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十篇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十篇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49:38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新媒体党建创新

近年来,新媒体以其快捷的传播速度、丰富的传播内容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高校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新媒体对现阶段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在本文试图通过从大学生的新媒体接触的问卷调研情况出发,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创新的探索性研究。

一、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的特点主要有交互性、兼容性和即时性。所谓交互性就是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多元的,传统媒体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单向传播,而新媒体则可以通过多向、互动的形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传播的控制者。所谓兼容性主要是指技术的兼容。当下出现的诸多新媒体,大部分都是将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产生出来的。即时性主要指时间和空间对信息传播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小。只要有设备和传输信号,信息就可以随时随地,让广大民众获得即时信息。

随着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①,以及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变,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正在被打破。正是因为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等特点,使得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的运用日益广泛,特别是深受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们欢迎。面对新媒体背景下,各种信息传播与舆情变换,这既给现阶段中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也给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带来挑战。新媒体便捷传播的特征给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所以因势利导利用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同时也要注意如何规避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冲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以下两个主要影响:

其一,由于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社会公众即时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者。这就不同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因而使得高校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那么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与党建工作组织创新有了更强的双向互动。

其二,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再也不是仅仅局限于报纸、电视、广播狭小的范围,网络与手机等新技术支撑信息、谣言等地全面传播,并且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上有了一个飞跃的提升。使之能够在较短较快的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新媒体背景下党建工作要占领大学生舆论高地,必须利用新媒体的力量,避免新媒体的双刃剑的负面冲击。

在下文中我们将通过松江大学城地区在校生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新媒体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影响。

二、对新媒体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本文这一部分本课题进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组织创新的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本课题与以往基层党组织工作研究不同,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然后在这一部分对有效样本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性汇总分析。我们通过在本校发放了1000份调研卷,回收的有效样本238份。这238个样本中有男生74名,女生164名;大一学生有99名,大二57名,大三为55名,大四12名,研究生15名;其中按照政治成分划分有共青团员202位,党员26位,其余群众10名。

通过这些样本足以来管中窥豹,让调研数据在整体上来展现出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水平,以及大学生对高校的信息传播格局的影响以及其对主流舆论包括对党建工作的思想动态。

表1新媒体调研指标总体得分

注释:表中数据为指标的得分汇总。

表2党建工作调研指标总体得分

注释:表中数据为指标的得分汇总。

从调研的关于新媒体认知广度的问卷结果来看,238人有120个答案,可见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分歧很大。从表3中占比前十个答案来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应该是较为全面的,在新媒体认知广度的频数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中有至少3个以上的新媒体形式的存在,而且基本都能能够认识到新媒体的基本形式。表明新媒体已经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在大学生选择新媒体动因中有128位同学选择了a(方便快捷)项。在大学生对新媒体信任度一项中,有187位同学选择了C(权衡不同信息,等待更多报道,加以辨认)这项,占了78.5%,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是有很高的辨别力的,那么高校党建组织创新工作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在“新媒体的加入是否会增加你对党建的关注程度及参与热度”这项调研中,有136同学选择了B(认为或有所增加),可见我们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应该认识到利用新媒体工作的可行性与机遇。

在“在新媒体下,你认为大学生党建工作该如何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这一项中,有90位同学选择了a项(通过微博、易班、人人网等平台党组织的活动和最新动态),占比38%,可见这一项是今后党建工作中值得重视的一个创新内容。

表3新媒体认知广度的前十个调研结果

接下来,我们通过调研数据来了解大学生的新媒体背景下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特点,并通过数据的更加深入的统计分析来全面分析大学生如何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并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结合新媒体的侧重点。

由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SpSS12.0进行了数据处理。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是近年来较流行的多元变量统计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出多个指标的公共因素;其给出的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可以清晰地表明新媒体影响下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因子旋转后每个变量因子负荷代表着在系统中作用或重要性程度②,以各个变量目标因子载荷平方与因子方差贡献率乘积作为变量的权重,在一个时间阶段中构成判别对新媒体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影响主要因素的综合指标。

表4描述性统计

接下来我们进行方差检验。方差检验是为了确定主因子个数及其贡献率,并给出了因子特征值和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重。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八个,这也是因素分析时所抽出的共同因素数。确定各指标主因子的个数如下表所示,共有八个公因子F1、F2、F3、F4、F5、F6、F7、F8。转轴后的特征值不同于转轴前的特征值。转轴后的特征值为2.373、2.188、1.965、1.540、1.439、1.327、1.302与1.147,累积的解释变异量为63.24%。

表5总方差解释表

注释: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方法

结合下面的碎石图中,可以看出从第8个因素以后,坡线甚为平坦,前8个成分特征值累积占了总方差的63%,后面的特征值的贡献越来越少。因而以保留8个主成分因素较为适宜。

图1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影响主因素的碎石图

通过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对应因子的系数来选择公因子的归属类型,并说明这8个主因子所提取的信息,从下表这些式子中我们可以概括出:F1代表了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广度因素(其中大学生年级高低与触媒程度会造成较大影响),F2代表了大学生对党建工作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学生政治成分有很大影响),F3代表了大学生对新媒体认知深度与信任度的影响因素,F4代表新媒体对党建工作的促进因素,F5代表了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动因因素,F6代表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运用新媒体的影响因素,F7代表了大学生对新媒体优势以及党建工作模式认知的影响因素,F8代表了大学生性别、年级等一般因素对高校基层党建创新的影响。从上面主成分影响因素的碎石图上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占据了35%的解释力度,可见这几方面的因素特别值得在新媒体影响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加强改善力度。

从这些主成分中,我们可以挖掘出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结合新媒体的侧重点,比如如何在大学生中组织学校党组织的活动,如何将新媒体应用于党组织建设,如何利用新媒体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党建工作内容,如何利用新媒体占领舆论高地都是今后在高校基层党建创新过程中是要特别要重视的。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应该是较为全面的,基本都能能够认识到新媒体的基本形式,新媒体已经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2、新媒体的加入会增加高校学生对党建的关注程度及参与热度,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应该认识到利用新媒体工作的可行性与机遇。

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广度因素(其中大学生年级高低与触媒程度会造成较大影响),大学生对党建工作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学生政治成分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对新媒体认知深度与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这三个新媒体影响因素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研究建议

1、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之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引入新媒体力量来加强党建组织的影响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交锋也更加强烈,在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价值观面前,多元化方价值体系在激烈地碰撞,新媒体交流的泛滥化,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意识形态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新媒体阵地,在高校基层中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2、在今后的高校基层党建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充分接触高校基层组织。

