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十篇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十篇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49:41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现状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72-02

一、引言

对于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堂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并且还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进行学习的学科,现如今的思想品德教师面对思想品德课堂中的种种问题分析,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今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的现状以及采取的措施。

二、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教学目的过于理想。在最新一次的教育改革中重点强调了“改革课程的内容的严谨性、强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是为了教而教的,在表面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而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常以灌输式教学,因而实现不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教学目的过于理想化,表现在情感教学、能力教学以及知识传授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等同的,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目的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2.教学模式的传统化。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课堂沉闷,学生思维能力差,教师只注意教学目的的教学,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

3.评价方法单一。多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观念还存在以往为了“考试”而教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德育育人的主要途径,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衡量学生的好坏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对于学生的素质、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不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观念不够。

4.教材掌握不够。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以后,许多教师都存在对于新的课堂教材不适应,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具大的挑战,新课改中教师以前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大多数需要重新编排和总结。所以教师只靠以前的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在好多思想品德老师都身兼几个课目,可以很好掌握数个学科教材的老师很少,大部分老师都不能很好掌握数个教材。

三、针对以上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的分析研究

1.活用教材,使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一定要和生活息息相关,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基准,才可以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教学内容生活化,第一要提高思想品德教材的利用价值,使教材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1]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各种插图以及事例。将教材中的思想品德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于,教师要将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这一内容好好地利用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举例:在思想品德课“同学?摇朋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书本上的内容以及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的朋友、同学间的有关问题提问,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生活圈中都有哪些人、多少人,对这些人是不是很满意,相处的怎么样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积极思考问题。教师既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深刻,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突出主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得到表现。在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都有连接课堂教学的主题思想,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对探究主题忽略不讲,却不知道这样无形之中就错过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当开展主题探究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分析、想象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充分发挥。举例:在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是一家人”,给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内容的时间,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我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为讨论话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回想,然后进行总结,将自己回想的点滴与自己的总结全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情感上可以得到体验,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亲情观念以及一个良好的学习观念。

3.教学评价的转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必须从各个角度了解与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本身为基础,避免只对学习成绩好的评价,忽略学困生的评价。[3]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关心学生的未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基础,做到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激励教学的效果。

在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必修课,学生知识上的评价重要,学习能力、生活中情感方面以及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也一样很重要,对于学生应该要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采取分层式地评价,对于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可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改变育人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品德的教学环境,其中包括文化环境、学校学习环境、家庭环境,都是影响思想品德的主要因素。从社会上讲,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例如,好人好事使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风尚的重要性,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要为学习思想品德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将家长的态度转变以及学生兴趣的提高有效地结合到一起,为思想品德课堂创造一个充满道德修养的氛围。

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实践中摸索及改进,实现教师整体的转变、教材的合理运用以及对学生评价方法的转变,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一个预期的状态。

五、总结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要重视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化,积极有效地开展主题式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对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模式以及观念的转变,使思想品德课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如今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秋华.思品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Z1).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2

在现实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的不重视。在学生看来思想品德学科记忆知识点太多,作业枯燥无味,思想品德学科的作业在学生看来很无聊,通常做了之后并不能给自身带来成就感。学生认为作业无聊更多的体现在自身对知识理解的不足,做起来效率不高。学生对教师布置作业不重视表现在对待作业不认真,每次都将思想品德学科的作业排在后面,或者直接不做思想品德学科的作业,或者是将作业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二是其它学科的影响,对思想品德学科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时间的分配上显得较为凌乱,而其它学科的影响,使对思想品德学科认识不足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其它学科的教师的讲解中,思想品德学科显得可有可无,使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科认识不足,将时间大部分分配给了语数外,忽略了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学科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而针对这几个问题有以下几个解决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从观念上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在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上,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科的态度,学生只有在观念上重新认识到了,才会在行动上扭转过来,否则学生在错误的认知下将无法较好的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其次才是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

