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社会实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46:38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1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转化为自觉追求,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和发展意识较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与普及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青团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渠道与载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后新发展的媒体形态,如今最热的当属微信、微博等。它们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5.27亿,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大学生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新媒体用户。

新媒体环境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对价值观教育带来影响,促使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静态走向动态;教育方式从说教转为感召、单向灌输转为全面渗透,极大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速度。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其副作用,不良信息泛滥、监管难度增大、文化多元冲击。因此,我们应努力探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对策实践,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技巧,更需要清晰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信实践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挖掘新媒体潜在的教育能力。作为其中代表的微信,正逐步成为最重要的新媒体平台,截至2013年11月其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笔者于2014年6月23日至7月11日期间,承担了天津外国语大学2013级学生军训宣传工作,参与了军训微信订阅号的信息采编和工作(以下简称军训微信),经历了由最初的39名粉丝到后来单期2223条推送量的成长,不断实践创新,逐步摸索规律。在此以军训微信为例,呈现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实践创新。

(一)设计微信版块,统筹兼顾

军训微信需要借助新媒体资源,进行精心策划和布局,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的传播优势,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传播途径,让军训微信成为学生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桥梁和纽带。军训微信共设立了9个主要版块,依次为军训进行时、你军训我护航、军训规定、工作采风、军训人物、侃侃军训、图说军训、影像军训、军训小贴士。从新闻报道、规定通知、人物访谈、温馨提示等多角度,持续营造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训练氛围。

(二)服务管理并重,提升关注

前半程军训微信主要侧重服务,通过军训规定、军训小贴士两个板块提供服务信息,从乘车安排到作息时间,从训练场地到心理调适。这些信息在朋友圈里相互转发、持续发酵,最终吸附到每一位13级学生的微信上。截至6月28日军训正式开始,粉丝量已经上涨为568人,其中仅28日当天就增长了358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后半程军训微信将服务与管理并重。其一,相关服务信息持续提供;其二,海报、黑板报、标兵宿舍评比活动通知和结果;其三,开发微信签到管理功能,即在每节军事理论课开始前,学生手机发送“微考勤:学生姓名+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姓名”至军训微信,微信就会相应回复“签到已成功”。在有效弥补课堂点名考勤过多占用上课时间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粉丝关注量。微信签到前三天的粉丝增长量依次为428人、414人、393人,总粉丝量也急速突破2000人大关。

(三)结合时事热点,策划主题

1.七一系列报道,提升时效性

围绕七一活动主题,避免单纯理论说教,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化宣传活动,广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形成时效性强的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其一,在“军训进行时”做“凝心聚力庆七一激情似火颂党恩”报道,策划开展“爱我校园,美我天外”清理滨海校区“小广告”党日活动,唱红歌拉歌比赛,广播站“七一”特别节目;其二,在“侃侃军训”做“永远跟党走――军人使命之我见”主题征文;其三,在“军训人物”做“军训学生党员专访”,畅谈墨绿迷彩下的青春心;其四,在“图说军训”做“今天是你的生日”祝福,邀请7月1日的军训小寿星合影留念并撰写生日感言。

2.学员主题来稿,调动积极性

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表观点的平台,他们更加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和话语权。因此,军训微信需要逐渐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的自觉内化,而“侃侃军训”的主题征文便是自觉内化的绝好平台。征文主题紧扣军训进程,如前期主题为“a面B面――从学生到士兵”等,展现学生初入军营的新鲜与不同;中期主题为“不抛弃,不放弃――为每天的小进步欢呼”等,鼓励学生训练有苦有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后期主题为“感谢有你――给那些为军训付出的人们”等,引领学生在感谢中总结,在总结中升华。

3.适时温馨推送,增强交互性

在新媒体时代,交互性意味着受众有着更多的自主权,信息供需双方获得了更多的对等权,便于之间的顺畅沟通。军训期间新闻事件密集、信息时效性高,因此在温馨推送的层面,交互性的意义更加凸显。如学生因受到军训洗礼而在军训微信上表达了参军意愿,于是微信便适时推送《征兵入伍政策解读》,讲解征集对象和范围、报名方式、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对入伍全面了解,助力强军梦。再如军训拉歌需要歌词,军训微信便推出了“军歌嘹亮”,即向微信平台回复歌单中的序号或歌名,附有歌词的歌曲音频就会推送手机上,深受广大同学喜爱。

三、处理好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个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需要结合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行为特征,以实践调研为客观依据,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相对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处理好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个关系,才能灵活运用新媒体,切实将具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服务和活动,落实到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一)处理好网下活动与网上教育的关系

网下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主题活动与网上新媒体的网络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动影响的系统。虚拟空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必有其现实背景和现实根源,问题解决最终离不开现实当中的实践活动。同时,网络世界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不是传统教育的“电子版”,彼此无法相互替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紧跟形式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形成网下有活动、网上有交流。如军训微信的“七一系列活动”,网下的清理小广告党日活动与网上的七一主题征文、访谈相结合,教育宣传平台聚集放大,形成“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二)处理好主题引导与意见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面对当今的网络大数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共青团需要牢固占领新媒体阵地,掌握正面舆论影响力。加强主题策划,结合重大主题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立足“三贴近”,超前谋划、深入挖掘、掌握主流。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引导学生舆论方面的作用,掌握网上话语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加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和互动,教育也应本着平等、共享的原则,以大学生为中心,倾听他们的声音,重视他们的意见,用平等的姿态融入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沟通方式中。如军训微信持续弘扬“烈火骄阳炼意志英姿飒爽展豪情”的军旅精神,便有学生在军训微信咨询征兵政策,军训微信随即发送相关信息,形成良性互动。

(三)处理好信息虚拟与观念真实的关系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网络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匿名性,性别、年龄、身份等信息被隐匿,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交流方式,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大学生易倾诉出真实的情感、疑惑、迷惘,暴露出的一些现实中难以暴露的问题。这就要求团干部能在虚拟中寻找到背后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问题,把虚拟的信息和真实的观念结合起来,将真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倡导、积极践行。如军训微信后台不能显示粉丝的真实姓名,但能通过点击率知晓学生最关心的内容,于是军训纪实片《青春?军训?天外》适时推出,学生的热烈转发是最真实的反馈。

