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德育渗透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31:17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1

一、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与整合路径

1、不同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1)、美术造型与表现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与整合

在中学美术教育之中,教师要将美术造型与表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学画梅兰竹菊的画法时,可以让学生体悟这几种植物内蕴的德育内容,如: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顽强之志;兰花“香远益清”的高洁性情;竹子“高风亮节”的情操;“傲霜怒放”的清秀神韵与一身傲骨等,在学画这几种植物的意象之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梅兰竹菊”所代表的坚贞高洁的品质,并将这种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的坚贞性格迁移和内化于自己日常的美术学习和生活之中,勇于面对自己的困难,更好地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道德品性。

(2)、美术欣赏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在中学美术教学的欣赏课中,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两史一情”的教育,在让学生欣赏陈洪绶的人物画时,由其《归去来兮》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态度,更好地将美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充分融合,使学生体会到如何为人处事,并使自己的行为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体味中国画中所寄托的深情厚意。

(3)、绘画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在中学美术的绘画课程中,教师可以挖掘绘画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元素,选取一定的绘画题材进行德育教育,可以结合社会中的热点现象和关注的焦点为主题,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例如:可以结合抗震救灾、奥运会、环境综合治理等主题,进行绘画学习,并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由此获得情感上的感染和启迪,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4)手工艺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在中学美术的手工艺课程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样、姿态各异的纸工、泥工、布艺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手工艺品的制作原理及其方法,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艺术、爱劳动、爱集体的高尚情操和品质,通过手工艺制作过程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享受到生活之美。

2、中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

(1)社会美德教育的渗透

教师可以结合“十?一”教师节,向学生传输尊师重教的意识观念,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献给教师的卡片,书写自己想说的祝福的话语,培养学生的社会美德和情感态度,充分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劳,尊重教师艰辛的付出,知恩感恩,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

(2)环保教育的渗透

在中学美术教学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科学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观念,主动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了解保护大自然的科学知识,实现美术学习与环保观念的渗透。

(3)社会公德教育的渗透

在中学美术教学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诱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体验,从而更好地遵守规章制度,耐心接受社会公德教育,较好地克服自己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

(4)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中学美术教学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要充分展示优美的美术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之中,充分感受到优秀的中华文化,积极进入到中华文化的互动和探索之中,从而更好地汲取中华文化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丰富自己的中华文化内涵。

3、美术教师要言传身教,以道德修养感染学生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2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

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教育渗透

在小学阶段,学生比较年幼,思想不够成熟,对外界的抵抗能力不强,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此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其准确地分辨善、分辨美丑。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就要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德育作用,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其德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开展游戏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得学生参与到小学美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接受美术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帮助其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品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带领学生开展动手操作课程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动手制作“纸拖鞋”。教师可设计游戏环节:首先,要向学生招聘设计人员。然后在班级中布置展销会,由被选中的学生对拖鞋款式进行设计。第三步是销售拖鞋。即请几个学生到讲台前对拖鞋产品进行销售。学生可针对个人设计的拖鞋进行介绍,或者是直接穿上拖鞋进行表演。第四步,购买拖鞋。由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互相的评价,互相欣赏,之后再将小红花粘贴在自己想要购买的拖鞋上。第五步,将班级中学生拖鞋的n售情况进行比较。选择出销售数量最多的学生,将其评选为最佳的设计师。通过这种游戏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效地渗透了德育教育。

二、开展启发式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就要将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与规划,进而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抓住教学的关键与重点。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效率,并且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积极地渗透生态保护理念。可为学生播放一些ppt或者图片,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干旱对田地造成的危害、生活垃圾被人们四处丢弃、野生动物如大象等被人们肆意猎杀的画面与情境。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提问:请问同学们,我们是否应该在马路上或者公园中随意乱丢垃圾吗?见到大象被猎杀的情景,你们心中有怎样的感想?假如田地干旱、寸草不生,蔬菜粮食无法生长,那么农民伯伯又将如何生存?我们又能吃什么呢?由此使得学生充分的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到人们的破坏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生态保护。要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开展美术鉴赏课,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想象力较丰富。因此,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地开展美术鉴赏课。例如,可以为学生展示中国的古典文化,如雕刻、脸谱以及版画等。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使得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艺术的精华所在,从而使其更加地热爱祖国,为祖国感到自豪,为中华民族感到骄傲。树立较强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并且能够在今后充分地尊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良好发扬与传承。