1.在导入方式上要进行精心设计。对于以复习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导入方式,学生普遍兴趣不大,如我在讲解哲学的知识中的导入是: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表现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主观因素,其中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将在第六课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对于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兴趣普遍较低。而当我转变为以名人事迹为导入方式,如以丛飞的事迹来讲述价值,引出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所以说,思想品德课堂的导入要精心设计。

2.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将思想品德课堂的知识联系生活,拉近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带来亲切感、轻松感,更好的融入课堂。如在讲解哲学知识联系的普遍性时,举例我与某某知名人物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展开话题,果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显得更加乐意融入课堂,相反的话,学生则是埋头自己做自己的事。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体验参与;教学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而设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总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体道德观,其核心任务就是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新课标要求下,学校和教师应开展更多的思想到的活动来使学生感悟思想道德的价值,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学生之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验参与式教学对于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一教学方式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参与式教学综述

1、体验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有关对体验内涵的理解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对于这个词语的内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理解,且在不同情境下的内涵也有所差异。在教育心理学中对其内涵的解释是:人们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感情、体会知识的心理过程。

2、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体验参与式教学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老师创建的情境中践行自己的思想品德,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情境实践活动学会体验和反思,并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最终通过这些体验和感悟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初中生正处于道德品质的发展成型阶段,这时如果能及时的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对于他们以后人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而思想品德课正是为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其设置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逐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拥有一个健康、成功的人生奠基坚实的基础。从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触和获取道德观念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一般还没有成形,可塑性还很强。第二阶段是道德信念形成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对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不断体验的基础上,并在不断地道德冲突和矛盾中,通过自己的反思、感悟和与外界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第三阶段是道德践行阶段,也就是道德观念的稳固阶段,这时不同的人对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将在现实的考验中进行重构,获取道德体验,确立长久的、稳定的个体道德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1、完善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方式是单纯的比较学生的成绩,这是一种不科学、不全面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上。所以为了确保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体验成果能够保持、发展、优化,有必要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首先是课堂上的评价标准。教师在进行体验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观察和记录。第一,在为学生创建好体验式情景后,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是否在全身心的进入到了情境中,如果没有,要反思创建的情境是否科学合理,并加以改进;第二,其次,要关注学生完成活动状况,以此来检测活动是否按教学目标开展;再次,根据同学课堂反馈,活动总结,检测这个活动是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有多少同学在这次活动中体验得到了升华,没效果的有哪些,分析原因,及时解决。不难看出,这个检测评价标准同样是以活动展开的,这样的评价机制是多元的,双向性的,教师既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和价值观有没有因为活动而得到升华。这样的评价机制可以让课程进行中存在的问题随时展示在教师和同学们眼前,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真正的促进了教学相长,很好的保护了体验成果。

其次是课后评价标准。为了检验学生的体验效果,教师要注意做好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测工作,当然这里的作业不是传统理解中的作业,这个作业是开放式的,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模仿重复,而是教师通过合理改良书本上的习题,来观察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的到了提高,情感态度是否发生了改变,检测同学们课上学到的知识是否内化于心。

2、构建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

第一步,创建情境,使学生亲临体验。体验式教学课程的活动大都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老师们要善于利用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抑或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感受,使学生能够被吸引,走进情境,达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品、游戏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的感受。

第二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教师在创建好相应的情境后,还应设定好与之对应的问题,在开展请将活动时或在活动结束后,适时的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情感的合理流动。在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同学们对自己所产生想法做进一步的探究思考,深入体验挖掘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教学主体,教师的责任是引导主体自行去挖掘体验感受,大胆表述内心的想法,并通过讨论沟通分享等环节,探究问题的精髓。

第三,总结体验,实践运用。在完成探究思考后,教师要在这时给学生时间去陈述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你说我听,你听我说的过程中,知识脉络逐渐清晰,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过激想法和偏激情绪也得以纠正。最后,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应用,所以活动快结束时,教师应注意将学生身边的事件作为实际案例,安排给学生解决,考察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语

