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网络研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29:31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1

一、自创平台,构建机制,积极探索

学校发展需要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成长和成名离不开先进的培养模式和管理策略。2008年开始,我校自主创建了“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逐步构建信息时代下“教师自主发展”新模式,形成多元、开放、合作、互动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体系,打造我校教师在线学习研究共同体。

学校不断创设条件,加大投入,为实行教师网络研修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并不断健全组织机制,规范管理。2010年10月,在平台改版后,我们制定了《福州三中金山校区“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的管理实施方案(试行)》;2011年1月,编写了《福州三中金山校区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使用手册》;2012年,细化了“教师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办法”之“网络研修”的评分标准。

五年来,我们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道路上积极探索,完善使用与评价体系,寻找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网络研修道路,

二、课题引领,全员参与,互助成长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是先导。

我校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自主发展交流、教学资源库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教、学、研合一。该平台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学实践创新,立足于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发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原创作品,主要体现在记录自身日常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等。

依托省级课题《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研修”研究》,我们坚持“骨干先行,全员参与”。课题中心组成员作为网络研修的骨干教师,要求其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分享与交流中。通过网络研修骨干教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其他的老师也逐渐熟悉平台的使用,并积极参与到平台的讨论中来。平台新版运行两年多来(截止2013年7月31日),全校老师共发表1142篇原创博文、88篇读书笔记、298篇教学反思、408篇公开教学、4479篇集备记录、562篇教研记录、388篇考试分析和发表评论9171条等。

随着网络研修的深入,教师们在平台上不仅仅是分享、展示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更能利用网络的优势,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跨越学科之间的差异,在平台上跟帖交流,实现了教研全天候,交流无距离。

通过网络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近年来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教师的专业成长迅速,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每年在省级、市级教学技能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三、注重管理,及时总结,不断完善

为了可持续开展网络校本研修,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切实加强督促和管理。一是对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并且成绩明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如每学年评选十名网络研修积极分子,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网络研修并从中受益;二是定期组织教科室人员监控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活动情况,统计汇总教师网上发文、跟帖的材料,并定期在教研组长会议上公布督促;三是依据“教师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办法”中对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并把量化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将网络研修活动开展情况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以表示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网络研修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和操作性问题,学校也不断完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的建设。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67-03

*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13126)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1-06

作者简介:丁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网络研修的内涵

网络研修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它是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它不是对传统的教研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1]。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要素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交流与互动、管理与评价,其中网络学习共同体虽是建立在网络资源基础上的一种虚拟的学习型团队[2],但却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开展网络研修活动的主体。网络研修具有节省成本、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专业反思、专业发展等提供多样化选择机会与方式。

二、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网络研修平台技术薄弱

当前,网络研修平台主要采用以下几类软件系统:CmS(内容管理系统),以内容储存和分享为主要功能的网站较多采用的系统;BLoG(网络日志),网络研修平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软件系统,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试听感受;BBS(网络论坛),是一种交互性强的信息服务系统。一些网站会选择其中的某种技术系统作为支撑,或者将多种软件技术集合在一起,虽然上述几种软件系统的价格不高,但其功能却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一些非盈利性教育网站中。由于这些软件系统不是专门针对教育开发的,因而并不能满足教师研修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比如教师研修是一个集体性活动,而BLoG是“由个人管理的发表文章的系统”,通常是由个人提供某一话题的相关资源,如果将BLoG作为网站的技术支持系统,显然存在技术与需要上的矛盾,这也是当前许多网络研修平台无法有效组织活动的技术层面原因。在课件领域,许多教师喜欢使用灵活简便的ppt,但对于一些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教师,效果无异于“小黑板”,甚至还不如小黑板让人印象深刻,而对于可以制作精美ppt的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制作课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由此可见,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技术工具的缺乏限制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建设。

2.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

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是网络研修平台的核心,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经过有意识的设计,通过沟通、分享、合作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以求互相促进的学习型集体。其中学习者主要指广大教师,助学者包括研修员、网络班主任、辅导者、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等。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许多研修教师对其感受度与参与度较低,体会不到自己是在与其他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只是单纯地作为浏览者从网站上获取信息与资源,下载所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试题等。虽然获取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基本功能,但其更大的功能是通过系统有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人际交往,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研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参与,相比于获取教育信息资源,提升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协作组织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此外,专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不足。由于学习者和助学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不同,在讨论发生意见分歧时,经常需要专业教育人员对该问题在一定高度上进行解释和指导,使得研讨能够顺利进行。而实际上,被邀请来的教育专家很少及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回复和帮助,当研讨活动遇到瓶颈时,往往被搁置或者烂尾,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3.网络研修评价与管理体系落后

创建规范的网络研修管理体系,是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当前学校网络评价与管理落后,管理力度明显不够。首先,教师网络研修缺少规范的评价制度。在一些教育网站上,网络管理者并没有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教师发表的博文、上传的教学资源等。因此参与教师不清楚自己在研修活动中的表现水平,长期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参与状态。其次,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有力的约束制度。参与行为处于一种无组织管理的状态,教师便自己决定参与的时间、地点、讨论内容、发言次数,部分教师甚至打游击战,网络上显示在线,但实际却在做其他工作,这些都是不利于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因素。由于缺少相关的问责制度,研修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都是随机的,不存在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当辅导员的组织管理经验不足时,就无法使研修活动从理论上升到实践高度,或者无法灵活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导致集体研讨活动程序混乱、分工不明,甚至偏题。此外,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激励制度。教师参与多半是由于学校考核要求,只有少部分教师是出于对专业发展的考虑或自身兴趣,加之表现突出或积极的学校、教师团体或个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表扬或奖励,因而并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网络学习与研修氛围。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质量的对策

1.开发综合性的网络研修技术系统

创建先进的网络研修平台和服务体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研修的物质技术保障[3],当前网络平台在架构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建设“教”“研”“修”一体化平台。“教”是指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真实记录;“研”是指将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修”是指以教学评价和案例探讨为主的教师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以个人日志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问题、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记录下来,并将其进行分类整合,实现更深度、更广度的交流讨论和专业引领。第二,建设立体化教育资源平台。立体化教育资源是指以网络为载体,服务于所有参与者在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教育资源。教师将自己的隐性智慧显性化,并通过校内网进行文件的互传、共享,帮助学校建立校内教育资源库。同时,学校还应与专门的资源库或其他校园网络建立资源联接,使得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料。第三,建设能够深度交流讨论的研修平台。教师的个人反思总结不仅能够帮助自身专业成长,对其他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研修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对此,平台可以提供类似于QQ的聊天软件,方便在线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或小组讨论。

