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个人研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29:54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1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2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自1999年以来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文献研究也举起而上,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数据显示,有涉猎“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这样关键词的文章过万篇,可见,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上升阶段。基于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教育以及音乐课程三者的关系出发,带着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疑惑,通过对近五年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启示,大致涉猎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几位学者的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在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中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文中提到:高职高专公共音乐课程普遍的两种授课模式,一是过于专业的教学;二是音像资料堆积的欣赏。在公共音乐课程体制从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课程开设单一、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内容随意、缺乏标准的指导性纲要。曾姝《高校公共音乐课探究》,通过数据调研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尚有56%-57%的学校未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授课多按照普通本科院校和师范音乐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课,授课形式基本是先声乐后器乐、先国内后国外、先小型后大型曲目。同时,高校音乐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没有评价标准可依,无法判断是否符合音乐教育规律,导致授课随意,教学模式的单一,只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美育的缺失。裴洪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的艺术教育研究》提到: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得不到领导老师的重视,设置内容随意,在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恰当加入艺术教育的份额。王玲莉《湖南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一文认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音乐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理念和意识,采用原始的直接传授音乐知识这种灌输性质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高衡《浅谈高校综合艺术修养》提到:教学内容不应该单纯的讲解音乐知识。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孟展提出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同时,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兴趣培养课程,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曾姝提出改革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要有创新,改变填鸭式教学,并结合各自专业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适当融入通俗音乐,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标准。裴洪胜提出应重视团委与学生会的作用,多开展校园艺术节,增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胥佳《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探析》认为: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全面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对学生进行多元式教学;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特色教材。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硬件、软件问题在教学当中,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一些相关性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如音乐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学生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协调,学生音乐常识欠缺、音乐素质普遍偏低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性,而是相互映射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思考

基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要充分体现艺术修养的作用,是进一步吸纳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建议?还是有所创新的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笔者认为,只借鉴音乐欣赏作为载体还是有些单一,还应涉及美育的问题。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给人以教育,有吸引力。其任务在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便与本文一开始提到彭先生认为的艺术修养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成为了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必须要涉及美育的问题。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必然离不开对音乐各个门类基本知识、规律、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优秀作品的艺术鉴赏实践操作,涉及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鉴赏力,美育和音乐欣赏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美育作为理论的意识形态带给学生一种感性认知,那么音乐欣赏完成了美育的理性认知,让学生以实际的感性进入美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音乐欣赏,完成审美活动,反映美育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体现艺术修养教育的作用,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将美育、音乐欣赏溶于其中而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当下音乐欣赏课程的研究现状,吸取可借鉴理论,并结合美育思想,形成比较规范的教学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1.美育理论与音乐概论:美育理论涉及美育的性质、意义,美的内容与形式,审美意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内容,是传递给学生对于美的理性认知。音乐概论完成对于音乐基本理论的概述,是让学生对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一个整体的把握。2.音乐门类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传统音乐、新兴音乐、与各专业结合的音乐、地方音乐四个层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种类,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认识与自身专业有关系的音乐。3.以音乐历史发展作为线索,讲述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体现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知识。4.音乐资源的利用:利用音乐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将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体现。5.音乐操作体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合唱、乐器演奏的艺术团体中,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证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艺术细胞。

三、结语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音乐;辅修;质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20-01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学分与弹性学制在高校的推行,辅修已成为大学生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话题。在辅修办得热火朝天之际,却也不乏学生半途而废的现象。为弄清那些中途退辅人的真实想法,笔者决定用质的研究方法做一典型个案研究。

本文研究是特殊性问题,只对个案本身进行探讨;同时又是意义类问题,探讨的是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从旁观者角度,会自然认为中途退辅是极不划算的事。但或许在这些退辅人行为背后的个性化解释会让局外人有所理解和触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确定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具体策略为“典型个案抽样”,具体方式为“方便抽样”。(二)研究方法的选择。1、资料收集。(1)观察法研究采用隐蔽的、无结构的参与型观察方式,探索与验证相结合,动态地与研究对象直接作用,在短期内对研究对象获得一个即时的了解。(2)访谈法研究采用半开放型访谈法。2、资料分析。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

三、研究结果

(一)“别扭、不舒服”――王翼的辅修情况。王翼小时后琵琶考了五级,后来因为功课紧,家里希望她能考上重点,于是就停止了这个业余爱好,但王翼并没有终止对琵琶对音乐的热爱。上大学后,王翼听说学校有音乐辅修,非常高兴。然而当她跟父母商量学费问题时,父母坚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学习第一,主修至上。王翼告诉我,她的主修已经让她很失望了,她不想让大学生活毫无激情,这次一定要自己做主。父母拗不过她,勉强答应了,只是时不常念念“紧箍咒”。最初,王翼把自己对音乐的所有热情都倾注在辅修上,但很快王翼失望了:“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儿”。问起她的辅修,得到的回答除了“别扭”就是“不舒服”。那么,王翼是如何不舒服了呢?1、“老师,请注意我!”辅修班不乏“人才”,有些人在进入辅修班之前水平甚至可以和音乐系的人相媲美。这些人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演出的大部分节目被他们“垄断”。王翼被忽视,始终没有得到关注。2、“打折”最初拿到辅修培养方案时,王翼是兴奋的,因为大多数课程都是王翼迫切想学的。但真实的教学情况却让王翼倍感失望。课堂老师所讲的一些知识,王翼认为不是辅修生该掌握的,而是“前辅修生”早就该掌握的。3、“来之不易――迟到的成绩”选课、上课、考试、却没成绩、等待、漫长的等待……王翼不耐烦了,学姐笑之:“我前年的成绩还没给呢!”“当初辅修是为了快乐,因为辅修是个深入学习音乐的好机会。现在,有太多的不愉快,辅修已不再值得留恋。纵然已经花去2000余元,高不成,低不就,但我受不了了。”(二)“累、拖垮”――李驰的辅修情况。李驰是从零基础开始辅修音乐。她认为辅修是亲近音乐的好机会。不同于王翼,李驰的家人十分支持,父母甚至希望她能拿下“双学位”。李驰开始也是信心十足,认为可以做到,但情况并不像她想的那样乐观,同样是修了20个学分左右,李驰修不下去了。“我真是要被拖垮了!”1、“选课是一道难关”每到学期末的选课,李驰都会绞尽脑汁,“两边总是冲突,同一时间只能选一个,可两个又都是必修,而且都是今年选不上,再选就等一年,到了来年还是冲突,又是只能选一个。就这样,年复一年,我总是选了一个,却不得不丢了另一个。”更令李驰难受的是,明明选上的课,最后居然停开,这时再想选别的课,没课余量了。经过艰难取舍,选上的那门课到上课时不是当初选课的那个时间了,而这时候选课时间已过,没有任何补救措施。白白牺牲掉一门课,而这门课恰恰要再等一年才能选,一年过后还会有新的冲突。2、“困难重重”由于李驰是零基础开始,像这种艺术类的辅修的课程,学起来必然会感到吃力。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加大,李驰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像一些器乐类的课程,最好每天练,可李驰主修的作业忙得焦头烂额,辅修又还有其他作业,哪里还挤得出时间“天天练”!李驰主修上课的教学楼还和辅修上课的教学楼不在同一校区,两个校区有一站远。李驰的课表本来就几乎没有空课时间,由于上课地点的变更,李驰不得不在课间飞奔。课间休息只有10分钟,10分钟之内要从一个校区奔到另一个校区。3、“狂轰滥炸”“到了期末,所给的时间永远要比所需的时间少的多,”李驰说,“我主修加辅修,当初选了多少门的课,现在就有多少门课的课等着通过。”闭卷考试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论文提交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筹备。

