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十篇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十篇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12:36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信贷工厂流程化标准化

一、“信贷工厂”在商业银行中的实践

最早引进“信贷工厂”模式的是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通过战略投资者――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集团引进并实践该模式。继这之后,民生银行、杭州银行等商业银行也引进该模式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信贷工厂”模式正陆续在国内实践并推广。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信贷工厂”的实践。建设银行总行在2007年10月率先引进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将江苏镇江支行作为试点机构创建了“小企业业务镇江模式”品牌,于2008年6月开始试行,取得卓越成效,建行便在全国推广试行。其特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依托政府平台,加强客户沟通;引进联贷联保方式,实现三方合作共赢;组织架构与服务流程再造,服务效率提升。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开展“信贷工厂”。民生银行2009年在全国范围展开“信贷工厂”模式复制,通过集约化、标准化、批量化的流水线作业,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针对性设计it集成系统,辅助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其亮点:产品系类创新;特色营销机制;信贷管理创新。

城市商业银行――杭州银行开展“信贷工厂”模式的实践。结合杭州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杭州银行实现“信贷工厂”本土化。主要特色:单线审批,直接授权;风险管理创新。

二、不同类型银行“信贷工厂”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实践“信贷工厂”模式中,实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集约化、标准化、批量化的流水线作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家银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模式中又有独特之处。

信贷产品标准化方面,各家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通过对信贷客户类型细分,开发了一系列标准化产品。城市商业性银行对信贷产品的深度研究能力有限,在制定标准化信贷产品的时候不需要开发一系列完备的信贷产品系列,而是结合当地经济政策环境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选择基础大、需求相似的细分市场进行研发,形成具有特色的标准化产品系列,发挥“少而精”的优势。例如,杭州银行针对当地基数大的特殊行业推出了适合大型百货商场供应商的小企业的“百货贷”、休闲服务行业小企业的“连锁贷”、适合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的“租金贷”、超市供应商小企业的“超前贷”等标准化信贷产品。

组织管理结构方面,虽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和分行能够下放一定审批权限给“信贷工厂”,但实际实行双线管理,即钻石团队同时受中小企业中心和地方支行共同管理,团队及成员的具体业务指标、日常培训等工作由中小企业中心负责,但业绩考核仍按照原来的行政层级进行操作。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单线审批、直接授权。例如,中国银行小企业业务实行三级结构分成管理,一级分行负责管理、二级分行负责经营、支行负责销售,而杭州银行小企业信贷实行总行、分行两级管理机制,总行信贷经理和支行信贷经理具有同样审批权限,这样就使得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批速度更快。

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特点,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明显。为了最大化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就更加注重对软信息的考察,“信贷工厂”中的产业链交叉印证就是考察中小企业软信息的一种。动用关系型贷款,能够很大程度解决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中型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合作上要远多于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其激励机制能够更容易催生高质量的软信息,是中小企业软信息商业性生产的主体,所以在关系型贷款上,中型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相对国有控股银行更有优势。

信息技术支持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更具有实力。要充分发挥“信贷工厂”的优势,则需要强大的it系统作为支撑,强大的it系统能够使生产、加工、服务变得更加严谨与高效,利用it系统代替人工系统进行预测、记录和分析,能够节约成本、降低风险。例如,中国银行、民生银行都开发了信贷工厂的配套it系统,高效地处理流水线作业。但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研究开发成本非常高,因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这方面的相对门槛较高而投入有限。

三、“信贷工厂”评价

从不同商业银行践行“信贷工厂”模式的特点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信贷产品研发及信息技术支持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城市商业银行更有实力;而组织结构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审批基层少,并与地方中小企业有更为频繁密切合作关系,使得更易于快捷、高效处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笔者认为,针对“信贷工厂”模式不同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特点,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短期生存能力、中期成长能力以及长期发展能力,来选择最大化附加价值设计信贷产品,从客户选择标准化、流程设计差异化中扬长避短,继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其次,深化贷前尽职调查、开发客户信用系统;交叉销售体系化、提高客户忠诚度;贷后管理精细化、建立“过程控制”考核体系等方面来优化“信贷工厂”的流程。

总之,国内商业银行需结合银行自身属性,构建以战略事业部制或准事业部制为基础的信贷工厂模式。结合各行政区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按照市场营销、业务受理和尽职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信用恢复和集中清收的流程,积极生产使用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雪中送炭,也为银行信贷业务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信贷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8-0128-04

[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余汉良,农行江西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课题组成员:亮李绍美罗圣芳郑向东朱春生(江西南昌330008)

一、江西县域小企业现状与特点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主体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江西省有关统计资料反映,至2005年末,江西在工商登记的小企业接近90万户,其中县域小企业73.38万户,占全省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总量的81.53%;从业人数394.85万人,在全省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总量中占比68.77%;资产总额1542.7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064.35亿元,占全省实现产值的21.09%;当年实现增加值85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工业增加值576.7亿,增长29%;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由2000年的913户增长到251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比重21.1%;出货值占销售收入的5.7%;营业收入2828.47亿元,达到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98.11%,利润总额185.83亿元。上述数据表明,县域小企业对全省经济的综合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全省经济总量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决定金融,县域小企业金融市场巨大。

(一)县域小企业信贷现状。县域小企业信贷现状就是银行信贷投入绝对总量逐年增加,但与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尚有差距。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全国为15.66%,相差5.94个百分点。据省中小企业局统计资料反映,创造了我省GDp24.7%的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4.7%,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只能靠民间资本支撑。另据有关调查统计反映,发展成熟、行业前景好、绩效优良的小企业的70%融资需求能得到保障,而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银行支持相对不足,融资困难逐渐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国际金融公司最近在某些省份所做的调研也显示,融资困难是小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障碍。从企业发展来看,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不景气,生产经营信心下降;从企业经营业绩来看,资金短缺导致小企业赢利水平不断下降;从企业财务方面来看,资金短缺使企业财务结构不健全,并连带影响企业经营业绩。“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融资渠道狭窄。小企业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据相关调查统计资料反映:在企业全部债务中,银行贷款约占55%,外部权益性融资约占17%,内部集资约占2%,依靠利润补充资本金约占5%。

2.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满足率低,经营资金非常紧张。银行贷款是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据调查统计资料反映:(1)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占比越高;(2)贷款满足率不足40%;(3)在反映资金紧张程度问题上70%小企业认为本单位资金紧张,在显示资金紧张原因方面有76%的企业反映取得银行贷款难。人民银行调查显示,在小企业的规模扩张中普遍伴随资金紧张情况,江西小企业融资成功率不到10%。

3.非正规金融起重要作用。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资料表明,约11%的企业有过内部集资,约8%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贷,其中资产规模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职工集资与民间借贷资金占16%,但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也有限,而且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赢利水平。

4.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小企业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从而以长期资金来弥补固定资金缺口的额度较少,不得不依靠短期负债来弥补,加大财务危机的可能。据调查,江西农行对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占小企业贷款余额的80%左右。

(二)县域小企业金融需求新特点。伴随着小企业发展,小企业金融价值日渐凸显,对金融服务需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流动资金贷款成为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需求。随着小企业经营领域的扩大,银行信贷需求的行业也得到拓宽。据江西省银监局有关调查材料显示,全省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占总数54%,流动资金贷款是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需求。2006年1-9月江西农行投放的小企业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含票据贴现)占比达95%。

2.对金融服务品种需求趋于多元化。据调查,目前小企业对银行业服务品种已从较为单一的结算、信贷等为主要方式,转向全方位的融资、结算、外汇、投资理财、网上银行、信贷证明及保函等金融中间业务,以适应小企业信贷市场经营的金融需求。

