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转正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37:49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1

工程机械的技术养护是指为了使机械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其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而对机械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以“、调整、紧固、防腐”为主要内容,按不同需求分等级进行养护。

1.1日常保养。日常保养以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为中心,主要是维持机械的机容机况,使机械经常处于完整和完好的状况以保证正常运行。由操作人员在每日工作前、工作中和工作后,按各级机械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进行。

1.2分级保养。保养分为三级。一级保养主要对各总成和连接件的紧固、,对外部检查的一些必要的小调整。以清洁、、紧固为中心内容,并消除机械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出现的某些薄弱环节,对有关制动操作等安全部件的养护由专业维修工负责进行。二级保养以检查调整为中心,对机械进行较深入的技术状况检查和调整。根据操作人员的反映和经过技术状况诊断,确定维修附加项目。三级保养以消除隐患为中心,对局部包括总成件检修,改善机械技术状况,以延长中修及大修周期。

2、工程机械设备的检查方法

2.1直观检查法。由操作人员直接观察设备及零部件的表面状态来进行故障的分析,看机械运转是否平稳,皮带是否太松或太紧了,螺丝是否松动,是否有漏油漏水现象等。

2.2温度检测法。以观测检查各机械零件的温度变化,并以此为信息源来判别机器的运行状态。对无温度指示器的部位,可用温度计或手感知的方法进行判断。

2.3压力检测法。观察和测试机械系统各部的气压、油压是否稳定,并以此为信息源,通过压力参数的变化特征判别设备的运行状况。

2.4噪声检测法。听机械各部件运转时有无异响,若某处发现响声跟平时不一样,则该处可能存在故障。

2.5振动检测法。观察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情况,并根据振动参数变化特征来判断机器的运转状态。

2.6金相分析法。对于一些零件,可观测其金属表面裂纹通及显微组织情况,并检测其残余应力,根据这些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来判别机器设备是否存在故障。

3、工程机械故障分析

3.1机械故障基本原理机械故障是指机械由于使用过程中正常和非常原因导致机械不能工作,需要进行维护工作,当故障解除后方可继续使用。公路工程机械发生故障,首先是机械失效,机械失效与机械磨损有着密切的联系。机械磨损是指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工作或者故障导致机械结构发生摩擦,在初始磨损期,机械磨损和故障属于敏感发生阶段,若不能正常维护和应用机械,磨损率和故障率会急剧增加。在机械使用后期,机械故障率和磨损率达到最高,维护工作难度大,需要维护的工作范围也大。

3.2工程机械重要部件故障与处理

3.2.1发动机故障

(1)发动机异响故障分析。发动机出现故障时首先会发出异响,最可能是由于发动机部件发生损坏,导致碰撞发出异响。当发动机出现异响情况时,应立刻停机进行检查,确认异响消除后才能继续工作。

(2)发动机停转故障分析。当发动机发生烧瓦和气门脱落、发动机的飞轮与起动机齿轮抱死时,容易引发发动机停转,导致设备无动力倾翻等事故。发动机在发生停转前均会发生剧烈的振动,因此,当发动机发生停转时,应立刻进行发动机停机维护并更换损坏部件。

(3)发动机过热故障分析。当发动机散热条件和措施不能保证发动机散热时,发动机就会过热,从而导致“粘缸”现象,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发动机的散热条件,有效降低发动机发热故障。

3.2.2传动系统故障分析

(1)传动系统异响故障发动机的传动系统设计不合理或在不合理工况下使用时,传动系统会发生异响故障。异响故障是由于传动系振动过大,机械部件之间发生碰撞,导致发出各种异响。如机械传动系统发生齿轮打齿、轮齿脱落等故障,会严重影响工程机械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传动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2)传动系统不良故障对于机械传动部件,均需要采用措施,降低齿面之间的摩擦和冷却齿面之间热量。由于油的性能不能做出及时的判定,劣质的油很容易引起齿轮齿面的失效,影响传动。

3.2.3机械结构故障分析

(1)机械结构存在裂纹。机械结构的裂纹主要是设计制造存在缺陷,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疲劳失效导致。裂纹是机械结构最为危险的隐患,极易引发机械事故。因此,在机械使用过程中,要对机械结构进行仔细检查,尤其是结构薄弱的环节。

(2)机械结构存在大变形。机械结构均为塑性钢材,受到外界载荷作用后,机械结构将会发生变形产生位移,影响结构的刚度。工程机械施工中,结构在受到超载荷后发生不可逆性变化。因此,在机械作业过程中,需要确保机械的整体塑性变形,防止出现失效。

3.3公路工程机械故障原因

(1)作业时间只考虑使用和赶工期,忽略了工程机械本身的力学规律,使其经常除超负荷压力中,出现过早和过重失效。

(2)设备使用不当,操作工人缺乏正确的使用指导,容易发生机械故障,影响机械作业能力。

(3)机械维护措施不规范,缺乏故障检测措施。重大安全事故往往是机械缺乏有效的检测措施,导致初始的小故障恶化为重大故障。

(4)机械维护措施不当,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机械故障。公路工程机械发生故障后,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的机械知识,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办法,使机械存在安全隐患的前提下继续工作。

4、机械设备的保养方法

工程机械的保养是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来使机械长期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使其能安全高效的工作,并延长机械使用寿命。几种常用方法。

4.1就车保养法。此法是根据保养等级和保养部位的不同情况,将该部件进行拆卸、清洗检查和重新装配。工效太低,仅适用于保养单位人员少,设备少,并且类型复杂,配件通用互换性差的工程机械。

4.2逐件轮流保养法。此法主要依靠机组的操作手完成,它适用于时间紧迫和保养人员缺少,机械分散且无备用机械的情况下的一级或二级保养。此法较符合施工单位实际情况而得到普遍应用。

