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十篇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十篇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03:33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1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一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试用期已接近尾声。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在这段时间里您们给予了我足够的宽容、支持和帮助,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领导们海纳百川的胸襟,感受到了工业园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豪气,也体会到了工业园人作为拓荒者的艰难和坚定。在对您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为我有机会成为工业园的一份子而惊喜万分。

一年前,一群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人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始了艰难的旅程,而我也希望能成为这艰难孤独旅程上一分子。我会用我的乐观豁达为将这艰难的攀登变得轻松活泼,将这孤独的旅程变得甜美珍贵而奉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我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记得初次应聘时,我对工业园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聚集地,对招商主管一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从事入园企业与各行政机关的协调工作及工业园的网站维护上。除此之外,便一无所知了。所以,试用期中如何去认识、了解并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便成了我的当务之急。

一、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工业园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记得初到工业园时,我拿到的第一份资料就是工业园的一期招商画册,然而对于杨市长致辞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字面上,这里所有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既新鲜也处处存在挑战。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工业园的各相关资料,阅读了《招商引资运作全攻略》、《成功的引资》并从网络上摄取了大量的有用素材,再加上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工业园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了工业园的建设对推动怀化工业化进程的巨大作用。

我们的工业园她不仅仅是企业的聚集地,更重要的是作为入园企业的孵化器,工业园的各项政策对入园企业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均分布在工业园区内。如今的工业园建设也是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目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则是西部大开发、产业梯度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工业园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成立了怀化市生态工业园这样一家拥有先进体制的企业化运作的行政机构。一级财政,一级金库、一站式服务、最低收费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这一切都让我对工业园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二、坚持政治、经济学习让我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三、认真学习岗位职能,工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负责对外宣传,具体包括工业园网站建设、二期招商画册的设计制作及参加相关展会等;

(2)日常接待工作;

(3)相关活动的策划及筹备;

(4)担任讲解工作;

(5)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通过完成上述工作,使我认识到一个称职的招商主管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流畅的文字写作能力、网站建设维护能力、大型活动的策划及筹备能力。目前我在网站建设、大型活动的策划方面存在不足。在网页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Frontpaeg根本无法适应精美网页的制作要求,于是重新学习了新的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mX及图形处理软件FireworksmX。目前我已熟悉了上述软件的常用功能并能运用其进行基本的网页制作及图形处理。为了让自己做一个称职的招商人员,我阅读了网上的部分策划案例,以便在以后的策划工作中有所帮助。

20XX年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一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克服不足,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1、学无止镜,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学科知识日新月异。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招商引资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通过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业务技能。

3、不断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毅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细致地的对待每一项工作。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二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6个月的试用期已接近尾声。xx年xx月xx日,我有幸来到公司工程部工作,在这短暂的两个月中,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很快的熟悉了公司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现将我试用期的工作总结情况简要小结如下:

一、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上班伊始,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员工手册》及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做到了无迟到、早退、违规现象。

二、主动学习、尽快适应,迅速熟悉环境和工作内容。首先从尽快熟悉大厦供配电系统和个单元及公共部分的电气设备配置情况,并去现场实地踩踏、巡查;其次,主动、虚心向主管、同事请教、学习,基本掌握了日常上班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

三、工作积极、认真、负责,通过不断学习、虚心请教,总结积累,较好的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与同事之间和谐相处、加强沟通、团结协作,以尽快更好的融入团队。

五、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在原单位主要是从事空调工作,对于公司电工工作内容及流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前辈请教,学习,以最短的时间熟悉公司理工作内容及流程,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在工作中不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总之,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今后,我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所长,积极、热情、细致的完成好每一项工作。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三

首先感谢领导对我的偏爱,让我有机会在公司试用。我来到公司正好一月,回顾一下工作、反思一下不足、思考一下打算,非常必要和及时,现将一个月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一个月中工作内容

1.宝桥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赛务手册封面,胸牌设计。

2.金台公安分局的楼体效果图设计。

3.逸柏化妆品宣传画设计。

4.快乐空间墙纸、海报、灯箱设计。

5.凤州展板,钢结构车间质量月展板设计。

前两周加强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后两周主要是学习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加强审美能力。

二、一个月有哪些成长,哪些还需改进:

回顾来参加工作的情况,对照职责,认为自己还是称职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首先.在色彩把握上有待提高;

其次.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距公司要求还相差甚远;

第三.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客户需求信息;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要培养自己的色彩感知能力,多学多看成功的设计作品,增强自己的设计审美能力和软件运用能力;我要虚心向其他同行和同事学习业务方面的经验,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同时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扩大猎取知识的范围,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素质和设计水平,使自己的全面素质再有一个新的提高,以适应公司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要进一步强化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完成工作的标准。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硬软件环境;信息化平台;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是会计信息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对转变会计工作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以完善的框架体系为支撑,加强硬软件建设,并通过实际验证来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总体设计

会计信息化平台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工资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报表子系统等。各个系统具有服务本业务的功能,如账务处理子系统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其主要有部门管理、出纳管理、初始设置、账簿输出等功能模块;工资子系统为工资发放服务,主要有数据初始化、数据录入、工资凭证、工资处理等生成、查询与输出等功能模块。各系统设计程序为:其一,初置设置:为满足不同单位的不同需求,会计软件内都有一个处置模块。其二,账套设置:包括账套号定义、会计主管名称、会计制度类型、总账科目位数、年月会计期间范围等的设置。其三,操作编码设置:包括设置软件的操作用户,这些用户的会计岗位、业务小组以及操作权限的设置等。还可以设置每个业务小组或是会计岗位的操作员和权限;批量设置统一会计信息化岗位人员的用户权限,建立业务小组。为保证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要在计算机系统上设置权限和对系统操作进行分工;通过分工和权限限制,可以保证只有与业务相关的人员进行系统操作,这就避免了因非工作人员操作而出现信息泄露和系统故障。其四,数据录入:会计信息化软件至少有一个主编码文件,主编码文件在进行汇总统计后,形成会计期间的会计汇总表。

二、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措施

1.构建软件环境

软件环境包括浏览器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其一,操作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涉及服务器操作系统和终端机操作系统,现阶段主要采用windows系统和Unix操作系统、根据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要求来选择工作站操作系统,一般选用windows系列。其二,数据库系统。主要分为桌面数据库系统和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前者主要用于小数据信息处理量小、资金运营有限的小企业,其产品主要有Foxpro和access。与服务器数据库相比,其在数据安全性、控制一致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缺陷,但便于操作、适于数据管理且投资较少。服务器数据库具有大容量控制、容错性和一致性控制好的优势,但操作程序复杂、不便于数据维护、对客户水平和成本投入量的要求较高。出于大信息量控制和处理的要求,大企业往往采用服务器数据库,如Unify、oracle、DB2、SQLServer等。

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只有在建立好系统软件基础上才能安装应用软件,因此,必须使会计软件与系统软件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在实现不同软件作用和发挥两者共同作用上,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稳定运行。

2.构建硬件环境

在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总体设计和硬件选型过程中,为解决空间距离的阻隔,当前信息化系统都要在网络硬件环境下构建。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策略、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机构的设置等。

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需配置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网络路线、主机服务器和工作站。其一,存储设备。存储设备的容量、性能是保证会计信息化效能的重要部件,企业要选购具有可用性强、可靠性高并能支持镜像的企业级磁盘阵列,保证存储设备与企业信息化构建要求相适应。其二,网络设备。包括网卡、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集成器等基本硬件。其三,主机服务器。要求主机服务器具备高速运算能力、可长效运行、外部数据吞吐能力强大等特征。当前,根据主机服务器服务功能,可分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四,工作站。工作站通过访问服务器,来采集数据和沟通信息;通过将处理请求发送给后主机服务器,接受主机服务器所发送的处理结果,来实现信息展示。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运行测试

1.模拟日常核算业务处理

日常核算业务处理主要有处理原始单据、查询打印总汇表和明细流水账等,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输入凭证、复合凭证、凭证记账、凭证查询、凭证汇总等。如测试凭证处理流程。通常情况下,日常凭证制作流程为:将每个月会计期间的凭证输入账务软件,在复核记账后,进行月末结账,之后进入下一个会计期间,重复以上处理过程。在录入凭证后,可立刻进入复核签章记账流程,也可以后再进行复核签章记账。通过以上流程来测试系统状况,并在凭证查询环节进行校验。校验内容有凭证编号的排列顺序,明细账目查询的步骤以及检验结果等。

2.模拟期末核算

期末核算的测试流程为:一是核算测试环境中本月剩余的凭证。二是编制转账与结账凭证。转账结账凭证主要由费用分配结账转账凭证、费用类科目分摊凭证、税金计算结账转账凭证等;测试可以采用账务处理系统的结账转账凭证定义,也可以事先定义好转账分录功能,还可以进行手工输入。三是审核结账转账凭证。四是检查本月账簿和凭证余额表。检查失算平衡对账,发现不平衡现象,可根据引发不平衡的原因,如系统设置出现问题、系统数据被破坏、人员操作失误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检修。五是记录备份后时点、录入新的凭证后恢复备份数据。六是确认结账期间和结账。

3.异常流程测试

对不合理的数据信息进行测试。当输入不合理或是错误的信息时,通过测试系统是否反映错误报告,若显示错误报告,说明系统良好,若不显示,则说明系统存在问题。对于已经修改好的测试缺陷,且修订其他缺陷后,还要进行回归性测试,以测试修订效果。

四、结语

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其不仅需要构建会计系统,而且要求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构建信息化网络系统。因此,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必须从企业信息化出发,结合会计工作特征,加强基于网络环境的硬软件构建,并对已建系统和平台进行测试,只有如此,才能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和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系统级;可测试性设计;飞行器

引言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航天飞行器的地面测试和运行中的在线测试能力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对于地面测试,要求测试能够覆盖更多的故障,并且能快速、准确、及时地诊断系统状态;对于在轨运行状态,由于故障修复极为困难,要求增强产品自主故障诊断、切换和故障隔离能力,以保证系统的任务可靠性。为实现上述技术要求,就必须在航天飞行器设计时同步开展测试性设计工作。应用先进的测试性设计技术,对产品进行总体的测试性分析、设计与验证,已经成为载人航天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先期展开测试性设计工作,对于迅速提高我国航天测试性和诊断技术水平,满足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测试性设计技术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了针对航天飞行器系统开展测试性设计并且对测试性设计工作加以规范的必要性;总结了系统测试性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最后根据国内研究环境和航天产品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符合实际的测试性设计方法。

国内外测试性研究分析

国外研究状况

测试性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航空电子领域。测试性术语最早于1975年由FLiour等人在《设备自动测试性设计》一文中提出,随后相继用于诊断电路设计及研究等各个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广泛开展了测试性方面的研究。同时,美军意识到测试性在装备维护和保障中的潜力,开始致力于在装备研制和使用中推广测试性技术;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标准,使装备研制方和使用方遵循相同的约束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5年,美国国防部颁发的《电子系统及设备的测试性大纲》(miL-StD-2165),标志着测试性已成为一门与可靠性、维修性并列的独立学科。目前,可测试性已在美军机、航天器和导弹等武器系统设计时被广泛应用。其中,在航空工业应用中,据美海军调查称,对F/a-18、F-14、a-16e和S-3a四种海军主要飞机的200多项关键部件进行的测试性技术改进,使它们的使用和维修费用减少了30%,并进一步强调,如果在飞机研制初期就充分开展测试性设计,可降低飞机全寿命费用的10%~20%。

在航天应用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在其卫星设计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测试性设计。传统的测试手段已不能满足卫星生产过程中对测试的需求。于是,在卫星设计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符合ieee1149.1标准的边界扫描结构,并取得了较好的测试结果,为铱星计划的实现提供了保障。美国休斯空间通讯在对卫星的测试中,提出了对系统划分,进行分层测试的思想,并成功的运用到实践中。