3.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随着小企业运行质量的提高和银行服务措施的完善,小企业融资渠道和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对100户企业统计调查,截至2005年,100户企业对外融资总额94416万元中,银行贷款占57.2%,民间借贷占22.8%,集资占7.2%,票据融资占4.5%,政府投入占0.3%,其它方式占8%。表明小企业融资手段增多,渠道拓宽,银行票据业务也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手段。据调查,10月底江西农行小企业票据贴现余额占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的12.3%。

4.对金融服务的时效性要求增强。小企业具有商机信息灵、市场适应能力强、资金需求时间急、频率高和数额小的特点,对时效性的要求十分高。据对100户小企业调查反映,在希望银行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时,有30%的企业要求缩短贷款审批时间,31%的企业要求增加贷款额度,27%的企业反映要求简化贷款手续。不少小企业反映银行评级授信不及时,有时要到下半年才审批下来,影响企业年初制订年度生产计划,贷款申报审批时间太长,跟不上企业“以销定产”订单式生产需求,特别是临时性资金需求。

二、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目前,江西省银行业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行都有不同的基本作法。据了解,工行对企业放贷的条件中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以上,信用等级为a+以上;建行对于额度在300万元以下的贷款完全列入不予考虑范围,并对该指标以下的存量部分限期退出;中行对小企业有严格的限制;农发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业务范围受到了限制,对二级分行只授权200万元以下的以贷引存的农业类项目;国开行主要是利用政策与政府打包贷款。因此,多数小企业资金需求仍处在“吃不饱”、“融资难”的状态。

(一)小企业先天不足制约了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自有资本不足,大多为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性企业,科技含量低,组织结构多为传统家族式、夫妻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大,业务稳定性较弱,发展后劲受限,经营风险较高,直接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融资过分依赖银行,增大了银行风险。由此,银行对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直有“几难”:

1.信贷准入条件把握难。如何掌握信贷准入条件始终是支持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如果信贷准入条件过低,一大批高风险的小企业将会趁机进入,难免重蹈客户层次“低、小、散、差”的覆辙;如条件过高,又会把一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小企业客户挡在门外。

2.资信等级评定难。由于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存在多套账的情况,信息不对称,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判定分析,调查中企业的业主、合伙人、主要股东对个人账户、储蓄存折的发生额大都不愿提供,或有负债情况只能通过第三方收集,抵(质)押物价值、变现能力非专业人员不易判定等,由此测算的信用等级难以真正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财务和经营状况,结果也缺乏可比性。

3.提供足额有效担保难。担保难是制约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键因素。一是担保一般以不动产抵押为首选,这是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力举措。但小企业又有其特殊性,许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小、资本积累少,地点一般在农村或者乡镇,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可抵押的不动产变现值低。二是对政府部门推动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一般资金实力较弱,且资金来自多方(财政、社会、民间等)比较复杂,对外担保金额过大,担保能力不足,且监管缺位,隐含一定的风险。三是《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不够广泛,有的也不明确,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导致银行在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等方面的尝试还不多,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四是目前各地为小企业贷款办理贷款抵押的登记、评估、公证等收费标准不统一,据统计,综合收费率一般在贷款金额的1%左右,个别地区超过2%,而小企业贷款普遍具有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如果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必然会影响小企业办理贷款抵押的积极性。小企业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信誉、经营效益和必要的担保条件不解决,单纯强调银行贷款是不现实的。

(二)农行经营现状存在影响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不利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农行小企业信贷客户多,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管理难度大,因此,在信贷制度不断完善、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机构转型过程中,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与提升经营层次、改善经营状况存在一些矛盾。

1.小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在现行贷款管理体制下,农行对小企业也基本采取与大企业相同的业务流程,由于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不少资料还要依靠人工传递,审批环节、审批层次、管理成本与小企业的信用额度不相匹配,相比之下,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远高于大企业。在市场原则驱动下,银行理所当然地愿意向大企业而不是小企业贷款。

2.金融产品满足不了小企业发展需求。由于受准入条件、人员素质、开发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还缺少更加丰富的个性化产品,难以充分满足小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变化。

3.历史的教训使农行不敢轻易涉足小企业信贷业务。建行以来,农行主要的服务对象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而出现的不良贷款相当程度上就是小企业贷款,尤其是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大部分已经形成不良。农行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付出了重大代价,因此,被迫在较长的时期内,信贷市场逐步向中心城区市场转移,对县域农村市场收缩和县级支行信贷转授权收紧,加上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和尽职免责制度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三)国家金融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合同可执行的法律框架司法制度,财税政策等等。如银监会下发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在监管资本要求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优惠,但未见相应的地方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调整,对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激励仍显不足。又如现行财税政策也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存在诸多阻碍。一是目前多数地区税务部门对银行无法追偿的坏账,只认可法院出具的法律文件,但部分小企业贷款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时甚至超过标的额,诉讼成本过高致使银行不愿而无法取得相关法律文件;二是财政部规定的证明信贷资产已损失的要件过多,小企业贷款往往涉及自然人,实际上难以收集或收集成本过高,导致核销成本上升;三是贷款损失准备征税问题,按照财政部的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当期损益,但税务总局仍执行其[2002]4号文的规定,即金融企业纳税每年只有占金融企业资产1%的准备可以税前列支,超过部分就要征收33%的所得税。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损失情况都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这种税务处理方式势必使银行缺乏足够动力去拓展小企业贷款业务。

三、支持县域小企业发展是农行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在现实县域经济发展状态下,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的重要生力军。作为农业银行在不“改姓”的情况下,支持县域小企业发展是自身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优化经营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农行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加速了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政府对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直接融资迅猛发展和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情况下,从国内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趋势看,资本市场才是大企业的主融资渠道,大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脱媒”之后,银行需要转而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中小企业融资代表了未来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大企业客户在融资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愈发增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也不得不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贷款利率普遍采取了下浮策略。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报告,2005年第4季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比例为58.91%,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利率下浮比例为64.93%。二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面临较大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大客户数量占比少,但业务量占比高;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但业务量占比小。按照欧美成熟市场的经验,一旦利率彻底市场化,随着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加之非理性的竞争,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将面临大企业客户迅速流失的风险。从国外优秀同业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客户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二)农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传统优势。一直以来,农行相对其它国有大银行来说,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多的客户服务人员、最大的电子化网络和最广泛的客户群体,一直都担负着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在小企业金融市场上的具有传统优势,如开发培育了一批忠诚度较高的小企业客户,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小企业信贷专业队伍,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营政策,开发了一些特色、适用产品等。相对于地方性金融机构来说,有遍及全国的网点和网络以及“连接城乡”的整体优势。江西省农行依托总行总体部署和整体优势,为县域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西农行虽然近几年撤并了大量的低效农村网点,但相对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来讲,69.8%的机构、57%的人员仍处于县域,在经济活跃的集镇有一大批高产网点。据调查统计:至2006年9月末,江西农行共支持小企业客户20552户,小企业贷款余额201.29万元,占全行人民币各项贷款的36.86%。占全行法人贷款余额的40.28%。

(三)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符合农行未来发展市场定位。现代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没有县域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未来15年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元至43200亿元之间,所以说农村金融大有可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县域金融是农业银行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农行要充分发挥在县域商业金融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县域经济的支撑点是县域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农行县级支行走出经营困境、寻求发展机遇的良好契机。各级行要在经营战略转型中,准确把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资源,进一步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大力拓展和培育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

