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年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55:50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1

关键词:医院感染;微生物检测;医院消毒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壮大,全民医疗逐步实现,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医院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责得到显著提升。那么如何完善我国的医疗环境,首先就要从患者的住院环境着手。医院感染是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出现感染的患者不仅自身遭受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减缓治疗速度,降低治疗成功率。本文就从医院的细菌检测科对感染患者的检测结果入手,总结出导致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的一般规律,完善治疗方法,加强消毒手段,最终提上患者的治疗环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患者资料均来自本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住院部所接收到发生感染情况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共112例。这1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43;年龄21岁~68岁,平均年龄为(45.1±9.4)岁;住院时间2d~3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16.7±4.2)d[1]。再此期间我院住院部共接纳1271例住院患者。

1.2方法样本采集,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情况,有护理人员首先通知给主治医师以及细菌检测科,分别由主治医师和检测员来完成治疗和检测工作,由护理人员时时跟踪记录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治疗情况以及检测科检测结果,并以月为周期送递给医院档案管理科,本文选取的档案时间段为2012年2月~2013年8月,记录内容为2012年1月~2013年7月感染情况。检测方法,采用微生物检测科内常规检查方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常规性解读分析,打印报告。参考标准: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的治疗和防护》中相关内容[2],对检测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判定。

1.3统计学计算方法采用标准的统计学计算软件包SpSS13.0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采用x2标准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采用p

2结果

根据此次的研究结果资料显示,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共接纳住院患者1271例,其中发生感染的患者为11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81%。其中发生内科感染的人数为57例,占总比例的50.89%,按照感染发生比例排序依次为:新生儿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感染疾病患者,肿瘤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外科感染的人数为55例,占总比例的49.11%,按照感染发生比例排序依次为:iCU患者,泌尿疾病患者,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心外科疾病患者,胸外科疾病患者。感染发生部位:感染发生在上呼吸道处患者有56例,发生在下呼吸道处患者有39例,感染发生在手术切创处的患者有42例,感染导致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有39例,感染导致腹部疾病的患者有37例,感染导致患者颅内出现脓肿情况者有19例,感染导致败血症的患者为11例。从数据结果上来看,内科治疗过程中感染导致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的概率要高于外科,而在外科治疗过程中感染导致切创处感染、泌尿系统疾病、以及颅内脓肿的概率要高于内科[3]。从微生物检测结果来看:感染主要由真菌感染所致,感染者有87例,占总比例的77.68%;其中由白色念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32例,占总比例的36.78%;由肺炎克雷伯菌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24例,占总比例的27.59%;由于大肠杆菌所导致的感染患者有17例占总比例的19.54%;由其他菌群如干燥奈瑟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14例占总比例的16.09%。另外有由肺炎克雷伯菌联合白色念球菌所引起感染患者有21例,由大肠杆菌联合肺炎克雷伯菌所引起的感染者有14例,由白色念球菌联合其他菌种引发感染的患者有11例。

3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发现,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住院科内发生感染疾病的患者人数为112例,占总比例的8.81%,对比2002年~2012年近10年的感染情况[4],医院平均感染率为4%到5%,针对此次感染比率偏高这一情况,我院也做了重点分析。近1年来,患者数量大幅度提升,单位救治患者密度有所提升,医院工作环境较为紧张。血液疾病患者增加,住院部人口密度较低,加大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新生儿增加,较大的人员流动和低人员密度是引发感染的根源。手术患者增加,术后护理人数不足以及患者体质普遍偏低是引发感染出现的根本原因。

总之,医院感染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起到负面影响,总结医院感染规律有利于完善院内抗感染机制,提升消毒效果,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医疗环境[5]。

参考文献:

[1]朱建中,李建琴,马金凤,等.301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报告[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1,12⑶:128-129.

[2]朱建中,俞亚丽.97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1⑵:245-246.

[3]张昕,李端华,褚庆霞.煤工尘肺患者医院感染854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21⑴:222-223.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2

医院感染不仅是一个全球性有关医院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医院管理与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医院感染不仅部分地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声誉,还给患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1]。为了控制感染的发生,医务工作者对其发生及相关因素做了很多研究,现综述如下。

1医院感染的流行状况

医院感染是研究医院人群中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医院感染情况的比较,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发病趋势,及是否有医院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或爆发流行,以便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国际上,医院感染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率低于5%[3]。内科患者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为呼吸道45.5%,切口15.9%,消化道12.4%,外科医院感染率为4.3%,感染部位构成为呼吸道67%。感染管理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总的医院感染5%,切口14.4%,消化道10.2%,皮肤软组织5.9%。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我国近几年医院感染总发病率低于国外有关报道。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医院感染控制程度较国外好。主要原因可能与出院患者随访工作未到位、隐匿性感染漏诊有关系。也可能与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不愿上报本部门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等因素有关。上述结果同样显示,医院感染的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切口、泌尿道、胃肠道、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