国内发展状况

同国外相比,国内开展测试性研究起步较晚,大概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但在近些年来进步速度很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测试性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报告;在重要系统和设备研制中提出了明确的测试性要求,开展了测试性设计分析工作,制定了《装备测试性大纲》(GJB一2547―95)、《测试与诊断术语》(GJB3385-98)等国家军用标准,开发了测试性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

80年代中期,我国对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提出了测试性设计的要求,到90年代后期,对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提出了测试性的要求,特别对军用飞机上新研制的电子设备的测试性作了很高的要求。另外,测试性设计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了现有陆军武器装备的改造过程中,使其故障率大大降低,同时提高了对装备故障的检测率,延长了装备的全寿命周期,降低了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

在航天科研方面,某些型号在研制过程中也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测试性设计技术的研究。并依据国外相关标准制定了QJ-3050《航天产品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QJ-3051《航天产品测试性设计准则》等相关标准。

从总体上看,国内由于缺乏对测试性设计技术的深入研究,在测试性分析与验证、计算机辅助工具和工程实际经验等方面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测试性大纲的贯彻。

航天产品测试性设计规范研究

系统测试性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航天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极高,相对于其他行业,测试性技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较为缓慢。从总体上讲,目前航天各领域在可测试性技术的应用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较为薄弱。具体表现在:

・在系统顶层设计中,已开始注意对系统测试性的总体考虑,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技术途径,除一些概念性要求外少有具体设计要求和指标;

・部分分系统或单机中设计人员自发地进行了测试性设计,但这些工作不是有系统组织的,并未发挥系统测试性设计的优势;

・进行了一定的测试性工作管理,但未形成系统的测试性工作流程,研制程序上测试性设计与产品功能、性能设计不同步,原理样机往往不考虑测试性设计,试验样机只考查Bit的能力,到总装时再考虑系统测试性为时已晚;

・引进了一些测试性设计相关工具,但还不具备形成有效的测试性设计集成环境的能力,设计中更多地依赖于设计师对测试性设计的重视程度、设计水平和经验;

・对测试体系和测试设备提出了“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的要求,但产品的研制过程、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的测试脱节,由不同的设计人员去考虑、设计和实现,难以保证各阶段各级别测试的统一性、兼容性、完整性与一致性。

系统测试性设计工作规范

进行测试性规范研究,要明确开展测试性工作的目标和原则;考虑要完成的测试性工作项目及其完成的时间;并要对工作程序、人员安排、技术支持和信息采集分析等进行规范。尽管我国已经在1995年颁布了GJB2547《装备测试性大纲》,大纲从论证、方案、实施和验证等几方面加强了对测试性技术的指导和监督,对推动测试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该标准主要是参照美军标miL-StD-2165制定出来的,缺乏将标准转化为具体设计方案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具体的航天系统进行设计的可操作性不强。致使上述问题不能被有效地解决。因此需要补充新的测试性文件,规范航天产品测试性工作程序,保证测试性设计与产品功能性能设计同步进行并有机结合,保证系统研制各个阶段开展的测试性工作有据可依。

测试性设计工作流程

我们在对测试性工作规范开展研究,对

实施测试性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依据系统设计研制流程,制定航天产品研制各阶段规范。如图1所示。

论证和方案阶段,规定测试性要求,并分配测试性要求。这段时期内,在系统设计评审中同时评审测试性大纲;在系统初样研制阶段,首先要确定诊断方案,制定并贯彻测试性设计准则并进行固有测试性设计。然后确定出FD(故障检测)、Fi(故障隔离)设计策略,设计出相关软件和硬件,再对设计进行分析,开展测试性验证,采用产品设计与测试性分析迭代的方法改进测试性设计,以满足要求。在初样评审工作中同时评审测试性工作。在正样研制阶段继续对各测试性指标进行验证,并提出建议。

规范中规定了测试性工作项目内容和完成时机等信息都体现在工作流程中,指导着飞行器系统研制各个阶段的测试性工作。

系统测试性设计方法研究

设计实现方式

测试性设计通常有两种实现方法:

・产品设计同时展开测试性的设计

由设计人员直接完成部件或组件的测试性设计和评估工作,最后由设备、分系统和系统总体逐级根据测试性要求进行评估和审核,完成整个系统的测试性设计工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由于设计人员对被设计对象熟悉,设计反复少,设计周期短,但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和测试性技术熟悉程度要求极高,适合于贯彻测试性设计有一定基础,并具备较好的测试性设计环境的单位和部门。

・产品设计与测试性分析反复迭代进行

产品设计人员完成原理设计后,由专门的测试性工作人员或独立机构进行测试性的建模、分析和评估,检验测试性指标的落实情况并给出改进性意见,改进设计后通过反复迭代过程完成产品设计和测试性设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易于实行,但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与测试性工作人员需要反复交互,设计周期较长。

目前,国内缺乏能有效完成测试性设计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软件,产品设计人员对测试性设计熟悉程度也不高。因此,运用第二种方法进行系统测试性设计是较为可行的技术途径。

测试性设计实施过程

通过产品设计与测试性分析反复迭代的方式进行测试性设计,产品设计和测试性分析被分解成同步进行、互相交互的两类不同工作,大大降低测试性设计对设计人员和测试性设计工具的要求。系统的设计过程一般是从性能指标和方案确定、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到软硬件开发与试验。作为设计特性的一种,测试性设计也有一个与系统设计并行的设计过程,图2描述了一个分系统或单机的测试性设计工作实施流程:

并行设计过程中,测试性分析人员与产品设计人员保持同步,并在不同的研制阶段提供相应测试性建议,确保产品设计的顺利进行。测试性设计不干扰产品设计人员原有设计流程和方法。对应于单机、分系统、系统各级设计,都要进行测试性的设计,并根据上一级的测试性分析结果对下一级的测试性设计进行指导和审核,优化测试资源,剔除冗余测试,检验测试接口的兼容性。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同样的测试性分析工具,这样上一级的测试性模型可由下一级各单元的测试性模型直接生成,避免不必要的建模工作。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4

试用期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也进行考核的期限,这是一种双方双向选择的表现。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供您参考。

更多员工试用期的相关内容推荐

新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十篇

2021员工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

员工试用期工作自我简短总结

公司员工试用期合同协议书

员工试用期工作心得体会

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一】20__年X月X日,我有幸来到公司经营管理部从事报批报建工作,在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较快熟悉了公司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现将我试用期的工作情况简要小结如下:

一、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上班伊始,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员工手册》及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做到了无迟到、早退、违规现象。

二、主动学习、尽快适应,迅速熟悉环境,了解报批报建工作内容。

主动、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学习,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

三、工作积极、认真、负责,通过不断学习、请教,总结积累,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1、在领导的安排下,与上海设计部积极沟通和联系,就梅墟项目与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和征询,为方案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帮助。

2、凭工作经验和进度,结合公司实际,努力把工作计划与工作进度密切结合,使计划和进度有效、有序进行。

3、根据项目情况,结合公司一级计划,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所有与项目有关的事务提前进行并完成。

4、尽所能和所掌握的关系,配合并帮助其他部门完成相关工作,提供我所能提供的帮助。

5、在计划要求时间内,提前完成立项备案,为项目正常进行提供了条件。

6、提前把交通分析、日照分析和环境分析完成前期文本和制作,为下一步工作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7、与土地部门积极沟通,加强联系,有效完成了地块高压线路迁移的说服,并在有效时间内敦促政府部门制定了高压线路搬迁方案,为项目进行提供了有利保障。

8、配合公司领导对土地交接工作进行积极的跟踪和有效监督,为领导做好参谋,为土地顺利和正常交接提供本人职责范围内所能进行的工作。

9、利用个人关系,积极为其他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热情无怨言。

与同事之间__X相处、加强沟通、团结协作,以尽快更好的融入团队。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由于在原单位主要从事行政、经营和项目管理工作,对于房产公司的工作内容及流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

在试用期内还没有完全与公司的习惯和规章相融入,这需要领导和同志们的传帮带。

2、工作中有时过于自信,对有些复杂工作估量过于简单,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有急于求成之状,求功心切。

总之,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我个人以为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自我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如果公司认为我试用期内尚算合格并予以转正,我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不足,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所长,积极、热情、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

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二】时光一晃而过,转眼间三个月的试用期已接近尾声。在见习期的工作中,一方面我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严于律己,自觉的遵守各项工作制度;另一方面,吃苦耐劳、用心主动、努力工作;在完成领导交办工作的同时,用心主动的协助其他同事开展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虚心学习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潜力。20__年x月x日,我有幸来到公司工程部工作,在这短暂的三个月中,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忙下我很快的熟悉了公司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现将我试用期的工作状况做简要小结如下:

一、对以前工作的总结

1、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上班伊始,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员工手册》及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做到了无迟到、早退、违规现象。

2、主动学习、尽快适应,迅速熟悉环境和工作资料。

3、工作用心、认真、负责,透过不断学习、虚心请教,总结积累,较好的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4、与同事之间和谐相处、加强沟通、团结协作,以尽快更好的融入团队。

5、存在问题时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前辈请教,学习,以最短的时光熟悉公司理工作资料及流程,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在工作中不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二、对以后工作的计划和推荐

1、计划:今后,我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我、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所长,用心、热情、细致的完成好每一项工作。

2、推荐:公司多一些关于技术方面和特长方面的培训。

三、个人的岗位职责

1、协调工程部与各__x部门之间的工作,做好上传下达

2、统计工程?a

href='///yangsheng/kesou/'target='_blank'>咳嗽背銮谧纯?/p>3、部门临时会议的通知,并做会议记录

4、整理出差及各种票据

5、协助工程部各人员的工作

6、负责工程部所有文件的登记、发放及归档

7、协助项目经理整理项目资料,每个项目建档并归档

8、根据项目经理需要,协助画cad图

9、工程部工具及辅助设备的监督及管理

10、单据送签,经理交办事项

能成为我们公司的一员,深感荣幸。自从进本公司以来,在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忙下,本人认真学习,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以后也将会更加努力!

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三】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在__移动工作2个月了,这段时间里我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学习公司的开发流程,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了解公司的系统开发框架、主要技术。主动和同事沟通、学习经验。在接到项目开发任务后,努力和认真的工作,并在同事的帮助下,如期完成了项目的开发。

试用期的工作还比较有限,简单的列了一些,期待公司领导指出工作中的不足。

1、熟悉公司软件开发的系统框架和主要技术,主要任务是掌握C#开发语言和.net集成开发环境,熟悉公司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及分层开发方式。

2、熟悉劳务费的业务需求,主要任务是参与劳务费许求的分析与讨论,整理出系统的流程和基本功能模块,并设计出数据库。

3、完成劳务费系统功能的开发和测试,主要任务是开发所有web页面,包括基本设定,业务数据导入,各分区域和机型统计报表,及备件核销劳务费的计算等存储过程的编写。

4、参与电子台帐和物流系统的开发,目前主要任务是完成台帐定单部分和报关部分的开发。

在这期间,我也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公司的一些业务不够了解,关于这点我以后要加强和同事的沟通和学习,还有就是代码的组织不是很清晰,关于这点,在现在的开发中我已经改善。

信息管理部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团队,专业水平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我非常荣幸能加入这个团队,我将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扩充学习部门的相关业务知识,争取能在C#开发、eRp二次开发、oracleDBa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

刚走进__时,恰逢公司八周年的庆典,看到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作出贡献的同事,心理只有一种感受——特别感动,他们都是在默默的奉献着自己,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这反映的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也让我对__的文化也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我为成为一名__人而感到骄傲,我将努力的工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更好的工作成绩为公司服务,为在__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而奋斗。

公司试用期个人总结【四】时光飞逝,转眼间我的工作试用期已接近尾声。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在这段时间里大家给予了我足够的宽容、支持、鼓励和帮助,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领导们坚定的信念,和同事们积极乐观的精神。在对大家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为我有机会成为公司正式员工而感到光荣和兴奋。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记得初到公司时,我对公司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公司网站的简单介绍,除此之外,便一无所知了。所以,试用期中如何去认识、了解并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便成了我的当务之急。

