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十篇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十篇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36:34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1

行政前台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一:

在行政部从事前台三个多月以来,工作主要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认真做好来电的接听、访客的接待工作,做好订水工作;

2做好每月的考勤工作;

3做好仓库的管理工作;

4做好公司的档案管理工作;

5做好公司网站上传文件的工作;

6协助做好招聘工作;

7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临时任务。

总的来看,这三个月我是尽职的,但也有不少的遗憾;工作的确不够饱和,时有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

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做事麻利,有效率,不出差错。服务态度要良好,接待客人要不断积累经验,要给客人留下良好印象。接电话时,也要不断提高用语技巧;巧妙的问答客人。尽量让每一个客户满意。加强礼仪知识学习;加强与公司各部门的沟通。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一方面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客户的问题,准确地转接电话。如果知道某个部门没人,会提醒来电方,并简要说明可能什么时间有人,或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简要回答客户的问题,同时也能抓住适当机会为公司作宣传。努力打造良好的前台环境。要保持好公司的门面形象,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还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让客户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行政前台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二:

自2016年12月10日进入公司至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回首这半年的工作表现,虽存在些许的不足之处,但总体的付出,还是获得了不少收益。行政工作琐碎,为了搞好工作,,经常向于经理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前台的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我认为做好前台这个岗位,就要对前台工作有重要性的认识。这个岗位不单单体现出公司的形象;还是外来客户对公司的第一形象。所以,从前台迎客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不管哪一个岗位,不管从事哪一项工作,都是公司整体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公司的总体目标而努力。有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以下是我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具体工作表现

a、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如文件的录入、存档、打印、办公用品发放等),做好行政后勤工作计划;

B、懂得事情轻重缓急,做事较有条理;

C、能够较好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D、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改正错误,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e、与同事相处融洽,能够积极配合及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工作。

1、办公用品的管理

起初刚到公司的时候,办公用品管理还不是很完善,经过两天的时间把办公用品全部整理并登记,根据平时使用的情况,,寻找一家专门做办公用品的公司,当然货比三家,经过于经理同意才最终定下来。每个星期五统计一下本周办公用品的出入明细,向于经理报告,请示下个礼拜所需用品,以做到不备之需。在业务部频繁加班的情况下,在周五的时候会提前把审计部预计需要的复印纸等办公用品备用出来,以免耽误装订工作。

2、公司固定资产统计

在来到公司的第三天将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做一下最彻底的统计,大到电脑、复印机,小到桌椅、微波炉。

3、月底工作

每个月底将每位员工的打卡情况及请假天数核对,做最后的考勤表上交于经理。

每个月底将本月公司使用的网费、物业管理费、停车费、保洁费、电话费、快递费、办公用品费、电费以及饮用水费用等办公用品费用的合计做出明细上交于经理,并做出本月与上月金额的对比。

4、招聘新员工

根据业务部与前台工作的实际需要,年初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进行了员工招聘工作。回想起刚毕业时的求职经历,我认为自己有义务尊重每一位求职者,以公司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以公开、公平、公正为选拔原则,把好公司引进人才、择优录用的第一关。我能够做到对每一位应聘者的简历进行认真的筛选,对每一位有机会前来面试的应聘者报以最热情的对待,为公司领导进一步择优录用新职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5、把小事做好

行政工作是繁琐的,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要想协调好一个团队每一件琐碎的小事以保证业务的正常有序发展,首先要抱以一个正确的心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完成上级交派的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抓住每一次让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业余时间善于发现与工作有关的新事物新知识;最后,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挥所长,为公司分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⑴每天与保洁阿姨一起给董事长办公室打扫卫生,以及花卉的保养。上下班时要整理好前台的物品,察看一切电器是否关闭好电源。当天看看备忘录还有什么事情要做。前台大厅随时都要保持整洁大方。饮用水桶数发现不够时要及时叫送水。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没有墨时,要电话通知专业人员来加墨。如果空调出现温度调式问题,及时打电话通知物业派人上来,不管有什么问题都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⑵前台的主要工作是迎客,为客户答疑(包括转接电话、收发快件)。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看到有来访客人,要立即起身主动问好。对第一次来访客人要问清楚对方贵姓,找谁有什么事,了解来访者的目的后通知相关负责人,其中也要了解是否把客人留在前台大厅还是会客室,还是引客到负责人办公室、会客室。接待客人要笑脸相迎,耐心细致,亲切大方。引客入座后倒上茶水,告知客人已通知相关负责人,请稍等。

⑶转接电话,要注意礼貌用语,使用公司的标准用语:您好!天世悦成!问清楚对方找哪位,贵姓有什么事情,了解情况后转给相关人员。熟悉公司内部人员的办公电话分机号。如果来电方是作广告、推销、网络这些都是与公司无关的来电就要拒绝。领导及同事的电话号码也要记清楚,看到来电显示也可亲切问候。

二、工作收获

1、工作敏感度有所提高,能够较积极地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与结果;

2、工作适应力逐步增强,对后期安排的工作,现已得心应手。

三、工作不足

工作细心度仍有所欠缺。

四、今后工作方向

1、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做事麻利,有效率,细心不出差错。服务态度要良好,接待客人要不断积累经验,要给客人留下良好印象。接电话时,也要不断提高用语技巧;巧妙的问答客人。尽量让每一个客户满意。

2、加强礼仪知识学习。如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礼仪知识,公共关系学。

3、不断充电,每天都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学习人力资源,争取下半年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考下来。

五、总结

以上是我的个人工作总结,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工作的确也不够饱和,时有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感觉,但这一切的一切相信也会随着下半年的努力学习考证及不断实践而逝去。最后,感谢领导能够提供给我这份工作的机会以及对我工作的支持与肯定,使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感谢每位同事在这半年来对我工作的热情帮助和悉心关照。虽然我还有很多经验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欠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我们彼此多份理解、多份沟通,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相信事务所公司明天会更好!

行政前台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三:

在这岁末年初之际,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过去的一年里,在公司的指引下,在部门领导的关心帮助及同事之间的友好合作下,我的工作学习得到了不少的进步。前台是展示公司的形象、服务的起点。对于客户来说,前台是他们接触我们公司的第一步,是对公司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同时,公司对客户的服务,从前台迎客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所以我一定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一,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接听每一个电话,并且熟记每个部门的分机号,严格接照公司的指引给予电话转接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客户参观时我将时刻注重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将热情的接待。在合适的环境下向客户宣传公司文化,巧妙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做到笑脸相迎、耐心细致、温馨提示等。在业余时间我将加强学习一些关于电话技巧和礼仪知识。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以适应公司的快速发展。

二,注意前台的卫生和形象,按时提醒卫生人员打扫,清洁。对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茶水间将会保持室内的洁清和饮水机的消毒工作,每月最少消毒一次。按时更换打印机的硒鼓和维护前台的办公用品。

三,做好文具采购工作,学习一些采购技巧。了解所采购文具的市场价格,对现有的供应商将和他们进一步的沟通,希望将原采购的价格再降低点。并且多找些优质的文具供应商。从中挑选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的供应商。为公司节约每一分钱。保持有两家以上的固定的供应商。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2

一、台湾战争动员整体能力

战争动员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有经济结构、经济布局、军民结合程度、经济管理体制以及能力、经济动员体制、居民对战争的支持程度,以及战前和战争中对手的破坏程度等。

第一,从台湾经济结构看其动员能力。高技术战争消耗的是数量巨大的多种经济实力,它要求经济必须是全面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及优化。如果经济不能全面发展或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军事经济木桶中的“短板”从而不能形成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台湾是个孤岛,经济结构极不合理,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虽然农业还能基本支撑战争的要求,但是工业不仅规模小,而且主要是一些电子产业和重化工业,并且工业资源主要依靠进口,所以它的产业结构支撑不了高技术战争的需求。即使台湾的GDp较高,外汇储备较充实,但也因为战争所需要的物资数量大、品种多、时间紧,因而它们也很难立即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目前台湾战略物资储备数量有限,战时又受到严密的经济封锁,所以它就更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战争经济实力。因此,从经济结构看,台湾的战争动员能力相当有限。

第二,从经济布局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布局决定着战争初期和战争进程中遭受对方打击的程度。如果生产力布局没有纵深,易受对手第一次打击的破坏,即使有很高的生产力水平,也很难真正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台湾本岛南北长不到400公里,东西宽才110多公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战略纵深。其生产力主要布局在西部平原上,集中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大工业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集中在西部。这样的生产力集中布局,严重缺乏纵深和战略腹地,极易受到打击和破坏,所以它很难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因此,台湾的经济布局也决定了其战争动员能力很低。

第三,从军民结合程度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尤其是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程度是决定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转化的重要因素,决定了经济动员的效率。台湾当局近些年来开始重视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注意将军事科技工业根植于民用科技工业之中,重视发展军民通用技术,并且在科技人员中推广“国防役”。台湾参照美国硅谷的经验在新竹县创办了科学工业园区,把它作为军民结合的重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为将“军事科技根植于民间技术之中”,十分重视利用各个大学、研究所以及企业的科技实力,同它们签定了很多项合作研究计划,一些公民营公司也参加到部分军事科研工作中来。作为军事科研基地的“中山科学研究院”也逐步开放,由只开发军用技术转为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因此,仅就科技工业民的能力来看,台湾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一定的动员潜力。

第四,从经济管理、管制体制看其动员能力。经济管理体制由经济管理组织体系、规则体系和方法体系等要素组成,它是连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纽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说明经济管理水平高,体制合理,从而战争经济潜力也就大。同时,经济管理体制及其能力也是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的一个制约因素。50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成为“亚洲四小龙”,说明台湾的经济管理能力是比较强的,使得其战争经济动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台湾当局的经济管制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台湾成立了“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会议”,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大政方针与“国防政策”。“国安会”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保证了台湾当局对经济的高度管制权。台湾当局对经济的管制权主要体现在对军事人才、军工科研与生产,军事财力的高度控制上,为此建立了严密而权威的军事人力制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军事预算体制和经济动员体制等,并以相应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外贸政策来保证。台湾当局在组织和制度方面具有对经济的强大管制能力,可以保障在战时将其相当部分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