四、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形式,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美术教师可根据一些重要活动以及重大节日等,带领学生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促进彼此的感情,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即“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对此,教师首先要制定实践步骤:第一步要制定策划书、绘制活动的路线图。第二步是设计调查团的旗帜与标志,制定工艺的广告宣传画以及相关的活动口号等。第三步是设计调查团的帽子以及文化衫,使其可以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点。第四步要合理地设计清洁袋以及清洁筐,以此收集垃圾,并且要充分加强环保节能的设计。第五步,提出“金点子”。即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出帮助家乡建设,使其家乡更加美丽的好点子与有效的措施,并且将这些点子采用绘画的方式表示出来。如此的活动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在今后更加注重环保节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努力建设家乡。

五、完善评价机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为了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那么教师就要对考核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要不断地完善评价体制。例如,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每个小组为单位,由小组的全体成员共同创作主题画作。在美术作品创作成功以后,教师在对学生的艺术美术作品进行评比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各小组的互评,再由各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教师也要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其他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公平公正、谦虚客观的良好道德品质,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

总之,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课程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到美术的魅力,提升其鉴赏能力、创作能力以及美术审美,促进其综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莉.小学美术德育教育教学探究[J].祖国:教育版,2014,(08).

[2]孙宏.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德育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德育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已是教育界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美术教学内容,从而利用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将德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会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这样美术教师就能改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将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将德育知识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但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教学目标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没有让学生准确的理解美术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无法学到真正的美术知识。同时由于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规范的将德育知识交给学生,从而导致教学过程混乱,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和规范性,致使学生不能合理的学习美术知识。

2.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调查显示,部分美术教师职业责任心不强,认为自己所教授的科目不是主科,学生没有必要将学习精力浪费在美术课中,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书本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不对美术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而且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

样就使得原本生动形象的美术知识变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美术失去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并阻碍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德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氛围中,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的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并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但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将教学内容一味传授给学生,而缺乏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这样就使学生无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自身德育意识,学生也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渗透德育知识的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想有效地将德育知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按照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样教师在将德育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时,学生可以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提升自身的思想价值和良好的

品质。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美育,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师在教学中制作美术工艺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看教学制作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而教师也可以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捣练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捣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所呈现出的人和事物,并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这时学生就会认真的观察与欣赏,研究图中所描绘的事物,从而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这样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美丽,并对美术课程产生强烈的求助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美术教学产生思想情感后,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也有利于教师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学习《中国民间美术艺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不同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中国民间美术都有什么,然后教师再选出最具特点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动手绘画或者制作,这样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

总而言之,德育在初中美术教学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的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这样教师就能将德育知识合理的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教师利用德育教学也会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美术素养,从而使学生尊重教师的教学,并在课堂中主动配合教师教学,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5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高职院校;社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35-0071-0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规格要求的日益提高,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劳动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民族精神的积淀和社会道德发展的精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高职教育中进行探索。

一、在高职院校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提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招生难,生源素质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学生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二是缺少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欠缺;三是进取精神不强,道德素养不高;四是散漫心理严重,集体观念不强;五是人生目标不清晰,对职业生涯缺少规划。由于高职院校要向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不仅现实而且迫切,意义极其深远。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学术界,目前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本内容的提法很多,一是“十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提法;二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和“忠、孝、节、勇、和”即五德的提法;三是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温、良、恭、俭、让”的提法等。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本着与时俱进和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结合传统美德内容,就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来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具体可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谦虚礼貌、团结友爱、自强不息、人贵有耻、诚实守信、律己宽人、立志勤学、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敬业尽责、勤奋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十八个方面。