4.3总成分工保养法。该法将机械设备分为若干总成,如变速器总成、发动机离合器总成、自动系统、电气系统以及轮胎、履带等,然后根据这些分法,将人员编成不同的保养作业工组并进行编号,并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程序进行分工、定位,使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协同完成保养作业内容。

4.4机动快速保养法。此法是在前面的总成分工保养法的基础上,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保养任务,各作业工组采用快速保养工具来辅助完成。这种方法适合于有充足的熟练保养人员,并且机械零、部件、材料、配件齐全,场地较宽,工具设备齐全和保养任务量大的情况下采用。

5、结语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2

――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原则。这是农技推广的三步棋,试验是解决能不能的问题,示范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推广是解决效益的问题。也就是地区适应性原则。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受自然环境影响特别大,因此农机推广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二、需求原则。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我区农业生产需求,这是大前提。二是我区农民需求,这是推广的主体和基础。要在这两个需求推动下,两级政府、业务部门以及生产厂家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加强引导与服务,加快农机推广普及步伐。

三、质量原则。农业机械的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大体是由先进、适用、可靠、廉价、节本、增效等综合经济技术指标构成,在功能设计和生产制造时必须全面考虑。

四、效率原则。这是由农业机械本身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的作用所决定的,也是必须应该具备的一项指标。

五、效益原则。推广农业机械一定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不仅要求机具本身具有增产增收的效果,而且还应表现为我区经营者或生产者可获得经济效益。

――实现五个转变

一、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棚室机械转变

多年来,随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区以棚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现有棚室7.8万栋,面积7.3万亩,但是与棚室生产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却没有跟上,目前卷帘机械已得到普及应用,但是棚室整地施肥机械和植保机械还没有得到普及,应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棚室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我区棚室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二、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特色农业机械转变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区在特色农业发展上闯出几条成熟之路,可是,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措施总是跟不上步伐,经过各级推广人员和生产者五年的辛勤努力,机械化措施基本配套。一是林源镇和双榆树乡的4万亩花生种植;二是中药材板蓝根种植已达6万亩;三是以有机绿豆为主的杂豆生产已达2万亩;四是优质谷子种植面积达2万亩;无论是花生、板蓝根、绿豆还是谷子,从种植、收获到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农业结构调整永远是个过程,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永远没有止境,必须紧随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与时俱进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

三、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转变

目前,我区的名牌农产品“红满天”花生、“大官贡米”、“绿珍珠”绿豆、“道地”板蓝根等,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过广大农技人员的多年努力,都已实现加工机械化。下步将大力发展黄金玉米和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

四、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林果业机械转变

几年来,我区的林业发展很快,现有林地总面积48万亩,林网2149个,林网覆盖率15.7%,绿化道路158条、427.7公里,绿化村屯278个,全区果树面积2000亩。虽然林果业发展迅速,但是造林机械、林果施肥机械、植保机械发展比较缓慢,机械化程度较低,仅达到40%,下步将以上三个环节加大机械推广力度,力争五年使我区的大面积林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五、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畜牧业机械转变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U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机械设备在现代化施工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进度的快慢,经济效益的好坏,甚至对企业的内外部形象,工程中标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随着我国施工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施工机械的种类、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性能也在不断的提高。要使得机械设备的效益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就要做好工程项目的机械管理,加强管理的力度。

工程项目机械管理现状

1.施工设备不配套工程中标后组建项目部,从各项目部抽调的机械设备大多是技术状态较差,投入新的公路工程难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而一些工程所需大型或特殊的设备不到位,设备不配套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项目部设备管理短期行为严重项目部所追求的是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效益。对机械的使用自然是越快越好,但由于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加班加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这种“重管理,轻使用”的行为直接影响机械的技术状态和使用寿命。而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机械,尤其大型机械,项目部都不愿承担高额的维修费用,而仅由一个项目部承担也不尽合理。3机械管理与生产管理存在矛盾项目部主要以技术人员组成,机械管理人员往往不在项目部或不是项目部重要组成人员,而生产管理人员作为机械使用管理的门外汉,对机械的正确使用、定期保养等知识可想而知,而操作手对施工技术所知甚少,往往处于施工被动或受支配地位,这样机械管理被大大削弱。

二、机械管理措施

1、制定良好的项目制度,做好机械组织工作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考察市场机械租赁行情,制定机械租赁价格并对所需机械严格进行招标,对所有机械严格把关,确保进场机械符合项目要求,坚决杜绝以劣充好、带病运转的机械。

2、做好所有设备的查验、保养、调试工作(1)做好预防性维修。对所有到场的运行机械进行一次全面的启动检查,并组织机械手对机械设备进行例行保养,包括三滤检查、加注脂、紧固螺栓以及油品的污染程度检查。对于存在问题的机械,应编制合理的检修计划,并立即组织实施。(2)新购机械要选拔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协同厂方做好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对机械手实行岗前培训,掌握操作规程、熟练操作技术后方可上机正常工作。

(3)对于大型机械需要安装调试的,专人负责,制定详细的计划,尽快完成安装调试,做好使用准备。

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达到管理标准化

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严格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而且制度必须覆盖住设备从选型、采购、使用、维修、管理和报废的全过程。要适用、可操作性强。制度一经实施,就要一丝不苟地执行。以工程机械为例,操作手必须每天认真填写设备运转记录、日常维护记录、日发生费用记录,通过这三个记录,就可以充分了解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工作小时、维护、小修项目和故障情况,并能过日发生费用记录的核查、累计,可以知道设备周或月度费用消耗情况。根据设备运转记录、日常维护记录再结合设备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巡视情况,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以上实际情况,参照设备使用维护说明书的技术要求,编制下个月度的维护保养计划,安排修理作业。修理作业也要严格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按照正常的修理工作程序,完成修理之前的技术检验、故障分析判断、解体鉴定、制订修复方案,修理过程要执行自检、专检记录的填写和最终竣工的验收。