第五,从经济动员体制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动员体制决定着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的广度、深度和时效。由于台湾当局长期以来将台湾置于“动员戡乱时期”,注重建立和健全经济动员体制。台湾的战争动员采取的是总动员体制,即在临战或战争状态下,“为集中运用全部的人力、物力,加强防御力量”,“以有效的动员机制,整合有效资源,发挥危机处理效能”。经济动员包含在总动员之中,并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经济动员体制比较健全: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台湾地区领导人是总动员的最高决策人,负责决定实施动员的时机、范围并总动员令。“国防总动员联席会议”是总动员决策机构,由军地双方主管动员的高级官员组成,日常工作由“国防部总动员综合作业室”负责,其中经济动员由“国防部”经“行政院”授权设立的“中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业务汇报”,负责具体业务。各主管机关、省(市)、县(市)设“动员准备业务汇报”,负责本地动员业务。二是动员法制较健全。除了有“总动员法”外,先后制定和修正了“总动员物资征购办法”、“工业动员办法”、“动员时期船舶管制办法”、“车辆动员办法”、“空运动员办法”、“公民营事业生产军品办法”、“铁路军事运输作业规则”等法规,对于平时和战时的各项经济动员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范。三是动员方案和计划较健全。台湾“中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业务会报”,依据防卫作战需要,逐年制定年度“动员准备提纲”,各动员准备方案的主管机关以及“直辖市”、各县(市)依此制定本单位年度动员准备方案和分类计划。其中包括精神动员、人力动员准备、物资动员准备、经济动员准备、财力动员准备、交通动员准备和卫生动员准备等方案。健全系统的经济动员准备方案和计划保证了动员准备工作的正常进行。四是结合重大军事演习进行动员演练。这种演练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旨在增强“立即动员、立即作战能力”,采用无预警方式,配合部队演习实施。其二,军需工业动员演习,旨在验证各县市及公民营工厂能否有效支持各厂库战时要求,熟练战时生产转换作业程序、规定。经常的动员演练,既检验了动员方案和计划的可靠性,又提高了动员准备能力。

第六,从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程度看其动员能力。人心向背是决定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转化的重要因素。“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不仅是广大官兵的疑惑,也是台湾广大民众的疑惑。蕴藏于台湾民众手中的经济力量是不会甘心让当局用于战争的,上述的各种优势就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在战争即将来临之前,占有台湾经济规模85%的私人经济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海外,这就会大大减少台湾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的转化系数和数量。目前由于台湾政局动荡和两岸关系僵持,已有大量资本转移海外。一旦战争爆发,台湾岛内资本的转移情况将更加严重。

第七,从战前和战争中将可能遭到的打击看其动员能力。制约战争经济动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看其在战前和战争中可能遭到的对手的打击和破坏程度。如果台湾当局不顾两岸人民的意愿,公然宣布“独立”而引发战争,那么台湾经济将遭到致命打击。台湾的经济布局没有纵深和战略腹地,而且高度集中在西部平原地带,特别是三大工业区,最易遭到打击,甚至在首轮打击下就可能瘫痪。这样台湾的经济潜力在还没有转化为新的军事经济实力之前就将不复存在。由于台湾经济抵御攻击的能力不强,因此其动员能力也是比较脆弱的。

二、台湾经济各领域动员能力

1、工业动员能力。台湾工业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军营工业动员和民营工业动员两部分。平时把各个属于动员对象的工厂调整成总厂,通过对军需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进行动员准备,转入战时动员体制后,扩大军需品的制造与维修能力,最大限度地供应军队所需的器材。台湾当局还积极推行“经济军事化政策”,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强调“开发在军中,制造在民间”。为弥补军工生产能力的不足,便于民营工厂战时能够迅速转产军需品,台湾当局专门制定了“公民营企业生产军需品辅导办法”,采取技术转让、辅导需军品生产、委托保修、优先提供贷款和订货、减免税收等办法,吸引民营工业企业参与军需品生产,推动军营、民营厂家合作,增强民营企业研制和生产军需品的能力。二是强调“寓战备于经建”。为避免重复投资,台湾在一些重大的经济建设项目中强调要充分考虑和兼顾战时需要。例如,要求大型造船厂必须具备生产各型军用舰船的能力,石化工业必须具备一般性军需品及其军火用品的生产能力等。

2、物资动员能力。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台湾当局十分重视加强粮食、油料、钢铁等主要战略物资的动员能力。目前,台湾平均库存稻米40万吨,按平时消费标准,库存稻米可供全台湾2300万人口消费2个月;战时如以库存稻米的二分之一用于军用,可供130万军队食用1年。的粮食储备采取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办法,小部分储存于伙食单位的防御据点内,大部分粮食集中存放在大型地下粮库和屯粮坑道内,为落实“存粮于民”的要求,与地方粮食部门签订了战时粮食紧急支援协定,战时军粮由地方粮食部门直供。石油工业主要由台湾“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经营,该公司现有各类炼油厂9座,分布在西海岸的桃园、高雄、嘉义等地,技术设备比较先进,日炼原油60多万桶,高雄、大林埔炼油厂年处理原油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台湾大部分军用油料储存于地下油库、油地和油地坑道内,小部分桶装油料放置于遮蔽式的油场,战时生存能力较强。台湾每年自产的普通钢材基本可以自给,特种钢材及钢铁工业原料仍须大量进口。台“经济部”是物资动员的主管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战时重要战略物资调配管制。为确保战时急需,台湾当局颁布了“总动员物资征购征用办法”,规定动员时期军政机关因军事作战或执行紧急公务不能依正常方法获得物资时,可依法实行征购。

3、交通动员能力。台“交通部”主管交通动员,负责调配民间运输能力满足战时交通运输需要。由于战时台湾岛内的运输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对外岛的运输以海运为主,空运为辅。因此,台湾当局在不断加强交通动员潜力建设的同时,非常强调做好车辆动员和商渔船动员。50多年来,台湾当局不断对岛内交通设施进行维修扩建,交通动员潜力有了一定增强。火车电力机车头100余辆,客货车皮近万节;高速公路的部分地段战时可起降作战飞机;有各型机动车1519万辆,其中汽车420万辆;有各类港口80多个,基本为军民两用,一些小型商渔港也可作为轻型舰艇战时疏散基地;共有各类机场40余处,拥有各型民用机120架。为提高战时车辆动员速度,台湾各县市均设有车辆动员委员会。车辆动员委员会根据行政区域和交通状况,本着车型与生产厂家一致原则,将各种军用和民用车辆(警备、消除、救护车辆除外)中具有军事运输能力的车辆编入军勤车队,其余的车辆编入民防车队。对纳编车辆的驾驶员和机械操作人员实行统一的编组管理,战时两种车队相互支援执行任务。台湾对外贸易的95%和外岛作战物资供给主要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因此,台湾重视发展商渔船业,增强商渔船动员能力。台湾渔船分“公营”和“私营”两类,公营渔船公司属台湾“渔业干部船员训练中心”和“省立水产试验所”等单位。渔船均加入台湾渔会组织,并按母港编入船舶大队,受台湾警备“司令部”和“警察局”控制。战时一旦需要,“国防部”可根据“动员令”征用上述船只,协同海军执行扫雷、运输、警戒、侦察等军事勤务。

4、科技动员能力。认为,在现代战争中,科技的优劣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做好科技动员工作。1967年3月,台湾成立了“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隶属于“国家安全会议”,是台湾最高科学政策咨询机构,负责统筹制订台湾科学技术发展政策。1985年,台湾“行政院”批准成立了由“国防部”、“教育部”、“经济部”和“国科会”联合组建的“国防科技推动委员会”。其中“国防部”和“国科会”组成“国防科技合作协调小组”,负责“国防”科技的上游研究工作;“国防部”和“经济部”组成“国防科技发展小组”,负责“国防”科技与工业界的合作。该委员会的宗旨在于广揽人才,联合台湾不同学校的专家共同参与“国防”科技研究,同时将“国防”科技成果推广于民间科研,推动台湾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这些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台湾科技动员体制的基本框架。近年来,台湾加大了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经费占其GDp的比重由1986年的1.01%增至2002年的2.3%。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向高技术产业转型,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在高科技产业拉动下,台湾科技人才的数量有了较快增长,2002年达15万人,占全岛总人口的6.6%。但人才就业结构不合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科技人才77%集中在大专院校,18%集中在财团法人和研究机构,只有5%在企业供职,科技产业工程师及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同时也为战时科技人才动员预做准备,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办法,如高学历人才服“国防役”。

三、台湾战争动员能力评析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3

目前,丰台科技园在增量发展方面已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转变招商思路

2007年丰台科技园共引入企业522家,其中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2家,新增注册资金180.8亿元,同比增长37.5%,为建园以来注册资金最高的年度,其中千万元至亿元企业40家,亿元以上企业10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7家,成为丰台科技园企业集群重要的特征之一。

得益于增量的提高,丰台科技园2007年经济指标再次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实现了四个“首次”:园区企业技工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首次出现了技工贸总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首次出现注册资金百亿元以上的企业,首次出现三家税费上亿元的企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了110家。在去年区级财政收入高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丰台科技园留区财政收入5.83亿元,同比增长37.1%,占区财政收入的19.25%,上缴税费实现24.97亿元,同比增长37.7%。

成绩的取得是与园区招商工作思路转变密不可分的,丰台科技园的招商工作已由不加甄别的“引资”向现在精挑细选的“选资”过渡。“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招商模式转变,由简单招商向以服务促招商转变,由原来的单纯招商经营向投资促进转变。”园区管委会主任孔令斌在总结招商思路的转变时如是说。

产业链和组团式招商模式

隶属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是中国印钞造币行业惟一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家指定的有价证券真伪鉴别权威机构,属部级技术科研中心。技术科研中心入驻园区后,先后带动北京中钞钞券设计制版有限公司、中钞特种防伪科技有限公司、中钞国鼎(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和中钞科堡现金处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四家骨干企业入园。至此,涉及我国人民币防伪技术的研发、设计、制作、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园区聚集形成。

这条产业链的形成反映出园区在招商工作中侧重针对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集中招商。同时,园区通过研究宏观经济特点和热点,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对招商工作的推进能力。

园区在注重按产业结构招商的同时,也强化了组团式招商工作方式,在构建园区产业集群的同时,也注重打造园区的企业集群。

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下属的北京奥信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奥信化工)于2003年8月成立,9月入驻园区,两年后,对园区所提供的发展环境深感满意。同属北方工业总公司的北方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和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在得知此事之后,经过对园区的调研、考察,也决定在丰台科技园落户安家。与此同时,北方工业总公司在深圳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万宝矿产有限公司,受园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氛围感染,毅然决然地从深圳迁至园区。至此,北方工业总公司下属的四家企业已全部入驻丰台科技园。

以服务促招商

产业链和组团式招商模式,要求园区必须把服务前置,“以服务促招商”。丰台科技园通过深入研究产业链与企业组团需要的发展条件,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建立园区政策宣讲平台,开展大规模的政策宣讲活动,宣传园区特色服务理念,解决了很多企业入园的后续工作。同时,还建立外部资源网络,加强与国家部委、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单位的信息沟通,有的放矢地整合内外部资源,建立资源信息库,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园区通过规范服务标准、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以优质服务手段促进园区企业快速健康成长,打造园区服务品牌。