四、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弹性学制下选课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挫伤二人辅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如果这方面少些阻碍,李驰的课业压力就不会成为负担,而王翼对辅修的负面情绪也许就不会进一步加深。第二,停止辅修时,两人对音乐的喜爱都不减当初。也就是说,她们放弃的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对音乐的执著。从这一点上看,她们并没有在辅停中失去什么。第三,两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从始至终一直非常清醒,并且敢于付出。辅修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她们愿意。中途停止辅修,既拿不到学位又没有结业证书,逝去的时间花去的金钱永不复还,她们舍得。对她们而言,心灵的选择来不得半点凑合。第四,快乐是选择最终的栖息地。一切决策,一切努力,一切付出,都是为了快乐,甚至失去,也是因为快乐。当初加入辅修,是为了满足学习音乐知识的需求,那个时候辅修比不辅修快乐,于是选择辅修。后来,对王翼而言,“供不应求”是不快乐的;而对李驰来说,“供过于求”同样也是不快乐的。此外,又有太多的沉重造成不快。这个时候,不辅修比辅修更快乐,于是,不辅修成了她们的抉择。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刘丽超(1987年-),女,汉族,北京海淀区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教育本科生。

参考文献: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4

一、音频修复项目建设成果

云南是世界上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积累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历史音频文献,特别是云南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厅、广播电视厅、云南艺术学院等部门和单位都集中保存了大量历史音频文献,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予以妥善、完整地数字化保存,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也必将对整理、传播文化遗产起到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一)音频修复项目研究为各方人员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2011年,云南艺术学院正式启动珍贵历史音频修复项目,在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研究项目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为音乐专业人员、社会历史研究人员、文化历史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欣赏的平台。首先,项目组已修复并数字化保存珍贵历史音频资料100套。项目组在保留原有介质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音频采集与修复技术,对一些珍贵的、使用胶木制作的戏曲资料和音乐老唱片资料进行修复,累计修复时长为100小时;对一些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磁带音响资料也进行了修复和调整,总时长为100小时以上。经过修复的唱片和磁带资料,从声学角度来讲,频响带宽由一般100hz~3Khz,扩展到70hz~6Khz以上;爆点噪声下降6dB;持续高频噪声下降3dB;背景低频噪声下降8~9dB。从听觉角度来说,所有唱片和磁带的音质明显得到改善,音声清晰度得到较大提升,已基本接近当代人的音响审美感。其次,项目组建立了“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项目组在前期修复过程中,不仅整理并筛选出第一批急需抢救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目录,且根据已修复好的音频资料,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专门向专业技术人员开放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该文献资料库主要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唱公司为云南歌手录制的一些老唱片,如黄虹录制的老唱片《弥渡山歌》[4]《小河淌水》以及中唱公司录制的民族器乐曲《大寨红花遍地开》等。文献资料库的管理系统对已经过数字化采集和进行过音频信号降噪、修复、输出的各种云南民族文化音乐资料音频文件提供主要信息编目、整理及存储等功能,同时对已存储的数字化音频资料进行综合利用,采用网上试听和下载格式[5],对访问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第三,交流平台的搭建。项目组修复珍贵历史音频资料和建立“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除了传承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以外,还在于为各行各业人员提供一个可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当代,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云技术等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打破传统音乐交流的模式。以往欣赏音乐只能亲临现场或者购买唱片、CD等,想要聆听老版或绝版唱片也有诸多不易,尤其是想要欣赏云南音乐历史上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及歌唱家的演唱等更为困难。而现代通过网络链接,各地专业技术人员、音乐教师、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随时可以登录资料库查找所需音频资料,选择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专业音乐人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对音乐的欣赏、研讨、创作、制作等全方位的合作;音乐历史研究者尤其是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人员,则更需要这个平台来获取自己所需。可以说,这种为音乐的交流与合作而搭建的平台,不仅有助于将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推而广之,大大促进人们对云南珍贵历史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还将加强不同学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极大地提高民族音乐交流的范围和水平。

(二)“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的拟定珍贵历史音频修复,目的在于再现历史,原汁原味地向听众展示以往音乐作品的特点、歌唱家的演唱风格以及不同的民族风情。因此,历史音频修复对于修复后的音频资料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是经过修复后的音频和原有音响资料是否一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目前国家对于音频修复标准并没有确切规定,业行会也较少涉及,散见于报端及各行会网站的多为一些音响标准、建筑声学标准以及噪声标准等,而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6]及《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等书中也未找到相关规定。因此,在没有可借鉴的局面下,此次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根据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7]、语言声学[8]、心理声学[9]及音乐声学测试[10]等,初步拟定出“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的拟定不同于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进行的类似研究,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古琴音乐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数字文献,它提供的是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项目侧重的是音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贵州大学“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与研究中心”则关注的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而云南艺术学院项目组着重研究了“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该标准草案对修复后的音响资料在频响带宽、爆点噪声下降、持续高频噪声下降以及背景低频噪声下降等声学评价指标上都有确切的规定。例如在使用频响带宽评价修复后的音频资料时,主要从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是否忠实地呈现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等方面来进行。可以说,“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将结束目前修复技术和修复成果无据可依的现状,也将对规范未来音频修复产品的鉴定和认证起到积极作用。当然,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也将在专家及同行的努力下不断更新。

(三)音频修复项目研究对人才的培养此次研究中,共吸收了5位本科生和两位研究生参与初步的修复工作。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不同专业,不仅有音乐学院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音乐学(民族音乐和音乐美学方向)的学生,还有影视学院录音工艺及声音制作专业及美术学院艺术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参与。此外,为保障研究的顺利实施,项目组还专门聘请了声学专业教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师作为指导,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帮助项目组草拟“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从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专业学习结合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结合创新实验”的综合研究项目仅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是多专业、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障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目前,项目组的7名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修复技术。此外,项目组除了培养出已具备基本修复技术的学生外,还建设完成了一个具备基本的声学测量分析仪器、专业录音话筒、音频采集卡、监听音响、监听耳机、64路数码调音台、乐器录音的专用话筒、录音机、CD播放机、老式留声机以及高性能的计算机等音频输入和输出设备的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使老旧音响资料得到完整保存,还将形成一个服务云南及全国的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产业基地以及专业音频修复人员的培养基地。

二、特色研究项目对加快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

“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云南艺术学院与云南省科技厅合作的一个特色研究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我院学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高等学校办学特色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其最核心的体现还是在学科建设上。从某种意义上看,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在国内外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那么要想在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则需拥有一批具备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也就是特色学科的生成、凝练与强化,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特色项目的研究和建设既是特色学科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又是特色学科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辩证统一。即特色学科支撑特色项目,特色项目又推动特色学科的发展,特色学科与特色项目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云南艺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来看,学习民间并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是其办学特色,音乐与舞蹈学既是云南艺术学院的特色学科又是优先发展的学科,那么树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的理念,设计“独树一帜、人无我有”的加快学科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应该说,“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第一,特色研究项目有利于特色学科地位的提升。特色学科与特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二者良好的互动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共同发展。特色研究项目可以进一步提高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培养质量。例如特色项目可以吸引一部分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借此培育一批科研水平高的教师组成学术团队,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第二,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特色学科产学研结合。当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的职能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科研。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更多的被赋予了服务当地经济的职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音频修复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音乐与舞蹈学特色学科与音像出版业的产学研结合。以往,云南的音像出版业空守着巨大的音乐资源,却苦于没有技术优势得不到开发,使许多弥足珍贵的音响资料随着年代和时间的侵蚀,濒临消亡,而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技术和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的建立将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更加开放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为云南音像出版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形成一个产、学、研一条龙的合理、优化的产业模式。