三、施工中的机械管理(1)加大安全管理,实行安全跟踪制,每天对运转机械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安全故障和隐患应立即停机排除,不定期利用工程闲暇时间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机械状况安全稳定良好。(2)工程技术人员要向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提高操作手对工程任务的熟悉度,确实让操作人员明白干什么怎么干,从而降低因机械施工不合规范造成的返工现象。(3)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动态状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4)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故障的设备应做好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抢修。(5)机械的易损件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影响公路工程施工。(6)因工程进度要求需要连续加班施工时,要充分考录备用机械和倒班的操作人员,并视机械状况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提高机械利用率。

(7)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鼓励操作手按规定认真保养爱护机械,实行机械使用状况与个人效益挂钩,提高操作手爱护机械、保养机械的意识。

四、设立机械维修基金,加强机械设备的成本核算(1)设立机械维修基金,实行专款专用,能够有效解决项目部的短期行为。机械维修基金可从各项目部提取,比例可根据项目大小或效益的情况而定;(2)成本核算应对燃油、油和维修费等执行单机登记,随时掌握设备完成单位产量、所需动力、配件消耗等杂费开支等情况。健全机械设备使用记录,对运转台班、台时、完成产量、油料、配件消耗等作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按月汇总和对使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以便对机械使用技术指标的比较和调整。

以上就是本人对机械管理的几点体会,当然要想提高机械效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同的项目要求也不一样,只要用心去体会总结和不断学习,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机械效益。

总结:要想真正管好设备,使设备管理上一个台阶,关键是要各级领导重视,把设备管理提高到与工程技术和质量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考虑问题,同时还要让管理制度真正地运行起来,要在企业内形成设备管理上轨道,实现设备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形成爱岗敬业、爱护设备、干好工作的良好氛围,真正从上到下重视、管理好企业的资产设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1]汪锡华.建筑施工中相关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0(01)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4

1、化工设备故障发生规律分析

设备经安装,最初投入运行后,虽已经过技术鉴定和验收,但初期故障总是不同程度的反映出来,其表现为:1)设备内在质量方面:如设备的设计结构和性能,零部件加工、材料的选用缺陷,操作人员对设备、结构、性能、特点的认识掌握和认知程度,以及现场操作人员误操作导致设备故障。2)安装质量方面:设备安装质量是企业内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综合效能、计量检测手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零部件经过一段磨合期后,初期故障已基本排除,现场操作人员水平也逐步提高,并且基本掌握了每台设备的特性、原理和性能,故障率明显降低,即便如此,设备的运行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例如:故障易发生在易损件或该换而未及时更换的零部件上,因每台设备所有静、动零部件密封、轴承等磨损件都具有使用周期和寿命,运行中的中期设备已逐步接近此项指标。经过停车检修而更换的零部件之后,有些不配套、不稳合、尚处在磨合期,或发生装配错误,也会导致设备故障,甚至带病运行,这类故障也多处发生。

2、故障预防及维修技术实施控制

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老是会涉及到关于电力、机电设备运行管理、结构、运行条件、设备性能分析等多方面的的内容,所以其在具体运转时都会牵扯到对各类技术的应用,如信号处理技术、监测诊断技术、信息组织管理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术等等。从其实质而言,化工机械设备运转故障的防控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根据设备在运转中所发生的各种信息来作决策,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保持总体的平衡,并通过规划、实施、监测、信息反馈、分析总结、归档这一全过程的信息管理手段来对设备运转情况实施管理,做好每一项管理工作的记录。鉴于化工机械设备运转故障管理控制工作的复杂,其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必须要有知识全面、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作基础,更需要完整、健全的人才管理制度作管理依据。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有保障的组织管理机构,来对化工企业内部所拥有的上千、上万台化工机械设备实施科学化、经济化的管理,同时,设备诊断技术必须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时间,或某一个特定的故障和异常,就想作出对症的诊断是困难的。因此,要依据设备的综合管理理论,把设备的全过程作为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5

   自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自身的技术不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众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机械工业划分为工程机械行业、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十三个行业。其中最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行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居世界第三位;金属切削机床按销售额计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二、我国机械工业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机械工业牵引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机械工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产业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我国机械工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机械工业中优势不突出,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还很多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着。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使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一般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过渡到发展自主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工业资源,减少和制止行业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和发展全社会的机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对一些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的技术,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发展自主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与国际的融合与接轨,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保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养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配套群的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安装工程;机械设备;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tH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2-0053-02

对于安装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安装来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机械设备的安装准备阶段、机械设备的安装阶段、机械设备的试运转阶段、机械设备的安装验收阶段。为了更好的把握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要点,我们针对这四个阶段的安装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 机械设备的安装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在安装工程中,机械设备在安装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准备阶段,需要把握以下质量控制要点:

1)明确机械设备达到施工现场的时间,并制定安装时间计划

由于安装工程中需要安装的机械设备较多,因此我们要了解所有的机械设备进场的时间,并根据机械设备的到货时间,制定详细的机械设备安装时间表,保证安装有序进行。

2)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并对配套材料进行二次检验

机械设备到货之后,需要核对设备的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等证件,并对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辅助材料进行二次检验,保证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达到相关要求。

3)按照图纸要求核对设备基础尺寸及标高等数据

多数的机械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都需要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为了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需要保证机械设备平稳固定在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按照图纸要求,要个核对设备基础尺寸和标高等数据。

4)对埋地螺栓等紧固件的基本参数进行验证

在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埋地螺栓和其他紧固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保证了机械设备能够紧紧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安装前,要对这些紧固件的基本参数,例如:高度、规格、螺纹、清洁度等进行验证。

2 机械设备的安装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机械设备的安装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

1)机械设备安装就位

在机械设备的安装就位的时候,我们应该利用吊车将设备吊起,并选择设备上的专用吊装位置挂钢丝绳,如果没有专用位置,则应寻找设备的承重点,保证吊装安全。此外,在吊装的过程中,要采用包裹防护,减少对设备漆面的损害。正确起吊之后,地面要有指挥人配合,引导吊车将设备摆放在规定位置。在设备摆放的时候,要保证位置准确、力度适中,避免设备由于磕碰造成损伤。

