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十篇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十篇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28:55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解决策略

1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特点

1.1通过学科整合强化基础性教学

为了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标强调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强调教学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的基础性。这是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新课标为了加强科目之间的联系,将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科目融合,以强化基础性教学。

1.2课程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可选性

新课标将学科设置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并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并且实行学分制,严格要求每一科目的学分,学生需修满学分才可毕业,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偏科”现象。

1.3重视艺术类、技术类课程,体现教学的均衡性

新课标着重设置艺术类、技术类课程,以达到课程设置的均衡性为高中教育增强基础性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自身的发展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将技术领域分为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教育的要求。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2.2教师教学水平不足,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乏味

目前在各中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多数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末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基础性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少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

2.3教学评价理解不清,忽略过程,倾向功力性总结

在新课标下,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事实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理解较为模糊,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考虑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方案,这种对总结性评价功利性的倾向,往往使信息技术教师把新课程上成专业培训的形式。

2.4学生选修自主性未能得到切实落实

根据新课标规定,信息技术课程中选修的5个模块,原则上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主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在学校的师资数量班额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师统一选定某一模块来选修。即使是有条件的学校由于选修课程体系的复杂,以及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等不了解,也无法作出合理的选择。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善的具体策略

3.1认真研读新课标,摆脱本本,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体悟新课标的理论精髓,并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能力,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在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的确定、任务实现的办法,让学生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3.2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和教研机构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目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已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担任,尽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没有经验或从事本专业教学时间很短的年轻教师,各级教育部门要对他们给予大量的支持帮助,并且对他们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可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如可派他们到一些重点中学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以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采用以老带新,或结合本校、本地实际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3形成多元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活动;使用在线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比如,在对学生作品的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要重视“半成品”的评价与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相结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做的过程,以评价为引导,重在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培养和能力开发。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使我们的过程性评价做到有理、有据、有情,真正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3.4注重实效,选修模块学习形式多样化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构成,使用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可以在教学中防止过分强调原理而忽视应用软件操作,或过分强调应用软件操作而忽视原理学习的两种极端倾向。但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来进行自主选修时却很难实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决,比如,成立兴趣小组(如成立程序

设计兴趣小组、多媒体技术应用兴趣小组等)、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生自学与教师单独指导、分层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__]17号.

[2]教育部.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

[3]杜玉霞.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__,(10):42.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__,(1):7~15.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2

  通过观看视频,和各位同仁们的交流,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知识的构建上还是在软件的运用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此次国培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现将具体想法实施如下:

一、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物理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更新教育观念,使之与当前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和学生实际相结合。

二、研修方式

1、聆听请教

认真参加学习,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

2、反思提升

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撰写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

三、具体措施

1、及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3

目前,社会物流业迅速发展,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同比增9.5%;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为代表的区域物流发展迅速,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企业群体,市场日趋成熟。

物流企业运作过程中,信息管理成本及效率是成本重要因素,信息及时传递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影响因素。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物流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充分应用。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物流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力手段。

据中国仓储协会2007年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调查报告,我国41%物流企业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有信息系统支持的物流企业中,多数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又据2008管理软件调查显示,高达94.3%的物流企业使用了管理软件,但仅有14.3%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信息系统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给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机构重组乃至整体发展带来机遇,促使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变革,对物流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相互结合与推动,成为企业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我国物流企业如果要实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企业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以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水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此可见,物流企业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已是大势所趋。

2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利用miS技术、数据库和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人员信息、公告信息、供货商信息、车辆信息、货物信息、库存信息等多方面的管理和应用,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共享、人员协同、过程优化,从而达到减少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服务周期,降低服务总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出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构想适合公司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和整体运作水平,提高企业的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信息系统的架构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于微软windowsSeverXp操作系统和mySQL数据库,采用基于B/S模式三层weB结构,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来辅助系统分析和设计,使用JSp/SeRVLet/JaVaBean技术开发,使用tomcat作为应用服务器。实现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分离。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运用信息系统方法论和网络设计理论,结合现代物流基本原理,参考国内外主要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思想,在充分分析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基础上,结合最新信息化技术知识,对业务流程信息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BS/的LmiS信息流程图,对系统的结构、规模、功能和软、硬件配置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开发。系统的开发流程,使用Rational及UmL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先根据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系统中的各个角色以及用例,画出各个角色的用例图;然后进行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得到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结构图,画出各个模块的类图,设计数据库的数据表;最后用JaVa技术实现J2ee架构(B/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3系统的功能描述

首先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几个小模块,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公告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货物信息管理、库存信息管理、供货商信息管理共6个模块,然后,进一步细分模块,添加细节,功能如下: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部门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部门信息)、职位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职位信息)、用户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信息)、权限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权限信息)等功能。

公告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公告信息等功能。

供货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供货商信息等功能。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车辆信息和车队信息等功能。

货物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商品信息、商品分类信息和商品型号信息等功能。

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仓库信息、入库信息、出库信息等功能。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框架图

2.4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是基于J2ee体系构架的基础上的,充分利用了J2ee体系架构的优势,简化了多层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可适应用户系统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J2ee的SessionBean和entityBean技术,实现了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的分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中间层的业务层采用的是tomcat应用服务器。后台数据库采用的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在采用三层结构的B/S模式时,各层采用的技术。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每层实现的技术都很多(如JSp和aSp;tomcat和eclipse;mySQL、DB2和SQLServer)。采用自主开发的编辑工具,模块化编辑,提高开发效率。

系统开发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用户授权认证、数据库连接池。B/S下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连接池访问技术,这样不但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强了并发性,而且对后台何种数据库要求不高,更换数据库比较方便。此外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充分运用了UmL来优化本系统的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运行测试,对上述方法和技术进行了验证,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世界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加快,由于其物流地分散等特殊性的限制,使其信息管理的落后,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必将推动物流行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5):44-48.

[2]张锡平,林亨,徐超等.2008中国物流总成本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3]沈昕.信息技术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6.