小企业一直是农行的客户基础,小企业信贷是农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银监会下发《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以来,江西农行按照总行的要求成立了小企业业务处,落实了专职信贷人员,并制定了小企业信贷实施细则,同时组织人员开展了对全省小企业贷款情况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对进一步促进小企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今后,农行要认真总结过去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深入研究当前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行业特征、区域特征、客户群体特征,全面思考、研判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牢固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增强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力争在县域业务发展中更好更快地提高效益增长点。

(一)进一步提高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认识,推动创新。小企业问题不是个新问题,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农行的一项传统业务,是全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已成为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亮点和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也日益成为银行业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和重要的战略制胜点,因此要进一步消除对小企业的顾虑,充分认识小企业的市场价值,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来发展县域业务。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和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逐步调整和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把国家、社会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目标、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农行在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农业银行业务经营和服务社会的双重职能。

(二)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与当地农行业务发展关系。对县级支行信贷业务实施分类授权、穿透式管理,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内部资源倾斜,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支行转型。通过缩短办贷链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贷效率,更好地把握信贷客户的准入标准和风险程度,更科学地作出信贷决策,提升县域业务的营销效率和营销质量,从而更好地支持县域市场的优质成长型小企业客户,提高县级支行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增强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业绩突出的县支行经营活力。

(三)完善小企业资信等级评定方法,择优支持具有成长性、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小企业。小企业数量众多,门类繁杂,必须充分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资源,细分市场,细分客户,进一步完善与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统一信用评价体系。要根据小企业经营状况、担保方式、与农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情况等,将企业分成不同类型,分别设置评价指标和计分方法,实施分类管理,使信用等级能合理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资信和偿债能力。对小企业客户,必须突出重点,择优支持和营销那些产权清晰、股权稳定、管理科学、优势明显、竞争力强、信誉度高、自身积累相对较好、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客户,为客户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小企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资信状况、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识较为淡薄,竞争力不强等诸多不足,发展情况千差万别,金融风险相对较大。因此,要始终坚持发展、创新、规范有机结合,因地因户制宜,大力拓展优质成长型客户,避免一哄而起,防止步入“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同时制订规划,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对小企业贷款,要在产品设计、回收管理、担保合作、风险预警、风险拨备、激励约束、风险定价、客户退出等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银行业支持;新疆发展;对策

2010年7月19日,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拉开了全国金融援疆的盛大序幕。一年以来,新疆银行业肩负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在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应把握机遇,全力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疆同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目前银行业支持新疆经济发展面临许多特殊困境。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难点及其对策加以研究分析。

一、目前银行业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银行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截止到2010年末,新疆共有法人及分支机构3110家,从业人员4.72万人,存款总额8642亿元,贷款总额5217亿元,新疆银行业存贷比为61%、近五年贷款平均增速仅为16.96%,金融增加值仅占全疆GDp的4.65%、万人机构覆盖度仅为1.42个,这些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结构、区域发展失衡

一方面主要突出体现在客户大小不均、信贷投向行业不均、金融服务地区不均和各类机构责任不均。大客户资金宽裕,而占企业总数80%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总量的14%,电力热力、化工开采等五大行业(除农业)占贷款总额的36.83%(高于东部发达省区平均值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和边境团场农牧民相对贫困,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发展困难大。2010年末有全疆近30%人口的南疆三地州贷款总额仅占4.12%,存贷比仅为27%。

(三)对“三农”、中小企业、民生建设等薄弱领域的服务力度不够

1.“三农”服务方面存在信贷支持面临的困难

首先,信贷、证券、保险“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尚不健全的问题。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类信贷为主,农村信贷市场和服务方式创新不足。其次,由于规模削减引起的资金缺口问题,部分现代化农业发展项目无法如期实施,仅新疆农行系统2011年一季度信贷资金缺口就达40亿元。最后,优惠补贴不够的问题。新疆银行业缺少相应的利率、汇率优惠,缺少锁定信贷资金留疆的倾斜政策。

2.中小企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乌鲁木齐、昌吉、伊犁等天山北坡经济带,而经济相对欠发达南疆五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27.55%,中小企业贷款在银行业间的不平衡、在南北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有待解决。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抵押担保缺失、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银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地方中小法人银行网点分布不均及信贷额度不足等。

3.改善民生,对口援疆配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信贷规模受限。2011年在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信贷规模扩张的情况下,辖内大部分银行信贷规模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紧缩从而导致一些安居富民工程也资金不能有效保障。其次,贷款条件受限。由于援疆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用途的特殊性,难以确定具体贷款主体。钢铁、煤炭、化学原料等能源项目,总投资金额较大,需要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的核准,短期内项目手续不全,不符合贷款条件。最后,监管政策受限。银监会明令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企业应收财政资金或补助为由,向企业发放财政性资金的搭桥贷款,并严格控制平台贷款的发放。而19省市对口援疆重点领域是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城镇化建设等,多属于政府融资平台授信,未来还款来源主要是援疆省市的财政资金,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

(四)银行金融机构服务覆盖不全面

一方面表现为县域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减,存贷比不足50%,明显低于全区金融机构平均水平,金融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截至2010年6月,全疆仍有211个金融机构网点空白乡镇,占全部乡镇的四分之一,这些地区的群众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金融机构对偏远贫困地区金融信贷支持不足。由于南疆三地州银行分支机构授信审批权限的限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的信贷资金的支持。据2010年末统计数据显示有全疆近30%人口的南疆三地州贷款总额仅占4.12%,存贷比仅为27%。

二、银行业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新疆特色”银行体系,提升银行业实力

为了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要不断完善“新疆特色”银行业组织体系,提升银行业实力。首先,新疆银监局加强对内地商业银行在新疆设立机构的审批服务。例如:广发银行、北京银行、三峡银行在新疆设立机构通过初审。2011年9月光大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喀什分行、昌吉支行已开业。其次,城市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发展。诸如: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哈密市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引进优秀投资者,改善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最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取得进展。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正积极改制组建。截止到2010年末石河子交银村镇银行等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先后开业,新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增至7家。

(二)采用灵活的金融授信政策,加大重点项目信贷支持力度

为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各家银行总行在全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背景下,对新疆分支机构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授信政策。一方面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如农发行新疆分行适度下放二级分行的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工总行大幅度调增新疆分行部分重点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审批权限;农总行、中总行、招总行等均不同程度下放了授信审批权限。另一方面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如工总行、中总行、中信银行总行均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但符合新疆区情的行业对新疆分支机构给予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三)完善对“三农”、中小企业、民生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

1.加大涉农信贷投入,支持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方面为了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新疆银监局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引导不同类型银行发挥优势,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结合自治区“十二五”设施农业规划,制定配套支持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涉农投入。支持农信社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鼓励中小法人银行增设农村网点。另一方面加大对“三农”信贷政策保障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增加对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信贷支持,积极发放农户及兵团农工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可比照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方式,力争人民银行、银监会、总行在信贷资金管控上的倾斜、优惠政策,获得银行业在利率、汇率、贷款不良考核率、存贷比例等多方面的倾斜政策,新疆的农业较其他地区独具特色,各行在疆“三农”贷款业务也要作出特色,截止到2011年6月末全疆涉农贷款余额达26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6%,高出全疆贷款增速9.63个百分点,使新疆农业现代化得到跨越式发展。

2.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助力中小企业长足发展

一方面提高小企业融资担保实力。通过增加注册资本、财政补助等多种措施增强新疆各地、州、市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借鉴内地省市的成功经验,安排风险补偿金,搭建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参与的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平台。2011年6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881.93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余额761.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8%,高出全疆贷款增速14.8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为了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目前,全辖共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89个,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全疆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3.加大对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

