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十篇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十篇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13:46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1

董事长巩大兵强调十个方面:一是明确战略目标;二是突出工作重点;三是坚定市场定位;四是转变工作作风;五是改进管理模式;六是打造优秀团队;七是加大查处力度;八是寻求和保证竞争优势;九是冲刺年底目标;十是策划明年工作。

一、该行三季度取得的主要成绩

截至9月30日,该行各项存款余额112.69亿元,比年初增加18.13亿元,增幅为19.17%,同比多增2.8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1.23亿元,比年初增加14.51亿元,增幅为21.75%,同比多增1.55亿元;对公存款余额31.46亿元,比年初增加3.62亿元,增幅为13%,同比多增1.32亿元。全省增幅排名第14名,全市4家农商行排名第一,存量与增量分别占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42.18%与46.89%。省联社劳动竞赛期间,各项存款共增加5.91亿元,增幅为5.53%,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42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92.45亿元,比年初增加9.04亿元,增幅为10.84%。其中自然人贷款余额59.71亿元,比年初增加3.7亿元,增幅为6.61%;企业贷款余额32.74亿元,比年初增加5.34亿元,增幅为19.5%,并顺利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全省增幅排名第26名,全市4家农商行排名第二,存量和增量分别占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34.22%与30.12%。省联社劳动竞赛期间,各项贷款增加4.82亿元,增幅为5.50%,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8个百分点。扶贫贷款余额1.05亿元,累放1.89亿元。其中三季度共发放2094笔,金额0.74亿元。全行借记卡存量54.67万张,比年初净增3.97万张,卡内存款余额21.34亿元,比年初上升3.24亿元,卡均存款0.39万元,活卡率为70.14%;全行累计发行圆鼎贷记卡13415张,比年初增加1456张;手机银行31130户,比年初净增8729户;个人网银23073户,比年初净增671户;企业网银3304户,比年初增加47g户;支付宝卡通38818户,比年初新增12104户;银村通单台月交易量24l笔;poS机商户2214户,比年初新增461户;自助柜员机单台月交易量3100余笔;电子银行业务柜面替代率达66.9%。全行各项收入7.64亿元,各项支出4.39亿元,实现拨各前利润4.15亿元。资本净额为14.54亿元,比年初增加2.48亿元,资本充足率14.26%,比银监部门要求的目标值高3.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321.17%,超监管部门目标151.17个百分点。由该行主发起的安徽五河永泰村镇银行9月末存款余额为5.94亿元,比年初增加1.07亿元;贷款余额为5.7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亿元;各项收入3916万元,各项支出3086万元,实现拨各前利润1408万元。资本充足率13.52%,五级不良占比2.24%。

二、该行在三季度工作中主要做法

(一)突出抓组织资金。一是对现有产品进行梳理。二是对存款客户进行分类。三是分别从晨会演练、案例分享、厅堂与外拓营销、单位存货业绩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员工整体服务质量和营销能力。四是结合市场需要以及客户需求,开展“金榜题名”“情系七夕”“迎中秋・庆国庆”等主题突出的专项活动,进行金融产品营销。(二)信贷投放扎实推进。一是通过专项营销找客户。二是通过提高效率留客户。三是通过调整利率争客户。(三)电子银行业务有序开展。一是强化产品宣传与营销。二是加强渠道学习与推广。三是组织业务检查与培训。(四)抓好信贷资产风险管控。一是做好风险分析工作。二是做细做实风险分类基础工作。三是开展三季度“清非压降攻坚战”活动。四是做好不良贷款排查与处置。(五)经营管理有条不紊。一是提高运营管理科技支撑。二是逐步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三是继续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四是加强全行员工教育培训。冯加益在总结三季度工作成绩的同时,指出了三季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2

一、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效率的分析

(一)工作效率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就要有效的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经营效率能够直观的反映出银行的整体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反映出银行经营效率静态指标的是银行投入与产出的比值。银行和其他的生产企业不同,其他的企业一般都是拥有实际的产品而银行拥有的是无形产品也就是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是一些经济相关的数据信息。

(二)银行中经济附加值的分析

用企业缴税之后的纯利润值减去企业拥有的资产成本就是经济附加值,是投资人获得的纯利润。经济附加值能够有效体现经营企业的人给投资人创造的经济价值,同时经济附加值也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工具。当经济附加值为正数时说明企业获得的纯利润是高于投资人规定的最低报酬率,当经济附加值为负数时说明企业获得的利润是低于企业的资产成本的。在企业经济附加值为正数时才说明企业是真正获得了利润的,而在企业附加值为负数时说明了企业出现了亏损情况,出资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通过对如今的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效率的评价系统与过去的相比较,在评价系统中正确引入经济附加值能有直观的反映银行的有效经营率。能够的使农村商业银行对出资人与管理人之间的行动进行很好的协调,同时使银行内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之间的冲突问题能够有效的减少,能够进一步的加强银行每个部门间的交流,增强银行内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团队意识,为农村商业银行明确目标并团结一致的向目标迈进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银行加快技术创新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影响了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银行自身的具体分析得出影响银行经营效率的因素有下面几种:

(一)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方面来分析

体现了银行实际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就是银行具体的规模大小,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同时服务质量较高的银行会给需要办理业务的人员一个良好的印象。而且银行的实际总资产和总收入以及银行总的存款额度也能够准确的体现出银行规模的大小,一个大规模的农村商业银行对银行的经营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个规模不够大的银行想要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是比较难的。

(二)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来分析

影响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银行的创新能力,农村商业银行如果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会大大的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而在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业务中有一个比较能体现银行创新能力的业务那就是资产负债业务,在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拓展上,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的的帮助其业务的拓展,而在一个创新能力较低或者没有创新能力的银行里,那么这个银行的经营效率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情况来分析

首先一个银行拥有优秀的经济人才对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有非常大的帮助,一个高效率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离不开一个高质量人才团队的努力,只有积极引进专业知识强、自身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才能有效的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3

一、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农村地区支付体系作为融资运营机制的通道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只有“血脉”畅通,新农村建设才能扎实推进。通过实施“便农支付工程”,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各单位积极性,建立优势互补的支付结算服务组织架构,有利于促进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统筹协调有序发展,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按照建设安全、高效支付体系的总体要求,立足服务“三农”,坚持市场主导与行政推动相结合、改进服务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拓展业务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产品和服务,切实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力支持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注重实效。“便农支付工程”包括推进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丰富支付工具、服务等内容,是一项复杂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取得实效,就必须循序渐进,分阶段理性执行。对创新的农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要在先行先试、积累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推广应用。要对“便农支付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总结和按年评价,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及时调整“便农支付工程”的思路,丰富“便农支付工程”的措施。

2、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便农支付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组织领导职能,协调有关部门,为“便农支付工程”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商业银行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做好具体贯彻落实,确保“便农支付工程”的各项措施抓实、抓细、抓到位;另一方面,由于“便农支付工程”实施工作在银行机构内部涉及到会计结算、银行卡、科技等部门,各银行机构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沟通,做到思想统一、职责明确、协调有序。

3、分类指导,鼓励创新。我县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产业结构呈多样化态势,各有关部门在具体研究实施“便农支付工程”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具有特色的分类性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方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地区已经出现或将继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格局,针对农村地区对支付工具的多种需要,指导金融机构区分客户群,不断发展适合农村现状的金融结算工具,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加大农村金融科技和现代化支付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并积极探索创新农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

(三)工作目标

在*县“便农支付工程”领导小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通过涉农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实现支付清算系统全覆盖,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支付服务质量有新提高,农村支付习惯有大转变。具体目标是:

2009年,力争支付清算系统覆盖全县所有农村对公营业网点,实现银行本票到镇,县域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较20*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电子支付业务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支付服务的满意度有较大提高。

2010年,力争支付清算系统覆盖到95%以上的农村对私营业网点,中心集镇银行网点可签发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县域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较2009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电子支付业务持续增长,农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水平大幅提升,支付服务满意度持续提高。

2011年,力争支付清算系统覆盖到所有银行网点,县域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较2010年度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电子支付业务继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支付习惯有较大转变,支付服务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清算效率