做好制度设计,注重师生互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基层党员成为新媒体党建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分子,让大家自然的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党组织活动,比如灵活运用微博推进高校基层党建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新媒体语境下学生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这一中心任务和学生成长中的热点话题相结合,真正关心学生成长,提高党组织生活的效率,提高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3、利用新媒体占领舆论高地。要加快新媒体语境下队伍建设,形成与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队伍,并打造很好的新媒体微博、飞信群、论坛、网站等,保持与基层同学的良好的、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将客观、科学与符合党建事实的信息及时与同学进行互动,避免失去舆论高地。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黑龙江教育,2008(11).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89-02

近年来随着新型媒体不断涌现,新媒体逐渐在生活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新媒体一般是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技术基础,并为用户提供信息的新兴媒体。如网络、微博和手机短信等。相较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具交互性、共享性,迎合了当代生活节奏快的特点,在人们生活中得到快速应用。大学生作为已接受和使用新事物的群体,在新媒体时代,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概况

新媒体正在逐渐融入大学生的成长中,QQ、微博、微信,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这些早已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新媒体以其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接纳了它。如何指导大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推动个人全面发展,是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对新媒体思考的主要问题。现在的大学生自主性强,突出个性化,新媒体的交互性、个性化迎合了他们的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借助这些新媒体工具,很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另外,大学生可以就课上学到的内容,进行即时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更利于增强教学思想的渗透性。当然,新媒体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其弊端。如新媒体信息传播无屏蔽性,不良信息泛滥,大学生很容易受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总之,新媒体在高校的应用一方面要注意服务教学,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其消极一面,做好预防及处理工作。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传播速度快和信息量丰富性是新媒体时代突出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很容易就脱离出传统的“讲说教学”模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声音、视频等方式,丰富了教学方式。在师生交流方面,学生有问题,可以借助新媒体及时向老师询问,更愿意敞开内心与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作为老师,不仅是接受者也是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很多教学方面的信息,与学生之间互动。

2.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节省了教学成本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思政教师大量的体力支出,还需要学校巨大的财力做保障,资源消耗成本太大。而新媒体具有简单易用、方便快捷的特征,通过电子信息与网络的应用,能够大大节约通讯成本和降低办公用品的消耗;另外,传统的“讲说式”教育,占用课时较多,但效果却是不理想,与时间长短不成正比,时间成本太大,但有了新媒体的应用之后,学生可以接受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有助于对知识快速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忽视了大学生生活交往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环境下的交流互动有着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是隐蔽的,不负责任的,因此,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有很多大学生,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沉默寡言,默默无闻,但在网络世界中却是叱咤风云的另一番模样,于是就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麻痹自己。不难发现,这一类大学生很多,对手机和电脑有过度的依赖,上课玩手机,下课盯着电脑打游戏或者看电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大学生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并不是拒绝现实生活。基于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2.弱化了思政教育者及课本知识的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课本是知识的载体,借助于课本实现知识的传授。教师、课本、学生,三者构成了知识教育的核心体系。当今,发达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削弱了教师的地位。而且,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不乏一些宣扬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误导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部分取代了思政教育者及课本的地位,形成了大学生与新媒体的直接关系,弱化了思政教育者和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作用。

3.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教育的模式是一大挑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无法追赶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教育环境方面,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高校再沿用传统的课堂单向灌输方式的教学,就会使效果大大降低;在课本内容方面,仅仅还是强调内容,注重知识体系构建,根本无法提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手机、睡觉等方面,影响了教学效果实现。这些问题无疑给思政教师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利用新媒体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应对新媒介所带来教学工作的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首先,教育理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在新媒介不断应用发展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接纳新媒体,主动做新媒体的使用者,提高自身现代教育理念,为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做长远的打算。教师可以将新媒体作为自己的教学工具,利用新媒体自身的特点,合理使用,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其服务于教学。其次,对于学校而言,也应该以开放的态度,不拘一格的使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学生使用新媒体,加大新媒体应用技术的宣传力度。研究新媒体与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开发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新媒体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来。在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性,针对新媒体的弊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新媒体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新媒体的出现,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提供了条件。首先,改变以往仅靠文字、讲说传授知识的局面,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互动性,通过新媒体的应用,实现文字、声音、视频等媒体共同服务于教育工作;增加课下师生的互动性,借助微博、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与大学生在课下实现信息交流,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讲课形式。其次,构建高校思想交流信息平台,打造师生人人都可参与的新型交流系统。教师可以在上面实时的信息,科技、卫生、心理学等各方面的信息,供大学生讨论学习;大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一些自己的思想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互动。最后,班集体可以组建自己的班的信息交流群,由辅导员领导,有关班级上的一些信息可以在这里共享,有问题大家一起处理解决,有活动一起参与完成,形成一个有爱的集体。

3.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工作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思政教师对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的掌握,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还要有结合新媒体技术应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前者完全可以靠教育者自己解决,后者则需要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学校须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新媒体技术培训,设置相关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对新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力,解决在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总结出一条适合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下的新环境。

4.利用新媒体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受到新媒体时代环境的巨大影响,成为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对媒介如何正确认识及使用,也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课题。媒介素养有其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各样信息媒体时所具有的解读能力。也就是说,在我国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能从新媒体中获取正确的信息,需要良好的媒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在高校教育中,向学生教授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的知识,通过一些课程、讲座等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对媒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就需要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所以,高校可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微博创建大赛,互联网知识竞赛等,让大学生参与进来,以实践促进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大学生辨别信息的思维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的需要,唯有主动接纳新媒体,不排斥,应用新媒体教学,积极应对其负面影响,才有助于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本文先是对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状况的分析,总结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同时,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列举了主要三个问题,最后,提出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条建议、措施,希望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点启示和帮助。新媒体正在快速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媒体的应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未来在教学上,与技术的应用还会有新的突破,使得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4]屈海香.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教育研究,2012(3).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尚且不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批评与反思,另一类是在研究外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而专门研究高等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和专著更少。

这些论文对国内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闻流模式、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传播流模式和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流模式三种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学者同时指出网络媒体需要大量优秀的网络记者、网络编辑和网络经营人才,中国的新闻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从新闻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予以改进。并且提出了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必须创新课程模块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双专业双学位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注重双语教学,实现培养国际性新闻传播人才的战略目标。

国内学者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主题集中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未能涵盖新媒体人才的全部范围;二是研究者集中分布在杭州和郑州两个城市的高校,其他地区少有涉及此领域的研究者;三是对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侧重于现状描述和总结,虽然都有问题分析,但是所提出的解决思路基本上都是泛泛而谈;四是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把新媒体人才等同于网络新闻人才,缺乏对3G等其他新技术的认识。