到公司的一天,我有幸参加了公司召开的工作会议,受益匪浅,感觉这是一份关荣而附有挑战的工作。学习是取得一切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各相关资料,并从网络上摄取了大量的有用素材,日常工作的积累使我对公司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了公司的壮大对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业工作,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自觉利用节假日参与公司的加班工作。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认真学习岗位职能,工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我所在的技术部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部门,我要认真学习岗位职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克服不足,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1、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通过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业务技能。

2、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细致地的对待每一项工作。

公司试用期个人总结【五】从20__年11月30日入司已经三个月时间,在此期间公司领导和同事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我很多帮助。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刚上线阶段,通过日常工作学习自己对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和客户服务有了更高的认知,同时积极与领导和同事进行沟通,尽快的融入了东兴证券这个集体。在试用期阶段自己主要负责完成以下工作:

1、由于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客户服务平台正处于开发阶段自己进入公司,利用之前的工作经验自己首先提出客户服务平台功能需求,在20__年12月14日和12月22日组织总部和营业部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客户服务平台进行测试,同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金正公司工作人员,并且与金正公司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商讨对客户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并于20__年1月15日完成功能完善建议提交金正工作人员;

2、负责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质检管理办法编辑,并且协助完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制定及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规范用语编辑,完善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制度体系建设;

3、每月定时对总部和营业部客户服务中心话务进行抽查质检,并且将话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发送给各相关工作人员,并对质检问题进行沟通,同时每月提交客户服务中心质检月报,通过此项工作来提高客户服务中心服务水平;

4、从20__年1月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服务平台坐席系统上线之后,开始接听客户咨询电话,通过在接听客户电话过程中来促进业务知识的学习,同时提高自身客户服务意识;

5、每日组织客户服务中心人员的晨会,通过晨会来了解当时市场资讯,共同学习每日疑难业务知识和新业务知识,同时学习公司近期工作任务与重点;

6、针对客户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和标准使用语及相关工作对北京营业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了解客户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和提高服务认知;

7、在总部和营业部客户服务平台坐席系统上线之后,指导营业部通过坐席系统完成新客户回访工作,并且及时解决营业部外呼人员在外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根据公司领导要求同时为了加强公司各部门业务相通,每日收市后负责搜集整理当日疑难业务,并且每周将疑难业务汇总发送总部经纪业务部各位领导和各营业部客服主管。

通过以上工作任务的完成自己发现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改进:

1、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的接听客户咨询电话过程中发现对于公司很多业务知识方面自己仍然需要加强学习,从而才能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2、加强团队沟通协作,加入新的集体之后,并且在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阶段必须很好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完成,尤其根据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发展目标,积极加强与各营业部客服主管的沟通;

3、对于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阶段,应该利用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与客户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的认知加强创新能力,寻找合适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建设的方式方法。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硬齿面:齿轮结构可靠性分析模拟疲劳模块

中图分类号:tm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002-01

1、引言

机械产品全寿命设计是衡量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现代设计过程迫切需要通过工程分析手段预测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将虚拟设计思想更多地融人到复杂机械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设计中,借助工程分析软件对计算机中虚拟的产品样机进行应力分布、疲劳寿命和可靠性设计等,大大提高了可靠性设计水平。

利用国外先进有限元软件丰富的试验数据,应用项目组成员进行的42Crmo硬齿面齿轮的弯曲疲劳可靠性试验及资料,提出该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由虚拟零部件疲劳工作的情况快捷地得到应力一寿命(S一n)曲线,推知其疲劳寿命大样本,以供可靠性分析设计使用。

2、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

2.1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软件

进行产品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首先需要构造产品虚拟样机,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实用的样机几何造型CaD软件有autoCaD,pro/e等,同时还有可以进行各种系统仿真分析的多体运动学、动力学软件aDamS,SimpaCK等。

目前国际知名的通用有限元工程分析软件大多可完成对产品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疲劳寿命测试及寿命概率分析的功能,目前见长的软件有anSYS,mSC/Fatigue,mSC/nastran,考虑虚拟环境的CFX及FLUent。近年来,样机的运动、动力学及疲劳分析技术正处于逐渐深人和系统化阶段,但有许多重要内容要填补,如虚拟环境的融入、几何造型、动力学、疲劳分析技术的集成及开放式。

2.2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多年来人们发展了各种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中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局部应变法(e-n法)与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已成为三种经典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1)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

名义应力寿命法通常称为总寿命法。该方法用于构件总寿命的预测,是以材料或零部件的疲劳寿命曲线为基础的。该方法可以考虑构件表面加工和表面处理对其疲劳寿命的影响,也可以考虑构件焊缝的疲劳寿命,适用于低应力高周疲劳问题。

(2)局部应变法(e-n法)

局部应变寿命法通常称为裂纹萌生法。该方法用于预测构件的裂纹萌生寿命。它应用了材料的“记忆特性”,计人了名义应力无法计及的载荷循环顺序的影响,使寿命估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适用于高应变低周疲劳问题。

(3)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主要用于预测构件从裂纹产生到发生破坏的疲劳寿命。该方法结合模拟材料微观结构变形的数值方法,是数值模拟断裂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3、在硬齿面齿轮弯曲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要求对42Crmo材质的硬齿面齿轮进行了弯曲疲劳可靠性全寿命试验,试验在机械部机械科学研究院英国产inStRon1603型电磁谐振疲劳试验机上进行。采用4级应力水平,即作4组不同应力的轮齿全寿命大样本试验,得到了硬齿面齿轮定寿命下的R-S-n曲线(见图4中实线部分)。本文以此试验为研究基础,进行42Crmo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和试验,得到了虚拟试验的各应力水平下疲劳寿命数据,即S-n曲线。

3.1三维几何造型设计

三维CaD软件为构造精准的零部件虚拟几何造型设计打下软件基础。42Crmo硬齿面齿轮是斜齿圆柱齿轮按渐开线形成的,为从齿轮的造型机理开始就严格遵循渐开线齿面生成和加工机理,应用三维虚拟造型软件mDi公司的aDamS能在几何形体上展成曲面和使曲面扭曲变形的功能,开发出以法平面标准渐开线齿形为基准的斜齿模拟加工过程。

3.2疲劳载荷谱分析

载荷谱是有限寿命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掌握载荷谱的变化规律是进行寿命设计的先决条件。通常,载荷谱是由现场数据采集并经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获得。现场采集的载荷时间历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并且因现场各种因素如开关信号、电磁干扰等影响,会造成原始信号记录失真,出现伪信号。齿轮结构所承受的疲劳载荷,实际上是一连续的随机过程,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平台,可直接给出机械构件在整个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疲劳载荷谱F-t曲线(见图2),以此作为理论分析和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的基础。

3.3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应力分析

建立一对轮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模型主要为六节点五面体单元,单元总数为63359个,节点总数为15213个。这样有利于单元自动生成,有利于提高计算精度。有限元计算中,齿轮材料的弹性模量为4.6x107mpa,波松比为0.3。

由有限元法(Fem)分析计算出随机动载荷谱下轮齿在啮合过程中最大动应力齿轮的位置、数值及周期。

3.4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裂纹寿命预测

断裂力学是在承认裂纹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即微裂纹形成忽略),失效判据是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时发生疲劳断裂。

3.5虚拟试验结果分析

以实作齿轮试验的4级应力水平作虚拟疲劳试验,求得各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数据,这样可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待试验材料齿轮的S一n曲线。

图1虚线部分为42Crmo材料齿轮采用上述虚拟技术所作的S一n曲线,试验中取5个寿命水平n=0.5x1护,1.0x1护,1.5x1护,2.0x1护,2.5x1护的应力分布。与图1中实线部分的实作齿轮试验S一n曲线对比可知,虚拟试验得到的S一n曲线与实际齿轮高可靠度下的S一n曲线比较接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结语

(1)采用全寿命成组试验法得到产品的全寿命概率分布依据的是大样本试验,因此解决复杂机电系统使用期限内无故障的全寿命设计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十分深远的应用前景。全寿命设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机电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攻克使零部件全寿命试验与环境相容这一难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全寿命设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迅速把我国的可靠性设计水平提高到主动可靠性设计的国际前沿水平。

(2)与基于试验的传统方法相比,基于虚拟疲劳设计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能够提供零部件的应力寿命曲线,可以在设计阶段判断零部件的应力分布,可以通过修改设计预先避免不合理的寿命分布。因此,机械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可快捷得出其疲劳寿命大样本,供可靠性分析设计使用,以此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3)目前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还未涉及许多复杂的因素,如初始裂纹的影响和裂纹在扩展过程中的随机波动问题等,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机械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的软件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和虚拟疲劳预测方法,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aDamS模拟42Crmo硬齿面齿轮加工过程,分析了对应的疲劳载荷谱,得到了齿轮应力寿命S一n曲线。

1、引言

机械产品全寿命设计是衡量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现代设计过程迫切需要通过工程分析手段预测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将虚拟设计思想更多地融人到复杂机械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设计中,借助工程分析软件对计算机中虚拟的产品样机进行应力分布、疲劳寿命和可靠性设计等,大大提高了可靠性设计水平。

利用国外先进有限元软件丰富的试验数据,应用项目组成员进行的42Crmo硬齿面齿轮的弯曲疲劳可靠性试验及资料,提出该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由虚拟零部件疲劳工作的情况快捷地得到应力一寿命(S一n)曲线,推知其疲劳寿命大样本,以供可靠性分析设计使用。

2、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

2.1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软件

进行产品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首先需要构造产品虚拟样机,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实用的样机几何造型CaD软件有autoCaD,pro/e等,同时还有可以进行各种系统仿真分析的多体运动学、动力学软件aDamS,SimpaCK等。

目前国际知名的通用有限元工程分析软件大多可完成对产品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疲劳寿命测试及寿命概率分析的功能,目前见长的软件有anSYS,mSC/Fatigue,mSC/nastran,考虑虚拟环境的CFX及FLUent。近年来,样机的运动、动力学及疲劳分析技术正处于逐渐深人和系统化阶段,但有许多重要内容要填补,如虚拟环境的融入、几何造型、动力学、疲劳分析技术的集成及开放式。

2.2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多年来人们发展了各种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中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局部应变法(e-n法)与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已成为三种经典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1)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

名义应力寿命法通常称为总寿命法。该方法用于构件总寿命的预测,是以材料或零部件的疲劳寿命曲线为基础的。该方法可以考虑构件表面加工和表面处理对其疲劳寿命的影响,也可以考虑构件焊缝的疲劳寿命,适用于低应力高周疲劳问题。

(2)局部应变法(e-n法)

局部应变寿命法通常称为裂纹萌生法。该方法用于预测构件的裂纹萌生寿命。它应用了材料的“记忆特性”,计人了名义应力无法计及的载荷循环顺序的影响,使寿命估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适用于高应变低周疲劳问题。

(3)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主要用于预测构件从裂纹产生到发生破坏的疲劳寿命。该方法结合模拟材料微观结构变形的数值方法,是数值模拟断裂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3、在硬齿面齿轮弯曲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要求对42Crmo材质的硬齿面齿轮进行了弯曲疲劳可靠性全寿命试验,试验在机械部机械科学研究院英国产inStRon1603型电磁谐振疲劳试验机上进行。采用4级应力水平,即作4组不同应力的轮齿全寿命大样本试验,得到了硬齿面齿轮定寿命下的R-S-n曲线(见图4中实线部分)。本文以此试验为研究基础,进行42Crmo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和试验,得到了虚拟试验的各应力水平下疲劳寿命数据,即S-n曲线。

3.1三维几何造型设计

三维CaD软件为构造精准的零部件虚拟几何造型设计打下软件基础。42Crmo硬齿面齿轮是斜齿圆柱齿轮按渐开线形成的,为从齿轮的造型机理开始就严格遵循渐开线齿面生成和加工机理,应用三维虚拟造型软件mDi公司的aDamS能在几何形体上展成曲面和使曲面扭曲变形的功能,开发出以法平面标准渐开线齿形为基准的斜齿模拟加工过程。