作者简介: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配电网;故障;抢修调度;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88-01

配电网的正常运行对保证供电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当配电网存在故障时采用传统的故障抢修方案,必然会由于抢修效率低而影响配电网的正常供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对配电网实施自动化管理,不仅实现了配电网各项功能,诸如生产、抢修、恢复、反馈的集中管理,还能够优化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的综合效益。

一、基于信息技术建立的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

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是集指挥和抢修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信息在各个系统之间传输,提高了配电网抢救指挥工作效率,包括生产、信息采集、营销、客服等等,都被纳入到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中,并根据系统运行需要对各个管理系统进行优化配置,使抢修效率大大提高,用户停电时间缩短。为了满足配电网抢修调度需要,就要在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的同时,还要实施动态管理,即对管理平台上的内容要根据配电网抢修需要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实现配电网精益化管理[1]。(下图: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

二、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系统建成后,不仅对生产、抢修实施模块化管理,还以可视化信息在共享平台上展示,并实现信息交互。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由专业人员管理,技术人员操作自动化管理系统对配电网故障抢修问题着手解决。

三、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的相关技术研究

(一)信息集成

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不同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包括电网GiS平台、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各项配电自动化系统等等都在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实现了功能整合。

1.信息交互

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在运行中实现了信息交互,各种信息在信息交互总线、数据中心、服务总线之间传递。

2.营配数据融合

在电网GiS平台上,配电网运行中所获得的全网数据构建起来,形成完整的配电网模型。配数据融合不仅需要构建电网GiS平台,还需要通过运行营销管理系统,实现有效数据扩大融合。电网GiS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是可视化的,其中还涉及到营销管理内容。营销管理系统则是将营配数据共享机制建立起来,实现信息传递和调用的目的。随着营配数据联动建立起来,变电站、馈线、变压器、用户集与用户之间实现了数据融合[2]。

(二)故障所在位置的判定

快速判定故障所在位置,就是运用配电网的检测终端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查找出故障位置,同时还能够对配电网故障而引起的停电覆盖范围进行分析,指挥抢修工作人员到故障现场完成配电网抢修任务,并在短时间内使配电网恢复供电。

1.停电信息呈现

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所能够获得的停电原因包括计划停电、低压故障停电以及中压故障停电三种。计划停电会提前向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停电信息;低压故障停电的信息主要源自于报修电话,以此为途径获得停电用户所在位置;中压故障停电信息源自于实施监测信息,包括配网监测终端、馈线监测终端以及配变监测终端等设备所传送出来的信息[3]。

当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接受到停电信息,将获得的数据与系统停电信息相结合,对用户停电原因进行判断,由此而明确供电路径,结合GiS平台所获得的数据,就可以获得与停电相关的各种信息。

2.与停电事件相关的情况

为了避免配电网故障抢修中出现重复抢修的现象,就要对与停电相关的各种事件进行研究,并做出判断,对停电报修电话的性质以界定。通常计划停电信息都来自报修电话或者中压线路由于电压不稳定而导致的停电,用户电话很多是中压线路或者低压线路的故障,部分报修电话是由于配电网设备故障所造成的。中压线路一般不会配备自动化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可以判断为外界干扰因素的结果。

由于造成配电网停电事故的原因非常复杂,将停电事件库建立起来,包括停电时间、用户所在位置,停电设备、供电路径、关联抢修工作单等等信息,都详细记录,以使类似的停电事故发生时,在故障处理过程中作为有价值的参考资料[4]。

3.抢修调度

抢修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突发资源短缺现象。此时,就要做好抢修资源管理工作。抢修资源中的抢修班组要根据实际情况接受调度。为了提高抢修工作效率,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优化抢修调度。首先,接到抢修任务后,要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进行划分,紧急抢修任务优先。其次,由于不同的抢修任务需要携带的物资有所不同,因此,抢修班组划分为低压抢修和中压抢修。再次,要对抢修班组划定抢修范围。此外,抢修班组的工作状态、车辆进入到故障点的最短路程以及预计到达时间、抢修班组的工作量等等,都需要调度员根据故障抢修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配。

四、配网抢修综合展示

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可以查询到配电网抢修过程中所获得的各项指标,以为调度中心提供配电网故障抢修参考信息,为抢修最佳决策的制定提供辅作用。在配网抢修综合展示平台上,有配电网故障抢修之前的状态、故障发生的原因、所发送的相关通知等等。其中关于抢修现场的各种信息以及调度情况,都会在移动作业终端上展示出来,运用android系统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获得相关信息。移动作业终端还与先进的导航技术相结合[5],比如,GpS技术与移动作业终端相结合,可以对抢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同时还能够根据现场抢修情况进行远程指挥、调用抢修物资等等。抢修作业得到有效管理,可以促使抢修工作规范化展开,提高抢修作业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的配电网运行中采用了科技含量高的设备,一旦配电网出现故障,就会快速启动应急程序,对故障地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抢修资源合理配置。故障处理全过程都是在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上完成,提高了故障抢修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配电网供电。

参考文献

[1]周静,庞腊成,叶卫华,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配网故障抢修资源智能调度[J].电子与封装,2012,12(11):45-48.

[2]白云.配网抢修调度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12):154-155.

[3]李祥珍,何清素,孙寄生.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及应用[J].中国电力,2011(12):78-82.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5

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建立龙信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核心不是pC,不是吊装,核心在于技术、管理、流程和标准的建立,要实现从“传统建筑承包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服务商”转变,才能成为中国式“鹿岛”,建筑业的“苹果”。

龙信建设集团作为传统的建筑企业,抓住改制的机遇发展而壮大,在如今全球倡导绿色建筑的浪潮中,以建筑工业化为突破点,坚持转型升级不转行,坚持建筑为主业不动摇。龙信集团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核心分为住宅全装修工业化和主体结构工业化。住宅全装修工业化分为模块化拼装式装修技术和CSi住宅技术,主体结构工业化则又分为住宅中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和公共建筑中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龙信集团工业化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4年开始的住宅全装修的探索。在全装修住宅中推进模块化设计及拼装式施工。管理模式中推行“研发、设计、施工、服务”一体化,实现建筑装修设计一体化、土建装修施工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同时主编了行业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第二阶段:2008年开始进行研究与实践的CSi住宅。CSi住宅是国家重点推进的住宅工业化技术。CSi直观理解为“中国的结构支撑体一填充体住宅体系”。CSi住宅外部结构支撑体采用高耐久性材料,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层高在现有室内净高的基础上增加200—300mm作为架空地板层,各种管线铺设在架空层内,相当于每户增加一个管道层,实现了同层排水;土建施工时厨房、卫生间、内隔墙不定位,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安放。