将体验参与式教学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改变了以往思想品德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在体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绍.浅谈“四步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丁〕.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81一183.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思想品德教育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5.075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感情形成的特定环境

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形成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农村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较大变化: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孩子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正常的家庭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家庭教育面临着严重缺失,孩子思想情感的发展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学校全体教师并不是全部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全体教师在全力以赴地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班主任在抓,鲜少有人问津;第二,没有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成长的快乐;第三,学校结合上级部门要求,会开展一些时令性的教育活动,但局限性较大,而且活动多流于形式,还有更广阔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有待开辟。综上所述,有效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体系,便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一)做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必须大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生活教师和红领巾监督岗是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要抓的主要方面,即要想让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新的进展,我们就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并全面激活这三支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久地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1.加强学生的个体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和考评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纪律方面的管理外,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常规管理还应包括发型着装、生活纪律、就餐秩序、生活区卫生等。首先我们要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做好及时的检查反馈和整改;并根据考评制度对逐一项量化,做好表彰奖励与违规处罚,最后,每月一汇总,对违纪严重的进行处理,对优秀学生予以表彰。2.加强班级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使命。班主任要建立包涵班级工作各个方面在内的量化考核制度,包括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床铺整齐、就餐秩序等。考核的目的就是要督促人人做好,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建立的班级一日常规量化考核或班级量化周考核制度,学生如有违反,除扣除个人分数,还要扣除班级分数,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汇总,分数列后的予以处罚,列前的班级予以奖励。3.重视生活区管理,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生活区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区域,首先需从生活教师中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担任生活部主任,组建生活区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评细则,不断加强培训,提升生活教师的素质,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以红领巾监督岗、学生值班等配合生活教师加强检查,按照考核细则做好考评记录。定期召开班主任、生活部的工作交流会议,及时反馈,将班主任的考核与深入生活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相结合,提高生活区的管理力度,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好区域特色和地域优势,投入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娱乐场馆和课外活动要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棋类、特色跳绳、抖空竹、地书字等兴趣小组有序地开展,以满足学生娱乐、参与、创造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要巩固好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就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1.家长会。家长会能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效果。2.“校讯通”。教师利用“校讯通”系统,可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临时通知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学校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得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自身的素质和教育学生的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5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观教育;历史沿革;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我国普通高校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变,普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历史沿革

有的学者认为,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六个阶段。(1)围绕新民主主义教育设置的政治理论课(1949--1952年);(2)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的政治理论课(1953--1956年);(3)以“社会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57—196o年);(4)以反修防修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61--1966年);(5)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70__1977年):(6)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78年至今)。www.133229.Com

为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特别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国在高校中特别设置了“思想品德”课,有学者对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一个创立、发展、完善和调整改革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的创立和发展时期(19811987年)。从1981年开始,我国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德育教研室(也有的称“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大学生讲授一些与他们的人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专题。1982年教育部总结和推广了这一创造性做法,并于1982年10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文件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同时制定和颁发了高等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在许多高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4年9月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文件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考核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编制、职称、进修)、机构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在高校成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又称“德育教研室”。

思想品德课程的逐步完善时期(1987—1991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日常思想教育常规化,课程性质明朗化,课程内容系统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思想品德课程的调整改革时期(1991—1997年)。1992、1993年国家教委社科司、思政司分别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研讨会纪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座谈会纪要》的形式发文,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统筹考虑,要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以改进内容和方法为重点。

“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中的思想品德课程(1998年至今)。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研究决定了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其中,关于思想品德课的三门课程是:法律基础(3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含职业道德教育)(51学时)、形势与政策(平均每周1学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更多地关注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确立以及对社会宏观问题的释疑解惑相比,思想品德课更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困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之后,随着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下发,思想品德课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课程开设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高度关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巩固和加强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深刻反思前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纠正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特别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到党的十六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扭转被动局面和巩固加强的基础上,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至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适应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经验教训