二、国外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国际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对比较成熟,对高等教育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有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美国的密苏里大学、德国的包豪斯大学、日本的同志社大学、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等都积极探索新媒体人才培养问题,并通过多次改革确立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日本同志社大学媒体学系选择的是一条重学轻术的发展道路,他们把“媒体批判”作为新媒体教育和理论研究的起点。经过多次院系重组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日本同志社大学媒体学系形成了媒体和大学双轨并行的教育体制。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新媒体传播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缺乏完善合理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也比较单一,因此,难以得出富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而国外对新媒体传播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卓有成效的。

三、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要立足国际背景与国内环境,把新媒体传播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纵向上,按照时间顺序,对我国的媒体高等教育和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在横向上,深入研究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主要研究的重点工作,一是新媒体传播管理人才的培养状况、需求状况调查。主要对目前新媒体传播管理人才培养和需求的宏观层次以及就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研究拟采用实地检测等形式,获取四方面资料:现有新媒体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现实工作对新媒体传播管理人才需求行业内部层次;各层次工作对新媒体传播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情况;国内部分知名大学新媒体传播管理人才的培养条件及教学管理状况。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a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14-02

广大媒体从业者,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时期,新闻媒体战线的广大工作者,如何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媒体科学发展,是广大的媒体同仁值得认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一、抓思想认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工作的重要思想。只有不断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识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工作十分重视,不仅亲手创办《新莱茵报》,而且联系当时的革命实践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坚持党性原则等一系列新闻工作主张。在我国,、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新闻媒体工作经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同志把新闻事业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认为报纸、电台是无产阶级的舆论工具。他明确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头脑清醒,不要人云亦云,要“提高政治思想水平,能对眼前色彩缤纷的现象做出政治判断,有远见卓识”。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五个必须”,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这些论述既是对我党领导的新闻战线长期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也为我们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性质、发挥媒体工作作用、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取得了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形势对媒体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新闻战线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社会的广阔需求和信息手段的日新月异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支持。同时应该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当前国际形势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从国内看,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必然影响甚至挑战传统媒体及广大媒体从业者的思想观念。因此,媒体要抓好自身的政治思想建设,尤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保证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巩固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才能使新闻媒体为改革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抓理论武装,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

(一)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我党一直坚定不移强调的重大问题。它要求在新闻活动中体现党的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组织原则和行为准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影响世界、处理新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志指出,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这就要求我们媒体一定要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坚持党的新闻宣传纪律。

(二)坚持政治家办媒体的思想

关于“政治家办报”,同志主张:“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1996年,同志进一步强调了这一重要思想,他说:“过去讲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指示精神至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8年,同志指出:“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能力突出、熟悉新闻宣传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胡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媒体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要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媒体宣传工作无小事,媒体工作者时时应该绷紧“政治”这根弦。当然,强调“政治家办报”,并不是要以政治代替新闻、政治工作代替媒体工作,而是要求处理好媒体与政治的关系,善于从政治高度发现和处置新闻,善于从政治工作的高度来指导媒体工作。这是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体会和把握的重要问题。

(三)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只有唱响主旋律,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排除各种干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只有打好主动仗,才能掌握先机,未雨绸缪,才能用时代最强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闻媒体明确工作定位、完成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课题。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之一,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维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属性,是新闻接受者――受众对新闻的起码要求,同是也是由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胡总书记强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媒体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要忠诚地报道每个新闻事件,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还要善于从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实,通过对实事的报道,显示事物的基本趋向与主流,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个核心问题。总书记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新闻媒体要以此为准绳,去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抨击什么,旗帜鲜明地引导社会舆论。

(六)担当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形势下,媒体要担当起社会责任。媒体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关注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媒体公共服务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媒体承担社会职责的作用,这将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继续深入解放思想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媒体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和创新形式,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当然,媒体还要为受众传递健康有用的信息和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三、抓理论指导,在工作中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5

此次研讨会,是在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将近10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将近2年的改革背景下举办的。

为大力推进传媒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和部署传媒业的改革,以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为标志,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正式启动。在1996年到2003年的8午内,我国先后组建了85家传媒集团,分为5类,其中报业集团39家,出版集团14家,发行集团8家,广电集团18家,电影集团6家。在将近10年的发展实践中,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说,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已经到了该进行阶段性总结、研究下一步发展方向的时候了。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6月正式启动,确定了9个试点地区和35家试点单位,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既有文化事业单位,也有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这次试点转变为企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到现在也将近2年了,一方面,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需要总结推广,逐步扩大;另一方面,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调研并提出相应政策。

在以上这两大传媒业改革背景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传媒》杂志社组织的这次“传媒业改革与发展走势研讨会”,可以说足恰当其时。

会议得到业界充分重视。改革办事业发展处处长高书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专项改革一处处长张东强参加会议,并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方面的重大问题做了专题发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介绍了报刊司今年推进报刊业改革的思路和想法;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也在会上就我国传媒业改革的热点问题,发表了演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副所长、党委书记、《传媒》杂志社社长余敏代表会议的主办单位,向到场嘉宾致欢迎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传媒》杂志主编郝振省主持了会议。

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出版局期刊处处长张贤明、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产业所所长陈共德、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欢乐传媒总裁董朝晖、星美传媒副总裁郝彬、今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卫华博士、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张英军、《电脑爱好者》杂志社社长孙晓旭、《中国医药报》社社长王温正、郑州日报社社长张晓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秉礼、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副院长宋培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滑明达、人民网传媒频道主编詹新惠、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珂、北京泛华东方传媒公司总裁助理陈胜春、北京开元策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陈愈超,以及其他传媒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代表。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同志在现场听取了部分代表的发言后,同与会代表就目前传媒业,特别是报刊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很多代表看到石峰副署长非常认真地听取代表们的意见,纷纷主动要求发言。石峰副署长也针对代表们的提问一一作答。会场上供代表们发言的话筒传来传去,气氛十分活跃。会后,很多代表反映,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研讨会。

石峰同志在回答与会代表的提问时指出,党报集团事业单位性质的规定不会改变,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党报作为主要媒体做大做强,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虽然国家政策已经给予科技类期刊一定的改革空间,但一定要经过批准才能进行跨地区、股份制等改革举措,不得违规操作利用社会资本,新闻出版业在利用社会资本方面一定要慎重。有关行业报如何转制的问题,石峰同志认为,目前行业报改革要先走好“管办分离”这一步,行业报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但具体的改革步骤还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对试点单位的政策落实以及下一步试点范围扩大的问题,石峰同志表示,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时间积极研究;改革试点肯定要扩大,计划今年6月要对整个试点单位的经验进行总结、宣传,然后再进一步部署下一步的改革试点工作。