2.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研修互动机会

研究表明,教师更关注诸如观课评课、主题研讨这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4]研修平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网络交互深度:第一,丰富网络听课评课方式。教师先在现实课堂中进行听课评课,做好记录,再将其拿到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将教学视频传至网络共享,教师进行网络观摩和网络评课;基于名师教学视频进行专家同步点评。其优点是,既不会打扰现实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又增加了教师听课评课的机会,使得普通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及更多的交流伙伴。第二,增加网络集体备课的频率和效率。网络集体备课不同于教师单独备课,它的特点是统一性、超前性、完整性,同时还具有普通集体备课所不具有的灵活性的优点,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备课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集体备课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很高,组织者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合理的备课程序,同时加强备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提高网络研修的专业引领水平。在教师陷入实践僵局的时候,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从更高层次上进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打破自己专业视域上存在的局限,更好地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

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建设:第一,建立网络研修评价机制。网络研修活动效果的评价不仅需要总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时间、参与次数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形成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以及研修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创新性等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第二,建立网络研修约束机制。每位教师的登录次数、浏览时间、上传资源数、发表日志论文数、回复评论、参与课题数等都可以通过软件系统转化成分数汇总到网络终端,并自动将其与所在学校或科室相匹配,网络管理者对于得分低的学校进行通告,以此督促学校加强管理。第三,建立网络研修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如对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小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或公开表彰,如博客之星、协作组之星等荣誉称号。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课件比赛、讲课大赛、基本功大赛等,同时对前几名颁发奖励证书。这些奖项或表彰都可以转换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积分,作为学校考核的参照。第四,建立网络研修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需要落实校长责任制,发挥校长领导力,校长不仅是研修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还是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需要将学校教师网络研修的发展水平视为校长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期促进网络研修早日成为教师常态化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1][3]马立,郁晓华.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2]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4.

[4]关晓明,蒋国珍.教研员引领的网上教研活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9).

issueswithandSolutionstoSchoolteachers’networkResearchandtraining

DinGYue

(SchoolofeductionScience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225002,China)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研;网络研修;四位一体

论文摘要:作为市一级的教研部门,网络教研的组织应当以QQ为互动群组、以博客为个人空间、以UC为研培基地、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形成以学科团队为主体、以解决学科问题为主题、以多元统一为教研主线的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网络研修格局。

当纷繁的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是方便、快捷和高效。这不能不让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者深思,是否教育也正在悄然地走进网络?行走在网络中,我们能找到海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真切地交流,我们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可抵挡的诱惑,我们似乎已经眺望到不再遥远的辉煌。我们确定:网络——必定给教育、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那么,作为市级教研部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有效地开展区域性网络研修呢?

一、首先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要网络做什么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我们要的是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价值,我们要网络为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在“网络教研”的范畴里,我们选择了“网络”作为“教研”的一个载体、一种工具。通过网络将教研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效果,更广泛地传递于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使平时很难实现的不同层面上的沟通成为现实,作为一种“转换器”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接着要寻找一种方案:我们如何应用网络

网络所囊括的媒介、软件异常丰富,我们要更好地应用网络开展教研,就要对各种网络工具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应用效果上的恰如其分,也要考虑到技术操作上的简单易行,不能让应用网络成为开展教研的负担。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腾讯QQ、BBS教育论坛、Blog教师博客,以及多数人了解的新浪UC视频课堂,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模式。

1.以QQ为互动群组

以QQ为互动群组,在平日教学中做即时性的交流,也就是谁有问题、谁有反思、谁有困惑、谁有经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到群组里,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集体备课,其基本方式是:由一名备课的发起教师在群里提前做好集体备课的通知,在约定的时间由备课的参与者在群里集体备课。主要讨论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的突破”。[1]

2.以博客为个人空间

以博客为个人空间,撰写教师个人日志,写教学反思、工作日记、学习心得、问题思考和经验论文等,其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师间的交流。

3.以UC为研培基地

以UC为研培基地,将群组与博客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热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焦点等进行整理,组织集中研讨或集中培训,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拿具体的课例到大厅里播放视频文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4.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

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以上三种形式的交流最终服务于论坛,在论坛中分学科、定主题、分阶段进行坚持性研究,留下教师成长的足迹,留下问题解决的策略,留下学科教学的经验,让网络研修一路走好。

在确定了上述四种网络工具后,我们相应地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技术培训,送指导下县、送课到乡、送技术到个人,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好四种媒介,各扬其长,互补其短,为教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扫清技术障碍,同时也明确使用思想,为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走好第一步。

三、最后是明确一个主题:何为有效网络研修

1.主体——学科团队

市里建立一张由6个小网共100人组成的大网。市、县二级教研员,每个中心校以上学校一校一个网络教研骨干,每个县就是一个小网,每个学校的每名骨干就是网上的一个点。对这个点(骨干)进行培养,市、县达成培训思路的共识:培养一人,带动一科,激活一片。以金字塔的形式,层层递进、蔓延开去。

2.主题——学科问题

网络教研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而多主体的交叉点就是学科教学,只有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才能让网络教研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确定研修主题,研制研修计划,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帮助教师学习、反思、研究、对照、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学科按内容领域确定第一年的研究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统计与概率怎么教?”语文学科从教学板块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怎么上?”科学学科则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研究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本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则把主题定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还有幼儿领域的幼小衔接的主题。总之希望广大教师能对号入座,结合自己学科的需要来参与网络研修。

3.主线——多元统一

我们的整体思想是“以团队为主体,以因特网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多元统一”的主线,四位网络工具的一体化;市、县、校三级团队的一体化;天、地、人三网的一体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

QQ群中交流,围绕“统计与概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收集研讨话题:什么是统计观念?在论坛中发帖,开展延时讨论,通过大家的观点,查找问题的根源,在UC里聘请专家讲座,与名师对话,进行教材分析以及实践对照,将新体会、新认识形成自己的经验性网络日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最后在精彩博文中提炼、总结,积累学科教学经验提升学科认识。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4

一、网络教研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本学期,学校为了拓宽教学研究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为做好学校网络教研工作,切实加强对网络教研工作的管理,学校把网络教学研究工作列入教师量化日程。由校长***总领全局,常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负责组织实施。开学初,学校制订了《**中心小学网络教研工作计划》、《**中心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奖励制度》、《**中心小学网络教研基本要求》,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和以**为网络教研技术指导小组,有序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二)齐抓共管、营造氛围

