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50:11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1

以下是今天班会的具体流程:

一、介绍主题

二、求职模拟

三、求职礼仪讲解

四、园林专业前景介绍

五、主持人做班会总结

本次班会中同学们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讨论。这次班会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有许多深刻的影响。因为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以后的求职、就业问题。

针对同学的情况,我们有了求职模拟与求职礼仪讲解这两个环节。我们想通过这两个环节来让大家提前熟悉一下,以后求职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情况。在这两个环节中,同学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主持人也对同学们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讲解。相信经过这两个环节,同学们对以后将要面对的求职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园林专业前景介绍。这是因为大多数同学对我们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我们毕业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就业形势。因为主持人说的内容都很贴近我们的专业和生活,所以同学们都听得异常的投入。

但是,此次班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对于每个环节时间的把握上还稍有欠缺,以至班会整体时间上没有把握好。

此次班会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很成功的。此次班会让同学们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2

[关键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X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02-0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甚至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压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工作。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

大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学校仅起到提供过程辅导和条件保障的作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提早树立职业理想,从而有针对性地朝着这一理想不懈努力。还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目标后,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针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弥补劣势,发扬优势,一方面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在知识结构构建的过程中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岗位需求,从而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大学生职业品质的提升和正确择业观的树立。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顺利就业,也是提升高校品牌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总之,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对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就业模式的改革和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高校才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尽管如此,有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形同虚设,没能真正发挥自身作用。有的高校尽管有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并非专业职业规划师,他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通过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大四学生落实工作单位,不能为大学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设计思路和方案,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无法提供专业有价值的指导。除了学校层面的问题与不足外,大学生本人也存在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不清楚自己将来毕业后适合什么岗位,不清楚做什么工作更有前途和发展,因此,在学校盲目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各种讲座、胡乱地选择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将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与自己未来发展毫不相关的事情上。此外,由于对大学生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也不尽科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未来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系统的对策分析

一是大学生本人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较之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抉择。这需要大学生认清自身知识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弥补和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大学生首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然后通过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讲座以及专项辅导,逐渐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系统。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大四学生面临的问题,每一位大学生都要从入学开始进行早期准备,这样才能通过四年大学锻炼与实践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同时,大学生还必须深入对自我进行解剖,准确评估和定位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势、技术技能以及情商智商水平,冰妖认识到自身性格以及知识结构等存在的“短板”,才能科学地定位和评估自我。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必须努力适应外部各种环境,对于积极的环境主动影响自己,对于消极的环境,要理性对待,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总之,只有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努力朝着职业目标去进行知识积累和铺垫,才能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才能真正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和作用。

二是高校应努力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高校只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提升高校知名度和品牌的有效举措。在构建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过程中,高校必须首先给与予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通过有效措施使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并在教学安排中进行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避免出现大四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和辅导,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高校应建立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一般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职服务机构,它们的主要工作在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2]服务机构设立以后,还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机构规范合理地运行起来,这离不开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作依托。高校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团委以及社团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合理分工使职业生涯服务机制合理、有序、高效运行。

三是发挥政府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调控作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为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环节。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调控,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好局面。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我国建立一套全国性的职业生涯组织,从而实现对多重资源的优化整合。还要引导和扶持职业生涯规划中介机构朝着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使它们成为连接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心理科学.第20卷.总第81-82期.2005年第5-6期.总第729页.

[2]谭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55.

作者简介

王育飞(1982年12月―),男,讲师,硕士,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任鹤飞(1985年8月―),女,助教,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狭义地讲是指在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广义地讲是指个人顺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具体地说是个人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兴趣、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职业成熟度、职业自我效能、职业决策等方面,它们主要是对理论方面的探讨或者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还非常少见。而已有研究证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就业力甚至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Gould研究发现最成功的职业生涯个体报告了更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orpen研究也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便呼之欲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期望能够补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资料,并对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提供理论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工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包括5个因子,其中确定目标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各6个项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各有5个项目,反馈修正的能力4个项目,共26个项目。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2,效标效度为0.81,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较好,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统计方法

因要探讨不同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的差异,故运用SpSS11.5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研究结果

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显著(p

而通过方差分析LSD法和S-n-K法的多重比较结果,可以更具体地看到: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之间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而其它年级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具体能力因子中,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因子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因子上,大三、大四学生与大一、大二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其它年级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校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各能力因子中,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p