在与代表交流结束之后,石峰同志就如何看待当前报刊业的改革问题,作了重要讲话。石峰同志谈了自己的三点看法:一是对整个报刊业发展走势的判断,提出今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在自主创新方面是改革的一个重点;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那就是在报刊业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运行机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媒体的生产力,也就是要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三是要用新观念、新办法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注重管理变革,着力制度创新。新闻出版总署为适应发展形式的需要,将在管理上向四个方向努力:要在依法行政上下功夫,要在转变职能上下功夫,要在宏观调控上下功夫,要在理顺政府与报刊出版单位的关系上下功夫。

针对一些人在改革中出现的浮躁情绪,石峰同志指出:愿望要从实际出发,需要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要以条件为基础,目标要通过过程来实现。有一个思想必须明确,作为报刊业,导向足第一位的,离开正确的导向,促进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这也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特殊性。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我们报刊业,乃至整个传媒业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放开是不可能的。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6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若想要大学生对党的思想进行贯彻与实施,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势在必行,这能够保证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消除当前许多大学生拥有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大幅度提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保证其在大学内的健康发展。新媒体是基于现代新兴技术至上的媒体形式,其能够较快的传播信息动态,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新媒体,能够极大的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

(一)新媒体能够提供给思政工作更为开放的沟通平台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形式,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更强,其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为丰富与庞大,且其能够通过多媒体渠道进行信息交互,是如今人们用来传播、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利用新媒体,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设备如电脑、手机等,随时随地获取新鲜信息,并进行与他人的实时交流沟通[1]。由于新媒体具有如此多的优势,利用其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优质效果,其最终必能成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新媒体能够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得到激发

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用新媒体来开展各具特色的主体活动,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同时其也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提供帮助;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建立与自身相关的“圈”,并进而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与,使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总而言之,新媒体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管理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2]。

二、新媒体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对思政教育造成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如今大学生用来获取信息以及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就是新媒体。但是这也是当前我们需要提起注意的重要问题,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这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新媒体传播的一些负面事物也会阻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如有人通过新媒体传播反国家、反党的谣言与舆论,或者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行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给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较为多样,传播信息也极为丰富多彩,凭借这些优势,新媒体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对新媒体的过度沉迷与依赖,会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实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其可以让大学生在现实之中无法满足的一些东西得以实现,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难免会陷入其中。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学生在虚拟世界得到满足后,就会自然的选择逃避残忍的现实,更加的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最终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思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学生进行沟通,使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放平姿态,在新媒体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积极了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加以解决;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学生之中的领导者进行有效沟通,对其进行优质的思政教育,通过其将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扩散。

(二)注重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

国内高校的媒体素养课程大多在新闻专业中开设或者是作为公选课出现,并未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进行反思。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应组织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真正的将理论学校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加强高校学生新媒体素养方面的培养,才能在大学生中构筑坚固的防线,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7

一、共生理论的由来和主要观点

“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提出。共生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的,因而作为一种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德贝里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据国外的一些共生生物学家观点:共生是一起生活,它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

共生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医学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在已不把药物治疗放在绝对的位置,把精神、心理的调治作为一种共进的医疗手段。共生理论后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

共生方法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

1998年,我国管理工程学博士袁纯清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袁纯清通过创新和界定一系列重要概念,运用数理分析,进行哲学抽象,构建了共生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必须的概念工具体系、基本逻辑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从而将作为生物学的共生学说创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我国学界前辈萧灼基对袁纯清所提出的共生理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作者把共生理论研究与解决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运用共生理论研究我国小型经济,为我国小型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同时认为他在共生分析中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诸如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同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对称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将给人们提供一种对于自然、社会现象认识的新的境界、新的思维和的新的方法。我们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进化、优化转变。

通过对共生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共生关系与共生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与创新的作用等共生理论多方面的研究,袁纯清归纳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共生理论分析基本结论:1.共生现象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共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使之结成共生体,并按内在的要求形成共生模式,产生新的共生能量,推进共同进化发展。2.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共生并不排除竞争。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有所不同的是,共生无论是同类单元之间还是异类单元之间,首先不是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厮杀,而是单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合作;不是共生单元自身性质和状态的丧失,而是单元自身性质和状态的继承和保留;不是共生单元的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过程。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为共生单元提供理想的进化路径,这种进化路径使单元之间在相互激励中进化。4.共生进化过程中,共生单元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共生进化过程可能产生新的单元形态,以及产生新的共生形态。5.共生关系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共生关系的发展实质是共生体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有效产生、交换和配置。6.共生关系不仅影响共生单元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影响环境中同类单元的存在与发展。7.共生关系的本质还表现在共生过程将产生共生能量,这种能量是共生关系增加的净能量,不产生共生能量的共生关系是不存在的。8.进化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二、媒体的竞争和共生

辩证看媒体竞争,媒体竞争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内部矛盾,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同类媒体,读者订了这几份报刊,就不订其他报刊;听众、观众收听、收看了这家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就不可能要同一时间收听、收看另一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这样,对受众的争取,就形成了媒体竞争的对立性;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运用共生理论来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媒体的共生现象无处不在。

首先是同一种类媒体的共生。如你想让人们收听你这家电台的节目,首先必须要让他们有打开收音机的欲望和意识。只有当他打开收音机成其为“听众”,你这家电台也才有被选择接收的可能。从这一点上来看,你要吸引受众的注意,首先必须要让他们注意到你这一类的媒体。在这里同类媒体相互依存的共生性是体现得相当明显的。实际上,他们就是一个互相联结的整体,形成了第一层面的共生界面。

在杭州,笔者曾亲眼看见出租车司机到一定时间准时接收某电台的某档节目。经过攀谈,笔者了解到,出租车司机对浙江电台综合台、经济台、文艺台和杭州电台综合台、经济台、西湖之声电台乃至属于周边县市的萧山电台等各家电台的节目都非常熟悉,脑子里基本上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节目时间表”,到什么时间,准时转换频率收听某家电台的名牌节目。由此可见,正是各广播电台积极参与竞争创设的一系列名牌节目,形成了杭城广播的群体优势,把听众紧紧地吸引在收音机旁边。而这一点是单家电台所无法达到的,也反映了杭城广播良性竞争带来的广播媒体的整体突破。从这一实例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正是通过同一共生界面下单元(单家电台)之间的相互竞争,不仅提高了积极参与竞争的电台的声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三大媒体中间,提高了广播的整体声誉。而这种整体声誉和竞争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为单家电台的突破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后盾。