(二)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推动高校跨学科建设除了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以外,特色研究项目还有助于推动高校跨学科建设。基于心理声学、音乐声学、艺术审美与物理声学相结合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属跨学科综合研究,它要求操作者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美学、声学、物理学等知识背景、技术能力及艺术素养,也就是既要有技术、艺术还要有学术。而这样的专业人员,已不再是传统的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学院就能够独立培养,必须是多专业、多学院、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才能铸就一个专业的音频修复技术人员。第一,跨学科建设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从目前来讲,综合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则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代大学的职能不仅是要进行知识创新、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新方法来培养人才,再通过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知识创新与学科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循环的、良性发展过程。诸多优秀高校得奖的科研成果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群体合作的结果。这说明符合社会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必须通过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来培养。第二,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形式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尚属少见。纵观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长期都以单学科设置为主要形式,而这种带有明显社会产业分工烙印的单学科设置则是一种典型意义的专才教育。在以往,由于国家、社会的需求较为单一,专才教育亦能符合所需。但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也随之层出不穷”[11]的局面下,以往的专才培养机制、常年以来的单学科组织结构以及狭窄的专业设置,已造成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当前社会和市场所需的人才规格格格不入。第三,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形成大学科意识,推动高校跨学科发展。艺术是一门范围很广的学科,除了艺术学科门类下各专业可以进行的交叉研究以外,艺术与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工科、农学等学科门类都可以开展交流与合作。“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就是集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音乐学、录音工艺及声音制作、艺术与信息技术、声学、音乐音响学等多专业人员共同完成。这样合作的结果不仅开阔了所有参与者的视野,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能动性和原创性,还可以增设新的学科和专业,培养新的复合型人才,推动艺术院校跨学科发展。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5

然而,正如刘再生教授在该书的修订版前言中所说,“历史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当一些旧的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很难真实客观地反映原来事物的本来面貌时,那么对教科书进行修订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刘教授正是本着“新材料、新观点、新成果”的思想原则以及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年届七旬之际毅然开始对原著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终于在2006年5月,修订后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以一个崭新的面孔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新版除了在装帧设计上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外,还增加了很多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谱例,作者更是在材料、观点、内容等方面对原著做了字斟句酌,增补删减,对我国古代灿烂的音乐文化历史重新进行了系统而认真地梳理,使这部史书更趋完美。笔者读后感触颇深,认为该书在修订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拓展,思路创新

(一)修订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将原著的93个专题经调整扩充至100个,在内容上有所拓展。作者在修订版前言中阐述此次修订写作的宗旨时说:“‘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成果’的涌现是使音乐史‘解构’与‘重构’的三要素……也是基于上述三者的大量涌现,使得原著已经或多或少难以反映中国音乐历史的客观面貌。”为方便读者浏览,现将主要新增的专题梳理列表如下:

当然,作者增加或补充新专题的另一个出发点就是“补接中国音乐历史中的‘缺环’,使之更具有历史发展的脉络感”。例如,修订版在专题80、85增加了对历史上被称作“外族”和“异族”(如党项羌、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音乐的梳理与介绍,他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因此,对其进行轮廓性的描述和一定规律性的探讨,使之更像一部阐述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著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较原著相比,修订版在内容方面有所创新。作者吸纳了十余年来音乐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增添大量学术信息,使其在同类学术著作中处于前沿地位。归纳起来,这些“新东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补充了大量20世纪以来我国重要的音乐考古方面的新材料。如1992年被盗墓人从山西曲沃县曲村遗址盗掘后走私到香港的“晋侯苏钟”(同年由上海博物馆购回收藏,后经考古专家对原墓及时进行抢救发掘),就属近年来我国音乐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钟体上共刻有的355字铭文,纠正了以前厉王在位23年的谬传,使厉王在位37年的记载得到了确认”;再如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在无锡鸿山出土的战国早期越国墓的青瓷乐器,也属重大音乐考古发现。其中,“青瓷三足缶”第一次确认了“缶”的形制,填补了音乐史的空白。当然,像2000年8月济南洛庄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编钟、1996年新疆且末县出土的“竖箜篌”等等也都属近年来的重大音乐考古发现,本文不再一一详述,总之它们无疑已经起到“改写”历史的作用!

二是提出或发现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如在专题55“音乐家皇帝唐玄宗”一节讲到李隆基擅长作曲时,作者引用《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得出“这里的‘制新曲’和‘新制乐谱’是否系指作曲和配器的区别,尚难定论,但这部分数量可观的作品却仅是唐玄宗某一时期的创作成果”的新观点;再如专题33“济南洛庄汉墓出土编钟的启示”一节,通过大量考古实证表明:洛庄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编钟全部为双音钟,“并且洛庄编钟每个钟的正、侧鼓部音程关系相当准确,音质奇佳,双音各自的独立性能极好,说明先秦以双音为核心的编钟铸造技术在汉初不但没有失传,而是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从而打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秦火”之后,编钟“一钟双音”制作技术失传的观点。

三是随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一些学术观念。正如作者所讲,“政治观念不能替代学术观念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因此,历史的研究有可能对以往历史著作的‘定论’进行重新审视”。例如在专题10中,将“雅乐”评价为“登峰造极的西周雅乐”。以往多数学者认为西周雅乐是“冗长、呆板”的僵化之物,包括在刘教授修订前的版本中也认为“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强调教育性而不注重艺术性,所以雅乐风格一般是严肃、冗长、呆板的……”并用《淮南鸿烈》所说雅乐的特点“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叹,可听而不可快也”加以论证。而在修订版中作者订正了这种观点,作者引用《乐记・魏文侯篇》中一段对雅乐特征形象描绘的话得出:西周雅乐并非“冗长、呆板”的僵化之物,而《淮南鸿烈》所说雅乐的特点,“则是西周奴隶制度崩溃后,雅乐趋向没落而失传,后世在复古思想支配下制作的‘假古董’”,因此认为西周雅乐实际上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登峰造极阶段的文化产物。再如,过去我们常常不适当地贬低了文人的地位和他们的文化创造,修订版中(如专题94)作者对明清时期封建文人(如王骥德、徐大椿等)在戏曲理论著述方面予以高度肯定,以客观的立场,实事求是的态度给予了正确的历史评价。

四是广泛吸纳了新的学术成果。如在专题65讲“传统音乐中的唐宋遗音”时,吸收了黄翔鹏先生的“曲调考证”理论。此理论为从民间音乐的大海中寻觅古曲提供了实践范例和理论凭据。所谓“曲调考证”,用黄先生的话说就是:“将埋藏在今乐中的古乐,从古今混杂和历代的名实紊乱中‘鉴别’之后‘发掘’出来,意在说明,古乐藏于今乐。”刘教授正是以黄翔鹏先生已经考证过的《舞春风》、《菩萨蛮》两首古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他的“曲调考证”工作是如何进行和展开的;还有在专题49“乐籍制度下的悲苦人生――隋代的‘识音人’万宝常”中讲我国的乐籍制度时,吸收了项阳《山西乐户研究》的理论成果。项阳教授认为:“‘乐籍制度’是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没入乐籍者为‘乐户’。他们在宫廷、官府、军旅、庙宇中执事应差,为之提供多种与‘乐’相关的服务。他们以音乐为业,甚至担当起了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之主脉,却世世代代被称作‘贱民’与‘奴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构成了我国封建时代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万宝常就是一位“被配为乐户”,一生都处在中国乐籍制度的阴影之下的失去人身自由的音乐奴隶。项阳的乐户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使我们对万宝常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代表着学科研究的新发展和学科进步的新成果。

二、旁征博引,史料翔实

一部史书的学术价值如何,我们从它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和参考书目就能了解个大概。修订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书后所附引录过的“参考文献”计有52部之多(新增30余部),包括古代典籍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书目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书中正文直接引用文献高达400篇(部)次之多(新增近300篇),涵盖了古今重要的史籍、著述以及当今学者在重要音乐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的学术成果。一部著作能如此重视、利用文献,可看出作者“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的严谨治学态度。