首先,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做好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贴息工作。做好对口援疆资金在民生领域、公众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相关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对“富民安居”、“富民兴牧”工程以及保障性住房和生活设施、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加大南疆三地州银行分支机构授信审批权限,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贷款呆账核销和贷款责任认定制度。逐年增加对南疆地州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使未来五年南疆三地州信贷平均增速不低于20%。最后,完善银行业体系的信息披露制度,辖内银行不仅为各援疆省市指挥部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和账户管理服务,还要了援疆资金专款专用、运行高效和公开透明。

(四)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领域的覆盖面

首先,使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更趋合理,努力形成以城区、县域和乡镇三级结构相配套的金融网点布局。认真贯彻人民银行《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不断加大考核督促力度,有效扩大对县域经济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努力形成各类银行机构齐全,服务全面,竞争充分的良好局面。不断改善农村金融体系和服务水平,使全区偏远乡镇和兵团团场实现金融服务100%覆盖。其次,合理扩大南疆三地州银行分支机构授信审批权限,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贷款呆账核销和贷款责任认定制度。逐年增加对南疆地州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未来五年南疆三地州信贷平均增速不低于20%。最后,出台信贷资金锁定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将更多来源注入当地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南疆等经济发展困难地州的信贷投入,“十二五”期间其信贷增速应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燕琳,赵琳.银行业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财经界,2011(4).

[2]李寿龙.金融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金融,2010(16).

[3]王晓东.金融支持喀什跨越式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0(10).

[4]新疆金融.银行业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政策分析及路径调研,2011.7.

[5]新疆金融.银行业支持边疆地区发展六大问题待解――对阿克苏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关调查,2011.5.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4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为改善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银监会在此联合召开“全国小企业融资工作高层研讨会”。

首先,我代表中国银监会向到会的领导、专家学者、银行家、企业家和关心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借此机会,我想就小企业融资问题简要谈以下三点:

一、改善对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崛起、解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小企业,不但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能发挥创新活力,提升劳动生产率,这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提升我国的竞争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改进对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仅是当前的客观需要,而且是金融业本身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六项机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成功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关键

自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就密切关注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并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一道,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从2005年开始,银监会把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列入工作重点,要求不能单纯把它看做是一项具体银行业务,而应视为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创新和改革来认识。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工作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小企业贷款的满足度得到大幅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尤努斯之路”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好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群策群力,大力营造小企业融资工作的良好环境

解决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更需要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审时度势,深化改革,积极作为,共同创造有利于小企业融资的整体环境。

为了进一步推进“六项机制”建设,给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提供正向的监管激励,银监会对现有法规中不利于开展小企业贷款的条款进行了梳理,并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对其中不合理的内容加以修正。同时,银监会重点研究小企业贷款与银行业传统贷款业务在监管原理和方法上的区别,研究和建立了一整套差别化的小企业贷款业务监管法规、制度和政策,实现了六大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是不断完善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指导性文件。在总结近几年经验的基础上,银监会于今年7月份修订并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着力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小企业授信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在程序可简便、条件可调整、成本可测算、利率可浮动、风险可控制、责任可分清的基础上,实现小企业授信业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不良资产问责和免责制度体系。银监会了《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促使商业银行完善小企业授信业务工作机制,规范授信管理,明确尽职工作的最低要求,合理界定免责范围,严格控制道德风险,从根本上促进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改进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银监会建立了小企业贷款业务统计制度,印发了《建立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的指导意见》,及时监测和分析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状况,做好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的防范工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规避信贷风险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四是重新研究制定了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小企业授信划分标准。根据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特征,银监会重点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对“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1000万元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五是重新制定小企业贷款的分类标准。为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本,银监会规定,凡是对小企业贷款实行分账考核的银行,可以按照贷款逾期天数风险分类矩阵对小企业贷款进行分类。

六是在市场准入和机构布局上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领先银行实行鼓励和优惠政策。2006年末,银监会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工作进行了考核评价。今后,银监会将对在小企业贷款业务上表现出色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准予其增设机构和网点;对在小企业贷款业务上表现出色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予其跨区域增设机构和网点。

当前,通过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正逐步得以改善,小企业融资工作的总体格局也有好转,但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深化得不够,快得不够,系统得不够,需要进一步结合多方力量优化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大合理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部门可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如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适当降低营业税,允许银行业对小企业贷款损失按一定比例税前核销,适时考虑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企业贷款在税前足额提取准备金,在总结部分省(市、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建立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等。

二是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快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协调工商、司法、海关、税务等部门共同建立统一的小企业征信咨询平台,为持续推进小企业融资工作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支撑。

三是不断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外部成本。针对目前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的外部附加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有关小企业贷款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介收费标准进行全面清理,重新统一规范并量化各项收费标准。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文化;信贷使命;信贷价值观;信贷制度;信贷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22-05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经过5年的发展,已逐步成长为一家制度健全、初具规模、全功能的商业银行。作为一家定位于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如何构建既符合商业银行要求,又具有邮储银行特色的信贷文化,是关系邮储银行生死攸关的大事。本文分别从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内涵与基本框架、影响邮储银行信贷文化的特殊因素、如何构建有邮储特色的信贷文化和如何在改革与发展中始终坚持信贷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从管理学角度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共同愿景、共同思想方式、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行为方式的总和。从内容方面讲,企业文化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从结构方面讲,企业文化一般包括四个层面:首先是对企业使命的清晰认知,即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其次是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即指导企业组织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原则、信条和理念,具有行为取向、评价原则和标准的作用;第三是企业的行为方式,即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企业特定的组织行为和其员工特定的处事方式;第四是企业形象,是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外表上的特征反映,使企业自身在整个社会组织群中被他人所认识。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企业文化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生产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有效的经营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导向作用,即对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导向作用,促使人们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二是激励作用,即企业文化能创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在能力的作用;三是凝聚作用,即企业文化能够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四是约束作用,即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约束与规范。这是一种软约束,在企业中形成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通过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来自心理的、自我约束的控制作用;五是塑形作用,即能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物质、社会与精神形象,帮助企业树立信誉,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形成的体现商业银行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贷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于银行信贷过程的始终,作用于无形,时刻都在影响、引导着银行高管与信贷人员的理念,规范着各种信贷行为,塑造银行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

由于国情、传统文化、外部环境、战略定位、经营目标、管理层及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也呈现出显著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与差异化特征,但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基本框架大体相同,一般都包含如下内容:

1.信贷使命。信贷使命是商业银行信贷的终极目标,即银行的信贷为什么存在,银行信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是什么。

2.信贷价值观。信贷价值观是银行在长期经营发展中形成的,用于指导银行开展各种信贷活动的价值观、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及行为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信贷价值观是符合信贷使命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判断信贷业务与行为是非的核心观念。

3.信贷制度文化。信贷制度是商业银行对信贷活动及信贷风险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和安排的总和,主要包括信贷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业务制度等内容。信贷制度文化制约着银行的信贷理念与价值观,并约束、规范着各种信贷行为。

4.信贷行为文化。信贷行为是信贷业务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体现信贷使命与理念,直接影响信贷使命与理念的实现程度。信贷行为体现于各种信贷活动之中。

5.信贷物质文化。信贷物质文化是银行信贷文化的物质构成,反映银行的经营场所、产品与服务、员工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