1、根据网络教研工作计划,学校统一安排,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每周安排网络教研日。

3、认真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各校的优秀课例。学校要求教师参与网上研讨之前,要认真学习相关的高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及其他资料,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每位教师应上网积极发言,在网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所表达的观点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要体现自己的个性。

(三)取得的效果

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下,使得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网络教研跨越了各学校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得以实现与同行、与专家的在线交流、探讨。结合新课程标准及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促进了全校各学科教学的研究,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学期以来,学校所有任课教师均在自己的博客建立资料档案,并且将自己的优秀论文、案例、教研经验等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与广大同仁分享。其中***老师的博客被评为我校优秀博客。

2、网络教研奠定了教师的成长基础

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发表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与同行共探讨。同时记录一些学校里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班级的管理困惑,让家长和更多的同行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这些,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基础,使我们更加喜欢网上交流,结交网友,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献给教育事业!

二、校本研修

(一)领导重视,狠抓校本研修。

我校领导以向学习型学校迈近、培养学习型教师、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档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校本研修的理念,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为校本研修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确保了校本研修工作正常运转。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各个教研组并负责一门学科,做到带头学习理论,带头课题研究,指导课堂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率先示范、业务精干的领导队伍,才使我校校本研修活动一呼百应,成效良好。

(二)扎实开展,落实校本研修。

1、制度健全,措施得力

为了使校本研修的工作扎实开展起来,学校认真制定校本研修计划,我们制定了《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让他们在校本研修活动当中承担教学研究,以努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2、长远规划,分段实施

开展校本研修,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师中树立一种新的学习观,形成自主学习能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风气和浓浓的学习风气,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学校集中研修的内容主要有:

(1)由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课程教材改革、教师成功发展和学生变化发展的差异都会给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这正是教师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收集问题、筛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生成问题的培训。给每个教师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同事们一起探讨和处理本校和本校教师的特殊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交流和巩固各级教师培训活动的成果,并妥善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教师网络研修;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栾学东(1968—),女,北京人。副编审,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一、问题引入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是指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为了专业发展,借助网络学习支持平台所参与的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专业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获得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获得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近年来,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由于其时空分离所带来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专业和情感交流需要,得到各国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然而,教师要实现实践性知识发展,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必须符合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特征。陈向明教授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以隐性知识为主,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2]而隐性知识是通过非正式途径共享的,[3]因此,教师难以通过讲授式的正式学习获得实践性知识。所谓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4]然而,由于工学矛盾,以及网络学习难以像正式培训那样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使得非正式学习存在持续性和研修质量等问题。[5]因此,要确保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活动的质量,一方面需要专家等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中的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要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方法。而后者的重要性体现在研修活动的质量把关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发展方向。因此,本研究对于教师网络研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改进教师教学行为。[6]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以隐性知识为主,因此,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质量评估一方面要采用适合隐性知识的评估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知识学习及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能力的评估。

在隐性知识评价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不同组织内的隐性知识评估方法的研究大多采用以不同角度对隐性知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例如,Sternberg等提出管理者隐性知识量表(tkim,tacitKnowledgeinvertoryformanagers);[6]王前等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取向比类的能力、运用意向的能力、隐性知识的相对绩效和知情意相贯通能力等五个方面来设计个体隐性知识的评价体系;[7]余菲菲等建立了基于不同权重层次的隐性知识量化评估层次模型,从隐性知识可编码化程度、知识拥有者知识传授能力、知识需求者学习能力、技术手段等维度将定性和定量方法有机结合,为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活动评价提供了工具。[8]可见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效果评估前也需要构建符合活动目标和任务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

对于知识学习和使用效果评估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方法是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法。[9]柯氏评估方法是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于1959年提出的,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之一,简称4R评估法。它主要包括四个评估级别,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成果评估。

第一级:反应评估,测定被培训者对培训的满意度;

第二级:学习评估,测定被培训者知识获得程度;

第三级:行为评估,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

第四级:成果评估,判断培训项目对被培训者所在组织创造的效益。

王陆针对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这一具体情境,提出了采用波普尔科学知识增长分析模型动态的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方法与技术,为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11]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是指参与教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转化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个人绩效的提高对团队绩效、学校绩效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柯氏四级评估方法对教师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的满意度、实践性知识获取、知识应用而获得教学改进效果以及对参与活动教师所在学校的影响等评估具有实际意义。

三、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模型

所谓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是指凭着对照活动目标和量化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参与活动过程、完成活动任务情况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等,并将上述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和活动设计者,以便改进活动设计和实施方法,提高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效果。为了体现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核心目标与发展方向,本文设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模型借鉴柯氏培训评估方法,分为四个维度,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动评估和成果评估。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模型依据柯氏培训评估方法的四个维度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进行绩效评估。“反应评估”从教师对活动满意度的角度进行评估,其评估目标是考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是否能够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获取活动改进的建议;“学习评估”则从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估,其评估目标是评估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能否带来参与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行动评估”是从实践性知识应用的角度进行评估,其评估目标是评估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影响;“成果评估”是从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的角度进行评估,其评估目标是评估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能够使参与教师回到学校,带动学校的校本研修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第一,四个评估维度是有先后顺序的,其顺序是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前一个评估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第二,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估,改进活动,提升活动效果,即经历评估—改进—开展活动—再评估的过程。为此,成果评估阶段结果又影响反应评估阶段,成果评估结果直接导致学校领导对活动的满意度,提出活动有待改进问题,使绩效评估进入新的一轮循环。

图1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模型

四、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评估指标体系依据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模型分为四个部分:活动满意度评价、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升效果评价、教师教学实践改进效果评价以及对教师所在学校的影响效果评价。

1.构建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采用德尔斐(Delphi)方法。德尔斐法也称专家小组法或专家意见征询法。该方法是一种采用通讯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单独发送到各个专家手中,征询意见,然后回收汇总全部专家的意见,并整理出综合意见。德尔斐法的典型特征是:其一,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加,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识。其二,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能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确保专家之间不得相互讨论。其三,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经过上述过程,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最终概括出了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评估指标体系,分为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的完整的指标体系。

2.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质量评估体系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质量评估的内容应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目标出发。其评估内容包括三个大的方面:教师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满意度评价、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影响的评估,以及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项目学校发展的影响评估。