就书中的引文注释方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为说明或论证某一学术问题,作者常博引众多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述。例如:在专题1为了说明“骨笛的测音是研究贾湖骨笛音阶形态和结构的前提条件”,作者引用黄翔鹏《舞阳贾湖古笛的测音研究》(原载《文物》1989年第1期),章俊《亲历新出土的贾湖骨龠的测音》(《人民音乐》2002年第11期),夏季、徐飞、王昌燧《贾湖骨笛音乐声学特性的新探索――最新出土的贾湖骨笛测音研究》(《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等研究成果加以说明;再如,专题64讲到“唐燕乐二十八调存在着许多复杂情况”时,作者引用缪天瑞《律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黄翔鹏《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版)、赵为民《龟兹乐调理论探析――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1期)中有关对此问题的论述等等,从而使得论点更加充分有力。

2.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对研究成果的旁征博引,原著中存在的一些尚未确定或值得怀疑的观点在修订版中得到了订正。例如,在讲到曾侯乙钟上错金铭文的总数时(第134页),作者引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中的统计数字“2828字”来取代原著中的“两千八百多字”;再如,原著124页讲到“《摩诃兜勒》乐曲是张骞由‘丝绸之路’带回中国的第一批音乐成果”,而修订版引用阴法鲁《中国古代音乐史料杂记三则》(《音乐研究》1988年第1期)中的观点,得出“张骞传《摩诃兜勒》一曲和李延年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之说是值得怀疑的。”诸如此类的订正大大提高了对学术问题研究的准确性。

3.在引用研究成果时,并非盲目照搬,而是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对其认真甄别后进行取舍的。例如,在专题37讲到“九代之遗声”中的“九代”指向时,作者先引用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台北汉唐乐府1997年版,第71页)中“秦、汉、魏、晋、宋、齐、梁、陈,到唐代是九代”的观点,然后引用《唐书・乐志》中“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得出九代“应是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九代”的正确观点。

三、结构别致,趣味性强

修订版保留了原著在撰写体例上的一大特色,就是以专题形式编写,这是与同类史书在撰写体例上的最大区别(传统史书编写大多以编年的形式进行音乐史写作)。修订版的结构别致,系统性与逻辑性强,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分别讲上古(先秦时期)、中古(秦汉到隋唐时期)、近古(宋至清时期),编下分设100个专题,并从文献史料中择出那些最能反映史事本质的语句作为标题,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例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节,介绍古文献中的原始乐舞;“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一节,介绍唐代的大曲和法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节,介绍白居易诗歌中的“中唐音乐”;等等。读者既可以全篇通读,又可以挑节选读,每一部分的每一专题既独立,又保持着清新的内在逻辑,系统性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专题标题方面,修订版并非是对原著的完全照搬,而是随着学术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而有所变动。例如,原著专题61的标题为“一千多年前的宫廷乐舞――五代王建墓乐舞伎石刻”,而修订版将其改为“一千多年前的宫廷歌舞――五代王建墓歌舞伎乐石刻”;原著专题69的标题为“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我国弓弦乐器的问世”,而当弓弦乐器形成于战国时期的“筑”且到宋朝后被新兴的弓弦乐器“奚琴”所取代的观点已是一种定论时,讲宋代开始出现的弓弦乐器自然要加上“胡琴类”三个字,因此,修订版在专题75将其改为“我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问世”。诸如此类的变动,使标题对全文的概括更具准确性。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的趣味性在于,全书为配合知识的论述插入了70余幅珍贵的图片,彩色插图近30幅(这些图片大多来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音乐史图鉴》等权威图书)以及谱例30首(段)(修订版的谱例与原著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订版将原著的“简谱”形式统一变成用“五线谱”记谱)。图片和谱例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它们的运用充实了本书的内容,加强了本书的学术性,更重要的是将“无声的音乐史”变得“有声有色”,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了更直观的参照,用作者的话说,即“缩短了历史距离感”。另外,“作者力求通俗地说明古代枯燥、繁难的知识,即使学术性的探讨也以通俗的语言说来,而不作高深状,这是值得提倡的文风”,也是此书能被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修订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书,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难得的一部可读性强的专著,它的修订出版,对我国古代音乐史学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本书中同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

1.在专题37讲到“相和歌”时,作者引用《宋书・乐志二》中“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一句话,得出“可见这几类歌曲并无绝对的界限,只是艺术加工的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徒歌、但歌、相和歌都属一种类型。而四川大学孙尚勇博士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证得出:“但歌既非相和歌的一种类型,亦非相和歌的前身,而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徒歌,其特点在于装旦作伎。”并且还指出:“采用相和歌唱方式的不一定都是相和歌,相和歌的根本特征在于曲调的规定性。”笔者认为孙尚勇博士的观点较为准确。

2.在专题66讲到隋唐时期中日音乐文化交流一节时,文中提到“中国唐代雅乐大量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还是认同修订前版本的说法,即“中国唐代燕乐大量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维平教授也通过大量史实资料研究得出“日本的雅乐曲目《破阵乐》、《兰陵王》、《春莺啭》……都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曲目,并不是唐代‘十二和’雅乐的内容。因此日本雅乐的实际内容并不是中国的雅乐,而是唐代的燕乐。”因此,笔者认为赵维平教授的观点是比较准确的。

3.在讲到朱载坑骗与十二平均律时,书中写道“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或称十二等音程率)”(第578页),传统书籍(如《辞海》、《辞源》、《中国音乐词典》等)均认为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却忽略了冯文慈先生已有的论证观点,即“新法密率和十二平均律属两种概念,它们之间有具体性律数或率数和概括性律制之差别。”因此,笔者认为这两种概念需要区别对待。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技术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一、研究目的

当前,各类技术院校不仅重视学生技能的教学和培养,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使其备受关注。通过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展开调查,才能够了解学生心目中真正的音乐欣赏课程,以及他们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能够分析出当前音乐欣赏课程的成败,进而有助于音乐欣赏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聆听、感受和体验等方式感悟音乐创作之美,并愉悦学生身心、完善学生人格与激发学生创造力,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1、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形式来开展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当前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间接调查。通过向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让调查对象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书面回答。

其中问卷的主要内容为:

①你的性别是?男女

②你是否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是否

③你是否喜爱音乐欣赏课?是否

④你认为当前音乐欣赏教学设备是否先进齐全?齐全一般较差

⑤你认为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好一般差

2、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达到100%。调查对象中,女学生6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33%,男生13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67%。认为音乐欣赏课程重要的学生为4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3%,认为音乐欣赏课程不重要的学生人数为154占调查总人数的77%。喜爱音乐欣赏课程的学生为167名,占调查总人数的83.5%,不喜爱音乐欣赏课程的学生为33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6.5%。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齐全的学生为2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2%,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一般的学生为9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7%,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较差的学生为82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1%。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好的学生为1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9.5%,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一般的学生为97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8.5%,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差的学生为8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2%。

3、调查问卷凸显出的问题

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指出当前技术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大多学生认识不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技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程及理论知识相对较薄弱,他们步入学校后都将自己的目标放在文化课程和专业技术方面。并且,当前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剧,更多学生考虑如何将自己的职业技术学得更好,以期望毕业后能够很快的找到工作。

(2)大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调查问卷显示,大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能够使他们缓解学习的压力,还能够愉悦身心。虽然很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但是他们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没有足够的兴趣。

(3)技术院校音乐教学师资力量和设备普遍偏弱。当前很多技术院校大多都注重技术类教师的引进,注重各种有关技术类相关设备的采购。大多忽略了音乐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各种音乐欣赏教学设备的采购,使得音乐欣赏教师和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中难以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