二、影响邮储银行信贷文化的特殊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受外部环境、地域文化、监管要求、市场竞争、发展历史及核心管理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邮储银行作为一家商业银行,其信贷文化必然也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同时,邮储银行作为一家改制而来的零售银行,中央及监管部门有特殊的政治要求,与邮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信贷文化受特殊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有以下因素: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信贷结构;金融生态环境;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60-02

一、乌海市信贷结构特征分析

(一)从产业结构看信贷资金向第二产业集中

近几年,乌海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二产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始终高于60%。截止2009年7月末,第二产业贷款余额为112.06亿元,比年初增加37.35亿元,增长41.93%,占全部贷款余额(不包括票据融资)的比例为62.66%,第二产业仍是信贷投入的主要方向。

(二)从行业结构看信贷资金向个别行业集中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结合越来越紧密,纷纷将部分行业作为信贷资金投放重点,使信贷资金集中于个别行业的问题较为突出。乌海市信贷资金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采矿业,2009年7月末,制造业、采矿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4.79亿元、23.97亿元,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49.64%,比去年同期提高4.84个百分点。此外,制造业、采矿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加29.44亿元、6.34亿元,占人民币贷款新增额(不包括票据融资)的69.77%,新增贷款向个别行业集中的趋势较明显。

(三)从企业类型看信贷资金向重点企业集中

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使得我国出口严重受挫,经济发展陷入低迷期,中小企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所以,实力较强的重点骨干大型企业受到银行的重点支持,成为信贷资金的重点投放对象。截止2009年7月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前二十大户企业贷款余额127.61亿元,比年初增加35.41亿元,增长37.19%。前二十户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64.41%,高于年初13.07个百分点。

(四)信贷期限搭配失调、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地方政府纷纷通过上大项目、进行大投入来保证本地区的经济企稳发展。就乌海市而言,也有一些大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如总投资26.9亿元的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工贸集团和包钢合作投资20亿元的200万吨钢铁项目;神华能源计划投资56.38亿元的煤焦化项目。但是,这些大项目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如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有13.4亿元投资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同时,这些大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都较长,所以贷款基本为中长期贷款;金融机构在信贷规模约束下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往往“压短保长”,这样就导致银行存贷期限结构错配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而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则不断提高。

二、形成原因分析

(一)产业基础直接影响信贷投放结构

乌海市是一座工业型城市,煤焦、化工、建材等行业是乌海市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各商业银行总行严格控制分支行新增贷款的情况下,辖内商业银行只好将资金投向少数收益相对稳定、投资回报较高的领域,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的现象就不可避免。截止2009年7月末,煤焦、化工、建材行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7.57亿元、9.36亿元、8.62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65.82%。

(二)商业银行竞争趋同趋势引发信贷集中

目前,辖内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潜在市场挖掘不够,不是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对客户进行分类定价,而是将精力放在争抢优质客户上,从而导致了信贷投向的局限性和趋同性。各商业银行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贷款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效益较好的能源、化工行业颇受银行青睐,成为各行争夺的主要贷款对象。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导致银行中长期贷款高位运行

今年上半年,乌海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58亿元,同比增长72.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8个百分点,在全区12个盟市中列第3位;其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8.2l亿元,同比增长84.4%;固定投资大增对GDp增长贡献明显,同期GDp取得了17.5%的增长。同时,还有一些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借款多为中长期贷款的大项目在推进中,致使全市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呈现上升趋势。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

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风险。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大受影响。二是期限风险。大额综合授信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由于时间长,可变因素多,可能的风险较大。三是管理风险。由于各基层商业银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较低;而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剧

由于小型民营企业总体规模小、财务核算和内部管理相对欠规范、信息透明度低且稳定性较差,银行要准确评估其信用和偿还能力,不仅信息成本高,而且实际操作难度大,对贷款的事后管理也力不从心。因此,银行业竭力回避对小型民营企业的授信。但由此产生的后果必然会加剧资金周转供应上的“马太效应”;一方面使本来在资金市场处于“弱势”的小型民营企业“雪上加霜”,一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小型民营企业也因缺乏必需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高度集中于少数的行业、企业和项目,使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降低,进而导致区域金融生态资源的浪费。

(三)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信贷资金过度向大企业以及基础建设、公益项目和事业单位集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贷款安全系数,却使得一些处于市场成长期、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扶持,其良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从而使当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进一步加剧资金供求结构的矛盾。

四、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大客户授信风险分析监测制度,降低信贷资金集中风险

各金融机构要建立大客户授信风险分析监测制度,对贷款大户特别是关联企业更要关注其相互担保、套取银行信用的行为,加强对其所处的行业和实际经营能力等情况的掌握分析,设置大客户授信风险预警线,必要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中介机构对其进行审计和信用风险评估,准确度量风险,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资金集中引发的风险。

(二)构建优良信贷文化,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构建优良的信贷文化,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努力打造自身独特的信贷业务品种或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当开展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竞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发展小企业贷款,分散风险,增强整个银行业体系的稳定性。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7

截止6月末,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73.26亿元,比年初增加65.57亿元,增长7.22%,存款总额在全区排名第5名,增速在全区排名第4名;各项贷款余额582.60亿元,比年初增加35.31亿元,增长6.45%,贷款余额全区排名第7名,比年初增速全区排名第7名;存贷比59.86%,比年初下降0.44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53.84%。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35.44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57.58%,比年初增加25.15亿元,比年初增长8.11%,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66个百分点(全部贷款增速为6.45%。涉农贷款主要满足了农民种植、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储运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一)大力支持“三农”重大项目建设。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紧密围绕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配合__市实施“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地方“三农”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如农发行__分行充分利用Cm2006系统粮食库存管理模块的功能,及时对粮食企业的库存情况、粮食销售情况、回笼收贷情况进行监管,并及时准确录入相关数据,确保银行企业账账相符。虽然上半年为粮食收购淡季,但已累放粮食储备(轮换)贷款0.80亿元,支持国有企业收储粮食2.85万吨,确保粮食收储不出现大的问题;6月末向永泰仓储物流公司投放0.4亿元支持石卡郁水作业区永泰码头一期工程项目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严格执行上级行关于龙头加工企业的信贷政策,认真挑选有地方特色的大米加工业、木薯加工业、饲料加工业以及养猪业的优势龙头企业,坚持以防范风险为重点,采取“一企一策”,对大客户制定年度整体融资方案,支持本地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累计向8家龙头企业发放贷款4.57亿元,6月末我行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16亿元,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稳步推进涉农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督促辖区农合机构结合实际制定经营发展战略,在继续充当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把农商行改革纳入发展规划,并遂步推进。二是农业银行__分行继续按照“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要求,抓好“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将辖内2个县支行整体纳入“三农金融分部”管理。三是辖区工行、农行和中行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加强涉农信贷的管理和投放,进一步提高对“三农”的信贷服务水平。四是鼓励邮政储蓄银行__分行不断增强放贷能力,稳步发展小额涉农信贷业务,截止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1.78亿元,比年初增加0.92亿元。

(三)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农信社把国家“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和自身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加强对涉农、中小微企业、民生、环保及政府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强银保合作和抵押担保创新,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房屋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同时严格控制和压缩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两高一剩”等国家限控行业贷款,有力地促进了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今年上半年,__市辖区3家联社共获得贷款规模16.29亿元(其中获人行合意贷款规模13.64亿元,区联社调配信贷规模2.65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二是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业务“短、频、快”特点,要求各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流程,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层级,缩短决策链条,在全市对“三农”贷款实行“绿色通道”和“一周办结制”,提高了信贷发放效率。三是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业务规模进一步拓展,截止到6月末各金融机构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2.83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余额为3400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为19391.41万元。

