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44:40

师德修养总结篇1

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守身如玉”,“一尘不染”,敬业尽职,专心致志,作好教育人的工作。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名副其实的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严以律己的精神。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就是要把学习道德伦理、提高伦理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伦理与实践相结合。

二、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

三、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既要用外在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四、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要把个人与社会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五、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

师德修养总结篇2

关键词:师德;理论;实践;榜样;楷模

教师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必备品质。它体现了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只有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师德如何才能提高呢?我认为,不外乎“知”与“行”两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提高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最基本途径。师德修养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培养,以及信念的确立、意志的锻炼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先决条件。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师德修养也离不开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从这两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教师师德。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只有透彻领会人生价值,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深知人民群众之需求,才能摆正个人和教育事业的位置,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自己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才能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师德规范理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教师要向古人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养成。

二、勇于实践,总结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理论知识掌握得多么透彻,如果经不起实践检验,其理论的说服力是苍白无力的;在实践过程中,不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与感悟,就会走很多弯路。因此,要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投身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师的师德师风认识再深刻,师德情感再深厚,如果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那么师德意志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升华;解剖分析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教师师德修养实际上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纠正自己大脑中陈旧的错误的道德观、教育观,逐渐树立起科学的道德观、教育观的过程,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时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批评,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当今时代,教师要以新世纪的师德原则和师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教育界的模范典型优秀教师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师德修养总结篇3

关键词:师德;内涵;内省;慎独;实践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的生力军。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亦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学习。高尚的模范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主观因素的协同努力,特别是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我修炼,不断自我完善而逐步发展和提高而形成的。只有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不会迷失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

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抵制腐败道德观念的侵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提高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

二是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师德修养中,要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学习。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风貌。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孔子主张“以人为镜”,主动与别人的言行得失进行辨别比较,进而反省自己。要求教师要“见贤思齐,见不齐而内省也”,要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善于提高,并善于反思。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已良好师德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一是钻研业务。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已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

二是科学研究。积极发挥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抵制学术腐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

三是关心爱护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高校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内省。所谓“内省”就是对自已内心进行反省。通过“内省”,深刻反思自已的言行举止,依据师德要求作出自我评价、自我批判、自我调控,从而达到自我提高。实践证明,只有认真总结经验,自觉内省,高校教师才能明确今后改进、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慎独。“慎独”,即内蕴君子之德,不会因无人知、无人见而对自已的言行有失检点。“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人们在修养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慎独”要求教师把道德修养的着眼点放在灵魂深处,时时处处都表里如一,杜绝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丑恶的两面派作风,做到个人独处时,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慎独需要有很高的自觉性,有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长期、艰苦的学习磨练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平凡事例里去实践和锻炼。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的自身努力,亦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只有切实履行高校教师职责,才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师德修养总结篇4

作者简介:李斯霞(1978—),广东梅州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

[摘要]道德叙事是中西方历史上都存在过的优秀德育模式,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价值传递。在当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日益陷入枯燥说教的情况下,重新引入道德叙事这一古老传统,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提供一种优良高效的模式。

[关键词]道德叙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05-0037-03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9[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中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体系,过度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与传递,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习惯与兴趣爱好,这让道德教育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这种填鸭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对受教育者道德养成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作为以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授方式一直是该门课程的教师们积极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道德叙事概述

(一)道德叙事的含义

道德叙事是教育者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采取讲故事的手段来传递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其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是寓言、神话、童话、歌唱、英雄人物、典故,也可以是教育者的自身经历或者他人的经历。人类古代的道德教育,无论是东方的《论语》、《孟子》,还是西方的《圣经》、《荷马史诗》等,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的。它将人类最为朴素美好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故事的形式传递下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最基本的道德遵从欲望。