3.2疲劳载荷谱分析

载荷谱是有限寿命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掌握载荷谱的变化规律是进行寿命设计的先决条件。通常,载荷谱是由现场数据采集并经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获得。现场采集的载荷时间历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并且因现场各种因素如开关信号、电磁干扰等影响,会造成原始信号记录失真,出现伪信号。齿轮结构所承受的疲劳载荷,实际上是一连续的随机过程,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平台,可直接给出机械构件在整个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疲劳载荷谱F-t曲线(见图2),以此作为理论分析和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的基础。

3.3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应力分析

建立一对轮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模型主要为六节点五面体单元,单元总数为63359个,节点总数为15213个。这样有利于单元自动生成,有利于提高计算精度。有限元计算中,齿轮材料的弹性模量为4.6x107mpa,波松比为0.3。

由有限元法(Fem)分析计算出随机动载荷谱下轮齿在啮合过程中最大动应力齿轮的位置、数值及周期。

3.4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裂纹寿命预测

断裂力学是在承认裂纹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即微裂纹形成忽略),失效判据是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时发生疲劳断裂,应力强度因子幅度可用以下关系表示

对裂纹半长a的积分求出裂纹扩展的应力循环次数,即疲劳寿命。计算n时,应力强度因子幅}k、裂纹初始半长a1、裂纹半长极限值a2由式(1)计出。其中:c为与材料有关的系数,a为几何效应因子,山为复应力变化范围。

3.5虚拟试验结果分析

以实作齿轮试验的4级应力水平作虚拟疲劳试验,求得各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数据,这样可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待试验材料齿轮的S一n曲线。

图4虚线部分为42Crmo材料齿轮采用上述虚拟技术所作的S一n曲线,试验中取5个寿命水平n=0.5x1护,1.0x1护,1.5x1护,2.0x1护,2.5x1护的应力分布。与图4中实线部分的实作齿轮试验S一n曲线对比可知,虚拟试验得到的S一n曲线与实际齿轮高可靠度下的S一n曲线比较接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结语

(1)采用全寿命成组试验法得到产品的全寿命概率分布依据的是大样本试验,因此解决复杂机电系统使用期限内无故障的全寿命设计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十分深远的应用前景。全寿命设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机电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攻克使零部件全寿命试验与环境相容这一难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全寿命设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迅速把我国的可靠性设计水平提高到主动可靠性设计的国际前沿水平。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7

1研究现状

1.1空间辐射环境及模型空间辐射环境主要包括星体俘获辐射环境、太阳宇宙射线、银河宇宙射线以及人工辐射环境等。其中,星体俘获辐射环境包括地球辐射带、木星辐射带、土星辐射带等。空间辐射环境受太阳活动的调制明显,太阳活动峰年对空间辐射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太阳质子事件增多和太阳电磁辐射增强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以美国naSa为代表的航天大国或机构建立了一系列空间辐射环境模型,极大地推动了空间辐射环境工程的发展。地球辐射带质子辐射环境模型主要有naSa开发的ap系列模型[3]、CRReSpRo质子模型[4]、基于SampeX/pet数据开发的低纬度太阳平静期质子模型[5]等;电子辐射环境模型则包括ae系列模型[6]、CRReSeLe电子模型[7]、由Vampola改进的ae-8min升级版模型[8]和iGe-2006/poLe电子模型[9-11]。此外,eSa开发的ae和ap模型[12]、俄罗斯的辐射带模型Sinp电子质子模型(1991版)[13]和LowaLt电子模型[14]等。目前,广泛使用的地球辐射带模型为ae8和ap8模型。但由于ae8、ap8模型的最新探测数据已超过40年,且未覆盖低能区域,加上模型本身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以naSa为代表的航天机构正在开发下一代空间辐射环境模型ae9、ap9[15],目前可应用于科学研究,但还没有用于工程设计。模型将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扩展能量覆盖范围(包括热等离子体、相对论电子和高能质子等)和空间覆盖范围;给出由于仪器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天气波动带来的模型不确定度(如ae9电子模型给出了不同置信度下的能谱变化曲线)。太阳宇宙射线是太阳耀斑爆发期间发射的大量高能质子、电子、重核离子流,其中质子占绝大部分,因此又被称为太阳质子事件。用于太阳宇宙射线的统计模型主要有3个,分别是King模型[16]、JpL模型系列[17]和eSp模型[18],其中:King模型可用于预示任务周期内太阳质子注量;JpL模型系列有JpL85和JpL91模型,目前常用的是JpL91模型,被推荐用于任务规划;eSp模型可用于总剂量和最劣事件剂量的预测。此外,常用的还有october89模型。银河宇宙射线是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带电粒子,是由能量很高、通量很低的带电粒子组成,其中质子成分占85%,α粒子成分占14%,重离子成分占1%。银河宇宙射线模型主要包括Badhwar-o’neill模型[19]、CReme86/CReme96模型[20]和nymmik模型[21]等。国际标准化委员会针对太阳宇宙射线和银河宇宙射线分别给出了iSo-15391[22]和iSo-15390[23]国际标准,对太阳宇宙射线和银河宇宙射线的成分、能量、通量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深空辐射环境及模型方面,目前,国际上主要对月球、火星、木星和土星等的辐射环境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模型。尤其是木星和土星,由于它们具有强磁场,因而有自己的辐射带。其中,对木星辐射环境研究得最多,获得的空间探测数据也最多,木星质子模型主要为D&G83模型和Salammbo模型,电子模型主要包括D&G83模型、GiRe模型和Salammbo模型[24],此外,还有JoSe模型(包含电子、质子、碳、氧、硫等)[25]、iem星际电子模型[26]、HiC重离子模型[27]等。太阳电磁辐射环境及其模型主要采用美国naSa的数据和世界气象组织(wHo)的数据,其中太阳常数分别取(1353±21)w/m2和1368w/m2,多数文献上采用1367w/m2。目前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空间辐射环境模型并应用于科研和型号研制任务中,但就空间辐射带模型而言主要为长期的静态环境模型,也没有考虑各向异性对航天器的影响,模型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

1.2空间辐射环境效应及机理空间辐射环境将对材料和器件带来严重的辐射损伤效应(见图1)。辐射损伤效应根据其类型可以分为单粒子效应(See)、电离总剂量效应(tiD)、位移损伤效应(DD)(又称为非电离总剂量效应,tniD)、充放电效应、辐射生物学效应、辐射诱导传感器背景噪声效应等。其中,单粒子效应比较复杂,按照损伤程度又可以分为:1)破坏性效应。如单粒子锁定(SeL)、单粒子快速反向(SeSB)、单粒子绝缘击穿(SeDR)、单粒子栅击穿(SeGR)和单粒子烧毁(SeB);2)非破坏性效应。如单粒子暂态(Set)、单粒子扰动(SeD)、单粒子翻转(SeU)、多位翻转(mCU)、单粒子多位翻转(SmU)和单粒子功能中断(SeFi)。辐射损伤效应根据影响时间不同,可以分为长期效应和瞬态效应。长期效应是指造成材料或器件性能的长期改变或退化,瞬态效应是指材料或器件所发生的性能改变或退化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根据损伤模式可分为电离损伤和位移损伤。电离损伤的长期效应主要包括电荷激活、电荷传输、价键变化及分解等;电离损伤的瞬态效应包括光电流导致的终端瞬态电压变化、双稳电路锁定等。位移损伤的长期效应包括缺陷密度增加、载流子寿命降低、载流子密度降低等;位移损伤的瞬态效应包括少数载流子寿命的快速退火等,见图2。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空间辐射损伤对航天器在轨安全的影响,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体而言还有以下不足:1)开展了大量的空间辐射效应试验研究,而空间辐射损伤机理研究相对较少,有些辐射效应机制仍不清楚。2)空间辐射效应数据缺乏,一些关键器件或材料的空间辐射效应有待评估,例如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电子器件单粒子效应或者CCD等光电器件的位移损伤效应等。3)多种辐射环境因素的协同效应或者辐射环境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协同效应有待研究。

1.3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试验的评价标准国际化标准组织和航天大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指导本领域或本国家的航天活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航天实践活动表明,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试验的评价标准(或规范)已经在航天器设计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空间辐射环境的标准,有iSo标准(如iSo15391、iSo15390、iSo21348等),美国军用标准如miL-StD-1890,欧洲标准eCSS-e-10-04C等。关于空间辐射效应的标准,有如eCSS-e-St-10-12C等[31]综合性标准,eCSS-Q-St-70-06C[32]和aStm-e-512[33]等材料性能退化试验标准,miL-StD-750[34]和eSCC25100[35]等单粒子效应试验标准,miL-StD-883[36]、aStmF1892-06[37]和eSCC22900[38]等总剂量效应试验标准,eSCC23800[39]、eCSS-e-20-06[40]、naSatp-2361[41]等表面充放电效应试验标准,naSa-HDBK-4002a[42]内带电效应试验规范,iSo23038[43]、aStme1854-2007[44]和JpLpublication96-9[45]等位移损伤效应试验标准。我国在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标准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正逐步建立和完善以GJB/Z24—1991[46]、GJB2502[47]、GJB6777—2009[48]、GJB7242—2011[49]、GJB762.2—1989[50]等为代表的国家军用标准,和以QJ10005—2008[51]、QJ10004—2008[52]等为代表的行业标准。但相关标准主要集中在单粒子效应和总剂量效应领域,而表面充放电效应、内带电效应和位移损伤效应等标准仍然匮乏。

1.4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地面模拟试验方法航天器材料及器件的在轨性能退化情况可通过飞行试验和地面模拟试验来获得。其中,地面模拟试验由于具有周期短、花费少、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用来评估航天器敏感材料及器件的空间环境适应性。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比较复杂,地面模拟很难再现真实的空间环境,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间带电粒子辐射是连续能谱分布,带电粒子涵盖了从几个eV到GeV的范围,地面模拟很难实现多能量带电粒子的同时模拟;二是高能带电粒子地面模拟难度较高,尤其是对电子元器件的高能带电粒子效应模拟;三是航天器在轨寿命长,从经济角度考虑,地面模拟试验通常很难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环境或效应的模拟。因此,针对航天器敏感材料与器件,通常采用地面加速试验和效应等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航天器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的地面模拟试验[2]。在航天器材料空间辐射环境效应地面模拟试验方面主要采用剂量-深度分布法、等效能谱法和金属薄膜散射法等。在航天器电子元器件模拟方面,主要是采用一种或几种辐射源,利用效应等效原理来开展模拟。单粒子效应是利用重离子、质子、脉冲激光等作为模拟源,采用敏感度-Let值响应曲线的方法,总剂量效应采用辐射损伤等效法,位移损伤效应采用等效注量法、位移损伤剂量法、劳申巴赫法等[53-55],表面充放电效应采用正向电位梯度法或反向电位梯度法,内带电效应采用高能电子注入法,紫外辐射效应采用曝辐量等效法或能量等效法[2]。虽然世界各国在空间辐射环境效应试验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有些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材料性能退化评价方面,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剂量-深度分布方法,而效应等效的能谱等效法和金属薄膜散射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加速因子对材料性能的退化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2)在紫外辐射材料性能退化方面,目前世界各国开展的近紫外辐射效应较多,而真空紫外辐射效应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10~115nm波段的影响,由于地面模拟手段比较复杂而开展得较少;此外,温度和加速因子等参数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3)单粒子效应试验通常采用重离子和锎源开展,而利用质子和脉冲激光等辐射源开展单粒子效应的试验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4)电子元器件总剂量效应试验通常利用钴源开展,而高能带电粒子、X射线等总剂量效应试验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5)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同效应地面模拟试验开展较少,其协同机理和协同效应模拟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1.5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目前主要从环境模拟和效应等效模拟两个角度研制了一系列地面模拟试验设备。在太阳电磁辐射环境模拟方面,主要是以紫外辐射环境为代表的地面模拟试验设备,相应的紫外源主要包括氙灯、汞氙灯、氘灯、射流式气体喷射源等。在带电粒子和中子等辐射环境及效应地面模拟方面,由于空间粒子的复杂性,地面试验主要采用效应等效模拟的方式,利用地面加速器或者辐射源来开展地面模拟试验。单粒子效应主要通过重离子加速器、锎源或者脉冲激光作为模拟源,其中重离子加速器又可以分为串列静电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电子元器件的总剂量效应模拟试验设备主要使用60Coγ射线源,材料方面的总剂量效应模拟试验一般用电子加速器和质子加速器进行。表面充放电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主要采用低能电子束作为模拟源,而内带电效应地面模拟则主要采用中高能电子束来模拟。我国空间辐射环境与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采用的模拟方式与国外基本相似,但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已有空间辐射效应地面模拟设备的性能指标落后,模拟试验水平较低;第二,新的模拟试验由于缺少设备不能开展;第三,加速器终端用于模拟试验的配套设备不具备或不完善。目前,航天大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体系,体现出以下特点:1)材料级空间辐射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向多因素综合环境方向发展,如SemiRamiS总剂量综合模拟试验设备同时具备电子、质子、紫外、真空、温度等环境要素,见图3[2];2)器件级辐射环境效应通常采用高能加速器开展地面模拟试验,尤其是单粒子效应、位移损伤效应、总剂量效应等;3)部分实现了性能的原位测试。但在设备指标上有待进一步改进,主要表现:带电粒子能量仍然较低,不能有效开展地面模拟试验;性能原位测试手段缺乏;微观原位测试和监测手段较少。由于空间辐射环境与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试验技术本身涉及的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因此地面模拟试验设备的建设应该有相当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要充分预计若干年以后的模拟试验需求。