(四)全面开展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我市以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为基础,以整合共享农村信用信息为平台,以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创建信用村镇为载体

,全面开展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一是农户信息收集不断丰富。截至2015年6月末,征信体系收集了18.51万户农户信息。二是农户资信评级有序开展。截至2015年6月末,对18.33万户农户进行资信评级,占纳入信用信息数据库农户总量99.03%。三是信用村镇建设卓有成效。截至2015年6月底,__辖区评选出信用户6.97万户、信用村7个、信用乡镇4个,分别占总数的6.42%、6.23%、5.48%。(五)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一是加强网点和服务渠道建设。至2015年6月末,我市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及乡镇网点达367个,实现了辖区乡镇全覆盖,是全区较早实现金融服务网点全辖乡(镇)全覆盖的地区。二是全面推进“进乡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创新”三大工程。截止6月底,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设简易便民服务网点和流动服务网点1724个,新增各类电子机具3126台,安装atm机740台,覆盖乡镇数73个、覆盖率100%,安装poS机4234台,poS机覆盖行政村数1029个、覆盖率93.6%。辖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增设各类公示牌1031张,增设信贷员公示牌971个,增设阳光办贷大厅和窗口93个,新增授信评议小组1091个,创新金融产品9个,创新公司类信贷产品2个,增发银行卡17.7万张,新增网上银行用户4.49万户,新增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用户5.34万户。

(六)持续开展“涉农”保险惠农工作。

我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以来,一直将“涉农”保险工作作为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建立为群众提供保险保障的运行机制,使群众能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便捷、实用的保险服务。2015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计划承保任务5241000头(亩),截止到6月底,全市完成756200头(亩),计划完成率为14%,比上个月提高6个百分点。

(七)财政引导金融服务“三农”经济实体力度加大。一是及时落实各种扶持实体济经发展的奖励、补贴。例如: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县域金融业金融机构专项费用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民族贸易和民族商品生产贷款贴息、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企业上市改制工作经费补助等。二是积极推动融资担保业务发展。目前我市通过财政出资提供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开展的融资担保业务共有三项:与__市区联社、邮储银行__分行合作的小额担保贷款、与人保产险__分公司、邮储银行__分行合作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与金投集团合作的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此三项业务的开展为解决我市涉农企业的融资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八)稳妥开展农村产权的确权与流转。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目前,我市已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745266宗,总用地面积7744.96公顷,其中市本级265851宗,面积2758.57公顷,桂平市272498宗,面积3181.26公顷,平南县206917宗,面积1805.13公顷。

(一)考核奖励机制欠缺,政府引导信贷投向缺乏有效的手段。目前,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对各商业银行虽然有涉农贷款的相关考核,但各商业银行往往为了效益和资金安全需要,投入到涉农企业的信贷资金不足。地方政府没有出台对银行金融机构的激励、考评等相关考核奖励措施或约束文件,未能充分调动银行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二)金融服务体系滞后,涉农企业融资难没有根本改善。一是金融主体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形成大银行,小客户的格局,各大商业银行为涉农企业服务缺乏积极性,设置较高的融资门槛;二是涉农企业基础差,底子薄,资产规模较小,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三是企业信用状况不理想,资产负债率较高,直接影响了金融部门信贷投放信心;四是融资担保业务发展滞后,未能为广大涉农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担保。目前__真正能发挥融资担保作用的公司只有__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1家,业务规模远不能满足融资担保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银行信贷规模受限和授信权限上收,制约了信贷投放。目前,银行的信贷规模受央行或上级行的总体调控,每月的信贷投放额度受限。另外,银行体制的改革,各大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上收基层信贷权,将其集中到区行和总行,并坚持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的方针,因而贷款主要投向了重点行业和大企业。

(一)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争取在每个县域设立村镇银行。充分利用村镇银行支农、惠农的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通过发展壮大村镇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涉农资金的支持力度。

(二)运用激励机制,提升政府对信贷的调控能力。一是充分运用财政资源,将调节政府性存款作为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建设支持的激励措施,提升政府对信贷的调控能力;二是推动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年末绩效考评办法,引导、激励银行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信贷倾斜和支持。

(三)构建农村金融改革和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确保粮食生产等方面,要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增量奖励等政策。

(四)促成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考核评价工作。将监管政策与农村金融服务考评紧密结合,从信贷投放、特色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实施差别化监管,促进银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增强持续支农能力。另外,持续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确保涉农贷款实现增量和增速“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差异性

一、引言

进入2013年后,中国经济改变了之前高速增长的局面,开始放缓。同时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实施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市场一度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这削弱了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增加了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的难度和成本,企业融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整个市场中,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融资能力弱,对银行贷款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受到的冲击最明显。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中心之一,中小企业发展尤为活跃。江苏省太仓市是苏南地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经济富有活力,中小企业众多,涉及各行各业,所以了解太仓市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状况,对掌握当前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二、问卷设计与实际调查

为全面调查太仓市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状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太仓市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第一是企业规模与经营状况,第二是企业信贷需求现状。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总共发放了240份问卷,并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201份,占总数的85%。问卷信息截至到2013年底,问卷总共有20个问题,涉及100余个信息项,对于一个户籍人口不足50万的县级市而言,该调查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讲都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调查(见表1)。

利用调查数据,本文主要考察不同行业企业对于信贷资金需求的差异性,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信贷需求的差异性,企业在信贷资金使用用途上的差异性,企业在信贷资金期限需求上的差异性,以及企业在所能承受资金成本的差异性。

三、太仓市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差异性分析

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工业企业,为便于调查一致性和数据分析统一性,在调查过程中使用了工业企业的中小企业标准,该标准为原国家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2月19日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中小企业的标准是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掌握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差别,就能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差异性。

1、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于信贷资金需求的差异性

为突出重点,本次调查的企业基本集中在《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所提出重点发展行业,即农林水产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石油化工、金属加工、化纤、纺织服装、轻工食品、服务业等。这些行业是太仓市着力培育与优化调整的行业,在太仓市经济中举足轻重。通过调查发现,不同行业信贷余额有很大差异。(见表2和图1)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资金需求差异性较大,在太仓市各类企业中,石油化工、化纤等行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自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对贷款的需求很大,特别是石油化工企业对贷款需求最大,平均每家企业贷款余额为5219万元(该类企业占总数的5.4%,但贷款余额总数占到14.9%),而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行业对设备、技术要求较低,投入的资金不多,因此该类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少。

2、不同规模企业对于信贷资金需求的差异性

在调查的过程中,从三个角度考察了企业规模和贷款需求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的资产、销售额、职工人数分别对贷款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和企业的贷款需求是成同方向变化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企业对银行资金依赖性大。在总共201份有效样本中,14家企业符合中型企业规定(同时满足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占总数的7%,但是这14家企业的贷款余额是153845万元,占总数的39%,平均每家余额达到了10989万元,比重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结果见表3、表4、表5。

3、企业在信贷资金使用用途上的差异性

目前企业基本都有贷款余额,负债经营是企业重要财务安排,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投入原材料采购中,占总数67.9%,接下来依次是固定投资(11.6%),归还旧贷款(7.5%),日常管理费用的支出(6.0%),技术改造(5.6%)以及其他用途(1.5%)。这说明了两点问题,其一显示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明显不足,绝大部分企业都需要利用银行的资金购买原材料;其二是企业精力依然集中在日常经营上,企业对未来发展投入资金比重偏低,没有足够的资金扩大企业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这会限制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会导致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竞争力无法提升,一旦经济持续低迷,企业的销售就会遭遇困难,银行资金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