三、在高职院校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道德素养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思想政治教师的道德素养,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严以律己。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表率,真正做到用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用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用高雅的素质感染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倡导以人育人,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完善个性,塑造自我。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区分出中华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能够区分出这些文化与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能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思想政治教师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只有教师自身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才能有满腔的热忱地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育人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了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实效性,政治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学识、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促进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传统美德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入课程,进入学生脑中、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三)在各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高职素质教育改革应从整体上遵循“多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多方面的素质教育”的原则,从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向高职学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同时也应在各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将各专业教学都作为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载体。首先,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契合点,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贯穿在专业教学中。其次,要优化课程设计,提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载体的科学性。如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文的角度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接受到道德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知识背景和原理产生过程,将优秀专家、学者和技术能手的求知精神、工作态度和从业操守渗透传达给学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一是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争做文明大学生等评选活动,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二是以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通过校园网络、画廊、展板和广播等媒体,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途径是多样的,单靠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拓宽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渠道,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机制,使学生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优化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效果。一是通过观看教育片、举办主题图片展、主题征文比赛和辩论会等活动,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二是利用传统假节日,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如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在“七一”建党节,组织征文比赛,加强学生对党的认识和热爱;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三是通过开展参观、问卷调查和访问等形式,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教师可以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走访和调查等形式,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到街道、市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调查环保情况;充分利用好实习见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怀的同时,还能切身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由“内化”到“外化”的相互转变,提升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杂志,2013(1):1-3.

[2]朱明光,蓝维.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3-75.

[3]王东莉.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1(11):33-34.

[4]栾传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

[5]冯秀军.民族精神及相关概念试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71-72.

[6]薛玲珑,薛婧.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J].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3-214.

[7]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2.

[8]班华.现代教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78.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6

儿童的内心是纯洁的、是天真的、是好奇的、是求知的、是灵性的,儿童内心世界是美好的.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一批学者和教育者们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提出向儿童学习的口号理念.既然提出向儿童学习的口号,那就要从向儿童学习的口号中吸收精神营养,而儿童身上的精神营养必然从儿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中体现出来,儿童素质的提高与家庭、社会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培养及环境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应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拓宽、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理念打开.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发展现状分析

2.1目前国内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由于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人才紧缺,社会对具有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需求旺盛,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行业,尤其是学前教育行业,国家在未来几年里对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方面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学前教育专业将是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优势明显.据统计,目前每67名幼儿才拥有一名幼儿教师,离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幼儿园1:61:7的师生比例相差甚远,学前教育方面人才短缺现象非常严重,而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更明显;素质教育实施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观念有待提高.

2.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优势与作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选取要一定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与现代手工艺制作合成的手工制作课程.从收集素材到工艺流程制作,德育的烙印始终渗透在发扬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文化、振兴祖国传统艺术为前提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有较广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体现在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与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差别,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美术注重美术的基础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往往是以素描,色彩为主,到工作单位后,所学的知识结构与儿童自身能力接受和兴趣有很大的距离,而现在教育对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注重,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渗透的德育教学探讨

学前儿童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前儿童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高职学前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儿童的良师益友幼儿教师.要使学前儿童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家庭要有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之外,学前教育的老师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手工课是高职学前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手工课又是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分量,是儿童喜爱的课程之一,笔者认为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学在提高和完善人的品德形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3.1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宗旨及遵纪守法教育

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是全方位的,如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手工课教学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是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通过手工技能教学,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昂扬的精神与热情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展现美好情感.

3.2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教育

德育教育要体现时代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热爱祖国、忠诚祖国、为祖国奉献,遵纪守法,做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有诚信、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职学前教育劳动者.确立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提高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有用之人.

3.3团队精神和职业良知教育

团结就是力量,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如今改革开放,人们思想行为也得到解放,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改变.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小组制作、分组制作是手工课的常见形式之一,如以故事、历史文化为背景的题材内容,以泥塑、纸雕藤编类材料为主的手工作品,体现了个人力量在集体空间充分得到展示,集体智慧使个人的力量得到提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实现自我价值的终身事业.