2)机械设备找正

机械设备安装就位之后,就要进行设备找正工作。由于依靠吊车将设备就位之后,设备的位置只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并没有达到十分准确的程度,因此我们要对机械设备进行找正。找正分为水平度找正和边界尺寸找正两方面。水平度找正主要是保证机械设备能够在水平面上安装并使用,保证设备使用环境。边界尺寸找正主要是保证机械设备能够在指定位置安装。

3)机械设备的定位及调整

机械设备就位和找正之后,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初次调整。在保证安装位置之后,要用螺栓等紧固件将机械设备紧紧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并将设备的各个部件进行固定,保证机械设备满足初次调整的条件。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我们对机械设备进行初次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机械设备的标高调整、机械设备的水平度调整、机械设备的清洗、机械设备的。

3 机械设备的试运转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对于机械设备而言,在安装完毕和正式投运之前,为了保证设备在正式运转的时候不出问题,需要进行试运转,在试运转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机械设备的位置进行校正和简单调整,并对机械设备的特性要有足够的了解,保证机械设备能够达到生产要求。试运转的原则是首先进行空载试验、然后带负荷运转,对于多设备机组,要先运行单机,后进行联机联动试验。每一步的试运转正常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验,严谨跨步进行联机运转试验。通过实际运转试验可以发现,其质量控制要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试运转过程中,应保证机械设备的运转声音平稳,无杂音;

2)在试运转过程中,需要对机械设备的温度进行测量,主要包括受摩擦的部位,冷却水的温度,以及空气压缩机的温度等;

3)在试运转结束之后,需要注意总结整体试运转结果,并填写机械设备试运转记录。

4 机械设备的安装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在机械设备安装和调试完毕之后,需要对整个安装过程进行验收,保证整体机械设备安装的有效性。在验收阶段,我们要根据相关设备安装标准以及工程验收规范,对整个机械设备的安装过程进行全面的验收,通过对实际机械设备安装验收阶段了解后发现,其质量控制要点主要为:

1)依据设计文件;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全面验收;

2)认真核对主要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设备资料(说明书、合格证等);

3)仔细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和各工序的检验记录等质量证明文件;

4)注意设备安装过程中的误差,并对误差进行控制,保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5)注意设备的磨损,保证磨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安装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关系到机械设备能否正常使用,并对整个安装工程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目前安装工程的质量目标来看,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是其中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安装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安装工作,严格按照安装质量控制要点来操作,切实提高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并积极促进整个安装工程的质量全面提升。所以,对安装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要点进行分析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子栋.大型设备现场安装写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5.

[2]朱明.干熄焦主体结构安装施工技术[J].安装,2010(3):22-23.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影响工程质量因素控制

一、工程人员的控制

人既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主体,又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客体。人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

组织者的素质。对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资质认定时,必须考核单位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的素质包括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者个人素质。领导者主要是指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各级主要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个人经历及能力对组织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或施工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国家的有关资质法规中,对承包单位的主要领导人的资格均作了一定规定。在FiDiC合同条款中也明文规定,对项目经理、总工程师、计划、财务、质量、主体工程、试验、机械等主要管理人员的个人经历及能力均要进行考察。监理工程师随时有权检查承包人员情况;有权建议撤销承包方的任何施工人员;建议业主或业主主动提出解除合同、驱逐承包商等条款,以加强对承包方人员的控制,促使承包方领导层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

技术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参建各类人员的理论及技术水平对工程项目质量影响甚大,尤其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工艺新的建筑结构设计或建筑安装、工序操作。如功能独特、造型新颖的建筑设计;特种结构、空间结构的理论计算;危害性大、原因复杂的工程质量事故分析的处理等,均应由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承担。又如对金属结构的仰焊、钢屋架的放样、特种结构的模板、重型构件的吊装、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等高度复杂的工序操作,必须由经上岗培训、考查合格、取得资格认定的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完成。

参建人的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行为。参建人的错误行为是指人在工作场地或工作中产生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的不正当行为。如在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吸烟;高空作业打赌、嬉戏;突然进入强光或暗环境进行检验、测试时造成误判断、错视;对指挥信号、标志等造成误判断、误动作等,均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消除事故诱发的隐患。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因人的因素诱发的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必须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人的专业知识和岗位培训。从确保质量出发,应本着因才适用、才职相当、扬长避短的原则,来合理使用各方面的人才,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觉性、积极性,是防止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根本。

二、材料、配构件的质量控制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组成工程项目实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合格是引发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材料质量是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的关键。只有使用合乎标准的材料,才有可能创造优良的工程质量。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前提。

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的性能、材料的试验及检验方法和材料的适用范围及施工要求等。在工程监理中,监理工程师对材料质量控制要掌握4个要点,分别为: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三、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施工机械设备包括土方机械、运输机械、吊装机械及成品或半成品的加工机械等。控制施工机械质量对过程项目建设工期、质量和施工安全等都起着重大的作用。为此,监理工程师在从事施工监理工程中,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工程特点、施工工艺和方法、机械设备性能、施工组织与管理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参与承包单位机械化施工方案的制定与评审,使之合理选择机械、配套使用机械,充分发挥建筑机械的效能,对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和加快工程进度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监理工程师参与对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要求是:机械设备选型和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审查,以及机械上班的使用和操作控制。

对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结合工程特点,保证工程适用和使用安全,安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使用安全、因地制宜、操作及维修方便等原则来选择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和型号。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控制施工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不同施工机械设备有不同的主要性能参数,应控制施工机械设备使用,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的“三定”责任制;对机械设备应按要求正常操作;不允许机械设备“带病”作业。从机械使用和操作等方面加强管理与控制,可以减少或避免因施工机械设备事故引发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

