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束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53:26

课程结束总结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结束技能;初三物理

一、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

1.总结型教学结束技能

总结型教学结束技能是一种最常见的物理课堂结束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简明的评议或文字、专业用语、图示、列表等形式归纳总结所学新知识的规律、结构或主线,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一定程度的物理框架结构水平。

2.悬念型教学结束技能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前后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师在课堂尾声处紧扣主题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主体心理状态。这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3.比较型教学结束技能

初三物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大量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律和基本原理。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混淆不清或因抽象而难以理解,以致在回答或解决问题时“模棱两可”“丢三落四”。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比较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比较,找出其异同,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更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具体做法

1.归纳要点,构建体系

在一堂物理课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个物理概念、公式或定律,中学阶段学生大多没能对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教师可以用高度精练的框架概括当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各知识点的联系进而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比较异同,突出重点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课时运用比较法分析相关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核心,同时比较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展现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另外,教师在宏观把握物理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最后时间,运用各种手段,如精辟的结语、公式串联和具有吸引力的板书,强调重点知识,突出重点,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易于较好掌握知识。

3.巩固运用,拓展延伸

物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通过精选或设计少量的典型题目,通过分析思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结课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把握知识拓展技巧,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拓展式的结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结束技能对物理课堂的作用

1.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初三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并不能对知识形成明确的认识,例如,“质量与密度”“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等概念,相关却略显抽象,较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在阶段性学习过程进行之后,通过恰当的结课手段,帮助学生作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

2.巩固强化,使学生把握关键

掌握知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而课堂结束就是一种“及时巩固和回忆”。一堂初三物理课中,往往涉及多个物理现象、公式或基本原理。课堂结束时,又正是学生思维疲倦的时候,也正是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率的最佳时间。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这样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把握关键,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3.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

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可利用最后一段时间采用有效手段和恰当方法,检测、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例如,物体不同状态所受的各种“作用力”和物体运动过程的“能量转化”等知识点,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难,学生却极易在具体题目中因分析不全面而出现错误。

4.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堂初三物理课所能涵盖的内容是有限的。在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利用设疑启发、讨论探索或布置资料查阅、实践活动等,留下悬念、埋下伏笔,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诱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向教材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

参考文献:

[1]吕智.新课标下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

课程结束总结篇2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束语

一堂好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束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结束语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可以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的总结,绝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总结出某种带规律性的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不仅培养学生会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概括历史的能力,还能起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本人结合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历史课的结束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归纳式总结

新课结束之后,把全课内容作一概括的总结,这个总结最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是教师常用的总结方法。

二、练习式总结

在课堂的最后,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对需要强化和易混淆的知识,精心设计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判断等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和应用。

三、启发式总结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做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结束时,我做了这样的处理: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做了不懈努力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的资产阶级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最后的结果都失败了,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展开怎样的探索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预习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

四、延伸式总结

这是一种开放的结束方式,教师可采用想象扩展、系统延伸及实际生活迁移等方式来实施。一堂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课外练习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讲完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中国,那么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课后讨论十分激烈,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对课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五、意境化总结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激发想象。例如,在讲完“长征”一课时,在课尾播放《十送红军》歌曲,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探索:井冈山的百姓为什么十送红军?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这样,一堂课就在美好的情境中结束了。

课程结束总结篇3

【关键词】激情式;点拨式;预告式;归纳式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我们深知,课堂教学若能善始,则人能知敬;若能善终,则人能知慎。现代新课标理念教学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学生通常希望教师在结束教学时能把相关知识梳理一遍,使各方面的知识内在联系凸显出来,成为一个系统或整体,便于把握,进而延伸向课外。

究竟用什么方式结束教学,一般事前都要通盘考虑,并行之于书面教案。如果在实际授课时,又产生了新的灵感,或又出现了新的情境,当然,也可以重新调整,求得最佳方式、最佳效果。这就涉及教学机智问题,对教师的要求又高了一层。教师可以十分经济地使用最后两三分钟时间,说一些必要的、“含金量”高的言语来结束教学。笔者通过平时的语文教学,认为比较实在、高效的几种课堂结束语的方式如下:

