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德育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31:59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1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4、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6、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初中有13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穿3年。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学科德育的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3、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三)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我校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2、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之间,横向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二、学科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2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3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4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5

关键词:持续强化德育渗透素质教育课题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木”指的是才能,“人”指的是品德,足见德育这项育人工程的宏大与重要。

一、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为收到理想的教育成果,就要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就要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狭隘观念,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发掘和探寻德育的切入点,适时地进行融合,完成有效的德育渗透。虽然渗透反馈的效果不那么迅捷和凸显,但其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是不容小觑的。

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多年探索德育渗透的实践中发现,德育渗透工作还具有表现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延续发展的无限性。因此,德育渗透工作大有文章可做,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二、实施德育渗透的途径

1.学校

为使德育渗透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专题教育的同时,应不断地强化和完善德育的教学渗透,努力使之常规化系统化;结合中职教育特点不断探索研究,出台总体方案和分支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阶段性检验及评估,使方案不断得到调整和更新。要注重总结成功经验,克服负面问题,积极进行成功案例的推广与交流,通过报告会、研讨会、总结会等形式让教师获取更多的经验,增强其自信和动力,进而提升德育渗透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努力发掘教材内容中更多的德育渗透切入点。在做教学工作计划时,均辅以德育渗透主题及方案,认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乃至细化到备课时把相关节点在教案上做“提示注”,并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更新方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效果。各科教师应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以形成既有主体共性特征、又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德育渗透格局。

比如德育课,其教材的属性就是德育,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教师要运用“四结合”方法,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打作用,即:结合教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学校等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优化社会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抵制不良风气侵蚀的免疫力;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评论,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公意识;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举止行为等,进行操守规范教育。

又如文化课中的语文课,教师可借助概述汉语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用掌握和运用语言工具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自信心。从语言本身就具有文明与不文明的道德属性的例子中不难看出,语文课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得天独厚的客观优势。

再如专业课中的微机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还可结合网络、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等状况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结合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培养学生自控自律的优秀品格。教师要在备课中潜心挖掘、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巧妙的渗透,使课堂教学形成了点连成线、线排成面、面叠成体的三维化、全方位的德育渗透立体空间。

三、德育渗透的成效

数年来,笔者学校持续强化德育渗透工作,所反馈出来的成果是显著的。一是活化了课堂教学。教学细节更丰富多彩,教学氛围更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使教学与德育渗透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二是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表现出跨越式的提高。正能量占据主导地位,违纪率大幅度降低,家长更满意,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明显提升。三是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增强。笔者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各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均给予好评,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6

历史教学不仅单单是让学生记住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鉴古知今,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服务现实和未来,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历史瑰宝光照未来,其中德育的渗透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历史学科作为文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提到: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育和熏陶。可见,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渗透是不容忽视的,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教学德育的渗透的原则。

1.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学阶段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很多,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求真忌假。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事实,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像为大忌,完全是重史实,讲真史,有根据,有出处。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讲真史,诉真情,不难做到,只要教师想方设法拥有丰富详细的历史资料,含情投入,经过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表现之二,求实忌空,也就是说渗透德育必须有两个前提要考虑,首先是目标不可过高,过大,过空,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其次是联系实际要准确,求正忌偏,就是在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的评述历史,对历史的评价决不是所谓的“好与坏”之分,而是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时代的眼光公正的、客观的、全面的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2.时代性原则。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德育渗透的现实性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把历史讲得更贴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帮助学生看清时弊的根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相互交融。当然,历史德育渗透联系现实切忌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无原则地媚俗。

3.依附性原则。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会失去其科学性,也会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且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其渗透就会成为空谈。

4.蕴涵性原则。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蕴涵在对历史的评述、比较、分析之中,有意识地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口号式地硬贴标签,难以收到德育渗透之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涵性教育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5.多样性原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等差异,在历史教学中,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评价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学生得到的启示与觉悟具有不平衡性。

总之,已经过去的历史是不变的,然而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如何把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古今得失,用来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历史老师的共同责任。由于历史课堂本就是对过往的事件及人物的重现,这样就更有利于后来的人们去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在历史教学中逐步渗透道德教育,是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我相信,只要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法长期的思想渗透,就一定能够达到教育目的。教育在路上,学习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书目】