3.4感恩教育

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渗透德育中,感恩教育在当代尤为重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思想受经济市场的冲击而变得有些浮躁,而德育基础教育的基点感恩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知遇之恩、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等这些传承千年的道德文化,熏陶和感染人类数千年.感恩是人成长过程中最起码的良知、处世哲学及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解决方法与具体途径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制作方法与创新理念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是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4.1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从主题内容上渗透德育教学

有意义的课程内容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是手工课堂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剪纸、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布贴、泥塑等课程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每一个手工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做人的道理,学前教育学生在制作手工作品时不仅从主题内容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对主题内容衍生的事物产生美好的情感而达到陶冶美丽的情操,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4.2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从制作作品成型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前教育手工课是知识与技术、劳动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优秀传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学生通过手工课制作在劳动与技术结合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实现自我转化.

4.3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利用手工材料的特点和多学科知识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是密不可分的.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自身的特点及手工课中形形色色的材料、特别是对废旧材料的利用等对手工材料的特点认识、造型艺术的审美、环保思想意识等理念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手工课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5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实践中几点思考

反思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以它潜移默化的方式、直观的艺术造型,其德育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职业道德功能.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适时的德育渗透教育是一项不容推辞的重要职责.

5.1反思教学效果,开展德育实践,在全市遴选几家大型幼儿园研究成果应用场所

笔者就本课题研究以池州市内的市直机关幼儿园、贵池区幼儿园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实践活动场所,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推进中收到良好效果.

15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1)班学生在池州市市直机关幼儿园见习期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领大(1)班小朋友在寻找、收集手工材料的这一活动中,教育引导小朋友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手工教学活动以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教学素材,用彩纸、剪贴、涂画背景等塑造一幅迎春的浮雕图,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小朋友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增强小朋友们的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

15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2)班学生在贵池区幼儿园见习期间,学生们带领中(2)班小朋友们用蛋壳做了不倒翁,用河边的石头做了京剧脸谱,用小型纸盒等做了机器人等,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引领和示范,来开发幼儿发展时期再创造能力.使被扔掉的废旧物品仍然具有新的生命,让幼儿幼小的心灵感觉到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使幼儿小朋友从小热爱生活.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7

【关键词】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纵观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渗透方法。

1.从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8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二、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德育渗透的经验,一些教师对此作了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仅从最近几年不完全的搜集,就有40多篇文章。市、区县教研部门自1992年以来,多次组织市和区县的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市教研室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各科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生物、历史、地理分册和数学、物理、化学分册,1994年出版了《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资料》、《情系中华》两史一情教学经验等书。在组织全市学科优秀课教学评选中,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和教书育人的贯彻。

三、学科德育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但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在一所学校,有计划地确定若干教育主题,组织各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教育是一种好形式。就全市来说,近几年在全国或全市重大教育活动中,如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教育、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教育等,都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同作用,使孤立、分散的教育化为整体有序的教育。

四、通过学科德育的落实,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许多中小学校都作过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本市中小学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二)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

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小学的低、中年级,初中、高中的非会考年级、非毕业年级,教学改革、德育渗透比较注意;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到了会考、升学考,教学改革、德育渗透就相对比较弱。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连一些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也不例外。不少校长对此也认为无能为力。

三是学校之间不平衡。全市看,只重视智育成绩、不重视学科德育的学校当不在少数。

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年级、学段)之间,横向(教师、学校)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三)学科德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

目前较普遍的状况是,学科教师在上分开课时,参与评课的领导和教师还较重视对该堂课学科德育渗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除此外就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手段,对学科德育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广大教师较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仅关注于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与学科德育教和学之间,呈现着的是松散的无序的联系;学生毕业、升学、就业依据的是学科知识考试分数,本来仅作参考的操行评语还常被“从宽处理”得难以反映学生操行的真实状况。显然,学科德育评价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科德育的健康发展。

(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深刻性。

从全市来看,在有了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了较注意体现德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下一步需要着重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学校管理经验,引向深入研究:如学校如何形成德育综合网络,使“三线一面”落到实处?学科德育如何有分工又有协作,发挥整体效应?学科德育的规律性和方法论如何?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德育、学科德育的评价问题,建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的评价机制?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

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德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都远不如像智育那样的重视。教育手段相对比较贫乏,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