(一)激情式结束语

结束语抒发激情,就像奏鸣曲的最后一部分,经过呈示和展开这两个阶段,宽广地抒情,形成全曲的高潮,给听众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重视讲课艺术的教师在执教时常是这样:一节课有叙述、有沉思、感情随教材而激荡、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起伏,直至结束,感情的积蓄已经有了相当的张力,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教师以激情的抒发来结束全课,它会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起共鸣振荡,不但能激发美好情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也可以疏导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在情感的回应、交流的过程中,以一种有别于教师的方式也把感情流露出来,从而体会到抒情的快乐。

语文课结束时出于对学生的激励,有必要以激情的抒发来结束教学。激情式结束语所抒发的感情主要应来源于教材,或受到教材的启发,有时激情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酝酿产生;可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敏捷、学习气氛热烈的情境下产生;也可在教与学两方面配合默契、进展迅速、教师灵感迭出、教学机智运用得当情况下产生,选择激情式结束语,适时褒奖勉励学生,效果可能更明显也更持久。

激情式结束语,措辞要有分寸感,感情的抒发要适度,如果“言”胜于“质”,形式脱离了内容,就会给学生留下夸大其辞的印象,这会使感染力大打折扣。教师固然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用美好的情感去熏陶、激励学生,但在必要时,也应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师生心理变化的平衡与和谐,以免教师的抒情变成“自说自话”。

(二)点拨式结束语

在新课标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生态开放式课堂,要求学生是主体,给予学生从事探讨或思考的时间较长,通常就需要教师在检查学生课前掌握重点内容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再作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认识到位。在这方面教师如感到基本满意,无需多讲,那么可以把注意力放到难点上来,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最终解破难点,给予一个准确的答案。“点拨”也可以是有关方法运用上的指导,教师在这方面常常积累丰富的经验,往往能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语文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往往信息量较大,感性认识材料较多,学生可能会就事论事,停留在较狭小的境界里,认识也难以拓宽和深化。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来作最后的点拨,启发他们展开联想,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社会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

点拨式结束语要说得巧。学生对教材掌握到什么程度,认识的偏差是如何产生的,一些问题为何不能解决,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应该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学生开窍,依照教师的点拨,确实能改进和提高。这样去点拨才能切中要害,方法对路,话不在长短,能说到点子上,可谓之巧妙。

再者,点拨式结束语还应说得活,比方说,变换一下句式,就比“老一套”说话方式要活。设问句,一问一答,内容正中学生心坎,语气词有变化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反问句通常能激起情感的波澜,长短句交错,抑扬顿挫,也能造成很好的效果。变换一下说明的方法,场面也会活泼些。巧设比喻,不止是形象生动,更能把抽象费解的东西变得浅显易懂,有时还会带有幽默感。诙谐的语言有助于打破沉闷僵硬的局面,缓解学生焦虑紧张感和受挫感。在阐释要点时,坚定的语调和语重心长的勉励,更有助于重鼓勇气,满怀信心地面对困难与挑战。

(三)预告式结束语

语文新教材中,知识体系往往分成彼此联系又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模块,课堂教学只能分阶段地讲解某具体模块或其中的一部分。知识体系虽被人为地分割开了,但其内部联系又总在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始终把不同模块的知识视为一个整体,坚持在教学中瞻前顾后,承前启后,这样才可能引导和指点学生把不同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较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较合理的知识网络。如果本模块教学与下一模块的教学联系极为密切,教师就可能乐于选择预告式结束语来暂时中止讲授。预告式结束语并不意味着三言两语布置预习,教师还应该说明前后两模块教学之间的联系,说明预习准备的意义,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迎接下一模块学习,必要时,教师还应勉励学生巧妙合理安排时间,发扬勤奋好学的精神,按照教师的要求,踏实地阅读思考,有时,也可以作些方法指导。