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显著(p

3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年级差异

Crites曾研究10到12岁的学童,指出职业语言行为与年龄、年级间呈现直线关系,且与年级的相关高于年龄。苏萍研究中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李文仰研究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均认为职业生涯成熟度随年级增加而增加。achebe以尼日利亚学生为对象探讨其职业生涯发展、Lokan研究加拿大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成熟度,均认为随年级增加而增加。苏钰婷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著差异。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无显著差异。Bakar和mcCracken研究职业类学生、Hartung研究高一与高二生均指出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生涯发展无显著差异。综观以上研究,年级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并无一致结果,但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而言,似乎职业生涯发展有随年级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那具体到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趋势呢?

本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总体上差异显著,具体看来,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具体各能力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差异十分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这或许是因为大一、大二阶段各种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还未开始或刚展开,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年级大三、大四阶段,伴随各种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大学培养的效果逐步展现出来。而随着毕业的临近,“何去何从”成了大三、特别是大四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将来上研究生还是工作,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研究生,去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工作,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等现实问题提上了日程,各种问题和选择迫使其要不断地进行职业探索、职业定位和抉择。这个过程中,相应的认识环境的能力和确定目标的能力便不断地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要到四年级才正式开始找工作,但对于广大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为了考研或工作他们也已经开始考虑、探索、谋划、准备了。因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

3.2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的差异

当学生干部,可以有机会参与、组织许多校园的集体活动等,从而能够锻炼各种能力,如领导、组织、协调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如有学者调查发现,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按照这个逻辑推论起来,学生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应该更高一些。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这种推论。本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具体各能力因子中,除了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之外,其余能力均没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学生干部不仅仅是班长、团支部书记等重要职位,相对来说,范围比较广。这种范围的扩大湮没了一些重要的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方面的差异。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大学中,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限于校内,校外也有很多,学生不担任学生干部并不等于校外锻炼相应能力的实践机会就少,因此才出现以上结果。但学生干部作为连接学校、老师和普通学生的桥梁,有着更多了解学校、了解社会的机会,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其认识环境的能力。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专业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是显著的,理工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要好于文科类大学生。具体各能力因子中,制定计划的能力差异非常显著,理工类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类大学生;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文科类大学生得分要高于理工类大学生。

理工科与文科专业的差异性,使得理工科学生普遍讲求思维的严谨性、系统性和计划性;而文科类学生普遍更重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一贯接受系统计划思维训练的理工类大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就明显高于文科类大学生。而在应对环境信息方面,相较于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对社会人文知识更为关注,对环境的认知更显灵活性,掌握环境信息更加广泛,从而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就更强。当然这种差异性是更多源于性格本身还是更多出于不同的专业训练,值得进一步研究。

4结论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没有显著差异。

(2)其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年级差异显著;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专业差异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5):596.

[2]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3]Gould,S.Characteristicsofcareerplannersinupwardlymobileoccupa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79,(22):539-550.

[4]orpenC.theeffectsoforganizationalandindividualcareermanagementoncareersuc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er,1994,15(1):27-38.

[5]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6]Crites,J.o.measurementofvocationalmaturityinadolescence:attitudetestofthevocationaldevelopmentinventory[J].psychologicalmonographs,1965,79.

[7]苏萍.台北市中学生职业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论文,1984.

[8]李文仰.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工教所硕士论文,1996.

[9]achebe,C..assessingthevocationalmaturityofstudentsintheeastcentralstateofnigeria[J].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982,20(2):153-161.

[10]Lokan,J.J.,Boss,m.w.patsula,pJ..astudyofvocationalmaturityduringadolescenceandlocusofcontrol[J].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982,(20):331-342.

[11]苏钰婷.在学青少年生涯发展之相关因素研究[D].台南: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12]Bakar,a.R.mcCracken,J.D..Youthorganizationandsupervisedagriculturalexperienceparticipationaspredictorsofthecareermaturityofagriculturaleducationstudents[DB/oL].2006-4-3.

