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国培研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29:48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陕西省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2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3

作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教师培训怎样因地制宜创新机制、聚生力量、开拓新路、生发价值?

在我们看来,县域教师培训是以在职教师为基本对象,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县域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由政府提供保障、学校和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教师自觉参与并伴随其职业生涯的义务性学习。

近年来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简称研培中心)围绕“优先发展、创先发展、领先发展”取向和“在中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倾斜农村,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升全县教师素质能力为重点,卓有成效地展开全县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分类、分层、分岗培训,趟出了一条具有系列化、专业化特征的教师县域培训新路。

一、创新机制,系统构建县域师培体系

建立健全教师县域培训机制运行体系,是加强区域师培工作的战略性举措。基于这一认识,结合需要与可能,2010年双流研培中心开始构建“一中心、两网站、三基地、四主系”的县域教师培训运行体系。

“一中心”即以研培中心为专业平台和业务机构,牵头落实“研培一体”的县、校两级教师培训职能。按照“研究即是培训,培训提升研究,研培促进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三位一体”,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教育决策咨询、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业务机构和师培专业团队。

“两网站”即建好双流教师研修网、用好县外师培专业网。研培中心抓住创建“四川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契机,建设信息技术平台,着力开发教研、科研、师培课程资源,构建服务全县学校和教师的“双流教师研修网”。搭建现代远程网上学习平台,鼓励全县教师积极参加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远程学习;选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教师培训专业网站――“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我县教师培训的专业合作机构。强化师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双方共同研制实施全员培训、骨干研修、专项培训等项目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学习管理技术平台。

“三基地”即校本研修基地、教师发展基地、高级研修基地。校本研修是在学校德育与教学、科研与课改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全员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落实国家教育部“建立完善校本研修制度”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全力推进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建成“双流县校本研修规范化学校”,建好“校本研修―专业发展”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县域师培基地建设的需要,借助国家、省、市平台,引导在师培课程资源、培训团队、项目实施具有优势的学校,逐步建成县、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和“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校”;并通过以评促建,为本县教师充分享受县、市、省、部级各类培训搭建中坚平台,将学校师培优质资源辐射到县内外。在充分开发县、片、校师培资源,用好国家、省、市资源的同时,我们依托全国著名教师教育院校和师培机构,联合建设“双流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名优教师、校长、培训者等各类教育人才高级研修班和教育硕士、博士进修班。截止今年6月,县教育局已命名“双流县校本研修规范化学校”49所、“双流县教师发展基地学校”10所,我县获得市教育局命名的“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园)”8所,研培中心也成为省教厅命名的“四川省教师培训示范机构”。我县与西南大学联合举办“教育硕士进修班”,委托华东师大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双流县校(园)长助理培训班”均按计划有力推进。

“四主系”即“县级主导、学校主体、教师主动、基地主阵”的县域师培工作体系。县级主导,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业务机构,充分发挥全县教师培训行政与业务主导作用,切实担负起“以县为主”的教师培训职责。学校主体即在教师“县管校用”改革进程和“选、培、管、用”四大环节中,学校全面担负起教师培训任务,建设好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平台。教师主动,指教师在入职学习、岗位培训、专业提升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培训,这既是教师胜任工作、专业成长、自主发展必不可少的内驱力,也是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与业务部门长效推进教师培训的潜力性课题。基地主阵,充分发挥“三基地”在教师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名师培养中的资源优势和前沿主阵地功能,努力建成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园地。

二、名师引领,引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如果把全体教育工作者比作教育的基础人才,骨干教师是其中坚人才,名优教师则是其中的高端人才。中坚人才承上启下,高端人才引领发展。这里的名优教师,主要指荣获县级以上青年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校长)、特级教师(校长)、教育专家等称号的教育人才。

加强名优教师资源建设,即名优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养提升,是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内涵提升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县围绕这一课题两线并举:一是举办“特级教师讲师团”送教下乡活动;二是开展“名教师工作室”建设。