以“预告”的方式来结束课堂教学,教师出语要从容不迫,语气声调应当疾徐得当,高低相宜,给学生的印象是入情入理,具有权威性、约束力,但又不是强人所难,随意支配他人的时间。如果教师匆匆忙忙,流露出拔腿要走但又不得不交代几句的意思,甚至人已离开了课堂,只在门口宣布几句,那很难使学生重视教师的“预告”,部分学生可能会充耳不闻,拒绝配合。预告式结束语不应简单地仅仅依靠教师的威望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应落到实处,保证行之有效的效果。

(四)归纳式结束语

课堂上所说的归纳常常就是“汇总”的意思,语文课堂上在一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把整个模块讲析的知识要点汇集起来,提纲挈领地总结一下,以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系统化,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便于他们理解消化和记忆。有时归纳也是指引导学生把接触到的现象、问题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从“个例”中抽象出“类”的特点,找出相同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使课堂学到的东西成为范例,通过延伸与拓宽性质的练习,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

在语文新教材文本中,归纳式结束语的设计难度较大,对教师驾驭整个模块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模块知识做到烂熟于心,同时,又能升华到“类”和“属”的认识层面,明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认识众多事物的彼此联系和区别,高屋建瓴地加以讲解。再者,归纳式结束语还必须以整个模块的讲析与练习为条件,水到渠成地总结整理,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然,火候已到。若归纳的条件不成熟,“归纳”可能会流于形式,做成“夹生饭”,无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和提高类推能力。

归纳式结束语在表述时,格外讲究逻辑性,持论要有依据,使用概念要准确,语句组织要有条理性,不得不用书面语和术语时,要板书在黑板上,给予确切的解说。限于时间,归纳式结束语的容量不宜过大,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可以接受,大有收益即可。至于接受能力超群或较差的同学,可以另择时间分别指导。如果总是想不留一点遗憾,势必顾此失彼,难以避免拖沓松散之嫌。

课程结束总结篇4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老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容量,在课堂引入环节(导语部分)做的不够,或者有时匆匆切入正题,没有一个进入情境的铺垫过程,让很多课堂教学显得很突然,学生的心里接收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影响了最初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对最初的知识接收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课堂主要环节的容量加大,在很多课堂教学的结束,教师总是匆匆收场,对课堂小结(结束语)准备的不充分,设计的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进一步研究的激情,这样也造成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研究课堂主题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双语”(导语和结束语)的精心设计,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延伸性,真正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想做更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对“双语”进行设计。

一、“双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

(一)、精炼性原则

“双语”的的设计必须做到“精”“准”,只有“精确”地对准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境,并且及时把握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双语”的设计,除了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意外,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用语文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相关的语言实际运用,实现“双语”的有效性。

(三)、延伸性原则

“双语”的设计,必须能够使在课堂的第一阶段,学生能够从“导语”中延伸对课文的学习,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学生能够从“结束语”中找到课外延伸的途径。

(四)、整体性原则

“双语”的设计,应该做到首尾呼应,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成为一个体系,更能突显语文知识的整体特点,便于对总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双语”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依据文体类型设计“双语”

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文章时,设计与文章同类型的导语和结束语,更加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导语”中得到启发,从“结束语”中获得知识的巩固。比如学习写景散文《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段有关《春》的景物描写作为导语,让学生由“语中景”进入“文中景”,在“结束语”时,可以设计一段其他季节中的景色,比如《夏》《秋》《冬》等景物,但是结合下一课《济南的冬天》,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段《冬》的景色,来引发学生对下一课的探究兴趣。

(二)抓住教学重心设计“双语”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提前设计好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教学重点设计“双语”,让学生在关注“导语”时明确学习的重心,让学生在回顾“结束语”时,重温教学的重点。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因为本课主要是为了揭示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的很多愚蠢的虚伪的人,他们为了各自的私欲而说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中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明确“不同环境早就不同的人,许多大人因为私欲做了荒唐的事”,同时在设计结束语时,教师要进一步抓这一主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升,在结束语时进行升华,让学生像那个纯真的孩子一样,保持童真,正直。

(三)结合思想教育设计“双语”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明确了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契机,在设计“双语”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样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思想的进步。这种设计在诗词歌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一些爱国诗人,比如陆游、杜甫等的诗作进行教学时,这方面的设计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可以抓住诗人的爱国这一核心,在设计结束语时,教师可以采取延伸法,让学生由诗人的爱国,想到自己对家国的热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课程结束总结篇5