丰台科技园二期大项目开发的模式,使园区分散的招商格局向集中的招商格局转变。总部基地、总部国际、鹏润国际时尚中心等大型项目,掌握着园区绝大部分招商空间,招商主体已由政府向市场转移。这些大型项目,依托其强大的资金实力,灵活的推广机制,使园区招商的环境大为改观,极大提高了园区的招商知名度。

但是,项目招商的利益与政府希望达到的目标,客观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在这种招商环境里,干什么?是等待观望,还是合作共赢。园区管委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把传统上由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模式向投资促进模式转变,一方面加强与项目的互利合作,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环境,促进项目招商。

总部基地、总部国际作为科技园区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项目,招商工作捷报频传,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结算中心、中国建筑二局集团公司、河北中远特钢物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入驻,丰富了园区的企业总部群。为配合项目招商,园区管委主动出击,建立重点项目工作小组,与项目单位加强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并通过举办沙龙、座谈会和定期走访等形式,主动帮助项目搜寻目标企业,提前帮助项目意向企业宣讲政策,提供支持。正是由于这种联动机制的建立,园区去年重点项目的招商工作全面超额完成任务,总部基地和总部国际共计销售总部楼81栋,签约企业66家,两个项目已建成的65万平方米和10万平方米空间共计330栋总部楼招商工作全部完成,使园区二期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投资促进的角色中,“促进”非常好地体现了政府的职能,招商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使园区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构建政策、服务与管理体系。

1800万元重奖的政策引导

1800万元,这是丰台科技园奖励突出贡献企业和个人的金额。2007年8月16日,园区召开了“突出贡献企业和个人表彰大会”,对中国通用集团等2006年度财政收入、科技成果、科技奥运成绩突出的143家企业、41个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这在企业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4

论文摘要:该文扼要地介绍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台湾的产业结构演变经历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知识技术集约化四个阶段,其升级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和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遵循了要素比较优势,朝国际分工原则发展,不提“跨越式发展”。笔者以为这些经验大陆是可以借鉴的。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战略

一、台湾产业结构演进顺序

台湾经济从1952年开始起飞到2007年,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见图1),平均年增长率在13.5%,不包括执政时期,则平均年增长率在15.1%。

2006年,台湾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1.5:27.7:70.8。②台湾的农业实现了精致化、规模化、产业化;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经济进入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阶段。但是。台湾的产业也是经历几次转型才升级到如此结构。(见图2)

1952年,台湾人均GDp为197美元左右,第一产业净产值比重占35.9%,第二产业的比重为18.0%。第三产业比重达46.1%,第三产业比重已远远超出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18%)的2.6倍。③当时的台湾已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随后,台湾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进入“三、二、一”为序列的“高服务化”阶段。台湾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经历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技术集约化等四个阶段。服务业内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服务需求不断积累,服务业从一、二次产业中游离出来,不断产生新的服务行业,并逐渐与其他产业融合。

考察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的创业史可以惊人发现其产业与台湾产业结构演进高度一致,即其在台湾农业经济主导时从事大米生意,轻工业主导时从事橡胶、塑料等生意,随着台湾产业转型王永庆意识到台湾重化工业时代来了,便转型从事石化行业生意。如今.其儿子王文洋又转而从事台湾高科技产业——晶圆半导体产业。

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上看.台湾产业结构演进则体现为劳动密集、资本劳动密集、资本技术密集为主和向知识技术密集演进的顺序。从产出效率与技术分工看.台湾则经过几次产业升级,主要体现为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并向更高附加价值演进。台湾未来新的产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二、台湾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动因

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台湾社会的经济政策主要涉及经济体制、产权制度、所有制结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1.通过农业土地所有制改革刺激市场机制机能。“公地放领”是用台湾当时四大公营工商业股票置换地主土地(当时地主集中了台湾高达50%以上的耕地).不仅减小了推行这一农业制度形式的阻力.同时.也培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而且逐渐实现农业生产的分散决策.拥有土地的农民何时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微观价格信号引导下自主安排.极大刺激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通过工业所有制与产权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当局对经济实现严格的管制.官营党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50年代中期后.台湾当局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除少数垄断型行业、关系国计民生行业与需要大量投资的风险型行业(如金融业、石油工业、煤炭工业、化纤工业、钢铁工业等)保持官营为主外,其余行业都对民营企业开放,并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颁布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投资.台湾民营经济的活力得到了有效的恢复,满足岛内的市场需要。官营企业甚至主动从一些可盈利的竞争性行业退出,使台湾迅速形成了民营与官营的“二元所有制”结构。1984年台湾经济逐渐迈向成熟期.台湾当局开始推动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官营逐步从一些成熟行业退出.如区域性商业银行、化纤、制糖等行业退出。这使民营企业在台湾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机制与开放型经济体制得以正式确立。

3.台湾的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得益于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从产业发展战略上看.实施“农工”并重策略。在农业上.从1949~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在农业生产制度上进行“三七五”减租和“公地放领”.并在1953年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②作为发展中地区为实施赶超策略也通过榨取农业剩余来支持工业发展。

但是随着工业部门的不断发展.台湾农业生产效率增长速度慢于工业.使得大量的农民流人工业,使得农业土地不断荒废,农业不断萎缩。不过,由于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革,加之农业部门使用化肥、良种改造等因素.农业生产的增长快于政府向农业部门的盘剥,因此台湾农业部门仍然有“农业剩余”可以被榨取,这是台湾工业能够获得持续支持的关键因素。为缓解长期榨取“农业剩余”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率比工业部门低,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台湾当局颁布《新农业政策纲领》,通过扩大农场规模,推行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企业化等工业化改造与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从充裕农业生产资料和稳定农产品价格两方面支持保护农业发展。

工业上.1952~1960年实行轻工业进口替代与进口管制政策,一方面节省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另一方面发展进口替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实现了第一次产业转型。但发展进口替代品工业是针对岛内市场,而岛内市场狭小,很快便已达到饱和。1961~1971年是国际自由贸易时期,针对上一时期发展问题,台湾由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确立外向型经济,典型的政策特征是在高雄、台中与楠梓设立出口加工区.奉行“大企业主内.中小企业主外”思路.并辅之出口低利贷款政策与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如此迎来了台湾经济高成长、高稳定的黄金时代。此时生产贸易主要表现为从日本进口机器设备及原料与半制品——加台湾廉价劳动力——主要出口美国,甚至出口商亦为外国商人。第二次经济转型是1973年,面对国际石油危机与岛内各种压力.“行政院长”蒋经国宣布次年起.推动十大建设,其中6项属于交通运输,3项重化工业.1项核能发电。在台湾经济衰退阶段.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拉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此时台湾工业化处于由劳动力密集的轻工业,大幅度转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第二轮经济进口替代”)升级的过程.投入的基础设施为台湾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经济继续成长及转型铺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在新竹、台南科学工业园区的带动下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台湾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由1986年的24.0%提高至2006年的48.2%:技术高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18.4%提升为2006年的41.1%。

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政策忽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导致产业交替不均衡,制造业内部的发展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高科技产业一枝独秀,传统产业日薄西山”。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产业赶超策略带来的问题,导致台湾由原来的“亚洲四小龙”之首沦为亚洲四小龙之末了。馐这个产业交替不均衡到21世纪执政之前几年,台湾经济实际已经开始快速下滑,这也是当时下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到了执政的8年期间,由于恰逢美国新经济不景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到严重限制导致岛内“新经济”破灭,前期产业交替不均衡的弊端开始凸显,而政治上又人为限制高新技术转移大陆使得台湾经济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负增长。

三、台湾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效应评价

从台湾的产业结构演进观察。产业发展基本遵循要素比较优势,朝国际市场分工原则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地区,是经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充分发展才进而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成功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政策在每一时期推动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有制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竞争机能的恢复。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要素价格信号能有效地引导台湾社会资源有效配置,自然地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这是政策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带来的正效益。

工业化初期,台湾劳动力要素成本比较低,推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有比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该产业的发展,人均拥有资本达到一定积累,资本的价格开始下降,劳动力的价格开始上升,开始推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台湾一系列所有制改革和产权改革理顺了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了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而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准确反映生产要素价格的前提,企业按不受扭曲的价格信号做出产业与技术选择才能保证实现经济的比较优势。

另外.台湾产业演进中之所以能够避免收入分配的“库兹内茨倒U字型”曲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收入分配同时改善,原因是在产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充分发挥各个阶段的比较优势。台湾在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时期,根据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使贫困的劳动力人群能够充分就业,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从农业、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更高层次升级都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各部门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是各产业部门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哪个部门劳动力成本仍然很低,那么该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台湾产业结构演进是内生力量引起的,台湾当局做对的事就是遵循产业规律,没有片面地追求“产业结构升级”。纵观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容易出现盲目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观点和举措。但是,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它也不是可以由某些人或者政府部门任意单独决定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变量。“拉美陷阱”是由于不恰当地实施赶超策略,优先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产生的大量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爆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持续倒退。我国建国初期,重化工业赶超也导致产业畸形,最终不得不对经济进行调整,恢复到以农业和轻工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不是越“高”越好,它受制于经济中的要素禀赋结构。脱离要素禀赋而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必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但是,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转移与升级上不是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政府对后发经济地区的产业升级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注人市场竞争机制,为市场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是政府迫切要做的,特别是对于国家所有制的经济体,这一点需要政府拿出改革的勇气,从一些政府主导投资领域中逐渐退出。产业政策必须适时根据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辅导产业发展,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国家研发部门解决中小企业创新不是难题,等等。

四、对我国大陆产业政策选择的思考

目前我国大陆经济是二元经济结构,①二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不仅包含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涉及市场机制的发展、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从总体看,中国大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资本相对稀缺性下降,但仍然不足,各城市对重化工业投资“饥渴”不减长期以来一些资本密集型大项目,如石化、钢铁、汽车等重化工业项目都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由于这些产业往往是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这些产业除了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往往面临经营上的困境。

由于“二元经济”特征,如果考虑广大农村,资本仍属于相对稀缺要素,因此我国大陆比较优势产业总体上将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制定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中,各地方政府需准确把握产业结构现状特征、演变趋势和路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少数地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对经济不够发达地区,除部分资源导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外,政府大力动员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必然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从近几年我国落后地区的“工业园”、“高新技术园区”的不尽人意的实践看便能说明问题。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5

国际金融危机正产生持续影响,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和布局深刻调整。在这场金融大变局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依然持续稳健发展,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正逐步具备,人民币随之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背景下,国家已明确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新时期重要金融试点战略,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互换协议及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试点、RQFii等方式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与使用。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敏锐捕捉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利用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独特地缘优势,开展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占到了全国的1/3,为开展人民币国际化先行试验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正是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重要原因。

自6月底《总体方案》获批,广东省紧锣密鼓地制订、出台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设计“1+n”的配套政策体系。这些政策试图破除制约广东金融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在金融市场、金融体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监管、金融合作等领域全方位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先行。

《总体方案》内容涵盖了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多个领域。广东以《总体方案》的批准为契机,先行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佛山千灯湖等地进行金融改革创新布局,力推“横琴岛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等创新试验。

在陈云贤看来,珠三角金融改革除了要与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在一起,更要与粤港澳金融合作结合在一起,与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结合在一起。

“国家对广东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政策优势,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陈云贤对此充满信心。

“五个金融”与“三个不平衡”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的金融改革进行了很多探索,已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云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经济保持了可持续的发展。广东省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5万亿,金融总资产超过13万亿,现在广东省的金融总量已占全国1/10。

数据显示,2011年广东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对GDp贡献率达到8.5%,金融总资产超过13万亿元。按《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到2015年,广东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全省金融机构总资产达20万亿元。

《财经国家周刊》:为完成国务院《总体方案》提出的具体目标,国家给了哪些新的政策?与温州、上海等地金融改革方案有何不同?