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各不同类型座谈会的研讨以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的步伐。课程教材改革仅是第一步,还需有德育运行机制和升学考试改革的相应配合,否则新的课程教材也会被纳入升学应试教育的轨道,而使改革有名无实。

(二)建立学科德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的问题。在市和区县两级,需解决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的协调机制问题,使其相互协调、配合、衔接。在学校一级,要有健全的德育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三线一面”在学校中的实施,协调各学科德育的相互配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综合效应。在学校德育的关系上,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从教材编写组,教学研究人员到教师,尤其要主动了解各学科德育渗透状况,主动与各学科教师配合,使主线与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建立学科德育的评价机制。

从学科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到青少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明显的发展,这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以他们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其中间环节,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发展过程。学科德育有其近期效应,但也有许多效应将在远期逐步显现出来,基于这样的状况,目前应用于学科知识的评价手段很难直接用于评价学科德育的状况。

德育作为一个系统,既从属于社会学系统,又从属于心理学系统,受两方面规律的双重制约,所以不能把德育建成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那样的精确评估模式,也不能把它建成象哲学、文学、伦理学那样的模糊评估模式。它需要模糊与精确相结合。模糊论并不完全反对数学测试与数学统计,但是,由于学科德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就象数学中的“集合”。因此,应当象模糊数学对待“集合”运算那样,更多的采用“描述”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评价,如何既借助于传统的统计数学进行测试,又采取综合总体模糊识别方法,建立起一套操作上易行,能客观描述学科德育状况的评价机制,显然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得急于花力气解决的课题。

(四)加强学科德育的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和软件建设。

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与学科特点思想政治课类思想品德课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17个德目,由浅入深地贯彻于小学五个年级教材中,初步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和健康心理。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初中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爱国责任教育,涵盖了初中阶段培养目标中德育目标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知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高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向,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本,能初步运用所学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文科类语文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三十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具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英语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小学通过看图识字、看图说话、对话游戏、唱歌等教学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家庭及文明礼貌教育。初中主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高中增加了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其特点,主要是隐性教育。历史通过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近代落实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世界史学习,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的认识。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内容。历史学科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地理通过讲解我国的自然国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我国的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提供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使学生既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又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起自力更生、艰巨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进一步使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国情与国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社会本学科是社会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融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伦理、法制、科技、文化等基本知识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教育内容,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小学三年级“认识周围社会”进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道德教育;四年级“认识祖国和世界”,进行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年级“了解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形成现代意识世界意识。中学第一册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责任;第二册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第三册隐含社会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第四期振兴中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第五、六册,开阔视野,培养改革开放意识,树立“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思想。具有德育显性课程的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理科类数学小学阶段结合数学知识,选择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例题、习题、统计图表及阅读材料(“你知道吗?”)等形式,渗透教育(如计算祖国疆域、海岸线,许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积、南浦大桥的长度等)。中学阶段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比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自然结合自然现象的探索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现代科技成就(如地震预报、四大发明、煤和石油的最早使用等等)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道德品质教育;通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物理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品质的教育。结合实验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化学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生物在“人体与卫生”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流行病的不同遭遇,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养成卫生习惯,吸烟有害,禁止吸毒等教育。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生命起源、生物体内部矛盾,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生物的进化等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此外还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理科本科学是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综合课程,包含有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德育内容,强调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法则,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视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与人类相关的问题,重视观察实验能力和综合考察自然的能力,并结合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如克服偏食、抽烟、喝酒、不良习惯,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等)。体育与保健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纪律的有力数据和运动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量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技艺类唱游音乐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三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编选教材《国歌》、《我爱你中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祖国颂》、《丰收之歌》、《我们的中队》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进行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教学活动之中。美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用他们的创作态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精神,启发、教育学生,并在实际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小学“生活与劳动”、中学“劳动技术”在德育方面担负着劳动教育的任务,其突出的特点除劳动技术的学习,主要是结合劳动操作进行教育训练。“生活与劳动”中的德育渗透,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如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家务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劳动技术”课加强了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高中,进一步明确劳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质量意识以及劳动中好品德、好作风。让学生在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工具、勤劳节约等良好习惯,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最大特点。职业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成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懂得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行行光荣的思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为参加劳动和工作,献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计算机通过世界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在wps中选用具有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文章段落;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训练,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遵纪守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团结协作等品德行为。在高中还渗透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