一、体育课的放松练习要巧设内容,巧用方法

首先,要做到不能让学生一盘散沙地自由下课。一旦如此,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本课的练习效果,还将会影响到下一堂课的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其次,要尽量避免拖堂现象。体育教师既不能不按照规定提前下课,也不能随意拖课。因为拖课容易使学生的精力分散,效率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正常进行。再次,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做到巧设内容,追求放松的针对性,即针对课堂负荷安排放松活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的具体内容可以是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如,音乐舞蹈的放松,趣味游戏的放松等,用来调整呼吸。可以是常规放松,可以是意念放松、也可以是游戏放松,如,以健美操、徒手操、游戏等活动进行放松的效果都会比较好,若加上呼吸的调节、心理的调节效果就更好了。体育教师常用的结尾方法还有:评讲法、游戏法、抽查法、示范激励法、提问解疑法、重现演示法等。教师有组织地结束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放松肌肉、放松心理、调节心理、纠正技能等让他们的身体兴奋性下降,心率降低,尽快恢复到安静水平。教师不能轻视结束部分,并且一定要准时下课,使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去上好下一节课。

二、体育课的评价小结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体育课的最后,教师要有有效小结,要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结束部分因时间短,教师必须以简练的语言合理地去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避免因整队、讲解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课堂小结的方法可以是评价式小结、询问式小结、比较式小结、启发式小结、点睛式小结、悬念式小结、激励式小结、引申式小结、游戏式小结、竞赛式小结、渗透式小结等。教师总结讲评当节课情况时,要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表扬,同时,对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表现不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体育器材的回收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尽量要做到导语有效化、队形多样化、活动游戏化、评价正面化。不能受传统形式影响,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在体育课结束部分,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体育课的结尾方法林林总总,各种方法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体育课结尾的注意点

课程结束总结篇6

总结式结尾: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堂课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知道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直线化为斜截式,利用斜率来判断,二是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利用系数来判断。”这样的结尾,抓住了教学重点和知识的主要特色,高度概括,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对比式结尾: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结尾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根据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如在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时,有这样一道题:在三角形中,已知a=60,b=41,∠c=60°,求c,∠a,∠B。讲解时先用余弦定理求边长c,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求。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取得统一的结论:既可以用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余弦定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方法、步骤更清楚了,选用解题方法更灵活,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悬念式结尾:有些知识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来讲,而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定积分的概念”一节知识后,在进行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练习,同学们看到,被积函数是一次函数时,对应的曲边梯形是三角形、长方形或梯形,我们可以利用初中讲解的公式直接计算出定积分的值;如果被积函数是二次及二次以上的函数时,对应的是曲边梯形,用什么方法来求呢?”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结束时提出问题不仅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可以使前后两节课过度自然,衔接巧妙,实现了讲授内容的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延伸式结尾: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所以教学内容完成后,不要马上结束教学,而是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指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拓宽知识,扩大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定积分的应用一节时,我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这一节我们通过定积分学会了求椭圆的面积。那么,如何来求马路上行驶的油罐车的体积呢?请同学们课后查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可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程结束总结篇7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情境;调查分析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物理课堂教学结束环节是有效教学的戈壁滩

立足课堂观察的反思细节,盘点常态课、各级各类研究课、各类培训课程等,发现结束环节之状况令人担忧:仓促结束,无“尾”结束,笼统收场,突兀拓展缺乏衔接,实验课放得失控、收得尴尬,草草“出场”,教师一意孤行地独角“总结”……教学进程在课堂结束环节无数次遭遇前行的障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在此遭受重伤!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断面临考验和挑战!然而近乎唯美的课堂导入情境、循序渐行的新授课环节、少数学生妙语应答的精彩,似乎引诱着我们忽略着结束环节的不尽如人意。于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在听课者的研课中、在学生参与课堂的状态中,课堂教学结束环节不断被边缘化,被搁置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视线之外。课堂教学结束环节,犹如课堂教学中的“戈壁滩”,而避免“沙尘暴”的唯一途径是:植树种草、扎根沙漠、抑制沙尘暴。创新设计课堂教学结束环节、丰富情境内容、优化过程,方可“根治”课堂的沙漠化。