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机械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的使用效果。对生产机械设备质量的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生产机械设备质量控制包括有设备订货质量控制和设备施工安装质量控制。

设备安装要符合有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安装质量要求。在安装过程中,对设备安装各工序质量都应进行严格的跟踪检查验收及评定质量等级,作好检查验收记录。设备安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有:设备定位、设备基础检查、设备就位、设备调平找正、设备复检及二次灌浆、设备拆卸及清洗、设备装配等工序质量控制。

四、生产设备的试压和试运转的质量控制

设备试运转分为准备工作、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投料试车和试生产4个阶段。在试运转中,应观察和检查各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对所有温度、压力、流量、运转时间、动力消耗等数据要认真作好记录;对仪表应当在接近工艺条件下进行调校,只有当前一阶段试运转完成后才能开展后一阶段的试运转等。

参考文献: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8

沙尘对工程机械底盘的零部件和各重要总成造成损害,使底盘处于不良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工程机械的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等关键性能。具体表现为:

(1)沙尘侵入传动系将加速传动系统各部件的磨损,缩短其使用寿命,甚至引发故障和事故。对于液力式传动系统,若沙尘进入液压油,可引起液压元件磨损、油液黏度增大或油路堵塞,造成油液内漏、离合器打滑、传动迟滞、动力不足等故障[9]。

(2)沙尘会对行驶系的轮毂和轴承等造成影响,加速其摩擦和磨损,引起车辆产生摆振、行驶噪声等故障,影响工程机械的操控性和安全性。沙尘覆盖公路路面后,将导致轮胎表面不能与水泥或沥青表面相接触,车辆行驶时的附着能力下降,加速轮胎磨损[10]。

(3)沙尘进入转向系各配合副,将引起磨损,造成结合松旷;对于液压动力转向系统,若沙尘进入液压油,将导致油液黏度增大或油路堵塞。由此可导致工程机械行驶跑偏、转向沉重、转向不灵等故障[11,12]。

(4)沙尘若进入轮毂,易造成制动片与制动毂非正常磨损,导致制动间隙增大,出现制动噪声、制动打滑和制动失灵等;若进入液压油,将导致油液黏度增大或油路堵塞,引起制动拖滞等故障[13]。

2沙尘对工程机械其他零部件和总成的影响

沙尘污染冷却系表面,不利于机件散热;高速旋转的冷却风扇将夹杂沙尘颗粒的风吹向散热器,造成散热器表面磨损。渗透入密封结构中的沙尘吸附水分后,降低材料绝缘性能,使电路劣化,静电荷增多,产生电噪声,降低电子设备的精度及可靠性;高速风沙能在空气中产生高压静电,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设备损坏。沙尘中较大的颗粒可能刮伤工程机械的表面,尤其是刮伤挡风玻璃和车灯玻璃,造成光线漫反射,给安全行驶和正常作业带来不利影响。

3沙尘环境下工程机械维保方法

3.1进行局部改进设计以提高抗沙尘能力

3.1.1设计安装具备自清洁功能的空气预滤器

在沙尘环境下工作的机械,须在空气精滤器前加装专为沙尘环境设计的预滤器。沙尘环境使用的预滤器除了要求具有较高的预滤效率外,还应具备自清洁、免维护的功能。目前国外的预滤器技术已非常成熟,国际著名的预滤器供应商如唐纳森、弗列加、曼•胡莫尔、等均研发了各种型号的高效自清洁预滤器。如turboprecleaner公司研制的特博预滤器,具有免维护、自行驱动、自行清洗、安装方便的特点,可使造成发动机磨损的灰尘数量降低50%~70%,发动机寿命延长15%,大大延长了空滤滤芯的更换周期[14]。

3.1.2采用集中系统

与手工相比,集中系统具有节省人工费用、精度高、节约燃油和脂成本、提高工程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延长保养周期和工程机械寿命等优点,尤其是其采用全封闭管路,能有效地防止沙尘进入摩擦副。兖矿集团施工经验表明,与手动相比,集中能减少40%的轴承失效[15]。近年来集中系统逐渐在工程机械上得到应用推广。

4探索沙尘环境下工程机械的使用规律

除了改进设计和技术革新之外,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的方法,摸清沙尘环境下工程机械的使用规律,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沙尘的危害,减少工程机械的损伤。

(1)加强日常保养,做到勤检查、勤维护。及时清理工程机械外表,尤其是冷却水箱表面和油箱通气孔;及时检查油的数量和质量,不足时添加,变质时更换;经常检查空气、机油、燃油滤清器的状态,及时更换滤芯。

(2)严禁在沙尘环境检修发动机或液压系统;在检修时,应先清理机械外表;对拆下的油管或部件要用干净而厚实的塑料布包好,以防污染;需要对机械进行较大的修理时,应将整机或机器总成件运至远离风沙的地方。

5建立维护保养制度并实时在线监测

近年来工程机械实时在线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并取得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将这些技术成果运用到工程机械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机械运行的可靠性,延长工程机械保养周期和寿命,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从理论上研究沙尘、气压、气温等各项参数对维保周期的影响,建立有效的保养周期计算模型是降低维保成本、提高维保科学化和高效化的必然趋势。针对这一课题已经有不少研究,如董博超[16]等研究了多部件连接机械系统预防性维修周期的确定方法,建立了系统维修优化模型;鲁冬林等[17]研究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原工程机械维修保养周期确定方法。以上研究虽然不是直接针对沙尘环境,但其方法可以借鉴用于沙尘环境下工程机械维保周期的确定。

6现有维保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虽然关于工程机械固体颗粒磨损问题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考虑沙尘颗粒组成和特性的专题性研究仍然很少,且多局限于实验室自建平台实验,缺少实际工况的研究。随着工业施工对工程机械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提高,这方面的研究将越来越重要。