一是扩大同城票据交换网络的覆盖面,力争在2009年前同城清算系统或票据交换覆盖所有对公的农村银行、农村信用社网点;力争在2010年前同城清算系统覆盖95%对私的农村银行、农村信用社网点;力争在2011年前同城清算系统或票据交换覆盖所有的农村银行、农村信用社网点,增强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功能。

二是创造条件,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加入支付系统,扩大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覆盖面。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采用多种方式低成本地接入支付系统,方便快捷地办理支付业务。争取在2009年前所有对公农村营业机构接入或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2010年前农村95%对私营业机构接入或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2011年前农村所有营业机构接入或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加快自身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努力拓展系统业务功能,加速实现联网通兑,提高其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三是充分利用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平台,推动农村地区使用支票。对采用分散式接入影像交换系统的银行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改为集中直联模式,提高基层金融机构跨区域支票的处理效率。

四是金融机构要努力提高农村地区基层网点的电子化水平,在2009年前30%农村金融机构开通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的功能;力争在2010年前50%农村金融机构开通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的功能;力争在2011年前80%农村金融机构开通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的功能。

五是拓宽农村地区汇款渠道,方便农民存取款。金融机构通过“漫游汇款”、“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等方式办理汇款和银行汇票业务,增加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供给能力。

六是支持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开办相关支付结算业务,逐步拓宽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组织机构范围。对一些条件暂不成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通过制方式利用他行系统或工具完善自身结算功能。

(二)立足农村地区实际,不断创新和丰富支付结算工具

一是在农村地区全力推广小额支付系统银行本票和华东三省一市汇票业务。要充分利用小额支付系统实施票据截留的功能,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处理银行本票业务,2009年前使80%满足风险控制要求的农村网点,均可签发受理银行本票;2010年前力争使所有满足风险控制要求的农村网点,均可签发受理银行本票,解决农村地区票据资金清算环节多、在途时间长等问题,确保本票跨行通兑业务处理畅通无阻;按照“积极稳妥、分期分批、分类指导”的原则,增加三省一市汇票直接签发的银行机构网点,以疏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渠道。对尚不具备直接签发三省一市汇票条件的银行机构,支持其以方式签发三省一市汇票,力争在2009年前50%中心集镇银行具备开通华东三省一市汇票业务,在2010年前所有中心集镇银行具备开通华东三省一市汇票业务,2011年前所有银行对公营业网点均能签发或签发三省一市汇票。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签发全国银行汇票,进一步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要推动涉农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优先为涉农商业汇票办理贴现业务。人民银行*支行要对金融机构已贴现的涉农商业汇票予以再贴现支持,扩大涉农行业融资渠道。

二是积极开展个人支票的试点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罗阳开展个人支票业务的试点工作,培育和引导一定数量的农民积极使用个人支票。

三是大力推广商业汇票业务,鼓励农村信用社稳步发展商业汇票业务,人民银行*支行对于一些经营状况好的农村金融机构承兑或贴现的涉农票据,可以优先为其办理再贴现业务。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试点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满足农村重点龙头企业的融资结算需求。

四是推动代扣代缴方式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要发挥小额支付系统和各行行内系统平台作用,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和各行行内系统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农民养老金发放等业务,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和方便。在2009年前农民通过代扣代缴方式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达到10%;在2010年前农民通过代扣代缴方式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达到20%;力争在2011年前农民通过代扣代缴方式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达到30%。

(三)在农村地区继续加大银行卡业务推广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环境,实现“银行卡消费无障碍”

一是大力拓展银行卡应用领域。继续拓展银行卡在商业、餐饮、宾馆等零售行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消费应用,同时积极推广银行卡在水、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公用事业缴费领域的应用,探索税务、公安、工商、交通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收缴相对集中的领域以及医院、药店、加油站等日常生活支付领域应用。

二是培育和形成“银行卡消费示范街区”和市场。为倡导持卡消费,发挥示范效用,2009年底前,在罗阳镇东大街、城北路、北大街培育“银行卡消费示范街区”,在家居装饰精品城形成银行卡推广应用市场,街区和市场内70%标准以上固定商户安装直联poS机。

三是增加可受理银行卡的商户和atm数量。积极发展特约商户,大力布设直联poS(接入终端)。加大atm等自助设备及自助银行的布放力度,提高人均拥有比例,并改进自助设备的后续配套服务,提高农村居民办理离柜业务的能力。2009年,atm布放到所有中心集镇,力争到2011年,atm布放到所有乡镇,全县农村地区atm机拥有量增加25台以上。调整atm机布局,实现atm机的合理布放,重点加快在县城、县城新兴地区、无银行乡镇等区域内的发展速度,增加这些区域内自助设备的数量,更好地满足持卡人的需求。增加atm机的服务功能,逐步开通atm机跨行、跨地区转账业务。

四是积极推动政府公务用卡。在政府采购、公务活动与接待中全面推行公务银行卡支付方式,2010年选择1个机关部门和1个乡镇试点,取得经验后稳步推开。2011年50%县机关原使用现金结算的招待、采购、会议、差旅费等,要求使用公务银行卡支付。

五是进一步推动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发展,努力提高交易量和清算效率。进一步加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宣传,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取款;要努力在2011年前实现*县邮政储蓄网点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工作,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六是农村金融机构要扩展银行卡的功能,创造条件开通贷记卡业务。积极探索信用卡透支功能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个私企业、养殖户、农民经纪人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先交易后还款,满足小额资金短期周转的需要;开发信用卡的分期付款功能,将使用信用卡分期购买的商品扩展到农机具及农业生产资料等领域,满足农村持卡人消费信贷的需要;要引导农村客户依托借记卡办理理财等业务,促进银行卡在供销、农资、学校等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应用。

(四)建立农村支付结算指导员制度,创新改进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手段

建立农村支付结算指导员制度,聘任所在地金融机构分管行长(优秀业务骨干)担任,制订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规划,组织人员帮助农民了解、熟练掌握各类支付结算工具及方式的使用方法,积极组织布设atm、poS机(接入终端),协助上级银行给农村提供各类快捷、通畅的支付系统和结算工具。2009年选择4个一般经济型乡镇开展农村支付结算指导员制度试点工作,2010年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推广到6-8个一般经济型乡镇或欠发达乡镇开展农村支付结算指导员制度试点工作,至2011年全县80%的乡镇建立农村支付结算指导员制度。

(五)结合县域金融生态区建设,推动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

采取积极措施,为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创建刷卡无障碍商户、街区、风景区的工作,开展“优秀支付结算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支付结算环境优秀乡镇”等内容的评选;建立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开展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改善情况的监测评估,持续推动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境的改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工作要求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为组长,人民银行*支行、县委农办、县公安局、县人事劳动社保局、县财政局(地税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银监会*监管办、各商业银行(信用联社)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便农支付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支行),由分管副行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具体职责如下:

1、人民银行*支行。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落实“便农支付工程”政策和措施,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的相关工作,规划、部署我县“便农支付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工作。定期向*县“便农支付工程”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2、县委农办。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指导各农村工作指导员做好当地政府将“便农支付工程”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的联络工作。

3、县公安局。积极促进建立银行卡犯罪信息的相互交流机制,与有关部门建立银行卡案件报备、预警和通报制度,加大银行卡欺诈和恶意透支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4、县财政局。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公务支出中使用推广银行卡,研究制订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卡结算财务管理办法。

5、县国税局、县地税局。会同人民银行*支行、各银行及特约商户做好纳税大厅poS试点和推广工作。

6、县经贸局。引导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在连锁超市、放心店的使用力度,将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作为连锁超市、放心店建设的必备条件之一。

7、县人事劳动社保局。推进银行卡在社会保险、企业领域内的应用,引导用工企业使用银行卡发放农民工工资。

8、县工商局。引导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和商品交易市场的使用,并将此作为商户评优评先内容之一。

9、银监会*监管办。加强银行卡业务监管、风险管理等工作,督促发卡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银行卡业务内控机制,切实防范风险。