(4)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技术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程属于学生的选修课程,往往只有部分真正对其有兴趣和为了获得学分的学生才会选修该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没有设置专门的教材,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也比较广泛,使得当前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三、改进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艺术修养课,在技术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和技术类课程。要很好的开展这门课程,只有让学生先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主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和促进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并且,通过一些音乐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眼界,让学生通过音乐来通过音乐欣赏课程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2、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是不会有成效的,所以要把兴趣放在第一位。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首先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有乐趣,从而主动参与。要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突破传统的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借助各种教学设备来达到心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音乐欣赏教学效果。

3、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

技术院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不仅仅引进适合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还应该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只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才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比如说地域特征、学生总体特征以及总人数等,来综合考虑,配备一定的教学设备。比如说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电子设备等。只有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才能够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程真正落实,并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4、选择适合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作为技术院校学生的选修课,当前的大部分教材往往偏重音乐理论的传授,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对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显得专业性太强,从而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望而生畏。这就需要我们相关教师能够结合技术院校学生特点以及选修课的要求,做好该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根据学生们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大多数人都能够喜爱的音乐曲目,并采用相关设备,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总之,技术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课程需要音乐教师根据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充分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结合技术教育目标,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展其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武汉音乐学院;学习;经历

中图分类号:J60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35

作者简介:宫宏宇(1963~),男,奥克兰大学哲学博士,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语言研究系任教。

收稿日期:2013-08-23

编者按:宫宏宇1986-1988年在武汉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8年初应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邀请做访问学者。1989年在该校读民族音乐学学位。1990-92年在奥克兰大学读汉学。2002-2006年在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书期间,先后在奥克兰大学、奥克兰商学院、奥克兰理工大学任教。现在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任教,2003年被聘为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专家。

今年,是武汉音乐学院六十甲子校庆,师兄田可文(如今他负责学报《黄钟》)来信说学报要刊登校庆的文章,让我写点什么。说实在话,如果没人问起,我一般还不好意思向人提起我曾在“武音”读过书,这其中有诸多原因:一是“武音”是我就读过的五所大学中,唯一没有得到学位的;二是我觉得自己如今已不再在音乐圈内混事,说自己在音乐学院读过书,似乎有辱“武音”的声誉。但私下里,我还是总关心“武音”的事,总把“武音”当自己的母校。年初浏览”武音”网站,发现正在编辑的校友人名录中没有我,心里还着实郁闷了一回。因为在“武音”读研究生的一年半,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在“武音”我遇到了几位终身难忘的师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知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我是1986年9月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随杨匡民先生读研究生的。我们那一届只招了四个研究生,除了我外,还有来自云南的杨衡展和来自广西的崔宪、林贵雄。我的专业是“民歌研究”,杨衡展随郑英烈先生攻“和声”,林贵雄随陈国权老师修“曲式”,崔宪是随童忠良院长主修“音乐基础理论”,他们都是五十年代生人,比我大好几岁,处处都把我当小弟看。特别是崔宪,不苟言笑,最喜欢管我,自称是我的“道德老师”。有女同学到我的房间走走,他也不会像林贵雄或钟峻程那样取笑我,而是一本正经地“教导”我。1987年夏,我们结束在北京的学习回武汉途中,我们坐硬座车十多个小时,就因为我买了听啤酒,他就说我“浪费钱,不会过日子”。今年四月我在北京见到他时,他还不无自豪地对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说“小宫最怕我”。不过,现在的我也开始反击了,每次回到北京,不但和他顶嘴,还让他提前把茶叶准备好。

现在想起来,20世纪80年代能在“武音”读书实在是幸运的事:当时的学生很少,一个专业一届只招几个,不仅同一届的本科生、研究生都认识,就连全院的学生与老师也叫得出名字来。我就更幸运了,因为是系里少有的几个研究生之一,而且是当时唯一在校的研究生(杨匡民教授在我之前只招过蒲亨强一个研究生,蒲亨强当时去湖南土家族地区做田野工作;刘正维老师当时在带蒲亨强的弟弟蒲亨建,但小蒲也在外地为论文查找资料;田可文是以周畅教授的名义招进来的,但因为周先生去了厦门大学,后改由孟文涛先生指导,并被安排到北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随郭乃安先生从事魏晋时代隐逸风格的研究)。系领导和主课老师对我的关怀与照顾,用白居易《长恨歌》中“三千宠爱在一身”一句形容也不为过。记得有次心血来潮想学打字(那时电脑还不普及),系主任汪申申二话没说就给我买了台打字机。第一学期修英文没有合适的老师,学院就给我们从外面请来了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老师教。第二学期修中国古代音乐史没有老师,汪老师又给我联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送我到北京去修这门课,住宿及其他所有的生活学习费用全部给我报销。后来,我在读期间又得到了出国短期工作的机会。我提出申请时,他作为系主任的心情十分矛盾。作为师长他为我得此机会不易而高兴,但作为系主任他得承担放我出去的后果。虽然不是十分赞成,但最终他还是尊重了我的意愿。更可贵的是,在申请过程中,他不但不卡我,还尽可能地给我提供方便。后来,我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当访问学者逾期未归,据说他还因此受到了不小的牵连。后来,在北京和姚艺君大姐在中国音乐学院外面买东西时,碰到汪老师的母亲。姚大姐介绍后,老人家当时只是冷冷地瞪了我一眼,丢了句“你就是宫宏宇啊!”就再没睬我。但我1993年首次回国见到汪老师本人时,他不但对我没有丝毫埋怨,还像往常一样热情地请我吃饭。2000年,我回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开会,他还请我回“武音”给音乐学系学生讲座,完全没有芥蒂。他在北京工作时,对我的学习和生活仍很关注,我当时写的和翻译的一些文章,也就是他主动帮我寄给《人民音乐》和《中国音乐学》发表的。最令我感动的是,我虽经常给他打电话,但直到现在,他也未对我提到过他曾因我逾期未归而被责难之事。害得我每每见到他时,都有负疚之感。

20世纪80年代的武汉音乐学院,天时、地利、人和,其学术气氛尤其好,特别是作曲理论研究,自称“全国第一”。不过,“武音”人也知道自己创作不行(在国内有影响的老辈的有夏之秋、谢功成、王义平,中年的有钟信明,青年有刘健、吴粤北等),所以自嘲“做不出曲,只好搞理论”。不过,当时“武音”的老教授和早期毕业生的确在理论界颇领。院长童忠良发表的《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沟》、《近现代和弦的数列结构》、《论我国民族音乐的数列结构》、《论模糊音级的隶属度》、《论十二音级双均多宫》、《论传统和弦与现代和音的中介》等论文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本人有幸随童老师上过律学课,对童先生能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出来的本领佩服得不得了)。首届研究生王安国关于“新潮音乐”的一系列理论文章,可以说为以谭盾、瞿小松、郭文景、陈怡、周龙、叶小钢等为代表的中国新音乐的兴起的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当时,还是青年教师的彭志敏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的一系列作曲理论文章,则为理论界加入了“音乐有限运动过程在无限系数集系统中的闭合区间”这样的词汇。80年代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还有孟文涛、曾理中、马国华、赵德义、廖宝生、陈国权等教授,这些老先生在当时的音乐理论界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其中,孟文涛先生在博学上与钱仁康、廖辅叔不分伯仲,其对待学问之认真、求真理之执着更具有传奇色彩。田可文兄就告诉我,孟先生看到有人做文章不认真,有夸大或与史实不符时,就手痒,忍不住写文“较真”。不仅自己喜欢和人打笔仗,还鼓励他的学生写与名人政要“商榷”的文章。本人虽不是孟先生的入室弟子,但“近朱者赤”,离院多年仍奉孟先生严谨治学之明教为圭臬。可惜“武音”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中,也有置先生的箴训不顾,求短利而剽窃他人著作者,其中不乏学界的大腕及身居高位者。孟先生天上有知,不知该做何想?