《中华上下五千年》袁野主编。作家出版社

七、八、九年级人教版历史课本教材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7

一、中学数学教育渗透德育的理念支撑与渗透内容

1.中学数学教育渗透德育的理念支撑

(1)数学是一种文化,不只有知识传承的任务,也有德育的任务和功能。数学是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涵盖所有科学,而数学具备这种广泛的涵盖性,既表现在它的理论方面,也表现在它的应用方面。数学影响其他的东西,感化和支配别的东西,它具备了“大文化”概念所具有的“真”(真理性)、“美”(艺术性)、“善”(道德性)。因此,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既有知识传承的任务,也有德育的任务与功能。数学文化已经走入中学课堂中,现在的中学数学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的面貌,课本在不改变“真”的内容的前提下,增加了很多“美”“善”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道德教育。

(2)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是德育的沃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为了使他们完成个人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道德的价值与存在取决于生活,道德教育的存在自然也是为了人们健康、文明地生活,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道德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的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基于生活,为了生活。数学因生活而产生,生活也因数学而更加精彩。在数学生活情境中进行德育是一种有效、有意义的教育。

2.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有: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爱国教育,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二、发掘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

1.数学兴趣小组

国家是鼓励学校组织兴趣小组的,但是很多中学并没有组织兴趣小组,姑且不论那些不具备组织条件的学校,就是那些具备条件的学校有很多也都没有组织,有的组织了,但只有兴趣小组的形式而没有内涵,如笔者家乡有的中学每个星期六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数学兴趣班,但这所谓的兴趣班只是学校变相进行补习的掩人耳目的一种说法。

笔者认为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重视学校学生学习兴趣小组的建立,鼓励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由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参加,7至8人为一组。活动一般以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结合家乡地理、自然、人文环境,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2.数学故事会、游艺会

中学生一年所参加的活动一般只有春游、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这三项,其他形式的活动是少之又少!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多利用一些如故事会、游艺会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组织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小学德育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开展德育教育除了要依靠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更需要所有班主任、任课教师的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英语学科是一门外语学科,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获取许多外国的文化知识。在信息时代下,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积极发扬本土文化的意识十分关键。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准备

1.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自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学校、家庭,而且各方面的德育教育相互依托,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使其它方面取得的德育教育成果功亏一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言论自由程度不断提高,言论传播渠道也不断拓展,社会言论环境变得愈加复杂。而在每个家庭中,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德育教育面临着较大的变数和各种不利因素。

在此情况下,学校的德育教育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必须积极配合社会、家庭方面对学生德育教育有益的部分,并引导学生规避那些不良的习俗文化和社会风气。从德育教育的影响力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思想的形成无疑有最重要的影响,而学生涉足社会的机会较少,社会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大环境,将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2.提升德育教育者的自身道德修养

德育工作者不仅是德育教育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更是学生眼中道德的楷模。所谓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德育工作者的优秀品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不断提高,但如果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品行不够端正,也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诱使学生走向歧路。因此德育教育者首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在小学教育阶段,班主任和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也扮演着德育工作者的角色,而且相比于专职的德育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接触更加密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小学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全看家长、教师在上面留下怎样的画作,教师身上好的品行会在学生的这张白纸上开出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教师身上不良的风气则会在学生的白纸上留下难以抹去的污迹。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做到一碗水端平,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也要注重方式和方法。这些都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做到的前提准备。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在教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学科的渗透必须充分与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尤其是利用教材内容,巧妙的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如果脱离了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长篇大论的德育教育,就丧失了将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意义,而成为另一个阵地上的德育教育。而且还会占用较多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正常的英语教学进度,学生的接受效果也十分有限,总体来说得不偿失。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方便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比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就是从礼貌用语开始的,“Hello!”、“Goodmorning!”、“thankyou!”,在这些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自然就完成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小学学生普遍较为腼腆,不习惯主动与人说话、打招呼,但用英语就不一样,学生会把它当做一种玩笑和乐趣。所以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用英语与人打招呼,见面说一句“Hello!”,接受别人的帮助说一声“thankyou!”,慢慢的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2.积极进行课外拓展,同时也是拓展教育的深度

