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41:57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1

(一)我国采矿业人力资源总体状况

1.采矿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变化情况在1990年至2010年间,我国采矿业从业人员规模发展较为稳定:全社会就业总规模增长了16%,采矿业总规模增长了近17.2%,略高于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率;采矿业人员占全行业的比例维持在1.1%左右。其中,20世纪最后10年,采矿业总从业人员数减少了6万人,减幅为0.8%;而本世纪前10年增加了130万人,增长率达18%。本世纪前10年采矿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具体见表1)。2.采矿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动状况根据全国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的10年间,我国采矿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数据来源:全国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度得到极大提升,但文化层次依然较低:采矿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9.1年增加到2010年的10.2年,提高了1.1年,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①(具体见表2)。在文化程度构成上,采矿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数,由2000年的3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12万人,增加了77万人,占采矿业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由4.9%提高到13.1%,增加了8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数由154万人上升到195万人,增加了40万人,占全部人员的比例由21.4%提高到23.0%。然而,虽然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比例2010年下降到64%,但仍占主体地位,文化层次偏低,不利于采矿业机械化、自动化和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采矿业分中类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1.分中类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增长情况我国采矿业分为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采选业,金属、非金属采选业及其他采矿业。根据全国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的10年间,这三个中类行业的人员规模变动情况如下:煤炭采选业的从业人员数,由2000年的406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496万人,增加了90万人,增幅达22.2%;其占采矿业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由56.5%提升到58.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从业人员数,由2000年的53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11万人,增加了58万人,增幅高达109%,在采矿业中人员规模增长速度最快;其占采矿业总人数的比例由7.4%提高至13.1%。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的从业人员数,由2000年的252万人降低至2010年的233万人,减少了19万人,减幅达9.2%;其占采矿业总人数的比例由35.0%减少到27.4%(具体见表3)。2.分行业文化程度构成状况石油、天然气采矿业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才占绝对比重,且10年内发展速度较快,适应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煤炭采选业规模较大,受教育程度有极大提升,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依然占主体;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人员规模减小,文化层次有所提高,但与其他几类行业相比仍处于最低水平。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2000年的11.5年提高到2010年的12.7年,提升了1.2年,达到大学一年级水平;煤炭采选业由9.0年上升到9.9年,提高了0.9年,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由8.8年上升到9.6年,提高了0.8年,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在受教育结构方面,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煤炭采选业由3.9%提高到10.5%,增加了6个百分点;金属和非金属采选业由4.0%上升到8.6%,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由16.5%提高到37%,上升了近21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煤炭采选业提高了不到1个百分点,而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10年间也仅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两个行业2010年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均维持在20%左右;石油和天然气由51.6%降低至40.7%,降低了10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煤炭采选业下降了约7.5个百分点,2010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略低于70%;金属、非金属采选业均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2010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略高于70%,占主体地位;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0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10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仅为22.3%,学历水平普遍高于煤炭采选业和金属、非金属采选业。

(三)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现状

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更是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2010年,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总规模达到76万人,占采矿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8.9%;其中采矿业内的工程技术人员总规模为48.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63.8%,占采矿业总人数的比例为5.7%。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2010年为12.5年,尚未达到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仅为高中毕业水平。在受教育结构上,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仅为39.6%(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6%),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数的二分之一,文化层次重心较低;不利于采矿业勘探、开采等技术水平的提升(具体见表5)。(四)勘测和开采工人的受教育程度状况分析2000—2010年间,我国勘测与开采工人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相对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还不到3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主体,受教育结构较差。勘测与矿物开采工人的人员总数,由2000年的41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4万人,占采矿业全部人员的比例由57.7%降低到55.8%。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勘测与矿物开采工人由8.6年增加到9.6年,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受教育结构方面,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10年内提高了9个百分点,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比例仍在70%以上,勘测与矿物开采工人的文化层次较低(具体见表6)。同时与其他工人的受教育状况相比,2010年,勘测及矿物开采工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虽高于工人的平均水平,但与其他几类工人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比例为28%,高于全部工人比例5个百分点,但与其他几类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见表7)。由于勘测与采矿等岗位对人员的知识、技能、安全意识等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未来亟需提高这些岗位人员的受教育水平。

二、十年来我国矿业教育发展状况

(一)2000—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矿业教育的10年进展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从事采矿业人才为主的专业主要涉及地质类和矿业类专业。根据教育事业统计报表,2000—2010年间,我国普通本、专科教育中,地质类和矿业类专业的招生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招生规模上,地质类和矿业类本专科合计招生数,由2000年的7002人增加到2010年的59057人,增幅为7.4倍。其中,地质类和矿业类本科合计招生数由5961人增加到28198人,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85.1%降低到47.7%;专科合计招生数由1041人增加到30859人,所占比例由14.9%增加至52.3%。在专业设置点上,地质类专业的设置点数由38个增加到134个,增幅为3.5倍;矿业类专业设置点数由73个增加到244个,增幅为3.3倍(具体见表8)。

(二)我国中职矿业教育的进展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以培养采矿业人才为主的专业主要有资源与能源类专业中的选煤、石油开采、采矿技术等专业。2003—2010年间①,中职教育中以培养采矿人才为主的相关专业招生数,由2003年的8628人增加到2010年的42112人,年均增长率达22%。八年合计招生数为28万人,年均招生约3.5万人。专业设置点数由2000年的164个增加到2010年的343个,年均增长率为109%。

三、我国采矿业人才供求存在的问题

(一)采矿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

但高等教育培养能力严重不足2000—2010年,我国采矿业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10年增补量为76万人,自然减员量为7万人,10年补充量为83万人,则年均补充量应为8.3万人。②同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地质类和矿业类专业的十年招生总数为32.7万人,年均培养3.3万人;毕业生总数为18.2万人,年均毕业1.8万人。若不考虑成人、网络本专科的人才培养及其他专业人才进入采矿行业等因素的影响,单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矿类专业人才供给和采矿业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增长来看,这10年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量远低于采矿业对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需求量,高等教育对地矿类人才的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我国采矿业市场对相应专业人才的吸纳能力较强,地矿类专业人才进入采矿业市场就业较为容易。