10、各商业银行(信用联社)。积极参与“便农支付工程”实施项目,积极开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活动,大力普及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基本知识。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和反欺诈能力,营造安全的用卡环境,增加银行卡机具的投入和布放,扩大银行卡发行,普及银行卡应用,提高跨行交易成功率,不断增强银行卡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支付结算风险防范机制。继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信用信息资源,积极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机制。各有关单位要加强银行卡不良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有效防范信用卡违规套现、欺诈等金融风险。县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签发空头支票管理。县公安部门要加大对银行卡犯罪的打击力度,建立与人民银行、银监办和商业银行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案件侦破合作机制,着力防范和化解银行卡风险。

2、完善金融机构支付结算评价办法。人民银行*支行要在支付结算工作通报制度的基础上,设立支付系统评价指标,强化支付系统综合评价,进行a、B、C级银行评定,对评价情况较差的银行要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实行差别化管理。

3、强化支付清算系统管理。一是建立高管人员约见谈话制度。对严重违反支付清算纪律、发生重大支付清算系统运行故障或风险事件、高管人员发生变动等情形,要约见其高管人员进行谈话,通报相关情况,提出管理要求,指导、督促落实管理措施。二是组织开展支付清算业务现场检查。重点要对华东三省一市汇票专用章、全国汇票专用章和银行本票专用章保管与使用情况,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办理银行本票和华东三省一市汇票业务情况,全国支票影像系统业务情况开展现场检查,并跟踪、督促其落实整改,同时,要加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通过开展银行结算账户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查处账户开立和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银行卡发卡及收单业务行为,增强银行卡风险防范能力。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支付结算义务监督员队伍,形成对支付结算工作的有效社会监督,保障我县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宣传引导,优化环境

1、建立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宣传长效机制。县内各银行机构要根据人民银行*支行的统一安排,以银行网点的柜面宣传为基地,开展各具特色、易被农村客户接受的支付结算产品宣传活动,特别要从当前农村支付结算中现金结算量大、非现金工具使用少的问题出发,结合该行支付结算产品的功能特点,全面开展推广宣传,提高农村客户对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认知度,努力扩大现代化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让广大农村客户敢用、会用、爱用各种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风险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61-03

农村商业银行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比较快。自2011年起,农村商业银行每年新增的机构数量都在120家以上。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截至2016年4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达到1000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总体运行良好。在银行业协会2016年公布的以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排序的我国前100家银行排行榜中,农村商业银行占据了21席。

一、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核算和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不够重视成本和效益的统筹,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核算和管理简单粗放,没有科学地开展成本核算和管理,不利于其提高经营效益。比如,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还在使用增量预算法,即以以前的数据为基数,依照费用预算的逐年增加方式进行成本核算,核算方法不科学;当经济效益有变化时,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变更。

2.资金收支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对资金收支、资金账户、资金风险、投资融资等资金收支管理滞后,缺乏科学管理,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在对存款、贷款等资金收支业务的管理上,存在资金收支失衡问题,对资金收支缺乏有效分析和管理。

3.财务预算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陈旧,存在形式化的现象,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程序不够科学,预算管理方式落后,预算执行过程中有脱节现象,预算执行效果不佳,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欠缺。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主观地根据上一年营业收入的经验值来制定本年的收入预算,经营计划指标与实际相脱节;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等计划数而不是需求来制定费用预算,导致资金使用上的不平衡。

(二)财务风险管理不足。财务风险主要有财务支付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加大了其财务风险,不利于其业务的开展。而且,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通信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信息交流不畅,对财务活动的查看、分析与控制等财务监控也不足,财务风险管控方式和理念落后,缺乏创新,影响了财务风险的管控。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滞后。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助于加强其财务资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成本管理等,解决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滞后,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功能单一,技术跟不上,交互性也差,]有及时有效地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能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不利于成本收益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数为464055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为402432人,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为370124人。从数量上看,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更多。但从综合素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所处的地域及其发展平台等原因,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愿到其就业,农村商业银行也没有经济能力以高薪酬聘请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比如,据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的陕西省宁强县的调查统计数据,2015年宁强县的农村商业银行,70%的从业人员的学历只是高中学历,其他30%从业人员的学历是本科或者专科学历。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对财务人员也缺乏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财务风险管控的意识不强,造成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受影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成本核算和管理。其一,优化成本认定和费用分摊,实现精细化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对其人力、物资和信息成本进行整合,按照客户、部门、业务等不同类别分别进行成本认定,并且对成本认定对象划分为存款部门、贷款部门等业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后勤部门等非业务部门,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并且,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收益和分摊相匹配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折旧费、业务宣传费等各种费用精确计算并分摊到相应的业务或者部门。其二,积极开展定额管理,做好费用定额工作。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定额计算来确定某一时期的费用支出总额,对费用项目进行核算,对成本支出进行分析,分析成本指标的变动关系和变动原因,从而严格控制成本,并优化成本考核。

2.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其一,农村商业银行要控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非生息资产的比例,保持其适度性,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其二,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现金等流动资金的控制以及对资金需求量、投资方向等资金来源和结构的控制。其三,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财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强化对财务收支审批和审查,以更有效地增收节支。其四,农村商业银行应采用利率定价、RaRoC指标体系等强化财务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类别划分财务预算项目,并按类别制作财务预算编制计算表。其二,农村商业银行应将收支预算细分到各部门,即按照预算项目主管属性,将财务预算项目的编制、初审、执行效果分析等工作分配到预算项目所属的有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负责所属预算项目等。其三,对不同类别的财务项目,农村商业银行应采取不同的预算比例和预算公式标准编制财务预算。

(2)对财务预算要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预测分析和按年度进行总结分析。农村商业银行要对财务预算进行的综合分析和总结,主要是分析财务预算的使用进度和使用情况,对预算编制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问题和预算控制的难点,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制定出预算纠正偏差措施。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其计划、控制以及激励功能。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从局部到整体的汇总预算和从整体到局部的分解预算,实现全方位、分层次的财务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及时调整偏差。

(4)做好对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应通过年报审计、财务内控管理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开展对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的实效。比如,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的合规性、编制方法的科学性、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

(5)做好对财务预算的监督控制,降低财务预算支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改进;完善财务预算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财务预算授权审批的权限及各财务项目的审批额度;对财务预算项目的核算采取集中报账模式,统一财务预算列支的审核标准;对财务事项列支应加强事后监督。

(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其一,强化风险意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应增强风险意识,了解财务风险的种类和影响,遵循财务管理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掌握分散风险的方法。其二,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并不断完善包括财务风险识别、预防、控制、评估等环节的适合其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其三,重视降低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强对存贷比的评估分析,完善备付金管理。其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控系统。农村商业银行应优化对贷款风险的量化模型,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财务风险的预警、监测体系。其五,加强审计监督。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成本预算、资金使用和管理等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有效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三)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农村商业银行应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运用大数据方法和工具,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其一,增加财务数据分析员、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员等信息化的财务岗位。其二,加强信息收集,强化信息披露,保护股东和储蓄者利益,健全财务管理信息交流平台,让采购、库存、分销、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信息能够快捷高效地交流沟通,完善以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便于更快捷、精准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地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其三,加强网络建设,购买或开发适合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软件,实现其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数据的共享与集成统一。其四,加强数据库建设,结合财务管理需求设置并优化科学的财务管理数据模型,强化数据分析、反馈、智能决策支持和风险控制,健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比如,设置并优化财务预测分析模型,能核算出产品、资金、部门效益等的绩效评价分析模型等,增强信息决策功能;通过数据库构建信息代码库,分类别进行统计,有助于数据收集分析等。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农村商业银行应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建设专业化的财务人员队伍,增强竞争力。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应引进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其二,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请有关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组织财务人员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观看警示教育片,通过正面及反面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其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比如在系统内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到高校进修,请财务管理专家来开办讲座,组织财务人员到别的银行机构进行交流学习等继续教育,引导财务人员的财务理念转向侧重价值与现金流量方面,提高其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更新其财会知识,提高其财务管理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其四,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考核,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业务等综合考核,对于专业技能低、综合素质低的财务人员解聘或者进行相应处理,这有助于激发财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于瑞凤.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6(7)

[2]解小平.优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6(5)

[3]卢莉琼.试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5(9)

[4]殷树云.新财务制度下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研究[J].管理观察,2016(35)