4、企业在信贷资金期限需求上的差异性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依赖银行资金,但是企业对资金需求期限有明显差异。本次调查201份有效样本中,198家企业表示有新的贷款需求,这其中114家企业表示需要短期资金,84家企业表示需要中长期贷款。考虑到企业将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原材料的购买,说明企业所需的主要是流动资金。

本次调查另外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在资金层面上的压力。超过一半企业都承认2013年的资金压力比2012年大,认为货币政策对企业产生了影响(85.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有影响,其中认为有严重影响的占32.3%)。通过本次调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调查的201家企业中,56.7%的企业已经存在归还贷款的压力(从贷款五级分类指标看,这些贷款属于关注类贷款),还有8家企业已经不能及时全额归还贷款(表6)。

以上情况说明企业明显缺乏流动性资金,如果不能及时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生存环境将继续恶化,进而影响到金融系统稳定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5、企业承受资金成本能力的差异性

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是本次调查显示190家(占总数94.5%)企业表示银行贷款是企业在缺乏资金时首先考虑的融资途径,所以作为企业重要的财务成本,银行贷款利率高低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太仓市中小企业暂时能够承受当前的贷款利率,但是依然有三分之一企业表示目前利率偏高(图2)。

四、结论与建议

在大量样本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考察了太仓市中小企业在信贷资金需求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本文得出以下四点结论和建议。

1、差异性的贷款政策

不同行业对信贷需求有巨大的差异,虽然都是中小企业,石油化工等行业需要较多信贷资金,而电子信息等行业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少。在不同的地区,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侧重点不一样,因此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执行贷款政策时,应该考虑各地经济发展重点,银行系统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时实施差异性的贷款政策,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企业所处行业不同,提供多样性的贷款组合满足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差异性贷款政策下,既不会造成贷款资源的浪费,又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

2、信贷资金应该重点投向处在扩大发展期的企业

不同规模企业对于信贷需求有显著不同,特别是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之间区别很明显。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而来,随着规模扩大,企业需要更多资金,在关键节点,给企业的帮助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目前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企业发展受到限制,需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贷款投放重点应该是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关键时候,通过银行信贷资金满足企业需求,这时信贷资金能发挥更好的杠杠作用。企业规模上去了,能更好的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3、信贷资金需要引导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核心,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企业将从银行获得贷款主要用作流动性资金,而缺乏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技术改造的意愿,既会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也不利于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给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时,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将银行贷款更多地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含量,而不是简单维持企业生产。这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4、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预警机制

当前中央银行政策对中小企业产生了影响,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加,降低了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资金不足。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会影响企业还贷能力,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扩大金融系统风险。在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太仓尚是如此,其它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更加应该注意,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跟踪,及早建立预警系统,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出现。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得到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业态演进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以苏州为例”(编号:BR2012016)的资助。)

【参考文献】

[1]董晓林、杨小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基于江苏县域的经济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5).

[2]李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J].商业会计,2012(6).

[3]陈和钦: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09(33).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资本管理办法信贷投向影响

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管理办法》或新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进入新阶段。《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对未来国内金融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资本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俗称巴塞尔协议Ⅲ)。在2011年11月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承诺于2013年1月1日前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并于2019年前全面达标。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于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国内银行的较高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质量,使得《资本管理办法》的和实施具备了现实可行性。

《资本管理办法》分10章、180条和17个附件,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统一配套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二是严格明确资本定义。《资本管理办法》根据国际的统一规则,明确了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提高了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三是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资本管理办法》确定的资本覆盖风险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明确了资产证券化、场外衍生品等复杂交易性业务的资本监管规则。四是强调科学分类,差异监管。《资本管理办法》根据资本充足率水平将商业银行分为四类,明确了对各类银行的相应监管措施。同时重新设计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下调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适度上调商业银行同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五是合理安排资本充足率达标过渡期。

商业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等方式实施银监会的《资本管理办法》。经济资本管理是指通过计量、配置和评价银行各分支机构、区域、业务部门和产品等维度所需的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进行总量控制和组合管理,以实现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最大化目标。经济资本管理中的核心指标主要以eVa(economicValueadded,经济附加值)和RaRoC(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二、《资本管理办法》对信贷投向的影响分析

总体上看,在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导向、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等政策导向的引导下,各商业银行内部据此出台的经济资本管理办法、行业(区域、产品)信贷政策等,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和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综合性的、深远的影响。

(一)资本约束进一步增强,银行信贷将向低资本占用业务转移

《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比原办法8%分别多了3.5%和2.5%,资本约束进一步增强。根据银监会披露,截至2013年3月底,国内大、中、小各类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85%,核心一级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达到80.19%。目前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短期内不存在明显压力,新规短期对国内银行影响较小。但当前我国各主要银行均为资本消耗型银行,表内业务占其业务的绝大部分,且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居民消费的持续升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对信贷需求还会相当旺盛。因此,资本补充,风险覆盖,反周期资本提取,以及对于重要金融机构附加值计提,将使银行面临较大资本压力,促使银行信贷向经济资本占用较低,资本回报率更高的业务转移,实现资本、风险、收益的相互匹配和动态平衡,推动银行业务结构从资本依赖型向资本节约型转变。

(二)银行将偏好零售业务,个人贷款竞争进一步加剧

依据《资本管理办法》,个人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继续维持50%的优惠风险权重。为节约资本耗用和提升资本收益率,商业银行更多鼓励信贷资源向个贷业务倾斜,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资本效率较高的业务,使得个人贷款额度相对充足。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由于零售业务风险的可预测性强且易于管理,商业银行已广泛介入个人零售业务,《资本管理办法》只是顺应并将强化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这种趋势。2013年上半年,福建省全省个人贷款比年初增加1108.6亿元,占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量的58.2%,比去年同期高出了30.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在新资本协议实施过程中,个贷业务成为风险权重下降最多的业务。如,浦发银行福州分行截至6月末,个人贷款业务余额39.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92亿元,增幅达到38.78%。兴业银行2013年上半年个人非住房类贷款较2012年末余额新增144.87亿元,增量在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中的比重高达68.41%,较存量占比有显著上升。

(三)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偏正面,但政策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资本管理办法》对贷款500万以下小微企业可视为零售业务,享受75%的优惠风险权重,使小微企业贷款的资本要求明显低于一般公司贷款。据兴业银行反映,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符合75%优惠风险权重的微型企业(即对单家企业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且对单家企业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截止2013年6月末该行对符合75%优惠风险权重的微型企业信贷投放余额已达95.4亿元。但从另外一方面看,与获得相同评级的大、中型公司相比,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和违约损失率明显要高一些,给予小微企业贷款优惠资本待遇能否达到监管层的预期目标仍存在不确定性。从短期看资本优惠政策无法改变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微观经营主体盈利基础较为脆弱,小微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加大,对风险调整收益和资本回报率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银行谨慎选择小微企业客户。

(四)表外金融创新受到严控,银行将谨慎开展表外业务

《资本管理办法》对于表外业务资产规模的控制更加严格,表外项目的风险权重以100%计入且不允许风险缓释对风险暴露的抵扣,同等资本占用和资产规模条件下,表外业务回报偏低,促使银行谨慎开展表外业务,压缩资本占用。据了解,华夏银行总行从2012年三季度开始,逐步实行表外资产向表内转移,重点调控表外业务,并下达表外风险资产控制。华夏银行福州分行2013年上半年表外资产较年初增速8.37%,同比下降19.8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考虑考虑表内国债、政策债、债券回购、同业贴现等低风险业务的发展策略,并加强对表外或有业务的管理,表外业务增速按保持杠杆率相对平稳的原则合理安排。