(二)采矿业高中文化程度人员中

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所占比重较低,中职教育涉矿类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采矿业市场需求2003—2010年的8年间,尽管我国中职教育涉矿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提升,其招生数占中职教育全部招生数的比例由0.2%增加到0.6%,且涉矿类专业年均招生3.5万人,年均毕业2.3万人,但本世纪前10年,我国采矿业高中文化程度人员补充量为72万人,年均需补充7万人。若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地矿相关专业人才全部进入采矿业市场就业,则采矿业高中文化程度人员中仅有30%的人员是由中职教育地矿相关专业所培养的,这一培养现状远远不能满足采矿业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的需求,我国中职教育涉矿类专业的培养能力依然不足。

四、对未来我国矿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注重专业人才预测的研究工作

进一步扩大普通高等教育中地矿类专业人才的招生,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可度采矿业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专业本身特点及市场等因素影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地矿类专业的培养能力不足,这将成为我国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未来若要提高采矿业的发展速度,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好专业人才预测的研究工作;并通过改革招生制度、奖助学金制度等措施来加大普通高等教育地矿类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和比例,使地矿类专业招生规模在总招生规模中所占的比例适当于采矿业在全行业中所占比例,为采矿业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同时,高等矿业教育也应通过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课程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的联系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与吸引力,为地矿类专业毕业生进入采矿行业就业做足准备。

(二)加大调整中职教育的招生结构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2

课程体系是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动载体,由各专业课程或教学活动按照课程科目属性、教学顺序或逻辑、教学进程、时限、理实比例等要素构建而成。课程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教学科目或活动的总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含有计划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活动。

1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群的专业课程按照“理实结合、知技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或思路建设,突出学生岗位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流程:“行业企业调研专业对应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建设和实施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4个模块,指导开发专业课程、制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和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要建设好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课程,需明确每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课程“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必备的教学条件、特别是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的实践教学条件;走校企合作之路,根据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方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案例教学、实操演练等课程教学方法,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2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和课程体系构架

2010~2013年期间,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工学结合、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适应在贵州煤矿生产一线安全进行采、掘、机、运、通和地测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入煤矿行业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按岗设课,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每年持续完善由4个煤矿主体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矿山地质)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例:

2.12013年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表(表1)

2.2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建设实例(图1)

3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的事项和标准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设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改革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带“…学”的课程,改革为带“技术”和具备实践特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除了搭建好各课程模块的架构,理顺课程学时、先后逻辑等关系外,重在建设好专业的各门课程,开展好人才培养的活动载体――课程,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与改革需注意以下要点:一是课程设置应明确课程性质、作用,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并与教学情景设计匹配,课程教学组织与安排合理有序。三是课程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四是课程“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数量和质量达标,师德师风好,“双师”教师比例逐年提高。五是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好,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六是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校企专家、督导、同行及学生构成评价主体,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工学结合

项目:贵州省毕节市科技局项目毕科合「201342号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2017号

作者简介:刘世承,男,(1984-),汉族,本科,主要从事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

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主要部分,约占7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煤炭行业生产、建设、技术管理人才短缺成为了制约煤炭行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问题。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高职院校煤矿主体专业萎缩,忽视了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致使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滞后、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煤炭企业人才要求等问题。

本文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宗旨,对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如下。

1.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煤矿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学校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增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教学体系上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

1.1缺乏高职特色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可谓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虽然增加了实训环节,但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缺少足够的实训基地和具体的实训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没有体现高职教学的特色。

1.2教学体系单一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主要是面向煤矿地下开采,单一的专业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

1.3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安排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教学以传统理论为主,部分内容较为陈旧,未能融人现代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跟不上煤炭科技的发展。一些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缺少必要的整合与重组,存在重复教学或内容脱节的现象。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由于过多地考虑煤矿实习安排较困难及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岗位实习安排时间较短,部分实践环节以参观代替实训,学生的动手能力未能得到真正锻炼。

1.5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对专业领域内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目标

根据对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结合教育部文件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确定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如下:

2.1教学结构模块化

教学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模块。

2.2教学方法应体现高职教学特色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应将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要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实际操作的教学转换功能。

2.3校企合作

学校应根据积极与煤炭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有正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传授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4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职业创新能力。

3.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体会

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应在遵循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获取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煤矿开采技术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的素质教育思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课程教学体系总结如下:

3.1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引入前沿技术,融入煤炭行业的技术标准,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技术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等三个模块。

(1)职业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2)职业技术模块。①职业能力基础:工程制图、矿图与autoCaD软件应用、机械基础、煤矿电工、矿山测量、煤矿地质、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等。②职业能力技术:井巷工程、矿山压力观测技术、煤矿开采方法、矿井通风、采掘运机械、煤矿矿井设计、煤矿安全技术、矿山环境保护及矿井救护、煤矿特殊开采方法等技术课程。

(3)职业拓展模块。①公共选修:社交礼仪、职业规划与设计等课程。②专业选修:结构复杂煤层开采方法、工程测量、煤矿企业管理、爆破技术、工业卫生技术、煤矿环境保护、煤炭深加工等专业课程。

3.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认识实习、课程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践、职业技能鉴定为构成要素,合理安排实习项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实验、实习、训练和设计四个方面内容。

3.3实验改革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4.成效总结

通过调研、分析,整理,我院初步构建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利用学校的资源,完成本专业所要求的公共课、职业基础

课、职业技术课的学习。

采用体验、活动、分享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提高了毕业生职场意识、发展了职业能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以来,相关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我院毕业生反映积极。促进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就业率,基本体现了我院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国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0,(2):35-37.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4

关键词:施工安全;采矿技术;安全意识;露天采矿技术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飞快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度逐步提升,尤其是开采技术的创新优化,致使开采活动愈加复杂化。在复杂的开采环境下,不可避免的增加开采难度,日常开采中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企业结合矿山开采情况,因地制宜来选择技术和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同时,由于采矿现场环境复杂,做好施工安全风险尤为关键,便于制定有效的安全方可措施,有效规避安全事故出现,全方位保障人员作业安全。

