资银行也通常收取0.5%~1.5%的咨询费用。总承销费用在欧洲通常为3%~4%,在美国更高,危机期间的收费进一步上升。这些业务能够持续收取高昂的费用令人费解。

承销和咨询费用之所以可以维持较高水平的一种解释是声誉因素。实际上,客户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让知名投资银行承销自己的债券或股票,以获得投资者认同。公平交易办公室最近宣布对英国市场的承销费用展开调查。

银行对不同业务条线间的风险管理方法也令人困惑。例如,资金部门负责全行的资产负债表,通过协调内部转移价格为各业务线条提供流动。制订内部转移价格的目标,是为了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每个自主业务单元作出有利于银行总体目标的决策,从而实现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

危机前,资金部门实际上成为了银行的利润中心,并鼓励了两种风险行为。一是,鼓励银行追求低成本的资本渠道(如用混合型资本工具代替股本)和流动性来源(如用短期无抵押借款代替长期稳定资金来源),从而增加了资产负债表的风险。二是,导致内部转移定价系统性偏低,从而助长了过度扩张和高风险行为。为解决这些问题,银行的资金运营需要改变利润中心的定位,真正有效执行内部转移定价功能。

结论

过去10年间,金融部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就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动荡曲折。为平稳下一次波动,预防性的公共政策是关键。在众多改革倡议中,本文强调了在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关注的三个方面:

第一,鉴于金融部门对非金融部门既有促进又有阻碍的功能,准确衡量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增加值贡献非常重要。当务之急是寻找衡量金融部门风险与收益的更先进方法,将两者混为一谈将会高估银行对经济的贡献度,并低估银行和经济体所面临的真实风险。完善综合统计数据并观测银行业特殊的绩效指标可以帮助更好地分辨奇迹和幻觉。这包括对FiSim进行风险调整,并更加注重银行资产的收益率而不是投资者或管理人的股本收益率。

第二,由于银行业属于风险行业,危机之前,银行通过承担风险提高劳动力和资本收益的做法也在意料之中。风险幻觉并非偶然,而是固有内生。银行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意使幻觉看起来像“奇迹”。监管措施正在落实到位,包括重新校准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以防止导致本次危机的风险策略愈演愈烈。但风险会转移到监管措施最薄弱的环节,因此监管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包治百病”。而且,在繁荣时期,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一样,更容易相信“奇迹”。这也是为什么金融架构改革至关重要——减少监管负担,避免金融监管陷于过度侵入性、过度复杂化的泥潭。与此同时,监管者还需要关注风险被转移至监管领域之外的情况。

第三,金融业并非垄断行业,但在缺乏可靠数据的情况下,要了解其不同的业务活动非常困难。审慎监管当局和竞争监管当局需要协同解决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高收益的金融业务,需要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状况及市场竞争结构。从“大萧条”后的历史经验来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些结构性问题将处于核心地位。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9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知识、技能及健康等素质存量的总和,也是指能人力资本所有者未来收入流的存量。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本,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近年来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银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1.从银行制度方面来讲,银行的可支配资本,表现为两种形式: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源,主要是强调对增长贡献重大的人力因素——主要是知识、技术、信息、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等一切具有乘数效应的经济资源总称。银行产权制度关心的是在这种组合资本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如何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之间安排,才能使银行资本价值最大化。

2.从银行经营方面来讲,银行的经营活动是以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类生产要素的存在和配置为基础,是资本投入、生长、增值和获利的载体。银行资本增值取决于人力资本、货币资本以及银行的运行制度。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效率越来越不取决于货币资本,而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呈现出人力资本主导货币资本的发展形态。可以讲,货币资本是银行资本增值的条件;人力资本才是银行资本增值的主要源泉,所以让人力资本事有银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就是逻辑的必然。

3.从人力资本自身方面来讲,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专业化特点的人力资本可分为3类:一是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二是技术创新或技术转移型人力资本;三是市场开拓或产品营销型人力资本。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及效率的提高日益依赖于人力资本,其原因就在于相对于货币资本来说,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得到了显著提高,因为在人力资本的要素结构中,需要较大投入的知识要素日益成为其主导要素,所以如同其他任何投资活动一样,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成为资本投资的一种选择,并且同样应得到投资收益回报。

4.根据人力资本价值与岗位价值的必须结合性,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关键岗位定价——岗位价值资本化和股权化,以体现竞争上岗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及其对产权要求的初始界定,让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一样分享银行剩余和分担银行亏损。离岗时,不管其在岗期间银行是增值还是贬值,都要求按当初岗位价值的货币值归还银行。如果银行盈利,则体现人力资本初始产权要求的股权就会增值,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取得资本收益。反之,如果银行亏损,则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应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一样,承担必要的亏损责任,扣减相应的股权,充分体现责、权、利、险的结合。

二、银行人力资本投资

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贷主要是使人力资本得到增值,并能为银行创造价值。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越来越多地在银行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角色定位也由传统的控制人工成本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增加产出的利润中心,大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不断地增加银行的人力资本。

l.力资本投资的主要。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指对员工进行普通、在职培训、健康保健等旨在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资本性支出行为,其中核心内容,就是针对银行员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路径进行经常的、大量的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活动,这方面的投资对一个现代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战略决定意义。