[13]Hartung,p,J.achievingcareermaturity[DB/oL].2006-4-3.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理念;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76-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德育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观念、学会方法、规范行为”,使学生珍惜学生生涯,珍惜在校时光,为其他几门德育课程的开设做好铺垫。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程设计理念及课程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理念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应当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适应新形势,面向学生、面向个体、面向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必须从我国目前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状况出发,面向中职生的当前生活、学习状况;面向中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面向中职生个体的差异;面向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刚性和弹性,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形成综合职业竞争力及自我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面向所有的中职学生。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理念,传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建立规避未来职业风险的主动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顺利地开始和发展职业生涯。

课程设计目标

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终身幸福;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做出自己初步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不断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其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的准备。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做好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要帮助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帮助学生珍惜在校生活,珍惜学生生涯;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方向,成功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总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在整个人生中都得到教益。

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施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大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结合中职生的具体特点和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的状况,依据模块理论将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可将教材分为六大模块:认识职业、认识专业、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每个模块中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子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及拓展训练模块。

课程考核与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功能,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价应以各规划环节产出质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质量和相应的调查报告、总结等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评价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大纲》,笔者将考核评价分为两部分,即学习过程考核(占60%)和总结性考核(占40%)。学习过程考核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占10%)、出勤率(占10%)、作业(占20%)、实训活动(占20%);总结性考核以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为依据,分为学生自评(占10%)、学生集体评价(占10%)、教师评价(占20%)。每一部分又分为四个等级:优秀(典范)、良好(完成)、合格(初步)、不及格。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于中职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认识,明确人生目标,珍惜学生生涯,珍惜在校时光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客观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能仅靠《职业生涯规划》一门课程完成,还需要后续课程的跟进,在不同的学期都应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第一学期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主,第二学期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第三学期以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为主,第四学期以就业指导为主,第五学期的实习实训以职业咨询和就业辅导为主;第一学期以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后四个学期以讲座辅导的形式进行,从而形成“以课程为基础,以讲座为辅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5

虽然民办高校一般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与社会上对财经类专业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一致,但民办高校由于受学校名声、学生总体素质的影响,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层次不高,绝大部分在基层或中小企业就业。因此,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要提升就业档次,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打下一个扎实的全方位发展的基础。

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职业生涯工作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没有开设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仅是挂靠在学工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生涯教育并没有发挥其潜在的作用。比如三江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就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中的就业办公室,定位在学生就业工作上。这样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就主要定位为就业教育,工作重点是关于当年就业政策的分析、就业技巧、举办一些招聘会等等。从事这些工作的同志一般由就业办老师来完成。在资金配置上,也主要从学生就业工作经费中列支。虽然大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也仅仅是作为一门课停留了某一个学期,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总的说来,民办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从具体实施上都只能说是刚刚开头起步。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工作是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而非职业教育,因此,当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到传统的学生工作后,职业生涯教育对传统的学生工作就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从而造成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诸多误区。虽然民办高校已充分认识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但从目前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个人层面,忽视了学校作为组织应尽的主体职责;大部分学校只行使了为学生提供自我决策的指导职能,缺失学校作为主体应进行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因此,尽快建立一支专业的大学生职业咨询师队伍是民办高校现阶段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6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高职学生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提升职业素质,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而辅导员在其身担的多重角色中,其中之一就是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因而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不同需求,也必然要求高职辅导员重视并以特有的方式去辅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1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发源于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传入中国,简称“生涯规划”,又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职业奋斗目标和生活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不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让高职学生一进校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职业目标,而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职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实现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指导。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从高职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就业前景与职业环境、职业认知及职业价值观而制定出的具有可行性、适应性的规划设计。

2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目前,虽然高职学生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模式,毕业时有着明确的就业岗位群。但是高职学生与本科、研究生毕业生相比,存在学历低,理论基础薄弱、薪资待遇比较低,未来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等劣势,因此高职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更加重要。帮助高职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让学生真正知道“我是谁”;其次,通过指导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职业和发展目标,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帮助学生领悟“我将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再次,能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让学生知道“我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工作”,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

3.1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之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里面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一项必备内容,比如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课程和讲座,通过举办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励学生做好规划等。特别是在辅导员队伍越来越专业化的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成为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这就更要求高职辅导员要树立使命感,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认真对待。