2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2.1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因素明显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因侵袭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为细菌的入侵打开了门户,极易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有报道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其次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留置导管是血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2.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耐药菌株感染仍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4]。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目前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这不但是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真菌的条件,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条件,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5]。

2.3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包括年龄、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免疫功能。在导致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老年因素已成为医院感染中的易感因素,高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高龄患者身体主要器官功能退化,生理防御能力衰退,免疫力下降,即便是微少的有毒力的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发生。医院感染常发生在有危险的患者,这些患者常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因这些患者基础疾病严重,住院时间长,抗病能力差,使用抗生素、进行侵入性操作及化疗、放疗机会相对多,所以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2.4住院时间长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流行的场所,住院时间越长,受感染的机会越多。

2.5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手术后感染作为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日益受到重视。手术切口感染又是最常见的外科感染之一。因此研究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对降低外科患者的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视野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概率增加,手术人员身体上及手上的细菌易随潮湿的衣服和破裂的手套进入手术部位。同时,长时间手术,患者多伴有机体创伤面扩大、出血及局部血肿等,从而降低了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这些都是导致术后切口容易感染的原因。

3院内感染发生的常见原因

3.1由交叉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患者入院时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此时患者就是该病的传染源。与其同室居住的患者,就有被传染发病的可能,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甚。不同传染病,收容在同一病区,如果消毒、隔离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虽然病室收容同一种传染病患者,但如果感染的病原体型别不同,也会发生交叉感染,人院时诊断错误,如把一种传染病误诊为另一种传染病,也会发生交叉感染。住院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是病原携带者,患某种疾病的人,同时又是另一种疾病的病原携带者,此类感染难以查明,因为很少对在院人员做系统的带菌检查。本组病例中因交叉感染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染例数的43%,是引起院内感染第一大危险因素。

3.2条件致病菌感染许多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由于患者抵抗力降低,而造成自身感染。本组病例中因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染例数的17%。

3.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化学药物杜青云等[6]指出,抗生素的应用为引起院内感染第二大危险因子。近年来国内外医院应用抗生素品种繁多,数量大,导致抗药菌株增加。因为滥用抗生素可增大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增加患者的易感染性。本组病例中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例数的36%。因此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是预防和治疗的当务之急,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在控制院内感染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3.4医院管理不当探视制度不严。对探视者不加管理,随意出入病房,可由探视者带入污染食物、物品等而引起医院感染。医院内隔离、消毒制度执行不严格。如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接触污染物后不洗手消毒而又去处理其他患者;食品、食具被污染未处理等都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本组病例中因管理不当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染例数的4%。

4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4.1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的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监测系统通过连续地观察在医院的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的频率和分布以及影响感染的有关因素,我院主要检测指标如下:①医院感染发生率:指一定时期内,在所有入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病例数的频率;②医院感染患病率:观察期内医院感染的总病例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③医院感染续发率:是指与指示病例有效接触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在接触者中续发病例数与接触者总数的比值;④医院感染漏报率:为确保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漏报率调查。根据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消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医院环境中特殊人群的健康。

4.2针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抗生素教育;②根据抗菌谱合理选用抗生素;③科学使用抗生素;④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⑤落实消毒隔离的相关管理制度;⑥强化对抗生素的宏观管理。

4.3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如接诊分诊制度,陪床探视制度等,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首先是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治疗室布局合理、分区明确,诊疗操作前后清洁与消毒手,除采用常规的消毒剂浸泡外,快速有效的手消毒揉搓剂已在医院广泛使用。供应室的消毒条件逐年明显改善,医疗器械普遍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保证灭菌效果的安全可靠。并引进自动清洗消毒机、冲洗消毒机应用。因此既保证了灭菌前的高洁净度,同时又避免了操作者的锐器伤,提高了工作效率。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处理,定时回收,集中处理,回收的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确保回收人员的身心健康[7]。

4.4加强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的依从性,增强各种消毒到位率,提高操作的正确性,把手消毒和空气消毒作为重点[8]。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各级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主观意识,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建立医院内感染控制三级管理网,每月定期作治疗室空气、消毒液、物体表面、医、护、工人手的细菌监测,严格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另外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差,住院时间长,也易发生医院内感染[9、10]。

4.5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护士应做到对所有的注射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一消毒[11];对各种消毒容器定期灭菌更换,标明日期、有效期、失效期;对服药杯、血压计、压舌板、体温表等,都必须实行一人一份,并用后立即消毒处理[12]。加强各种置管的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无菌,各种引流袋要24h更换1次,患者引流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经消毒处理后倒掉[13]。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在使用中应统一保管、严格标准、分类处理。