(二)道德叙事的方式

1.道德叙事的题材。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古老的德育模式,有其特定的取材方式。其所阐述故事中的形象总是生动鲜活而全面,让人能够自觉浸润在其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规范的传递,也是一个平等交流而非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受教育者在其中所受的影响总是通过自觉判断而非死记硬背产生的。因为教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道德叙事总是从生活中取材,通过适当的加工或拔高,让受教育者感受到道德故事中的人物就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当然,道德叙事的题材可以有多种,并非局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寓言、神话、童话、典故等,这类题材是对生活故事的提升与适当的神化,但其所要展示的道德规范总是贴近于人们的生活的,所以总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2.生命叙事是道德叙事的重要模块。生命叙事是道德叙事方式中十分重要的模块,是道德叙事的主要应用形式之一。生命叙事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或生命中的某段历程进行叙说和诠释。叙事主体由于讲述的是自我或者对自我影响十分巨大的生命历程,因而在叙事当中总会倾注大量的情感,讲述的总是些值得追忆和反思的经历,并且总能够激发听者的强烈共鸣。听生命故事的人总是带有一种探轶别人生命历程的好奇心,渴望与别人分享生命历程中的种种快乐与忧伤。分享的过程也是价值判断标准产生的过程,听者通过对叙事者的讲述用善恶标准进行自觉判断,从而在善与恶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作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德育课程,所讲述的生命故事总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就算是消极的也应该是积极故事的反衬,是能够让受教育者从中自觉做出积极的道德选择的。

3.道德叙事主题的提炼。新品格教育者认为,听道德故事只是为我们达成品格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现实化转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受教育者需要在建构故事主题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道德主题与寓意。因此,道德叙事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简单的讲述故事,所述内容还应该紧密围绕某一德育主题进行,让受教育者在感受道德故事的巨大感召力的同时,能遵循施教者的教育思维,达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主题是从故事文本中提炼

来的,是核心价值的体现。如果受教育者不能够从故事中自觉归纳出主题,则该道德叙事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仍需要施教者进一步提炼主题,将主题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在适当的情节节点将主题展示出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三)道德叙事的作用

关于道德叙事的作用,詹姆斯•威尔逊认为:“道德故事以三种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第一种是传递一种道德信息。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因果论的性质,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让人经久不忘;第二种是激发道德情操(moralsentiment)。故事激起了我们体验他人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们取得胜利的喜悦,而这正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故事帮助我们体验他人的生活,唤起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操;第三种扩展思想视界。故事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界’,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人类的普遍性相协调。”

因此,道德叙事的内容大都展示着一种善恶皆有因果的论调,总是通过表现善的美好和恶的丑陋来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向善,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其故事总是让人们在给予最基本的人性善恶判断的基础上,对更深层次的善恶做出自觉地扬弃,养成高层次的道德标准。这些故事能够激起人们内心行善积德的美好愿望,激发大家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唤起大家对社会道德的责任感和维护道德的使命感。道德叙事的题材总是取材于生活,有些经典的故事,经过一代代教育者的不断改编,十分贴近受教育者的接受空间,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让受教育者总是感觉到与自己的生活很相似,故事中的道德模范十分令人神往或亲切,是在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总能让受教育者在其中找到许多相似性,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在感受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自觉扬善弃恶,总结出一些人性的闪光点供人生慢慢消化。

二、道德叙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

(一)道德叙事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可行性

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德育模式,意味着德育从呆板走向鲜活、从填鸭式灌输走向言传身教。道德叙事提供了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道德行为样板,供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总结出应该遵从的道德范式,十分符合受教育者从感性认识中升华出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的思想认识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内容,是德育专家们根据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现实,总结出来的理性规律。而道德叙事则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将这些条理化的理性规律演化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道德故事,重回到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感性认知上来。由此可见,道德叙事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不光具有可行性,还将为该门课程的教授提供一种更为生动形象、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学模式。

(二)道德叙事能够帮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摆脱枯燥

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多流于形式化,学校不重视,老师也大多抱着应付了事态度,德育课堂形式主义泛滥,走过场成为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共同心态。如此下来,老师不用心教,讲课只是一个漫无目的的知识灌输过程;学生不用心学,学习课程知识也仅为应付考试,形成恶性循环,课程的开展就必将变得枯燥无味。所以,引入道德叙事这一生动鲜活的授课模式,通过选取富有感召力的、能激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道德故事,再适当运用课程情景设置等营造课堂气氛的手段,能将整个课堂的气氛从沉闷变为活跃、从枯燥变为生动,起到激发教师授课兴趣和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良好效果。(三)道德叙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德育需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修养。因此,目前教条灌输式的德育方法仅能够为应付考试提供考生和材料,完全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道德叙事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道德故事,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道德叙事不强制要求学生从故事中总结出教师要求达到的道德传授目标,而是通过讲授善的美好和恶的丑陋来让学生自觉扬善弃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道德叙事通过讲述一个个古今中外鲜活的