3.2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定的优势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辅导员是高职学校中与学生最亲近的群体,辅导员老师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者、就业指导的服务者。在学校中,辅导员从学生一入学就与其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在频繁的接触和管理,教育过程中磨合、协调,最后达到一种相互信任的状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利用这种情感上的优势,辅导员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品性、优缺点、个人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第二,越来越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特别是已经成为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辅导员们,有责任并有实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们通过讲座、班会课、团课、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样的形式,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第三,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始终关注着社会形势及就业形势,掌握着关于就业单位需求人才的信息,熟悉往届校友的就业情况,结合专业及学生个人特点,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与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给学生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同时也可以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检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积累总结更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指导的水平。

4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优势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4.1通过多种载体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许多学生进入高职后,唯一的目标就是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因此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清晰的规划。还有一些学生虽有抱负,但由于自身定位不准,对职业规划不清,不懂得变通,导致发展中遇到困惑。所以,高职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比如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开讲座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主题班会、团课、团日活动等多种载体,让大家感受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通过举办职业规划大赛,让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手在普通同学中树立榜样,鼓励学生不断挖掘自我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2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在倡导工学结合的教育体制影响下,高职生在校时间不如本科生多,且学生技能实践的时间占据很多。所以在高职生刚入校,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关键期,就要为学生积极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让他们及时把握大方向,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辅导员在第一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要教会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在二年级阶段,需要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后所从事的岗位群,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剖析自我,了解环境,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自己最适应于哪种职业,并教育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岗位能力的需求,查找不足,及时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缺陷。

第三,三年级的时候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经验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是可行与现实的,为学生提供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种专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做好面试和就业的准备。

4.3及时关注高职学生状态及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有着其独特的身份特征,尤其是因发挥失常没有考上本科而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上存在着极大的落差,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出现了冲突,如果调试不好,就很难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高职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学生存在着抗压能力弱、情绪易受干扰、高职学习环境适应不良、承受挫折能力欠佳等心理问题,也是困扰高职生不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种种原因。

因此,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期工作,便是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职的学习和生活。辅导员们要积极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和学生谈心,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心态及时进行纠正,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领域。

4.4个性化辅导,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个案跟踪

依据辅导员掌握不同学生的信息,进行归类,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好短、中、长期的规划。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可以有选择性的,对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从在校期间予以跟踪,甚至到毕业后中、长期做跟踪调查。特别是跟踪调查学生毕业后的5~10年的状况,能很好地验证生涯规划效果,总结经验。并且有利于准确地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对教学改革的建议,从而在以后的指导中不断更新、调整生涯规划内容。

同时,对个案的跟踪,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修正。往往在制定方案时候,考虑到计划赶不上变化,辅导员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规划的评估和调整,避免学生走弯路。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7

技师学院由原有的技工学校升格而来,归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招生范围包括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办学分为三年制技师、五年制高级工等,旨在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技师学院学生会干部(图1)是技师学院学生的一个重要群体,其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更高,是技师学院实施“名校、名学生”战略的重要资源,是技工院校强化素养培养后输送给企业的班组长储备人选,要从形成职业人生规划的高度上帮助他们向着“准职业人”的目标和高度去努力,明确方向,少走弯路。

技师学院相比普通技工学校,它的教学与学生发展层次更完整(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自身的院校里即实现了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选择技师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更有意义。

二、技师学院学生会干部培养现状

1.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目前几年是技工院校办学的大好时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因为招生难、行业同质化竞争、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所限,技工院校整体生源质量基础薄弱。从目前的生源中选拔学生会干部难度系数增高,通过走访我们发现,经过几年的培养,学生依然缺乏学习积极性。

(2)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在学生会干部队伍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自我认同度高,工作中服从性较差、缺乏团队精神。

(3)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缺乏了解,并因此影响到自我职业规划的设计与执行。

三、学生会干部职业人生规划培养方法实践

职业人生规划简单来说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以高效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环境做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规划出来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行动才更有计划性,就业时才会心中有数,学生会干部的职业人生规划首先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借助科学测评了解自身职业倾向

首先借助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见图2)。旨在让学生会干部了解自身职业倾向。该测试结果(如图3)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测验能帮助被试者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从而科学地从知识、能力、技能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角度进行后续的职业规划,以期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

2.明确职业人生规划方法,树立正确规划观

在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以后,学生会干部就要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几个标准。