1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分析

1.1深井采矿技术

目前我国的采矿作业深度不断增加,已经进入到深井作业阶段,因此合理运用深井采矿技术十分必要,适合围岩抗压力小,抑或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区域。基于深井采矿技术来支持冲击地压防治和压力控制,支持巷道结构优化布设。此项技术具体应用前,要求技术人员充分调查深井围岩的结构状态,周边环境特性,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收集资料,支持后续采矿活动顺利进行[1]。

1.2露天采矿技术

露天采矿技术需要借助采矿机械设备,将煤层上层的岩石或是杂质剥离,然后进行采矿作业。此项技术优势鲜明,表现在采矿量大、资源损耗程度小以及采矿速度较快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将风险系数将到最低,全方位保障采矿安全。但同时,此项技术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治理难度较大。

1.3硬顶板与硬顶煤开采技术

就硬顶板技术来看,是一种运动分析埋深与低压来开展煤矿开采控制,此项技术发挥岩层定向水压裂倾斜顶板等技术处理,不仅可以高效生产,还可以保障作业过程安全、稳定。硬顶板开采技术实际应用中较为灵活,顶煤回收率较高,赋予了煤矿开采活动实时性特点[2]。硬顶煤开采技术综合性突出,将顶煤深孔爆破技术和高压注水压裂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但此项技术冒放性存在欠缺和不足,开采的煤块较大。因此,相较于硬顶煤开采技术而言,硬顶板技术优势更加鲜明,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1.4填充开采技术

就填充开采技术而言,主要是应用在采空区进行填充,用于降低作业面压力,规避坍塌事故出现。煤矿填充技术实际应用中,所选择的填充材料多是膏体和废石,基于填充低压管理技术,有效控制崩落以及地表沉降情况[3]。因此,需要严格把控填充材料质量,选择有效的填充开采手段来创设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

1.5智能开采技术

科技飞快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凭借其优势开始广泛渗透和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其中智能开采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实际应用中将自动化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提升煤矿开采效率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6薄煤层和厚煤层开采技术

薄煤层开采难度较大,相较于普通煤层,部分薄煤层中含有一定量的夹矸。但是我国的薄煤层储量丰富,选择滚筒采煤技术,基于故障自动诊断、电牵引和支架电液控制等技术来开采。此种工艺更加简单,且结构简单,滚筒采煤技术可以更有效的克服恶劣的采煤条件,提升采煤效率。厚煤层开采技术,适合5~20 m的煤层一次全高开采,适合下部煤层布置采煤工作面,支架上窗口放出上部煤炭。厚煤层开采工艺优势鲜明,大力推行放顶煤开采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开采效率,维护作业全过程安全。

2采矿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

采矿工程施工安全是一项核心内容,为了创设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应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力度,鼓励员工学习安全知识,提升全体人员的安全责任优势。当前多数的煤矿生产人员安全意识不高,对于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精神懈怠,违规操作下容易出现安全事故[4]。因此,采矿企业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正确看待安全生产重要性,可以熟练操作机械设备,力求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另外,也可以组织演练的方式,来提升人员的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逃生能力,便于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可以第一时间保护自身人身安全,降低损失。

2.2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安全预警

为了降低采矿安全事故几率,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安全预警,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的危险识别、评估和应急处理能力;养成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完善配套的安全预警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励人员仔细分析和处理身边存在的安全风险,保持高度工作热情;持续修订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全面落实职责到实处,便于人员具备较强专业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最大程度上规避安全事故发生[5]。

2.3加强安全预防工作,归纳总结事故原因

矿山施工安全管理中,做好事故的归纳总结工作十分重要,有助于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后续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另外,应注重现代化技术投入应用,构建可靠的安全防备系统,定期更新配套软件,将安全防备工作纳入到矿山建设范畴,积极推动安全防备工作标准化实施。总结和分析以往安全事故原因,深入采矿现场来收集相关数据参数,预测和分析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及时做好应急处理远,尤其是防尘、防火以及防坍塌等安全防护工作,全方位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结语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采矿,工艺,技术,作用

前言: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物质性基础,对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随着我们国家对于采矿行业的高度重视以及采矿工程的不断发展,采矿工程的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专业的提升,然而,由于我们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步较晚,矿产的开采技术还不成熟,使得在采矿工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技术问题、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采矿工程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科学开采,了解这些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是现如今采矿技术人员面临的新任务。

对资源需求的增长需要开采更多的矿石。随着时间的流逝,优质矿体已耗竭,开始开发不那么富的矿体。在过去的70年中,铜品位持续下降,2003年,要萃取1吨铜所需的矿石是1950年的5倍。技术开发产生了掘进更深的勘探方法,增加了发现更富更深新矿体的概率。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矿石质量下降的不利因素。但总的来说,陆地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将成为必然趋势

1我们国家采矿工程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的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属于矿产资源强国,然而,由于国家人口数量巨大,导致人均的矿产资源拥有量较低。现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迅速的增加,可是同不断增长的矿产需求相比,我国的采矿工程技术远远落后于某些发达国家,采矿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处于逐年上升的过程,这不仅损失了国家大量的经济财产,还严重威胁着采矿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与此同时,虽然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总额较大,但由于采矿工程的技术效果不佳,使得国家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使用率极低,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现象。以上的种种对于发展我们国家的采矿工程,提高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壮大我们国家的发展力量都是有害的

2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通过上述对我们国家采矿工程现如今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我们知道采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较为准确地掌握它们。

2.1采矿工程的技术问题现如今,我国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远远落后于其他矿产资源大国,落后的采矿技术导致矿产资源采集使用率较低,造成了矿产资源的浪费。随着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以及不断发展,采矿技术相比之下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由于采矿工程实施的理论并没有随着采矿现状进行科学的创新,国家对于矿产的采集手段仍然是较为传统的采集技术,因此,我们国家的采矿工程仍然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的采矿工程的运营规模都相对较小,仅对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的矿山实行探索以及开采,而忽视了那些矿产资源较为稀缺的矿山,使得资源的开采范围变得局限、狭隘。