[5]薛彩霞.\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及策略[J].商,2015(3)

[6]章颖.财务精细化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应用[J].商,2015(42)

[7]傅家斌.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8]常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5

论文摘要: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农业大国,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法律现状等方面的比较,认为中国在今后农村金融改革中,应注重培养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人口,其中6o%以上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是我国历届政府最为关心和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农村金融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着农民贷款难、资金大量外流、金融市场竞争缺失以及价格扭曲等诸多难题。中央政府从2004年至2009年连续颁布的6个“一号文件”,都提出要鼓励农村金融改革,可见农村金融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农业大国。截至2007年底,80%的人口以从事农业为主,农业GDp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对印度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加之印度政府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较大,仅1970到1992年问.在农村地区就有50000家新成立的金融机构②。目前已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农村金融保险为一体的,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由于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是人口、农业大国,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有很强的可比性,既有很多相似处,又存在较大差异。已有的研究着重把重点放在对印度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评价上(白广玉,2005;冉杰,2006;文富德,2006;等),对深入认识中印农村金融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比较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

印度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十分庞杂,其业务几乎涵盖了与农业和农民相关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naBaRD)、区域农村银行(RRBs)、印度工业信贷和投资公司等。在这些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由于这二三类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不同,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在农村金融领域起着不同的作用。

(1)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于1982年6月成立,是印度当前最高一级的农村金融机构。它既负责农业和印度农村地区经济活动的信贷领域的政策、计划和经营等所有重大问题,又是一个最高再融资机构,为信用合作机构、区域农村银行以及从事农村信贷工作的商业银行提供再融资服务。截止到2007年8月,共提供9046千万卢比的再融资额,按当时汇率换算③,大约为23亿美元。(2)区域农村银行。其营业机构主要建立在农村信贷机构薄弱的地区,贷款对象主要是小农、无地农民和农村小手工业者等贫穷农民,还分期给农民提供维持生活的消费贷款,贷款利率不高于当地农业信用合作机构。1975年刚开始经营时只有6家区域农村银行.到2007年3月31日,印度区域农村银行通过组合,现共有96家,在全国534个县设14520家分支机构,其分支机构数占所有商业银行总网络分支机构数的37%。(3)印度工业信贷和投资公司。印度工业信贷和投资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中长期贷款、投资和租赁;此外,还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40%的贷款用于扶持小企业,包括农村工业),其资本金中有80%为政府所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于1994年成立,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粮食调控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其成立之初专门从事粮棉收购,目前已经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截至2008年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有机构2152个,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17.6%。但从其贷款结构来看,以2006年为例,其主要贷款仍集中在储备粮、棉、油及收购贷款上,而对于农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的力度较小,同时不涉及对农业科技、渔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贷款。

(二)农村合作性金融

在印度的农村信贷体系中,合作性(Co-opera-tive)金融机构占有独特的地位,现在印度90%以上的农村地区建立了信用合作社,50%以上的农业人口加人了信用社。

二、农业保险的比较

印度的农业保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40年代,它实行自愿保险与有条件的强制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即进行生产性贷款的那些农户必须参加相关农业保险,其他的保险如牲畜保险.实行自愿的原则,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是否参加(焦瑾璞,2007)。1985年,印度政府推出“农作物全风险综合保险计划”,覆盖大部分农作物。1999年,印度中央政府推出“国家农业保险计划”,并以此取代“农作物全风险综合保险计划”,该计划由印度农业部负责实施,由印度保险总公司执行,承保面扩大到所有农户,并且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但支持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印度政府的国家农业保险计划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参保农户每年约2000万户,占全国总农户的1/4,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保险项目。到2006年7月,国家农业保险计划共覆盖农户9.71千万户,受保作物面积50000万公顷,保费收入达到985.5亿卢比。另外,印度农业保险公司已开办经济作物的保险,主要针对茶叶、橡胶、棉花和甘蔗种植等。近年来开始实施的天气保险计划,12个邦的保费收入在2007年已达到50千万卢比。

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早在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对农业保险进行了“低保额、低保费”的商业化经营试点,由于农业保险缺乏明确的业务定位和足够的政策支持,其业务迅速萎缩,甚至停办。近几年来,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除了作为订单农业支撑的农业气候性、病虫害等农业生产性保险外,符合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健康、人寿、财产等各险种也在商业可持续基础上加快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选择6省(区)的5种主要农作物开展试点,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截至2008年末,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承保各类农作物5.32亿亩,参保农户9000万户次,为农民提供了2397.4亿元风险保障,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30%、80.7%和ll3%。

三、农村金融法律的比较

印度农村金融法律比较健全、完善。为确保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印度在《印度储备银行法案》、《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地区农村银行法》、《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法》等有关法律中,都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机构网点提出了一定要求。如《银行国有化法案》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在农村地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将其放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规定,农村银行营业机构要设立在农村信贷服务薄弱的地区。印度储备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在城市开设一家分支机构,必须同时在边远地区开设2-3家分支机构。

我国农村金融缺乏法律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农村金融法律缺失主要表现在:(1)在农村信用社方面,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对其性质、内部法理结构、日常运营机制等进行明确界定,因此应尽早制定一部《农村合作金融法》,以填补这个立法缺口。(2)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也没有相应的立法,结果是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往往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导致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3)对各种民间金融机构没有明确的立法。我国民间金融机构复杂多样,这些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其法律地位很不明确和稳定;同时由于在法律上没有保障,并经常会因此出现一些短期行为,甚至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进而累积了大量风险,随时可能影响到社区的稳定。(4)对于一些民间的小额信贷组织,目前也缺少一部法律来规范。人民银行进行的五个省区的小额信贷试点,目前也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境况,这使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5)农业保险法律处于空白状态。我国的《保险法》是一部有关商业性保险的法律,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农业法》中并没有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相关法律的规定。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以上分别从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保险和农村金融法律3个方面对中国和印度农村金融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个较快发展的过程,但同印度农村金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并据此得到如下三点基本启示:

第一,从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印度农村金融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多层次性,各金融机构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截至2005年3月末,印度银行业在农村的机构网点达到15.3万个,平均每万名农村人口服务网点数2个:而到2007年末,中国农村平均每万人农村人口服务机构网点数为1.5个,全国还有2868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和良好的信贷供给机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应推动、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服务范围,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范围建议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向县域和农村延伸机构和业务,支持农业大型项目的开发。积极推动和支持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逐步发展成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人条件,重点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要稳定农村地区机构和网点,继续发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

第二,从农业保险来看,印度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分散农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属于初级阶段,农业保险覆盖率低,且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其需求不相称。200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51.8亿元,承保农作物2.3l亿亩,仅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l126亿元的风险保障,而同期全国农业总产值是27680亿元。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不仅会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而且也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风险较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和农业保险体系,尽快建立健全农村保险组织,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村商业性保险、政策性保险、互助性保险等。

第三,我国应继续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加以规定。确定其法人资格、法律地位和其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应大力发展新型农村机构,放开民间金融,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财政支持。

印度农村合作性质的信贷机构分为两类:(1)提供短、中期贷款的合作机构,主要是信贷合作社。信贷合作社是向农民提供廉价信贷的来源,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农业信用社(paCS)、中心合作银行(DCCBs)和邦合作银行(SCBs)。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paCS共贷出4.61亿卢比,占全部农村金融贷款的37%,中心合作银行和邦合作银行贷款比重分别为23%和30%。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遍及印度90%的农村地区,50%以上的农业人口加入了农村信用社(冉杰,2006)。(2)提供长期信贷的合作机构.主要是邦农业和农村合作发展银行(SCaRDBs)、初级农业和农村合作发展银行(pCaRDBs)。其资金来源于中央银行和发展债券,以土地抵押的方式为农民提供5-10年或更长期限的长期贷款,以购买价值高的农业设备、改良土壤、偿还旧贷款及赎回地主扣押的土地等。截至2007年3月.SCaRDBs和pCaRDBs机构总数分别为20和697个,贷款额分别为l316.7亿卢比和1275.1亿卢比。