(1)明确怎样的职业人生规划是合理的。首先,结构要完整,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识别与测评定位、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确立目标环节需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目标,这一环节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所在,确立目标通常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每一目标都是紧密相连的,前一个目标都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最终服务于人生目标,服务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技工院校学生会干部的规划要涉及多个方面:技能规划、学习规划、沟通交流等。可以以赛促学,通过召开学生职业规划宣讲会和举办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寓教于乐的形式推进这项工作。

(2)职业规划要符合自身所在技师学院的特点。以笔者学院为例,学院学生会干部主要的职业锻炼路径为“素质阶梯规划、职务阶梯规划、技能学历提升”的层次规划,从而明确学生会干部自身的目标,具体构成如下(见图4)。

3.确立职业规划明确自身职业素养发展方向

(1)提升领导、组织、决策能力。建立团支书例会制度,每周召开团支书例会,严格团员组织生活制度,强调组织生活纪律,使组织生活制度化。通过调查团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系团总支对系内各团支部组织生活的指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决策能力。

(2)具有勤奋踏实的素质。在企业看来每个职位都会有许多合适的人来做,但是真正合适做班组长的人,首先必须具备勤奋踏实的素质。

(3)培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这也是求职者要表现出来的素质,在纸上写材料、做企业价值评估可能谁都会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培养学生会干部通过word、excel、ppt等计算机的办公应用软件来撰写总结、报告,培养计算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综合活动的策划培养沟通协调能力。

(4)培养细致、认真的质量意识和职业精神。在企业中,哪怕算错0.01也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因此需要我们很专注、认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很繁琐,如组织学生会干部进行各班出勤、学生补考成绩的汇总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细致认真的职业精神。

(5)外语知识的储备、培养技术资料查阅能力。外语知识是技工院校学生的软肋,一些大中型企业进口设备很多都是英语操作界面。在某种程度上英语往往是制约学生发展的一门课程。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会干部在课余时间查阅英文说明书,在技术资料中提炼重要信息,并定期在学生会内部举办分享会。

(6)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安全意识是企业最需要的职业素养,因此,学生会干部要定期举办安全疏散演习讨论并策划安全疏散活动。

(7)实事求是、诚实的品质。实事求是,是企业对职工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学生会的工作中,实事求是则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尤其是学生会干部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细心处理。遇到问题不推脱,学会承担。

4.推动职业规划强化自身专业技能素养

学生会干部首先是学生,是技工院校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做好专业技能素养提升规划是最基本的目标。把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自主学习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试,引导学生会干部根据测评结果,选择适应自己职业倾向的技能强化方向(见下表)。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启示

[作者简介]李忠岘(1977-),男,云南普洱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郭显林(1985-),男,四川宜宾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四川省长宁县花滩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云南昆明65003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85-0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传入中国后,近年来发展虽然很迅速,但据笔者在CnKi信息平台上检索后初步统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体系建设”的文章截止到2012年10月2日仅检索到30余篇,虽然这些文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基础理论,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案欠缺。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在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同时,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得出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升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提供对策,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心理学家萨柏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指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的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方案。按时间的维度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按性质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过程,是实现继续专业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文献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阐述,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高职学生尽早进行个人规划,尽快找到人生目标,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潜能,弥补不足,为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

1.国外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涯。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校长、生涯管理学教授黄天中等在2010年北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指出,美国学生在幼儿园就开始有生涯辅导,到中小学时,学校就开展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融入个体自我发展的全过程。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终生学习及职业研究教授、著名职业咨询师宫城真里子指出,日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同美国一样早,而且在学生上学期间,不单是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对生涯规划类课程的教学实行定期开放,邀请家长参与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

2.国内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尚属于新鲜物,现虽然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仅有少数高校和部分咨询机构开展系统的教育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虽然开设此课程,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或应付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的检查而出现在课表上,很多院校即使开设了也只作为讲座课,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开展一两次全校性的讲座。笔者走访和电话访谈了内地13所高职院校(以公办为主),将此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的学校较少(包括一些本科院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得到重视。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地位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需要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达到既定目标。

1.态度层面。树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主动意识,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就业理念,把个人长远发展与国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确立利于个人发展的、宏观的职业概念和意识。