道德故事,将道德标准暗含其中,即起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作用,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见识,还提高了学生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将道德叙事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作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承担了十分重大的社会使命。因此,在教材编写过于注重理论编列、知识与生活存在差距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让该门课程的教学不流于形式、课程内容不过于乏味、课堂气氛不陷于枯燥,师生互动频繁,学生所受的潜移默化多于知识性的灌输。

(一)道德故事的选取在引入了道德叙事这一鲜活的德育模式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选取有感染力的、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的故事,如前文提到的生命叙事等。该门课程的教学,最终目的应该是达到价值观上的共享和认同。因此,道德故事表达的价值观念,是要能够为大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若将违反大学生基本善恶观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他们,则再优良的德育模式,也无法起到价值共鸣的作用。

(二)课堂气氛的营造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更需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这是因为该门课程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体系,它不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目标,而是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其中,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生态度课堂气氛的营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可以在课前就为该次课程设置一个前提,让学生们在该前提下对所要进行的道德叙事进行讨论,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情绪,来调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它能引起学生愉快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是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的情绪背景,能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发生共鸣”。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模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德修养总结篇5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亦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学习。高尚的模范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主观因素的协同努力,特别是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我修炼,不断自我完善而逐步发展和提高而形成的。只有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不会迷失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抵制腐败道德观念的侵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提高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二是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师德修养中,要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学习。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风貌。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孔子主张“以人为镜”,主动与别人的言行得失进行辨别比较,进而反省自己。要求教师要“见贤思齐,见不齐而内省也”,要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善于提高,并善于反思。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师德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一是钻研业务。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二是科学研究。积极发挥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抵制学术腐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三是关心爱护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高校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

3、加强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义与利”,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提升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准和内涵。因此,“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中关键的一环,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正确、科学地认定在教育实践中的“义”与“利”:最大的“义”就是爱学生、爱教育,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最大的“利”就是培养出更多有益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更多对人类进步和历史传承有重大价值的青年一代。在国家和社会逐渐提升教师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高校教师更应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因为这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提升。

师德修养总结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内涵;意义;提升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起草的《我们的信条》中提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一、师德的内涵和加强师德修养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使自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尚的师德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大学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首先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备课,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严格教育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好每一堂课,注意每一教学环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尚的师德能促进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改革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个别教师学术不端,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有的患得患失、功利主义盛行、事事必讲报酬;有的心浮气躁,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因此要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教师学术自律意识,以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成为全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带头人。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的修养

所谓教师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和功夫。因此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就要加强自身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努力追求真、善、美的崇高道德境界,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如何加强自我修养、完善师德的自我教育呢?

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尊重学生、培养学生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桥梁,也是最有效的教育语言,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学习情况等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教学和教育,只有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

2、钻研业务,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认真备课,搞好教学过程中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要完全掌握,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要深入浅出、基本知识要融会贯通,做到胸有成竹。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把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新观点、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认真做好课外辅导和答疑,根据作业、实验、考试、提问问题等方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辅导。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验、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听公开课和被听课的方式,认真向同事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教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争取用最佳的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认真做好课外辅导和答疑,根据作业、实验、考试、提问问题等方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辅导。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验、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积极参加科学试验,成为一个具有师德修养的合格教育者

高校是由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构成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最基本的部分,二者应有机结合,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搞好教学,才能培养众多的科研人才,学科专业知识是科研的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科研能培养教师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从而促进教学。科研能培养教师科学态度,通过试验获得大量翔实的试验数据,只有通过逻辑思维进行科学抽象、严密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教师会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术视野、充实专业学术内容,在课堂上能融会贯通把试验方法、科学结论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进行验证性实验时,注意观察,对出现的新问题要独立思考,弄懂其中的原理。

4、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这些法律和政策为我们师德修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准绳。一个教师如果分不清道德善恶是非,让他按照师德规范行事是不可能的,只有热爱学生,教书育人,钻研业务,勇于创新,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反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大力弘扬传统师德,牢固确立真善美的师德修养目标,孜孜以求于高尚师德的修养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养成优秀的师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正平.高校教师伦理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8.