CSi住宅内部的填充体具有可变性。这些部品可以通过标准化、系列化,实现工厂化生产,以减少现场作业,确保产品质量。龙信集团参与了《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同时在自己开发的小区内进行了CSi构造房的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开始与东南大学、日本鹿岛、中国建科院合作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及应用。建筑工业化目前不仅限于装配式混凝土(pC),也不等同于主体结构工业化,应该考虑整个建筑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发展,要从建筑材料开始,包括材料、设备、设计、研发、施工、安装及运行等全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通盘考虑,内外装修一体化,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全面发展来认识建筑工业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就是用工业化的方式,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建筑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过程管理信息化。统计表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比传统施工节能20%、节水63%、减少建筑垃圾91%、节约工期40%、减少用工35%,渗漏空鼓等质量通病减少9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标准化设计的核心是建立标准化的单元。不同于早期标准化设计中仅是某一方面的模数化设计或标准图集,受益于信息化的运用,尤其是Bim技术的应用,其强大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力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更利于建立标准化的单元,实现建造过程中的重复使用。

二是部品生产工厂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环节。对于目前最为火热的“工厂化”,很多人的认识都止步于建筑部品生产的工厂化,其实主体结构的工厂化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主体结构的工厂化实现毫米级误差控制,同时还实现了装修部品的标准化。真正的工业化建筑,要在生产方式上实现变革,而不仅局限于预制率的多少。

三是建筑施工装配化。装配化施工中的核心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层面,特别是管理层面,工业化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形式。相对于目前层层分包的模式,建筑工业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确切的说,这是建筑工业化初级阶段主要倡导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体化模式,epC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使项目设计更加优化,有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以及效益最大化。通过epC模式,能真正把技术固化下来,进而形成集成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资源优化。

四是结构装修一体化。即从设计阶段开始,与构件的生产、制作,与装配化施工一体化来完成,也就是实现与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而不是现在毛坯房交工后再着手装修。

五是过程管理信息化。即建筑全过程的信息化,设计伊始就要建立信息模型,各专业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协同作业,图纸进入工厂后再次进行优化,在装配阶段也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同时,构件中装有芯片,利于质量跟踪。可以说,Bim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加速工程建设逐步向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龙信集团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

案例1:老年公寓。一是采用Bim技术并创国内五个第一。建设成为国内第个建筑高度达到88米的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CSi体系进行内装修的预制装配式公共建筑。卫生间、厨房采用整体安装;建设成为国内第个总体装配率(含内部装修装配率)达到了80%的公共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在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引入Bim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预制装配公共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如表1所示)

二是创立社区养老模式。目前国内养老产业可以归纳成9073,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龙信集团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住宅开发、建设和服务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下,思考如何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为现实。龙信创立了国内先进的养老模式,即“社区养老模式”,实现“一碗汤的距离”、“候鸟式”、“一站式”的服务。

案例2: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实现工业化与绿色建筑的深度融合。项目概况:南通市政务中心北侧停车综合楼项目由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承接。项目总建筑面积48972.21m2,地上总建筑面积42085.27m2,地下总建筑面积6886.94m2,抗震7度,总高度为63.3米,共十六层。地下室部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二层结构及以上为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采用工厂预制结构梁、板、柱至现场直接吊装施工,使传统建筑向工厂化、工业化发展。

项目科技创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屋顶太阳能、挂壁式光伏板与窗户一体化;内外填充墙采用成品隔墙板(aLC):装修与土建结构一体化设计、施工:雨水收集回收用于灌溉绿化;全过程信息化管理(Bim技术)。

项目总体目标: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三星)、江苏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项目总结:一是南通政务中心综合停车楼项目为南通首个工业化装配式公建项目,为江苏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此项目为绿色三星级建筑,体现低碳、减排、节能环保,在工期缩短一半的同时,为政府公建项目开辟了新途径;三是此项目的承接,是龙信公司加速转型升级步伐的重要一步,公司借机整合内部资源,完成设计、研发、生产、总包、经营等各个环节,开辟龙信工业化模式,大幅提升龙信总包的竞争力;四是此项目以管理信息化为抓手,Bim技术、信息化全过程贯穿整个项目始终,建立龙信企业级Bim平台,逐步向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龙信工业化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经营模式——两面市场模型。第一步: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打造一个两面市场,形成独特的、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龙信公司自从93年进军上海开始至今23个春秋,对总承包经验的积累、总结,对开发商和小业主的需求非常明确。利用公司总承包和房地产这两块平台,由研发设计牵头,将建筑承包商、建筑材料商以及各分包商整合。特别对技术研发、深化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更好地为开发商和小业主服务。同时利用这块平台,联合银行和金融,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另外一面市场提供更好、更优惠的服务。

第二步;充分利用公司总承包经验,结合房地产开发和科技研发核心技术,以国家住宅工业化基地和建筑工业化发展联盟为基础,做强这块平台,做大两面市场,通过平台整合两面市场,为三方面创造新价值和新空间。

第三步:也是关键一步,龙信按上市规范和方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并且尽快上市,通过上市这一手段规范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引进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只有形成这一良性循环,这样前面两步才能实现。

通过这三步努力,龙信才能成为中国式“鹿岛”,建筑业的“苹果”(见图1)。

龙信集团“三步走”战略。一是自我实践:探讨龙信工业化发展。自主开发老年公寓预制装配式项目,边学习边探索。二是走进南通,走向南京:总结龙信工业化承接模式。做好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项目,打响龙信工业化政府公建项目第一枪,树立龙信工业化的行业地位,以南通项目为基础、工业化联盟为推动,走向南京,建立龙信科技创业园基地。三是走出江苏,面向全国:龙信工业化的核心不是pC,不是吊装,龙信的核心在于技术、管理、流程和标准的建立,要将这种核心竞争力可复制,开创龙信产业的新天地。

未来发展方向。龙信集团实行以南通为本部、上海为管理中心、南京为工业化中心、沿“长江经济带”向武汉(荆州)以及成都、重庆方向延伸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布局,将形成以“长江经济带’为中心,以“京津冀”和“珠三角”为两翼联动发展的局面,同时龙信集团移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开辟东南亚(马来西亚、缅甸)、中东(沙特)等海外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建立龙信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建筑承包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服务商”转变,为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需要政府层面提供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高度重视,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更加深入细化。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验收监管体系;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研究调整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现有的质量监督制度: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大力推进省政府2014(111)号文件和各地配套政策的实施力度:

三是编制完善工业化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能过剩后形成无序竞争

四是加大政府项目支持力度,政府投资的保障房、公建、市政基础设施等优先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

五是政府项目推行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epC),完善招投标等相关管理制度;

六是大力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6

【关键字】人工智能;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0―0043―04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把“人工智能初步”设置为选修模块,与多媒体、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一起列入信息技术课程体系[1]。此举曾被视作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然而,在如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之际,人工智能选修课程的推进仍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分析

自2004年我国部分省级实验区开始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四年之久。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模块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三个选修模块的实施情况较好,而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两个选修模块的推进情况相对不佳。特别是人工智能课程,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寥寥可数,少数高中展开了一定的探索和实验,而大多数学校仍持有观望态度。以下分别从实施取向和实施层次的角度分析该课程的现状:

(1)课程实施的取向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与教材,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教学计划,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也是按照统一标准与方式实施的,因此我国以往的课程实施基本上都采用了忠实观的取向[2]。本次新课改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难免受到这种取向的影响。然而,新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技术各个模块的具体实施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教师对包括人工智能模块在内的课程实施缺乏长期惯于依赖的参照和依据,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造成部分模块的课程难以开设的情况。

(2)课程实施的层次

课程实施包括五个层面的变化,即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和行为的改变、知识与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3]。目前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在教材改变的层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现已出版的五套教材在体例、版面、学习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基本上贯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目标和理念。在组织方式的层次,少数已经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课程的组织。然而,仍然有一些地区或学校不愿或不习惯打破原有的课程组织方式,而是采用硬性规定的方式,人为指定两三门课程,将选修变为必修,限制学生的自由选择,依然维持原有的固定班级授课的形式。教材的改变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开始,在组织方式、角色或行为、知识与理解、价值等层次,大部分学校还未发生变化或变化还很小。

(3)课程实施的典型个案

目前国内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实验的典型学校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这两所学校都地处东南沿海地区,且学校本身比较积极参与高中新课改的实践探索,属于“敢于吃螃蟹”的类型。考虑到课程本身的要求较高,两所学校都选取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教学。到目前为止,两所学校均已开展了三期的教学或实验探索,任课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并在相关教学刊物或课程研修活动中与广大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二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影响因素

根据Snyder的研究,可以把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课程改革自身的性质、校区的整体情况、学校的水平以及外部环境[4]。结合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本文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该课程的主要因素。

(1)课改自身的性质

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是影响课程实施的第一要素。它包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用性。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调查研究,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课改的必要性应该认识得比较到位,然而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是否有必要单独开设人工智能模块存有疑惑。其次,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晰。他们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实施建议等内容相对抽象,不易把握和理解,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再次,人工智能课程的实用性相比其他模块并不明显,课程内容也相对难度较高。这些因素造成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不强、实施难度大、实用性不高,直接影响人工智能课程在学校的顺利设置。

(2)校区的整体情况

校区的整体情况主要包括地区的适应性、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学队伍的培养、教学研讨和交流等等。各地区对课程改革的需要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学校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程度不同,从而造成了课程实施的地区差别。从目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或教学实验的学校来看,均分布于东南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基础条件较好,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高,敢于进行教学尝试和革新。此外,地方管理部分的支持对课程实施也有很大影响,如广东省为了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专门出台了关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导意见[5]。其中强调“要特别注意人工智能初步”,并针对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教学建议,从而促使该省出现了全国最早正式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师资队伍也是影响课程的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高中缺乏熟悉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专业教师,使得学校无法开设该课程。因此,有关人工智能课程的研讨和学习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这些方面的活动总体上相对缺乏。

(3)学校的水平

学校水平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的个人特征和教师集体的行为取向。学校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校长和教师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因。校长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以及对课改的支持、参与程度都会影响课程的顺利实施。校长通常会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权衡课程改革可能对学校形成的各种影响。在高考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各科中长期存在地位“低人一等”的现象,甚至出现课时常被“侵占”的现象。如果校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不重视,那么要求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无疑是一种奢望。此外,一所学校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改革意识的强弱也会影响课程的实施。从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来看,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改革意识强的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即使没有上级的硬性指令,也能积极展开各选修模块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并自觉地从教学者成长为研究者,而思想保守的学校即使具备了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也不愿积极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长期停留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层次。

(4)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外部机构的支持以及社区与家长的协助。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改革通常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指令的推动。本次新课程改革同样继承了这一模式,但是整个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未能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某些方面造成各级教育部门的政策抵触,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此外,社区与家长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态度也影响到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研究表明,社区与家长更加关心的是新课改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负担,而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则是其次的考虑。因此,要使社区与家长认识和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其关心新课程、支持新课程才能更好的促进新课改的健康发展,进而才可能使得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中各科选修模块得以全面开设与实施。

三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反思

通过调查访谈以及与相关授课教师的交流,笔者了解到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师的经验体会。总体来说,该课程的推进情况不如预期理想,需要从课程的设计、管理、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

(1)课程设计

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将原来的一门课程分解为1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从而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是作为智能信息技术处理专题设置的,以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教育的时代性要求。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技术掌握与使用的过程中,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发展的深远意义[6]。然而,以上的描述更多是该模块的隐性价值,相比其他模块该课程的显性价值并不是很直观。而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较多关注的是该课程的显性价值: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些什么?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否有较大提高?教师们在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价值依托之前,一般不会贸然开课。这一点值得课程设计者和教研人员的深刻思考。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不少教师认为人工智能课程在高中开设是有一定必要性的[7],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该课程。课程应面向对人工智能有一定兴趣的学习者,且最好有一定的基础。事实上,相对于其他选修模块,选择人工智能课程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考虑优先在发达地区条件较好的部分学校开设,再进一步利用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培训、指导、交流的规模和影响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