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评估是以教师研修行为和教学行为导向的真实性评估,即以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活动过程的行为和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行为为主要评估依据。图2构建了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两层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包括若干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包括若干三级指标。

图2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质量评估体系

上述四个一级指标分别对应着柯氏的“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效果评估”,是这四个方面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评估的具体化,且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突出了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评估。这是因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最直接体现是课堂教学,教师在其教学理念、信念和观念等深层次因素支配下,其课堂教学行为就会发生改进,且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性问题。[10]因此,只有把教与学的过程放在第一位时,评估才会真正成为“具有利害关系”的评估方式,也就是真实性评估。[11]

五、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流程

根据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的流程。如图3所示。

图3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流程

图3所示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评估流程是从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的串行评估过程,前面评估环节是后边的基础。反应评估结果可以表明活动参与者对活动的满意度,若获得负面反应,则学习者对活动就不会有热情,难以达到活动目标。学习评估能够反映活动对促进学习者教学态度转变、知识扩展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效果。若学习者在学习评估中未能获得好的评估结果,就不可能引起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行为评估结果体现了活动促进学习者教学行为转变的效果,当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成为学校教师群体的研修活动时,教师群体教学行为转变效果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结果评估则是活动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效果的评估。在图3的活动流程中,每个评估环节均依据评估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数据收集、处理方法和流程。其中,反应评估主要以在线问卷调查为主;学习评估主要以教师提交的反思日志和活动的作业等文字的内容分析为主;行为评估则通过教师自我反思,以及专家、同行等对教师参与活动前后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的观察和分析为主;结果评估则通过对学校各级领导、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等获得。需要说明的是反应评估和学习评估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评估结果,而教师行为转变则需要教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体现其知识应用过程。同样,对于项目学校的结果评估也是需要一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有效果显现,因此往往不能很快得到评估结果。

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实例分析

基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评估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流程,本研究针对为期一年的广西初中教师的远程校本研修活动进行了绩效评估。该活动目标是通过网络研修活动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有47所学校五百余名多学科的初中教师参与该项目。本研究对为期一年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进行了反应评估等四个环节的评估。本文主要介绍学习评估过程和结果。

本研究对广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学习评估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所谓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字、图形、符号等资料,根据研究的目的对其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然后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的意义反映出来,并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的一种研究方法,[12]针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不同阶段中教师在论坛的发帖和提交的教学设计、反思日志、数字故事DSt等作品内容,根据本研究团队所建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指标体系进行内容分析,对获得的量化数据进行统计。按照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时间和子活动交替时间,将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获得三个阶段的教育信念、教学策略知识和反思知识的平均水平,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教师参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群体三种实践性知识的影响。

1.教育信念

在教育信念评估指标体系中,从两个维度来描述实践性知识中的教育信念:教师对教育原则的信奉和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信念。教师信奉的教育原则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指标维度。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信念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相互尊重相结合原则,对教师职业的信念等维度。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教育信念发展影响效果的评估结果如图4所示。

图4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教师教育信念发展趋势

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教师及其团队在不同阶段提交了多种文字作品,且论坛成为教师主要交流的场所。通过对这些文字作品及帖子的内容分析,得到教师作品在活动不同阶段的教育信念平均水平。图4体现出教师的作品和帖子都显示出教育信念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教育信念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2.策略性知识

策略知识是教师在对所教科目及其目标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了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等,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包括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安排,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采用,对特殊案例的处理等。[13]本研究依据教师策略性知识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师的策略知识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估: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及教学监控策略。教学准备策略细化为:教学目标分析策略、教学主题分析策略、教学材料的选择策略等。教学实施策略包括课堂中教学内容的传输与加工策略、认知指导策略、课堂秩序管理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等。教学监控策略细化为:教学反馈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策略知识发展影响效果的评估结果如图5所示。

图5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教师策略知识发展趋势

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教师及其团队在不同阶段提交了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和教学反思等文字作品,并且通过论坛发帖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对这些文字作品及帖子的内容分析,得到教师在活动不同阶段的教学策略知识的平均水平。图5表示了教师的作品和帖子所含的教学策略知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策略性知识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3.反思性知识

教师反思性知识指教师的反思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反思,表现为“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14]。本研究借鉴parks-Langer等提出7级教学反思水平,[15]对教师的反思性知识从7个层次进行评估:呈现层、一般描述层、专业描述层、初级解释层、高级解释层、综合分析层和批判性反思层。得到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反思性知识发展影响效果的评估结果如图6所示。

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教师及其团队进行了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多种类型反思活动,教师交了个人反思日志、课堂关键事件叙事、教育故事DSt、集体反思报告等文字作品,并且通过论坛发帖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观点进行交流。通过对这些文字作品及帖子的内容分析,得到教师在活动不同阶段的反思性知识的平均水平。图6表示了教师的作品和帖子所含的教学反思性知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反思性知识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图6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教师反思性知识发展趋势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网络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21-02

【作者简介】王明霞,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镇江,212000)高中英语教研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教学变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教育行政部门有没有具体的应对策略?为了尽快实现从传统型教师向信息时代新型教师的转变,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必须要有“互联网”的新视野新思维,构建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一、当前教师培训的现状

教师培训各地都有且年年都有,但收效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培训形式多为专家讲座,理论性课程过多,缺少接地气的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缺乏长远规划,培训缺乏连续性,教师参加情况不平衡;参加的教师不关注学习质量,只满足于修满学时,而主管部门监管困难;教师提交的作业不能得到及时批改和反馈,难以知晓完成的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培训结束后没有建立本地资源库,很难进行后续研修。

二、网络教师培训的实践

为解决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使“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开展了高中英语教师暑期网络培训。

1.培训内容。

培训的内容主要由“通识”和“学科”两部分组成,分为三个阶段,共25学时。

第一阶段为通识课程(5学时),培训内容为“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和“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研讨活动的主题为:是什么带给教师职业幸福感?第二阶段为备课技能与策略(16学时),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接受学科备课专题指导。研讨活动的主题为:如何“以学定教”,进行有效备课。第三阶段为案例观摩、点评与研讨(4学时),观摩两堂高中英语精品课,听执教者的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研讨主题:聚焦有效课堂观摩,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2.过程指导。

(1)全员实名参与。高中英语教师实名进入全员管理群和所在班级(工作坊)培训专用QQ群,熟悉了解培训项目(目标任务、各阶段安排、考核评价等)和平台功能(公告、简报、论坛、研修活动、课程学习、成果提交等)。