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在工作原则上,虚事实做,求实务实,重在落实;在工作体制上,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在工作队伍上,坚持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在工作途径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分层次教育,分类指导,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重视班集体建设,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教育内容上,突出抓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拓宽教育内容,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品德课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所采取的一个创造性举措,是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中所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十几年来,它经历了摸索试验、初步发展和全面建设等几个阶段,其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可大体归纳为这样四点:(1)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与特点,把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作用的教育内容作为课程重点,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必要课时,确立课程地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称为“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基本内容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对于启迪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对于保持稳定与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3)推动并深化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促进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理论,充实知识,研究问题,提高水平,增强素质,涌现出了一批有理想和信念、有科研成果、有教学经验、有工作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和社会好评的优秀教师。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坚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现了“两课”教学的时代性;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保证了“两课”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向性;坚持把“两课”教学置于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保证了“两课”实施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性:坚持以学科为依托进行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增强了“两课”教学的科学性。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比较好的传统,系统和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牛观、价值观,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围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义重效应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出现了新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遇到了挑战。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知行转化问题。受教育者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一届t中全会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也应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现实。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看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教学内容i:看,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不够,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交叉重复现象;从教学方式上看,部分教师虽然比较敬业,但仅满足于从书奉到书本注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不能紧紧抓住社会现实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更不能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总结一些东西,因此使学生感到理论教育“不解渴”,不能帮助他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一些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学生感到克思主义理论十分深奥,难以接受。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珲论教育失去应有的吸引力、战斗力,使大学生对此失去兴趣,产生淡漠感。要解决这‘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是克服部分大学生淡漠情绪的前提;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解决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漠视问题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快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步伐,增强其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谍教师要多练内功,并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的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宦传中,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牛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戴理论高帽,空话、套话多,其结果往往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风不够端正,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除了必须坚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价值尺度之外,还必须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按照科学尺度进行工作,才能保证其教育的实效性。据此探讨了“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强化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基础;应当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帮助其进行自我教育;应当重点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研究问题分析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思品课堂;有效策略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推出,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笔者认为,一堂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以生活、时政材料来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础。然而,现在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学并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时政,只是就教材教教材,长期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的,靠死记硬背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用生活、时政材料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我在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二课《我能行》这一框教学时,就让每个学生自找生活中取得的如何成功,让每个学生都去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学生的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导入要新颖有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导入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总结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最有效的导入方法有:(1)生活实际导入;(2)时政大事导入;(3)故事传说导入;(4)幽默风趣导入;(5)巧设疑问导入。在设计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时要注意以下二点:一是语言要有趣味性、启发性、精准性和概括性,语言不能含糊其辞,哗众取宠。二要把握时间,导入只是教学开始不是教学重点,时间一般需二至三分钟,不易太长。例如,我在设计《我能行》这一框教学时用的是学生生活导入;在设计第二课第二框《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导入时我把本课第一个方框中的盲人求医故事编成了一个寓言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若能使每节思想品德课导入吸引学生,就极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