(五)银行贷款将向风险缓释措施充足业务集中,非标准抵质押类贷款占比下降

《资本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强资产时,对符合条件的债权及合格保证主体提供全额保证的贷款,可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的,其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相应下降,突出了合格抵质押品和保证缓释对节约资本作用。上述规定将促进银行提高各项贷款的抵押担保覆盖率,并在选择交易对象以及担保人的时候,将尽量选择信用评级高的客户;在选择抵押品时将更加偏好住宅、商业用房等易量化、可变现的抵押物。经济资本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将进一步强化这个特征,未来银行将更偏好风险缓释措施充足业务,企业抵押担保条件将更严格。

三、进一步畅通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传导渠道政策建议

(一)组织开展对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的研究工作

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是未来银行业监管的纲领性文件,是构建与国际新监管标准接轨并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资本监管体系、提升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重要手段,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和信贷投向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作为银行业金融管理部门,应及时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新潮流当中,坚持与银行业金融监管部门“相互融合、以我为主”的原则,适时在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和信贷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资本管理办法》及其对信贷投向影响分析的专题研讨会,提高基层央行广大员工干部的理论水平,并将其应用到货币信贷管理工作中。

(二)积极运用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两管理、两综合”以及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手段提高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执行力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两管理、两综合”以及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三种手段的积极运用,对提高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信贷政策执行力,畅通信贷政策传导渠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建议总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应用,抓住上述三种手段实施的有利契机,探索研究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基层央行货币信贷管理部门在畅通信贷政策传导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找准信贷政策传导与《资本管理办法》的结合点

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体现出来的信贷政策传导方式较为多变,通常以每年出台3-4个信贷政策文件为标志,这些年来总行金融市场司陆续出台了金融支持三农、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节能环保、水利建设、实体经济、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的信贷政策,基层各级人民银行也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政策。建议总行找准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管理办法》的契合点,联合银行业监管部门,推动商业银行在一些需要重点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行业企业,出台支持相关行业企业的信贷政策,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对上述需要加大信贷支持领域的动力。如,结合《资本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零售贷款的权重较低的情况,出台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零售贷款的信贷政策。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第三版巴塞尔协议[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王胜邦,俞靓.商业银行资本比例:以巴塞尔Ⅲ为中心的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4)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银企关系中小企业

吴英案反映中小企业融资难,小企业如何才能获得贷款?何种银企关系利于融资?继Diamond(1984)提出银行可以减少信息监管成本后,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受广泛关注。90年代以来,银企关系对公司融资产生一定影响,实证文献大量涌现。本文的主旨是对国外近30年的中小型企业和银行关系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实证研究成果。

一、关系贷款

有关银企关系的论述最早追溯到Diamond(1984)。他认为,银行作为中介减少数个存款人分别监督企业的成本,监管更有效。Diamond开启研究债权人与公司治理的新时代。

Boot(2000)指出,关系贷款有2个特点:银行可以获取企业专属信息(专属信息是公众无法获取的私密信息);银行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理论研究

(一)公司价值

Berger等(1995)指出,银企关系增加公司价值表现在:比银行新客户相比,老客户信用贷款为其带来更多超额回报。

Cole(1998)指出,银行提供多种服务短期内获得企业专属信息,但和多家银行保持关系会降低信息价值。一旦银行合并,原有信息将失去价值,但原有银企关系有助于再融资。

银企关系会带来帕累托均衡。企业向银行披露专属信息,并不担心银行泄密;而银行也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问题(Boot,2000)。

Berger等人第一个研究小企业与银行关系。二人用信贷时间衡量银企关系,并认为提供信贷的银行是关系贷款驱动型,而信贷体现良好的银企关系。但他们并未就银企关系对融资展开讨论,这为后来学者铺平研究道路。

(二)贷款利率

Berger等(1995)认为关系时间与利率负相关,但Rajan等(1994)和Harhoff等(1998)认为关系时间和利率不相关;贷款集中度和利率负相关(Castelli等,2012;Rajan等,1994);金融服务种类和利率负相关(Rajan等,1994);公司遭遇财务危机,贷款利率增加(Harhoff等,1998)。有关利率的实证检验突显以下趋势:

1.国别研究推陈出新。德国银行是全能银行,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并购于一身(Harhoff等,1998)。德国中小企业贷款集中度高,50%员工少于10人的企业仅从一家银行贷款;而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和多家银行保持关系的企业分别占91%、甚至100%。意大利企业关系银行中位数为12(Castelli等,2012)。

2.衡量银企关系的变量不断变化。Rajan等(1994)以购买银行产品数量和关系时间作为关系变量。银企信息对称时,关系时间是公司成立时间;信息不对称时,关系时间的起点是企业第一次关系贷款。Berger等(1995)以企业信贷时间为关系变量。

(三)抵押条款

Berger等(1995)和Harhoff等(1998)认为,关系时间、企业规模和贷款集中度与抵押条款负相关,贷款额度、财务危机与抵押条款正相关。

Rajan等(1994)和Harhoff等(1998)指出,银企关系对抵押条款的影响强于贷款利率。以下是学者提出的三种解释。公司的投资回报率高于贷款利率,公司想要更多贷款;良好银企关系会降低利率,并导致银行垄断信息,利率降低的好处并非仅属于企业;信贷部门员工无权降低利率,垄断信息优势在总量上更易体现。

(四)贷款集中度和银行竞争

Garella等(2000)对比一对一和多对一的银企关系。一旦关系破裂,一对一会导致企业很难再融资。市场会将其解读成不利信号,并可能会导致企业放弃好项目。这就解释多对一的关系存在的原因。

多对一的关系在美国不多见,但在意大利的中小企业中却很普遍。意大利的银行相对易受影响,危机后恢复缓慢。可见贷款集中度和金融系统有关。

银行业内竞争影响贷款集中度,Boot(2000)和Harhoff等(1998)认为,竞争使企业转向其他银行,缩短关系时间,提高贷款利率,银行减少关系贷款总额,获取信息价值也降低。关系导向减轻银行竞争压力。

Boot(2000)就银行竞争对银企关系的影响建立模型。竞争程度加深,银行增加关系贷款,但对借款人而言每笔贷款附加值降低;发达的证券市场迫使银行降低贷款,但贷款附加值增加。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良好银企关系增加公司价值。现有文献均从公司融资角度探讨银企关系,不妨尝试其他角度进行研究,比如通过建模定量分析公司价值。理论模型的发展空间决定研究银企关系充满机会。

其次,贷款集中度可以衡量银企关系。一对一的关系有诸多优势,但并非所有国家中小企业的贷款集中度都很高。结合每个国家情况,分析多对一的银企关系存在的根本原因。针对中国,以中小板企业为样本,研究银企关系对公司治理的利弊。

最后,竞争影响企业贷款集中度。不单是银行间的竞争,银行同证券市场的竞争都影响银企关系和公司治理。以前学者做过这方面研究,但结论相反,尚需检验。

参考文献

[1]Diamond.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4(51).

[2]petersen,Rajan.theBenefitsofLendingRelationships[J].JournalofFinance,1994(49).

[3]Berger,Udell.LinesofCreditandRelationshipLendinginSmallFirmFinance[J].JournalofBusiness,1995(68).

[4]Cole.theimportanceofRelationshipstotheavailabilityofCredit[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8(22).

[5]Detragiache,Garella,Guiso.multipleversusSingleBankingRelationship[J].theJournalofFinance,2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