(2)班级辅导员(坊主)负责管理。班级辅导员(坊主)对本班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管理,做好本课程学习成果、研修作业的审定和推优工作;及时发现、梳理学员学习中的问题,对学员进行指导、答疑,并将共性问题汇总后提交研修指导专家;负责本班简报的编辑工作,营造活跃的班级学习氛围;发起或组织话题研讨活动,并将本班学员生成的各类优质学习成果推荐给中国教师研修网。

(3)集中答疑、点评。在学习的第三阶段,邀请学科专家针对教师反映的重难点问题,安排线上集中答疑活动,及时在线回答学员提问。专家组织本课程的所有学员参与各类研修活动,发起研讨主题,及时做好主题研讨的指导工作,并点评推优作业。

3.质量监控。

本次研修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维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个人考核

以课程学习、研修活动、作业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将过程性评价与研修成果有机结合,综合客观评价与辅导教师的主观评价,形成最终培训成绩,60分为合格。

(2)班级辅导员(坊主)考核

从研修组织力和指导力两个维度来考核班级辅导员(坊主),五个具体指标分别为参训率(15分)、合格率(15分)、研修简报和作业指导(45分)、研修活动(15分)、回答问题(10分)。

(3)评优

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从多个维度进行评定。学员参训结果与绩效考核、年终考核、履职晋级、评优评先挂钩,并将培训学时纳入继续教育规划与管理,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三、实践后的再思考

1.利用网络及时反馈,借助资源线上答疑。

培训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因此对于教师在培训中提交的作业、提出的问题、互动产生的疑问,都要及时进行反馈。借助网络平台,问题的反馈会变得快速而又便捷,反馈之后问题会在后台进行分类,借助网络平台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专家学者面前。本次培训中组织专家成立高中英语教师培训团队。采用“团队成员观课、记录研讨点、集中开会,确立最终研讨点(截取视频),围绕研讨点撰写脚本、研讨打磨、试讲、拍摄、视频编辑”的程序开展课堂解剖化研讨、交流和点评,保证了培训质量。培训以线上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研讨交流和互动分享,通过网络专家全程参与指导与点评,教师能及时了解自身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2.选择优秀网络平台,动态把握培训过程。

在网络培训中,优秀的平台选择至关重要。本次培训选用中国教师研修网(http://.cn/)研发的课程,学科性强、质量高的网络资源为培训的开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在培训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实时性特点,要及时动态地把握培训的过程,围绕培训任务和教师实际,合理利用教师互动的有效记录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在这期间注重及时借助网络评选、交流与宣传优秀学员的成果;针对培训情况对研修计划、过程实况、问题梳理、活动总结等进行及时、同步、推广性应用,在实践中积极推进,以取得较好效果。

3.网络培训必须长效化,定期网上研修必须常态化。

为了寻求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网络培训必须走向常态化、社区化、校本化和专业化。为此,教师工作坊组织管理要更精细化,这样才能确保项目学习由一段时间走向持续长久。有针对性的网上研修可定期常态化举行,学科团队要加强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确保课程质量,要根据学员面临的主要困惑和问题,在网络资源库中推荐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在培训中可及时汇聚培训中生成的优质资源,建立本地课程资源库,以便支持后续研修,引导学员持续提升能力素质。

4.扩大主题活动辐射面。

培训过程中主题活动的辐射面要广。如果主题活动缺少对目标、任务、步骤和成果的精心规划和设计,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一个主题活动时,跟帖者就会很少,反响寥寥,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进行主题活动的选择和设计时,应考虑话题的聚焦性、跟帖的群众性、资源的生成性和思考的启发性。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仅是“项目”,更是“事业”。针对教师的培训课程要以案例、问题解决性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要努力使短期研修常态化,管理团队专业化,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平.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要素、教学资源和教育模式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5(05).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网络研修;制度;实践;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18-0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也促动了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研修方式的创新。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网络协作研修打破了时空阻隔,让不同地区的教师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教学、科研、培训、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并促进了网络研修意识和教育研修理念的深刻变革。[1]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协作研修制度,为促进网络教研有效开展、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教研文化氛围等提供了制度保障。笔者下面以无锡滨湖实验幼儿园为例,探讨网络协作研修制度建设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一、网络协作研修制度建设的动因

网络协作研修制度,旨在解决网络协作研修中“教师主动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和适应性、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持久性和参与面以及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有机整合”[2]等方面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网络协作研修制度,是依托信息技术,基于网络平台,倡导协作互动的教研制度。它不仅涵盖幼儿园网络教研的主要内容,更为促进幼儿园网络教研有效开展、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教研氛围提供了制度保障,对幼儿园网络研修具有导向性和制约性。[3]

1.基于对网络研修的认识

滨湖区的“教师研修网”开通以来,我们发现网络研修是“省时、省钱、便捷、高效”的“绿色研修”,是能集中群体智慧、团队力量,更好地研究和解决问题,能让专家们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一线教师行动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借助网络高速传递、广泛共享。

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滨湖研修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通过制度推进教师教育在模式、体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怎样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研修规范、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的思考,激发了我们对网络协作研修制度的探索。

2.源于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特征的认识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断学习与研究,促使理念、能力等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从而逐步走向专业成熟的过程和状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情景性、多样性、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只有通过实践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互动性学习,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营建“相互合作”的制度和文化。

同时,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研究表明,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滨湖实验幼儿园的教师研究基础好、研究能力较强,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强烈,大多数教师的发展需求已由“提高基本技能”转化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且因滨湖教师众多且分散在五个园区,传统的教研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她们的自我发展需要,必须改变传统教研模式,努力创新教学研究机制。

3.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学习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教师、专家等组成的,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学习团体。[4]现代学习理论在提倡个别化学习的同时,更倡导协作学习,注重学习团队建设。有关研究提出,教师协作研修共同体作为新型的教师合作范式,为教师合作提供深层次的支撑。教师协作研修共同体给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且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并且有利于优化园所管理模式,有助于学习型校园的建设。[5]但是,网络协作研修的良性持续发展,必须有若干调节成员之间、成员与共同体之间利益与责任关系的规范和礼仪,[6]以保证参与共同体活动的成员,能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体的成长。因此,建构网络学习共同体,需要制度的保障。

二、网络协作研修制度建设的实践案例

无锡滨湖实验幼儿园有五个园区,教师140余人。为了促进各园区间的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自2006年以来,该园坚持网络协作研修,致力于网络协作研修制度的建立健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1.形成共识