3.课堂教学结构要合理

一堂课成功于否,课堂教学结构是关键。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结构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征和课堂教学内容来设计。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堂有效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结构是,第一,课堂导入;第二,教学活动环节。每节课教学活动需要有几个环节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活动环节不易过多,一般安排二至四个环节,主要处理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各个环节的过度要自然。第三,感悟升华。思想品德课不是知识课,思想品德课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上升到思想情感境界,感悟升华,才能指导自己今后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因此,这个环节对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我在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七课的第一框《走进法律》这课时,本课教材有两框内容,一是“我们身边的规则”,二是“生活离不开法律”。为圆满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大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点出目标。二、身边小事,懂规守矩。三、社会生活,多层保障。四、法驻我心,知法守法。每个教学环节都采用不同的教法来完成。第一教学环节我采用了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多媒体视频导入。第二教学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学生活动,一是谈看视频后的感受。二是找找我们身边的规则。本节课由于课堂结构设计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4.课堂学生活动要有效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学生活动是必要的,学生活动也关系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的,热热闹闹,但最后不知怎么收场;有的活动学生动不起来,进行不下去;有的活动安排了,课堂气氛也热烈,但活动的目的就模糊了。这说明,教师驾驭课堂学生的活动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堂学生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四点:(1)学生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学生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学生活动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4)教师驾驭学生活动的能力。例如,我在《走进法律》这节课第三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活动一,让学生举例谈谈所知道的道德力量有多大。活动二,让学生说说《假如学校没有纪律会怎样》。活动三,说说你所知道的法律。第四个教学环节我又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一,案例讨论。案例:九年级学生张某勒索七年级学生小丽的钱财。讨论:①学生张某的行为有哪些危害?②小丽遇到这类事情该怎么办?活动二,说说我们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法律给我们的保障。由于这些活动都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说话目的明确,知道怎么说,说什么,学生活动很有实效,因此,本节课的学生活动积极而富有成效,极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对联思想品德使用策略

对联,俗称“对子”,也称“对仗”,通常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一组对偶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结构上讲究平仄相对、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从内容上看,又集文化、思想于一身,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肩负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巧妙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引入教学中,借对联艺术之叶,衬思品教学之花,是创设了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对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使用策略以及一些注意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联导入,导之以学习热情

课堂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教学实践中,精彩恰当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思想品德教学中巧妙地引用对联导入,使整个课堂教学增添光彩。如学习八上“心有他人天地宽”时,我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副佛教上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已何所不容”,让学生回答出下联,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最后在大家一致肯定下得出了下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这副对联有何含义,并进一步激发他们能不能说出几副类似的对联?问题一出,学生发言的欲望明显增强,接着我就选了其中几副较不错的,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晴空万里白云飘,宰相肚中有船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本课通过一个对联导入的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明白了做人要宽容谦让的道理,正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联作结,留之以意味无穷

课堂总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好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而且还能拓宽延伸,起到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只有精彩落幕,才能让一切尽在回忆中,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用对联来做教学总结,竟然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八上“珍惜学习机会”时,讲到受教育是我们必须去履行的一项义务,也是我们必须要珍惜的机会,要懂得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实属不易,父母辛勤劳动供我们读书同样也很不易。为了让学生更充分体会到这些,最后我采用两副对联做课堂总结:“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学生深有感触,有的学生甚至把这两副对联写在自己课本的首页,以此时刻提醒自己今后好好学习,这是我之前未曾料想到的。本课通过引用对联做总结,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所以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应是言已尽,意却无穷!

三、以联育人,育之以良好品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思想品德课肩负的一个历史任务,也是当前思想品德课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新课程理念要求思品课必须摒弃生硬的“道德灌输”,应注重唤醒与弘扬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道德认知,并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合理的引用对联,利用对联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寓意,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产生共鸣,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比如学习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引用“九•一八”惨案发生时,有人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死”,下联是倒写的“生”,意思是宁可站着死,也不愿倒着生,体现了当时优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通过这样一则短小精悍的对联,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又如学习八上“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能够学会感恩,我引用了两副对联:“天长地远还有形,父母有情却无边”、“父慈母爱竟为子,今生不忘父母恩”。学生在这些亲切朴实对联的感染下,深刻地感受着亲情的美好与珍贵,也激发出关爱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共鸣。思想品德课借助于对联这种富有感染力和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式,改变传统的道德说教的做法,让学生的情感在对联的感染中升华,使学生有了鲜明的是非、爱憎标准,形成良好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有了指路的明灯,能够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四、以联设题,重之以思维能力

近年来,对联题在试卷中时有出现。而最近对联题又呈现出新的态势:从原先单一的就对联考对联,趋向与其他考点结合,在交叉渗透中彰显其特色。将对联引入思品试题中,不仅增强了试卷的活泼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借助已学的教材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这样一道题目:阅读以下对联,回答问题。

对联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对联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

(1)这两副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分别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哪两大战略?