师德修养总结篇7

关键词:结构式讨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慕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进的产物。作为打破传统教育方式在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等方面固有思维的课堂革命表现形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的产生和应用需要、行为动机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等理论形式提供有力支撑。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应用原则

发端于学习管理、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开放网络资源融合体的慕课,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求设计者使用较具有吸引力的设计方式,如立题明确、内容具体凝练、契合学生心态、使用多元化授课模式等。

(一)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增加课程内容吸引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设计过程中,掌握学生心态的要求,使得教师必须使用问卷调查或访谈法,认真搜集不同学识水平、民族、年级学生的需求,总结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典型案例,并借助互联网的辅助,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设计以增加学习者思想政治素质和端正性,提升自我修养,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道德情操为基础,因此需要教师搜集符合学生兴趣并实用的话题,才能辅助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授课教师课堂知识的充实程度应该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程吸引力程度为衡量依据。作为课堂设计者和表演者,教师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不仅包含课程讲解内容,还包含教师本身的魅力,即教师如何以自身“灵动”的表演,来满足学生各类“苛刻”的要求。如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设计需要教师以游刃有余的表达技巧、娴熟精炼的语言技巧、风格的授课技巧、独具魅力的肢体语言等,展现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神形俱佳的优势,以最大化激发学生潜能,并对学生因势利导等。

(二)完成线上下课内外知识覆盖,拓展课堂讨论空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并非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是需要以启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将知识内化成符合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信念和伦理道德。因此需要将网络平台和实体课堂融合起来,进行有效融合及优势互补。具体如良好的转化“师本位”和“生本位”两者之间的相互观念,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调控者、组织者、设计者,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创造者、探究者、发现者以及教学的互动参与者。国外慕课的操作方式要求慕课设计需要完成网下和网上、课程内外的全面覆盖,还需要课程设计将固有课堂模式向全天候模式转换,以增加课程慕课设计的有效性。正如慕课所要求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使用“提问-讨论-讲解-质疑”的方式进行双方的思想升华,因此在集中面授和小组讨论环节中,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需要为学生提供。

二、慕课原则实施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结构式讨论模式

(一)反思结构式讨论弊端,确定两者融合基调

机构化讨论方式一般常用的包含六顶帽子法、头脑风暴法、鱼骨刺图法、团体列名法、金鱼缸法等。主要是为克服学生和教师的综合性思维,将思维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动态进行划分,并在尊重成员客体平等的基础上,使用建设性的规则强制性的要求各个小组成员加入到讨论中来,以保持讨论的正向性。所谓的综合性思维即使用提升、概括、综合等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比如使用现象分析、问题说明的方式,以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到问题的关键点所在,但是此种方法在慕课中的应用时,往往会因为对以往方式的应用,而使得新问题受到原有工具的影响,导致重新思考的机会被忽视,一旦问题和原因两者出现混淆,则导致对问题真实性的认识有可能被误导。基于此,结构式讨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中的应用就必须重视此项问题,并尝试加以规避。

(二)设置专题模式,分组头脑风暴

正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应用以培养学生端正的政治思想素质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为基本目标,在内化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的过程中,可设置专题的模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望。比如按照生活实践情况及学生感兴趣、关心的内容选择一个关键词作为慕课设计的核心,围绕核心关键词邀请学生分组扩充成一个或者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连续的主题,以形成一个个问题探讨和追踪的思维链条,从而逐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望和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引入“大学生创业”作为关键词,请学生按照自己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设计进行关键词的拓展,教师的引导则为“未来的你是应该是怎样的?”———“一年之内如何落实此目标?”———“五年内如何完成?”———“十年内如何完成?”———“进入职场之后,机遇和收入你更看重哪个?”———“你如何看待杜拉拉?”虽然此类话题与小学阶段的“未来畅想”有相似性,但是正因为此成长阶段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和期待性,因此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有可能得到补充和拓展后,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得到启发。再比如,在课程中播放各类学生身边令人感动的榜样事迹可见,引发学生对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自我构建的思考。各届“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播放,则可作为引发学生对“如何生活”、“人生怎样才更有意义”等的思考和追寻依据。但是正如人类的大脑并非任意、随时可填满的容器,无论是自由思考还是智力激励,课上小组和课下小组、案例分析和课堂辩论等形式,也仅仅是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内容的丰富性而服务的。小组讨论并非仅限于教师课上关键词的设计,也可以在课下围绕学生成长而展开。比如以宿舍成员为小组,并推选某个代表作为讨论结果总结人,如此,小组在课下所讨论的结果就可以直接在课上反映出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通过学生按照小组的模式在课下的探讨和交流,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随之提升。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也会同步提高。事实上,诸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关的“人生应该肩负何种责任”、“道德和法律究竟哪个应该更具有效率”、“法不容情还是情有可原”、“大学生婚恋利弊”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都可以纳入慕课中,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环境,比如为学生提供国外此类问题的讨论平台、深入实际调查社会现象等的机会等。