4.6预防口罩造成的交叉感染陈缨等[14]在内外科5个病区随机抽取20只口罩进行晨间护理前后的菌落数调查实验,研究表明,护士戴着晨护后的污染口罩在口罩下方约30em处继续做无菌操作,其细菌污染率明显增高,给院内带来很大感染的威胁。且有研究表明,口罩细菌污染程度与清洗的频率有关,每天清洗的口罩染菌量与煮沸消毒、高压灭菌的口罩差异没有显著性[15]。因此,最好使用一次性口罩,这样可以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工作安全性,同时加强护士自身防范。

综上所述,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为侵袭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住院时间长等。预防医院感染必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在控制感染源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加各种标本的送检率,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认真洗手,严格执行无菌及隔离技术,加强各项操作的规范化。重视监测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伯英,李守勇.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4):390—392.

[2]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403.

[3]赵霞.2003—200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088—1090.

[4]范春,高燕,邱红,等.5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迁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82—1284.

[5]漆坚,程献.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85—1286.

[6]杜青云,张铭穷,黄纯,等.抗生素滥用与医院感染.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6):330.

[7]张蕾.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78.

[8]陶怡秀.医院感染与医院消毒效果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6);549.

[9]史文听,史文晶,李静峰,等.2409例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3.

[10]杨志辉,牟静,阮菊琴,等.2002—2004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5.

[11]周荣慧,白淑玲.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方法与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12]毛惠芳,裘丽君.护息交流中的换位思考.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7.

[13]李静,李华,韩卫华.强化病房管理预防院内感染.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5):689.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3

在院领导的亲自领导下,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由于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供应室管理制度。院感科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了供应室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

坚持初洗与精洗分开;坚持未灭菌与已灭菌物品分开。在压力蒸汽灭菌时,坚持在包外使用指示胶带、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院领导加强了对各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每星期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口腔科、五官科等科室,除对复使用的物品严格按要求消毒外,增加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在全年的消毒液更换及器械浸泡检查中,器械浸泡及消毒液的配制、更换时间均符合要求。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在今年的一次性用品购进中,院领导更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严格查证、检查质量。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在本年度中,我院购进的一次性用品无一样不合格产品。加强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贮存管理,按要求离地离墙存放。院感科每季度对库房及各科室存放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检查一次,护理人员在使用前严格查对,以防将过期、失效等的一次性用品给病人使用。由于严格把关,无一例病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记录。因此,我院的一次性空针、输液器等的毁形、消毒率达100%。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结合本院实际,院领导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安全知识培训等,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大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提高我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发放有关院内感染诊断方面的资料,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在全年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科室的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4

【关键词】护理管理;骨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02.052文章编号:1006-7256(2016)02-0106-03

医院感染主要指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但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影响住院患者的及时康复,还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同时也会增加医疗负担[1]。医院感染的控制能力直接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高低,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止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2-3]。骨科由于患者多为年老体弱或外伤引发骨折的人群,特别是开放性伤口患者较多,人群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加之骨科无菌手术多数是修复性手术或重建手术,大部分患者需要置入内固定物,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预防医院感染一直以来是骨科病房工作重点,受到各方的关注[4]。有研究发现,每年有30%~50%的医院感染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在器械消毒、病房护理、患者日常护理等过程中强化护理管理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5]。我院于2012年1月开始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护理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规范化护理管理前住院患者8566例为对照组,男5022例,女3544例,年龄0~78(35.50±15.20)岁;2013年1~12月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后全年住院患者8884例为观察组,男5102例、女3782例,年龄0~75(36.70±13.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全年发生骨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年度科室病房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表面、消毒灭菌物品采样检测结果。院内感染分类根据原卫生部印发的《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6],相关采样、检验严格按照采样《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及原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执行[7]。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措施主要:①完善和落实医院防控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在认真梳理我院前期制定的院内感染防控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并与各科室签订院内感染防控责任书,明确不同科室的责任,在全院内推行三级护理感染监控管理,一级管理即为自我管理,要求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相关护理操作;二级管理主体为各临床科室,安排各科室护士长与1名护士负责科室感染监控,按照消毒隔离考核标准对每名护理人员进行评分考核,督促检查科室护理人员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书面报告感染管理科;三级管理主体为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环节质查,每月月底对全院各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大检查,一方面,检查发现的问题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考核标准量化扣分,与科室绩效挂钩,并书面反馈给科室,按照pDCa模式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将全院环节质查和月底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提出整改措施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以上内容。为提高护理人员防控院内感染的积极性,我院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对院感防控工作成绩突出的科室进行奖励,对出现多个问题或多次出现同一个问题的人员或科室进行处罚,进一步加大对各科室医院感染人员管理力度。②强化培训考核力度,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意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水平。护理人员是开展疾病治疗、护理操作、消毒灭菌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和能力是预防骨科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关消毒技术规范等学习和院感技能培训,并结合前期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分析护理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作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纳入到护理继续教育工作中,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的同时,重点组织各科室护士长、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疾病管理的专项培训,系统讲解医院感染方面新知识、新技能,促使医院各级负责感染管理人员全面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提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水平。③加强护理管理力度,提升护理工作安全质量。要求每名护士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办法,认真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区空气清新、整洁,做好病房床单位的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出院患者终末消毒制度,实行一床一套,一桌一布,一床一巾湿式扫床,用后消毒处理程序。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管理,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强化手卫生意识,同时加强手卫生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采取随机检查方式评价科室护士手卫生执行情况,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④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护理管理力度。骨科病房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比较高,所有科室都是发生潜在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因此在广泛重视护理安全质量的基础上,将相关科室iCU、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等作为防控骨科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加强院内感染防控。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重点科室和病房消毒隔离考核标准,对病区环境、医疗物品、患者用品消毒和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等均制定相应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同时感染管理科不定期进行环节质查,深入科室,及时发现科室存在的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科室人员共同分析研究,查找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加强手术室感控管理,严格做到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划分明确,确保洁污分流,重视常规手术器械包、备用骨科普通器械规范管理、显微骨科器械的保养和维护。重视供应室的建设和消毒、灭菌工作,改建为层流洁净供应室,手术器械实行集中消毒供应,加强电动工具、内固定物和外来器械的消毒灭菌与保管,确保所有医疗器械消毒清洗和灭菌管理合格率达100%。