在实践过程中,无锡滨湖实验幼儿园提出,网络协作研修制度要体现“两坚持,两倡导”的原则,即坚持“统一管理、分头负责、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倡导“建用并重”、“共建共享”、“同伴互助”的大研修观,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人领悟,众人提高”,以保障幼儿园教研活动走出“本园”,动态生成网络研究平台。[7]

2.推进实施

成立“园本推进小组”,由园领导、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组成。“园本推进小组”牵头提出相关制度草案、征集意见建议,并落实网络研修协作各环节工作的督查和修正,提出“各层级协作组管理细则”,以使研修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从而使网络协作研修的过程体现制度化、规范化、人文化。

3.架构体系

网络协作研修制度,主要包括:网络协作组研修责任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责任,保障研修活动规范有效进行;网络研修协作组奖惩制度――明确奖惩内容与额度,调动教师们参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网络研修协作组评比制度――让每位教师不断反思实践,明确努力方向。各个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制度体系。在此列举如下:

《级部网络协作研修规范》:同级部的协作研修,因研究对象相同、课程实施基础内容相同,教师间会有许多共同的研修话题。滨湖实验幼儿园建立了级部网络研修协作组,制订了《级部网络协作研修规范》,对研修栏目、研修要求、管理流程等提出相应规范。各级部均需在研修网上设立“专题讨论区”,教师需要根据“话题”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每阶段自主讨论后,最后由级部教研员进行话题小结,以提升智慧、提炼经验;各级部还各在研修网建立“小组资源区”,资源主要由级部负责分类累积与充实,向全园开放,与全体教师共享,便于不同区域教师节约时间精力,便捷地学习交流。另外,每个级部还均设立“留言”、“小组公告”、“小组推荐”等栏目,以更多元地呈现级部研修的信息。

《课题组协作研修管理细则》:该细则突出保障“课题研究资源的共建、共享”、“课题研究问题的共研共解”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题研究资源的共同搜集和丰富;二是课题资源共享的规范;三是有关课题研究的即时互动研讨。该细则的实施,使“课题研究资源库”中的论文、案例、文献资料、研究实录等课题研究资料丰富多样,且能便捷地查阅,为教师们的深化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网络研修协作组评比制度》:通过“自我申报―园部审核―展示交流―授奖”等流程,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个人及小组或级部,并进行奖励和表彰。以充分展现教师风采,展示研修成果,激励教师参与协作研修的主动性、积极性。

《网络研修协作组奖惩制度》:由相应网管负责,及时汇总各类信息数据,定期对教师以及各协作组参与研修与协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相应奖惩,奖惩制度纳入幼儿园内管理改革方案中。

三、网络协作研修制度建设的实践反思

网络协作研修促进了教师自主研究的意识,搭建了便捷的交流平台。网络协作研修制度的建设,保障了教师间的互动研讨,促进了网络协作研修的实效。

基于前期的学习、实践,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研修方式的创新、研修途径的拓宽、园本教研的深化、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问题:

1.“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7]那么,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如何构建“共同学习愿景”,并在其引领下,让协作研修中的每一位滨湖教师,都能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参与程度,时刻保持共同体的活力与生机?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学习共同体”理论,不断修正、完善制度及其实践。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情感交互的需求是学习者作为个体寻求归属感的具体体现。[8]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如果在研修网的协作研修中,能满足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则更利于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满足。那么,怎样通过机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帮助滨湖教师们找到一种归属感和人际关怀,从而享受到同伴互助的学习乐趣、共同成长的幸福、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富有人文关怀的柔性管理机制,推动网络协作研修。

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网上学习者所构成的虚拟实体迅速繁荣,[9]且将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网络协作研修,是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高研修质量的需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相信,网络协作研修的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将推动网络协作研修进一步规范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孔祥娟.关于网络研修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46-47.

[2][3]钟芸芳.网络教研制度实施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2.

[4]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1-3.

[5]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8

历经四个月的网络研修就要结束了,回顾这几个月的学习,我们忙碌着,却充实着;我们劳累着,却收获着;我们辛苦着,却快乐着……我深刻地感受到,网络研修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这次研修的学习和收获做简要总结如下:

一、研修回顾

这次培训历时四个月,主要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教研组进行校本研修的几种途径》等课程。

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我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和休息时间上网学习,认真聆听了众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培训中,我认真撰写日志、发帖回帖、按时完成作业,圆满地完成了研修网对学员的各项规定要求。

二、收获颇丰

观念得到了更新,视野得到了开阔,是我这次研修的最大收获。通过培训,本人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探究合作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9

21世纪,是高科技世纪,是信息世纪。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网上共享资源、研修又是教师专业成长关键、有效的途径。可见网络教研对广大教师来说更具有普适性。同时网络教研也是常规化教研的一种补充,是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自我校在开展网络教研以来,作为教研员,首先自己提升了理念,掌握了一种新的教育教研的手段,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从而指导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对网络教研的感悟认识——开展网络教研的背景

1、网络时代对教研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学交流范围;为教育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网络将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的方式我们必须也只能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对教研的新的要求。

2、国内外网络教研现状

从国际视野看,许多国家投巨资推进网络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美国、巴西、法国、瑞典亦拨款用于全国小学配备电脑,为网络学习创造条件。我国各地1997年以后相继建立教育教学类网站,我省对教研工作也提出“天网、地网、人网”的工作方式。吉林市也相继开展了网络教研的培训及相应的教研活动。

3、从我区教研现状看网络教研的必要性

我区有中学13所,其中有7所乡镇中学,各中学都实现了校校通,建立了校园网。我校利用寒暑假开设网络教研培训班,学员为教研员及一线教师。

虽然参见工作近20年,但在网络教研上还是个新生。可以说到进修学校工作以后,才真正接触的计算机,熟悉了网络。通过通识培训,学习了网页的制作、博客的建立。从中理解了网络教研的意义:当今信息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交流、探讨、对话和互动的条件。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出了我们的网络教研模式。

二、开展途径

立足课堂教学,推进网络教研。网络教研对教师备课、讲课具有很大的提高。备课是每位教师讲课的前提和基础,而每位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自身素质,讲课的侧重点不同等等,所做的教学设计也会有所不同,再优秀的教师也会有他的疏漏之处。而网络教研正好给我们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置疑,甚至互相批评,从而共同提高的平台。可以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向大家请教,就有很多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回帖,并提出建议,通过和他们的进一步讨论交流,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通过网络教研,备课、讲课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而且还结交了几个教育第一线的朋友,他们经常推荐好的文章,传授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获益匪浅。网络教研已成为我们教学生活的良师益友,通过它,我们的视野开阔了,自身素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为了拓展教学研究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了网络教学研究活动。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创建了个人的博客,继而又创建了昌邑区中学地理教师博客群。加入到市初中地理教师QQ群和高中地理教师QQ群中。