(三)以思想启迪为导向,增加实践演练机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以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引导目标,可尝试引入不同的教学平台和模块,此类平台和模块的应用仅以辅助教师和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探究知识、思想、各项领域等。无论是六顶帽子法、头脑风暴法、鱼骨刺图法、团体列名法、金鱼缸法还是学生在思考中寻找成功的快乐的方式,均为学生和教师进修慕课设计的某种应用渠道或者目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事实上在慕课原则的辅助下,除学习模块的灵活引入外,学生在课前点开专题就可以随时进入相关阅读视频及资料的设计方式,更具有趣味性,更能帮助学生拓展视角和思维。此类视频可以是与专题相关的调查访谈、教师课件、教师收集到的各类资料、相关的影视剧,也可以是课程上需要使用的知识点。为鼓励学生课后学习,并监督学习进程,按照结构式讨论的要求,教师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文上传到评阅平台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品鉴者、其他小组成员作为参评者,教师和学生同样可在线随时讨论,而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分小组的按照课程内容、专题内容进行短剧编排,亲自体验自己论点的正确与否,此编排过程及结果同样可作为视频和课题作业提交到网络交流平台,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点评和互动交流。演练机会的增加并不限与大学课程中,实际上在中学和小学的此类相关课程中同样可以融入,比如课前5分钟知识、心得体会、讨论成果的共享课程,参与共享者需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其他学生提供可以引发思维共鸣的内容,并共同总结经验教训。虽然准备过程是分享讲述者自我反省的过程,但是其本身同样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并引发其他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整个活动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在相互经历、思想、思维等的分享过程中,还能进一步体味到有爱、合作、成长的艰难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向善情感及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和意识。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结构式讨论模式的反思

(一)辨识学生特性,师生共同成长

现阶段各类慕课形式的存在,的确可以辅助激活课堂互动性,但是在教研过程中,对于慕课的应用,已经有学者发现“90”后学生对传统授课形式表现厌倦的同时,对慕课本身的兴趣也会随着慕课趣味性和应用性的降低而逐步降低。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代的学生,其对人生、学习、社会逐渐形成具有自身主观意识的判断和认知。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的确以学生为本位,以“问题意识”引导为主体,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本身具有思政性和法律性并未消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专业性并不如单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专业。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上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远比教师所提供的,或者通过讨论得到的更多。鉴于“90后”,比“70后”和“80后”更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个性,思政教师的慕课设计需要从学生思想和个性特点出发,将传统的管理和传教方式改变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形式,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头脑风暴、六顶帽子法等结构式讨论模式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知识架构、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二)明确模块应用个性需求,完善设计及时更新

在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中,诸如试卷测评、网络测评、课堂表现等综合测评体系多被用来分析学生成绩及学习状态、水平等,以辅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运用程度和理解程度的展现。对学生所设定的综合性测评,尽管属于对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考量,但是基于网络平台系统的稳定运行是此项考量良好运行的保障,因此此网络平台需要提供随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课堂发言得分、按时学生作业完成、视频短剧得分、论文完成、批改状况、作业互评情况等以及教师及时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弹性鼓励的功能模块。以此在模块引入和功能设计时,需要按照不同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设计的需要而对应性设计,不能一概而论,或统而用之。

参考文献:

[1]冯爱红,苏醒.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9).

[2]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师德修养总结篇8

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锻炼的结果。师德修养,必须学会掌握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师德修养就无从下手,下面我结合实际就加强师德修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严于解剖自己。

师德修养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作为教师不能认识自己,又谈何了解、教育学生。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聪明的人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别人,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则更难。从师德修养上看,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根本谈不上进行以自我教育为特征的修养。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和规范,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修养的动力。再次,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识自己、发现问题,还不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只有在这之后,为自己提出新的修养目标,努力改变现状,才能使师德水平真正提高。离开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任何认识和解剖自己都是毫无意义的,师德修养也只能是走走过场而已。

二、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

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是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他们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他们不图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甚至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所有这些可贵的思想品行、高尚的道德境界,都是我们每个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榜样,值得认真地学习。因为这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爱因斯坦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三、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之下,学生喜欢评论老师,常常把教师平时的言行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道理加以对照,并对教师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等作出反应和评价。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德,也值得教师学习。学生年龄虽小,在道德理论和文化知识方面远不如老师,但他们朴实、善良,有一颗纯洁和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行上的闪光点,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见义勇为等等。教师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诚恳、主动、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列则加勉;其次,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做到多听、多看、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行的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省和检查自身,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师德修养总结篇9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思想和行为将对学生的心灵塑造产生极大影响。因此,要想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两点。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只有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教育和影响学生,帮助他们端正人生方向,明辨是非,才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2、发挥榜样作用,弘扬敬业精神。近年来,教育系统涌现出了许多“师德楷模”、“育人典范”。要利用暑期集训的机会,用身边的人和事引领教师、感染教师、熏陶教师。