(四)处理开放传播与防范监管的关系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课程建设;实践

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军事理论,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观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精心打造军事课教学团队

军事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抓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予以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订了建设意见,就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任务,军事理论课教师职责、专兼职教师聘任资格以及军事教师培养、待遇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按照省厅要求,该院专门为军事理论课组建了政治及军事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并把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将军事课教学团队打造成一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娴熟、结构合理”教师队伍。

二、扎实组织军事理论教学

在组织开展军事课教学中,为了保证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学院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纳入学院整体教学计划,依照必修课建设要求,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有保障、有成效。在教务处指导下,军事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教学工作——制订《军事理论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聘任教师、组织编写教案,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落实教学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军事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高职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军事理论教研室十分重视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统一思路,发挥集体智慧,使教学内容科学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严格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

在教学中,一是认真抓好教风教纪,要求军事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执行教学规定,接受学校教学质量监督;二是狠抓学生课堂纪律、严格考勤。学院明确规定,凡被该院正式录取的全日制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接受军事理论教育。按照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学生经过考核后,军事课成绩按规定计入学分。凡不及格者需补考或补训,否则不予毕业。该院还加强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监督,建立查课制度,由相关领导、质控部门检查任课教师教学的效果、听取学生的反映。通过管理,保证了该院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3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国防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突出表现为国防教育既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国防精神、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法制等是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完全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国防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和安全而勇于献身的道德情操,在高校校园营造为国防尽义务而感到光荣的良好风气,促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团结奋斗,这实际上就是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只有把国防教育搞好了,才能使关心国防建设、积极支持和参加国防建设、勇于为国防献身成为青年学生的公德和自觉行动,这本身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2]。高校国防教育涵盖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的一次全面的锻炼过程。高校国防教育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当前大学德育教学在实践环节的缺陷,使大学生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实际体验作为军人的甘苦与奉献精神,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学会如何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并在自律与他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更丰富了大学德育教学的内容,从而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以军事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开设军事理论课和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还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与国防体育活动。开展这一教育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有独到的作用。通过军事知识的传授,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国防教育对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帮助。由于国防教育是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际操作,能使青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发展智能,提高技能,对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很有益处的。例如军事思想、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等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而队列、射击、战术等训练科目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其中许多课程本身又完全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如学习军事地形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识图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用图方面的实际能力;学习轻武器射击科目,不但要求学生明了机械构造、射击原理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枪械的性能、用途,学会操作方法。因此,国防教育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教育,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智力素质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军事技能训练科目,不仅要开动脑筋去理解,还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去训练。当前大学生由于脑力消耗太大、体力活动相对不足,导致体质较差,迫切需要这种体力活动来增强体质,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军事技能科目的训练确实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另外高校国防教育虽然不是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但它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概括起来讲,一是可以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国防教育过程中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军人顽强、勇敢的优良作风,给学生留下了生动、直观的印象,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他们明白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增强了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决心。总之,身心素质的提高,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乃至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都是大有裨益的。

高校加强国防教育的措施

思想观念是先导,只有对国防教育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国防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基本保证。国防建设力量的强弱,固然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也与国民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密切相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高校才能从根本上深感责任的重大,才能使高校的国防教育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轨道,为此,高校必须强化三种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这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国家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4

[关键词]初级指挥军官;“合训分流”;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为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以适应我军跨世纪发展战略和打赢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决定对现行初级指挥军官组训方式进行改革。军委、总部从新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要求出发,在总结我军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和借鉴外军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而大胆取证、尝试,逐步深化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决定初级指挥军官采取“合训分流”培养模式。

“合训分流”培养模式即“学历教育合训,任职教育分流”,又称“4+1”模式,是指学员第一阶段先在“合训”院校(多为综合大学或专业院校)完成四年的通用学科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和军政基础训练,第二阶段则利用第五年“分流”到相应的指挥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指挥专业训练。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又具有过硬军政素质、较强岗位任职能力,能打胜仗的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

一、制定“合训分流”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自1999年实施“合训分流”培养模式以来,已经有大批毕业学员成为初级指挥军官并在不同岗位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各地的反馈情况来看,“合训分流”模式对于培养初级指挥生长军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我军早期的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人才和技术人才分训,并且按照编制岗位职务或武器装备及工程设施类型划分专业,以各军兵种相对独立归口实施教育培训。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军事高技术发展、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事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符合我军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二)培养模式的落脚点

以往初级指挥军官培养只是定位成第一任职需要,而现在是:本科四年专业学历教育和一年指挥专业基础培训,更强调文化、军政及指挥等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成才目标,要求初级指挥军官既要有排长的岗位任职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强调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突出军事指挥人才的军事职业素质要求,要完成由单一素质需求向综合素质的过渡。

二、探究“合训”与“分流”的精神实质

有人认为,“合训分流”就是比过去“直通车”模式下的学员多读一年,多获得一个军事学学位,有利于提高我军干部的学历水平;也有人认为,“合训分流”就是专业技术教育与指挥专业教育简单的“1+1”……这些观点不是太过片面就是过于机械,都没有准确把握“合训分流”改革的精神实质。

“合训分流”改革的精神实质在于:(1)围绕一个培养目标,通过“合训”和“分流”两个培养阶段,培养技指合一的初级指挥军官;(2)“合训”与“分流”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培养方案的衔接,实现高度融合与拓展,具有整体性;(3)“合训”阶段要按照通识教育的要求,在院校打牢学员的思想政治、军事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分流”阶段则要按照专业教育的要求,注重任职培训的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和发展潜力;(4)“合训”阶段不仅要完成规范的大学本科学历教育,还要完成规定的军政基础训练,用全面性的素质发展为“分流”奠定坚实的根基,甚至还为指挥人才非军事职业岗位转换提供所需要的保证。

三、优化培养模式,探索育人新路子

在五年的培养全过程中,应该按照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针对两个阶段同校施训的特点和优势,把两个阶段作为一个系统筹划安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突出教学重点,形成“1+1〉2”的效果。从部队的长远建设来看,“合训分流”已经开始逐步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体现在我军军官队伍的群体知识结构上,为此,我们更应继续探索,增强搞好“合训分流”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强化学员军政素质培养