2.物理课堂教学结束环节容易成为学生学习情趣的休眠区

热身导入引发的情绪高涨,新授课环节思维的高度活跃,物理实验探究的过于兴奋,以至于到教学结束环节,学生新鲜感的骤退,听觉、视觉、记忆等开始出现疲劳,学生意识亦趋近“思考停滞”的迷糊状态。一旦结束环节过于单调、过于赶场、过于灌输,学生的思维便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必然将被置于一种“硬吃不咀嚼”的学习状态,进而引发学生“肠胃”的百般不适,新知的“消化不良”也由此诞生,也可再因时间不够而拖堂、认知负荷的超越、烦躁情绪的涌动、思维与意识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的休眠状态。正因如此,学生对课堂教学结束情境和结束环节的自身状态不是很满意,这也是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教学结束环节是学习效果最不理想的原因,长期循环,必然会不断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3.物理课堂教学结束环节的生成干扰了预设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观察角度的多元性,实验的开放性、生成性、多变性,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物理问题的思辨性,意味只要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环境突变,学生思维方向出现偏差,预设便遭遇“生成”的对抗。生成干扰预设,如果教师不具备足够的机智去调整教学进度,灵活处理生成,让生成为预设服务,结束环节必然因慌乱而失去章法。

二、初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情境创设的策略刍议

1.不拖堂――初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情境创设的底线策略

物理是初二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关键,也是前提,而拖堂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教学行为,学生会对拖堂的反感,迁移向授课教师和学科的学习,从而逐渐对该门学科失去兴趣。不拖堂,是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鲜剂,是有效教学的灵丹妙药。再好的结束情境,一旦错过了学生主动听课的最佳时机,必将冲击学子那份愉悦的心情,侵占那可贵的课间休息时光,无疑也是败笔!

2.应对生成――初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情境创设的应变策略

物理课堂教学之旅,是个预设与生成交替的行程。很多时候,依托生成创设结束情境,会更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坚守预设忽视生成,容易形成教与学的分离,违背生本课堂的本真。兼顾预设与生成,稍微处理不当,便会引起认知的冲突、学习任务的超荷、甚至超时,从而扰乱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得课堂结束环节混乱不堪、仓促不堪。

3.诊析困惑――初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情境创设的亮剑策略

记得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提出这样的管理策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有质的提高,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更高才行。这是一种通过细节管理实现公司高效运营的策略。砸冰箱的行动,不仅唤起了海尔员工的质量意识,更赢得了海尔走向世界的辉煌。课堂教学质量也理应如此呵护!每节课的结束环节,应多留几分钟时间诊析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学习普遍有困惑的地方,并逐步解析突破,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也可开展小组学习交流,利用互助的方式诊析差异性困惑,实现协同进步,全体发展。

4.拓展延伸――初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情境创设的育人策略

如果把每次教学过程当做一次次登山旅程,那么课堂教学结束环节,就应当是登山赏景的旅行。倘若我们以登泰山巅峰赏景为标准,追求物理课堂教学唯美的结束意境,定会收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份属于教师自己的豪迈与惬意。而目标导向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应不该例外(现实中的我们大多时候例外的)。反思着教学旅程,揪心于结束环节的诸多不如意和挫败历程,积极尝试以个人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泰山山巅”的攀登目标为行动导向,小步起航,身体力行地探索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情境创设的新思路,力求能让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形态“活”起来,效果“实”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有效教学的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11,7(7).

[2]聂俊俊.新课程物理课堂结尾艺术探微.学园,2010(1).