2007年,县教育局决策成立“双流县特级教师讲师团”,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从2010年起由研培中心牵头组织实施。讲师团以全县省、市特级教师和部分名优教师为成员,开展每年两次、每年一镇的教学展示研讨活动:一是课堂展示,讲师团成员与前往学校教师展开同课异构活动;二是分组议课,举办教学研讨或小专题讲座;三是学术讲座,解疑答惑,互动交流。每次送教前,研培中心都作了充分调研,送教主题聚焦到一个点,尽量做到雪中送炭、按需送教,从而保证了送教活动丰富紧凑、课堂亮点多、评课议课参与面广、研讨沙龙互动充分。

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因应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背景应运而生。为全面落实“办好每所学校,带好两支队伍,培养高素质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理念,2009年10月研培中心牵头启动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提出了《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方案》,确立了工作室建设的目标方向、导师和学员的申报条件、教学研活动的基本要求、评价激励的机制要点。建设“名教师工作室”的基本宗旨是:以工作室为载体,优化名师工作环境,构建专家型教育人才培养、成长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创新型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锻造一支志愿终身从教、专业自主发展、教学特色鲜明并有所建树的教育领军团队,打造先进教育理念传播、研发的主阵地和实用性教法论证、推广的实验室,以及高端人才催生、培养的大平台,带动双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按照“立意高远,追求长效,宁精勿滥,务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实施。自2009年底启动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以来,县教育局已先后命名四批19个“名教师工作室”。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实践,我县“名教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示范、辐射到全县各校,并形成了以下研修特点:一是以理论学习为支撑点、教育科研为发展点、课堂教学为实练点、学员需要为生长点,扎实开展常规研修;二是扎实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研究,以理论学习为“翅膀”,擦亮关注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慧眼”;三是点、线、面结合,通过学员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三、骨干研修,放大县域教育中坚力量

进入新课改以来,我县着力探索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新路,陆续举办了七期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大多已成为我县教育的中坚力量:有的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有成为市县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探索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受学校和教师欢迎的县域骨干教师培训模式:“集中专题培训―自主读书研修―网上远程学习―课例研讨实训―考核总结交流”的系统化培训模式。

(一)集中专题培训,夯实理论根基

经多次调研讨论,我们从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邀请业内专家对骨干教师研修班进行专题讲学。每次讲学都向学员发放听课信息反馈表,了解讲座的针对性及效果等。经过几期探索,我们建立了适合双流骨干教师培训的专家库和课程资源,内容涵盖中小学教育教学多方面多领域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专家讲座以全新视角剖析当今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研究,让学员获得了方法指导和方向引领。我们采取专家讲座、互动交流、分组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要求教师参加理论培训后必须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感悟,拟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使参培骨干教师获得了丰厚的理论滋养和反思体验。

(二)自主读书研修,启迪教育智慧

我们对参培教师提出了自主读书研修的要求,并选购、推荐必读书目,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不跪着教书》、《有效教学十讲》等。开展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要求参培教师针对必读书目及个人兴趣自由阅读,进行点评感悟、归纳概括,或结合教育教学体验阐发观点、收获、体会,或讲述自己的教学运用效果,以促进骨干教师通过读书提高修养、涵养德行、发展心智、丰富情感、启迪智慧,更重要的是让参培教师把读书作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并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网上远程学习,促进实践改进

全面提高骨干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我们在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中,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合作,展开网上远程学习。网上远程学习课程设计加大视频内容的比重,强化课程实施团队对课程标准的精准把握,总结归纳课标实施中的问题,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补充,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培训期间,辅导教师通过点评学员作业、撰写文章、发表评论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了学员有效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引入“行动学习”理念,引导学员实践反思,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程设置编排和专家讲座内容强调理论的实践指导性,突显指导教师教学反思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寓教于行,我们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引领,以教师自我研修为导向、合作学习为环境、问题解决为中心、经验反思和探究为方式,促进教师通过个人学习――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将网上研修由理论技能学习对接实际教学,实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四)课例研讨实训,增强教研能力

促使研修学员基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网上远程培训上好“示范课”、“优质课”,寻找破解教学实际问题和困惑的策略,更多地掌握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速专业成长,我们开展了课例研讨实训活动。研培中心研培员担任课例研讨实训的学科指导教师,指导课例研讨活动。课例研讨为每个学员提供了在同行中展示的平台、交流学习的机会,人人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观议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每课必研”增强了教学教研能力;“课课反思”强化了经验固化和思考总结能力。