1.3评价指标

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及原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要求,对病房、手术室各类环境中空气、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当空气细菌总数≤40cfu/cm2,Ⅰ、Ⅱ类场所物体表面、护理人员手细菌总数≤5cfu/cm2,Ⅲ类场所上述指标≤10cfu/cm2为合格。比较两年间医院感染发生例数和患者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2年与2013年医院感染情况比较见表1。2.22012年与2013年医院感染监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2。2.32012年与2013年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3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水平是体现一所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工作贯穿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因而科学的护理管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是医院管理者、护理管理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8]。骨科病房由于收治患者的特殊性,患者外伤、开放性损伤比例较高,创面污染比例高,加之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如果不重视外环境消毒以及护理工作中的灭菌消毒工作极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容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延迟康复时间,加重疾病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护理管理成为预防骨科医院感染的重中之重[9]。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我院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数、医院感染监控指标检测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通过完善和落实医院防控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管理力度,提升护理安全质量;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护理管理,通过培训考核,增强了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的执行力和患者满意度。2013年当年发生医院感染比例仅为1.78%,较2012年的5.63%显著下降;当年各项感染监控指标检测合格率均较2012年显著提高,证实医护人员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能力显著上升。研究发现医院环境卫生学合格率提高有助于医院感染率的下降,本研究结果发现2013年空气检测合格率达97.93%,当年医院感染发生率较上一年度明显下降,进一步证实了该论点[10]。同时,研究发现通过加强手卫生管理可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以上,因此通过强化护理人员手卫生培训和管理,2013年的护理人员手卫生合格率达到96.30%,较上一年度显著提高,避免了医护人员经操作传播疾病的发生[11]。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医院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程创新.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1,32(7):1414-1415.

[2]张玉芬.规范化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5):119-122.

[3]李健.应用护理风险管理预防普外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5(5):462-463.

[4]邓丽芳.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3(20):1886-1887.

[5]王霞.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386-388.

[6]陀翠英.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2014,8(1):89-91.

[7]张贺,杨晓燕,刘斌,等.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医疗机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1):85-86.

[8]卓贵椰.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6):269-270.

[9]周田.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23):130-132.

[10]张红.肿瘤内科医院感染监控与护理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2010,14(20):23-24.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5

[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8-125-02

医院感染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医疗高科技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1],医院感染严重威胁着医疗质量与安全。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状况,以便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对2007~2008年医院感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2007~2008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所有的住院患者。患者来源于地级玉林市城区和郊区以及下属陆川、博白、容县、北流和兴业等县市。

1.2方法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每个月对所有的出院者病历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并记录存档,按感染部位、感染的科室分布统计汇总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采用构成比及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结果

2.12007~2008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率

2007~2008年医院感染共监测住院患者21994例,其中有232例发生249例次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05%,例次感染率为1.13%,其中2007年医院感染共监测住院患者10777例,医院感染137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16%,例次感染率为1.27%,2008年医院感染共监测住院患者11217例,医院感染112例次,医院感染率为0.95%,例次感染率为1.00%。2008年医院感染率虽比2007年低,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3.65,p0.05)。