(2)课程管理

课程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由原来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国家负责课程的总体规划,省级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课程计划或实施方案,而学校也将有权根据学校传统或学生兴趣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目前人工智能课程虽然已被列入国家课程标准,但在地方管理层面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部分地区考虑到高考因素,直接将人工智能模块排除在学生的选择范围之外,无疑成为阻碍该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中了解熟悉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方法的教师十分缺乏,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该课程的师资培养,邀请教材编写人员和相关专家,积极开展各级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以务实的态度来听取学科教师的意见,为他们提供一些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导和建议。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学案例的征集和评奖,通过公开课的观摩和点评活动,或吸纳中学教师参与有关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课题,以此提高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此外,国内高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应该对新课改作出及时的反应,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各选修模块为师范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为课改的成功实施提供后备师资力量的支持。

(3)课程教学

从已开展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实验情况来看,主要的教学体会包括:教学对象选取时要有针对性,不宜硬性指定,应结合学习者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基础供其自由选择;由于课程的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不宜大量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应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供学生实践;为保证教学进度有序进行,可通过课堂小测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应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和计算机设备以支持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顺利开展。

国外一些高校通过远程网络的手段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加快了课程建设的步伐,并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学负责教学网站的建设维护,主持与中小学的讨论答疑,中学则负责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文中个案也印证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让一些致力于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的高校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建立共同体,协作推动课程的实施。一方面,高校研究人员能为中学提供教学指导建议、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学的教学实践也为高校进行课程教学研究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4)课程评价

研究表明,评价目前已成为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8]。从本次课改的动因来看,针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考选拔制度在很多方面呈现的弊端,新课改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努力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短期内仍然无法发生质的变化。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部分省份相继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了高考的范畴,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的情况逐渐得到了一些改善。然而,高考是否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问题的一剂良药,进而为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及其评价带来新的希望,目前仍是值得怀疑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当前高考科目已经较多,再增加科目无疑会加重学习者的负担,且很容易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其次,虽然新课程标准中提供了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但是其中的内容仍然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够。如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综合应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等等。这些内容从理念上来讲都是很好的,但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操作实施,对一线教师而言仍是不够明确和难以把握的问题。而且,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各有特色,然而课程标准并未就此提供专门的评价建议。因此,一套科学合理、适合人工智能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仍需要教研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7-214.

[3]Fullan,m.&pomfret,a.Researchoncurriculumandinstructionimplementation[J].Reviewofeducationresearch,1997,47(1).

[4]SnyderJ.B.&ZumwaltK.Curriculumimplementation[m].inJacksonp.w.(ed).HandbookofResearchonCurriculum.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1992.

[5]珠海教育信息网.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DB/oL].

[6]顾建军等.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北教育出版社,004:9.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在线监测变电设备检修

1概述

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作为电力企业就应当定时对变电设备进行检修工作。传统的检修方式其采用的是纠正性检修与周期性检修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同时供电企业为了增强变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传统的检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而这时,通过在线检测技术对变电设备进行检修的新平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通过这种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的手段对设备的各项工作信息进行收集工作,而在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完毕后,再将其交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则可以对其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检修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对还没有到达检修周期的设备进行提前检测,从而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维修。

2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分析

在当今社会,在线监测系统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出现:

2.1产品技术方面的问题由于部分供电公司的通信技术与传感装置的技术要求没有达到标准,同时监测装置没有按要求进行全面的各项实验检测。就这导致了一些装置测试不够完善现象的发生,即仅仅理论上完成了测试工作,却还没有达到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的运行要求。

2.2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问题在一些电力科研单位和电力相关的高校,由于其在变电设备检测和系统设计等专业课题上投入的精力不足,加上课题研究的延续性差、时段性强。还有的科研单位仅仅将目光着眼在理论研究与上,却没有投入有效的精力在系统设备的实际研究方面。另外,个别厂家还急于求成,只将目光放在如何能够尽快推广产品获得利润,却没有对设备相应技术进行充分的测试工作,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使产品在各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2.3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部分供电公司的管理职责没有及时得到落实,系统没有定时的得到维护。一部分公司虽然有着相关规定,由修试工区对设备进行管理,但是由于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加上产品厂家没有及时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这些都是阻碍在线检测技术在企业中顺利应用的重要原因。

3建立基于在线监测技术支持下的设备状态评估体系

3.1积累设备原始数据要想建立一套好的评估体系,相应的数据必不可少。作为企业来说,应当对设备近期所存在的缺陷以及进行试验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对其统一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设备运行以来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此同时还要对设备的出厂数据进行统计,从而为后续的设备状态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依据。

3.2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3.2.1设备技术引进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对设备与技术进行引进的过程中,要注意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设备同本企业专业的有效结合,在对设备各方面环节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支持下,使设备在实际工作中得以顺利的运行。

3.2.2对检测参数的分析整理。对于设备的检修来说,不能只将目光局限在限值的比较方面,还要在设备运行的各个阶段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充分的预测及监控。在运行过程中,设备的发展状况要比限值更加重要。所以就要依靠专家对现场的各种特征量进行综合的判断与分析,以及对在线、离线数据的适当挖掘与整理等等。总之要及时对设备原始与当前的状况进行跟踪观察,以便更好的实行状态分析工作。

3.2.3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与更新管理理念。状态检修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对管理应用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只有对设备工作的全程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方式,才能够在设备检测的实际工作中有所依据,从而更好的发挥检测工作的效果。所以作为电力企业,应当通过建立优秀的设备检修体系,来对检修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制约,从而将高水平的管理融入到状态检修的策略当中。

3.3建立基于“在线监测”技术条件下的设备状态评估体系

3.3.1建立在线监测数据中心。企业可以建立监测的数据中心,通过这个数据中心,则可以将所收集到的参数与数据直接存入其中,数据中心主要有两种数据:即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

动态数据主要是设备在工作运行中所产生的各项数据,其数据是随着设备运行情况的不同而时刻改变的,在对动态数据进行采集之后,将其传送给在线监测系统。

静态数据相对于动态数据来说,就是一些设备不会产生变化的信息。如设备的出厂数据、实验数据以及检修记录数据等。对于静态数据主要是通过记录备案以备日后使用。

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在设备运作之前就对其原始数据进行记录。在设备运行时,检测系统的采集单元就能将监测到的实时参数直接传送到监测服务器,而服务器将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分析与判定。同时在设备评估体系中,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存储中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对数据库进行良好的设计与规划,这将是检修管理系统的基础,一定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数据库结构,从而能够在避免出现重复信息的同时对设备运行中的状态信息进行准确的表述。