(2)新型旋转自洁式空气预滤器基本上实现了自动排尘无需维护,但其过滤效率与发动机转速有很大关系,尤其在非额定工况下过滤效率比较低。针对此问题,可考虑采用直流调速电动机控制转子转速,使转子在怠速工况下仍能保持很高的转速;或者采用导向叶片进气截面可调技术,通过调节进气截面的大小控制气体流速,从而控制转子转速。

(3)目前在线监测的研究针对单一部件和简单系统的较多,对复杂系统的整体研究仍较少;试验台研究多,实际工况的研究少;在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多,在故障机理及力学模型方面的整体定量研究少。针对复杂系统,同时利用激励和多种响应信息进行综合,在特征级和决策级上开展信息融合研究,大幅度提高故障诊断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工程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8]。机械设备维修周期的确定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研究的问题,但至今为止尚没有可以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维修周期计算模型[19]。

7结语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牵引结构机理;生产规模改进

前言:拖拉机进行实地作业操作环节中,面临不同环境因素和外界负荷的频繁危机影响,必须深度掌握内部发动机机理和变速结构的适时变更转换原理,适当控制扭矩适应负荷程度和行驶活动过程中的阻力效果,充分发挥机械运转制动质量,保证内部油气的合理消耗,满足经济效果的科学补充要求。传统拖拉机变速系统中的换挡机制自由掌控标准有限,对于一些连续性的无级操控处理无法全面掌控,即便适当增加档位结构,也会造成变速箱机械结构的严重负担。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在利用机械功率新型传动制备装置的机理条件下,配合变量泵和单排内部部件进行马达制动结构范围的拓展,促进先进科技校正后的机械整改工作质量得到完善和提高。

1.相关机械传动方案的原理内容整理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拖拉机变速箱既定样本格式主要是(6+2)档,在一定传动结构必要模式的控制范围下,这种拖拉机在对速比机制的调整工作上没有过高的主观定义效果,实际工作有效区段把握范围不够宽泛。透过传统工艺的潜在继承要求和整体机械配套的固化样式因素进行保留意见的阐述,这种原始机型总体尺寸和结构效应参数规模基本可以保持不变,只要全力对变速箱结构进行整改即可[1]。由于这类样品的中央传动设备和尾端制动占总体动力比例值约为22.134,实际驱动支持轮部分的动力扩展范围在0.437米左右,加上发动机机械的基本转速可以维持在每分钟2200转的前提因素下,这种对机械原理内容的总结工作还是利用现实生产工业活动中的机械适应状况进行国外先进经验技术的武装、补充,并根据同类型的内部质量拓展机能进行最高车速每小时30千米的扩充,同时尽量保证倒车最高车速上升到每小时10千米上下。为了具体满足上述样本整改方案的要求,在进行机械液压传动结构整改的环节中,需要配合利用分流输出形式进行适应性考察。实际输入分流调整计划下的高速段情境下,机械部件容易导致功率循环堆积的现象,因此这种手段还是主要应用在低速车辆传动环节中。面对高速状态下的大功率重载拖拉机设备,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多段结构的输出分流传动控制形式,利用这种手段可以轻易完善不同高效率整改段的制备水准。

液压式传动控制系统包括三个基本类型,依据定量、变量因素在泵―马达设备的转换式搭配计划指标实现溢流调控。特别是在定量状态下的传动活动中,液压实际系统能源损耗量较高,并且难以落实自动化的制备要求,但是机体的实际结构分布规模比较简单,有进行改善的利用价值[2]。而面对变量泵和定量马达传动环节样式的方案设计环节,主要适应变量泵机械的容积调速标准,配合大范围整编技巧进行简单的差动轮系连接,满足合理规模的调速段分布要求,从而完善大范围的无级变速控制质量,但是液压元件的成本价值不菲,后期结构调整方案仍有待考察。

2.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应用方案设计

2.1.液压泵和马达结构的调整

由于轴向柱塞样式的液压泵和马达中心制备结构对车辆液压传动规模质量有着一定的辅助功效,因此在进行变量泵和定量马达装置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保证变量泵实际最大排量与马达结构维持在持衡的效果基准水平上[3]。正是在起步阶段下的纯液压传动设备已经定型的前提下,变量泵装置的参数选择应该满足维持发动机参数合理匹配的现实条件,在转矩吸收过程中利用发动机最佳工作点的基础数据模式进行比对校验。经过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尤其是在选取高效泵―马达变量规模搭配的环节中,适当的参数匹配原理设计要求如下:

表1变量泵和定量马达之间的参数结构分析

参数排量额定压力最高压力最低转速额定转速最高转速

变量泵42434549041804500

定量马达424345041804500

2.2.拖拉机牵引效应分析

在进行牵引要论内涵阐述环节中,把握传动系统、行走机构和整体系统装置内涵的参数标准值进行合理搭配,其中重要的指标样式已经确定。将拖拉机和工作部件结构中的装置制备参数进行良性要素匹配,展现各项牵引特性和燃油经济指标的综合曲线模型的转化,并结合反馈中心进行总体评估方案的阐述[4]。经过长期试验结果验证,改进后的机械无级变速器适应效果良好,并且获得连续无级中转的优势力量,其牵引特性下的曲线包络线基本维持原设备的布局状态,省去大规模整改的工序;在整体牵引力作用下,发动机都能进行满负荷点工作质量的补充,进而全面提高相关生产效率,促进内部经济战略价值意义的全面拓展。

结语:

在液压式无级变速器中心系统控制的拖拉机能够实现行驶速度的自由调整,同时在任何牵引力下能够实现接近满负荷点工作的标准绩效,进而全面掌握生产规模效益和燃油标准的经济要领,促进不同行业应用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价值的有效发挥。后期在全面完善宽泛面积的传动要求过程中,配合部件机理的大功率传递,维持平稳负荷效果的良性覆盖,尽量适应复杂多变的作业工况环境,促进现实生产工作标准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魏超.基于ameSim的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换段过程建模与仿真[J].农业工程学报,2009,11(10).