2.22007~2008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例次的科室分布

2007~2008年感染例次的科室分布:新生儿科113例次,占2年总感染的45.38%;儿科78例次,占31.32%;妇科41例次,占16.47%;产科17例次,占6.83%。综合:儿科系列(新生儿科、儿科)2007年感染107例次,占78.10%;妇产科系列(妇科、产科)2007年感染30例次,占21.89%;儿科系列2008年感染38例次,占33.93%,妇产科系列2008年感染28例次,占25.00%;2007年与2008年比较,医院感染儿科系列呈下降趋势,妇产科系列呈上升趋势,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χ2=0.33,p0.05)。见表1。

2.3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

2007~2008年感染例次的部位分布,前四位分别为下呼吸道83例次,占33.33%;上呼吸道72例次,占28.91%;口腔37例次,占14.86%;胃肠道15例次,占6.02%。呼吸道感染合计155例次,占62.24%;非呼吸道感染94例次,占37.75%。2007年和2008年呼吸道感染率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χ2=1.92,p0.05)。见表2。

2.4医院感染病原菌送检率和病原菌特点

医院感染共送检标本103份,标本送检率为41.4%,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88株,阳性率为85.4%。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5株,占28.4%;铜绿假单胞菌17株,占19.3%;念珠菌13株,占14.8%;大肠埃希菌9株,占10.2%;轮状病毒8株,占9.1%;嗜麦芽黄单胞菌、黏液沙雷菌均为3株,分别占3.4%;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气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不动杆菌均为2株,分别占2.3%。

3讨论

本监测表明,2007年广西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为1.16%,2008年为0.95%,医院感染率在正常范围。根据陈华飞[2]报道,医院感染率为1.36%;根据王少利[3]报道,医院感染率为1.99%。我院医院感染例次的科室分布,以新生儿科居首,儿科次之。感染例次新生儿科占45.38%,儿科占31.32%,妇科占16.47%,产科占6.83%。玉林市妇幼保健院2007~2008年医院感染例次的部位分布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下呼吸道占33.33%,上呼吸道占28.92%,口腔占14.86%,胃肠道占6.02%。我院住院患者以产科妇女为主,而医院感染的发生却以新生儿及儿科患者为主,从医院感染的部位来看,以呼吸道为主,因此,应加强儿科系列呼吸道感染防护措施,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我院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以新生儿科为首,原因是新生儿科收住院的都是早产儿、低体重儿、严重宫内窘迫及多种并发症的新生儿,这些新生儿体质差、抗感染能力差,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应加强病室空气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同时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呼吸机、氧气湿化瓶的消毒管理,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管道直接吸入是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4]。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的产生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自从苄青霉素1940年第一个应用在临床,其后链霉素、四环素族、氨基类抗生素、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相继发现和人工合成,在临床取得较好或显著的疗效[5]。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日渐突出,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6]。1961年在英国发现了首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50%[7],一些地区高达70%[8]。mRSa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只不过由于它抗甲氧西林,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而已。最近流行的这种mRSa变体是于1997年在纽约首先发现的,它由于有一种被称为pVL的基因编码毒性较强的毒素,后果会更为严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eSBLs)是当前抗菌药物出现的新的耐药趋势之一,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是导致产eSBLs菌株出现及传播的主要因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耐药,以及对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会在患者和医院之间及不同菌株之间相互传播引发医院感染爆发,导致临床高死亡率及高比率持续性定殖,应充分引起注意。

大多数医院感染的发生是由于医务人员不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9],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培训,从思想上强化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最简单、最经济而最有效的措施,同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加强病原菌送检率及病原学检测力度,严格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

[参考文献]

[1]徐廷模.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37-138.

[2]陈华飞,黄卫东,陈兰.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83-1085.

[3]王少利,袁晓宁,赵心懋,等.北京某三甲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41-942.

[4]商勇,瘳红丽,赵梅,等.706例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9):1259-1260.

[5]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第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536-537.

[6]张宁,陈丽芳.双黄连超声波雾化治疗非淋菌性新生儿结膜炎的探讨附56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5):764-765.

[7]马超,李景云,张新妹,等.2002年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38-45.

[8]妹,江复,胡付品,等.上海地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感染病学杂志,2004,26(12):1118-1121.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6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医院感染;护理方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80-02

我们分析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医院感染特点,探讨更为理想的护理方法,特对本院患者的感染的部位以及比率进行研究,欲找到有效的预防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325例,其中49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医院感染,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为(61.2±18.9)岁。以我院同期普通病患1070例中,发生感染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2.5±20.7)岁。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条例以及患者的临床病状、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X射线检查等进行感染诊断。

1.2方法对病患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及总结,统计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以及X射线检查、细菌培养等身体检查的结果及报告进行分析。对eRCp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感染部及成因进行比较,分析能使eRCp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eRCp组及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以及血流。组间发生率使用X2检验进行比较。

1.3危险因素分析对患者的年龄eRCp术后时间、接受创伤性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否是糖尿病患者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病患的临床症状及特点分析eRCp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