(五)考核总结交流,固化研修成果

提炼固化研修成果,我们开展了总结交流活动:要求学员撰写学习感悟、读书心得、参培总结、结业论文,上展示课等。研培中心组织专家、研培员对学员提交的成果进行评审,形成了县骨干教师研修班优秀成果集――《成长的足迹》。

四、下校蹲点,扶持引领农村薄弱学校

充分发挥研培中心的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等业务职能,落实“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培养、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果在一线推广”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2012年以来我们开展了研培中心研培员蹲点学校试点工作:研培员以一所学校为“点”,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参与和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工作。

研培员一线,蹲点学校内容明确:周期一学年,蹲点累积不少于一个月,原则上每周到校一天;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教研活动,可以督学身份参加学校行政例会和教职工会议;蹲点研培一线每学期上研讨课不少于4节、听课不少于20节、评课不少于20节、参与本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不少于8次。蹲点活动启动以来,已有25位学科研培员蹲点23所学校,研培中心通过召开蹲点座谈会跟踪蹲点研培员工作状况,加强蹲点过程管理。2013年上半年,蹲点研培员听评课500余节,上示范课50余节,开展专题讲座60余场,受到蹲点学校教师欢迎。

着力提高教师县域培训质量和效益,创新机制,系统构建县域师培体系;名师引领,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骨干研修,放大县域教育中坚力量;下校蹲点,扶持引领农村薄弱学校……我们探索了一条“以县为主”的教师县域培训新路,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干部和教师队伍,以及县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创生了递进性的优质教育生长力量。

参考文献: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4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70-03

教师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与素质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国培计划”是《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也是第一个落实出台的项目。为做好“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同时也为探索生物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我们在相关的培训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从研修目标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置、研修方式与培训机制的创新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估方面进行培训方案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一、依据“国培计划”要求和学科特点,确定研修目标

“国培计划”的目标要体现“骨干、引领、示范”的作用和培养“种子教师”的宗旨。研修目标在整个培训方案的设计中具有纲领和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说,教育目标反映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观上的一种要求和愿望,具有主观性的根本特点,它决定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价值实现。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我们在对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纲要》精神为依据,确立了以新课标为学科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原则,突出先进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立足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实际,引导、激励、帮助培训对象在现有起点上持续发展,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与拓展能力,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使其在当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改理念和培训教师中发挥带头作用,真正起到“骨干、引领、示范”作用的总目标。

为进一步深化总目标以便能够顺利实施,我们将其细化为如下七个目标:第一,通过课程研修,帮助高中生物教师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了解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深入理解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出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第二,通过研修使受训教师能够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新教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能够正确使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新教材,并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理清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思路。第三,通过研修使受训教师能够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校本研修中,并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起到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第四,通过正规化的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提升教育科研成果质量。第五,通过参与式和体验式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不同地区生物课程改革及教学的最新动态,认识差距,主动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研究和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第六,通过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线索的任务驱动式、互动交流式、经验共享式研修,使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研修活动中。在研修中开发并形成一部分优质课程案例资源和优质教研课题案例资源。第七,通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验和科研方面的培训,使学员具备相当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能在当地生物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和骨干教师需求,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课程设置应当注重于更新知识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拓展实验技能和促进专业发展等方面;同时根据“国培计划”的要求,培训中要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全面提高生物教师素质。因此,我们将研修课程分为六个模块,这六个模块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体,相互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

1.注重更新知识,强化生物学专业基础理论与科学发展前沿动态

“生物学专业基础理论与科学发展前沿动态”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完善高中生物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结构,让学员了解生物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这样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中学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根据“国培计划”的要求,“种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还要学习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年轻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生物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这也符合“国培计划”的“引领示范”的宗旨,对促进生物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价值。