(2)任选一副对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实施这一战略。

(3)请你就关于上面的战略仿写一副对联。

此题通过这两副对联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战略的掌握情况。由此可见,这种以对联设题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倍感新鲜,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可见对联教学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式,但是对联教学既是一种创造,更是一门艺术,运用对联教学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联不宜过多。对于整堂课而言,对联只能占极少的空间,并非每节课都非用不可,教师不能为对联而对联,更不要滥造“对联”。

(2)对联应“对号入座”。所选对联必须同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搜集和筛选,能够做到精选对联。

(3)对联要浅显易懂。如果对联内容过于深奥,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来解释其含义,将挤掉讲解思想品德课主要内容的时间,甚至可能把思想品德课变为语文课。

总之,教学中运用对联艺术要追求巧妙,不露痕迹;要恰到好处,不可故弄玄虚。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使教学不仅达到教育目的,也创设一种审美的艺术境界,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我们应该相信,对联教学走进课堂,对联艺术会更加流光溢彩,课堂教学也必将尽展魅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拓宽视角;社会生活;探究认知

教师的教学视角思维决定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及质量的优劣。教科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全新的思维编排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和教与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如果我们“穿新鞋,走老路”,用传统的思维认知新课改,无疑会阻碍教育改革的发展,影响教材的有效实施。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老教师,应反思过去,解读现在,设计未来,用宏观的社会大背景、大教育观、大视角思维提高思想认知,研究教育对象,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拓宽教学途径。

一、拓宽认知学生视角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重视了解学生主观意识行为的表现,而且更要重视探究影响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父母的因素。家庭教育始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常言道“一个母亲,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动态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行为的成长和发展。故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家长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职业精神等综合性素质,及时协调、引导、教育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因素。现实社会中生成了很多“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留守监护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寄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教师面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多研究他们的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学习态度、志趣爱好等心理问题,适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交流、合作,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导致或影响学生德育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群体的不全面发展。若学校忽视师德师风教育,致使教师不尊重学生,只教书不育人;若学校忽视或放松德育教育,只重视升学率的提升,致使部分学生成为思想行为上的困难生;若学校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对校外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落实,致使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全面,不能巩固。由此可见,学校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师德师风教育,重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线教育。重视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行为正确地、全面地发展。

3.社会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环境呈现多元化,致使教育空间更广阔。面对社会生活纷繁现象,西方不良习潮、就业压力、文化市场的浑浊等影响,构成的是未成年学生无能明辨是非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环境,针对问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呼吁建言社会,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认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对象,要多视角综合性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处境,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共性去认知,又要面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和学生的个性去认知。以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题,力求使认知他们的过程成为他们生命存在和成长的过程。

二、拓宽内容视角

1.教材整合科学化

首先,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具有科学的整合性。一是人本化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生活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学习的目标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内容适应性的整合,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需求,既满足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的不同的教育资源需求,又力求使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交融了解,享用不同的教育资源,调节了教育不平衡发展的现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教材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教学在每册、每单元、每课中有机结合。

其次,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实施目标多维性的统一。一是将课程目标、德育目标、教育目标横向发展;二是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目标纵向发展;三是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交替发展;四是将感性目标、理性目标、内化目标升华发展。总之,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能在科学整合的基础上以多维目标统一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学科网络化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将社会、自然、人文等学科综合化,把道德、伦理、法律、政治、经济人文、国情、历史、地理、技能、艺术、心理等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学科有机结合。将学科之间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科学地渗透在整个义务教育教材之中,体现了生活的全息性和知识的全面性,突破了以往学科编排内容的局限性。