2.2采矿工程的安全问题。众所周知,采矿工程不仅需要复杂的技术操作,还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采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搭建专业的煤矿井,并且其采矿过程都是在地下进行,使得采矿工程极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说针对具有不同地质构造的矿产资源,开采人员需要给予不同的开采技术方式。即便如此,然而无法避免一些开采事故的发生,在采矿工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有矿井的坍塌、瓦斯的爆炸、矿井内部发生火灾以及矿井中发生透水等,这些对采矿人员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安全问题,如果在开采过程中不小心注意,就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3对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探讨

由于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威胁着矿井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为了提高我们国家在采矿工程方面的发展速度,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甚至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3.1提高国家在采矿工程方面的技术能力。要想实现采矿技术的提高,就需要做到以下2点:首先,培养采矿工程的技术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敦促他们针对采矿技术进行不断地研发创新;其次,加快采矿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采矿人员专业操作能力。我们知道,要想提高采矿技术,仅仅提升采矿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大力发展采矿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来说,采矿工程的基础设施是指矿产资源和交通运输方面的设施,因此,为了实现采矿总体技术的提高,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采矿工程中所需要的水电以及热能这些基础设施的利用,对于发展矿产资源的交通运输来说,我们可以在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修建一些交通运输线路,从而降低矿产运输的成本,提高采矿工程的运营效益。

3.2提高国家在采矿工程方面的施工安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确保采矿人员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首先,把安全因素作为采矿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确保所有的采矿施工人员具有科学、专业的安全意识;其次,在采矿工程实施之前,主要管理者需要对矿井的安全系数进行专业化检查,并对其负责,所有的开采作业都需要严格按照有关的安全生产规定进行开采;第三,积极开展安全预防工作,对于那些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多次重复性检查,针对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制定计划以及措施。

4结束语。通过上面对于采矿问题以及对策的简述,我们了解了对于我们国家现如今的采矿工程来说,要想切实、可行地解决采矿工程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着重于采矿人员的培养,并且加强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只有确保采矿的作业人员具有高专业的技术能力,才能实现采矿工程的科学、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开采技术,降低开采风险。

参考文献:

[1]雷福明.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06).

[2]李享.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矿山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数理力学

一、矿山安全学科分类及属性

矿山安全工程是以矿山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矿山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识别和预测矿山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矿山伤害事故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矿山安全工程在学科门类上是矿业工程的一个分支,跟采矿工程同属于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下面的二级学科。因此,从学科属性和性质上来讲,矿山安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遵从矿业工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规律。

现如今,煤矿开采工艺已较为成熟,但是安全性制约了高效性的发挥,主要体现为,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地应力、瓦斯、构造等地质条件恶化,带来了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热害、水害、火灾等灾害进一步加剧,这对煤矿安全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前所述,煤矿生产的新特征对矿山安全工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矿山安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淡化专业,宽口径、通识教育的导向下,很多属于采矿学科的专业课被一再削减,课程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课程太多,学时数不够,艰深课程概论化导致的。在通识教育的倡导下,很多本该扎扎实实细致讲授的数学物理类、力学类课程只能概论化,甚至完全不讲。而这些较为难懂的课程正是后续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今后向上攀登的基石,缺少了这些硬功夫,学生很难再上一个台阶。

现行矿山安全专业大中专教育中还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数理功底普遍薄弱。在讲授专业课程中发现,学生对课程中的理论公式普遍有一种畏难情绪,也没耐心去认真计算推导,若放在课堂上推导又受到学时的限制,若放在课下学生自学,由于数理功底弱,学生又无法完成自学,这就产生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大量的文科性质、管理性质的安全管理类课程冲淡了行业专业课程,造成矿山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底子薄、数理基础弱。

此外,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也是许多学校矿山安全工程教学的疏漏,众多学校着眼于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习,学生只能从书本中想象具体的操作情况,这显然与该专业的专业需求不匹配。

三、矿山安全教学新思路建议

1.加强数理力学基础,构建合理知识体系

只有采用严密定量化的力学理论才能精确计算,为工程实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这就需要在知识体系中重点加强数理力学知识。因而矿山安全教育应该构建合理的数理和专业知识结构,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连续介质力学、传热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损伤力学、断裂力学、散体力学、渗流力学等力学知识应该给予充足的学时予以讲授。在强大的数理力学基础上,学生应掌握采矿学、矿山地质学、通风学、工程流体力学、矿山压力岩层控制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学习安全学的一些基本课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矿山安全工程包括矿山灾害所有的防治技术,是保障矿山安全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以课堂讲课为主,课堂专题讲座和讨论、影音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全面掌握矿山安全基础知识,构建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体系。将“矿山安全工程”知识内容分为九部分内容:矿山安全现状与管理、伤亡事故发生与预防原理、矿山机电伤害事故预防技术、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矿山防火防爆、矿尘防治、矿井水害防治、矿山爆破安全、矿山救护等。在课程教学中,不局限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应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提高矿山安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程教学理念,在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引用大量的案例对不同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室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实习等教学环节。为学生开设相关实验,并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的综合实验,如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实验设计、矿井火灾灾变时期风流变化实验等。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采用课程设计与现场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开设了不同内容、不同规模的课程设计。有的设计内容需要设计图纸,如矿井瓦斯抽放系统设计;有的是对某矿山事故进行分析,如利用事故树分析矿山外因火灾的原因。通过课程设计,有力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矿山现场的研究项目,选择一些与实践紧密联系、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项目,将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预习理论知识,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组织实验方案的实施,最后完成实验任务。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一是主要对实验课程基本概念和常识等基础知识的考核,采用包括内容、平时的表现、课堂表现、出勤率、回答问题等,占总分的30%。二是采用实验报告占总成绩50%考核;另一项是设计创新性实验形式,它是根据课程的特点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选择其中的实验方法或内容,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占总成绩的20%。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达到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四、结语

矿山安全专业大专教育的数理力学基础和知识结构对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对矿山企业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此外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构建匹配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使人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未来才能在矿业涌现出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7

摘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工作,矿山生产安全更是关乎矿山职工和矿山企业的切身利益。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指出现阶段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以供同行共勉。

关键词: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要点

abstract:thesafetyworkisalong-term,toughjob,safetyinproductioninminesisaboutmineworkerandtheimmediateinterestsofthemineenterprise.Byanalyzingthepresentsituationofthemineenterprise"ssafetymanagement,thispaperpointsouttheproblemsintheworkofsafetycontrolinmines,attherequestofthemutualencouragementforthecolleague.