1.6空间辐射效应飞行试验技术利用航天器进行的空间科学试验,基本上可以分为密封舱内试验,非密封舱内试验和舱外(暴露)试验3大类。暴露试验是指把试验装置或被试样品(材料、元器件或设备)放置于航天器的桁架或外表面,使之直接暴露于空间环境之中所进行的各种试验。与密封舱和非密封舱内试验相比,具有空间环境更加真实、性能研究更加准确的优点。航天大国非常重视空间飞行试验,针对空间辐射环境下的航天器敏感材料、电子元器件的性能退化规律开展了大量的空间飞行试验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航天器材料与电子元器件在轨的真实环境效应数据,以指导地面设计;另一方面,也对航天器材料与电子元器件的地面模拟试验进行比较,为地面模拟试验方法与设备改进提供参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利用StS-5回收了已进行材料空间暴露试验的返回式卫星,各航天大国开展了大量的空间暴露试验。从空间环境特性监测平台LDeF到国际空间站上搭载平台,国外先后发射了20多种监测平台,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LDeF[56]和miSSe为代表的材料空间暴露平台,主要研究空间环境对材料的影响,通过暴露平台研究空间环境对材料的累积效应;二是以meDet为代表的在轨环境因素监测平台,主要是对空间环境因素进行监测;三是以opm[57]为代表的在轨空间环境效应综合监测平台,可同时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对材料的环境效应,见图4。opm的核心设备为反射计、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总积分散射计(tiS)、分子污染监测器、原子氧监测器、辐射监测器等。不但可以实现对材料性能(光学透射率、吸收率、反射率、热发射率)的真空环境下原位测试,同时也可以探测空间环境,如原子氧、分子污染、太阳辐射等。单粒子效应主要通过卫星(如CRReS卫星)在轨飞行数据而获得。美国和欧洲、俄罗斯等国家合作开展了总剂量效应在轨飞行试验,先后进行了多次大型的长时间空间环境暴露下材料性能退化试验。主要有长期实验暴露装置(LDeF)、光学性能监测器(opm)、“和平号”空间站环境效应载荷(meep)和国际空间站材料试验(miSSe)[59]。表面充放电飞行试验包括Sampie[60]、piX-Ⅰ、piX-Ⅱ[62]、SFU、ipRe、科学探测卫星p78-2(SCatHa)[63]等。内带电效应飞行试验典型代表如集约环境异常传感器(CeaSe)[64]等。太阳电池飞行试验包括Hipparcos卫星[65]、etS-V卫星和mDS-1卫星[67]等。我国自1971年3月发射“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开始空间辐射环境天基探测以来,以搭载方式或通过专门的探测卫星开展了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的飞行试验。在40多年的时间内,先后发射了用于空间环境探测的专业卫星和搭载星船30余颗(艘),包括“东方红二号”卫星、“风云”系列卫星、“资源”系列卫星、“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卫星、“遥感”系列卫星以及“嫦娥”系列卫星等搭载多种空间辐射环境探测仪器。目前开展的天基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探测主要包括高能带电粒子、低能带电粒子、太阳X射线、单粒子效应、卫星表面充电、辐射剂量等。尤其是“实践”系列卫星和“神舟”飞船的探测,促进了对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的了解,获得了宝贵的数据。目前,世界各国开展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飞行试验呈现以下特点:1)专用试验卫星和卫星搭载相结合;2)环境探测通常采用专业探测器,效应探测通常用航天器飞行数据来分析;3)飞行试验平台向着环境探测与效应探测一体化方向发展。

1.7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方法则是飞行试验和地面模拟试验的有效补充,既可以对航天器遭遇的空间辐射环境及航天器内部的辐射环境进行预示,也可以对航天器材料与器件的性能退化进行预示。空间辐射环境的模拟采用直接建立环境模型的方法,而经过材料等屏蔽后的环境则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或确定性方法来数值模拟。根据蒙特卡罗方法设计的程序很多,如Geant、eGS4、mCnp、itS、FLUCK、etRan等程序。空间辐射效应数值模拟软件主要由欧美航天大国开发设计,分为综合性仿真软件和专用软件,其中:综合性数值模拟软件如SpaceRadiation,SYStema、SpenViS、FaStRaD等;专用软件主要针对不同的效应开发,如总剂量分析软件itS、SRim等,表面充放电软件naSCap、naSCap-2K、SpiS、mUSCat、SenSit等,内带电效应软件DiCtat、eSaDDC、nUmit、atiCS等,位移损伤软件SaVant、SCReam等。下面对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数值仿真的几款典型软件进行简要介绍。SpaceRadiation软件[68]的主要功能在于空间环境参数及空间辐射效应的计算,可以模拟分析航天器在范•艾伦辐射带、太阳耀斑、银河宇宙射线、中子、人工辐射等环境下的辐射损伤效应,用于对单粒子翻转、总剂量、位移损伤、生物学等效剂量和太阳电池损伤进行预示。SYStema软件包括Dosrad、earthrad、matcharge、perturbation、plume、thermica、outgassing、atomox等分析模块,可以用来对空间辐射环境、航天器舱内的辐射剂量、太阳电池辐射损伤等进行模拟预示。FaStRaD是用于航天器三维辐射分析与防护设计的CaD软件,可用于分析各种类型的元器件、面板、设备和卫星内任意一点的辐射剂量,不但可用于辐射剂量分析,而且可以用于辐射设计分析。SpenViS是由eSa开发的一个用户界面友好的在线网络程序,可以开展银河宇宙射线、太阳高能粒子、地球辐射带、磁场、空间等离子体、高层大气、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光照等空间环境的分析。其RadiationSourcesandeffects模块包括辐射源(俘获带电子和质子、太阳宇宙射线、银河宇宙射线)、单粒子效应、总剂量效应、太阳电池损伤效应等等。SpacecraftCharging模块则可以对深层介质带电、航天器表面带电、太阳阵和航天器结构电势、低轨道环境参数及航天器带电数据设置等进行分析和设计。naSCap-2K是一个三维的航天器等离子体环境效应模拟软件,可以广泛模拟各种等离子体现象。其具备的能力包括:定义航天器表面、几何形状、结构;计算航天器表面与时间相关的电位;计算航天器的静电电位,柔性边界条件和空间电荷;产生并追踪电子和离子,计算表面和体电流与电荷密度;表面电位、空间电位、粒子径迹、时间相关电位与电流的可视化。DiCtat是用于卫星内带电效应仿真分析的软件,其建立了平面或柱体简单几何体结构的一维模型,采用FLUmiC的恶劣电子环境模型,利用解析方程描述电子在屏蔽物上的运动和沉积。介质体最大电场根据欧姆定律获得。最终,将程序代码计算得到的最大电场强度和材料击穿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定结构是否会发生放电。如果最大电场强度超过材料的击穿阈值,那么该程序将建议修改航天器的防护层和厚度,直至达到材料的安全阈值为止。SaVant是由naSa格林研究中心开发的基于位移损伤剂量模型的太阳电池阵验证分析工具,可以方便地评估太阳电池阵在轨寿命末期的性能,对于不同太阳电池工艺的地面模拟试验的开发和设计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SaVant软件不但可以对单结太阳电池进行性能退化模拟分析,而且能够对多结太阳电池和薄膜太阳电池的性能退化进行预示。我国在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数值仿真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欧美航天强国相比,不论在辐射环境模型,还是在核心算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型号工程的普及使用或商业化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1.8抗辐射加固技术针对航天器在轨的恶劣辐射环境,航天器材料、元器件、分系统等往往不能满足航天器在轨寿命期间的抗辐射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抗辐射加固。通常,抗辐射加固一般针对元器件和电子线路等,从硬件、软件和结构设计角度进行,而很少针对航天器材料开展工作。单粒子效应抗辐射加固设计主要通过选用对单粒子效应敏感度低的器件,在电路防护设计方面采用硬件看门狗、冗余设计和降额设计,对将操作系统内核和与有效载荷安全以及飞行成败有关的程序存放在Rom区,采用对特定工作信号进行监视的软件“看门狗”,以及eDaC技术、三模冗余等技术来实现。总剂量效应抗辐射加固设计主要通过加强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的选用、给予电子元器件和材料一定的设计余量、加强电子元器件的总剂量局部屏蔽防护以及对航天器内部的设备布局进行抗辐射优化设计等措施来实现。表面充放电效应抗辐射加固设计主要通过严格控制航天器表面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加强接地系统的设计、严格控制关键材料及材料到结构地的电阻、充分利用滤波技术以及加强污染控制等措施来实现。内带电效应抗辐射加固设计主要通过选用合适的星内介质材料、加强内带电效应的屏蔽设计、加强结构地的设计等来实现。这有赖于对内带电效应的机理、试验与评价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位移损伤效应抗辐射加固设计则通过加强抗辐射光电材料的选用与研制、对光电材料的位移损伤性能给予充分考虑并留有设计余量、加强位移损伤效应评估和开展辐射损伤修复技术等来实现。虽然抗辐射加固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型号中得到了应用,但在抗单粒子效应的防护设计,光电器件(尤其是CCD等器件)抗位移损伤效应加固技术,内带电效应的工程分析与评估、模拟试验与测量技术,以及人工核辐射与激光辐射在轨加固技术方面仍需加强研究。

2发展趋势

2.1空间辐射环境及模型空间辐射环境及模型的研究,对航天器的设计、防护及在轨故障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空间辐射环境模型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1)开发动态辐射环境模型。目前使用的辐射环境主要是长期平均的静态辐射环境模型,需要进一步开发能够反映太阳活动影响、地磁扰动和长期地磁漂移的动态环境模型。2)开发各向异性空间辐射环境模型。对于在轨航天器尤其是高轨道航天器及其内部环境,各向同性模型并不能真实反映其辐射效应,有必要开发具有工程应用性的各向异性空间辐射环境模型。3)开发更加准确的空间辐射环境模型。世界各国开发的空间辐射环境模型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低能能谱段,需要开发更加准确的空间辐射环境模型,提供低能谱段的数据,并提高置信度。