长期以来,报纸、广播、电视在竞争中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三大传统媒体同样形成了一个共生系统。这一共生系统既是竞争型共生系统,又是互补型共生系统。我们先来作竞争性共生体系的分析。每一种类媒体作为这一共生系统中的一个共生单元,相互之间就是通过竞争产生相互的作用,获得共同的发展的。羊城晚报原总编辑、专栏作家微音在谈到报纸竞争的时候曾指出:“你的报纸办得很好,读者欢迎你;我们落后了,只好自认窝囊,拜你做大哥,向你学习,然后,我又努力超过你。又然后,你再超过我,我又继续往前赶,这样循环不已,你追我赶。这样的竞争,彼此不是都进步了么?”从竞争中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从竞争对立面的联系中探索自身的发展,这就是媒体竞争的同一性,形成了媒体竞争性的共生环境。这也充分说明,竞争型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竞争,不是通过简单的相互厮杀,而是通过共生单元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创新促进其竞争能力的提高,这种竞争促进了各方的进化创新。

而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分析传统媒体共生体系下的每一共生单元,我们同样也不难发现,三大传统媒体之间所具有的鲜明的互补性。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自然当数报纸。19世纪20年代广播诞生,曾经使报界产生过前所未有的恐慌,然而后来发展的事实证明,广播并不能取代报纸,相反,报业一直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发展。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即使当今电视媒体如日中天,但报业的成长依然没有萎缩的迹象。据悉,1999年度,国内三大传统媒体,发展最快的依然是报纸业。事实再一次以确凿的证据表明,即使是电视,也无法遏制报业的继续生长。作为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体,迄今为止还没有谁能够替代它保存性的特点,这也是报纸历久而不败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广播先声夺人、尽管电视声画兼备,最后,受众还是要找一张报纸来“核对”事实,并且作为资料长期保存。而反过来,报纸虽然具有“保存和记录历史”的资料性长处,却不具电子媒体迅速、“传真”的特点,如广播不仅时效直逼事件发生的同步状态,还能传播新闻现场的音响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电视更是声画兼具,把受众直接带到了“新闻现场”。正是因为三大传统媒体作为同一共生体系中的共生单元,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才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共生关系。近年来,媒体合作作为更进一步的媒体竞争手段,呈现出了日渐频繁的迹象,成为媒体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正好应和了共生理论中关于互补型共生体系易于采用一体化共生模式的结论。正是三大传统媒体竞争和互补兼具的特点,形成了媒体合作所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1.各自独立,互相抗衡;2.传媒之间互相对对方优势的认识和肯定,从而认识到这种优势对自身劣势的补偿性;3.传媒竞争的特殊性——即受众对传媒兼容的特征,使传媒的合作成为可能。

而目前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迅速崛起,当可以认定为是传媒共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单元形态,是传媒共生过程中的“物种创新”。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确实还称不上是一种真正的媒体,只能说,因为众多媒体的纷纷上网,使网络成为了众多媒体的另一共生界面。在国内出现真正的网络媒体之前,只能说,众多媒体的上网,在网上形成了新的媒体共生形态。就目前而言,如果没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传统媒体上网,网络还不可能一下子火爆起来。但就在我们谈论“在国内出现真正的网络媒体之前”的时候,在新千年的发端,传来了北京和上海通过几大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组建了真正的网络媒体——“千龙网”和“东方网”的消息,这两大网络媒体还准备招聘真正属于网络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在网上属于自己的独家新闻。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预见,“第四媒体”将真正成为传媒共生系统中的新单元。而在这一新媒体当中,传统的三大媒体的功能将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化共生的模式,形成更紧密的共生体。

三、研究媒体竞争和共生的实践意义

用共生理论来指导媒体竞争和合作的具体实践,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让更多的新闻单位领导和从业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媒体竞争观。不能把媒体竞争绝对化,只看到竞争着的媒体对立性的一面,看不到竞争着的媒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性,从而避免在媒体竞争的指导思想上引向形而上学的误区,在媒体竞争的具体操作上趋向恶性竞争的歧途。

正是通过对媒体共生的认知,使我们更充分地领会新闻单位必须在“讲政治”的高度上走到一起来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把媒体竞争限制在“业务竞争”的范畴。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中曾指出:“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协调,形成强大的合力,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协调”、“形成强大的合力”,用辩证的竞争观来理解,不是否认新闻竞争,而是指要从对立中把握新闻竞争的同一性,竞争要服务并服从于“形成强大的合力”,因为所有的新闻传媒同属于一个共生的舆论环境。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一总体要求同样是着眼于新闻竞争的对立与统一,着眼于包容了新闻媒体竞争的新闻宣传事业整体,从“讲政治”的高度强调了新闻媒体的共生性。“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新闻媒体竞争必须强调的原则、规则和出发点,也是媒体竞争的最终归宿和统一点。树立媒体竞争的辩证观、用共生理论指导媒体竞争,把媒体竞争统一到“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的总原则上来,其意义就是在于反对恶性竞争倾向,弘扬主旋律,形成大合唱。如果摒弃了媒体共生的认知这一前提,把媒体竞争绝对化,那么媒体必然会把竞争的目标建立在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上面,无视共生环境,无所不用其极,不择手段,煽情、媚俗乃至违法经营等流弊泛滥,大家只要自身的经济利益,不要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不仅新闻事业同唱主旋律的统一体将四分五裂,社会舆论污染也将成为一大公害,造成全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观的混乱。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新媒体;应用型院校;“理论力学”;课程思政

新媒体是采用了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化技术,以手机客户端,如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即时通讯软件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不仅缩小了人们交流的时空界限,还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在信息传播如此快速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话筒。信息资讯的快速传播虽然有效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兼具开放性和虚拟性的多样化信息平台也容易让其成为错误思潮(如拜金、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崇洋等)传播的载体,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更有时代迫切性。当前,95后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他们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富起来”的新一辈,是学习动机务实、休闲意识浓厚、个性特征鲜明、具有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前沿群体[1]。针对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在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有效开展思政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弘扬社会正气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教育难题。