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度形成和普及于二十世纪50年代,在经历了几轮改革之后,至今依然存在并充当着当前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目前我国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截至2008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5100多家,7.8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7.1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45万亿元,占全国涉农贷款的35.5%;农户贷款1.3万亿元.占全国农户贷款的86%。以农村信用社为例,目前已成为中国农村地区最庞大和最完备的正规金融组织体系,至2007年底,其农业贷款余额为1.43万亿元,服务“三农”的功能不断增强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单一的资金来源和过高的融资成本,减弱了其放贷能力,同时其服务功能和产品的单一,进一步限制了其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农村商业性金融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6

一、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有良好的支撑条件

(一)宏观政策导向支持。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明确提出: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2009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对设立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对新设机构营业用房,在规划、购买和租用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优惠政策;对设立机构享受所得税、营业税、房产交易税、契税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今年起建立年均10亿元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组建柴达木地方银行,解决对配套和围绕核心企业发展的企业信贷支持不足等问题,满足试验区建设对金融信贷资金的需求。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历来重视、支持农村信用社工作,对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更是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审议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就海西辖内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组建进行部署,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在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筹措,稳定存款方面开绿灯、给政策,指导帮助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支农工作,打击逃废债行为和清收不良资产,为农村信用社跨越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地方外部环境全力支撑。第一,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海西州地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资源禀赋独特,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贵稀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之大、矿种之多、品位和组合利用价值之高,为国内独有。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其中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芒硝、石棉、锶、化工石灰岩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氯化钾储量占全国钾资源总储量的97%。盆地各类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在16万亿元以上,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总量的95%,占全国的13%。州内交通便利,青藏铁路横贯东西,青藏公路(国道109)、青新公路(国道315)、敦格公路(国道215)交叉穿梭。第二,循环发展潜力巨大。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青海省循环经济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柴达木建设成为全国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到2015年初步构建以盐湖化工为龙头,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特色生物、新能源开发六大产业主导的循环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关键领域科技瓶颈取得突破,建成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及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自柴达木地区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以来,海西州按照“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多园”的基本思路,推动优势产业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已基本形成了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冶金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格尔木工业园,以盐碱化工、硅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德令哈工业园,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煤炭清洁利用为特色的东部工业园,以能源、煤炭综合利用、盐湖化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西部工业园等四大工业园,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建材及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试验区与各园区间以若干支柱产业为支撑,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支柱、先进工业为基础、效益农牧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体系。2010年海西地区生产总值达365.49亿元,增长18.3%,经济总量列全省第2位,列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第9位。

(四)信用社自身条件有效支撑。农村信用社具备深化改革的基础和优势,为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奠定了基础。海西州辖内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以统一法人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搭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架构。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日趋规范,从完善和严密制度体系、内控体系入手,构建了风险防范的机制屏障。人力资源保障逐步充分,营业网点硬件建设逐步完备,科技和网络支撑、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态势良好,具备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条件。

(五)战略投资者投资意愿较强。海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内地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注意,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也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示出投资意向。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战略投资者的关注,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提供了保障。众多战略投资者参与,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带来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经营理念,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建立起决策、管理与监督相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经济金融双赢发展

(一)有利于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求海西州在全省先行先试,率先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现状,海西州已确定“一年打好基础、3年重点推进、5年形成格局、8年基本实现”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力争到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1。通过加快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促进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有机融合,形成一批延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城乡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需要服务面广、方式灵活、符合实际需要的银行业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可有效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有利于发挥对柴达木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功能。海西州以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己任,构建“开始即循环、生产即清洁”的发展模式,谋划了盐化、石化、煤化、冶金四个特色产业链和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项目,已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带动青海藏区发展的重要增长级。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开始由理论、实践探索阶段转入加快发展、全面推进阶段,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经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试验区将实施重点产业项目48个,总投资达2700亿元。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支持力度。

(三)有利于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中国银监会2010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加快向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过度的步伐。青海省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增强地方金融机构自我发展和服务能力,要把地方银行业机构的改革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对符合条件的法人社进行改革,争取设立15家以上的村镇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

(四)有利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海西州金融服务体系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2000年减少了38个,且66%的网点主要集中于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地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只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政策性金融机构方面,只有农业发展银行的两个分支机构,尚未成立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地方法人股份制金融机构,存在县域金融服务缺位、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可有效填补解决县域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

三、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途径

(一)制定结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是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选择在海西州辖内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也符合当前海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鉴于目前海西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目前存在的困难。一是通过各级政府协调和动员战略投资者、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公职人员等积极参股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增资扩股力度。二是通过政府协调,将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壮大资金实力。三是协调公检法等部门,帮助农村信用社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通过优质资产(包括现金)置换方式,集中解决部分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清收问题。

(二)地方党政重视是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保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凡是地方党政重视的,改革进程就较为顺利,改革进展就较快,反之则相反。要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农村信用社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成立海西州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海西州政府、监管部门、人民银行、辖内农村信用社、公检法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的领导、协调,要及时向地方党政领导反映改革的政策和要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予以解决。

(三)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督促、指导和扶持是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推动力。银监局、人民银行和上级行业管理部门在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中央银行票据兑付等各项改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中应继续发挥银监局、人民银行和上级行业管理部门的督促、指导和扶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联系机制,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顺利组建。

(四)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努力是决定改革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因素。农村信用社自身是改革的主体,而自身的努力才是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海西辖内的5家市(县)联社应提高认识,统一谋划,加大对员工的动员教育,让广大员工知晓改革的政策、方法和步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改革工作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上下同心,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推行。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城乡统筹、综合规划、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支持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的发展,扩大农村支付系统覆盖面,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农村新型支付工具为工作重点,建设高效、安全、快捷、优质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支付服务环境。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基础设施,总体目标:建立有利于实施各项惠农政策的银行账户服务体系。丰富支付工具种类,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促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

新增银行网点9个,近期目标:2012年。其中园区新增银行网点3个;新增atm机22台、poS机105台,新增特约商户70户,累计发放银行卡11.6万张(详见下表)

自治县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目标任务表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阶段(2011年1至6月)加强银行卡知识和支付系统业务知识宣传。

(二)实施阶段(2011年3至12月)以全面扩大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合理扩大金融自助设备,延伸支付工具服务群体,切实让农村客户体会到先进支付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实惠。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入推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工作。密切关注工作推进中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工作策略,寻找新的突破口,巩固提高农村支付环境。

四、工作重点

(一)促进农村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与使用。县人行要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结算账户的非现场监管。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要为农村经济组织、种植(养殖)专业户、个体私营企业、农家乐经营户等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创造便利条件,适当简化开户手续。利用银行账户直接发放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政府补贴及农村教师工资等,不断丰富银行结算账户功能。

(二)努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受理环境。银行金融机构要搞好农村支付服务示范点建设。加大poS机具投放力度。鼓励各发卡机构采用银行卡免交单清算方式进行poS交易清算,解决偏远地区poS刷卡交易资金清算问题。农行、农商行、邮储行要发挥在农村支付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农村营业网点的服务水平,完善配套设施,畅通汇兑渠道,不断提高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

(三)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普及。县农行要以“金穗惠农卡”业务全面推进创新为重点。加强对惠农卡推广使用以及农户小额贷款进行跟踪指导、督查,力争到2012年底,发卡总量和授信额度分别达到10万张和1亿元,确保发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可控、持续发展。鼓励支持农商行江渝乡情卡和邮储银行绿卡进行业务创新,拓展支付结算功能,增加农户小额贷款循环授信、还款功能。鼓励农村地区银行机构面向农村养殖户、种粮大户、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等推行支农惠农信用卡,切实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有效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难问题。

(四)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县人行要主动帮助农商行和邮储行采取直联、间联及等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逐步推进支付清算相关系统向乡镇延伸,扩大支付清算系统的辐射范围,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构建城乡一体化支付清算网络,提高农村资金清算效率。加强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内部清算网络建设的跟踪指导,促进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提高行内支付业务处理效率。协调支持各金融机构银行卡柜台互联互通,让农村居民持有的江渝乡情卡、惠农卡、绿卡享受对等的金融服务。