从部队反馈的情况来看,“合训分流”学员科学文化素质比较扎实,但是其他素质则较为薄弱,素质发展不够均衡。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加强对学员思想教育引导的力度,通过研讨交流、理论学习和调查访谈等形式,强化学员的使命意识和政治素养,着力打牢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思想基础;二是通过加强模拟任职,提高学员的连队管理能力。如按照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让大部分学员都可以提前经历岗位任职。

(二)统筹协调,实现“合训”与“分流”阶段的有机衔接

“合训分流”改革的实践中,常常出现两个阶段衔接不畅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衔接不够。据有的学员反映,“合训”院校与“分流”院校课程要求不同,因此存在学员“分流”后,学校还要再给他们补“合训”阶段的课。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建立教学内容协调机制,在总部机关的统一协调下,让“合训”和“分流”两类院校共同参加,把两个培训阶段的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系统设计、系统梳理,商讨制定出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立足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全方位育人机制

1、通过高科技教学手段,组织实战演练教学

为进一步从教学改革层面提高学员的成长方式更具全面性,应当引导学员通过模拟式教学进行实战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并努力完善。通过最大限度贴近实际的模拟实践,拓宽学员创新能力,提高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达到跟部队实战接轨的效果。

2、增加部队优秀教官比例

教官作为未来初级指挥军官的第一导师,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应提前让学员于部队接轨,让他们掌握部队的第一手资料,需要做到从部队选调优秀军官到院校任教,把部队新的作战理念带到军队院校,为军队院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提高院校办学质量。

3、搭建强化学员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

主要通过与部队建立任职培训基地和实行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让学员在两个阶段都可以到部队进行一段时期的任职体验,从而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积极组织学员成立社团,拓展范围到社会开展调查活动,拉近与社会的距离,扩大视野,丰富学员日常生活,增强文化素养;建立特长培养俱乐部,让学员在基础学科、基础体能完成的前提下,发展一门自己的特长,多种渠道提升自身全面素质。

四、结论

“合训分流”既是一种新的组训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教育始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新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下,根据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合训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统筹好各项工作,这样才能把握住我军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开展好“合训分流”的人才培养工作,为造就一批能打胜仗的指挥英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赵平.“合训分流”干部任职情况调查[J].政工学刊,2011(5):22.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军民融合;技术士官;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士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军地联培联训的“军民融合”士官培养模式已经成型,士官职业教育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背景

(一)“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的形成

顺应世界军民技术融合模式转化的潮流,我国也从原来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模式调整为现在“军民融合”模式,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建设走出了新路。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是指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通过军队和社会共同培养方式,为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通过军民融合和资源共享,形成以军队培养为主、地方高校培养为辅的多元化育人格局,能更好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

(二)专业技术士官职业化的形成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械化战场是师长的战场,20世纪80年代的空地一体化战场是营长的战场,21世纪的信息化战场是以士官为主的班长的战场。士官作为部队建设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既是武器装备的直接操作者,又是作战行动的具体组织者;既是战士行为的示范者和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又是战士思想和生活的指导者。实践证明,士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可以拥有一技之长,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担负军事斗争准备最具体、最大量的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根据我国首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而未来10年,正是我军武器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技术士官人才的整体能力素质还难以满足我军战略转型和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士官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部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瓶颈”。面对机遇与挑战,应积极研究探索与我军士官制度相配套,与地方高校基础教育相承接,与国家职业教育接轨的士官人才培养模式,走士官教育与国家职业教育融合式发展之路。

(三)院校在“军民融合式”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下,高校作为社会发展人才雏形的“练兵场”和军事精英教育的“指示塔”,对建立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都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与军队院校相比,地方普通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和手段先进,信息交流广泛,知识创新能力强,占据学科前沿。事实表明,大批优秀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部队,带去了知识和科技,带去了智慧和活力。国民教育无论是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还是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借助国民教育资源培养的军事人才,不仅基础知识比较厚实,综合素质比较全面,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强。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队武器装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费用越来越高。通过依托国民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财力不足的问题,弥补军校教育的不足,降低人才培训成本,提高军事教育投入的效益,快速提升军队战斗力。

二、思路

根据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继承了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吸收了中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各种办学模式均涵盖了军队技术岗位的需求参量。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办学目标指向“培养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技术、高技能、专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社会人”“职业人”。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几年来按照“对接产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比如,为主动适应空军航空装备修理能力提升和国家、地方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坚持立足空军航空修理,面向民用航空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融合式产教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走航空特色发展之路,立足空军航空修理,紧盯军队士官培养,渗透中航工业航空维修,拓展民用与通用航空维修,面向航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打造航空特色品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情境与生产情境相吻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学校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国防教育体系可以落户于高职院校,其对接点是军训活动、军事理论课教学、军事技能训练等,这些都是调整、改革军事人力资源,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举措,也是依托国民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提高我军士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这一链条上的一个具体环节。因此,深度对接军队专业技术士官任职岗位的需求,以及职业化的发展模式,构建“军营+院校”的二元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操作性。

三、“军营+学院”二元模式构建

(一)日常教育实施军事化管理,打造准军营,着力培养技术士官军人身份意识和军事素养

专业技术士官在学校内是一个特殊群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指向明确,对其内在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他们像军人一样生活在校园内,思想、言行的规范程度必然在校内环境的监督下得到加强和提升;另一方面,学风、校风建设也需要他们的参与,必须促进学生们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实践证明,“技术士官”的培养是一件一举多赢的工作。由士官担任主力成立国旗护卫队、仪仗队,士官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助理,士官承担校园重大活动警勤任务等,他们作为引领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群体,其群体示范作用能有效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增强广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推动校园文明建设,提升学校形象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保证学院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打造军营文化,强化身份意识。根据士官的培养目标要求,强化学员的军人身份意识教育。士官要求集中住宿、统一着装、集中管理,打造具有浓郁部队军营文化的准军营,培育士官养成“今日校中兵、明日军中将”的身份意识;开展相应军事理论课和国防教育专题教学,组织优秀士官学员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助理,培养士官身份意识和归宿感。实行宿舍军营内务管理制度、列队上课制度、操课制度、外出请销假制度,规范士官学员行为,明确士官学员的准军人身份。参照部队基层组织机构设置,在士官学员中设立“模拟团”,按团、营、连、排、班的编制对士官进行军事化管理,着力培养士官学员“爱军、姓军、为军”的军人意识。