陈云贤:广东的金融定位要有别于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香港等地,体现出广东特色。《总体方案》的政策涉及城市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城乡统筹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等方面。

其中,国际金融、产业金融、民生金融是广东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全面推进;科技金融要在广东的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村金融也是未来广东金融建设的重点工程。通过上述五个路径,从而衍生金融创新,推动广东转型升级。

相比温州的金改方案,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内容更全面、覆盖面更广、表述更具体。广东金融改革方案不但涉及整个珠三角城市及广大的农村地区,更要考虑到面向香港及澳门等地的地缘优势,在人民币离岸结算等方面进行创新。

广东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特别要把握粤港澳合作的政策优势,把香港国际金融优势和广东经济腹地优势紧密结合,共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创新区域。

《财经国家周刊》:广东目前正在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破除相应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好地推动广东金融改革。广东的金融改革需要破解哪些困局?

陈云贤:广东已经进入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全省金融界要认真思考解决三个发展不平衡问题,即:金融产业内部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平衡问题,珠三角地区与东西北地区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推动金融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解决三个金融不平衡问题和发展“五个金融”,其关键还在于金融改革创新。

比如,突出抓好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将深圳市保险改革试验区相关政策扩大到珠三角区域,以前海、横琴、南沙为平台探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重点金融改革事项,条件成熟的要尽快向国家和有关部委进行申请,条件暂不成熟的要加快研究形成方案,创新要早日突破、早出成效。

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有关部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部省合作机制,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帮助我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制订具体扶持政策。

广东在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在金融服务方面,广东与香港、上海等地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此外,广东还面临金融人才紧缺及金融技术储备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难题需要逐步解决。

不缺思路缺方案

《财经国家周刊》:广东在国际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创新方面有什么思路?如何处理“先行先试”的金融改革创新与安全稳定的关系?

陈云贤:发展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和民生金融的改革思路有很多,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实际操作方案。比如,支持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消费信贷、农民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利用城市金融资源支持三农、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发展大型产业基金、成立科技银行、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创新投融资体系等改革和创新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正在研究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动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广东还要正确处理好金融改革创新和安全稳定的关系,既要尽快建立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又要学习上海等地成功经验,加快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动广东金融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财经国家周刊》:为什么要发展农村金融,如何创新?

陈云贤: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已经对实现东西北地区的跨越发展、协调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由于东西北地区集中了我省大部分农业产业和农村人口,农村金融发展工作对于东西北地区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这几年,广东梅州、云浮等地就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贴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农村支付环境也不断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稳定了农村社会基础。

今后,农村金融改革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创新和完善为“三农”服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完善金融支农的担保、保险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用金融手段积极促进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做强做大。

《财经国家周刊》:广东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与金融改革创新方面也做了有益探索,你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陈云贤: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是全球产业重构的重要趋势之一。欧美发达国家正积极推动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也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这轮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为广东金融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金融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机遇。

截至去年底,广东金融业总资产达13万亿元,但其中银行业占88%、证券业占7%、保险业占5%,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严重不足。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已将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重点金融工作。要做好该工作,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原则,将资本市场打造成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实平台,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同步实现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

产业金融创新的具体举措包括推动企业改制上市、重视和鼓励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pe和VC)、建设市场平台等。缺乏金融交易市场平台是广东改革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我省尤其是广州围绕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作了积极的努力,广州otC市场日前获得省政府批准筹建,与香港合作建设期货交易所的方案也已在制订,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在深圳前海地区发展黄金、钻石、金融期货等交易市场。

比如,“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交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金融产品的交易,经广东的“一行三局”批准,参展的281家各类金融机构拿出来236项优惠政策,为广大企业和群众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优惠;二是金融与产业的对接交易,共有171个产融对接项目,金额达到7100多亿。三是金融人才交流,各类金融机构拿出811个岗位,有些岗位还是金融机构的核心岗位,向海内外招聘金融人才。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了解到,包括建立金融交易平台在内,广东尝试从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以带动经济发展。

陈云贤:是的。广州通过“金融交易博览会”这个平台,促使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社会民生全面对接,形成了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要推动开展金融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本质要求,达成金融企业、实体经济、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一致诉求,这种金融创新才会有生命力、可持续性。

按这个原则,未来广东省各地方政府推动金融创新的着力点有:

一是创新金融支持“双转移”机制。积极探索和支持设立“双转移”种子基金,提高“双转移”专项资金带动效应,支持各地利用项目贷款、收益权质押等金融工具,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或分担、表彰激励等方式,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力技能培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二是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责任保险。抓紧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责任保险促进我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利用保险机构的专业化优势,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是推广医疗保险的“湛江模式”,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建立符合广东实际、具有广东特色的医保制度。

四是开展金融扶贫。借鉴云浮等市的成功经验,运用扶贫资金进行担保或购买保险,由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有效变“救济式”扶贫为“创业式”扶贫,提高扶贫效果。

先行先试政策突破

《财经国家周刊》:“国际金融”是珠三角金融改革的亮点,也是广东金融改革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一大特点。珠海正在筹建的“横琴新区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就是国际金融改革创新的具体表现,需要突破哪些限制?

陈云贤:珠三角金融改革除了要与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在一起,更要与粤港澳金融合作结合在一起,与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结合在一起。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通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关卡限制,并进行利率、汇率市场化乃至人民币国际化的探索,不断与国际金融规则对接。

《总体方案》要求,广东要做好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和使用,开展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试验。“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是试验项目之一。

设立“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大量的参与者,允许人民币资金跨境自由流通等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其他离岸业务在岸结算的法律法规建设(租赁融资业务、跨境产权交易业务等)。现在的问题是,横琴新区尚未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居民不多、相关政策未到位等。

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进行软、硬件建设,设立股权交易平台,进行金融招商等。要突破的相关政策包括:允许人民币资金跨境自由流通;允许横琴新区企业可在试点银行开设离岸账户;监管部门将离岸银行业务的准入及监管权限下放到广东省或珠海市监管部门;允许区内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对办理人民币外债业务适度放宽,支持区内企业在港澳地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等。

“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上级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当前亟需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相关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的突破。

《财经国家周刊》:金融交易平台建设、“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等金融改革创新的具体试验,将为广东的金融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陈云贤:国家赋予了广东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权限,比如同意广东在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探索开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验,发行境外人民币企业债券、信托投资基金,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业务,开展多币种的人民币汇兑业务(比如刚刚公布的人民币和日元的可自由兑换)等。广东将籍此建成国内试验内容和覆盖范围最为广泛的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财经国家周刊》:金融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层面大力支持才能完成。你认为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有怎样的全局意义?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6

台湾政治近年来发生急剧变迁。人们都注意到台湾政治的民主化转变。而台湾民主化的一重要表现是******面临并接受了反对党民进党的竞争。很少有学者预测到这一巨变,因为人们很难想象具有列宁主义背景的******会发生转变。本文正是要研究******在台湾如何从一个极权的政党转变为竞争型的政党。

对此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白鲁恂(Lucianpye)认为台湾可能是现代化理论的最好明证,因为它证实了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多元化和政治民主。1自民进党发展壮大以后,有学者将台湾的政治转型归功于反对党的出现。也有学者将台湾的政治转型归功于蒋经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或国际压力等因素。

上述解释各有利弊。笔者认为任何单一的解释都不能说明台湾的政治转型。笔者在承认上述解释的贡献的同时,试图强调******在台湾的政治转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的主动引导,适应挑战和妥协,政治转型将十分困难或充满暴力。******的转变经验不仅对理解第三世界的政党政治之发展,而且对充实政党政治之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比较******在三个时期的表现:硬威权统治时期(1950-70),软威权统治时期(1971-85),竞争民主时期(1986--)。2本文着重探讨两个方面:******对反对党的政策,及******内派别斗争和党内民主化。在探讨******的发展之前,让我们先介绍一些有关政党政治的理论。

二,相关理论

关于政党政治与政治发展的理论相当丰富。萨托里(GiovaniSartori)为我们提供了政党政治体系的分类。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则专门对一党制的发展提出理论。麦克弗森(C.B.macpherson)提出一党制下党内民主的假设。萨氏将政党制度划分为两大类:非竞争型与竞争型。非竞争型包括极权的,威权的和实用主义的一党制。竞争型包括一党独大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他认为由非竞争型过渡到竞争型政党制度是十分困难的。一党制难于自我转变,也难于和平地转变为竞争型政党制度。3

亨廷顿认为,革命的一党制会随着政权的稳固而转变为成熟的一党制。成熟的一党制有以下特点:1/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降低;2/政治领导趋向官僚化和制度化;3/知识分子批评政治,而不参与政治。他也认为一党制难于自我转变。4

在大陆和台湾都有人认为党内民主会带来国家政治的民主化。但是关于党内民主的理论较少。有学者认为党内民主可以减轻一党制的负面影响。5麦克弗森认为,列宁主义式的党国体制本身是非民主的,但是一党制在三条件下可成为民主制:1/充分的党内民主;2/任何人都可作党员;3/党内参与的要求不至于过高。如果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即使是一党的政治体制也可以称之为民主制。6

上述政党政治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台湾的政党政治发展;而以下各节将显示,台湾的政党政治发展经验也将丰富政党政治理论。

三,硬威权统治时期(1950-70)