3.3.2保证设备状态的监督与预测,合理确定设备周期。在过去对设备的监测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判断仅仅只有好与坏两种结果,但是实际上,很多设备还有着第三种状态,即为临界状态,而这才是设备监测中的重点。在对设备进行监测的过程,一定不能对其忽视。

同时,随着电网建设的逐渐发展,无论是在电力设备上的电压等级还是设备容量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这就为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大型设备,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准确的对其状态进行把握,对此则可以通过多种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对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把握。

4结束语

总之,对于现代电力企业来说,实行综合在线监测技术来实现对变电设备状态的检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够对检修作业进行合理的指导,还能够对设备的性能发展进行掌握,从而有效的预测设备问题的变化过程,进而实现对设备全面有效的管理。还能够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极大缓解了企业中检修人员紧缺的问题,使检修部门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维护工作。它是供电企业做好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必要保障,是现代供电企业获得发展的必然途径。所以,作为供电企业一定要切实利用好在线检测技术对变电设备状态进行检测与维修,从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思良.500kV变电站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J].华东电力,2009(02).

[2]唐建军,宋保利.关于对变电工区设备检修管理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8

1.1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设备管理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同现代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的设备管理方法,有利于优化管理流程,达到动态化的管理控制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利用效率,更好的贴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形成设备信息化管理,能够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促进设备管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将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后,为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也进而规范了设备管理要求、完善了考核标准。另外,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备管理,能够到达信息的反馈及时,提升业务部门间的工作效率,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协作。1.2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以设备终生作为研究对象,实现设备寿命周期内费用最经济、效能发挥最高为目标,制定科学实际的设备维修计划,共同打造坚固的设备防护体系是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应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设备维修策略,整合相关资源,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行维护成本,提高设备可利用价值,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2铁路车辆系统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2.1现有emiS系统的使用情况。emiS系统是铁路货车现行的主要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emiS系统对设备前期资料的管理。设备前期资料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立项采购、设备招投标、技术协议的签订,以及安装、验收、移交过程的管理和设备维修记录等基本信息,设备技术资料相关文件管理。②设备台账管理。设备台账数据管理,是指设备台账的录入、修改和维护;设备文档附件、相关资料及技术参数的保存。台账查询和排序:提供多种查询、统计和分析,并可以导出到excel。台账的变动管理:指设备调拨、报废和封存等状态变化。设备的折旧和增值: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同设备选择各自的残值定义,也能够对某类设备定义本身特殊残值和折旧额计算。台账的汇总打印功能:能够汇总、打印系统已经定义的多种类型台账。③设备维修记录功能。保养维修主要内容:设备计划性维修、设备故障维修、事故维修。计划性维修又可分为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和预防性维修计划。设备检修完毕后以检修单格式进行记录,供日后查询和分析。设备故障维修记录和事故维修记录内容包含设备故障概况、原因分析以及维修措施等内容。④设备检修管理。一是对检修单的管理,所有检修工作都要以检修单的格式记录,包括生成、下达、完成及验收等环节,检修单验收后不能再进行修改。二是汇总分析,系统可根据设备检修计划、故障及事故维修,对多方面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汇总表,因此可根据设备检修记录数据查询故障情况、检修工时、停机时间和维修费等信息,实现对维修过程的把控。⑤维修档案管理功能。设备维修档案主要是记录设备维修状况,包括历史维修记录、配件更换情况等。通过一个修程的设备维修档案能够直接反映出此台设备的品质、保养状况信息,方便查找问题原因,制定有效措施,提高设备管理水平。⑥此外还有设备保修期和备件寿命管理功能,配件管理功能及其他一系列的设备管理功能。2.2不足之处。①设备维修及管理采取二级保养和定修结合的事后维修模式,管理方式是计划的定保定修,缺点是缺乏对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不能准确掌握设备实时状态,对检修保养效果不能做到准确评价,设备也就会存在过修或是欠修现象。②当前各个车辆段都已实现了通过emiS系统进行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但各单位的实际使用效果却不尽相同,有些可以将emiS系统功能应用到多个方面,有些则仅使用了其中的检修计划下达和台账管理等部分内容,造成系统功能资源的浪费。而设备故障统计和材料配件管理,所使用的往往和设备管理不是一个系统软件,就造成了信息不能共享,给使用和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建立一个统一接口,信息共享的系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③此外由于基层班组信息化建设不到位、职工认识不到位,抵触心理强、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等原因,emiS系统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3我段在信息化管理的一些探索

3.1当前设备管理方面存在问题。①设备机电一体化程度在逐步提高,设备故障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近十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设备控制方面,特别是探伤设备和试验检测设备,90%以上已实现自动化控制,在工控机的控制下,设备的数据采集与驱动都在程序控制下进行。而控制电路由成千上万集成元件组成,电路构成十分复杂,这部分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查找故障原因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处理设备故障的时间也就相应延长了。②主要生产设备运行时间长,且经常超负荷使用,零件磨损速度加快。实际使用当中无法掌握其使用寿命,配件储备工作难度大。③设备使用人员不固定。轮对车间现有车工十几名,每日使用的车轮车床并不固定,因而不易了解所使用车床的性能,更难掌握车床的技术状态(车床的加工性能、情况、加工尺寸误差和液压系统压力等技术参数)。④不重视设备临故信息的记载与分析,缺乏设备故障日常管理。以前,记载设备临故只是在设备临修记录本上简单登记,记录的信息也只有设备编号、名称、故障时间和更换配件,其中,对故障原因和修理内容的记录非常简单,基本上没有故障原因的分析和总结,记录的设备故障信息量比较少,更未将设备故障分类。3.2开发研制机械动力设备故障管理系统。经过对生产中设备故障情况的实际调研,我们基本摸清了设备故障管理现状,确定课题的形式为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组织研制开发了机械动力设备故障管理软件。①对设备故障进行处理,恢复设备使用功能,同时进一步查清故障原因,防止故障再次发生,这是现场处理设备故障的流程,属于设备故障管理的前期部分。设备故障管理的另一部分是对故障进行记录、总结和分析,属于设备故障管理的后期部分。长期以来,为了减小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我们比较重视设备故障处理,而忽视了设备故障的总结和分析。为此我们研制了机械动力设备故障管理系统,它主要由设备信息导入、设备故障录入、设备故障查询、设备故障分析及部件信息管理模块五大部分组成。在这些模块中,将设备故障细化到配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了对故障的分析。②在设备故障管理方面,原先设有《设备临修记录本》,用于记载日常发生的设备故障,填写的内容有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故障原因、处理情况等。在开发设备故障管理系统软件时,借鉴了原有的《设备临修记录本》的相关内容,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③建立主要生产设备故障防范研究制度。通过设备故障管理系统,将设备故障研究纳入日常管理,记录设备故障各种信息,分析设备故障发生原因,摸索设备故障发生规律,寻找防止设备故障发生方法,制订设备整修计划,主动进行设备检修,从而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通过查询设备故障记录,找出同类设备故障处理的方法,缩短设备故障处理时间,减小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④随着车辆检修作业过程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数控设备数量的增多,给机械动力设备检修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应用设备故障管理系统,探索设备故障发生的规律,找出防止设备故障发生的原因,制订设备整修计划,主动处理设备不良部位,消除设备故障隐患,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缩短设备故障修复时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设备管理信息化应用前景分析