1986年9月我一进校没多久就赶上了由文化部主办、由武汉音乐学院筹备召开的“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和声研讨会”。一时间校园里名人云集,我虽不搞“和声“,但也白天随着热衷二十世纪音乐的杨衡展搞他的艾伦·福特,晚上陪崔宪到学校招待所拜访学界元老。我所在的音乐学系的学术气氛也很浓厚,西学有研究美学的汪申申老师、西方音乐史的杨溉诚老师,中国音乐方面有研究律学的郑荣达老师、研究戏曲的刘正维老师和民歌研究的杨匡民老师。

我的主课老师杨匡民教授对我很好,但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要求很严,教育我要注重仪表,“胡子要么就留起来,要么就刮干净”。也许是因为在我进校之前,上一届的研究生在婚姻上出了一些状况,他把我当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在我一进校门时就严肃地嘱咐我,“学习好生活好,男女关系不要搞。”在学习上,因为研究生第一年要上必修课,我跟随他的时间并不多。记得他对方言的要求很高,让我读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还要我根据书中的提示画方言色彩图。惭愧的是,那张图我直到现在还没有画完。杨先生还有带我去神农架考察野人音乐的打算,可惜我对当时刚引进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更感兴趣,对杨先生的提议没太在意。反而受杨衡展的“怂恿”,不务正业地与还在作曲系读本科的张巍翻译起柯达伊的理论著作来。我的感觉是,杨先生除了很满意我的英文水平外(我研究生英文入学考试考了84分,杨老师见人就夸),对我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杨先生所专长的湖北民歌研究的能力,似乎没有百分百的信心。记得他有一次下课时有意无意的提到:“你是北方人,研究湖北民歌在方言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下一届我争取把周耘招来,他是秭归人,应该比你有优势”。结果,第二年(1987年)周耘果然成为杨先生的研究生。之后刘红、李幼平(1988年)等也相继投入杨先生的麾下。其实,我曾下功夫苦学他老人家的“三声腔”理论,也想在民歌研究上有所作为,但朽木不可雕也,最终也没学出来。我想,我一定是杨先生学生中最让他失望的一个。

在“武音”我很幸运地与田可文兄同了近一年的学,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不到的东西。田兄比我们高一届,他和当时研究戏曲的蒲亨建一届(蒲的哥哥蒲亨强则是高我两届的师兄,搞民歌研究)。但我入学时,田可文兄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随郭乃安先生读中国音乐史。我没见到他时,就已听系里的卢国元书记多次说起他的一些“拒腐蚀(女色)永不沾”的轶事。我知道卢国元书记作为管思想工作的领导是想让我以田兄为道德楷模,不在生活上犯错误。半年后,我也到北京音研所修“中国音乐史”,与田兄在新源里西一楼同住一间宿舍。后来回到“武音”后,我俩又住在同一宿舍。田兄的确像卢书记说的那样,是个喜欢助人的谦谦君子。田兄是安徽人,心很细,很会替人着想。我到北京就是田兄接的站。他不仅帮我安排住宿,还带我去办公共汽车月票等其他事宜。田兄在穿着上很讲究,衣冠不整是不见人的。他最讨厌男人穿没有遮肩的t恤衫,也见不得男生将上衣两只袖子一挽系在胯上,他几次严肃地对我说,“小宫,你可不能那样穿衣,你要是那样,别怪我不搭理你”。田兄不仅在生活上待我像大哥哥,在学习上也处处督促我。田兄虽然比我大几岁,但他的经历与我差不多,都是在上学之前就已工作过。田兄爱读书,特别是在历史方面的知识很丰富,也很有文采。在郭乃安先生的熏陶下,他对中国的古籍颇为留意。记得刚到北京第二天,他就带我和崔宪去琉璃厂中国书店买书,当时买的《十三经注疏》(上、下册)、《十三经索引》、《诸子集成》(八册)、《管锥编》(四册)等书后来被我带到了南半球,十多年来求学工作辗转多个城市也没舍得丢弃,直到现在还在我的书房。田兄在北京还安排了吴钊先生给我上课,并带我去吉联抗先生、李纯一先生家听课。不过,我最感激的是田兄在我写作上的引领。我虽然学的是民歌专业,但当时比较崇洋,真正的兴趣并不在中国的东西,看书以西文为主。看得很杂不说,还不喜欢做笔记。田兄总是规劝我,让我有的放矢,要多练笔。我常常想,我之所以现在还能写些东西,与田兄的引导是分不开的。现在我如果写一些自己觉得满意的、史实性强的考证性的文章,我都会首先想到母校的学报《黄钟》,一是在下意识地在寻求知音,二是向老师交卷。

在“武音”时,我也很幸运能和崔宪同学,并且一起被送到北京读书。当时崔宪因随黄翔鹏先生研究曾侯乙编钟铭文中的律制问题,不和我们住一起,住在黄先生家。但他不忘汪申申老师让他照顾我的嘱托,是在他的安排下,我们才得以去黄先生听他专门为我们准备的讲座的机会。崔宪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无意中促成了我1988年的新西兰之旅。1986年底,新西兰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杰克·鲍地到中国考察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经人介绍找到了“武音”。崔宪介绍我与他相识,并建议院领导让我陪他去黔东南采访的。与杰克·鲍地工作的三个月中,我不仅锻炼了英语、学到了民族音乐学的一些方法,还得到了出国工作的机会。我经常问自己,如果当初没有崔宪的引荐,我会来新西兰学习工作吗?如果没来新西兰,我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呢?

我在“武音”虽然时间很短,但留下的美好回忆却不少。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与学长相处的日月。我在国外住得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这一段经历的珍贵。自1988年初离开“武音”后,我先后在南半球的三所大学读过书,在五所大学工作过。但与海外同学和同事的交往,却再也没有像和“武音”师友那样亲密过,总是“人一走茶就凉”,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私交。也许是衰老的征兆吧,我现在一有闲暇总会想起与“武音”师友相处的一些细节,如常常会回忆起在武昌时林贵雄请我们看电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津贴比我们多;崔宪虽然总是板着脸显出一副老夫子样,但每当看他双胞胎女儿的照片时,脸上就会充满难得的柔情;不修边幅日夜颠倒的杨衡展,一只云烟永远在手,害得同宿舍的林贵雄整天找学生处要求调宿舍;比我们高一届的钟峻程,平时总是懒懒散散的,但一旦得知他的女朋友要来,就会精神焕发地跑到我的房间用我的发蜡把他的头发弄得油光锃亮;比我们低一届的张巍喜欢到我们房间送东西,一次破门而进后大喊:“快来吃猕猴桃,果中之王”;还在作曲系上本科的金菡则喜欢用我们的东西请客,有人到我们宿舍来,总能听到她“吃吧,吃吧”的劝客声。当时的娱乐活动不是很多,代课挣钱的机会几乎没有。大家都有星期天逛书店的习惯,晚饭后常常在一起闲聊交流读书经验。记得当时在校常常碰头的还有现任院长彭志敏、刚刚研究生毕业留校的吴粤北、曾理,还有永远搞不懂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李果、为出国而死磕英文的刘波和现在已故去的才子刘健。大家经常聚会除逗乐解闷外,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出国,在一起南腔北调地练习英语口语是大家常做而乐意做的事之一。当时彭志敏老师一见到我就会说:“我认识的人中,有两个人的名字起得最好,一个是‘江海洋’,另一个是‘宫宏宇’”。现在这些人都天各一方(甚至天人相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宿舍墙上什么都不挂只挂美国地图的杨衡展最后留学的是德国(他现在在昆明发财)。倒是不怎么提美国的曾理后来去了美国,在斯坦福大学读了博士以后,就“以他乡为故乡”。一心要在美国安家的刘波在九十年代初如愿以偿到了美国,但辗转多所学校后,又回到了北京在中国音乐学院教书。