Keywords:mineenterprise,securitymanagement,thecurrentsituation,themainpoints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矿山企业的生产事故发生率很高,全国矿山企业每年因公死亡人数在一万人左右,占全国工矿企业职工伤亡总数的60%以上,几乎每天都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平均不到一周就发生一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非煤矿山每年死亡人数在1700~2300人之间。事故的统计数字可谓触目惊心。事故的发生,对家庭、企业和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不但造成家庭的痛苦甚至破裂,使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受到损伤,甚至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且这种影响绝非短时间内就能消除掉的,往往会在人们的心头留下长期抹不掉的烙印。作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1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特点

矿山开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技术行业,涉及地质、采矿、爆破、运输、安全、环境保护及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矿山企业由于受到资源赋存、通风、照明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以及受到环境条件、开采技术的限制,安全状况非常复杂,有的甚至十分恶劣,严重地威胁到安全生产。这都对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矿山企业有必要尽快提高安全管理者的职业素质,强化安全技术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

2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目前,部分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普遍存在着监管不力、安全投入低、安全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安全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矿山管理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和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安全管理效果,造成矿山基层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安全技能和救援能力的低下,总体来说,距标准化管理差距较大。另外,矿山开采技术力量薄弱,开拓系统、采矿布置混乱或不规范,未能及时地收集和编制技术资料,以及总结整改的不及时,都造成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异常严峻。

3矿山企业安全管理要点

针对目前我国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从外部监督和内部自身安全管理能力的提高两个角度,提出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要点如下:

3.1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建议政府安全监管体制参照发达国家的监管体制,采取如下一些措施:实施矿山安全卫生监察制度,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系,以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监察员依法履行矿山安全卫生监察职权,监督矿山企业的安全投入及安全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下达整改指令书,违者必将受到严罚;建立部级的矿山安全卫生技术支援中心,针对矿山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服务,还可以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以提高其职业素质,实现安全卫生监察、技术监督与服务、培训教育三者有机的结合;通过立法,强化监察职权,防止违法或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严格的外部安全监管可使矿山企业威慑于国家安全检查制度严厉的惩罚,能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办矿和生产。

3.2提高矿山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应掌握现代安全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考核取得任职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中,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规章,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接受矿山安全监察机构的检查监督和主管部门的安全技术指导;熟悉本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和开采矿床的地质条件,具备如机电安全、防火防爆与检测检验等安全生产的专业知识,能够看懂生产常用图纸;熟悉并能运用矿山安全管理知识对企业实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熟练掌握爆破、机电、运输、边坡、防灭火、防水和防尘管理技术;了解本企业主要生产设备、仪器、仪表的性能和安全操作技术;了解同类矿山企业各类事故的典型案例,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掌握本企业主要事故发生的规律,并能组织制定、实施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掌握危险源辨识、分析、评价、控制技术、安全决策技术以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具备制定安全计划、管理方案和进行安全监督检查的技能:制定安全培训计划、隐患整改方案、安全检查表,掌握安全记录的审核、抽样检查方法等。掌握事故调查、分析、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现场勘察技术、事故树分析法和应急预案的编制。

3.3加强安全技术管理

矿山企业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杜绝死亡、重伤事故,减少轻伤事故,以及杜绝重大火灾、设备、交通和污染事故,达到安全文明生产目的,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

建立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严格推行安全生产创优计划和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首先,矿山企业设立安全技术管理机构,由安全技术负责人负责,并配备采矿、地质、测量、机电以及通风等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管理机构成员,充实安全管理力量,对安全进行综合管理;企业应加强安全技术基础工作:包括制定一些防灾计划,绘制与安全有关的图纸,收集一些同类企业的案例和本企业以往发生过的案例,并汇总相关的整改措施资料,形成本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技术资料;尤其要加强重点场所如尾矿库、地下采空区、露天排土场和边坡等的技术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配备监测人员和安全设施,进行灾害的调查及防治工作;学习借鉴其他同类企业的成熟的安全管理经验,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增强本企业技术水平。工作中,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并通过采用安全的采矿方法和提高装备水平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3.4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体系

矿山生产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安全管理的动态性,企业应建立起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全员参与、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相结合的、符合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动态安全管理体系,根据生产实际,不断完善生产经营各领域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努力实现对全过程、各个环节的风险辩识和预控,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所有可能产生的事故隐患,有效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企业逐步建立起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矿山企业必须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在人员和技术管理上加大要求和投入,严防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及各种危险的发生,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煤矿生产水文地质因素措施

前言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是煤矿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没有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或是这个工作做的不好,煤矿的开发和生产将是盲目的,并可能给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带来严重损失。我国矿山淹井事故之多,数量之大,可谓世界之最,因此提高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与地下水的充水研究,始终是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追求的目标。长期的勘探与开采实践表明,相似水文地质条件的矿床,具有基本类同的充水条件与接近的矿坑涌水量及采后遇到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

一、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煤矿水害事故的分类方案是不同的,按照水源类型划分,煤矿水害事故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窑水三类水害事故。

第一类是地表水引起的煤矿水害事故。地表水作为煤矿充水水源,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池塘、水库和大气降水多种类型。2005年8月19日,吉林舒兰矿业集团五井由于矿井附近地面的“莲花泡”水体,通过相邻煤矿封闭不良的主井灌人井下引起的透水事故;2007年8月17日,洪水通过煤矿废弃砂立井和煤层露头空洞裂隙,溃入山东新泰市华源矿业有限公司井下造成的特别重大淹井事故,都属于地表水引起的灾害。