******的组织体制与其成立时的渊源有紧密联系。在1920年代******建党之初,苏联顾问在党的革新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之后,******与共产国际保持联系。******在组织体系上成为一列宁主义式的政党。这一体系是一等级制,其基础是地方组织,然后有区,县,省组织,最后是全国总部。地方党代会选出中央领导机构,但实权则在中央委员会的常委会。常委会以党的总裁或主席为首。蒋介石自1938年始任******的总裁直至其于1975年逝世时为止。

蒋介石认为******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是自身组织的涣散。所以******到台湾伊始便进行了改造。1949年5月,蒋任命10名亲信组成临时小组,研究党的改造措施。蒋所规定的改造原则为:******为一革命民主政党。实行民主集中制。

3.******对全社会实行政治领导。

4.党员须信仰三民主义,服从党的纪律,执行党的政策。

5.党员应包括农民,工人,青年和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士。7

改造后的******有三万个基层组织。党组织深入到台湾的村落,政府单位,学校,企业和军队。农会,工会,商会和****青年团都由******控制。在军队中还实行了政委制。1952年10月10日,******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结束党的改造,并选出蒋介石推荐的中常委。中常委中无一人是台湾本省人。蒋本人身兼总裁,总统和三军总司令。经过改造,******享有了对台湾社会的全面控制。******公开实行一党政策。1949年生效的临时条款实际上剥夺了反对党的生存权。随******到台湾的中国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成为******的傀儡。新的政党不得成立。1950年代末,一些知识分子和******内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士出版了自由中国评论,鼓吹台湾的民主宪政。1960年,其核心成员雷震企图成立中国民主党,遭到******的镇压。雷震本人被判刑十年。8其后,岛上有组织的政治反对运动销声匿迹达10多年。党外无党,党内无派。大陆时期的派别有的未跟随蒋去台湾,有的被蒋介石在党的改造过程中统统消灭,如CC系。蒋介石除了排除异己之外,还刻意提拔其子蒋经国出任各种要职,以加强控制******,青年团和军队。******的高压政治使这一时期的台湾显得格外沉静。

尽管这是一个政治极权的时期,但是******具有的其他一些特征决定了它日后的发展。首先,******拥护私有制。其次,******至少口头上不拥护阶级专政。再次,此时的******实行了地方自治。最后,权力集中及正确的政策带来高速经济增长,为以后的民主化奠定社会经济基础。

四,软威权统治时期(1971-85)

1960和197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增长。台湾中产阶级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地方选举造就一批台湾本省人的政治家。面对参与的压力,******在蒋经国的领导下兼用镇压与政治收买和自由化的手法。

反对******的声音首先出现于1971年的保钓运动。这一最初反对美日勾结出卖我国领土的运动发展为批评******对外软弱对内****的运动。******对此采取了容忍的政策。在七十年代的后半期,美丽岛杂志成为反对派的中心。反对派成立了党外选举后援团。1979年12月10日,美丽岛杂志在高雄组织示威游行,引起骚乱。******逮捕美丽岛杂志的主要领导人,并处以较重的刑罚。但是,另外一方面,******开始实行政治自由化政策,扩大民主选举。9

在1980年的选举中,******与党外在幕后达成协议,******将尊重反对派,而反对派答应不公开宣扬敏感问题(****)。10党外的候选人在竞选中要求更大的个人自由,结社自由和主要行政职位的直接选举。党外运动为反对派的组织化作出一系列的努力。在1985年的地方选举中,******与党外又有默契。但是******仍不允许反对党的正式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内发生重要变化。派别活动仍不允许。蒋经国的用人标准之一是所用之人缺乏派别背景。李登辉被蒋经国提拔为副总统就是因为李在台藉精英中是唯一没有派别色彩的。******内的重要变化在于该党的本土化。蒋经国对于******的本土化起了重要作用。就******中央常会的名单来看,10届4中全会产生的中常委中,台籍的中常委有谢东闵,徐庆钟和林挺生三人,11届1中全会增加蔡鸿文一人,11届4中全会增加林洋港,邱创焕,林金生,李登辉,洪寿南等人,成为9人,占27位中常委的三分之一。11越来越多的本土人和年轻人被提升到领导岗位。自1970年始,越来越多的台籍党员主持地方党部,到1977年,县市党部主任委员中近一半为台籍人士。蒋经国的亲信李焕在主管******组织部期间提拔了大批年轻,有学识和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才。这批人中因有许多海外归国的学人,因此被称为洋务派。此派可以陈履安,关中,郑心雄为代表。1987年,李被任命为******秘书长,预示着******内开明势力的壮大。12

五,竞争民主时期(1985年以后)

七十年代以来的政治自由化终于带来了1986年的民主突破。与其传统的镇压与收买的手法相反,******开始主导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1986年3月,蒋经国在******12届3中全会上宣布,台湾实行宪政民主的时机到了。他任命12位中常委,审查主要政治问题并草拟改革方案。为了使党外合法化,蒋总统亦指导******与党外领导人展开对话。

为了抢在******的前面,135位党外领导人于1986年9月28日单方面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这一作法与宪法临时条款相抵触。司法部对民主进步党提出指控,政治危机一触即发。但此时蒋经国宣布,戒严和党禁即将解除;只要政党不违反中华民国宪法,不拥护共产主义和不搞****,就可以成立。民进党遂于11月召开代表大会并通过党章。13

1986年12月,民主进步党与******作为两大主要政党同时参加全国大选。民进党赢得立法院12个席位和国大的11个席位。******分别赢得59和68席。1986年的选举显示,以******为主导的竞争型政党制度开始在台湾成形。

1989年底的大选是解除戒严后的第一次选举。民进党取得合法的政党地位。许多海外的****分子返回台湾试图参加竞选。民进党公开举出****的旗帜作为竞选口号。民进党的竞选策略是使选民相信要使台湾民主化,就要支持民进党。民进党强调要建立建基于民主自由之上的政治秩序,要建立真正的民主,保障公民的权利。此外,民进党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试图以"地方包围中央"的策略赢得选战的胜利。******的选举策略则着重于宣传******对台湾经济奇迹的贡献。选举结果,在立法院方面,******得72席,民进党得21席,其他党派和独立人士得8席;在省议会方面,******得54席,民进党得16席,其他7席;在县市长选举方面,******赢得14个,民进党赢得6个,其他1个。******虽然仍赢得多数,但却是40年来得票率最低的一次。民进党则获得明显进步。尤其是在立法院方面,民进党比1986年多得9席,达21席。这对民进党来说是一重大突破,因为在立法院提出议案需要20席的基数。******承认选举结果,并试图总结经验教训。此次选举显示,竞争型政党制度在台湾得到确立。

1992年底的选举继承了台湾近年来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它再次显示台湾竞争型政党制度趋于成熟。******的优势地位受到民进党进一步的严重威胁。民进党的选举策略趋于务实。台湾民主制度已成为明显的事实。

与此同时,******内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蒋经国于1988年逝世后,强人政治结束。党内民主呼声高涨,派别斗争表面化。起初,派别斗争表现为新老代际与保守与革新派之争。党内老人疑惧民主改革,害怕******失去其统治地位。其代言人是蒋介石的遗孀宋美玲。保守派试图剥夺李登辉的政治继承权。改革派则积极推动民主改革,并以此主张争取在党内的更大权力。在******13全上,以李登辉为首的新生代与革新派获得明显成果。李登辉获选为******主席。保守派的得票率低落。许多革新派人士进入中委会。中委会平均年龄为58到60岁。其中44%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14

大会的另一特点是党内民主得到加强。首先,在出席大会的代表的选择上,******做了民主的努力。中央试图尽量反映地方党组的愿望。******组工会要求代表的选择过程要比以往更民主和更具有代表性,并要求大多数代表要由选举产生。组工会还鼓励党员主动竞选。其次,传统上,******主席独自提名中委会候选人;而在此次大会上党主席提名180人,普通党员也可提名180人。参加会议者享有较大的发言权。

赢得对保守派的胜利后,革新派分化为松散的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主流派以李登辉和宋楚瑜为首。非主流派包括各种不满李登辉的人物,主要成员有蒋纬国,郝柏村,李焕,林洋港等。主流派将主要任务定位于稳固自己的权力;非主流派则坚持党内民主的口号,企图以此分享主流派的权力。两派在1990年2月的临时中央全会上围绕着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的选举方式而发生激烈冲突。主流派主张举手表决。非主流派坚持票选。非主流派指责秘书长宋楚瑜操纵选举。最后虽以举手表决的方式以99对77票通过候选人名单,非主流派显示出强大实力。15

******的分化还表现在各种基金会的成立上。******内有实力的政治家纷纷成立基金会,以支持自己的政治事业。主要的基金会有与李登辉关系紧密的国策中心;以前任省议会议长高育仁为首的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及魏镛创立的前瞻基金会。而各种基金会中最具有派别色彩和政治功能的则为1990年11月10日成立的民主基金会。该基金会网罗了一批具有新保守主义思想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基金会主席为******前副秘书长和组工会主任关中。他因承担******在1989年选举中受挫的责任而被主流派排挤出政治中心。在基金会1381位发起人中,有53人是议员,270人拥有博士学位,261人拥有硕士学位。此外,该基金会还与工商界有广泛联系。16

为了整合党内,李登辉不得不对非主流派做出一定的让步。因此,郝柏村被任命为行政院长。然而,两派的较力并没有结束。府院之争萌生。1993年初,******内又因大选后内阁是否进行总辞而发生政争。虽然李登辉提名的新阁揆连战获得党内接受,李本人却受到泛非主流的挑战。立法院内的新******连线决组政团,角逐******主席的职位。******内的分化使民进党的势力愈行见大。

六,******的作用

******经过三个时期的发展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一个能严密控制社会和本党党员的极权政党,而成为一个党外有党和党内有派的竞争型民主政党。如何解释******的转变呢?社经因素和内外压力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从******在台湾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本身对于党的转变和政治民主化作出了努力。事实上,******的许多自由化和民主化的措施经常抢在反对党的前面,而使之无用武之地。******13全以后的多次民意调查显示,台湾多数民众并不是嫌民主化进程过慢,而是嫌过快。当然,之所以近期发生转变过快的情形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未能做因时适宜的政治转变。

******官方认为,台湾的民主化是******一贯坚持宪政民主建设的结果。虽然事实不尽如此,******的意识形态(三民主义)确实便利了台湾的民主化。民主价值已为******所接受。例如,蒋经国在1984年就承认台湾应当多元化,民应当享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蒋逝世后,台湾虽然呈现乱象,******却未重新实行戒严。内已形成共识,认为暴力示威和社会紧张只不过是民主诞生时的阵痛。******已把自己识为一普通的政党,并乐于与其他党竞争。