二、高师管理方法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身修养

正确认识自我,是教师自我修养的起点。人贵有自知之明,聪明的教师不仅能够正确认识他人,还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教师要做到有“自知之明”,首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师的职责、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优秀教师的修养为标准,对照、评价自己的言行,主动寻找差距:就要重视教育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作为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客观依据,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认识、发现问题之后为自己提出新的修养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改变现状,从而使自己的师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第三,提高心理素质。修身养性、人格修炼是师德建设不可缺少的。教师应理智地遏制意识中某些不健康的东西,恢复正常的导向作用,以求得心理平衡;要做到胸怀宽阔,克服心理偏见,既要顾全大局,不过多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更要容忍和宽恕学生的无知和过错,能全面、发展地看问题;要保持乐观的心境,每天都能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高高兴兴地生活在学生中间,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

三、坚持以人为本,把爱给予每一位学生

教师只有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理念,把“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对所有的学生都充满爱心,才能激发做好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成果。同时,教师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用真诚的心打开学生的心扉,用浓浓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使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作风等方面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四、重视以身立教,展现人格魅力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是学生最生动最直观的榜样,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要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抓起,对任何微小的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改正,用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格对照和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端正修养态度,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正确地认识、深刻地体会和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并形成相应的师德意识,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自主要求,提升自己师德自律的境界,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五、提倡教师“慎独”,筑牢师德根基

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意志,取决于是否达到“慎独”的境界。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单独活动和单独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劳动也具有“隐蔽”的特点。衡量教师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一个人锻炼自己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进行师德修养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做到持之以恒。师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刻苦磨炼的过程,教师只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经受无数次成功的激励和失败的考验,才能逐步形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这种意志既是教师进行修养的条件,也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师德修养总结篇10

一、践行师德

师德修养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岗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对于本学期工作做以下总结: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师德品质的养成。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我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了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时刻以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因此,我也是这样做的。与同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良好校园工作环境。

二、立足学科教学和学科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1、用心关怀,渗透德育。现在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所得的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因此作为教师,在这学期中我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以深入人心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加强规范学习,渗透德育。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要狠抓主渠道。本学期我教育他们,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渗透德育。教师还应当是一位优秀品德的播种者。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品德层次才会在我们的教育下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1)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活动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2)平时经常对学生执行《小学生守则》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表扬、批评,使他们在听故事中受到品德教育。在德育实践中努力提高他们将道德认识能力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3)真诚地关心学生,与学生共享甘苦,赢得了学生的敬爱,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从而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地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三、学生学科学习习惯培养

抓好常规管理,培养好习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鼓励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化训练。另外还要给予及时地监督、鼓励、表扬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

教学工作德育个人总结二:

紧张的一学期教学工作随着考试的结束而告一段落,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也随着教学工作的圆满结束而告终。这一学期我除任五(1)、五(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外,还兼任五(1)班的副班主任,协助康英老师负责整体情况,五(1)班无论从成绩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成绩。为此,我对这学期德育工作进行一下回顾与总结。

(一)、爱岗敬业,给学校树楷模。

这学期学业重,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均带头示范。按时到达班级,督导学生早读,课间时刻注意学生纪律,针对打闹情况无论哪个班的学生均加以教育,同时无论上操都与学生一起做,让学生学习老师,规范做操动作,给学生示范,上操后我与康老师一前一后,跟在队伍,避免发生磕碰情况,同时对有眼保健操可我从不占此时间,而要求学生做操,保护视力,在课堂上我时时叮嘱学生们注意交通安全,并在学校组织的交通安全征文活动中积极投稿,从数据到实例给学生讲解不遵守交通法规带来的灾害,告诫学生在交通中没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副班主任应与班主任一样,你也是孩子的老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孩子进行德育教学,如楼道、校园有纸自己捡起对学生进行保持清洁的教育,对夏季开窗及电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结合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男女生如何交往的教育,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穿着的审美教育。教育无处不在,德育工作琐碎,要求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时常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