1、基层学校地理教师创建博客情况:博达中学、汇文中学、凇城中学、桦皮厂中学、逸文中学等学校的地教师已经加入到了“昌邑区中学地理教师博客群”中。

2、利用博客群开展了主题研讨。本学期在博客群上发起了两次主题教研:一是,在地理教材中“活动”部分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活动”的内容,说出你的设计意图和选择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二是,板图板画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请你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谈谈怎样利用板图板画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的?有点击,但没有回帖。反思:题目也许太大,教师用文字回复的内容要多,会增加教师的负担。下次研讨题目在细化一些,以便教师接受。

3、利用博客群发表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汇文中学的地理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地理常识发表在博客中,使同行分享。做到了网络教研的资源共享。

4、在博客中发表日志,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创建了个人的博客后,发表了论文、教学反思、教学难点部分的解决方法。还把好的文章推荐给大家。通过观看同行的博客,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的作用。

三、开展网络教研的困惑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一些教师对网络教研意义认识不足,将它当作额外负担,缺乏主动的投入和思考。

2、点击率和回帖少。

3、拓展教研视野仍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来调动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的研讨中来。

4、增加自己博客的灵活性、增强知识性。加强专业引领,鼓励骨干教师先参与到教研中,进而再带动一大批。

四、愿景展望

1.拓展课程资源。网络课程以网络为载体,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视频观摩能够整合现场观察、录像分析与案例研究,有利于教师视野的开阔和创造性的激发,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定格、回放视频的精彩片段,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可以通过校校通对全区12所中学相连,这些学校都可以通过无线上网登陆网站,共享教育资源。可以从基层学校选拔优质课,以视频形式放在网站上,供广大教师观摩学习。

2.网上研修学习。开辟教师论坛,每个教师都可以注册登陆,发贴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提出教学中的问题和疑惑,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还可以进入播种者园区等教学网站,学习异地先进教学经验。网上研修的交互性、时效性和共享性,打破了学校范围的局限,使教师的研修空间扩展,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缩短了教师成熟的时间,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反思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篇10

早期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在水文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进展情况,文献[3]有较为详细、系统的介绍.其中,关于洪水预报的研究成果,大多处于如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洪水预报的阶段,即如何将洪水预报的实际问题概化成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识别的算法模型.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如LinDaSee(1999)[4]将洪水过程分为上升段、洪峰段和下降段三部分,分别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型,充分考虑了不同阶段的洪水过程其演进规律的差异.Fi-JohnChang(1999)[5]引入洪峰预报误差和峰现误差作为洪水预报精度的评价标准,对于洪峰预报精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能否保证较高的洪水峰值的预报精度,是将人工神经网络的实时洪水预报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在总结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6,7],提出了一种能够进行峰值识别的改进Bp算法(errorBackpropagationwithpeakRecognizer,简称BppR).该算法在修改网络权重时偏重大值,即大值误差对权重的修改起主要作用.这种改进的Bp算法使人工神经网络洪水预报模型对洪峰峰值的预报精度显著提高,从而保证了洪峰预报的可靠性.

1人工神经网络的峰值识别理论

洪水预报主要是为防汛服务的,通常对洪峰时段的水位(或流量)的准确预报尤为重要.但是,对于经典的Bp算法,网络训练是根据全局误差修改网络权重的,这种权重修改方法很难控制洪峰水位(或流量)的训练精度,训练后的网络权重所贮存的信息很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样本数量较大的中、低水位(或流量)的变化规律.所以,经过训练的网络对中、低水位(或流量)的预报精度相对较高,而对洪峰的预报精度往往低一些.如何提高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洪峰水位(或流量)的预报精度,是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洪水预报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是在结合实际课题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提高网络模型峰值识别精度的改进Bp算法.

1.1峰值识别的基本思想经典Bp算法的训练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与误差的逆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其中,误差的逆向传播是基于网络全局误差并按“误差梯度下降”的原则对网络权重进行修改.如果对原来基于“全局误差”的权重修改原则进行合理调整,使权重的修改倾向于减小输出值较大样本的网络映射误差,这是峰值识别原理的基本思想,其实质是在误差逆向传播的网络权重修改过程中,遵循了侧重于“峰值样本误差”的权重修改原则.

1.2峰值识别的算法峰值识别理论的实现方法,是在引入动量项和采用学习率自适应调整的改进Bp算法[4]的基础上,对峰值样本的网络误差引入合理的修正系数,使网络的权重向着使峰值训练误差减小的方向修改.

首先,从经典Bp算法开始.设有输入为x1(t)、x2(t)、…、xn(t)的n维输入,输出为xL1(t)、xL2(t)、…、xLm(t)、的m维输出和若干隐层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这里的t为样本序列号,这样的样本共有p对.

第l层中第i个神经元节点所接收到的上一层输入总和为

式中:nl为第l层神经元节点总数;w(l)ij为第l层i节点与第l-1层j节点之间的连接权重;θ(l)i为第l层i节点的阈值.

第l层中第i个神经元节点的输出为

x(l)i(t)=f(y(l)i(t))=1/1+exp(-σy(l)i(t))(1≤l≤L,1≤i≤nl)(2)

式中:f()为转移函数,这里采用的是对数型的单极性Sigmoid函数;σ为决定Sigmoid函数压缩程度的系数.该系数越大,曲线越陡;反之,曲线越缓.

则,当训练次数为k时,网络输出层及隐层的误差信号可表示为

式中:d(L)i(t)为训练样本的期望输出.

那么,网络权重的修改公式为

式中:η(k)为训练次数为k时的学习率;α为动量项系数.

以上为经典Bp算法的基本内容.基于峰值识别的思想,实现网络误差修正倾向于输出样本的较大值,定义误差修正系数ξ

ξi=di(L)(t)/d(L)max(t)(7)

式中:d(L)max(t)为训练样本期望输出的最大值.

为了进一步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速度,改善网络峰值识别的精度,可以在上述修正系数的基础上,增设误差修正放大系数μ.那么,加入误差修正系数ξ及误差修正放大系数μ后,当训练次数为k时,网络输出层误差信号的向量表达式如下

应用该算法进行网络训练,能够使峰值误差修正占优,从而提高网络对峰值的映度.