作为******的主席,蒋经国先生对于******的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蒋经国平易近人。他经常到台湾基层去视察。他青年时代在苏联共产制度下所受的痛苦经历对他的思想也有影响。这些因素使他的头脑比较开放。因此,当台湾经济已经发达,党内外民主呼声开始高涨之时,他便能顺应时事,主导民主化改革。他认为******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个人威望和权力使之能够阻止保守派对民主化的阻挠。他提拔的一批受过西方教育和务实的革新派对于******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马英九便受到蒋经国的重用。李登辉也是由蒋经国一手提拔起来的。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持续不断也与李登辉主席的坚定的民主信念分不开,尽管他的政治手法经常被党内的反对派批评为不民主。

就民主程序而言,******逐渐实行了制度化。******就公职候选人,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一些领导职位的选拔和任命作出一系列的规定。提名已不仅是自上而下的了,而是要基于初选的结果。17在这方面,党内民主派起了很大作用。******的决策已越来越依赖议会党团的支持。新******连线的存在是对党主席的有效制约。

除了******党内民主的程序化之外,台湾整体民主政治制度亦逐步实现了程序

化。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选举制度的建立和建全上。自50年代初便开始实行的地方自治使一大批台湾本地人进入政治舞台。反对派的势力也循着选举的途径被纳入合法的政治轨道。******和民进党都因积累了几十年的选举经验而能顺利地进行相互竞争。

当然,******乐于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可以继续其统治。有长期统治经验的******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人员和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也因其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享有很高的声望。相反,民进党当时没有执政的希望,因为它内部的派别斗争严重地削弱了它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乐于向世界昭示它是一个民主政党,而又不会丧失其执政地位。这也正是******敢于开放政党政治的原因。

七,理论反思

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经验突显出有关政党政治理论的缺陷。萨托利的分类便利了我们对******从非竞争型向竞争型政党过渡的认识。按照他的分类,台湾现在的政党体制当为一党独大制。这种体制从根本上来说已是一种竞争型的民主政党政治体制。只是执政党仍拥有反对党所尚未具有的巨大实力。但是反对党享有合法的政治权利和地位,及通过选举击败执政党并取而代之的可能。但是,与萨托利的论断相反,台湾政党体制在由非竞争型向竞争型的转变过程中并没有经历政治崩溃;除了表面的乱象以外,整体的转变过程是和平的;并且,这一转变是由执政党******主导的。这说明一党制在一定情况下是能够进行自我转变的。笔者并进而认为,在由执政党主导的政治转型与转型的和平和成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也就是说,如果执政党能够进行自我转变的话,整体的政治转型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是和平和成功的。台湾的这一经验为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树立了榜样,为那里的政党政治的和平转变带来新的希望。

台湾经验也与亨廷顿关于一党制的分析略有出入。在台湾,虽然意识形态的作用下降了,但我们也注意到实用和民主的意识形态获得民众和精英的普遍接受。其次,在成熟的一党制下统治者并不一定象亨氏所说的那样顽固。台湾的统治阶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得开明起来并容忍反对派的存在。执政党的开明与否端赖其内部的组成份子是否受过西方的教育和是否接受民主思潮。再次,台湾的知识分子不是只论政不参政。他们中的许多人加入党,并尽力在党内改革******。另有一些人加入了反对派,为民主作出直接贡献。

台湾经验证实了麦克弗森关于党内民主的重要性的论述。没有党内改革派的兴起和******的民主化,台湾的政治转型会难于实现,或者转型过程不会如此顺利。其中的道理在于,一个威权主义的执政党很容易将党内的专断搬到国家上去。党内民主做得好,基层党员的意见可以得到充分表达,人才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可以提高党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但不可以说党内民主已得到充分实现。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台湾的政治发展中看到,党内民主化是整体政治民主化的一部分。国家政治的民主化并不一定要通过党内民主才能实现。党内民主与总体的政治民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内的改革派促进了台湾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台湾的民主化也反过来进一步促成******的党内民主和新派别的产生。民主化使选举机关和当选的政治家的地位上升。当选的党员在党内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内部的团结和对派别的排斥是建基于其作为执政党所占有的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的。而一旦这一统治地位受到政治民主化的动摇,党内的凝聚力就下降,派别活动就会发生。因此有学者预测,台湾将实现日本式的民主,即在一民主体制下,执政党内的不同派别轮流坐桩。18在台湾,******的民主化与国家政治的民主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台湾的整体民主化。

八,结语

总之,******在台湾已把自己从一个威权主义的党转变为一个竞争型的民主政党。其勇于自我转变的意愿是台湾民主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笔者并不是说台湾的民主是******赐予的。其他因素也决定着民主化进程。特别是台湾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为民主化创造出良好的环境。进而,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不是直线性的,而是也有曲折。台湾的政治体制仍然处于转变之中。******的党内民主也尚未得到充分实现。但是总的来说台湾已迈上了民主的不归路。台湾经验给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党政治发展带来了希望。尽管台湾现在已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之列,已不再属于第三世界,但其由贫穷发展为富裕,由独裁发展为民主之经验,则多少可为第三世界所学习。台湾经验显示,民主化不一定导致执政党丧失政权。相反,主动引导民主化进程则可能为执政党赢得威望,尽管这种引导是一种相当复杂艰巨的政治工程。我们希望第三世界的执政党在条件允许的时机主动致力于民主化,以便第三世界的政治制度平稳地过渡到民主制度。

注释

1Lucianpye,aSianpoweRanDpoLitiCS,Cambridge:theBelknappress,1985,p.233.

2参见edwina.winckler,"institutionalizationandparticipationontaiwan:FromHardtoSoftauthoritarianism?"CHinaQUaRteRLY99,

September1984.笔者借用了他的硬,软权威主义的概念。但是,关于三个时期的划分则为笔者所为。

3GiovaniSartori,paRtieSanDpaRtYSYStem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6,p.283.

4SamuelHuntington,"SocialandinstitutionalDynamicsofone-partySystem",inaUtHoRitaRianpoLitiCSinmoDeRnSoCietY,BasicBooks,inc.,1970.

5FrankBelloniandDennisBeller,ed.,FaCtionpoLitiCS:poLitiCaLpaRtieSanDFaCtionaLiSminCompaRatiVepeRSpeCtiVe,SantaBarbara,Ca:aBC-Clio,inc.,1978,p.9.

6C.B.macpherson,tHeReaLwoRLDoFDemoCRaCY,oxfordUniversitypress,1972,p.21.

7Hung-maotien,tHeGReattRanSition:poLitiCaLanDSoCiaLCHanGeintHeRoC,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9,p.67.

8SimonLong,tiawan:CHina’SLaStFRontieR,London:macmillanpress,1991,p.65.

9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40年,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1987。

10tun-jenCheng,"DemocratizingtheQuasi-LenenistRegimeintaiwan",woRLDpoLitiCS,Vol.XLi,no.4,July1989,p.472.

11沈卫思,"迁台以来的党内派系分合",见杨旭声,透视党内派系,风云论坛出版,1985,页82。

12CalClark,taiwan’SDeVeLopment:impLiCationSFoRContenDinGpoLitiCaLeConomYpaRaDiGmS,newYork:Greenwoodpress,1989,p.132.

13Clark,同上,p.133.

14Yu-shanwu,"marketizationofpolitics:thetaiwanexperience,"aSianSURVeY,Vol.XXiX,no.4,april1989.

15林思,"台北元宵夜的最大灯谜",九十年代,1990年3月,页48。

16刘方,"李登辉面临的三个难题",镜报月刊,1990年12月,页68。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7

二、政治工作好我部在连年获得文明部室的基础上,根据我部实际,在总结**年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发扬成绩,纠正错误,继续保持和争创六好文明部室,力争全年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先进的口号。在每次部务会上号召大家要保持成绩,对争取和保持文明部室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形成了个人为争创文明部室而积极努力的氛围,开展了经常性的“找差距,比贡献”的活动。在政治学习方面,我们按照支部的要求,坚持了每月一日的政治学习。去年,在深入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会议精神。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对党的近期和远大目标的理想、信念。部正副主任积极参加去年的政治思想大讨论、“三项学习”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各项学习教育,并写出高质量的学习体会,受到台里的好评。我部全体员工通过去年一年的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加强,为完成好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业务技术好广播电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系统的质量指标都显得十分重要。一个节目从接收、播出、传输等环节送到千家万户,节目信号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电视用户。由于机房设备品种多、系统多、如果系统设备维护不好,再好的单机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搞好设备维护。我们要求技术人员对设备性能熟练掌握,设备分工到人,狠抓落实。为配合我台新闻底播播出,我部在不增加任何新设备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新闻底播播出。今年还对部分转播节目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江苏、重庆、山西、河南3套和河南5套节目等。众所周知由于境内外分子的捣乱破坏,给我们转播好中央台节目带来大困难。为此们根据各级领导指示和要求,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在技术上采取改造线路,增加设备,多种信号备分和多种手段进行处理。其次,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应急处置方案,使每个人员做到了心中有数。再其次,结合实际进行各种信号的切换训练,使每个同志的实际操作技术和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完成好卫星节目转播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完成任务好做好安全播出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给广大的有线电视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的电视节目,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每一次节日,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两会期间报导的实时传达,保证奥运会盛况及时安全传送到千家万户,是**年工作的重点。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境内外敌对势力处心积虑,企图在我国重大活动期间,特别是在重点时期、重点时段对我国卫星节目进行干扰、破坏,因此对我们的安全播出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确保有线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让党和国家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政治环境,是各级领导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搞好安全播出,确保播出质量,结合每次上级有关安全播出工作会议精神,每次重点时期前,播控部都召开会议,由台领导传达了会议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想动员和工作部署。要求每个员工都写出安全播出保证书,在会议上宣读,形成了人人讲安全播出,事事从自己做起,处处树我台形象的良好氛围。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今年以来,我部自办节目、转播卫星节目、广告边角制作播出等播出工作安全无事故,无大技术事故,自办节目停播率为零、台内停播率小于2秒/百小时,台外停播率小于20秒/百小时。远远超过甲级指标。除了完成安全播出工作以外,我们还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1、根据总局关于《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基本规范》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根据这几年的机房情况,增加了《播控机房人员工作考评奖罚制度》、《机房安全工作制度》、《机房消防安全工作制度》、《配电室安全操作制度》等。重点制度上墙,一般制度装定成册人手一本,严格遵守。由于引进了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而且敢于大胆管理,善于管理,使播控部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工作质量,真正达到了用制度管理人的目的。在积极贯彻广电总局及省局安全播出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在重点时期我们为了保证工作质量,根据新的任务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在安全播出百日竞赛期间、特别在今年奥运期间,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确保安全播出的新的措施和规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年春节安全播出百日竞赛期间,我部获得了省先进集体称号。2、为保证供电安全,今年我们又对地板下电源线全部增加护套,防止意外和鼠害,又对配电室增加了自动电源切换装置,减少停播率。3、高质量的完成了雅典奥运会的转播工作。4、积极参加台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台演讲中我部李红获得好成绩。