(五)扎实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要认真落实账户实名制。严把特约商户准入关,建立健全特约商户检查监督制度,提高农民使用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时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防伪能力,加强atmpoS机具等设备的风险管理。各银行机构要高度重视预防和打击支付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对出现的违法活动要及时向公安机关、县人行报告,并及时向农村地区银行机构通报情况,或向社会公开风险提示,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支付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六)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切实缓解部分网点排队难现象;搞好基层网点人员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基层业务人员,提高基层网点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七)构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长效机制。涉农银行机构要在做好日常业务宣传的同时。组织开展现代化支付系统、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atm和poS自助设备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县人行和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农村的支付需求,针对农村支付结算需求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不断完善农村支付环境改善工作措施。县人行应对辖区内的银行机构组织开展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培训。通过不定期举办知识竞赛、开展业务技能考试与岗位练兵等形式,真正提高农村地区银行机构临柜人员的宣传和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领导小组。县人行、金融办、财政局、公安局、各银行金融机构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人行,由县人行行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明确职能职责

落实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县人行: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的相关工作,规划、部署我县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县金融办:负责会同县财政局、人行对各商业银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

推动银行卡的使用;落实支持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奖励资金。县财政局:推动政府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公务支出中推广使用银行卡;结合“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政策。

建立银行卡案件报备、预警和通报制度;加大银行卡欺诈和恶意透支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atm机具的安全巡逻和防护工作。县公安局:协助建立银行卡犯罪信息的相互交流机制。

开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活动,各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实施项目。大力普及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基本知识。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和反欺诈能力,营造安全的用卡环境,增加银行卡机具的投入和布放,扩大银行卡发行,普及银行卡应用,提高跨行交易成功率,不断增强银行卡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机制

每季度召开一次农村支付环境改善工作季度例会,1.建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季度例会制度。由领导小组牵头建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季度例会制度。听取工作进展汇报,现场协调相关问题,研究布置工作任务,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对全县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重要问题进行研究;通报各成员单位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进展情况。

并于每季后5日内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进展情况及相关报表。2.建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强化各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

专门负责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3.建立联络员制度。各银行金融机构要确定负责人和业务联络人各一名。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人员表》

(三)政策支持

1.按照营业管理部《年市银行卡工作座谈会议纪要》确定的农资行业以及农村地区批发、零售行业特约商户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执行。

允许个体工商户仅以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公民身份证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对个体工商户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简化开立流程。

新增atm机1台奖励5000元,3.对商业银行给予一定奖励。银行机构新增1个营业网点奖励5万元。新增poS机1台奖励500元(含农商通和商易通)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8

改制谋“变”

2005年以前,时任深圳商业银行行长的金维虹过着还算轻松的日子,1999年来到这家银行,他经历了深圳商业银行起步、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在全国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深圳商行资金规模、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均位居前列,在深圳这块金融竞争颇为激烈的土地上,已站稳脚跟。直到今天,金维虹还将他从深圳商行“转战”至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比作一次冒险,当他放弃在深圳驾轻就熟的工作来到北京筹备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时,他发现他所面对的这个银行尽管将要拥有渴望已久的商业银行的名头,却在体制架构、业务经营、管理基础、不良资产、员工队伍等各方面存在着比他想象中要多得多的问题。但是作为首家获批成立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后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其成败不仅关乎自身,还关系到未来监管当局对于成立农村商业银行这种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评价。因此,金维虹深深认识到,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要实现体制改革的成功和业务发展上台阶的双重目标,就必须要有超常的思路、超常的手段。

智慧加苦干,实现了一年大变。2006年10月19日,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周年纪念大会上,金维虹为所有关心北京农商行以及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人们交出了一份颇令人满意的答卷。截至2006年9月末,北京农商行经营规模高速增长,总资产达152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存款余额为1290亿元,贷款余额为680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8%和22%;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累计发卡198万张,实现银行卡交易额3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8%和147%,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6%;不良贷款指标持续“双降”,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2.56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去年同期下降6.97个百分点;利润水平大幅提升,实现经营利润1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4亿元,增长33.7%;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专项准备余额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2.9%,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23.7和61.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9.4%;资金债券业务跨上新台阶,债券累计交易量突破1万亿元,在全国债券交易市场综合排名第九位。

上面这一连串代表业绩提升的数字背后是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体制的变革、机制的转换、制度的完善、人员队伍的优化、定位的明确、经营手段的市场化、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和创新的全面化。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农商行完成了上述多项复杂工作,但方法却很简单:就是“变”与“不变”的选择与坚持。

“变”中建制

在北京农商行成立的一年时间里,“变”字始终贯穿其方方面面,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北京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特色就在于“变”多级法人为统一法人,而这种变化只是“形”变,要实现符合现代股份制银行要求的“神”变,还有很多路要走,为此,北京农商行成立后就开始对内部进行改革、改制、改造。用金维虹的话说,北京农商行需要进行一次“大手术”。

从农村信用社过渡到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首先要改革的就是公司治理。结合自身服务于“农”的特点,北京农商行完善了董事会、监事会结构,增补了职工董事和农民董事;建立了8个专业决策委员会,重要业务由专家按照工作程序民主决策;在多级法人向统一法人的改革中,强化统一法人机制,建立授权机制,重要人事、业务工作由总行集中决策。

早在深圳商行的时候,金维虹就以“企业全成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称道于业内,被誉为中国商业银行全成本管理首创者。此外,他还率先提出打造“品牌银行”的发展战略。来到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以后,金维虹在企业成本绩效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又有了一个新的施展空间。在金维虹看来,改制前的市联社类似行业管理机构,基本不做经营,农信社系统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也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经营指标及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北京农商行增长方式落后、业务发展缓慢和网点竞争力低等特点,他很快研究出了一套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为打破以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随意性强、“大锅饭”等问题,金维虹在筹建北京农商行时就考虑对收入分配进行改革。经过对北京农村信用社系统收入状况的调查,北京农商行的收入分配改革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将员工的收入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与业绩挂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得员工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强化了竞争意识,工作热情空前高涨。这也是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在成立一年的时间里,尽管得大量精力投入改制工作,仍取得不俗的业绩的保障。

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北京农商行的用人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以业绩、学历、考核等因素为标准,对全行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成立后的岗位调整使得行内各管理层有224人降职,124人不再担任管理职务,两者相加占管理层的50%以上。当然与此相对应的是能者居其位,提拔了一批青年员工,引进了一批高管人员。目前北京农商行还有一些部门主管的职位空缺着,体现着宁缺勿滥的用人原则,基本实现了以业绩、能力定岗位、定薪酬,“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已经形成。

转变公司治理、转变收入分配以及用人机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转变作用于经营管理,作用于业务发展。北京农商行成立后,全面推进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经营模式、经营作风、经营标准“五个转变”,使业务发展实现由“自然型”向“自然型+市场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营业时间,改善服务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建立信贷“绿色通道”,提高决策效率;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进一步拓展了业务发展空间;实施扁平化和等级行管理,将原来由总行直接管理的15个管辖支行、直属支行拆分为32个,将支行划分为10个等级,以便在行内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全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一系列的变革中,制度创新也值得称道。筹备成立至今,北京农商行完成各项业务和管理制度总计逾300项,将这些制度装订成书足有厚厚的三大本,计100多万字。这些制度包括公司治理规范,专家委员会决策制度,办公程序和会议制度,人才引进和员工管理岗位竞聘上岗制度,支行考核、部门考核、员工考核和员工培训制度,财务管理和结算制度,资金管理和信贷授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及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稽核检查制度,科技信息管理和安全保卫制度等等。对于一个成立仅一年、管理基础并非深厚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变化的确令人刮目。

融“变”于“不变”

如今,“变”已经渗透到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谈及北京农商行这一年的变化,不论是作为领头人的行长金维虹,还是基层的普通员工,都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例子可以列举。但是,如金维虹所说,北京农商行诸多的“变”其实为的是一个“不变”,对这个“不变”的描述相对于“变”要简单的多:“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没有变。