1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30日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 54亿。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在高中及其以上的网民所占比重为44%。以上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网民而且还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改变人类生活和交流方式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认知社会和感知政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及其传播的各种信息也悄然渗透并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政治认知。归纳起来,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影响当代大学生获取政治认知。现代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生在改革开放的红利时期,他们大多未曾经历苦难,长在和平且小康的社会中,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希望[3]。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处于一个多元并存、资讯发达的时代,人们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价值取向方面,都不可避免的呈现多元化。在如此新媒体时代,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政治理念的强化,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将变得尤为重要[4]。正面的新媒体舆论引导可通过各类信息传播途径有序开展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的指导,使大学生群体形成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成就的认知,从而产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亲近、认可和接受。1.2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新媒体主导的虚拟世界中,负面政治新闻容易被过度渲染,各种西方思想暗流涌动,主流意识形态可能遭受多元信息的冲击,这将严重影响当前大学生对我国施政方针的政治认同[5]。在新媒体世界中,由于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信息复杂化,加之大学生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使得其容易受到少数消极思想文化和反动社会思潮的利用。

2新媒体环境下“理论力学”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2.1应用型院校“理论力学”课程专业教学的结构转变。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型需要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6]。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变[7]。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需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转型升级,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工科基础的“理论力学”课程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与国家的转型发展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力学”课程是工科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起点,其核心知识构架是对源于生活实践中的力学原理进行阐述、论证与应用研究,是理论之源、工程之基。与其他工科课程相比,“理论力学”课程的工程问题针对性更强,它聚焦了工程实践中最根本的问题、最一般的科学方法和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在工科学生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理论力学”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三学期,以工科机械专业为例,它是以大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它也是后续“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基础,在整个专业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契合当前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需求,“理论力学”课程专业教学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其转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1教学课时安排上的调整。在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牵引下,“理论力学”课程的总体安排主要表现为总课时和理论课时被压缩,而实践课时有所增加。总课时由原来的72课时调整为64课时,实践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调整为12课时。实践课时中,以设计类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比重减少,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2.1.2教学内容安排上的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方面的调整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应用为主,复杂的理论推导被简化,力学建模、数学建模部分、分析力学基础部分不再作为重点要求。理论讲解部分减少的同时,习题(例题)题量增加,难度减弱,习题(例题)更具工程背景。2.1.3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调整。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传统的期末一考定总分的模式被摒弃,课程考试总分由期末考试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而且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重增加,由原来的20%提升至40%,期末考试的比重减少,由原来的70%降低至50%。考核内容紧扣教学大纲,概念性题量减少,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题、计算题增加,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2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院校“理论力学”课程专业+思政融合策略探讨。由于“理论力学”与数学联系密切,而且定理、定律、推导多,导致“理论力学”课程是工科学生眼中公认的最难课程之一。对于数学、物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由于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大多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缺少刻苦钻研的劲头,使得卷面不及格率普遍偏高,这是当前“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试图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实施等多个环节,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当代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根据笔者的实践教改探索经验,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实施“理论力学”课程专业+思政融合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2.2.1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课程专业+思政教育的正向诱导。利用学习通和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上课下的互动。课堂上,通过学习通签到和答疑,其匿名“弹幕”功能还能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本节课堂授课情况的想法。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学和完成老师指定的作业。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总结。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平台,公布教师的联系方式(QQ、邮箱、微信等),鼓励学生有问题或建议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争取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同时针对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定期组织课程组进行研讨,进而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更好的调整,以期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2.2.2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政融合的方式。在授课的关键节点,要注意专业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的流畅性、宜人性和相关性,过于生硬的思政教育容易让课堂教学变得古板,造成思政教育的效率低下。在课本上基本原理的讲解中引入简单、易懂的工程实例,使课堂更生动、更接地气,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融入工程思维,培养学生知识服务生产、理论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开阔思维。通过引入与力学相关的最新科学技术和工程实例,展现国家富强的实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中国梦的信心;通过对工程案例的讲解,分析力学事故与责任心、职业道德的深层次关系;唤醒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和良知。通过实验,体会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2.2.3妥善处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课堂上,对照不同知识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做好预案,上课时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时,无需固定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时间节点,灵活安排思政教学的方式,一般而言,单节课的思政教学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用过多的专业教学时间,以免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对话课堂等方式,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知识点的凝练,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将“一言堂”的课堂演变成“学习共同体”,有效地丰富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效率。

3结语

在如今“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资讯快速传播时代,新媒体已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仅赋予了广大公民极大的话语权,也改变和拓宽了人们对政治认知和参与的渠道,对传统的政治生态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冲击。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在课堂教育上对其展开思政教育,在思想上对其进行积极、健康的正面引导,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不容低估、急需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艺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2):55-56.

[2]于朝晖.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网信军民融合,2019(9):30-31.

[3]李静.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探析:以辽宁传媒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6(6):69-70.

[4]冷凛,刘春仲.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7):18-19.

[5]黄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9

一、调查时间:2018年12月23日至2018年12与28日

二、调查地点:湖北理工学院

三、调查者:代庆雄,张玉松,刘懿熳,阮璐,曾祥琪

四、调查对象:湖北理工在校一百名学生(随机)

五、调查目的:对当代大学生对媒体公信力的调查,了解不同学生的看法与认识,并为相关机构提出意见及建议。

六、调查背景:在高速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生活中的各种媒体报道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选择和接受正确的,权威的媒体是格外的重要,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快速性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看法。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加要做好先锋队的作用,正确认识媒体,提出正确观念。了解大学生在这个问题的现状,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媒体认识,增长学生总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针对湖北理工学院在校的一百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的出以下结论:

(一)、大部分同学对媒介的信任度介于40%至80%之间,总体信任度中等偏上。

(二)、对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等媒介中,有39%的同学最相信电视,占据最高的比例。其次是报纸,占32%,互联网占13%。

(三)、而在上述的媒介中,同学关注度最高的是互联网,占48%,其次是电视,26%,报纸13%。

(四)、在时政、财经、体育、娱乐、民生等新闻类别中,31%的同学最关注时政,20%的同学最关注体坛新闻,19%的同学最关注娱乐新闻,其中大部分是女生。

(五)、对于媒介与公众得到沟通效果方面,63%的同学觉得媒介与公众的沟通效果一般。27%的同学表现为比较满意。

(六)、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公信力的比较中,42%的同学觉得网络媒介不如传统媒介,30%的同学认为网络媒介比传统媒介的公信力要高,有19%的同学认为这两种媒介的公信力不相上下。