2.丰富主题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制定士官思想品德教育计划,做到“入课堂、入训练、入生活”,并贯彻到士官培养全过程。与驻地部队合作,寒暑假开展士官入军营见习活动,通过切身体验,激发士官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特定时段,开展“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发奋图强”主题教育。邀请军队英模作主题演讲,培育士官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激励在校学生携笔从戎,报效祖国。组织士官参观韶山、雷锋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士官“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崇高理想信念。

3.规范日常管理,严格训练,提高士官军事素质。建章立制,参照军营管理,制定出台《一日生活制度》、《宿舍内务细则》、《仪容风纪及着装规定》《操课制度》、《日常管理量化考评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士官学员自入校起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养成优良作风。按照“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理念对士官加强日常训练,提高体能,促进身心健康。聘请军队教官,长期担任士官教导员,按照部队士官军事技能和素质要求,制订军事训练方案和计划,确保士官军事训练科学化、系统化,提高日常训练的规范化和专业性水平;严格日常操课训练,通过军事体育课和每天晨操、下午操练,士官加强体能和军事技能训练,确保士官学员拥有良好体格和身体素质;开办骨干强化培训班,提高士官自我组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考核选拔优秀的骨干担任管理干部,形成并完善由骨干带团队,以老带新的日常训练管理体系;加强心理健康辅导,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士官学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其健康成长;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士官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利用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式”模式,培养士官人才的动手能力,打造“技术行家”的人才队伍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如何推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成为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产教融合成为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1.构建“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岗位任职能力开展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建设。根据士官任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遵循军事教育规律,强化学员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聚合由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基础、任职岗位技能以及专业拓展能力课组成的专业技术士官课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根据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实现工作岗位内容与学习内容相融合。实现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教学从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以实际应用为主,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等的“工学六合”培养模式。联合企业专家成立课程开发团队,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解构”和“重组”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制定专业建设方案,重构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推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实现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成果为牵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以企业岗位核心技能和最前沿技术为主线,突出动手能力实操实训。

2.依托优良“双师”团队和真实载体,培养士官精湛专业技能。一是建设双师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双师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上得了讲台,能上一堂好课;下得了车间,能干一手好活”。抓好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对新引进的专业课教师,任教前要求到军队企业下厂锻炼,在岗专业教师一定周期到企业顶岗培训。带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项操作技能培养等具体任务,到企业具体生产岗位,实行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式培养模式。聘请企业厂长(董事长、总经理)担任学校客座教授,由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兼职教师库,着力打造一支客座教授团队。邀请专家授课、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与学校教师一道开展科技攻关、技术革新等,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二是搭建“校中厂”作为优质平台,建立功能齐全、载体真实的专业技能实训室,实践教学场所引入企业生产现场6S管理和星级评价,真实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做到实训教学情境与企业生产情境相吻合,为士官专业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实训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环节上设置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突出基本技能和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为进入任职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教学实施中聘请部队专家和军队企业一线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教师,开发满足士官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的实训课程,通过真项目、真操作、真环境,让学生以模拟机械师的身份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三真一模拟”式的专业实训,保证技能训练“真刀实枪,真材实料”,教学中对学员进行“手把手”的专业技能传授,直接面对岗位任职需求,全面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效果。

3.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注重安全和规范教育,提高士官职业素养。在打牢士官专业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员过硬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作风,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引入军队企业生产现场6S管理和星级评价,真实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做到实训教学情境与企业生产情境相吻合,使士官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专业技能并提高职业素养。实训场地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创造真实工作场景,潜移默化中提高士官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训项目实行工卡教学,培养“按工卡施工,按程序做事”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将质量安全理念的“种子”深植在要走向部队的士官心中。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开办“安全发展讲堂”,以事故案例为主要内容举办讲座,举办主题竞赛、校园文化节等活动,把“质量在心中、生命在手中”、“零缺陷、无差错”等军队文化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士官“对战友生命负责,对部队战斗力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的责任意识和“爱部队、爱职业、爱岗位”的职业精神,促进士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发展。

结束语

当前,技术士官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军地携手,上下联动。着眼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深入探索技术士官的特点规律,认真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理念实现新转变、培养模式展开新探索,是高职院校担负士官人才培养和教育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伟海.坚定不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J].前线,

2014,(5).

[2]关雅囡.军民融合视角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再思考[J].

法治与社会,2011,(3).

[3]程凯元.深化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需要把握的几个问

题[J].继续教育,2014,(4).

[4]陈善德.专业技术士官升级培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继续教育,2013,(1).

[5]周长峰.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育军队人才的思考[J].中

国集体经济,2011,(12).

[6]陈明贵.士官教育融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探讨[J].高等

教育研究学报,2014,(9).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

开展任职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把握任职教育对象、内容和规律,是搞好任职教育的基本前提。当前条件下,尤其需要认真研究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特性,探索任职教育研究的途径,进一步提高任职教育的质量,增强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推进部队持续建设。

一、正确认识任职教育的特性,做谦虚的教育者

纵览古今战争,当彻底揭开它的种种虚伪的外衣之后,作为人类的我们似乎丝毫看不到它的一丁点的人文性,然而战争并没有退出人类的历史舞台,我们必须应对战争,战争的非人文性并没有要求军事任职教育的非人文性,恰恰相反,任职教育只有充分体现出人性化,才能从深层次上保证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正确认识教育的特性。教育就是用人类一切的知识去哺育人。教育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是民主的、是平等的,教育需要尊重自己,教育更需要尊重他人,教育需要一种谦虚人文的情怀。成就一些学生,不必在于教师;成就所有的学生,必然在于优秀的教师。教育需要操作,但操作的教育决不是优秀的教育,优秀的教育是一种始终先进的教育信念因时因地自由而恰如其分的“操作”。

信息化条件下的任职教育不单单是一种专业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专业化的综合化或融合,是专业化的反动与超越;信息化条件下的任职教育不单单是军人个人的任职教育,是作为军人整体的职业教育。因此,与其说信息化条件下的任职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实践性的教育,倒不如说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因为,抛开教育的价值追求,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先进性,任何一种教育归根结底都追求实践性。任职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任职教育的复杂性,对任职教育的认识无疑是对专业化的一种超越,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我们需要谦虚的教育者,真正的谦虚者是真正的研究者,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始终是问题存在而不是成果的张扬。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探求深化任职教育研究的途径