五、爱国卫生好机房本身就制定有卫生制度,我们严格按制度办事,做到了机房,设备,卫生整洁,每次重大节日,我们都动员全体人员进行大扫除,值机员卫生不好,通报批评。每次台里组织检查卫生,我们机房都各列前茅。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8

一、大陆台资企业的发展状况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由1989年的1.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9亿美元,总体投资规模仅次于香港和美国,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1979―2008年,台湾地区在大陆投资项目总数77506个,实际投入金额475.8亿美元。大陆台资企业的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大陆台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台商投资和经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截至2006年底,在制造业投资的项目占批准项目的80%以上,具体涉及电子及电器、食品及饮料、塑胶制品、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农业所占比重较低(5%),主要是园艺、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服务业比例有所提高,主要是物流、商贸、交通运输、娱乐服务等行业,比例在15%左右。

(二)大陆台资企业地域分布比较集中

大陆台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福建、环渤海等地带,但有向内陆扩散的趋势。从具体分布地区看,江苏和广东是台商投资的主要聚集地,合计约占总数的一半;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也是台商投资的重要聚合地,合计约占25%。山东、天津、北京、辽宁、江西、四川、湖北等省日益引起台商的兴趣,投资数量不断增加。台商投资初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沿海区域中心城市为辐射点,环大陆沿海外凸弧形地带为辐射面的分布格局。

(三)投资主体从中小企业主导转向大型企业主导

随着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先行一步的台湾中小企业,主要是中下游企业,拉动了对台湾生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供应原材料的台湾中上游工业生产企业也前来大陆服务。在新一波的产业外移中,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加入了外移生产的行列。台湾许多大型厂家已在大陆生产高技术产品,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从而形成大企业主导的新格局。在台湾排名前100大企业中,约有90%来过大陆进行工商考察和经贸洽谈,并有70%以上在大陆投资设厂。较具代表性的有:水泥业的有台泥、亚泥,食品业的统一、顶新,石化业的南亚、台塑,纺织业的远纺、中纺,汽车业的中华、裕隆、庆丰、电子业的鸿海、华硕、大众,机械业的巨大、美利达,运输业的长荣、阳明,百货业的好又多、太平洋等。

二、大陆新经济环境对台资企业的影响

伴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台商和台资企业面临如何因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和完成企业转型升级这一重大问题。

(一)大陆经济发展转型对台资企业的影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大陆新政策调整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变到消费拉动、扩大内需上,大幅度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拉动的依赖。更重要的是筑牢金融业防范世界经济波动带来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及时出台相应政策积极主动应对,尽快改变目前被动应对外汇积累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过度投资等局面。这诸多因素无疑对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大陆积极制定政策吸引外资。大陆实施的外商投资税收政策,是依据涉外税收全面优惠原则制定的,给外商投资者提供了远优于本国资本的“超国民待遇”,这样做当然有利于加速吸收外资。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土地、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新台币大幅升值,岛内市场趋于饱和,传统的加工出口产业逐渐失去比较利益优势而沦为夕阳工业,岛内厂商因生产成本增加而纷纷到海外寻找劳动成本更加低廉的生产地点,主要是东南亚和大陆。

台资企业依照欧美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模式来制定自己的“全球布局”,即两岸产业分工模式。这一模式将大陆定位为制造重心或生产基地,在大陆从事生产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劳力密集度较高的产品,而台湾母公司则主要发挥运筹管理的功能,如制定企业集团的经营策略、财务调度、研发、行销等,在制造活动方面仅保留少量、多样、高价、高阶产品以及新产品试量产的制造。但大陆自“十七大”以后积极推行经济发展转型,在利用外资方面要求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追求外资质量、外资结构化、外资与大陆整体经济发展的和谐性和统一性将成为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大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质量增长为目标,而以数量增长为取向的投资促进路径显然与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这使得许多科技含量不高的中小台资企业大陆投资在近年来大陆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冲击。这也反映出台资企业原来的两岸分工模式不能有效适应大陆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调整两岸产业的分工格局,进行研发、生产与营销等业务的重构与战略整合就成为台资企业在大陆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整途经。

(二)大陆宏观政策调控对台资企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大陆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土地及环保新政、内外资所得税统一、降低出口退税、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实转”和新外商投资指导目录、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等,这些政策对台资企业尤其是许多十几年前就进入大陆投资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需要加速完成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大陆出台的土地及环保措施

近些年来,大陆对土地政策的掌控不断趋紧,各地区的用地指标的审批也愈来愈严格,加之土地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使得企业在土地审批、使用和流转方面也遇到一些问题。因此,企业必须要在尽可能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的同时,从粗放型的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方式。而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必然与高附加值的生产形态相关。

2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一

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内资企业统一税率33%,外资企业所得税率为24%和15%。在实施中,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15%左右,内资企业高于外资企业近10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消除差别,

实现“合一”,税率统一为25%。也就是说,台资企业所得税要提高10个百分点。

3 降低出口退税率

继2006年9月调整出口退税税率后,2007年6月19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通知,调降2831项产品出口退税率,部分产品甚至降为零,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自7月1日起执行,调整的幅度为历次调整之最。这次调整出口退税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取消出口退税率,主要是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包括水泥、非合金铝制条杆等有色金属加工产品、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等;第二类是降低服装、鞋帽、玩具、钟表、皮革制品等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第三类是将花生果仁等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

4 大幅增加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和保证金台账“实转”

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颁布《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此次的限制进口类及出口类商品分别高达394项及1853项,自8月23日起执行。此后,对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所谓“实转”管理是指企业在合同备案时,须向中国银行缴纳台账保证金;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加工成品出口并办理核销结案手续后,保证金加计利息予以退还。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台资企业感到:由于无法以保税方式进口产品,且必须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因此增加了进口成本和资金调度压力;保证金实转,占用了资金,造成周转困难,但同时在银行贷款又很难,使得两头受挤。

5 新《劳动合同法》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劳动法对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违约金、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及使用期、裁员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以前游走于法律边缘有损劳工权益的行为将被明确禁止,并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劳工权益将得到法律的进一步保障。这将使忽视劳工权益的一些中小台资企业受到较大影响。

总体来说,面对大陆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绝大部分台资企业采取就地转型升级,但也有一些企业转移投资地区甚至停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于企业转型升级与停业的成本与风险收益的考量,另一方面,大陆地缘广阔,完全可能找到更为廉价的资源和开辟出新的市场,适当的转移对企业发展更为有利。因此,企业如何能够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转型升级或转移模式,以及政府如何能够帮助企业将转型升级的风险降至最低。并能够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大陆台资企业转型怎么转,升级怎么升,就具体每个企业来说存在着多样性,但从总的方向和趋势看,台资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大陆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抓住两岸经贸发展的新机遇。

(一)台资企业转型应关注大陆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大陆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种必然过程。2001年开始实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就已提出结构调整是主线,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大陆将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引导投向附加价值高的金融、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及技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大陆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培训中心。更加注重加工贸易的转型。近期,有关部门调整了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而是为了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其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从而促进加工贸易更好地健康地发展。

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必将促使大陆经济结构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推动大陆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对一些台商的经营造成影响,但长远而言,经济结构调整说到底对台商不是坏事,而是新发展的开始。关键就在于要顺应时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

(二)两岸“三通”的实现有利于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2008年12月15日,按照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达成的协议,两岸海上直航正式启动,空中通航实现客货运包机常态化。这样,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三通”以来,经过三十年的曲折,两岸“三通”终于实现了。这不仅意味着两岸经贸与人员往来的成本将大幅节省,更重要的是掀开了两岸全方位交流的新一页,标志着两岸关系步入了“后三通”时代。

当前大陆台商由于环境的剧变,正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两岸直接“三通”有利于台商在两岸进行重新布局,增加岛内母公司与大陆投资企业的整合,对于其加快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两岸未“三通”前,尽管两岸经贸关系有很大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两岸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得以更充分暴露在台湾制造业梯次向大陆转移后,占岛内GDp比重已达70%以上的服务业,受制于两岸无法“三通”与政治关系的紧张,难以追随制造业拓展大陆市场,发展潜力与国际竞争力都大受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急剧衰退的情况下,台湾依靠拉动内需、振兴服务业以抵抗外部冲击的措施面临着诸多制约。而过去形成的台湾接单一日本进口――大陆制造――出口欧美的四角贸易关系,因为欧美消费市场的衰退而受到极大冲击。

近来两岸为应对金融危机,均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两岸经济将步入一个新的结构调整时期,这也势必引发对两岸经济关系原有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而两岸“三通”的实现,无疑为两岸经济关系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凭借。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难得的机遇,从而为两岸经济关系注入新的动力。而两岸制造业领域的合作,也可以借助双方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机会,由过去的产业转移迈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合作。

(三)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领域比重将会继续加大

目前,以内需为主要导向的台湾服务业正面临岛内市场狭小的瓶颈,迫切需追随已外移的制造业向海外特别是大陆拓展服务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增加潜力。大陆经济也正步入重要的转型期。“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特别是要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变。在工业升级方面,通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方面,国务院专门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求,以及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的重要目标,并提出加快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提高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力度及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等重要举措。

随着两岸经贸发展进入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阻碍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政治障碍正在减弱,两岸“三通”全面实现以及两岸有关金融合作协商进程的加快,将促进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的全面深化,也是大陆台资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领域。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大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将是大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趋势。台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发展特点,考虑向物流、旅游、运输、建筑、保险、会计、咨询等服务业领域拓展,实现企业发展的突破,开辟企业发展的新领域。

(四)大陆台资企业应更加注重向产业链的上、下两端发展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tmyyp”为你整理了这篇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步伐,我县全面落实科技工作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2021年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政策为导向,推动创新发展。先后召开创新培训班、创新平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投入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等线上线下定向培训班,尤其是深入重大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创新知识培训,成效明显,企业反映积极。2021年正有序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摸排预申报企业15家,截止目前已认定的高企总数达到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入库企业15家,参评、入库占比逐年提升。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统企业23家,总产值为1.2亿元,同比增长63.7%,高于全市平均增加值38.7个百分点,处全市靠前位次。