英语作为一门文科,除了基础的语言知识,还包含许多文化知识,教师如果能抓住文化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也容易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讲跟颜色有关的知识时,有一个经典的问句:“whatcolorisit?”,教师可以指着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回答。为了融入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五星红旗,然后让学生分别回答国旗的底色和五角星的颜色。这时候有些学生就会产生疑问,问什么我们国家国旗的底色是红色,五角星的颜色是金色,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延伸和扩展,介绍国旗的产生等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完成德育教育的渗透

新课改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话剧表演、小组合作学习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从而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比如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对话练习,场景是在学校中的第一次相遇,学生进行对话时肯定会问对方的名字,有些学生会用“whatisyourname?”,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问话方式虽然没有错误,但有些生硬,如果使用mayihaveyourname?就显得温和而又礼貌。”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一定要注重“渗透”二字,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丙芬,温贵田.浅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109.

[2]赵吉.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浅述[J].现代交际,2015,(04):147.

[3]王小岚.情・理・趣――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579+596.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9

一、德育渗透在常规管理之中

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常规正是培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良好行为规范训练的最普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年龄小,思想纯,可塑性大,每天学校的引导,无疑都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我们加强常规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常规管理中注重“三导”。

1.校会导向。

每周一次的校会,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之一,每周一次的校会可让师生不断明确方向,形成共识,导之行动。

国旗下专题讲话让我们“有机结合,宣传激励,形成系列,注重实效,正面引导。”

2.制度导训。

健全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不仅是落实德育到位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的需要,是明理导行的保证。

我们以查带训,以查促进,健全完善了“热爱祖国每日升降旗制”,全面发展“班级评优制”和“个人学分制”“一日常规六查制”;“每周活动八查制”;“红领中监督岗制”等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德育渗透学校全面育人的管理体系,强化了对学生的训练。

3.竞赛导行。

我们每天公布各班全面发展情况,周周小结,月月发流动红旗,期末评优发奖,总结表彰,形成学校不断地竞赛激励机制。每个同学在竞赛中进步。每个班级在竞赛中奋发向上。

二、德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我们从管理入手,要求各科教学德育渗透入格。

一写:各学科必须把德育目标写进教案;二看:课堂教学看德育渗透的措施落实;三导:以育人意识检查指导德育渗透到位。

我们用“两全”指向,为各种教学渗透德育引路。

(一)全面贯彻方针:全面育人意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发展学生思维,重视能力训练,关心学生身体,培养意志的品格,支持学生活动,减轻学生负担等。

(二)面向全体学生:厚爱中下生,提高优等生,关心帮助每个学生成长。

培优补差有效果,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

三、德育渗透在丰富彩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的好形式。活动只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

我们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强调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养习惯、启智慧,练本领,长才干。

开展活动,我们力求“两让”:让一次活动使学生得到多种效益,一举多得,让每次活动都能令学生终生难忘,留下金色童年的美好记忆。在活动中,我仍还特别注意了“三结合三训练”。

(一)结合各种活动渗透养成教育,强化行为规范训练;

(二)结合各种活动渗透"五爱"教育,强化意志品格训练;

(三)结合各种活动渗透艰苦奋斗的教育,强化自主自理能力的训练;

四、德育渗透在评比之中

评比是激励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好方法。评比只是手段,导向才是目的。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缺乏专业师资的影响,我们很多学生、老师、家长,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把音乐教学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致使我们的音乐课在很多学校开展不起来,这种现象尤其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试问:正常的音乐教学都开展不起来,何谈德育渗透?音乐教学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完美艺术手法和艺术形象的感染,树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那么,如何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经过多年在职教中心一线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确定德育教育的目标

由于音乐学科本身具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比较广泛的特性,且它的教学包含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以使我们的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道德品质得到升华,使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

二、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德育渗透

职教音乐教学的环节最主要的包含音乐欣赏和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分环节进行德育渗透,使得我们的德育渗透始终贯穿于我们整个音乐的教育之中。在音乐欣赏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好的音乐作品的,从而使学生对我们祖国美丽的山川河流、传奇故事、英雄事迹以及爱国情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内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苏武牧羊》这首历史歌曲时,就可以利用这首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这首歌曲创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的爱国人士都站起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抛头颅、洒热血,这就包含了一种爱国情怀。这首歌曲所讲的故事,也是苏武爱国形式的一种表现,学生通过欣赏以及心灵深处的触动,加深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次,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涉及到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我们必须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利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新思维,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升华。这不仅是培养具有高水品的专业音乐人才的基础,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

三、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