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9

【关键词】地理学科;德育渗透;策略与方法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占领德育高地,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心中,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再加上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地理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2.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罗素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现在的初高中生甚至小学生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出现了与中学生行为习惯极不相称的现象: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打架抽烟、脏话连篇、谈情说爱等等。表面看是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美丑不分、善恶不明,究其原因实质是我们教育引导不到位造成的。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搞清楚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德育的生长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然后归纳总结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结题报告。地理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它本是蕴含着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法思想。学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要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人性得以升华。

2.2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对所实验的班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后对学生思想境界、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只要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和德育生长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渗透德育,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而又有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作用。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2.3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2.4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只要我们认真的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比比皆是,教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地理教学要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美”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感悟;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美和丑是相对的,欣赏和感悟美的对象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去感知美、去践行美,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2.5融德育于课堂,不能喧宾夺主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6-0000-02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1地方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首先高校学生表现出对“两课”的漠视,上课不积极,课下不复习,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另外教师在其学科教学中也鲜有德育渗透的内容;如此致使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平不高。

笔者曾就《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的德育教育问题,在地方高校——邢台学院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经常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网页制作时,进行网络公德教育?”中,11.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39.4%选择了“偶尔有”,34%选择了“时常有”,14.9%选择了“经常有”。这个数据说明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渗透德育教育。针对“您认为学习信息技术课能提升你的整体德育水平么?”这个问题,70.3%的学生选择了“能”,6.4%选择了“不能”,23.3%选择了“说不清”。这个问题反映了30%左右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并不能提升他们的德育水平。

所以,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素质教育,有必要改变现有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情况,加大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适应新时代的德育教育。

2影响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因素

影响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因素有许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

2.1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力量,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的大部分知识内容,都来自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如果教师德育意识欠缺或德育水平较低,则很难向学生讲授相关内容。

2.2学生因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主要构成者,是知识内容的接受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是掌握知识的关键。如果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则很难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2.3现代教育技术因素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运用于课堂学科德育渗透中的技术手段和设备等,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现代教学用具、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等,它们对于课堂学科德育渗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3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进行成功的德育渗透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从教师方面考虑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必须从教师入手,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素质。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德育素养,要能在日常教学中,在普通的教学内容中,找到德育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课堂渗透。

(1)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全体教职员工都有育人的职责。学科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相对于德育教师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传授,在适当的时机把德育教育的内容穿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教师可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书籍等多种方式学习德育知识,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德育能力。(2)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学科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找到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把德育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3)课堂练习中渗透德育。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堂练习,也要尽可能多的渗透德育知识。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上机课操作时,在机房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应该明确告知学生遵守机房使用规则,文明上网,科学合理地使用机器。

3.2从学生方面考虑

德育学习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要想学好德育,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学生也要增加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活动中去主动学习。而判断学生是否学好德育的一个标准就是评价,即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将学生道德评价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一体化。评价可分为自评与他评,自评主要是要求学生每学期写出自评报告,评价本学期自己的表现;他评主要是来自于任课教师和同班同学;两种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总评价,再把总评价量化,全班同学排名。排名靠前的同学就是全班学习的榜样,而排名靠后的同学则要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积极改正,努力向前看齐。这样就能激励全班同学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进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另外,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比如邢台学院“时代风”社团,该社团一直秉承着“回馈社员,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致力于打造口才培养的圣地,推动校园文明的建设。学生在该社团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的口才、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3.3从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考虑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的广泛应用,人机界面变的越来越友好,尤其是声音、图象、图形等的加入,让网络更加活泼,也更加具有人情味。在网络教育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建立一些德育教育网站,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强化德育教育的互动性。

总之,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只有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改善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增强学生的德育能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则尤其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积极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努力,把德育内容渗透到该学科的相应知识中去,达到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2]姚桦.关于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J].教学交流,2008,6.

[3]王焕成.信息技术现代化与高校德育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1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