加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不只是对军队任职教育特点规律等概揽性的认识,还要对其深入研究,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认识任职教育,最后指导任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当教育现象变成司空见惯,必然导致视而不见,教育于是成为一种“机械化”运动,周而复始却永远如此。如果说军事任职教育是最先进的教育,先进的教育必然不是“静止”的操作,先进的教育无疑是一种研究性教育。为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造就研究性教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探求深化任职教育研究的途径。

我军院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处在机械化战争时期,在这种物质条件下,必然形成机械化思维,所谓机械化思维就是思维的机械化运动,我们很容易在院校教育的实际中找到这种思维的种种痕迹,机械化思维是一种相对静止的思维,反映在军事教育上就是教育的操作化,反映在军事教育的研究上,就是对军事教育研究的庸俗化理解或轻视,由此造成我军教育研究滞后,教师教育落后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清深入任职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然没有成熟的任职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等待无疑是有害的,我们只有奋然前行,用一种有效的行动方式,在探求任职教育理论的同时切实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这种行动方式就是校本研究。

三、坚持校本研究,推动任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校本研究是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为目的,以学校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单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校长组织领导,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融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群体性研究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校本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升华、规律的探索,更立足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研究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话文化。大力开展校本研究有利于推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发展,增强凝聚力,建设学习型的军校,提高干部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任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进,促进军队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院校管理者是校本研究的负责人。院校管理者必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掌握国家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进而能够提出军队院校教师发展的思路与设想。院校管理者要正确把握学校发展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以此作为制定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基础。院校管理者在制定校本培训整体计划的同时,要为每个(类)教师提供最恰当的个别化培训方案,以及为他们指出具体的发展方向。

第三,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校本培训是校本研究的关键,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意味着校本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具体活动的确定。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包含了校本培训中要有教师个别化的培训与学习计划,这样,才能体现校本培训能更好地满足学校中每个教师个体需要的价值。其次,同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同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

第四,教育理论工作者,既是校本研究的参与者,又是校本研究的指导者、促进者、协调者。要主动深入学校为校本研究服务,为研究服务。要做好研究前的理论培训、研究过程中的释疑解难、研究后的总结提升、推广运用等工作。

我军的任职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不少院校尤其是建校时间较长的指挥院校,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军搞好任职教育的一笔财富。但随着我军教育的整体转型,对任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任职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大量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们搞好任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深入研究任职教育目标、内涵、特点和规律,进一步促进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探索一条适合我军特色的任职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华良.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7

[关键词]士官士官教育研究综述

士官教育是伴随着我军士官制度的建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军事教育类型,是实现我军“五支队伍”人才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高技术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是士官教育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我军的士官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域以来,已有20多年的历史。总结我军20多年士官教育研究的成果,昭示士官教育研究的发展前景,无疑对于进一步提高士官人才教育质量、推动士官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士官教育研究回眸

我军的士官教育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内,我军士官教育研究以解决士官教育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士官教育的要求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之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论证了士官教育的目标和本质

论证士官教育的目标和本质是士官教育研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学者们认为,我军大多数士官直接担负着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士官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过硬的军事政治思想素质、精湛的装备维修技能、熟练的装备操作使用能力、较强的组织训练能力、一定的基层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士官人才。士官这种应用型人才特点要求士官教育具备较强的岗位指向性,从而决定了士官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性质。同时,士官教育以培养士官的职业技能为主,教学的过程侧重于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重视所学的知识、能力直接、快速转化为部队战斗力。另一方面,士官所学的专业必须服从于部队装备发展的需要,士官教育专业的设置不是以某一个学科种类来划分,而是以装备的种类和型号来划分的。因此,士官教育又具有非学科教育的性质。

2.揭示了士官教育的特点和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揭示士官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是士官教育研究的又一个基本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士官教育具有下列特点:(1)定向性。士官教育要与用人单位的士官编制及配备结构要求相匹配。(2)阶段性。士官教育形成了由初级到中级、由中级到高级依次递进逐步深化的系统体系。(3)岗位针对性。士官的任职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都必须贴近岗位要求和装备发展的要求。(4)综合性。士官教育必须使士官在政治、技术、管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5)实用性。士官教育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实用专向,必须学得会,用得上。士官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为三个“相适应”,即士官教育必须与部队基层建设需求相适应,必须与士官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必须与士官职业特点相适应。

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确立了以任职教育院校为主体,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培训体制。为适应这一变化,士官教育研究者在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目标和与士官任职教育相适应的培训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者认为,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在于:(1)定向性。士官教育在招生、分配等方面都与用人单位的士官编制及配备结构要求相配合;对于不同专业的士官学员要针对其专业特点和未来岗位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同一专业的士官学员,也要综合不同分工的岗位要求,全面充实教学内容。(2)阶段性。不同级别士官的不同岗位能力和责任要求和逐阶段选拔晋升,必然要求士官教育的目标、教学时间、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模式等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士官教育的递进性、互补性和协调发展性。(3)针对性。士官任职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都必须牢牢贴近岗位的要求,针对装备的变化。(4)综合性。士官同时扮演着“士兵”与“军官”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士官任职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是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综合。

3.探讨了适合我军士官教育特点的培训体系

构建适合我军士官教育特点的培训体系是士官教育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了适应我国国民教育相对不发达,士兵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国情和军情,士官教育研究论证了我军士官教育采用岗位指向性明确、军事专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结合、以继续教育为补充的培训模式,同时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考核机制。

新的士官制度改革方案颁布实施后,我军将进一步提高士官在士兵中的比例,增加中、高级士官的编配员额。这一变化要求士官教育不断扩大培训规模,优化培训结构,提高培训效率,走出一条规模与内涵双重发展的道路。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学者提出,士官教育应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即以承担士官培训任务的院校为龙头,通过与相关部队及军兵种各级培训机构以契约的形式组成教育培训联合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创多方力量育人的新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士官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一构想能够使各训练机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士官教育资源整体利用效能的提高。

4.建立了适合士官学历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归纳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士官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士官教育培训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士官教育研究的又一个现实问题。我军士官教育训练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军事共同科目和政治理论课四大部分。士官教育研究者以该课程体系为基础,从教学论角度出发对士官教学方法进行了理性归纳,认为士官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具体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教练法、实习法和演练法等。