北京农商行成立以后,作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着艰难选择:一是涉农业务效益低,如果按照商业银行效益性原则,要不要减少支农业务;二是财政、税务等部门取消了原农信社可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可用资金和利润受到重大影响,要不要将农村业务转向城市。在这一对自身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选择面前,北京农商行决心同时承担起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角色。既然北京农商行有一个“农”字,那么在经营中就要做出“农”字特色,努力将自身商业化经营与政策性支农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北京农商行制定出台一系列支农政策措施,在对“三农”贷款项目的扶持上,始终坚持项目选择优先、资金安排优先、贷款发放优先、贷款条件放宽,积极稳妥地寻求多种贷款方式,扶持北京的“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同时在内部建立支持服务“三农”的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支行加大支农力度。截至2006年9月份,北京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377亿元,占该行全部贷款余额的56%;在京郊农村的农业贷款中,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占54%,涉农贷款占全市银行业涉农贷款的70%,农户贷款占全市银行业农户贷款的100%。

坚持“不变”,使北京农商行实现了政策性支农和自身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然而,身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中间,北京农商行也遭遇到了来自政策面的诸多尴尬。

2006年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延长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有关税收政策期限的通知》,规定试点省(市、区)辖内农村信用社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期限可继续延长3年,但农村商业银行将不再享受此项政策优惠。事实上,此时一些成立不久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新机制的运行尚处于起步阶段,抗风险能力还较弱,还需要税收优惠政策巩固改革成果,消化历史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9

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背景和动因

尽管江苏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已显示出了初步的成效,但毕竟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理论界有人对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意义提出了质疑,有的外界舆论也对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持否定看法。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究竟有无必要,其改制背景是什么,动因是什么,如不改制,农村信用社的出路是什么,只有澄清了这些,才能准确把握将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大意义,才能为我国下一步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我国一直就没有真正的合作金融: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前的制度背景

一些学者坚持认为,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应该走真正合作制的道路。由中央政府发动的历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实际上也是以实行规范的合作制作为指导原则的。但是,现实情况是,经过多次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并未完全恢复真正的合作制。这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通过追溯和现实分析,谢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正规的合作金融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这是因为,一系列制度安排导致了现存合作金融并没有减少交易成本,也没有真正符合合作制原则。”他认为,根据国际公认的“合作社七原则”,合作金融的基本特征应该统一表现为四个:一是自愿性;二是互助共济性;三是民主管理性;四是非盈利性。但是,将我国农村信用社与此四项原则进行对照分析后发现,不论是从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历史渊源还是现实运作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一直未能遵循合作制原则。从自愿性原则看,广大农民当初加入农村信用社乃是行政力量的强制所为,而非自愿合作的动机所致,退社自由也未能得到体现;从互助共济性原则看,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都是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经营,贷款投向并没有体现社员优先、以社员为主的原则;从民主管理性原则看,客观上说,农村信用社长期置于国家银行或基层政府的管理下,社员的管理权力无法实施;主观上说,由于入股金额小,缺乏应有的管理知识,多数社员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参与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从非盈利性原则看,因农村信用社已失去了互助共济和民主管理的特征,信用社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动机必然驱使其经营行为商业化,以追求盈利为目标。面临这种现实困境,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制度选择有三个:一是继续维持现状,即名义上为合作制金融,实际上按商业银行运作;二是按照合作制对其进行规范,使之成为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三是放弃合作制,建立新的制度安排。显然,第一项选择过于消极,它只能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危及农村经济的。那么,在第二项和第三项选择中,究竟是选择前者(合作制),还是选择后者(新的制度安排),新的制度安排又是什么,我们认为,这就要取决于各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取决于其自身现行经营管理状况和制度结构,不能一概而论,限定一种制度模式。

2、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结构发生变迁: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宏观经济基础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必然发生演进。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金融需求的变化传递的,即:经济增长金融需求变化金融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其变迁机制也是遵循这一理论的。将部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其经济基础就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

以江苏为例,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都属于我国百强县(市)的前十名,城乡一体化程度已达到了较高水平。2001年,常熟、张家港、江阴实现GDp分别为303亿元、307亿元、365亿元,人均GDp分别达29181元、35900元、31664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是5.1%、3.4%、4.2%,而全国平均水平是1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853元、5583元、5599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366元。三市中的大多数农民已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即便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民,其生产方式也趋于规模化、产业化。在此背景下,以主要为社员提供小金额、单一化的传统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显然难以适应这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对这三个县级市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为各类客户提供综合化、多功能、大金额的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组织适应这种金融需求结构变化的理性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特征明显。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移,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化、城镇化,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同时,农村经济活动主体层次特征明显,有独立从事纯粹农业活动的普通农户,有以雇佣工身份参与经济活动的农户,有从事各种生产经营的个体经济组织,有各种类型的工商。经济结构的这种多层次性决定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多元性特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为单一,农户的小额存款、贷款需求仍有较大市场;而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农村地区,经济活动主体主要是一些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和规模经营的个体经营者,他们不仅贷款需求额度大,而且需要提供综合化、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要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结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以规范的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制度,而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商业银行这种金融组织形式,以使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地支持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3、金融市场竞争与合作金融存在固有矛盾: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微观动力

部分农村信用社选择农村商业银行这种组织制度形式,也是其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常熟、张家港、江阴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各种经济成份发展迅速,经济主体十分活跃,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的金融机构,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总量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前,除了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储的分支机构和农村信用社外,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已进驻三市。2001年末,常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有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张家港有交通银行,江阴有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分别达308亿元、257亿元、276亿元,人民币贷款总额分别达141亿元、155亿元、185亿元。在这一金融环境下,以传统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在合作制下,社员分散且资本实力弱小,社员可自由人社和退股,社员大会决策制度实行一人一票制,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困难。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不能扩大,直接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服务对象受到制约。规范的合作制企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按照我国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对本社社员的贷款不得低于贷款总额的50%,其贷款应优先满足种养业和农户生产资金需要,资金有余,再支持非社员和农村其他产业。而在经济发达的县(市),各类经营机制灵活、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外资工商企业都是优质客户,是各金融机构争夺的焦点,但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却受到制度上的限制。三是服务功能有限。由于制度上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以本社区的社员为主,其业务范围和业务品种也相应受到限制,不具有银行的全部功能,尤其不能适应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对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的这些制度约束,使其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其平等地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竞争。只有进行股份制改造,选择农村商业银行这一制度安排,才能消除原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制度障碍,使它们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制度化的增资扩股机制,服务对象不再受限于社区内的社员,服务功能相应增强,金融产品的创新空间扩大,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行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和约束

从理论上说,农村信用社实现制度变迁,建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组织,使其具有了新的发展机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内部制度和外部政策环境都带有深厚的农村信用社痕迹,仍面临着诸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制度安排不相适应的困境和约束,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1、农村商业银行的地位模糊

按照一般的理论逻辑,如果法律上认可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法律地位就是明确的,法律赋予其可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义务应该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致的,其行为规范受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调节。但现实情况并不如此。

首先,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对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没有明确界定。该法在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根据这一规定,农村商业银行理应属于《商业银行法》所指的“商业银行”范畴。但是,在“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一章中,有关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只是区分了三类机构,即“商业银行”、“城市合作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并无“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从江苏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显然是参照《商业银行法》当中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执行,即5000万元。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而且从理论上理解其含义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既不是正规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又不是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况且,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不能等同为所谓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在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均未特别提及“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

其次,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中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混乱。如上文所说,(商业银行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农村商业银行作出特别的规定,那么,按照正常的法理逻辑,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就应当适用《商业银行法)。然而,在江苏的改革试点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专门制定了《江苏省县(市)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县(市)农村商业银行示范章程)。在两个规范性文件中,有关风险控制要求等规定依据的是《商业银行法》,但有关机构设立、股权设置、管理架构等规定又脱离了《商业银行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商业银行法》第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但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性文件中,有关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条件之一,即关于发起人的数量要求(不少于1000人),以及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最长不超过9年)等规定,在《公司法》中都是找不到依据的。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明确的主体地位。

2、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效应

尽管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已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但是,离规范的股份制银行制度安排还有较大差距,新的制度优势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激励约束机制仍不健全。