1.4统计学处理该次研究结果数据均采用excel数据库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在SpSS19.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

2结果

2.1感染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有49例,患者总数为352,感染率为13.9%。普通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患者有33,总数为1070人,医院感染率为3.0%,普通病患的医院感染率以及感染程度明显比eRCp患者低。

2.2感染部位eRCp患者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以及肠道,其中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有37例,比率为75.5%,泌尿道病例有6例、肠道感染患者有6例比率为12.2%。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血液以及肠道。其中呼吸道感染的有22例,比率为66.7%,泌尿道感染的有7例,比率为21.2%,皮肤软组织有2例,比率为6.06%,血液及肠道各有1例,比率为3.03%。而因感染而引起的并发症则有胰腺炎,出血,肺部感染等。

2.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eRCp患者医院感染病患的住院时间将延长,因此患者接受的损伤性的检查及操作等的可能性越大,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越长,一些患者存在意识障碍。

3讨论

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感染率,护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预防以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1]。所有的住院患者中,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以及泌尿道,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患者病情过于严重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留置尿管等。在我院治疗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大多要进行创伤性检查,患者本身的病情较严重,免疫功能较差,造成易感染[2]。医院感染危害患者恢复以及治疗,严重会导致死亡。而发生感染后则会延长住院时间,会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医疗负担。加强对eRCp患者的护理,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对预防eRCp患者的医院感染有较好的效果。eRCp组的感染率明显比对照组的高,呼吸道感染的比率为71.9%,泌尿道感染比率为15.8%,eRCp组患者与对照组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

eRCp组药物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应合理使用。对患者进行药敏检查及细胞学检查,应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抗菌性药物,应注意用量及使用时间,并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及时更换治疗方案[3]。在住院过程,会接触细菌,应注意消毒和清洁病房。护理人员应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对于特殊患者应制定正确的护理[4]。

综上所述,eRCp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影响的因素多,预防的关键点是进行有效地预防。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规章制度进行,掌握eRCp患者的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郑东萍,陈彩芳.内镜护士如何实施eRCp健康教育[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9,5(5):22-24.

[2]艾梅芳,,罗小荣,等.在eRCp中应用导丝的技巧及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3):106-107.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7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使患者病情恶化,严重地影响患者的预后与安危,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对医疗质量和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影响[1]。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10至2013年1月的感染病例分析,总结出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常见原因,以期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预防感染的发生。

1研究资料

我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防、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统计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出院病例4892例,其中感染病例62例,感染发生率为1.27%,其中手术部位感染20例,占总数的32.2%;呼吸道感染20例,占总数的32.2%;泌尿道感染8例,占总数的13.0%;皮肤软组织感染10例,占总数的16.1%;腹腔内感染2例,占总数的3.2%;其他部位感染2例,占总数的3.2%。

2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院每月对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重点包括环境卫生的监测,发病率监测,以及各科室对感染发生情况的处理。分析我院感染病例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我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侵入性操作凡是诊疗操作,需进入血道、空腔脏器、腔道间隙、组织等部位,可能造成局部不同程度损伤或出血的诊疗均应视作侵入性诊疗操作[3]。侵入性操作为微生物提供了入路与繁殖基地,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医院内科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经常用到多种插管,如静脉输液管、中心静脉置管、胃管、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管等。这些侵入性操作为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一些机械性损伤,而这些机械系损伤会为致病菌提供了入路和繁殖基地,极易导致感染发生。如,由于呼吸机侵入性操作造成的相关肺炎,由于静脉置管插入而导致的血液感染问题等等。

2.2医院内环境卫生病房是病人治疗休息的场所,住院后医院的环境、空气质量等均是影响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医院病房内病人密集,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来往频繁,各种治疗操作多,且空间相对狭小,适宜微生物繁殖。在对各科室的考核中发现,个别科室会出现医疗废物处理不及时,医疗用具消毒更换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都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此外,还有一些病菌可能通过接触途径传染,人体皮肤表面或生活用具表面经常宿有病菌,若不及时彻底地清洁,很可能会造成病菌的繁殖和感染。另外,由于患者本身疾病特殊性等原因,长期卧床或保持某种姿势,更易导致接触部位感染等问题的发生。

2.3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淡薄医护人员是病人住院期间的监护者,不仅承担着对病患的医护责任,还负有对病患监督教育的责任。医护人员直接跟病患接触,处理要注意个人卫生及做好自身的感染预防工作之外,还应该督促病患注意清洁,及时更换生活用品,保持住院期间的个人卫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有些医护人员对基本的卫生常识掌握不够熟练,如七步洗手法等;另外,也没有及时督促病患做好基础卫生,这些都是感染发生的巨大隐患。