2应用实例

2.1工程概况及基本模型珠江流域西江段的水系关系比较复杂,如图1所示.从柳州站、迁江站、南宁站或贵港站预报梧州站洪水目前还是一个难题.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介绍洪水预报峰值识别理论的有效性.选取珠江流域从对亭站、柳州站、迁江站、南宁站预报江口站洪水的江口站洪水预报模型,分别以Bp算法与引入峰值识别理论的BppR算法进行网络训练.以多年实测记录数据为训练样本,并采用下一年的记录数据为测试样本,即以1988、1992~1994、1996~1998各年的水位(流量)资料为训练样本,以1999年水位(流量)资料作为测试样本.

图1珠江流域西江段主要水情站及洪水平均传播时间示意

*传播时间单位:h

传统相应水位的洪水预报方法是根据天然河道洪水波的运动原理,分析洪水波在运动过程中,波的任一相位自上游水情站传播到下游水情站的相应水位及其传播时间的变化规律,寻找其经验关系,以此进行洪水预报[8].人工神经网络对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的能力,决定了它具有对模糊信息和复杂非线性关系的识别与处理能力.网络的训练学习过程,就是网络认知事物内在规律的过程.构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洪水预报模型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洪水过程合理地概化成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映射的输入、输出关系.

以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水情站的水位(流量)资料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入,以下游水情站所形成的相应水位(流量)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出;同时,将下游同时水位(流量)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入,以模拟下游初始水位的影响.洪水自上游水文站至下游水文站的传播时间就是网络对洪水的预见期.

本题中所建立的江口站洪水预报模型中,作为江口站的上游水文站共有对亭、柳州、迁江和南宁等站,其中的迁江站处于干流河道.值得一提的是,对亭站方向的来水属山区洪水,特点为量小、峰高、历时短,洪水过程线陡起陡落,其结果是水位的变化非常大,而实际的流量又很小,这无疑会影响水位预报模型的识别精度.为了减少这种小支流的干扰,在建立水位预报模型时,未将对亭站的水位作为输入项.在建立流量预报模型时,为了保证水量的总体平衡,仍将对亭站的流量作为一项输入.

以3h为一个间隔时段进行洪水数据采集来组织样本,以干流迁江站t时刻水位(流量)、对亭站(t-3)时刻流量、柳州站(t-3)时刻水位(流量)、南宁站(t-8)时刻水位(流量)和江口站t时刻水位(流量)作为网络的输入,江口站(t+t)时刻的水位(流量)为网络的输出.其中,t为网络的预见期,即洪水自上游迁江站传播到江口站的时间,亦为峰现时间.在组织样本时,采用洪水在各站间的实测传播时间,但网络预报的预见期为平均预见期,即t=9时段,约28h(洪水在各站间的传播情况见图1).图2为江口站洪水预报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图2江口站洪水预报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在网络结构设计中,输入与输出节点数由实际问题而定,而隐层数及隐层节点数是网络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常常无法估计问题的真实复杂程度,通常采用双隐层.关于隐层节点数目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地解决问题.实际上,隐层节点数决定于训练样本的多少、样本噪音的大小以及所面对问题的复杂程度.若隐层节点数太少,网络映射能力不足;若隐层节点数太多,不仅增加网络的训练时间,还会引发所谓“过度吻合”问题,即虽然增加了训练精度,但是由于网络过多地获得了样本的个性特征,而掩盖了样本的共性特征,从而造成预报精度的下降.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在理论上提供一套科学的推导方法,试算法是可靠的常规方法.本题经多次试算,合理的拓扑结构为:水位预报模型(4-40-20-1),流量预报模型(5-40-20-1).

图3水位预报模型中Bp算法与BppR算法映结果比较

网络模型的初始权重在(-1,1)之间随机产生,动量项系数α取0.9.初始学习率η0在基本Bp算法中取0.001,在BppR算法中取0.0005,初始学习率往往会因不同网络模型而不同.BppR算法的峰值误差修正放大系数μ取2.0.水位模型的训练停止条件为平均映射误差l≤0.20m,流量模型的训练停止条件为平均映射误差q≤500m3/s.

2.2计算成果分别采取Bp算法与BppR算法进行网络模型的训练,两种算法对于峰值水位(流量)的映射情况见图3、图4.以完成训练的网络模型对1999年的洪水情况进行测试预报,预报结果见图5、图6.

图4流量预报模型中Bp算法与BppR算法映射结果比较

2.3成果分析图3、图4反映了完成训练的网络模型对训练样本中洪峰水位与流量的映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Bp算法对于洪水演进规律具有很高的映度,引入峰值识别理论的BppR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网络对洪水峰值的映度,这种作用对于较高洪峰识别效果更为明显.

图51999年水位预报结果比较

图61999年流量预报结果比较

图5、图6为网络模型对1999年洪水主洪峰的预报情况.在水位预报模型中,Bp算法对洪峰的预报误差为0.13m(低于实测值);BppR算法的预报误差为-0.05m(高于实测值).在流量预报模型中,Bp算法对洪峰的预报误差为291m3/s;BppR算法的预报误差为-83m3/s.

这里所采用的峰值误差修正放大系数μ实质上与样本集中大值样本所占的比例有关,大值样本所占比例越小,μ的取值越大;反之,则小.在实际操作中,ξμ是作为一个参数进行权重调节计算的,所以μ的取值又受样本集中最大值和最小值间比例关系的限制.

如果放大系数选取过大,网络训练容易失稳,造成训练误差增大;反之,网络权重的修改难以体现洪峰样本的贡献.具体取值由实际问题而定,在珠江流域的洪水预报模型中,放大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5~2.5.

从网络模型的训练识别和测试预报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工神经网络对于洪水演进规律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模拟洪水的动态过程,其中,引入峰值识别理论的BppR算法有利于提高模型对峰值的映射与预报精度,效果明显.这些改进效果对于水文水资源预报中,可能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但在防汛中,水位预报对防洪决策至关重要,往往十几厘米的误差,直接影响到防洪方案的决策.因此,峰值识别理论对基于Bp算法的洪水预报模型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方法作为防洪减灾领域一种新的研究途径,将智能化思想引入到对洪水过程的计算模拟,更能反映洪水复杂非线性的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能够很好地映射洪水的演进规律,做到对洪水实时的监测与预报,预报精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