第二类是地下水引起的煤矿水害事故。地下水包括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溶隙(洞)水。当采掘工作接近或穿透地下含水层时,往往就会造成透水事故。我国典型的煤矿地下水害事故以华北型煤田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为代表。1976年韩城马沟渠矿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以200m³/h之多使380米水平以下井巷全部被淹;1979年焦作演马庄矿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以240m³/h的流量突入矿井,使全井被淹;1984年开滦范各庄矿下伏奥陶系灰岩高压岩溶水沿着岩溶陷落柱大量涌入矿井,数小时内最大平均流量竟达2053m³/h之多,不仅使该矿迅速淹没,而且危及临近几个矿井;2003年4月12日,河北邢台东庞煤矿发生的特大陷落柱突水淹井事故;由地下水突水引起的灾难枚不胜数。

第三类是老窑水引起的煤矿水害事故。老窑水是采煤形成的采掘空间积存的大量水体。在后续采煤活动中,由于防水煤(岩)柱尺寸相对不足或人为破坏容易诱发透水事故,此类事故的发生案例也不少见。近年来,较为典型的老窑水透水事故有两起,一起发生在广东梅州兴宁市大兴煤矿,属上覆老窑水透水事故;另一起发生在山西大同左云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属侧向老窑水透水事故。

二、煤矿地下水灾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类型多样,客观上给防治水害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大规模、超强度的开发,也加剧了煤矿水害事故的复杂性。

首先,是对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清。一些煤矿,特别是私挖乱采的小煤矿,唯利是图,在不清楚地下水文地质情况和未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充水水源进行探查,在水害隐患没有排除的情况下盲目组织生产,致使煤矿发生水害事故。其次,是对突(透)水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限于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实际水文地质工作量不足,掌握的水文地质资料有限,尽管有时水源是确定的,但对采矿诱发的导水通道的形成机理还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煤矿水害事故时有发生。再其次,在探测技术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尤其在导水构造探查方法上存在较大缺陷。目前,对垂向导水构造,尤其是导水陷落柱缺乏有效的探测手段,致使此类水害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最后,是管理工作不到位,监管不力。一些煤炭企业面临采掘接替紧张的局面。不严格执行《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最终导致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

三、水文地质工作对煤矿生产的重要意义

煤矿防治水工作在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是减少矿井水害事故发生,特别是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前提,是保障职工安全,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保证煤炭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一)水文地质工作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因素

1、对矿井生产安全的影响,水文地质资料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矿井的生产安全,职工的安全等,如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制定防治水措施的重要依据,其资料的准确性将对矿井的安全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煤矿生产前期勘察的影响,矿井须搜集、调查和核对其范围内正在开采的小煤矿和废弃老窖情况,并在矿图上标出其井口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情况、出水地点的水情变化等,全面掌握煤矿周围及地下的水文地质条件,并做好一切预防透水的准备工作,确保矿井安全。如某矿1996年11月26日,其井田内一小煤矿因采断煤层柱突发大水,最大突水量达到700m³/h,该矿立即采取防治水应急预案,由于防治得当,才避免了淹井事故。

3、对开采区、掘巷道及工作面布置的影响,水文地质资料直接影响到采区设计、采掘巷道布置、并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如某煤矿2001工作面,原设计走向长880m,切眼位于矿界煤柱上,由于临界小煤矿采掘情况不详,所以运输巷掘至距原设计切眼140m处便打钻探测,当打到70m时探到老空并有涌出,随即留设防水煤柱并重新布置开切眼,减少储量10多万吨,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4、对煤矿水文安全预报的影响。水文预测预报是指导煤矿井巷施工和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表现在:可避免重大透水施工的发生;为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提高依据,指导安全生产。

(二)、困扰水文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作用的原因

1、水害防治技术手段落后,防治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由于我国很多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山水害较为严重,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适合矿区开采的煤矿水害防治技术、方法和相关的仪器装备。另外,重治理、轻防范思想严重,加上煤矿企业在前几年因效益不好造成水文地质科技人员流失,造成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管理人员,企业的防治水技术与管理人员力量不足,政府规范化监管力度不够,使得现有的成熟的防治水技术和手段没有得到应用,如突水条件的多信息监测预管技术、地震及其它勘探资料的精细解译技术等先进技术没有在矿区得到广泛应用。

2、相对落后的防治水技术手段难以满足现代矿山生产工作的需要。随着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煤矿生产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强,采煤工作面的空间尺度不断增大,井巷工程的掘进速度明显提高,随着煤矿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和工作面开采空间的变化,水害产生的条件、水害威胁的程度以及水害形成的机理都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而目前防治水技术和水害预测评价的理论基础仍然以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相关理论和矿井日常工作所积累采矿经验为主。传统的防治水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生产新形势的要求,矿井生产的高产高效与防治水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必然会造成突水淹井等事故的反弹。

3、水文地质探查技术与装备明显不足。煤矿水害产生的三大因素(水源、水量、导水通道)是大家共识的,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查明这三大因素。很明显,在矿井突水的三大因素中,作为水源和水量的含水层及其补给和排泄条件具有区域性和面状分布的特点,往往是易于查明和先知的,但导水通道(断层、陷落注、不良封闭钻孔等)具有及强的局部性和难以先知性,有多少次灾害性突水都来自于对导水通道的不可预知性。而现实生产中,没有探测设备进行水文地质探查。

4、矿山企业缺乏专门的水害防治技术队伍和水害安全专门监督检查责任落实部门。随着矿山建设、生产体系及发展管理进入由市场规律调节后,安全生产和安全监控体系不够健全。并且目前我们矿区生产企业缺乏专业的矿山水害防治技术队伍,缺乏对生产工作面、矿井进行水害安全技术论证、技术监控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建立。加强了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制度,而忽视了对生产过程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监管和评估。

(三)、煤矿矿区预防水文地质灾害的措施

水文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目前的水文地质工作存在着上述各项难题和困扰,但煤矿生产的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因而在实际的工作,不论企业管理者还是水文技术人员,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的总结经验,运用科技手段防范水文地质灾害。