5.开展了中外士官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士官教育比较研究是士官教育研究的另一个重大领域。为全面了解外军士官教育的基本情况,总结外军士官教育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以便为我所用,我国士官教育研究者还从士官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体制、招生制度、培训目标和途径、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中外士官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通过比较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如“士官教育不能沿用生长干部的学历教育模式”,“分级递进、职级兑现的培训模式是适合士官专业特点的最佳培训方式”,“依据士官任职教育特点构建士官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军士官教育体系,提高士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士官教育研究前瞻

士官教育在我军历史上是首次,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因此可以说士官教育研究理论创新的空间十分广阔,创新的条件比较优越。但是,我军士官教育研究的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甚至有碍于士官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推行的新一轮士官制度改革,对完善士官培训体系又提出了新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并提出解决措施是今后士官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向。

1.士官教育理论体系尚待完善

士官教育理论应当是包含士官教育学、士官教育训练学、士官教学论、士官课程论、士官教育技术学、士官学习论、士官教育心理学等多级学科构成的理论系统。但目前在这一体系中,除士官教育学、士官教育训练学有过专著外,其他学科的专著尚不见踪迹,只是偶尔有几篇论文涉及课程、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士官教育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还存在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

2.士官教育研究缺乏体现时代要求的理论资源

当前士官教育理论研究的真正动因并非源于当下士官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问题并谋求解决之道,而是跟风式或炒作新题材式的研究,一会儿是素质教育研究,一会儿是创新教育研究,一会儿是职业教育等。这种肤浅的研究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理论,只是形成了士官教育研究文章多、但缺乏真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虚假繁荣局面。当没有真正体现其时代要求和创新张力的理论、思想和方法为引导、为支撑、为推动力量时,任何形式的士官教育实践创新都最终成为形式主义的过场。推动士官教育实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急需真正体现其时代要求和创新张力的士官教育理论引导和支撑,这是摆在士官教育研究者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士官教育培训体制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尚不明晰

目前我军士官教育虽然形成了士官学校(含军官院校士官系)、军区训练机构和教导队的三级培训体制,但这种体制是以士官岗位工作的复杂程度来区分的,对士官个体而言,实际只具有单层培训意义,即“一训定终身”,经培训后任职初级士官,要想晋升为高一级士官,没有明确的培训途径供选择。这种培训体系离“先培训后任职、先培训后晋职”的士官任职目标还很远。有学者提出,根据初级士官为技工,中级士官为技师、高级士官为高级技师的人才模式,我军应建立多层递进、晋训结合的培训体制,即按照士官层级和期级分层分阶段培训,每一层或阶段既相对独立、又递进或连接为从低级培训到高级培训的完整的培训通道。但这种体制如何科学构建,思路尚不清晰,需要进一步研究,更需要实践检验,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我军士官培训的课程体系由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军事共同科目和政治理论课四大部分构成,但这种课程体系是按照学历教育的需要而设计的。随着士官教育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这种课程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士官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学者提出,士官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加强拓宽专业基础课,强化社会和军队通用课程,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并建议采用两种模块结构:主干课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构和非主干课(选修课)模块结构。也有学者提出,根据新型士官人才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士官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任职教育的需要,基础课的设计应突出专业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任职课程设计应以任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为牵引,突出任职首要能力的课程,同时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以士官岗位活动为中心的知识综合体。这些观点还是处在抽象层面的粗略设想,离具体的课程设计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这些观点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恰当的理论支撑,是否科学还需要深入研究。

4.士官教育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论证

士官教育发展战略是士官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是以超前的意识和战略的眼光来谋划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军士官教育的发展策略,关系到士官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笔者曾对我军院校士官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过探讨,提出了院校士官教育发展的近期战略和远期战略两种形式。近期战略是大力推进两个转变:一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转变,即由“一训定终身”的培训向适应岗位要求继续培训的转变,由技能培训向素质培训转变。二是以中专为主体向上延伸,积极开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主要形式为自学考试和函授,对象为已经过任职培训的在职士官,使其既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较高的学历层次,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远期战略是构建系统培训、专项培训和在职培训相衔接的培训机制。院校士官教育的长远目标应当是使每个士官在任职或晋级前都能得到与任职岗位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相当的培训。这就要求办学层次多样化,士官院校应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办学,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既相分离又紧密结合,构建系统培训、专项培训和在职培训相衔接的培训机制。这种战略构想层次分明,为研究我军士官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了一种思路。但这一战略构想只是局限于士官院校教育领域,没有对整个士官教育进行通盘考虑、谋划。至于如何对我军整个士官教育进行通盘考虑、谋划,以确立适合我军未来发展需要的士官教育发展战略,是今后士官教育研究需要突破的又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备.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0-11.17.

[2]王修敏,田野,殷枢铭.士官任职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m].马立峰.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暨研究生教育.北京:长征出版社,2009:336.

[3]张保忠,杨丽飞.士官教育理论创新的欠缺及应对策略[m].朱宁,马立峰.军事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54.53.54-55.

[4]邓忠党.中外士官教育比较[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239.113.185.152.44.145.

[5]于正泉.士官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宜文出版社,1996:25-27.30-36.

[6]李洪新,李班,章晖丽.关于士官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m].李元奎,马立峰.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467.

[7]王修敏,田野,殷枢铭.士官任职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m].朱宁,马立峰.军事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336.

[8]凌树科,苏艳茹.论我军士官培训途径的改革[J].中国军事教育,2008,(1).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8

一、基本情况

这次新闻培训班历时3个月,是海军报社创办年30来第一次举办这么大规模的新闻培训,受训人员49人,其中13名干部,36名战士。海政×××主任出席了开学典礼,培训期间,海军×××政委专程看望了全体学员,×××副政委在结业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整个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两个月由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4位知名教授、副教授讲授5门新闻专业课程。通过听他们讲课,并认真看书学习,大大开阔了视野。后一个月,海军报社组织16次专题讲座,帮助我把过去报道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高度,业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培训期间,先后发表5篇新闻作品。我作为兼职学员干部,参与了日常管理。注重以身作则,在解决日常工作的各种问题中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自己。通过三个月的培训,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被评为优秀学员,这为回来搞好我们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主要收获