多年前读苏轼悼亡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其中有“不思量,自难忘”两句,当时读起只觉得写得好,但说不出好在哪里。而今身处异乡为异客二十载有余,再读起这两句来倒品出了新的韵味。我想,我对“武音”20世纪80年代就学岁月的眷恋即使是再“不思量”也“自难忘”。

memoirsofStudyinginwuhanConservatoryofmusicin1980s

GonGHong-yu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8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编写

音乐校本课程是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方面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本文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调查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给音乐教师开展和推行校本课程提供资源。

一、音乐校本课程开展的意义

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对于教师而言,能参与课程开发,在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对于学校而言,由于必修课数量、内容、范围有限,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只有校本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才能体现高中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形成学校特色,成为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二、音乐校本课程设置的思路

1.音乐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按照课程设计思路,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其中“音乐鉴赏”为必选模块,其他五个模块学生根据意愿和需求自主选择任意一个模块。我校在音乐课程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上,从学校师资与学生素养方面的实际考虑,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学生兴趣进行调研,对学生、学校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如,音乐校本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符合学校的教学环境等等。从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校本课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图1),表示对课程喜欢和较喜欢的学生人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6%和24%,表示一般喜爱的占14%,表示不感兴趣的同学占6%,反映了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最终经过领导和专业教师讨论,确定先开设《音乐鉴赏》《舞蹈》《民乐》《吉他演奏》《合唱》等选修课程。

2.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我校音乐校本课程采用“2+1”的教学模式:“2”指的是校级指定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这两个选修模块,指定选修课是指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必须参加,体现了人人参与的原则;限定选修课指学生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选修一个,实行走班教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1”指学生参与一个社团活动的教学模式为补充。在学校制度的支持下,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扎扎实实、规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2+1”模式更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功能,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3.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

我校只有两名音乐教师,考虑到教师的工作量和学校规模,我们实行了“集中授课、分类指导、个别辅导”的教学形式。安排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或专业音乐人士,对指定和限定的选修课程进行集中授课,对音乐社团进行分类指导,对个别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安排选修课的教室(见下表),保证选修课的正常实施。

4.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

新课程标准中有许多的音乐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才是有益的,因而音乐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内容,创编合适的教材,注重本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我们总共编写了三册教材,分别为《钢琴基础教程》《吉他演奏》《舞蹈鉴赏》,并且调查学生认为对所选的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如图2)。令人欣慰的是,我校某位老师开设钢琴基础课程的方法比较新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又极具趣味性,真实地体现了教材的合理选择。

1.课程组织保障

我校在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成立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音乐教师也是成员。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有了基础保障,可以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

2.课程设施保障

主要指硬件资源的保障和软件资源的保障,硬件资源包括为选修课程提供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软件资源包括专业教师的配备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课程制度保障

制定了选修课程的要求和对教师的考评办法,并制定了《音乐选修课程实施计划》《音乐选修课程实施方案》《音乐各选修课程教学计划》等相关的规章制度。

总之,音乐校本课程好比一座桥梁,既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课外的空间,又将课外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向更深的探究学习,使学校课程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有利于充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9

关键词:英语体育新闻语料库修辞娱乐功能

一、引言

体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国际体育交流的日益增强,体育在全社会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而体育新闻报道则是我们了解体育的最直接途径。

作为新闻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体育新闻除了具备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极强的娱乐功能,以达到吸引读者、取悦受众的目的。而体育新闻的娱乐功能则往往是通过大量使用修辞手段,提高新闻可读性和娱乐性来实现的。

二、语料的选取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英语体育新闻为研究对象,就体育新闻中使用的各类修辞手法及其娱乐功能进行具体的探讨。研究的语料来自《中国日报海外版》、《华盛顿邮报》、雅虎体育三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媒体上所刊登的体育报道。作者从三家媒体分别随机选取最近5年内的体育报道一百篇,组成一个英语体育新闻报道的观察语料库,并且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语料库中运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了此类文体的修辞特征。

三、语料的分析

基于对语料库语篇的具体分析,得出数据如表1:

(一)音韵修辞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语料库中音韵修辞使用得最多,所选的300篇文章中有174篇使用了音韵修辞,总计达211次。

运用音韵修辞手法,可以凸显英语体育新闻的韵律感与音乐美。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外部形式。英文体育报刊为了产生醒目入耳的效果,通常会追求词语之间音的押韵、形的一致和节奏的对称。正如英国现代作家毛姆(maugham)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词有其力、其音、其形;惟考虑这些方能写出醒目入耳之句。”[3]音韵修辞又有头韵、腹韵和尾韵等不同形式,在笔者收集的语料中都有所运用。

1.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alliteration)是英语语音修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指由于相邻的一组词起着辅音的重复而产生的音韵。

(1)CelticwinsBattleofBritain

(ChinaDaily,november23,2006)

在这里,指称意义联系紧密(英伦大战),意指英国球队之间的较量,实乃传神之笔。

(2)VeryFancy,VeryFast

(washingtonpost,June21,2003)

这是对美国短跑明星FlorenceGriffith的报道,运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形容其跑步是既俏又快,使得整个句子简明生动且富有节奏感。

(3)“thisshowisproducedbyoneofmymaleproducerswhogrewupinlovewithbatsandballsandbasses.”

(washingtonpost,august22,2002)

上述几个例子中,头韵相押,重音和音节对仗工整,配合使用,使标题增添了音韵美和节奏感,给读者留下了过目不忘的印象。

2.辅音韵(consonance)

辅音韵指的是辅音或辅音模式的重复,尤指位于词尾的音节,如:

(4)Bowlingmasterstofightitout

(ChinaDaily,may17,2003)

这里三个“t”押辅音韵。这句话的意思是保龄球大师们进行激烈的比赛竞争。对于辅音韵的重复使用,生动地描述了竞争的激烈,同时也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3.同音异义(homophone)

同音异义词是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异的词语。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同音异义词,将把两个读音相同意思不同的词有机联系起来,可以使体育新闻中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体育新闻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5)SoultoSeoul

(theScotsman,may2,2002)

Soul和Seoul为同音异义词,在上文中用得恰到好处,从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对仗感,在语音上,又体现出了音韵美。

(二)比喻修辞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语料库中比喻修辞运用非常普遍,所选的300篇文章中有165篇使用了比喻修辞,总计达205次。

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方式,在英语体育新闻中恰当地运用比喻不仅会使新闻更加生动、形象、贴切、逼真,而且也会使语言表达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体育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英语体育新闻中常见的比喻有四类:明喻、隐喻、转喻和提喻。下面就以本文选取语料库中的具体例子进行逐类说明。

1.明喻(simile)

明喻(simile)是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比较,用另一种事物作比方来表达所要说明的事物。明喻的使用能够增强对事物刻画的鲜明性与形象性。明喻包括“本体”(subject或tenor)、“喻体”(reference或vehicle)和“比喻词”(indicatorofresemblance或similemarker)。本体指被比喻的对象,喻体指用来做比喻的对象,比喻词用在本体和喻体之间起连接介绍作用。在这里,常用的比喻词有as,like,aslike,asthough等。

(6)theworldCup,asagemonthecrown

(ChinaDaily,march4,2006)

这里的比喻生动地刻画出大力神杯的权威与珍贵,使得语言更加形象与生动。

(7)womensoccerplayerssmiledlikerosesforawin

(ChinaDaily,march27,2006)

这里以“玫瑰”比喻女足姑娘,生动地刻画出女足姑娘的美丽笑容。

上述两个例子中,因为恰当地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方法,提高了体育新闻的阅读价值,使本来平淡的内容增添了很多趣味和悬念。

2.隐喻(metaphor)

隐喻也叫暗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正如束定芳所说:“只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2]英语体育新闻中,恰当使用隐喻更是能带来独特的效果。如:

(8)itwillmeananothereuropeandisappointmentfortheRedDevil.