(二)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加大研发经费归集。2021年以来,我局以县内规上工业企业、服务业、建筑业为重点,加大研发经费数据归集的培训和指导,同时积极制定政策加大对研发经费的归集填报,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为加大对研发经费的引导,《利辛县人民政府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实施意见》利政秘{2021}45号文件已于4月16日印发实施,文件的出台大大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2020年我县全社会研发总额归集量达到2.39亿元,同比增长189%,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经费企业占比为60.3%,投入强度0.72%,这也是反映我县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一项重要风向标。同时,目前我县正有序开展2020年度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奖补兑现工作,激励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截止目前,我县科技部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现新突破,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同搭建的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成功获批(含2名博士后),安徽阳光药业集团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仲晓晴和兰州大学李建银组建的博士后团队共同打造的四季花海5G智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已正式运营,安徽禾丰农牧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组建的肉品联合研发中心成功挂牌。今年我县有关单位和企业已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3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开展成果转化活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我县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局正在就与合肥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进行项目征集,为后续对接工作做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短板。

一是虽然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引智方式单一、人才引进的领域不均衡等问题,科技人才的待遇、资金支撑方面有待加强,需要我县进一步高度重视。

二是科技激励机制更待完善、提高政策宣传受益面。部分企业创新氛围不浓、意识不强、主动作为不够;有的在科研投入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缺乏认识。

三是产学研合作深度、广度更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少、科技含金量低是我县目前一大难题,作为企业的“服务者”,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引导、配合搭台,贯彻“揭榜挂帅”攻坚任务,深入企业调研,把企业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对接省内外高校院所,更深层次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县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合作研发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建议。

(一)加强科技攻关,着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的中试、产业化研究,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攻关与应用转化研究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可产业化技术成果,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食品加工、轻纺服饰、机械改装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改造和绿色制造,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共享机制,努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1、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按照我县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要求,重点围绕食品加工、轻纺服饰、汽车改装三大产业集群,吸引高校院所、高层次创新团队、国内研发中心来我县创办独立研发平台,推动高端创新资源落户我县。探索完善科技资源合作共享机制,积极组建安徽工程大学利辛技术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2、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统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技型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推动我县众创空间等多平台升级为省级、部级平台。完善平台培育发展机制,支持跨单位、跨部门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从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到产业培育全过程的平台体系。加强规划立项和实施监管工作,加大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平台的共享性、服务性、实效性。

(三)内育外引并举,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计划。一是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遴选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强化培训辅导,做好申报认定等工作。二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大力提升我县企业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发机构,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力争我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幅水平。

2、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继续加强国内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企业开展与南京、武汉、北京、上海等科技资源集聚地的高校科研院所院所的科技合作对接,拓展产业科技合作领域。

(四)壮大科技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培育建设。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方面:要提前谋划,抓好遴选。紧扣产业需求,通过召开推进会、政策宣讲、企业调研、高校对接等方式,引进、对接、遴选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精心储备一批省级以上重点科技人才工程申报人选,为做好今年科技人才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建立重点人才技术需求定期征集制度,每半年征集一次,定向,精准对接,搭建平台,促进合作,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行政前台转正工作总结篇10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学习,强队伍,提素质

今年,县委对广电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新班子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及时明确了分工,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班子成员经常交心谈心,勤于沟通,坦诚相见,从而易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在全局干部职工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同时,于6月底进行了党支部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支部委员会,明确分工及职责,健全了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纪念建党xxxx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新班子就任后,针对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强化学习提升素质理念,较好地坚持了每周一上午集中学习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个人自学进一步加强。班子成员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带头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在全局上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今年专业技术骨干流动较大的特点,局内加强了对现有人才和乡镇广播电视站人员培训、培养和锻炼力度,进行集中培训学习,选送部分同志到市局和其他县进行参观培训学习,派年轻同志采访报道如“x交会”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第一阶段的活动,成立了领导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从领导到职工均撰写了心得体会文章。

此外,以活动为载体,凝聚人心,锻炼队伍,也是我局xxx年上半年工作的一大成功经验。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我局深入开展了“我为广电事业发展建一言献一策活动”,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人人参与策划和组织,进一步提升栏目品位。局班子采纳职工建议,于今年6月,举全局之力,策划并成功主办了云县首届少儿歌手电视大赛。此举不仅发掘出了一批少儿声乐人才,丰富了电视荧屏,而且使全体广电人实现了从幕后到台前,从观察者记录者到组织者参与者的巨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各工种作业人员充分展示了不同的才干和风采,办成了原来从没办过的事,战斗力得到了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团队意识得到了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全局干部职工勇于挑战,自觉奉献,不计得失,良好形象得到了树立,较好地展示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敢于挑战、勇于超越的广电团队精神。

(二)抓管理,明责任,促规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管理是落实各项工作计划的有效保障。我局以执行制度、落实责任为突破口,从提高执行力入手,全面推行“一对一”责任机制和问责制,力克工作布置多、方案多,执行不力、管理粗放的模式,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完善,严格执行纪律,以有效的制度约束人、激励人。

首先是明确工作程序,建立“一对一”责任机制,一般职工对股室长负责,股室长对分管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对主要领导负责,主要领导对县委政府负责。细化出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并责任到人,及时跟踪问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是进一步规范了对人、财、物的管理,在设备使用管理方面作了探索和细化。在职工的培养使用方面,提供机会让年轻干部锻炼成长,为全局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深入推行问责制。努力消除工作中不协调、不落实、办事拖拉、言行不一的现象,引导职工树立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良好风尚,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全局工作运行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在岗位从业人员严重不足、设备紧缺情况下,做到工作不乱,队伍不散,全局干部职工满怀激情和责任,主动研究工作,力争出亮点,创特色。干部职工作风进一步转变,正气得以树立,工作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抓落实,见成效,促发展

1、新闻宣传开创新局面

为办好办活地方电视节目,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质量和水平,我局在xxxx年开办《xx新视窗》、方言节目《我款给你听》、首次开通电视现场直播的基础上,趁势而上,不断谱写着发展的新篇章。一是对《xx新闻》栏目背景图案进行了改版。因购买现成软件费用高昂,我局不等不靠,现有技术人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历时20天完成节目整体包装。新的包装设计分别从色调、元素、音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更大气、庄重,从意境上更能营造新闻的权威性。二是首次尝试实行新闻稿件打分制度,并在每周一例会上进行评点,从而激励广大新闻从业人员主动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为不断提高新闻质量奠定了基础。三是全力以赴保证日新闻的正常制作和播出,并不断提高办台质量和水平。我县去年开始上了两档新闻栏目,但由于总体上人员不足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全体采编播人员都是超负荷运转,没有节假日,不能正常下班休息,以极强的责任心保证了日新闻的正常播出.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积极策划新栏目新专栏,设立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大讨论专栏,策划并认真组织“回首三十年,展望新xx”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应观众要求增加一次新闻重播。四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作播出抗震公益广告、廉政公益广告、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安排播出社会交往礼仪讲座,同时在《我款给你听》栏目制作播出防震知识、安全用电知识等内容。五是创办《xx广电信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号召全体干部职工以学习为荣,人人写信息,个个搞宣传,从而提高全局职工勤于实践、勤于总结、勤于提炼的意识。

在xx开展处级和科级领导班子“三力”建设公开承诺访谈节目中,xx广电局克服人员少、设备差、经费不足等多种困难,认真做好每场访谈节目的录制工作。在巩固做好新闻采访报道的同时,全局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努力拼搏,白天采编日新闻和录制节目,设备和人手腾不出来,就利用晚上加班加点进行后期制作。通过按时按质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的包括“三个核心指标”考察巡察专题片拍摄制作等中心工作任务,广电人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自律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提高与展示。

2、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抓住农村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在我县红花山实施机遇,为工程建设和扩大云县自办节目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在xxx年改造建成电力线路、光缆干线、房屋修缮、铁塔、避雷等设施基础上,对一些附属工程作了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建设一直在省、市广电局的监督和技术指导下进行,并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红花山进行指导,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局班子成员先后5次到红花山转播台研究工作,自筹1万多元资金,配套建设了发电机房和铁塔至机房线床,对机房电源线路又作了重新调整,使其更符合转播需求。为加强管理,使建成后的高山台站转播台能真正承担起山区和半山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的重任,结合实际制定了系列管理值班制度并上墙,使台站管理与台站建设做到同步实施。目前,中央一套、七套电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广播,市、县电视节目已于6月30日正式开始转播;云南一套电视、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临沧人民广播电台、云县调频广播待设备到位后即可转播。

工程的顺利建成,有效解决了全县30余万山区和半山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使临沧一套、云县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覆盖面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是顶住设备欠缺、资金困难和人才匮乏等巨大压力,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开通云县调频广播工作。今年以来,随着红花山高山台站修复改造工程建设完工,加之广播节目便于收听的特点,县城居民及山区广大人民群众,依然十分关注和迫切希望开通云县自办调频广播。广电局一班人急群众之所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频广播开通方案并报送行业主管部门,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落实当中,有望在10月1日首次开通云县调频广播节目。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现有人才专业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现有干部职工基本上都是从其它部门调入,本身没有受到过正规的专业学校培训,而广播电视宣传又是一个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人才的制约直接导致创新发展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办台水平和栏目质量的提高。

(二)设备不足情况突出。现仅有一台索尼600p摄像机上档次,但主要用于制作片头,其它8台由于档次较低,图像质量差,上送市台、省台节目,大多不被采用。4套编辑系统能正常使用的只有两套,无法满足日新闻的编辑制作需求。更为突出的是仅有一套硬盘播出系统,无论前期工作干得多好,只要不能正常播出,电视台一切工作只能为零。硬盘播年内已发生两次故障,随时面临停播的危险。

(三)机构人员编制不足。2、云县广播站自1958年成立以来,一直没有撤销机构,但在2003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没有明确机构和人员编制。

3、没有安全播出机构及人员。目前安全播出形势日益严峻,但我县一没有安播机构二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跟中央、省、市无法做到一一对应,难于明确责任,落实工作。

(四)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经费得不到保障。自广电网络2005年分离后,新闻宣传失去了资金支持。受宣传影响面限制,县级台广告收入不能支撑高投入、重装备的广播电视宣传需求;由于县财政困难,也没有得到固定的运转资金投入。根据xx省广播电视局《关于印发xx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设立审核管理办法的通知》(x广发〔xxxx〕xx号)精神,县级台经济创收能力在200万以下的播出机构,需由地方财政保障办台日常运转经费的不足。受我县宣传平台的限制,广告创收每年只有10多万元。近年来,县财政年投入我局新闻宣传和红花山转播台电费约7万元,要支持电视台系统更新维护、电费、录像带、通讯员稿费等费用相差甚远,办台经费严重不足。

(五)红花山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覆盖项目建设县级投资部分资金尚未落实。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覆盖工程转播地方各级电视节目分级负责投资的原则,目前,中央、省、市广电局投资的设备和托管资金已到位。我县转播云县电视台节目、开通云县调频广播节目设备及发射转播资金尚未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