1、打牢了新闻的理论基础。前两个月,人大教授为我们开设了新闻采访学、新闻通讯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理论教程等课程,报纸编辑学作为选学内容,通过教授的传授,我在脑子里建立了一套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后一个月,海军报社的16位编辑记者进行专题讲课,侧重于抓好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的方方面面,二者结合,相得益彰,针对性、应用性、可操性都很强,使人大教授传授的一套理论知识得以深化。

2、较好地锻炼了新闻采写能力.这次培训主要是进行理论培训,采写稿件没作具体要求。但教授在课堂上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布置设计采访方案,对采访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根据教授所说的“写作是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再高明的老师讲得再好也需要学生去练,没有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艰苦训练,写作能力是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业余时间,我注意多动笔,把教授课堂上讲解的尽可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我将自己所带的素材写了20余篇稿子,并反复修改,培训期间,被《解军放军报》、《人民海军》、《大连日报》、《水兵记者》等采用5篇稿件,所写的研究论文,得到报社领导和同学们的好评。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我购置了1993、1994年的海军报合订本,认真通读一遍,从中研究部队常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从别人的报道中,间接领会如何抓问题。

3、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承蒙报社领导的厚爱,在这次培训期间,安排我当班长、副区队长工作,并参与临时支委工作,我把这一切当作提高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采取各种方式,大胆管理,摸索经验,行政管理能力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为回部队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从成功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常言道:“世事洞悉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次培训一个显著的收获是从做文中领悟如何去做人。通过参加培训,自己学会了平静地面对纷繁的社会现实,做到对高尚和卑劣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辩证地去看,少了些书生气,尤其是一些教授、编辑的完美的人品、优美的文章给我教益颇深,对“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怀坦荡地做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不足之处

一是对于新闻采访的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灵活,如何抓准问题还有欠缺。

二是在探索管理方法和执行规章制度中,缺乏灵活性,牵涉了一定的精力,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四、今后打算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增强了新闻意识,提高了判别新闻的敏感能力,对搞好我们单位新闻报道工作充满了信心。我打算下一步要真正沉到基层,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迅速采写,并注意发现和培养新闻骨干,建立健全基层单位的报道网络,下功夫提高我们单位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9

我认为这次培训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丰富,结合实际,独具匠心,寄予厚望。这次

培训分8门专题课和8门讲座课。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市场化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等专题;也有年轻干部要强化的七个意识、年轻干部如何树好形象、如何培养人文品味、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党性修养问题等讲座。内容广泛、信息量大、知识含量高,从课程的设置上就可以看出组织和领导的匠心独运和对年轻干部的关怀、厚爱和期待,期待我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二、符合规律,指导性强。当农民、当兵和当村官阶段,相对来说实践性较强,而党校培训则是理论性的归纳、提炼。原创:这符合科学的认识论规律,即从实践—理论—实践,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不敢说通过十多天的学习就会令我的思想产生质的飞跃,但我开始笃信:生活中并不缺少大师,只是我们自己缺少谦虚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确实是至理名言。

三、本次培训教师来源广泛,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工作积累,高规格、高水平。他们中既有各部门的领导,也有某个问题的专家,都可称得上是荟萃临沧一时之选的佼佼者,水平之高,自不待言。由于授课教师或有精深的理论功底,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得生动具体,思想的芬芳常常扑面而来,或引人深思,或催人奋进。而陈校长的儒雅之风,王部长的平民化风格,黄校长的以博统约,魁老师的民主新论(对我来说是新的)等等,老师们的个人风格和背后折射出的功力积淀、人格魅力,使我如坐春风,如饮甘霖,获益匪浅。我自诩读书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然而他们广博的学识,常令我生发出井蛙之叹。他们为我树立了榜样和目标。

收获:

一、改变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习趣味,扩大了理论视野。以前只知道就专业来看问题,就个人来看问题,本位思想严重。经过几个阶段的学习锻炼,学会了换位思考,超前思考,思维方式渐渐从线性思维向放射型和系统型思维转变,增强了历史感和社会感,产生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这些话曾激励我努力读书,经过锻炼,我认训到还要从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下派锻炼使我们学到了机关没有的东西,学到了不同的工作方法,丰富了基层工作经验,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感情和能力。在实践中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大局意识”等观念的重要性。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锻炼,进一步加强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提高了党性修养。在建立团结和谐的支持性环境平台、注重细节的能力、团结交友的能力、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工作艺术的能力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三、没有紧张与压力,就不能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逆境能激发人的的创造力。在部队时的体会较深。部队强调的是硬指标,“打得赢,不变质”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一切训练和工作都围绕此目标展开。空谈无益,只有实干,必须付出血和汗的代价才能取得成绩。打靶、队列、战术等指标都是一目了然,无须浮夸,不能粉饰。

令我感触较深的是,现在机关上已经不再鼓励“带病坚持工作”,而部队仍在提倡“挺一挺”的精神,不准随意请假。他们的理念是:平时都不能咬牙坚持,还何谈战时的流血牺牲、为民奉献。我们参训的第一个星期,时逢流感肆虐,一传十,十传百,加上训练强度异于常人,拉伤韧带的有之,肌肉撞伤的有之,头痛拉稀的有之,痔疮肛瘘的有之,至于鼻涕口水,好在还有一身能默默承受一切的迷彩服……一时间伤兵满营,士气大衰。我们喊苦喊累,但没有一个人愿意退出,因为这是勇气和意志的较量,谁也不愿当懦夫。

通过军训期间的锻炼,增强了求实、拼搏的意识和不惧困难的勇气,使我体会到:命运全在搏击,奋斗才有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位列全球四大金融公司之一的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每年新招聘的员工都要参加海军陆战队的残酷的体能训练,结业的时候教官说:“从今天开始,我相信你们能够承受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我将以此自励,面对挑战。

四、纪律的重要性。军歌往往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表达。它可以起到统一思想、鼓舞士气、抒发感情等等作用。在部队里,我们每天最低限度都要唱五遍以上的军歌,喊“番号”(就是我们常听到的1—2—3—4和最高首长的训令)那就不计其数了,只要音量比不过其他连队,那可就惨了,站军姿、喊番号、跑操场、推迟吃饭时间…有的是硬招对付你,而且针对的都是整个集体。不跟你讲道理,也不跟你讲生理卫生,嗓子哑了只能自己解决,(军人服务部的“金嗓子”和“西瓜霜”一度脱销)但绝对不允许出工不出力。这样一来,南郭先生无所遁形,滥竽充数销声匿迹。