①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中的应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是指对设备由开始规划设计,到安装运行、使用以及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购置费用、使用维修费用的总和。它体现的是一台设备所需要花费费用的总和,是设备管理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参考量值,也是现代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经济要素。②在检修策略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分析为状态检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依据。状态检修更加强调对设备特性的把控,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分析,和对运行情况及故障情况的综合判断,给出此台设备的综合状态评估。③设备配件管理。配件管理主要是指建立配件库和配件储备的计划管理。现场维修作业中,经常会遇到由于某个配件储备不足或者配件型号不清,而造成设备故障延时,因此,建立每台设备相对应的配件库,根据设备故障情况,及时更新配件信息,逐步建立相对完备的配件信息库是设备管理及配件管理的重要方面。④系统管理。通过对档案数据备份,可以为数据的安全存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并且能够把数据以word、excel等格式导出,进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存储及运行。

5结语

提高对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意识到设备管理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伴随铁路设备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会逐步增强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全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真正实现设备系统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洁,宋波.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6(37):254.

[2]程军平,刘勇.浅谈铁路车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6):99-102.

[3]李红霞,梁工谦.设备管理信息化应用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73-76.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海洋类选修课程;开发;应用

信息技术统一考试重视对考生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考查。根据这一指导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原则就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基于这一原则,立足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际,结合地方实际,本文将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一、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1.选修课程的开发条件

(1)特色选修课程的实施。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全校师生抓住时机,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思路和特色课程体系。我校靠近东海,所在区域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多处优良避风港,海洋经济较为发达,而且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在海边出生和成长,很多学生毕业后也要从事与海洋产业相关的行业,这些都为我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课程资源。

(2)海洋产业危机。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当前的海洋产业存在若干重大问题:一是海洋经济竞争力不强,海洋科技实力较弱,海洋产业尚未摆脱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现状,海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提升。二是缺乏产业技术人才和新兴技术支撑,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存在渔船之间无法联系协助作业,海难补给与救助有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最大限度地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这些渔业问题,如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海洋渔业的即时信息,能够定位、锁定有效船只的位置,能够提供存储管理和显示分析工作区域的海洋信息。

综上所述,基于本地海洋特色,结合特色选修课程的实施,笔者认为“海洋”将是本校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特色。

2.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意义

通过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探究性等突出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运用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通过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在选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研究大量的专业知识,从而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反思,进而优化课程的开发开设。

通过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生掌握海洋生态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海洋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海洋的热爱。

3.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规划

依据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规划,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和选修课实施精神,笔者将课程分为两大类: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渗透海洋教育的选修课、海洋和渔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选修课。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渗透海洋教育的选修课,如Flash海洋动漫制作和欣赏、photoshop与海景摄影、aUtoCaD船模设计、会声会影与海洋微电影。此类选修课的特色是将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内容中引入海洋素材,渗透海洋教育,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感受海、感悟海。

海洋和渔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选修课,如鱼产品销售与电子商务、海洋生态与信息技术、“讨海生活”与信息技术、海洋资源数据库开发。此类选修课的特色是将信息技术平台或系统应用到海洋和渔业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二、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应用

1.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应用价值

信息科学技术以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来采集、测量、分析、存储、管理、传播和应用空间信息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技术。它在渔业生产、管理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海况、渔况监测预报服务系统,海洋通讯系统,海洋导航综合指挥系统等。对于学校师生来讲,这些系统的开发是有难度的,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有效使用这些系统。

2.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应用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海洋类选修课程并不局限于选修课堂上,我们可以多形式、多方法、多渠道综合开设选修课程,如在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将海洋知识引入选修内容;实施网络教学;与当地社会力量结合,请专家、海洋从业人员授课,或是带领学生进入船厂、海洋局、水产品市场现场授课。

三、结束语

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学校的课程资源、学生发展水平评估、学习组合形式、课堂教学方式等。但是我们只要在课程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思考,笔者坚信海洋类选修课程终将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篇10

关键词:雷达;远程网络;装备维修;军用电话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9-0035-03

SchemeofRemotemaintenanceSystemforRadarequipment

ZHUCan-shi

(engineeringCollege,airForceengineeringUniversity,Xi’an710038,China)

abstract:Radaristhemainbattleequipmentinarmedforces,anditscompletenessdirectlyimpactsoneffectofcombat,buttherealityoffarawayfromthemaitenancecenter,inconvenienttraffic,poorrepairabilityofradarstationrestricttheperfectnessofradarequipment.tosolvesuchproblems,aradarremotefaultmaintenancesystemisconstructedanditsthreelevelsofmaintenancemodestosafeguardtheperfectnessoftheequipmentisrealizedbyimprovingtheequipmentsafeguardmechanism,maitainingtheexistingcommunicationline,adoptingmilitarytelephonenetworkplatform,andusingcommunicationandcomputertechnologies.