2.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形式下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国家与当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全国及个人职业目标区域内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及基本的创业知识。

3.技能层面。基本能掌握探索自我的技能、信息检索与管理能力、生涯目标决策能力和各类求职技能等,还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各种社会通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4.预期目标。通过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理想,并积极谋划个人发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质量和就业率,树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声誉。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分为:自我分析环境认知确定目标战略性生涯规划策略的制定目标的评估与修正。

四、内地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案调查与结论

1.调查对象的背景。该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8年,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起步阶段:2005年以前,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10~20学时,无教材,教学内容及课程组织由各系自行安排;第二发展阶段:2005~2007年,在原“就业指导”课程组织安排不变前提下,增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课时分别为36时、20时,教材为自选教材;第三稳定阶段:2007~2012年,按照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学校成立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管理,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合并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一门课,总课时40学时,分为“职业导航”“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拓展”“就业与创业指导”四大教学模块,分四个学期完成。同时,结合校情自编并出版配套教材,经过三次修订出版,课程已成为覆盖学校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学校对课程的大力投入和建设,使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5.7%,就业层次对口率达97%,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居于同类院校前列。自2004年以来,该校连续八年被教育厅授予“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就业工作优秀奖”。通过几年的教学积淀,该校已经初步形成“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为导向”的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了坚实的基础。

2.问卷调查分析及结论。第一,问卷分析。第一次调查对象为2005~2007级的部分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学生,发出问卷2960份,2008年7月31日收回问卷2068份,经确认1400份有效。具体分析如下:(1)生涯规划指导方面:05级学生的需求着重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06、07级学生看重求职与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2)职业目标制定状况:05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清晰可行率比06、07级学生高得多;(3)生涯规划认知方面:05级学生认为生涯规划对就业择业、个人心态、个人意义、个人职业成功影响程度非常大的比重比06、07级学生多;05级学生愿意对职业生涯规划投入的资金(投入3000元以上占21.44%),远远高于06、07级的(投入3000元以上占14.43%)。可见,经过社会实践后,学生的职业定位更加理智、明确,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阅历,选择对象增多,对当初制定的职业目标是一种考验。

第二次调查对象为2008~2009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学生,此次问卷共发出1740份,2009年12月16日收回问卷1635份,经确认全部有效。对涉及生涯规划教育的15个问题进行分析如下:(1)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和未来有了较大的认识,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2)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及人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调查结论。首先,新入学学生普遍对专业了解不够,尤其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明确。因为对行业及专业的认识不足,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对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的了解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缺乏主动性,在调查对象中只有37.25%的学生把所学专业设定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其次,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但缺乏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涉及课程内容的问题沟通更少。在校期间最想得到的就业指导内容是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面对面,一对一或以班级为单位的就业指导。

最后,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之后,个人在制定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目标时有很大的改变,如心态变得稳定、平和,无所适从的情况减少,对职业定位与目标的选择,已经变得相对从容。就业观念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只盯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放,选择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用人单位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并且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全方位的发展很重要,即便是踏入工作岗位后也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自己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五、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知道,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基本能找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切入点,抓住重点内容,发现自己的强势和弱点,缩小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便于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重心和职业发展方向,也便于他们适应社会及就业市场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状况。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也应针对教学、专业及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内容要紧扣企业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要紧扣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在大学一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不少于20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不少于10课时的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视学校教学安排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讲座、报告。这样对稳定大学生专业思想、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学习态度,塑造学习型风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生使命,树立职业理想,使其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探究能力得到锻造,从而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功能。

借鉴国内外职业生涯专家、教育行业及社各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和总结,结合笔者的个案调查研究,发现开发和加强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将使学生和学校实现双赢。第一,学生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激发个人潜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适时自我觉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明确人生目标,促成自我实现。第二,学校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职学院树立自己的就业品牌和增加社会美誉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个性,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形成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层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益,使就业工作体系得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现状研究和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国内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取得预期效果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从学生与学校两个层面着手,相互协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所以一方面,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如“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类型论”“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等。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学习、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帮助大学生自进校起就着手制定一个既有个性化,又能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树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付晓,陈永磊,任雷.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创新就业指导模式[J].现代商业,2010(18).