(ChinaDaily,november23,2006)

“RedDevil”意为“红魔”,指的是曼彻斯特联队。因为曼彻斯特联队通常被记者和球迷们称为“红魔”,而在这句话中,直接使用曼彻斯特联队的喻体“RedDevil”,形象地体现了曼联队给对手带来的威摄力。

(9)inthepressurecookeratmosphereoftheFaCupFinal

(ChinaDaily,april22,2006)

FaCupFinal(足总杯决赛)是英国人最重要的赛事之一,在这里被形容成了高压锅(pressurecooker),形象地表现出了赛场的激烈气氛,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感与刺激感。

上述几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隐喻的独特效果,即隐喻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使语言文字新鲜活泼、意蕴优美,极大地发挥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明力,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与美的享受。

3.转喻(metonymy)

转喻也叫做换喻,即借用另一个与本事物有着附属或者是伴随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在转喻中,用于替代的事物的名称可以是被替代事物的属性或与被替代的事物密切相关。例如:

(10)thesambastar,billedasthenextbigthingtocomeoutofsambafootball,isanestablishedstarbackinBrazil.

(ChinaDaily,February14,2005)

这里用samba(桑巴舞)代替巴西或巴西足球。因为桑巴舞是一种源出非洲的巴西交谊舞,在巴西非常普及,具有深刻的民族内涵,因此与巴西有着一定的附属关系,可以起到指代的作用。

(11)DidierhassomethingintheanklebutnothingseriousandheshouldintheoryreadyforSunday.

(Sports.省略,January9,2007)

因为欧洲的足球比赛大多在周末进行,所以在这里用周日代替了周日的比赛。

4.提喻(synecdoche)

提喻法,又叫做举隅法。主要的特点是以局部来代替整体,或者是用整体来代表局部。如:

(12)Chinawoninthefootballmatch.

中国赢了这场足球赛。“China”在这里是指中国足球队,用“China”来指代中国足球队,是一种用整体来代表局部的表现手法。

(三)拟人修辞

从表1中可以看出,拟人修辞是体育英语中重要的修辞手段,所选的300篇文章中有149篇使用了拟人修辞,总计达192次。

拟人(personification)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人格化。[1]在英语体育新闻中适当地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可以传播情感,增强感染力,展示竞技体育的魅力,使新闻更富有人情味。例如:

(13)aterrificfreekickbyShunsukenakamuragaveCelticanhistoricalplaceintheChampionshipLeagueknockoutstageontuesday.

(ChinaDaily,november23,2006)

此句用“aterrificfreekick”作主语,赋予其生命力,充分体现了这个球的重要意义。

(14)Brazil,nocrytogohome.

(washingtonpost,november29,2006)

把巴西队赋予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巴西队失败之后的悲痛与无奈。

上述两个例子中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些带有情感性的词语使得体育新闻的语言不再是枯燥的词语堆砌与平铺直叙,而是赋予语言以人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体育新闻的时候倍感亲切。

(四)对偶修辞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偶修辞也是体育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段,所选的300篇文章中有126篇使用了对偶修辞,总计达152次。

对偶(completeantithesis)具有整齐和谐、抑扬顿挫的美感,对偶在体育新闻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体育新闻的标题中。运用对偶修辞,可以强化新闻的形式美,增强体育新闻的对比特性。看下面几个新闻标题的实例:

(15)Chelsealosebutprogress

(ChinaDaily,november24,2006)

(16)newyear,oldranking:mavericksstillno.1

(Sports.省略,January1,2007)

以上两则新闻标题整齐、简洁、对称。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题意鲜明。使人读来流畅自然,有身临其境之感。英语体育新闻中运用对偶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凸现新闻的“对比性”因素,给读者带来一种差异美和节奏美。

(五)夸张修辞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夸张修辞也是体育英语中主要的修辞手段之一,所选的300篇文章中有95篇使用了夸张修辞,总计达122次。

运用夸张修辞,可以表达体育赛事的对抗性和激烈氛围。夸张(hyperbole)是从主观感觉出发,是用丰富的想象有意识地将人或事的形象、特征、作用加以扩大或缩小、渲染,形象地突出人或事的特点,以达到突出事物本质,并且表达强烈的感情需要的一种修辞手法[1]。在英语体育新闻中,夸张修辞的运用可以把简单的赛事进程表述得生动有趣,把纷繁复杂的现象表述得简洁明了。能够给读者或观众强烈的感觉冲击力。例如:

(17)RedcardraindisgracesReal’s3-2hardwin.

(ChinaDaily,march26,2005)

(18)italian3-pointshootsbombedChinesebigguys

(ChinaDaily,august20,2006)

上述两个例子中,适当地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运动员全力拼杀的情景,而且表现出运动员战胜对手、争取获胜的强烈渴望。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外,英语体育新闻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还包括:双关、排比、反语、暗指、委婉语等,这些修辞手段的使用,都不同程度地增强了体育新闻的娱乐性,这里就不一一详细说明。

五、结语

英语体育新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体育新闻娱乐性特征的凸显。从内容上看,适当地运用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有利于展示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富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有利于渲染体育中的激烈对抗与竞争,有利于展示体育新闻的音乐性、形象性、情感性、刺激性等特征;从形式上看,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平铺直叙,代之以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使体育新闻标题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给读者以愉悦感和阅读的享受,实现了体育新闻娱乐受众的目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冯翠华.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辉松.论英语语音的强调手段[J].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ChinaDaily.2002-2007.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篇10

关键词:音乐史中小学高校联系

自21世纪初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以来,有关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基地,高校音乐教育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升。音乐史是历史学与音乐学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音乐史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中国音乐发展的线索,阐明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提供必要的音乐历史知识。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音乐史也是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作品和音乐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表格数据统计法,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编排情况,提出了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接轨的教学思路。文章分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对接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中小学音乐教材如何实现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概述

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美育的主要教学材料之一,为了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它具有教育科学的一般属性。表1总结了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编排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中,内容主要设计声乐演唱、声乐欣赏及器乐作品。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

表1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

二、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对接

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情怀在不断加深,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史的教育应该跟上学生学龄变化情况逐步融入到教学中。音乐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在音乐教材中都有所关联,教材集中展示音乐课程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相应地要有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与之相适应。

从目前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要按照教育科学一般规律那样,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技能的提高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原则。其次,在音乐教材的编排上应具有符合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独特之处。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史教育是本科必修课之一,其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具体到教学方式,“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的强迫性?”等问题却长期困扰着音乐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教材编排上就应该循序渐进的开展音乐史教育,让学生对艺术、对历史、对音乐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

三、结语

分析表明,高校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和理论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更加注重音乐声乐及教材,这往往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本身的意义和情怀。总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结合区域、教学、学生情况等循序渐进的在教材编排中注入音乐史的阅读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底蕴,一方面与高校音乐教育接轨,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音乐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姜霞。

参考文献:

[1]杜永寿.中小学音乐教材论[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Harleyma.Spaceandspatializationincontemporarymusic:Historyandanalysis,ideasandimplementations[D].mcGillUniversity,1994.

[3]CorneliusS,natvigm.teachingmusicappreciation:aCulturalapproach[J].JournalofmusicHistorypedagogy,2013,(01).

[4].浅析中国音乐史教学[J].大众文艺,2013,(11).

[5]段永慧,柴广育.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6]吴海萱.初探湘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范元玲.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