1、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管理,牢牢把握“双基”建设工作主线,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努力做好防治水工作,建立健全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防治水”管理体系,矿长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设立专门的防治水管理机构和队伍,并由煤炭公司成立水文地质专业机构,结合各自矿区水文地质工作开展现状,统一协商,组织专业矿山水害防治技术人员对近年以来所发生的重点水害及有代表性的突水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通过这项工作,力求找出新条件下煤矿水害频繁发生的原因、特点、趋势、规律及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矿山开采过程中预防水害安全工作提供决策的基础资料。

2、加强水文地质基础工作

有计划地开展水文地质补充调查,有目的地进行地面或井下水文地质补充勘探,采用钻探或物探等方法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逐步完善水文地质观测工作,主要穿层石门以及开拓巷道,即使进行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绘制石门、巷道的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展开图,建立了各含水层水质数据库。按照“预防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年初提出年度水害预测资料,编制书海预测图和水害预测表,并逐月进行检查、补充与修改。

3、根据有关规程制定和完善地面防治水措施及各种井下防探水措施。每年根据情况,在雨季来临前对矿井防治水专业隐患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井上下防治水隐患进行专门设计,制定出整改措施,切实做到超前预防,提前治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井下的每一项防治水工程,均进行专门的设计,根据设计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安排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重点盯靠,确保现场施工安全。在总结和研究矿山水害防治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矿区水害类型、水害特点和水害威胁程度,形成具有针对性、具有指导意义的煤矿水害调查和评估报告,并根据不同水害类型的矿井提成具有操作性的水害安全保障技术和安全措施,用以指导整个矿区的水害防治工作。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处理对策

一、研究结果

采矿工程施工过程关乎采矿的最终结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安全问题处理的好,最终开采很可能就颇具成效,促使企业往着很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安全问题处理的不好,那么不但员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企业能够存活与发展都是一个有待争议的问题。在现行的安全技术因素分析中,有些常规性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与处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问题是不易发现的,甚至即使发现了也是不易处理的。在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道路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采矿工程施工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1、偷工减料造成安全隐患及其对策。偷工减料一直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如果偷工减料比较严重,很有可能会致使比较重大的安全事故,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并且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更加的损失。针对偷工减料的问题,各企业在施工时,因尽量根据运输车辆的实际情况设计车道,这样一方面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保障安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果对运输车辆的实际情况不确定时,尽量采用双坡道设计,因为双坡道一种比较保守的设计方法,对于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2、设计考虑不全面及其对策。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全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些构件容易被忽视却起着很重要作用,对整个运输结果就具有重要的影响,设计人员必须加强对这类构件的重视与处理。

三、采矿工程中存在的技术、安全问题

1、国内采矿工程遇到的瓶颈―――技术水平

(1)近年来,随着采矿行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我国的采矿技术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进步,但是与先进发达国家的采矿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现在我国采矿的很多企业,为了得到眼前的经济效益,矿区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矿产企业,企业的产业结构混乱,采矿技术水平更是地下,这样导致大量的矿产资源浪费,对自然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地破坏,这种粗放型开采模式严重的降低了采矿工程的综合加工能力和采矿工程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我国的采矿技术并未取得长足的发展。

(2)因采矿工程中有关实施理论发展的较为缓慢,尚未随采矿技术的发展而进行一定的科学创新,我国在矿产采集上还停留在相对较为传统的阶段,运用传统技术实现矿产资源的采集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采矿工程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粗放的初级阶段。而且,国内采矿工程中的绝大多数都只有较小的运营规模,只开采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矿山,而对于矿产资源较为贫瘠的矿山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这对于开采矿产资源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安全问题是采矿工程存在的最大的难题

(1)这么多年,采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从本质上来说,采矿工程一项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复杂工程,正是由于技术含量高,不允许有细节上的错误,因为如果考虑的不周全的话,就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即使已经避免了地质环境带来的危害,但是仍无法避免很多的自然灾害如矿井坍塌、瓦斯爆炸、矿井内部的火灾、断点等等,这些都会给地下作业的矿工们带来生命威胁。

(2)采矿工程的技术操作过程十分复杂,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采矿实施过程中建设的煤矿井要比较专业,由于采矿过程中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地下完成的,使其较容易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因此,对于具有各种地质构造的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技术方式进行开采。在采矿工程中瓦斯爆炸、矿井坍塌、火灾及透水事故等都是矿井内较为常见的安全问题,有些安全问题甚至会威胁到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若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很容易忽视一些客观存在的隐患,从而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

四、采矿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对策

采矿工程中由于存在的上述各类问题可能对矿井施工技术人员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为提高我国采矿工程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就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尽可能杜绝上述问题的发生,从而使煤矿实现安全高效生产。

1、提高我国采矿工程的技术水平。众观我国煤矿生产实际,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提高产矿技术水平,以实现煤矿的安全高产。一是加大对采矿工程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这一群体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鼓励技术人员在现有采矿技术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二是加强对采矿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采矿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得到有效提高。众所周知,采矿技术的提高不仅需要提高采矿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还要加强采矿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提高采矿总体技术水平,就要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使采矿工程中所需水电及热能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交通运输的便利可以促进矿产资源的推广应用,在矿产资源比较富足的区域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使矿产运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才能使采矿工程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2、提高我国采矿工程的施工安全。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采矿人员的人身安全,我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在采矿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将安全因素作为重中之重,提高采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生命安全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二是,实施采矿工程前,管理者首先要采取专业化手段检查矿井的安全系数,开采作业全过程要严格遵循安全生产规定,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三是对采矿施工技术人员加强安全预防教育,特别是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部位要进行认真仔细检查,预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详细计划及处置预案。对于井下出现事故的逃生巷道要认真进行设计,并使下井人员熟悉相关路线,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篇10