银行人力资本投资与形成。银行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具有连续不断地获取、积累、利用和创造知识的组织能力。(1)银行人力资本不是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的简单加总,银行作为一种有机组织实体,其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取决于组织整体协同的有效性和有机性。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其根本的功能规定性主要表现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精神创造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一体化的竞争挑战,银行要想在市场中立足、生存、成长和发展都必须成为不断、创造和运作新知识的学习型组织。(2)银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形成,就是银行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进行系统思考和形成群体知识创造的过程;或者说,包括人力资本获取、融合、维持和再造在内的人力资本形成,是银行作为学习型组织运行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层面。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组织基础和首要任务,是发展、培育具有自我超越精神内涵或人力资本存量的组织成员。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和主要任务,是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实现团队学习,把个体的人力资本整合成银行人力资本。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高境界和战略任务,是健全银行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和知识创造功能,从组织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并动态推进其滚动实施。(3)银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通过战略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来实现的。银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作为整个银行投资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从银行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内部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对银行未来时期人力资本形成和维持所需支出活动进行总体性的谋划和安排。银行投资经营战略规定了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银行经营的特定行业和领域、增长向量或成长方向、市场竞争策略和组织内部要素的协同机制,而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战略选择则是决定整个银行投资经营战略顺利实现和最终成功的主导和关键。

三、银行人力资本激励

银行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银行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银行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

1.银行人力资本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效率或利用效果如何,是靠激励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制度激励和管理激励。所谓激励,就是强化与组织;目标相契合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引导个人行为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本去实现组织目标。当个人努力方向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个人的潜在人力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激励效果达到最大。可见,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以使个人与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一致起来,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人的精神力,让他们有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其人力资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就是遵从人力资本天然所有者这种行为属性,按照效率和公平原则,设计和建立统一的、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制度,并在整个银行范围内贯彻实施。这就要求从银行所有权安排和治理结构高度确立人力资本产权地位,保证其主体权能和权益的实现,即设计和实施全员持股、民主控制的股权激励计划和措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绩效考评和奖酬制度,以及银行文化、团队精神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制度激励是银行人力资本使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根本性激励机制,它是管理激励的基础或前提。

3.人力资本管理激励。银行人力资本运营过程中,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体,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日常维持和激励使用就必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这就要求管理主体有高超的技能和技巧,能综合运用学、学、心甚至人体功效学等知识和技术,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本,为银行经营做贡献。管理激励是银行人力资本使用的一种动态权变的日常性激励机制,它是制度激励的具体实现形式。

在银行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银行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基础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四、银行人力资本整合

银行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银行的整体竞争优势。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所以银行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

银行权益活动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信贷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一)风险的含义

目前在风险管理中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是;风险是指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们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这便构成了一种风险。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亦有盈利的一面,损失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和失败,盈利面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和成功。同时“主观说”所指的风险是关于损失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范围包括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时间不确是,发生状况不确定和发生结果不确定。“客观说”认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可用定量的手段加以衡量的,并且在同样情况下对所有人都相同。

(二)商业银行风险及信贷风险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者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实体,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

(2)商业银行风险与其收益是成正比例的,风险愈高,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愈大,但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3)商业银行风险可以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使经济系统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机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或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因为产生信贷风险的原因不同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损失的大小,其市场因子主要有利率和汇率:而商业银行信贷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银行从诞生起就一直面对信贷的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主体和信贷主体目标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追求目标有些是共容的,而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主体目标则相互矛盾,甚至互相冲突,体现出排他胜,借款人与商业银行的这些信贷目标往往是不能同时满足的。高的贷款利率意味这商业银行收益的增加,也意味着借款人经营压力的增加;而借款人对超额经营利润的追寻表示他们有承担更多风险的倾向—因为往往高收益与高风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倾向则会降低贷款资金和银行利益的安全性。对排它性信贷目标的追逐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利益的相互较量的过程,信贷道德风险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或提高了。

首先,信息不对称虽然不是引起道德风险的唯一原因,但确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信贷业务中的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主观为己的“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会产生扫除阻碍利益扩大的障碍的动机。一旦客观存在的规则和道德原则对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形成约束,“经济人”就会产生冲破这些束缚的冲动,增加自身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概率。

其次,任何规范、程序、制度都是不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也不例外。即便不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使自己在信贷目标搏弈中处于优势,信贷主体会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空缺和漏洞,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及防范控制策略

(一)市场约束是通过影响银行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率而发生作用的。因此,加强银行业市场约束最为核心的条件是银行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能够自主经营。而要促使我国银行真正成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主体,其治本之道是改革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建立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完整意义的所有权,并根据市场化盈利经营的要求选择和监督经理层。要建立对经理层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降低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其次,在股权结构方面,要通过股权的多元化促进产权边界清晰,通过引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战略机构投资者,从而推进银行股权的适度多元化。

(二)要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需要构建和培育一个完整、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首先,要求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方式、价格均为规范和公开的,价格一利率能够自由变动,不受政府管制,能够对资金供求状况作出灵活的反应;其次,要求市场不是垄断的,具有竞争机制,使市场主体进行公平、正当的竞争;三是要求市场资源都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市场主体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三)要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需要适当调节银行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总供给远远超过总需求,或是总需求远远超过总供给,市场约束都会失灵。但在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市场约束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因为银行客户成为市场的主宰,市场的选择功能能够发挥作用,迫使银行对利率市场信号作出积极反应。

(四)强化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充分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目前改进我国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最佳选择就是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的一系列文件,依据其确立的原则、标准和建议,做到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相结合;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并兼顾成本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