一是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根据人民银行的政策规定,江苏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数都在112100个以上,常熟市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数甚至接近3000个,且三家银行的股东中绝大多数是人股东。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同时,股权也十分分散。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入股、希望获得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二是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约束手段。主要表现是,薪酬制度仍一定程度上带有“大锅饭”色彩,内部收入分配并未充分拉开差距,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相对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和付出的劳动还不十分相称;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受限于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60的规定,这一持股比例不能形成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其在经营成功时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在经营失败时可能的资本损失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决策层、经营层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努力搞好银行经营管理;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职年限不超过9年的规定,可能给这些相关高级管理层带来负的激励效应,经营行为短期化。同时,独立董事不持有银行股份,与其他股东和银行不具有利益相关性,他们对自身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有限且难以界定,激励约束机制不充分,由此可能导致其行为不尽职或不审慎。

三是内部管理架构还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普遍没有按照人民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辅助性法人治理结构欠缺。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3、人民银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存在抑制效应

因农村商业银行刚刚建立不久,且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缺乏充分、统一的认识,人民银行在对他们的监管上显得十分谨慎,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机构的市场准入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政策。首先,对其业务经营范围作出了限制,农村商业银行不能自动获得《商业银行法》赋予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如要增加业务品种,需逐一报经人民银行审批;其次,仍要承担优先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服务的强制性义务,客户范围和服务对象受到限制;第三,经营地域限于所在县级市,不能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其他金融机构。这些政策限制也带有农村信用社的痕迹,是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思维惯性使然,不能适应农村商业银行新的制度安排。在这些经济发达的县级市,金融竞争激烈,农村商业银行本来就因规模小处于市场劣势地位,如果再给其施加过多的政策限制,必然使其增加经营成本,阻碍金融创新,削弱市场竞争力,降低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内在抗风险能力。

人民银行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事务仍由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机构承担,监管政策必然受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影响,可能导致“体制回归”;二是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链条过长且监管效率低。按照人民银行的一贯监管模式,各金融机构直接接受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农村商业银行地处县级市,首先就得接受人民银行当地支行监管。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这一监管模式使其与人民银行总行、分行沟通和获取政策信息的成本很高,在存在较多管制政策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和设立新机构的报批程序就会拉得过长,监管效率低下。

4、服务于经营管理的内部和外部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从内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结构层次过低,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受到极大制约;建设落后,科技开发能力有限,化水平不高;形象和信誉还没有得到国内外公众的普遍认同。从外部看,因属于地方性小金融机构,辖区外没有分支机构或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手段少,不能独立签发银行汇票,需要国有商业银行代签,也不能签发信用证。基础设施是银行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银行竞争积发展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的薄弱,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增强,对客户难以提供多样化、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也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改革深化

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适应了农村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农村信用社内在发展的要求。但是,股份制改革并非是制度变迁的全部。实质上,股份制改革恰恰是破坏了原来的制度均衡,使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处于一种制度结构非均衡状态,也就是表现为上文所述的种种困境和约束。因此,必需以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的起点,深化相关改革,调整有关政策,实现新的制度均衡,才能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1、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明确的地位

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主体地位,是农村商业银行整个制度结构当中的基础,是进行其他相关制度调整的基本依据。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律上身份模糊的经济主体,会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为此,应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进行修订,在其中确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对其设立、组织机构等事项作出一般性规定。同时。人民银行应在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调节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其他与农村商业银行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也都应以《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作为法律依据,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2、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以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作为参照系,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一是调整股东结构,适当集中股权。鼓励股权份额过小的自然人股东进行股权转让,适当提高单个自然人和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自然人持股总比例的低限要求,允许形成相对控股股东。这是增强股东利益相关性和监督意识所必需的。二是建立权利和责任对称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主要措施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高管人员的收入水平,以体现管理劳动的价值;增加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或在条件成熟时,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给管理人员戴上“金手铐”,在其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间建立关联机制;取消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不超过三届即9年的规定,使其对自身利益形成稳定预期,激发其最大工作努力;应强制独立董事持有银行的适量股票,增强其尽职的积极性。三是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应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以利于绩效考核和奖惩;根据银行的发展进程,逐步在董事会中建立各专门委员会,使董事会的决策、监督行为更为有效。

3、改革人民银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

人民银行在制定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时,应将其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待,而不应纳入农村信用社系统进行监管。逐步放松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机构的市场准入管制,增强其经营活力。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兼并收购或联合的方式,跨出所在县(市)经营业务,扩大其经营空间。近期内可以先考虑允许其到邻近相对发达县(市)兼并、收购银行机构或农村信用社,同时应许可其与异地的法人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进行多种方式的联合。调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组织模式,首先应将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组织与农村信用社的监管组织分离;其次,应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层次,缩短监管链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过改制及升级之后,农村商业银行无论是内部管理、人员结构还是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更大的成效,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正在向着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的大踏步前进。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例如人员素质问题、治理结构问题以及工作效率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内部控制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制约农村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会极大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速率。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支行的内部控制工作近年来虽然的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无论是治理结构、人员队伍综合素质、管理手段还是内部监督管理工作都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最大限度寻找改进措施,促进内部控制工作质量有效提升。

二、提升内部控制工作水平的思考

(一)完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是企业是否能够有序管理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支行的治理结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虽然许多单位已经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是在具体工作当中其监督管理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的具体权利,要以制度的形式赋予他们真正能够参与日常管理、任用罢免管理人员的权利,而且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还应该加强董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学习、深造加强她们在决策工作及监督管理工作方面的具体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及时有效管理,确保银行的正常运作。

(二)提升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内部控制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及行为准则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前文我们也提及了目前在人员队伍素质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素质水平提升的工作力度。首先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持证上岗进行严格把关,其次还要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工作特点进行卓有成效的岗前培训。此外还要重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要把关注点仅仅放在应聘者的已有学历上面,在人才选用方面要重点考察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现有知识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的相关知识及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队伍,大大提升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质量。

(三)加强制度改革与建设。积极进行与内部控制工作相关的制度建设及有效改革非常必要。农村商业银行尤其是支行在工作方面存在着工作量大、业务繁多以及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也要考虑到这些特点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度制定,这样才能够让制度更契合银行的实际工作,提升制度的执行效率与可操作性。首先,要根据人员少这一特点尽量简化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例如一些业务较少的网点,可以不采用大银行的排队叫号制度,随到随办,提升办事效率,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其次,由于某些支行的业务项目相对简单,某些业务长期处于业务量极少的状态,但是为了最大限度方便客户又不能随意取消这些业务量极少的项目,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严格按照一人一岗的制度执行,必然会造成一些常规业务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大,而一些特殊业务的工作人员劳动力闲置,无法有效发挥个人价值。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定期轮岗制度,让有限的工作人员能够在常规业务与特殊业务之间定期轮替,这样既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够通过定期轮岗让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能够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从而逐渐形成全局意识,加强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联动性和契合性,促进银行业务的有序开展。

(四)加强管理手段升级。农村商业银行尤其是许多地方的支行,在管理手段方面仍然较为落后,在办公自动化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虽然信息化管理手段升级会给支行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短期内的困难,许多支行管理者也存在着小地方不需要花费太高成本来置办自动化设备的认识偏差,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商业银行所面向的客户大多数农村散户以及中小型客户,这些客户虽然所申请的服务项目及数额都不算大,但是客流量却不必某些大型银行来的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就会给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会因为许多人为和非人为的原因造成许多工作疏漏,这样也严重影响银行未来业务的拓展和极大的影响银行声誉。因此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今后的业务拓展能力,应该提升办公的自动化水平,普及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硬件设备,以及进行局域网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与传递效率,提升内控管理工作总体质量。

(五)加强内部监督审计工作力度。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能够更好的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工作水平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想要切实加强首先就要进行专门化的人才队伍构建,在工作人员结构组成方面,应该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原财务会计人员与社会专业审计机构人员共同参与。原财务会计人员不仅更加熟悉银行的日常工作及内部审计工作要点,同时也能够提升整个内部审计工作小组对银行的忠诚度,社会专业审计机构人员能够凭借自己多年来从事同类型内部审计工作的丰富经验帮助银行更好的开展内部审计,让内部审计工作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客户需求以及未来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小组成员的监督管理,制定与内部审计工作相应的管理措施及行为规范,促进他们更好地发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从而帮助银行加快内部控制工作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全丽.浅谈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J].财经界,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