3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3.1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做好医院的感染预防工作,首先要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内管理制度时,可参考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及时组织全院人员学习并遵照执行[4]。此外,还应充分结合医院各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时修订和补充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医院内部管理规范,保证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操作性。为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医院还应成立专门的督导、反馈管理方案,全方位地监测管理和调整医院内部的感染预防工作。

3.2严格管理各项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为病原菌进入肌体提供了通道,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必须执行侵入性操作,应严格管理各个环节。

3.2.1操作前准确判断病情仔细研究病人病情,严格掌握各种适应证,真正做到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的放矢,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3.2.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在遵循操作标准,应尽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机械性损伤。

3.2.3操作后加强监控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后,及时监测评价患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患者注意预防感染。

3.3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点护理对病人的基础护理是为了保持病人的基本生理卫生,是防止病原菌存活和繁殖的基础条件。对一些易招致感染的部位,如呼吸道、口腔等,应重点护理。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时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平时还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以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的寄生和繁殖,也可预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另外,对于一些有吞咽困难、呛咳的病人,应注意防止其误吸的发生。

3.4加强医院内环境卫生的管理医院内环境卫生管理,包括对医用器械的管理和医院内卫生环境的管理。对各种消毒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严格消毒清洗。病房内应保持环境安静,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医院应及时有效地处理病人换药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等各种易招致或滋生病菌的废物;另外,病房内的床、柜等生活用具也应定时用消毒液擦试,必要时,可以定期用紫外线对病房内的空气消毒。

3.5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感染意识医护人员预防感染意识的淡薄,将直接导致其医疗过程中对卫生要求的疏忽,从而为病菌的繁殖提供可乘之机,增大患者感染发生的几率。据统计调查显示,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为常见,而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由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导致病原菌传播而造成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因此,只有医护人员充分意识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医院的感染监控工作,医疗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并能及时地提醒和引导患者注意预防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真正的执行者和管理者。

参考文献

[1]曾华,林晓苏.护理干预措施对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

[2]郭晓丽,尚霞,夏欢欢.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护士长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0.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8

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开展情况

1、医院感染管理能按照标准进行各项工作,年有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检查工作有记录。

2、医院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兼职人员克服了很多困难,工作认真负责,很好地完成任务。

3、医疗废弃物处理有记录,一次性用品用后送污物室有记录。换药室、检查室、治疗室、冲洗室配置脚踩式医用污物桶。各科室统一使用了洗手液,手卫生得到进一步规范。

4、各种登记本规范记录,高压消毒物品有记录,消毒包内有指示卡监测、包外有指示胶带监测。

5、能够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及消毒灭菌和医院环境的监测。

三、存在问题

1、在职医务人员掌控医院感染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对有关法规法律掌握不够。

2、制度完善但执行不力,无专职人员,身兼几职,文字资料操作性不强。院内感染监测不到位。

3、重点部门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符合要求。

4、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符合要求:各科废弃物乱堆放、收集运送过程存在隐患,医疗垃圾桶未使用医用垃圾袋放置,各科未使用利器合放置针头。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管理、个人防护、无菌操作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争取全院重视并参与这项工作。

2、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布局及流程,规范器械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消毒灭菌效果。以保证医疗安全。

3、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健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终要有工作总结。并认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

4、认真对照院内感染控制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要求,同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本院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落实。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9

一、项目总目标

(一)了解医疗机构的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能力及其变化情况。

(二)评价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为改进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三)为制订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新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提供依据。

二、项目范围和工作职责

(一)项目范围

市及12区市疾控中心。部级监测点为青医附院、市北区医院;市级监测点为市卫生局直属医疗机构;各区市疾控中心至少遴选辖区内2家医疗机构作为区(市)级监测点。

(二)工作职责

1、市疾病控制中心

负责制定市医院感染监测方案,并根据方案要求每半年检测一次,并收集、分析和反馈全市医院监测情况;利用监测资料,评价全市监测情况;负责对区、市级医院感染监测的培训、技术指导和工作评估;对全市医院感染监测策略与措施提出改进建议。根据国家及省卫生厅相关要求做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检测工作开展情况的年度上报工作。

2、区(市)级疾病控制中心

具体负责本辖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并按要求每季度将监测资料报送市疾控中心;定期对本辖区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监测医院反馈;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本辖区监测薄弱单位和环节,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并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各区市的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方案。

3、各级医疗机构

在本单位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协助疾控机构开展监测工作。

三、项目工作内容

(一)监测医院及感染控制科室基本情况

医院名称和代码、归属关系、等级、监测前一年日平均门诊量、医护人员数、床位数,是否建立医院消毒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结构、主要职责、人员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学历、在感染管理科工作年限和参加院感相关培训的次数)、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疾病控制机构及医院首次参加监测项目时填写附表1、2、3,有变化时及时报告。