2.2空间辐射效应及机理研究在空间辐射效应及机理的研究方面,以下两个方向需要重点关注:1)开展不同的空间辐射环境要素或地面模拟源对航天器材料与器件性能退化微观机制的异同性研究,并进一步完善空间辐射环境效应退化模型和试验方法。2)航天器在轨环境是多种因素并存的环境,正确开展航天器敏感材料和器件的空间辐射效应评价就要关注多种因素对航天器的协合效应。3.3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试验评价标准目前,世界各航天大国均非常重视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试验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其中,对空间辐射环境效应地面模拟试验方法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修订和完善空间辐射环境标准与规范。在现有空间辐射环境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针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制修订更加完备和精确的空间辐射环境标准与规范。二是完善空间辐射效应标准与规范。1)建立质子单粒子效应和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试验的相关标准规范;2)针对利用60Co来代替高能粒子开展总剂量效应可能存在过试验的问题,建立高能带电粒子的总剂量效应试验标准;3)建立表面充放电效应的国际通用标准和规范,开展航天器材料、器件与充放电效应相关的关键设计参数的验证和研究;4)建立内带电效应的标准和规范;5)建立光电器件的位移损伤效应通用的标准或规范;6)建立普适的航天器空间材料紫外辐射效应的标准,尤其是10~115nm波段,其试验方法和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

2.4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地面模拟试验方法空间辐射效应试验方法是开展地面模拟试验的前提和基础。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在材料性能退化评价方面,开展能谱等效法和金属薄膜散射法的试验方法及其有效性的研究;2)开展10~115nm波段紫外辐射效应的试验方法研究,同时,加强温度和加速因子等试验参数的探讨;3)加强质子和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的试验方法及其等效性研究;4)研究高能带电粒子、X射线总剂量效应试验方法,以及钴源总剂量效应试验的等效性;5)开展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合效应地面模拟试验方法研究。

2.5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未来研发空间环境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装置应该遵循以下几条规则:1)包括的环境及效应要素全。在一个或多个组合试验腔中集成电子、质子、近紫外、真空紫外、原子氧、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污染源等,从而可开展空间多因素环境的协同效应研究。2)设计性能指标可靠合理。既能满足航天器材料与器件的性能退化评价,又避免不必要的高指标带来的经济浪费。3)监测手段全,布局合理。由于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存在一定的面积均匀性问题,因此,需要对监测手段进行合理布局,同时要尽可能多渠道进行监控,应该具备四极质谱仪、石英晶体微量天平、法拉第杯、真空计、温度控制计、紫外辐照度计、速度干涉仪等。4)充分考虑原位测试的必要性。由于异位测试带来回复效应的问题,因此,不论是宏观性能如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需要进行原位测试,而且其微观性能如成分、结构、缺陷、形貌等也需要进行原位测试,可以配备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Sem、表面电阻率测量装置、aeS/XpS等。如果需要对试件的性能退化机理作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配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设备、光致荧光光谱分析设备、红外光谱设备等。低地球轨道环境及效应模拟腔见图5。

2.6空间辐射效应飞行试验技术未来,航天器空间辐射效应飞行试验技术主要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空间环境与效应飞行试验平台向着公用型、集成化、多功能等方向发展。要求飞行试验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能够实现在任何卫星平台上安放,长寿命、高可靠,可以同时实现多种辐射效应的探测或监测。2)实现空间环境探测及环境效应检测的同时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空间环境效应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长期的性能演化分析提供可靠支持。3)重视空间辐射效应的原位测试。在空间辐射环境作用后,很多航天器材料或器件的性能存在明显的回复效应。因此,实现在轨性能原位测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7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数值模拟经过多年的努力,世界各国开发了一系列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的数值仿真软件,但仍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未来,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数值模拟将向以下方向发展:1)涵盖的空间辐射环境要素和空间辐射效应要素全。未来的数值模拟平台应该能够涵盖所有的空间辐射环境和环境模型,并能够实现所有的空间辐射效应数值模拟分析。在同一数值仿真平台中,既包含所有的空间辐射环境要素,如地球辐射带、太阳宇宙射线、银河宇宙射线、X射线、中子、太阳电磁辐射等,又能实现所有的辐射效应,如不同类型的单粒子效应、总剂量效应、位移损伤效应、表面充放电效应、内带电效应、太阳电磁辐射效应等。2)具有较高的模块化、可视化和便捷的可编辑功能。未来的空间辐射环境与效应数值模拟平台中,空间辐射环境、空间辐射效应、航天器三维结构、输入输出应该做到模块化,而且能够实现互相调用;其数值模拟结果能够实时可视化输出;关键环境参数或航天器结构参数能够比较方便地编辑。

2.8抗辐射加固技术世界各航天大国均非常重视航天器抗辐射加固设计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抗辐射加固纳入到航天器研制的全流程中。从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选用与验证,航天器结构设计与布局、在轨故障分析与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抗辐射加固的重要性。2)加强新材料、新器件的抗辐射加固工作。新型高性能、高集成度电子元器件或材料往往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度,容易发生单粒子效应等,需要加强其抗辐射加固工作。3)加强位移损伤效应、内带电效应的抗辐射加固研究。相较于单粒子效应和总剂量效应等,位移损伤和内带电效应逐渐成为航天器在轨辐射损伤的重要效应,因此亟需加强此二种效应的抗辐射加固研究。4)开展人工辐射环境的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包括航天器敏感材料或器件对空间核爆炸、激光等的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5)加强抗辐射加固的效果验证与量化评估技术研究。有些材料或器件的抗辐射加固可以进行试验验证,而有些无法开展具体的试验评价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效果验证与量化评估方法。

3结束语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淤地坝试验研究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是与科学研究分不开的。从西周到晚清,自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坡地修梯田,沟壑筑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其试验研究工作也就相运而生。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国家主管部门对淤地坝建设的推动,都是从开展科学研究入手,首先是建立科学研究机构。水利专家李仪址先生于1927年提出在沟道中修筑淤地坝,防治沟壑扩展,减少入黄泥沙的技术方案,作为治黄方略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付诸实施。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农林部和黄委会,先后在天水和西安建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1945年由国家投资,黄委会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郊荆峪沟流域支沟上修建留淤土坝一座,控制流域面积2.6km2,土方2万m3,是黄河流域第一座“官办”淤地坝。建国后,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水保科研机构也相应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需要,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试验相结合,与教学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联合攻关等不同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在沟道侵蚀机理、淤地坝规划布局、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监测技术、管理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科研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筑坝淤地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试办示范阶段(1949—1957)

从1949年开始,在陕西省米脂县试修淤地坝。1952年绥德水保站成立后,以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四县为重点试办区,积极宣传推广修坝淤地,两年内筑坝214座,一般坝高5—10m,单坝控制面积0.5km2以下。1953年后,在晋、陕、蒙得到大面积推广,筑坝淤地技术得到普及。西峰水保站也重点开展了塬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的试办与推广,创建了南小河沟十八亩台沟壑土坝。

——大发展阶段(1959—1980)

由于前阶段试办成功,使群众看到筑坝的好处。建立了以沟坝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在淤地坝施工中,各地大搞技术革新现和工具改革,较多地采用爆破松土、拖拉机碾压、水枪冲土、水中倒土、水坠法筑坝技术,淤地坝有了突破性进展,建坝工效成倍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仅1968年到1980年12年,共修淤地坝2.76万座,可淤地3.3万hm2。陕西省榆林、延安地区1973—1975年新增坝地17.6万亩;山西省1970—1980年11年内新增坝地占1949—1987年内新增坝地的50.6%;内蒙古自治区黄甫川流域,70年代所修淤地坝占淤地坝总数的61.7%。但这段时间,有些地方在筑坝淤地中曾出现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偏向,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在1977—1978年两次特大暴雨中,这部分工程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毁损失。但这段时期淤地坝的发展数量、坝系布设和施工技术都比过去有较大突破,而且在拦泥、淤地、增产上卓的成效。

——以治沟骨干工程为支撑的坝系建设新阶段(1981—1992)

这一时期,虽然淤地坝建设速度比70年代减缓,但筑坝技术、效益则进一步提高。各地认真总结30年筑坝淤地经验教训,对淤地坝的坝系规划、工程结构、设计洪水标准和防洪保收、建坝顺序和规模、拦洪蓄水淤泥生产相结合、坝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生产管理和维修养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以坝保库、以库保坝”、“小多成群有骨干”等经验为群众所共识。1986年以来,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进行治沟骨干工程专项建设。由于有正规的设计,库容比较大(大于50万m3),不仅有拦泥库容,而且有防洪库容。因此,能够起到“上拦下保”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拦泥、淤地、防洪、保收等综合效益,在多次暴雨袭击下,未发生垮坝现象。1986—2002年,共修建骨干工程约1500座,淤成坝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87万hm2。晋西、陕北一些开展淤地坝建设较好的小流域沟道已形成坝系,有些已接近相对稳定。

——坝系相对稳定建设研究阶段

进入90年代中期,在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多沙粗沙区沟道流域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九五”水保科研基金课题《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指导下,广大科技人员以沟道坝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坝系相对稳定、沟道坝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淤地坝运行管理机制、淤地坝的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区域和领域进一步扩大。科学试验研究为领导决策,确立“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思想起到了科技支撑作用。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初步建成了以陕西省宝塔区碾庄沟、山西省离石县阳坡、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甘肃省定西县花岔、宁夏西吉聂家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小流域坝系,对坝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典型示范作用。

?在试验研究内容上,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在淤地坝的拦泥减蚀机理、坝系规划、坝库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养护、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并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起到了科技支撑的作用。

——淤地坝拦泥减蚀机理研究,基本摸清了沟壑中产水产沙规律,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基金、水利部水沙基金、黄委会水保基金等相继开展了河龙区间水沙变化分析研究,其中淤地坝拦泥减蚀作用分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重点开展了小流域水沙变化、淤地坝减水减沙减蚀作用和效益计算方法研究,并对黄河来水来沙区域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淤地坝的减水减沙作用,从大量的调查的测量,得到每公顷坝地的拦泥量随坝高不同而不同,坝愈高单位面积坝地拦泥量愈大;通过对河龙区间21条支流分析,淤地坝减沙量占水保措施减沙量的42%—80%,坝系的拦泥减沙效益是其它水保措施不能比的;淤地坝具有抬高基准面,防止沟道下切和沟岸坍塌、扩张的作用。据西峰水保站在南小河沟的观测,该流域泥沙主要来自沟床下切,红土泻溜和坍塌,其侵蚀量占全流域产沙量的25.5%和60%左右;熊贵枢等用支流把口站的资料分析了无定河赵石窑以上坝库的减蚀量,得到其减蚀作用约为多年平均输沙量的20.8%。可见坝库的减蚀作用是可观的

——坝系规划布局研究,使淤地坝建设逐步迈入规范化、科学化和区域化的轨道

淤地坝规划是指坝系建设规划。坝系建设的主要含义,就是在一条小流域内,规划修建“小多成群有骨干”的土坝工程体系,做到遇洪水能拦,遇天旱能灌,淤地能种,水多能排,来沙能淤,种植安全。围绕坝系建设,各地科研单位在规划原则、工程结构、合理布局、建坝密度,洪水调节等方面开展了研究。1959年,绥德水保站在韭园沟小流域修筑淤地坝时,将一条沟道中的坝分为主坝与腰坝,拦截上游的洪水,保护坝地安全生产。此时开始出现“坝系”的概念。

此后,随着淤地坝的增多,坝地防洪保收问题愈来愈突出,1961年,绥德水保站在坝地较多的王茂沟流域进行坝地防洪保收试验研究时,有意识地进行坝系规划。并提出坝系规划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大小结合,蓄种相间,轮蓄轮种,计划淤排”;在坝系布局上提出“全面利用,以排为主”和“蓄种相间,蓄排结合”两种形式;在建坝顺序上提出了支毛沟由下到上、干沟由上到下或上下结合的办法。1970年以后,由于水坠坝技术的应用推广,淤地坝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淤地坝不断增多。淤地坝的坝系布设在王茂沟坝系布设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坝系规划研究工作。

七十年代中后期,黄河中游地区连续发生暴雨洪水毁坝事件,在总结二十年淤地坝建设经验和洪水毁坝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坝系中应增加控制性骨干淤地坝(此即后来所说的骨干坝),1979年将王茂沟坝系规划原则改为“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骨干控制、滞洪排清、全面利用,一次设计、分期加高、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这一规划布设与防洪保收原则,首先反映坝系应中增设骨干坝以提高其防洪能力;其次,它反映出淤地坝的结构以两大件为主,以便于滞洪排清;再次,反映出坝系建设的目标是,长期发挥防洪、拦泥和生产效益,以便相对稳定的实现。