军队讲求集中统一,不讲等价交换,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上级的命令,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无条件坚持执行。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是军人的第一要义,是军队的生命所系。

秩序,是理性的选择,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强调的都是一种秩序。军队的秩序性是最为突出的。囿于思考的深度,在这里对它的纪律严明、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团队精神、拼搏精神、政治教育的经常化等等优点和可移植性以及集中、刻板、缺乏创造等弊端及辩证关系不作讨论。我想说的是,军营锻炼让我震憾、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一点,原创:那就是它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和确定性。也即是人民军队因应当代新军事变革而提出的两大主题:打得赢,不变质。我最看重的就是每个人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态度和由此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他们行为的驱动力普遍是出于一种自觉、一种需求。追求真理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说到精神,又不禁想起国民性格、中国足球的疲软等现象及其根由,还是就此打住。

五、“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句歌词。这首歌人人都会

唱,而我感觉通过军营的锻炼,对“团结”和“大局”的体认可能会更加深一层。军人崇尚集体主义,思考问题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这既是传统,也是需要。比如队列训练讲究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一人出错,影响全局。至于战时,那就更需要张扬集体主义的大旗,才能在关键时刻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而舍生忘死。通过与战友们朝夕相处,一起学习、生活、训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互助蔚为风尚,集体荣誉感和大局观念得到了增强。这种团队精神的打造,友情的培养,完全是由汗水凝成,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而团结要靠共同的信念来凝聚,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总之,团结是大道理,不团结就没道理。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10

20xx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1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广大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到综合实践基地校体验活动、社会服务和调查、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走进大自然活动等内容。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创新活动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筑全员参与、全面系统的社会实践平台,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我市是革命老区,市内拥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书,以研究性学习或班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

(二)开展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体验活动。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龙井市教育局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进行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自救、自护的能力。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校将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合理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拓展训练项目,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效性。(各校到东盛综合实践基地活动的具体时间另行安排)

(三)开展社会(社区)服务和调查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文明创建、交通协勤、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服务和调查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初中和高中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服务和调查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12次社会实践活动。)

(四)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体验和现代农业考察,学习掌握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的政策,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新面貌。(高中阶段的农村社会实践原则上安排在高二年级,要列入教学计划,其中二分之一以上时间应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初中和小学4-6年级在校期间,都要到教育局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或考察活动。(具体活动时间另行安排)

(五)开展中小学生军训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和体能训练。各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好体育、艺术2+1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在军事技能方面,高中学生军训要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军事训练与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高中一年级新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原则上均应参加军训,高二、初中和小学学生必须把参加国防教育与训练作为必修课。(各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国防、民防教育活动的实践体验活动。)

(六)开展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各学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踏青、远足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丽。进一步丰富学习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减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各学校每个学年度必须组织一次体验大自然的活动。)

20xx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为目标。以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参与实践为主题。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乡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奠基。

二、活动目的:

通过村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度过一个快乐、安全、有意义的阳光假期,让孩子们接近自然,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使学生们学会生活,学会珍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7月20XX年9月

四、活动参加人员:

15年级全体学生

五、组织领导

组长:郑宝银

副组长:黄新康叶新

成员:张世专陈赛雪陈水妹

二、活动内容:

(一)、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参与村的文明创建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是个人,鼓励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活动内容有:

1、关爱弱势群体。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等送去

关怀和温暖,定期为他们打扫卫生、排忧解难。

2、开展绿色环保小卫士活动。在村里定期开展清除垃圾、清除污染、除掉各类牛皮癣、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在活动中增强环镜保护意识。

(二)、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学会节能、环保,内容有:

1、与家人一起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标语的设计活动。要求每一名学生设计12条环保标语,宣传环保知识。标语要简洁易懂,朗朗上口。

2、在假期里做一些节能环保的事情,并将自己所做的事

情写成体验日记,如你是怎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你有哪些节能环保的好办法等,并向家人、邻居宣传有关的内容。

(三)、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广泛阅读各种经典书籍,并书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内容有:

制作好书推荐卡。要求学生将自己阅读的经典书籍向大家推荐,制作好书推荐卡,可自己再设计、制作精美,写出书名、作者、主要内容、人物及推荐理由,每人制作12张。各中队要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安排好暑假生活,各班主任要认真做好每次活动的组织发动、活动的开展,要认真做好记载,暑假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先进事迹要及时予以表扬,加强宣传,并书面上报德育处。

20xx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3暑假生活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具有时间长、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适宜户外活动等特点,为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过一个文明、有益、健康、充实的暑假,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制定小学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为目标,以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参与实践为主题,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了解国情乡情,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奠基。

二、基本内容

紧扣把暑假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暑假的主人这一原则来组织暑假活动,体现参与、环保、节约、和谐、亲情、奥运、关注四川地震灾区等主题。因校制宜,结合学校特点和周边社会自然环境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主要包括:

(一)社会参观活动

通过社会参观活动旨在让学生充分融入社会,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在教师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撰写调研报告,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社会实践活动

1、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调查了解,从而感受社会的变化,自己得出结论,如通过调查身边人、身边事的环保节能意识,人们的奥运情怀等,比在课堂上硬性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在小学高年级因地、因人布置不同的调查任务并写出调研报告。

2、体验类活动

体验类活动使学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解、认识、提高,学会换位思考,锻炼交际能力,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习动力。如参加收旧利废节能减排、和有条件的四川灾区小朋友联谊活动、节粮在我身边20XX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

3、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是暑假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到社区、公园、车站等实践基地参加环境保护、秩序维护、助残帮困、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供养社会新风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四)家庭服务活动

号召学生孝敬父母,自觉地做家务,生活上的事情自理,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活动原则及要求

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上采取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和个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安全第一。根据学生和地域实际,分析活动安全隐患,提出详细的安全工作方案,落实安全措施,并由家长把好学生活动的安全关,确保活动安全。

(二)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就近就便,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规模适中,不提倡开展跨区域的活动。

(三)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关注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角色,关注生活问题;从而学会健康愉悦、负责而有创意地生活。

(四)兴趣选择。捕捉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社会实践。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五)自主协作。关注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自己体验乃至创造。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六)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基地等),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