3.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育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学与创新教育”模块以受训教师为本,以促进受训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受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以教学案例为线索,以受训教师的发展为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生物教育教学的问题。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贯彻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38-03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本课题以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就《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施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相互学习交流,为切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作出努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以部颁《方案》后各高校经修订的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样本院校8所,其中体育院校2所(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师范大学2所(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综合院校4所(三峡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从8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总体上都反映出所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与《方案》主体精神一致。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对人才的定位,8所院校有“体育人才”、“体育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6种提法;对服务的定位,也有“学校”、“各级各类学校”、“中等学校”、“学校及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等4种提法(表1)。

2.2人才培养规格《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包涵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健康体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美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要求。因而8所院校也基本遵照这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所不同的主要反映在两点:一是对运动能力水平的要求,如有3所院校提出了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的要求;二是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如有4所院校明确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对于他们今后从事教学与管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十分必要。但一直以来,体育类考生入校时文化成绩(包括外语)的“门槛”普遍较低,若把达到英语四级作为学生毕业或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与当前的实际不太相符。另外,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重点应是实际的操作与运用,如能够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网上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而不是二级所要求的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因而也不能“一刀切”。

2.3课程设置

2.3.1课程结构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不一,故在课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有按修习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按知识结构层次分为普通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学课和选修课;有按平台划分为学校平台课程、学院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等。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修习要求基本一致。为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数据统计统一按《方案》的修习要求进行(表2,表3)。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1)各院校教学计划的课内总学时较以往均有了大幅度的压缩,为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搭建了平台,体现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2)8所院校课程结构比例的均值表现出与《方案》基本一致,但院校之间的相互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各院校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有明显的差异(如最高与最低相差近300学时)。二是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其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性,体现其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与特色。如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其课程结构比例相对均衡,公共教育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大;注重专门人才培养的院校,其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大。三是“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归属不一,导致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如有的院校归属于公共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学生必选模块课程等。3)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术科的结构比例表现出明显差异。如2所体育院校因“主副项提高课程”的高学时(t1比Z2高出536学时,t2比Z2高出264学时)导致术科与学科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反映出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方面的突出特点。当然,“主副项提高课程”学时过低(Z2为168学时),对于如何加强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以体现专业特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4)8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都或以公共课、或以专业基础课、或以方向模块课等形式明确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且学时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各院校对教师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3.2课程内容

2.3.2.1公共课公共课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大学生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虽然《方案》只提出了“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的建议,但各院校都力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很下功夫,表现出:1)开设的课程门数和门类较多,教育辐射面广,如绝大部分院校在部颁有关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文、艺术、美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类课程;2)重视方法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时普遍较多,并开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课程等;3)教师教育课程一改过去“老三门”的局面,课程设置学时增多、门类较广,并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当然,从总体来看公共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院校之间不平衡,有的还是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品德、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育覆盖面较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开设总体偏弱;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标解读、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更新与方法改革、课程开发”等内容涉及少,而这些是学生走上教师岗位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2.3.2.2专业课专业课程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知识、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8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1)主干课程遵照《方案》6大领域,体现出因校制宜地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如有的院校为加强学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侧重开设体育康复、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有的院校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侧重开设社会体育学、体育法规、旅游体育、体育管理等课程;有的院校为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加强了课程整合,如将解剖与生理、生力与生化、营养与损伤整合成3门“体育生物学科基础”课程等。2)一般必修课为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搭建良好平台。各院校一般必修课基本都超过《方案》4~5门的规定,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跳竹竿、腰鼓、秧歌、瑜珈、木兰拳、舞龙舞狮等;运动与康乐管理、新兴运动项目等。3)方向选修,突出专项,各具特色。8所院校的方向选修在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主副项提高)方向课作为学生必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侧重学生在某一方向上的培养,即设置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等4个方向课程模块,学生任选1个方向;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即设置若干课群,每个课群都规定一定的选课要求,综合组成学生的方向选修课。4)任选课为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及自我发展多种能力搭建平台。各院校根据实际设置体育学科、术科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化素质等多学科课程供学生任选,而且学科课力求体现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术科体现出时尚、实用的课程价值取向。

当然,综观8所院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如受总学时的限制,有的院校术科必修课程学时压缩过低(如田径类64学时等),这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取向的课程(如野外生活生存、户外运动等)设置较缺乏;一些非竞技性的、大众健身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开设相对较少,而这些既是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应具备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各院校对“顶点课程”(《方案》中指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课程设置中体现不够明确。