[2]王清.功率分流液压调速技术介绍及其基本特性分析[J].专用汽车,2010,15(03).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篇10

2010年12月23日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在江西召开,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共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农机化成绩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研究“十二五”农机化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部署2011年工作,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主题报告。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作大会总结。会上,山西省、吉林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和农机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中国农机安全报社等将作经验交流发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管理局、农业部有关司局、部直属事业单位,有关农机科研、教育、工业、流通协会和部分农机企业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为此,本期特刊登了张桃林副部长和宗锦耀司长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以飨读者。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和部署,认真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农机化成绩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研究“十二五”农机化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安排2011年工作,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总结,2010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十一五”农机化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面对气候条件极端异常、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不利因素,农机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我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扶持政策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的新要求。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农业部立即对意见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做出部署。召开了全国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方案和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的意见。启动了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和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今年共安排6.7亿用于基层农机化体系建设。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明确农机停放场库棚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迅速行动,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抓住机遇协调争取资金投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安徽省、河北省政府已审议通过本省贯彻意见。广东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了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甘肃省将农机化发展纳入市县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山西、湖北、陕西、新疆等地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农机化体系建设。河南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机合作社进行奖励和贷款贴息。浙江省落实机插秧、油菜机收等作业环节补贴资金5835万元。东北三省以及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市农机化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共争取4.07亿元用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今年中央财政拨付的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优先支持东北、黄淮海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深松整地作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关心农业机械化、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进一步创新完善。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5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6亿元,将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设备纳入补贴,补贴品种范围达到12大类180个品目。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前提下,重点对补贴目录形成方式进行了改革完善,同时进一步扩大地方自和农民选择权。加大政策宣传,将100万份的政策解读图册发放到村入户。全面推行补贴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各地做到了工作抓的紧、执行规定严,总体实施进度快、实施效果好。今年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约525万台(套),受益农户近400万户。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真正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

重点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水稻机插秧和机收面积持续扩大,其中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20%,机收水平突破60%,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江西省在全省大力开展了“创建高产县,推进机插秧”活动,加快解决农机农艺脱节问题。重庆市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插秧机及配套技术,机插秧面积同比增长63%。江苏省采取奖励先进县、作业补贴、以奖代补等措施,调动地方和农民发展机插秧的积极性,全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48%,19个县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全国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5%,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河南省玉米机收水平达到41%,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山东省玉米机收水平达到71.5%,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全年水稻育插秧、秸秆还田等17项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5亿亩(编者注,15亩≈1公顷),较去年增长10%左右。其中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7600万亩,今年新增2130万亩。成功举办了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展览和研讨、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研讨、农机合作社发展论坛等活动。深入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组织开展了秋冬种农机作业技术、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管理等专项培训活动和华东区农机修理技能竞赛。阳光工程农机培训20万人,比上年增加9万人。全年培训各类农机化人才577万人次,其中新购机农民117万人次。

农机在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中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凸显。在春耕、“三夏”以及“三秋”等关键农时,积极组织农业机械投入农业生产,抢农时、防灾害、夺丰收。今年春耕期间,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60%、39%,均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受异常气候因素影响,今年主产区小麦收获期较常年推迟了7天以上,熟期集中,农机化系统狠抓信息引导、搞好供需对接、加强机具调度、督导落实服务措施,全力组织农机抢收、抢种,争农时。日机收小麦最高达2776万亩,连续5天机收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机收水平达到了86%以上。全国麦收只用了24天时间,比往年缩短了4天,为夏粮丰收到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夏播赢得了宝贵农时。“三秋”期间,以玉米机收、水稻机收、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油菜机播、机械深松整地为重点,全国共组织2900万台农机具投入到“三秋”机械化生产中,比去年增加了100万台,完成农机深松整地1.4亿亩,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针对今年极端异常的气候条件和严重的自然灾害,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及甘肃、吉林、江西、海南、福建等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农机抗旱保春耕、抗低温抢春播、抗击泥石流和暴雨灾害,加快抗洪排涝,抗旱灌溉、运送物资和抢收补种。农机作业成为今年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的突出亮点,为夺取全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七年增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机化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今年农业部制定公布了《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等部委联合新的《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提高了工作的规范性。全年累计发放部级推广鉴定证书1074个,省级推广鉴定证书5000多个,审定通过农业行业农机化标准28项。组织开展了补贴机具质量督导和农机质量调查、重点检查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修订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管理3个规章,起草了农机事故处理办法、农机事故应急预案。农业部在农机化管理司新设立了安全监理处。组织开展了“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推选出119个示范县。农机安全年活动和打击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农机监理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宁夏、甘肃等省区积极探索农机安全免费监理,江苏等地开展农机安全保险补贴试点。全年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各项指标在总体控制考核指标进度目标以内。

回顾“十一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机化行政法规和政策意见相继制定实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完善。2009年国务院公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10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与2004年全国人大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农业部和各省区市相继制定了配套法规和规章,涵盖了农业机械化试验鉴定、质量监督、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农机维修等各个领域。明确的扶持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土地使用、基本建设等方面,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农机购置补贴投入连年大幅增加。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购置补贴自2004年成为中央强农惠农政策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补贴资金规模逐年大幅增加,受益地区和受益农户不断扩大,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1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约1105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07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到906万户。拉动农机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十一五”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幅度增长,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预计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kw,比2005年增长34%,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4万台,是2005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分别达到33万台、13万台,分别是2005年的4.2倍、14.5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3%和171%。

三是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预计201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2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五”期间年均0.7个百分点的增幅,农业生产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小麦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从2005年的7.1%提高到今年的2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从33.5%提高到60%以上,玉米机收水平从4%提高到25%。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等机械化取得阶段性突破,机械作业面积均有较大增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机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垦系统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了农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垦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比2005年增长13.3个百分点。