Keywords:radar;remotenetwork;equipmentmaintenance;militarytelephonenetworkplatform

0引言

随着航空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迅速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美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理论和技术,以此来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维修保障。可以预言,网络信息化的装备维修保障将是军队维修保障的发展方向,远程装备数字化维修保障是网络信息化维修保障的┮桓鲋匾分支,它将从根本上减少装备维修保障人员的劳动负担,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

目前,许多基层雷达站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雷达站多驻守在边防、高山、海岛等艰苦地区,远离城市,而且交通状况较差;二是技术人员成份较新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对口率偏低;三是资料缺乏,多数雷达只有随机资料而无检修资料,不便检修。

在这些问题的制约下,雷达站技术人员遇到无力修复的故障时,只能依靠上级装备机关派人抢修,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耽误抢修时间,降低了雷达装备的综合保障效能,影响了作战效能。因此,建立基于网络的故障远程诊断系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设计方案

1.1环境设计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是雷达设备维修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体,主要由视频捕获设备、参数检测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保密设备、传输设备和传输通道构成。

视频捕获设备和参数检测设备是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起点,在故障现场完成对故障现象、各种技术参数指标、波形和现场维修实况等信息的采集。采集到的信息被送到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存储、处理,再通过传输设备和传输通道进行远距离网络传输。视频捕获设备采用数字摄像头,参数检测设备采用数字多用仪,信息处理系统采用计算机设备,传输通道采用军线网络。数字多用仪是重要的维修工具,它将双通道示波器和数字万用表合二为一,既能测电压、电流和电阻值,又能测视频、触发和其它各种波形,而且可测量的频带较宽。数字多用仪通过RS232电缆与电脑连接,数字多用仪测出的数据通过电脑进行转换后再由网络发送给远程维修中心。

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是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维修中心,根据故障现场传输来的各种参数、波形和抢修实况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故障维修,再通过网络将维修结果和维修决策反馈至故障现场,实时指导雷达站技术人员排除故障。雷达站技术人员也可通过网络直接访问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辅助排除故障。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通过专用软件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还原,使各种参数和波形直观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通过判断各关键点的参数及波形是否正常查找故障部位和故障器件,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维修决策,迅速排除故障。

1.2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1.2.1设计的基本技术思想

在技术雄厚的科研院校、维修工厂、机关职能部门建立远程故障诊断中心,通过军事通讯网络与各部队连接。建立故障诊断和维修中心时,联合研究所、修理厂、制造厂和相关专家组建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动态联盟,共同为系统提供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服务。各部队(客户端)建立实时的故障检测系统。及时发现装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并迅速进行诊断;当本地的故障诊断系统无法解决时,利用军事通讯网络访问远程故障诊断中心,通过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及时地解决疑难问题并进行相应修复,从而有效地实现各技术资源的共享。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结构图

这种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谝徊阄用户诊断层,即图中的基层诊断服务器。当装备出现故障时,首先利用驻留在用户自身的故障诊断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诊断,并依据诊断的结果进行维修,当无法确定其故障点或故障原因时,通过军用信息网向故障诊断与维修中心申请技术援助,也就是第二层――中心诊断层。诊断中心在受理客户的请求后,依靠中心现有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资源,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并给出维修建议。第三层为群体会诊,当中心不能诊断或诊断失败后,由中心向有关成员发出故障会诊请求,调动入网的所有技术资源,实现对系统故障的诊断。

1.2.2系统功能

基于军事通讯网络的装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实现各地专家通过网络对部队装备出现的疑难故障进行异地“会诊”;实现全空军范围内的诊断知识库和数据库共享,进而为解决全军性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武器装备从生产、储备到使用的全寿命管理、为装备性能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采用web开放式系统结构,新入网的部队可共享网上的所有资源,便于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该系统既能加强科研院所、主机厂与大修厂、部队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提高部队的维护保障水平,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管理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水平。

1.2.3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系统结构图

故障远程维修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分为两种:实时维修和远程查询维修。

实时维修的工作方式是雷达站技术人员将雷达装备信息及维修申请传至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的远程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根据雷达型号及故障信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维修,在约定的维修时间内,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与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讨论并给出指导意见。

远程查询维修的工作方式是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从故障现场传来的各关键点的参数、波形等信息进行分析,再以电子信函方式将维修结果反馈至现场,或是由雷达站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直接对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进行查询,得出维修结果。

1.2.4软件系统功能模块

软件系统各功能模块关系图如图3所示。

图3系统各功能模块关系图

由图3所示,首先部队雷达装备站(客户端)通过军用电话网络拨号到中心服务器端(服务器端)请求连接(在有宽带网时,不需要拨号连接),在连通后,客户端把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装备故障现象图经过压缩、加密后传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在接收完数据后,经过解密、解压缩等步骤,将文件显示或保存。另外,客户端也可以在权限范围内下载服务器的文件资料,其操作过程与上传文件一样要经过压缩、加密后才能传输。

2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运行模式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分为两种:实时维修和远程查询维修。

实时维修的工作方式是雷达站技术人员将雷达装备信息及维修申请传至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的远程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根据雷达型号及故障信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维修,在约定的维修时间内,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讨论并给出指导意见。

远程查询维修的工作方式是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从故障现场传来的各关键点的参数、波形等信息进行分析,再以电子信函方式将维修结果反馈至现场,或是由雷达站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直接对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进行查询,得出维修结果。

故障维修数据库包括知识库和图形库。知识库是故障推理维修的知识部分和一些常见故障的汇总,以方便各雷达站技术人员在遇到典型故障时进行查询并做出维修。图形库是故障推理维修中提供的各关键点检测信息的波形图形集合。

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负责故障维修数据库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维护、日常系统事务管理和使用权限管理。在远程维修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数据库没有记录的新的故障现象,也可能发现数据库中的某些知识不正确,根据这些情况要对数据库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3结语

军队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管理系统是为适应空军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的需要,针对部队驻地分散,机动多变,维修困难等特点的一种设计模式,是一种充分调用院校、研究所和维修工厂以及雷达兵部队装备机关的技术力量,通过网络对雷达装备抢修现场进行远程指导的系统。该系统是建立于高效的网络基础之上的专家咨询模式的装备抢修,是对传统抢修模式的一种创新。该系统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成本低,不需要改进通信线路,能较好地解决部队实际问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佟震亚,余雪丽,陶世群.现代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张雁,邹县芳,陶龙民,等.网络远程控制大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施光伟,金悦.windows2000Server配置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BRentonChris,HUntCameron.网络安全积极防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彭磊.基于现场总线的万能式断路器通信从站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1):65-66.

[6]汪晓平.VisualBasic网络通信协议分析与应用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7]GiBSonJD,BeRGeRtobe,LooKaBaUGHtom.多媒体数字压缩原理与标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8]滕召胜,罗隆福,童调生.智能检测系统与数据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