3.教学内容外延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很具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科。教学应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中的鲜活内容,将静态书本知识与动态的社会知识相结合,将非生命知识活化成有生命的物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编排的内容、素材、活动手段挖掘校本教材,可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时政大事、节日纪念等,培养健康的德育意识;可要求学生走访孤寡老人、贫困户、残疾人,凸显学生道德需求;可要求学生学习身边感动的人,了解身边感动的事,提升道德素养;可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募捐活动,进行道德体验;可要求学生参与班级和社区管理建言献策,升华德育价值。通过上述诸多社会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落实,既落实了思想品德教学内涵,又使学生德育养成在认知、明理、感悟、内化、践行过程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生成发展。4.教学内容能力化

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能力的过程化,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一是引读、依事寻理。学生将教材中所读的典型事例和材料与相关的理论和观点相联系,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论证理解其理论和观点,寻觅合乎逻辑规律的理性结合,在过程中体验,提高归纳和演绎能力。

二是引理、由点到面、连面成体。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单元主题、课题、主要内容的结构上,是点线面的结合,综合渗透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将德育知识、能力、情感统为一体。在概念与原理的内在联系中,着眼培养学生认知因果的联系能力。

三是引析、解析求真。思想品德课要解析贵懂,价值求真。教者要引导学者,学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解析,将识记的内容融会贯通,获取真知、真情、真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四是引通、贯通致用。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自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能自用道德思维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教育引导和影响具有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是引深、灵活创新。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要以“灵活”设计教学流程,以“自创”作为教学的延伸。教师要灵活自主创设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灵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多样性的活动,灵活组织学生进行生生、师生、生校、生社之间的互动对话及思想精神的讨论交流。只有如此多视角、多方位、多手段地提供给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展示平台,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自主的创新能力。

三、拓宽空间视角

拓宽空间视角,是指将德育教育目标化,德育教学效能实践化,德育教学课堂外延化,在社会生活大空间里认识和教学思想品德课,使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德育。

1.拓展目标空间

德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生自身德育成长的教育,而且是人回归于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社会生活,依于社会环境,又回归于社会服务,应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故而要以学生的建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学生回归社会服务为落脚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知情感,提升能力,从而达到回报社会的目的。

2.拓展效能空间

思想品德课效能的落实具多维性,据其社会学科而言,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把握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度上,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历选择性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相融,亲近生活,体验生活,借助社会生活的教育效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开启学习动力的钥匙,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激活运用已有的社会生活技能,用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物象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拓展课堂空间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课堂具有外延性。教师在灵活调整好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出教室,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生活,走进农家社区,工厂企业,各类市场,行政部门,爱国教育基地等社会大课堂。在大视角,大思维,大背景,大空间中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学习活动,把感性认知付诸在实践中进行理性认知,使德育教育成为个人与社会相融的完整的德育,使教学课堂具有丰富的空间生命力和吸引力。

四、拓宽途径视角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途径与其它学科的教学途径具有共性之处,但更具其特殊性及其特殊要求。下面就其谈几点认知:

1.学科特殊性及要求。思想品德学科就其职能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学科。要让学生成其才,必先立其身。故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应当育人为先。

2.任课教师的特殊性及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负有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发扬的重任,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师的厚德范行素质,以德垂范,以行作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3.学校德育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及要求。学校教育“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要重视师德教育,重视活动育人环境的优化,扭转思想品德课为副课的观念,不要阴差阳错,张冠李戴地对思想品德课进行补位,坚决杜绝无德有才之师任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重师德,优先配备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保证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4.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及要求。素质教育是人人发展和全面发展人。思想品德教育为素质教育之首。国家应规定在各大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作为其它专业的必修课进行教学,从而培养更多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专业人才,普及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加大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总之,国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者的专业化,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不断更新和提高。

5.社会育人环境中的特殊性及要求。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存在着负面性、消极性、不公正性、不公平性、不合理性、虚假性、伪劣性等现象,均致使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处于尴尬境地。故呼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其能,履其职,躬其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探索反思求真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面对并冷静地分析各种问题,研究对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改实验,掌握教育规律,适应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们积极面对、急需解决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问题。我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对许多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大胆反思,改革不适当的教法,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方略,以下方面是我对品德教学的感悟。