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对在新形势下矿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来,而传统的采矿专业培养内容已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矿业类院校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文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优化措施,为培养适应新的国际矿业环境下的采矿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矿业院校;采矿工业专业;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宗矿产品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消费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所不曾经历的。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储量耗竭性、供给稀缺性与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矿产资源国际间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也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我影响矿产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整、协调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此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全球资源观的教育,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矿资源形势,用全球化的思维指导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紧密结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培养更多具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理论基础,特别是具有采矿工程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笔者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采矿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全球视野的矿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矿业类院校本科生教学培养内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定位

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矿产资源评价等学科知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对外依存度以及国际矿业开采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初步建立,国家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要求越来越高等,对从事矿业资源开发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矿产资源开采理论和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须促使采矿工程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3,4]。因此,矿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由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管理型,“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有的纯采矿技术人才拓宽到以采矿技术为基础,具备国际视野并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评估基本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矿产资源服务年限评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以及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等内容,各内容间密切联系成一整体。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是进行矿资源评估的基础。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在被开采利用之前,其规模、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开采技术指标和条件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因此,正确理解矿产资源的确切含义、基本特征和工业性质,是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提。矿产资源评估方法是矿产资源评估中所运用的特定技术,是分析和判断矿产资源价值的手段和途径[5]。在确定矿产资源基本开采指标、开采条件和评估目的后,评估方法的选择成为影响矿产资源价值的最重要因素。要明确指出,同一个矿床,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不同的矿业时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矿产资源评估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被评估对象具体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条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世界矿产资源丰富,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发达国家中的一些重要资源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仍坚持通过出口资源来提高国内经济,并希望为其开发的矿产资源寻找新的市场。抓住全球矿产品供需形热变化及其带来的战略机遇,对优化我国矿产资源配置及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的大背景下应当不断地丰富,增加矿产资源价格变化对经济影响的探讨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行业运行变化,不断深入并突出体现矿产资源需求与国际矿业市场关系等内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一个综合指标,是影响矿床开采的重要因素,既要考虑资源储量规模,又要分析矿资源赋存的地域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影响矿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矿床的开采价值,主要采用专家评定、灰色理论分析法。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采和采矿等一系列活动的权利,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评估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源评估准则,依据相关程序,对矿业权市场上合法流转的探矿权、采矿权等资产价值的评估。随着与资源大国战略合作关系加紧,国际市场上的矿业权管理将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内容具体涉及矿业宏观管理、矿业权管理与市场、矿业税收政策、矿山环境保护、矿业融资等。在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个国内问题,也是个复杂的国际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6]。

四、课程教学实践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课程,其内容涉及地质学、矿床开采技术、矿床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紧密相关,构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三方面特点:(1)知识结构系统性:从基础地质理论、资源勘查技术手段、储量分类、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管理五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2)知识结构规范性:由相关标准构成资源地质勘查标准体系,由矿床开采技术规范建立矿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标准体系,由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指导矿业权的流转;(3)知识实用性:采用理论、方法、规范、实例与讨论步骤构成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老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参加讨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7,8]。

(一)加强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共40学时:教师教学30学时;素质拓展4学时,主要安排学生自己查找感兴趣的与矿产资源管理相关的资料并做总结发言讨论;实验室教学2学时,学习各种采矿技术知识,包括三维地质模型、采矿方法模型等;课程设计4学时。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学习和帮扶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而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认真备课,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实例分析讲解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基础;同时课后留一部分作业,使学生能巩固和复习课堂所授知识;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上课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准备上课资料并解答学生疑问。

(二)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环节,也是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及学院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工程测试中心。在讲解矿产资源分类、分布的实验教学中,以地质标本实验室为基础,设置认知矿石标本、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物形象结合。通过矿体三模型和采矿方法实物图,使学生了解不同赋存条件矿物的开采方法,在进行对比分析矿床开采设计方案中有哪些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各种开拓、开采设计方案与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设置虚拟矿床开采中心和数字矿山实验室开放日,积极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并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矿产资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以所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对整个课程阶段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实验教学的学习,要通过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来实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也是进行工程训练、培养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一次系统的综合训练,又是最能检测学时对知识理解和把握,以及展示学已致用的教学环节,还是进一步学习和查漏补缺的一个比较环节。通过矿产资源的开采设计,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资源开采的具体分类方法;通过虚拟矿业权的流权,使学生掌握了解了矿业权流转过程中都涉及哪些法律、法规,流转过程以及与国际矿业公司矿业合作的视野。培养了学生从管理者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高度。

(四)加强现代矿业法律与法规学习

矿产资源开发涉及面广泛,常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而引来官司,少者罚款,重者停产整顿,甚至关闭矿山。国内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同时要重视国外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详细了解并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切忌习惯地执行不同国度的规范,否则,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作为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必须学习和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意识,因此,加强学习矿产资源开采的相应法律课程,应列入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五)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

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国外矿业投资渠道和案例逐渐增多,矿产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配置环境下应当不断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吸取先进国际采矿专业课程的优点,也要结合我国采矿环境的情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行业变化和国家经济需要,增加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成为该课程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例如,结合本课程,增设谈判模拟试验,虚拟矿业并购背景,使学生熟悉矿业并购流程和需注意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国内矿业环境与国际深入融入,我国从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涉及国家和矿业类型也越多,合作方式不一。需要与各级人员,包括国外工人、地方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交流,熟练运用当地语言特别重要。因此,除了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文除外,还应该鼓励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多学习第二外语,如西班牙语、法语和俄语等小语种,如有可能,应采用双语教学或增设第二外语班[9]。

五、结语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发展进程和采矿技术不断提升,国际矿产资源已进行共同开发利用时期,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对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要结合大的国际矿业环境,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才能提高采矿专业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培养出满足矿产资源快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徐文彬阎涛洁王丽晔卢烨陶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牛建英,赵连荣,王炜.全球资源配置下的“矿产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3):78-80.

[2]曹代勇,魏迎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建设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1):110-112.

[3]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5.

[4]张磊,屠世浩,乔明,等.中澳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研究[J].教改教法,2015,324:62-64.

[5]魏迎春,曹代勇.矿业类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8):80-82.

[6]张玉梅.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思考[J].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2010,(5):28-34.

[7]杨胜利,秦凤华.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J].中国校外教育2010(4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