(七)、在媒介传达信息方面,35%的同学在自己很关心的新闻被认定是假新闻以后会觉得自己很受欺骗,31%的同学感觉很愤怒,26%的同学很失望。

(八)、对于现今媒体的透明度,49%的同学认为媒体有所保留,一般透明;31%的同学认为媒体实事求是,非常透明;23%的同学认为媒介又是迫于某种压力,报道新闻模棱两可,难以辨别。

(九)、在调查对象中有2%的同学遇到侵权行为时会通过诉诸媒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75%的同学会通过媒介来维权,但是未经历过,23%的同学表示不相信媒介,不会通过媒介来维权。

(十)、在比较央视与地方媒体例如凤凰卫视的公信力方面,75%的同学认为央视的公信力更大,大部分同学认为央视受到全国乃至国际的关注,并且作为我国媒体的权威,必将实事求是,真实地报道新闻,更加公正客观;而地方媒体大多以商业利润为目的,虚假新闻是有发生、虚假广告繁多。而25%的同学认为地方媒体的公信力较大。他们认为,地方媒介更接近群众,更能够表达群众的呼声;而央视在很多事实面前避重就轻,泛泛而谈,没有切入问题实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理工学生对媒体的信任处于中等偏上程度,特别是对具有较强权威信的中央媒体信任度很高。

六、调查过程与体会:

经过五天的时间,我们完成了从分组到设计问卷,再到展开调查,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的过程,算是将整个活动的全过程体验了一番。对于我们五个人,这都是第一次,所以,收获不少,感触良多。

(一)设计问卷。

此次问卷是李老师亲自设计,设置问题共有38题,200多个选项,需花费15分钟左右才能完成填写任务。可以看到问卷在设计问题上的代表性、合理性。一个好的问卷设计才有可靠的和有效的测量的基础,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充实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开展调查。

我们将问卷调查表打印了100份,兵分五路,各自找自己认识朋友帮助,调查在整个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这个环节进行的很顺利,用时一天,在12月27日晚上,我们将所有的问卷收回,共计100张。

(三)结果统计。

本以为设计问卷是最难的,现在才知道,进行问卷统计分析更加烦琐。我们五个人经过商讨后,决定分工按院系、性别进行统计,再汇总。约半天的时间,我们完成了所有的统计工作。最后,大家按照分析的结果进行调查总结,整理调查报告,完成了此次调查活动。

(四)经验与教训。

一件之前我们认为很容易的事情,现在做来,却是如此的不简单,其中很多细节要注意,许多情况要考虑到。这次活动中,我们五个人体验了一次调查的全过程,收获了知识,同时也在这种团队的分工与合作中,获得了快乐,当整个活动结束时,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而现在,活动结束了,我们发现,其实有些问题虽然烦琐,但我们也能够解决。总之,我们明白,要真正了解一件事情,就得亲身去体验,用心去感受。相信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我们能做的更加得心应手,完成的更加出色!

七、附一:问卷调查表(此处只截取媒体信任部分):

在校大学生政治社会态度调查

您好,这是一项学术性调查,调查主题为“大学生政治社会态度调查”。调查不记录您的姓名,调查中涉及到您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绝不会泄露给其他组织。此调查由湖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李德雄老师负责,您的支持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谢谢您的合作!

1、本问卷调查较长,预计花费时间20分钟,答题时间低于10分钟将视为废卷予以剔除,请确认您是否要继续答题。(单选题*必答)

现在有时间,继续答题

现在比较忙,放弃答题

2、问卷的质量是我们最关心的,您是否愿意承诺将如实填答问卷?(单选题*必答)

我会按自己的情况如实填答问卷

无法保证如实填答问卷

3、请问您的性别是(单选题*必答)

4、您的年龄(只能填写阿拉伯数字)(填空题*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的政治面貌(单选题*必答)

共青团员

共青团员

6、如果把所有支出都算上,您家庭收入大概是多少?(单选题*必答)

3000以下

3000-5000

5000-1万

1-2万

2-4万

4-6万

6-10万

10-20万

20-50万

50-100万

100-200万

200万以上

7、您所在的学院是(单选题*必答)

经济与管理

机电工程学院

医学院

计算机学院

艺术学院

数理学院

国际学院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8、您家所在的地区属于:(单选题*必答)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农村

海外或境外

9、您家所在的省、市属于:(单选题*必答)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庆市

河北省

山西省

辽宁省

吉林省

河南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湖南省

湖北省

广东省

海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

香港

澳门

其他国家

10、您目前的年级是   (单选题*必答)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11、总体而言,您觉得您现在幸福吗?(单选题*必答)

非常幸福

比较幸福

一般

不太幸福

很不幸福

不知道

12、总体来讲,您对目前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现状满意吗?(单选题*必答)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知道

15、如果更具体一点,那么您经常从下面这些渠道获得政治新闻、时事评论等消息吗?(矩阵单选题*必答)

几乎没有

偶尔有

经常如此

几乎天天如此

每天超过1小时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或评论节目

  

  

  

  

  

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政治新闻

  

  

  

  

  

新浪等网站的政治新闻

  

  

  

  

  

微博或网络社区政治新闻

  

  

  

  

  

微信的政治类新闻

  

  

  

  

  

小道消息或朋友聊天

  

  

  

  

  

海外媒体的政治新闻

  

  

  

  

  

16、假如出现突发事件或舆论热点(比如矿难、反pX事件、恐怖袭击等),总体来看,你觉得下列渠道的消息在多大程度上可靠?(矩阵单选题*必答)

非常可靠

基本可靠

一半一半

不太可靠

很不可靠

不知道

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人民日报及其网站

  

  

  

  

  

  

新浪等新闻网站

  

  

  

  

  

  

微博或网络社区

  

  

  

  

  

  

微信

  

  

  

  

  

  

小道消息、朋友间传播的消息

  

  

  

  

  

  

海外境外媒体

  

  

  

  

  

  

17、下面这些网站或论坛里有没有你很讨厌或不喜欢的网站(或微博账号)?(多选)(多选题*必答)

新浪

新浪微博

网易

搜狐

腾讯网

凤凰网

人民网

微信

新华网

共识网

天涯社区

多维网

凯迪社区

强国论坛

求是网

爱思想网

西祠胡同

铁血社区

四月网

观察者网

人人网

中国新闻网

万维网

财新网

Ft中文网

澎湃新闻社

BBC网站

美国之音(Voa)网站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校媒联盟;全媒型;人才培养

从2011年开始,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与江苏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展开合作,校媒结成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其中,以三江学院现代快报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专门安排三个或两个学期,离开课堂,到江苏现代快报社实习实训。迄今为止,已有五届共计99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现代快报实习。现代快报班创办5年来,在培养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涌现了一批新闻业务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如2011届现代快报班学生许哲在实习期间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二作者)。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笔者连续4年担任现代快报班校内指导老师,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有长期、系统的观察。兹就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的必要性