进入八十年代,坝系研究由建实体模型、总结经验为主转入理论研究为主的阶段。1983年,绥德站应用正交试验分析法,对小流域坝系的布坝密度、骨干坝位置、泄水建筑物形式(结构组成)、打坝顺序及建坝时间间隔等进行优化研究;1987年黄委会第一期水保基金,研究提出了晋西、内蒙古、陇东、海东等不同类型区小流域坝系规划的方法的总体布局;全面总结了无定河流域40多年来大型淤地坝的建设经验,首次开发了集数据库、模型库、图形库及专家系统为一体的无定河治沟骨干工程决策系统;九十年代,利用非线性规划技术以建坝高度和建坝时间为决策变量进行优化规划研究,西北农大以淤地坝的拦泥坝高、滞洪坝高为决策变量,对坝系进行过优化研究;此外,山西省水保所也进行过该方面的研究。

与此同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和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也曾设专题进行坝系相对稳定试验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建立了榆林沟、韭园沟实体模型。

淤地坝防洪保收研究,绥德站于1979—1985年在王茂沟及黄土坬等五个坝系,进行坝系防洪保收观测试验,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在侵蚀模数1.8—2.0万t/km2的地区,坝地面积相对稳定指标为流域面积的1/20,坝地高杆农作物的耐淹深不超过0.8m,耐淹时间为5—7天,耐淤厚度不超过0.3m/次。山西省水保所于90年代初,曾进行过防洪保收人工模拟试验,其研究结果基本接近于前述指标。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淤地坝的规划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设计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淤地坝的防洪标准,使工程结构更趋合理

坝库的设计技术主要开展了设计洪水标准、工程结构、最优土坝断面确定的研究。

在设计洪水标准研究方面,建国初期,大部分地区缺少气象水文资料,沟中修坝一般用调查洪水作为设计洪水,或用暴雨推求设计洪水。从50年代后期,各地有关单位经过研究提出适应一定范围的小洪水设计计算方法与经验公式,供部分地区使用;大部分无资料地区则引用邻近地区暴雨资料来推求洪水。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各省(区)和许多地、市相继编写出当地的水文手册、水文图集等。1986年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主持编写《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由水利部颁发执行。同时各省(区)也根据工作需要,编写了技术手册,供设计用。陕西省编印了《陕西省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手册》、山西省编印了《山西省淤地坝设计、施工实施细则》等。这些规范、规定的制定,使淤地坝建设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在工程结构方面,1953年起黄委会西北黄河工程局在中游地区建设沟壑工程,其设计标准、施工技术都参照水利工程中土坝建设的有关技术进行的,设计标准为p=10%,校核标准为p=5%—2%,设计拦泥年限为5—10年,坝体结构组成以“三大件”为主,也有少数坝不设溢洪道,施工方式均为夯实法,这些坝建设过程中在有关试验站的配合下,做了大量的试验观测工作,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由西北工程局总结编写了《沟壑土坝工程设计手册》、《设计工作细侧》及《沟壑土坝施工简则》,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第一套指导淤地坝建设的试验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黄委水科所,通过对中游地区四省332个筑坝土样的试验分析,研究确定了不同土料筑坝的经济断面,与水工土坝相比,显著地减小了淤地坝的断面,降低了筑坝成本。绥德站和榆林地区水电局,在总结多次洪水毁坝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减小坝控面积、提高设计标准、采用高坝大洞(两大件)、以库容制胜”的淤地坝建设指导思想,为后来骨干坝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实践依据。在提高淤地坝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方面,黄河上中游局和陕西省水保所从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计算机CaD辅助设计探索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淤地坝的设计效率和精度,目前,淤地坝设计中的洪水计算、调洪演算及制图等,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

——筑坝技术的研究,加快了淤地坝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

淤地坝的施工技术主要是针对土坝施工而言的,传统的施工方式主要有夯实和碾压两种,从五十年代开始,黄委水科所、山西水保所、天水站和绥德站等单位,先后在定向爆破法筑坝和水坠法筑坝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同时对特殊材料的筑坝方法也做了一些探索。

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由山西省水保所于1958年首先在吕梁地区的两座淤地坝的施工中试验,此后天水水保站、西峰水保站与教学单位合作在土坝、水库中进行了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爆破药量从几十公斤到几十吨,爆破土方从几百方到几万方不等,由于没有一个单位进行过系统的试验研究,使得该项技术的研究未能推广,在工程实践中未得到有效应用。90年代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机械学院、清水河水保局三家联合在内蒙古又进行了定向爆破—水坠筑坝试验,这次试验成功,解决了干旱少水、交通不便、缺乏大型机械地区筑坝的困难,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

水坠法筑坝技术,首先由黄委水科所和绥德站合作,于1958年在韭园沟进行试验,采用了水中倒土、土中倒水、引水拉土等许多方法,为水力冲填技术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1973年黄委会与陕、晋两省共同组成陕晋水坠坝试验研究工作组正式开展研究,1979年成立黄河流域水坠坝试验研究协调小组,至此,水坠筑坝技术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普遍推广。主要技术要点是:水坠坝施工期的稳定计算、确定边埂的宽度和质量、掌握好泥浆的浓度、控制好冲填速度、做好排水措施、经常进行观测。该小组在短短几年中取得科研成果80余篇,其中《水坠法筑坝》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水坠坝设计要点》、《水坠坝施工须知》及《水坠坝技术规范》等,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1年获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的“水坠坝的研究与推广”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坠筑坝法由于对施工条件要求不高,成本底,技术简单便于群众掌握,而在黄土高原全面推广。此外,特殊材料筑坝也曾进行过试验研究。陕西、内蒙等地在盖沙丘陵区,利用风沙土筑坝获得成功。绥德站于九十年代初曾进行过砒砂岩筑坝材料的研究,包括砒沙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份测试分析和冻融对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未进行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淤地坝管理技术的研究,明晰了产权,提高了坝地的经济效益

淤地坝的管理养护包括平时管理养护、汛期防洪抢险、坝地防洪保收和防治盐碱化等内容。

在平时管理养护方面,主要针对坝库竣工后,如何保证淤地坝的安全和充分利用研究了一些措施。一般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县办县管,乡办乡管,村办村管,建立工程管理委员会。

在汛期防洪抢险方面,主要针对防洪保坝保收,研究布置防洪抢险方案,坝库出现险情时的技术处理措施,制定一些乡规民约等。

在防洪保收方面,针对暴雨中庄稼被淹被冲,严重影响作物产量。总结出一套坝地防洪保收的办法,其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上拦下排,中间淤漫”。在坝地上游修一座拦洪坝,拦住上游来的洪水;在坝地一侧开挖排洪渠,把洪水有计划地排走;同时在坝地上筑起滞洪围堰,将部分洪水有计划地引入坝地滞洪落淤。

在防治盐碱化研究方面,针对有常流水的沟道,因盐碱化的危害,坝地有1/3左右不能利用。从认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总结出治理坝地盐碱化的根本措施是排水。即: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打井挖泉,修池蓄水,排灌结合,变旱坝地为水坝地,降低地下水位;引洪漫地,垫土压碱,将沟洪、坡洪、渠洪引入漫淤坝地,淋洗坝地土壤,降低含盐量;种植水稻等耐碱作物。

——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研究,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自1986年起,山西省水保所,结合王家沟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了“坝地防洪保收技术研究”课题。采用定位观测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全流域防洪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坝地防洪保收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观测、分析与研究;对坝地玉米、高梁进行了耐淹试验。提出了影响坝地防洪保收几个因素的量化指标:即坝地作物的耐淹程度;坝地防洪保收与洪水频率和坝地面积与其所控制区间集流面积之比的关系(首先满足坝地面积与其所控制区间集流面积之比大于1/50,分为三个阶段:比值大于1/50的坝地属初步利用阶段,比值为1/30--1/50的坝地属基本保收阶段,比值小于1/30的坝地可实现水沙平衡达到保收。),坝地受淹情况下土壤入渗特征(坝地土壤入渗率的大小,与淹水深度呈正相关;相同土壤在同一水质情况下,从初渗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基本相同;清水从初渗到稳定入渗所需时间为48h,洪水则为168h;清水的稳定入渗率为0.17—0.24mm/min,洪水0.17—0.023mm/min,清水时的土壤稳定入渗是洪水时的10倍),坝地防洪保收与涵洞泄量的关系。坝地玉米、高粱所允许的淹水深度和耐淹时间(在同一淹水深度下,淹水时间短的受害轻,淹水深的受害重;在同一淹水历时内,淹水浅的受害轻,淹水深的受害重。在同等条件下,玉米受害程度较重,高粱受害程度较轻,即高粱的耐淹性能优于玉米。清水和模拟洪水对作物危害较轻,天然洪水危害较重。结合七月上、中旬坝地作物高度,可将最大淹水深度80厘米、淹水时间7天作为坝地防洪保收的临界值,以此设计坝地排洪设施的断面尺寸。)。当坝地面积发展到适宜采取防洪保收措施时,在坝地一侧开挖排洪渠是使坝地达到防洪保收目的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坝地防洪保收技术要点》。

自1981年起,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在黄河中游淤地坝中进行了植物护坡土坝过水试验。1981年—1988年,山西省水保所,鉴于坝地建设中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容易引起洪水漫顶导致垮坝问题,根据山区沟道洪水峰高、量小、历时短的特点,为探求有效又易推广的淤地坝护坡措施,在离石县、中阳县、平陆县开展了植物护坡试验。选用野牛草、羊草和柠条、紫穗槐、狗牙根等灌木和草本植物,研究其抗冲性能和防护效果,获得成功。

1986年水利部水科院和伊盟水利处合作,在武家沟坝的宽浅式溢洪道上分别铺设了三合土,水泥土和砖块,进行过洪试验,1989年先后过流五次,累计过流时间6小时40分,堰顶最大水深2.1m,最大单宽流量4.42m3/.s,溢洪道三种护面材料未被冲刷,且经受了四个寒暑的考验;1985年—1989年水利部水科院,山西水保局,黄河中上游局联合在岚县上明水库土质溢洪道上进行石灰土,水泥土护面过水防冲试验,1988年汛期每天过水,最大过水1.2m,溢洪道护面完好无损,在经过最底-20°C低温考验后也无冻胀、裂缝现象。

1956年,甘肃省定西地区水保站,在安家沟小流域内修一座高20.5m,库容35m3,淤地100余亩。坝地含碱量高,不能种粮食作物。1978年在坝地四周修防洪堤、挖排洪渠、排碱渠,并建造“隔离层”,进行隔离试验。在此基础上,坝地全部种红柳,取得成功。从70年代起,绥德水保站开始研究坝地盐碱化的解决办法,并进行了推广。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42-02

电工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随着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与其它学科的日益融合,对电工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学时的压缩,加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器件的不断涌现,教与学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电工学的教学效果,我们对电工学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而考试方法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考试这一教学的指挥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既是检验我们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又具有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功能[1]。所以,我们寻求一种科学的考试方法,使它既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又能促进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

1传统的考试方法及其弊端[2]

从现代教育学观点来看,考试的功能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学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其学习的效果如何,一般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和评定。二是引导功能。考试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引导功能,学生会依据以往考试的经验总结应对下次考试的策略。

然而电工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应用电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也理应突出这一特点。而传统的考试往往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为辅的一次终结性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其一,容易使学生学习前松后紧。技术性课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而期末一次性考试的结果却使学生放松了平时对知识、能力的掌握与培养,只是在考试前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其知识地掌握必然是不牢固的,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其二,重视考试结果,忽视能力培养。学生为分数而考试,不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考试成为学生身上的沉重负担,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成了被动角色,这种考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其三,考试方式单调,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大多数考试偏重于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能算出结果并不代表实际动手能力,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其四,仅凭一次性考试决定成败的结果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偶然的因素,其结果缺乏科学性,也就不具说服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考试即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又是必须根据电工学课程的特点进行改革的环节。