[2]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李忠岘.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实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5).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9

一、研究背景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在内心中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其中“使有业者乐业”即是要实现人的职业认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现实考虑: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乐观,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逐步明确自己将来做什么,并为以后职业做些准备,将有利于毕业生实现就业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其次,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技能水平的员工,更需要热爱该职业、具有较好职业认同并对企业忠诚的员工。

关于职业认同测量维度方面的已有研究各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美国学者Holland从单一维度测量个人与职业有关的特点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其量表由18个题目组成[1];melgosa按照获得、延缓、早闭、扩散四种状态将其分为四个维度,根据各维度上的得分将其归类[2]。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薄艳玲等认为职业认同可以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六个维度[3]。分析已有研究发现:目前的职业认同测量维度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而且在维度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比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之间,职业情感与职业意志之间等。结合已有研究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本研究拟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三个维度的假设。关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如penick和Jepsen研究发现家庭风格可以显著地预测职业认同[4];Gushue等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具有正向相关[5]。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魏淑华在研究中认为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有个体特征、个体传记及教学环境等[6]。应该说,影响个体职业认同的主客观因素众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天津市高职院校为例,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拟主要从学生专业认同、自我认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人口统计学等因素出发,探索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于天津市三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调查时间是2014年5月,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21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为561份,有效率为90.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男生225人,女生336人;大一学生219人,大二学生183人,大三学生159人;城镇学生298人,农村学生26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参考已有其他群体的一些职业认同调查问卷,编制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4个分问卷,其中自我认同分问卷采用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n1989年修订的自我认同测试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7]。调查问卷及其他各分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后形成,采用5点计分法。

2.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使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施测前向被试说明填写的要求,施测完毕,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3.研究变量

(1)被解释变量

职业认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拟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及职业行为倾向三个方面。

(2)解释变量

专业认同,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其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及专业行为三个方面。

自我认同,主要包括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主要考虑性别、年级及生源等因素。

4.问卷分析

使用SpSS18.0对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职业生涯规划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负荷值小于0.4的题项,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表1、表2、表3所示的因子结构。从表中显示内容来看,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分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818、0.874、0.840,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p

表3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题项职业生涯规划因子负荷

职业生涯规划

Kmo值0.840

我对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战略规划0.793

我非常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0.792

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0.748

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0.733

我非常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0.601

我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服务很满意0.553

Cronbacha0.79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现状

表4天津市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职业认同维度总体

项目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倾向职业认同

平均数(m)3.56242.97593.49993.4385

标准差(SD)0.70780.91210.66550.5215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总体良好,处于中上水平。基于问卷采用5点评分法,估计的总体均值取3为参考值。从表4来看,高职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平均得分为3.4385,超出均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平均得分与参考值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p=0.000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具体表现。从构成职业认同的维度来看,职业认知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职业行为,最低的是职业情感,也就是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情感。从表4看出,职业情感均值为2.9759,没有达到一般水平,这说明,总体来讲高职学生虽然对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行为,但在情感上没有较好的接受。

(二)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职业认同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众多,本研究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一是从性别、年级、生源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出发,考察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二是从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出发,考察各因素是否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1.人口统计学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表5不同被试特征在职业认同及各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职业认同维度总体

项目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倾向职业认同

mSDmSDmSDmSD

性别男3.55220.75842.92220.91713.61710.69003.49030.5536

女3.56920.67293.01190.90843.42130.63773.40380.4966

生源城镇3.58220.69602.93790.93403.53980.69223.46020.5303

乡村3.53990.72173.01900.88653.45460.63223.41390.5111

年级大一3.41890.70593.09070.88733.37620.64153.34540.5295

大二3.63210.68682.80230.89362.55620.66713.46360.4850

大三4.04490.57893.38460.96973.94140.58233.88760.4601

注:m代表平均数;SD代表标准差。

性别因素。从表5可以看出,在职业认同上男生均值为3.4903,女生均值为3.4038,男生高于女生,经过t检验,p=0.054(>0.05),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得分均值非常接近,t检验结果分别为:p=0.781(>0.05),p=0.254(>0.05),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男生均值为3.6171,女生为3.4213,t检验结果:p=0.001(