2.3.3实践教学环节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验环节的设置普遍较弱(各院校对体育学科课程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验设备条件的不一,有的院校仅限于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较单一,如基本都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集中一次性完成;有的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如只有6周等;三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如有的院校只安排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新一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新形式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但各院校体现改革的力度不一;2)各院校对人才与服务定位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但应如何站在社会发展与需求变化的高度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尚需进一步研究;3)教学计划课内学时的普遍压缩,拓展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适应了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4)体育院校表现出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上的突出特点,而综合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突显优势,但需要加强互补,取长补短;5)各院校在课程整合、强化基础、优化必修、突出主干、增加选修等方面各具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对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素养、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非竞技性大众健身娱乐项目等课程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建议

1)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完成四年一轮的运行实践,各院校应结合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2)加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4)加强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广泛开展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把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和推广,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

[2]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6(3).

[3]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7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1.教育大计。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

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

完善培训制度,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原则。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二、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

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要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4.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

深入钻研业务,职教师岗位培训: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骨干教师研修提高:重点是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要加强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重视幼儿教师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努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有计划地补充优质师资的同时,5.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特别是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2012年,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职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应坚持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6.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推动大规模教师培训的开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7.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国培计划”包括优秀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等重要项目。通过实施“国培计划”为各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开展教师培训输送一批“种子”教师;探索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建设教师培训重点基地;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三、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

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8.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9.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倡导小班教学,10.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鼓励教师自主选学,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时间、培训途径、培训机构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11.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

促进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12.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远程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13.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

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培训课程。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14.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

方可记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档案。15.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定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所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

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16.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培训机构公平参与、规范运作、能进能出,形成教师培训机构竞争择优机制。

完善教师培训质量评估体系,17.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各地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五、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

18.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综合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培训中小学教师。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鼓励具备资质的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国际合作项目。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高校、教师培训专业机构、中小学校分工合作,19.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优势。构建开放兼容、资源共享、规范高效、覆盖全国城乡、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20.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21.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

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实施教师培训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建立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22.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教育部授权组织评审并推荐的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全国范围推荐使用。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地区范围推荐使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8

为组织实施好本次培训,我县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县教育局局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县教育局分管师训的党委副书记和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担任领导组副组长,成员为县教育局师训、电教、教研室负责人和进修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分管理组、业务组、技术组,具体负责培训期间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

全县各培训点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为培训点第一责任人制度。各培训班的班主任由各培训点在乡镇中心小学、初中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等中确定。绝大多数培训点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人在现场,既是管理者,又是参训者,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准备充分,保障有力

在接到省教育厅通知之后,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快速行动起来。首先,按省教育厅教师范函【2010】16号文件要求对“农远工程”设备进行了抽检。县教育局刘春生副书记带领电教馆人员不顾天气炎热,奔赴各培训点进行“农远工程”设备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拿出维修方案。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了做好培训课程资源下载,添置了一套卫星接受设备,并专程至合肥购置“九州”卫星接收卡和高频头,提供给高频头损坏的培训点。暑假期间,我县供电紧张,为应对设备故障、停电等原因导致无法收看教育电视台课程的问题,教师进修学校一方面提前下载课程并刻录成光盘供应非“农远工程”学校的培训点,一方面通过“无为教师教育网”的专题培训平台提供课程下载。此举得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肯定。

各培训点因地制宜,充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无城的杏花泉小学、北城小学等学校将培训地点设在空调教室,并提供矿泉水等。赫店中心校、土桥中心校等培训点为本次培训特地添置了立柜式空调。

三、加强管理,保证效果培训期间,我们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教育部2012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的通知》(教师范函【2010】18号)要求,印发了《无为县2012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后期工作的通知》,从培训考核、成绩上报、工作总结和档案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各培训点按照《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省定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并按时完成了合格教师名单和工作总结上报工作等。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各培训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一些培训点增加集中学习地点,将观看课程视频、光盘的时间提前到上午7时。人数多的无城、白茆、泥汊等中心校,采用分校集中学习的方式。