2考试方法的改革

电工学这门课程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只用笔试的方法很难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2.1改革的目标

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掌握好本门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仿真软件,对常见及常用的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消除一次考试定结果的弊端,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目标[3]。

2.2考试过程的常态化

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应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要求,因此应设立学生可以自我测试的平台,在学生完成一定阶段(节、章)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自我测试,自我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将电工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做成试题库,通过网络平台供学生自我测试、反复练习;学生将在每个章节结束时提交一次自我测试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eDa软件仿真可以让学生把实验室搬到自己的电脑上,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和电路设计,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提出设计题目、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元器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仿真实验,得到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室的开放可以使学生由自己安排实验时间、设计实验内容,达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教师将学生平时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与期末的实验测试成绩作为实验总评成绩。

2.3考试形式的多元化[4~5]

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向口试、阶段测试、计算机测试、实验技能测试、设计能力检验、期末综合考试等多元化方向转变。

学生成绩的组成比例也随之改变,学生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提高到30%,期末综合考试的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口试)、阶段测试组成,实践成绩由实验技能、设计能力部分组成。

由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在平时已经测试过,期末考试时的题量和时间都可以大大缩短,同时也减轻了学生期末的负担。

3具体操作过程

我校电工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两部分)课程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学期单独结业考试。每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验课14学时。

课堂提问(口试)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都会进行,但一般不计入总评成绩,提问学生面较小。我们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测试的是近几次课的基础知识。理论课上课25次,每次提问4~5人,一学期下来提问人数100多人,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可以轮流一次。课堂提问的常态化使学生上课听讲的注意力明显改善。

阶段测试每学期进行3~4次,采用随堂小测验或计算机测试的方法。每次占用学生的时间为20~30分钟。其中计算机测试从题库随机抽题,且每个学生的考题不同,学生提交试题后即可出成绩。学生平时通过教学网站可以进行自我测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可以随时弥补。

实验技能由实验课代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操作、完成情况打分,每次试验均有成绩;设计能力则是在期中和期末要求学生完成两个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在计算机上应用multisim软件完成实验,最后上交实验报告,对设计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老师给出成绩。这样,实践成绩分散到平时,学生对自己的情况了如知掌,自然会用心完成每一次实验和设计。

期末的综合考试题型大大简化,只是一些综合分析、计算题,所占时间为40~60分钟,老师的改卷任务也大大减轻。由于改变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作用,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随之减小。

我们选择了一个教学班进行试点,在两个学期结束后,试点班的两次平均成绩比其他教学班高出近4分。为能做出对比,试点班的综合考试试题与其他教学班相同,而该部分的平均成绩试点班也高出1.5分。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试题库的题型数量要完善,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考核环节中的设计内容还需进一步扩充和完善;期末综合考试题型及内容的设计需进一步改变。

4结语

考试作为一个评判学生成绩的基本手段,必然会延续下去,问题是靠什么?如何考?怎么通过考试达到教学的目的,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考试不是目的,使学生真正掌握应学的知识才是目的;考试也不能只是一个评判学生成绩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

我们相信。随着考试方法的不断改革,把握好考什么?如何考等环节,消除当前存在的各种考试弊端,一定能够实现考试过程的科学化,是考试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指挥棒。

参考文献

[1]倪丽娟.高校考试方式改革的探寻[J].黑龙江教育,2012(7):49-50.

[2]路海龙.电工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86-87.

[3]任鸿秋.电工电路课程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探索[J].中北大学学报,2006(3):82-84.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考试改革;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素质提升

在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课程成绩考核评定早已成为课程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优评奖、学业鉴定直接与之挂钩,正常教学开展也需以此为推手。作为一项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推动教学管理顺利进行的工作项目,艺术设计课程考试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对教学的能动促进作用、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问题日益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重要命题。

1艺术设计课程考核评定现状

作为一项常规教学考核,很多高校传统做法是采取任课教师负责制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评定,这种方式往往表现出由任课教师拟定专业考核试卷、学生现场完成试卷、任课教师据试卷评定课程成绩的考核形式,或者表现出由任课教师拟定专业作业题目、学生在课程中或课后完成该作业、任课教师据作业完成情况评定课程成绩的考核形式。任课教师负责制考核评价过程简单快捷、操作方便,但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却存在着系列问题:首先,在对专业大作业作评定时,教师评分的分值高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作业状况而产生出不同的评分波动,而这种起伏的波动必然影响到一部分学生成绩的合理与公正,整体成绩评定将有失偏颇;其次,任课教师所拟定的传统型专业作业题目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概念化与虚拟化,这势必导致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虚拟化、程式化与被动化,同时教师拟定专业作业题目的实践参与度较随意,综合作业最终应用与推广不得力;最后,作为实践参与性、过程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任课教师负责制的考核方式显示出考核形式与成绩的单一性,不足以在最终成绩中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与综合能力提升状况。由此,这种传统考核方式是到了当有所改变的时候。据调查,国内一流艺术院校针对自己学校的状况纷纷推出了相应的考试改革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初具特色;而国内大多二、三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总体上仍在沿用上述任课教师负责制考核方式。

2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提出

一流艺术院校所推出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有着他们自身的合理与适配性,将之生搬硬套运用于二、三流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然行不通。针对艺术设计课程传统考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应用型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办法、新途径,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组织实施了系列专业课程考试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推出了艺术设计考试改革新方案,探索多元化、能力化、过程化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发挥课程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评价和激励作用,实现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专业课程良好教学状态。

3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内容

在对众多一流艺术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模式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淮工艺术学院立足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逐步定制出了适合自身工科院校特点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总体来说,该改革方案原则上要求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彰显专业个性、激励专业创新;要求专业课程结束后展示综合作业成果,并邀请考核小组进行集体评分;综合成绩评定既要体现出作业的完成度、工作量、最终成果,也重视学生制作作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协作能力,以及作业过程所体现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后期采用与推广度;建立优秀与及格成绩申请制度;作业实现随机抽查并采取公开答辩方式最终认证。在运用于艺术设计课程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考试改革方案逐渐明晰,具体目标内容也越来越明确,以下以该院专业课程《影视后期》考试改革为例探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

3.1专业课程考试的过程化

法国艺术教育家日耳曼・罗斯曾提出:艺术教育不止是一个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发现世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考某事物的渴望”[1],其中透露出艺术教育“过程”的重要性,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高校艺术设计,俨然更当注重教学过程的阶段设计与艺术创意设计的先期引导,而课程考核也当注重考核的阶段性与过程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影视后期》教学任务在于让学生了解影视后期发展及当代应用,掌握影视后期合成软件基本操作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行业影视动画特效、影视栏目片头制作的能力。鉴于此,该课程考试改革首先侧重于教师教学过程的阶段设计、阶段引导与阶段测试,相关工作室及任课教师课前根据教学总要求,将课程进行阶段化设计,定制出每一阶段的内容与任务、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考查标准,并有的放失地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思路指导下,该课程教学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影视后期专业软件学习阶段、影视作品前期策划与采集阶段、影视作品后期合成阶段。由此,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由影视后期软件阶段小练习、影视作品前期创意策划稿、影视作品后期粗剪辑三模块组成,三模块平时成绩则由任课教师参考工作室考试评审组与答辩组的意见进行评定。这种过程化的考核措施,一方面能让学生把控好综合作业的每个关键环节不致使其疏漏;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阶段学习主动性与积极参与性;同时还能在考核成绩中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与综合能力,进一步体现出考核的全面、公正与合理化。过程化的考核措施能对教师的阶段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认真对待,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考促教。

3.2专业课程考试的实践参与

“在视觉艺术教育中,必须首先培养受教者使用材料进行艺术思维,把材料由死的形式变成活的形象。这就需要让受教者去观察、感受、模仿”[2]。这种感受、模仿、使用实则体现出实践参与的内涵,而由死的形式变成活的形象也传递出现实案例参与的含义。由此,课程的考试改革工作不仅应侧重于过程化测试,还需注重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实践项目的参与度、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制作能力的综合考核。这就要求该课程在综合考核过程应适当增加社会实践项目要素。这种实践要素可包括:教师社会实践项目、科研课题的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活动的参与等。《影视后期》课程的考试拟题由任课教师与工作室相关教师共同讨论,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拟题方向,联系当时所拥有的实际项目,确定出系统的综合作业题目及相关要求。该课程后期综合作业共完成了两个实践作业:连云港交警大队主办的电视宣传栏目《港城红绿灯》的栏目片头设计,与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的宣传片创意制作。为完成这两项作业,学生们奔走于交警大队作调研采访,扛着摄像机在十字街头取外景,握着DV穿梭于学校教学楼、办公楼、操场宿舍间,通过实际项目参与,不仅进一步巩固锻炼了学生实地拍摄技能,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交际阅历;真实的项目与丰富的现实素材,让他们在后期合成阶段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创造发挥与运用;现实的甲方要求也促使他们不得不尝试运用刚学到的多种影视后期合成技术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作品。由此,在紧张与忙碌中,在不断的评审与修改过程中,较成熟的作品终于产生。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的部分综合作业被抽选出参加相关展览竞赛,部分则被连云港交警大队选出继续深入制作,同学们猛回头居然发现自己已经学到了很多实际的知识,能力状态也和课程刚开始时有了很大提升,他们感受到了快乐并增添了自信――这就是实践参与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既完成了课程教学,更能让学生收获了实践经验、收获了社会参与能力,而我们的考核内容也变得公正、全面而合理,于实践中实现以考促学。

3.3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加减分制度

《影视后期》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课程教学汇报展,并组织数媒工作室考试改革组成员观看。展览现场,任课教师与本工作室部分考评成员一起对学生的综合作业进行总体评定,从而产生课程的综合作业成绩。该课程最终的学期成绩则由上述三阶段实践过程的平时模块成绩与综合作业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而成。除此之外,学生以此课程作业参加相关比赛获奖者、课程作也被采用推广者都可以获得加分。如课程结束后,学生以《影视后期》课程成果作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获奖或入围,或在校企合作实践项目中被采纳,均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加分。因有些赛事的结果公布时间已晚于该课程学期成绩公布时间,该课程成绩无法再加分变更的情况下,则将加分加在后期同类型课程如《影像专题》、《栏目包装》课程成绩上。学期成绩不仅可以加分,也会与平时考勤结合而实施减分或取消考试资格的制度。学期综合成绩与学生平时考勤紧密挂钩,能在一定程度上以外力规范学生正常作息,可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由此,可让师生拥有一个有序、正常化的教学环境。

3.4专业课程考试监控与申述

《影视后期》作为实践设计类型课程,主张平时作业在课堂内完成,由任课教师监控;综合作业的前期创意策划、作业初始阶段均在课堂内完成,由任课教师进行实时监控指导,综合作业的后期完善整改由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任课教师定期针对小组或全班学生给予实时监控与指导。另外,为进一步体现考试的公正合理、为给学生一个作业最后辩解的机会,考试改革方案制定出考试申述与答辩制度。课程学期成绩产生公示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考虑成绩申述答辩等事宜,答辩小组及时组织作业抽查与现场答辩,落实申述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

4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初见成效

总之,通过实施考试改革新举措,同学们对课程专业综合作业的被动完成变成了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由原来的虚拟设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践型、应用型项目设计,考试改革的新要求促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之余不断涉猎更多课外知识,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拓宽了专业眼界,同时考试改革的加分鼓励政策也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多种竞赛活动,使他们能了解设计前沿状况并紧随时代设计步伐,而申述答辩新举措也让同学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新的考试改革举措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项目参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活跃了专业学术氛围,带动课程教学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可谓一项利教利学的教学改革新方案。

5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作为一项可以发挥多方面功能的教学改革新举措,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中具有一定推广与运用价值。值高校艺术招生渐趋饱和、各高校纷纷出台专业教学改革新方案、众家齐探讨共争议之际,笔者借此文作引玉之砖推出本校艺术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经验,望能引起同行的广泛探讨与深入研究,以期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艺术教育丛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76.

[2]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