一、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反思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期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确立适当的德育目标,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进而实现教育目的呢?新的时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思想品德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但在教学中如何把目标体现于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方法去实施,这决不会有现成的答案。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素质各不相同,每一个人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每个学生的道德认识、情感判断和实践能力千差万别。在教学的探索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也有一些困惑,我在不断的反思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问题,敢于质疑:为什么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效果、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呢?因素固然很多,但有很重要的二点:一是道德教育目标大而空,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全方位的协调统一的教育,教育责任主要落在政治教师的肩上。传统的品德教育重在强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严守纪律,树立崇高的理想等等。说教式教学,在实践中宣告了教育的失败。新的课改对品德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关注生命,注重对人的本能利导和发展,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张扬个性,对人生对社会有独到的见解,要努力自我教育,培养自己完善性格,发展自己能力特长,有独立生活能力,在较高的层次上尽职尽责,团结合作。提倡做好事,但不能用英雄楷模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道德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有思想素质,良好的行为规范,将来能成为合格的公民。正如杜威所说“真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能行真道德的公民,不是阿众媚俗、庸言庸行、无功无过的夙愿,而是有创造能力、积极精神、轰轰烈烈地去改造世界的人。”在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教育手段的问题上,虽然新课改指明了方向,但在学校的教育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大多数老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或者不能结合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对学生感染与教育。把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分开,这样形成了知识获得与道德发展割裂的错误认识;忽视了学生的在校生活与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就造成了除品德课之外,其他的教师就不必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即便是品德课由于升学竞争压力,有些教师却把它作为升学的得分课,把重要的学生品德养成看淡了。很多人认为,“学科知识学习、发展智力与道德发展无关,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希望的。”直接的思想品德教学并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德育研究有必要关注在学校中实现的全方位的间接的和生动的道德教育,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和材料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学校德育必须确立教育的明确目标,即:必须从广义上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个成员,教师做的任何事情必须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品格、能力、智力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与探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的教育目标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如何真正使学生和谐发展呢?不同学科如何协调呢?我在品德教育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转贴于

1.为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广泛沟通,经常探讨教育的对策,对教育情况进行信息综合、反馈,建立学生的品行档案。各学科教师齐抓共管,特别是对那些品行较差的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进步健康成长不辞辛苦,并和学生心理沟通,让学生心悦诚服地知错改错。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系统。真正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德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使主体根据自我实践传递的信息,及时调节言行,使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只有全体教师齐抓共管,才能在教育上有显著效果。在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上,既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又要建立期望目标,使学生自激自励,建立开放的、能动的、前瞻的激励机制。对学生品行方面的任何问题,不做空洞的、绝对的指责,而应启发学生进行自我道德认识和评价,注重培养道德意志,指导道德实践。这样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其效果比教师批评、训斥要好得多。

2.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新课改注重“德育回归生活”。德育教材体现了很强的活动性、亲和性,但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这需要教师的探索与创新。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校是社会大课堂的一部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也会影响到学校,学生中的种种现象也与社会相联系,学生也是社会成员。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开放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例如,指导学生看“法制在线”“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很多事例都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索、去评价。用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分析学校中的思想品行方面的案例。珍视青少年鲜活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尤其是青少年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面对多彩的世界,任何一个学生心灵都会折射出一个万花筒。在思想教育中,切不可简单化、武断强制,而应善于疏导,让学生去辨析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哪些是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哪些是庸俗的下流的言行。让学生在事实和个案分析中,懂得八荣八耻,而不是只强调学生从本本出发,空对空地去唠叨。有的放矢地分析世态万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分清是非。为了教育并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可以在学校举办思想品德论坛,人人都可在此发表议论,提出个人见解,也可辩论。活跃思想,端正认识,同时也可建立教育网络,学生通过当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教育。

总之,我们要搭建桥梁让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个人与集体、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使学生在这动态的、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