课程结束总结篇8

关键词:新形势;结课;设计策略;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5

新形势下多媒体以其提供丰富的视听环境、加大教学容量,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高效而又生动活泼,因而在课堂中广泛使用。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们崇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重视课堂生成的动态课堂。在这样的形式下,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手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结课,更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结课是一节课的收尾,是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俗话说:“行一百而半九十”,结尾的重要性显然而见。传统课堂结课一般是新课结束时,教师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而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均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结课应做出相应改变,应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新课改的精神。

一、结课的现状

新形式下,由于新的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入课堂,导致了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环节、模式等教学方法方式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结课观。

首先,许多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的结课,认为结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可谓匠心别具,但往往忽视对一堂课结尾的设计。在结束语设计上,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或者迫于进度,草草收场;更有甚者不准备,时间多了,就做几个习题来打发时间。事实上,导课是“起调”,结课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

其次,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走进课堂,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许多教师在结课时却无视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走传统课堂结课的“老路”,通过教师的总结进行结课;或者利用多媒体投影一些练习等,以练习的形式结课,不能正常结课。尽管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教学中会创设出各种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真正动起来了。然而,结课却是教师的独角戏,没有学生参与的静态结课成为许多课堂教学的缺憾。

二、结课的设计策略

一节好的化学课,结课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课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课堂总结教学,其一,可以使一般知识上升为理论;其二,点出了该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三,把知识的个性与共性联系起来,增加广度,加深难度,举一反三,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有一定的作用;其四,使前后知识系统化,达到温故的目的;其五,通过总结归纳,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使课后复习、看书时心中有数。

新形势下好的结课,必然体现时代气息,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设计出多样的结课形式;必然体现新课改精神,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动态的结课。那么,如何设计化学课的结课呢?

1.以多媒体为载体,构建多样结课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设计课堂结课是我们教学最重要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将课堂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1)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结课情景

提供教学情景是多媒体教学的特色,教学中往往对新课、新知识的引入创设各种情景精心设计,引领学生探究。结课也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各种情景,在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思考中结束新课。

(2)利用多媒体教学方便知识的总结

结课是一节课的总结,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需要对新旧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比较,突出它们的异同,把新知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3)利用多媒体预设多种结课

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教学过程往往并不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进行,我们不能保证每一节课均能在45分钟内恰好完成任务,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所以实际教学中通常可以借助多媒体预设几种结课方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结课。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超链接的方式,预设多种结课方式,有效地化解课堂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结课时间的冲突。

2.结课贵在让学生形成整体课堂

从心理学角度说,零散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结课的几分钟时间,把新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从整体的高度把握知识。

(1)前后联系,让学生形成整体课堂

首尾呼应法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不小的惊奇。

(2)以板书为支撑,打造整体课堂

课堂板书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黑板上呈现的往往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是一节课的精华,利用黑板板书结课,能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重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以学生为主体,生成动态结课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崇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形成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化学课堂结课也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结课也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结课,或让学生自己结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形成精彩的动态结课。

(1)学生尝试5分钟结课,把精彩留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课的开始和过程,特别是过程,常常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知识获取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也应把结课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结课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风采,把精彩留给学生。

在教学中,预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2分钟,然后有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总结容易考查的内容、方法及容易出现错误知识点等注意事项。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内部解决。这样,每节课的最后,学生能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在讨论中得到澄清,在总结中得到升华。

(2)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结课,形成动态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结课中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通过学生思考、探究形成动态的结课。结课时可以采用让学生思考“我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我学会了……我发现生活中……”等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结课。让学生动起来,深刻反思一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复习。

三、结课的反思

1.从完整性看结课

(1)从课的结构完整性看结课

从课的结构来看,一节课由课题的引入、课的展开、课的结束三个部分组成。我们往往认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过重地看待课的引入,却忽视课的结束的设计。通常,在课堂上常见到精彩的课堂引入,活泼的课堂活动,最后却草草收场,使得一节课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造成了“虎头、猪肚、蛇尾”的课堂模式。这是一个教师的习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从课的完整性来说,没有结课,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没有精彩的结课,就不能称之为一堂精彩的课。

(2)从知识的完整性看结课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学过的知识需要及时总结,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知识的完整性来说,及时的总结、拓展,能使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产生同化,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存在着深度、广度的不足,利用结课,采用课外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和课后衔接起来,使课堂向外延伸,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经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结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从适度性看结课