四是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升。预计201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5万个,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3700亿元,比2005年增长63%。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2010年超过2万个,入社人数达到33万人,有力带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规模化推广,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服务、合同作业、一条龙作业、租赁服务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作业环节正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作业领域从种植业发展到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及设施农业等领域。农机作业服务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是农机化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基本确立。广大农机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的客观规律,建立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加大新闻宣传和信息工作的力度,凝聚共识,深化认识,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引。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农业机械化已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向相对过剩乃至结构性短缺转变。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种养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机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务农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机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第二,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十一五”以来,农机跨区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机合作社方兴未艾,带动了规模作业、规模种植、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第三,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十一五”以来,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完成了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引领了传统耕作制度和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方式的重大变革。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的主要途径。第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十一五”以来,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使用,改善了耕地质量,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五,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十一五”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了更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了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已成长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概括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一五”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5年。“十一五”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是完全正确的。回顾和总结这五年的农机化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了很多重要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任务,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必须把培育发展主体和创新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攻方向,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活力。三是必须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统筹协调”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必须坚持把农机农艺融合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要求,不断提高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五是必须把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方略,不断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十一五”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深入总结成就和经验,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增强信心,凝聚力量,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清形势,抓住“十二五”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强调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从机遇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机化发展,法律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必将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国家财政支持能力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日渐成熟,必将为农机化发展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青壮年务农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渴望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必将为农机化发展带来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必将为农机化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农机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流通体系逐步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瓶颈基本攻克,必将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从挑战看:尽管我国农机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农机化发展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新任务还不相适应,农机化的快速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二是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丘陵山区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任务很重

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一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受到制约,四是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五是农机化发展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运用条件较差:六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升,作业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七是老旧农机更新报废速度慢,农机化节能减排和安全监理的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重要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筹划“十二五”,要将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农业机械化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基本要求是做到六个“更加注重”。

一要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这是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能否加快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装备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即我们致力实现的机械化是节约型的、还是粗放型的,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否可持续,即发展的后劲足不足。现在农机化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宏观调控也有了一定的手段,到了谋划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结构布局优化的要求自觉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持之以恒地推进。要下大力气系统研究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制约因素、解决办法、阶段性发展目标。要通过合理确定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购机补贴范围及补贴比例和优先次序、实施重点环节作业补贴等有效措施,优先保证关键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的作业模式、技术路线,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配置,各区域协调发展。

二要更加注重推动农机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这是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是第一资源。农机化科技进步的快慢,机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机化在现代农业中地位作用的发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农机集成应用农业科技的载体作用,是加快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的重要方向。现阶段,4000多万农机手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使之尽快成为合格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发展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教育,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教育。现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行业科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对农机化科研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对农机手培训予以倾斜。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农机化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农机化新技术和新装备研究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研资源分散及配合协作机制不完善,培训手段和培训系统性不强,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高手比例偏低等问题,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要更加注重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这是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发展农机服务组织,能有效实现农机户优势互补,降低农机经营的交易成本,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显著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能够促进装备技术集成配套,推动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能够有效发挥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智慧,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带动其他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可以说,解决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矛盾问题,越来越依赖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近年,随着机具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一些散户机手单机作业面积、纯收入呈现双下降,松散型、小规模作业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联合起来力量强,组织起来效益高,农机专业户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大势所趋。目前虽然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经营方式等都在探索实践和完善之中,要使其完全成熟起来,完全承担起农业生产任务,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今后要在政策导向、投入倾向、培育市场、典型引路等方面采取更有力措施,培养农机大户和更多自我发展能力强、利益联结紧密、运作规范的服务组织,加快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四要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中央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水资源、耕地资源紧缺,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还比较严重,秸秆、粪便各类农业废弃物缺乏有效处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面,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有其他措施难以实现的优势,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展现新风采、拓展新领域、争取新投入的重要突破口。有关技术推广我们近年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客观需求相比还很不够。与减轻劳动强度功能为主的农机化技术不同,农民接受和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自觉性还比较低。因此,要采取差别化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鼓励报废能耗高、污染重、性能低的老旧机械,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积极探索集约高效的新型农业耕作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在农机自身节能减排的基础上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五要更加注重创新农机化发展工作机制。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和一项管理创新,能在不改变投入要素的情况下产生的巨大的合力、深远的影响,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各产业和工业、服务业关系越来越紧密,涉及的环节多、部门多、层次多,相互协作、加强沟通、创新机制、搞好统筹十分必要。在相互协作、加强沟通方面,要多争取支持配合,只要是对农业机械化有利的事,都要主动入位、主动配合、主动尽责、主动落实。当前,特别要尽快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做到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创新机制、搞好统筹方面,要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增强工作动力、激发队伍活力。强化依法行政的主动性、自觉性,做到各项重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强化统筹协调,实现管理、推广、鉴定、监理等机构重要工作信息共享,重大工作紧密联动、步调一致。强化绩效考核,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机构队伍活力,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公开、透明、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务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

六要更加注重构建综合配套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今后,在政策取向上,在帮助农民买得起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用得好、增效益的问题。解决农民筹集资金困难,不仅需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还需要配套的农机具抵押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调动农民应用重点技术的积极性,不仅需要加大技术推广投入,还需要重点环节作业费用补贴政策。培育扩大农机作业市场,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不仅需要税费减免政策,还需要信贷优惠、用地支持、投资补助、以奖代补、用油保供等措施。保障农民人身财产安全,不仅需要相关保险保费优惠、补贴政策,还需要免费上牌、免费年检等政策。这些政策要求虽然在有关文件予以了明确,但落实的具体实施上,有的力度还很小、范围很窄,或处于地方探索实践的阶段,有的还没破题,缺乏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衔接配套性不强,政策效应的方向还没做到最大限度的重合。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加强沟通、把握时机、坚持不懈,上下衔接,共同推动政策具体化、项目化、配套化,用足、用好、用活当前的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根据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创新丰富农机化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更好、更全方位、更持久地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落实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关要求,真正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三、明确任务,扎实做好2011年工作,促进“十二五”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国务院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十二五”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重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