四、有效引导,确保质量襄川小学培训点,210名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他们克服高温路远、农活缠身等困难,积极踊跃参加活动,聚精会神听报告,边听边看边做笔记,撰写反思报告,提交作业,在研讨会上积极发表意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小编推荐与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2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2012年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总结

【返回培训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土桥中心小学的黄光汉老师虽然年近花甲,即将退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到校参加培训,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研讨。

参训教师在交流中写道:“远程培训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听了专家们的示范课和报告,受益匪浅”“深有启发。牢固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感谢‘培训’”。

参训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学习状态,参训教师的感言,都充分说明了本次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通过巡回检查指导和培训点上报的总结发现,本次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不符合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实际;专家引领、跟进指导不足,针对性、实效性不高;集中在天气炎热的假期,影响教师的休息和其他学习需求(如,学历进修)的实现,等等。

无为县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二日

小编推荐与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2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9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学员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国培计划(2013年)”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学习心得体会“国培计划(2013)”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进村校项目活动心得体会“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送教下乡”培训需求调查报告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国培计划”转岗培训心得“国培计划”培训策略研究“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的服务与管理研究“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培计划”农村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解读与策略“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建构“国培计划”初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问题及策略分析"国培计划"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探索体育游戏在留守儿童中的延伸"国培计划"2013“国培计划”辅导教师培训总结“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综述“国培计划”中的“影子研修”探索结合兵团实际创新国培计划培训模式“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模式探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1-12-12/2013-10-24

11李淑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62-64

(责任编校:齐媛)

体育国培研修总结篇10

关键词:学分制;选修课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1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高校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科学理论或应用知识,促进文理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大部分高校已纷纷实施学分制以后,选修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作为学分制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的开设及其教学质量,在个性化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与学分制对选修课的要求相比,选修课教学质量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其研究力度和深度等尚不尽人意,尤其是对选修课课程体系的研究则更少,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学术空间。

根据数据统计,发达国家一般比较重视选修课程,其比例一般都在总课程的1/3以上,而且近年来都有增加的趋势,有些国家的大学课程,选修课程已达到总课程的1/2,而我国高校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且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课程资源少,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选修课程质量不高,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多,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对选修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选课缺乏指导,盲目性大。可以说选修课程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

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从中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以延边大学为个案,以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进一步优化选修课课程体系,提出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框架。

2研究意义

实施全面学分制,关键在于开设数量足够的、质量高的课程,而选修课是保证开设量、满足学生选修课程的重要保证。本课题以延边大学为例,将围绕全面学分制改革与实施实际出发,改革并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选修课,以此推进学分制改革。

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以延边大学为个案,以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进一步优化选修课课程体系,提出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框架,为延边大学的全面学分制实施提供课程理论和课程体系框架,也为地方高校全面学分制实施提供可靠案例。

3研究目标

3.1通过研究与实践,进一步优化现行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课程体系,为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保障。

3.2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学分制环境下的选修课课程体系,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高校选修课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3.3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构建与选修课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运行机制、模式和管理制度,为课程质量提供保障。

4主要内容

4.1对国外有代表性的高校,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综合大学选修课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深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4.2对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改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放在近三次培养方案修订后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分析研究上。

4.3按照学分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方案。

4.4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及基本框架的研究。设置5个选修课平台,即专业选修课平台、通识教育选修课平台、实践教学选修课平台、网络课程选修课平台、暑期学校选修课平台;设置10种选修课类型,即专业方向类,跨专业选修类,研讨类,通识教育一般选修类,通识教育核心类,多元文化特色类,课内实践选修类,课外创新实践类,网络课程选修类,暑期学校特色课程、讲座、培训类。

4.5选修课程体系运行机制、模式及配套相关管理制度研究。

5研究方法

5.1文献研究法。运用于理论部分的研究和对高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文本分析。

5.2调查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民族高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5.3总结归纳法:通过已有材料的总结和归纳,产生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收集了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高校理论文章,包括国外学分制改革相关文章、国内高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理论文章、部分高校的本科培养方案等。

(2)初步收集近两年延边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情况相关文献,如历年本科培养方案、选修课学分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统计等。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希望[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4]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