生源因素。从表5可知,在职业认同总体情况上,城镇生源得分均值为3.4602,乡村生源均值为3.4139,经过t检验,p=0.293(>0.05),城镇生源和乡村生源在职业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上城镇生源和乡村生源得分均值接近,虽然在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城镇生源比乡村生源稍高,但经过t检验,两者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年级因素。从表5可知,在职业认同上,大一学生的均值为3.3454,大二学生均值为3.4636,大三学生的均值为3.8876,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大一和大二显著性为0.008(

2.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从学生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三个因素出发,考察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专业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假设2:自我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假设3: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为验证以上假设,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以上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表6回归模型

RR2adjR2FF(p)

三主要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结果0.7480.5590.557235.6300.000

各子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结果0.7510.5630.559119.1030.000

由表6可知,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235.630,p=0.000(

表7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对职业认同的回归分析结果

Btt(p)

常量0.852(0.120)7.1240.000

专业认同0.482(0.032)14.9350.000

自我认同0.134(0.027)4.9670.000

职业生涯规划0.131(0.030)4.4370.000

从表7可以看出,专业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B=0.482,p=0.000

为全面了解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三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各子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结果见表8。从表8可以看出,在专业认同因素中,专业认知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B=0.140,p=0.000

表8各子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分析的结果

Btt(p)

常量1.193(0.106)11.2100.000

专业认知0.140(0.027)5.2330.000

专业情感0.203(0.026)7.7790.000

专业行为0.119(0.025)4.6650.000

过去危机-0.061(0.021)-2.9590.003

现在投入0.114(0.026)4.3080.000

将来愿望0.036(0.043)1.0180.309

职业生涯规划0.113(0.030)3.7210.000

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要加快人才培养改革,以专业认同培养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职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以自我认同为基础,通过自身学习经验建构起来的对某一学科专业的整体认可。专业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基础,高职学生只有对所学专业认同,才能在就业时选择相应职业,在工作中实现职业认同。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为基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增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高职学生由于对专业不了解或者分数限制等因素可能造成对所学专业并不满意。为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在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下,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层面采取一些合理措施,适当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尽可能增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其次,要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含金量。专业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会受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关键在于加强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要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路径,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8]。个体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有意识地规划是建立在一定的职业认同基础上,同时个体通过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也会进一步发展和产生职业认同。综上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当前来看,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着规划意识淡薄、规划方法不明及自我认识不清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更新职业规划教育观念,加快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此为路径发展学生的职业认同。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2007年,毕业生达到495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19.9%。2008年,毕业生达到532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7.5%。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便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重视的。然而,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我们发现,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甚少,表现为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想法,看到需求就投简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优劣势,择业盲目。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其普及面还不够广。据有关调查显示,61.7%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87.2%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不满意或仅仅是一般。高校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渴求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却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

2.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确。相当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在择业过程中普遍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致使人才流动呈现不均衡现状。这表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无法准确对自身和职业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3.规划盲目,短视行为倾向明显。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科学性表现在:一是缺乏统筹规划的思想。目前,多数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最终陷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歧途。二是急功近利性。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估和对职业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而不少大学生忽视了这个过程的动态性和阶段性,盲目从众,急于求成,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当前大学校园里盲目出现的外语热、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等。三是应急性。一些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工作,通常是大四毕业前夕再临时突击,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前的短期培训。尤其是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大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选择的太大空间,被动地适应岗位需求,失去了职业规划应有的主动。总之,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过程也并非一时半刻,它不是短期行为。

4.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从理论层面上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些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5%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从大一开始经常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而高校的职业指导任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对策研究

1.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或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与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级应该了解自我,二年级应该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应该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应该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总之,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提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进课堂。职业生涯规划在美国有4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将职业规划列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一方面要使学生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科学方法。通过课程指导,要使学生在自我认识和社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具体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通过反复的评估与反馈,要使学生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修正与完善;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使大学生明白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应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专门指导,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人本化水平。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业世界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以及进行个性化的咨询辅导,才能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各种制约因素,帮助学生自主、科学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体队伍的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协调国家、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5.加强职业咨询和人才测评建设的力度。测评建设主要是人员建设和测评手段建设:一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知己”是指对自我的认知,“知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才能做好人生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然而,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对自我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些感性上、经验上的认识。因此,它还必须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手段测评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个性,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人才测评运用的是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树立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学生把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参考文献:

[1]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丁德智.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7).

[3]马中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