在目前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属于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40%,属于传统报纸采编业务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60%。从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的分布来看,这种强调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已含有“全媒型”胚芽。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欠佳。对校媒联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更加强调新媒体、“全媒型”,这既是顺应党的新闻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顺应社会与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这种模式自身完善、补强短板的需要。

仍以《现代快报》为例,该报虽属传统媒体,但近年来报社的官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一应俱全。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在该报5个工作岗位上实习实训,其中3个岗位属于传统的采访、编辑、发行部门,实习时间约为6个月,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约为60%(总实习时间约近10个月,寒暑假大多数学生是不实习的);另外2个岗位则在新媒体部门,实习时间约为4个月,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的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为40%左右。

从实习实训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在传统的报纸采编岗位表现优秀,在新媒体部门也很活跃,2009届现代快报班学生毕霄杰,现已担任网易房产频道南京站主编,业务能力在同行圈子中深受好评。但从现代快报班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往往抱怨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呆板地复制粘贴,自嘲为“搬运工”。能够独立地提出选题并完成内容采编的学生为数极少,发表点击率过千的新媒体作品屈指可数,这与他们在采访或编辑部门的表现落差巨大。

反过来说,强调培养“全媒型”人才,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应用型”,而是在强调应用型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范围,使之具备适应所有媒体的业务能力。历时5年、颇见成效的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向“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应当是渐进的微调。完全地推倒,重起炉灶,花费比较高。当然,新闻学专业的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则另当别论。

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认真阅读理解的讲话,可以发现,“全媒型”人才这个提法,是在实际岗位上勤学苦练、岗位成才的语境下提出的,当然,的讲话精神也为我国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规格,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沉迷于理论、封闭于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新闻媒体需要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更遑论“全媒型”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从方向上来说,应用型与“全媒型”是一致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不一定是“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则一定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全媒型”这个提法更具统摄、涵盖、引领的力量。

二、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要点

笔者以为,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展合作媒体的类型

校媒联盟从2011年开始形成,至今仍以传统报刊为主,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数量过少;几乎全部是事业属性的媒体,商业属性的媒体极少;几乎全部是校外的媒体,缺乏校内的媒体,校内筹建媒体机构(校园电视台、学校自办影视制作公司)早有动议,迄今尚无动静。总之,目前已选定的合作媒体,其类型过于单一,对于培养“全媒型”人才造成很大的限制。

如现代快报班,缺乏广播电视类的实习岗位。现代快报虽有新媒体部门,但其新媒体部门只能说是整个报社的短板弱项,真正强的还是报社的采编部门。国内由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大多也是如此,其新媒体部门比较弱。前几年国内做手机报的为数虽不少,但没有一家传统媒体做手机报是做得好的,这在业界早有公论。当然,《现代快报》这类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在规范性方面还是比较强的,对学生不无教益。

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来说,不同类型的合作媒体各有所长。即使是校园内部的媒体,也有地利的优势,学生在其中实习实训,相对来说,便于管理、校内的专业教师也容易介入,发挥指导作用。

合作媒体的类型充分拓展开来,才能真正实现“全媒型”,培养出规范性与专业性均强的“全媒型”人才,培养出适应不同属性的媒体需要的“全媒型”人才。此外,类型多样化也意味着深度合作的媒体数量的增加,这有利于校媒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

(二)严肃纪律、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强化竞争

名师未必出高徒,只要勤学苦练,自学亦可成才。校媒联盟培养新闻人才,其教学管理高度复杂化,学生从事实习实训的时间长度(相当于课时数)的管理很复杂很难办,实习实训的教学现场难以监控,对于实习实训的师资认定与师资培养,高校方面有心介入,但在实际运作中却难以介入,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在实习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学生长期接触,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状况,有较为系统的跟踪观察。总结起来说,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关于实习实训存在着一系列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重采访轻编辑、重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轻新媒体的复制粘贴、重新闻业务轻社会活动。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负面影响较大,需要及时引导,尽可能减少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实习实训的各个岗位上,均应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需要效法传统媒体每天评好稿、挑错字的做法,公布出来,激励、刺激记者编辑多发好稿、少写错字。尤其是在新媒体岗位上,需要特别加强竞争意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往在考核评价学生时,更多重视报纸上发表的稿件,所占权重最高,对于新媒体作品比较轻视,所占权重较小。这种做法需要彻底改变,新媒体作品的权重应大幅度提高,并且增加媒体方面的主观评价、客观的点击率以及是否独立提出选题构思等,均应作为评分的依据。

总之,高校方面在充分信任合作媒体的前提条件下,在人才培养的“教”与“学”两端,应更多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管理与引导。在文科各个专业,不论是否采用校媒联盟这种形式,但凡强调实习实训、强调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工作都必须更多地重视对学生、对学习的管理与引导。理工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其成果形态可以标准化、可以量化,管住结果、实际上也就管住了过程。人文学科则不然,仅从成果、结果方面,并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更多地重视学习过程的管控。

(三)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

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不可以与公办院校面对面地对垒,需要走小路、出奇招,需要寻找适合的媒体,获得一个可以练习做特殊内容的平台,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这里所谓的特殊内容,有四个特征:(1)以新媒体作为传播介质;(2)篇幅或节目时长短小,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碎片化阅读为度;(3)内容的形式新,文本形式有所突破;(4)在新的规则下传播。做鸿篇巨制、做思想内涵深厚的东西,不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所长。中国接入互联网20余年,手机用作大众传播媒介,不足20年。新媒体仍处在孩提时代,不同形态的内容后面的社交规则、言论规则刚刚起步。依据宪法与法律的规则不能破,具体细微的规则,未来势必广泛地、不断地受到冲击突破。从总体上说,本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逊于本一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应鼓励、扶持他们在不断突破中、在不断试错中有所创造。

使用擅长写小说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书报刊时代的正确做法。使用擅长纪录片编导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电影电视时代的正确做法。进入媒介融合时代,需要根据媒介融合时代、根据“全媒型”的现状以及发展潮流,从全新的维度,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容生产能力,并以内容生产能力为准绳,来设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

本文主要论述三江学院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转化或者说升级成“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文中一些粗浅的思考及不成熟的想法,对三江学院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他高校类似办学模式,或者有些参考价值。本文更多地依据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长期接触,对于教育教学方面欠缺系统研究、系统思考,区区愚见,就教于识者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