(二)去污染的程序

医院对使用后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包括消毒清洗灭菌、清洗消毒灭菌、清洗消毒和清洗灭菌4种程序,每种去污染程序所占的比例。每季度监测一次,填写附表4,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上报。

(二)手术室空气检测

每季度各检测单位选择普通手术室两间,洁净手术室百级、千级、万级各一间,无相应级别时可空缺。监测普通手术室沉降菌和医院洁净手术室的空气沉降菌、浮游菌。

(三)一般物体表面检测

每季度各检测单位选择医院妇科2个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5间病房,现场监测消毒处理前后房间内物体表面细菌总数。

(四)医护人员手的检测

每家医院每季度选择5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外科手消毒后监测,5名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部)医护人员进行卫生手消毒后监测,现场监测消毒后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5只外科手及5只卫生手的细菌菌落总数一次。每季度监测一次,填写附表5,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上报。

(五)口腔科用水监测

每点每季度选择口腔科水源水1份、储水箱水1份、手机喷水5份、冲洗水5份,检测细菌菌落总数。每季度监测一次,填写附表6,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上报。

(六)医院污水监测

调查医院污水处理方法中采用的消毒因子种类及强度。监测医院污水中生物性污染指示物粪大肠菌群数(mpn/L)和肠道致病菌(主要监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七)市疾病控制中心对该项目有关技术人员(60人)实施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等技术培训。

四、项目实施与管理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督促承担项目任务的机构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目标。

(二)项目执行过程中所用的培养基等耗材必须符合有关标准。

(三)市疾病控制中心负责项目培训、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控制。区、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各监测点医院负责项目实施。

五、项目执行时间

2012年8月25日—2012年12月31日。

六、项目监督、考核

(一)市卫生局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定期组织开展考核和评价。各区、市卫生局组织专家每季度对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上报市卫生局。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篇10

【关键词】

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安全

医院感染管理贯穿于医疗活动始终,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感染管理越来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已成为医疗安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我院自2005年起对临床科室定期督查,严格控制,确保了医疗安全。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保证医疗安全

1.1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感染小组三级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1.2制定并持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相关医院感染管理法规及《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实施细则》的要求,及时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并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督查,使医院感染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重点环节加强管理,提供安全医疗环境

2.1做好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每月、季按规范对灭菌器、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剂、内窥镜、透析系统、重点部门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等消毒效果进行生物学监测,每半年对紫外线灯强度进行监测。对不合格者立即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同时做到每季进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2.2落实质量规范化,按照质量标准,对感病科、口腔科、手术室、iCU、血透室、新生儿室、产房、导管室、内镜室、供应室、清洗房等重点科室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科室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检查感染控制方案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每月进行全面质量检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深入科室,对医院感染控制执行情况、无菌技术操作监督检查,检查出问题集中反馈,当场指正,科领导记录。每月感控科对督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通过院质量考核分析会进行讲评,全院通报,结果与科室经济挂钩,当事人按规定质控扣分,院长、科主任、护士长负领导责任,按比例扣分,形成了落实医院感染制度人人有责。

2.3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依照条例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及开污梯的人员进行相关法规、技术、安全防护、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实施医疗废物全程控制,从科室产生、分类、贮存、运送到处理均由专人负责;回收人员与临床科室严格填写交接记录并签字;按规定时间、专用通道、车辆密闭运送至医疗废物贮存处;针头等锐器置利器盒内避免职业伤害;收集容器、包装袋、运送车辆、暂存点、集中处理焚烧处均有医疗废物明显警示标识,防止个人转让、买卖、丢弃或混入生活垃圾,确保医疗安全。

2.4管理严谨,大事件反应迅速发现临床科室有特殊传染病、感染流行趋势或某种特殊菌感染等情况反应迅速,做好应急预案,密切关注动态,采取有针对性控制方案,有效阻止传染、感染的发生;对院感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制定措施并指导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强化院感管理工作并持续改进,对问题采取追溯调查,召开现场会,问题严重者及时通报,以杜绝院感暴发流行。

2.5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等相关证明进行审核,采取定期与随时检查方式对设备科、药材科购进其索证复制备案,对存贮环境、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医疗安全。对有质量问题或改进意见认真记录,及时反馈给生产厂家[2]。

3协调各部门间工作,开展多样培训

3.1医院感染管理涉及面广,搞好部门间协调工作,也是保障医疗安全重要部分。多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医院感染管理必须取得各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不但要在医务部、护理部、总务科、药械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还要在临床医技科室的协同配合下,才能使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开展形式多样培训

随着医院感染新的办法出台,我院安排重点科室人员外出培训,更新知识;在院内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电教培训;利用下科室机会对特殊岗位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交流;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将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诊断标准、手卫生规范集中印刷成册,使培训贯穿于管理全过程,在人人参与中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培训加深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感染新规范,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技能,保证医院感染管理环节质量,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