(1)结课时间的适度

结课是一节课的最后阶段,它不是课的主体,不应该占用很多的时间而“喧宾夺主”。从实际来看,一节课的结课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当然,结课也不能用一两句话匆匆带过。

(2)结课的内容要适度

结课时或提问或拓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结课中,但结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度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使部分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课程结束总结篇9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结课环节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淡薄的结课意识教师对结课重要性方面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自我固定的见解和思维,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式,而这些固定教学方式中,教师并没有将结课视为十分重要的环节,意识比较淡薄.另外还有些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有限,不能对教学进行及时的中介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融入新的数学知识.还有数学教师认为所教授的数学内容太过于简单,不屑于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总结.

2.单一化的结课方式教师的结课方式单一化,单一化的结课方式会使得学生对老师结课失去兴趣,这就无法起到结课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场景1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紧促,很顺利完成了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师:同学们,下边总结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首先,请大家掌握公式(a+b)2=a2+2ab+b2,并且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对于所学公式达到灵活运用,能够利用公式进行运算;第三,需要明白公式中a和b在实际运算中代表的可能是一个数字或者是一个代数式整体.掌握三点,这节课大家就算是学得很好了.师:下边布置作业……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大都面无表情地忙碌着翻看着书上的课后作业,或者扭头看看教室里钟表等待下课;或者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做着小动作,大家都不会关心老师在结课时所说的内容.针对这种结课方式,老师不去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不懂得通过学习,实验以及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化,只有老师在不停的讲解,这样仅仅是教师代劳的枯燥小结.

二、如何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结课问题

1.教师是授课引导者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需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改变自我传统固有的教学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深思,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我和学生的结课方式,不断挖掘实践知识,使得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场景2在讲完“不等式组的解法”一节后,把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取值规律编织成为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取交叉,大大小小为空集.

2.转变思想观念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结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真对待结课,这是每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有的教学态度.越是临近课程结束,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加容易被教师所吸引,所以,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结课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以及发人深思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好的结课环节,会激发学生对下次数学课程的期盼和兴趣.场景3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课时,需要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这样的“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乘法分配律,如果给你一个单项式和一个多项式相乘,应该如何进行运算呢?”从而埋下伏笔,使学生在急切期待中研究演示实验,积极预习,为上好下节课“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做好铺垫.

3.建立良好教学机制然后,在结课环节,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师教学机制,教师的课堂发挥程度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会严重地使得教师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束缚,与此同时,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思考.

4.多样的结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尝试不同结课方式,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采用总结归纳法、问题回顾法、设置悬念等方法,这些都是比较优秀的结课方式,值得教师采纳实施.

三、常用结课方法

总结归纳法是目前课堂最常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程结束前,使用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串讲并加以总结,从而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路.设置悬念法主要是在结课时教师提出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实践活动法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精心设计,挑选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有意义的活动,使得学生学会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而且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四、总结

课程结束总结篇10

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眼下实行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与学生充分互动的前提下如果再一句简单的“下课”草草收兵,亦或讨论还没结束,有头无尾的匆匆下课等。那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由此可见,对于每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结尾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纵观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其结尾大多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结尾形式过于单调;结构模式过于呆板;结尾语言“约定俗成”。

课堂结尾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把一堂课喻为一幅画,那么结尾就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一堂课,如果能注意首尾相顾,前呼后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这样学生有完整的统一感。为了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常常在课的开始设计过渡题,导入新课。因此,在课尾小结时也应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过渡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

以下结合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介绍几种结尾形式:

一、归纳总结结尾

所谓归纳总结结尾,就是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结课方式。

二、设置悬念结尾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块一个课时不能完成,就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教学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悬念的设置,给学生留下一个需要去探索的问题,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上下一节课。这种结课方式很好地把上、下两节课联系起来,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了铺垫。

三、课外延伸结尾

课外延伸结尾是指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完后,教师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开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结尾也精彩”.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绝不是教师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应该增强对结尾的设计意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结尾时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课堂结尾要做到内容精练,总结精彩.结尾一般以3-4分钟为宜,不能拖沓.在内容上,要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设法通过我们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